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企业综合管理的认识
本人经过10多年大中型企业中高级管理职务的实践磨练,和长期坚持不懈地对企业综合、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探索,就如何有效做好企业(综合)管理工作,有了较为真切的体会和认识。仅个人理解而言,要做好管理工作需要做到:依“法”治企,以“德”纳人,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现就本人的粗浅认识简要阐析如下:
一、企业综合管理的主要职能
范畴
1、行政后勤:主要涉及企业日常行政管理事务和后勤保障服务。具体包括:劳动纪律、办公秩序、文件处理、档案管理、车辆及资产管理、运行监控、业绩考评、后勤保障、支撑服务等事项。
2、人力资源:包括企业组织建设、人力资源体系构建、所需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训优化、干部员工的考评任免、薪酬福利体系的健全实施等。
3、参谋助手:主要是对上级主管领导负责,根据收集掌握的内外各方面信息资源,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建设,积极主动为上级领导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参考意见。并协助领导推进落实具体事务,在工作及生活上主动为其分忧解难。
4、协调支撑:综合管理肩负着上传下达、迎外安内的职责,需要涉足企业上下内外各方面关系的协调沟通,是企业组织运行的纽带和桥梁,应密切关注并积极主动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为企业的有序顺畅运行起好衔接支撑作用。
5、文化宣传:作为企业的综合窗口部门,综合管理还应主动抓好整个企业的文化体系建设和对外形象包装宣传。包括有关文案的策划拟定、报刊的编辑制作、品牌形象的整合推广、文娱活动的组织实施等。
二、做好企业综合管理的主要方法
1、依“法”治企:一是应根据本企业所属行业特性及经营管理需要,全面系统地熟悉了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如公司法、经济法、合同法、物权法、劳动法等等),并用好用活用够法律政策,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围绕企业管理运行、经营发展需求,逐步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运行规章体系,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保证企业管理有章可循、流程规范、运行有序、赏罚分明。从而推进企业运行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不断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2、以“德”纳人:一是在逐步完善规范企业制度建设、提升执行力的同时,还需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构建“以人为本、团结向上、诚信关爱、和谐稳健”的企业道德文化氛围。以此树立良好形象、稳定员工队伍、广纳优秀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二是作为企业综合管理主管人员,更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日常工作中应虚怀若谷、低调务实,注重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和言行举止规范,以诚服人、以德纳人,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推进企业健康和谐、稳定高效的运行发展。
三、综合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思路
1、首先应主动积极加强与各级领导同事的沟通交流,尽快熟悉了解企业各方面情况,争取领导同仁的接纳认可,真正融入到新的团队;
2、在熟悉企业情况、逐步融入团队的过程中,用心感受公司氛围、体验企业文化,贯彻执行原有的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做好现实工作。并通过发现公司及本部门的优劣利弊,思考改进完善的措施办法;
3、继承和发扬企业原有的优良传统及先进做法,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不足和将来发展需要,渐进式地修订完善、系统构建一些新的符合企业实际的规章制度及运行机制,力求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承上启下,团结协作,务实低调,扎实工作。紧密团结和依靠公司各级、各部门领导同事,主动沟通、善意交流、征求意见、建言献策,征得领导同事对本人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有效推动工作的开展;
5、立足本职,关注全局,做好服务,促进发展。站在企业全局发展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做好个人及部门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配合协助其他部门/领导做好相关工作,发挥良好的服务支撑作用,积极推进企业整体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
以上仅为个人的一些经验认识及心得体会,谨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并盼能有机会进一步交流学习。
第二篇: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认识1
对企业安全管理的见解
摘要: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有着一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牵涉的层次或职能较多,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本文就当前安全管理谈几点个人认识,仅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安全管理、安全疲劳
伴随着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进程,我国企业安全管理经过多年的探索,生产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管理体系已基本完善。现如今极大部分事故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制度的缺失,认识的不足,而往往是有章不循,有禁不止,之所以我们每年都在举行“百日安全无事故、安全月、反违章”等主题活动。企业的安全管理不进则退,要长期抓得严、细、实、新,基础就夯实,员工安全生产的综合素质就高,安全生产周期也就较长;如果安全工作抓的不够牢,员工安全综合素质较低,安全生产周期也就相应较短,造成事故多发,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平时天天讲安全工作要“警钟长鸣”,可到底要如何“鸣”才能起到效果,就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人性有一个“弱点”,就譬如钟每天都是发出一样的声音、一样的频率、一样的响度,听的时间长了,人就适应了,就形成惯性,也就“疲”了,这是人的本性。企业的工人一般都是长时间进行同样的工作,容易出现安全疲劳,造成麻木,从而直接影响安全绩效。比如班组安全活动多流于形式走过场,点巡检记录定时填写而不是现场逐项检查,安排下来的任务按照以往的模式走一遍,形成了表面积极、实际应付、最后造假等等现象,这说明安全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还存在缺陷,员工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不能够刺激员工的神经。所以有必要改进安全管理方式方法,要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做法,不断的管理创新来刺激员工,使所有的员工在安全方面不能松懈下来。
1、树立长远的安全管理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安全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存在于每个瞬间又伴随着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企业只要存在生产经营,安全问题就必然存在。哪如何才能保持好的安全状态呢?首先安全管理者必须保持一份忧患意识和超前意识,克服潜意识中的惰性。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要始终保持执行安全法规不脱节、不变形、不打折,不松懈的安全管理思想,树立起长远安全意识,彻底改变“安全形势好时松口气,安全形势差时憋股劲”的被动管理模式及生产中
形成的安全工作“口头上重要,实际上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认识;其次是员工的安全意识,员工的安全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规章制度、在管理的强制压力下形成的,是在血的教训中养成的。当然不能让每一个员工都通过血的教训来建立他们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因此,在安全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是大家主动遵章守纪,以及对安全制度、规程的理解与执行,做到“三不伤害”,这是对生命安全与健康负责的表现,也是安全管理能力体现。所有我们常说“管安全其实是在做善事”。
2、制定有阶段性的安全管理目标
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如何让这个永恒的主题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安全管理要与时俱进,既要树立起长远性目标,也要设立阶段性安全工作目标,以此来不断引导人、激励人。并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安全工作特点,通过新颖有效的载体,分阶段来推动安全工作的开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及时总结前一段安全工作的成绩和不足,而且有利于消除安全高压线及制度约束下长期紧张状态而带来的心理上的疲劳。
3、安全教育及各项活动力求创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同样安全也离不开培训教育,目前形成了“厂级、车间级、班组级”的三级安全教育模式,可培训教育还停留在老一套形式、教材,职工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早已出现疲劳现象,要想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就要有所创新和发展,并实行层次教育。现代的信息交流手段很发达,人的思想也越来越活跃,陈旧、教条式的培训内容、方法容易令人产生反感,有时不仅达不到效果,甚至使人产生逆反心理的对抗情绪。在陈旧与新鲜之间,人往往会选择新鲜事物,哪怕新鲜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毛病。假如安全活动教育没有创新,不突出重点,这样受教育人员感觉每年的培训内容都是去年的翻版,无新意,逐渐产生应付的心态。所以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不断推陈出新,要持续地刺激大家的安全神经,让大家思想高度重视起来,否则的话,就会麻木,产生惰性。
4、抓好安全薄弱环节的管理
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安全疲劳、违章、设备老化等等都对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威胁,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建立起有效、可操作的管理体系,并认真地执行。理清头绪找出关键点
及最薄弱的环节。如果把安全工作比作一根连环,那么,这根连环的强度取决于最弱的一环,要预防事故的出现,必须牢牢把握住最弱的一环不出问题,否则就会前功尽弃。比如在凌晨、交接班时,周末及节假日期间,人员容易出现疲劳、违章、工作应付的现象,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事故易发。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实施有效的监督,工作细心一点,方式、方法创新一点,制度前面严厉一点,及时发现事故的苗头,变“事后追查”为“事前预防”。杜绝员工在类似的生产条件下,产生安全意识松懈、懒惰的心理。
目前我国的安全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强制阶段,所以今后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要使广大员工树立起“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真正实现自主安全管理,让员工在安全生产上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消除事故隐患,保障生产过程安全,延长安全生产周期。这些就好比我们安全管理的一个个“坎”,越过了这个坎,安全工作就在一个新的水平上往前推进,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也步上了新的台阶。
第三篇:浅谈对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认识[推荐]
浅谈对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认识
浅谈对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认识浅谈对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认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加强企业管理的深远意义,提出了以管理促发展、靠管理增实力、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并将精细化管理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新的跨越。
一、以人为本,树立成本精细化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一种管理技术,主要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个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成本管理是一种成本管理的集成,浓缩了精益生产管理的理论精华,纵贯产品研发、原料采购、集约生产、顺畅物流一销售服务等整个价值创造与利润形成过程。精细化成本管理广义上讲就是对一条供应链从源头到终点的集约化管理。由于精细化追求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理念,是意识、态度和文化的集合体,所以要实施资金精细化管理,首先要以人为本树立资金精细化管理理念。要树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意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粮草”,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环节,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资金成本精细化管理理念不仅仅要深植于企业财务人员心中,还要渗透到每一位员工心中。要向全体员工宣传成本精细管理的必要性,加强成本意识教育。让员工了解成本控制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实现员工从“要我精细”向“我要精细”的转变,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二、大力推行“系统节点”精细管理,发挥全员力量降本增效为将全员成本目标管理落实到最基层,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等各系统的不同特点,将每个系统内的工作重点、管理难点、关键环节确定为多级节点,明确相对应的成本目标和管理指标;按照从企业总部到三级、小队、班组和岗位的五级责任体系,分解和落实各岗位、各环节的节点目标和管理责任,使每个节点成为管理目标点、岗位责任点和业绩考核点,让每一项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实现工作系统化、系统工作节点化、节点工作目标化、层级目标具体化。确保全员成本管理落实到每一项生产任务、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流程环节。
三、深化制度机制建设,确保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全方位、全过程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就是以企业的远景目标为导向,通过全员参与制定成本目标、全过程控制成本目标、全方位管理成本目标,形成一整套面向全业务、覆盖全要素、贯穿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措施。就是在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上做文章,成立行政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机构,下设系统节点精细管理、区块经营管理等项目组,以工作制度、工作例会、会议纪要等形式保障日常工作开展。制定总体方案和实施细则,以生产系统成本项目作为落脚点,建立以“责任体系、目标体系、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体系,实行成本全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即实行成本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要通过制订《全预算管理办法》、《成本管理制度》、《经济活动分析例会制度》、《目标成本管理办法》、《物料消耗定额管理办法》等,用制度规范成本管理工作,使成本与员工收益挂钩,确保成本费用指标的有效降低,实现预算从月到周、从周到日的逐步细化,进行单井、单车核算,通过成本管理,真正做到考核兑现到位。
信息来源环保英才网:http:///
四、细化成本预算管理目标精细化管理对企业最大的贡献在于成本控制,通过管理的精细化,一般都能够把成本控制到最优,因为管理的论文联盟整理精细化能够优化流程、提高品质、降低不必要的损耗,把可以省的钱都省下来。实行成本控制,由管理部门在内部经营承包考核办法中,对经营承包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及时督促各三级单位将经营单位进一步化小核算和考核,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要求各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全力协作,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扎扎实实地深入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把各个部门、基层队生产目标与预算结合起来,也就是做好静态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并有效提高职工节约消耗、降低成本意识,以保证成本指标的完成,使成本控制顺利进行,收到实效。
其次是依据成本预算指标,制定目标成本,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是最直接的,抓住生产过程环节是实现目标成本的关键。把预算投资拨给生产单位,让后勤服务单位通过劳务取得收入,把成本转移到真正的成本中心。在每个小的内部单位,通过节约材料、修旧利废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材料费在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从每个小的生产单元做起,强化节约意识,能有效的控制材料开支。要按照“趋同存异、同级同权”的原则,形成一体化内控手册,实施成本预警、成本公示、成本问责和经营管理等制度,建立财务稽核、兑现审计、追溯考核、责任追究等考核制度,从而保证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有序运行、落到实处。
五、定期开展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制度化企业财务管理职责明确后,必须积极行使财务管理人员的权利。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对外担保、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内部审计、责任会计、财务会计报告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定期对财务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企业及所属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有效地杜绝因个别人不按财务制度规定的程序办事而造成成本损失。
财务管理始终做到服务于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做到对重点业务和重要财务变动情况进行跟踪,每月召开一次经营分析例会,如生产情况分析、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分析、财务收支情况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项目经营效益分析以及针对生产经营中的特殊业务进行专项分析,如某项目结算分析、经营情况分析等。及时主动将生产经营相关数据反馈给领导和职能管理部门,客观揭示企业经营的全貌,为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确保经营方向的正确。
六、加快信息化建设使资金管理手段精细化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传递的及论文联盟时性、精确性和全面性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资金的精细化管理要加快资金信息化建设进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管理软件,对企业业务系统、资金系统、甚至是银行支付结算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数出一门、集中共享”.要通过建立、推广和完善企业的ERP系统,实现财务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完美结合,减少以往财务人员对各类资金信息的二次采集,使企业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的各类业务信息在发生时即被资金管理系统提取并进行加工处理。要实现预算系统与资金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使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预算执行。
资金精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前进。同时资金的精细化管理还需要和企业其它管理体系相互衔接、相互配套,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对ERP的综合认识
对ERP的综合认识
当今的世界已由工业经济转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服务经济。科技不断进步,产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机会和不确定的源泉,也是优势和风险的源泉.在信息时代,企业要走的更好更远,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把企业目标,围绕目标的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计算机系统的实现结合在一起。一个好的信息系统规划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获得战略优势,重组企业流程,增加效益,实现作业自动化。信息系统研究支持着企业不断的推出符合需要的信息系统产品,即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能力,有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随着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企业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不能用局部模块的信息化来代表。它需要借助社会的多方力量,尤其是专业信息化咨询公司的力量来共同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其说是一场技术变革,不如说是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改革。即借用先进的工具(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合理的整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思路是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好的企业管理理论,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ERP是一个适应于现代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之一。企业上ERP最合适的步骤是:首先将企业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规范好,然后做出一个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ERP系统需求分析,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一个好的供应商,再甄选合适的软件。ERP系统是企业资源和计算机资源的集成化系统,企业实施ERP系统是一项管理创新工程,是一项中外管理模式相互冲突、交汇、聚合的过程。
企业资源计划也叫企业资源规划(简称ERP)。这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 Garter Group Inc.于1990年提出来的,最初被定义为软件包,但迅速为全世界商业企业所接受。现已经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之一。企业资源计划是实施企业流程再造的重要工具之一。ERP的实施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企业注入先进的管理模式,从而帮助企业改善内部管理,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对于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ERP项目是一个投资大、风险大的工程,但只要在项目实施前,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优势及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障碍,吸取其他企业的经验教训,就一定能提高ERP系统实施的成功率。
ERP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顶峰和成熟阶段,通过确定适合企业个性化特点的合理、有效、科学的管理思路、方法来整体优化、组织、控制、调整企业的人、财、物、技术、设备、信息、时间等各项资源,从而达到企业内、外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整合。因此,该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策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及服务的重新设计。
从管理方式上讲,企业大多数是老板集权的管理模式,很多事情都是老板拍板,决策上带有很多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不利,ERP的实施能够在有效监控的情况下,将决策权利部分下放,并且通过信息的快速传递来提供决策支持;从发展速度来讲,企业反应速度快,经营方式变化快,规模扩展快,要求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机制保障这种高速的扩张,要求一个动态的,灵活的管理体系,很多民营企业因为没有这样一个管理体系,在企业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被拖垮。ERP的实施能够帮助建立一个稳定的、灵活的、动态的管理体系。从经营特征上讲,很多企业正好处于创业阶段向发展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在创业阶段,产品与服务的领先,市场的迅速开拓是经营的主要焦点;在发展阶段,市场竞争,保证质量与降低成本是工作的核心,ERP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有效解决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这一核心问题。正确地实施ERP可帮助企业规划管理模式、强化管理规范与制度、实现对经营过程的及时监控,为企业的扩张打下基础。企业实施ERP就能够确保与大型企业竞争中的高效、灵活优势,在快速求
变的信息社会商务生态环境中,充分发挥“快鱼”的优势。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它是由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可以描述为,(1)整个企业范围内调整供需平衡的管理工具。(2)提供了联系客户和供应商并使之成为完整供应链的系统。(3)是一个面向企业内部供应链,专门为解决企业信息集成应运而生的专业性的系统解决方案,其精髓就是信息集成。通过ERP系统把在企业的营销、生产、后勤、采购、财务、新产品开发以及人力资源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料,有效地支撑经营决策,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与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这也正是“集成”的真正意义所在.虽然国内已有企业开始实施这一先进系统,但真正理解了ERP思想的企业却不是很多,不能正确认识ERP的管理思想就不可能很好地去实施和应用ERP系统。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也称为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对企业可利用的所有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综合运营的系统。
(一)企业体制创新
新的管理机制必须能迅速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劳动成本。ERP帮助企业实现体制创新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种新的管理体制,能实现企业内部的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并保证每个员工都能自觉发挥最大的潜能去工作,并使每个员工的报酬与他的劳动成果紧密相连,管理层也不会出现独裁现象。
(二)“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
近年来,许多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什么叫“以人为本”?是不是企业以人为主导作用,就叫做“以人为本”?这种解释应该没有错误,但太笼统,会给企业员工造成模糊不清的认识。ERP的管理思想认为,“以人为本”的前提是,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竞争机制,仅靠员工的自觉性和职业道德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给每一个员工制定一个工作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对员工的奖励标准,使每个员工都必须达到这个标准,并不断超越这个标准,而且超过越远越好。随着标准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也必然会跟着提高。这样“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就不会成为空泛的教条。
(三)把组织看做是一个社会系统
ERP吸收了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巴纳德的管理思想,他把组织看做是一个社会系统,这个系统要求人们之间必须合作。在ERP的管理思想中,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应用ERP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结合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有效信息交流沟通系统,这一系统能保证上级及时掌握情况,获得作为决策基础的准确信息,又能保证指令的顺利下达和执行,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四)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
ERP基于MRPⅡ,又超越了MRPⅡ。ERP系统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SCM),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这样就形成了以供应链为核心的ERP管理系统。供应链跨越了部门与企业,形成了以产品或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以制造业为例,供应链上的主要活动者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与零售商和最终用户。
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信息技术全面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化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是什么?可以说,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ERP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管理理念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代表了各类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它对传统的管理系统来讲是一场革命。
1、经营思想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竞争加剧。市场已进入微利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管理水平的竞争以及建立在管理基础上的品牌、质量、附加值、成本、核心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竞争。ERP的管理思想建立在系统工程、决策论、行为科学、劳动心理学等现代学科的基础之上,它形成的管理思想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源来取得最高利润。
2、企业管理制度的改变。ERP最大的优势是集成的系统、优化的流程、协同的工作流,要求对所有工作都要写出规定的流程,经过哪些岗位、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通过时间、遇到意外情况处理方式和处理权限等,它要求明确地规定某事应由谁做以及怎样做。ERP是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而传统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是管人的制度。ERP是由计算机进行管理的,输入计算机的程序是规范化的,这样可以避免因人而异、各行其是的情况发生。
3、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将引起企业组织的巨大变革,首先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金字塔式的传统组织结构。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出现一支庞大的中间管理人员队伍,造成信息上传下达的阻塞和失真现象,实施ERP后由于使用了计算机网络,可以使一些主要的管理内容,如计划、统计、成本核算等由多级变为一级,减少管理层次。中间管理层在组织结构图上的消失或人员规模的削减,使得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ERP的实施,影响着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最终就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来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创造新的工作方式,带动组织价值体系的重新塑造、组织结构的重新构造和组织激励机制与评价系统的重新建立,从而使整个企业组织脱胎换骨。
4、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的改变。ERP应用工业工程、计划与控制、质量保证体系、物流与布置、工作研究、工程经济等原理于管理上,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在ERP的应用软件中都有所体现,如滚动计划,物质A、B、C管理法等。ERP管理的手段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应用,可以使信息共享,可以迅速、正确、及时地处理企业管理中的各类信息,起到强化管理的功能。
ERP实施的目的是对企业内的物质流,资金流,工作流进行最优控制,它理所当然的包括了对信息流的全面地,甚至动态和实时的掌控。根据企业的这些状态信息和外部的环境信息再加上ERP系统本身的科学理论(如存储,决策,平衡等)把他认为最优化的采购,销售,生产调度以及人员,资金的需求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全面的提供给管理人员。显然,这是事关企业生存的根本大计,不是某个部门的孤立信息所能决策的。因此按流程而不是按部门来划分模块是它的一个特征。
ERP直接对物资流进行操作,即直接参与或指导了企业内物资形态转化的增值活动(如在棉纺织行业是原棉,棉条,粗纱,细纱等的转化增值),势必将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底层元素上。ERP是一个整体推进的综合系统,它不仅要求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机统一,要求全员,全流程的协调运作,更重要的是它所产生的计划,调度,需求方案也必然是企业内各层次人员必须执行的实际方案,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参考意见。
ERP的应用,不仅仅是引入一套现代化的管理软件,使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自动化,它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使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应用ERP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是来自于ERP软件本
身,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业务流程重组。
ERP只是一个为企业服务的管理软件,在这之后,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SAP在20多年为企业服务的基础上,对ERP的定义提出了革命性的“管理+IT”的概念,那就是:1)ERP不只是一个软件系统,而是一个集组织模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实施方法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应用体系;2)ERP使得企业的管理核心从“在正确的时间制造和销售正确的产品”,转移到了“在最佳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企业的最大利润”,这种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范围也从制造企业扩展到了其他不同的行业;3)ERP从满足动态监控,发展到了商务智能的引入,使得以往简单的事物处理系统,变成了真正具有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系统;4)从软件结构而言,现在的ERP必须能够适应互联网,可以支持跨平台、多组织的应用,并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具有广泛的数据、业务逻辑接口。ERP中有很多信息技术的元素。
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在企业和其它组织中,信息技术体系结构是一个为达成战略目标而采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综合结构。它包括管理和技术的成分。其管理成分包括使命、职能与信息需求、系统配置、和信息流程;技术成分包括用于实现管理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标准、规则等。由于计算机是信息管理的中心,计算机部门通常被称为“信息技术部门”。有些公司称这个部门为“信息服务”(IS)或“管理信息服务”(MIS)。另一些企业选择外包信息技术部门,以获得更好的效益。
在ERP的管理思想中,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应用ERP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结合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有效信息交流沟通系统,这一系统能保证上级及时掌握情况,获得作为决策基础的准确信息,又能保证指令的顺利下达和执行,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ERP项目不是计算机项目,而是管理工程,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实施周期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系统工程。必须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企业的信息系统也要持续创新。使ERP能够更好的在企业中运转。那么,企业实施ERP就能够确保与大型企业竞争中的高效、灵活优势,在快速求变的信息社会商务生态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第五篇:对标管理认识
2008年是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对标管理年,集团公司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对标管理年活动进行了部署和安排。黔源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的要求,在公司系统全面开展对标管理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专题会议,对指标进行讨论,初步确定各要素指标及标杆值,对标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现对公司对标管理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对标对什么,拿什么做标杆
根据标杆管理的知识,标杆就是可参照的预期要达到的目标,是在质量、数量和价值方面所期望获得的业绩标准。标杆管理,就是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标杆管理本质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以方法为主的管理方式,它与流程重组、企业再造一样,基本思想是系统优化,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标杆管理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它体现了现代管理中追求竞争优势的特性,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提高全球竞争力最有用的一个管理工具。
公司对标小组根据集团公司制定的安全、业绩、发展三大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制定的对标管理实施方案,首先确定了公司要对标的要素指标,将指标分为通用类指标和企业特质指标。通用类指标主要是利润指标、当年电费回收率、非计划停运次数、单位容量边际贡献等。企业特质指标主要是指水电企业受来水情况和季节性影响的指标,比如水能利用提高率、利用小时、厂用电率等指标。各要素指标确定后,公司开展了大量的关于确定要素指标标杆值的工作,为最终指标标杆值的确定做了充分准备。
二、怎样对标,如何实施对标管理
1、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公司高度重视对标管理工作。成立了对标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常务副总经理任办公室主任。公司同时制定了对标管理实施方案。公司系统各发电厂、建设公司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对标管理实施方案规定了对标管理的实施步骤、各阶段目标任务和时间要求。通过召开动员会议和专题会议,认识和体会到对标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做强做好的重要决策,是增强竞争力,实现公司战略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三大业绩的重要抓手。
2、加强信息收集工作,进行正确的定位。公司对标管理机构收集了公司近三年的生产经营及财务指标及公司成立以来的其它资料,同时对公司未来三年的经营情况进行预测,对公司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此外还对区域电力企业的经营指标进行收集,通过与乌江公司和省内其它水电企业的比较,明确了公司的区域定位。再就是作为水电类上市公司,公司对标管理机构收集了近50家电力上市公司的资料。对其中水电类上市公司特别是规模与黔源公司相近的上市公司的各项指标进行收集整理,明确了黔源公司的市场定位。
3、确定对标要素指标和标杆值。经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工作以及对比分析,明确了企业的定位,通过对要素指标的分类,清楚了企业的差异性。根据公司对标管理实施方案的安排,公司定期开会,交流经验。经过反复讨论,初步确定黔源电力的对标指标体系和标杆值。对标标杆值的确定,集团有标杆值的按集团标杆值,其余的根据企业近三年指标和历史最好水平确定。
4、将对标指标层层分解,落实责任主体。公司建立了安全、生产运行、计划经营、财务管理、建设管理、前期工作的指标体系,将指标层层分解到职能部门、运行电厂和项目建设公司。对标管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公司各部门之间,各运行电厂之间(各建设公司之间)和各电厂的班组之间。公司对标覆盖了生产经营的各方面,基本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对标工作格局。
5、将对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经济活动分析有机结合。目前公司的经济活动分析,主要包括由财务进行的基于财务快报的月度经济活动分析,以财务、计经、发电运行公司为主的季度、半年和经济活动分析。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对各要素指标不仅要与计划比、与上年同期比、还要与标杆值对比。通过开展对标管理年和经济活动分析会活动,可以提高公司发现差距、分析原因、落实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公司绩效考核、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对标管理工作初见成效 今年以来,公司将对标管理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与目标责任、绩效考核相结合,全面加强企业管理,通过对标,揭示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自我改善的压力和不断超越的动力,公司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一是公司安全业绩指标完成较好,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党风廉政安全、企业稳定与形象安全保持良好态势。二是优化水库调度,增发电量。在年初库水位较低、三岔河来水与去年同期持平,芙蓉江流域来水比去年减少近50%,又遭受雪凝灾害影响的情况下,公司主要领导发挥水电专家的作用,及时召开会议,协调调度关系,合理利用来水,公司1-9月份发电量取得了与去年同期持平的成绩。三是光照电站克服工程技术难题于8月份两台机组投产发电,抓住汛期满发稳发。四是公司电价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今年6月和8月的两次调价,公司运行电站电价得到调整。新投产的光照电站的电价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由省物价局核定的临时电价高于目前贵州水电标杆电价近4分钱,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对公司下一步对标工作的建议
去年四月,集团公司按组织程序调整了黔源公司的领导班子,理顺了管理关系。新的领导班子对公司的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在组织架构、流程再造、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陆续制定了100多项管理制度、规程规范和工作标准,在实践中得到较好的运用。这对公司2008年实施对标管理和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今年公司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公司对标管理工作本身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对标管理工作动员准备阶段开展较好,但进入实施阶段工作力度没有得到进一步加强,对标数据没有及时反馈、进行总结和交流。下一阶段,公司对标管理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进一步统一认识,营造氛围。对标工作是全员参与的工作,要充分认识集团公司党组决定开展对标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对标管理工作任务的长期性、全面性和艰巨性,运用网站、报纸等载体进行宣传,及时发布对标管理信息,使员工了解对标的要求和目的,体会到对标管理是提升公司业绩和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进一步营造“我要对标”的氛围。
2、强化对标过程管理,务求取得实效。对标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数据对比,而是要通过指标的比较,看到公司在业务流程、管理上的差距和薄弱环节,要挖掘隐藏在指标背后的本质原因,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公司要及时召开分析会议,定期检查工作成果,不断纠偏与总结,达到查错纠弊,持续改善、不断超越的对标目的。
3、在抓好内部对标的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对标工作。作为电力类上市公司,公司要与国内同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对比,寻找差距。重点关注桂冠电力、彬电国际、涪陵电力、广安爱众等与公司规模大致相当的水电类上市公司的指标,找出标杆值,建立对标指标体系。根据对上市公司评价体系的要求,在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发展能力方面全面对标。重点对比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4、加强对标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工作。认真总结对标工作的经验,不断完善对标管理制度,将对标结果与企业评级和创建优秀发电企业结合起来。在第四季度,要进一步收集、整理、分析对标数据,为做好报告中对标要素指标的评价分析做好准备。通过对标,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激励约束机制,将对标管理融入预算、业绩、薪酬三位一体的考核机制,将对标管理指标改善情况作为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内容,动态把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5、通过全面加强经营管理特别是对标管理,确保全年经营目标的完成。水电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进入第四季度,汛期结束,公司发电量大幅下降,盈利水平也将大幅降低。光照电站新机投产,作为104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要实现投产当年不亏损面临较大困难。由于水资源费的全面开征,加上宏观调控财务费用增加,公司2008年的经营形势不容乐观。要花大力气,在优化水库调度,力争多发电的同时,利用对标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降本增效,严控各项开支,使所有要素指标可控在控,确保公司经营目标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