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群落中不同物种发展情况分析
群落中不同物种发展情况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
摘要:通过对百花山植物群落的调查,结合查阅相关资料,初步总结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类型,分析某些物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百花山;植物群落;物种;发展
序言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典型的暖温带森林植被类型和自然的生态演替过程。保护区的植被是北京自然植被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地带性植被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在这里生长繁茂,中山草甸和中山寒温性针叶林成片分布。同时,植物种类繁杂,是华北植物区系的荟萃地。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华北植物区系的中心地带,同时山系由西北向东南走向,有利于南北植物的沟通与交流,使该区不仅有华北植物区系的代表植物,而且还有华中植物区系的植物以及一些具有热带亲缘的植物。基于百花山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我们选取这里作为实习基地。通过一系列生态学方法对它的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百花山概况
地理位置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百花山林场),现为北京市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京市门头沟区境内,太行山北端,小五台山支脉。距市区100公里,位于华北植物区系的中心地带。保护区经营管理总面积4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96%。百花山主峰海拔1991米,最高峰百草畔海拔2049米,为北京市第三高峰。
气候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亚高山地带,属于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垂直变化明显,昼夜温差大,气温偏低,降水量较多,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多风且干燥,夏季温热多雨,春季干旱,风沙盛行,秋季晴朗少风,寒暖适中,但雨量偏少。年降水量在450-720mm,6、7、8三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4%,其中,尤以7月份降水量最大,且多为暴雨;冬季降水量最少,只占全年的2%,秋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4%,春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10%,所以春旱严重是百花山气候的显著特征之一。全年平均气温在6-7℃,最热月是7月份,平均温度22℃;最冷月是1月份,平均温度-5.7℃。3-4月气温急剧上升,10-11月气温突然下降。年积温≥3800℃,全年无霜期110天左右。
土壤
本区在全国土壤区划中属于褐色土地带。在海拔1800m以上的山地顶部,发育着亚高山草甸土;海拔1000—1800m的中山地带,土壤为山地棕壤;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地带,土壤为本区地带性土类褐色土。地形决定了土壤的局部分布形式,如山地阳坡强烈侵蚀,岩
石斑驳裸露,土层薄而多含风化角砾,因而在中山阳坡发育着粗骨性棕壤,低山阳坡发育着粗骨性褐土,而阴坡风化侵蚀作用较弱,土层厚,因而发育着典型棕壤与淋溶褐土。本区共有4个土类,9个亚类。
(1)草甸土:①亚高山草甸土。
(2)棕壤:②山地棕壤;③山地生草棕壤;④山地粗骨棕壤。
(3)褐土:⑤淋溶褐土;⑥普通褐土;⑦粗骨褐土;⑧碳酸盐褐土。(4)耕作土:⑨耕作土。
植被
1.种类的基本组成根据《北京植物志》和《河北植物志》整理百花山高等植物名录,共计有131科、485属、1100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等)。其中,苔藓植物17科、25属、30种,蕨类植物13科、21属、38种,裸子植物4科、7属、19种,被子植物97科、432属、1013种,分别占北京市植物总科数的69%、总属数的51%、总种数的49%。
2.植物区系特点
通过对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该区植物区系具有如下特点:(1)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最为突出。
(2)植物种类较为丰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计近1000种,约占北京市全部植物种类的49%,占河北省植物的35.7%。地理成分多种多样,中国种子植物地理分布的15个类型,在百花山地区都有分布。
(3)植物区系成分的主要来源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后裔,另外,也有一些外地迁移而来的成分和地质史上热带气候条件下起源的成分。
(4)植物区系与长白山和小五台山植物区系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与泰山、嵩山的关系也较为密切。
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方法
典型样方法:设20m×20m的正方形样地,将其分为16个5m×5m的相邻格子并编号。对样地中高于1.5m的乔木进行调查,测量指标包括树种、坐标、树高、胸径、冠幅、第一活枝下高等。以5m×5m相邻格子为下木样方,分种记载下木(含层间植物)的名称、株数、平均高度、生长状况、分布状况等,在每个5m×5m相邻格子内设置5个1m边长草本样方,分种记载草本植物的名称、株数、平均高度、生长状况、分布状况等。
数据处理方法及公式
相对密度
相对显著度
相对频度
乔木重要值:
重要值
j
灌木草本重要值:重要值
j
相对密度
j
相对盖度
相对频度
j
相对密度(%)
一个种的个体数所有种的总个体数
100
密度:
相对显著度(和积100
显著度:
盖度: 相对盖度
%)
某一树种的胸高断面积所有树种的总胸高断面
(%)
某物种个体的盖度所有物种盖度的和
*100
计算结果及分析
相关概念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通常指个体数量多、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优势层中的优势种。如森林的乔木层的优势种,常为耐荫或中性种,早期可在林冠下更新,凭借高大的形体和较长的寿命,通过竞争,在演替的后期取胜。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种类。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rare species):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稀少的缘故,有时也可能是新入侵或濒临灭绝的生物种。
数据分析
我们组成员在学长的指导下找到一片地势较平坦、利于放线的蒙古栎混交林,进行典型样方的调查。该林地中蒙古栎为优势树种,山杨和白桦为亚优势树种,另有多种灌木、草本丛生林下。
乔木重要值
物种 蒙古栎 山杨 白桦
密度(%)52.426.221.4
显著度(%)42.725.931.4
盖度(%)32.815.521.8
频度(%)81.256.325.0
重要值(%)58.836.125.9
该样方中,蒙古栎的各项指数都较大,是占主导地位的优势树种。蒙古栎为喜光树种,适应性强,耐火,耐干旱瘠薄,耐寒性强,能耐-50℃低温,喜温凉气候,喜中性至酸性土壤,通常生于向阳干燥山坡,深根性,主根发达,不耐移植。在该样方中,蒙古栎会继续保持优势树种的态势,继续发展或者维持现状。
山杨和白桦的指数略低,为亚优势树种。山杨为喜光树种,耐寒性强,耐干旱贫瘠,根系发达,抗风力强,生长很快。白桦喜光,不耐荫,耐严寒,对土壤适应性强,喜酸性土,沼泽地、干燥阳坡及湿润阴坡都能生长,深根性、耐瘠薄,常与红松、落叶松、山杨、蒙古栎混生或成纯林,天然更新良好,生长较快,萌芽强,寿命较短。两树种的指数相当,说明二者竞争力相差不多。但白桦的显著度略高,竞争力可能比山杨更大一些。从样方环境可以
看出,这两个树种都适宜在此地生长,此后应会维持现状,有一定的扩张发展的可能性,但不会取代蒙古栎成为优势种。
灌木重要值
物种 三裂绣线菊 大叶白蜡 麻叶绣线菊 胡枝子 小花溲疏 大花溲疏
相对密度(%)相对盖度(%)相对频度(%)重要值
17.8 10.42 40.42 27.08 4.58 0.42
20.41 14.47 24.12 125.65 9.87 5.4818.18 18.18 29.55 6.82 2.27
20.83 14.36 27.57 27.43 7.09 2.72
该样方中,麻叶绣线菊和胡枝子的各种指数较大,为优势种。麻叶绣线菊喜光也稍耐荫,抗寒,抗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深厚肥沃的土壤。胡枝子耐阴、耐寒、耐干旱、耐瘠薄。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由此看来胡枝子扩张发展的可能性更大,可能发展为绝对优势种。如无特殊情况,麻叶绣线菊不会被淘汰。
其中三裂绣线菊、大叶白蜡指数较低,为亚优势种。三裂绣线菊喜光,稍耐荫,抗寒,抗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深厚肥沃的土壤。大叶白蜡喜光,喜温暖、湿润,耐寒、耐涝、耐盐碱、耐干旱,高大的树种能适应山上气候,但更新层树种低矮,且白蜡优势度不大,故白蜡不可能随时间推移而成为优势种,但能在该群落中存活下来,不会被淘汰。三裂绣线菊优势较大,但与白蜡相比适应性稍差,不太可能发展为优势种。
大花溲疏、小花溲疏指数最低,为偶见种。溲疏一般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但耐寒。耐旱,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好富含腐殖质,PH值6-8,排水良好的土壤。该物种在该样方中的数量较少,有可能是新入侵的,或者是在该样方中频临灭绝的物种。跟其他物种对该样方的适应性相比,大花溲疏和小花溲疏被淘汰的可能性较大。由于无法测定土壤腐殖质成份,不了解该样方对养分的竞争情况,只能确定若与其他物种的种间竞争不是十分激烈,两物种也有可能扩张发展。
由于胡枝子的优势比较明显,在自然发展的条件下不会丧失其优势地位。其他物种的演替趋势不是十分明显,最终可能物种多样性增加,均匀度提高。
草本重要值
物种 山楂叶悬钩子
歪头菜 苍术 宽叶苔草 细叶苔草 银被风毛菊 三褶麦紫菀 柴胡 南萼香茶菜 小红菊 北重楼 藜芦 蒙古蒿 秋苦荬菜
相对密度(%)
0.55 3.48 0.55 14.18 71.54 6.25 1.26 0.10 0.37 0.02 0.24 0.23 0.35 0.15
相对盖度(%)
3.66 14.45 1.51 8.59 43.36 7.57 4.03 0.93 2.88 0.098 1.56 2.29 1.71 0.44
相对频度(%)
4.32 17.94 2.99 8.97 25.25 7.64 7.64 1.66 2.33 0.33 2.99 3.32 1.66 1.66
重要值 2.84 11.96 1.68 10.58 46.72 7.15 4.31 0.9 1.86 0.15 1.6 1.95 1.24 0.7
5东亚唐松草 漏斗菜 二苞黄精 早熟禾 黄花蒿 凤毛菊
0.40 0.13 0.08 0.24 0.06 0.02
4.22 1.22 0.29 0.55 0.54 0.098
6.98 1.00 0.33 1.66 1.00 0.33
3.87 0.78 0.23 0.82 0.53 0.15
该样方中,苔草各项指数均为最大,为优势种,多丛生,生长状况一般。苔草喜潮湿,在该样方中的最下层,会基本维持现状,在草本层中维持其绝对优势地位。
歪头菜,银被风毛菊,三褶脉紫菀,东亚唐松草各项指数较低,为亚优势种。银被风毛菊极耐寒,忌酷热,喜阳光充足,喜凉爽,耐贫瘠,喜非酸性土壤。三褶脉紫菀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怕干旱,耐涝,耐寒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最适宜肥沃的沙质壤土。东亚唐松草适应性强,喜阳又耐半阴,生长在林下或草甸的潮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排水需良好,较耐寒。由于在群落的最下层,光照不是十分充足,所以银被风毛菊的发展不会十分明显。三褶脉紫菀与东亚唐松草相比较,东亚唐松草更适合该环境。所以在该样方中,东亚唐松草最有可能扩张发展,三褶脉紫菀则竞争力稍弱。
该样方中的其他草本植物均为偶见种,其中苍术各项指数较高,且其习性喜凉爽气候,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壤结构疏松、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上生长最好,生活能力很强,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张发展。其他物种的生存均存在一定偶然性,不能预测其发展趋势。
草本植物的发展偶然性较大,从该样方的环境来看,可生存的植物很多,群落的多样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
结论与建议
本次典型样方法共计调查乔木3种,其中蒙古栎为优势种;灌木6种,麻叶绣线菊和胡枝子为优势种;草本20种,苔草为优势种。虽然样方较小,但对本地区的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的样方为人工林,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经过长时间的演替发展,自然中的某些树种逐渐取代原先的人工栽植树种成为新的优势种,林间的物种多样性和自然性逐渐得到回复。建议对其自然发展不要进行人为干预。
林木的更替同时带来大量的枯树落叶残留,也就为林场带来火灾以及病虫害的隐患。建议对其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李俊清.森林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天麟.园林树木1200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汪远.百花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及其多样性研究.北京:北京林业大学毕业论文,2008 【4】陈有民.园林树木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5】郑景明 赵秀海 张春雨.北京百花山森林群落的结构多样性研究.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
第二篇:发展中小银行 构建银行群落(最终版)
发展中小银行 构建银行群落
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国家实际上只有一个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其他的金融机构按其重要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上世纪改革初期,把人民银行一分为二,一是现在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二是将商业性功能转给陆续成立的专业银行,以后统称为商业银行。这些银行承接了原人行的部分网点和资产,在国家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成规模巨大的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些银行都遇到大量坏账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等问题,金融系统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央政府在国企扭亏脱困过程的后期启动了银行业改革,剥离巨额不良资产,注资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系列重大措施一举改变了中国银行业的面貌。此后中小银行和信用社也经过改革实现了扭亏为盈。中国银行业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监管水平不断提高,显示出健康发展的前景。如果人们的目光仅聚焦银行业内部,那无疑是乐观的。但是,中国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最重要的服务性产业,其发展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吗?中国长期以来严重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与目前的银行业体制与结构有关联吗? 有统计表明中国最大100家银行中,工、农、中、建占总资产的70.8%,12家股份制银行占21.8%,其他城商行、农商行只占7.3%。可以看出,大型银行在中国经济中处于控制性地位。这些银行通过星罗棋布的网点,获取了国民经济中的绝大部分资金资源,而在资金的使用上,大银行的规模和特性决定了其偏重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则必然处于次要的地位。资金分配的不合理支持了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的扩张冲动,同时带来了中小企业长期难于解决的融资难问题,由于全社会的贷款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其长期后果必然剥夺许多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生机。尽管管理部门意识到上述问题的存在,努力推动现有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但是,良好的愿望在中国这种超级大银行体制下是无法实现的。相比较而言,美国最多时曾经有1.4万家独立的银行,他们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本地的企业。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地方资金资源支持当地企业发展,在近一个世纪内不许银行跨州经营。最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美国取消了跨州银行的限制,促进了银行业的兼并。但迄今为止,美国依然有将近8000家独立的银行,这些银行绝大部分是地方性银行,服务于本地企业的发展。据有关权威杂志统计,目前美国10家最大银行的总资产只占全部银行业资产的36.7%,前25家最大银行的总资产,也只占51.2%。远远低于中国大银行总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十二五”期间,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意义重大,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主要不是改进现有银行的服务,而是需要大规模调整银行业的比例关系,如果实施新一轮银行业改革,将目前的“超级大银行体制”改造为少数大银行与为数众多的小银行并存的“银行群落”体制,将中国的独立银行逐步发展到万家以上,同时实施有效的管理,在中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定是可期的。
第三篇:中国医改不同观点分析与比较
中国新一轮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不仅是要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呼声很高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重要的,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进行的一场涉及卫生服务体系再造、健康干预模式转变和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改革。在医改进程中,理论和政策取向的论争主要围绕十个方面。中国医改的理论探索充满争议,创新在渐进中前行。
(一)关于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问题
政府和市场谁来主导,实质是如何定位政府管理方式,非公经济能否和怎样介入卫生医疗领域,以及如何利用市场机制的问题。这个选择最终将影响政府投入的效率、政府的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围绕这一焦点,有学者提出,中国应由政府拨款,建立以“广覆盖、低成本”为原则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1]。还有人强调,卫生医疗领域要强化政府责任,包括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以及政府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的功能[2]。与之相对立,一些学者主张以市场为主导,认为医疗改革的最佳模式应是由政府负责筹措基金,而医疗服务的提供则应尽量由管理有序的市场竞争来完成[3]。
笔者认为,关于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争论多是站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医改问题的。如果应用公共管理的理论来分析,则会发现一个新视野,即政府可以用公共治理的价值理念来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和政策组合框架。中国医改按范畴可分为四个领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以及医疗保障。考试大网站收集应该按照不同领域所提供服务的性质及各自发展的规律,合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科学确定不同领域的政策导向。在不同领域,政府和市场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应是不同的:在公共卫生领域,政府理所当然要承担主要责任,应该采取公共体制,由财政来筹集资金,由政府来主导;在医疗领域,不管从现实条件来看(我们有国有医院,也有非国有医院),还是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外也分营利医院和非营利医院),都应该采取混合体制,既要有政府筹资兴办的医疗机构,也要有非政府筹资的医疗机构;在药品生产流通领域,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应该主要交由市场来解决,而政府主要对准入资格、价格和质量标准等进行监管;在医疗保障领域,可区分不同层次,医疗救助、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分别由政府承担、国家集体个人分担、个人承担市场运作[4]。
(二)关于补需方还是补供方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没有哪个国家会用财政资金单纯补助医疗机构或者补助参保者,这是一个常识。考试大网站收集在中国医改过程中之所以出现“补需方还是补供方”的争论,分歧在于新一轮医改中新增财力是投入非营利医疗机构还是投入医疗保险,其实质是选择通过医疗保险的方式还是非医疗保险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主张“补需方”者认为,政府要采取建立国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路径,通过市场化竞争的方式来提高机构自身运行效率和降低服务价格,放弃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大幅增加投入。而主张“补供方”者认为,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激励和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建立全民免费医疗是最好的医改模式[5]。
笔者认为,恰当的选择应该是“补供方和补需方并重”。这里所说的“补供方”,目的不是要实行免费医疗,而是要非营利医疗机构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为患者提供公益性的、质优价廉的服务。同时,我们主张“补需方”,也不是认为医疗保险能够代替医院改革或者解决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制约问题(即使“医患保”三方结构确实具有一定的相互制约作用),而是认为通过建立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政府为弱势群体买单,可以实现最基本的医疗筹资公平,有效提升我国卫生领域的公平性。这种两头都要兼顾的建议与政府目前的决策方向是相一致的。
(三)关于采取英国模式还是采取美国模式的问题
英国以实行全民普惠的卫生保健制度而闻名,而美国则以商业健康保险制度作为医疗保障的主体。在中国提出采取英国模式还是采取美国模式的问题,不是要照搬哪个国家的模式,而是为解决看病问题,借鉴哪种模式更为有效。因此,这是一个自身制度选择的问题。
笔者认为,英国的医疗保障模式是在福利国家的基础上建立的。向居民提供全面的免费医疗,需要财政政策上的高税收、医疗服务体系上的守门人制度以及发达的社区卫生组织来支撑,当然还有一整套对非营利性医院的治理结构,对医生的考核、绩效评估以及薪酬体制等等。很显然,目前中国不具备实施这种模式的条件。美国是一个崇尚市场、崇拜市场的国家,因此,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仅负责穷人和老人的部分项目,其他的全部交由市场来运作。这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社会意识有很大关系,这种模式我国也不能照搬。但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这两种模式都有可借鉴之处,尤其是在发展社区卫生组织方面,英美确有
第四篇:语言发展有何不同
男孩和女孩大脑从事语言加工的部位也不同。男孩的语言加工更多发生在大脑的听觉和视觉中枢,而女孩的语言加工更多发生在大脑的语言中枢。
专家说:男孩女孩的语言发展有一定差异
生活中出现像家兴这种情况的小男孩并不少见,尽管以前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女孩在语言学习上比男孩更有优势,但是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得到生理学上的证据。
男孩女孩的语言发展特点
·男孩——语言加工更为具体感性。
男孩在接受视觉语言任务时,大脑的视觉中枢变得活跃,接受听觉语言任务时,大脑的听觉中枢变得活跃,这与女孩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种大脑语言加工的性别差异在进入成年后就消失了。
·女孩——语言加工更为抽象理性。
研究发现,无论呈现的是视觉语言任务还是听觉语言任务,女孩的大脑语言中枢都比男孩的大脑语言中枢更活跃,信息被准确传导到女孩的语言中枢,即靠近大脑抽象思维中枢的部位。
科学家的2种推测: 1.对上述现象的发生,科学家们的推测是,男孩的感觉加工过程存在着瓶颈,使得视觉和听觉信息受到阻塞,无法顺利传导到大脑语言中枢。
2.另一种推测是男孩只需要通过看到和听到r 词语,就能够在大脑中创造出其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并把其含意传递到大脑。这是远古人类适应自然环境,通过影像和声音迅速判断周围是否存在危险信息而进化出来的。
促进男孩女孩语言发展的不同建议
·对于男孩——
根据这样的实验结果,教育学家们建议在口语测试中,如果用听觉形式给男孩呈现内容,那么男孩的表现会更好。在书面测试中,如果用视觉形式给男孩呈现内容,那么男孩的表现也会更好。
·对于女孩——
由于其语言加工过程更为抽象理性,就没有必要在测试中采用不同的视觉或听觉呈现方式。
给父母的启示: 应用在宝贝的语言发展当中,爸爸妈妈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对于小男孩,爸爸妈妈除了从听觉上培养小宝贝的耳朵,用丰富的语调去吸引宝贝的关注,激活宝贝的听觉中枢,同时还可以呈现一些视觉图像,让小宝贝不仅听到爸爸妈妈说r 话音,同时看到说的内容。通过多感官的激发,活跃宝贝的语言中枢,促进宝贝语言的发展。
这样的方法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女孩,因为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大量视觉和听觉感性经验的积累,也同样是女孩们所需要的。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不妨和小宝贝一起做些听觉和视觉语言游戏。
5个听觉语言游戏
听觉语言游戏1:慈母细语
·适合年龄:初生-3个月
·主要目的:母子亲密接触,加强亲子交流,促进宝贝早期听力发展。
·游戏方式: 刚出生的宝贝就有听觉,尤其是对妈咪的声音更为敏感。在宝贝醒的时候,将宝贝轻轻地抱起来,跟她面对面,温柔、亲切、细声地跟她讲话,内容可以十分广泛,说爸爸妈妈对宝贝健康的关怀、大家对她的喜欢、她给爸爸妈妈带来的喜悦、快乐和幸福。3个月之后,随着宝贝年龄增长,这个游戏依然可以继续,妈咪可以给宝贝念儿歌、讲故事,给宝贝提供丰富的听觉语言内容。听觉语言游戏2:铃儿叮当
·适合年龄:3-6个月
·活动用具:铃铛
·主要目的:让声音与宝贝的肢体部位名称联系在一起。
·游戏方式:
1、将小铃铛系在宝贝的小手、小脚上。当宝贝移动手脚时,铃铛就会随之发出响声。
2、妈咪可以根据发出响声的部位是宝贝的手或脚,用手握住这个部位,轻轻对宝贝说:“手——宝贝的手”,“脚——宝贝的脚”。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只要一动手脚就会有铃铛响,宝贝活动的兴趣就会提高,逐步学习用自己的力量去控制一些事物,甚至能够根据妈咪的语言指令,来活动相应的身体部位,让铃儿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听觉语言游戏3:自然之声
·适合年龄: 6个月~4岁
·活动用具:有关大自然声响的声带或cd盘
·主要目的:让宝贝了解自然界丰富的声音。
·游戏方式:
1、节假日带宝贝到公园或野外,让他接触大自然,聆听大自然丰富的声音,如风声、水声、虫鸣、鸟叫、狮吼、虎啸等。
2、购买或自己制作一些自然声响的音带或cd盘,有空时放给宝贝听,同时告诉宝贝这都是些什么声音。
视觉语言游戏4:辨认颜色
·适合年龄:12-18个月
·活动用具:纸盒一个;红、黄、蓝、绿等颜色的雪花片各几片
·主要目的:可提高宝贝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其建立颜色概念。
·游戏方式:
1、妈咪让宝贝认识纸片的颜色:“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颜色宝贝,它们的名字叫红色、黄色、蓝色、绿色。”
2、妈咪将准备好的各色雪花纸片放在盒子里。
3、妈咪从纸盒里任意取出一片雪花纸片,让宝贝说出其颜色。或者妈咪说出颜色的名称,让宝贝在纸盒里找出,并交给妈咪。
4、游戏可由两种颜色开始。刚开始玩游戏时,可以从两种颜色的雪花纸片认知开始,然后再适当增加难度,逐渐由两种颜色增加到四种颜色。另外,让宝贝认知颜色时,最好以红、黄、蓝、绿这四种基本颜色为主。
视觉语言游戏5:假装动物
·适合年龄:12-18个月
·主要目的:提高宝贝的视觉追视能力,加强对情境的理解力。
·游戏方式:
1、妈咪和宝贝坐在地上,然后妈咪对宝贝说:“我们一起来学小狗走路,好不好?”接着,妈咪四肢着地爬行,学小狗走路的样子,并引导宝贝模仿这个动作。
2、妈咪给宝贝示范小狗的叫声,让宝贝模仿。
3、妈咪和宝贝一起学小狗的动作从房间的一边爬到另一边,比赛看谁爬得快。
4、妈咪可以教宝贝不同动物的动作和叫声,比如小青蛙——模仿蛙跳的动作、小鸟——模仿鸟飞的动作、小鱼——模仿鱼游动的动作等,让宝贝加深视觉印象。
第五篇: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动物生态环境的特征分析1
动物物种多样性
动物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科学家关心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时,我国的动物学家对本国动物多样性受到的破坏和威胁同样深为关切。许多有识之士已认识到:现生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是亿万年生物进化历史形成的。众多的现生动物不依赖于人类已生存了数千万或数亿年,而人类若一旦失去这些动物却难以生存。因而,保护动物的多样性是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以下我们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角度作一介绍,这三方面是紧密相关的。
1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特定生态空间中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间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我国地域辽阔,地处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不同的地区。在动物地理学上跨越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界。第四纪以来,由于北半球冰期的发生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的自然分带有所增加。更因地形复杂而增加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据初步统计,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就有16个大类,约185类生态系统,还有4大类草原、7大类荒漠,以及高山植被等约460类生态系统。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是我国的一项宝贵财富。可惜由于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经济发展造成环境的改变和污染,以及主观认识的不足,各类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但造成气候恶化、土壤侵蚀、江河泛滥等恶果,而首当其冲的是其中许多动物物种遭到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厄运。以鱼类为例,如黄河鲤鱼、松江鲈鱼、大理弓鱼、庐山石鱼和兴凯湖白鱼都是我国名贵的水产品,它们或为一个种,或为一个地方种群,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一些特殊生态系统的破坏必然会造成一些特有种属的灭绝。如云南石屏县境内的异龙湖原先草茂鱼肥,历史上盛产鲤鱼和白鱼,还有一特有种为异龙中鲤Cyprinus yilongen-sis。但50年代以来,先后在该湖挖河发电、放水造田,以及后来的全湖持续干涸等,异龙中鲤从此再未发现过。又如生存在云南洱海的20余种鱼类中有7个名贵特有种和3个云南特有鲤鱼的亚种。近30年来,由于水位下降、产卵场破坏、过度捕捞和不合理放养等原因,这10个种或亚种均处于濒危状态。洱海作为一个特殊的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也将消失。
反之,在一个经过长期进化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的缺失,或一个物种的加入都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活在欧洲和我国额尔齐斯河水系的河鲈Percafluviatilis,被作为一种经济肉食鱼类引入新疆的博斯腾湖后,由于该湖中没有其他凶猛鱼类对其种群的抑制而大量繁殖并掠食其他鱼类,导致该湖特有的名贵鱼类新疆大头鱼(扁吻鱼)Aspiorynchus laticeps和原来在湖中生活的某些其他鱼类的绝迹,而河鲈本身也由于数量过多、食物不足而个体变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价值。这种不适当引入造成严重恶果的情况还见于云南的滇池和川滇交界的泸沽湖。
淡水生态系统比较封闭,我国淡水鱼的研究记录又相对地比较完整,所以上面几个例子容易说明存在的问题。其实,海洋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和海岸的红树林)和陆地生态系统同样如此。海产鱼类的过度捕捞已经造成大黄鱼、小黄鱼和带鱼产量的锐减。珊瑚礁、红树林的破坏不但使岛屿或堤岸失去保护的屏障,而且使生活其间的大量鱼、虾、蟹、贝类等动物失去栖息场所,其中的特有种必将灭绝。原始森林的消失或林区被切割缩小成孤岛状分布,亦必然使大批物种消亡。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如果不保护落叶层,实际上也不是保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农业中,一种害虫的防治或从外地(或外国)侵入,一种天敌的引进,都应考虑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后果。对自然或环境的大规模改造尤其应该从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角度加以论证。
2物种多样性
物种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组成的基本单元,因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决定因素。
可是目前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物种众说不一。不同的研究者估计数差距甚大,在180万到3000万种之间,已描述的种统计在140~170万种之间,其中动物的种类约占90%以上。笔者比较保守的估计,我国动物的种类可能为昆虫15万种,其他无脊椎动物3.5万种,脊椎动物已知的5139种(兽类499种,鸟类1186种,爬行类380种,两栖类270种,鱼类2804种)。在第四纪冰川期,东亚冰川活动较弱,而且生物可随着冰川的前进而向南退却,与欧洲、北美洲的生物无路可退的情况截然不同。因而东亚不但物种丰富,而且保存了许多古老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如大家熟悉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和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无脊椎动物中,如蛛形纲蜘蛛目中的节板蛛科 Liphistiidae,是现生105科蜘蛛中最原始的一科,已知仅2属约40种,仅分布于东亚。这类蜘蛛在土中打洞穴居,洞口有活盖,夜间把洞盖打开一条缝,发现有昆虫路过,跃出捕回洞中享用。这类蜘蛛腹部背面尚保留分节的背板,纺器位于腹部的中部。从形态到行为可以说与3亿年前的蜘蛛祖先相同,是很有学术价值的类别。此外,我国有一些地区如西南的横断山区,是现代许多生物的分化与分布中心。
由上述可见,我国的动物多样性不仅在于总体上我国动物种类数约占全世界动物种类的十分之一左右,还在于有许多特有种,而且有的类群种类远远大于这一比例。如昆虫中最原始的原尾目全球已知400多种,我国则有120种,占全世界的近1/3。名贵蝴蝶绢蝶科Parnassidae世界记载53种,我国34种,占61%;其中绢蝶属Parnassius全球记载37种,我国27种,占73%。所以世界昆虫学家称中国为绢蝶王国。我国现生800余种淡水鱼类中,约有90%为我国或东亚所特有。但除脊椎动物外,目前对我国动物的家底尚不清楚。以昆虫而论,迄今记述不到4万种,仅占估计数15万种的约1/4。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中有许多类群尚无人进行研究。1988年世界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名录的1006种受威胁昆虫中,美国有493种,而中国大陆仅有10种。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脊椎动物列出232个分类阶元(大部分为种,少数列出目、科或属的所有种),而无脊椎动物仅列出1个属(所有种)及24个种的保护名单。假定无脊椎动物种类数为脊椎动物的40倍,无脊椎动物保护名单应比现在的大400倍,即达到一万种才接近实际情况。这表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可能在发现和记述之前已消声匿迹。幸而我们对脊椎动物已有较好的研究,知道云南的异龙中鲤和银白鱼Anabar-illus alburnops等已经绝灭外,还知道白鲟Psephu-rus gladius、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鲥鱼Macrura-reevesi、虎嘉鱼Hucho bleekeri、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和白暨豚Lipotes exillifer等具有较重要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的种类濒于灭绝,从而采取了必要的挽救措施。
为保护物种多样性,许多科学家再度提出在某些生物灭绝前应摸清种类。尤其对尚未研究的类群或某些被忽视的栖息地,如土壤、珊瑚礁、红树林和森林林冠等的动物种类应调查清楚。人类已进入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现在从四万年前灭绝的猛犸冷冻肌肉中,甚至从估计2600万年前埋于琥珀里面的昆虫中可以提DNA。即使现在没有足够的人力一一予以鉴定,但只要保存了标本,或许对子孙后代有不可估量的用途。对于已知的濒危种,则要进一步研究其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生物学及威胁存活的主要因素,提出有关的保护措施。
栖息地保护无疑是保护物种的根本手段。应该指出的是,对于某些小型无脊椎动物来说,即使一个小范围的生态系统(如一个池塘或一小片树林)的保护有时也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对有科学价值的种类认识的加深,及全民保护动物意识的加强,这一问题今后必将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
除了从保护生态系统的角度做好物种的保护工作以外,禁止滥捕和非法出口始终是保护物种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仅1987年上半年由中国非法走私日本的麝香达700多公斤,粗略估计需14万头麝。1988年某大城市消耗熊掌1972公斤,需480头熊。自1983年以来,被抢救的大熊猫不及被偷猎的多。多年来,不加控制地猎杀黄羊、狍、麂、岩羊等有蹄类动物,使原来的常见种沦为稀有种。某些公司要求出口数以万计的蟒蛇皮及大批眼镜蛇和眼镜王蛇。有的要求出口成吨的珊瑚,而珊瑚礁的破坏使大批海洋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而某些海洋生物可能为解救人类心脏病或癌症的关键药物。
3遗传多样性
每一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可以说,物种多样性中包括遗传多样性。但遗传多样性又远远超过物种多样性的范围。每一物种均由许多个体组成,除了孤雌生殖和一卵双生子以外,没有两个个体的基因组是完全相同的。种下可能有亚种的分化,或由许多地理或生态种群所组成,家养动物包含有众多的品种和类型。因此,许多物种实际上包含成百、甚至上千个不同的遗传类型。例如,花鳅的同一亚种 Cobitis eaenia taenia中存在2n=50,75,86,94等4种染色体数目。昆明动物所发现云南文山、昭觉、瑞丽和迪庆四个地区牛的血红蛋白有6种基因型,运铁蛋白共有9种不同的基因型,显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引人注目,如在珠星雅罗鱼 Leuciscus hakonensis的三个地方种群中存在着12种不同型的线粒体DNA结构。
遗传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适应的基础,种内遗传多样性愈丰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愈大。遗传的均一性威胁种群或物种的生存已是明显的事实。分布于非洲几个狭谷地带的猎豹Acinonyx jubatus的种群在遗传上是高度一致的。这导致猎豹在适应、繁殖和对疾病抵抗力的低下,濒临灭绝的危险。
野生动物栖息地如森林由于分隔缩小而碎片化,兴修水利造成的江湖隔离,导致物种的近亲繁殖,遗传多样性缩小。由于引进外来品种,许多古老的土著优良品种受排挤趋于灭绝。如我国优良的九斤黄鸡、定县猪,特有的小型猪种五指山猪,海南岛峰牛、上海荡脚牛等或灭绝,或已难找到。来自一些发达国家、有限地区的有限的基因正在侵蚀取代我国数千年历史积累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禽畜遗传多样性。我们理应对我国古老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特点进行系统的评估,并采取保护的措施。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深入也使人们提出养殖中的一些问题。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摆脱了依靠天然捞苗的被动局面,推动了淡水养鱼业的发展。但长期的近亲繁殖导致子代遗传质量的下降,性成熟提早,平均体重下降,鱼苗畸形率和鱼病发病率上升。又如杂交鲤在大湖内放养或由池塘逃逸,导致鲤鱼天然基因库的破坏。鲤鱼的自然地方种群,包括黄河鲤鱼等名贵品种资源都在逐步消失。
动物生态环境的特征分析
影响动物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哪些呢,毫无疑问,有水,温度,海拔,经纬度,阳光,湿度、光照、空气、噪声,还有动物所生活区域的地形、气候、食物来源,以及周边其它相关或不相关的动物的干扰等等。具体细分为以下种种:
一、环境、环境因子及其类别
(一)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二)其他环境因子。
二、环境因子作用特征:
(一)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1. 综合性,适应组合 2.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 3. 不可替代性与补偿性,(二)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 最小因子法则 2. 耐受性法则 3. 限制因子和限制作用 4. 大环境与小环境。
三、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规律
(一)形态适应
(二)生理适应:驯化;内稳态机制
(三)行为适应:休眠、迁徙、滞育等第二节 环境因子:光
一、陆生环境中的光因子
(一)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二)光强度对职务的生态影响 1. 阳性、阴性植物 2. 光补偿点、饱和点
(三)光照强度对动物的影响
(四)光的周期性变化对动物和植物的生态效应
二、水生环境的光因子
(一)水体光的分布特点
(二)水生生物对光的适应第三节 环境因子:温度
一、温度的分布特征育生态意义
(一)温度的分布特征
(二)温度的生态意义:代谢;分布
二、温度对生物分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一)极端低温/高温对生物的影响
(二)生物表现的形态适应:动物表现的形态适应 1. Bergman法则 2. Allen法则等
(三)生物表现的生理适应: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生理适应
(四)生物表现的行为适应
(五)温度与生物的发育 1. 有效积温 2. 物候第四节 环境因子:水
一、水的分布与水因子的生态意义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二)水的理化性质
(三)水的生态意义(组分,代谢介质,分布,形态塑造)
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一)水生、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 水生植物 2. 陆生植物
(二)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2. 陆生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3. 适应组合第五节 环境因子:土壤及其他非生物因子
一、土壤因子
(一)土壤的生态意义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四)土壤环境与动物的适应
二、火因子
(一)火烧的影响及其生态作用
(二)植物/动物对火因子的适应
三、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对生物的积极意义 1. 选择 2. 伴人适应与进化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因子的改变 1.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2. 类活动对生物的生态影响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一)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二)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五、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如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生物因子等三类。
所有影响动物的环境因子当中,气象因子则是很重要的一种。因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理作用和生活活动,且可通过其它因为(如食物)而间接发生作用。环境气象因子主要是: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降水、土壤湿度、阳光、气压、风等。
下面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经纬度和温度这两个生态因素对动物生活的影响。或许,我们往往会问为什么北极熊要生活在北极而不生活在南极呢,这是因为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纬度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却有不同的动物群。北极有令人畏惧的凶猛的北极熊;南极有数量庞大的企鹅家族,南极洲附近海域还游弋着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D?D蓝鲸。然而,细心的读者却会发现,北极没有企鹅;而南极大陆也没有北极地区常见的现存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D?D北极熊。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与熊类的起源和演化、动物地理学、地质学、冰川学以及生态学有密切关系。追溯熊类的起源,现代熊的祖先是距今2400?D?D5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的犬熊?ò肴???。熊类在地球上出现虽然较晚,但发展很快,在距今500?D100万年的上新世和更新世便很繁盛,足迹几乎遍及全球各角落(南极洲除外)。
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地质发展史也有密切关系。南、北极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明显不同。北极是被大陆围绕的洋盆,处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大陆中间的大洋?ū北?洋?┲行摹1奔?的陆生哺乳动物和海洋哺乳动物,与其周边的大陆生物和海洋生物,在生物史上有密切联系,形成呈环北极分布的动物区系。
南极则完全不同,南极洲是一个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的大陆。在3亿年前,即石炭纪末和二迭纪初,整个地球的陆块曾经组合为两个联合古陆。大约距今2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末,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到了至今6000万年前,南极洲便完全与周边大陆分离,从此成为独立的大陆。
熊类是杂食、适应性强的陆生动物,从北极到热带均有分布。第三纪由于地球上出现寒冷气候,南北极形成冰川。来不及由极地往温暖地区迁移的喜温动物都灭绝,仅一些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在冰川边缘生活。原来以北极植物为主食的穴居熊绝迹了,而一种毛皮厚、肉食,并且体温调节能力、越冬生理以及生物化学都适应严寒的熊类在北极生存下来,这便是以后的北极熊。它们以海豹、幼海象、鱼类、鸟蛋以及搁浅鲸的腐肉为主食,成为严格食肉动物。
而南极洲早在熊类祖先出现之前便是一个海洋环绕的大陆,不与其他大陆相连。大洋的隔断使陆生熊类根本不可能往那里迁移,所以南极不可能发现北极熊的踪影。在这个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上,却没有大陆区系的动物,所有动物均划归海洋动物区系。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对某种特定生物控制(促进或抑制)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群落,而不是直接攻击生物本身。以作物为中心的有害生物生态管理,必然要以群落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本研究从“作物一害虫一天敌”相互作用关系的整体出发,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态学、分类学、统计学、系统论、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研究花椒园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害虫与天敌群落重建与种群动态变化的规律,分析害虫与天敌的空间格局及其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了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种植模式花椒园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群落的影响,揭示花椒园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的控制与管理的机理。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根据花椒园节肢动物的营养和取食关系,将群落划分为植食类、捕食类、寄生类和中性类4个亚群落。共调查到物种383种,隶属于20目165科。其中植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落205种,隶属于15目88科,发生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有棉蚜(Aphis gossypii)、花椒伪安瘿蚊(Pseudasphondylia zanthoxyli)、桑拟轮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花椒凤蝶(Papilio xuthus)、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及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等。捕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路类群有127种,隶属于11目46科,主要种类包括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大灰食蚜蝇(Metasyrphus corollae)、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中国地蛛(Atypus sinensis)等。寄生性节肢动物类群共45种,隶属于2目11科,主要种类为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黄金小蜂(Pteromalrs puparum)、翠绿巨胸小蜂(Perilampus prasinus)、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等。中性节肢动物类群共16种,隶属于1目13科,主要种类为短脉异蚤蝇(Megaselia curtineura)、红头丽蝇(Calliphora vicina)、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泛叉毛蚊(Pentherria japonica)等。(2)应用群落特征参数及主分量分析方法分析了7个不同海拔花椒园昆虫群落特征、在时间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及时间格局。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逐渐上升,除了具有特殊小生境的地块外,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动态与海拔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等指数与海拔相关性小,种群的时间动态呈现季节性波动,主导昆虫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子因生态环境而异。(3)利用主分量分析(PCA)方法对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相关结构指数进行分析,构建评估群落结构的综合指标(第1主分量和第2主分量),并根据第1和第2主分量方程进行二维排序。结果表明,多样性指数H’是衡量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最重要的指标,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时间系列上保持稳定,但在个别时间上表现差异和波动。(4)在分析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组织水平的基础上,对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同时期的总群落、亚群落进行模糊聚类,其结果显示:总群落的24次调查结果可以聚为9类,T = 0.98,3月20日,5月20日,3月30日,4月28日,4月10日,10月10日各分为一类,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2日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聚为7类,T = 0.95,3月20日,5月30日,11月12日,3月30日各自归为一类,4月20日、4月28日归为一类,4月10日、10月30日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非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聚为9类,T = 0.97,3月20日、3月30日、5月20日、6月20日、9月30日、10月10日各自归为一类,6月10日和6月30日归为一类,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2日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聚类结果反映了群落状况的季节差异,聚类交替现象反映了群落结构复杂性,聚类结果的复杂性反映了各时期的非生物因素对群落动态有较大影响。(5)对4种不同种植模式的花椒园昆虫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进行调查,应用群落特征参数分析了昆虫群落特征及其时间格局。结果表明,间作套种作物花椒园与单一种植花椒园相比,其昆虫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而优势度指数较低。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依次为花椒玉米大豆园花椒大豆园花椒玉米园花椒园。3个群落稳定性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花椒、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系统中的昆虫群落较为稳定。(6)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对花椒园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各亚群落中多样性与其它生态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群落中均匀度J与多样性关系密切,除直接作用外,物种数S、个体数N、优势集中性C、丰富度指数R、优势度D均通过其对多样性产生影响;天敌亚群落中也是均匀度J对多样性作用较大;非天敌亚群落均匀度J、优势集中性C、优势度D均是影响该亚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应用灰色系统方法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生境因素各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温度相对湿度。(7)对中性昆虫亚群落研究结果表明,中性昆虫物种数量在各类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均大于10%,是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性昆虫与天敌数量发生趋势相随现象较明显,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天敌因跟随效应在自然控害中的不足;主要中性昆虫之间的种间相遇几率表明,中性昆虫间从时间结构上相遇机率较小,表明复杂的生态环境对中性昆虫亚群落有着很大影响;应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中性昆虫在群落中的作用,结果中性昆虫对群落的主导作用相对比较分散,可以认为它们作为一个功能团共同起主导作用;对天敌对中性昆虫混合种群数量影响效果的灰色系统分析计算得出,天敌数量与中性昆虫种群数量追随关系即关联度R(Y,X)排序前三位的分别为:R(Y,X1)R(Y,X5)R(Y,X10),即草间小黑蛛广大腿小蜂异色瓢虫。
那么,除了这些外,还有动物是捕食集体行动,还是单一行动?它们是集体居住还是单一居住?从生物学角度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捕食行为特征是由生态环境决定的,而动物“群居行为”是它们“群体行动”这种行为影响着它们的后期进化。正是在这种共同适应或独立的行动中获得了各种“收益”,它们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何捕食方式。
那么它是否就是动物选择集体或个体捕食特征的最终答案呢?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看是否也能得出这样的结果,从而推导出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我们从生物提高捕食效率出发,那么群体捕食有利于提高成功率。无论是凶残的狼群,还是狮群,它们的合作精神主要是对选定目标集体发起进攻,取得战果。而老虎等动物却喜欢单独行动。那么单独捕食行动,同样可以提高捕食成功率。为何这样说呢?首先单独行动有助于隐蔽,缩小目标。而群体行动目标太大,会引起被食者的警惕,从而降低了成功率。其次是,单独捕食行动只是针对的大型食肉动作,它们似乎都处在食物链的高端。最后是这些处于高端食物链上的食肉动物,它们有时具有群体性,有时又有个体性。比如老虎、狼群、狮子等等。这就让我们很难确定食物链方式是决定它们捕食特征的最终结果。
那么生态环境是如何决定生物群体捕食或单一捕食行为的?从上面多种角度看都可以看到这种结果,但都有缺陷。因为这几因素都有自己成立条件,但也受到多种否定,那么是否是这几个条件共同作用结果呢?
这个回答显然很勉强,从“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讲,高端食肉动物应是单一个体行动最好,而低级别动物应群力防御。但是它们似乎都有集体和独立行动的捕食行为,这就出现了前提矛盾。
生物每天提供的食物热量是确保其生存最基本条件。而它对食物的捕获多少,是一个有效的保障过程。有时它们有收获,有时一连几天都没有收获。这就需要它们有一个热量保持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此来确保自己消耗模式的变化。
这个消耗模式让我们觉得,一个生物的生存范围中,其食物分布图是否是这个因素结果呢? 初看起来觉得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发现,它同样无法解释生物的群体捕食或单独捕食活动是由这个“等级数量分布图”决定的,更无法解决它们具有的两种共存捕食特征。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大型食肉动作由于缺少天敌。因此,它们没有必要考虑更多的外来威胁,那么它们为何还要进行群体行动呢?显然它们这种行为不是出于防御性质,而是获得捕食的成功率,提供必要的体能损失补充。这同样无法构成解释它们群体行动或单一行动捕食的原因。
那我们来看看生态环境是否是决定性因素呢?研究发现,狮子在草原活动,其隐蔽物相对单一。而被食者多为食草对象;它们对草原生态环境熟悉;同时整体数量有限;逃生能力强。那么狮子群体捕食有利于获得更大成功概率。同时它作为高端食肉动物,单一力量也有利于它随机性完成这样的机会与工作。狼群也是如此;而老虎号称“森林之王”,有茂密的丛林作掩护,个体出动获得的成功率更高。所以环境决定了它们适应用何种方式捕食特征,是独立、还是群体、或者两者共存。有了生态环境的影响,动物在进化中,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捕食行为,这有利于它们种群保持。而这个解释也可以把所有观点包含在其中。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土壤动物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主要包括土壤动物生态特征和生态功能两个方面。本文概括了土壤动物的定义和分类,阐述了土壤动物的数量、种类、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等主要生态特征,着重论述了土壤动物的分解、生态指示等功能。认为,目前土壤动物研究发展缓慢,基础研究差,生态特征研究仍处于定性与半定量水平;功能研究单一,缺少土壤动物多样性功能研究。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本文旨在加深对土壤动物的了解,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健全生态指标和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从上我们可以知道动物的生态特征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生态环境的各种角度来分析动物的生态特征。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可以得出,这些生态因素对动物的分布极其生活环境影响是极其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