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哲学思考

时间:2019-05-13 08:3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爱的教育哲学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的教育哲学思考》。

第一篇:爱的教育哲学思考

爱的教育哲学思考:爱的尺度

爱心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人应有最起码的素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换句话说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其为教育。然而,对学生不可以“过爱”,因为“过爱”反而害了学生,这就是爱的尺度。有爱心的教育就要有惩罚的教育,有了惩罚才能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就是大爱,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相得益彰。反过来说把握不准对学生爱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这个爱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超过了这个尺度,疼爱就会变为溺爱,而溺爱对孩子的伤害远甚于不爱。因些,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爱的尺度应从学生实际情况来定制。如今的学生孩子,家长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使爱变了味,变成了肤浅的从容,反而使自已的孩子形成了双重人格,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家长和老师都要把握好爱的尺度,将爱埋藏在心底,用关怀和严格来诠释它的真谛。爱的尺度要顺应学生孩子的发展,顺应应当有度,也有前提,前提是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孩子的发展要心中有数,能够把控学生孩子的发展方向。如果只是一味的顺应,会失去教育的主动权,让孩子牵着鼻子走,自然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起到家长和老师的主体作用;爱的尺度要让学生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教育要培养健全人格的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自然要教学生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让学生孩子学会自卫。然而,自我保护是有度的,要有“理”,有“节”,如果没有了“理”,没有了节制,那么学生孩子的自卫就会变成主动攻击,而攻击性的养成对学生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着相当不利的影响;爱的尺度要让学生孩子学会爱自己,爱自己要有度,要学会把爱分一些给别人,学会分享。自爱没有了度,就会变成自私;爱的尺度要赏识学生孩子,一个老师只有欣赏和相信学生孩子,才能教育好学生孩子。然而赏识要有度,不赏识过多过滥,赏识就会变成奉承,变成拍马屁,这对于学生孩子的成长有弊无利。爱应有度。超过了这个度,爱会变成溺爱,批评会变成谩骂,自卫会变成攻击,自爱会变成自私,赏识会变成奉承„„正是由于这个度没有把握好,才使我们一些好的教育初衷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赏识关怀学生孩子就是爱的体现。初涉人世的学生孩子就像小树苗一样,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呵护。在学生孩子的成长的过要程中,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鼓励,爱会给孩子信任和动力,在信任中长大的学生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用爱去鼓励学生孩子,给学生孩子勇气,让学生孩子有勇气征服自己,克服困难,让学生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一位作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关键在于他的潜力有没有被发现,有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就要帮助学生孩子去发现“我能行”“我什么最行”。没有笨孩子,只有潜能没有发现出来的学生孩子,我们在善于发现学生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学生孩子都有着不同的爱好,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画画等等,作为老师和家长必须进行了细心的观察,寻找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改变学生孩子,对学生孩子的大胆想像作出了肯定,让学生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孩子活泼开朗快乐起来。

严格要求学生孩子更是爱的体现。现实生活中中国父母都对子女倾注一片爱心,都有望子成龙的一片痴情,到头来能够让父母感到无限欣慰的固然不少,但事与愿违的却为数更多,这种情况古往今来不乏其例。有些父母更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把所有的爱和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分地溺爱、迁就和顺从,缺乏应有的道德教育,使孩子成为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小太阳”,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在父母“爱”的怀抱中养成自私自利,不尊敬长辈、不爱惜财物、任性、骄横和依赖等不良品性,做出有害于他人的事情,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实际上就是父母没有把握对孩子爱的尺度所造成的恶果。老师和家长

对待学生孩子必须严格,只有经过严格规范的管理与教育,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严格遵守或执行规定、规则十分认真,不偏离原则,不容马虎;老师在教育和教学上都应严格要求学生孩子,严格会让学生为你的负责和耐心而感动;总之,爱学生孩子应该从教育目的出发,对学生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正确把握住爱的尺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孩子的健康成长。

充满爱心,把握尺度。充满爰心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爱学生就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老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把自己当作学生的贴心朋友。还要从学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去贴近学生,学生就会亲近老师。第二爱学生就要爱全体学生,老师应当热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爱好学生很容易,因为他们懂礼貌、守纪律、成绩好,他们是班上的好学生,让老师看上去很舒心。可是有些学生行为习惯差、调皮捣蛋、成绩差,让人看上去不舒服,让人去爱他们的确有些为难。如果我们放弃这些孩子,不去爱他们,那么老师的爱就是片面的。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闪光点,教师不能因为一念之差而将差学生一篙子打下水。要知道好学生是爱出来的,差学生是嫌出来的道理。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差学生,把爱洒向全体学生。对待差学生老师班主任要给予更多的爱,要善于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知道自身也有优势,为他们多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让他们避免短处展示长处,同样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和理解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相互的,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加倍地尊重老师。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他们都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作为老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当学生的,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爱是他们的权力。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把握尺度应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尊重孩子的人格,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做父母的不要总以为学生孩子年幼无知,忽略了对学生孩子应有的尊重,高兴时百依百顺,生气时就横加指责。这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伤害学生孩子的自尊,从而使其养成不良的心理。第二满足正当的需要,抑制不合理的要求。对于学孩子提出的意见和要求,父母要善于倾听,如果是正当的需要,就给予适当的满足,反之,就应当和蔼地拒绝,坚决抑制。千万不要因学生孩子的无理哭闹而迁就顺从。第三注意培养学生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时刻为学生孩子的未来着想,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应及时教学生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学生孩子玩完玩具后让他自己收拾好;吃完饭把凳子放回原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教他洗自己的手帕、袜子,扫扫地等。第四家长对学生孩子的要求要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父母两人不要一个严一个宽,今天要求孩子这样做,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样做,一天一个样,各唱各的调,使孩子思维没有定规,无所适从。这样无形中削弱了父母的威信,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制造了“防空洞”。

综上所述,爱是打开学生孩子心灵的钥匙,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学生孩子的发展需要爱的抚育,老师和家长应该用爱的智慧,充满爱心、把握尺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孩子,让学生孩子真正体验到老师和家长无私的真爱,让老师和家长心爱唤起学生孩子心灵的爱,这才是教育成功之所在。

爱的教育哲学思考:爱的奉献

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经这样说过:“在所有的称呼中,有两个最闪光、最动情的称呼,一个是母亲,一个就是老师。老师的生命是一团火,老师的生活是一曲歌,老师的事业是一首诗。”是的,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能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用智慧开启思维,用创造开拓未来,在付出青春韶华、付出苦汗热血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收获自我实现。这一曲歌、这一首诗,就是“爱的奉献”。

博主曾撰写过《教育的意义在于奉献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等很多博文,反复强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的基本观点。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所著的《爱的教育》

诉说了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说过:“爱之,能勿劳乎?”现代教育家夏沔尊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说“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有爱心的老师,会急学生所急,会爱学生所爱,会乐学生所乐,会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会教好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成功的时候,给予赞美和提醒;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给予启发和鼓励;在学生坎坷的时候,给予指点和帮助,实际上这是爱的奉献。

什么是“爱的奉献”?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用行知作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园满精辟的回答。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也即爱不是单向付出,而是“给予”中的“获得”。爱是一种态度。但自爱是最基本的。自爱不等于自私。而自私却是不会自爱的表现。爱是一种实践。爱的实践需要克服自恋、实现信仰、对爱持有积极的态度。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老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老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所以,有爱心的教育一定是以人为本教育,是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对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对学生的严谨、细致、专心的习性进行培养,让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爱心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人应有最起码的素质。爱是生命的源泉,爱是所有等式的源泉。人们称我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在这崇高的赞美后面,有着多少琐细的工作和繁重的劳动。这些都需要爱为基础。如果教师连起码的“爱孩子”的心都没有,那就不配这个崇高的赞美和神圣的使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是一项事业,是一项爱的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能用心灵赢得心灵,“让学生感到幸福”才是教育追求,“教育是奉献”就是要把学生成才当成最大的乐趣和幸福。我们常说,师德的核心是爱,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校,最重要的是爱学生。有了这份爱,才会注重自己的形象,才会无时无刻不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学生。师爱是师生关系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爱,促进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使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便于和学生展开心灵的对话。没有爱心的教育就没有人类教育的辉煌;没有爱心就没有教师自我完善的动力;没有爱心就没有全面发展的学生。付出了,能不能得到回报是一方面,是不是对得起那一双双眼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想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把真挚的爱毫无保留地洒向自己耕耘的沃土,只要充满爱心,甘于平凡,乐于奉献,任何教师、任何人都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教育的意义在于爱的奉献,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着对教育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对教育工作有着无私的奉献,对圾祖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孩子学生有着一片的爱心。换句话说就是把事业似为自己的生命,把人民似为自己的亲人,把老师似为兄弟姐妹,把学生似为自己的孩子。做为一名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播洒文明的使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不论是做义务基础教育的教师,还是高等专业的教师,都是教书育人,都要树立使每个学生都成才的思想干教育,增强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的责任感,加强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让我们的教育树立强烈的进取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进一步提高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自觉性,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脚踏实地,甘于奉献,苦干实干,依靠不懈的奋

斗精神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创造事业的辉煌,造福于祖国人民。

教育的意义在于爱的奉献,关心学生健康,关注学生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把爱心奉献给孩子学生,进一步激发人们关注孩子学生、呵护孩子学生、保护孩子学生的热情,帮助孩子学生“远离失学、远离疾病、远离伤害、远离犯罪”,能够让孩子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关心他人、热爱集体、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全面提高孩子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孩子学生全面地发展,健康地成长。为孩子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关心孩子学生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有3.7亿少年儿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凝聚爱心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公益平台,而且有助于在全社会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扩大热爱慈善事业的爱心群体,为创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孩子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支持和保护,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爱。只有让我们全社会都行动起来,肩负起“一切为了孩子”的社会责任,为孩子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做好事、做实事,推动儿童公益事业发展,让祖国的花朵绽放得更加鲜艳。

爱的教育哲学思考:爱的智慧

意大利十九世纪最著名作家亚米契斯(1846—1908),写了一部儿童小说《爱的教育》使他一举成为世界级的作家。《爱的教育》是他在1886年写的。小说以一个男孩恩里克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里克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的故事。四年级小学生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本书讲述了无数个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的小读者: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爱的教育》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引导我们读者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他人,同情他人的不幸与苦难。我提议教育部的领导专家到每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应该解读这本书,时刻牢记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就是爱的奉献。

《爱的教育》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这里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爱的教育》该书传达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爱自己的亲人是应该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爱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爱,那他就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并不真正明白爱。《爱的教育》该书虽然讲的是情感教育,却洋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在阅读时好似把我带入了广阔的社会中去,它真是让读者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每个故事都讲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谊和宁肯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激励着读者。《爱的教育》这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们的老师,和养育我们的父母。

万世师表陶行知是爱的教育的先行者,陶先生倡导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教育的根基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爱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位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道德上坚持高的标准和要求,在个性上允许孩子自由发展,这是一个教育智慧大问题。教育智慧属于思维领域,是教育情感和教育思维融合的产物,是具有爱的教育思维,表现为具有爱的教育观及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具有爱的教育观,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前提,只有以爱的视野理解了教育是什么,才能以爱的情怀设计教育怎么做;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是教育智慧的核心,只有形成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我们才能达到形成教育智慧的目标。教育智慧的形成,最终体现为教育者遵循具有爱的教育原则,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做到了,做得很杰出,陶先生的爱的教育实践告诫了我们教育必须要成为爱的教育,爰的教育必须有爱的教育智慧。

爱的教育智慧具有爱的教育思维。教育智慧是具有某种教育情感品质的教育思维。教育情感是人类情感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其品质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特殊性。对于教育情感及其品质特性的认识,我们基于不同的立场,会形成迥异的理解和解释,但我们都肯定,教育情感是一种正向的人类情感;而人类的正向情感,其终极品质就是爱。所以,概而言之,教育智慧就是具有爱的教育思维。教育智慧,通过教育思维,反映着人类思维的创新性,表现着人类思维的高品质;通过爱,反映着人类情感的方向性,表现着人类情感的高品质。显然,教育智慧即具有爱的教育思维,符合我们对于智慧的解读,体现了人类思维与人类情感的有机融合。教育智慧是对于教育者而言的,它作为一种特殊品质的思维,可以说是教育者最好的素养。我们之所以重视教育者对教育智慧的追求,看重的就是这一素养的高品质及其基础上的教育能力的提高。

爱的教育智慧具有爱的教育观。通俗地讲,教育思维是人类关于教育的想法、做法的逻辑轨迹,是人类知、行能力在教育领域的实现,是人类反映、控制能力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总体来说,教育思维是人类的教育实践理性,是教育理论认识在教育实践面前的凝结,也是教育实践经验在人们认识中的凝结;就其实质而言,是一定的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因此,教育思维由教育观及教育操作思路两大要素构成,具有爱的教育思维,就转化为具有爱的教育观及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仅仅出于分析的考虑,我们将分别讨论教育观及教育操作思路如何具有爱。事实上,对于教育智慧而言,具有爱的教育观及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依然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依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也符合教育思维自身的内在结构。教育观,笼统地说,是我们对教育是什么的理解,具有爱的教育观,就意味着我们以爱的视野,对教育是什么进行理解,实现以爱统领整个教育活动,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包括五大构成部分,分别为教育目的观、关于教育者的认识、关于受教育者的认识、教育内容观和教育方式观。我们形成具有爱的教育观,实际上,就是分别以爱的视角关照这五大构成部分,使这五大构成部分渗透着爱,具有爱的品质,而高明的教育方式定然是融汇了爱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但对于现实的教育者来说,具有教育观的人,不一定具有明确的教育操作思路;具有教育操作思路的人,不一定具有明确的教育观。这也是我们现实教育存在问题的一大原因。

爱的教育智慧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具有爱的教育观,奠定了教育智慧的基础,直接影响了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的形成。教育操作思路是教育思维的核心,是人对教育的设计,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即以爱的情怀设计教育,将爱的精神贯彻在整个教育行动的设计中,以爱统领对教育行动的思考。教育操作思路是人对教育活动的理论构思,作为教育实践的方法论,涉及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操作思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教育操作模式,另一部分是教育操作原则。模式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式,教育操作模式即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教育操作方式。教育操作方式突出的是教育方式的动态形式,教育方式是对教育操作方式的静态描述。方式是方法和形式的统一,同一种方式可以由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组成,比如传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进行。教育操作模式最终是教育方法

和教育组织形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教育操作思路的核心。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在教育操作模式上无法实现,因为操作模式是客观的人的行为的方式,是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式,在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包括根本无爱的人。而教育操作原则却能够具有爱的品质,于是,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问题,就转化为使教育操作原则具有爱的品质。原则是行为的准则,反映人类行为和活动的合理性,反映遵循客观规律和人的价值追求的统一;教育操作原则,反映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和教育价值追求的统一。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操作最终表现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从而,教育操作原则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原则,即教育原则;总结已有的认识,这些原则分别为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启发诱导原则。也就是说,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问题,最终转化为使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启发诱导原则具有爱的品质。而爱的品质,就是因材施教,“教育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之间的关系”,“它尊重了受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的特点作为教育决策的依据,符合教育民主的精神”,体现了具有爱的教育精神;循序渐进指向“教育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要求知识逻辑序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序的结合,既考虑知识,又考虑了人”,“同样是饱含爱心的”;启发诱导,“则是综合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和教育要求水平快速一致的策略”,其“对立面是填鸭式灌输、注入,从中可以窥见启发诱导原则自身所蕴含的民主因素和爱的精神。启发者欲使人在愉快中学习,欲使人享受思维之乐,实为教育之爱”。这些原则所体现的爱的教育精神,恰好吻合了我们对教育操作原则具有爱的品质的追求,只是现实中的教育操作常常不能真正地遵循这些原则。概而言之,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就是在具有爱的教育操作原则指导下,运行教育操作模式。

本文阐述爱的智慧就是指爱的教育思维,它主要表现为具有爱的教育观及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具有爱的教育观,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前提,只有以爱的视野理解了教育是什么,才能以爱的情怀设计教育怎么做;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是教育智慧的核心,只有形成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我们才能达到形成教育智慧的目标。诚如上文,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的形成,体现为形成具有爱的教育原则。至此,我们认识到,教育智慧的形成,最终体现为教育者遵循具有爱的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启发诱导三大教育原则。教育应关注人类之爱,这是因为爱是教育存在的本源:爱是生命的真实存在。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逝去,有哪一阶段不需要爱呢?爱是如此重要,又如此地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爱的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整个过程;爱的教育应蕴涵于全部教育始终;爱的教育应是全人类的教育。

第二篇:教育幸福的哲学思考

教育幸福的哲学思考

[摘要]:

作为理性的人类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思考人生,教育必须首先关注人的幸福,帮助人寻找幸福;人生是一个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教育的完善与提升须经过人的“自我否定”来完成;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追求的幸福必须在自我创造的人生历程中实现。关键词:教育 幸福 哲学思考

费尔巴哈曾宣称: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因此可以说现实的人生就是追求幸福的人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幸福。那么人们如何可以获得人生的幸福?与人生紧密联系的教育怎样帮助个人达到人生的幸福?这应是哲学界和教育界共同思考的重大人生问题之一。

[1]

一、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人在创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实践中,由感受到理想目标与理想现实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而人会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过程中得到自我愉悦和欣慰感受,是一种从理想到现实最美的道德情感体验。

“幸福”是伦理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古人说:“福喜之事,皆称为幸”,“幸福,盈也。”幸福有广泛的含义,如理想、抱负、爱情、家庭、劳动成果、艺术享受以及文化修养、经历、境遇、性情、习惯、心情、爱好等都能给人带来幸福。幸福不仅仅表现为肉体快乐,更重要的是理想与精神的快乐。它是人自觉行为和目的的联结,是同人生目的意义以及现实生活、理想相联结的道德标准。幸福既然是同人生目的、意义以及现实生活和理想联系最为密切的道德现象,因而也是历来各种伦理学说所注重研究和争论的重要道德范畴。幸福本身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力量的体验,是生命力的表现,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本质力量推动历史向真、善、美的目标前进,促进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幸福感是人较高境界的美的体验。在“自然向人生成”中,人不仅改造世界而且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己认识和反映。幸福感体现于“人不仅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他们自身”。人欲达幸福,必合乎理性。欲合乎理性必合乎适度与“中道”。这种境界是人的行为与“道德的精神和谐”,是人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过程,是“最大限度地使人类的绝大多数得到幸福和快乐”的过程。它遵循“最大多数的最大和最大较高级的幸福”的社会道德理性原则。

因此,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幸福是人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所获得的个人体验“真善美”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主题,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着“真善美”,不论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现实的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中,人对幸福的追求其实就是人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表现。

[3]

[2]

二、教育必须首先关注人的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幸福需要教育,以育人为崇高目标的教育事业,必须以人为本,首先

关注人的幸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对教育事业的关注不首先着眼于人的命运和幸福上,而仅仅强调教育对国家、社会的功利性作用,就极可能本末倒置,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单纯工具,从而就会导致远离教育的真正目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迫切需要人们考虑并尊重人的幸福,针对人类追求幸福所遇到的障碍,寻找教育所应有的空间。无论是从人的本性、教育的本质出发,还是从社会的使命来看,教育都需要把幸福作为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着眼点。

但目前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幸福能力的发展。教育活动中功利化倾向严重,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工具,把教育降格到只以训练人掌握生产技能、生产技术,为谋求职业做准备的层次。人不是选择和创造生活的主人,却成为被物质利益驱使的劳动者,沦为物质和机器的奴仆。教育把知识变成僵死的教条,以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阻碍了学生智慧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被挤压在以应试为基准的分数争夺上,只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教实用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个好成绩、找份好工作,为此,学生天天忙着考取各类证书,学习各类实用技能,根本没有想过自身修养与素质的提高。教育被当作技术性工作来对待,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教育求优、求雅、求洁的信念逐渐失落。由此,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所从事的学科事业和所处的学术氛围十分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和抑制;更为可怕的是导致学生感知幸福能力的下降而丧失幸福感。就今天的学生而言,生活几乎能够提供他们所需的一切,然而,许多人不仅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境,反而产生沉重感、负担感,缺乏幸福的感受,认为人生无意义,对生活产生厌烦、疲倦、懈怠、空虚的情感,导致悲观主 义人生观。

在修建“大京九”铁路时,一则报道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位记者采访边远山区的一个16岁的放羊娃时,有这样一段对话,记者问:“孩子,你为什么放羊?”放羊娃回答:“挣钱。”记者问:“挣钱干什么?”放羊娃回答:“盖房子。”记者问:“盖房子干什么?”放羊娃回答:“娶媳妇。”记者又问:“娶媳妇干什么?”放羊娃回答“生娃娃。”记者继续问:“生娃娃干什么?”放羊娃响亮地回答:“放羊。”当时这则报道是在说明:与外界隔绝的边远山区的人们思想的封闭与落后,说明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不幸的是一位年仅14岁的花季少年听了放羊娃的回答后,第二天就在自己的房间里自杀了,他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这样写道:“从放羊娃的生活我想到自己的生活,你们天天催我要好好上学,好好上学干什么?好好上学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找到一个好工作就能找到一个好媳妇,有一个好媳妇就能生一个智商高的好孩子,好孩子再好好上学„„人生就这样周而复始,有何意义可言!”这种人生循环论的思想

[4]

就是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表现。正如悲观主义者叔本华的观点:人总是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未满足时人处于痛苦之中,而一旦满足则是空虚和无聊。故而他认为:人生犹如一只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他们之所以有如此观点,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消极地将目标的实现理解为幸福,而对人积极争取幸福的过程视而不见,且没有辩证地、全面地看待人生发展过程。唯其如此,他们眼中的人生难免徘徊于痛苦与空虚之间,继而何谈人生幸福呢?

三、教育幸福须经过“自我否定”来完成

(一)人生是一个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

人生本无确定的意义,需要我们赋予其意义,并在创造意义的过程中体验幸福,获得幸福感。在人生的历程中,人要不断抗拒客观命运支配,认识和把握现实,充实、强壮、扩张、延伸自己的生命力,开拓自由空间,这便构成了人的命运。为追求浪漫而崇高的理想而奋斗,是精英们的生命轨迹;为谋求世俗利益而顺应现实宿命,是蝇营狗苟者的动物性生存方式。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这种现实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现在理论形态上,就是幸福思想的发展史,这也即意味着幸福思想的发展史从一个特定侧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进化历程,揭示了人类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事实上,正因为人类历上有无数的个体,怀抱着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憧憬着人生幸福的实现,前赴后继,人类才由此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与光荣。

学生作为获得一定发展的个体,应有着对生命、生活、人生价值、学业、完美道德人格的正确理解与追求。在人生的历程中,应清醒地认识到:接受教育不只是使自己得以适应社会的存在,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能自觉追求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即在自我成长中,在较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愿望指导下,锻炼自己,积蓄成熟的智慧与力量,并以开放的视野,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全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志趣、爱好与特长,成长为能力充分发展、情感丰富、意志坚强、人格完美的人。

(二)人生的完善与提升须经过“自我否定”来完成。

学生的幸福来源于自我成长之中,当然这种成长必须是“自主”的成长,只有自主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成长,才是“真实”的成长,而“虚假”的成长不可能带给学生幸福。所谓“自主”的成长是来自学生内部需要的成长,是一种主体“能动性”的成长,而不是外在环境压迫下的被动成长和人为的“拔苗助长”式的成长,即:在自我否定中达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正如 4

前面提到的,目前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生的生活空间被挤压在以应试为基准的分数争夺上;而随着“竞争择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在应付学校规定的学业和寻找社会需要的热点之间游动,学生天天忙着考取各类证书,学习各类实用技能,寻求一份高薪职业。这种连续忙忙碌碌的被动成长过程,或许也是“一种成长”,比如获得了各种等级证书,拿到了毕业文凭,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然而学生是否感到自己在成长呢?并是否在自己的成长中感受到了幸福呢?从上述14岁花季少年的人生悲剧中,我们不难得到否定的回答。他们的成长仅是一种为了父母、为了就业的成长,在这种缺乏自主的“不真实”的成长中,学生当然无法感受到幸福。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的教育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克服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影响,建立主体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环境,引领学生自主地传承人类的伟大文明、自主地探索未知领域、自主地完善个人品质、自主地涵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激起学生的热情和斗志去主动学习、主动成长,在真实的成长中获得幸福。主动的成长也是学生个性的成长,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遗传因素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感性经验和认知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这一切均构成了人的不同个性。只有尊重个性、张扬个性,让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健康成长,才是自主的成长,也才能产生幸福感。相反,用外在的“统一性”、“标准化”,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制品的教育,是一种非人的教育。非人的教育既不可能给学生带来幸福,也不可能带给学生真正的发展和成长。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那样:“要求一样,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学生的一般发展。”压制个性,也就是压制学生的发展;阻碍个性的发展,也就是阻碍学生的成长;抹杀个性,也就是抹杀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特别强调和重视人的个性的发展和显现,把学生的个性潜质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条件,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界定和选择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目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青年学生以生动活泼,全面、自由、自主地获得“我”的个性发展和成长,在“自主”成长中增添幸福感。

[6]

[5]

四、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生是一个整体,追求幸福是一个整体过程,教育在帮助人追求幸福的同时必须帮助人意识到追求幸福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失败等经历,焦虑、紧张等负面情感是必不可少的。

幸福不是物欲的满足,幸福是心灵的充盈和精神的充实。理想不仅是理性化的,而且还总是携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寄希望于未来,希望又激起人浓烈而丰富的情感,这时候,幸福 5

就体现在一个人在所处状况下对生活的热情向往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幸福可以说是实现了的或者是尚未实现的希望,是一种对理想和目标的不懈追求;理想作为精神方面的需要,它又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理想和目标越崇高,精神的领域和内容就越宽广,精神的感受就越快乐,为达到预期的目的,意志和毅力就越坚强,在前进道路上体验到的幸福越强烈、越深刻。所以,要追求深刻而持久的幸福,需要与美好的理想结合在一起,只有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感,才能达到高度幸福的境界。快乐是短暂的,而幸福才是永恒的,但幸福的获得比快乐的获得更需要人的努力。

如果说:文艺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了解幸福的涵义;历史赋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那么,哲学则让人透悟智慧,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地把握人生幸福,指导人生圆满地实现。

参考文献

[ 1 ]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三联书店, 1962: 188.[ 2 ] 纪怀民,等.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 118-120.[ 3 ] 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201-204.[ 4 ] 金生鈜.教育哲学的内在精神[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4):25-28 [ 5 ] 许金声.活出最佳状态[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57.[ 6 ] 刘云生.继承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开展可持续发展性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 1999(5): 22-23.[ 7 ] 任志洪,叶一舵.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7] 6

第三篇:哲学小品思考

古阿斯指环

恩格斯得带了古阿斯指环,随即他隐身了。开始几个小时,他到处闲逛,测试自己的隐形能力。一个他偶尔咳嗽一声,发现他也消声了。一旦习惯于隐形生活,他就想着下一步可以做什么。让他感到羞愧的是,第一时间在脑海里显现的,并非只是美味佳肴,比如,他可以去女人浴室或者更衣室晃悠,他也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头点东西,他还可以绊倒那写西装笔挺却对着手机大声嚷嚷的讨厌鬼。

但他想抵制住这些低俗的诱惑,他想做些好事,然而他发现这方面的机会没那么明显。对于利用隐形能力去干那不那么有益的事情的诱惑,他到底还能忍多久呢?只要有一秒钟的软弱,所有的努力就都毁了,他将可能是这样:偷窥裸体女人或偷钱。他有必要继续忍下去吗? 我们可以把古阿斯指环看作道德素质的检验器。想象我们也有这样一个指环,如果我们是诚实的,就可能暴露我们是多么令人失望地易于堕落。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事实上是堕落的。

或许这能让我们去同情恶魔。例如,官干了坏事,就会招到百姓的谴责。但是,我们没有想象,如果自己拥有滔天权利,拥有无尽的放纵的机会,阿谀奉承的马屁又乐意迎合我们的每一个怪念头。我们真的能确定,我们在此情况下不会使自己蒙羞。

这个问题,问别人和问自己得到的答案会不同。

你就纠结一回

马克斯非常饿,因为他做了一个决定:做每一个决定必须是理性的。而他的尴尬就是:食物吃完了,他的家处于能获得食物(唯一)的东西两个菜场正中间。因而他没有任何理由去任何方向,你能否帮帮他?

说了很多,其实很多问题都是被语言欺骗。

这话绕啊绕啊,心里就敬畏了,就觉得是很深刻的理论。且,语言本身表达的不完善与语言定义的问题就会产生很多错误,误会。

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马克做了40年的素食主义者,虽然一度想念肉食,但他原则总能战胜欲望。而他现在可以问心无愧地吃肉了。

一周前,他碰到了一头经基因改造过的猪,能讲话,更重要的是他想被人吃掉。对马克一述衷肠,马克觉得不吃他就是不尊重他。

你的选择呢:

没有赢家

士兵瑞恩要做一件很不好的事,他被下令先强奸并杀死一个女囚徒,而这只是因为种族原因被抓来的无辜的平民。无疑,这是极不正义的罪行。

但他却没有二选。如果执行命令,尚可让受害者不必承受更多不必要的折磨。他知道,如果违令,他自己将被处决,而这个囚犯还会被侵犯并杀害,可能还会更残忍。所以他只能选择最优解。但他的内心很不平静。

把伤害降到最低似乎是道德上完美的事了,假如有人为他如此辩护,站后法庭会原谅他吗?

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是如此苍白,但也说得过去,毕竟道德是后天产生的。

光钎传送

电子传送机通过分子扫描你的大脑和身体,毁灭她们,然后把信息传到火星,再将你的身体在火星上重组。虽然火星上这人外貌感觉和思想都与在地球上被催眠并穿越时空的那个人是一样的,但却不可否认一个事实:你被谋杀了,然后被一个克隆人替代了。

体验者认为这是荒谬的,因为他并未意识到自己死了,而在被分解的瞬间,又不可否认被谋杀的事实。

我们的存在依赖什么?

虚拟出轨

结婚20年,夫妻变成左右手。因为当迪克了解虚拟出轨公司,他兴奋了。因为他还爱自己的妻子,又不愿背负现实出轨的道德谴责。而这个公司应他所需,提哦那个虚拟性爱服务。这并非网友一夜情,而是在虚拟环境下让你和你的理想型共处。它让你感到是如此真实。而实际上,却是电刺激大脑形成的。它拥有出轨的快乐,却不是真的不忠,迪克还有什么理由抵抗他的诱惑吗?

可能在现实中,这样的思想跳板就有,似是而非中让你撤下道德高强和心理防线。来吧,找个跳板!

第四篇:雷锋精神哲学思考

命和建设的根本立足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在

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成为我们党解决一切问题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 方法论原则。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 情况。又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指出,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 革命。事实证明,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必须也能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所说的:“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 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 点。”(《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一一九八二年>第372页)这是总结我国长期历史经 验的一个基本结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纠正了闭关锁国、盲目排外的错误倾向,把对外开放

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放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 则。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封闭起来,‘只能是作茧自缚,与世隔绝,落后于时代。.当 然,在对外开放中,也会带进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思想和落后东西,国外的敌对势力也 会乘机进行渗透、颠覆活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观 点。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自觉地进行反渗透、反颠 覆、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就能把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辩证地统一起来。

党中央已经向全党、全军干部提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在 目前的形势下,也是结合十年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极好时机。它既是反思过去,又是面对现实,探索未来。我们应当自觉地响应党中央和 中央军委的号召,扎扎实实地把学哲学活动开展起来,深入下去。学好哲学,打下理论根 底,必将受益匪浅,得力无穷。(作者本院哲学系副教授)责任编辑石必扬

遗产。雷锋同其他一切最杰出的中国共产竞人,都是伟大的典产主义者,也是最优

秀的中国人。从雷锋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占主导地位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同时,她又处处浸透了中华民族古老人、生哲学中的优秀乳 汁,从而使雷锋精神成为一种充满中华民族气息的共产主义精神。在雷锋精神的各个主要方 面,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古老人生哲学的影响和我们伟大先人生生不息、奉献进取的 精神。

1、在人生责任上,主张“公尔忘私”、“优国优民”。在中国人生哲学中,整体乃至国

家的利益处于高于一切的地位,而个人的利益则是次要的。个人作为群众这一伦理肌体上的 细胞,必须服从群体或整体,服从国家的最高利益,这是无条件的人生责任。“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以私害公,非忠也”,“国尔忘家,公尔忘私”,“以国家之务为己任”,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都是这个思想。从屈原、岳飞到林则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 的民族灵魂、精神支柱。它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国人千古传颂的绝句。中华民族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源远流长,.到了社会主义时代,在雷锋精神中放射出了更加夺目的光辉。雷锋说: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当祖国和人民处在最危急的关头, 我就挺身而出,不伯牺牲。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1962年夏天,当他得知东南沿海形 势紧张的消息后,立即写了一份要求上前线的请战书。他在1961年的一篇日记中写道:“现 在,我们国家处于困难的时期。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一我们要奋发图 强,自力更生,克服当前存在的暂时困难,坚决反对大吃大喝,力戒浪费。”他少领军装为 国家节省开支,把自已仅有的200元存款捐献给灾区。他这种为国分忧的精神,既是社会主 义时代主人翁思想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爱国主义精神跨越时代的生动体现。

2、在人生价值上,崇尚“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奋斗与献身。人应该

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秉承轻个人、重整体和.国家的思想,中国人生哲学 占主导地位的人生价值观是:奋斗和献身。“盘古开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 娟补天”,都充满了对奋斗和献身精神的讴歌。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激励着多少炎黄子孙为真理而求索和献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 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文,都讴歌了为事业而 献身的崇高精神。每个民族英雄,也都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奋斗与献身的悲壮而美丽的故事。这种精神,给雷锋以巨大的影响。从他懂事的那天起,就立下了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雄心壮 志。他在小学时刻苦学习的态度,他在望城县委当公务员时勤恳踏实的作风,他在当推土机 手时的革命干劲,他参军后苦练杀敌本领和专业技术,他一心向着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他 争。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傻子”精神,他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都淋漓尽致地表 现了他无私的追求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正如他所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 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3、’在人生境界上,重“义”、“谋道”,视个人名利如“浮云”。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应该达 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水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中国历史上仅有

短暂的崇尚金钱富贵享乐的魏晋时期和明朝中后期。以儒、道、佛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历来都是重“义”轻“利”的。孔子说:t.I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生吾所 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这种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在 锋身上被赋予崭新的含义,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他说:“人生总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 有的却重如泰山。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一一 共产主义全部献出。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这种思想 境界继承并超越了中国古代圣贤们的思想境界,是人类历史最崇高的人生境界。

4、,在人生幸福上,注重精神的满足与道德的完善。幸福,是人生追求的共同目标。在

人类历史上,有多种多样的幸福观。对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精神幸福与肉体幸福、幸福与 道德等,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个人,’都作出了自己不同的解释。在中国历史上,绝大 多数思想家不否认人的物质需要,承认人的富足对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多地则是崇 尚精神的满足与道德的完善。这种幸福观渗透在人生责任、人生价值、人生境界、人生修养 等人生哲学的各个方面。古人提出“以德为乐”的思想,早在《大学》写道:“德者,一本 也厂财者,末也。”“是故君子先慎乎德。”这些幸福观念,深译地渗透在祖国每一块土地 上,因此也不育杯给雷锋以巨大的影响。在雷锋看来,人的一生什么最幸福呢?他说:“我 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已的一切,这才是最幸 福的。_”他还说:“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本生在世, 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雷锋的这种幸福观与中国传统的幸福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

5、在人生修养上,注重“求知”与“修身养性”。中国人生哲学特别强调人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修养,实现人生的追求,达到理想的境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 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都是中华民族妇孺皆知的千年古训。“人好学,虽死犹存,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揭示了学习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古人强调“学习”、“求 知”的重要性,还十分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在个人修养方面,古人有许多主张:“积善而 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要讲“信用”,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正 直少,如“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立志”,如·“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要“慎 独”,如“君子心慎其独也”;要“自省”,如“吾日三省吾身”,“日省其身,有则改 之,无则加勉”;要勤俭,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匾”,“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要“谦恭”,“满招损,谦受益”等等。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 德,在雷锋短暂的一生中,都得到了体现和发扬。他酷爱学习如同酷爱生命一样。他少年时 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参军后时常在连部看书到深夜,有时上班口袋里还装着书。也许同我们 民族在学习上求“道”有关,雷锋以“钉子”的精神,刻苦学习社会真理。雷锋还非常重视个 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对自已要求十分严格。他助人为乐,走到哪里好事做到哪里,他礴蒸-对人民、对同志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他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鼓励自已要做暴风雨 里的“松柏”,不做温室中的“弱苗”;他保持着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的本色,裤子、袜子补了 又补,节约一分钱、一滴水、一两煤、一度电,他还时时告诫自己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他有句名言:“在土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 齐。”死是由于雷锋同志保持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因而深深得到了人民的怀 念和崇敬。

应当指出,中国许多传统伦理道德,都是有阶级局限的,如孔孟的“爱人”思想是与“君 君,臣臣,.父父,一子子”‘联系在~起的;‘而雷锋的爱,则是对人民共和国的忠诚和对人民大 众的平等的同志式的爱,这就在采撷传统思想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同时抛弃了糟粕,用中国古 代人生哲学丰富了共产主义的人生观‘

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新的中国人生哲学,是适合我国这个东方人口大国国情的人生观。在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大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人生意识,实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十年改革 开放的实践证明,封建主义思想是中国现代化的障碍,但如果全盘否定中国思想文化传统, 信奉西方的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必然导致民族精神的全面崩溃,社会伦理道德的严重扭 曲。今天人们叹息世风不良,就是深刻的教勺!I;o无数事实说明,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及其文 明,不是夫上掉下来的.,它是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东方大国数千年形成的,有牢固的社会 基础,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其中强调国家和整体利益、主张大公无私和奋斗献身、注重追求 理想与道德完善、重视学习、修身等思想,只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核心,吸收其有生 命力的因素,可以适合我国现在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全国人民所接受。特别是在今天改革 开放新形势下,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底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加中国文明,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与 生命之本。对雷锋精神中的那些属于我们民族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东西,’尽管文革时期有人

从“左”的方面予以否定,改革开放时期又有人从右的方面大肆攻击,而雷锋精神却依然为 亿万人民群众所怀念。从“雷锋叔叔不在了”的叹息中.,可以看到我们民族对生命之本的万 也不劫的依恋。当然,我们要剔除中国古老的文明中的糟粕,要吸收世界现代文明的精华, 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反对复古与闭国自大。总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文明一,都 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离开了这片沃土,是没有生命力的。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新 的中国人生哲学,就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她必将蓬勃参天。

毛泽东又多次提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

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等错误思想作风,并多次在全党全军范围内进行艰苦奋斗的教 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风、整军、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从而使艰苦奋斗的 思想深入每个军人心中,.成为革命军人的自觉行动和道德准则。

四、注孟革命军人信念、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宣传。革命军人的理想、人格是人民军队 道德原则、规范在军人身上的集中体现,它对军人的行为有着耳大的作用。毛泽东历来注重 革命军人信念、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宣传。白求恩、张思德、雷锋等英雄人物就是毛泽东为 全军和全国人民树立的光辉榜样。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精 神,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雷锋“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 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都是革命军人优秀品德的集中体 现。他们是在人民军队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是革命军人思想道德的升华,因而必然成为无 数革命军人为革命事业忘我奋斗、英勇献身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典范。

第五篇: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

名词解释

1、什么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名词解释)

2、后现代主义及其教育

3、广域生存和局域生存(名词解释)

4、教育哲学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型

5、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改造主义教育哲学、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再生

产理论、抵制理论、博雅教育

问题

1、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形成背景

2、墨子人文主义观点

3、什么是墨子的强说之教

4、墨子非月非命教育哲学思想

下载爱的教育哲学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的教育哲学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哲学

    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与教育公平 教育公正是针对社会任何成员而言所反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特别是依据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而涉及的教育资源通过教育制......

    工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定稿)

    工业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黄焕金 人类生活的繁荣与进步,除了农业的富足外,更有赖于工业的兴起与发达。因此,考虑工业及其现代化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随时反思......

    企业管理的哲学思考

    企业管理的哲学思考摘要:从较早的泰罗的科学管理以人是经济人为假设,到韦伯的科层组织模式按照权利等级给组织中的人分配不同的职务,这两者是以理性来贯彻到管理中,而到梅奥就开......

    生态哲学思考论文

    【摘要】 当代人类的全部生存危机产生的根源是无限度论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的内在精神支撑力,是其观念理性向理性的共谋;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类中心论、物质幸福目的论、消费......

    八荣八耻的哲学思考

    八荣八耻的哲学思考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政协会议期间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指明了方向。道德标准,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需要全社会认......

    八荣八耻的哲学思考

    胡锦涛主席在十届政协会议期间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指明了方向。道德标准,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需要全社会认真落实,如何理解和解说......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范文大全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摘 要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悠久的哲学历史渊源,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以......

    社会调查的哲学思考

    写一篇关于“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 哲学思考”的论文 西方个性化思潮对我国当代青年的影响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个性化思潮伴随着改革开放从西方传入我国,这股思潮从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