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播学复习(邵培仁版)
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回答时需要扩展
一、内向传播:这是人们头脑里“自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如: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的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型,同事具备语言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语言、接受者。内向传播史一种最隐蔽、最自由的传播。通过它,个人既可自我调适、避免错误、纠正缺点,也可能陷入懊恼、后悔的泥潭;既可筑起一道与他人和外界沟通的桥梁,也可能垒起一堵自我封闭的围墙。
二、书写媒介:书写媒介往往是对自然物的简单加工而成。(如石头、树叶、树皮、甲骨、羊皮、竹片、纸等)
三、印刷媒介:将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籍等物质实体。印刷媒介作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工具,他具有鲜活的特点,可以大量迅速印刷生产,容纳信息多,内容广,读者可以自由决定阅读的时间、地点、速度和方式;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反复研读;能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兴趣和要求;印刷媒介的威望较高,专业性很强。缺点是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人和文盲无法充分使用和分享其中的信息。
四、传播谋略:是为实现行动纲领和奔向预定方向而谋划的一系列计谋和策略。客观反映了施谋主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适应自己的需要而运用谋略积极推动事态发生相应变化的思维活动方式。
五、传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传播技能或者方法。其实传播技巧反应的是对信息包装传播的巧妙技能,对传播原理有很大的依赖性,即没有对传播原理的透彻了解,很难有高超的传播技巧。
六、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这些人事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
七、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是非定向的,没有固定不变的目标和对象,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环境永远是自然而然的释放能量。理想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媒介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有助于提高传播和接受效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反恶劣的环境则可能破坏传播活动。因此高明的媒介领导者和传播者或者受者,总是积极地营造和选择适宜的理想环境,以充分发挥环境作用的正面效应。
八、传播效果:传播效果位于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他是诸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如何评估和测定传播效果,对于不断提高传播水平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述题:
一、传播学理论框架: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
6.传播对象论7.传播方法论8.传播环境论
二、传播学的意义:1.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2.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的问题3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4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5.有助于人们
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三、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传播学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国;2.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
层出不穷;3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4.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研究队伍不断壮大;5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6设立传播专业,培养传播人才
四、传播学发展趋势:1科学化趋势;2融合化趋势;3鲜活化趋势;4操作化趋势;5分之
化趋势;6本土化趋势;
五、守门人职责:1确定编导方针;2确保产品质量;3加强整体协调;4发现和培养传播人
才
六、守门人功能:1检查功能;2加工功能;3评论功能;4导向功能;5桥梁功能
七、非语言符号的特点:1连贯性;2相似性;3通义性;4协同性;5及时性;6真实性
八、非语言符号的作用:1补充作用;2替代作用;3强调作用;4否定作用;5重复作用;
6调节作用
论述题
一、传播革命有哪些阶段?对于传播革命的反思(特点、结果、影响)。
传播革命经历了: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从五次传播革命的历程来看,我们认为有四种状态引起了传播学界的重视:
1、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状态发展;
2、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现叠加性状态发展;
3、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
4、信息和知识的增长与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
从五次传播革命所形成的结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
1、语言传播是人类的重要特征;
2、文字传播使人类可以将事件和自己的经历、见闻、思想固定或记录下来,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传播;
3、印刷传播打破了少数人的传播特权,导致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知识与思想的扩散,使人类由人际传播时代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则将以往各自独立的单一传播转变为综合传播,将单功能的媒体转变为多功能的媒体,将人类由工业社会带进了信息社会,信息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和社会运作的核能。可见一次传播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传播能力,而且从物质到精神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再从五次传播革命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来看,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每一次革命的爆发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开拓了新的空间。
2、人类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进步不仅互相促进而且步调一致,在步幅和步频上基本成正比例关系;
3、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或国家,不仅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高,而且在竞争中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4、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面前,弱小国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这一切都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人类传播活动的研究。否则,国家在全球性的传播竞争中将处于劣势和消极被动的地位,甚至有可能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二、什么是传播原则,应遵循哪些,为什么要遵循?
传播原则是依据发现的传播规律和一定的传播目的,对传播者、守门人和管理者提出的在传播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他是人们对传播规律和目的正确认识的结果,又是对人类传播时间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因此,正确、合理的传播原则,对现在和未来的传播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导向作用、定势作用和保证作用。
应遵循:
1、可信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有序性原则
4、协同性原则
5、适时性原则
6、适量性原则
在传播过程中,各个传播原则所反映的和要解决的矛盾、所规范的事项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交叉的多想的,实质是渗透、融合在各个传播因素之中的。而传播原则之间的联系性、统一性,又决定了这些原则在发挥、释放自己的功能时,往往具有整体性、互动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信息传播效果的实现或优化,通常并不是某一个原则所能奏效的,而是由一整套传播原则共同发挥作用的。因此对于各项传播原则,一定要等同对待、综合运用,而不应该片面地夸大或贬低某个传播原则,也不要孤立地看待传播原则。
三、什么是反馈,反馈的主要类型,如何对待反馈?
信息传播中的反馈是指从受传者接收到信息作出反应的、回送给传播者少量的意见信息。反馈的类型有:简单反馈与复杂反馈;消极反馈与积极反馈;直性反馈与假性反馈;及时反馈与迟延反馈。
正确对待反馈:
1、注意吸纳多数受众的反馈意见:广大受众一般性的反馈意见,往往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接受意愿、心声和需求、标准,并且总是与时代同步与未来呼应,传播者对他不可小视,必须认真对待、充分尊重,将其作为自己调节、优化此后传播活动的重要依据
2、注意听取传播学者和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这些人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其反馈意见最具有权威性、可信性和参考价值。所以传播者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
3、充分尊重守门人的反馈意见:守门人被人们看做是传播的行家里手和熟知上下情的人,他们既善于领会领导的意图,观察时局,又对受众的动机、需求、心理和消费市场比较了解。尊重他们的意见也可以使自己换播的信息顺利进入大众媒介流向社会;
4、注意征求同行、同业的反馈意见:同行的反馈意见深的个中奥妙,饱尝个中甘苦,往往一语中的,让人茅舍顿开,因此比外行人的意见更具有参考价值;
5、注意疏导庸俗需求、引避不良倾向:对大众传播要注意提供科学、健康、文明的信息内容,帮助受众正确掌握审美、接受标准,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四、人们信息接收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内在机制是三道防卫圈:外圈是选择性注意、第二圈是选择性理解、内圈是选择性记忆。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反应事物达到一定清晰和完善程度。指向和集中的过程,就是一个舍弃、选择地过程。而信息接受中的选择性注意,不只在于它是专门指向特定对象,还在于它是依据一定的接受目的、接受定向和接受定势,积极主动地直奔某个看中的接受对象的。通过了选择性注意信息接受通道上的第一关,那么选择性理解就是这一通道上的第二关。选择性理解类似一种过滤器。受传者在此过程中对感受到的刺激加以选择、组织、并解释,使之成为一幅现实世界的富有含义的统一的图画。在信息传播中,已经突破了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这两关的部分信息,要想进入受传者的大脑储存起来,还必须经过选择性记忆披沙拣金、选优择华的再过滤。受众记忆的结果常常是只记忆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对自己有利的和自己愿意记住的信息,同时忽略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的、不利的和不愿意记住的信息。这种记忆上的主动筛选、取舍,就是信息接受内在机制中的选择性记忆。
第二篇:先进事迹材料邵仁领
万名领导干部大帮促先进事迹材料
邵仁领,男,1963年2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市农机局副局长。多年来,邵仁领同志爱岗敬业,注重学习,勇于创新,廉洁奉公,坚持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尤其全市开展的“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的高尚情操。
邵仁领同志在多年基层工作中,与农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层台镇建立捆绑帮扶后,始终坚持三个第一:即“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为民解困作为第一要事,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努力做到三所:即“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难、我有所帮,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为了做好帮扶工作,他经常带领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点,与低保对象、贫困户、孤残人群等弱势群体交心谈心,仔细调查了解基层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走访调查贫困群众的生活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切实解决他们迫在眉睫的工作及生产生活等基本问题。2011年以来,他为25户贫困户送去价值5000元的化肥,解决他们的农业春耕生产;为红岩村两委赠送了一批价值3万余元的办公设备,解决两委办公环境差的问题;向局里争取28800元资金为贫困户解决7台微耕机,解决农业生产困难;积极
为层台镇7个村争取捐赠农机具共14台;解决抗旱救灾资金1.5万元,用于农民购买种子、种苗、化肥和农膜等生产资料补助。为使联系点群众早日致富,深入了解情况,认真梳理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地实际,出谋划策,提出有力措施,协同党委政府共同解决难题。
在“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活动中,邵仁领副局长满怀爱民真情,身体力行,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应有的道德情操和党性修养,生动地诠释了党的先进性的深刻内涵,树立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是新时期真情为民的优秀领导干部。
第三篇:传播学复习总结
传播学复习总结
一、“把关人”
最早由库尔特·卢因(勒温)提出。在二战期间,卢因对号召人们食用牛下水的宣传进行研究时,发现除非家庭主妇接受,否则家人很难接触这种食物。1947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这一理论主要开启了我们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研究的关注。
二、传播流派,四大奠基人、五大先驱
(一)西方:美国传统学派(经验学派)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家,“5个w的创始人”
1927年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贡献: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对形成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有着重要的影响。
2、库尔特·卢因(勒温)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是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主要从事“群体动力学”的研究,即群体与个人的关系,传播媒介怎样影响群体。《解决社会矛盾》《人格的动力论》《拓扑心理学原理》
贡献: 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开启了我们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研究的关注。
3、拉扎斯菲尔德
美国社会学家,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为基地,成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研究范围从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扩展到对政治影响的研究。《人民的选择》《传播研究》 《个人的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大众传播 —— 意见领袖
—— 受众
拉斯菲尔德的“意见领袖”和“二级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先经过“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传给一般公众
贡献: 较深入地探讨了传播的效果,提出了“两级传播的理论”。其理论假设采用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霍夫兰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二战后在耶鲁大学主持“劝服传播和态度改变”的研究,被称为“耶鲁计划”。《大众传播实验报告》《传播与说服》《说服的顺序》
贡献: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其研究方法是“控制实验法”。
5、施拉姆
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贡献: ◆ 创办了四个传播学研究中心
曾在《波士顿先驱报》任记者和编辑,后为美联社记者。先后任衣阿华大学教授,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传播研究所所长,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所长。◆
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作,约500万字。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人、信息和传播媒介:人类传播概论》等。
◆ 对传播学的研究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整理和研究,构建了传播学学科体系 ◆对传播学的研究进行了拓展:国际传播的研究
三、批判学派理论
(二)西方: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主要从马克思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
1、法兰克福派
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为主体的一个学术派别。成立于1923年,着重从哲学、社会学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并以批判的态度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代表人物
◆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用历史—社会的方法对现实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现象作批判考察,其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尤为激烈。大众传播媒介是维护不合理资本主义制度的得力工具,是造成人的全面异化的帮凶。
◆哈贝马斯:20世纪40年代以后法兰克福派的代表人物,注重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研究和批判。
《公共领域的结构和转型》《交往与社会进化》《文化与批判》《理论和实践》
2、伯明翰学派:也称为“文化研究”学派。
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霍 尔、莫利为代表。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70年代以来,伯明翰学派成为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流派。
◆霍尔: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因为它有一种“赋予意义”的独特功能。
《文化研究——两种范式》《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文化、传媒、语言》 《电视讨论中的编码和解码》
◆莫利(1949--):
是英国文化研究尤其是媒介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民族志电视观众研究是受众研究的转型之作,也是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传媒、现代性和科技》
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观点
大众传媒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驶政治统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
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
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
四、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人际传播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
特点 a面对面的传播,无需借助媒介形式.b 互动性强,是一种双向传播 c 传播者与受众是特定、了解的 d 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随意性 e借助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f信息传播易误读与衰减
五、组织传播 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结合体,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什么是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受到若干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包括: 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 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指的是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首先,紧张使某一集体的成员非常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传说和谣言;
其次,在朋友之间蔓延比在陌生人之间快得多; 最后,感染或行动在那些具有共同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间迅速蔓延。
六、大众传播功能
1、奠基人的论述 ①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监视功能:“瞭望哨”
★社会协调功能:实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首先,大众媒介强有力的渗透与覆盖,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让语言的创造越来越快。再次,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
②赖特:《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监视环境:大众传播定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包括: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活动。
★解释和规定:大众传播不是简单的告知,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映。
★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定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③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责任,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制度性压力”
★“麻醉作用”:把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流中,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不知不觉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总结: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 环境监视
★ 社会协调
★ 文化传播
★ 娱乐
七、媒介文化(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为大众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物质前提,而社会公众对传播媒介营造的大众文化的需求,又进一步促进了大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对媒介文化所代表的大众文化的认识与评价 ① 积极作用
大众文化可以向大众更好地进行文化普及和教育。大众文化打破了文化等级特权,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塑造了大众与知识分子一种新型关系。
大众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世俗性文化,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具有文化的可触摸性、开放性和颠覆性
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具有广泛性,成为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发展力量。②消极作用
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深度文化,以制造快感的方式使大众迷醉,失去了深层次解读的欲望,成为“单向度人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单向度的人》:法兰克福派左翼的主要代表人物。这部作品为他在60年代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他被媒体称颂为“新左派之父”, 成为了美国和欧洲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大众文化过分迎合大众的趣味,生产“庸俗、低俗、粗俗、媚俗”的“文化垃圾”。污染媒介环境。
大众文化会导致丧失文化的创新性,“急功近利”地跟风,模仿、大量复制缺乏新意、个性化的文化产品。
八、受众特点:受众的特点:广泛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九、受众选择性理论
◆选择性注意:指受众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对媒介的使用时有选择的,因此选择性注意也可以称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选择性记忆,指受众对所接受信息的基本倾向,即记忆那些与自己观点最一致的内容。选择性理论十分突出地显示着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解码过程,同时也表明受众解码的复杂性;传播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十、使用满足”理论: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赫卓格1944年,对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广播节目的11位爱好者进行了详细的访谈,发现了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
◆贝雷尔森1940年《读书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研究了受众读书的动机
◆ 麦奎尔1969年对电视节目的调查 研究从概念操作、受众样本抽选和数据分析都采用了一套严格的程序。归纳了不同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抽出了它们之间共通的四种基本类型: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
◆ “使用与满足” 理论主要是考察、解释受众为何接触、使用媒介,其动机是什么?怎样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受众接触、使用、享用媒介的三个过程
★传播学家E.卡兹等在1974年发表了《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基本模式。
★1977年,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这个模式做了若干补充 ◆ 对“使用满足理论的评价”的评价
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要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有重要意义:
受众接触媒介是“能动性”的,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揭示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
纠正了40年代到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
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十一、议程设置
① 理论的提出:
最早是美国学者科恩提出这一理论的基本构想。他认为媒介(报纸)在影响人们如何思考什么难以凑效,但在影响人们关注什么方面却很有成效。
麦库姆斯和唐纳德· 肖就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题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和唐纳德· 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②理论的基本内涵
◆何为议程:在时间的某个点上,按其重要性分层排列并予以传播的一系列议题就是议程。如重大事件和重要的社会问题。
议程可具体分为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决策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即影响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②媒介的议程设置可使某些事实更加突出,更显示其重要性,从而影响公众的态度,使公众也把那些事件视为社会上的重要问题。
③媒介所报道的事实或讨论的话题以及这些事实或话题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出现的频率,是受众判断这些事实或话题是否重要的主要依据。◆ 议程如何设置
专题报道 深度报道 头版头条 连续性报道 新闻组合式报道等 ◆议程设置包括三种不同的效果模式:
知晓模式——大众媒介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是影响公众是否知晓这一议题的主要因素。显著模式——大众媒介对某些议题突出报道,反复报道,会引起公众对这些问题的突出重视。优先模式——传播媒介对一些议题按优先顺序加以报道,会影响公众同样按媒介安排的顺序认定这些议题的重要性。③理论的价值意义
◆对议程设置的选择体现了媒介的把关与建构
◆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把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 ◆与我国舆论导向研究之间的理论接点
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1974年诺埃尔·纽曼《重返大众媒介强力观》 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的作用。
★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 假说中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 “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 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十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冷、热媒介)
①“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媒介改变了人类感官系统的比例,进而改变了人与世界联系和交往的尺度(2)媒介打破了人类感官系统的平衡,重新塑造着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种延伸对人、对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部落文化和口头文化” ——“视觉文化” 一切媒介都要重新塑造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 ② “冷媒介”与“热媒介”
麦氏是泛媒介观,他所认为的媒介不仅仅指大众传播媒介,他将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具有“介质”意义的都看作是媒介。如:足球、衣服、电话、铁路等等
对冷——热媒介划分的标准:是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及与此成反比的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信息清晰度低、受众参与程度高的媒介为“冷媒介”,与此相反的为“热媒介”
“冷媒介”:电视、电话、漫画 “热媒介”:电影、广播、照片、书籍、报刊等 ③ “地球村”的概念
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
起主导推动作用的是媒介技术及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
在电子媒介(主要为电视)的作用下打破了人类的时空界限,信息传递具有同一性,使人类居住的地球好像变成了一个村庄
④“媒介即讯息”
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是由媒介的特性决定的
媒介本身会引发社会的变化,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口头传播阶段——部落时代(由听觉生活决定结构的口头文化的社会)
拼音文字——部落解体(眼睛代替了耳朵,线性的视觉价值和分割意识取代了整体、深刻、公共的互动)
电子媒介——地球村(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和外化,使人们的社会和心理生存的一切侧面都发生变化,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不复存在)
⑤对麦克卢汉理论的评价
提出了富有启迪性的媒介观点,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
开拓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视野、新领域,为后来者奠定了研究的基础
过分强调“技术决定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研究缺乏逻辑性,论证不够严密
十四、受众划分 反馈的类型
(1)从反馈的效果而言,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来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基本保持一致,对原来传播的信息可起到增强作用。
负反馈:反馈信息和原来输出的信息发生了某种偏离,对原来的信息可起到一种减弱作用。
(2)从反馈的形式,可分为前馈、后馈
前馈:大众传播机构为了提高传播效果而在信息传播之前采取的一种措施,比如座谈会等,改进传播技巧,从而达到提高传播效果的目的。从反馈的主体而言,可分为内反馈、外反馈 从反馈的真假而言,可分为真实反馈、虚假反馈
十五、广播、电视、网络媒介特点
①报刊: ★以文字、图片等符号形式诉诸于人的视觉系统的印刷媒介 ★具有保存性、携带、阅读方便 ★报道信息详尽、深入,但时效性较差 ★对受众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要求,不够形象生动 ★印刷、出版有一定周期
②广播: ★以声音、音响、音乐等诉诸于人的听觉系统的电子媒介 ★时效性强、覆盖面广 ★不易保存,信息传播稍瞬即逝 ★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有一定的感染力 ★制作简单、易于传播 ★报道信息不够详尽深入
③电视: ★以声音、音响、音乐、画面等诉诸于人的视听系统的电子媒介 ★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现场性 ★时效性仅次于广播,制作复杂,成本较高 ★传播内容包罗万象,十分丰富 ★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感染力强
④网络: ★传播时速性 ★信息内容海量性 ★信息形态多媒体性 ★信息检索便利性 ★传播过程互交性 ★传播范围全球性
十六、舆论的构成要素
★公众:舆论的主体 ★事情:舆论的对象 ★意见:舆论的内容
十七、拟态环境
李普曼:将媒介环境称为“拟态环境”。他认为,在特定的时候,我们对虚构事件的反映就像我们对事实事件的反映那么强烈„„在我们和真实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拟态环境,而我们往往是对这个拟态环境做出的反应。
十八、两级传播、意见领袖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并不是直接被受传者接受,受传者也并不是直接受传播内容的影响,而中间还要经过一个在某一方面有权威的人,即意见领袖,去影响他周围或集团里的其他人。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十九、信息论创始人:香农; 控制论创始人:威纳; 符号学创始人:皮尔士
二十、德福勒互动过程模式
评价: ◆ 克服了单项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此模式适用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
◆不足: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不是只有噪音。
二十一、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在生产、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既是施控者,又是受控者
★ 施控者:“把关人”理论
★ 受控者:“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二
十二、哥伦比亚学派 创始人:拉扎斯菲尔德
成果:否定魔弹论,20世纪40年代——60年代,有限效果理论
◆“有限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常可以产生效果,但并不是威力无穷的,效果的产生,效果的大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大众传播本身并不是一个可对受传者发生效力的、必须的、重要的起因,它只不过是作为一种中介因素与影响的联络者在起作用。
代表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与态度改变”的研究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并不是直接被受传者接受,受传者也并不是直接受传播内容的影响,而中间还要经过一个在某一方面有权威的人,即意见领袖,去影响他周围或集团里的其他人。
★ 霍夫兰的“说服性传播”:40到60年代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研究证明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提出 使用与满足理论(以上总结已有)二十三 网络舆论特点
二十四 结合中国的传播环境如何理解媒介观
第四篇:传播学复习心得
专业课的复试就是重头戏了,分数的差距一般就是在这里拉开的。五月份的时候,我就很想买一份笔记,但是一直找不到人,最后就自己看书做笔记。到了十月份,看到了真题后,特别伤心,因为都是书上没有的东西。那时,心里特别不踏实,就在网上加了一个华师的学姐,买了一份她本科的笔记,中外新闻史的笔记,花了我100块,心疼死我了!华师的出题很有特色,很多都是老师自己总结的东西,看了他们的笔记发现原来以前我认为难的题目,他们笔记上都有答案,而且还发现了一个规律,论述题都是他们老师出的思考题,虽然笔记上没有答案,但是还是可以提前准备的。
传播学大家就自己老老实实的做笔记,东西都是书上的,但是内容很多,节节是重点,没有偷懒的方法,这个华师好像没有本科笔记,出题人是个老老师,现在不带本科生。新闻理论很纠结,我当时看的时候也不懂,但是多看几遍就好了。而且这本书考的时间很短,很多重要东西还没有考完,现在出的题目一般背背就可以了,关键是要会做笔记。这个笔记是我在论坛里下了一份,自己在看书补充了一下,可惜的是笔记被我弄丢了,我特别郁闷,应该是在家里,只是一时找不到了。大家可以在论坛里搜索一下,我的笔记也是参照那份笔记做的,很多人都求新闻理论的笔记,但是大家没有利用好论坛,其实搜索一下就出来了。】
新闻史 说句实话感觉很乱,报纸太多。一开始没有什么头绪,到最后阶段才悟出点道理。。看书一定要把握总体,不要仅仅只是看。新闻史都有一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条件都不一样,要掌握新闻事业在这个阶段的总体趋势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报纸。。简答题和论述特别注重这方面的能力。。把握住总体然后在往里面填一些重要的细节。。
新闻史的报纸虽然多,但大多数都只是昙花一现,要记住最具有代表性的,其他有印象,会说出来点东西就行。09年有一道简答: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现的历史条件有哪些?还有哪些代表性的报纸?很典型的一道题。填空题也不会太偏,都是在历史上有重要作用的。
外国新闻史相对简单。自我认为。考题大部分只涉及英、美、日、俄、德、法...而且每个国家的新闻史都有自己的规律,很好把握。
新闻理论重要的就是理解。不要死记硬背,那样很吃亏,论述题要联系实际,所以要经常上网搜集和新闻有关的知识。要知道知识点是怎么在新闻实例中体现的。要有自己的想法。。新闻理论中的每个小结都有特点,不要弄迷了。
传播学知识点有点多,对于我来说很难。到现在都是一头雾水。不过自我感觉最重要的还是联系实际。。传播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前几章都是基本知识,然后就是大众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第三部分就是五个研究方向:控制研究,内容分析,效果分析,受众分析,媒介分析...效果分析比较重要。要善于总结每个传播学家都提出了什么理论,不要混淆。
最好还是自己边看边做笔记,这样有助于牢记知识点。关于新闻史有条件可以找一下华师老师的课件,里面会有重点。比如说08年的填空在老师课件里都有涉及。09年有一道简答题是:法国报业解放前后都有哪些变化?这个老师的课件里面也有概括的总结。
我的专业是传播学,14号上午资格审查,下午专业笔试和英语笔试,两门都是一个半小时,但英语内容很多,有点做不完。
专业笔试的题目为:当代中国电视生态探析
英语还是和前两年一样只有笔试,但今年只有英译汉,内容是关于文学方面的散文(因为传播学属于文学院,这几年的英语复试好像都是文学方面的文章)
15号上午跨专业考生加试,因为我不是跨专业所以不能提供更多这方面的信息,但加试是不计入总分的,大家只要及格就好。
下午专业面试,参加面试的30人。2点复试开始后老师组织我们开一个小会,要大家先抽签,抽到前五位的同学就可以开始抽题了,第一个同学准备一下进去面试,后面的四人准备,第一个面试出来,六号七号再进去抽题,所以大家都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自己的题目,因此大家尽可能的把资料带过去,到时候可以翻翻找答案的,今年的同学很多都互相帮助了,拿到题的很多人都帮忙想答案。下面说一下我自己的和我听说的一些题目吧: 1.电视娱乐节目的策划 2.谣言的产生与对策 3.博客的传播学价值 4.新闻娱乐化 5.民生新闻的策划
6.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点
7.20世纪中后期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美国媒体 8.媒介融合
今年的题目大概有一半跟前几年复试的题一样,所以大家还是要多收集一点2011年前的复试题,论坛上都有,大家可以找一下,有机会我再跟大家把以前的复试题都整理一下贴出来。我知道的大概就这么多了,想起来再补充,也希望更多同学能写下自己的经验。
二、现在大家一定都在紧张地复习,作为一个过来人,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能有好的启发。好,现在开始。讲真的,真题我确实不记得多少,但我记得名词解释、简答题、填空题考的都是书上很基本很基本的内容,有些甚至是非常偏的角落里的知识点,这就要看你平时看书有没有认真,有没有动笔。
其实华师的专业参考书真的是不多,就算加上那本李彬的《全球新闻传播史》,都不算太多。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每一本书争取要看上个四五遍,头一遍边看边做笔记,梳理大概,每一个字都要看到。第二遍再看一遍,补充笔记。第三遍看的时候,不做笔记,光拿一本书在手里看就可以了,到这里,已经三遍了。第四遍,标出需要记诵的概念,尤其黑体字。四遍结束之后,剩下要做的就是看笔记和记诵简单概念,千万不要一大段一大段地背,因为这既花时间又容易让人精神紧张,只要记诵名词概念及大的要点即可。因为你已经看了很多遍的书,考试中若考到需要简答的部分,也可以写得出,因为熟能生巧。
有些同学也提到看不下书之类的问题,可以采取这样一个办法,就是给自己定指标,一天看几页,比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我当时就规定自己一天看完一章,每天躺下时回忆一下这一章讲了啥,你就是能回忆出个这章的题目也成。这样的话,这本书十天半个月也可以很认真地看完一遍。只要头一遍用心,整个人沉下去理解,对后面的第二遍第三遍都会有十分大的帮助。
十一月底基本上专业书都要做好笔记,看过个两三遍。十二月拿来记诵以及搜集与专业相关的热点。一整个月是必须的。
关于热点的搜集,我想说的是,复习迎考的半年最好是能固定看一份报纸,我就看了半年的《海峡都市报》,因为这样你可以每天放松放松,也可以很轻易了解热点,当然只是稍微地了解,起码你知道最近发生的大事要事。我觉得一份报纸看久了,也会看出些东西来。比如通常都市报都会有评论专栏,看得多了,就慢慢会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这在答题中是很重要的。除了报纸,当然还要看期刊,我推荐的是《新周刊》。其他的我因为买不到也订不到,就没看。这本书有很新锐的观点和深入的角度。另外就是网站了,推荐中华传媒网,里面有传媒关注和传媒热点,解读也多些专业看法,应当关注。
关于英语和政治,我认为暑期班可以不用上,冲刺班可以上上。英语每天要做一两篇阅读,自习完看看外国电影,以及外文书籍。政治的红宝书相当重要啦,我认为不用去看其他七七八八的,多了就乱了,买和大纲配套的习题就可以了。千万不能多。反复看红宝书就好了,看到哪一天书皱了,破了,烂了,恭喜你,修成正果了。
最关键一定要用心,既然做出考研的决定,就要为自己行为负责,辛苦也不过这几个月。
三、我是2010年 考华师文学院 新闻传播类的考生,小方向为传播学·现在仅凭回忆 说下吧··希望对后来人有那么一点点的效用。首先我想说的是··对于考华师文学院 新闻传播类的考生来说·· 华师的新闻传播类并非特别的好,没有独立的学远隶属文学院下面,但是也不是很差,处在中间地段吧。怎么说呢?因为新闻传播类本是这几年的考研热门专业,而 人大 复旦 中传媒 三所大学霸占新闻传播类的学科榜首地位。所以就想读研究生 但门槛稍稍低点来说 华师是个还蛮不错的选择,不过,如果你绝对优秀,绝对自信 就请离开本帖。
本人本科阶段就是学新闻的,同班同学就有5人报考中传媒,但最后结果。。仅有一人进复试而且比较危险,录上的希望不大。而我班考人大的为我班学委,成绩非常好 学习非常刻苦,但她已做好考第二年 第三年的准备。
好,回归正题,无论你考“新闻” 还是考 “传播” 试卷都是一样的。而且就复习来讲。就 《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基础》《传播学教程》四本书,书目比较少的。相对 就拿我比较熟悉的 兰州大学来说吧,兰大的新闻传播类中,新闻学 和传播学 考的试卷不同不说 而且每类都不少于9本书。可能有些同学会说了,书目多可能试题就比较简单,对的。但是如果你反复复习一本书有自信 还是 9本书你都模棱两可有自信呢?这个可自己衡量。如果有绝对的充裕时间可以找下 华师新闻系主任刘九州老师的 论文来看··不过不会多考脱离书本的内容,历史类的考卷给我的感觉来说 就是考的非常的细··本身历史这种东西就不容含糊的,因为历史事件都确确实实的放生过了,哪一年,哪一天,哪个报纸,都必须要搞清楚的。
今年我到华师复试了解到进复试同学的成绩来说,新闻史 还是要下苦功夫的。外国新闻传播历史还好些,中国新闻传播史就比较不好拿分了 也不好背诵。而且我得知的大家的分数都不是很高。所以建议大家在历史上多下功夫。《传播学教程》这本书非常重要,需理解透彻,因为本人本科阶段就是学新闻的 这本书大二已学过。所以还不算吃力。这本书是全国院校比较认同的教材。而且各大书店有卖 复习指导的书。可以借鉴。《新闻理论基础》是华师新闻系主任 编著的书,因为要考华师 所以这本书要看,而且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理解难度要比较大,可能我本科阶段用新闻理论的教材是人大出的吧 与此书完全不同体系,所以我觉得难度是有的,但是这本书不厚··而且可以说比较薄。所以如果有华师本科生笔记的话 还是比较好懂的。今年貌似华师不提供历年真题了,说实话··现在也距离2010年考研过去这么久了,原谅我 我也想不起来曾经所考的题目了。貌似历史让我很纠结的是这样几道题:
1,米SL(白虹贯日)
2,杰斐逊的新闻传播观。这个不难
3,俄国十九世纪初--20世纪初 的报纸。这个纯靠记忆 历史还考了例如 东方杂志的经理(这个我没答上来,因为一直都对主编刻意记忆 所以经理忘记了)费加罗报(一份质报)
还有什么 具体现在想不起来了··如果能想起来 我会继续添加
有关复试,复试流程是这样的,复试的笔试我就不多说了 跟着安排考试就成,英语笔试今年华师文学院改成 翻译了··给一篇很长的文章,翻译成中文。我的印象是 这个文章很长很长~~~~ 说下综合复试吧 这个比较重要
本人考的是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复试分开··在文学院3楼 320会议室参加的综合复试· 首先 抽号,这个号码是你进去答题的顺序··然后1号进去答题,2号进去抽题,1号答题的时候就是2号同学在外面准备的时候,要说下,今年我们复试的人都发挥了友爱互助的精神,因为前一号进去答题的时候 后一号在外面准备,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帮她想想题目 寻找答案。且今年华师传播学不刷人。说说我的题目,其实没必要紧张,综合复试的时候 老师们都非常友好,不会太为难学生(起码传播学是这样,不知道新闻学那边是什么情况),我抽到的题目是“谣言的产生及对策”很简单··进去答完后,老师就随便问了几个问题,给我感觉象聊家常,比如你本科学新闻 那你们本科开的中文课程有哪些?你的英语不是很好?等等··只要真诚对答就可以。
好了 这就是我2010年考华师新闻的感受,希望对2011年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哪里说的不对请担待,不要喷我~~~ 觉得我说的不好 也可以离开本贴 我就不耽误大家的时间了···最后 ··英语很重要··卡英语每年研究生考试会让60%以上的人与复试失之交臂。
已经7月快末了····· 对于2011年考研的你来说··已经到了比较关键的时刻了 楼主现在本科毕业放大假 所以比较闲 所以过来和你们侃侃··哈哈···
言归正传2010年研究生考试过去了半年了 所以对于我来说 能给2011年考华中师大新闻传播类的人给予一点的帮助还是让我很开心的··· 我仅说下我的2009准备考研的复习计划 仅仅是我··可能每个人都不同,但是我提供我的计划也许对你有用 如果觉得没用 就请离开本贴 不要乱喷楼主
就说7月吧,其实从2009年3月--7月 我一直准备的都是外语··说真话 外语这个真的挺重要的,每年有很多的人 唯独因为外语过不了线 就算专业课考的再好 也会与研究生复试失之交臂。外语每天都要看 而且外语自己要做好计划。模拟题 作文 最后的真题等等~~~~ 7月开始,楼主就大范围开始专业课的复习了。中外新闻史 这个时候我就开始过第二遍了,而且找到了比较详尽的笔记,(这个笔记各大考研论坛都有),中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这两本书比较大众化 所以笔记也比较好找··笔记所罗列的仅仅是要点,所以笔记上的东西必须全部记会然后看完笔记后 再回归书本 查缺补漏。(注:楼主就是没有再最后的时刻好好看书本光顾着笔记了,所以中外新闻史的分数并不高)。估计9月份的时候两本厚厚的 新闻史就应该让你过完第二遍了,这个阶段不能含糊,必须踏实的记··这样基础有了 第三轮 第四轮复习的时候也有有底了。
月中旬的时候 你必须开始政治的复习了,不要听别人说什么最后两个月复习政治就可以。其实就我看来,最后两个月的时候 专业课进入了冲刺的阶段,英语也不能放 每天都要看,所以给政治复习的时间很有限 而且政治这个东西 你是不能丢分的,因为大家政治都能考高分 你如果丢分了就不划算了。政治我建议再大纲还没出来的时候 先看2010年的复习总纲 或者2010年政治大纲。先把脑子里的政治印象培养起来。我用的参考材料 是 陈先奎(2000题)比较基础,解释比较详尽。还用了任瀘芬的序列2,3,4 和模拟。我个人觉得还可以。可以给你参考···
9月末的时候 无论你进行的什么程度 必须重新整理思路了。把自己所有复习的东西 所有看的东西 自己要有个自我的认识。比告诉自己不知道,你20好几了 应该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了
自己考虑好之后,然后第三轮复习开始 弄清头脑继续奋斗 这个时候要重新加油··这个阶段好多人就放弃了 忍受不了压力,你要坚持住。
我是在12月初的时候 第四轮复习的 这轮复习比较快 几乎就把自己不太熟悉的地方再看看了·
然后英语在11月就该把真题做了 12月真题还要再看一遍。如果能找到华师的历年考研真题最好了 专业课也可以这样看一遍。政治这个时候就是做题吧,别看那些理论了 看来看你 你也不知道你到底哪里不知道,所以找适合自己的冲刺资料···
四、本人是英语专业跨考的,所以基本上时间主要花在专业课上,政治由于以前学文的所以上手也比较快,而事实证明确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专业课还考的不错。我是 于九月份才开始正式准备的,之前都是在热身运动,也就是看些相关的新闻传播类书籍,比如说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世界新闻传播史,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李彬的传播学引论,胡正荣的传播学总论,还有新闻报道与写作,富媒体、穷民主,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等。其实这一阶段主要是开拓这方面的视野,是为自己在接下来的正式复习中做好铺垫,能快速进入状态。
7、8月份的时候,主要是将教材随意的翻阅几遍,因为之前的功夫,所以看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时,感觉非常容易,而且框架迅速就拉出来了,刘老的那本新闻理论基础初看时感觉有点艰涩,后来在看了几遍后,有种顿悟的感觉,尤其是新闻真实性的特征,陈力丹老师的新闻理论十讲里就有相通之处。其实全书就是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新闻理论的关键词,探究之间的关系。新闻史是九月开学时才开始准备的,当时买了一本金圣才新闻传播考研书,然后再将华师历年的真题整理一遍,分析重要考点,然后用小本子做了个图表之类的,再进行有目的的复习,其实中新史很繁杂,外新史还好整理,就那五个国家的重要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名记者,重要的事件。我光新闻史笔记整理加基础记忆就搞去整整两个月,没日没夜的背,写。今天背的,次日早上又将昨日的复习内容再大致默写出来,强化记忆,包括政治我也是这样复习的,因为对政治挺感兴趣的,所以看起来就像看小说一样,没什么枯燥之感,我默写的也只是框架。因为时间有限,到了十一、十二月份,我就开始交叉复习,即每天都将那四本书的内容还有政治花一定的时间复习一遍,这样不至于复习这门忘记那门。一月份时主要是回归课本,对照自己心中已有的框架然后再将书快速过一遍,然后就是把重点再次强化记忆。还有就是一定要定期看期刊看报纸,比如说新闻记者、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新闻与写作、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之类的、中国知网也要经常去看看,关注一下老师最近发表的论文。我当时就是每个星期都会留两个下午的时间去看期刊报纸。晚上回宿舍也会上网看下热点问题,还有学者发表的一些观点,这些对于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很重要。
善用资料
考研和高考有别,在于信息的不对称,考研题目的多样性个体化导致信息呈现一种不平衡性,如果掌握了信息,你能在能在短时间攫取比别人更多的资源。对于我们跨考生来说,直接正确的信息,会让你答题更接近老师的思路,掩盖住自己跨专业学生专业功底不足的缺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十月份跑到华师来租房子,跟着老师听课做笔记,找学长借本科笔记课件花了不少功夫~但到最后两个多月的复习让我的中外新闻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的中国新闻史书是一页没翻。并不是我多聪明,直接的资料让我省了很多功夫。
受益最大的是员怒华老师讲的中国新闻史(她也是出卷人),老师对历史的熟悉,对新闻史有条不紊逻辑性极强而不失生动的讲课方式真的是很吸引人,而且对推测她出的考题很有用,今年的大题,维新变法的报刊思想演进,是我按照她的讲课和以往的真题猜出来的,哈哈,看卷子那个开心啊。
看中外新闻史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注意“时期”,今年的考题:十九世纪的俄国新闻发展,其实题目不难,但我考试的时候看很多同学都没怎么写,可能就是因为只记忆了很多小点,没有综合起来以时间顺序来组合记忆吧。(这个题目课件上有归纳)
我推荐一本书,非常好《外国新闻史自学辅导》,郑超然编的,今年有考到原题:杰斐逊的新闻思想。那本书不仅讲了书上的,也有许多综合性的总结,不只局限在书上的内容。比如08年考过的大众化报纸产生的三个条件,书上就有明确的概括。
注意积累
外国新闻史出题老师魏天真比较注重综合能力和学科拓展能力,不完全出书上的,也会有一些书外的,但如果自己仔细研究过不会很难,比如去年出过的掏粪运动,不仅要答书上的,还要自己结合中国现在的现实分析一下。
大部分考生新闻理论和传播学(考试科目为新闻理论)考的都不错,因为这两本书基本只要记下来就OK,不过看书的时候要注意全面,今年的题目“新闻对抗”就是新闻理论小字的内容,我没看..so.第一个名词解释就不会~
当然答大题需要例子。需要专业术语,需要你对当今新闻事件的熟悉、独立思考和正确阐发,大家可以下刘九洲、员怒华、魏天真以及其他华师新闻老师论文,在中国知网上,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以及人民网舆情频道等等,积累案例、专业术语。
比如今年的复试大题:我国自然灾害新闻报道的改进,显然需要平时的积累,我考前买了一本汶川地震新闻报道集锦,里面有一些对唐山大地震、98抗洪与汶川地震报道的比较,靠着这本书,我写了一个半小时。
不用担心复试,只要你初试分数在那里,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华师网站有公布初试复试每一门的成绩,很公平,复试的时候更像是拉家常,问了我英语、本科学校(没名气需要介绍)、高考语文成绩,复试题目有王韬的新闻思想、你对中华女事件的看法、普利策新闻思想等等,都是很开放的题目,只要言之有理、行为自然放松就无大碍。初试答题技巧
魏天真老师述
1、课后思考题就是论述题;
2、简答题、名词解释题与上课讲的内容相同,也可按照书上答,得满分也是可能的(只要答得好);
3、答题要精炼,抓住关键点和问题所在,不要赘述;
4、简答题,答要点后,稍作解释一、二句话即可;
5、论述题:①不要分太多点,每点又有短短几句话,要宏观归纳好;
②答得要像一篇议论文,500字以上。
例:结合现实性谈谈黄色新闻。
答题程序:a、简单说一下黄色新闻及其特点,要有概括性直击要害。(重点不在这里)
b、提出你的论点(观点),最好一句话概括。
C、说明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在解释说明时举下现实的例子。(做到自圆其说)
d、总结复述结论。
注意:① 不要出现错误的思想和例子,对记不清楚、不敢确定的事件或观点不要写在卷子上。
② 举例说明是一个亮点,可以提高分值。
③ 论述观点时要做到有凭有据、想法集中、思路清晰。
第五篇: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
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你需要有的6个新观念
2010-07-14 23:08:09 来源:传媒人网 作者:冉冉 【大 中 小】 关注度:5084 评论:5条
编者:新闻传播学考研的同学们,也许陈旧的观念束缚了你的复习和发展,专业课复习中,你需要有新的观念为指导来拓展视野,传媒人网资深版主冉冉以四川大学为例阐述了专业课学习中你应该有的6个新观念,希望这篇文章会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不要再迷信那十一本参考书,如果我现在重新复习的话,我宁愿多看点原著,如《消费社会》《理解媒介》《做新闻》等等。。读原著远比那些二三手资料来的直接,而且更能了解其愿意。书读多了,你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导论”“教程”之类的东东抄袭得那叫个不完整啊。
2、考研的重点并不在于你是否适合背书,更多的在于是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独特性,以及你是否有做学术的潜力。也就是说,你很难在现在的史论和业务卷子里找到诸如“党的喉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等等的字眼或出题方式了。我们要关注的是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共同关注的问题,而非“中国”这个偶然。
3、角度和观点的创新。我只是说新闻这边的哈,传播怎么样我不清楚。川大业务每年考评论是必然。“现在新闻的竞争就是观点的竞争,思维的竞争”。因此,能否会写观点独特角度新颖的评论是区别于“新闻民工”与“新闻人”的关键。因此,重视新闻评论写作吧。(编者:大家可以将写的文章在传媒人论坛交流,会有版主和热心会员给你指出问题所在。)
4、不要为你跨专业的身份自卑。新闻这个行当,就需要杂家,就需要综合知识背景。因此不管在笔试或复试中,请不要刻意回避自己的本科学术身份,这不是你的缺点,而是你的特点,你优于别人的长处。要善于把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与新闻传播专业结合起来。而这,说不定就是你以后的研究方向。
5、学会中立,他者思维看问题,不作价值判断。既然都准备读研了,那么至少我们开始逐渐踏入学术这个圈子。在这个圈子有些规则我们得守住。第一准则就是,作为一名“研究者”(远远谈不上,但愿吧)一定要坚持第三方立场,中立地看问题。这得反映到你初试或复试中,千万不要因为你的热爱,而偏袒一方(比如中外新闻报道对比就是典型)。要知道,任何热爱都是盲目的。只描述,不判断。
6、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读了一年我越发觉得,老师们在判断试卷的时候应该更期待考生们的批评的思考吧,比如对某一原理的质疑,某一现象的批判,而非仅仅是“哦,反正我晓得这个原理,背下来抄上去就行。”这样的话,你可能仅仅得个平均分而已。批判性思维绝对是有意义的,学会从反方向看问题,有时候比你从正面看问题要容易的很多,答题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