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含5篇)

时间:2019-05-12 11:5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省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省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苏政发〔2011〕117号2011年8月15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技术成果的主要创造者、使用者和推广者,是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根基。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企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企业创新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自主创新,高端引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要求,以聚焦高端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载体,着力加大投入,着力激发活力,着力集聚人才,着力优化环境,协调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企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发展质态明显改善,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企业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具体目标:力争全省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实现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总量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培养1000名科技企业家、10000名职业经理人。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4500件,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制(修)订一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技术改造投入实现倍增。培育10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重点产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三)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切实加强企业各类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并购或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切实加大企业创新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在重点行业、重要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到“十二五”末,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各类技术研发机构达3000家以上。

(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集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研发分工,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更多介入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五)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方式。培育建设一批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新型产学研共建研发机构,切实改变科研与产业、研发与应用相脱节的状况,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孵化器”、实验室等各类研发紧密联合体,促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开发平台开放使用,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引导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打造重点产业链,建立各类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联盟。

(六)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积极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投资规模,打造产业发展新亮点。鼓励企业大规模开展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产业链配套完善、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节能减排降本增效、质量品牌创优、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百项千亿”技改工程,全面提升企业质态。对装备水平、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传统产业企业,经省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按照制订的规范标准联合认定,企业所得税超过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税率征收的,超收部分的市、县留成,市、县可视情安排支出支持企业发展。

(七)支持企业开拓新产品市场。鼓励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建立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应用的保险机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投保科技保险,防范化解产品研发与创新风险。通过政府首台首购(用)、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产品市场。支持企业积极推广新产品,对参加国内外品牌会展和由省有关部门组织的重点品牌展销活动的企业,由省财政厅会同相关部门对企业展位费用给予适当补助。

(八)强化信息技术带动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通过典型引路筛选出一批适合行业应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全行业信息化应用程度。大力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支撑行动,推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化联动”。开发推广云计算、传感制造等新技术,培

育一批信息化服务企业,促进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协同应用。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全面渗透,打造一批“智慧企业”。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三、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九)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放宽民营经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延伸配套、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建立海外供应和销售基地、境外加工生产基地。支持省内企业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建立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十)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与创新成果挂钩的薪酬制度,在创新收益的分配上要向对创新成果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倾斜,拉开创新与非创新、高水平创新与一般创新的收入差距,鼓励科技人员持续创新。鼓励企业试点推行股票期权等多种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

(十一)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宣传引导,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有针对性地对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普及,帮助企业树立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为企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工程师。推进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强化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引导和支持企业将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有机结合,有效利用专利信息开展技术创新和市场分析,积极构建专利池并建立知识产权联盟,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发布重点专利成果产业化导向目录,鼓励企业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切实保护企业创新权益。

四、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十二)提升质量水平。组织实施“质量强省工程”,大力推广“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示范作用的卓越绩效标杆企业。广泛开展“QC”(品质控制)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质量检验监测体系。鼓励企业实施管理体系认证,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奖。

(十三)强化标准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组织研究制订对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技术标准和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国际标准跟踪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

(十四)创新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导入现代管理理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先进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企业决策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完善管理流程,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步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企业依法登记股权、进场交易。支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由渐进式的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借鉴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总承包总集成等新型商业模式,引导企业突破行业界限和传统思维,通过重组既有模式、改变关键环境等方式,增加企业收入,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使商业模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倍增器。

(十五)加快品牌创建。全面增强企业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打造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使用自主品牌拓展国际市场,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对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支持。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的商品和服务;优先扶持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面向驰名、著名商标及省名牌企业开展商标质押贷款;支持帮助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在海关总署办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手续;对品牌培育基地内知名品牌企业在土地供给、融资贷款等方面优先安排。研究制订《江苏省名牌管理办法》,完善名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工业大奖。对企业发展品牌中实施的新产品开发、质量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品牌营销与推广等项目给予支持。倡导企业信用自律,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整合、记录、披露和使用制度,培育合同诚信企业、质量诚信企业、诚信经营企业、技术合作诚信企业。

五、构筑企业创新人才高地

(十六)着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培训基地,开展思维创新、管理创新等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型战略企业家。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深入开展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职业经理人。大力弘扬企业创新文化,倡导以创新为荣的价值导向,营造敢冒风险、尊重创造、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企业创新氛围。(十七)壮大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组织实施“双创计划”、“333工程”和“汇智计划”,鼓励企业面向海内外招揽人才,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人才。“十二五”期间,重点引进100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2000名创新创业领军

人才,资助2000名博士到企业创新创业;培养1000名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10000名教授、博士到企业和基层服务,选聘500名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兼职教授),全面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依托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千人计划”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

(十八)大规模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适当调整大专院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百万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大型骨干企业、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等,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首席技师”制度,重点从我省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选拔培养500名技艺精湛的“首席技师”。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经费。

(十九)创新企业人才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不低于企业销售收入的0.6%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在我省企业创新创业的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人才,“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333工程”培养对象,以及省“产业教授”(兼职教授),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市、县可给予奖励,奖励总额原则上累计不超过30万元。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其工作成效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

六、强化企业创新保障措施

(二十)进一步落实鼓励创新优惠政策。本着便利、快速、从优的原则积极受理企业相关申请,进一步落实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抵扣增值税、软件产品超税负增值税即征即退等鼓励企业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国家进口先进设备贴息政策,制订我省引进先进设备贴息目录。指导和支持企业设立专门账户,正确核算研发费用,更加有效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简化认定工作流程,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一)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有关创新专项,对国家要求地方配套且符合配套规定的项目,省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优先给予配套。整合优化省有关专项资金,在支持重点上由单个企业向产业链整体关键环节转变,在使用方向上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创新服务平台倾斜,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和效率,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对新兴产业领域经省级认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新产品以及首台(套)装备,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对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的省内企业,按收购合同金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和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和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从2011年1月1日起,对新获中国驰名商标的生产型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其他类型企业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承担国际(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委会、工作组的企业,省级财政每年给予适当资助;对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省级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和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各市、县(市)人民政府也要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创新。

(二十二)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创业投资,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加大对初创期、种子期科技企业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产品等债务融资工具以及上市融资、增资扩股等方式筹集创新资金。支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工作。引导银行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整合全省产权市场资源,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为非上市公司提供股权转让服务。支持国家级高新区争取开展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鼓励企业盘活现有存量用地,对用于企业创新的科研试验用地,参照工业用地管理。企业兼并重组中涉及的划拨土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所在地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划拨方式使用。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可依法作为土地使用权人的权益。国家及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企业兼并重组项目涉及的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生产和经营性用地,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批准后,可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

(二十三)加强企业创新的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落实岗位责任制,形成协调高效的组织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把企业创新作为地方发展和部门工作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分解落实企业创新目标任务,加强考核评价和督查推进。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省与地方支持企业创新的联动机制,集成各种创新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企业创新工作。省人民政府每2年表彰一批企业创新先进单位。

各市、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意见制订实施细则。

第二篇: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企业是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根基,企业创新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为抢抓桥头堡建设和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促进经济跨越发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主题,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主线,以企业创新为动力,以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为导向,以优化结构、升级产业为目标,调高非烟工业、调强新兴产业、调优传统产业,努力形成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一)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个,主导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研发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每百万人拥有量超过70件;每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保持在95件;每年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10件以上;建成创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100万平方米以上,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以上,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改造提升现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比重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比重达到20%,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突破120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600户以上,其中超10亿元企业突破100户,超50亿元企业突破20户,超100亿元企业突破10户,基本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

利用规划、价格、生产要素配置等行政、经济手段引导产业合理、集中布局,力争创建4个以上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2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1个过5百亿元、5个过百亿元的园区,形成国家和省、市级三级并进、布局合理、竞相发展的园区体系,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

(三)工业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15件工业类中国驰名商标,工业类云南省著名商标和昆明知名商标600件,320个云南名牌产品,350个昆明名牌产品;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特色产业的品牌覆盖率、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支柱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四)强化绿色制造。加快重点能耗企业节能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高耗能设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节能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控制“增长型污染”,防止“引进型污染”。“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18%,年均下降3.9%,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8.5%、10.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5.1%、7.5%。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9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75%以上。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三、大力推进企业创新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依托大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积极引进大院名校来我市建设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开发专利技术,提高发明专利的数量和比重,加强对现有专利技术的利用和产业化,重视对过期专利技术资源的再利用、再开发。发挥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密切产学研合作,定期组织实施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专项。

(二)加强企业产品创新。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新产品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产品,促进我市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重视传统产品的二次创新,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品牌、包装等方面开展差别化竞争,提高非价格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品牌创新。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实施管理体系认证,积极争创云南省政府质量管理奖和昆明市市长质量奖。支持企业创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品牌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整合众多无品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依托块状经济,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努力培育知名区域品牌。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鼓励并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工作,支持我市龙头企业在磷化工、氟化工、钛化工、太阳能及光电子产业领域,主动承担更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引导企业制定并执行严于推荐性标准的产品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四)加强企业制度创新。发挥企业家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引导企业家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带领企业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适应本企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全面提高战略规划、生产组织、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础性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创新基础。引导有制造优势的企业努力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加快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鼓励支持具有研发、设计、品牌和营销网络优势的企业,从制造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带动加工制造企业共同发展。加快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

(五)加强开放创新。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要做好招商选资工作,重点引进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和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知名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和研究开发基地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高层次人才。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与跨国公司开展技术、加工配套合作,并逐步提高产业分工地位,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提升。把握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机构,拓展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

(六)加强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骨干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使其成为引领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龙头企业。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购并或跨区域联合重组,帮助其加快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加快上市步伐。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等方向发展,着力抓好1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100家初创型小企业的培育工作,示范带动全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围绕烟草及配套、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扶持企业重点开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级、新产品产业化、品牌质量提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规模效益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优化投资结构,制订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每年重点扶持50项投资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加快推进“退二进三”工作,支持鼓励城市规划区及重点流域(滇池、牛栏江等)内工业企业进行梯度转移、“退城入园”,实行搬迁技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国家和省的产业发展导向,立足我市资源状况和科技、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及制药、光电子信息(含物联网)、新型能源(含石油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六大产业,争取在“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及制药、光电子信息(含物联网)、新型能源(含石油化工)产业培育率先取得突破。在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和优势的区域或园区,从资金、政策、机制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研发、示范、产业化全程推动,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项目、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加速集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新动力和增长极,把我市建成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和先行区。

(三)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特色化、差别化、集聚化发展原则,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载体功能,打造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链协作配套完善、龙头企业支撑力大、核心竞争力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坚持“抓大”与“扶小”相结合,在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型示范企业试点工作,引导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向创新驱动方向发展。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推动杨林、安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园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的高地。

(四)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推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化联动”,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着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信息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开展内外贸业务。

(五)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软件和装备制造等低碳产业,实施一批“低碳经济发展”科技专项,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大力开展节电、节地、节水、节油、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活动,深入实施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深化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铜渣、钢渣、粉煤灰、磷石膏等工业固废物再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废旧轮胎橡胶及生活垃圾资源化为重点,创建一批循环型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和企业。完善清洁生产机制,滇池、牛栏江等重点流域工业企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在电力、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模式,促进企业污染排放从原料投放、生产过程到末端控制的全过程治理,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和企业。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以炼铁高炉、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和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为重点,每年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推广和示范项目,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工程。

(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订落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适应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深化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加快工业企业服务业的主辅分离,支持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服务、售后服务、生活服务等外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企业。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外包龙头企业,承接国际和国内服务外包业务。积极发展工艺设计、科技咨询、管理咨询、商务服务、检测认证、设备租赁、会展服务、品牌策划、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创新,形成以信贷支持为主,现金管理、财务规划、咨询顾问、风险管理综合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以促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集群提升为重点,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第三方物流基地建设。以各类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园、科技创业园、动漫和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和中央商务区为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五、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一)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扶持建立一批面向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构建为企业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产权保护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设发展各级各类孵化器,完善高新区、经开区科技创业园功能,加快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建立健全为全市科技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担保、信息咨询、招投标、上市辅导等一系列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及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向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促进创新成果的交易、转移、扩散和产业化,扩大科技资源增值效应。

(二)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每年市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投入不低于当年同级财政支出的3%;县(市)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同级财政支出比例,按第一、第二、第三板块分别不低于2%、1.5%、1%安排。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技术、产品创新为核心,鼓励企业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投入力度。市级相关部门要统筹用好现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选择一批符合本实施意见精神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发挥昆明市新型工业化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大对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等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有关创新专项,对国家、省要求地方配套且符合配套规定的项目,昆明市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优先给予配套。严格兑现落实对认定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三级名牌名品,新增授权专利,主持(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等创新工作的奖补政策。

(三)落实有关税费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各项优惠政策。认真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符合税法规定的,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经审核,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符合税法有关目录规定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按照一定比例抵免应纳所得税额;企业从事符合税法规定条件和范围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按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

(四)拓宽企业创新融资渠道。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发挥政府引导、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我市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工业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工业重点创新项目建设。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对创新型企业建设项目授信额度,并在申报审批流程方面提供便捷服务。鼓励和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通过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等方式筹集创新资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机构,积极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开展对高技术创业型企业的投资。

(五)优先安排工业创新项目建设用地。加大对工业企业创新项目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工业企业创新项目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备齐用地报件资料的工业企业创新项目优先考虑安排计划指标。积极争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预留指标。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简化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用地的审批程序,优先安排用地,并根据《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对于用于企业创新的科研试验用地,依据规划条件确定的用地性质,按现行政策提供使用。鼓励企业盘活现有存量用地,在工业用地出让期限内,受让人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增加容积率的,经核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重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平台、载体相结合,捆绑式、团队式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高校院所、培训机构合作,组织实施重点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选择建立一批企业技能人才培育和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加强对经济转型升级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的定向集中培训。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来昆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建立人才联系“直通车”制度,开通人才工作联系信箱。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展优秀专业人才、有突出贡献人才评比和表彰奖励工作,完善我市行业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工艺大师等高端人才、特殊人才的培养、评定和激励制度,严格按照《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的意见》(昆通〔2008〕29号)相关规定,落实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租房补贴等待遇,兑现引进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七)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市级各部门加强支持企业创新职能的联合、整合和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主动开展工作,加大对企业在研发和生产等环节创新的支持力度,形成支持企业创新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合力。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要牵头制订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建立科学评价考核体系,把企业创新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纳入地方发展和部门工作业绩目标考核内容,研究制定目标,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并严格考核评价和督查推进。

第三篇: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方法

一、民营企业存在的三大困难

1、融资难

2、盈利难

3、招人难

二、改革开发企业家发展史

1、第一代企业家

只有行动就会成功,能整合资源就成功。做好产品和销售就成功(美的、海尔、格力等)

2、第二代企业家

做集中销售模式(万达、苏宁、商业城),抢土地,建市场和做房东。

3、第三代企业家

在互联网上进行圈地(阿里巴巴、腾讯、百度、360等)

4、第四代企业家

在移动互联网上圈地(微信---------)

三、企业成功的秘诀(长江商学院)

取势:找对企业发展方向。明道:使用正确的方法。修身:优化企业发展模式。

四、企业转型升级方法

1、整:整合人(中国人最多)、整合其它企业、整合社会资金或被其它大企业产业链整合等,要学会整合资源。

2、借:灵活借助别人的力量发展自己的企业(苏宁压供应商3个月的货款建门面和商业地产)

3、学:学习企业公司先进的模式和技术(如小米直销和互联网营销模式)

4、变:整借学做好了,要创新,要变,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

五、结论:企业转型升级的方法

1、取势:找对企业发展方向。

2、明道:使用正确的方法(整、借、学、变)

3、修身:形成和优化企业发展商业模式。

4、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圈地。

第四篇:实施标准化战略防略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实施标准战略 引领行业发展

一、中洋集团基本情况

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特种水产养殖、房地产开发和金融业的多元化集团企业。目前集团有生态农业基地、房地产开发公司、地产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餐饮管理公司等9个全资子公司。

二、标准化在中洋农业产业中的应用

1、标准化提供中洋河豚的发展机遇

江苏中洋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特种水产经营,主要养殖鳗鱼,当时养鳗业发展很快,中洋集团看到其中潜藏的危机,为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于1993年开始研究养殖河豚产品。

2000年,公司全面攻克河豚鱼野化驯养、人工繁殖、养殖饲料、安全加工、毒素检测等一系列技术,核心技术“河豚控毒及健康养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产出的河豚产品绿色健康、安全无毒、营养丰富,品质甚至超过长江野生河豚。

仅管人工养殖河豚产品能被安全食用,但是由于当时卫生部水产品管理条例禁止河豚在市场流通,公司存池的80万商品鱼无法全面打开市场。

要想让河豚产品全面走进市场,改变已有的法律法规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唯有通过标准的规范化管理这一道路。

在省质监局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申请的9项河豚鱼地方标准被立项,同时给予省级暗纹东方鲀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立项。

公司对已有领先的河豚技术、产品进行总结提升,试验、验证,通过制订并实施标准,对河豚鱼种质、养殖、饲料、加工、河豚毒素全过程进行规范,于2002年首部河豚鱼省级地方系列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从而使中洋河豚产品有了生产经营依据。

2003年,中洋河豚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同年国家农业部、卫生部“养殖河豚安全利用工作会议”在中洋召开。

2004年,中洋集团获得江苏省质量管理奖。

中洋河豚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在国内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河豚产业有了全新的进展。

2、标准化让中洋河豚产业快速发展

为了进一步发展好河豚产业,中洋集团将其作为南通地区特色地域产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这项工作得到国家质监总局原科技司刘平均司长的大力支持,并对河豚产业发展作出要求:

一是要求中洋河豚产品有卫生部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达到无毒级的检测报告。

二是要求中洋河豚产品连锁经营,全程监控。

按照刘司长的要求,中洋河豚由国家疾控中心食品安全所进行急性毒性检测,为无毒级河豚产品,之后连续6年,每年送国家疾控中心检测,同时送江苏、上海、浙江等地方疾控中心检测,均为无毒级。

在河豚鱼连锁经营上,建立专门机构,统一配送、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程序、统一厨师培训、统一菜肴品种,先后在全国开设200多家中洋河豚加盟连锁经营店。

在河豚鱼全程监控上,公司主要采用检测的方法,从河豚鱼饲料原料开始实施监控,种质、水环境、产品、安全性全面检测,并在养殖经营各环节配备检测人员队伍,建立监控体系和制度。公司河豚产品2008年通过国家农业部门抽检,再次证实是质量安全的河豚产品。

这一系列工作,让中洋顺利承担了种质、质量、养殖、经营、毒素检测等五项国家标准的制订任务。

2007年,《地理标志产品 南通长江河豚》通过专家评审,2009年标准正式颁布实施。

其中连锁经营作为该标准的重要附录,在标准内容中,不仅规范了连锁经营过程,还包括加工和烹饪要求。实现河豚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封闭管理,责任可追溯,这是中洋河豚市场经营的有力依据。

3、标准化让中洋在河豚行业中有了“话语权”

标准是判断是非曲直、判断产品合格与否、判断贸易是否合理的重要的基础依据。

标准使大家拥有了共同的语言。

标准制订和实施让中洋在河豚行业中有了“话语权”。

为了养殖受市场欢迎的无毒河豚鱼,国内许多养殖企业纷纷采用中洋制订的河豚鱼养殖标准,生产健康无毒的河豚。

为了保护和发展河豚产业,全国数十家河豚养殖企业一致推举中洋集团作为中国渔业协会河豚鱼分会的会长单位,组织和带领国内河豚经营企业共同发展河豚产业。

为了加强河豚监管,国家农业部、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等政府管理部门都先后征求并采纳中洋集团的对于河豚产业经营和监管的意见。

国家农业部在中洋建立唯一的国家级河豚鱼良种场,鼓励无毒河豚苗种规模化生产。省科技厅在中洋建立省级河豚鱼种质资源库,推行无毒河豚苗种的市场共享。省质监局在中洋建立省级暗纹东方鲀养殖标准化示范 3

区,广泛推行无毒河豚的养殖技术和模式。省海洋与渔业局在中洋建立省河豚产业基地,将中洋作为健康无毒河豚的发源地。

标准化促使中洋集团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全国河豚产业的龙头老大。中洋集团引领了全国河豚产业,并为河豚产业开辟一条崭新的市场有条件准入的发展之路。

4、标准化让中洋农业成为中国现代渔业的标杆

通过标准化的养殖、标准化的管理、标准化的连经营,促使中洋农业成为中国现代渔业的标杆。

中洋集团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开始将长江珍稀濒危鱼类物种保护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提出高尚的、可持续的发展愿景,中洋要将企业建设成为长江珍稀濒危鱼类的忠实卫士、成为悠久长江鱼文化传播使者、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珍稀鱼类产品供应商、成为最高雅、美好、清新的渔业生产场所、成为最受社会推崇的农业企业。

中洋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河豚的养殖量从2002年的不足百万尾,逐年增加,到现在的年养殖量千余万尾,规模扩大了整整十倍。为适应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养殖基地及设施也不断扩建提升。现有基地1万余亩,分成总部基地与广东基地两部分。总部基地建有20万平方米的工厂化养殖温室、2400亩标准化露天野化驯养池、2幢集约化养殖车间、以及长江珍稀鱼类苗种繁育中心、长江珍稀鱼类繁养殖工程研发中心、长江珍稀鱼类营养与饲料中心、销售中心、能源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广东基地现有面积6000亩,着重于生态化、规模化河豚鱼养殖,建成了无可争议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河豚鱼养殖基地。

在河豚产业规模的带动下,长江珍稀鱼类的品种规模也逐步丰富壮大起来。公司每年都会引进开发1-2个长江珍稀鱼类品种,至目前为止,已 4

形成河豚、鲥鱼、刀鱼、鲟鱼、大鲵、松江鲈鱼、扬子鳄、胭脂鱼八个品种的规模。其中2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个是长江濒危鱼类。

公司的技术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已有技术及产品通过标准固化后,公司再在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优化、提升,先后研究河豚鱼的饲料优化技术、自然环境越冬技术、单雄性繁殖技术„„,不断提升河豚鱼产品的品质和技术水平,除了养殖技术外,公司也逐渐转移更多的精力研究水资源重复利用技术、绿色低碳节能技术、智能化现代化设施设备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技术等,发展现代化、产业化、生态化,一路向着现代农业高歌猛进。

长江珍稀鱼类产业链得以向纵深延伸。有了优质的产品,有了足够的产品,公司不再满足于只做单一的水产养殖,开始将产业链向中游及下游发展。中游开创产品深加工及餐饮服务,建立起专门的长江珍稀鱼类产品管理运营商——江苏中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中洋产品的直营、加盟、网购为一体,打造养生、尊贵、奢华的品质生活。目前已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200多家中洋河豚加盟连锁经营店。建立起年加工能力达千吨的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开发了河豚鱼礼品多个品种,开设中洋河豚礼品直营店。研制以中洋珍稀鱼类产品为原料的专门菜肴近千种,开设并管理的中洋河豚会馆、中洋河豚庄园会所两个高端餐饮机构。下游向河豚鱼生物制品进军,集团已与国内、美国、台湾等多家生化科研院所、企业接洽、合作,成功研究出河豚毒素提取及纯化技术,目前正在进一步探讨河豚毒素生物制品开发的过程中。如果将整个产业链全面打开,预计可创造数百亿的产业规模。

企业的社会影响也与日俱增。中洋产品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中洋”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中洋牌南通长江河豚是江苏省名牌产品。国家卫生部养殖河豚鱼安全利用研讨会在中洋召开,中洋集团的河豚鱼安全利用放样全国。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在中洋召开,中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放样全省。中洋集团连续参加的两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洋河豚”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的特别关注。海安县由于有了中洋河豚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河豚之乡”的称号,连续召开的两届“中国海安河豚节”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

三、标准化在中洋集团各产业中的发展现状

标准造就生产力,标准增强竞争力,标准化让河豚产业顺利发展,促使企业将标准化工作置于战略地位。

2011年,集团专门出台文件,将本确定为企业标准年,并在企业内各产业全面实施标准,引领集团各产业质量升级。

1、国家标准制订

中洋集团牵头制定的GB/T 27520-2011《暗纹东方鲀》国家标准颁布,该标准是依据中洋无毒级暗纹东方鲀的种质遗传特性制订,提供了无毒河豚种质鉴定的依据。

毒素检测的国家标准,现在已进入标准验证阶段,关于河豚毒素的定性、定量要求,也都将是在中洋河豚研究现有基础上完成。

2、新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申请立项

现在河豚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有两个技术上的困扰:一是没河豚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现有检测方法有缺陷;二是没有一个河豚毒素限量标准,无法判定河豚安全与否。

“河豚毒素快速检测方法——纳米探针磁性试纸法”、“河豚毒素限 6

量标准”针对性解决河豚实施有效监管技术困扰。

一是河豚毒素的检测方法。

现在国内采用“小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这两种方法有两个缺陷:小鼠生物法需要15天,高效液相色谱法需要8个小时。仪器笨重,价格昂贵。每台机器100余万元,且携带不方便,不便于现场检测。

为了寻找一种快捷、简单、精确、成本低、便于携带,适合于现场检测的河豚毒素检测方法,中洋集团经过10多年努力,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研究了“纳米探针磁性试纸法”。

该技术方法采用的原理和测试是否怀孕方法一样,时间仅需50分钟,判定河豚毒素强弱范围是100个鼠单位。

同时配合仪器定量检测,检测精度为1个鼠单位。且仪器仅需10多万元。

目前该项技术已基本成熟,正在向国家卫生部申请国家标准立项。二是河豚毒素缺少限量标准。

目前国内没有国家标准定量规定河豚的质量安全。

日本《河豚管理法规》明确河豚毒素毒力不得超过10个鼠单位/克。日本实验用小鼠为ddy系列小鼠,一个鼠单位代表0.22微克/克,我国没有ddy系列小鼠,采用昆明鼠作试验,测出的一个鼠单位代表0.18微克/克。

我们已经具备了制定河豚毒素限量标准的科研基础,正在与国家卫生部沟通申请国家标准立项。

3、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制订

国家食品安全法,规定必须将食品安全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即 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中洋生产速冻食品和真空食品,制定的《中洋河豚速冻调制食品》、《中洋河豚真空包装熟制食品》两项食品安全企业标准通过国家和省食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十多位专家审定,获得江苏省卫生厅备案,是目前国内唯一河豚食品获得食品安全标准备案的单位。

中洋集团按照该标准组织食品生产完全符合食品安全法。

现在其他品种的河豚,如红鳍东方鲀等,正在按照中洋河豚的发展模式进行运作。

4、中洋河豚菜品标准化体系建立

中洋集团采用中洋河豚作为原料制作的菜肴品种近300种,组成的中洋河豚宴获得中国名宴等多个奖项。

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诸多原因,河豚宴的烹饪技艺历来是通过师傅带徒弟这样的传统方式传承下来的,缺乏科学化、定量化、标准化,而且是手工操作,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模糊性,使得菜肴质量很不稳定,难以实现规范化、规模化。

且河豚鱼属于特种水产,河豚鱼的经营过程需严格控制,但目前河豚菜品标准化鲜有人研究。

在分析我国餐饮行业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中洋河豚宴基础标准、菜品标准、服务标准、环境设施文化氛围标准,并建立中洋河豚宴标准体系,将对河豚鱼的养殖、烹饪、销售进行规范管理,推动河豚产业化的发展,提升中洋河豚宴品牌与形象,同时引领和促进中国餐饮标准化发展。

5、餐饮服务标准规范建立

中洋集团是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的理事单位,公司以中洋河豚为主要 8

经营对象,建立高端餐饮酒店服务机构为发展方向,以中洋河豚会馆对外提供服务。

历年来接待政要名流、商界精英、专家学者数万人次。

为将高端餐饮服务与国际要求接轨,公司参照国际餐饮服务最新标准,通过仪容仪表、礼仪礼节标准、服务操作规范化,摸索出新的富有时代感、具有现实意义,更有效的指导实际工作的服务规范。

从而在集团现有餐饮酒店建立服务业上的示范样板,通过高标准的服务,将集团现有中洋河豚会馆、将来的中洋豪生大酒店打造成地区的航标餐饮单位,推动现代高端餐饮服务的发展。

6、物业服务质量评价准则的制定

物业是新兴行业,整个行业的管理层次较低,管理服务停留在简单的保洁、秩序维护上,物业服务的水平总是上不去,国际的物业服务理念是全心全意为业主服务,使业主的房产增值。

2006年,国家制定了GB/T20647.9-2006《社区服务指南 第9部分:物业服务》,该标准是和国际理念接轨的,但是这只是个纲领性的文件,没有配套的实施标准,各物业公司很难贯彻实施。

中洋集团提出将自己管理的小区按照国际国内标准的理念进行服务,制定各项工作、服务标准,把我们的小区打造成最好的物业服务小区,并总结一套对物业服务进行评价的办法。

为了带动全物业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我们向省质监局申请将我们服务的小区作为江苏省住宅物业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并制定住宅物业服务质量评价准则。

很感谢省质监局给予中洋这样的机会,中洋将努力做好这项工作,为提升全省物业行业的服务水平作出奉献。7、100年寿命房建筑设计规范制定的准备

国外房产的建筑设计生命是100年,而我国的房产建筑设计寿命只有50年,建筑寿命短是资源的浪费。

中洋按百年住宅的理念设计中洋高尔夫项目,从设计到施工都是按照100年的寿命来控制的,该理念有许多设计上和施工上的技术难关,花费的成本也很高昂,但中洋不惜成本,不计代价,将中洋高尔夫项目作为试验,应用国家住宅性能认定3A标准、国家房产最高奖广厦奖评定标准、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奖评定标准、国家绿色建筑3星标准、江苏省成品房精装修标准等最高标准,将工程精度确定到毫米级,从设计上、理论上、实际应用上进行总结,为将来设计100年寿命房屋作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准备。

我们此次的设计是与国家建设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

制定100年设计规范,是中国房地产的战略里程碑,将对中国房屋的建筑寿命和资源的充分利用有着深远的意义,只要能成功,中洋集团所付出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8、最新成品住宅精装修国家标准制定的准备

目前,我省现有成品房装修标准,较粗糙,操作性不强,进行装修档次低、质量差,经常造成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房产交付矛盾,影响了我国毛坏房向精装修房的发展,有必要制订详细的,可操作的精装修标准。

一步到位的成品住宅精装修,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环境的污染,精装修是未来的房产行业发展的方向。

目前中洋集团承担了江苏省成品住宅精装修示范工程,分别采用高、中、低三种设计标准,进行成品房精装修技术、要求总结,制订中洋高尔 10

夫精装修内控标准,为将来制订更好的更合理的精装修标准做好准备,推动房地产精装修的向前发展。

四、实施标准化的体会和建议

中洋集团实施的标准化战略已经将企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顺利过渡,从粗放式经济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顺利转换,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科技型产业顺利转移,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具备了快速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和必备条件。

企业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也提炼和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标准工作置于战略地位,从业务和管理两手抓标准的制订和落实,从而实现企业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先进性、预见性以及可扩充性,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助力。

第二: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稳步推进。首先是,制订好能确切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保证产品获得市场欢迎和较高的满意度,解决占领市场的问题。其次,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有效的标准体系,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企业能够站稳市场。最后,才将企业的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和生产,使企业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最终能适应市场,并逐步开拓扩大市场。

第三:企业的标准化要赢得市场竞争,必须要有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出路。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开辟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要有协同合作的意识。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不能孤军奋战,要积极与科研院所、标准化行政主 11

管部门、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以及客户等各方面紧密协作,尤其是与国内竞争者之间达成共识,结成标准化的战略联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发挥整体系统的功能,才能让标准化战略真正服务于企业。

中洋集团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借助标准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满怀信心期待标准化战略能为更多的企业带来全新的转变,共同创造明天更大的辉煌!

第五篇:以创新驱动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

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以创新驱动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

——在2013年冶金矿产品国际会议上讲话

张长富

同志们:

大家好!很高兴来参加这次研讨会,能与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2013年钢铁市场形势以及发展趋势。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钢铁行业的“寒冬”,也有人也称为“严冬”。受内外经济增速回落,钢材需求减弱、价格大幅下跌和原燃材料价格高位运行,企业资金紧张、融资成本上升等影响,去年钢铁行业面临的经营形势异常严峻,全国共产钢7.16亿吨,同比增长3.1%,与2011年相比增幅回落5.8个百分点,是近几年增长最少的一年;全行业中重点大中型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只有15.8亿元,同比减少870.36亿元,降低98.22%,钢铁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率为0.04%,同比降低2.35个百分点,吨钢利润仅有2.6元,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大幅度下降,大中型钢铁企业基本处于亏损运营。尤其是钢铁主业,绝大多数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实事求是讲,2012年在“寒冬”的情况下,行业能保持微利,实在来之不易。

今年和今后,中国钢铁行业面对市场形势又是什么样?如何应对?下面,我想从“钢铁行业面对的宏观形势、钢铁行业的市场前景及运行情况、建议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钢铁行业面对的宏观形势:总的看,困难与挑战依然存在,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市场会逐步好转

钢铁行业去年的“寒冬”过去了,今年形势如何?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我认为,钢铁行业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市场形势将会好于去年。面对未来,我们要充满信心,中国钢铁工业还大有希望,决不是夕阳产业。

从国际形势来分析:今年国际经济形势虽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全球仍处于应对金融危机状态之中,但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恢复经济增长。

一是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去年12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其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为1.4%;联合国去年12月18日发布的《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4%。从国际权威机构预测来看,2013年世界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这给世界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市场需求;

二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总需求疲软状态有所改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和欧洲债务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但各国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恢复增长,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缓慢,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但比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刚爆发初期造成影响已经减弱。如美国推出多轮宽松货币政策后,去年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失业率有所降低,最近美国公布1月份的失业率已经降到7.7%,处于近3年来最低值,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的动力目前虽仍不足,但也有所改观,美国财政悬崖有所缓解;欧洲从债务危机以来,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南欧经济普遍衰退,北欧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虽然目前普遍认为整个欧元区经济可能陷入长期低迷,但欧盟、欧洲银行等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债务危机影响,3月初欧盟宣布将采取无期限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日本经济由于其债务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受与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岛屿之争的影响,出口市场有所收缩,制约经济的复苏发展,但最近日本宣布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扩大消费与出口,尤其是大力开拓缅甸、老挝等东盟市场,以刺激国内经济。

美、欧、日都先后推出非常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在刺激本国经济、恢复经济增长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外转嫁内部经济困难意图也十分明显,全球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再度全面加大。

三是国际贸易增长的同时,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全球贸易总额继续增长,但各国对国际市场激烈争夺,对国内市场大力保护,贸易战、汇率战全面升级,全球贸易增速下降,面临下行的巨大风险。3月初,我们去东盟3个国家,重点商讨了对我国钢材进行反倾销的事项,目前我们与东盟、欧盟等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也严重影响我国对这些地区钢材的出口。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5年,世界经济由危机前的快速增长发展进入到深度转型调整期,目前处于恢复性低速增长期。在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作出明确判断。中央指出,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中央强调,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分析:去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确立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要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3年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的主基调: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继续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13年经济发展总目标,“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刚刚闭幕的“两会”,明确提出今年我国GDP增长目标为7.5%;CPI控制在3.5%,比2011年4%降低0.5个百分点;财政赤字保持1.2万亿,比2011年增加4000亿,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地方财政赤字3500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从“两会”确立宏观经济目标看,今年我国经济仍将处于持续增长的水平。

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明确提出的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和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这对我们钢铁行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利好的信息,给钢铁工业今后和今年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市场空间。

一方面,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一番目标,创造了钢铁工业今后8年继续实现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五项任务。

十八大提出的这些目标和任务,必将深刻影响和强烈推动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也必将深刻影响和推动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目标,我国经济仍将要保持每年平均7.5%的增长速度,这无疑会给作为基础工业的钢铁业提供强有力支撑。尤其是今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规模的、持续长期的基础设施投资必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在3月6日“两会”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委张平主任明确表示,今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还非常广阔,投资的空间还很大。今后要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居民住房、城市交通、铁路、公路、农田水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将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城镇化之后的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将会随之增加,开拓出广泛的内需市场。这些将为钢铁产品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需求。特别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要达到东部沿海的发展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的钢铁工业绝不是“夕阳产业”,还将会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我们要增强对钢铁行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另一方面,今后我国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为钢铁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四化”的概念,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曾多次阐述了城镇化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我们推进城镇化,是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去年12月4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2013年经济工作时,他再次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今年的“两会”上,他更明确指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后农业的发展,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提出许多新的发展思路。目前中央将城镇化作为重要改革措施被单独提出,并由发改委牵头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今年上半年将正式颁布。我们相信,今后我国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给我们钢铁工业提供广阔的发展市场空间。

我们回顾中国钢铁工业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是得益于城镇化与工业化。从今后发展来看,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引擎。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为80%,发展中国家普遍为60%,世界平均水平为52%,最近发改委公布的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2.6%。联合国关于世界城市化展望的最新研究报告中预计:中国从现在到2030年城镇化还会保持较快的速度,届时将提高到65-70%,目前每年要转移城镇人口1000多万,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未来中国还将增加约3亿城市人口,相当于目前美国的人口总量,这在世界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10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按较低口径,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能够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这相当于是每年有“四万亿”投资,这种居民个人的投资需求,就是内需潜力之所在。

今年“两会”之后,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按照十八大部署,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制定和落实新型“四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和推进措施,这必将给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对钢铁工业发展前景要有坚定的信心,把握机遇,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

二、钢铁行业发展的前景:中国钢铁工业将进入到一个平稳增长的发展期

从前面钢铁工业面对的宏观形势分析判断,钢铁行业与宏观经济形势会同步好转,今年钢铁行业经营态势将略好于2012年,以后钢铁市场发展逐步转向平稳增长。下面我从钢材市场、铁矿石市场、煤焦等原料市场作一个简要分析。

(一)钢材市场

2012年,我国共生产钢材9.51亿吨(含重复材),出口钢材5573.21万吨,进口钢材1365.75万吨,进出口相抵我国净出口钢材4207.46万吨,国内市场销售的钢材量为9.09亿吨。据中钢协监测的全国26个主要钢材市场、五种钢材品种到2012年12月末的库存量为1188.01万吨,与2011年同比减少102.05万吨,社会库存降幅为7.91%。这说明,我国去年的钢材市场是一个去库存化的销售市场,钢材产销率比较乐观。这是在去年我国GDP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4%的情况下实现的。2013年中国钢材市场前景是大家十分关心的。

首先从投资情况来分析: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经济目标:GDP增长7.5%;M2增长率为13%,并要适度扩大社会融资规模;财政赤字1.2万亿,比上年增长4000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从今年两会确定的经济目标看,除GDP目标为7.5%没变外,其它指标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增速比2012年提高2个百分点,说明今年国家在安排经济目标上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

国家发改委张平主任在3月6日两会记者会表示:城镇化所需的投资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内需的最大潜力,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3%,达到52.6%,估计2013年将进一步提高到53.37%。张平主任表示,今年上半年将发布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要把城镇化蕴藏的内需潜力和改革蕴藏的红利结合起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可以预计,今年我国在固定资产的增速会有所增大。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房和城镇基础设施、三农、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及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方面,估计2013年投资增长将超过2012年,有可能达到24%左右,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最近发改委运输所完成的《2012年-201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2全国有35个城市在建轨道交通线路,完成总投资2600亿元,估计2013年这一投资规模将达到2800-2900亿元。

今年全国铁路工作会议部署,2013年我国铁路投资6500亿,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00亿,投资新线建设5200公里。这是近三年来,铁路投资最高年份。从以上分析来看,2013年及今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城市轨道、铁路投资增长加快,这对促进钢材消费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从钢材消费市场增长来分析:除基础设施建设外,我国钢材消费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机械制造、汽车、船舶及集装箱、家用电器等行业,从这些钢材消费行业的运行态势分析,2013年都将呈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对钢材市场有一定拉动。

房地产行业:虽然最近国家公布了国五条的实施细则,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2013年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实施,今年国家安排新开工保障房630万套、建成470万套,这为今年及今后房地产的平稳发展提供保障。估计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增速与2012年的16.2%相比,将保持持平或略有提高。最近房地产有关分析人士认为,2013年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可能为17-18%。

机械制造行业:2012年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4%;完成销售产值18.06万亿元,同比增长15.54%。据机械工业联合会预测,2013年机械工业产品市场需求形势将比上年温和回升,平稳增长,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增速预计都会在12%左右,利润增速在8%左右,出口增速在8%左右。

汽车行业:2012年我国汽车工业产销分别达到1927.18万辆和193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6%和4.3%,汽车行业产销突破19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据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13年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量在2080万辆,增长率在7%左右。船舶与集装箱行业:2012年由于全球船运市场萎缩,全国造船完工量60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4%;承接新船订单量204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3.6%;到去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0695亿载重吨,同比下降28.7%。由于世界经贸形势、以及航运市场的不景气,去年船舶及集装箱行业处于低迷状态。据船舶工业协会预测,2013年全球航运市场可有望比2012年略有改善,但受手持订单量下降、完工船舶价低、生产成本上升等影响,预计2013年船舶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将继续下滑,全年完工船舶约55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可能略有增加,但手持订单量将下降到1亿载重吨以下。

家用电器行业:2012年,我国家电行业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1.0%,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6%。2013年受家电下乡政策的结束影响,2013年将是家电业的调整年,但商务部表示,今年国家会研究从节能减排等方面出台新的鼓励家电消费的政策,家电业的增幅会继续保持在10%左右,出口增幅大致也10%上下。

从以上钢材主要用户行业发展形势来分析,2013年下游行业对钢材的需求预计将温和增长。其中,增长形势较好的行业有:铁路、城市基础设施和轨道交通、机械制造、汽车行业;平稳增长的行业有:房地产、家用电器行业;持续低迷行业:船舶及集装箱行业。

从钢材出口形势来分析:2012年我国直接出口钢材5573.2万吨,同比增长了14%;间接通过工程机械、五金、汽车、机械电子产品等出口钢材预计在7000万吨左右。直接和间接出口钢产产量大约在1.2亿吨左右,占我国9亿吨钢产能的13%左右。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仍将处于低速增长态势,这对我国钢材继续扩大出口有利,但目前我国出口受到美、欧、东盟等多国和地区的反倾销,新兴市场国家也控制很严,出口难度增大。

总体来讲,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来判断,2013年及今后我国钢产量的增长会保持一个低速增长的态势;另外,从今后我国GDP增速来看,我国已从原来超过10%的高速增长期转入到7-8%的中低速增长期,这个增长速度对钢材的需求拉动不是很突显,尤其是目前我国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目前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1%,超过了投资和出口,我国已从投资、出口型经济逐步转向消费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上来,因此国民经济发展对钢材需求强度在降低,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我国每亿元GDP的钢材消费强度已由以前的1657吨降为1370吨,降低了287吨/亿元。目前随着高强钢的发展、推广和应用,用钢减量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鉴于此,今后我国钢材市场不可能再出现象过去那样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再有数量上的大幅度增长,钢材市场将出现理性回归,每年钢的增长速度可能保持在2-3%左右,粗钢产量将较长时间维持在7-8亿吨水平,钢铁行业将较长时期处于“高产能、高成本、低价格”的状态。

(二)铁矿石市场

最近几年来,由于世界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受供求的影响,铁矿石也变成了疯狂的“石头”,矿价一路飚升,给钢铁工业生产成本造成很大压力。受资源条件的制约,我国进口铁矿石量连续增长,2012年我国铁矿石进口达到7.45亿吨。

从目前国际国内铁矿石市场供求关系来分析,今后供求关系将趋于平衡,矿石价格步入下行通道,像2011和2012年支撑高价位的因素不复存在。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钢材市场需求减弱,钢铁生产的增长速度降低,我们预计,今后中国每年钢的生产增速在2-3%之间,同时在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钢材市场竞争激烈,钢材价格仍处于低价位水平,在成本的传导作用下,矿石价格不可能长期高位运行;二是目前全球矿石的生产供应得到大幅提升。在过去几年高矿价的拉动下,国际矿山企业大量投资矿山建设,这些新投资建设的矿山将逐步释放产能,矿石从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据统计,2012年力拓总产量达1.99亿吨,较2011年增加710万吨,增长3.7%;必和必拓总产量达到1.60亿吨,较2011年增加1140万吨,增长7.63%;FMG总产量达到6777万吨,较2011年增加1388万吨,25.7%;VALE总产量达到3.20亿吨,较2011年增加817万吨,增长2.62%。合计2012年四大矿山生产总量增加4054万吨。预计2013年四大矿山总计新增约5000万吨,其中淡水河谷基本持平,力拓将增产1500万吨,必和必拓将增产1000万吨;FMG将增产2500万吨,世界其他国家也将增加一定铁矿石供应量,估计澳大利亚其它矿山增产500-1000万吨,加拿大增产500-800万吨,秘鲁增产约100万吨,非洲,独联体,东南亚等一些国家会有所增加。预计2013年全球矿山企业的增产量在6000-7000万吨。铁矿石增产速度明显高于钢铁生产的增长速度,国际铁矿石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三是我国国内铁矿石供应能力增强。这些年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权益矿大量增加,目前我国企业权益矿约增加2000多万吨,其中山钢增加500万吨,中信泰富增加500万吨,武钢增加700万吨,首钢和鞍钢等都有一定量的增加。同时国内矿山近5年来,铁矿石产量呈现大幅增长态势,2012年达到13.1亿吨,较2008年增长71.1%,如果矿价维持相对合理水平,国内矿山还会继续增加产量,估计增产原矿1亿吨。国内铁矿石供应能力明显提升。

基于以上三种原因,国际矿价没有继续提高的理由,最近国际一些著名机构,如普华永道、摩根士丹利、路透等专业分析人士预测,2013年国际铁矿石价位在120-130美元/吨;就连FMG、淡水河谷等世界矿山企业也预测,2013年铁矿石价格在120美元/吨左右。

我们钢铁企业要认真分析铁矿石市场供求形势,把握好采购节奏,维持好合理库存,不要盲目跟风、跟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目前铁矿石供应总体向宽松方向发展,矿价将处于下降趋势,价格波动幅度将会逐步减小。

国家也要加强铁矿石市场的监管,防止人为炒作,操控价格,同时要加强反垄断的力度,要力争建立健康有序的国际铁矿石市场秩序,形成公开、公平、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希望的路线图是:采取三条措施办好北矿所铁矿石现货市场,通过公开、透明交易,发现价格;同时抓好行业自律,努力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要共同努力把北京矿权交易所铁矿石现货市场办好:一是要提升现货市场供应量和采购量,铁矿石供应方要加大在现货市场的投放量,提高供应量,采购方要提高在现货市场的采购量;二是现货市场要提高服务质量,为供需双方公开、透明交易搭建平台;三是要通过供需双方公平交易,发现铁矿石现货交易的价格,用此来指导铁矿石价格的形成,为长协价提供定价的依据。建立健康有序铁矿石市场秩序要求我们:一是要加强行业的自律;二是要加强行业的监管。重点是做好两项工作:定期发布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为供需双方提供参照,防止人为操控哄抬价格;认真执行铁矿石合同审核备案制度,坚持代理制。通过有效地工作,促进健康有序铁矿石市场秩序的建立。

3、煤、焦、废钢、铁合金等市场

目前,钢铁生产原料煤、焦、废钢和铁合金受钢铁生产增速的放缓,供应量的充足的影响,价格不同程度出现回落。我们预计,2013年钢铁生产原料市场总体处于平稳和宽松态势。

冶金煤:从2012年底到今年2月底,奥大利BJ动力煤指数从最高300.78点下降至291.72点,呈现出小幅下降趋势;国际硬焦煤的现货价格目前也回落至157美元/吨,必和必拓与新日铁达成2013年1季度硬质焦煤的合约价为165美元/吨,比2012年第4季度价格低5美元/吨,喷吹煤基准价比2012年第4季度价格下跌1美元/吨。目前国际冶金煤的市场需求低迷,导致价格复苏停滞,并有小幅回落趋势。国内市场受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影响,国家提出能源要定量消费,到2015年我们煤消费不超过40亿吨,现在是36亿吨,因此国内煤炭市场估计也将处于平稳态势。

焦炭:目前国际焦炭市场持续低迷,价格继续下滑。受国际钢铁生产增速放缓,目前主要焦炭进口国家和地区的实际需求依然低迷,尤其是去年12月17日,我国财政部发布2013年中国出口商品税率表,取消了自2008年开始执行的税率为40%冶金焦炭出口税,这意味着中国焦炭出口国际市场量的增加,必将对国际焦炭市场带来影响。

废钢:国际废钢市场受钢铁生产增长趋缓的影响,以及电炉钢生产的影响,废钢市场基本上维持稳定。

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2013年及今后钢铁市场主要特点:  钢材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依旧,但受经济增长的拉动和成本的支撑,钢材价格会出现一定幅度回升,但难有大幅度回升的可能;

 钢铁原料市场,包括铁矿石、煤、焦和废钢等,受钢铁生产增幅趋缓的影响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基本上保持平稳态势  钢铁行业继续将较长时期面临“高产能、高成本、低利润”的局面。

三、建议应对的措施

2013年,钢铁行业虽然在外部环境上有所改善,但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既要看到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看到前途,树立信心,增强力量。同时也要看到今后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条件下,钢铁需求增速趋缓,钢铁产业将步入“高产能、高成本、低效益”的微利时代。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立足自身、两眼向内、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学习先进,对标挖潜,降低成本,变压力为动力,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做好转型升级的各项工作,提升综合竞争力。

(一)认清形势,转变发展的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企业要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将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成为自觉行为。要积极适应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到中低速的转变,我国钢材市场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钢产量高速增长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靠规模、靠扩张的路子已很难走通。企业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转型发展路子,真正变数量型为质量型,变扩张型为效益型。

要继续以销定产,坚持“没有合同不安排生产、不给钱不发货,低于制造成本不生产”的经营原则,继续控制产能的无序释放,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缓解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

(二)提高创新能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重点要以创新为动力,以技术改造为重点,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稳产增效、减产增效、提质增效”的发展模式。在创新上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技术创新。这是企业内最核心的“硬创新”,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研发创新”和“工艺技术的创新”两个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拓展钢铁材料新的应用领域,获得新的市场空间。同时要解决钢铁生产过程中的高消耗、高排放,使我们钢铁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是管理创新。这是企业内 “软创新”,包括企业组织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一流的机制体制造就一流的企业和一流的产品。要通过组织创新,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文化创新,建立具有自身企业特色的经营管理文化;

三是商业模式创新。这是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钢铁企业要从纯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实现商业经营模式的转换。

(三)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扎实推进全产业链、价值链建设

要充分认识我们钢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在企业的转型升级中,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加强全产业链、价值链的建设。

一是要全力突破铁矿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高这一发展瓶颈,强化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前我国钢铁工业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到60%以上,鉴于国际铁矿石市场被三大矿山事实上垄断,企业在铁矿石进口业务中一直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因此这些年我们而付出了巨大的发展成本,据有关单位统计,这几年由于铁矿石涨价,我们共多支付3000多亿美元。今后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快现有矿山开采建设,提高国内铁矿石供应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不断优化铁矿资源的全球配置,要突破全球铁矿资源的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规范进口铁矿石流通秩序,建立透明公开、公平合理的定价机制,与各方共同构建稳定、有序、共赢的国际铁矿石市场。

二是要加快建立适应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要求的废钢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废钢加工示范基地,完善加工回收配送产业链。

三要加快完善炼焦资源保障体系,增强保障能力,钢铁生产企业要加强与煤炭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炼焦煤资源的勘探开发,建立长期稳定的国内外焦煤供应基地。

四是要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和发展钢铁行业与下游用户的战略合作机制,延伸产业链,发展深加工。钢铁企业在做强、做精主业的同时,发展多元化产业不是局部问题、战术问题,而是事关企业兴旺发达的全局问题、战略问题。发展多元产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科学决策,要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坚持差异化,培育有自身特色的优势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的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切忌跟风赶浪,要选准小产品,闯出大市场,赢得高效益。

五是要完善钢铁物流配送,发展钢铁电子商务和建设钢铁物流园区,提升产品价值和服务功能。要鼓励钢铁企业建立钢材服务中心,为用户提供全方位钢铁材料解决方案,实现钢铁工业与下游产业的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六是要进一步提高中国钢铁工业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要充分发挥中国钢铁工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参与国际工程建设,鼓励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和建立经贸合作区,开拓市场和建立经贸营销网络,提高中国钢铁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开放战略,创新升级模式,培育开放高地,提升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新产业链,开创钢铁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今后企业收入与效益的增长,已经不仅仅取决于企业产量和规模,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科技含量的增长和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四)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优胜劣汰激烈竞争中的市场经济中,管理也是生产力、竞争力,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之间的比拚,其实质是科技和管理水平之竞争。

一是在当前面临严峻困难的情况下,要继续坚持开展学习先进和对标挖潜活动。差距就是潜力,既要对比综合指标,也要对比单项和工序指标,向先看齐。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有的企业能适应,效益就好,有的企业难适应,效益就差,表现不同,反映出管理水平的差距。

二是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治理结构为目标,提升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一般来讲企业从来都不是外部原因搞垮的,而是自己决策判断失误和执行不力搞死的。

三是夯实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我们现在有许多企业的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产品质量和效益还停留在一般水平上,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上不去。因此要全方位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从制度建设、班组建设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入手,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计划、生产、技术、设备、质量、安全、人力资源、财务成本等各项专业管理提供坚实基础。优秀的企业管理是企业在竞争激烈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生命线。企业的基础管理,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最近我看了韩国浦项一份材料,浦项是以板材生产为主的大型联合企业,装备水平与我国一些企业差不多,2012年产钢3798万吨,与我们一样也是吃进口矿,但出来的产品质量一流,去年他们盈利2386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137.92亿元,吨钢利润62822韩元,折合人民币355元。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他们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绩,分析原因是浦项管理水平高,他们靠削减成本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获取效益。

以上四个方面讲的这些建议,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的,企业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寻找自己的短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疲软的市场,没有疲软的企业,只有我们扎扎实实做好自身的工作,一定能够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最后,用三句话结束我今天的发言:一是从国内外宏观形势来分析,钢铁工业今后仍有广阔发展的市场空间,我们要珍惜机遇,坚定信心,中国钢铁工业不是夕阳产业;二是钢铁工业将进入到一个平稳增长的态势,长时期面临着“高产能、高成本、低效益”的局面;三是要钢铁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市场形成的倒逼机制,立足于自己,以创新驱动促进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谋划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下载省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府各部门和直属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精神,全......

    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策,抢抓深入实施......

    发挥工会作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发挥工会作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为深入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根据县总工会的统一布署,我镇工会工作委员会组织人员深入全镇工业企业,就企业工会工作......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随着我区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的加快和“一化三基”战略的实施,传统产业实施转型升级需要提升劳动者素质,低碳经济等新型产业落地需......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为加快推进国际旅游休闲中心而奋斗 ——2013年杭州市旅游工作回顾与2014年旅游工作思路及举措 一、2013年旅游工作回顾 2013年是我市旅游业发展史上不平......

    大力加强自主创新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5篇

    大力加强自主创新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惠东县科学技术局近几年来,惠东县科技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加强科......

    “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企业培训心得体会

    “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企业培训心得体会2019年2月12日、13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宜昌城建控股集团在求索众创中心开展2019年春季集中培训,来自集团及各子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

    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典型案例

    一、专家点评 一家以食用菌生产为主要产品的农产品企业,在短短的几年中,申报了项国家专利(发明4项,实用新型4项,外观设计8个),发表十余篇论文和科普文章,编辑出版5本专著,这不能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