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在全县工业大会上的小结讲话

时间:2019-05-12 11:5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长在全县工业大会上的小结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长在全县工业大会上的小结讲话》。

第一篇:县长在全县工业大会上的小结讲话

孔海龙县长在全县工业大会上的小结讲话

(2008年5月29日)

同志们:

2008年全县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议程已经全部完成,即将圆满结束。在今天的会议上,我们对获得2007年十大优秀企业家、企业发展上台阶奖、县长特别奖、国家级驰名商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外贸出口创汇奖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了奖励。**书记作了题为《攻坚克难勇创业转型提质求创新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讲话,毛书记的讲话回顾成绩,实事求是;分析形势,深入透彻;部署工作,切实可行,对抓好今年的工业经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王小荣副书记介绍了难题的基本概况并进行了现场交办。整个会议虽然时间不长,但安排很紧凑、内容很丰富、任务很明确,开得很成功。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再强调几点意见:

2008年是近几年来**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最多、形势最紧的一年。从上到下,大家普遍感觉到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潜在的风险不断增加,对当前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难以形成一个很明确、很清晰的判断。从中央高层来看,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强调:“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很多。”国务院在《2008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了既要防通胀,又要防滞胀的要求。确实如此,将近1

半年来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验证了中央领导的忧虑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从企业现状来看,由于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宏观调控政策趋紧、自身发展模式局限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少企业资金紧缺、效益下滑、发展受阻,经营危机、生存压力明显加剧,开始经受嬗变、转型的阵痛。广大企业负责人切身体会到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竞争激烈的“红海”时代,血拼、淘汰、洗牌是企业面临的残酷现实。

因此,概括起来讲,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形势的总体判断是“机遇大于挑战、压力大于往年”,突出的特点是一个“紧”字。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才能确保圆满实现全年工业产值200亿元的目标。那就是政府和企业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企业渡难关、政府解难题”。具体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企业要以“破茧化蝶”的勇气闯过各种难关,努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打拼出一片宽阔的新天地来。

难关之一:成本上涨。以低廉要素、低廉原料、低廉劳务为支撑的发展时期已经不复存在,工业经济的高成本时代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来临。生产原料、上游产品和机器设备价格不断上涨,2008年又将会在一片“涨”声中渡过。根据县统计局的抽查结果显示,今年以来工业领域308种购进产品中,有205种的价格在上涨,占全部产品的67%。特别是石油、钢材、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迅猛。其它导致企业成本上涨的因素还包括:1.随着工业用地招牌挂制度的实施,土地成本计算方法的改变,工业用地价格大幅提升;2.水泥、钢材等基建材料持续涨价导致企业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成本明显增加;3.正规融资渠道不畅造成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同时大量民间融资也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社会风险。今年前两个月,我县规模以上企业财务费用增长60%,这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4.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工人的工资、社保有了更加刚性的规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人均劳动报酬增长了13.4%,企业负担进一步加重。

难关之二:要素短缺。今年,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新增贷款的投放更加从严从紧。去年以来,央行连续6次调高贷款利率。从1月份起,又先后发行短期债券60期,回抽资金

2.7万亿;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14.5%增加到16.5%,进一步加大对冲流动性的力度。通过全县金融系统的努力,虽然重点企业的信贷需求基本得到了保障,但是中小企业的资金运转却出现了很大困难。通过工业企业景气度调查,发现受累于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我县一批骨干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比去年有大幅度增加。耕地保护与保障之间的巨大矛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国家继续采取土地规划、土地供应、土地价格、土地税收、土地金融等多种政策进行调控,用地指标十分紧缺。今年,我县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为701亩,而实际上工业项目用地需求就将近2000亩,加上土地利用规划的制约和征地政策处理越来越难,供需矛盾变得十分尖锐。电力方面,如果不抓紧建成白峰220KV和东山110KV输变电工程,明年的供电状况又会出现像2004年、2005年时候的紧张局面。

难关之三:政策趋紧。国家不断抬高行业准入门槛,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严格。2008年全县的工业产

值要力争达到200亿元,但根据市里签订的责任状要求,万元GDP能耗却要下降6%,难度可想而知。高能耗、高污染等粗放型企业抡开膀子大干快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不加快转型升级无异于坐以待毙。国家连续大幅度下调出口退税率,自2004年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以来,已先后调低10次,平均退税率从15.1%降低到9.3%,“两高一资”产品甚至被反征关税,出口商品竞争力大大降低,甚至面临退出国际市场的危险。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社会壁垒等新的国际贸易规则的束缚越来越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经“破7”,人民币持续坚挺给本身利润率较低的企业带来致命打击。一些新税收政策的实施也将加重企业负担。比如,工业用地的土地使用税已经从原来的1元/平方米提高到2.8元/平方米,3年后还要达到4元/平方米。房产税征收办法也进行了修改,土地原值被纳入计税基数。

难关之四:竞争加剧。随着政策、市场等倒逼机制力度的不断加大,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效应逐步显现出来。去年下半年以来,广州、宁波、温州等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一批弱小企业接连停产倒闭的现象。面对同样的宏观形势,企业的发展状况迥然不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可谓冰火两重天。目前,我们的大多数企业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较短、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较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现代企业组织比重很小,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只占3.36%,传统的生产、营销、融资、财务、用工制度限制了企业迅速做强做大,也导致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危机。当前,中国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高增

长”与“高风险”并存的时代,面对激烈竞争,自我积累式的常规发展必将会被市场所无情抛弃。**的企业不能再有任何幻想,必须正视自我,努力变革创新,加快培育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政府要以“责无旁贷”的精神破解各种难题,努力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的工业经济正肩负着转型升级和扩大总量的双重使命。在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着大量的困难和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靠企业自身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解决的。企业非常希望政府能够扶一手、拉一把、送一程。在这个紧要时刻,“抓落实是真本领,干实事是真水平”,政府必须和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帮他们排忧解难,助他们一臂之力,我们要通过这次“走进企业,破解难题”活动,切实改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在服务理念上要有新突破。广大领导干部要把服务企业作为自己的份内职责,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实实在在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要深入生产一线,摸清企业发展现状,了解企业需求期盼,引导企业把握形势,研究企业创新举措。政策有底线,服务无止境。要以企业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企业的需求为第一选择,以企业的满意为第一标准,真心实意地为企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

二是在办事效率上要有新提高。王小荣副书记已经对难题进行了介绍和交办,责任部门要成立破解难题工作小组,牵头对问题进行集体会诊、现场办公、合力攻坚,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广大领导干部要敢于、善于冲破条条框框,精简手续、减少环节、下放权力、压缩时限,真正做到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企业群众欢迎的事、符合科学规律的事,都要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宁做改革的先行者,不当发展的绊脚石。

三是在工作作风上要有新加强。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作风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对整个社会风气有着强烈的示范导向作用。各乡镇、各部门对交办的难题,要采用“一线工作法”,领导在一线指挥、情况在一线掌握、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切实把领导干部的作风打造成为最强的竞争力、最强的软实力、最强的凝聚力,努力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对照全年200亿工业产值的工作指标,困难问题不少,任务相当繁重,要完成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服务。会议结束后,各乡镇、各部门要及时召开班子会议,做好传达、贯彻、落实工作,切实把思想统一到本次会议精神上来。广大领导干部要坚定信心,积极有为,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全力推动我县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构建“四型**”、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县长在全县工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县长在全县工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区工业发展大会精神,安排部署“十二五”期间全县工业发展工作,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力推进纳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县委、政府决定召开这次近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工业发展大会。由于宫书记外出学习,根据他的意见,将他的讲话书面印发给大家。宫书记的讲话,阐述了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既完全符合全省、全区工业发展大会精神和要求,又紧密结合全县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加快推动我县工业更好更快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我县发展工业的力度不断加大,规模工业企业总量日益增大,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也明显增强。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36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7.54亿元,同比增长58.6%,实现工业增加值20.38亿元,同比增长49.10%,全县基本形成了以煤电为主导,以有色金属、建材、茶叶、食品药品加工为重点的产业构架,特别是煤炭产业和电力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对较大。2009年,全县生产原煤726.01万吨,同比增长15.04%,实现税费3.43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9.04亿元、增加值14.52亿元;发电量119.95亿度,同比增长56.6%,实现税金2.21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6.36亿元、增加值14.67亿元。今年,截止10月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6.5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9.55亿元;生产原煤652.15万吨,发电量95.6亿度。同时,涌现出已点火试生产的年产150万吨的乌江隆庆干法水泥生产线等骨干企业和贵茗翠剑、康苠银针、府茗香翠龙、雍熙碧龙、富嵩翠芽、云雾翠芽、乌蒙碧舟等茶叶品牌,2007年纳雍被评为贵州省2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2009年被中茶协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生产成品茶近620吨,产值9000万元。我县工业经济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看,我们仍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工业经济存在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协调发展问题多、大企业不能支撑等问题。工业结构“一少、两多、四低”的现象较为突

出,即:骨干企业少;企业分散经营多、小企业多;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对财税贡献低、工业化水平低。具体讲,2010年全县377个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仅38个,产值过亿元的仅3个,大部分企业工艺简单,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利润率低,对财税的贡献不大,与工业化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要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目标,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发展速度、提高工业发展质量仍是我们目前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的主要问题。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我们虽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但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优势。全省、全区工业发展大会的相继召开,省、地相继出台了大力发展工业的政策措施,全省上下大力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氛围正在形成,这是我县工业发展面临的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狠下决心,真抓、敢抓、会抓,就一定能够打好工业发展攻坚战。当前,除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央企业扩张发展等机遇外,我县工业发展与其它县区相比,具有较强的优势:一是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地下资源有煤、钼镍、铅锌、大理石、硫铁、莹石、白云石、石灰石等20余种矿藏。其中,无烟煤地质储量123亿吨,可开采量68亿吨;钼镍储量约500万吨,铅锌地质储量10万吨,大理石储量68亿立方米,铁矿储量103万吨,硫铁矿储量74万吨。二是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量6万千瓦。三是中药材资源和农特产品开发潜力较大。天麻、杜仲、玛瑙红樱桃、布朗李等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四是交通基础设施将会在今后几年得到根本改善。“十二五”期间建成的厦蓉、杭瑞高速公路和织纳水铁路,将为我县发展工业创造优越的条件。只要我们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就一定能够实现工业快速发展。

面对新机遇、新形势、新任务,全县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强县、工业兴县、工业富县”的理念,跳出工业看工业,跳出纳雍看工业,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把发展工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导战略、核心战略,举全县之力,集万民之智,聚焦工业,合力攻坚,加快推动工业发展,努力实现全县工业经济新跨越。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推动我县工业更好更快发展

纳雍如何建设工业强县,关键在于立足纳雍实际,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大思路、大举措,力求实现大突破,取得大成效。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于把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新企业做多,培育一批核心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

(一)准确把握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我县工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42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工业投资达到83亿元,年均增速33%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要实现这个总目标,我们必须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意见》,强力实施园区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矿产资源勘探、五十亿企业培育、企业上市助推、万户小老板创业、工业带动就业倍增、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做大做强十大新型工业产业,确保实现“两个两百亿元”、打造“四个基地”、提升“四个比重”、壮大“五个支柱”的目标。

——实现“两个两百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县工业投资累计达到250亿元以上;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42亿元以上,力争实现300亿元。

——打造“四个基地”:力争用5-10年时间,把我县建成重要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农特产品加工基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

——提升“四个比重”: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非公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5%以上,有色金属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提升到 20%,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的比重提升到20%。

——壮大“五个支柱”:到2015年,以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化工、食品药品及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二)选准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要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县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扩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竞争实力明显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升、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初步建成具有纳雍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煤炭产业:从我县的实际来看,煤炭产业依然是今后五年纳雍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产业。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动、技术可行”、“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布局,继续以煤炭产业为主导,全力抓好煤矿建设工作,加快矿井建设进度,尽快提升全县煤矿总体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不断延长煤炭产业链,增加煤炭产品附加值,努力形成“煤—洗煤—电—煤化工—新型建材”的产业链,实现煤泥、煤矸石等废弃资源的再循环和再利用。着力推进“本质安全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发展型”的“五型”矿区建设。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提高产能,重点抓好7个百万吨煤矿建设的协调服务。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并有一批精煤洗选、煤炭深加工、现代物流、品牌包装企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力争形成一批年产能达500万吨、350万吨、180万吨、150万吨、120万吨的骨干企业。到2015年,120万吨/年以上集团的煤炭产能达到1500万吨左右,占全县总产能的60%以上,全县煤炭产量达2400万吨,力争达2500万吨,煤炭工业总产值实现100亿元以上,力争实现130亿元。

——电力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力产业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电力经济仍然是我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我县“水火互济”的优势,加快电力产业新建、续建、开发及技改节能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火电,深度开发水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城乡农网建设改造,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到2015年,全县电力总装机力争达到375万千瓦,总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争取实现80亿元。

——煤化工产业。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多联产的要求,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力争实施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建立煤化工循环经济基地,启动合成氨、煤制醇醚燃料、甲醇制烯烃项目。到2015年,力争总产值实现10亿元以上。

——有色金属产业。依托资源优势,整合开发力度。科学有序启动钼镍、铅锌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加快钼镍开采及深加工加步伐,着力发展有色业。进一步明确开发准入条件,采取引进、合作等方式,逐步实现规划开发、科学开发、高效开发,逐步将钼镍矿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力争生产加工钼镍系列产品5万吨,总产值实现50亿元以上。

——建材产业。以隆庆乌江水泥公司为龙头,充分利用电厂粉煤灰,大力发展建材业,抓好水泥建材项目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推进技术改造,充分利用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鼓励发展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新型环保免烧轻质砖等建筑材料,代替高耗能粘土实心砖。规划建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推动建材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建材产品类别丰富、实行信息化管理调配的建材市场和物流集散地。到2015年,力争水泥产量达到200万吨,实现总产值10亿元以上。

——食品药业产业。大力实施“4个30万亩”农业产业化工程,结合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中药材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色”经济发展,以高山生态有机茶深加工为龙头,以百兴面条生产加工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原生态魔芋加工开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着力点,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产业,促进民族制药加工,加快特色医药食品发展。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糯谷猪、乌骨鸡、玛瑙红樱桃、布朗李等深加工,促进特色农特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强力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的以天麻、半夏等为原料的中成药,民族制药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总产值实现10亿元。

——装备制造。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以机械设备制造为重点,引进零部件配套产业廷伸发展;依托煤炭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能源、矿产业设备、农用机械等设备制造业。到2015年,力争总产值实现0.5亿元。

——烟酒产业。充分发挥纳雍总溪彝族原生态砸酒品牌带动作用,加大投入、扩大市场规模,形成烟酒产业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振兴发展白酒产业。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巩固名牌效应,重点开发董地陇舍土烟。力争到20I5年,总产值实现0.5亿元。

——纺织服装、旅游商品产业。充分挖掘我县民族民间特色资源,推进纺织服装加工,做深做精旅游商品。到2015年,力争实现总产值0.5亿元。

——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新型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5年,力争总产值实现0.5亿元。

(三)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主要措施

1.发掘自身优势,抓好项目建设。一是一如既往的抓好煤矿建设项目管理,推进煤矿建设进度,确保在建煤矿如期建成投产,拟建煤矿尽快开工建设,增加原煤生产总量。二是加强水泥厂、环保型砖厂等工业项目建设管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立足我县的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加强项目的发掘、收集、筛选、论证、储备、推介和争取工作,搞好项目库建设,做到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坚持大中小相结合,重点谋划一批有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的工业项目。四是完善和落实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和科局级领导包保项目建设制度,加大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力度,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

2.立足自身实际,抓好规划布局。一是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工作。全县共有煤炭资源勘探区12个,其中精查区3个、详查区1个、普查区3个、找煤区5个。目前仅对鬃岭井田、坪山井田、五轮山井田的坐拱勘探区进行了精查,五轮山井田的坐勒勘探区进行了详查,加戛背斜南西翼北段、聂家寨勘探区进行了前期地质工作,勺坐背斜、以支塘向斜、张维背斜、金盆向斜、古都寨向斜等勘探区只是普查或找煤,未进行详查和精查。2011年将投入或争取一定的资金,进一步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工作力度,查清楚每一区块的煤炭资源情况,规划好煤炭资源开发规模,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在张家湾、厍东关、化作、龙场、猪场等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又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的乡镇建设规模型、规范型、质量型、安全型的标准化煤矿。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地勘资金和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大地勘投入,加大钼镍、铅锌、大理石、硫铁、莹石资源勘探力度,切实摸清家底,尽快对资源的禀赋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科学合理的做好项目申报。三是加速发展产业集群。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一条龙发展的思路,强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服务等要素的效益最大化配置,使我县已规划建设的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尽快形成竞争优势。四是抓好区域分工。我县有部分煤炭资源丰富的乡镇,目前生产建设煤矿较少,有的乡镇没有工业企业,即使有,发展也不平衡。为此,要抓好区域分工,对有工业企业且发展条件较好的乡镇,要想方设法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建设工业强镇;对具备工业发展条件和潜力的乡镇,要创造条件抓好工业项目的谋划和推动;暂无条件发展工业的乡镇,要尽可能挤入工业发展的辐射圈,争取成为工业企业的原料基地、服务基地。

3.实施示范带动,培育企业集团。进一步引进省内外有投资实力、技术力量强大的企业到我县投资办企业,参与我县工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进行整合重组,引导大企业对原材料和能源的上下游产品和市场渠道等进行组合,形成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对还未形成产业优势、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鼓励强势企业兼并联合,推进战略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加快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成长性企业的改造和提升,在做精、做优、做新上下功夫,培育成长性优势企业群体,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多方筹措资金,推进园区建设。进一步规范整合各类资源,在适合的地方规划地块,论证建设工业园区,为工业发展搭建平台。一是认真做好选址,积极协调解决规划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加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进度。二是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运作模式,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效益挂钩”的投资促进机制,按照园区“七通一平”(供排水、供电、道路、供气、通讯、网络、公交、土地平整)的要求,科学规划并积极筹资或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建设。三是争取在园区内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吸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进驻租用,为项目的尽快落地创造条件。四是进行体制创新。赋予园区宽松的审批权,凡省、地下放给县的审批权力,全部下放到园区,尽可能实现项目在园区内的一条龙审批。五是推动优势产业、企业、资源向园区集中。对符合产业集群发展布局的入园项目,优先列入各级项目建设重点,在融资、技改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5.改善投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我县各类资源丰富,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差,资金、技术、人才匮乏,必须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实现开发,促成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优化环境扩大招商。在优化环境方面,要大力整顿机关作风,提高办事和服务效率。目前全县还存在对招商引资后续服务不到位的问题,部分乡镇和部门在招商时轰轰烈烈,服务周到,但签约后在项目推进上不够重视,出现投资商“办事难”的现象,特别是在企业正式投产后,很少有政府部门关心企业的情况,未能体现全程跟踪服务的运行协调机制。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转变职能,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全力以赴支持企业发展,把为企业服务的好坏作为领导干部是否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体现。纪检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重大项目投诉案件快速查处机制,加强企业周边环境治理,严厉打击破坏、干扰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的人和事,坚决清除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严肃查处吃、拿、卡、要等违纪违规行为,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各企业要加强对乡镇、部门工作的监督,对服务不到位甚至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要大胆投诉、举报,一经查实,县委、县政府绝不姑息迁就,严肃处理。二是创新方式推动招商。采用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主动加强与外地企业的对接。突出一把手带头招商,确保每年都能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和好项目。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协调机制,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后续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和企业引得进、建得快、发展好,营造出拴心留人的良好发展环境。会后,各乡镇、各部门要尽快对引进的项目和企业进行清理,全程了解项目进展和企业发展情况,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高效、优质的服务。

6.加强引导扶持,发展非公经济。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引导和扶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按国家规定放开民间投资行业,降低投资门槛,减少审批事项,消除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加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创建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成为创业带动就业的先锋。加大民营经济的培育力度,着力在骨干企业培植、能人带动上取得突破,助推民菅经济发展。继续深入开展“两赛一会”活动,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发展。到2015年,力争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2户,20亿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1户,培育扶持“小老板”100户以上。

7.打造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目前,我县工业企业融资平台单一、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金融机构对工业发展支持力度还不够,这既有企业抵押担保不足、财务会计制度执行不严、管理不规范等原因,也有银行信贷产品创新不够、信贷门槛过高、对企业的了解不够等因素,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一是要积极鼓励、支持和帮助银行争取优惠信贷政策和创新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有重点地支持我县十大工业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财政贴息、注入工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成长性较好的工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引进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四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畅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五是充分发挥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协调服务作用,建立银行、企业和政府交流合作机制,为银企之间搭建沟通平台,促进银企有效合作。

8.加强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目前,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交通设施差、土地征拨难的问题。为此,我们一是要加强公路建设投资,对路面较差特别是容易造成堵车的路段进行改造和维修,在确保现有公路畅通的同时积极协调支持厦蓉、杭瑞高速公路和织纳水铁路建设,力争四年内通高速公路,五年内通铁路。二是各乡镇和国土部门要切实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确保留足工业发展空间,保证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工业用地倾斜。加强工业用地储备,盘活用好存量土地,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创新思路,努力探索适应工业大发展的土地合理流转办法和途径。三是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抓好大坪箐、金蟾、坪山等水库建设,在五年内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三、强化管理,落实责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顺利实施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我县工业发展,是全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共同的历史使命,是每一位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进一步调整思维方式,建立工作责任制,竭力搞好服务,增强创造力、提高执行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顺利实施。

(一)调整思维方式,破除思想束缚。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工业发展,是纳雍有史以来的一大举措。我们必须调整思维方式,进一步解放思想,迅速在全县上下掀起大力发展工作的热潮,彻底破除唯条件论的束缚,彻底破除唯困难论的束缚,彻底破除唯成绩论的束缚。坚持做到无论基础有多差、困难有多大,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坚决不动摇;无论目标有多高、压力有多重,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坚决不动摇。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发展工业的良好机遇,大胆试验、勇于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寻求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新措施、新路子,排难前进,想方设法打赢工业经济发展这场硬仗。

(二)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央、省对毕节试验区建设高度重视的机遇,超前搞好项目规划,加强向国家、省、地有关部门汇报和沟通,积极争取资金扶持企业发展。二是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企业主体、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三是要鼓励和帮助银行积极向上争取有利于工业园区建设的优惠信贷政策,重点支持我县十大工业产业发展。各乡镇、各部门要深入一次调查研究,帮助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对重点企业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工业用地、电力负荷等生产要素要优先满足。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各乡镇、各部门的干部特别是工业管理部门的干部要加强工业知识学习,切实克服工作经验不足、方法不多等问题,通过学习,迅速成为抓工业经济的行家里手。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与人才强县战略的有机结合,把懂不懂工业经济、能不能推动工业发展作为衡量干部能力的重要标准,努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工业人才队伍。千方百计引进有能力、有潜力的工业经营管理人才,对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在物质上有奖励、精神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相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加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满足发展需要。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大力培养技能工人,为工业化输送高素质劳动力。

(四)强加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工业经济发展领导机构,创新工业经济管理体制,协调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工业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对工业强县战略的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进行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到乡镇、有关部门和个人肩上,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和县实绩考核办要按照“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办法,强化督查,严格考核,促进工作落实。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工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通过考核,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第三篇:宁波市长在工业转型升级大会上讲话

攻坚克难调结构 始终不渝促转型 继续推进宁波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 同志们:

这次现场会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向好态势明显、但国内外经济形势仍有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统一思想,鉴定信心,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指标,打一场漂漂亮亮的转型升级攻坚战,继续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我市工业经济走在全国前列。上午参观了几家企业,我总体感觉企业在转型升级上主动性比较强,做的都不错;刚才鄞州区介绍了工业转型升级经验,杭州湾新区做了表态发言,市经委通报了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回顾过去,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的成绩相当不易 过去的2008-2009年,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最多、形势最复杂的时期。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导致全球出现了经济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严重衰退,全球需求市场急剧萎缩。这种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市这样高外向度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自2008年二季度起,工业产、销增速跌破20%的较高增长平台,并呈现逐季下降态势,特别是当年四季度,连续3个月产、销出现负增 长(当季增长-3.3%),发展趋势严峻。2009年1-2月份我市工业生产、效益、出口全面深度下滑,企业生产信心严重受挫,工业投资严重不足。在这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宏观调控政策,2008年7月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并先后出台“保稳促调”19条意见、“扩大内需”12条措施和23条政策、“金融保障”18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深入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创新服务方式,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工业经济发展好于预期。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产值迈上新台阶。2008-2009年连续两年全市工业产值超过万亿,分别列15个副省级城市第4、5位,工业增加值列第6、8位。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4830、947.4亿元,同比增长39.3%和36.6%;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比全国平均高5个百分点左右。规模企业数量过万家,截至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39家,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工业效益稳步提升,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润达到452.7亿元,利税846.5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2倍和1.3倍,均列副省级城市第5位;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有60%来自工业企业,工业经济是我市财政的主要支撑力量。工业吸纳就业进一步增加,2009年全市制造业从业人员超过100 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近40%。2006-2009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贡献了全市GDP的49.3%,工业经济发展不仅支撑了全市经济较快增长,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城市化推进、服务业发展、扩大就业和居民增收,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了主导作用。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以临港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主导地位显著,2008-2009年全市重化工业规上产值分别为6367和609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71.6%和74.8%,利润分别贡献60.1%和74.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工业产值年均增速5.4个百分点。2009年,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1257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同期生产增速5.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15.4%,创历史新高。据对纳入统计的426家高新技术企业调查,2009年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4.87%,远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制造业企业15.42%的水平。目前,全市有209种工业产品销售量居全国同行业前三甲,其中135种产品居同行业首位。由于我市的文具、模具、注塑机、橱具行业在全国具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因而,我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注塑机之都”、“中国橱具之都”。

(三)创新推进力度加大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8-2009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 动经费支出分别为76.4和82.6亿元,是2007年的1.22和1.32倍。环比增长22.1%和9.6%。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分别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0家,累计分别达到8家、135家。两创示范企业204家,截止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创新成效逐步显现,据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评价报告,宁波市入围中国城市综合能力评价50强,最具创新环境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三个单项分别居第7位、第7位和第12位。专利、品牌和标准战略实施进展较好。截止2009年,我市拥有驰名商标297个、中国名牌61个,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国家级品牌总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和全省首位。2008-2009年我市专利授权量2.57万件,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截止2009年底,我市共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5个,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比率达39%,已经和计划主持、参与制修订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共475项。

(四)产业集聚水平提升

工业产业布局由“低、小、散”向“园区化”、“集群化”转变。保税区获“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称号,保税区将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光电产业基地,宁波化工园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电力、钢铁、造船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共形成近150个块状经济,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的近90个,多年居浙江省首位,我市塑料机械、西服衬衣、模具产业、家用小电器、文具等5大产业集群 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服装、家电被省认定为现代产业集群的示范区。38个产业基地获得市级工业设计、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基地称号。

(五)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企业规模明显扩大。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销售规模为6886万元,涌现出一批市场份额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突出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839家,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达到8家,超10亿元企业76家,超亿元企业1300家。生产效率方面,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3万元/人,比2007年提高了17.7%。企业管理更加规范。截止2009年累计上市公司达到25家,在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许多过去的个体制、家族制民营企业也逐步转向合资、合作、股份制运作的模式,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制民营企业成为民营企业主体。

(六)节能减排成效较好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大工作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资源节约方面,组织实施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50个项目被纳入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备选项目库。十一五”前四年,我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2%,可完成“十一五”节能的80%,为“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减排方面,北仑电厂脱硫、镇海电厂油改气和脱硫工程和一批污水管网和处理厂等重点项 目陆续投用,预计2009年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4.5万吨和12.3万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13.6%和42%。循环经济方面,我市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展开,2008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1%,建成可再生资源回收工程回收网点94个,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五家。

可以说,过去的两年,我市工业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值得充分肯定的。纵观全市的工业经济工作,我认为,我们始终注重把握好以下四点:一是坚持把实现工业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我们始终不渝地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工业金融财政支持力度,主抓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二是坚持加快工业调结构促转型不动摇。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品牌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实施“5+5”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实施“低产田”改造,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三是坚持科学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并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增促调”政策,科学调控工业产业方向和投资结构;同时,注重发挥投融资等市场机制作用。四是坚持狠抓作风建设不动摇。2008年7月以来全市开展了服务企业活动,广大机关干部下基层、进企业,送信心、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建立8718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增强发展信心。实践证明,不论形势多么严峻,道路多么难走,只要我们坚持正确发展方向不动摇,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我市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从我市工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来看,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可持续发展水平不够高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我市工业由大变强,形成新优势,增强新活力,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力。

(一)充分认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转型升级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不断演进的过程。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转型升级的过程,转型升级必然贯穿在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综观近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领先发展,部分新兴国家迅速崛起的历程,无一不是在10-30年时间里,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转型升级是实现我市“创业创新、走在前列”的根本途径。经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宁波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创新制度,走出了一条民营经济活跃、开放度高的内外源经济共同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从“轻小集加”向“重大群创”转变、从 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的历史性跨越。我市工业不仅为自身和国民经济其他各个部门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还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工业消费品,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和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源泉。宁波市在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关键是工业做出了贡献、走在了前列,实现了两个“半壁江山”,即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均超过50%,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今后,工业要继续发挥支柱作用,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支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参与国际和地区间产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力量,这些都必须通过工业转型升级来实现。

转型升级是推动“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的长期任务。一要形成共识,进一步形成转型升级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发展主题的共识;形成转型升级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甚至是阵痛过程的共识;形成转型升级是经济增长应回归理性增长的共识。二要确立理念,牢固树立“阵痛”就是重生、磨难就是财富的理念,“有限空间无限发展、有限资源无限创造”的理念。三要把握原则,始终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原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重”的原则,“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互促共进”的原则,以及“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加快工业发展动力由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产业结构由一般加工为主向高加工度、资本技术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型升级。

(二)切实增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009年我市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按全部人口(含外来人口)计算,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国际产业发展规律表明,人均GDP 达到五千到一万美元这个阶段,是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研发设计、品牌培育、营销体系、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的滞后。可以说,工业化过程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过程,更是经济结构持续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我市的企业大多成长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多数处于国际产业链的末端,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弱,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逐渐显现。国际金融危机传递的信息进一步表明,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已发挥到了极致,需要来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以赢得新一轮发展的先机。而这,则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国际发展环境正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阶段性特征的新变化,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内区域性竞争日益激烈。无锡等城市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发展后劲强势,后发优势明显。我市如裹足不前,将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逼近”不进则退的不利局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应对各 种经济风险的根本之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所在。从历史角度看,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全球产业布局的“洗牌”过程:落后产能被淘汰,新型产业脱颖而出,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我们要增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利用资源、汇率等倒逼机制,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三、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全力抓好未来一段时期工业经济发展重点工作

我市工业转型升级要紧紧抓住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给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战略机遇,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长三角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方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以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突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创新链,努力推进产业集聚型、效益提升型、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两化融合型、品牌引领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宁波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主导、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按照“有限资源、重点突破,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优势”的原则,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以完善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为目标,积极改造提升一批重点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抓好实施九大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一段时期,石化、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九大优势产业仍 是支撑我市制造业增长的重要主体。我市要加快这些重点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明显增强,提升重点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再建我市重点优势产业的新优势。二是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创意设计、节能环保产业,力争在掌握产业核心专利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取得较大突破。加快发展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以重大成套技术装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择优发展炼化一体化,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发展海洋高技术、生命健康长夜。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在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支持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为产业集聚区内部各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品牌、人才、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四是推进产业链延伸,建立专业化分工体系。以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导向,以产业链为核心,大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投向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和提升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选择与其配套密切的关键协作企业的配套 技改项目予以扶持,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在产业链的上下游构建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集群化发展的专业化分工产业组织体系。五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制定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导向目录和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加速推广各项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相关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名单。

(二)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

块状经济是宁波工业发展的亮点,优势明显,但块状经济的传统性弱点同样明显:资源有机整合不够,企业产品同质化,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低、小、散,过度竞争的负面效应大,单位产出低等。我们要以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把产业基地建设成为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重要载体,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区、引领区和示范区。一是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契机,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基地,集中统筹安排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优先向基地内企业供地。严格产业项目准入制度,凡是新建、改建和迁建项目一律进特定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二是抓紧建立健全产业基地建设评价考核机制,对各地产业基地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纳入对各地政府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以形成上下联手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的强大合力。三是完善产业基地的服务方向。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公共 服务,从单纯的减地价、提供政策优惠,向提供技术、品牌、信息、市场、融资扶持等公共服务转变,重点支持建立由政府主导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平台、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以及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公共支撑体系。四是实施区域品牌战略。依托产业基地,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努力培育知名区域品牌。五是着力抓好宁波纺织服装和慈溪家电两大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示范区主管部门要编制建设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品牌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等思路,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示范区内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等项目建设,对示范区建设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优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三)加快推进组织结构梯队优化

坚持“内外并举、育优引强、梯队推进、融合发展”的原则,培育发展“三个一批”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组织化水平。一是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制定并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对于临港重化工业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抢抓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新一轮产业规划布局调整的契机,建立专业的招商团队,以基地为载体,以构 建完善产业链为纽带,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属企业和市外大型民营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并在要素供给方面优先予以保障,促使其加快形成产业规模。二是发展一批“专精特新”行业龙头企业。选择一批在行业内基础较好、潜力较大、具有一定行业带动性的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制订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它们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等方向发展,示范带动面上行业内其他企业发展。三是壮大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已转制为企业的科研院所等范围内,选择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培育。通过进一步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指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

(四)加快推进动力机制转型升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掌握自主技术为核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技改投入,促进两化融合。一是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继续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品牌战略,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工作制订和树立品牌意识。着重抓好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速科技产业化。二是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逐年扩大技术改造扶 持资金,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增强市场竞争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技术装备改造、工艺改进创新、产品水平提高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加快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抓好技术改造滚动计划实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三是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继续实施“两创”示范企业工程。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不断提高核心技术和重要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四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产业基地为依托,以“5+5”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示范基地(园区)、企业和项目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五是形成创新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在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之外,还要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创立市创新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企业或个人等各类民间资本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高技术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六是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以团队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重点保障其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和进修深造等方面需求。建立继续教育机制,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快培养企业家队伍。

(五)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面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资源要素供给的巨大变化,建立完善绿色发展机制、转变生产方式是提升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潜力,维护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建立“绿色”产业的引导机制。按照“改善存量、优先增量、选择重点、差别发展”的原则,制定鼓励发展“绿色”经济的产业目录和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大力发展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绿色”产业。按照产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大力研究开发适用的各类绿色制造工艺和技术,并加速推广各项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积极帮助企业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地方和国家标准。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各机构,分行业、分产品制定统一的绿色产品采购标准,充分发挥政府绿色产品采购的推动作用,共同构建全社会绿色消费模式。二是建立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考核评价制度和奖惩措施,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和工作问责制。完善节能管理和能耗指标体系,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减排评估机制,从源头上控制高能耗、高排放投资项目。加强重点用能企业动态监测管理,加快推进能源监察、清洁生产审核、电平衡测试、节能诊断等各项节能措施。全面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深入开展节能示范项目 16 试点工作。大力加强节能技术交流合作,筹备建设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的产业化基地、中介服务基地、示范应用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三是建立落后产能的转移淘汰机制。根据我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行业企业评估标准,科学设立劣势落后产业企业转移淘汰目录,分步骤、分层次地引导企业有序淘汰转移。对列为转移类产业的新建项目,原则上不予核准和备案。根据有序转移的实际情况,对转移企业搬迁进入宁波异地产业园区的,可进行适当的转移补助。对列为淘汰类产业,不允许该产业新建企业注册登记,通过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劳动保障等执法力度,相关主管部门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停止生产,逐步淘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同志们,当前的形势仍然复杂和严峻,工业经济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任务繁重。我们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创新思维,为加快宁波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XX市长在全市工业推进大会上的讲话222

XX同志

在全市工业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7月3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工业推进大会。应该说,这次会议是一次总结会,也是一次推进会,更是一次动员会。会上,将对2011工业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在此,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你们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是行业的骄傲,是学习的榜样,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再接再厉,再创新业,再立新功。同时,会上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意见》把实施“九大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和主攻方向,进一步明确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改造为途径,以专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全市工业经济上总量、上规模、上水平,力争到2016年末,把XX打造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制鞋加工基地,建立起产业先进、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企业竞争能力、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这是市委、市政府立足“保增长、促发展”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加速推进

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倍增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牢牢把握实施“九大工程”这个战略重点。等一会儿,徐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市工业发展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坚定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过去的五年,是XX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快速发展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工业兴市”战略,把发展工业摆在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的位臵,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抓工业,脚踏实地促发展,全市工业经济增速连续保持20%以上,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是工业总量快速增长,整体实力持续攀升。5年来,我们坚持工业兴市战略不动摇,一手抓现有企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承接产业转移,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翻番。2011年,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2.2%,较2006年提高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5.1亿元,是2006年的2.6倍;主营业务收入1886亿元,是2006年的4.6倍;利润总额262.9亿元,是2006年的5.5倍,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65.5%。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下行压力较大的大背景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工业用电

量四项增速均居全省第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综合竞争力大幅提高。围绕“催生一批、引进一批、壮大一批、做强一批”的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力度,全市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局面。目前, 全市工业企业已达7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36家,比2006年翻一番(而且是在门槛由年销售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的情况下取得的)。一些大个头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壮大,2011年,全市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 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 家,50亿元以上企业 家。

三是支柱产业发展迅速,支撑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在高、精、新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有知名度的名牌产品,把XX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优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2011年,全市食品加工企业251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63.1亿元,是2006年的3.1倍;纺织服装企业20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73.8亿元,是2006年的6.9倍;医药化工企业12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69.7亿元,是2006年的2.9倍。2011年,三大支

柱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06.7亿元,是2006年的3.5倍,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7.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7个百分点。

四是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在高、精、新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有知名度的名牌产品,把XX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优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2011年,全市食品加工企业251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63.1亿元,是2006年的3.1倍;纺织企业20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73.8亿元,是2006年的6.9倍;医药化工企业120家,完成工业增加值69.7亿元,是2006年的2.9倍。2011年,三大支柱产业累计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06.7亿元,是2006年的3.5倍。

五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先后与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建成了全国市级单位唯一锅炉能效测试中心。累计投入资金183.7亿元,实施科信电缆碳纤维导线等240个技术改造项目,远东生物“除草剂安全添加剂”等3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恒昌计量、瑞特电气等4家企业被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

目。年专利申请量突破600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件,省著名商标83件,省知名商标28件。莲花股份成为全省唯一首届“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金丹乳酸公司荣获省长质量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是承接转移深入推进,发展后劲持续加力。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专业园区为载体,以拉长产业链条为着力点,以推进企业战略重组为突破口,科学筹划、严密组织,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以来,全市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647个,合同总投资821.1亿元,引进省外资金726.5亿元,累计到位省外资金421.6亿元,雨润、富士康、鸿闽纺织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为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活力,增强了发展后劲。

回顾过去的工作,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我市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新突破,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工业兴市的发展理念,XX发展的出路在工业,希望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富民强市的支撑也在工业。抓工业,就抓住了关键,就有了实现追赶跨越的基础和条件。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全党抓工业,全社会聚焦工业,全市上下逐步深化了对新型工业化的全局性、带动性和战略性的认识,坚定了发展工业富民强市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了“聚焦工业、大干工业、干大工业”的浓厚氛围和发展合力,使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不断有新突破、实践不断有新创造、发展不断有新跨越。二是全力打造集聚集群发展的— 5 —

平台,将建设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特色主导产业,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加大优势资源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做强做优一批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专业园区,为企业入驻和承接产业转移打造良好平台。三是坚持“两手抓”,把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一手抓现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手抓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增强了区域竞争力。使老企业焕发活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量质并举的好态势、好趋势、好气势。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兴市”发展战略,强力抓工业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市工业战线干部职工奋力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奋战在工业一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向所有支持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可喜变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全市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3.8平方公里,有力扩充了城市规模;财政收入迅速增加,2011年全市工业税收15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2倍,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 %,是名符其实的财政支柱;就业稳步推进,2011年规模工业从业人员25万人,比2006年净增13万人;农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目前已形成了年加工粮食720万吨、棉花60万

吨、生产植物油53万吨,化农业大市为农产品资源大市。通过取得的成效和变化,充分说明我们工业兴市的战略是对路的,是符合XX实际的,下一步继续抓好工业经济发展是我们的战略抉择、最佳选择和必然选择。全市上下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持续求进,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带动“三化”协调发展,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

二、正确研判形势,切实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虽然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工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强、不长、不高、不亮、不集”等突出问题:一是工业实力不强。工业总量小,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为597.05亿元,仅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26%;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看,驻马店已达到1382家,而我市只有1036家;企业规模小,大企业集团少,我市规模最大的企业河南财鑫集团2011年销售收入68亿元,而漯河的双汇集团2011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我市进入全国食品工业综合实力100强的企业仅1家,漯河多达4家;二是产业链不长。目前我市缺少具有优势且较完整的产业链,主导产业弱,链条短,产业的本地配套性差、配套成本高。如纺织产业,印染一直是我们的弱项,形成不了“从纺到织到染”的完整产业链,制约我市纺织产业做大做强;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不高。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仅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7%,还没有真正形成— 7 —

一个产业。占据高端的企业少之又少,目前全市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7个,而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仅有3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整体研发投入不足,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四是产品品牌不亮。具有城市品牌的企业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少。五是产业发展不集聚、不集约。从主导产业发展布局看,各县市区产业较为雷同,没有形成“一县一品、一县一特色”的产业布局;产业不集聚规模效应难以发挥,资源不能共享,集约发展的能力差。

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一是随着国务院一系列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措施的落实,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我市中小工业企业将在政策刺激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二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将有更多战略资源投向产业结构升级,这对加快我市通信电缆、生物科技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将带来重要机遇。三是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行先试权,为我们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沿海地区企业受外需疲软和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影响,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更有利于我市承接省外优势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四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市已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特别是随着以交通、电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工业发展具备了较好基础。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科学把握当前形势,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 8 —

紧迫感和责任感,保持韧劲和毅力,在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大抓工业、大上项目的浓厚氛围,力争通过开展“承接产业转移突破年”活动和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付出三到五年努力,使XX的新型工业化达到一个全新水平,从而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明确目标、狠抓重点,着力加快全市工业经济发展 新一届市委、政府的五年,是我市追赶跨越、争先进位的重要阶段,也是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实现工业倍增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盯招大引强,紧盯集群集聚,紧盯品牌打造,紧盯上市培育,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弱市向工业强市转变的意见》中明确的,“到2016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4000亿元”工业倍增目标,强力实施“九大工程”,重点抓好“扩总量、增投入、建平台、强扶持、育龙头、重技改、抓融合、快提升、优服务”等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扩总量,积极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是兴工之举,更是强市之要。今年3月份,我们分别在太康、西华召开了承接产业转移现场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市上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在7月21日召开的全省经济运行电视电话会议上,郭庚茂省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

着重强调,“要加速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转型升级。抢抓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突出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抓好项目落实,继续抓好开放平台建设,力争取得更大、更好成效”。下半年,我们要按照省里的工作部署,深入开展“承接产业转移突破年”活动,确保全年承接产业转移有大的提升、有明显实效、有重点突破。一要强化目标责任。今年,市政府确定了承接省外产业转移项目200个以上,引进省外资金300亿元以上,合同履约率80%以上,省外资金到位率75%以上的目标任务,今年的项目数和资金数比往年增加了一倍。市政府已将这些目标任务分解下达给各县市区,会上,各县市区还要向市政府递交目标责任书,希望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强化措施,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二要创新承接方式。各县(市、区)要积极探索产业承接新模式,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在发展空间、产业功能、资源要素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对接合作。重点按照“补链”、“强链”的要求,积极承接组团式、打捆式、链条式转移,着力引进一批“三力”(国际影响力、国内辐射力、资源整合力)项目和“蜂王型”企业,实现借力发展。三要确保项目落地。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专项资金,保障经费支出,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各类要素保障,对重点项目给予优先、重点倾斜。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一把手负总责,其他领导和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确保

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快建设,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增投入,着力抓好项目建设。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做大工业总量、调整经济结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产业定位是项目建设的重要前提,充分认识到承接产业转移是项目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认识到协调得力是项目建设的根本保证。在抓工业项目建设中,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项目建设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努力提升项目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增强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项目建设与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相结合,优化工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三是坚持项目建设与节能减排相结合,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把能评、环评关,以项目促节能减排,以节能减排规范项目建设;四是坚持项目建设与提升土地、资金等稀缺要素的投入产出率相集合,把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产出强度、容积率、就业吸纳比率以及单位投资产出强度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和项目建设重要参考依据,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突出抓好“四类重点项目”:一是产业链延伸项目,二是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项目,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四是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基础建设项目。今年,我市项目建设要围绕“三个一百”扎实推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对138个市重点项目、6月18日集中开工的100个项目抓进度、促投产;对计划在10月

份拟开工的100个要抓前期、促开工。同时,对明年的项目建设要抓储备、促启动。这里要强调一点,就是要统揽全局,错位发展。各地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工业基础有别,一定要立足各地实际,科学谋划,错位布局,选准主导产业,走出一条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富有地方明显特色的工业发展新路子。市级层面,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部门要组织精干班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制订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业空间布局规划,哪个县区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哪些项目集中在哪个工业园区落户,要有一个统一的整体布局,避免市与县区、县区与县区之间重复建设、低水平发展,不能为争项目落户,拼资源、拼政策,形成恶性竞争。县区层面,一定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建平台,加快发展专业园区。区域经济园区化,园区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专业化,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专业园区是培育支柱产业的抓手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也是产业聚集的高地和要素集聚的洼地。近年来,通过我们坚持不懈地按照规划抓建设,全市9大行业48个专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各县市区要在专业园区建设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企业和超千亿的“蜂巢型”产业集群,尽快使专业园区形成规模、彰显特色。一要突出特色。

以特取胜,把特色做强做优,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原则,明确各专业园区的产业定位,通过项目协调和利益分配等机制,逐步使各专业园区特色更加鲜明、布局更加合理。二要拓展延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探索“县有总部、乡镇有分厂”的集聚发展新模式,将企业生产车间的分布地点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合理安排生产区,为新型农村社区提供产业支撑。三要聚集要素。加大对专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降低电、水、气、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对园区内重大产业项目、专业化协作配套项目和“专、精、特、新”项目,优先进行资金扶持,积极引导专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专业园区发展层次。四要完善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物流配送、专业市场等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专业园区功能,提升专业园区对产业的承载能力,降低产业园区内企业运行成本,增强专业园区对关联产业的吸引力。

(四)强扶持,着力抓好中小企业发展。今年,中央出台了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下一步,省委、省政府也将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积极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活动。一要强化政策支持。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制定出台我市配套措施及政策,重点实施企业素质提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社会

化服务3项工程,筛选科技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二要强化资金支持。今年,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核心是定向宽松、定向支持。关键要找准“五个点”:即与定向宽松政策的对接点,科学利用现代融资手段的切入点,自身造血功能的关注点,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换点,资产、资金、资本运作的提升点,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运作的档次与水平。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好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等。三要推动企业战略重组。以30户重点企业和30户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以资产、技术和品牌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引优势企业技术和资金投入,做大做强本土企业。

(五)育龙头,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培育龙头企业,重点要抓好品牌经营培育和资本运营培育两个方面。品牌经营培育。近年来,一些地区注重品牌经营培育,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如:江西新余地处赣中西部,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是一座因钢立市的赣西小城,该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这一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目前已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钢铁“三大产业”为支柱的多元化工业格局,在“转型”中培育出江西赛维、江西华电、力德风电、江锂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知名品牌,“新

能源科技示范城”的品牌效应与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良好的互动态势。下一步,我市要在品牌经营培育中实施“巩固红海、扩充蓝海”发展战略,以龙头品牌带动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提升品牌实力,以培育新兴产业拓展发展空间,力争品牌经营培育有所探索、有所深化、有所创新、有所突破,5年内形成“一县一品牌、一县一名片”的发展新格局,在全国打出几张叫得响的名片。资本运营培育。就是要积极引导企业搞好资本运营,实现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今年,市政府将推进企业上市作为培育龙头企业的重点,各县市区要按照工作部署,积极抓好培植,着力做好后备上市企业的各项前期工作。按照“培育一批、上市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把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产品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纳入后备资源库,分层次、有重点、按梯队地进行培育。要选准主攻方向,实施重点突破,根据我市企业特点,立足国内主板市场,抓好中小板,抢抓创业板,研究探索“借壳”上市,全方位、多渠道推进上市融资。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亲自抓企业上市工作,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市政府将实行企业上市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企业上市辅导培育、上市企业数量等目标列入目标考核内容,市财政要设立企业上市培训专项经费,对企业家进行上市专题培训。各县市区要围绕本地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选择5至10家企业,全市选择100家重点企业进行上市培育,力

争每年有5到10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和备案阶段,到2016年底,力争全市在各类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企业达到25家。

(六)重技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企业抢占发展先机的战略基石。本月的9至10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先后主持召开了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温总理在会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对新技术研发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在市场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方面的企业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全球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工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从目前我市企业情况来看,技术创新仍是许多企业发展的软肋。因此,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企业,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工艺改造和产品研发,推动企业实现设备更新换代和技术创新。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二要实施合作创新驱动。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完善政府搭桥、企校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与技术标准。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科研成果

转化步伐。三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要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创建省级工业公共研发中心2个以上、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以上、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5家以上、省重点达标备案产品50个以上。

(七)抓融合,着力加快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发挥信息化的后发优势,“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快、越走越宽、越走越好。从十六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十七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再发展到十七届五中全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这十多年间,可以说,我市信息化发展是比较迅速的,向工业化的渗透效应也是逐步显现的,但是客观地讲,还是存在信息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信息资源开发率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频率低的“三低”问题。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将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还会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创造出崭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在加快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中,重点要推进“两个合作”。一要推进与河南移动公司的战略合作。今年4月份,市政府与河南移动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河南移动公司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入超过24亿元以上,帮助我市建设TD网络、无线城市、电子政务、效能监察、信息惠农等工程项目。各级各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创新措施,加大力度,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二要推进与中国电信河南分公司的合作。中国电信河南分公司发挥信息技术带动作用,拓展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今年计划在我市建设180家标准型“数字企业”,3年内建设500家“数字企业”。市县两级要联合电信公司,建立领导机构,加强“数字企业”建设的协调保障,确保顺利实施。

(八)快提升,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工业发展。会议之前,我与廷俊同志一起对中心城区工业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感觉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坚持不懈地抓中心城区工业经济,中心城区工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都有了很大起色,成效比较明显,但是与县域工业相比、与辐射带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工业发展,一要加强政策扶

持。川汇区、开发区作为中心城区工业发展的主体,一定要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增强机遇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认清形势,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二要突出发展重点。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壮大中心城区“食品加工、电力器材、建材”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全国著名的“XX电力器材”城市名片。三要加强各类生产要素保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在电力、土地、规划等方面给予中心城区重点扶持、优先保障,以大举措促进大发展,举全市之力,推进中心城区工业实现新突破。同时,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分包项目制度,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同志明确分包一个中心城区重点建设项目,定期到分包项目进行现场调研、督察,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九)优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企业服务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检验和改善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有效平台。一要深入开展“进千家企业、解千个难题”活动,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二要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继续实行联席会议、领导分包、现场办公等制度,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联席办公,现场解决。开展“企业服务直通车”活动,建立培育重点服务企业的共商机制,围绕企业共性

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措施,集中各种要素资源支持企业发展。三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抢抓机遇,搭建资金信贷平台,积极组建市级信用担保集团,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力争每个产业集聚区都要设立担保集团和村镇银行,为产业集聚区内的工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四要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实施企业家倍增计划,下半年,市政府将组织全市100名企业家外出学习培训,以后每年组织一次,学习国内知名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管理模式,进一步开阔企业家的眼界、思维。同时,要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和培训项目,采取校企合作和校校联合、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等多样化培训方式,积极为企业培训技能人才。

同志们,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加快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倍增是我们工作的主要任务。我们必须增强信心、乘势而上,必须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必须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团结进取的干事氛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全市工业大会上领导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工业大会,是在全市上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城市转型、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思路,坚定信心,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速工业化进程,努力增创工业经济新优势,开创工业发展新局面。刚才,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同志通报了表彰决定,市委、市政府对获奖单位进行了表彰,市政府与各县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责任书,潘集区、化集团进行了交流发言。特别是省经信委副主任在百忙之中,莅临大会指导工作,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力推工业化,必须总结成绩、找准不足

去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针对年初工业生产下滑、投资增幅下降、企业效益走低的严峻形势,我们在超乎寻常的困难下,实施了“连环策”,打出了“组合拳”,危中寻机、砥砺奋进,取得了“保增长、保企业”的阶段性胜利。

一是工业发展思路不断明晰。我们按照书记“扬煤凸企”、省长“深煤非煤”和书记“坚持产业第一,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指示精神,立足实际,坚持一手抓扬煤凸企、一手抓扬长补短,一手抓深煤、一手抓非煤,一手抓顶天立地、一手抓铺天盖地,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立足煤、延伸煤、不惟煤、超越煤”的发展思路。

二是工业发展布局不断优化。顺应“工业集聚、规模集中、用地集约”发展的新趋势,远谋近施,合理布局。在空间结构布局上,规划了以沿工业带、合工业走廊为主线,以3个省级开发区、煤化工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以县区工业集聚区为补充的“T”型工业布局。在产业结构布局上,重点建高新区和低碳区,山北至河以南重点建加工区和服务区,河以北重点建重化工业区。

六是工业发展结构不断改善。制定并实施七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美国比塞洛斯煤机、美国乔丹公司、郑州煤机等落户,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市的第四增长极。与中石化合作的煤化工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首期投资200亿元,今年上半年将开工。国投新集与能集团合作煤制气项目,投资200亿元,煤化工将成为我市乃至全省的支柱产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共同拼搏的结果,更是广大企业家克难攻坚的结果,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二、力推工业化,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城市化的“助推器”,是财政收入的主渠道,是吸纳就业的“强磁场”。没有工业的大发展、大推进、大跨越,就没有全市经济的大提质、大提速、大提效。对这样一个资源大市、工业大市来讲,工业是主力,工业化是主战略,工业强市是主攻方向。抓工业就是抓重点、抓关键,就是抓抓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合同城化的核心。

首先,力推工业化是“两型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建设“两型社会”,是党的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市委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两型城市”。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强调:“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们力推工业化,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实际,把加快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逐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与建设“两型城市”的内在要求是吻合的。

其次,力推工业化是“一主两翼”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和省里对的发展定位是,国家“亿吨级”煤电基地、省重要工业城市。年,三次产业比为8.2∶62.8∶29,工业化率55.8%,城市化率62.8%,已迈入工业化中后期。基于这种发展定位和基本市情,在年初的市人大会议上,我们把“加快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为主战略、以合同城化和城乡一体化为侧翼的‘一主两翼’发展”,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战略取向,其中工业化是主战略和核心战略之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没有工业化的推进就没有城市化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前提是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合同城化是对工业化的有效提升和补充,促进合工业走廊建设、加快“T”型产业布局是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力推工业化就是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力推工业化就是抓住“一主两翼”发展的重中之重。

再次,力推工业化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实需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是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没有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就不可能有跨越式发展;没有城市功能转型,资源型城市也不可能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力推工业化,就是着眼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立足煤、延伸煤、不惟煤、超越煤,着力解决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为继等问题。“立足煤”,就是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70%左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离不开煤,这既是的发展需要,也是国家的战略需要;“延伸煤”,就是加大煤炭加工转化力度,拉长煤炭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增值;“不惟煤”,就是着力推动由煤电产业为主向培育产业均衡、优化发展转变;“超越煤”,就是最终打破“资源诅咒”,跳出煤炭,积极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力推工业化拖不得、等不得、慢不得,必须未雨绸缪、晴备雨伞、饱备干粮,为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最后,力推工业化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改善民生需要坚强的财力作基础,更需要工业作支撑。去年全市实施35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7亿元;今年实施42项民生工程,还要加大资金投入。而工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年工业实现税收51亿元,占财政收入的68%,是名副其实的纳税大户。工业还是吸纳就业的主战场,目前全市工业共吸纳就业人员16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9.3%。因此,没有工业化的大推进,就没有财政收入的大增长,就没有就业岗位的大供给,更难以推动民生的大改善。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又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明确要求。去年,我省跨入“万亿俱乐部”,领跑中部工业化。省委、省政府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全省经济总量翻一番,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必须进一步强化。书记在市委全体(扩大)会议上强调,“要始终把产业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为构建‘两型城市’提供基础支撑”。特别是当前,工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新一轮煤电需求为我市煤电两大产业增产增效、增加投资提供了市场空间。二是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虽然没名,但是有份。的项目都在里面,奠定了在示范区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市建设的机遇。国家发改委已基本明确在开展试点,为“四煤”发展拓展了空间。四是国家开展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点一园”建设等带来机遇。只要抓好这些机遇、用好这些机遇,坚持工业化主战略不动摇,就一定能够推动工业经济率先发展。

三、力推工业化,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在无中生有上实现突破。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力推工业化、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要靠项目,我们推动工业即期增长、增强发展后劲也要靠项目,我们立足煤、延伸煤、不惟煤、超越煤靠的还是项目。没有项目,抓工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米之炊。要在立足煤中抓项目储备,高标准策划包装一批煤电大项目,推动煤电联营,提升“亿吨级”煤电水平,为国家能源战略和电东送的实施奠定基础。要在延伸煤中抓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大煤-电-化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煤-电-硅-光伏一体化等项目的谋划力度,积极打造新的增长极。要在不惟煤中抓项目谋划,结合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七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抓紧谋划一批项目,为优化工业结构奠定基础。要在超越煤中抓项目谋划,结合“两型城市”构建和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合同城化的推进,抓紧谋划一批项目,为推进城市转型奠定基础。要在培育千亿企业中抓项目谋划,发挥矿业、国投新集、化集团等企业在项目谋划中的主体作用,储备一批有利于扩大总量、增强后劲、优化结构的项目,领跑工业化。各级各部门和工业项目谋划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项目编制补助资金的作用,立足特色,抢抓机遇,抓紧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牵动性项目,力争项目储备达到“千亿规模”,为工业发展蓄势、鼓劲和添力。

二是发挥基础优势,在扬煤凸企上实现突破。是资源大市,资源是我们的基础。发展工业离开了资源,就丢掉了优势。当前,煤炭需求旺盛,各大电厂纷纷抢订合同,与往年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经济企稳回升,煤炭和电力需求空间将进一步提升。因此,扬煤凸企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抓住的。围绕打造“亿吨级”煤电基地,着力推进煤电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安全化发展,实现煤电联营、煤电一体;重点抓好朱集西矿、朱集东矿、杨村矿、平电三期、沪二期、浙二期、潘集电厂、顾桥煤矸石电厂、1000千伏特高压等项目的核准和开工,在此基础上再推进一批。只有把这些项目一个一个地抓到手、抓落地、抓投产,“扬煤”才会有基础,“凸企”才会有希望,最终才会“扬眉吐气”。

三是优化空间布局,在扬长补短上实现突破。产业集群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已由单纯的价格竞争演变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非价格因素的竞争,而顺应这种竞争的最好形式就是产业集群。经济较为发达的美国,产业集群不仅规模大,而且很成熟,已形成近400个产业集群;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量集中在专业化产业区;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四市所组成的电子信息走廊,电子产品产值占全省四分之三,成为亚洲电子产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力推工业化,就是按照集群发展的理念,着力打造“百亿”产业。要抓紧启动百平方公里的合工业走廊共建区规划建设,努力把合工业走廊纳入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集中区范围,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要丰富沿产业带。积极推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煤化工基地、毛集工业集聚区等园区升级,逐步壮大省级工业园、凤台开发区、煤机制造基地、生物医药及高 新技术产业基地规模。要下大力气抓好水、电、气、路网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七通一平”,优化支撑工业发展的硬环境,真正把扬长补短的平台搭建好。

四是加快结构调整,在深煤非煤上实现突破。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结构调整的希望所在。要围绕煤炭资源多层次转化增值,变“有水快流”为“细水长流”,变“粗放式”发展为“集约式”发展,变“原”字头为“品”字头。要把煤化工作为深煤非煤发展的重点,努力把煤化工打造成乃至全省支柱产业。要依托煤气化技术、甲醇制丙烯技术、煤基合成油催化剂制备技术、电汽焦油多联产技术,推进与中石化合作,争取煤化工大项目尽快开工。上周,书记和我分别与中石化进行了新一轮谈判。能集团与国投新集合作煤制气项目,双方都非常积极,我们将全力支持。要把煤机装备制造作为深煤非煤发展的重点,推进成套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促进省级煤机装备制造基地上规模、上水平。此外,还要按 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进一步扩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轻工、纺织等产业规模。

五是大力招商引资,在扩大开放上实现突破。要坚持“一手抓引进来、一手抓走出去”,千方百计利用好中国豆腐文化节、中博会等招商平台,推进项目投资招商“三位一体”突破,统筹外宣、外资、外经贸、外智、外事“五外”工作,强化工业招商的硬约束、硬指标和硬任务。要拓宽招商视野,放眼世界,分析全球产业转移趋势,构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网络。要立足各类平台,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一把手”带队招商、联络处招商。要注重招商质量和层次,提升招商引资规模和水平,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加快引进各类战略投资者,力求招大商、招好商。要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沿海发达地区的沟通协调,在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经济交流,加快推进共建园区建设和飞地经济发展。要加强与央企的合作与联系,丰富与央企对接成果,努力把对接中的意向性项目转化为协议性项目,把协议性项目转化成合同性项目,把合同性项目转化为开工项目,努力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在扩大开放中增强工业实力、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层次。

六是打造工业旗舰,在顶天立地上实现突破。企业是力推工业化的主体,大企业更是发展实力的象征。如果美国没有近200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没有90家世界500强企业,他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强大的经济实力;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也都有一批大企业作支撑;省内的合肥、芜湖之所以经济势力比我们强,与他们的大企业实力强休戚相关。大企业大集团偏少、工业集中度不高,是我市工业的基本现状。当务之急是,要下更大力气抓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通过巩固发展一批、承接引进一批、整合扩张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等多种方式,重点推动矿业、国投新集两大煤炭企业,平圩、洛河、田家庵、田集和凤台五大电厂,化集团、江苏德邦兴华公司等化工企业,比塞洛斯公司、凯盛重工、长壁机械、舜立机械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壮大总部经济。要把大企业建设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以资本为纽带,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战略性重组和上市融资,在兼并吸收和强强联合中壮大规模和实力。要把大企业建设与扩大开放结合起来,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更多的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来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七是壮大非公经济,在铺天盖地上实现突破。要抓紧编制亿元企业、百亿元企业发展规划,实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排名制度。要坚持错位发展、创新发展,引导民营和非公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支持民营和非公企业收购、参股国有企业,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鼓励国有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民营和非公企业协作配套,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人才等支持。要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和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力争到“”末,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4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民营企业达到1万户,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1000户,形成铺天盖地、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

八是坚持质量第一,在培育品牌上实现突破。品牌体现竞争力。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质量再好,作贴牌生产,只能是为别人打工,自己辛辛苦苦挣来利润被别人合法占有。要把打造名牌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增强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举措,树品牌意识,创知名品牌,走品牌经济之路。要发挥“市长质量奖”的激励作用,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九是抓好节能减排,在低碳发展上实现突破。这是新型工业化的要义、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力推工业化的突出任务。要围绕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整治,严格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和治污工程建设。要突出煤炭、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的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和责任体系。要积极争取循环经济试点建设,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煤泥、煤层气、余热余能、矿井水综合利用。要积极争取低碳经济试点,发挥碳汇减排功能,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四、力推工业化,必须强化责任、实化举措

加快工业化进程,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政府和企业都要承担起各自职责。只有认识统一了,目标清晰了,责任明确了,措施扎实了,才能步调一致,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把抓落实求实效的干劲激发起来,把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强化领导服务。工业化推进的快与慢,取决于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要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自觉把工业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学习工业、钻研工业、熟悉工业,着力解决想抓而不会抓、不善抓的问题,切实提高抓工业的本领和水平。要把力推工业化作为头等大事,抓具体、具体抓,举实招、创新招、出硬招。要结合实际,迅速把今年工业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行业、落实到企业、落实到项目、落实到人头,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

三要强化创新服务。一个地区没有产业,经济难以发展;没有工业的引领,产业就难以突破;没有技术的支撑,工业就难以实现跨越。要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推进工业化。一是抓主体。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主体在企业。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支持各级各类企业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二是抓载体。要充分利用煤矿瓦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深部煤炭开展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充分利用省煤化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基地、煤机装备制造基地等省级平台,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攻克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我市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三是抓一体。要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技术转化。要依托5所高等院校和一批科研院所,加快高新技术孵化器发展,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高校出成果、出人才、出产业。

四要强化人才服务。一方面,要充分激发企业家的创造力。要注重培养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营造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激励企业家放手创业、大胆发展。要加快建立“政府给荣誉,企业给实惠,社会给地位”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我市工作。企业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滋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既是法定义务,又能塑造形象。因此企业家不仅要对企业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产业工人的支撑力。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民工培训,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为力推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奠定良好的劳动力基础。

五要强化金融服务。金融管理部门要发挥联系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引进外部金融机构进驻,推动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金融部门要树立银企共荣共赢的理念,用足用活国家政策,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加大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为工业发展提供不竭的资金来源。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努力实现担保资金筹集社会化、担保机构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为工业发展融入流动资金。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要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抓紧组建投融资公司,强化对投融资工作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尽快为工业融资搭建平台。

六要强化政务服务。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精简审批事项,提高服务效率。要坚持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失职追究制,凡重点工业项目,全部进入“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要严厉查处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坚决打击强买强卖、抢装抢卸等违法犯罪行为,深挖幕后的操纵者、指使人和保护伞,一经发现,坚决查处,毫不手软,努力把建设成优质服务的高地、要素集聚的洼地、投资兴业的宝地。要自觉把“政务”当“家务”来认真对待,把“客商”当“客人”来热情接待,让投资者放心投资,让创业者安心创业,让企业家舒心发展。

同志们,加快工业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加速崛起,工业战线肩负着神圣使命。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奋力拼搏,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下载县长在全县工业大会上的小结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长在全县工业大会上的小结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信用社理事长在全辖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范文大全

    坚持“十二”字方针承继“十一·五”辉煌开创“十二·五”伟业同志们:此次会议,是为了贯彻省联社、办事处经营工作会议精神,同时落实监管部门审慎监管谈话而召开的一次重要工作......

    校长在全学区教师大会上的总结讲话

    灵台县西屯学区 2010至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各位校长、全体老师: 大家好! 2010至2011学年度,西屯学区在县教育局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员工......

    市委书记、市长在市委全会上的讲话(工业专题)(大全5篇)

    市委书记、市长在市委全会上的讲话(工业专题) 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又快又好地推进XX发展新跨越 -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的讲话 (2006年9月9日) X X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委会专题......

    在全县工业大会上的讲话

    我讲三点意见:一、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工业强县是关系我县经济社会全局的一个大战略,是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态势......

    在全市工业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工业大会上的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光镭刚才,燎原同志通报了去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并全面安排部署了今年工作;南溪县和五粮液、天原、丝丽雅、惊雷科技分别就园区建设、......

    在全市工业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工业大会上的讲话这次全市工业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XX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安排部署今年重点工作。稍后,王登喜市长还要......

    市长在我市工业主导产业招商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工业主导产业招商会召开了,我再讲五点意见。一、主导产业确立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抓工业主导产业,也就是抓工业产业集群,这是陈政高省长对我们县城经济提出的要求。用他的话说......

    张建国市长在全市工业发展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张建国市长在全市工业发展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08年2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工业发展表彰大会,对去年以来在全市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做出贡献的优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