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
黄林2008301510052电气五班
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风靡全球。人们发现,精神文化就像企业机体的神经中枢和潜意识,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企业竞争,实质上将是文化竞争。长久以来,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和核心的传统文化,已牢固地沉淀于中华民族的心理,形成长盛不衰的传统美德、人格价值及品行修养,激励着我们承担起人生责任、社会责任及时代使命。
儒家思想倡导道德文化的合理化,它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天生就有良知,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本性。“三纲”、“五伦”及“八德”,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它赋予整个社会严谨的“人伦”理念,强调人际关系秩序化,推行道德伦理、社会规范以及各种礼节,主张建立一个用礼治调节法治的德治社会。儒家思想还要求人们“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约束管制生命个体的言语行为,遵守严明的礼制,安于君臣、父子、尊卑的地位,不僭越,不逾矩,以实现那种“天人合一”的社会状态,和谐而安宁。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有极大的渊源。对此,我们不妨探个究竟。企业文化,说大就大,说小可小。大到包括群体意识、思维方式,小到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它是全员价值、需求与行为的共同写照,所有人都要参与滋育。他们的人生观——生活目的及价值,职业观——个人工作的意义,企业观——企业存在的理由。三者集合,共同构成企业价值观。企业应当整合不同观念,形成统一的道德理念及规范,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文化本质是向善向上的,它塑造的是一个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开拓创新、恪尽职守、思路开阔、协作分工的团体。《孟子·尽心上》中有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作为一个企业人,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忠诚敬业,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诚实守信,是人人所希望见到的。《礼记·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企业所追求的诸如此类关于人的精神品格和品行修养,无一不是儒家思想的延伸、发扬和创新。
企业文化的力量非常巨大。许多事实证明,优良的企业文化至少有:
1、规范力——约束人,从心理上行为上促使员工遵章守纪;
2、导向力——号召人,引导人们把个人理想凝集成企业同一目标;
3、凝聚力——团结人,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内聚力强,员工精诚合作;
4、激励力——鼓舞人,提升员工成就感与责任感,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无可否认,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狭隘性。在其群体意识范畴里,人与人有着严明的层别,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化,下一层必须听从于上一层,上一层拥有决定下一层的生死权。在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文思想的影响下,权力绝大程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常常致使人治代替法治,官僚主义易于泛滥,各种指令、信息及行动自上而下进行传递、贯彻和实施,下一层处于被动局面。这对于凸现企业文化的力量,发挥团队优势,是一大障碍。如何辨证对待儒家思想,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是至关重要的。
文明空前发展,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仍旧牢牢根植于人的内心,企业经营管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深远。一个企业的文化,只有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其精神源泉和
发展动力才能持久。
第二篇:浅谈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浅谈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摘要:本文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出发,分析了儒家核心思想中“仁”“和”“义”“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延伸与应用,肯定了儒家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和引导作用,同时,本文也指出,在运用儒家思想塑造企业管理思维和商业伦理时,应注意与现实现结合,保证科学性,实用性,避免文化错位。
关键词:儒家文化现代企业管理
当我们提到现代企业管理时,人们很容易想到西方管理学,从法约尔、韦伯到迈克·波特。但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方面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西方企业比较注重“理性”管理,而中国的企业更强调“人性”的管理,这明显受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如今,“儒家管理思想与当代企业管理实践”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国儒家文化的热门课题。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结合管理学研究儒家思想,汲取有益的思想以丰富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对提高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过程
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型思想,其主要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较大的有:仁、和、义、信等。
(一)“仁”
孟子吸收孔子的思想,确立仁政学说,在《大学》中提出“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观点。用现代思想来解释就是要求企业领导者能够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内圣),懂管理(外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施仁政。仁,又谓“爱人”,源于“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致敬之”。这就要求领导滴员工有仁爱之心,体恤下情,使得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二)“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经典古语讲的就是人和的意义,儒家伦理重视团体力量,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就要求企业讲人和,讲团结,以合力促发展。当然,在管理中也要重视个人能力,处理好二者关系,既调动个人积极性,又体系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义”
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虽然看似有些偏颇,但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企业个人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无利不起早的卑劣行径无疑是有针对性的。同时,儒家思想并非完全否定利,而是提倡道义经商。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儒家思想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在于引导企业兼顾盈利与国家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四)“信”
子曰:“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即只有诚意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如果没有诚意,谁还敢信?古有商鞅立木为信,今有谢延信一诺千金,足见中华民族对忠诚守信的重视与传承。纵观商界能够屹立百年不败的企业,无一不是将诚信奉为企业发展的头条。
儒家思想始于孔子,由孟子继承发展,并逐渐定型为整个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之后,经历代儒学大家(董仲舒、朱熹)集成发展,达到成熟顶峰。直至近代鸦片战争之后,西学流入,反帝反封斗争大大削弱儒学地位,上世纪5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破坏殆尽。直至拨乱反正后,国人重拾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的将儒家的精华思想渗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
二、“仁”“和”“义”“信”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主体。现代企业管理应该从人出发,将道德、情感、心里等因素引入管理,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具体来讲,在该思想的指导下,首先要树立“以民为贵”的企业信念,把依靠全体职工办企业作为企业管理的宗旨,尊重关心企业员工,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发挥各级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为政在人”,成立德才兼备的领导集体,强调德才兼备的企业领导层的关键作用,这对领导层不断精近业务提高自身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将“顾客就是上帝”的经营理念贯穿始终。无论是联想的“五星服务”还是康佳的“大拇指服务”都是对这种理念的现实应用。
(二)“以和为贵”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是企业成功的保证。如何在“以和为贵“的思想下,培养职工团队协作精神,确立共同的企业目标,以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局面是每个企业领导层需要学习和探索的。张瑞敏带领的海尔团队无疑是将“和”的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的代表。海尔把自己的价值观定义为“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作的价值高于独立单干的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而这种文化牵引力确保了海尔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满意度达到最大化,从而奉献出最好的产品。
(三)“义利并重”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要富有活力,要在竞争中取胜,单靠物质刺激和行政手段己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要靠“理想”、“信念”、“义利并重”的价值观。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必须是有利于企业和职工正确对待和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深圳三九贸易集团一直主张:先义而后利者荣。在其1995年与法国一家贸易集团结算时,因对方疏忽而少收了三九集团7000万法郎。该集团毫不犹豫的退还了这笔巨款,赢得了业内良好的信誉,在“利他”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与效益。
(四)“至诚守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人无信则不立,商无信也不立。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务必要把握两点:树立契约意识,塑造“诚信为本的企业形象”;确立道德理念,维护“至诚守信”的企业信誉。这是现代企业长远生存与发展的基石。青岛啤酒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并身体力行的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每一次交易与合作中。2001年青啤与新加坡一家啤酒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时,曾经约定:若甲方欲转让其余49%股权给乙方,转让价格按协议确定的定价原则计算”。2003年外方提出转让股权,尽管当时因市场环境不利,致使经营效果不尽理想,青啤公司还是信守承诺,坚决执行合同,保持了优异的合同履约率。这正验证了青啤董事长所说过的:青啤的百年基业,可谓诚信为本。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儒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有几集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即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良莠混杂,瑕瑜互见,对此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搬照用,应该坚持批判继承、去糟取精的原则。
例如,儒家所倡导的“礼”,核心在于维持上下等级关系,“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拿到现代企业中就演化成消磨人的进取心和发展欲望,这是竞争
型社会所要不得的。再如,在管理目标上,儒家思想更强调“朝纲独揽”,“分权制衡”,这与现代企业所需的“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是相悖的。权谋之术不能代替科学管理,企业与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人治更需要法制。
所以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辉煌精神文明成果是值得学习、继承的,但是每种思想都有其历史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面对全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应该吸取其中的优秀成分,让其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月兰.企业管理视域中的儒家文化[J].经济师,2006,10:235-236
[2]方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意义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64-70
[3]蒋晓华.儒家文化与新世纪中国企业管理[J].江苏企业管理,2006,4:41-42
[4]徐华新.儒家人本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5:130
[5]张秀丽.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价值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56-57
第三篇: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本站推荐)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
黎敏
经济离不开文化,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企业家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儒家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之“根”和“源”,长期以来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诸如仁爱和民本主义思想、为政以德的人格魅力、和为贵的处事方式等,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不已的精神动力。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儒家思想完全可以成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如何把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结合起来,进一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以便更好地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成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借鉴儒家思想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卓越的基础在于战略与文化的配合,新世纪的企业家应凭借具有儒家思想内涵的企业文化精心制定战略,突破和超越旧有的管理模式。同时,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基本原则:
1.个性与共性互补的原则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微观文化或者浅表层次的企业文化,哪些是适应企业的内外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哪些是不适应企业的内外环境,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哪些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共性的东西,哪些又是自己所必须具有的个性的文化,这些是企业家们应该注意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共有的儒家管理理念很多,“诚信”、“修身、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等都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但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与众不同的内外环境,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应该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有个性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任何不切实际的、盲目的模仿都不是本企业应有的企业文化。如云南玉溪卷烟厂是享誉全国的著名企业,儒家思想“满招损,谦受益”的借鉴,使企业提炼出了“天下有云烟、天外还有天”的企业精神。其独特鲜明的警示和鞭策作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时代性与民族性融合的原则
企业文化应该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既然是民族的,同时也要是传统的,但传统的并不意味着根深蒂固而一成不变。不同的民族,其传统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的企业文化应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儒家的勤劳节俭、自尊自强、重视民节、忠诚、和谐和仁
爱等观念。因此,企业应在汲取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相一致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竞争文化,有时需要的是企业间的头破血流,难免会显现得不那么“仁义”和“礼让”,但这是市场的需要。摆脱封闭保守的小生产方式,建立与社会化、国际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现代企业文化,这才是根本。换句话说,我们应根据发展的前景来构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使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
1.“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儒家主张“以民为本”,与现代企业文化把人置于组织中重要资源的地位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从实践经验中,得出一个真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可以说,儒家思想本质特征在于肯定人的价值。而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尊重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反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肯定管理主体的创造力。东亚儒家文化圈继承儒家学说,在企业经营中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重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取得了明显效果。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职工的互相尊重、团结协作、改进创新的精神。在企业内部以人为本的核心是解决员工和企业的关系问题,即如何看待企业员工的权力和需要的问题。具体地说,第一要关心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每个人的成就、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激发人的自觉性,注重从组织、制度、授权、奖惩等方面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要使每个人都有适合其能力、志趣的岗位与责任,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即人尽其才;第三要把员工的智力开发和培养人才放在首要地位,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 高员工的文化和专业素质,让员工觉得事业有前途、工作有奔头;第四要重视在企业内部创建一个激发人上进、心情舒畅、协调和谐的工作环境,如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第五要尽可能改善、提高、满足员工正当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这就要求企业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机制,又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在管理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同现代企业管理真正结合好,把儒家中“仁爱”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既重制度约束和经济、行政手段的运用,更重思想引导、精神激励。以仁爱之心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培养人,对员工倾注极大的热情。充分认识到员工的需要、想法和愿望,尽量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让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这样企业才能稳健发展。
2.“为政以徳”与企业领导者的人格魅力相一致
儒家思想主张“为政以徳”、“修身治国”,十分注意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儒家主张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他的品徳如何。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领导者要正人先正已,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这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众星都会围绕着它运行。
对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目标、企业使命服务的,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目标,完成企业任务,使企业利润最大化。领导者的品德--也就是人格魅力,在这一过程中能起的作用是关键的。“管”包括管人、管财、管物;“理”就是理顺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关系,协调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利益。一个企业的兴亡,都深深打着企业领导人的烙印。一个好的领导者,一个真正能够为企业服务、为员工服务,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的管理者,除了拥有现代化的管理才能和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外,还应具有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他的人格魅力,能打动人、吸引人,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合作。他发出的号令,才有感召力,令行禁止。而感召力的产生,只能来自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即个人品德、情操产生的一种亲和力。许多条件下,这种领导者个人品德、情操产生的亲和力与管理之下权力所产生的效力成正比。一个领导者如果没有亲和力,企业就不会产生凝聚力;没有凝聚力,就不会产生竞争力。
3.“以和为贵”与现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团队精神相一致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的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执中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极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这正反映了管理文化的本质,是企业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企业内部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上下级之间、同行之间亲密合作,齐心协力,那么企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即“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团队”(teamwork)是近年来企业管理界颇为流行的一个词,几乎成了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而
实现组织高效运作的理想工作状态的代名词。儒家伦理中讲“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思想为日本企业家们运用起来,他们十分注重团队意识,推崇“人和”。平时十分注意领导者与职工的沟通,下班之后一起下酒馆,节假日组织集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领导与员工的关系亲密了,员工就能较好地对办好企业提出自己的意见,达到“共同管理”。
4.“诚信为本”与现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经营理念相一致
儒家认为: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孔子指的“德”的基木内容是仁义。《论语·卫灵公》中讲“德”时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这话的意思是指君子办事以合宜为原则,依礼制去实行,而且用谦逊的话说出来,用诚实的态度做成功。倡导“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中“信”的地位极其重要。孔了认为为政的要素有三:兵、食、信。其中信最为紧要。无兵,国亡;无食,人死;国亡、人死均不足惜,国不可无信,人不可无信。这个“信”字在儒家看来,是立民、立兵.立国之本。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
企业的诚信经营,首先表现在经营方针的正确。即儒家所说的“求财须有道,不义害自己”。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首先,就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以赚钱与否为第一。其次,就是要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道德水平,改变社会不良的风气。由于职业活动是在企业与一定行业内进行,它对社会道德水平有很大影响。如行业种种不正之风,大都与缺乏职业道德有关。如果各行各业都能忠实覆行自己的职业义务,不但有助于改变行业不良风气,而且能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再次,就是要“守信”。信,即诚实、讲信用,与公众交往言行一致,守信不移,重望无欺。以诚为本方能有信用和信誉,诚信使企业得到公众的认可。诚信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立业的根本。讲诚信是讲究商品质量,货真价实,不短斤少两,即企业对顾客应该坦诚,注重企业道德。如果耍手腕,搞欺诈,企业就不可能正常经营下去。
5.“天人合一”是企业文化的根基
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顺应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也”;“天地人,万物之本。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惟天地,万物父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它说明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关系,强调“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种有为的思维方式。人上参天地,下化万物,把天地万物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起来,与天地一同合理地运转。只不过
要求人在有为的时候,要爱天爱地爱人,做到既有所作为又与之和谐相处,不损害天地和他人。达到人与天地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德性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日本松下企业文化:“企业报国、光明正大、友善一致、奋斗向上、礼节谦让、顺应同化、感激报恩”,松下文化散发着一种浓浓的天人合一的情结。由此看来,儒家思想的精神在更深的层次上是人的生命价值观,它希望人们能够充分理解并维护自己生命的理性,从而全面发挥其本性,回应天地的生命精神。
现代经济重压下的企业来不及或者说缺乏对自己心灵、生命及价值取向的反省,对工具理性、物质准备过于执迷,甚至觉得自己处在“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我”的荒谬境地。儒家思想的精神风格、人文智慧无疑可以为企业提供精神的调解和治疗,它不仅有助于解决现代企业精神的迷失、文化的困惑,而且可以消解企业家的紧张浮躁,从而使人焕发出潜藏的创造性来。这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希望达到的最终效果。
三、结束语
现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它代表了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趋势。进行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注重企业使命观和人才观的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应充分尊重与利用两方面的资源:其一是我国传统文化,其二是外国现代企业文化。我国传统文化重点关注的是天地自然规律、人类自身本质规律的探讨和应用,这有助于我们在理性有限的现实下,遵从天地自然规律;而国外现代企业文化则体现着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与要求,这可使我们尽快跻身现代世界经济秩序的行列。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应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并结合现代化的进程,才能把握好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可以说,儒家思想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它有转化为企业活动以达到其目标的动力,也有使企业达到崇高目标与价值的基本方法。因此,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背景,用传统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选自《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楚学编辑)
第四篇:儒家思想现代意义
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其中的“仁治”、“正已”、“人和”等管理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重新理解儒学、准确阐释儒学对于我们当前如何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儒家与法家、道家管理思想的比较
(一)法家管理思想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商鞅、慎到和韩非子等。法家思想主要是克礼贵法。法家反对儒家所谓的礼教,认为儒家主张礼教实质目的是为了固化等级制度,并认为礼教最终导致贵族阶层的权力世袭和腐败重生。法家认可人的好恶之私心,认为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法家认为民之好利对于国家治理是一件好事,因此法家强调法制,通过法制的建设来定分止争,即通过对民众财产的认可来实现恒产者有恒心的社会状态。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进一步强调把“法”“术”和“势”相结合以实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巩固。商鞅亦提出不要因循守旧的思想,强调“不法古,不循今”的改革主张。由此可见,法家强调外在的管理和控制,而儒家强调内在的修身和自省。
(二)道家管理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人。道家强调道法自然,提倡人应该顺应自然,实行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存理念。道家反对对名利的追逐,强调至虚守静。道家认为好的君王应该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达到无不为。道家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鱼,大道至简是治理的最好方式。因此道家强调对自然的效法,自然体现了事物的本质规律,自然而然实质上就是一种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态度,对人民和君主来讲都应该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境界。道家同时强调管理的艺术,认为“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老子·道德经》)[1]
二、儒家管理思想简述,这种思想其实就是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这种思想与儒家所倡导的克已复礼的入世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道家强调超世,儒家强调入世。道家的管理智慧在于率性而出、返朴归真。而儒家强调因循社会的变化而主动的调整和克制。前者强调从个体的本性出发来形成社会管理的模式,而后者强调要因循社会的变迁来完善个体教养的修齐。
(一)仁治的管理智慧儒学博大精深,儒学所谓的“儒”即指有学问的关心人类幸福的人。儒学亲仁爱、倡和谐,要达到孝悌信仁、无度不丈夫。儒家主张“仁者爱人”认为“仁”即人与人相处的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2]
对于如何实行仁政,孔子认为要举群贤之力,不耻下问。“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哉!”(《孟子·梁惠王下》)并且儒家认为仁者对“上”人要忠,对“中”人要恕,对“下”人要慈。忠诚、宽恕和慈爱的主张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十分有益。因此儒家的仁治并非人治,前者强调自身的修身和养性,后者强调对人治理上的专制和独裁。孔子进一步提出“仁政”说,并主张“宽猛相济”,可见孔子并非认为在治国策略上只采取“仁政”而彻底否定“法治”。儒家思想虽然与法家所谓“尊礼重法”和道家“道法自然”有所不同,但也并非完全的对立和不容,儒家更强调“仁者不忧”和“仁者忧道”,突出个人的“克已复礼”和“见义忘利”,这实际上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要求和自我管理。
[3]孟子强调领导者要德才兼备,要对贤者充分的放权,这也是施行仁政的一种方法。孟子进而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指出君王要善于倾听多数人的谏言,“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3]
(二)正已的管理原则由此可见,儒家的仁政思想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非常具体和深刻的,它清楚明白的指出君子实行仁政时要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并强调君子“选贤与能”时要察之慎行,这对于当前管理工作中的选人用人机制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2]政就是“正”,所谓政治家的责任就是领导社会行正事、走正道。政治的要求,就是“正己而正人”,自己先保持端正,然后才可正人,如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和作为宗教家的甘地等人以感化的教育来转移社会风气,也可以说是“政者正也”的典范。帅之以正,这是孔子的定义,也是千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一个名言。季康子是一个当权的人,所以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要管理者带着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下面自然就风清气正了,这是偏重于为政,偏重于领导而言的。中国古代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即是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孔子因而指出“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2],这都是强调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下属,管理者正则下属正,管理者不正则下属不正。孔子因此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礼记·大学》)[4]。孔子在这里所谓的絜矩之道就是规范人的日常行为的尺度。儒家实际是强调君子要正已和仁恕,对待周遭的上下级关系,儒家主张“子所恶,勿恶于人。”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也,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3]
儒家认为正已的关键在于“修身”。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孟子在这里指出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众支持之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可能会违反它;而良好的教育,百姓则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由此可见,君王行仁政,要通过善教和仁声来实现,而君王如何赢得声望,则必然需要通过“正已”来实现。[4] 孔子进而指出修身贵在“诚”。孔子说“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礼记·中庸》)[4]孔子进而认为能够天生真诚的人是圣人。孔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礼记·中庸》)[4]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强调通过修身来做到正已,而如何修身,最重要的是明善和诚身。当今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管理者都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只有通过个人的行为来示范,才能最终通过声望的魅力来实现最佳的管理状态和良好的组织氛围。这也就实现了儒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2]
(三)人和的管理境界的管理目标。儒家强调入世,认为个体要学会与社会大众的和谐共处。人和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3]孟子进而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有关内容,对于历史,我们要传承.正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等经典思想一样,儒家学说的管理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发展和推进有道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人类始终在求索和践履的一个关于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恒问题.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自我主动认识和实践中,人类由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更新递进的社会活动,因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经形成而不再变化,它将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存在,并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更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这一问题认识实践的丰富智慧的结晶.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对此具有很深的认识.从儒家文化的内容特征上看,还是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说,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关于如何管理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学说.儒家的管理哲学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由于儒家的理论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们只能对其中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进行一些分析.我们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为这么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管什么?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谁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最后是怎样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和为贵”.对这三个方面儒家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而表现出来的是恶.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所以,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从理论的深度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偏重于道德.从管理的对象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至于恶的来源,儒家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来源于天生的,而改变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儒家在对人性的假设方面和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当多的见解,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一个人最高的奋斗目标是做圣人,并提出向此目标奋斗的途径.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荀子认为:人们生来就有无穷的要求和欲望,有欲望而不能满足,则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则不能不引起争夺,一有争夺就会引起混乱,一有混乱就会导致贫穷.国家的管理者为了制止这种混乱的局面,就要制定礼和义,划分等级,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资也不至于因为人的欲望而用尽.这就是儒家对于由谁来管理和通过什么管理的要旨.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的内容有这样几点:首先就是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能称上仁,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时,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回答,第一次回答是“仁者爱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难而后获”,第三次则更为具体了:“居恭处,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凡事以民生安定为第一位,这是实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会才会稳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备“德”,再将“德”推广,教导每个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说与国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管理模式.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要讲求道德,以之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自己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在儒家看来,要治理一个国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好的道德规范,就足以把国家治理好了.孟子还具体说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实力来使人服从,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的实力本身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这样,天下无不心服地归顺于王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的.在儒家看来,道德教化是一个国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要想使一种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则;要想使广大人民迅速地归附,这种归附是心悦诚服的,那么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但是儒家并不是不讲外在的管理规则,他们用的是“礼”,即所谓的“齐之以礼”.我们知道“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一项规则,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其本质是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这是一种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礼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总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的终极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对人的内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转化为诚服的臣民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来施行管理的.儒家的学说,从来没有提到效率和发展生产,这就给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一个指导全国的文化体系却不能提高生产力,这不能不说是儒家学说的一个悲剧.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但儒学依然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质为后代所赏识,尽管在中国极度动荡的历史时期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却未能抹杀其光辉,尤其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一直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世界的东方以至于整个世界.其中既有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样也有着封建的糟粕.无论它是什么,历史告诉我们,它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孔子讲“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首先可以诠释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原因,同时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来讲,孔子认为“和”是和谐与统一的意思。“同”是相同和一致的意思。和是抽象的,同是具体的;和是本质的,同是表象的;和是共性的,同是个性的。君子相“和”首先在于承认差异和矛盾,没有差异、矛盾和不同,事物就无法发展和进步。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和包容差异才能求“和”存异、共存共荣、和衷共济。可见儒家强调人和,更高的境界是追求一种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追求那种表象上的相同,这也是当今社会人类共存的基本法则和行为规范。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实际上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最佳诠释。现代管理强调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如何实现最佳的人际管理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儒家强调的“和而不同”对于现代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管理过程中对于具体事件的把握需要有求同存异的精神,特别是企业运营之中允许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所谓百花齐放的态势的同时又强调人和,对于现代管理十分有益。它不仅能够保证群策群力作用的实现,同时又能够保证企业整体的稳定与和谐。现代管理的每一个个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基层的工作者都有必要学习这种管理文化,这对于组织长期稳定的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西学东渐以来,我们加大了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学习和借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儒学因其被质疑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而倍受责难。改革开放后,人们重新开始学习儒学、研究儒学,因为儒学毕竟是中国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文化血脉和管理智慧。我们有必要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重习儒家思想、吸收儒家管理思想的精华,对于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重视人的因素。现在世界上的各种管理学说,无不强调以人为本,人本思想恰恰是孔子最先提出来的。孔子以及儒家的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认为要搞好管理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主要包括:“民为贵”的人本论思想,“举贤才”的人才管理思想等。《礼记·中庸》所谓“为政在人”,就非常明确的表达了这种思想。孔子“仁”的学说,是儒家管理思想中重视人的理论基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2] 这里君子是统治者、管理者,小人则是被统治者、管理对象。孔子主张爱小人,并且以君子之道教育小人,就是为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君子的役使,也就是愿意为了实现管理的组织目标而努力。同时,他又强调“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3] 也就是说要选拔政治的人,罢黜***的人,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也能管理好国家。孟子进一步发扬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强调为政、治国的关键在于“得民”,而得民的根本要义是“得民心”:“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4] 同时又说“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5] 把是否重用贤能之时提到了决定国家存亡的高度。而他在用人问题上的反对论资排辈的观点则在现代企业管理学中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荀子则在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精辟的阐述了人与法的关系。“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便,足以乱矣。”[6] 也就是说,制定法律仅仅是治理的开始,关键是要用贤能的人来执行,君子是制定法、执行法的根源。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制定良好的管理条例,管理规则仅仅是有效管理的第一步,而真正要想要管理好,甚至能弥补管理规则中的某些缺陷的,却在于管理人才的运用。先秦儒家思想的这些观点都说明了重视人的因素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出发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工作要得到管理对象的支持;二是管理工作要依靠人才来办好。[7]儒家思想的这一个特点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此后历代贤能的君主都注重用贤能来管理国家,而此后的科举制也正是基于这个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不论出身贫寒富贵,只看重个人才能的选管制度作为中国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很多其它的国家。其次是重视管理中领导的作用。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领导者要对被领导者起表率作用。不论是国君还是庶民都要从自我“修身”做起,因为领导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8] 同时,孔子还把领导者自身的品质和行为对群众的影响比喻为风和草的关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9] 也就是说风往东吹,草必往东倒;风往西吹,草必往西道。下面的风气不正,原因是从上面来的。充分强调了领导者的良好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其二,领导者要宽以待人、取信于民。孔子强调领导者要“无求备于一人”,要“赦小过”。认为以宽容态度对待被领导者,容易得到他们的拥护,即“宽以得众”。孟子则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以民为贵作为了其仁政管理思想的中心,以得民心作为了其仁政管理思想的原则,认为只有得到了民心,才能真正得到天下,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更好的维持其正常的管理。其三,领导者主要应该做好领导工作,而不要包揽具体工作。孔子认为,担负全局的领导、指挥工作的领导者和担任各种具体工作的工作者必须有所分工,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的管理思想——各司其职。重视领导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又一个主要观点,这对我们今天的管理工作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其中的很多观点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再次管理必须着眼于长期的战略目标。所谓“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0] 这里,“大事”指长期的战略目标,“无欲速,无见小利”则告诫我们不要急功近利。这是因为,实现长期的战略目标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还要具备各方面的主客观条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蹴而就。如果我们不着眼于长期的战略目标而一味的只重视眼前的一些小利,缺乏 耐心和毅力,急于求成,不但会达不到预定的长期战略目标,而且还会招致重大的挫折,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必须要着眼于长期战略目标,不可一味急功近利,这是一条有普遍意义的原理。它不仅对国民经济管理使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同样适用。最后,管理必须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11],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荀子的“上不失天时,下布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12]这些思想都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管理思想中,如何使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和谐,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关系和谐了,则各项工作都可以顺利开展了,关系不和谐,则不仅无法达到有效的效果促成管理目标的实现,甚至连正常的管理工作都无法完成。传统儒家管理思想对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几乎每个朝代的统治者无论在行政还是经济军事管理中都借鉴了其中的很多思想。继秦始皇以严酷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失败后,诸葛亮吸取了秦汉以来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选中了孔子“礼义”治国思想作为治国的基本理论。隋唐建立三省六部制,建立议事制度,并开科取士。辅助蒙古统治者进行改革的先驱者耶律楚材更是大张旗鼓的提出了“以儒治国”的思想。此后到宋元明清,我国管理思想的内容直至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直到我国近代,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有相当大的社会基础,***实业家都把儒家伦理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中来。天津东亚公司的宋斐卿在公司大楼的山墙上高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个大字,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就是一种儒家的以自我管理来达到全系统管理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很多其它的国家,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就是很好的证明。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儒家管理思想不仅是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渊源,另一方面,它对今天的现代管理也有重大的影响。它的以人为本,重视人才,重视领导,着眼于长远的战略目标以及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的一些进步思想在今天仍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第五篇: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众所周知,第二次大战以后,尤其是1955年以来,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紧接着是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韩国的崛起。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内,这些国家和地区迅速改变了落后的面貌,成为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被世界公认为另一个世界经济奇迹。
引起举世瞩目的另一个事实是,在推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正在极巨变革和迅猛发展之中,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迅猛发展,并且实力大有同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一争高低之势,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显着增强。在二十一世纪,东亚地区将可能由于中国的崛起而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为什幺东亚地区会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活跃、最生机勃勃的地区之一呢?它们的文化背景是什幺,共同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特色又是什幺?
从文化的角度来进行考察,人们会发现这一地区的共同特点就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营管理都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它们都善于把当代西方科学的管理与东方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经营思想与管理模式。所以西方学者把中国、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定为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创始人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提倡“仁爱”、崇尚:礼仪“,主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他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学术繁荣昌盛的时代。他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加上后人的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其中包括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儒家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基础。其精华部分已经日益显示出对现代经济、现代管理和现代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从实践中看,日本具有特色的企业管理是日本成功的重要因素。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各国先进文化的民族,在管理中既吸收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汲取本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事实上,儒家文化对日本企业界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日本的许多企业家把儒家思想,比如“以人为本”、“任人为贤”、“贵在人和、”“敬天爱人”等作为企业的经营信条。日本实业界号称一代霸主的著名实业家社泽龙一写了一本《论语加算盘》的著作,总结自己成功的经营之道就是一手拨算盘、一手捧《论语》。既讲精打细算的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二者相互补充,大大有益于事业的发展。他的著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对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相当大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和台湾等地的影响更加直接。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自幼熟读儒家的经典,并且把儒家的思想用到了经营当中,讲求“信用”、“意气”,讲求“忠恕”之道,被称为一代儒商。新加坡内阁咨政李光耀,在谈治理新加坡经验的时候说: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那幺我们是无法克服过去那些困难的。四十年的治国经验使我相信道德、价值和伦理规范,对建设一个健全稳定的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许多陈腐的观点,以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受到冲击,同时出现了一切向钱看、不择手段赚钱的现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这些不正常的现象是不是发展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呢?发展市场经济是不是一定要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呢?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道德为代价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一些明智的企业家越来越认识到讲求“诚实”、“信用”……等等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与道德风尚的建设,出现了一批新的儒商。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及其丰富。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有些观点是已经陈腐过时而成为禁锢人们头脑的枷锁,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糟粕。因为儒家文化根本上是一种农业社会的文化。在管理方面,它强调的是家族式管理,不是民主的管理。它是一种家长制,这种家长制与现代企业管理是完全相悖的。它强调人生依附观念,强调人治,强调中庸,反对竞争原则;同时,儒家还主张崇古和繁文缛节等等。这些思想是同市场观念和现代企业管理相冲突、相矛盾的。不过,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具有生命力的永恒的哲理和精华。比如,儒家非常强调人的进取精神,强调社会的责任感和仁爱精神等等。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条分缕析、去污存精,将科学合理的成分接纳到现代管理当中,形成更具东方式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有可能为当代管理理论与管理哲学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面对现代企业管理,儒家文化又能够提供我们什幺呢?
首先,以人为本。
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治理国家应该以富民为本,“民为帮本,本固帮矣”。人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够安宁。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一些人往往只注重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了创造财富的人,不懂得社会经济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
在企业管理当中,也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东亚一些国家继承儒家学说,在企业经营当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其次,儒家主张以义统利。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孟子说:“先义后利”,以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不取不义之财,反对为富不仁。
如何认识“义”和“利”的关系,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人极力批判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认为它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儒家倡导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而是主张正当致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企业也都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积极的因素,必须肯定。但是,对于任何事物都不应过分强调,如果只讲功利主义,甚至一切向钱看,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既不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儒家强调“义”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在经营管理当中,一些企业家汲取了儒家的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经营宗旨。强调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第三,儒家主张以德服人。
现代企业管理主要强调这制度与法律,这是十分必要的。孟子也曾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屡上》)。不过,儒家更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高兴地按照道德准则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孟子又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显然,制度、法律、规范应当是相辅相成、同时并重,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
第四,儒家强调“仁者,莫大于爱”可见,仁的核心是一个“爱”字。
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在家庭当中要“父慈子孝,兄良弟弟”(《礼记·礼运》)形成一种融洽温馨的亲情关系,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就整个社会来说,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强调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崇尚“仁爱、礼仪、忠恕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增进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以及日本的一些企业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作为重要的经营准则,并且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强调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讲求具有人情味的管理,这正是东方管理的一大特色。在美国曾经轰动一时的一本书《掌握人性的管理》,提出激发员工的不二法则就是“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该如何对待别人”,这一被誉为管理的黄金准则,恰恰是孔子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第五,儒家主张以信取仁。
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人与人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儒家认为“诚信者,天下之竭也”。主张真诚待人、诚实敬业、恪守信用、讲求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苟逊不羁,蒙无异也”。诚实守信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历代经商之道。过去,我国许多个人小商号都挂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牌子,作为他们的经营信条。弄虚作假、欺骗顾客、不履行契约的企业,是难以长久存在的。被称为世界船王的包玉刚先生的成功之道就是“以信誉成交,借信誉发展”。事实上“诚信为本,信誉第一”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家的座右铭。同时,诚实与信用也是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精神支柱。
第六,儒家强调勤劳节俭。
儒家历来都主张勤劳治国,勤俭持家,“克勤与帮,克俭于家”。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这一优良传统,在世界上是很有影响的。每一个炎黄子孙,不论是读书治学,还是经商称贾,共同的特点都是十分勤奋刻苦,发奋图强,吃苦耐劳,并且也是比
f13勤劳节约的价值观念是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因为任何企业都有把效益放在首位,都有一个如何激励人勤奋工作、奋发向上的问题,都有一个精打细算、降低成本以提高效益的问题。
第七,儒家强调严于律己。
儒家主张正人先正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撈渖碚涣疃校黄渖聿徽淞畈淮訑(《论语·子路》);撊舭蔡煜拢匦胂日渖恚荒茏灾疲罂梢灾稳耍荒苤稳耍缓竽芪脭。这几句话强调的是,要管理好别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正人首先要正己。
作为一个领导人,应当在才学、能力、品德、气质、作风等各个方面率先垂范,为人表,严格要求自己。这也正是作为现代企业经营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八,儒家注重重才尚贤。
儒家主张撌Φ雷鹧蠑,尊师重教,重人才、尚贤能。摴⑺ハ涤谌瞬牛τ诓懦桑涤刹殴銛充分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用人之道强调撔硎恐绫厍笃涫担萌酥醯本∑洳艛;撗∈坑媚懿痪谐び讛;摻鹞拮愠啵宋尥耆藬;撚萌巳缙鳎魅∑涑等等。这些论述可以用于充实现代管理理论,用于经营管理的实践之中。
第九,西方人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强调个性的自由;儒家主张的是撔奚怼⑵爰摇⒅喂⑵教煜聰,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建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撎煜抡叻且蝗酥煜拢煜氯酥煜乱矓;撎煜滦送觯シ蛴性饠,倡导撓忍煜轮嵌牵筇煜轮侄謹(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崇高的人生价值的追求。从总体上说,儒家强调的是整体,也并不忽视个性。以后历代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而使个性受到了压抑。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强调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但也出现了一些过分贪婪、自私,对社会以及企业漠不关心的倾向。所以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群体意识和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度责任感,处理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基础上,增强整体的凝聚力,强调群体意识与团队精神,强调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相融合,这也正是东方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儒家文化不仅从伦理道德、观念意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管理哲学等方面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成分,而且古代儒家学说中还包含了许多对管理活动的直接论述,如:撚μ煜轮陨煜轮疲痪偬煜轮疲怨┨煜轮褦的理财之道;摲彩略ピ蛄ⅲ辉ピ蚍蠑(《中庸》)的预测观点,以及许多关于决策和战略决策的精辟论述,至今仍被一些企业家所研究和学习。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经过提炼和生化所形成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观念意识等的总和,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一个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是因为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认为,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它积极的、合理的因素,都是世界文化财富的组成部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肯定某一文化或否定某一文化,而是应该站在一个高处,兼收并蓄,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管理要求出发,博采众家之长,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基础上,来丰富现代管理理论,推进东方管理科学的发展。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因此,根据这一点,有人把儒家文化称为农业文明,或是封建文化;把西方文化称为工业文明,或是资本文化。事实上,这种划分颇值得商榷:首先,一个民族文化的主流与核心部分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这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也是不断发展、充实和不断完善的。只适应某一历史阶段需要的过时的东西,自然应该被淘汰。中国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样面临着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行提炼、重塑和发展的问题。所以就要以宽阔的胸怀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又要使儒家文化的优秀部分得以发扬光大,并且走向世界,为当代世界科学文化和管理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猛进如潮的二十一世纪,儒家文化必然会在世界经济生活产生越来越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