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自由的伦理解读(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2:4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媒自由的伦理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媒自由的伦理解读》。

第一篇:传媒自由的伦理解读

传媒自由的伦理解读

作为现代社会须臾不可离的神经系统的大众传媒,必须拥有按照自己意志和利益行动的权利,大众传媒自诞生以来就和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部大众传播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传媒自由的历史。早期传媒自由主要指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等自由,后来传媒自由发展为由体制赋予传媒的一定自由空间,以保证传媒在报道事实真相的过程中不受政治力量的钳制。但这种空间也是建立在公民的言论、出版等自由的基础之上的。站在集权主义对立面的自由主义传播思想兴起于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并随着革命的胜利而在各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然后辐射至全球各地。在这个曲折艰难的过程中,传媒从业者的人格形态也经历了从革命时期的革命宣传家到政党报刊时期的工具人格的转变,最终随着商业化报刊的兴起而获得独立人格,成为传媒伦理的现实承担者。西方传媒自由思想的形成原本是对西方自由主义运动的深刻总结,体现着西方传统的人文精神,本身就具有价值合理性。因此马克思和列宁也并不否认这种自由的价值,而且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确立了无产阶级的传媒自由观,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都有边界,溢出了这个边界,就会受到限制,道德限制是主要限制之一。传媒自由不是传播主体的随心所欲,而是权利和义务、自由和责任的统一体。二战以后西方兴起的社会责任论,针对自由主义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大众传媒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将社会责任作为对传媒自由的伦理规制。这种理论虽然还不成熟,存在逻辑缺陷,但是它的确把握住了传媒伦理问题的主要矛盾所在,对于实行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发展传媒事业有普遍借鉴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业化改革使得中国的大众传媒获得飞速发展,传媒自由得到了坚实的物质、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持,传媒从业者也形成了独立人格。但是商业化运作也使得传媒责任缺失问题凸显出来,因此必须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坚持传媒专业主义才能克服商业化运作带来的弊病。商业主义和专业主义的对立统一是传媒自由和传媒责任关系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在传播实践中,大众传媒必须在商业主义和专业主义之间取得平衡,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义利统一,并且以社会效益为主、以道义为主,首先达成传媒系统自身的和谐发展,继而才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本文根据这个思路阐述了以上几个主要问题,核心是以传媒自由与传媒责任的矛盾为线索,探究传媒伦理的若干重要问题:第一章讨论西方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历史衍变,这期间传媒从业者人格也经历了由革命宣传家到政党工具再到独立人格的发展。第二章阐述马克思主义奠基人马克思和列宁的传媒自由观,他们的传媒自由观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哲学自由观基础之上的,是社会主义中国进行传媒伦理建设的理论指导。第三章论述在传统传媒自由思想遭遇挑战的情况下,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观成为传媒自由的伦理规制,传媒责任的理论根据是伦理学上经常接触的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道德义务与良心、目的与手段等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四章主要是介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众传媒伦理建设取得的成就,我国的传媒也由计划经济下的“阶级斗争工具”转变为了市场主体身份,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第五章以传媒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原理分析中国传媒自由面临的困境(商业主义与传媒专业主义的矛盾对立),以及理论上和实践上超越困境的一些途径。

第二篇:中国古代宗族慈善的伦理解读

中国古代宗族慈善的伦理解读

摘要: 宗族慈善的伦理内涵有:仁政、民本的政治伦理;“贵生”的生命伦理;支撑意义世界的终极关怀伦理。从伦理现代性角度而言,我国古代宗族慈善无疑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启示:仁政、民本是当代行政伦理的重要借鉴;民间自治和公益募捐具有一定的现代公益伦理品质;立德和家族担当也是现代公民品质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构成;意义思索和终极追问也是现代伦理的旨归;爱有差等的差序伦理;狭隘的功利主义道德观。挖掘宗族慈善超越血缘的普遍主义伦理资源,对当前农村社区伦理建设和我国慈善现代化都大有裨益。

关键词: 宗族.宗族慈善现代慈善差序伦理公民伦理

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三千多年发展,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呈现出四种慈善先后出现并多元共存地运行格局,四种慈善分别为政府慈善、宗族慈善、宗教慈善和社会慈善。其中宗族慈善先秦就有,宋代发展尤为兴盛,至近代则日趋衰微。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型社会,所以,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古代宗族慈善自然拥有丰富的伦理内涵,站在现代伦理学的角度我们该如何解读呢?

一、宗族及其历史分期

要讨论宗族慈善,首先要厘定宗族和宗族的历史分期。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族是个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社会组织和精神家园。有关宗族及其历史分期,学界给予了大量研究,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导致歧义很多。要说对“宗族”的经典解释,简明版如《尔雅》所言:“父之党为宗族。”繁缛版如《白虎通》所言:“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就宗族的历史分期而言:“中国传统宗族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宗族萌生到春秋时期;后期自战国秦汉直至现代。”“后期宗族又可划分为各具特色的三个阶段,即:自战国到唐前期的中古宗族;自唐后期到明清时期的近古宗族;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现代宗族。”从这种分期我们可以看出,前期宗族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国与族是一体的,各类宗法血缘组织就是各级政治组织。“后期宗族的主要特征是家与族的两合性”。所谓两合性就是,“家”既在“族”中,又相对独立,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宗族的演进都是在这一根本特性下进行的。

二、中国古代宗族慈善概述

从以上关于宗族内涵和分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农业文明、宗法血缘和家国一体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文化即崇德型文化特色,这一文化要求个体于国需尽忠,在家应孝悌。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宗族伦理的推演践行,加之宗族成员间天然具有的彼此扶持依赖的需要,为宗族慈善的发生提供了丰沃土壤。“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唐以后的儒、释、道,中华慈善思想体系在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随着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其慈善主体也经历了从最初单纯的国家慈善到以国家慈善为主、宗族和宗教慈善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发展过程”。在实际运行中,各种慈善主体并不单独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发挥作用。在相互承继和交互作用的演进中,宗族慈善长期占有一席之地,“宗法制度在周代创设以后,宗族思想得到日益发展,其除了具有长幼有序的社会规范功能之外,宗族内部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相互救助,也为宗族慈善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导向。两汉时期,随着宗族聚居形制的发展,贫困救济、抚恤幼孤、丧葬救助等宗族内部互助的慈善事业便日益盛行。唐朝时期,士大夫的宗族救助善举更是屡见不鲜。到了宋朝,宗族慈善发展尤为繁盛,“针对人们血缘观念淡薄的现象,官僚士大夫发起重整宗族制度的活动,一方面通过提倡孝悌伦常,加强对族人思想的控制,另一方面设置族田、建立义庄,通过保障或改善宗族成员生活的手段,维护子孙的生存,达到‘敦本收族’的目的”。宋代士大夫的功名之路让他们不仅深深体会到入仕来之不易,更对贫富贵贱差距带给困难群体的艰辛感同身受。因此,他们逐渐成为推动宋代以后社会慈善事业的骨干力量,除义庄、义田外,还出现了义塾,这些为族人生存发展提供了长久性的经济、制度等方面保障。“明清时期,宗族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宗族义庄作为宗族的经济实体,已超越了偶发的单纯的济贫性质,具备了初级形态的社会救助性质,从而使宗族通过义庄的动作,发挥着社会救助的功能。当时宗族社会救助的项目主要有:贫困救助、就业救助、生育、婚丧救助和教育救助”。本文有关宗族慈善问题的讨论综合中国社会历史分期、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源流及上述宗族历史分期,主要讨论自春秋至晚清之前的古代宗族慈善问题。

三、中国古代宗族慈善的伦理内蕴

据上述宗族历史分期及不同阶段的特性,可以看出,早期宗族慈善带有很强的政府或国家慈善特点,而随着宗族发展演进,与国家的界限日趋清晰,宗族演变成为“家”与“族”两合的共同体,宗族慈善与政府慈善也就逐渐剥离,获得相对独立。无论文化、社会背景还是慈善本身,都决定着古代宗族慈善拥有丰富的道德蕴含和价值。伴随宗族及宗族慈善的发展变迁,宗族慈善的伦理内涵也得以丰富和发展。

(一)仁政、民本的政治伦理

如上所言,由于早期宗族与国家的一体性,宗族慈善因此带有很强的政府或国家慈善特点,宗族慈善因而拥有很强的政治伦理意味。“不敢侮鳏寡”,强调对无依无靠的鳏寡应爱护施恩,“惠民”即施惠于庶民,统治者要保民、惠民、利民、安民和恤民。这些西周时期统治者的统治、慈善举措体现了自商代以来的民本思想。社会危机的全面爆发,让西周思想家们开始对民与神、民与君、民与国的关系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轻天重民、人主天辅的思想逐渐成为社会政治思想的主流,政治伦理思想也开始由神本走向人本、民本,“修德配命”、“敬德保民”的思想标志着“德治主义”政治伦理在西周开始形成。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和谐”社会图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尊老爱幼,恤矜寡,抚孤独,拯废疾的社会措施是慈善的重要体现,慈善是这一“大同”社会的重要构成,这一慈善愿景体现了儒家“仁政”和“德治”主张,儒家的主张是对殷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的继承,又为后来历代儒家继承和发扬,并成为封建社会核心政治伦理思想。慈善作为政府道德责任的重要践履,推进自商周之后形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理念实践化。

虽然政府或官办慈善在历史发展中发生了流变,但最初宗族国家一体时所拥有基本伦理精神一直延续,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对灾民、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关爱、慈善一直像一把尺子,衡量着各级官员的爱民思想和德性修养。

(二)贵生的生命伦理

历代各色各类宗族慈善形式、内容和方法各有异同,但在根本上都贯通着儒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人生之道,在这一人生之道里,齐家一个人重要的生命担当,正所谓“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齐家”是孝弟伦理原则的践行,“齐家”就是要睦亲敬祖,提携子孙,促进家庭、宗族和睦幸福,醇厚家风门风并发扬光大。既做到了对家人子孙的提携、教化,又传承和发扬了宗族道统。宗族慈善很好地成就了这一人生追求,这种家族伦理责任的担当,是儒家贵生生命伦理的重要践履。“儒家‘贵生’,追求的是‘精神生命’的不朽。儒家‘贵生’,在理论上始于‘仁义’,在内涵上体现‘仁义’。‘仁义’贯穿于儒家‘贵生’理论的始终,并构成其理论的根源和目标。而‘仁义’所承载的,不是一种基于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生命’,而是体现了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德性生命’。‘德性生命’就其本质来说,毋宁是一种人格意义上的生命存在。这种生命,是用‘德性’的光辉彰显精神生命的宝贵,是以‘仁义’的力量体现精神生命的高贵。所以,儒家‘贵生’对于‘德性生命’的强调,其实就是在追求人的‘精神生命’的不朽”。一个人在实现家族责任担当,整齐门风的同时,个人身心会得到陶冶,德性得到涵养,自身生命空间和精神视野得以拓展,这是精神的解放和人性的舒展。

(三)支撑意义世界的终极关怀伦理

中国文化的特性使得中国不存在西方基督教意义上的彼岸世界,宗族归属感、认同感于是成为中国人对生命意义的重要追求之一。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中国人‘天人合一’,正要在父母子女之一线绵延上认识……家庭缔结的终极目标是子女之永恒联属,使人生绵延不绝。短生命融于长生命、家族传袭,几乎是中国人的宗教安慰”。可见,宗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使人缓解因生命短暂、有限而带来的孤独、恐惧和焦虑,给人一定的生命安全感和充实感,从而避免“意义危机”问题。宗族慈善促进同族共济,宗族成员由此建立更紧密的物质和精神关联,宗族共同体意识得到加强,宗族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也得以满足。

四、中国古代宗族慈善的现代伦理反思

站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从伦理现代性角度而言,我国古代宗族慈善无疑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一)仁政、民本是当代行政伦理的重要借鉴

早期宗族与国家界限模糊,这一时期宗族慈善推崇的仁政、德治、民本慈善理念对当前和谐社会行政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注民生,这与古代宗族慈善倡导的民本思想有很大的契合性。民本思想强调官民平等,官民如同胞兄弟,倡导关怀百姓、呵护百姓。现代意义上的官德建设,也重视官民平等,倡导重民、养民、亲民的价值旨归,努力让百姓过有尊严的生活。这些古今政治伦理虽有不同,但因为都呼唤为官者的民本良知,呼吁为官者能为生民立道,所以有着“民胞物与”的共同精神追求。

(二)民间自治和公益募捐具有一定的现代公益伦理品质

把宗族慈善建设看得比宗法更重要,主张官府不需要太多干预,民间可以自我实现社会稳定,这些宗族慈善思想促进了后来民间建设,达到了“补王政之穷”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性力量的生长。比如宋代以后的宗族慈善基本上是将整个家族的公益建设看得比宗法规矩更为重要,通过宗族慈善强化了宗族小社会自治。我国古代宗族慈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类似国外社区基金会,宗族慈善大概相当于从社区内多渠道筹资,并把大部分捐助用在本社区社会福利项目上,为本社区服务,再加上不以特定对象为目的,受益者也并非所有族人,因此,不能因血缘关系色彩和施惠范围的局限性而否认其公益性。

(三)立德和家族担当也是现代公民品质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构成

宗族慈善体现了古人推崇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统之一,体现了古人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和道德理想人格,注重在助人中提升自我,完善品性,强调在家族互助中体现担当,也为后世子孙率先垂范,同时是对父母祖先的孝道践履。注重德性培育,强调担当和利他也是现代公民品质的重要构成,体现了儒家责任伦理精神,这与现代社会志愿行动的责任伦理有相通之处。固然“陌生人社会已不可能回归传统的共同体,但是人们对熟人共同体所蕴含的亲密感、归属感、互助性的需求和渴望却未曾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社区建设就被赋予了所谓‘新型共同体’的内涵,各种志愿组织也承载了人们相同的渴望”。所以,发掘宗族慈善的内在精神诉求和伦理内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事实上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欧美富人的家族慈善组织方式和行动方式与我国古代宗族慈善存在相当差异,但深入比对,我们仍能发现欧美富人的家族慈善传承与我国古代宗族慈善有相近、相通之处。在现代西方的家族慈善传承中,很多欧美富人把慈善看成不仅仅是帮助别人,也是传承家族传统与价值观,教育子孙,从而使家族凝聚力得到增强,这也是富人打造成功家族的关键所在。

(四)意义思索和终极追问也是现代伦理的旨归

如上所言,宗族归属感、认同感是中国人获得生命意义的重要源头。宗族慈善伦理所进行的意义思索和终极追问是中国伦理文化的奇异色彩,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价值,富有很高的精神境界,这些对道德共同体的诉求和对生命意义的德性解读也是现代伦理的终极诉求。“当代开放、平等、多元社会的道德结构应该包括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三个基本要素”。张岱年先生指出:“古今中外,关于终极关怀的思想可以说有三个类型,即是:皈依上帝的终极关怀,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张先生所谓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就是把道德看得比生命更高贵更重要,追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乃至“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人生精神世界的真正依托。

宗族慈善固然具有上述积极的伦理意义,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古代宗族具有血缘亲属特性,这一根本特性决定了在现代社会宗族慈善的伦理局限性会日趋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五)爱有差等的差序伦理

宗族观念基于血缘、地缘而形成,基于宗族观念进行的宗族慈善在相同的宗族成员之间互助较多,而对超出宗族范围的其他人救助则很少,譬如,范仲淹的义庄主要也是帮助本宗族的子弟,希望这些人有一天能光宗耀祖。费孝通用“差序格局”形容中国人交往关系,宗族慈善表现出极大的差序性,这与现代陌生人社会主张的普遍主义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慈善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正所谓“宗族在保障族人生存方面花费了巨大的财力,救济内容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族人的生存。但是,我们也应看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在救济层次上、救济对象上实行的有差别对待,即以血缘的亲疏为标准来划分受惠者,亲者实行亲亲之义,疏者实行济贫之义;泽及族人,而又区分亲疏远近。这是宗族义庄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其局限性所在”。

(六)狭隘的功利主义道德观

在传统社会,宗族慈善往往不是济贫救灾,而是为了维持家族权利和声望,是狭隘的功利主义,比如举办“义学”旨在训练科举人才以提升家族成员入仕的几率,从而促进家族发展;设置“义田”往往是为了避免寡妇改嫁辱及门风,从而争取更多朝廷旌表机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宗族慈善是强化宗族治理的有效手段,具有狭隘的功利主义取向,不同于现代公益福利事业。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深刻的变革,现代国家的话语体系已全面进入乡村社会。然而,传统文化的因子在许多地方并未完全消失,“构成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内生秩序,对当代中国的乡村社会治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古代宗族慈善绵延几千年,宗族慈善的伦理精神和理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有着自身特殊魅力和伦理价值,深入挖掘,对促进当前我国农村社区伦理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风尚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掘其超越血缘的普遍主义伦理资源,对于当下中国的慈善现代化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晋]郭璞注.[宋]邢?m疏.《尔雅注疏》卷四《释亲》.《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93.[2][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八《宗族》.《新编诸子集成》本,393-394,397-398.[3][4][5]马新.中国传统宗族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7,7.[6]谢忠强.民众、社团与国家:关系语境下慈善组织的社会定位――以中国救济妇孺会为中心的文本梳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22-128.[7]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思想渊源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135-139.[8]王卫平.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及特点[J].江苏社会科学,2014(4):175.[9][15]姚延玲.明清时期民间的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44,45.[10]石丽娟.“德性生命”与“道性生命”――以先秦儒道“贵生”思想为中心的考察[J].学术界,2015(5):177-178.[11]钱穆.八十忆双亲[M].北京:三联书店,1998:50-51.[12]龚长宇.陌生人社会志愿行动的价值基础[J].伦理学研究,2014(4):116.[13]陈泽环.底线伦理:共同信念终极关怀――论当代社会的道德结构[J].学术月刊,2005(3):59.[14]张岱年.中国哲学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3(1):95.[16]方素梅.宗族、宗教与乡村社会治理――基于广西桂林市草坪回族乡潜经村的个案考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08.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公民社会界域中的中国公益伦理问题研究》(2011SJB720014)。

第三篇:关于基督教爱的伦理的解读及评价

关于基督教爱的伦理的解读及其社会影响

摘要:基督教伦理思想是人类伦理道德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原则,“爱”无疑成为统摄一切观念的核心与总纲。爱是联结神和人关系的纽带。爱不仅是神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所在。基督教爱的伦理激励了人们趋善避恶,用爱心去对待生活,处理人事。在现实生活中爱心缺失,善举匮乏,与之相反的东西却铺天盖地这种状况下,基督教爱的伦理提倡爱人如己,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无异于当代道德发展黑暗中的一线光明。

关键词:神之爱 人之爱 盟约 邻人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最重要的著作,是每个基督教徒的必读之物,其中“爱”贯穿了《圣经》的始终。基督教中的爱是一种不受民族、宗教、政治、文化、区域等限制的博爱。

一、爱的伦理的解读

基督教中的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帝对人的痛苦的怜悯和对人的罪恶的原谅,即神之爱;一是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及对自己同胞的关怀和帮助,即人之爱。

(一)神之爱

神之爱是指上帝对人的爱,包括三个方面的爱。

首先是创世之爱。上帝用心创造了世界,在创造过程中付出了自己的全心全意的爱,让世界变得有规律和有秩序,而不是随意胡来的创造世界。更重要的是上帝赋予人类统治地球的权力和能力,还让人类拥有上帝的形象,赋予人类灵魂,把人和其他的被造物区别开来,人因此便也高于其他被造物。

其次是盟约之爱。在《旧约》中,上帝与以色列人建立了盟约,上帝是人的主,人是上帝的子民,人应该服从上帝,是侍奉上帝的祭司。以色列人一次次违背了上帝违背了盟约,但是上帝仍旧一次次原谅了以色列人。正是因为上帝的这种宽容的爱才不致盟约被撕毁。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与人间建立了新盟约,新盟约的核心是宽恕,耶稣通过自己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在上帝和所有信徒之间建立里一种新的盟约,新盟约不再是像就盟约那样要求人们遵循各种约定,而是要维系一种确定的爱。在新约中,爱作为神的恩赐,耶稣以自己的牺牲消除了世人的罪,把世人再次拉回到上帝的身边。旧约主要是强调人对上帝的服从,新约主要是强调上帝对人的怜悯和宽恕,不管是旧约还是新约,都体现了上帝对人的爱。

再者是救赎之爱。人违背了上帝与人建立的盟约,人本身是有罪的,但是人又没有能力去偿清这种罪,所以人是带着原罪来到世上的并且注定是要受苦受难的。上帝并不因为人违背了盟约而降罪于人或放弃人,而是派自己的爱子耶稣来到人间,拯救人类。耶稣承担了上帝拯救人类的承担者,来到人间传道,宽恕人类的罪,把人类带到上帝身边,让人类与上帝重修于好。耶稣也曾多次预感到危险的降临,但是他仍旧选择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拯救人的灵魂。上帝在此正是通过自己的爱子耶稣之死把人世间的罪恶与不义完全暴露于众,又以圣子的自甘受难来催促人们惊醒与悔悟,帮助人们达到灵性上的超越与升华。救赎之爱不及体现在上帝与其子耶稣的统一上,而且体现在耶稣的生与死上,耶稣生是为了救赎人类,死也是为了救赎人类。

(二)人之爱

基督教的爱在本质上是属于神的,神的爱被注入到人的内心中,于是人产生了对神的爱的回应。这种爱表现为人对上帝的爱和对邻人的爱,对邻人的爱本质上是对上帝的爱的具体体现。

首先是爱上帝。上帝是神圣的、博爱的、智慧的、美的和善的,因此上帝是值得被爱的。最重要的是上帝对世人的罪恶表现出了极大的爱,还派遣他的爱子耶稣到人间解救世人,用自甘牺牲的方式消除世人的罪恶,世人才得以生存。这显示了上帝对世人的超越性的爱,因此,爱上帝是世人对上帝的爱的回应,这种爱的回应不是被动的回应,而是上帝将爱植入到世人内心,耶稣用生与死再次将这种爱植入世人内心后世人全心全意的爱。这种爱不是仅仅表现为单纯的遵守某些法律条,而是要在精神上把上帝看做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人必须爱上帝胜过爱其他的一切。对上帝的爱强调的是灵魂的交流与尊敬。此外,爱还要表现在行为中,只有在日常行为中以具体的形式践行爱,爱才有实际意义。

其次是爱邻人。在基督教的传统中有两大诫命:“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你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所谓邻人,包括出现在基督教徒身边的每个人,因为他们都是上帝安排出现的。爱上帝就要爱上帝的所有子民,如果不能爱看得见的邻人却说爱上帝,那就是在说谎。爱邻人就是爱上帝的具体体现。爱邻人还延伸到爱你的敌人或你憎恨的人,这比爱朋友、兄弟姐妹要难得多,但这两种爱也有共同之处,就是对人可能拥有和可能实现的价值的尊重。所以只爱邻人而不爱敌人的爱是不完整的。爱邻人的具体表现是对邻人现有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以真诚的尊重,并对其进行积极的保护和促进。具体讲,爱邻人要做到“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现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邻人和爱上帝一样,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必须要在世纪行动中表现出来,而不能仅限于精神层面的爱。

(三)神之爱与人之爱的关系

首先,神之爱与人之爱是一种因果关系,神之爱是人之爱的前提,爱来源于上帝,是上帝赋予了人爱与被爱的感受,是上帝将爱的种子播撒人间,没有上帝就没有爱。人之爱是爱上帝的具体体现,是人对上帝的爱的回应。人要回报上帝的爱,但人不能看见上帝,于是产生一种见见=回报上帝的方式,爱上帝的子民,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就是对上帝的爱的回应的具体体现。

其次,爱上帝与爱人是相互统一不可分离的。人不能一边说自己爱上帝一边又恨自己的兄弟,如果不能爱上帝的子民,便不能说爱上帝。爱上帝与爱人必须是同步的。

二、爱的伦理的积极意义

也许,基督教关于爱的伦理在现实中显得过于抽象,过于玄妙,过于空泛,只能作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和信仰让人心向往之,要想真正实行起来就难以落到实处。如果所谓的天国被确信很快降临,信徒自然会竭尽全力躬行遵之,坚持到得救;但是事实上天国一直没有出现,时间长了,就难以为继,便让位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何况世俗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原本就与基督教背道而驰。然而,这并不是说基督教爱的理论毫无意义。爱是基督教的崇高真理,它作为人的情感中积极肯定的因素,永远是生活中正面的、积极 向上的正能量,它引导人性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让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不管怎样,基督教爱的伦理道德不仅在漫长的中世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整个西方文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以独特的宗教信仰伦理精神长期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维持着西方社会的公共秩序。

1、从哲学意义上看,生活是现实中的存在,爱是生活的动力。在西方伦理学家看来,爱的伦理提倡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是建立全体人类的健全的人格中心和进步的社会的基本条件。从爱的伦理意义来说,爱是对生命存在的肯定与尊重,是对自身的人格以及他人的人格的一种参与和促进。爱不仅意味着关心、爱护他人,而且要求把人当作人格来尊重。这种经由参与他人的人格中心而接纳他人的自我,就是爱的核心。这种爱通过对他人的善的参与,使他人和自己的价值都获得增长。

2、从现实意义上看,基督教爱的伦理带来了救世主耶稣的安慰,在那样一个混乱不宁的时代,在老百姓感到百般无助之时,提供了友谊。基督教对弱者的同情、帮助和牺牲之爱,完全是从自身的存在和所有之中心甘情愿付出的,它是一种美好的内在力量的自发充溢,伴随着心灵的极为平和和无限的欢愉。它源于内在的踏实和自身的生命充实,是一种“内在自信”的呈现。因此,基督教对病者、卑微者、受压者、罪人的爱,不是因为其疾病、卑微、受奴役、丑恶而爱,这些东西并没有积极的正面的价生命感值,相反,它们甚至是不可爱的、可憎的。但是,正是由于有一种更深层的力量感与的存在克服了这种厌恶感,才使人自愿地放弃自己作出牺牲,这样的爱才显得更加纯洁和实在,这就是爱本身的力量。所以,在基督教对弱者之爱的背后指向的是“更高的肯定价值”,表现出最为真诚的“超自然之爱”。它与“尘世生命的价值秩序”无关,与高贵优于卑微、美者优于丑者、富人优于穷人等价值秩序无关。进而,这种爱也不是从救助、裨益之效果当中获得肯定的,而是自身便具有目的性价值。基督教要求人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目标,以及来世的幸福,而有所弃舍。人要努力追求人生幸福,即道德实践的终极回报。基督教“至善”的道德理想,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为人们寻求精神安慰带来了希望。

3、从人的属性上看,人的存在有两重性。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因此,人的实际存在状态也表现为两种相互矛盾的分离状态。一种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分离。人类利用自身的智慧不断改造自然、超越自然,促使人超越动物本性,从而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但是,人仍然保留着动物性的自然冲动和本能;同时人作为个体性的存在又具有主观任意性。个人在满足这些冲动时,不可避免地和其伦理发生各种冲突和矛盾,从而导致发生分离。对人来说,最迫切的需求和最合理的生存就是怎样把人从自然冲动的依附状态和陷入主观任意性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实现天人和谐和人伦和谐的人类合理生存状态。基督教通过个人与上帝爱是人的道德情感之所需“爱”是人的一种道德情感,爱由敬重感、责任感等情感要素构成,是人类最圣洁的情感和最为积极的精神动力形式之一。首先,爱包含着道德上的敬重情感,能够把人融为一体,实现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敬重感”主要是指人内在的对道德法则的肯定情感,是意志对道德法则敬仰和礼赞的快乐情感。敬重情感产生于对道德的敬重,因此“爱”也必须把敬重情感作为自身必不可少的内在要素时才具有伦理合理性。“爱”只有出于道德才是真正的爱,如果离开了对道德准则的敬重情感,那么这样的爱就是虚而不实的、倏忽即逝的。

4、爱是克服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拯救人的生存意义之所需。现代文明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而且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类的情感生活以及人类爱的能力和价值取向。人在现代文明中沦为制度机器和技术机不是说我们离不开基督教,也不是说我们要站在宗教的立场上对基督教爱的伦理进行形而上的维护,而是说这种爱的精神对我们现代人所探寻的价值理想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现代社会重新审视基督教爱的思想,无疑是给我们这个时代输入新的精神血液。基督教爱的伦理对我们的启示,正是通过对如何才能有效合理的运用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为我们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育一些启发,以期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实施有所帮助。

第四篇:出国留学传媒专业详细解读

出国留学传媒专业详细解读

传媒是当代十分热门也是增长最快的行业,报纸、广播、网络、电视、多媒体、影视业等都是传媒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工作领域,对传媒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很大。随着留学热度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到国外传媒业,国内对有国际背景的人才更是求贤若渴。那么,国外大学的传媒专业主要学习什么呢?今后的发展又将如何呢?下面就来看一看。传媒业发展及现状

传媒业的历史可谓非常悠久,16世纪时只有报纸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到后来发展到广播、电视、影视以及现在发达的网络传媒等,甚至被喻为“四大暴利行业之一”。西方作为传媒市场化最早的地方,是许多传媒专业学子向往的留学之地。英国传媒业可谓拥有一个最强的基奠,从BBC广播电台到著名的《泰晤士报》,都对日后英国传媒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美国传媒的发达程度也为大家有目共睹,加之其强大的商业广播网,当之无愧的被称之为现代的“传媒圣地”。

传媒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

传媒专业大致可分为媒体、传播、新闻、营销广告、创作表演五个方向。按传播介质来划分还可分为纸质媒体、广电媒体、新媒体三种类型。传媒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广告、公共关系、电视产业、网络媒体、组织传媒、图像学等理论课程,以及新闻写作、新闻报道等实践性课程,除此之外,因为传媒学涉及的知识广泛,所以还需要学习文学、语言、社会,政治、历史、经济等基础课程。

传媒专业就业及前景

传媒专业的就业范围很广,根据所学方向不同包含广播、记者、主持、电视媒体、广告设计、报社编辑、新闻出版、摄影、多媒体制作、信息制作、营销策划等多种职业,也有一部分同学进入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就职。

国外传媒和传媒专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较国内成熟。就英国传媒来说,去年刚成功举办的伦敦奥运会也对其传媒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各国外媒体齐聚一堂,对于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说也积累了一次难得的专业工作经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输出国,其势头一直处于独占鳌头的位置,美国传媒的发展状况也可见一斑。国内的传媒业虽不及英美国家那样发达,但是由于发展空间巨大,也在近年来成为国外人士投资和创业抢滩登陆的地点,报刊及时尚和财经类杂志似乎在一夜之间崛起,呈现出一片蓬勃兴旺的景象,发展前景非常看好。申请传媒专业留学

传媒专业著名的国外大学有英国的东安格利亚大学、伦敦大学、利兹大学,美国的普渡大学、宾州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蒙纳什大学、悉尼大学等。申请留学,GPA、托福或者GRE等语言成绩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且因为传媒专业对于听说读写的涉及方面很多,所以英语水平对于入学和就业都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美国大学的传媒专业教学强调实践和创新,非常看重申请者在学校时参加的实践项目,因为可以从中以看出申请者的创新意识、设计理念和潜在能力。如果想从众多申请者当中脱颖而出,除了拥有好的专业成绩外,一篇质量高的研究论文可以帮你加分,具备一定的实习和工作经验也能使你的申请书锦上添花,且对你将来的职业规划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五篇:解读《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

解读《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

1.《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共有多少章?多少条? 答:共有9章52条。

2.《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的制定依据是什么?

答:是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制定本指导原则。

3.为什么伦理委员会要对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的科学性、伦理合理性进行审查? 答:旨在保证受试者尊严、安全和权益,促进药物临床试验科学、健康地发展,增强公众对药物临床试验的信任和支持。

4.伦理委员会须在什么前提下,独立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工作? 答:伦理委员会须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独立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工作,并接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5.组建伦理委员会的机构/部门是否应当向伦理委员会提供必要的支持? 答:是的。应设立独立的办公室,具备必要的办公条件,以确保与申请人的沟通及相关文件的保密性。

6.伦理委员会成员以什么方式产生?

答:伦理委员会委员可以采用招聘、推荐等方式产生。伦理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由伦理委员会委员选举产生。

7.伦理委员会委员是否应同意公开其姓名、职业和隶属关系,签署有关审查项 目、受试者信息和相关事宜的保密协议,签署利益冲突声明? 答:应该。

8.伦理委员会是否可以聘请独立顾问或委任常任独立顾问?

答:可以。独立顾问应伦理委员会的邀请,就试验方案中的一些问题向伦理委员会提供咨询意见,但独立顾问不具有伦理审查表决权。独立顾问可以是伦理或法律方面的、特定疾病或方法学的专家,或者是特殊疾病人群、特定地区人群/族群或其他特定利益团体的代表。

9.伦理委员会是否应该针对新委员和委员的继续教育建立培训机制? 答:应该。应组织GCP等相关法律法规、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技术以及伦理委员会标准操作规程的培训。

10.伦理委员会应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和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答:为确保伦理审查工作的规范性与一致性。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标准操作规程与伦理审查申请指南的制定;

(2)伦理委员会的组织与管理:伦理委员会的组建,伦理审查的保密措施,利益冲突的管理,委员与工作人员的培训,独立顾问的选聘;(3)伦理审查的方式:会议审查与紧急会议审查,快速审查;

(4)伦理审查的流程:审查申请的受理与处理,初始审查,跟踪审查,审查决定的传达;

(5)会议管理:会议准备,会议程序,会议记录;(6)文件与档案管理:建档,保存,查阅与复印。

11.伦理委员会是否可对其他机构所委托的临床试验项目进行审查?

答:伦理委员会除对本机构所承担实施的所有药物临床试验项目进行审查监督外,也可对其他机构委托的临床试验项目进行审查。

12.伦理委员会对药物临床试验进行审查监督时可以行使哪些权力? 答:(1)批准/不批准一项药物临床试验;

(2)对批准的临床试验进行跟踪审查;

(3)终止或暂停已经批准的临床试验。

13.伦理委员会成立后应及时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备案时提交的资料有哪些?

答:备案时提交的资料有: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委员名单(附简历)、伦理委员会章程、伦理委员会相关工作程序和制度。14.伦理委员会应向谁报告伦理审查工作情况?

答:应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15.伦理委员会应为伦理审查申请人提供哪些服务?

答:应提供涉及伦理审查事项的咨询服务,提供审查申请所需要的申请表格、知情同意书及其他文件的范本。

16.伦理委员会就受理伦理审查申请的相关事宜应作出哪些明确规定? 答:(1)应明确提交伦理审查必须的文件目录和审查所需的文件份数;(2)应明确受理审查申请的基本要求、形式、标准、时限和程序;(3)应明确提交和受理更改申请、补充申请的基本要求、时限、程序、文件资料的条件与要求等。

17.伦理审查申请人须按伦理委员会的规定和要求向伦理委员会提交伦理审查申请。提交伦理审查申请的文件有哪些? 答: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文件内容):(1)伦理审查申请表(签名并注明日期);(2)临床试验方案(注明版本号和日期);(3)知情同意书(注明版本号和日期);(4)招募受试者的相关材料;(5)病例报告表;(6)研究者手册;(7)主要研究者履历;

(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9)其他伦理委员会对申请研究项目的重要决定的说明,应提供以前否定结论的理由;

(10)试验药物的合格检验报告。

18.伦理委员会是否可决定受理项目的审查方式,选择主审委员,必要时聘请独立顾问? 答:可以。

19.伦理委员会召开审查会议对所需法定到会人数的要求?

答:伦理委员会应规定召开审查会议所需的法定到会人数。最少到会委员人数应超过半数成员,并不少于五人。到会委员应包括医药专业、非医药专业,独立于研究/试验单位之外的人员、不同性别的人员。20.伦理委员会召开审核会议时的人员分工?

答:主任委员(或被授权者)主持伦理委员会会议。必要时可邀请独立顾问参会提供咨询意见;主要研究者/申办者可参加会议阐述方案或就特定问题作详细说明。伦理委员会秘书应归纳会议讨论内容和审查决定,形成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应有批准程序。

21.伦理委员会是否可建立“主审制”?

答:可以。伦理委员会根据专业相关以及伦理问题相关的原则,可以为每个项目指定一至两名主审委员。

22.伦理委员会审查以会议审查为主要审查方式。有哪些情况可实施快速审查? 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实施快速审查:

(1)对伦理委员会已批准的临床试验方案的较小修正,不影响试验的风险受益比;

(2)尚未纳入受试者,或已完成干预措施的试验项目的/定期跟踪审查;(3)预期的严重不良事件审查。

23.什么时候快速审查项目应转入会议审查?

答:快速审查由一至两名委员负责审查。快速审查同意的试验项目应在下一次伦理委员会会议上通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快速审查项目应转入会议审查:(1)审查为否定性意见;(2)两名委员的意见不一致;(3)委员提出需要会议审查。

24.遇到什么情况伦理委员会应召开紧急会议进行审查?

答:在研究过程中出现重大或严重问题,危及受试者安全时,伦理委员会应召开紧急会议进行审查,必要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受试者的安全与权益。25.如何保证伦理审查和审查会议的质量?

答:为保证伦理审查和审查会议的质量,伦理委员会应对伦理审查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伦理审查会议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议程进行,应对审查文件进行充分讨论,确保委员对讨论的问题能充分发表各自的不同意见。26.伦理审查会议应特别关注试验的哪些问题?

答:应特别关注试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公平性、受试者保护、知情同意文书及知情同意过程、利益冲突等问题。

27.多中心临床试验如何建立协作审查的工作程序? 答: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应以审查的一致性和及时性为基本原则。多中心临床试验可建立协作审查的工作程序:

(1)组长单位伦理委员会负责审查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2)各参加单位伦理委员会在接受组长单位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意见的前提下,负责审查该项试验在本机构的可行性,包括机构研究者的资格、经验与是否有充分的时间参加临床试验,人员配备与设备条件。参加单位伦理委员会有权批准或不批准在其机构进行的研究。

(3)参加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认为必须做出的修改方案的建议,应形成书面文件并通报给申办者或负责整个试验计划的试验机构,供其考虑和形成一致意见,以确保各中心遵循同一试验方案。

(4)各中心的伦理委员会应对本机构的临床试验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审查。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所在机构的伦理委员会应负责及时审查,并将审查意见通报申办者。基于对受试者的安全考虑,各中心的伦理委员会均有权中止试验在其机构继续进行。

(5)组长单位对临床试验的跟踪审查意见应及时让各参加单位备案。28.伦理审查会议以什么方式作出决定?

答:以投票表决的方式作出决定,以超过到会委员半数意见作为伦理委员会审查决定。

29.伦理委员会在作审查决定时,应符合哪些条件? 答:(1)申请文件齐全;

(2)到会委员符合法定人数的规定;

(3)遵循审查程序,对审查要点进行全面审查和充分讨论;(4)讨论和投票时,申请人和存在利益冲突的委员离场;(5)未参加审查会议的委员不得由其他委员代替投票。30.批准临床试验项目应符合哪些标准? 答:必须至少符合以下标准:

(1)对预期的试验风险采取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管理措施;

(2)受试者的风险相对于预期受益来说是合理的;

(3)受试者的选择是公平和公正的;

(4)知情同意书告知信息充分,获取知情同意过程符合规定;

(5)如有需要,试验方案应有充分的数据与安全监察计划,以保证受试者的安全;

(6)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和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7)涉及弱势群体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特殊保护措施。31.伦理委员会秘书在会议结束后应做什么?

答:伦理委员会秘书应在会后及时整理会议记录,并根据会议记录和审查结论形成书面的伦理审查意见/批件。

32.伦理审查意见/批件的信息包括哪些?

答:伦理审查意见/批件应有主任委员(或被授权者)签名,伦理委员会盖章。伦理审查意见/批件的信息包括:

(一)基本信息

(1)试验项目信息:项目名称、申办者、审查意见/批件号;(2)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

(3)会议信息:会议时间、地点、审查类别、审查的文件,其中临床试验方案与知情同意书均应注明版本号/日期;(4)伦理审查批件/意见的签发日期;(5)伦理委员会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二)审查意见和决定

(1)审查决定为“同意”时,同时告知伦理委员会实施跟踪审查的要求;(2)审查决定为“作必要修正后同意”和“作必要修正后重审”时,详细说明修正意见,并告知再次提交方案的要求和流程;

(3)审查决定为“不同意”和“终止或暂停已经批准的临床试验”时,必须充分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可就有关事项做出解释或提出申诉。

33.伦理委员会是否应该对所有批准的临床试验进行跟踪审查,直至试验结束? 答:应该。

34.什么是修正案审查?

答:是指对试验过程中试验方案的任何修改的审查。试验过程中对试验方案的任何修改均应提交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35.伦理委员会应要求申办者和/或研究者就修正案审查提交哪些相关信息? 答:包括(但不限于):(1)修改的内容及修改原因;

(2)修改方案对预期风险和受益的影响;(3)修改方案对受试者权益与安全的影响。

伦理委员会主要针对方案修改后的试验风险和受益进行评估,做出审查意见。为了避免对受试者造成紧急伤害而修改方案,研究者可以在提交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前实施,事后及时向伦理委员会作书面报告。36.伦理委员会进行/定期跟踪审查的频率?

答:伦理委员会初始审查时应根据试验的风险程度,决定/定期跟踪审查的频率,至少每年一次。

37.伦理委员会应要求研究者按时提交报告,/定期跟踪审查报告信息包括哪些?

答:包括(但不限于):(1)试验的进展;

(2)受试者纳入例数,完成例数,退出例数等;(3)确认严重不良事件及时上报,妥善处理;(4)可能影响研究风险受益的任何事件或新信息。

伦理委员会在审查研究进展情况后,再次评估试验的风险与受益。38.什么是严重不良事件的审查?

答:是指对申办者和/或研究者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的审查,包括严重不良事件的程度与范围,对试验风险受益的影响,以及受试者的医疗保护措施。39.什么是不依从/违背方案的审查?

答:是指对临床试验进行中发生的不依从/违背方案事件的审查。伦理委员会应要求申办者和/或研究者就事件的原因、影响及处理措施予以说明,审查该事件是否影响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是否影响试验的风险受益。40.什么是提前终止试验的审查?

答:是指对申办者和/或研究者提前终止试验的审查。伦理委员会应要求申办者和/或研究者报告提前终止试验的原因,以及对受试者的后续处理,审查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是否得到保证。41.什么是结题审查?

答:是指对临床试验结题报告的审查。伦理委员会应要求申办者和/或研究者报告试验的完成情况,审查受试者安全和权益的保护。

42.伦理委员会应有独立的档案文件管理系统。伦理委员会建档存档的文件包括哪些? 答:包括管理文件和项目审查文件 43.伦理委员会管理文件包括哪些? 答:包括(但不限于):(1)伦理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标准操作规程和伦理审查申请指南;(2)伦理委员会的委员任命文件,委员的履历与培训记录,以及委员签署的保密协议和利益冲突声明;

(3)伦理委员会工作计划和总结。44.伦理委员会试验项目审查文件包括哪些? 答:(1)研究者/申办者提交的所有送审材料;

(2)伦理审查工作表、会议签到表、投票单、会议记录、伦理委员会批件/意见和相关沟通信件。

伦理审查文件应妥善保管至临床试验结束后五年,或根据相关要求延长保存期限。

45.伦理委员会是否应该对文件的查阅和复印作出相关规定,以保证文件档案的 安全和保密性? 答:应该。46.什么是保密性?

答:保密性(Confidentiality)指防止将涉及所有权的信息或个人身份信息透露给无权知晓者。47.什么是利益冲突?

答: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指当伦理委员会委员因与所审查的试验项目之间存在相关利益,因而影响他/她从保护受试者的角度出发,对试验作出公正独立的审查。利益冲突的产生常见于伦理委员会委员与审查项目之间存在经济上、物质上、机构以及社会关系方面的利益关系。48.什么是最小风险?

答:最小风险(Minimal Risk):指试验中预期风险的可能性和程度不大于日常生活、或进行常规体格检查或心理测试的风险。49.什么是法定到会人数?

答:法定到会人数(Quorum):指为对某项试验进行审查和决定而规定的必须参加会议的伦理委员会委员人数和资格要求,即有效会议应出席的委员人数和资格要求。

50.什么是受试者?

答:受试者(Research participant):参加生物医学研究的个人,可以作为试验组、或对照组、或观察组,包括健康自愿者,或是与试验目标人群无直接相关性的自愿参加者,或是来自试验用药所针对的患病人群。51.什么是非预期不良事件?

答:非预期不良事件(Unexpected Adverse Event):指不良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或频度,不同于先前方案或其他相关资料(如研究者手册、药品说明)所描述的预期风险。52.什么是弱势群体?

答:弱势群体(Vulnerable Persons):指相对地(或绝对地)没有能力维护自身利益的人,通常是指那些能力或自由受到限制而无法给予同意或拒绝同意的人,包括儿童,因为精神障碍而不能给予知情同意的人等。

下载传媒自由的伦理解读(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媒自由的伦理解读(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伦理 名词解释

    1. 伦理即调整人伦关系的原理,原则和规范 2.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科学。 3. 生命伦理学:也称生物伦理学,是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实践中的道......

    科学伦理

    科学这项古老而年轻的事业,自从它诞生的日子,便注定要无法脱离孕育它的母胎——人类心灵持久的冲突——向未知世界奋勇进发的探索欲和归向鲜活心灵敏感的责任感之矛盾。 科学......

    伦理试题答案

    伦理试题(2) 姓名: 专业: 1、 伦理委员会应由多学科背景的人员组成,包括哪些,按照《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规定,至少包括几人? 答:伦理委员会应由多学科背景的人员组成,......

    幼儿教师伦理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都已经各自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工作的同时,时代也在快速发展着, 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很庆幸有了这次国培培训,不仅可以......

    工程伦理

    河北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一、内容要求 (一)题目 题目应是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一般控制在25字以内。 (二)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应将毕业设计(论文)要......

    社会工作伦理

    社会工作伦理 一、社会工作伦理:是一整套指导从事该专业的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的行为规范。它包括实际工作步骤的一般规则与标准,规定了社会工作者“应......

    2013年度伦理工作总结

    伦理委员会工作总结 伦理委员会的工作始终遵循着“公正、尊重人格、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的原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维护了受试者的健康利益,提高了我院......

    工程伦理

    工程伦理意识缺失与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电气六班刘向前 摘要: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见解。笔者试图从工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