“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11:2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第一篇:“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摘 要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悠久的哲学历史渊源,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有着 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之所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应该是我们始终贯彻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 键 词:以人为本;哲学思考;科学发展观;群众观点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本文拟就“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哲学上予以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及其历史渊源

什么是以人为本 ?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深刻指出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具体地说 ,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西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人

【2】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标志着古希腊智者派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原初的“自

然”转向了人事。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 把人对神的崇尚, 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这种人文主义思潮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 在人与上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 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一词最初出自《管子·霸

【3】言》:“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 本乱则国危。”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指建立霸业的一种重要手段。儒家以人为本, 肯定人的价值。孔子首创了人本主义的哲学体系, 否定了传统的天命神学, 认为“未能事人、焉

【4】能事鬼”、把人从天帝、鬼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肯定人“惟万物之灵” , “天

地之性人为贵”的价值判断, 把人作为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儒家认为, 人惟万物之灵,人是宇宙中最宝贵的存在。

二、“以人为本” 思想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 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 是前进性的运动, 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辩证的发展观强调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强调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协调的而不是孤立的、不均衡的发展。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就要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生态、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发展观。

在马克思的实践观中 ,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从实践的结构来看 ,它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构成。其中,实践主体 ——人 ,是各要素中唯一具有自觉能动性的要素 ,因而也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 ,居于主导地位。它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发动者 ,也是实践结果的支配者和享用者。从实践的特点来看 ,它最显著的特点是目的性 ,人的实践活动正是以其目的性区别于一切非生物的运动和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活动 ,实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满足人的需要。从实践的功能上看 ,它包括创造客体的价值 ,增强主体的素质 ,提高实践手段的水平,因此实践的功能是围绕着人的价值需要和发展。实践离不开人 ,离不开人的利益、需要、目的。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来看 ,可以说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

三、“以人为本” 思想对唯物史观中人的理论的体现

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存在的基础,也只有在社会中,人才能摆脱自然界对人的威胁,从而求得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现实的人的理论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 ,社会的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人 ,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相比, 主要指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同时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在生产力中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正

【5】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世间一切事物中,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马克思主义正

是从这个根本意义上坚持群众观点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 ,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共产党宣言 》 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6】因此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最终实

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之所在 ,是无产阶级政党努力追求的奋斗目标。

四、“以人为本”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原理告诉我们 ,人口因素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 ,开宗明义地指出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恩格斯在回顾马克思如何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说 ,“马克思首先发现的是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 ,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7】 艺术、宗教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种群众史观, 而不是英雄史观。在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论述中 ,他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它决定着生产力 ,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及快慢。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人民群众 ,因此得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顺理成章的。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它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完成社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恩格斯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 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 而是平民大众,【8】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这就深刻揭示了群众史观这一观点。

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 关键是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的一个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首先,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发展观规律不是外在于人和人的活动的, 而由无数人的活动的合力作用形成的结果。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主体, 而且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其次,人民群众改变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本身就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世界历史、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 是利用客观规律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目的的过程。客观规律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发挥作用的。最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保证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法宝之一。这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只有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才能使我们的各项事业都有序、平稳的展开,并最终取得胜利。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劳动者生产的 ,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发展 ,物质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的上层建筑

和意识形态 ,思想文化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说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具有丰富的内涵,只有始终坚持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 ,才能使我们党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先进性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就是说 ,以人为本 ,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的政治立场。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 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不只是以个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而是要以人民整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只是以人的经济利益为目标, 而且更是以人的社会生活质量精神生活品质为目标;不只是以人的眼前利益为目标, 而且更是以人类整体的长远利益为目标。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 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 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出现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在经济日趋活跃、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 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起来;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等问题。我党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所做的积极努力。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人为本, 尊重和保障人权, 就是要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不分的职业、阶层、民族,他们都是平等的, 没有主次、先后、高低之分,都应得到宪法和法律的平等保护。以人为本, 尊重和保障人权, 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只有发展民主和法治, 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价值。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以人为本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它符合中国最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有利于激发个体活力,从而激发社会活力,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三个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是新的历史时期高举人的旗帜,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创造力的重要举措和根本工作路线,必须毫不动摇地始终贯彻,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普遍的体现,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事实。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

5【2】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1【3】《管子·霸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孔子:《论语.先进.第十一》,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毛泽东文选》,人民出版社,200

4【6】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0

第二篇: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新世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是它的核心,无论从理论的或实践的层面上都富有创新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创新。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谈谈对此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论述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基点,由此在新的唯物史观中提出人民主体观和群众路线的世界观和方法,通过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来促使人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下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其重大现实意义与长远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结合体。所以人既有自然需求,又有社会需求。从人的自然需求来看,为了延续生命,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穿等需要。从人的社会需求来看,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还包括归属、认同和尊重的需要等等。人不是为生产而生产。归根到底,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利益,愿望和诉求。仅以人的需要来说,它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不仅有自然需要,还有社会需要。不仅有个体需要,还有群体与总体需要。每个个体不仅有自身需要,还有相互交往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政治需要等等。所有这一切的逐步满足,都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由人的活动实现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以人为本。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要,以人的价值为导向与尺度,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注重提高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辟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发挥的天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为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尺度。这就是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关怀人,关爱人。

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这根本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民贵思想。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剥削阶级的生活离不开老百姓,他们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

牛身上挤牛奶。这也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人本理论,因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动雇佣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从这些理论出发而提出的“泰罗制”、“福特制”等所谓的科学管理方法,虽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把人变成了会说话的工具。而我们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以人为本,则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进到自由王国。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二是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运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首先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为了群众,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要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群众路线,就要密切联系群众、相信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要求。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努力使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得为民所谋”。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过来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应该是民(人)本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民(人)本经济。当前,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最重要的是努力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生活问题,认真履行为群众谋利益的责任。近年来,城乡贫困人口增多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产生贫困人口的原因,有生理疾病、工伤致残等自然性和偶发性因素,但主要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在老工业基地,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一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部分职工就业和再就业难度增大,陷入贫困化。在当前社会保障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对这些处于困境的群众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帮助,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工作。

三、坚持群众路线,实施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表现为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

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仅是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更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第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第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人民所应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福祉作为自己的奋度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摆脱了苦难,翻身做了主人;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小康生活,使中国人民的地位和生活得到了彻底改变。

从全世界着眼,在全球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的“类本质”在当代的要求。这一切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体应用的典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阶级基本上消灭以后(尽管在政治上要区分人民与敌人),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事业,应强调“逐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即覆盖社会上的一切人。从而,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最高目的,也是他们所制定的不朽著作《共产党宣言》的核心理念)。人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产物。然而有了人之后,不但社会是属人的社会,自然也不断演化为属人的自然。可见,人是属人的社会与属人的自然的主人和中心。人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与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发生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平衡,实现人自身各种要素与各个层面的和谐。人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现状(现有的价值)而追求理想(更高的价值)。用哲学家的话说,总是从“实然”走向“应然”,从“既定”追求“设定”。因此,以人为本也应永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

参考文献:

[1]郭承福;科学发展观下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J];学理论;2010年10期

[2]胡锦涛;2005年12月15日在青海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J];求是;2006(1)

[3]赵玉萍;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旬阳教育网党政建设正文;2009年4月

[4]高等教育出版社;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版

第三篇:“以人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现实意义(思想汇报)

“以人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现实意义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揭开了唯心史观和宗教神学的神秘面纱,面纱下面是空洞的“历史”,而非人;而唯物史观则深刻地认识到,“历史”不是空洞的历史,而是“人”的历史,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的活动。所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形成的,历史也是在人类追求自身目的的实践之中演进的。

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 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都是人的内在本质在外部的现实表现,是人的本质通过社会活动 成为外部的现实。正如马克思所进一步指出的: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占有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建立和改变经济政治制度,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唯有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从这样的理论中只能得出“以人为本”的逻辑结论。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与其他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存在着根本区别,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由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当人们同物质生产资料处于不同关系的时候,人们就会在社会物质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这就决定了他们会具有不同的存在和不同的特性。而随着物质资料及由物质资料决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也就跟着变化,从而人们本身也就发生变化。由于“现实的人”具有丰富的现实特性和发挥着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因此在唯物史观看来,“以人为本”这个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反对社会历史的神创论、主张人创论的时候,在反对神的权威、提倡人的权威的时候,在反对将人不当人看待、强调人的类特性和维护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唯物史观理解的以人为本与其他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解并无多大的区别。但是在涉及到人类内部究竟谁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动力的时候,唯物史观的理解就与唯心史观基础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民本主义存在着根本区别。

唯物史观主张以人为本,但并不认为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肆意妄为、随心所欲。因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还面对着一个按照自身规律运行着的客观对象、客观实际、客观条件。实践活动过程既是人们的主体性、目的性、能动性的实现过程,又是客体、对象以其自身的规律性对主体的作用过程。人们只有把对对象、客体的改造建立在对对象、客体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只有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达到预想的目的。实践活动的前一特性要求人们讲以人为本、讲价值论、讲人文精神,实践活动的后一特性要求人们讲客观存在、客观规律,讲认识论、科学精神。实践活动两方面特性的统一就是以人为本与客观存在的统一、价值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发展观中既有“以人为本”的内涵,又有“科学”规定的特定内涵的原因。把我们的发展观理解为不包含科学规定的纯人文发展观,或理解为排斥人文精神的纯科学发展观,都是片面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本主义,也不能简单地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当今一切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最高指导思想,其中包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历史的动力,树立一切依靠人,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实践“以人为本”。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基本矛后的解决,阶级一斗争的开展,改革的实行和深化,归根到底都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所以,人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在历史发展中,人的动力是物质动力和 精神动力的综合。精神是人所特有的,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特殊的动力作 用。在实践生活中,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因此,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 展的动力。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历史的目的,一切活动的归宿都是为了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全面实现。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着的物质文化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全面的发展,促进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是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发展的明确理论指导。

以人为本,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党领导 全国人民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更不是为了某一部分人或少 数人的特殊利益而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而发展,因此,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拥 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 标准,使人民群众既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成为社会财富的享有者,让发展 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环节上 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意义,做到尊重人、实现人、解放人和发展人,坚持“科教 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 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 素质,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赋予人的全面发展以新的含义,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也 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正 确总结。

十七大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指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 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具体表现在,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 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 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 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 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 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 处的社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 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 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为群众诚心 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 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使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伟大事业中来。要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坚持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坚持和完善各项 办事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坚持发展 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 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才能在新的时期迸发出更为有力的前进力量!

第四篇: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

胡宏伟

【专题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专 题 号】G2

【复印期号】2007年10期

【原文出处】《湖北社会科学》(武汉)2007年8期第161~163页

【作者简介】胡宏伟,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胡宏伟(1972—),男,河南省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教研室讲师、哲学硕士。

【内容提要】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它的提出,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要树立科学理念,丰富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需求并且还要找准切入点。

【关 键 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7)08-0161-03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多年来,我们对课程体系、教育环节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缺乏从教育理念上普遍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因此,常常是事倍功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也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它对于教育既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又有价值论的指导意义,体现了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内涵和政治论哲学内涵”。[1](p46)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

一、“以人为本”内涵的哲学思考

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超越自然(神)本位、人伦本位和以人为本三个层次。在超越自然(神)本位层次,人类相对摆脱了自然(神)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人类本身,确立了人类优越和中心地位,人类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在超越人伦本位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传统人伦文化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个体的价值,确立个体的人身地位,从而获得了个体的相对平等和自由。在以人为本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自身的束缚,开始注重个体的异化,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使自身肉体和精神相对分离,个体获得了精神异化的相对自由。因此,它同以人群为本位而脱离自然神束缚,从而重视整体人群的价值不同,它是以个体为本位,要求个体摆脱人伦文化的束缚,强调个体间的自由与平等,强调一种以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个性主义”为原则。

当然,人本主义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局限性,包括其抽象的人性论和事实上的“以物为本”。但是,站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高度,对“以人为本”内涵还应该从其层层递进的逻辑性上理解。“以人为本”作为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的最高层次,须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人(类)主体地位的确立、科学主义精神的弘扬。这就要求教育学生科学理性地对待自然界及其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珍爱自然与生命同等重要。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合理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三是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包括人自身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协调发展。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哲学分析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结合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科学理解,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精神的载体,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视角也应从三个方面展开。

1.就人的自然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弘扬人的理性,尊重并关爱人。正是人的理性使人自己选择自己,创造自己,决定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使人明白自己是自己生活和历史的造物主,是自己的主宰和上帝。[3](p35)人的理性精神使人产生了其他一切自然物所不具有的特性、属性和活动规律,凸现了人与其他自然物不同的类价值。

同时,人作为自然的产物,人类生存的基础与自然息息相关;人还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因此,关爱人必须注重人的各种实际利益需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我们不能一提到物质利益、个人利益就认为是思想觉悟落后、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道德品质低下,忽视价值规律和人的本性。

2.就人的社会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使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类价值和谐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既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人,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共同体中的普遍人;人既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个体、群体、人类都是人的存在形式。因此,“以人为本”必须兼顾人的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类价值,忽视甚至损害某一方面,仅仅只强调某一方面的“以人为本”是不彻底的。应着重指出,为群体牺牲个体或为人类牺牲群体利益时,必须尽量考虑让这种牺牲最小化。

3.就人的精神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享受。人是一种肉体和灵魂的综合体,其存在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在众多需要中,除了生存需要的物质条件外,人的精神需要也尤为重要。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充满理想、愿望、追求时,他可以在精神王国里驰骋,甚至可以忽视现实中物质生活的暂时不足以及社会关系中出现的不顺、不满和痛苦。反之,当一个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很丰富而精神空虚,那无疑是将自己降到一般动物的水平。人的一切兴奋、快乐、幸福、痛苦、悲伤等情感体验,都是由思想意识等精神体验传输给心理、肉体的。“哀莫大于心死”,人最坚韧伟大的力量也莫过于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使人获得价值、尊严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在我们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凝聚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社会功能,必须将人的精神需求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

三、在政治思想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从根本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推动力。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呢?

1.树立科学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以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成为自觉追求。为此,就必须树立和坚持:

一是面向全体。教育必须着眼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整体和全局,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所拥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这是教育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二是注重全面。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p123)人的各方面的素质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整体效应性。一个人的高素质是各种素质最佳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效应,是各种素质的有机统一。如果教育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

方面,就会造成学生畸形发展,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既与“以人为本”相悖,又会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必须帮助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其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潜能,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三是强调主体。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就是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观念等众多因素内化的过程。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个“内因”,那么这个内化过程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就难以得到全面提高。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整体参与意识得到最大的发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这些理念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对教育与培养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内涵和政治论哲学内涵的深刻把握。

2.丰富内容和形式。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很大程度是由教育内容的新颖性、教育过程的平等性、教育形式的互动性决定的。教育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时代性、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相适应,与信息网络化社会相适应。要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收集、积累、传播教育内容上的及时性、可动性、生动性优势,分别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各个侧面设置可选择性的内容。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各方面分别得到教育和提高,达到通过改变行为而改善习惯,转变状态而端正心态,提高素质而促进思想的效果。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个体自主性与个体对社会的依存性,社会规律性与社会对个人多重性影响,个体的选择性与选择的风险一并增大,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为大学生自教自律提供一个方向性的调节和保障,也突出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自教自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创新教育方法

当前,社会正加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结构性、过程性和表征性的深刻变化。只有以人为本,创新方法,方能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解决其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功能性和手段性的双重危机。

我国正发生转型的、开放的、复兴的巨大变化,追求实利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着传统思想道德体制的秩序和地位,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结构性、过程性、表征性的变化。这从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和创新方法:针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增强,必须摆脱约束和模板式的说教,提供可选择、指导性的引导和帮助。由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大学生陷入文化传承断裂、信仰权威缺失、理想主义消亡的迷茫中,需要从文化源头、哲学原理授予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方法。当代大学生特别注重以社会特别是市场竞争的要求、指向、规范、价值来造就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要讲求心理内化功能,提高自身抵御外界冲击的性能,保证对学生思想持久影响的主动权。

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日渐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向宏观领域发展中,要更加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局势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层问题的日益暴露和突出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竞争伦理、科技伦理、环境伦理、网络伦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借鉴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和应对变化能力,提高大学生面向市场、面向世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在向未来领域发展中,要综合地运用社会学、系统学和未来学的知识,在大学生中开展预测教育、超前教育和预防教育,增强学生面向未来的信心,培养“自我决定能力”,提高对未来的预测、预防、应对能力。在向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发展方面,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专业精神、求实态度、科学方法形成的基础作用,也要发挥教书育人环境、学生互动环境、物质制度环境、人文氛围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和感染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重地强调“社会本位”,而缺乏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考量,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本,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复、空洞、强迫等消极体验,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需创新模式才能克服这些弊端。在实现导向功能时,不仅要坚持正面灌输、反面批评,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测、选择、决策能力。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在过去的传授思想内容,塑造人格风范的基础上,应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理论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开发。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局部走向全局,从经验性走向科学性,从间断走向连续,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高校中党、团、学生组织、政治思想品德课等系统,具备了组织动员、宣传策划、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各自优势。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协调,使他们都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贡献各自的独特价值。把学校各部门的有生力量引入思想教育工作,既发挥各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各部门工作的促进作用。

4.关注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需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规范品行情操的评估、监督和约束,没有对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压力投以足够的关注和关怀。新的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大学生的现实和发展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服务团结学生,以关爱凝聚学生,从而引导学生。

第一,使学生成为思想教育的“局内人”。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灌输、自教自律、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作用和规律的掌握,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拒绝转变为主动、接受。

第二,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融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尽量使学生在家庭情感,校园生活、学习研究、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需求得到解决和满足,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

第三,创造情感互动、交流的环境。要营造有利的环境,使学生经由和谐相融,捧出自身,融入他人,达到情感流更畅顺的功效。

第四,开展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排解、心理分析、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断地解除学生在社会改革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苦闷心结,以良好的心理体验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五,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要引导大学生摆脱低层次困惑,树立为社会、为国家、为未来成长的信念。课程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第二课堂活动和提升科技含量的思想内涵。把提高思想与发展素质结合起来,把奉献和付出的心理优势拉动学生的情操和追求层次的提升结合起来,以客观科学的调查材料向大学生昭示历代大学生以及各国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奋斗轨迹、价值体现,使大学生明确使命和责任,客观看待挫折与困难,保持不断超越自己的信念和心态。

5.找准切入点。

有研究表明,以知、情、意、行的不同起点以及他们的不同的次序和组合为教育对象,均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人的需要、动机、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理论传授、榜样激励、舆论引导、醒悟反省、实践教化、自我教育、远景召唤等均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并可在实践中交互应用。利用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人员的言论权威效应和信息密集效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通过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使学生近距离、直观地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效果;开展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中形成科学、民主、文明的氛围。以共同的价值观,引导师生关注自身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以强有力的舆论批判和鞭挞低迷消极的倾向,加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要引导大学生拓展自我设计,使大学生在自省觉悟、远景召唤、自我监督中,由“受制于”教育者的“应变”,转变为按自己选择进行“改变”,从而培养和造就未来的自己;举办模拟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股市”、“模拟面试”等,使大学生在模拟中增强对未来角色的体验,相应地调整心态和状态,强化未来社会需要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来指导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标准来审视教育教学工作,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以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献君.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走贴近、融合、渗透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18题[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第五篇:关于以人为本的思考

关于以人为本的思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优秀论文推荐

魏燕青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既可以是个体,又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类。应当说,这里的“人”的现实表现是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实质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是两者的统一。以人为本的“本”即根本,是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即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同志多次阐明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对以人为本作了最全面的阐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针对传统发展观重物不重人而提出的。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在发展中,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等同于GDp总量的增加和人均GDp的增加,导致了片面追求GDp的倾向。虽然国际上有些国家的人均GDp增加了,但贫富不均,一部分人的富裕是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而取得的;政治不民主,广大贫苦群众缺少基本的人身自由和政治参与权,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社会腐败和政治动荡,这种状况被人们称为“有增长而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

在我国的发展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重物不重人的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唯GDp论”很有市场,人的劳动和创造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一些企业忽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在没有安全生产保障的条件下,违法违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致使生产安全事故不断发生。这不仅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增多,而且导致了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社会问题。必须把尊重人作为实现中国发展的根本要求,把尊重人的劳动、尊重人的创造、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生命,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中,贯彻和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中。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唯物史观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放在一切决策和决策实施的首位。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安全、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需要,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把人作为发展的动力,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伟大事业,只有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主体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们党一直把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条重要方针。党的各级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依靠群众的观点,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转变思想作风,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深入研究发展中的新情况、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不断凝聚发展的新活力。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把发展成果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坚持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里所讲的发展成果,包括经济成果、政治成果、文化成果和社会建设成果。要全面体现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上,全面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尽可能多地为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和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机会,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而不应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只惠及少数人或某一部分人。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把人的利益的实现作为评价发展的价值尺度,坚持人民是发展评价的主体。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江泽民同志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裁决者。”胡锦涛同志要求,领导干部都要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不办。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千方百计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千方百计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这样才能激发人民群众为实现更大的利益和根本利益而奋斗。

下载“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学小品思考

    古阿斯指环恩格斯得带了古阿斯指环,随即他隐身了。开始几个小时,他到处闲逛,测试自己的隐形能力。一个他偶尔咳嗽一声,发现他也消声了。一旦习惯于隐形生活,他就想着下一步可以做......

    雷锋精神哲学思考

    命和建设的根本立足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在 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成为我们党解决一切问题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 方法论原则。在......

    工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定稿)

    工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黄焕金 人类生活的繁荣与进步,除了农业的富足外,更有赖于工业的兴起与发达。因此,考虑工业及其现代化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随时反思......

    企业管理的哲学思考

    企业管理的哲学思考摘要:从较早的泰罗的科学管理以人是经济人为假设,到韦伯的科层组织模式按照权利等级给组织中的人分配不同的职务,这两者是以理性来贯彻到管理中,而到梅奥就开......

    生态哲学思考论文

    【摘要】 当代人类的全部生存危机产生的根源是无限度论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的内在精神支撑力,是其观念理性向理性的共谋;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中心论、物质幸福目的论、消费......

    八荣八耻的哲学思考

    八荣八耻的哲学思考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政协会议期间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指明了方向。道德标准,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需要全社会认......

    八荣八耻的哲学思考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政协会议期间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指明了方向。道德标准,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需要全社会认真落实,如何理解和解说......

    社会调查的哲学思考

    写一篇关于“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 哲学思考”的论文 西方个性化思潮对我国当代青年的影响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个性化思潮伴随着改革开放从西方传入我国,这股思潮从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