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GCT—浅谈安全管理新理念
以下论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最后研究生考试网老师建议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可以参考前辈们的优秀论文,但不可抄袭。
浅谈安全管理新理念
谢建民蔡君亮
一、生产施工安全管理进入新时期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颁布实施后,建设部和各地区加快了制定修改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的步伐,建筑安全法规体系初步健全完善。建设部颁布了《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暂行规定》、《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审定了有关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下半年,还要继续加强法制建设工作,修订《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制定《建筑施工起重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规定》;同时,还要争取出台专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和危险性较大建设工程标准。作为政府监管的重要内容,首先是加强督查,特别是对重点地区,下半年建设部将继续加强督查,分析造成事故高发的原因。另外,建设部还将建立各个地区各个省的安全生产联络员制度,建立重点地区部长约谈制度,通过各种措施来解决事故高发的问题。在体制上进一步完善,首先是完善法律体制,其次是监管的力度,目前有些地方安全管理经费和机构还没落实,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监管市场是个重要的方面,包括规范建设单位业主行为。在明确企业安全责任主体同时,业主也要抓好安全管理,也要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
二、不安全企业将没有生存空间
中国建设报2004年3月1日第七版通讯报导《天津:建筑企业安全不达标没活干》和《烟台:6家企业上安全“黑榜”》,充分说明建筑施工企业若在施工中不注意安全生产,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你将失去承建工程施工的机会,就没有生存空间。其他生产企业也是相同的,21世纪的企业竞争比20世纪更激烈,不但要与国内企业竞争,而且我国加入WTO已多年,还要与外企进行竞争。安全的作业场所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人们关心的最基本的因素。可想而知,那些工作环境恶劣、事故频发的企业只能让人望而却步;失去社会声誉的企业必将被社会淘汰。
中国建设报2005年5月23日第五版报导《石家庄:施工企业要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该报6月6日又头版报导《长春:不交纳农民工工资和安全保障金不许开工》,这两则报导说明社会上舆论导向对生产施工企业必须遵守安全生产的硬杠,不然将受到行政手段的制裁,谁不遵守安全施工这一条规定,将无法承揽施工业务,企业将失去市场竞争的机会。
三、“安全第一”是真理
过去在企业生产中,常碰到这种情况,在市场竞争激烈条件下,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企业领导常将企业的效益放在第一位,认为效益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在安全检查时才说:“安全第一”。从以往的各种安全事故处理中,我们不难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安全,才有效益,安全高于一切。安全与效益是生产企业两个不同的范畴。安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死亡、伤害事故;效益则是企
业产生的经济收益给企业员工带来的实际利益。显然安全是一种状态,效益是一种结果。然而两者之间又有内在联系,安全是取得效益的手段和前提,效益的本身就包括安全的内容,没有安全也就没有效益。所以“安全第一”是不容置疑的。以盈利为目的,这无可非议,故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似乎目的在任何条件下都比手段重要。其实不然,正如人们过河是目的,过河首先必须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否则,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在这里,桥或船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企业安全生产是实现一切经济效益的保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实际上安全也是效益,因为避免了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本身就是保证了经济效益。
四、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主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和组织文化。不断改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安全管理本身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它已不是简单地调整劳动者与劳动工具之间的关系,它更多的是要把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发展上升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的价值与生产价值的统一,安全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它的目标与企业文化的目标相吻合,并且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因此,企业的安全文化构建不能脱离企业文化的总体建设,必须将其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战略。营造安全文化,必须调动每一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实现由被动的监督管理向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转变,达到实现从决策者至操作者的安全意识的飞跃。从人对安全需要出发,注重激发人的安全动机,提高职工对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使职工确立安全价值观,端正安全行为,对企业安全文化及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表现出“主动接受”与“自觉遵守”。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安全观念转化,是强化职工安全意识的根本,是企业生产经营长治久安的保证。
“施工安全”与“生产安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揭示人的生存价值和人权的基本含义,也是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中一个永恒主题,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导向是引导企业职工自身追求安全,并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目标相一致,并能够始终如一地执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这应该是现代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模式。
五、安全生产是一门科学,安全管理是系统工程。
在生产与施工中,人们往往将生产与施工安全管理视为简单的例行性检查,查工人是否戴安全帽、系安全带,查脚手架是否牢固等,无多大技术问题,不少现场安全员仍未列入正式编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安全管理是一门学科,是一门保证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保证各种设备的安全使用等一系列生产活动管理的综合性科学,它不仅仅是一般的常识。安全管理的重点应放在预防上,预先发现、鉴别和判明可能导致引发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尤其是那些潜在的危险因素上,做到先知先觉,象诸葛亮一样,妙机神算,预测如神,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各种安全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和人员具有不可预知的特点,且事故后果严重性也是不可预知的,因此,各种安全事故特性具有不确定性,是不确定性事件,各种安全事故具有隐形性,不进行深入分析是无法显示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生产单位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因此,安全管理学仅仅凭一般性常识与经验是不够的,必须采用科学的手段
第二篇:班主任管理新理念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已经有了全新的变化,而且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也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纵观我国班主任工作取得的这些新成绩,究其实质就是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体现和落实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即教育教学只有从每个孩子的个性出发,认可、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完善每个孩子的个性,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观,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小学 班主任工作 个性化特征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是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1]从2001年5月底开始到现在,本轮新课改马上就要十周年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各个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培养出一批工作好、思想好、作风好,并有一定教学水平、管理经验和组织能力的新型中小学班主任队伍。[2]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方法,这些全新的成绩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体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工作热情和工作实效,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3]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新学生观、新班级观、新班主任观、新德育观、新评价观。这些新理念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需要,是班主任自身素养提高的需要,是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4]
一、新学生观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因此,班主任也要形成新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它要求班主任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应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
(3)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就意味着学生还不成熟,就意味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班主任指导下健康、幸福、快乐成长起来的。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应成为班主任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的不同,不可相提并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班主任的头脑之外,不以班主任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班主任要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认识的发展规律。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班主任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班主任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明白事理,主动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学生是责权主体。从法律、伦理的角度来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和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又承担着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也是伦理上的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班主任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强化这一观念,是时代的要求。[5]
二、新班级观
1.班级应是学生幸福成长的家园。班集体是一个由无数个鲜活生命所构成的动感实足的生命体,其生命源于学生,存在于积极、健康、合作、创新的精神中。班级的意义是促进学生生命要素的协调发展,班主任自然就是学生鲜活生命个体阶段性目标实现的达成者。因此,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时,班集体是否使学生拥有幸福感就应成为评定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标尺。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班主任容易把学生视为单一的认知体,以“知识本位”的视角俯瞰学生,审视学生,评判学生;以“班主任本位”的心态去管束学生,训导学生,监控学生。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不少班级只能演化成学生想极力挣脱而又无法挣脱的“心狱”。学生有的只是无尽的哀叹与愤慨,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中小学班主任只有变“知识本位”为“生命本位”,变“班主任本位”为“学生本位”,从过去只关注学生智能的提高与发展转移到更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才能使班集体变成生命与生命的交相辉映,心智与心智的相互碰撞,才能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融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学生也才会有幸福的感觉。而只有幸福感的不断生成和弥散,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会不断增强。[6]
2.学生应是实施班级管理的主体。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律是比不上自律的。自主教育是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实践,它不仅能使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教育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学业更优秀,特别是个性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使学生成为班级制度的建设者、班级制度的执行者和制度执行的评价者,改变过去学生总是被约束,永远处于“被动”境地的局面,大胆地让学生成为制度的操纵者,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应。
3.良好的班级生态是优秀班集体的标尺。这里所说的“班级生态”指的是班级要素的相互匹配所形成的育人有机状态。学生作为身心发展的个体,受班级生态的影响最大。班级内部的生态环境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始终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班级生态是班级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具体来讲,“班级生态”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班级成员个体思想的品质特质、群体认同心理、共同理想追求、群体人格风貌、管理机制、集体精神、班级文化等。优秀的班集体应是上述诸因素的有机生成和良性互动,其外在表现为宽松的氛围、平等的关系、开放的管理、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班主任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无数事实证明,具有良好的班级生态是优秀班集体共同的特征。中小学班主任的责任自然就应是这种班级生态的策划者和建设者。要建设良好的班级生态,必须基于对班集体成员个体生命特征的准确把握,对集体共同生命特质优化的正确引导,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班级生态创建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群体形象。
三、新班主任观
“民主”应是班级管理中高扬的旗帜。中小学班主任应从“保姆”、“警察”的角色中隐退,并努力扮好以下几种角色:
1.学科目标整合的促进者。新课程中各学科均有在共同理念统摄下的具体目标,中小学班主任应全面把握,并力求使实现目标的措施有机地作用于班集体中的学生个体。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促进措施,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中小学班主任要协调各学科,优化学科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信息的收集、过滤与传递,把各学科教学的着力点统一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力上来。
2.班级创新活动的协作者。班级活动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中小学班主任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但一切班级活动都应建立在学生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中小学班主任不应是活动的主宰者,而应是班级活动的协作者和参与者。中小学班主任要放手放心,鼓励学生大胆设计,谨慎实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使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培养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野,在活动实施中锻炼创新与自我发展能力。
3.班级文化氛围的变革者。当新课程在学校全面铺开时,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的改变,还是整个学校从思想观念到内部织组结构发生的重大变革。中小学班主任除了完成自身的变化外,还应有意识地引导或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班级文化的有效性,通过养成教育,形成交流、合作、探究的班级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一种健康、民主、进取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4.学生人生之旅的引领者。“教育是对生命发展的一种达成”,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其所有的生命活动实际上都是对人生之旅的不懈探索。中小学班主任是学生除了家长以外的十分重要的引领者,应侧重引导学生不断树立更高层次的崇拜对象与追求目标,内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导航学生的人生旅程。[7]
四、新德育观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班主任的日常德育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重大的调整和变化。这种变化应与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1.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等三个维度在学生个体身上的有机统一。它要求班主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做人、做事和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人,有胆有识的人,有情有义、有趣有味的人,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富有理想、朝气蓬勃、德才兼备的人。
2.学生成长烦恼的消解。成长的烦恼是生命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的“生长痛”。中小学班主任要准确预测,要通过耐心“倾听”,全面了解学生的欲望、需求、情感、思想、疾苦与人际关系等,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特征;通过设立“谈心日”、“牢骚会”、“成长热线”等,为学生建立情感宣泄的健康通道,帮助学生化解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恼,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防止学生因情感压抑或困惑而产生扭曲心理,促进其健康成长。
3.班级文化的重构。自始至终,建立有明确主题的班级文化都是中小学班主任不可懈怠的首要任务。要形成有鲜明特色的班级文化,中小学班主任必须提出建设的具体目标,并建立相关制度,加强督导与评估,及时矫正不健康的言行和习惯。通过开展“主题文化月(周)”等活动,逐步形成由一定文化内核所构成的班级精神,并不断提炼与升华,使学生在一定的主体精神熏陶和感染下,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人格品位和风貌。
4.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与能力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价值所在,不断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素质与能力是各学科教学的目标。中小学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应有计划地开展各种综合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素质与能力的平台,促进学生各学科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生活、善于合作的素质和能力,鼓励、发扬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
五、新评价观
把学生当作单一的认知体,用固定的统一标准评价学生是过去中小学班主任在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由于长期没有得到改变,不少中小学班主任形成了顽固的以批评、抱怨为内核的德育角色习惯,这种评价思维的负面作用相当大。因此,中小学班主任一定要形成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的习惯,实施“赏识教育”。当然,无需夸大其辞地用放大镜找学生的闪光点,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学生充满自信,品尝成功的快乐,这应成为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策略基础。
1.多样性和过程性评价。从多方面评价学生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理念。学生智能的多元性评价决定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因此,中小学班主任的评价思维中一定要涉及学生生命的诸要素,其任何一种要素都应有积极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大胆改革,一改过去评语死板的面孔,通过鲜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健康情绪。也可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等形式,定性定量结合的描述性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完成对学生生命过程的全程呵护。
2.阶段性评价。作为生命个体,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一个阶段性渐进的过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个体表现特征,而且因个体差异等原因,每个学生的发展规律又各不相同。过去,我们长期忽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对学生的要求与评价都是大一统的,从而造成评价有失公允,甚至严重失实。中小学班主任要通过细致的观察研究,准确把握学生发展阶段的特征表现,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分别使用不同的评价参照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3.发展性评价。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智能及生命要素都处在发展之中,学生的可塑性空间很大。中小学班主任切不可凭学生的现时表现,主观臆断,武断评价学生,不能强求所有学生都遵循一种发展规律和呈现一种发展态势;应彻底抛弃统一的尺度,有区别地看待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差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尤其要以发展性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过程。因此,中小学班主任的评语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发展特征,为学生指出前进的方向,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奋斗努力的希望,使学生在无尽的期冀中不懈地追求,不断地完善自我。
新课改给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时至今日已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而且,我国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专业化除了蕴含班主任工作的所有特征之外,也凸显出了以下四方面的新变化:①控制性管理转向教育性管理;②刚性管理转向注重柔性管理,刚柔结合;③封闭型管理转向开放型管理;④自上而下型管理转向自下而上、上下互动型管理。[8]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及其队伍建设,已经形成了新的学生观、班级观、班主任观、德育观、评价观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纵观这些新成就,究其实质就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体现和落实了素质教育的个性化特征,我们要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中深入和深化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特征。因为教育教学只有从每个孩子的个性出发,认可、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完善每个孩子的个性,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观,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1,4.[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81.[3]班华.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10.[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37.[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03.[6]夏征农,罗竹风.汉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908.[7]曹霞.河北教研[J].研究中小学生特点做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1999,(4):10.[8]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1-161.
第三篇:班主任班级管理新理念
班主任班级管理新理念
一、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
有没有敬佩的教师、有没有知心的朋友、有没有心爱的书籍、有没有喜欢的学科、有没有擅长的活动
二、班级功能拓展
学习共同体、道德养成体、文化共享体、精神成长体
三、班主任的终极关怀
培养有憧憬的人、培养有教养的人、培养有情趣的人
四、班主任角色期待
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班主任角色期待、学业辅导
五、班级管理与教养培育 发展学生自我监
“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我们坚持不懈去做。比如,有一位班主任,每天早上对学生进行零用钱登记,原则上不准学生带钱到学校来,即使带来了也要向老师说明用处,这样就杜绝了学生买零食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养成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等好习惯。
四、榜样的力量
首先要从教师开始,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长期坚持,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大和古人是怎样的行为习惯,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
五、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教师,须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图快。师生须密切配合,老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
六、协调学生的“知”与“行” 学生知道了要做什么,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做起来时往往会因为主观的或者客观的原因而不能顺利地进行,这时就很有必要对“知”与“行”进行协调,注意调查、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或与学生一道寻求方法解决问题。
七、鼓励上进,巩固习惯
为了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可以建立一整套评比制度,开展文明小组、爱学小组、卫生小组的评比活动,组织班干部互相督促检查,每月做好总评一次。那个小组做得最好,给予鼓励或奖励,一步一个脚印,扣紧每一阶段,利用每一件事,用规范行为教育,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也十分注意。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而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幼年养成习惯的好坏对人的一生有直接影响。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具有良好师德的具体表现之一。12.2地点:二楼会议室,主持:周登 班主任安全职责
1、班主任要按时晨检、午检,及时填写晨检记录和因病缺勤记录;发现学生缺勤、缺课、迟到早退等意外情况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并向学校上报。
2、学生身体有特异或有特定疾病的,班主任要及时摸清,通知各科任教师予以注意;并及时通报家长,要求配合与支持。
3、班主任在学生发生受伤或疾病时,应及时送到附近医院就诊,同时与家长联系,并汇报年级组长、分管领导乃至上级部门,协助妥善处理好事情。
4、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排查安全隐患,发现安全问题及时上报学校,消除隐患;
5、劳动时不安排学生爬出窗外擦玻璃或做其他有危险的工作。
6、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时,应及时组织学生有秩序疏散。
7、学生在校发生伤病或有危险时,班主任要先实施救护,并及时报告学校和通知家长。
8、班主任要及时处理班级同学发生的问题,如打架,被索要财物,旷课等。处理不了时应及时向政教处报告,或向学校领导汇报,隐瞒不报的如发生不安全事件,责任自负。
9、班主任应对行为偏差的学生做好耐心细致的纠正、疏导工作;对违纪学生,应做好帮教工作,对班级同学出现的突发事件应及时做好教育处理工作,减少偶发事件;对经常迟到、缺席的学生,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中有半天不来校上课者,班主任要及时弄清原因,配合家长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对连续无故旷课的学生,应及时上报并备案。
10、在校期间,不准陌生人将学生带出学校,对身份不明的人来校找学生,班主任要问清情况并密切注意,防止打架斗殴等意外事件发生。
11.学生因事出门,班主任须开具相关说明便条。
12、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禁止侮辱学生人格,禁止将学生赶出课堂,力避教师不良行为造成的学生出走、心理畸变造成学生伤害等恶性事件,凡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由教师本人负责。
13、参加学校或者班级组织的活动(如体育活动、外出、劳动等)一定要跟班,活动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不能放任学生而不顾。
14、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抵制网络上的各种不良诱惑合理利用网络,避免迷恋网络带来的危害。
15、广播操、升旗仪式等大型集会,班主任要跟班,并随时做好上下楼梯的安全教育和防范措施,杜绝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16、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如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教育、水火电安全等。防微杜渐,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17、班主任明确了解学校每一个应急预案中的相应职责,平时指导好本班学生各种预案的演练。预案启动时,冷静而快速地安置好本班学生,尤其是指导好本班学生的跑位、站位、路线等,利用现有条件有效保护本班学生。
18、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使其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电话。主题班会:10月:1-2文明礼仪,3-6我的梦想 11月:安全教育 12月:读书交流
第四篇:企业管理新理念精细化管理
企业管理新理念:精细化管理
管理有法,但无定法。其实摒弃门户之见,精细化也好,规范化也罢,能解决问题就好。细节决定成败是用语绝对了一点,但如果加上若干定语,细节影响成败还是说得过去的。许多事实都证明了在某些环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言非虚。如果管理能够从目标入手,在细节上落实,可能会比较全面一点。
有人对精细化的定义是: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
有人提出精细化管理方法就是:简单化;流程化;定量化;信息化。
有人提出精细化管理有三大原则:
1、注重细节;
2、立足专业;
3、科学量化。
有人说精细化管理要求在企业管理中多用“数学”:重点是关注细节、数据、工具少用或不用“语文”。
精细化就是一个筐,你想往里装什么都行。只要你重视细节就行。总之,认为精细化是理念的占多数,认为精细化是方法的也不少,还有认为精细化是一种文化也有一定比例。前面的都有道理,说精细化
是一种文化就让人匪夷所思了。什么文化?谁的文化?没有不依附于实体而独立存在的文化,这是常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最恰当。不论是流程化、信息化,还是专业化、系统化都不是精细化所独有,只有专注于细节,把细节作用夸大到极点是精细化所独有的。因此,精细化管理可取之处有三:
一、化繁为简,专注细节。
化繁为简是管理追求的永恒主题,但是管理不能简单化。任何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该忘记管理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积极性、提高办事效率和效益。在目标明确、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细节把握得越准、控制得越严,就可以说越有成效。
二、流程管理,控制细节。
不可否认,流程管理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控制细节没有系统的流程优化设计,就谈不上“控制”。流程管理的最大好处在于系统分析了企业运行的所有事务工作,对企业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衔接做出了非常具体的界定,让管理者不再茫然无序,让员工不再不知所措。
三、细节入手,培养习惯。
我们知道“习惯成自然”,如果高效而又标准的作业方式能变成工作习惯,那该多好。培训好习惯,请从细节入手。
从来没有最好的管理,只有合适的管理。就像世上没有最好的药一样,能治好你病的药才是好药。任何管理理论、管理方法都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更要适合企业发展的现状,为企业所用,且能运用自如,就是好的理念和好的方法。千万别重蹈邯郸学步的覆辙。
(商贸开发区客服部王旭)
第五篇:浅议“90后”士兵管理新理念
什么是“90后”?“90后”,即指90年后出生的青年群体。“90后”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个“后”都是很个性的,而且都是在特定时代中产生了很特殊的气质与风格。对“90后”,有人用“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来描述他们,有人用“新人类”、“新新人类”、“另类”来界定他们,也有人用“小资”、“愤青”、“啃老族”来形容他们,他们被称为“改革开放成果的完全受益者、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初经历者”的“90后”青年,是新中国的第五代。但我们要看到无论哪一代都有缺点和劣势,但这种缺点和劣势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和上一代的赐予。
对于“90后”士兵,我们不仅应该对他们多些宽容,也应该为他们创造成长的条件,包括创造考验他们意志和应对艰险环境的条件。一味地抱怨、贬低、斥责和不信任,无疑是一种逆时代而行的潮流。他们鲜明地打上时代烙印,形成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给部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90后”士兵的成长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创造人”。环境对于人的塑造和青年成长至关重要。“90后”青年成长于我国社会政治最稳定的时期,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明显,家庭结构变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大众传媒的兴起及现代科技的发展等是“90 后”青年成长的特殊环境。
通过调查,发现 “90后”士兵不少在“穿名牌、玩ipod、吃麦当劳”等优越环境中长大,入伍前几乎都接触过网络,喜欢用QQ和MSN聊天,玩网络游戏,配备手机,习惯依靠“拇指文化”与人沟通。这一代青年是伴随改革开放进程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社会转型中长大,在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我奋斗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生活,在市场大潮中承受谋生、就业的风险压力。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依赖性远远超过上几代人,是全球化时代中对各种新思潮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一些社会现实让他们很早就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他们主体意识强烈,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追求发生了较大变化,更多地采用生产力标准看待问题,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评价人,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去审视周围事物。
二、“90后”士兵的思想特点
(一)思想活跃、网络依赖强。90年后士兵成长在信息知识多元化的年代,这是聪明的一代。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手段为他们的脑海中存储了大量的信息,因而他们的思想很活跃。作为与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手机、宽带、MP3、MP4成为了他们的最爱。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和依赖远远超过了上几代人,可能是迫于家长望子成龙的压力,他们习惯了拇指文化,习惯了在虚拟的世界里与人沟通,习惯了在网游中获得安慰和自信。在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影响到了自己现实中的生活和价值观,更有甚者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宁愿违反部队纪律也要去上网。近年来,时有部队“90后”士兵擅离部队私自外出,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最终都会在网吧被找到。
(二)追求民主、逆反心强。90年后士兵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追求民主,他们喜欢自己的想法被人了解,自己的意见被人重视,自己的要求能够得到满足。受社会风气、媒体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大都有着张扬的个性,乐于表现自己,而且敢于发表自己意见,敢于反抗,敢于对一切自认为不合理的事情说不,敢于挑战权威,过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入伍前,有的甚至对学校规章制度、法制教育相当冷漠,恋爱、过早性行为等偏差行为严重。但他们对部队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掌握的不够深入,必须得到正确的引导。
(三)个性好强,入伍动机复杂。90年后士兵个性好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热衷于追求新鲜刺激。他们当中,有的希望立功受奖、有的希望入党、有的希望考学、有的希望学技术,以求解决将来就业的问题,各有各的动机。据了解,大多数城镇兵都是带着“关系”入伍,通过部队为跳板,考学或者退伍后有“台阶”好安排;大多数农村兵都是因为在家中无法生计,社会闯荡无门路,迫于无奈投身部队希望有个照应。真正抱着对部队的热爱、憧憬,希望能报效国家而参军入伍的少之又少。
(四)心理防线弱,独立性差。由于整个生活的社会环境普遍较优越,对于真正的苦难和挫折陌生,导致他们历练匮乏,抗挫折能力低,心里防线脆弱。不少“90后”士兵家庭条件比较优厚的,从小在家父母长辈疼爱。进入部队,从“少爷”到“战士”,从饭来张口到扫地洗碗,从用好穿好到着装简朴统一,简单的洗衣帮厨就能看出他们照顾自己的能力比较差,这样的转变时刻考验着他们心理和身体上的承受能力,特别容易产生各个方面的情绪波动。
(五)娇生惯养,艰苦奋斗匮乏。90年后入伍的大多数士兵都娇生惯养,对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吃苦耐劳和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对基层部队的训练存在恐惧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部队严明的纪律、规律的生活、高强度的训练,“三座大山”打破了“90后”士兵入伍前的“温床”,使得他们无法适应,内心极力排斥躲避,更有甚者感觉到了“人间
炼狱”。
三、“90后”士兵的管理新理念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以战士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管理观念陈旧,必然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的生成。事实证明,要实现部队管理科学化,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强化科学管理、系统管理意识。
1.实现以战士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对于“90后”士兵,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责任是做好管理教育的前提。管理的目的是引导、影响、感染,不是去左、去支配、去教训。真正的管理是以战士为本的管理,让他们感受部队生活的美好和憧憬,感受训练和灭火救援成功的骄傲和喜悦,感受战友间友谊的质朴和纯真,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要高度关注“90后”士兵的自由、幸福、尊严和情感,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他们。2.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不管现代管理手段多么先进,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不管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融合;不管各项规章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90后”士兵的管理要充分注入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才能真正将外在规范要求转化为他们内在思想品格。
3.正确把握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明确战士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战士的思想脉搏,不仅要掌握战士的群体特点,还要关注战士的个性特征。不仅要把他们看作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还要把他们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真诚关爱士兵健康成长,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部队发展需求出发,把职业发展、心理健康、帮困育人作为人生指导的重要内容,把管理教育着力点从消极防范和控制转向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上来。
(二)科学管理,做好“五重”,全面提高自身科学带兵能力。
1.重信任。首先,要充分的相信他们,肯定他们,不能一味的用老眼光,老标准去衡量他们。一个时代的人肯定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无法服从现有的管理体制就将他们归为所谓的“重点人”,而应该从另一种角度,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士兵是很有才能很优秀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点名,或者其他的适宜场合予以针对性的表扬和鼓励特长的发挥。
2.重宽容。“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对于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小毛病,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管理者首先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有时候无声的宽容更能触动一个人的心灵,要相信他们是懂得醒悟和思考的,宽容便是他们思想得到升华的“润滑剂”。把爱的阳光撒满士兵心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会给管理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重责任。“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带兵干部首先要具备的,干部所担负的责任不仅仅是对部队、对士兵的,更是对士兵家长的。“90后”士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带兵人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塑造,让他们正确的认识部队,懂得这身绿的神圣,安心服役。此外,带兵人就还要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不能轻易的放弃任何一个士兵,我们基层带班人可以多学习《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史今班长,“不抛弃不放弃”。
4.重创新。时代在变,管理理念也应随之而变,新时期的带兵人,不能按照过去管理学的方法一成不变的套用,要懂得突破传统。管理现在的士兵,应该懂得变通和创新,不能再以“武力”“惩戒”等方式来管理士兵,这种“硬碰硬”的管理方法非但树立不起自己带兵人的威信,反而会让他们反感,进一步挑起他们的反叛意识。我们应该以理服人,学会多样式灵活管理,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士兵个性,给士兵营造一种张扬个性,发挥创造力的氛围,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
5.重实力。一名优秀的带兵人,首先自己要德才兼备,要具备一定的实力。这个实力包括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质,较强的能力和业务素质。带好“90后”的士兵,我想这点尤为重要,带兵人是他们在部队期间受影响最深的人。带兵人的一切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身心,渊博的知识,广阔的知识面,让他们感觉到深不可测,进而好奇、钦佩,这对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只有带兵人自身的魅力才能真正让他们信服,进而影响他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兵人一定的社会经验,业务技术能力,待人接物能力是我们要管理好一个部队必备的。
(三)加强引导,重视教育,着力在思想转化上下功夫。
新时期新阶段,战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都受到严峻的考验,也给新形势下的基层部队管理工作增添了一定难度,管理重在管人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做好人的工作,关键是靠教育。”
1.部队传统思想教育要多样化,不断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广泛扎实开展部队传统文化教育,拓宽教育载体,形式多样化,从贴近他们实际入手,循序渐进得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四海为家、扎根消防做奉献的崇高思想,加强爱国奉献教育,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坚定革命人生核心价值观思想信念,增强战士肩负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使
命感。要宣传我军的优良传统,宣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于吃苦、敢于牺牲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让他们树立起吃苦为荣、吃苦为乐的思想。例如观看一些以军营为背景题材的电视剧,如《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等部队励志电影电视,使军营对他们产生较强的吸引力,让他们效仿英雄,真正爱上部队,为这身绿色为骄傲。
2.健全人格教育。部队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格现代化,而人格现代化的核心是人道德素养的现代化。健全人格必须是传统理想人格的道德、理想、情操、信念和现代人格的独立、自由、民主、诚信意识的统一。当今世界价值观变化迅速,健全人格教育是迎接迅速变化所作的最好准备。一旦放松对人格的塑造,就会迷失自己,随波逐流,不会承担对民族社会的责任。
3.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要积极引导青年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养成对自己的信心、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爱心、对部队祖国的忠心,自信自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心系社会,胸怀祖国。
结语:
“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
磨剑数年,今日显锋芒。
烈火再炼双百日,化莫邪,利刃断金刚。”
时代在不断更替,未来终有一天是“90后”来主宰,对于这股新鲜血液我们要摘掉有色眼镜。他们未来会是一把利剑,但需要我们投入精心的研磨;他们未来会是一只雄鹰,但需要给他们自由翱翔的天空。相信,只要带兵人能更新观念,用心以情带好队伍,我们部队也将会随着历史车滚不断前进,不断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