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读书笔记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阅读传播和传播理论的书籍必定要追根溯源,读传播学史就成为更全面和深刻了解这门学科的前提。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以一种独特的传记式方法来阐述了整个传播学的发展历史,里面贯穿了个人传记、历史、理论三种形式,让我们对传播学的历史和创建有了系统、全面、客观的理解。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达尔文和进化论、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和批判学派是对传播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欧洲三大思想渊源。达尔文和进化论对传播学的影响在四个方面:首先,进化论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直接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采纳了一种严格的革命观点,一种进化的机制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其次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表达的“变异”将库利和帕克那样的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引向社会学领域。再次达尔文有助于非语言传播的研究的开展,这是传播学的一个专业,他仍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最后,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现在都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们所使用,这其中也包括传播学学者。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提出了“无意识”现象,并且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将弗洛伊德分析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批判学派的传播理论。马克思和批判学派是经验学者思想的一个来源。三大思想本身也相互吸收、互相影响,所以他们对传播学的影响也是交叉的。
第二部分讲“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包括芝加哥学派、拉斯韦尔和宣传分析、拉扎斯菲尔德和大众传播效果、勒温和群体动力学、霍夫兰和说服研究、维纳和控制论以及香农和信息论。传播学之所以在美国发展,很大原因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导致大量的知识分子流亡到美国,传播学研究中心也由欧洲转移到美国,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传播理论诞生,并逐步形成三大学派。
抛却这一部分的具体内容,从另一个侧面也让我感触颇深,就是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领域的事,而是多方面的融汇结合,你必须得跳出一个圈子,在更广阔的领域吸收精华。纵观传播历史上的“大家”,鲜少有人是传播学出身的,有的是社会学家、有的是心理学家、还有的是数学家等等,正是因为他们丰富和广阔的背景为他们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做了充分的准备,也让传播
学变得更加多元和充实。由此我想,学习传播学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多了解和接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只有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在传播学领域中获得更开阔的视野。
第三部分讲传播学领域的建立,谢了传播学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成立研究机构以及对传播学领域建立做出的努力。在第一章时已经提到了施拉姆,而在这一章仍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解他和传播学的创立。这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学科的产生,不仅需要一定历史条件的推动,还需要历史人物来引导。
其实阅读一本书最重要的收获并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知识、新观念,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线索。读书是为了思考、读书是为了寻找,在阅读本书时,我也常常会产生一些想法。在读到库利“镜中我”的概念说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我想到,那如果人们不是直接认识一个人,而是通过他人或媒介认识,那就是从别人口中或其他媒介中所描绘的形象,再通过自我对其重新构建,所形成的认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那个人,例如我们对于公众人物的认识,我们并不认识他们,只是通过电视、网络等构建的形象获得他们的信息,加上我们自身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对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对于同一个公众人物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而这个认识或许已经不是那个真正的人,甚至还相距甚远,这是不是一个“镜中你”的现象?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粗略想法,正确与否还未待仔细斟酌和考量。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的另一个方面是它兼顾了专业和通俗,读起来感觉比较轻松,因此虽然有五百多页,但终究在两个星期左右读完了,时间不是很长,还不足以完全消化和吸收,所以还需要一边整理摘抄和获得的思路,一边再仔细理清自己对于传播历史的脉络把握,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还会重复阅读此书,以寻找到更多的想法。
第二篇:传播学史总结
传播学史
传播学的三大欧洲起源
1. 达尔文与进化论(英国)
2. 佛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
3. 马克思与批判学派(德国)
进化论对社会科学思想和传播学的重要影响
1. 它在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直接影响了马克思。
2. 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任务库利、帕克最初都是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某些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的(尽管他们后来都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其中,帕克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著作直接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3. 达尔文有助于非语言传播的研究的开展,这是传播学的一个专业,它仍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4. 进化论的许多重要概念和机制,至今都在被研究群体生态学的学者们所使用,包括传播学学者。
精神分析理论对于传播学的贡献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处于社会的宏观层次,而佛洛伊德的思想是个体性的,是在个体的范围内寻求对行为的解释。
1. 精神分析理论假定,人类行为的解释存在于个体中,特别是存在于无意识中。今天所使用的许多重要的传播理论,都是在个体中寻求推动行为变化的力量(尽管这些理论并不是精神分析理论)。如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
2. 佛洛伊德理论影响了学习理论,而霍夫兰的人格研究是由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
3. 佛罗伊德的理论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研究产生了影响(尽管它没有直接的影响拉斯韦尔的传播研究)。
4. 法兰克福学派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创造了今天的批判的传播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学派
以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所著称的批判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佛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批判和资本主义批判的传统做法中派生出来。
马克思和批判学派对传播学的贡献
1. 马克思主义及近代的批判学派的理论团体,可以看作是经验学者的思想和概念的一个来源。
2. 批判学派注重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的问题,这于经验学派的研究方向不同。
3. 批判学派对于社会贫困、劣势和微弱部分的强调,对于非批判学派的研究者能产生意识的影响。
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 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重大的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它起着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2. 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的方向。
3. 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
4. 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人物:库利、杜威、米德、帕克
库利:发展了两个重要的概念:首属团体、镜中自我首属团体:与次要团体相对应的,之所以成为首属,是因为它在个性社会化方面的重要意义。它在构成一个人的社会本性方面是面对面的、亲近的和重要的,最早进入一个人的一生的。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镜中自我:人类的交互作用反映了个体的当下环境,因此起到了心灵的镜子的作用。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此概念强调个体社会化中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杜威:
实证哲学家。他的作品远高于当代传播学学者的视野,他的许多思想只是许多当代传播学的间接先行者。米德:“自我”概念、符号互动论
发展了库利的“镜中自我”概念,形成了“自我”概念。
没有人天生就有一个自我,它也不是本能的发展起来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互动的社会过程而得到发展的。个体对各1
种他人的解释和意义进行内化,按照其他个体的平均期望,建立起一个“普遍化的他人”。
符号互动论
是一种将传播置于人性如何形成和变化的中心的理论观点。
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其他人交流的符号信息的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
符号互动论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即个体根据对象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对象采取行动。(这些意义产生与人们的社会互动,并得到修正)
符号互动论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是,将传播置于社会学解释的中心。
帕克(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
1.开创了4个论题的重要研究:
大众传播、种族关系、人类生态学、集体行为
2.利用了进化论,特别是达尔文生存竞争的概念,区分了4种主要的社会进程:
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3.社会距离和边缘人
社会距离:两个或以上个体或其他范畴之间,能够觉察到的亲近感的缺乏。
边缘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世界的人。(移民的孩子)
4.《侨民报刊及其管理》,帕克唯一的一本著作,指导了对美国本土外语报纸的研究,美国的外语报纸通过帮助移民读者同化于美国文化,而逐渐构成了他们自己的角色。
芝加哥学派的贡献
1. 使符号互动论概念化
2. 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城市社会问题而尚存下去的一个可能的手段。
3. 进行了电影对于儿童的影响的研究,为后来的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
4. 使女性学者转入社会工作(亚当斯)
5. 它的方法论导致被称为解释学派的一批当代传播学者的出现。
解释学派
关于受众的概念,从过去的被动的受众,转变为今天活跃的、主动的受众。于是,探求每一个受众个体如何赋予接收到的信息的独特意义,成为传播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解释学派探索人们如何构筑意义,强调传播信息对于个人的主观主义。它在个体意识和主观性的领域范围内寻求解释,在参与者的关系框架内寻求解释。
解释研究往往是归纳的,通过定性的调查方法进行,从经验的层面移向理论的层面。
注重个人如何“解读”媒体信息,如何解释媒体信息,如何从媒体信息中获得意义,是解释研究的一个重要范例。解释的方法有某些弱点,如解释资料的丰富性给解释学者造成了资料归纳的困难、解释学派定性的研究方法可能会碰到道德问题(隐蔽的参与性观察)。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
1.5W的传播模式导致了传播学对确定效果的重视,更加具体化。
2.开创了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
3.他的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的传播学类型。
4.他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美国社会科学,在社会层面上运用了个体内部的佛洛伊德理论。
5.他帮助创办了政策学,将社会科学知识与公共行为整合起来进行研究。
李普曼
开创了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在其著作《舆论》中,描绘了议程设置:这是一个过程,通过它,某个新闻论题被大众传播、公众和政治精英赋予了优先的关注。
在舆论过程中,“刻板模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刻板模式是一种规范,它能简化现实,以至于一个信源能够轻易的将之传递给其他个体。
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往往因为几个原因而与实际现实不吻合,我们需要简单的规范(如刻板模式)来为这个模糊不清的混乱世界提供解释。媒体传递的伪环境,是新闻过程中高度把关的结果。
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1. 他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2. 他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
3. 他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卢因(勒温)与群体动力学、场论、把关
场论:事件是由个体所处的当下环境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这个“场”也被称为一种生活空间,它是个体行为的私人环境,或是围绕着这个个体的社会环境。卢因从物理学中借用了某些概念,并赋予了适合于心理学的特殊意义。把关人:是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他们可以扣押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群体动力学:是场论的一种运用,研究个体受群体影响下的行为。群体的内聚力鼓励群体的成员遵守这个群体的规范。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
研究个体的态度与行为处于冲突之中的理论。
不和谐是一个个体面临两种冲突着的认识要素的程度,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不和谐的一个效果是避免面对相互冲突的信息。
信息学习法
霍夫兰在战时的说服研究中所开创的一种方法,通过一系列旨在解释说服与态度改变的实验,分析说明个人是如何从传播的信息中学习的。
霍夫兰说服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结论
理论来源:
1.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赫尔的学习理论)
2. 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变化的方法(赫尔)
3. 卢因(勒温)的场论和群体心理学
说服研究的结论:
1. 高可信度的信源在传播行为之后会立即导致较多的态度改变,但是,某种潜伏效果也会发生,在这里,信源在一段时期之后会被遗忘。
2. 比起强烈的恐惧呼吁,温和的恐惧呼吁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
3. 对于受教育程度和智商低的受众来说,一面信息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智商高的手中来说,两面的信息会引起更多的态度变化。
4. 在一个信息中陈述一个结论,这比起让结论含而不露的做法来,能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这里,对于一个信息的要点的澄清能增加它的说服力。
5. 在社会上感觉不适应和自我评价较低的人,比起干扰性的和离群索居的热闹,经历了更多的态度变化。一种强烈的自我评价能够提供对于说服信息的抵制。
6. 积极参与说服过程的人,比起消极的参与者,具有更多的态度改变。
7. 受群体强烈影响的个人,具有较少的态度变化。
反馈:
通过一个系统过去行为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未来的行为。
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一个接收者(信宿)对于传播者(信源)从前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
反馈使信源逐渐自我修正一系列的信息,使得它们更加符合其意图的需要。通过反馈的使用,一个系统能够自我修正。
第三篇:传播学读书笔记
从以上摘抄不难看出,波兹曼认为,童年不同于婴儿期,它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而是一种社会产物。而童年的概念,来源于中世纪以来的成人与孩子之间那道“秘密”的墙,如今电视媒体的兴起将这座墙推到了,所以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模糊了,童年也就逐渐消逝了。作者借用哈罗德•英尼斯的学说,指出历史上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维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 所以,作者在此所表达的“童年的消逝”应该指的就是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作为90后的我们,就是在电视的环境中成长的,代表的是“电视时代”。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的“电视人”概念就深刻的发映出伴随电视的普及成长的一代人的特点:在相对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下形成的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为薄弱。这与父辈所代表的“文字时代”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确实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我们的很多启蒙教育来自各种影视作品,而非来自传统的父辈的“面授机宜”;
记得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在纪录片《请投我一票》中,参与民主选举班长的两个小男孩,竞选时唱的歌竟然是《童话》和《北半球的孤单》,还模仿了电视中歌星一样,走下“台”去,和“歌迷”一一握手。这无不讽刺着现在的儿童成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儿童已经在失去本属于他们的纯真和魅力。周国平说,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是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而且消逝的更为彻底。
其实影响这些“小大人”的不仅仅是电视,然而电视节目却提供了最易模仿的案例。成人的世界,通过这些媒介活动越来越暴露在儿童面前。电视的传播需求是要求我们将“事件典型化”“人物故事化”。对此波兹曼一针见血的指出:“电视以视觉形象的形式而不是语言来表达大多数的内容,所以,它势必放弃文字阐述,而使用叙事的模式。„„电视上播放的一切都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不需要论点和一连串的想法。政治变成了故事;新闻是故事,商业和宗教也是故事,就连科学也变成了故事。”
我们从生活中不难发现,在新闻传播的领域中,对“眼球效应”和形式主义的过度追求,很可能让一个有理想、负责的新闻记者在发现了真相之时,在他企图为观众带去如何的启蒙之时,却发现他制作出来的新闻内容淹没在美女主播、美好时代的电视广告、歌功颂德的晚会等等这些迅速滚动的、处于“12岁儿童的心智”的洪流之中。于是这让务实、负责的新闻工作者沮丧地发现:真相、真理根本无法发挥作用。也许有人露出思考的意愿,但立即将被节目结束之后的广告、电视剧拉扯而至娱乐至死的领域。因此消逝的不仅是童年,还有我们被打断的思维,还有我们曾经追求的新闻理念。
不论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还是《童年的消逝》都可以看出,波兹曼对于电视媒介相当排斥,而对于它的批判则显得过于片面和苛责。他把电视称作一种“毫无保留的媒介”,一种除了“图画和故事”之外别无其他内容的媒介。“电视基本上是24个小时不停地播映,它的外在形式和符号形式都使它没有必要、其实也不可能将观众加以区分,它要求不断有新鲜而有趣的信息来吸引观众。因此,电视必须发掘利用文化中每一个现存的禁忌。”他在分析媒介对于儿童的影响时似乎夸大了这些媒介本身的作用,忽视了还有新闻传播把关模式和“把关人”的存在。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电视也毫无疑问的具有其应有的积极效应。而且,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些更加理性、富有深度的电视节目、专业频道已形成自己稳定的收视群体,电视生态有所改善。当然,波兹曼的分析是基于美国商业广播体制而言的。面对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媒介体制,相关分析也会产生不小的差异,还需要因时因地而异。不过,“因地制宜”的来看,不知道现在重庆电视台“西红柿”(熙红市)模式,究竟能不能改变“娱乐至死”的局面,能不能给孩子们重新找回“童年”。
第四篇:传播学读书笔记
传播学读书笔记
广告的目的是把各户的商品或服务光广而告知,传播是广告进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大众传播学>主要介绍了有关传播的知识内容.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当然他也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发生相应的变化。简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他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内向传播有称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发传真,电子信件等。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个体有目的的组合;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大众传播是职业传播者和没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跨国传播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经历了一次次的革命,如语言传播革命,文子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从五次传播更名的后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性的境界,新的时代,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像所有东西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大众传播也不例外,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的拥有同时实现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优秀传播模式具有构造动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直观的简化功能,预示功能。一般的传播模式有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整体互动传播模式,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整体互动模式在社干活中显得日益重要。整体互动模式是指对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等人类重要传播系统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整体的综合呈现于描述。它遵循审查批判原则,服从事实原则。
传播功能不是人类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客观要求。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的能力对任何社会所起的作用和效能,传播学研究中的功能主义取向,主要“聚焦于媒介的运作及其对受众所产生的效应”,探讨的是大众传播的体系和功能。从功能产生的渠道来看,它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组织的功能和社会的功能。传播活动所具有的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或者须由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个人去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个人的功能。这种功能按照施拉姆的解释也叫内向型功能或社会成员自身功能。组织功能是在传播活动中,媒介组织所具有的年呢管理和作用应该完成的任务,它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传播是一种社会需要,社会进程和社会现象,因而也必须具备社会的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
传播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同时也遵循一定的传播原则,如可信度原则,针对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实时性原则,适量性原则。
传播学作为广告宣传的重要途径,学好传播学显得非常重要。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传播学的重要组成,变革,功能及应当遵循的原则等等,总而言之,《大众传播学》是我获益匪浅。
第五篇:传播学读书笔记
广告的目的是把各户的商品或服务光广而告知,传播是广告进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大众传播学>主要介绍了有关传播的知识内容.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当然他也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学读书笔记。简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他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内向传播有称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发传真,电子信件等。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个体有目的的组合;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大众传播是职业传播者和没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跨国传播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经历了一次次的革命,如语言传播革命,文子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从五次传播更名的后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性的境界,新的时代,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像所有东西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大众传播也不例外,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的拥有同时实现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优秀传播模式具有构造动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直观的简化功能,预示功能。一般的传播模式有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整体互动传播模式,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整体互动模式在社干活中显得日益重要。整体互动模式是指对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等人类重要传播系统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整体的综合呈现于描述。它遵循审查批判原则,服从事实原则。
传播功能不是人类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客观要求。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的能力对任何社会所起的作用和效能,传播学研究中的功能主义取向,主要“聚焦于媒介的运作及其对受众所产生的效应”,探讨的是大众传播的体系和功能。从功能产生的渠道来看,它可以分为个人的功能,组织的功能和社会的功能。传播活动所具有的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或者须由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个人去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个人的功能。这种功能按照施拉姆的解释也叫内向型功能或社会成员自身功能。组织功能是在传播活动中,媒介组织所具有的年呢管理和作用应该完成的任务,它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传播是一种社会需要,社会进程和社会现象,因而也必须具备社会的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
传播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同时也遵循一定的传播原则,如可信度原则,针对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实时性原则,适量性原则。
传播学作为广告宣传的重要途径,学好传播学显得非常重要。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传播学的重要组成,变革,功能及应当遵循的原则等等,总而言之,《大众传播学》是我获益匪浅。
尼克“史蒂文森(Nick Stevenson),现任教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院。主要讲授《社会文化学概论》和《公民权利、身份认同与全球化》等课程。1987年,尼克”史蒂文森以一等奖获得克立大学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学士。1999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收录于《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一书。从1991年起,担任谢菲尔德大学社会研究系讲师。2001年赴诺丁汉大学任教。1996年,史蒂文森和他的同事彼得“杰克逊、凯特”布鲁克斯有机会进行一项对男性生活方式杂志的研究。研究成果于2001年与由政体出版社出版,书名为《男性生活方式杂志的意义生成》。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公民身份、世界主义和文化等等。
内容提要 :
《认识媒介文化》一书较全面地对20世纪中叶以来本领域内的各相关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关于媒介文化的理论及核心观念,进行了细致精深的梳理和表述,并对各学派内的研究视点进行了分析整理,提出了别树一帜的观点,而且不乏深中肯綮之见,读书笔记大全《传播学读书笔记》。对当代社会理论试图探讨媒介在文化生产和文化再生产中的地位的种种方法也做了批评性的审视,阐述了一般社会理论与一系列有关媒介和信息的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并重新评价了意识形态、结构和行动者以及媒介等等在道德准则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
本书有两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书中有些地方存在着明显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二是本书介绍的诸种理论流派仅集中于欧洲各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对世界其他各国的理论探索则几乎未曾提及,这对于全面研究媒介文化理论显然是有其局限性的。其中以史蒂文森对马歇尔“麦克卢汉思想的批判意见为精彩部分。
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传播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媒介理论对阶级社会中所谓“思想的自由交流”进行了批判。史蒂文森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优点,在于它指出了所有制和媒介生产的文化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滋长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形象和表达。而马克思主义媒介理论的劣势,在史蒂文森看来,在于忽视了阶级统治以外的其他统治关系,比如性别和种族。史蒂文森探讨了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媒介理论方面的3种研究成果。分别是雷蒙德”威廉斯对传播制度的研究,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对电视新闻中的阶级偏见的研究。
从书中对威廉斯的介绍可以概括出史蒂文森对威廉斯的观点进行了4个方面的商榷。
(1)威廉斯忽视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2)威廉斯高估了霸权的凝聚力,忽视了现代社会中价值观的离散。
(3)威廉斯没有注意到现代文化的多元性,他的“民主现实主义”脱离了现代社会的语境,过于理想化。一方面,威廉斯更多地把言论自由看作权利而不是义务,错误地以为只要强调撰稿人的权利就可以实现民主的媒介。另一方面,威廉斯希望用激进的民族文化反抗美国的全球文化,没有看到两者都必须在跨国资本主义的体系下运作。
(4)威廉斯的文化理论过分关心艺术,以文学研究的方式研究文化,但电视观众看电视的方式并不同于学者解读文学作品的方式。
其次是霍尔的研究。史蒂文森对霍尔的解码模式也提出了4点商榷意见。
(1)霍尔太强调受众和文本的关系,而没有认真评价经济和国家对文化生产的影响。
(2)霍尔沉湎于符号学的研究,不可能展开媒介民主化方式的分析。
(3)霍尔太注重话语在建立霸权方面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能指的狂妄自大”而忽视了其他因素。
(4)霍尔把主导性话语形式和“意识形态”概念混为一谈。当然,史蒂文森还是肯定了霍尔理论的建设性,话语和意义之间终于出现了张力。
最后是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在1970年代和80年代初对电视新闻中的偏见问题所进行的了研究。史蒂文森认为,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对客观性、公正性的要求,是和受众多义性的阐释实践不相干的。
与文化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
加拿大的麦克卢汉认为,关注媒介的意识形态建构和符号意义建构,是不得要领。技术媒介对时间、空间和人类感知方式的影响,才是要素性的。麦克卢汉的这一思想起源于他的同胞英尼斯。英尼斯认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有利于维护历史传统、中央集权、宗教和道德,偏倚空间的媒介有利于世俗制度、非集权化政治、现在和未来。麦克卢汉则认为,印刷文化的兴起培植了理性的、个人主义的文化,而电子文化使得时间和空间都不复存在,形成了一种与口语文化相似的、共同的全球文化。
书中史蒂文森首先回顾了对麦克卢汉的常见批判——媒介分析是非社会化的,麦克卢汉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他的技术决定论是在为主导性的社会关系寻找意识形态的借口;然后指出,这些批判总的说来是正确的,但决不能因此否认麦克卢汉的意义。史蒂文森认为,虽然媒介技术不能决定文化意义,但它确实重塑了生活世界。他还认为在书写现代性历史的时候,既要避免马克思主义或功能主义的还原论,又要避免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
史蒂文森具体指出了对麦克卢汉的4个批判层面,可概括为:(1)麦克卢汉认为有意义构建的时间和空间已经被全球化的媒介所瓦解,是一种极度的夸张.(2)技术不仅如麦克卢汉所言创造了各个领域的一体化,也在促进着各个领域和文化等级的离散化。(3)媒介技术不仅可能迎来更为民主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国家能够监视民众的行为;通俗报刊也常常使用类似于福柯所说的“惩戒性权力”的技巧,将规范的行为准则强加给大众。(4)麦克卢汉认为电子传播消除了反思性的公共领域的观点是误入歧途的。
书中还描写了史蒂文森对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博德里亚的理论分析。他被史蒂文森称为“法国的麦克卢汉”。史蒂文森在全书的最后一章总结了大众传播研究的3种范式,并且以海湾战争为例进行了说明。第一种范式是批判研究,主要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这些研究认为,大众传播是社会权力的重要资源。研究主要围绕大众媒介、民主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关注焦点是大众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以及公共领域等。第二种范式是受众研究。研究从受众和媒介文化的关系角度,阐释受众参与的日常实践。关注焦点有无意识自我认同过程、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以及符号意义的产生过程等。第三种范式是媒介研究。研究集中在传播媒介本身。加拿大的麦克卢汉是这一范式的典型代表。其他的理论家还有英国的杰克“古蒂、安东尼”吉登斯和法国的博德里亚、美国的杰姆逊等等。
全书的最后一章,史蒂文森试图阐明这3种范式之间的区别。并对这3种范式所忽视的公民权利、义务和身份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史蒂文森认为,现代文化是依靠大众传播媒介来传达的。这些范式各自强调了媒介文化的一个方面,而由于媒介文化的多元性,这3种范式不可偏废。虽然史蒂文森说他无意整合这3种范式或者给出一种大众传播的社会理论,他还是阐发了自己的思想。不过,史蒂文森认为,他关于人类需要、公民权利和义务等等视点,是对上述3种范式的补充,而不是第4种范式。史蒂文森希望未来的媒介文化研究能够尊重媒介文化的特殊性,同时又将各种媒介文化与广泛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