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的新途径

时间:2019-05-12 12:4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的新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的新途径》。

第一篇: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的新途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利益,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精神生活的追求则被忽视和淡漠。当前中国,人文精神危机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弘扬人文精神,寻觅失落的精神家园已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课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如“究天人之际”的探索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经世济民”的责任精神,“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宝贵财富。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目标指向,培养大学生最终成为有独立、成熟、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我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现代教育意义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表现为,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其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品德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在社会公德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污言秽语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三、生活追求侧重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甚至不惜“借钱过好日子”。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

如上种种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究其客观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大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当前的大学生群体,独生子女较多,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所以,我们要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入手,完善青少年道德教育机制,而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无疑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这些优秀的道德理论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坚持用这种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从而锻炼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是我们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者的责任。

二、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高等学校教育中的现状

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整体上看,他们较之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是,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普遍认为有必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并且会主动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不少大学生认为“全球化将导致传统文化衰微”。

(二)课堂教育是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课堂教育,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广大学生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开阔,他们可以在网上获得相关知识。

虽然课堂教育是获取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从调查结果看,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我们曾经选取了三个历史典故——“闻鸡起舞”、“投笔从戎”、“三顾茅庐”进行调查,大部分学生仅仅是“了解一些”,甚至一些学生根本不了解。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没有与自身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是被动地接收传统文化教育,而不是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时代的急剧变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表现形式和手法单一的传统文化已经难以与此相适应;二是新的时尚文化形式尤其是电视剧、电影等更为广大青年人所喜爱,更适合他们的口味;三是社会的多元化使广大的大学生心理需求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也会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排斥心理。

怎样解决大学生群体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着力改变全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风气

一种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离开人民大众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壤,在民众的关注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的最重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首先,要认识传统文化教育与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不可分。师承文化传统,创造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并传承给民族的将来,这是教育的使命,责无旁贷。其次,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中华民族能几千年生存发展、没有中断而在今天又能重新复兴的重要原因,要培养国民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就必须藉由历史教育。再次,综合国力的竞争也与历史教育有关。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轻视传统文化,势必难以培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和历史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

从目前我国的历史教育教学形式来看,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快历史教学改革的步伐,推动历史教育的大众化水平。首先,应加快学校历史教材编写改革,增加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的内容,尽量呈现生动的史实,避免过多的结论。使之更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和时代要求。其次,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实物材料,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并改革考试方式,使之与历史教育的育人目的结合起来。此外,大学还可以设立历史教育专项课题研究项目,重视学校教育系统与社会教育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推动历史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清末文人龚自珍曾说:“灭其国不如先灭其史。”可见历史传承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三、探讨介子推文化对本区域内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的必然要求。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处介休的一所高等学校,我们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本区域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例如:晋商文化资源、介子(清明-寒食)文化等。

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介子推“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公子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种文化精神。当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这里体现了“孝”。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忠”“义”的文化精神也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士大夫精神的渊源,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亲为纽带将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孝”,从小处说,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说,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

介子推“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更影响和感染了世世代代的绵山乃至华夏儿女。介休素有“三贤故里”之称。介子推为“三贤”之首。第二贤便是东汉三万名太学生领袖郭泰。早年他领导了太学生反对宦官专权的正义斗争。后来看到朝政腐败,“天之所废,不可支也”,便周游郡国,以选拔人才和劝导后进为己任。“党锢之祸”起,许多知名的士大夫被害,他不再出游,遂返乡回到母亲身边,设馆授徒,弟子以千数。《后汉书·郭泰传》记载说他“后遭母忧,有至孝称”,据说郭泰从母亲发病到去世,其间日夜守候奉侍,因劳累过度而吐血,一年以后才痊愈。第三贤是北宋出将入相五十年,位在宰相之上的文彦博。他不仅对孝道身体力行,而且有专门论著。在其《孝子善继人之志赋》中曾说:“孝子奉亲,俾继袭于先志,博谕于后人。”把承先启后,做为孝子的主要职责,对传统的孝道思想做了重要的发展和阐释。

在“三贤”的影响与感召下,绵山一带孝子辈出。诸如:明景泰时人武瓛,为给母亲治病,上绵山抱腹岩研习内科与疑难杂症三年,他不仅出巧思使母病有了起色,而且成为人们所尊崇的“神医”。清代康熙时绵山脚下人氏田馨美,二十年如一日侍奉双目失明的母亲不离左右,后又抚养他侄兄的遗子、姐姐的遗女长大成人。乾嘉时国学生张呈绣,母病后想喝蜂房泉水,他艰难跋涉上绵山去求,路上遇到了猛虎。猛虎看了看他便悄然离去,据说是为其孝心所感动。道光年间曾做过内阁中书的王堉,因母病开始钻研医学,在绵山发现了中草药“血见愁”。并不时给别人看病,且医德高尚,拒绝受礼,著有《醉花窗医案》等,人们赞誉他继承并弘扬了“三贤遗风”。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从而使绵山一带成为闻名遐迩的孝道之乡。

“百善孝为先”。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像孟子所倡导的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社会的高度和谐,一直是我们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方向。我们对学生进行介子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侧重于介子精神的现实意义,一些研究学者将介子推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惟诚惟信的人生准则。通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十分明显:比如义务献血的学生十分踊跃并逐年增加;拾金不昧的同学经常受到社会人士的表扬;优良的校风学风经常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与表扬,诸如此类的典型个案不胜杯举。

作为一所地处三贤故里,且具有典型办学特色的地方高校,我们认为,传承介子文化,弘扬忠孝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披肝沥胆,贡献力量。

备注:文章写作过程当中,引用或参考了不少其他学者的观点,现因时间问题,不一一备注。望谅解!(作者:王启军 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主任)

第二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

罪犯入狱,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违法犯罪,而根源却在于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因此,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不仅仅要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上存在的重大缺陷和严重失范的问题。而我们民族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治疗这些缺陷和失范的一剂良方。

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罪犯思想教育的范畴,可以说是这些年来监狱思想教育的创新

然而,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罪犯思想教育的的范畴,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目前仍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尝试,而不是整个中国罪犯思想教育体制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的关系还存有疑虑,各个试点单位在实践中对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的形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观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系统、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1〕这些文化积累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世代延续,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甚至人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承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地域上说,有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等等;从流派上说,在先秦有儒、道、墨、名、阴阳、法六家的不同,汉魏以后,又出现儒、道、佛三教的鼎立。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生“修、齐、治、平”,把个人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以此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当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但是作为良好人格具体体现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这些基本要素就是能否以真正的爱同他人相处,即“仁”。“有人把我国传统美德的内涵归结为‘尊道贵德、律己修身、仁爱孝悌、诚信好礼、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以义制利、勤俭廉正、务实宽厚、自强不息’等”〔2〕,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丰厚道德文化遗产是今天公民道德建设中可借鉴和利用的宝贵资源。

当然,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部分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糟粕。不能只看到精华而看不到糟粕,或者只看到糟粕而看不到精华。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精华和糟粕各居其半,没有轻重,而是精华是主,糟粕是次,精华是根本,糟粕是枝叶。

当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思想,是我们思想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罪犯思想教育的意义分析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人类最大的残疾是心灵的残疾,教育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思想教育是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以宣传本阶级的思想体系、政治主张为内容,以对人的道德情操、思想认识进行引导、规范为任务的思想意识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监狱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罪犯的成功经验及其制度。“我国监狱对罪犯进行教育的内容通常包括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三个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可谓我国监狱的特色。我们不仅开设思想教育课程,而且在实践中非常重视对罪犯思想教育,并且把它放在首位。”〔3〕按照《监狱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监狱对罪犯的思想教育主要包括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前途等几方面内容。

对罪犯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对改造罪犯工作的基本政策要求,有利于“端正罪犯政治方向、培养罪犯优良品德、促使罪犯认罪服法、激发罪犯改造动力。”〔4〕“如果我们不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其认罪服法,深挖犯罪根源,解剖犯罪思想,使其最终在真理面前低下头,要想改造这些反动思想根深蒂固的罪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对罪犯思想教育是我国监狱改造罪犯成功的法宝之一,今后必须继续坚持乃至发扬光大。”〔5〕

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比较忽视思想教育的作用,一般也不开设思想教育课程。比如美国,从社会(包括家庭和学校)到监狱,基本上都没有思想教育工作制度。美国监狱虽然有牧师和心理学工作者,但牧师的实际教育作用很小,心理学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同道德基本上不相干。人的改造从根本上说是思想道德的转变,只有现实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使狱中的犯人得到真正的改造。美国监狱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制度不能不说是美国监狱效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6〕直至现在,美国联邦监狱对罪犯的矫正,思想教育仍不够重视,其教育计划仅是“帮助囚犯获得了读写能力和相关技能,这些技能有助于他们释放后的就业。”〔7〕所以,在我国当前监狱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这些经验和制度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是监狱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应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思想教育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前提。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当社会化过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精神素质时,便赋予了主体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性格、感情和倾向性。所以人们都会不可避免地带着一定的倾向从事活动,其自身的文化素质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并熔铸于活动的结果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学者概括为十大特色:“

1、勤劳智慧,奋发有为;

2、爱国爱家,仁政恤民;

3、勇于创造,革故鼎新;

4、廉洁奉公,为民请命;

5、轻利重义,舍生取义;

6、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7、尚贤选能,注重文事;

8、敬老慈幼,尊师重教;

9、诚信谦和,敬业乐群;

10、胸怀博大,协和万邦。”〔8〕这十大特色,无不对人性的锤炼和品性的塑造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同样,对于罪犯思想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源泉。在罪犯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有助于唤醒罪犯的良知,唤醒罪犯的“孝心”、“爱心”、“廉耻心”、“恻隐之心”、“仁义之心”,唤醒罪犯的“礼仪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消除对物质及其他非分的欲望。从实践来看,我国监狱对罪犯的思想教育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传统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影响的必然结果。

二、当前罪犯思想教育中推行传统文化存在的困难

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排斥的思想残余仍在作祟。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但近代以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五四”时期是历史大变动大转折时期,新旧思潮的激烈交战,东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合撞击,一些人“把传统文化当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东西,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化的阻力和障碍,把传统文化当作现实中的问题、消极的东西、社会的阴暗面、一切不如意的东西的替罪羊,把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传统文化。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要进行现代化,就要彻底清除传统文化,‘不破不立’,‘打倒孔家店’、‘消灭汉字’等等。”〔9〕意图用新道德代替旧道德,用“自由主义”、“人道主义”、“科学主义”代替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

建国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也是只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教育,而排除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且往往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中国传统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对立。文化大革命中排斥传统文化的诸多做法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在经过哲学的反思以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这种排斥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霾至今仍未散尽。

另一方面是监狱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尚缺乏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对罪犯的思想教育必须实事求是,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人的特性,民警必须有时间、有耐心开展教育工作,如此,才可能收效。反思我们现在对罪犯的思想教育工作,一个很不到位的方面就是不实事求是,缺乏统一的要求和标准,过于急功近利。迄今为止,各个监狱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除海南省由司法厅自上而下推行,统一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外,其他所有监狱均系自行在罪犯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监狱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五花八门。教育内容的选择,师资的缺乏,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是否认同等因素常使各个监狱自行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陷入窘迫的境地。加之目前各监狱普遍存在重经济效益,轻改造的现象,正如毛泽东曾说的“有些人只爱物不爱人,只重生产,不重改造。把犯人当成服劳役的。”〔10〕,罪犯教育的时间常常被劳动的时间挤占,没有时间的保障,最基本的教育任务都难以正常完成,又何来额外的时间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硬性的要求,各个监狱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功利性较强,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想起来就搞,有时间就搞,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三、罪犯思想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是消除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辩证的态度,而不应该采取排斥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变迁的积淀,在形成的过程中难免带有时代烙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因此,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性,了解其腐朽传统对人们思想的负面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糟粕进行认真的批判和清算,以消除其对人们的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十七大的这一号召,为我们从事罪犯思想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思想,如爱国爱

民、孝梯仁德、敦厚信实、勤劳勇敢、先义后利、自强不息等等,是罪犯思想教育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是建立强要求强内化的教育机制。“强要求,强内化”机制是指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依靠某种措施,使教学内容得到强化。罪犯思想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必须自上而下推行,建立长效机制,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加强考核。教育中,可采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规定一些罪犯必须掌握的经典名篇,规定一些罪犯可以选择掌握的内容。如近两年来,江苏省金陵监狱在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中,通过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考核机制,明确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开展月度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教育取得初步成效。在社会各界帮助和支持下,监狱向服刑人员发放了数千册《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中华文化经典读本,并在服刑人员中组织开展了古代圣贤经典诵读活动。并注意从新入监罪犯抓起,确保人人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反复诵读圣贤经典,让服刑人员在流传千年不衰的经史子集的诵读中参悟“做人饮水要思源,为人知恩要图报”的道理,使服刑人员在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繁杂的氛围中,品出其中的真谛,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学会为人处事的最基本道理。

三是形成一个弱要求强内化的教育机制。“弱要求,强内化”机制是指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要求,依靠日常生活的有效渗透形成强内化的教育效果。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监狱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改造环境。要加强监狱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把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改造风气和监狱规章制度的建设,与监狱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文景观的设计和建造紧密结合,并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大力打造罪犯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我们在监狱文化建设中,竭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创建了富有金陵监狱特色的文化品牌,使传统文化教育起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效果。首先,注重以优美的环境愉悦人。07年以来,金陵监狱在监区环境建设中匠心独具,汲中国古代园林的精华,把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与监狱的专政面孔和谐统一起来,并多次组织罪犯进行游园活动,融教育于潜移默化之间。其次,注重以丰富的内涵激励人。监狱努力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石一物皆有寓意,如小桥起名“平安桥”、“和谐桥”,石头有“三省石”、“求真石”、“拼搏石”,“回”字形雕塑内涵丰富。每个监舍的墙壁都挂有方形、扇形、菱形、条形的书画作品,室内都有贴合改造实际的提醒语,所有的书画作品、提醒语内容全部由罪犯自行创作完成,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罪犯自觉改造,追求美好生活。再次,注重以优秀的作品感化人。监狱利用空余时间,教导罪犯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艺,锻炼并陶冶他们的情操。并充分发挥“放飞艺术团”的“文艺轻骑兵”作用,经常深入到罪犯劳作现场、生活现场进行演出。让罪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相声、小品、双簧、快板等艺术形式,使罪犯在娱乐中普及道德知识,在笑声里领悟人生哲理。努力避免那种生硬灌输和说教的方式,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四是利用课堂教学灌输优秀文化传统。课堂是监狱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结合教学内容把优秀文化传统介绍给罪犯,可起到深化教学内容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双重作用,并且可帮助罪犯从理论层面认识优秀文化传统,分清文化传统中陈腐落后的惰性成分,提高罪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吸收能力。针对监狱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大课教育和小课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大课教育主要是借助监狱电视台,每周固定时间,组织全监罪犯集中收看传统文化系列知识讲座。小课教育主要是以监区或分监区为单位,根据监区(分监区)的教学进度,开展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育。08年,我们在罪犯中举办了以“理智人生”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系列讲座,系统介绍中国儒家文化知识,大力宣讲中国儒家文化“礼、信、仁、义、孝”的博大内涵,前后历时3个月,共举办了18期儒家文化知识讲座,现场接受授课教育的罪犯达到3200人次。监狱还充分依托监狱电化教育网、金陵之声广播网、罪犯新生家园网等信息化载体,将系列讲座内容制作成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件,各监区组织全体罪犯在每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集体收看讲座实况,进一步放大教学效果。定期组织罪犯集体收看《幸福人生》、《天下父母》等系列节目,并邀请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志愿者来监开展了“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中国文化与管理科学”、“传统文化领航人生”、“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一系列传统文化主题教育讲座,从人生的信念、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抉择、人生的命运等方面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对引领人生的意义进行精彩的讲演,使罪犯的心灵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引导罪犯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从中获得深深的哲思。通过深入浅出的儒家文化知识的讲演,启发和引导服刑人员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洗礼自己的思想灵魂,培育善心和爱心,重塑道德观念,回归理智人生。

五是组织罪犯畅谈学习体会和感悟。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我们民警与罪犯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学唱感恩歌曲,诵读圣贤经典,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监狱进一步落实“民警谈话教育日”制度,分管民警深入监房,向罪犯讲述中华传统的美德,讲述幸福人生的理念,讲述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与罪犯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鼓励罪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积极投入到改造中去。许多罪犯在与民警的交流汇报中表达了希望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的愿望。此外,监狱还及时组织开展罪犯每人写一封家书活动,许多罪犯在给家人的信中汇报自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体会和收获,字字句句发自肺腑。很多罪犯都表示,中国传统文化荡涤了思想上的尘埃,灵魂深处经受了强烈的震撼,复苏了道德良知,决心身体力行,积极求改,积德返善,争取早获新生,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像缕缕春风,不仅满足了罪犯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饥渴,同时唤醒了罪犯沉睡的心灵,让罪犯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罪犯从内心深处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监狱改造秩序更加稳定。

第三篇: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内容提要 :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崛起的呼声已越来越高。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代大学生每个人都担负着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先进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如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教育新时代的国之栋梁,用古哲先人的智慧做大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摆在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社会

正文:

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是一项头等重要的社会工程。提高人的素质,除了提高人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之外,还应重视道德理想、高尚人格和情操的培养。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长期延续而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历经磨难,历久弥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饱经风霜的中国文化一定能从容应对,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今后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再展雄风。当代大学生要有这样的自信。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应该以时代的视角思考和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一种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的正确观点。同时,还要树立一种革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源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为世界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让中华文明之花再放光华。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精华,在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的历史中闪现出了异常耀眼的光辉。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已经深深地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是我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在如此灿烂厚重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我国青少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也是在开放的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大学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成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在学术领域一直被争论不休。《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传统文化从最广义的意义上说,从现在这一瞬时之前的一切中国文化,即“过去的文化”,包括中国人认识的一切存在包括被认识的自身都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从狭义来说,指从现在这一瞬时之前的中国人的一切精神产品和一切精神化的物的产品的精华。本文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针对此狭义的概念而言的,特指那些经过历史沉淀后,去掉糟粕的精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丰硕成果之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人类文明之花。

(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为了解开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套在人们思想上的枷锁,“文化战士”们对以孔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强烈乃至绝对的批判,就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历史条件来说无可厚非。但是,时至今日,此种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忽视,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特别是我国当代的大学生们。

自从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中国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西方文明的产物充斥、诱惑着现代的人们。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文化的发展却没有适时地跟上时代的脚步。现代之人喜闻乐见的“无厘头”、“俗文化”大行其道,京剧、诗词等传统艺术和菁英文化却门可罗雀;影视作品也忙从于西方乃至日本的胡编乱改之风,致使本来经过了历史沉淀的艺术作品如《聊斋》、《红楼梦》都失去了原有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中国的民间故事“木兰从军”被美国迪斯尼制做成动画电影风靡全球;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被韩国申请成为韩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国人自己的七夕情人节远不及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受当代年轻人欢迎。这一切是多么的令人扼腕,发人深思。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文化的回归,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滞后也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阵痛”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唐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中国功夫和华人影星在国际影坛上频频亮相,中国的企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者也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打出自己特色的“中国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才更有竞争力。特别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向全世界打开了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我们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以崭新的面貌

重现于世界。在中国的各行各业,对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被国家加入到了法定假日之中;中医的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也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现实越来越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才能够使我之民族、我之文明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乃至青年人所具有的希望、进取、“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现代人的身上“依稀可见”了。从建国到如今,我们的社会现代味重了,传统味淡了,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也部分地扭曲了,他们渐渐地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无法直面人生的挫折,盲目攀比、急功近利、好高骛远,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诚信。

这一切不应该把错误都归罪到当代大学生身上,社会大环境亦如此,大学生奈若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五四”时期的彻底否定和文革时期的“批孔”“批儒”,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自己民族的拷问与打击,对于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少了,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文明就必然钻这个空子,“文化侵略”之势凛然。而当代的大学生正是国家和人民对传统文化认识和重视不足的,读英文、吃汉堡、看大片、玩电脑长大的“跨掉的一代”,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却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却俗化了人们的精神领域,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冲击、诱惑着当代的大学生们。在其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讲求个人发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点,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之未来人才储备的当代大学生,虽然具备了文化上的优良素质,在文化知识储备上比以往有较大之有所提高,但在个人人格素养上却令人担忧。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当代大学生们业务水平不错,但在做人方面有欠缺者居多,好嫉妒、虚荣、不讲信用,非正常竞争,易沮丧,易骄傲等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教育的可用性

在武汉大学的学报上我看到这样一段话:“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的关系,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模式的选择。现代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它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大学教育都要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因此,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价和批判继承的过程。”钱钟书 先生认为:“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的现实意义。[5]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极有价值的人文哲理和科学思想,它们与现代马克思主义不仅不相悖,而且可以相辅相成。它们是中华大地之上生长出来的,并以中华民族自身的独特方式表现的,因此更容易为我们中国人自身去认同与吸收。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极为璀璨的文化,它是祖先留给我们巨大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之伟大力量,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凝聚力。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有能力鉴别自身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在历史长河的激流中,淘汰糟粕,保存精华,以其不朽的独特风姿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因此,中华民族这个孕育了几千年东方文明的伟大民族要在世界文化异彩纷呈的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大学生肩上的重任不仅仅是继承,更要发展和发扬光大。

(二)、传统文化对于当代教育的实用性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64个字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政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64个字,为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了方向。我担任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近五年来,一直把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我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越发觉得传统文化正是至于当代大学生种种问题的一剂良方。1、心怀天下,追逐理想 目前的大学教育工作者普遍发现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观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而大学生不但在文化上有所追求,在精神上也要有更高的理想追求。这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名人故事、传记、史料的介绍和学习中如屈原、苏武、史可法、谭嗣同等,吸取我国历代历史名人的人格理想,学习其对信念、理想坚定不移地追求、坚守,为了维护自己的理想人格,为了坚持理想,弘扬信念,宁愿付出一切代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坚定的信仰是人生路上的指南,不至于使人迷失了方向,走上歧途。、重信轻利,勤俭节约 许多大学生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受到社会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多的是追逐金钱、私利,互相攀比,缺少公德心,缺少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典故和名言都值得我们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勤俭节约方面加以学习与借鉴。用我们传统中现成的东西来教育学生讲求诚信,构建节约型社会。、乐观豁达,重生轻死 古人的“杀身”是为了“成仁”,为了理想、国家。其实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重生”的思想,有着很强的生命意识。在对现世人生的关注、执着,在为现世人生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这一点上,无论儒家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是如此。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何其乐观豁达,贤人孝子“身体发肤”源于父母,怎可以擅自轻生。当前大学生存在自杀现象,这种轻生的观念显然与传统文化精髓相悖。乐观豁达,珍爱生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才是人生真谛。、文明有礼,忠孝仁义 中国自古就有“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忠诚仁德都是传统留给我们的美德,应该大力加强对学生“仁”“义”“礼”“智”“信”“忠”“孝”“ 廉”“悌”“忍”等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操守的宣传和理解,以灵活新颖的方式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以和为贵,自然和谐 在“和平崛起”成为当前我国主题的大背景下,和谐问题至关重要。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顺乎自然”、“宽容仁忍”的思想,“和衷共济”的和谐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换位思考方式等,我们均可以把这些拿来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自身调节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可提高大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几项尝试性做法

(一)、宣传

大学生只有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有所继承和发扬。我分批分次对学生进行深入、扩展式的讲解,让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文知识都有了一个脉络性的了解,再让学生自己去查典故、谈感想、省自身,教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根据先人的言行来反省、要求自己,最终使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二)、参观

参观是传统文化教育更直观的一种方式。观看艺术,历代的书法、绘画、雕塑、工艺品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文明的璀璨;回顾历史,让他们了解过我们民族去的屈辱和苦

难,明白我们今天担负的振兴中华的重任;走进英模,我们睹物思人,明白应该怎样活着,反省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三)、读书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特别是古典文学的书,是学生吸取传统文化、解决以上种种问题的良药。诚然,让学生读晦涩难懂的古文,他们必然“兴趣缺缺”,读书应从其熟悉的例如“四大名著”等作品入手,引导他们阅读,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必然会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古哲先人智慧品德的之影响,使教育事半而功倍。

(四)、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文明,探讨节日的由来,进而向学生灌输古人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激发我们对传统的兴趣,引导我们对高尚人格的向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我们的思想教育既充满了温情,又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而当代大学生正是我们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栋梁,在高校点亮传统文化教育之灯,高举传承中华文明之火,鼓之以雷,助之以风,必可一改高校大学生传统人文精神滑坡、淡化和缺失之现实,也必将有利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振兴和发展壮大。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用吾等之心血携手共创国之明天,让中华文明之花在新世纪的大学生手中再放光华!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间上:5000年文明;空间上: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古希腊、地中海文化;发展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不断自我更新、自我修复;内容上:儒释道是主干,核心是儒家文化,此外还有墨法阴阳家等文化,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约等于儒家文化。地域上:燕赵文化、巴蜀文化、闽晋文化、红山文化、齐鲁文化等等,非常多。特点上,关注生命,注重当下,性质上是小农文化。中国文化是非常复杂立体多元的体系,而非单一的面。也可以从历史、文化等层面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是中国文化中精华的东西。正如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一样。

二、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思考

1840年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是批判质疑否定,90年以后主要是重新思考、价值重估。

(一)90年代以前:批判质疑否定

鸦片战争期间,太平天国起义,用基督教文化批判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摧毁,烧书、毁庙,颠覆中国传统文化,把千百年来中国文化颠覆,失去民心;54时期,反传统,带来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这一时期,李大钊、毛泽东等引进德赛先生,早期中国把传统文化认为是中国进步的绊脚石,袁世凯、吴佩孚等主张尊孔独今,复辟帝制。对峙,儒家思想遭到严厉批判。建国后,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儒家思想完全对峙的思想成为共产党的主要思想,60年代冯友兰给山东孔庙孔子鞠躬被认为是非常反动的事情。文革时,孔子完全成为政治工具,一无是处的孔子。毛泽东71年后对孔子的态度发生变化,判孔子死刑,74年批林批孔。78年西方价值观传进,泥沙俱下。《河殇》中国式黄土文明,西方是海洋文明、地中海文明,要全身心拥抱西方文明。

100多年间,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不理性思考,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质疑,甚至颠覆。(从古至今,中国所有宣传、所有导向全部为政治服务。)青歌赛,一个军队学员看三面国旗,把新西兰国旗说成是中国国旗。网民要开除其国籍,学员只好在网上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二)90年代后:理性思考、价值重估

以往国人心里现在基本上传统就是封建、不好的东西。但是100多年的传统没有被完全批判否定掉,依然深入国人骨髓、毛发中,有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江河湖海,回到老百姓生活中,孩子学《弟子规》。90年代,党开始以心平气和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国学热是相对于以往的冰点而言的,非热而是温。建议中央电视台开传统文化频道,不要热,变成常态东西就可以,否则老板们学完之后,只学会用周易算卦。《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定》价值认同阶段、尊重的阶段。

1.表现为:

民间:儿童诵读经典工程;

学界成立国学院、儒学院、学术讨论会、研讨会等等、高校理工科学校进来后先学儒家典籍,答辩前先背一些儒家文章; 官方:祭祀活动,标志性事件是04年9月28日全球祭孔;孔子学院是5年内建100所学院,但是2009年底超过500所。现在有272所孔子学院、272所孔子教室,最早是韩国,最多是美国。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道德方面的东西,目前我们还无法传播这些道的方面的东西,因为去的教师主要是大学生志愿者,主要讲一些文字、诗歌等。2.对节日:国人对中西节日的态度表现出对传统节日的忽视、实际上是对传统节日内涵的忽视。

三大节日纳入法定节日:清明、端午、中秋

母亲节(5月第二个周日):改革开放后,深圳等地引入的,是美国的,世界各地都有各自自己的母亲节,法国是5月最后一个周日。中国最早对母亲进行歌颂的在《诗经》,“哀哀父母„„预报之恩,昊天罔极。”应由中国自己的母亲节。教师节可以设定为9月28日。3.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有四项:内蒙的、新疆的、古琴、昆曲,中国占26项(共70多项),文化遗产日:6月第二个周六,中国文物流失最严重,中国流传出去的超过1700万项。国学大讲堂、百家讲坛。

4.文化复兴过程中遇到一些现象,迷信化、娱乐化、排外化、功利化、庸俗化等现象都出现了,挣曹操、西门庆、二乔、李白等(四川成都、甘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等挣李白)——功利化;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接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地气,不能浮在现实层面上,否则无法接,也不是中国自己的东西,长期以来厚此薄彼了,而且把二者对立起来了,对立的时间大概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否则如何化到中国,而这一定有相通相容的东西。但是又带来一个困境,究竟以谁为体的呢?学界观点对立:正统派、异议派和取代派,各自观点分别为马体中用、中体马用和马克思主义到中国这是鸠占鹊巢。二者相通相容的地方表现为:

(1)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传统:《周易》

(2)人类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传统:荀子人有义、理性、道德;诗经,儒家:大同世界“四海之内皆兄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终”“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郭沫若小品文《马克思来到中国》

6.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16、18世纪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200多年对西方影响非常大,如伏尔泰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进法国人权宣言

1861-1885年把中国的儒家思想翻译为英文,那时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李约瑟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来源于中国。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非常不可思议,但是要知道二者实际上非常契合,所以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我们接收起来非常容易,因为那就是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特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土耳其是个自我撕裂的国家,灭其国家先灭其文化 7.传统文化在人的道德良知缺失的情况下能否发挥作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泛滥、山寨文化流行、诚信缺失等,经济发展了,幸福感下降,广州上海北京人幸福感最差。管仲帮齐桓公夺天下之后,立刻道德教育;商鞅变法恰恰相反,法治天下,秦俗日败,秦朝15年而亡。一个国家单纯强调GDP不可以。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道德良知和利益之间的关系上,儒家也有合理的论述。人应在道德之上合理追求自己的 利益,道德价值优先,如仅仅追求物质利益,荀子“饱珠玉者殃必其身”。老子认为一切祸患的根源在于对物质的贪欲。

高楼大厦就是一张床,山珍海味就是一口饭。O(∩_∩)O~呵呵。不查是孔繁森,一查是王宝森

道德、良知和利益的例子:“我现在有俸禄,能自己买鱼,你们给我送鱼,一旦被揭发了,我就不能做宰相,就没有钱买鱼”。元宰贪胡椒800吨。秦桧。严嵩。蔡京。和珅(贪1600亿人民币)。同样的制度为什么有的人变好人,有的人变坏人?制度本身应找原因,但是也要从个人自身道德找原因,道德修养、道德自律非常重要。朱熹:“君子之心,长存敬畏”80%的人是没有信仰的。对历史、法律和道德的敬畏。

要寻找心灵的港湾。

现实是昨天的延续,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

结语:作为中国人对民族文化要有温情和敬畏,要爱惜和尊重。

(以上根据讲课录音整理,请教师们下载参考)

第五篇:常州工学院-用身边榜样激励青年成长 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新途径

用身边榜样激励青年成长 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新途径

常州工学院

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我校以向身边榜样学习为抓手,用身边榜样激励青年成长,注重挖掘、培育和宣传生活在学生身边、为大家所熟悉的优秀典型,注重发挥先进典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探索典型引路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着力选好“身边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关键在于榜样的选择。在榜样的选择上,我校特别注重挖掘凝炼,完善遴选机制。学校发挥学工、团委、学生会和宣传队伍接触面广、交流多、熟悉学生的优势,深入到学生中,不断挖掘、遴选和凝炼有特色、有亮点、有示范引导作用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在全校广泛开展先进个人选树活动,突破传统的典型产生模式,通过学生提名推荐,引导青年学生发现身边平凡人身上的闪亮之处,评选学习之星、服务之星、创新之星和“感动常工人与事——大学生人物”等一批大学生信服的先进典型。在榜样的选择上,学校十分注重鼓励支持,完善引导机制。一旦发现既契合时代主旋律,师生认同,又能引起共鸣的先进人物与事迹,学校就给予重点关注、热心支持和积极引导。在榜样的选择上,学校还注重夯实基础,完善培育机制。引导优秀学生团体和优秀学生典型在保持本色、弘扬闪光点的基础上,鼓励先进典型进一步提升内涵和充实自我,使典型真正树得起、立得住。同时,注重全面推介,完善宣传机制。对为师生所熟知并认同的先进典型,通过积极举办优秀典型报告会、开展座谈讨论、组织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学习讨论,并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逐步从校内宣传推向对外宣传。学校还进一步丰富完善对先进典型的表彰方式,表彰涉及对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各个方面,使评奖、评优成为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建立以评奖促发展、以评优挖潜能、完善组织评价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模式。

近年来,学校在培育、推介、宣传典型上下功夫,推出了我校2007届优秀毕业生、首届全国十大优秀大学生村官、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天然,1992届优秀毕业生、全国劳动模范朱庆胜,1999届优秀毕业生、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许嫣娜,践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精神的我校优秀教师吴玉珍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不仅在校内广大学生中产生强烈共鸣,而且经《常州日报》等地方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广泛传播,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此同时,学校在全校建立和丰富校、院、班三级榜样库,形成“学校有楷模、院系有榜样、身边有先进”、“行行有典型、时时有榜样、人人有标杆”的良好氛围。

二、着力发挥“身边榜样”作用

身边的先进典型最具有感召力。我校注重从先进典型人物或典型事迹中深入挖掘和提炼最具教育引导作用的着力点,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争当先进,比如:从张天然同学身上,学校发掘出“志存高远、勤奋务实、创新创业、奉献社会”的精神内涵,从朱庆胜同学身上,学校发掘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扎根基层,回报企业”的精神内涵,从吴玉珍老师身上,学校发掘出“爱教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内涵,无不闪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同时又能让广大师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像。为发挥学校先进个人和先进团队的榜样力量和辐射效应,学校定期组织召开“榜样力量”座谈会,引导学生以身边榜样为标准,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努力缩小与先进典型的差距,做到“学有目标,赶有对象”。同时,还组建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各二级学院做巡回报告,通过榜样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模范带动作用,激发学生的进取和拼搏精神,促进全校范围内优良学风的形成。学校还大力开展学习先进事迹征文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同学们将学习“身边榜样”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志存高远,刻苦求知,奋发成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三、以身边榜样教育活动为抓手,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新途径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身边榜样教育活动,并以此为抓手,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向深层次拓展的新途径。一是将身边榜样教育进一步融进思想教育“第一课堂”。学校专题召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合作融合讨论会,将“身边榜样”事迹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把事迹材料作为党团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内容,成为校本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将身边榜样教育进一步融进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通过典型引路,广大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激发,对学生学习态度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成主动的“我要学”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广大学生在教育中增强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归属感,从由自己亲手评选出的榜样身上获得了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对学生的精神面貌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因势利导,逐步深化榜样教育取得的成果,以“五抓五提高”为重点(抓文明规范,抓课堂出勤,抓考风考纪,抓就业考研,抓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习实践能力,提高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提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率,提高考研率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建立并完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抓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以教风带学风,以考风正学风,以管理促学风。同时,把榜样教育活动进一步延伸,在全校学生中组织开展“时间管理”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先进经验,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强化时间管理意识,提高个人时间利用率,以此带动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我校实践证明,身边榜样教育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性,还具有良好的发展持续性,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可不断创新其形式、内容、方法,进而形成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机制。

下载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的新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的新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探索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人应该如何活着才有价值呢?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去实现人生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尤为重要。然而大学生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

    浅谈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模版]

    浅谈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除了要对自己负责,认真学习知识,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还要时刻关注时事,了解世界形势与政......

    浅谈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

    浅谈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在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定义“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 如今,中国正在强势缓缓崛起。中国正处于一个可有大作为的机遇时期。它赋予了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沉重担子,同时也也给予了无数机遇。......

    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

    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 经过这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让我颇受感触。虽然只是简短的几节课程,但是老师生动精彩的讲授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摘要:中国创造了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对于建立独立文化精神,以及对于在世界上取得独立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古代所形成的一切优秀文化......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研究随着我国走向世界,中国的文化领域既对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批评继承,也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

    当代大学生如何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