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会考模拟
编制人:张国梅 审核人:赵丽平
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测试题
1、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 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④
2009年3月27日至28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2—3题:
2、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指导我们不断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胜利。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道理 B.社会历史由人的目的决定的道理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3、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我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4、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主要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
5、“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6、下列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是对立的,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D.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7、2008年以来,《社会救助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政府工作报告》等相继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政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一大亮点。政府的这一做法
①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③说明政府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说明政府是我国社会历史的主体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8、面对2008年开始的接连不断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只要我们坚信曾经回荡在汶川地震灾区上空的那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誓言,冬去春来,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将发展“奇迹”续写到本世纪更远的未来。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D.只要坚持群众观点,一切困难都能化解
9、下列说法中坚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是
A.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B.拿破伦曾经说他自己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 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D.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10、公益广告是奥运文化的一大亮点,朗朗上口的广告语给人们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从价值观的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发展之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 D.社会意识都是先于社会存在的 11.一瓶矿泉水在便利店以2元左右的价格出售,而对于在沙漠里长途跋涉的人来说却是无价之宝。这说明()
A.人的社会地位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C.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就会不同 D.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12、塑料袋的发明在一百多年前被视为“一次革命性的解放运动”,但现在却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这表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
A.社会历史性特征B.实践性特征C.阶级性特征D.稳定性特征
13、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首先要判断它们是否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事,人们是不会干的。这就是
A.价值观的形成和自我实现B.价值观所起的导向作用 C.价值观的客观评价标准D.价值观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1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句诗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是
①人的价值主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②人的价值不应考虑个人利益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的价值的高低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看精神贡献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
15、一位哲学家说,生存是一种伟大的使命,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奋斗使生命更具有价值。一个幸运的人应该是经过奋斗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这是说
编制人:张国梅 审核人:赵丽平
A.经过奋斗,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B.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奋发拼搏 D.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有理想信念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16、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是
A.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B.努力改变人的先天条件
C.努力进行“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D.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17、有一只鹰的愿望是飞遍世界,但它成天沉溺于幻想之中,忽略了学习觅食的技巧和长途飞行的本领,结果到老死时,飞遍世界的心愿仍未实现。这则寓言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A.要树立远大的理想B.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C.要将理想付诸行动D.要正确处理最高理想与共同的理想的关系
18、.规范文化市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当以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这是因为A.符合人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 B.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C.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D.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9、.看人间,那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人民来生产„„这主要说明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
20、陈嘉庚把一生的资产都用作办教育,只是为了体现一种人生境界,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实践着“我毕生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人生奋斗目标”的人生理念。陈嘉庚的事迹说明①人生理想通过实践就会变为现实②在实践中发展深化认识
③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④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二、非选择题
2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会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某校高二(1)班结合《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学习,举办了“价值观,大家谈”主题班会。请你参与他们对下列问题的探究: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存在和人们的行为具有怎样的意义?(6分)
(2)在实践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4分)
(3)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4分)
22、小赵大学毕业后,立志新农村建设,被选聘为碧螺村村长助理。他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办起了一家化工厂。由于碧螺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产品没有销路,而且污染又大,村民普遍反对。小赵认真反思,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闭了化工厂。然后从本村实际出发,他指导村民种植翠冠梨,效益很好。他还学习市场营销的知识,帮助村里开通了网站,让外界更多地了解碧螺村的翠冠梨。在发展梨种植业的基础上,他还带领农民开办起梨加工企业,农民收入大为提高;小赵因此也成了一位群众欢迎、上级认可的优秀村官。小赵的经历是如何体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道理的?
答案:1---5 CDCBB6---10 CAACC11---15 BABCC16---20 DCDBB21、(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3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3分)(2)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分)(3)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1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3分)
2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小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闭了化工厂”体现了这一点。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小赵立志新农村建设、坚持群众观点,成为群众欢迎、上级认可的优秀村官。
(3)人生价值包括贡献与索取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小赵能成为一名优秀村官,表明他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满足。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客观规律,要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小赵立志新农村建设、想人民所想体现了这一点。
(若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问答也可)
第二篇:政治必修四 第四单元练习题
政治 必修四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判断思考
一、判断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决定,始终密不可分。()
2.正确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4.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的,为社会作出多少贡献就能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回报。()5.价值观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6.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所以个人不应该考虑自己的利益。()
二、思考题
7.习近平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谈谈你对“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的理解。
成功小练
8.有观点认为,中国人在饭桌上一定要让人喝酒、一定要让人喝醉的劝酒文化传统绝非是礼仪性的,而是有非常明确的实际功能即服从性测试和诚意测试。但随着社会发展、人际关系趋于正常,其实用价值降低,这种文化也就逐渐淡出主流社会。这说明
①社会观念的变迁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
②人际关系的具体形式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③社会形态的转变受到社会观念巨大影响
④社会意识不一定会与社会发展状况一致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体现的哲理是
①价值选择促使人们清醒认识和正视历史 ②认识历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唯心史观
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④价值观对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有积极导向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社会保障制度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国务院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与企业养老保险分道运行的“双轨制”合并为“单轨制”。养老保险“双轨”并“单轨”的改革体现了
①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1.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 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老人跌倒,扶不扶?”某调查显示,44%的网友选择“不搀扶”,38%的网友选择“不好说”,18%的网友表示“会搀扶”。一位网友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关。”材料表明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没有客观标准 ④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2015年3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一则新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陕西省宝鸡市92岁的退休老人杨希元几十年如一日,义务辅导有志青年学生学习英语,参加过辅导的青年学生从他那里学到不少的英语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使只有一个人的力量也能使人生大放异彩 ②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③认识一般来源于直接经验,有时也来源于间接经验 ④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审慎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试点。无论财政多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变革的先导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状况 ④要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为了推动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教育部进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公示了全国19个示范区的名单。“县管校聘”这种模式先在示范区试行,2020年在全国落实推广。此项改革的实施
①旨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旨在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④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大题专练
16.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在山东有些地区,有人置国家法律与人民健康于不顾,明目张胆滥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种植生姜。当地农民自己根本不吃使用过这种剧毒农药的姜。有人认为,“神农丹姜”生长于“人人相害”的伦理土壤中。国内现代农业种植“市场”中,离了“农药”就长不了庄稼,不能解决病虫害,农业面临要么就是继续让农药泛滥,要么就是农户“破产”的两难选择。作为农业生产者不得不违心违法生产,这是目前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生产没有办法的选择,情有可原。
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哲学道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参考答案
1.× 2.× 3.× 4.×5.× 6.× 7.(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8.B
①说法错误,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应该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观念的变化,故排除。题肢③材料不涉及社会形态的转变,故排除。题肢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9.B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体现了认识历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唯心史观,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②③适合题意;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①是不科学的;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④是不科学的;故本题答案选B。
10.B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②③适合题意,①材料没有体现,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11.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个人的理想只有符合社会与国家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个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时候,国家也会给个人的发展提供很大的空间和强有力的保障。这体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①④适合题意;②③说法正确但与本题中心意思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2.A
不同的人对于老人跌倒扶不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说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性差异性,②适合题意;以前一定会扶,现在肯定不会扶,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①适合题意;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③错误;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④错误,故选A。
13.B
杨希元通过义务辅导有志青年学生学习英语,以个人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说明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学生向杨希元学习英语,说明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故②④符合题意;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间接经验并非是认识的来源,故③错误;①与材料没有关系。答案选择B。
14.C
排除①;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的规律,②适合题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③是错误的;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④适合题意;故本题选C。
15.D
①不符合题意,因为此项改革旨在促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故排除,并据此选择题肢②;“县管校聘”这种模式先在示范区试行,2020年在全国落实推广体现了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的,故题肢④正确;题肢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16.(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农业生产面临科技水平制约的客观现实,但不是其生产有毒食品“情有可原”的理由。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生态和安全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要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少数生产者为了自己一时的眼前利益而置他人身体健康于不顾,这是个人主义的表现,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应教育生产者树立正确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生产者必须把消费者的生命放到第一位,才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材料中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
第三篇:政治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主权国家
1、地位: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
2、分类:按
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主权的地位: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和生命和灵魂
2)国家主权的特性:
对内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
对外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两者关系:两个特征紧密相连,只有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两者紧密结合,国家才真正拥有主权。
4、主权国家的权利:
1)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2)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
位一律平等
3)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4)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5、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二、国际组织
1、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
2、地位:是国际社会的3、特点:国际组织的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已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4、概况:名目众多,规模不一
5、分类:以为标准,分为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
以地理范围为标准,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6、作用:(1)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2)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b、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c、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三、联合国
1、性质: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机构:联合国设立了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主要机构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简单的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4、作用:A、积极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B、联合国也有其局限性
四、中国与联合国关系
1)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2)中国在世界裁剪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一、国际关系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形式:形式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
4、国家间交往的主要方式:(详见课本94页)
贸易;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缔结条约或协定使用武力
5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二、.国家利益
1、含义: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
2、地位: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表现: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即存在着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差别乃至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
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4、态度: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内
政、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使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三、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1、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
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2、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
1)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2)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
3)经济利益,如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效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
3、要求;
1)对国家a、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定不移的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b、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2)对公民:a、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昂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b、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c、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d、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e、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1)含义: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3)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
a、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b、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
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4)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b、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c、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2、发展问题
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3)影响发展的因素: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途径
1、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解决途径:
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1)各国关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a、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b、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c、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d、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共同发展的权利
2)中国政府关于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主张
a、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b、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c、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d、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e、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第二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详见课本101页)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1)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3、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 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4、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意义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利于协调国家利益关系,促进国际合作。
5、世界多极化现状
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格局并未形成。
二、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1、国际竞争内容: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扩展)综合国力的含义: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各方面力量的总和。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应对措施
1)世界各国: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的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我国:在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内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含义: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的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2)a、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我国外交政策的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a、地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b、内容及其关系: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基础和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目标)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见课本107页)
四、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第四篇:2014年山东高考政治必修四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二者的含义: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二者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考点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考点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人力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考点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②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1)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考点五:人民群众的概念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的概念
(1)含义:人民群众是 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考点六: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考点一:价值和价值观
1、价值
(1)价值的含义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2、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考点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3、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考点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人们既要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又要进一步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后者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的。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5、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因素
①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差异,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②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关系
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考点四:价值的实现方式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1)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的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考点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
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特任、以及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第二是,人的价值的另一方面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了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2、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3、人生价值两个方面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中体现出来,二者缺一不可。
4、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岁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5、要承认人生价值的多层次性。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大有小,因而人生价值是多层次的。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又可分为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个方面。
第五篇: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整合
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整合引入—— 根本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现象:文化产品质量降低,迎合低级趣味,不负责的传播“绯闻轶事” 对待:公民——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鉴别力
企业——遵纪守法,讲职业道德,勇担社会责任,发展大众文化
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对于腐朽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 根本要求,根本保证——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1.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核心的、本质的要求,“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等特点,则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
二、措施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措施: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须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求: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原因:联系文化的作用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要求: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3.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注意其群众性
4.意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四)立足实践
团结群众力量
三、中心环节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意义:体现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要求: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领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集中体现:
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内容:①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②充分反映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③凝结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融入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具有先进性的向导和广泛性的要求。
4.资源来源: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道德。
(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含义:了解,区别,联系
2.措施:① 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②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