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定稿)

时间:2019-05-14 13:5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定稿)》。

第一篇:工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定稿)

工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黄焕金

人类生活的繁荣与进步,除了农业的富足外,更有赖于工业的兴起与发达。因此,考虑工业及其现代化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随时反思的重大课题。

一、对工业现代化进行哲学思考,有必要追溯一下“工业”的基本意义

工业的基本意义应该是“制造”的意思,它是指利用某些生产要素,在一定的场所,依据一定的工艺制造某件(种)物品的人类活动。农、牧、渔业等等则不同,它们不能人工制造,而需要通过土地、草地、水地等自然存在,以自然的方式生长出来;在此,人的作用不过是创造出最适合的条件使这种“自然生长”得到更好的现实。如一某植物元素通过在土地上的自然生长而产生出来则是农业的事情,通过工人合成而形成出来则是工业的事情。如果有朝一日人类能够在一个车间里不分自然气候,不需要土地,通过投入原料而源源不断地制造出谷物,而不再依靠自然生长,那么这种谷物生产就不再是农业的事,而是工业了。

因此,工业也称“制造业”,指对自然界没有自然生长出来的人类需要的物品的人工制造。人类最早的“工业”可

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以前对天然石片进行加工,和旧石器时代对弓箭的发明的远古历史事件中,新石器时代则有陶器的创制,石器的进一步磨制。这说明人类的工业活动是非常古老的,它甚至比农、牧业更早,因为人类直至新石器时代才开始饲养家畜与从事食用植物栽培的农耕活动。由于人类首先是通过狩猎来维持生存的,所以祖先们对弓箭与石片的实际需要比对饲养与农耕的需要更早、更迫切。

既然是制造性的工业,那么,发明与掌握相应物品的制造技术,就是最关键的事情。无论是最原始简单的石片加工、弓箭创制,还是当今非常高级先进的电脑芯片的制造,都必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做弓箭就必须懂得选择弹性与韧性好的材料,并且巧妙利用这种弹性与韧性的力量将锋尖的利器弹射出去。因此,技术是工业之母,没有一定技术,就不可能有相应的制造工业,也就谈不上工业现代化。这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成果异彩纷呈的20世纪来看,尤其显注。20世纪发现与建立的伟大科学理论如相对论、量子论、元素周期表、DNA遗传学...,及根据这些基础科学所创建起来的伟大技术如电子技术(特别是电脑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等等,它们都对今天人类的工业活动构成根本作用,这充分说明科学技术对工业的基础性意义。比如,以20世纪最伟大的工业之一----原子能工业为例,它首先以一个最关键的科学发现为基础,这就是爱因斯坦

1905年所揭示的“质能同一性”(E=mC2),然后有中子、原子核的人工嬗变、铀原子核裂变现象、原子核链式反应等一系列发现与发明,只有在这些科学与技术之下,才会有今天整个原子能工业的存在与繁荣。

二、工业依赖于一定的技术而建立与发展起来,工业活动的扩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与新的发明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人类一定的智力水平上,人类智慧水平越高,就越能够洞察到事物的微妙机制,掌握它而发明出相应的制造技术与工艺来。比如烧制色彩鲜艳的陶瓷,就需要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高超技术。而现在的电脑芯片技术,更是高超无比,它不可能依靠纯粹的经验而得以发明创建与掌握,而要依靠高深难懂的科学理论才能导出。并且,这种技术早已不是人类手工上的技术,而是一系列先进机器设备的运行技术了。因此当代人类发明的技术,一个特征是以简单或复杂的科学理论做基础与后盾,另一个特征是众多技术高度一致的合成,是许多技术模块的复杂协调。比如,之所以有今天高度繁荣的个人电脑技术与市场,几乎完全出于一个简单的理论构想:电脑功能的模块化。它把原先膨杂的计算机功能分为微处理系统、读写存贮系统、显示系统、输入输出系统等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这样,电脑的制造技术与工艺就发生巨大变化,最终可以生产出效用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的电脑产品,为当今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历史

性贡献。可见,科学理论与思想是非常关键的,科学得到创造性的发展,技术才可以得到提高与发展;如果科学创造停滞,那么技术的发展最终只是无源之水,长流不了。

历史地看,技术是先于科学而成长出来的,它是人类在实际活动中对事物世界的接触经验的结果,是亲身体验的“手上技术”。但这种技术毕竟只是纯粹的经验,人们还不能对它的实际技术过程与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这对于人类的工业活动来说,既不可靠,又不能满足人类好奇求知的本性。比如中国祖先发明了草药治病的高超技术,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来解释这些治疗技术,那么这种技术就很难维持下来,也不符合人们凡事都要问“为什么”的追根究底的精神本性。因此聪明的中国先人们就发展起一整套中医理论,用阴、阳、气、血、虚、实等现在看来并不怎么“科学”的理论来加以解释,使得中国传统医学在不太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但却相当实用的状况下流传了几千年,直至今天才有人用现代分子理论试图加以进一步的解释。

所以,技术先于科学而存在;科学一方面是对既有技术的解释,使既有技术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又必定发展起自己的技术,使科学理论与思想能够具体应用到实际的人类活动中。科学的意义在于探究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技术的意义则是人类利用这些运动规律,以创制出符合人类需要的各种物品。比“技术”更接近实际制造活动的是“工艺”,它表

明“制造的实际技艺”。比如在实际工业活动中,当某个聪明人发明了某种制造技术并以“专利”的形态公布于世后,这个技术还需要具体化为某个生产过程、生产流程的工艺,如果这个工艺设计得精妙,则这个专利技术就可以发挥出最好的作用,相反,如果工艺流程设计得粗糙,那么这个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就不会很大。

因此,科学与技术对工业制造的全部意义可以凝结到一定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工艺上。生产工艺先进,即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既好,成本又低,符合人类的经济要求。相反,落后的生产工艺只能生产出品质粗糙成本高昂的滞销产品。一个国家生产水平是否先进,即可从它的工业生产工艺是否先进,是否以最低成本生产出品质最好的产品而看出。比如我们知道,日本汽车品质非常好,行销全世界,这显然是因为日本汽车制造业具有非常高水平的制造工艺之故,这些工艺包含了非常先进的科学与技术水平。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制造业的技术改造,目的是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使中国工业也能够生产出品质精良而成本节约的产品来。

三、至此我们可以对“工业现代化”下个定义了:所谓工业现代化即是以当今(当时)水平的科学技术造化工业,使之具有相应科技含量的制造工艺。

在此我们应特别注意,所谓“现代化”并非指时间概念上 的“现在”,而是指科学技术的一定的历史水平。比如在18世纪科学技术状况是蒸汽机时代,那么当时的工业现代化即是对蒸汽机技术的积极采用,而不能再以畜力甚至人力为主。20世纪科学技术状况则以电力为标志,此时的工业现代化即是对电力的积极采用。现在的科技标志则是信息化,此时的工业现代化就是使工业制造工艺普遍实现以电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科技将会发展到纳米、基因、核聚变能源技术,到时,工业现代化不再是今天的信息化了,而是纳米化,是基因技术与核聚变能源技术的普遍采用。所以“现代化”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时间性,也不单指某种技术与工艺水平的现代化,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概念;在今天是现代化的工业,可能在明天就已经不再是现代化了。一个显著的事例是:在18世纪是现代化的蒸汽火车,到今天已经变成黑乎乎的笨家伙,变得非常落后原始了。工业现代化的决定要素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与水平。如果科技不再发展而保持现状,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工业则可长期处于现代化的状况中。如果几千年来直至现在人类都以畜力作为牵引的主要动力,那么牛车、马车之类直到今天仍然会是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

人类的工业革命于18世纪首先在英国发生,一系列纺织机,特别是一系列蒸汽机的发明与改革,使人类产生了这次工业革命。在马克思看来,这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用机器系

统代替了使用工具的劳动者。他说:“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一个机构代替使用一个工具的劳动者”。[①]而在整体技术工艺上,所有的机器系统都可分为三个部分: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工作机(也称“工具机”)。这就相当于是工具之间的分工协作,就象工人之间的分工协作一样。这就可以比过去手工状态获得更高得多的效率。这种机械化,也就是18世纪时人类工业的现代化。当时如果哪个生产者不积极采用这种生产方式,他就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迟早会被机器生产出来的价格低廉的产品所击败。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举过著名的事例:“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英国的手工业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并且只提供以前价值的一半。”[②]这说明,不随潮流采取当时水平的生产方式,那些仍旧保持旧有的落后方式的生产者就会遭受结构性亏损,最终破产倒闭,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历史上已经消失了的手工业不计其数,它们都是由于受新的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排斥而消失的。

维持18世纪工业革命基础的,是18世纪前几个世纪以来科学思想领域上的一系列成就。比如最著名的科学成就就是18世纪以前产生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及其三大力学定律,微积分的发明,他的科学理论所包含的“机械自然观”也对当时这几个世纪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工业革命并非凭空产生,它是人类从中世纪走出来后几个世纪科学酝酿与资本主义经济追求的自然结果。

今天人类所以有如此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与18世纪这次伟大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正是当时人类工业的现代化革命,才有今天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一次工业现代化。

四、今天,中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实际上是整个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当前片断”,即符合当前科技水平的现代化状况。

这种“新型工业化”战略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现在的中国工业仍然没有实现当前水平的现代化,“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型工业化,实际上是要实现与当今世界工业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工业化。比如,当今世界工业技术水平是工业的信息化,那么,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质与目的,就是要实现中国工业的信息化,以信息化为核心改进工业的生产工艺。如果当今中国的工业能够普遍实现信息化,并且从这种信息化中获得很好的效果,那么这个“新型工业化”战略也算完成了历史任务。但是,工业现代化并没有至此终止,因为新的科学技术,仍然迫使工业继续走它的现代化之路。到那时,中国工业又要提出新一次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了。

对于当今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一个相当英明的工业发展战略。它既抓住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又明确提出了当今的工业要以这个科技发展潮流为基础与依托,加以改进与提高;同时,也指明了工业“新型化”所需要获得,也能够获得的良好效果。当代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改造为根本,通过这种信息化改造,而获得“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效果。这个效果,是前面所说的“生产工艺先进,即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既好,成本又低,符合人类的经济要求”思想的很好体现。如果不能以科技信息化改造工业,不淘汰现有产品粗糙、成本高昂的粗放型生产工艺,那么,中国工业迟早会被世界工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所淘汰。中国要做到这一点,仍然任重道远。由于过去计划经济所遗留下来的僵化体制、僵化观念还没有根本消除,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要使中国工业实现新型工业化,仍然会遭遇许多消极的阻碍。一个生产部门如果没有充分的自主权面向市场,它就不会有相应的激

励机制主动跟踪世界科技发展趋向,不能及时采纳先进的技术随时改造自己。相反,如果一个生产部门有充分的自主权,能够在它身上充分体现出责任、权力与利益相统一,那么它就有充分的积极性与灵活性来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并及时采纳合适的新技术改进自己的生产工艺与流程,从而达到以最低成本生产最好产品之目的。

可见,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问题,直接地看是工业的科技化(信息化)问题,但更深一步的却是经济体制甚至政治体制(行政方式)、教育体制等等的问题。总的来说,如果工业生产单位没有获得理想的“责、权、利”三位一体,那么它就不可能有对新型技术与工艺的积极主动的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就会从每个生产单位的眼皮底下滑过。比如,中国企业的专利发明水平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同样,它们对专利技术的关注与采用程度也比发达国家消极得多。这说明,中国工业生产部门仍然没有充分的积极进取态度去创造与获取自己的发展所需要的新科技。这样的话,单纯强调新型工业化并无太大意义。实际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提升工业的科技含量、改进优化工业的生产工艺所具有的根本意义,问题在于:到底是谁有责任、有兴趣、有积极性主动去推动这个工作?如果找不到这个积极主动而有效的“当事人”,那么,新型工业化,及将来一系列工业现代化,就难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实际上,不仅每个企业的所有者与领导者应该有责任、兴趣和远见去追踪世界科技的发展情况,实现自己的工业现代化,而且这个企业的每一个普通职员,也都要有足够的责任与兴趣这样做。因为凝结着一定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总要在他们的具体操作使用之下运行。如果他们没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则他们就不可能胜任这些设备的运行要求。进一步地说,如果他们没有积极进取之心,没有主动自修的精神,那么他们既不可能熟练自如地掌握现有机器设备的运行与使用,更不可能改善与改进设备的性能,直至开发出性能更好的机器设备。可以说,历史上绝大多数工业设备的演化发展,无不是从对当时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操作使用的过程中改进创造出来的。而这种新的发展创造,总是偏爱于积极主动的有心者,偏爱那些具有丰富主动自修精神的人才,而与那些消极懒惰的应付者无缘。人们都知道,瓦特是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机的发明者,他的发明事例,可以说是一个主动自修的实践者成功创新的典型。据记载,瓦特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机械商,他的成功完全是通过自己对力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的努力主动自修(自学),对蒸汽机结构与性能的高度熟悉,及对改进蒸汽机性能的热心追求等等而实现的。他在作出划时代发明的时候,只是一个大学所委托的蒸汽机修理工,并没有任何显赫的社会身份。可见,一个人在一般工作岗位上,也能够有所创造,能够对现有机器设备有所改进与

创新。当然,现在的机器设备科技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一方面,设备自身的运作机制异常复杂,另一方面,人对它们的操作却又相当简单----机器设备大多变成了“傻瓜机”。这样的情况似乎使具体操作的人不再有太大的作为,他们似乎不可能在实际的使用中对这些设备作出更加完善的改进。但是,只要肯于主动钻研,从科学技术原理与结构、机理上弄懂机器设备,就仍然可以大有作为,完全可以象瓦特那样,对之作出改进甚至创新。而据有关人士介绍,现在中国一些企业的设备并不落后,有的生产线甚至比国际著名公司还要先进,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却不能与人家竞争。用同样的配件,我们组装的手表难以达到瑞士产品的质量。我们组装的汽车与原装汽车往往也有差距。我国不少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线,购臵全套零配件,其产品质量却不如进口原装产品。原因是什么?就在于生产环节操作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存在问题。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对于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至关重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里的关键是人的主动精神,对科学技术,对设备原理的主动研究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那就免谈改进与创新。高素质的劳动者除了有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这种主动自修、主动研究的自我发展精神。根据这个要求,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否能够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劳动者。

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过分注重文凭教育,因此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几乎已经倾向于为获得一纸文凭而消极应付,在他们看来,除了应付学校教育中的考试,以获得文凭所需要的足够分数,任何其它事情似乎都是多余的。因此,如果这种“文凭准入”的做法太过绝对化、太过泛滥、太过“一刀切”,那么对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主动研究、主动创造活动是极大的伤害,因为这种消极应付的行为占去了人们巨大的时间、精神与心力。

无论一个人获得多高的文凭或职称,都不能代替他在实际工作中的主动努力,并且,过去的努力也不能代替他现在和将来的努力,因为人类科技时刻在发展着。文凭并不能说明他的能力或者获得了什么成就,必须要到实际工作中,他才具有能力与获得成就。实际上,人们在学校时学的是某种专业,但毕业后从事的却是另外领域的工作,这种“专业不对口”的情况相当普遍,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难道一个人没有接受过其它专业的专门教育,却有知识与能力从事这种专业的工作?比如律师专业出身的人,大学毕业后却去做政府行政工作,工科毕业出身的人,却步入政界,毛泽东没有接受过一点正规的军事学校教育,但他却成为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这种现象不能从学校的专业教育中得到解释,而要从一个人积极的主动自修行为去解释。大学教育,给予人的应该更多是一种主动自修的积极精神与条件,以使他离校

后能够不断地从社会实际、从具体工作中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也能够使他在需要的时候方便地回校进修。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在他的《经济学》里指出过一种“统计性歧视”,以说明单纯从一个人的属类上看这个人是如何损害他在日常工作上的努力程度,他特别指出了教育背景的“文凭统计歧视”问题,认为单纯将一个人归属于具有某类文凭的人,是有损于他在工作上的努力进取精神的。他这样说:“当歧视扭曲某些团体的工作努力和人力资本投资激励的时候,它就特别地有害于经济。这种现象称为统计性歧视(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即具体个人的情况都被按其所属的平均情况来加以处理。”他同时以事例说明这种歧视:“雇主更多的是根据人们毕业的学校而不是成绩来选择雇员。但如果进行一种更为细致的考查就会发现,不太有名的学校的毕业生中也有许多优秀的工作者。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常见的基于学校平均质量的统计性歧视。在统计性歧视能够强化人们的成见,并能减少某一群体中成员提高技能和积累的激励时,它就显得非常有害。不妨分析一个上了一所不太知名的大学的人的情况,她知道在很大程度上雇主将根据其学校的质量对她进行判断,而学习成绩、所学课程难易程度、真正学到的东西以及工作经验都可能被忽视。结果,也就是说面临统计性歧视时,个人会减少投资于那些能提高技能和劳动质量的活动。”

这段话对当前中国较为严重的“文凭教育壁垒”问题具有非常对应性的揭露与批评。当今,由于教育文凭化太过泛滥,整个社会在就业录用上面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统计性歧视”。许多劳动雇用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录用人员时首先就以“大学、研究生文凭”为第一关,再以是否名牌大学毕业为第二关;至于个人的实际能力,反倒是次要的事情。对于那些可贵的“主动自修成才者”来说,在目前文凭教育壁垒相当严重的情况下,基本上难有出头之日。这就扼杀了每个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努力钻研的可贵精神。这对于培养千百万具有实践创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是非常不利的,正象萨缪尔森所说,他们得不到必要的激励,去努力研究自己手中所操作的机器,更没有动力改进与创新现有机器,象瓦特那样作出划时代的发明。每个人的智慧特征各有不同,他们的成才之路与方式也各不一样,学校教育虽然可以给人提供一点必要的知识,但并不能教给人发明创造的思想与精神(特别是现在的大一统、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很不利于特别人才的成长发展)。有一个极端的事例值得一提。据近期《北京日报》报道,有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连最基本的分数数学都不懂的农民[北京通州区41岁农民吴玉录],居然独立发明制造出五个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会跳高、爬墙、翻跟头,甚至能端茶倒水、敬烟点火、安灯泡、洗碗碟等等。除了这五个机器人,他还有数不清的小发明,用以提高自己的

生产效率,增进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这个事例说明,一个人能够成为适合自己智慧特征的特定人才,并不一定要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实现,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主动自修、主动钻研精神;有这个主动精神,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也有可能成才,相反,没有这个精神,一切都抱消极应付心态,那怕受过高等教育,那怕现在就是博士,也不能成才;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兴趣与意志长期研究问题的人,一个总是被动应付的人,会成为什么人才。----而目前仍然在各级学校教育中盛行的“应试教育”,则是强化人们这种消极应付心态的“最好”办法。

中国目前所实际存在的这种“文凭统计歧视”已经对中国自己的工业现代化产生负面影响。按现在的文凭评价水平,技工毕业实在算不了什么有用的文凭,技工毕业与技术工人,被一刀切地看成是比正规大学毕业的“干部”们低档得多的一个群体。结果,使中国制造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奇缺,每个企业聘请一个有水平的技工,往往比聘请一个博士还要难。出现了“技工荒”现象。有报道说:杭州汽轮机厂需要260名数控技工,参加十多场招聘会,月薪提到6000元,还招不到合适的人。青岛一机电制造业更开出了年薪16万的天价…。“制造业,普通员工和研究人员都好找,最缺乏的就是高级技术工人。”从广州到深圳,从东莞到惠州,从广东到整个中国,这是很多制造企业共同的感受。我国技

术工人短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还相当低,仅为日本的1/26,美国的1/25,德国的1/20。不仅如此,我国单位产品劳动力成本还高于韩国、匈牙利、墨西哥等国家。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相当于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德国的3.6倍。[⑥]这是对技术工人长期轻视的结果。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仍然严峻。人们往往把它归因于高校扩招,毕业生多了,自然就难找到工作。但人们为什么不想一想大学所制造的这些实际上仍然是“学而优则仕”的“产品”是否合格,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为什么技工生供不应求而大学生却就业严峻?

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实现工业现代化。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并正成为世界制造业新的中心。但技术工人如此稀缺(并且总在不断流失!),其社会地位如此低下,如何能够支撑得起整个国家的庞大制造业?实际上,以市场自己的选择,技术工人是能够得以重用,其地位是应该比现在高得多的,但由于教育文凭化与职称学历化太过泛滥,同时,行政部门错把文凭化、学历化当作“知识化”而对市场自由选择进行不适当的干预,使社会大众视当工人为没出息,把技工看成没前途。这种人为的扭曲与中国工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战略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中国制造业就永远处于大规模、弱品质的低层次状态中。

总之,对于中国工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之当今片断----今天的“新型工业化”来说,制度与政策设计、及政府倡导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更要注意调动经济活动各个具体主体----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及企业劳动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自觉地跟踪世界科技与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向,让他们有兴趣、有积极性、有责任,自觉汲取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到自己的企业活动中,优化与改革生产方式与工艺。前面说了,要使企业中的每个当事人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特别的政治与政策上的号召,只需依据每个人在企业中的地位职责,在他们身上完满贯彻“责权利”三位一体,就完全可以使一个企业积极自动地做到。在此特别要指出,对于这个“责权利”三位一体,不仅要在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层上贯彻,而且对于任何一个层次最低的员工也不例外;这样,使每个人都是有权力、有责任、有利益获得的人。这样才能使每个人发挥出最大效用,使一个企业从上至下充满活力与生气。中国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政府对企业事务进行决策,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消极被动的性质还相当明显。因此,在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进程中,调动每个企业及其中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让它们能够产生相应的“自生能力”(林毅夫语),是最关键的。

来源:经济学家 2004-9-26

第二篇:雷锋精神哲学思考

命和建设的根本立足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在

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成为我们党解决一切问题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 方法论原则。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 情况。又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指出,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 革命。事实证明,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必须也能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所说的:“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 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 点。”(《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一一九八二年>第372页)这是总结我国长期历史经 验的一个基本结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纠正了闭关锁国、盲目排外的错误倾向,把对外开放

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放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 则。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封闭起来,‘只能是作茧自缚,与世隔绝,落后于时代。.当 然,在对外开放中,也会带进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思想和落后东西,国外的敌对势力也 会乘机进行渗透、颠覆活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观 点。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自觉地进行反渗透、反颠 覆、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就能把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辩证地统一起来。

党中央已经向全党、全军干部提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在 目前的形势下,也是结合十年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极好时机。它既是反思过去,又是面对现实,探索未来。我们应当自觉地响应党中央和 中央军委的号召,扎扎实实地把学哲学活动开展起来,深入下去。学好哲学,打下理论根 底,必将受益匪浅,得力无穷。(作者本院哲学系副教授)责任编辑石必扬

遗产。雷锋同其他一切最杰出的中国共产竞人,都是伟大的典产主义者,也是最优

秀的中国人。从雷锋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占主导地位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她又处处浸透了中华民族古老人、生哲学中的优秀乳 汁,从而使雷锋精神成为一种充满中华民族气息的共产主义精神。在雷锋精神的各个主要方 面,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古老人生哲学的影响和我们伟大先人生生不息、奉献进取的 精神。

1、在人生责任上,主张“公尔忘私”、“优国优民”。在中国人生哲学中,整体乃至国

家的利益处于高于一切的地位,而个人的利益则是次要的。个人作为群众这一伦理肌体上的 细胞,必须服从群体或整体,服从国家的最高利益,这是无条件的人生责任。“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以私害公,非忠也”,“国尔忘家,公尔忘私”,“以国家之务为己任”,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都是这个思想。从屈原、岳飞到林则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 的民族灵魂、精神支柱。它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国人千古传颂的绝句。中华民族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源远流长,.到了社会主义时代,在雷锋精神中放射出了更加夺目的光辉。雷锋说: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当祖国和人民处在最危急的关头, 我就挺身而出,不伯牺牲。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1962年夏天,当他得知东南沿海形 势紧张的消息后,立即写了一份要求上前线的请战书。他在1961年的一篇日记中写道:“现 在,我们国家处于困难的时期。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一我们要奋发图 强,自力更生,克服当前存在的暂时困难,坚决反对大吃大喝,力戒浪费。”他少领军装为 国家节省开支,把自已仅有的200元存款捐献给灾区。他这种为国分忧的精神,既是社会主 义时代主人翁思想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爱国主义精神跨越时代的生动体现。

2、在人生价值上,崇尚“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奋斗与献身。人应该

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秉承轻个人、重整体和.国家的思想,中国人生哲学 占主导地位的人生价值观是:奋斗和献身。“盘古开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 娟补天”,都充满了对奋斗和献身精神的讴歌。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激励着多少炎黄子孙为真理而求索和献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 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文,都讴歌了为事业而 献身的崇高精神。每个民族英雄,也都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奋斗与献身的悲壮而美丽的故事。这种精神,给雷锋以巨大的影响。从他懂事的那天起,就立下了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雄心壮 志。他在小学时刻苦学习的态度,他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时勤恳踏实的作风,他在当推土机 手时的革命干劲,他参军后苦练杀敌本领和专业技术,他一心向着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他 争。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傻子”精神,他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都淋漓尽致地表 现了他无私的追求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正如他所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 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3、’在人生境界上,重“义”、“谋道”,视个人名利如“浮云”。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应该达 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水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中国历史上仅有

短暂的崇尚金钱富贵享乐的魏晋时期和明朝中后期。以儒、道、佛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历来都是重“义”轻“利”的。孔子说:t.I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生吾所 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这种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在 锋身上被赋予崭新的含义,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他说:“人生总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 有的却重如泰山。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一一 共产主义全部献出。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这种思想 境界继承并超越了中国古代圣贤们的思想境界,是人类历史最崇高的人生境界。

4、,在人生幸福上,注重精神的满足与道德的完善。幸福,是人生追求的共同目标。在

人类历史上,有多种多样的幸福观。对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精神幸福与肉体幸福、幸福与 道德等,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个人,’都作出了自己不同的解释。在中国历史上,绝大 多数思想家不否认人的物质需要,承认人的富足对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多地则是崇 尚精神的满足与道德的完善。这种幸福观渗透在人生责任、人生价值、人生境界、人生修养 等人生哲学的各个方面。古人提出“以德为乐”的思想,早在《大学》写道:“德者,一本 也厂财者,末也。”“是故君子先慎乎德。”这些幸福观念,深译地渗透在祖国每一块土地 上,因此也不育杯给雷锋以巨大的影响。在雷锋看来,人的一生什么最幸福呢?他说:“我 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已的一切,这才是最幸 福的。_”他还说:“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本生在世, 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雷锋的这种幸福观与中国传统的幸福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

5、在人生修养上,注重“求知”与“修身养性”。中国人生哲学特别强调人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实现人生的追求,达到理想的境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 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都是中华民族妇孺皆知的千年古训。“人好学,虽死犹存,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揭示了学习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古人强调“学习”、“求 知”的重要性,还十分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在个人修养方面,古人有许多主张:“积善而 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要讲“信用”,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正 直少,如“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立志”,如·“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要“慎 独”,如“君子心慎其独也”;要“自省”,如“吾日三省吾身”,“日省其身,有则改 之,无则加勉”;要勤俭,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匾”,“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要“谦恭”,“满招损,谦受益”等等。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 德,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都得到了体现和发扬。他酷爱学习如同酷爱生命一样。他少年时 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参军后时常在连部看书到深夜,有时上班口袋里还装着书。也许同我们 民族在学习上求“道”有关,雷锋以“钉子”的精神,刻苦学习社会真理。雷锋还非常重视个 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对自已要求十分严格。他助人为乐,走到哪里好事做到哪里,他礴蒸-对人民、对同志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他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鼓励自已要做暴风雨 里的“松柏”,不做温室中的“弱苗”;他保持着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的本色,裤子、袜子补了 又补,节约一分钱、一滴水、一两煤、一度电,他还时时告诫自己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他有句名言:“在土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 齐。”死是由于雷锋同志保持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因而深深得到了人民的怀 念和崇敬。

应当指出,中国许多传统伦理道德,都是有阶级局限的,如孔孟的“爱人”思想是与“君 君,臣臣,.父父,一子子”‘联系在~起的;‘而雷锋的爱,则是对人民共和国的忠诚和对人民大 众的平等的同志式的爱,这就在采撷传统思想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同时抛弃了糟粕,用中国古 代人生哲学丰富了共产主义的人生观‘

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新的中国人生哲学,是适合我国这个东方人口大国国情的人生观。在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大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人生意识,实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十年改革 开放的实践证明,封建主义思想是中国现代化的障碍,但如果全盘否定中国思想文化传统, 信奉西方的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必然导致民族精神的全面崩溃,社会伦理道德的严重扭 曲。今天人们叹息世风不良,就是深刻的教勺!I;o无数事实说明,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及其文 明,不是夫上掉下来的.,它是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东方大国数千年形成的,有牢固的社会 基础,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其中强调国家和整体利益、主张大公无私和奋斗献身、注重追求 理想与道德完善、重视学习、修身等思想,只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核心,吸收其有生 命力的因素,可以适合我国现在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全国人民所接受。特别是在今天改革 开放新形势下,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底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加中国文明,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与 生命之本。对雷锋精神中的那些属于我们民族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东西,’尽管文革时期有人

从“左”的方面予以否定,改革开放时期又有人从右的方面大肆攻击,而雷锋精神却依然为 亿万人民群众所怀念。从“雷锋叔叔不在了”的叹息中.,可以看到我们民族对生命之本的万 也不劫的依恋。当然,我们要剔除中国古老的文明中的糟粕,要吸收世界现代文明的精华, 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反对复古与闭国自大。总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文明一,都 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离开了这片沃土,是没有生命力的。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新 的中国人生哲学,就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她必将蓬勃参天。

毛泽东又多次提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

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等错误思想作风,并多次在全党全军范围内进行艰苦奋斗的教 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风、整军、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从而使艰苦奋斗的 思想深入每个军人心中,.成为革命军人的自觉行动和道德准则。

四、注孟革命军人信念、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宣传。革命军人的理想、人格是人民军队 道德原则、规范在军人身上的集中体现,它对军人的行为有着耳大的作用。毛泽东历来注重 革命军人信念、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宣传。白求恩、张思德、雷锋等英雄人物就是毛泽东为 全军和全国人民树立的光辉榜样。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精 神,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雷锋“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 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都是革命军人优秀品德的集中体 现。他们是在人民军队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是革命军人思想道德的升华,因而必然成为无 数革命军人为革命事业忘我奋斗、英勇献身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典范。

第三篇:哲学小品思考

古阿斯指环

恩格斯得带了古阿斯指环,随即他隐身了。开始几个小时,他到处闲逛,测试自己的隐形能力。一个他偶尔咳嗽一声,发现他也消声了。一旦习惯于隐形生活,他就想着下一步可以做什么。让他感到羞愧的是,第一时间在脑海里显现的,并非只是美味佳肴,比如,他可以去女人浴室或者更衣室晃悠,他也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头点东西,他还可以绊倒那写西装笔挺却对着手机大声嚷嚷的讨厌鬼。

但他想抵制住这些低俗的诱惑,他想做些好事,然而他发现这方面的机会没那么明显。对于利用隐形能力去干那不那么有益的事情的诱惑,他到底还能忍多久呢?只要有一秒钟的软弱,所有的努力就都毁了,他将可能是这样:偷窥裸体女人或偷钱。他有必要继续忍下去吗? 我们可以把古阿斯指环看作道德素质的检验器。想象我们也有这样一个指环,如果我们是诚实的,就可能暴露我们是多么令人失望地易于堕落。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事实上是堕落的。

或许这能让我们去同情恶魔。例如,官干了坏事,就会招到百姓的谴责。但是,我们没有想象,如果自己拥有滔天权利,拥有无尽的放纵的机会,阿谀奉承的马屁又乐意迎合我们的每一个怪念头。我们真的能确定,我们在此情况下不会使自己蒙羞。

这个问题,问别人和问自己得到的答案会不同。

你就纠结一回

马克斯非常饿,因为他做了一个决定:做每一个决定必须是理性的。而他的尴尬就是:食物吃完了,他的家处于能获得食物(唯一)的东西两个菜场正中间。因而他没有任何理由去任何方向,你能否帮帮他?

说了很多,其实很多问题都是被语言欺骗。

这话绕啊绕啊,心里就敬畏了,就觉得是很深刻的理论。且,语言本身表达的不完善与语言定义的问题就会产生很多错误,误会。

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马克做了40年的素食主义者,虽然一度想念肉食,但他原则总能战胜欲望。而他现在可以问心无愧地吃肉了。

一周前,他碰到了一头经基因改造过的猪,能讲话,更重要的是他想被人吃掉。对马克一述衷肠,马克觉得不吃他就是不尊重他。

你的选择呢:

没有赢家

士兵瑞恩要做一件很不好的事,他被下令先强奸并杀死一个女囚徒,而这只是因为种族原因被抓来的无辜的平民。无疑,这是极不正义的罪行。

但他却没有二选。如果执行命令,尚可让受害者不必承受更多不必要的折磨。他知道,如果违令,他自己将被处决,而这个囚犯还会被侵犯并杀害,可能还会更残忍。所以他只能选择最优解。但他的内心很不平静。

把伤害降到最低似乎是道德上完美的事了,假如有人为他如此辩护,站后法庭会原谅他吗?

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是如此苍白,但也说得过去,毕竟道德是后天产生的。

光钎传送

电子传送机通过分子扫描你的大脑和身体,毁灭她们,然后把信息传到火星,再将你的身体在火星上重组。虽然火星上这人外貌感觉和思想都与在地球上被催眠并穿越时空的那个人是一样的,但却不可否认一个事实:你被谋杀了,然后被一个克隆人替代了。

体验者认为这是荒谬的,因为他并未意识到自己死了,而在被分解的瞬间,又不可否认被谋杀的事实。

我们的存在依赖什么?

虚拟出轨

结婚20年,夫妻变成左右手。因为当迪克了解虚拟出轨公司,他兴奋了。因为他还爱自己的妻子,又不愿背负现实出轨的道德谴责。而这个公司应他所需,提哦那个虚拟性爱服务。这并非网友一夜情,而是在虚拟环境下让你和你的理想型共处。它让你感到是如此真实。而实际上,却是电刺激大脑形成的。它拥有出轨的快乐,却不是真的不忠,迪克还有什么理由抵抗他的诱惑吗?

可能在现实中,这样的思想跳板就有,似是而非中让你撤下道德高强和心理防线。来吧,找个跳板!

第四篇:社会调查的哲学思考

写一篇关于“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 哲学思考”的论文

西方个性化思潮对我国当代青年的影响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个性化思潮伴随着改革开放从西方传入我国,这股思潮从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研究这股思潮的表现,探寻其影响我国当代青年的原因,并针对其积极、消极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个性化; 当代青年; 影响

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起就追求人性的自由、个性的解放,西方文化呈现出强烈的个人本位的特征,较多强调个人成就、个人的独特性,这些构成了西方社会个性化的基础。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存在主义,更是突显了人的个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国门的打开,这股个性化思潮涌入了我国,对我国80年代的青年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余年之后,这股思潮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销声匿迹,而是以各种形式继续影响着生长在今天改革开放大环境下的新一代青年。

一、西方个性化思潮对我国当代青年影响的主要表现

1.对我国当代青年思维模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着眼于整体,善于从宏观上分析、把握问题,讲求整体的河蟹与完美。“顾全大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当代青年在接受了个性化思潮的洗礼后,思考问题往往从自我这个角度出发,“我”逐渐取代了“我们”,以个体作为切入点的微观思维方式随之取代了统揽全局的宏观思维方式。同时,青年个性的发展,使青年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是什么”(know-what)的知识层面,而是深入探索到个体“怎么办”(know-why)的思维层面,着重于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找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道路。随着青年思维层次的推进,其思维形式也更趋开放。青年思维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结构的局限,敢于打破传统式封闭思维的限制,擅于对已有的知识、模式等做大胆的延伸或综合,即当代青年不再盲从、迷信一家之言,不循规蹈矩,不故步自封,在反对旧权威的同时,喜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往往能够打破陈规、独树一帜、独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对我国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

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当代青年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我就是我”成为这一代青年人的生活逻辑。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所做的多次抽样调查表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在乎别人的评论”成为当代青年具有普遍性的价值选择。这表明,当代青年行为选择已经日趋个性化,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青年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过分注重个性发展的倾向,往往易于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视个人对社会依赖的一面,不顾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合力对个人的制约作用。过分笃信“人的价值在于个人自身”,只讲求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忽视了个体在社会中应履行的责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青年这种以自我作为个性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视社会、集体发展的需要,还会使个人凌驾于集体、社会之上,集体本位价值观逐渐让位于个人本位价值观。当个人发展与社会、集体发展相冲突时,便无法依据集体主义原则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以致使个人发展与集体、社会发展相脱节。从长远来看,当代青年这种价值取向的转移,对于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3.对我国当代青年生活方式的影响

追求个性已成为当代青年的突出特征,小到吃穿住用,大到人际交往、爱情婚姻,无不体现着青年个性的张扬。在生活消费上,当代青年更加注重个人的判断和偏好,普遍追求新颖、时尚、富有个性的商品。在着装打扮上,格外注重自我形象,以求展现自我。包括席卷大江南北的“超级女声”现象似乎也是对青年个性张扬的一种满足。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另类现象”。一些反传统的个人形象,实际上折射出一部分青年在面对个性化思潮冲击时内心的无奈和思想上的不成熟,他们在追逐个性化的潮流中不知所措,只有选择这些所谓的“酷”来作为自己个性表现的突破口,以期赢得他人的关注。在人际交往上,呈现出开放和封闭并存的特点,他们内心深处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但个性的张扬又往往与集体的制约相冲突,在集体的约束下,青年人又往往易于趋向于封闭自我,这使得正式的集体组织松散,成员之间关系疏远,而由情趣相同的成员所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在青年人际交往中的比重却越来越大。在婚恋行为上,当代青年日趋开放,婚前同居、试婚现象有增无减。

二、西方个性化思潮余波未散的主要原因

1.青年自身生理、心理特点

青年时期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正处在生理、心理全面发展成长的高峰时期。青年时期人脑的发育基本完成,脑重量和神经系统结构已达到成熟,这为青年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随着生理方面的变化,青年个性心理特征得到进一步发展。青年身体的发展促使其内心深处萌发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产生强烈的“成人感”。青年往往热衷于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别人证明自己是生活的强者,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而西方个性化思潮所提倡的个性发展恰恰迎合了青年这种自我意识膨胀的需要,因而很容易被青年所接受并吸收。

2. 20世纪80年代青年对当代青年的辐射作用

改革开放后,在否定极左思潮、反对思想禁锢的状态下,20世纪80年代青年竭力吮吸着西方思潮所带来的新鲜空气,开始思索人的命运,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人性的张扬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所引发的关于潘晓人生问题的大讨论,促使青年把思考的焦点对准了“自我”和“个性”发展问题。在对人和社会的看法上,张扬非理性和个人主义,贬低人类认识上的理性作用,强调人的欲望、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对理性和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强调人的个体性、独立性和自由。这种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思想观念在20世纪80年代青年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20余年后,这批青年已为人父、为人师,他们这种追求个性发展的思想会自觉或不自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下一代的发展。而当代青年很可能在与其父母、兄长、师长的接触中了解并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个性化的观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3.西方文化渗透的结果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的积极主动性,着重个体的发展,认为每个人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而且还是作为具有独特心理的生命及单个的社会成员而存在。西方对个性化的追求突出表现在西方文化的自我价值观上,即意识到自我具有主观性,它丰富了个体独特的认识能力,从而把个人的爱好、意见、选择及创造力放到了一个优先的位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开放,西方文化依附于各种载体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外,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更是大大丰富了西方文化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和经济社会信息化加速了其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个性主义理念经过电脑的加工和网络的传播,更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城市、地区及国界,直接影响着青年的生活,改变着其思维和行为模式。

三、正确引导青年中的个性化思潮

1.尊重青年个性差异,客观看待青年个性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个性往往是与创造性相联系的,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刺激创造欲望,从而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是创造性的土壤,富有个性的人也极易成为创造型人才。德国思想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理,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首先要承认青年的差异性、个别性,尊重青年个性发展,而不是全盘否定地压抑青年个性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家庭、社会要为青年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同时,根据青年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要尽量适应每个人的身心特点,适应每个人的认知风格,以促进青年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应以青年个性差异为出发点,充分调动青年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体内的创造潜能。

2.加强对青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国家提倡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人生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以社会本位、集体本位为基本内容,以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重视个人利益为必要条件的。这就要求当代青年要处理好个人、集体、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个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单独生活。青年只有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长来确定个体的发展方向,把对社会整体做贡献作为发展个性的出发点和归宿,强化集体主义意识,在集体主义指导下才能确保个性的健康发展。集体主义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离开集体就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而作为个体,只有遵循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才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因此,当代青年应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坚持集体本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使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使个人的思想、行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当个性发展有损于社会整体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时,就要自觉限制这种错误的个性化发展,根据集体主义原则来加以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3.引导青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个性化思潮之所以在青年中影响深远,这与东西方

我国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个性化竞技状态与生化指标的研究.pdf 幼儿园个性化课程研究.pdf 有很多。留个Q号吧。给你 

你好 这是论文

浅论中国文化过程对青年的影响及对策 20世纪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的日益进步,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社区在我国悄然诞生并蓬勃发展。而随之产生的社区文化在社区总体构建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标志。更对青年的成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与青年 社区是指城市中某一特定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域。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最基础层面的单位。一般来说,社区应有人、地点、共同事业、共同规范、有组织、有政府等六大要素。而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说法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讲,文化指群体后天习得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生活现象。社区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包容量大的文化体系,它涵盖了社区的建筑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等众多的文化形态。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在具有社会大文化的共性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就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来讲,就是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指导的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是融入社区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小区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文化产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组合。它以社区为依托,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宗旨,具有以下特点:在性质上,它具有社会性,参与和服务的对象都是社区居民;在形式上,它具有开放性,主要涵义是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在服务途径上,它具有多元性;是单纯服务型、有偿服务型、服务经营型和经营型四位一体的新型文化模式。由于社区文化的以上特点,决定了社区群众是社区文化的主要对象,社区文化的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和艺术性;能够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自身素质和主人翁意识,因此,也就决定了社区文化本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区建设模式、社区建设目的的客观需要。就文化与青年的关系而言,文化培育青年,青年创造文化。一方面,在现代社会,文化对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青年。目前青年的信息来源主要是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和杂志,看电影、听音乐、看报纸杂志、读书、参加体育运动、上互联网、旅游是青年主要的休闲方式,大众传媒和其他各种文化形成对青年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中,青年是促进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一支重要有生力量。无论是在广播、电视、电影等行业,还是在文学、音乐、舞蹈等领域,都有许许多多青年文化工作者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优秀的创作者是青年,许多优秀的表演者是青年,许多全国人民喜爱的文艺明星也大都是青年。青年与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决定了青年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熏陶,青年需求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需求上,青年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对文化的喜爱、参与和发展。社区文化的现状及对青年的影响

一、社区文化的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设施到队伍、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完善过程,逐步组建和健全了社区文化服务队伍和社区管理机构,形成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服务网络,为社区文化发展与社区规范管理有机地结合找到了最佳契合点,在实践探索中,充分发挥了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一是沟通、协调功能。社区意识是社区文化的灵魂,是衡量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文明认同和文化参与程度的重要尺度。而要强化社区意识,打破社区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首当其冲的则是需要加深了解,相互沟通。目前,我国的很多社区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家庭文艺演唱会、中老年健身操展演、读书会、书画作品展等多种文体活动和展览,以此为联系、沟通纽带,吸引了广大社区居民群众踊跃参与,进一步在社区内沟通了信息,密切了联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二是规范、整合功能。目前,社区文化建设能充分显示规范、整合功能,及时缓和与化解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下岗工人重新就业问题、戒毒问题、失足青年教育、就业问题、邻里纠纷问题等。现实中,一切不安定因素缘起于心态的不平衡。一些社会矛盾或冲实,往往在板着面孔的训斥中只会火上加油,而处于宽松的社区氛围中,在社区居委会人员春风化雨般的劝导下,却会一下子冰释消解,这便是新社区的“魅力”。三是融合、传承功能。近年来经过外联内聚,一些大中城市的社区重新完善了先前与各单位之间的社区协作关系,齐抓共建,倡导了“全社区一盘棋”精神,一大批部队、学校、企业的内部图书馆、操场、礼堂逐步向社区居民开放,成为他们健身、益智、竞技的活动基地,使社区内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和配置。社区文化活动,以其独特的举办形式、广阔的覆盖面,汇合了社区各单位文艺人才的智慧和才华,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各基层的文化建设,推动众多业余文艺团队的自我充实和完善。它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等文化形态有机地融为一体,产生出经久不衰的整体效应。

第五篇:八荣八耻的哲学思考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政协会议期间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指明了方向。道德标准,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需要全社会认真落实,如何理解和解说,则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道德观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人生观是属于哲学范畴的,而道德观是属于伦理学和社会学范畴的,但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部分是属于哲学范畴的一部分。因此,我想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其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八荣八耻”首先涉及的就是人生观问题。哲学就是关于人生观的学问。因此,胡锦涛提出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道德观,就是从人生观的高度提出的。换言之,为祖国、为人民而活着,属于高尚道德,是正确的人生观。反之,为自己活着,属于低劣的道德、错误的人生观。前者是光明的,应该大树特树,后者是可耻的,理应受到社会的谴责和良心的责备。这道理比较简单,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者,也未必全都做好,功勋盖世的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前功尽弃,也不胜枚举。所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文学家,对人生观的讨论,是一直没有休止的。

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探讨人生观的问题,首先是人的自然性决定的。19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说过: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吃饭、穿衣……,那和游在水中的鱼对它周围的水一无所知又有什么两样呢。这话的含义很明白,人是具有高级思维的,能够创造劳动工具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如果人一旦失去了这一属性,将无异于其它动物。

人为谁活着才有意义,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个人生下来要由父母供养,吃、穿、住、行都需要物质。而物质的生产是有各行各业的人组成的,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的人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关系。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超越这种关系,不可能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否则,他一天都活不下去。人活着不光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寂寞了到街上、公园逛逛是精神需求;苦闷了找朋友谈谈心,找情人说说爱,是寻找感情慰籍,是感情需求;如果遇到灾荒、战乱要由军队保家卫国,呵护自己与亲人的安宁,是一种安全需求。就连出门坐车或与他人发生口角、经济纠纷等,都要求助公安、派出所和法院。可见,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时代繁衍生息的祖国,每时每刻都需要相互依存的人民。每个人都有回报祖国、回报人民的社会义务。所以,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要求人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是国民的基本道德准则,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八荣八耻”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积中华民族美德而大成的。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儒家的奠基人孔子就提出“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周朝的大礼。如果我们先不去考虑他时代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其所包含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的精神应该被提倡。同理,春秋末期,儒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于民忧者民亦乐其忧,乐民乐者民亦乐其乐”,多次在文章中阐述了他一贯主张“与民同乐”的思想。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也就要求执政者服务人民。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义”,仁义二字,就是我国封建道德的基础。孟子还认为人皆有廉耻之心,也就是荣辱观。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仁少卿书》中说“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为了继承父志,在遭受酷刑的大耻之后,仍然忍辱负重,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这种为国为民的行为,被传为历史佳话。宋朝伟大的散文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在倡导爱国爱民的思想。直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义灭亲”等俗语。这些文化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过我国历史上许多爱国英雄和劳动人民实践了的。人们一提起爱国二字,就会自然地联想起岳飞、文天祥等人的名字,更会联想起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的戏剧故事,这就是明证。

“八荣八耻”的道德规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八荣”和“八耻”历来都是两种鲜明对比的人生观。人生观不同,人生观的境界也不同,决定人生的价值不同。这一点,只要拿历史上的先进人物和反动人物略加比较,就可自明,无需赘言。从人生的意义来看,按人对自己行为的觉悟程度,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把人分为四种境界:为自己利益做事的人是自然境界,为功利做事的人是功利境界,为社会做事的人是道德境界,为宇宙做事的人是天地境界。依次排列,天地境界是最高境界。冯教授还认为,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由此看来,能够奉行“八荣”的人,至少是个有贤德的人,即好人,这是做个好人的基本标准。冯教授讲的圣人不是专指孔子,而是为宇宙做事的人。这里的宇宙一词,我理解不是与自然科学中所指的包括在地球外的所有物质,而是指的万物,可以理解为为万事做事的人。即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做事的人,贤人授人以道德,圣人授人知宇宙,即万事万物。照此看来,圣人的境界是最高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党章明文写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政党。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江泽明提出的“

三个代表”也写进了党章,即代表全国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的科学文化,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境界,是当代最高的境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具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不仅是基本道德准则,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必须提出的是,在“八荣八耻”中,前两条是基本的基本,如果作到前两条,其它几条就会迎刃而解。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的统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是世界观的核心。

当前,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工作。由于实现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向,资产阶级“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思想对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冲击,有些人的人生观的确产生了动摇,甚至产生了信仰危机,直接危害着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也严重阻碍了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不可掉以轻心。首先,要从家庭教育抓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是根,其它教育是枝干和叶,根扎得牢,树干则直,树叶则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可见家庭教育根深蒂固之一斑。其次,抓人生观教育要从抓道德教育入手。道德观是人生观的基础,人生观决定道德观。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问,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就是说道德教育要以尊敬父母为起点,然后才能谈到友善待人,报效祖国。处世得是本,一个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了才会成为良民,进而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材。其三,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奏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热点,教育青少年学生正确看待我们的社会,防止和纠正一些偏激的观念。教育学生善待他人,正确对待自我,正确对待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感恩他人和回报他人。引导学生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加强礼仪、礼貌、礼节的指导和示范,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学校养成良好的道德和思想行为,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欢迎,才会顺利地登上就业之路和成功之路的真谛。其四,发挥政府职能,标本兼治,充分发挥法律和舆论的作用,打击犯罪,抑制歪风,净化社会主义环境,在全社会掀起一个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新高潮。

下载工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荣八耻的哲学思考

    八荣八耻的哲学思考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政协会议期间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指明了方向。道德标准,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需要全社会认......

    企业管理的哲学思考

    企业管理的哲学思考摘要:从较早的泰罗的科学管理以人是经济人为假设,到韦伯的科层组织模式按照权利等级给组织中的人分配不同的职务,这两者是以理性来贯彻到管理中,而到梅奥就开......

    生态哲学思考论文

    【摘要】 当代人类的全部生存危机产生的根源是无限度论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的内在精神支撑力,是其观念理性向理性的共谋;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中心论、物质幸福目的论、消费......

    人生的哲学思考

    人生的哲学思考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是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人生进行的深刻哲学思考,通过认真学习和拜读此书,有以下诸多感悟:他告诫在喧哗都市中......

    中国梦的哲学思考

    中国梦的哲学思考 在2013年3月份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同志......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摘要: 可持续发展观是相对于旧发展观而提出的人类发展观的新思维,它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马克思指出可持续发展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谐,......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考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考一、坚持对立统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二、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弥久常新的话题。但是,对于怎样才是人 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却一直难有令人满意的答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