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记怎么写
传记怎么写
传记文体源远流长,最著名的当推《史记》,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等都是典型的传记。19世纪中叶,传记文体几乎被废;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文体又趋热势。
(一)传记及其用途、分类
传记是记叙一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除欲留名后世―不论范围大小―外,作为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很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该传传主的事迹记录一段社会历史。
传记可写成洋洋儿十万字的大书,也可写成几百字的短文。人们习惯上把篇幅短小、内容简略的传记叫做“小传”或“传略”.传记从写作角度可分为两种:写别人的与写自己的。前者称“传记”或“传”,后者称“自传”.(二)传记的特点
1.实事求是
传记有“不虚(溢)美,不隐恶”的优良传统。即实事求是地记录传主的生平事迹。
2.文笔简洁、朴实
由于传记记的是真人真事,所以文笔大都简洁、朴实。
3内容结构“顺叙”
传记的内容安排多采用顺叙方式,即按传主一生事迹的时间、地点先后叙写。
(三)、写作要求
1.写前要仔细考察传主的生平事迹
由于传记在很大意义上是记录社会历史―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因此,动笔前应仔细地考察传主的生平事迹。
2.评价要中肯恰当
尤其是对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物的评价,要字斟句酌,谨慎下笔。
3.要突出重点
不论传记还是自传,都要选取传主一生中能代表其德、行等某些主导面的主要事迹写。
4.自传一般只述事,不评价。
第二篇:传记读后感
读《武则天传》看武后
10151092万文辉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坚强不屈、努力拼搏,她也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她虽身为女子,却没有女子的温婉顺从,而是觊觎朝政,胸怀天下。小小的皇宫抑或是怯懦的丈夫并不是她所想要的,她追求无上的权利以及绚丽的荣耀。她就是武则天。
武氏生的极其健硕,脸方,下颌秀美,两眉明媚,两鬓微宽。她有自知之明,料事如神,治事有方,十四岁时被太宗看中带入宫中,但直到二十七岁才被做到才人。既然没被太宗提拔,那么对于一般女子来说一生的幸福也已毁灭殆尽。然而她的命运并不是这样,她主动出击,令太子治对她倾心,进而满足她的各种要求。在太宗驾崩后,她被送去做了尼姑。武氏既为太宗的才人,现在又成了尼姑,高宗理应不在有什么非分之想。但高宗年轻气盛,又是一个多情的种子,自然常去与武氏幽会,武氏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已经怀有龙子的她理所当然的被接回宫中。于是她的第一步计划已经完成。
关于回宫这件事,表面上好像只是高宗的意思,但是事实上武氏自己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其实在太宗重病时,她就已经认准了,只有高宗能够拯救她的人生。这后来发生的一切也都是按照她的意愿发生的,包括她做尼姑,高宗时常来看她等。我们可以看到,她是一个用于向命运发起挑战,主动制造机遇的人。她所做的这些可以认为是善用计谋、扩张欲望,但我却觉得她的这点很是令人敬佩,在困难面前冷静分析,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不论结果成功与否,都要放手一搏。
武氏精明强干,她不甘屈于人下,便生出计谋害死王皇后,自己坐上皇后之位。但是她还不能满足,她想象皇帝那样处理政务,甚至君临天下。无限膨胀的欲望与精明强悍的内心令她一步步向前,一寸寸逼近那张令无数人艳羡的龙椅。为了这个目的,她除掉朝中异己,连长孙无忌、遂良这样由先帝亲自制定的辅政忠臣都难逃一劫;她培养自己的耳目走狗,皇宫之中大小事务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管制皇帝,令一个风流多情的皇帝卑怯无助,宛如行尸。她日日临朝,参与政事,而皇帝却偶尔临朝,权力已经悄然想武后倾斜。
武后在情感方面也是不容侵犯的。高宗虽有三宫六院,但是生活中真正的妻子却只有武后一人。并不是因为高宗专情,那是由于但凡他喜欢的女子都不长命,她们一定会暴毙而亡,在这些暴毙的后宫佳丽中还包括着武后的姐姐、侄女。无论是出于嫉妒还是对自己地位的巩固,武后都有理由谋杀她们。
用传统的眼光来看,武后的所作所为早已超出了对女子的规定。她没有以夫为天,而是自己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虽然手段卑劣,但是若没有这卑劣的手段就成就不了如今的武后,也就没有看到自己梦想成真的一刻。古时候有乱臣贼子某朝篡位,武后也不过是篡谋了李氏天下,使之姓武而已,并没有比其他乱臣贼子卑劣到哪去,相反的,她迈出的步伐是那样特别,那样不俗,她知道人们就是见不得女人做皇帝,她却偏偏要这么做。对于感情也是一样,皇帝只属于她一个人,她不允许其他人分享——也许只有这样霸道的女人才能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吧。
我读的这本《武则天传》是林语堂先生所著,书中没有提到武后的功绩,而是不停地描写武后的内心世界以及谋取利益的手段,可以看出来作者对武后持批判态度,他认为武后没有做女子该做的事,而是欲望太强,心狠手辣。我却认为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下,也只有像武后那样做才可以真正保全自己,活出真正的个性,否则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宫廷中,在那个封建礼教的时代,武后的下场一定是悲惨的。
第三篇:传记 教案(推荐)
盈江县第一中学
高三语文组复习教案
2012-3-26
高考语文复习人物传记之客观题(教案)
组长:唐赟 主备人:刘文灿
一、复习反思:
通过一二轮的复习,同学们已经熟知人物传记的文体特征及考试题型,通过强化练习,能基本掌握主观题(6分、6分、8分)的答题技法,但诸多考生的5分客观题失分较严重。
二、高考回顾:
1、(2010年课标卷——杂交水稻之父)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解析:强加因果。“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不只是斯瓦米纳森博士的隆重推介,更重要的是袁隆平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杰出贡献。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解析:筛选内容,与原文一致,正确。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解析:曲解文意。其错误在于不是曹宏球送来杂交水稻种子,而是为人们送来了杂交水稻种子。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解析:强加因果。袁隆平认,他目前难以为他的学生提供成为超过自己的杰出学者的条件。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解析:筛选内容,与原文一致,正确。
【答案】考查内容,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2、(2011年课标卷——下笔不觉师造化)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盈江县第一中学
高三语文组复习教案
2012-3-26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 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解析:曲解文意。根据第2段内容,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是沪上流行的画风。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解析:范围失当。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不是“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只有”绝对化。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解析:考查内容。与原文第4段表述完全一致,正确。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解析:考查内容。表层理解文意,鉴赏、鉴别真伪的大行家罗振玉。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解析:无中生有。本文没有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没有描写黄宾虹的突出成就。
答案: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三、考查内容:
此题考查范围包括筛选文本内容,写作技法,如语言特色,描写手法及行文结构等,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技法导航:
1、陷阱法:参看一般论述文七大陷阱(偷张答范无错转)
2、还原法:参看文言文选择题第6题,即回到原文寻找匹配信息,对照筛选正确答案。
五、例题导航:
何泽慧:风骨无需雕饰
薛之砚 盈江县第一中学
高三语文组复习教案
2012-3-26
10年前,从中关村到玉泉路的公交车上,每天都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去上班,穿件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的时候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2006年,92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单位每次会派一辆小巴车接送。“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同窗王大珩贺何泽慧90华诞诗,诙谐打趣。
朴素不仅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参加国际会议仍如此,她脚上穿的鞋,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这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太太,而是一位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她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起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试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界,她赫赫有名,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从2005年到2010年,温家宝总理先后六次看望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何泽慧。当然,何泽慧的出名还因为她的丈夫——钱三强。两人是清华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何泽慧去了德国,钱三强考到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何泽慧给七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信很短,因为战争时期,交战国通信,限定25个单词。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美好姻缘就是从这封短信开始的。1946年春天,何泽慧离开德国,来到了战后的巴黎,与钱三强正式结婚。婚后,二人同在居里实验室工作,共同发现了核裂变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轰动世界。从此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事实证明,他们用一辈子的风雨与共、相依相携履行了爱的承诺。
朴素而久远的不仅有爱情,更有对国家的挚爱。何泽慧老人一生的重大选择,无不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这不是赞颂,而是对何泽慧那一辈学人的精神世界的白描。1936年清华毕业后,何泽慧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这位喜欢听评弹的苏州女子,在抗日救亡的时代,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l940年,她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她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l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带着刚出生七个月的女儿,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予学研究组的组建。由她具体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盈江县第一中学
高三语文组复习教案
2012-3-26
1955年初,何泽慧积极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准备工作。1958年,中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她是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最早的推动者。2011年初夏,97岁的老人驾鹤西去。人们前往她家吊唁,发现她住的是一套老旧的单元房,灵堂则是她不到14平方米的小客厅。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一如生前。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何泽慧„„相继辞世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堪称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楷模,风范绝代,倾慕后世,风骨伟岸,无需雕饰。
在苏州十中校园,原来的振华女中,有两块篆刻遥遥相对。一块是l932年何泽慧毕业时写下的“仁慈明敏”,一块是2006年,何泽慧为百年母校的题词——“爱国奋进”。从“仁慈明敏”到“爱国奋进”,这位苏州女子,用自己朴素而伟岸的一生,诠释了她的信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80多岁的老太太乘公交车上班,穿补丁衣服和胶鞋,下班的时候还带上从单位食 堂里买的馒头。这些事件体现了何泽慧朴素的品质。
B.何泽慧与钱三强情深意长,早在1943年,德国与法国恢复通信时,在德国留学的何 泽慧就曾给在法国的钱三强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意。
C.何泽慧将事业与国家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便是真实的写照。
D.何泽慧老人去世时,人们发现她住的是老旧的单元房,客厅很小,旨在说明总是赞 扬科学家朴素是不够的,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
E.本文主要通过一系列的事迹来体现何泽慧无需雕饰的风骨,并运用外貌描写等手 法来表现她“仁慈明敏”“爱国奋进”的精神品质。
答案:(1)答C项给3分,答A项给2分,答B项给1分;答D、E不给分。(B项,何泽慧没有明确表达心意,但有可能是一种暗示,故给1分;D 项“国家要切实改善科学家的生活”的说法与作者的写作目的不符。E项外貌描写不能体现何泽慧“仁慈明敏”,“爱国奋进”的精神品质。)
第四篇:传记提纲
人物传记
传记是记述人物事迹的一种文体。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寻回那逝去的岁月云烟,感受沉重的历史沧桑。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明确传记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要求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使之显得有血有肉,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与感染力。
如何阅读一篇传记文:
⑴了解传记的文体特点
⑵整体阅读全文,初步感知全文大意。
⑶理清行文线索、结构;弄清主旨。
⑷局部探究文中的典型细节,从中感悟传主的思想性格。(评传中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直接评价。)
传记文学的表现手法
1、细节描写:
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传主的形象。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描写 :
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使形象血肉丰满
侧面描写 :自然环境啊(环境、社会环境);他人 作用: 烘托
3、引用:
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引用同学、同事、友人的回忆,引用档案资料等材料。
①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③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4、象征:
①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5、人称:
①自传(第一人称):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他传(第三人称):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6、叙述顺序:
①顺叙: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②倒叙: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③插叙: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
7、传记文本的观点和倾向思路:
①从传主的思想、品格入手,抓住成长因素把握人生轨迹 ②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抓住议论抒情把握褒贬爱憎
8、探究题的答题格式:
①应写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或“我赞同„„”
②分析自己的理由,“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③加总结句,“所以(或因此)„„”。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阅读及做题步骤:
1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 2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
3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 4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针对性训练: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燬,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文章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
2、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3、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4、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
5、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6、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7、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
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
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8、.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9、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10、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11、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参考答案:
1、【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案可以从第二段之中总结出来。注意题目要求——“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要说出具体理由。
2、【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解析】文中提到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主要是证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引起梁先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传主。
3、【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从七、八自然段寻求答案。从中寻出梁漱溟的不足之处即可,注意分条列答。
4、【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解析】第一问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第二问从写作技巧设问,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度相当。直接考查考生对文本中心内容的把握。这个题的答案要点必须来自文章自身,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和个性化解读。
5、【答案】①“革命之壮行”(志士之狂):怒砸虎头牌(大闹学堂;撰写革命檄文)文章是从、、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②名士之狷(名士之趣行;率性之真):拒佩校徽(穿着古怪;耍大牌脾气;嘲笑白话文;在中央大学中的行为举止)
③学术谨严:读书非常认真,决不轻易写文章、说发现(反复阅读书籍,但却决不轻易写文章、说发现)
【解析】文中“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是一过渡句,由此句即可得出答案。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6、【答案】①中国学问博大精深,难以穷尽。
②应当始终保持谦卑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
③要有真正的发现,推动学术的发展。(真正领会中国学问的精髓)
【解析】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D。
7、【答案】①给我们介绍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
②用黄侃的个性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
③说明那个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解析】作者的选材和表达特点都是为了表现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F。
8、【答】AC
【解析】A项“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表述有误,根据原文中“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一句可知; C项“《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表述有误,原文说“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重点是称赞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没有《中学生》“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这层意思.9、【答】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解析】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①②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分别概括出③④两点。
第二问:【答案】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解析】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概括,如“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问话主要涉及了作文的用词、句式等方面,考查的是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的;“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问话主要涉及的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
10、【答】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解析】根据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结合 “亲似手足、鼓动、帮助”等关键词语概括出来。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解析】根据文中叶圣陶的散文《与佩弦》中的内容,抓住“兴趣之所至、随意之极致、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无所不领会,如见其肺肝然”等关键词句,就可以概括出来了。
11、提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分析: 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第五篇:传记文言文
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6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共有11套,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7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也有11套。这实际上表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仍然集中在传记类上,而且考查的主要题型基本上趋于稳定——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文中信息的筛选归纳概括均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文言翻译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从试卷的命题规律和趋势上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客观题部分 ■
1.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2.文言虚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辨明虚词在所给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
3.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汉语特有的句式上,从近几年来看,大多数是考查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等)的特点,省略句式的补充成分等方面。
4.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的设题技巧相对较多,近几年来看常用的技巧有:
(1)断章取义。也就是说对内容、中心的概括片面,如2006年的天津卷第14题的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的表述与原文的主旨不一致,实际上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2)张冠李戴。此类题目的迷惑性较强,选项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均在原文中有所体现,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正确的。
(3)无中生有。此类题目往往是把没有关联的事件用看似很正常的手段联系在一起,这类题型的设计往往很巧妙,一定要多留心。如2006年全国卷Ⅱ中的第10题的B项“说服吕后收回成命”有误,吕后只是“召诸将议之”,尚未有“成命”。
从试题考查项来看,大多数试卷注重对原文的“人物才智品行的分析归纳与内容分析理解与概括”的考查,这也是近几年来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另外还要注意对作者观点的评价这类题型。
■ 主观题部分 ■
这部分表面上只是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因为要做好这类题目,考生要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以及语言表达技巧方面有较充分的理解。下面结合2006年重庆高考试卷的解析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解答技巧进行归纳: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
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答案A项中的“堪”的含义有“经得起、忍受,能够、可以”。《孔雀东南飞》中有“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之句,句中的“堪”字可以解释为“经得起、忍受”。答案B项中的“袖”字的含义主要有“衣袖,藏在袖子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之句,与选项B的用法是相同的。C项中的“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讲为“授职、任命”。答案D项中的“少”作为“稍微”解释,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太后颜色少解”之句,与选项D项一致。正确答案为C。
【技巧归纳】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高考题设错的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错误原因是先入为主,只知其一,不顾其二。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一定要注意那些古今意义不同和古用今废的词语。同时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课本上的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从本义来看,考查的四个字在课本中均出现过,另外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理解。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A项前者指示代词“这”;后者人称代词作定语“他的”。B项均为“就”。C项前者副词“才”;后者为转折连词“却”。D项,前者是介词“为了、因为”,后者表被动“被”。正确答案为B。
【技巧归纳】考生复习虚词时不仅要注意虚词的用法,而且要注意虚词的意义,尤其是语境义。在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的考查中,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同一意义,可有多种不同的表述;而文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具有稳定性。因此,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解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把握好题干中的两项要求——“行义”和“直言”以及“分别”两字的暗示。万不可只顾其一不顾其二。A项前者属“行义”,后者只是行为,并非“直言”。B项前者写张养浩破除迷信之举,还能算是仗“义”;后者是“直言”。C项,两句都不能回答题干。而D项前句说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当然是行为仗“义”;后一句皇帝已经点明“非张希孟不敢言”,这说明张养浩敢于“直
言”,所以是正确的。正确答案为D。
【技巧归纳】解决信息筛选题要认真读懂原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例如题干中全能说明“敢于直言”的一组),标准越明,答案才越有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凭主观臆断,一定要从原文出发。选项B的表述说“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与原文的表述不一致,从原文可知张养浩是通过左丞相拜住上疏,属间接给皇帝上疏。其他项的表述均能从原文中找依据。正确答案为B。
【技巧归纳】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题答题技巧:1.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2.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遇到这种情况,切忌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应首先把握住原文中的考查点:哪几个关键词、什么句式等,然后采用直译,直译不通则适当意译。第一句中的重点词:“加”“目”“绝”和状语后置“加之以刑”,其中“目”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第二句整体看并不难,但要翻译准确不容易。尤其要注意句中的“伏”“愿”和整句的通顺。参考答案为:(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
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技巧归纳】要做好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翻译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其次要注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当然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留、换、补、删、调、贯。留,即保留原词。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即改换词语顺序。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增补词语。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即删略词语。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即调整句式。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即修饰句子。指文句中带修辞意味的说法,用典举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