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后人工作价值观调查分析
“80后”这个词听起来并不陌生,能够把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集合起来这么称呼,看来至少我们可以把其作为一个方面去研究。80后的到底是指那些人呢?严格意义来说,我们研究一个群体的价值观问题,就是群体中大多数人的共性。那么这个群体中的哪些人更具代表性呢?80到90出生的年轻人,可能已经参加工作、即将参加工作或未参加工作构成了这个范围内的主体,而其中的大学生因其普遍性则更具代表性。本文中很多东西都是从对这个群体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当然不可能适合每一个人,所以如果有什么不同意的地方,我们非常欢迎大家的意见。
为了在整体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如对 自由、幸福、自尊、诚实、服从、平等等,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构成 了个人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而工作价值观则是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
互联网的出现把现实中的我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而越来越多的思想、信念更是借助这个工具宣泄的淋漓尽致,所以有人说这是一个造星的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成名。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东西。韩寒与郭敬名的FANS疯狂的口水大战一直到现在也未停止过、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神话、史上最强女秘书一度成为大家探讨的话题、周甲亮因看不起学校而退学导致网民对教育体制的又一次唾骂等等。这一个个每天充斥网络的事件无不和80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80后若不是其中的导演那肯定就是其主角。我们不仅要问:80后为什么会成了这个社会谈论的主要对象?说到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些价值观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应该怎么面对他们的这些想法?进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们清晰的工作价值观。
概括来说。80后的新人类在工作中奉行“经济与自由价值观”,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剧烈变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开放,80后的一代在工作中表现出强列的经济观念和个人自由主义。这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理解
第一 个人中心地位与成功欲的突出。因为78年我们国家正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78年之后出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伴随着家长的过分溺爱成长,自我中心思想,自私不自立的个性开始萌芽;同时,78年开始改革开放,也正是80代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关键时期,西学东渐,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开始对这一代潜移默化,为后期80代个人主义冲击中国几千年来的所倡导的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埋下了伏笔。所以我们看到在一个企业中,每个人都想按自己的方式来做事,希望上司可以接受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表现出一种对他人的不合作情绪。实在不行,就频繁跳槽。那么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获取个人的最大成功,中国的就业形势大家都很清楚,就两个字:残酷。招聘会上,黑压压的人群足以给你一种震撼的危机感。经过严格竞争来到企业里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每个人都清醒自己的处境,另外,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逼迫他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以我们看到每一个人渴望成功的眼神。而另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刺激就是很多人一夜成名再加上媒体的大肆渲染,拿李宇春的例子来说,会理解得更加深切一些,李宇春一夜成名,05年度个人价值排行榜上以近亿元(9620万,数据来源:中国品牌研究院)个人品牌价值跻身前三甲,她的离奇成功史会给刚进入社会的80代带来什么?对社会还没有很多概念的80代,无疑会从李宇春现象中看到更多成功暴富的希望,从而淡化成功的难度,高估对自己的期望值。所以很多人恨不得一夜成功。
第二 投资理财正在成为每个人的基本技能 住房政策而言,回顾一下98年到现在,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处在有史以来最快的城市化过程中,完成了中国城市福利分配住房向全面住宅商品化的过渡,伴随着这种过渡,80代又沦为房奴族(house poor)的主力军,不言而喻,住房给80代的巨大压力,由不得他们不把经济学的思维将自己武装到牙齿。大家都是年轻人,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必须要面临的一个个问题却也是很现实的。学生时代结束了,自己也成人了,可以养自己了,父母年龄大了,谈婚论嫁也该提上日程了,但是残酷的竞争自己又刚刚就业,父母也不能帮上什么忙,当然这里家庭背景显赫的不在考虑之列。你可以选择不结婚,也可以选择先发展事业30岁后再考虑,但前提是你可以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可以一直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你可以做到这些吗?我们看到,白领越来越多,而沦为房奴的白领也越来越多。而开源节流成为大家天天要想和做的事情。今天计划自己的钱怎么花最节省,明天又有什么理财产品可以尝试一下,礼拜天要逛遍所有的商场去买特价的商品。天天做小帐,月月做大帐。
第三 追求以人为本的生活 在90年代,网络的盛行、信息的爆炸,使得80代的自我学习、知识积累速度空前性地增加,加上国际化程度愈来愈高,80代的英语优势使得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虽然生存的压力巨大,但这群人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新新人类的思想还是蛮浓厚的。在工作中体现的也很清楚,区别于老辈那种单调的上下级关系,他们更倾向于与所有人维持一种和谐、积极、融洽的同事关系,工作之后可以一起happy party,也会结伴去旅游。尽管有各种压力。但他们也很注重去减轻和转移这种压力,而还给自己人性的一部分。他们可能拒绝那种纯粹的饭局,而会选择去高档的场所选择一种浪漫;他们可能会每天乘公车去上班,但下班后还会去健身房;他们可能不会选择吸烟,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环境。就是这样,享受生活中的每一种快乐,在意自己合理的生活习惯。
那么,你怎么看待他们的价值观呢?正如穿长衫的看不惯穿西装的,穿西装的看不惯哈韩的,80代的同志毫无例外地曾经被为60、70代所诟病。诚然。60代的同志在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艰苦年代,能吃苦耐劳;家有兄弟姐妹,懂得相互照顾;受过马列思想的启发、毛泽东观点的熏陶、革命精神的教化、雷锋精神的感染、中国女排五连冠精神的激发,经历了当代最为激烈的各种政治运动,所以他们有其强烈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是与其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相联系的,同样80后他们的工作价值观也有其形成基础,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定性的对与错、好与坏之分,如果有的话,那他肯定是唯心的,只有把它放到历史的大舞台里等待历史检验其正确性。
难道我们身处其中的人就无所作为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不能方方面面对其做深入的研究,但我们还是可以在整体上把握其发展方向的。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把钱用在买毒品上,他是在追求其个人享受,但他的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妥的,不只在中国。同样,80后强烈的经济观念和个人自由主义到底好还是不好呢。我们不妨用哲学上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集合体,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我们不能否认80后人价值观得到了大多数这个年代人的认可,同样也不能忽视他们某些道德标准的歪曲。所以,如果它带来的利大于弊,我们就鼓励它的发展,相反则规范之。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只要我们能够控制好这个“度”,他们的价值观是可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只要我们去做,去实践,去尝试接受这个观念,去引导这种观念。总不至于再次出现可悲的文化大革命;总不至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像北朝鲜那样落后与封闭的国度吧!
第二篇: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
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收很多因素的影响: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公德修养、自我意识、理想追求、学习观、职业观、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等。而这些,很容易引起不正确的价值观念。
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很大,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需要正确地运用网络,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念,提高大学生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培养并树立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意识。
由于大学生本身身处大学之中,所以在未来,大学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也将一如既往的重要,其中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的日子里面需要逐步改变的是:学校过强的共性制约以及过重的功利导向使部分学生个性发展出现偏差;过窄的专业教育以及深度和吸引度不够的思想教育,使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发展受到限制。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
价值观念中关于合作和创新的部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同时由于个人价值的地位逐步增加会给合作和思想以及行动的创新带来不小的阻力。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正视自己,借助内外力量挖掘潜能,要知道,父母、老师、朋友和同学因为长期的交往使他们对你有不同程度的印象和评价,大都很中肯、客观,这对了解自我的潜能起到了直接作用。
众所皆知,人生价值的特点,首先在于价值关系中的两重性,人既有自身的需要,要求社会和他人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同时又有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其次在于价值表现上的能动性,人既是价值的承担者,又是价值的创造者。再次在于价值取向上的社会需要性,符合社会需要并被社会肯定的人生便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我们这一代年轻的知识分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将对我们有更大的考验,且各种思潮的涌入必然会让我们面临更多的诱惑。所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以面向未来的眼光看待现实,超越由现实问题引起的种种困惑,更多地倡导一种“必要的牺牲”精神,求得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对于这一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荡涤中健康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多元格局中,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仍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抓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只有树立共同理想,才能突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只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只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打牢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知识传播、深入社会、情感锤炼和调节规范等培育途径,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三篇:工作分析调查问卷
工作分析调查问卷
注:为了解本公司员工的工作状况及工作意愿,特发放此问卷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希望大家能够填写真实的工作状况及想法,谢谢您的合作!
1、您是
A女员工B男员工
2、您的年龄
A18-25B26-35C36-45D46-55E56以上
3、您的学历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专E本科F研究生G硕士及其以上H 其他
4、您在本公司工作多久了
A一周左右B一个月左右C半年左右D1-2年E3-5年F6年以上
5、您的岗位所要求的最低学历是
A无要求B初中C高中D专科E本科F研究生G硕士及其以上
6、您认为就您的工作而言,哪个更重要
A经验B学历C人脉D胆量E其他
7、您每天工作多久
A2小时以下B3-5小时C6-8小时D8小时以上
8、您每月工作多少天
A10天以下B11-15天C16-20天D21-25天E26天以上
9、您的月收入在多少之间
A 800元以下B 800-1500C 1500-2000D 2000-2500E 2500-3000 F 3000-3500G 3500-4000H 4000-4500I 4500元以上
10、您所从事的工作,对体力要求如何
A不需要没要求B有时需要较小C经常需要较大D总是需要要求较高
11、您一般是以什么形式工作的A坐办公室B站着销售C跑业务D外地出差E开车F其他
12、相比之下您更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形式
A坐办公室B站着销售C跑业务D外地出差E开车F其他
13、您认为你的岗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或能力(可多选)A电脑办公软件基础操作B会计基础C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D较好的沟通谈判能力E组织管理能力F开车技能
G决策分析能力H其他
14、加班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作量大B开会C自愿D其他
15、对于您的工作您还有其他的想法及建议吗
调查员:王钰
调查日期:2013年9月9日
第四篇:90后工作价值观调查与对策
[论文摘要]基于对江苏地区10所高校1150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现大学生在职业理想、职业、职业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有效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进一步强化长期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引导、帮助他们真正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90后”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2008年,高校已经迎来“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渴望平等。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辞海》对“价值观”的解释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具有行为取向的功能。”本调查不是光看“90后”大学生如何理解“职业价值”的本质,而且着重探讨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通过调查,了解“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从而为其选择理想的职业提供建议。高校也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90后”大学生懂得,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都会在对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90后”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查。针对部分突出问题,对具有不同偏好和独到见解的“90后”大学生还进行了个别访谈。研究对象为江苏省10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专业兼顾文科、理科、工科、,男生656人、女生494人,性别比例相当。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8%。调查数据采用SPSS11.0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江苏高校的“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无不体现着大学生对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此外,他们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对自身的要求也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因此,职业目标比较务实。但是,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有待加强。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凭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大学生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
调查中发现,与“8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不适、迷茫相比,如今的“90后”大学生已摆脱以往理想主义的狂热,价值目标有着强烈的实用化特点。在对待西部计划和去基层工作的问题上,55.2%的“90后”大学生选择“西部条件太艰苦不会去”和“找不到工作可能考虑去”,60.9%的学生不愿意或者说最好不去基层工作,理由主要是“生活太艰苦”“生活不丰富”“怕被埋没”。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也追求收入丰厚、社会威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优越地区,只想去大企业、大单位,不愿意到中小城市、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在就业压力很大的今天,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好、生活环境舒适的工作机会可能会丧失另一些更现实的机会。当问到“你认为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时,仅有11.4%的学生选择“奉献精神”,9.7%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感”。由此看来,“90后”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还
有待加强。此外,在回答“你认为实现自己职业理想最大的压力来自什么”时,选择“实际水平与理想差距大”的占39.2%,选择“发展方向和理想有偏差”的占23.2%,选择“社会压力”的占20.6%,选择“没有方向感”的占17%。可见,“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实际发展方向的偏差较大,需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2.“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待加强。职业中的道德层面,主要体现个体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态度,包括诚信意识、意识等。在对就业诚信问题的调查中,在回答“你对就业中的伪造、伪造等不诚信现象如何看待?”时,49.4%的学生表示“很不赞同”,35.8%的学生表示“不赞同”,只有14.8%的学生表示“赞同”。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违约、毁约行为?”时,“认为不应该”的占49.3%,“学校要引导”的占30.3%,“认为学校应该理解”的占10.3%,“只要有好工作毁约没关系”的占10.1%。在项目“你会为了提高自身成功机会故意贬低他人”上,竟有30%的学生选择“不确定”或者“会”。可见,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教育不能放松。对“就业中不诚信现象”课题组还从专业、性别、党团员、是否担任班干和家庭所在地这几个方面做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从专业、家庭所在地这两方面做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2.253和1.275,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专业和家庭所在地差异。对党团员在这一题做两独立样本t,结果显示t值为
1.768,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党团员差异。对这一题分别做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t值为2.080和2.235,P<0.05,差异显著,说明存在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差异。分析发现,与男生相比,女生不诚信现象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不赞同不诚信现象;与未担任班干的学生相比,班干在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班干比未担任班干的学生更加不赞同不诚信现象。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出现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矛盾的现象在所难免。高校加强对“90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大学生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就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3.“90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评价的是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自信心水平、抗挫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就业压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在中,在回答“你对将来就业的想法”时,60%的学生 “有信心,但有顾虑”,18.1%的学生“有信心”、13.3%的学生“没有信心,顾虑重重”、4.9%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2.8%的学生“不知道,还没开始想”。调查显示,真正对就业有信心的学生较少,大部分会有顾虑,有的甚至茫然。面对“将来就业困难时是否感到沮丧、焦虑、烦躁不安?”的问题时,1.6%的学生反映“状况可能会比这更严重”,21.9%的学生反映“可能经常会”,66.3%的学生反映“可能偶尔会”,只有10.3%的学生选择“应该不会”。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因为就业困难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就业心理引导很重要。课题组对“遇到就业困难时情绪状态”做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存在专业、家庭所在地、性别、党团员的差异。对这一题做是否担任班干的两个独立样本t,结果发现t值为
2.121,P<0.05,差异显著,说明存在是否担任班干差异。分析发现,与未担任班干的学生相比,班干在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班干比未担任班干的学生在遇到就业困难时不容易出现糟糕的情绪状态。此外,在调查“遇到就业困难时,你会选择什么人倾诉?”中,“90后”大学生选择“朋友”的占59.9%,选择“家人”的占26.4%,选择“辅导员老师”的占7.1%,选择“平时敬重的专业教师”的占6.6%。从这一题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倾向于和家人、朋友倾诉。由于我国目前就业“供大于求”,“90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职业标准又比较单一,使其就业心理压力很大,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待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对责任感的失败会导致“90后”大学生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因此,必须把就业工作与思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
职业心理素质。
1.职业理想教育长期化。在当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过程中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把他们的个人职业理想融入社会的政治理想之中,从而自觉地把职业选择与政治选择高度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在深刻了解社会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准个人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实现个人职业与共同事业的良性互动。“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带有较强的实用性、务实性,功利性比较强,社会价值观淡化。这种短期行为不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有效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需求。
高校对于“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一定要将“知”与“行”有效结合。第一,高校应从认知上坚持理想教育的长期性。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引导“90后”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各种职业价值观,由此增强对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构筑强大的价值和道德防线。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对每一个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做科学测量,以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地评价自身的优劣,确立准确的标准。第二,要在实践中成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求职过程中的地域从众、单位从众、职业从众盲目等从众现象,“90后”大学生要多进行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对社会、对职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情况,找到个人与职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职业化。
2.职业道德教育高尚化。支撑“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理应有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只有高尚的道德价值观才能成为持久而永恒的精神追求,才能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针对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新的就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突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以保证“90后”大学生能够顺利、及时、充分就业。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道德观念的灌输。要教育“90后”大学生正确把握多元环境中的人生价值目标,自觉抵制各种不正确价值观的冲击,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形成高尚的道德规范,使健康、合理、高尚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加强贴近社会现实的。可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道德与基础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职场训练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成为职场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道德规范的使命。
3.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进一步完善“90后”大学生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调节情绪、抗挫折能力等人格特征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认知上看,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要大力宣传就业心理知识,通过网络、海报、宣传册、展板、专家讲座等形式提供人际交往策略、面试技巧、就业不良心理调节方面的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还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
从情绪上看,要加强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人际互动方面的教育。大力推广“减压训练营”,教会大学生如何对待压力,增强情绪调节意识和压力管理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团体心理互动中习得合理的行为模式,进而迁移到就业中。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
从意志上看,要创造各种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炼和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进取、乐观、独立、顽强的毅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愤图强,满怀
信心地去争取成功。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就业弱势群体,如女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残疾学生等。对面临就业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让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问题,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第五篇:“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 作者:丁 静 刘 宁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1期
[摘要]基于对江苏地区10所高校1150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有效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进一步强化长期的职业理想教育,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引导、帮助他们真正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作者简介]丁静(197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宁(1977-),女,河南安阳人,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江苏南京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时尚文化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8SJB880002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江苏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与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项目编号:08SJD6300039)、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规划重点项目“南邮„90后‟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及行为模式引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C208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2-0098-02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2008年,高校已经迎来“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民主、渴望平等。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辞海》对“价值观”的解释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具有行为取向的功能。”本调查不是光看“90后”大学生如何理解“职业价值”的本质,而且着重探讨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通过调查,了解“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从而为其选择理想的职业提供建议。高校也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90后”大学生懂得,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都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90后”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查。针对部分突出问题,对具有不同偏好和独到见解的“90后”
大学生还进行了个别访谈。研究对象为江苏省10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专业兼顾文科、理科、工科、医学,男生656人、女生494人,性别比例相当。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8%。调查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江苏高校的“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无不体现着大学生对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此外,他们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对自身的要求也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因此,职业目标比较务实。但是,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有待加强。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凭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大学生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
调查中发现,与“8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不适、迷茫相比,如今的“90后”大学生已摆脱以往理想主义的狂热,价值目标有着强烈的实用化特点。在对待西部计划和去基层工作的问题上,55.2%的“90后”大学生选择“西部条件太艰苦不会去”和“找不到工作可能考虑去”,60.9%的学生不愿意或者说最好不去基层工作,理由主要是“生活太艰苦”“生活不丰富”“怕被埋没”。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也追求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威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只想去大企业、大单位,不愿意到中小城市、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在就业压力很大的今天,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好、生活环境舒适的工作机会可能会丧失另一些更现实的机会。当问到“你认为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时,仅有11.4%的学生选择“奉献精神”,9.7%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感”。由此看来,“90后”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还有待加强。此外,在回答“你认为实现自己职业理想最大的压力来自什么”时,选择“实际水平与理想差距大”的占39.2%,选择“发展方向和理想有偏差”的占23.2%,选择“社会压力”的占20.6%,选择“没有方向感”的占17%。可见,“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实际发展方向的偏差较大,需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2.“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待加强。职业中的道德层面,主要体现个体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态度,包括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等。在对就业诚信问题的调查中,在回答“你对就业中的伪造简历、伪造材料等不诚信现象如何看待?”时,49.4%的学生表示“很不赞同”,35.8%的学生表示“不赞同”,只有14.8%的学生表示“赞同”。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违约、毁约行为?”时,“认为不应该”的占49.3%,“学校要引导”的占30.3%,“认为学校应该理解”的占10.3%,“只要有好工作毁约没关系”的占10.1%。在项目“你会为了提高自身成功机会故意贬低他人”上,竟有30%的学生选择“不确定”或者“会”。可见,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教育不能放松。对“就业中不诚信现象”课题组还从专业、性别、党团员、是否担任班干和家庭所在地这几个方面做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从专业、家庭所在地这两方面做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2.253和1.275,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专业和家庭所在地差异。对党团员在这一题做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t值为1.768,P>0.05,差异
不显著,说明不存在党团员差异。对这一题分别做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t值为2.080和2.235,P
3.“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评价的是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自信心水平、抗挫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就业压力管理、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在调查中,在回答“你对将来就业的想法”时,60%的学生 “有信心,但有顾虑”,18.1%的学生“有信心”、13.3%的学生“没有信心,顾虑重重”、4.9%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2.8%的学生“不知道,还没开始想”。调查显示,真正对就业有信心的学生较少,大部分会有顾虑,有的甚至茫然。面对“将来就业困难时是否感到沮丧、焦虑、烦躁不安?”的问题时,1.6%的学生反映“状况可能会比这更严重”,21.9%的学生反映“可能经常会”,66.3%的学生反映“可能偶尔会”,只有10.3%的学生选择“应该不会”。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因为就业困难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就业心理引导很重要。课题组对“遇到就业困难时情绪状态”做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存在专业、家庭所在地、性别、党团员的差异。对这一题做是否担任班干的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t值为2.121,P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失败会导致“90后”大学生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道德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因此,必须把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
1.职业理想教育长期化。在当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过程中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把他们的个人职业理想融入社会的政治理想之中,从而自觉地把职业选择与政治选择高度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在深刻了解社会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准个人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实现个人职业与共同事业的良性互动。“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带有较强的实用性、务实性,功利性比较强,社会价值观淡化。这种短期行为不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有效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需求。
高校对于“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一定要将“知”与“行”有效结合。第一,高校应从认知上坚持理想教育的长期性。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引导“90后”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各种职业价值观,由此增强对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构筑强大的价值和道德防线。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对每一个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做科学测量,以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地评价自身的优劣,确立准确的求职标准。第二,要在实践中成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求职过程中的地域从众、单位从众、职业从众盲目等从众现象,“90后”大学生要多进行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对社会、对职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情况,找到个人与职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职业化。
2.职业道德教育高尚化。支撑“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理应有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只有高尚的道德价值观才能成为持久而永恒的精神追求,才能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针对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新的就业环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突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以保证“90后”大学生能够顺利、及时、充分就业。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道德观念的灌输。要教育“90后”大学生正确把握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人生价值目标,自觉抵制各种不正确价值观的冲击,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形成高尚的道德规范,使健康、合理、高尚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加强贴近社会现实的职业教育。可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职场训练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成为职场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道德规范的使命。
3.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进一步完善“90后”大学生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调节情绪、抗挫折能力等人格特征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认知上看,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要大力宣传就业心理知识,通过网络、海报、宣传册、展板、专家讲座等形式提供人际交往策略、面试技巧、就业不良心理调节方面的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还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
从情绪上看,要加强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人际互动方面的教育。大力推广“减压训练营”,教会大学生如何对待压力,增强情绪调节意识和压力管理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团体心理互动中习得合理的行为模式,进而迁移到就业中。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
从意志上看,要创造各种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炼和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进取、乐观、独立、顽强的毅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就业弱势群体,如女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残疾学生等。对面临就业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让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问题,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6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3]赵波.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价[J].学海,2009(6).[4]旷永青.论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