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济源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局的直接指导下,济源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精神,以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和
招商引资工作为突破口,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2004年工作回顾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共实现生产总值98.1亿元,占全部工业生产总值的65.9,同比增长47.9,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5.7个百分点;实现税收8.1亿元,占全部工业税收的92.5,同比增长110.3,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37.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8.6万人,占全市工业就业人口的28.8,同比增长10,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48.6亿元,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62.7,同比增长104.4,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1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值的88.7,同比增长126.1,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70.3个百分点。
(二)主要特点1.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济源市委、市政府通过自2003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强力实施的项目带动战略,达到了促进工业企业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推动优势企业快速扩张,膨胀经济总量的目的,同时也为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4年,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实施固定资产投入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09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3770万元,同比增长49.8。预计项目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608743万元,新增利税91047万元。2.产业特色日趋明显。目前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已初步形成了钢铁、铅锌、化工、能源(煤电、煤焦)、农副产品加工和新兴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群。新兴产业群涌现出了水刺无纺布、清源水处理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传统产业如机械加工、矿用电器、水泥建材等继续保持了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3.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两年,全市有30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开发各类新产品90余种,其中获国家专利产品84项,高新技术产品39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家,涌现了如纳米材料、生物杀虫剂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4.非公有制企业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据统计,全市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非公有制企业已达到78家,并培育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造就了济源钢铁公司、恒通化工有限公司、万洋冶炼(集团)公司等一批企业规模大、产品质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非公有制企业。
(三)主要工作措施1.坚持观念创新,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一是确立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乡镇经济发展战略。我市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的方针确立较早,市属工业发展较快,但乡镇经济如何发展一直没有很好定位,乡镇企业发展相对缓慢。为促进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去年以来,我市在聘请国内经济学资深人士,对乡镇区域经济进行战略研讨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乡镇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化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督导,要求乡镇主要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业发展上。这一发展战略的确立,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突出了重点,明确了努力方向,有效地把各乡镇、办事处的工作重心引导到了工业发展上来,各乡镇、办事处也纷纷把项目建设作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后续财源、扩大就业、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来抓,对推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精神,为非公有制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偏见、歧视和限制,做到一视同仁,我市对民营企业家做到了在政治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如选举优秀民营企业家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外来投资的民营企业家进行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等。特别是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以后,济源市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市长段喜中、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薛兴国、副市长李军星多次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要求各乡镇、办事处进行认真的安排布署。元月21日,市委、市政府在济源市篮球城召开了有5000人参加的2004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会上对2004年度目标管理、工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河南济源钢铁有限公司、豫港焦化有限公司、河南豫源化电有限公司、济源市太行水泥有限公司、济源市金利冶炼有限公司、济源市万洋冶炼有限公
司等六家非公有制企业获得了工业项目投资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河南济钢、豫港焦化、豫源化电分别获得了一辆帕萨特轿车的奖励,太行水泥、金利冶炼、万洋冶炼等企业分别被奖励普桑轿车一辆。河南济源钢铁有限公司、豫港焦化有限公司、济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恒通化工有限公司等4家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对地方财政年贡献超过1000万元,获得了特别贡献奖,并分别获得了5万元的现金奖励,其他一些中小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市委、市政府也根据他们对全市财政的贡献大小分别给予了奖励。三是强化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意识。我市多次邀请国内著名经济学教授举办经济学讲座,让非公有制企业的厂长(经理)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增强发展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组织非公有制企业的厂长(经理)到厦门、珠州、温州等地考察学习,达到了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增强发展意识的目的。2.坚持体制创新,着力激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一是坚持企业产权体制创新。按照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股份制、转让、破产等多种形式,从产权制度、经营机制等方面对乡镇企业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乡镇企业从传统的集体所有制转变为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或私营企业,产权明晰了,责任感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二是坚持财税管理体制创新。为调动乡镇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从2002年开始,我市对乡级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上解(或补助),增收全留,自求平衡的财政管理体制。由于这种增收全留的财政体制,体现了适当向乡镇财政倾斜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各乡镇、办事处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办事处纷纷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上,放在优化环境、服务企业发展上,对于促进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乡镇企业的改革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微观机制,乡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则调动了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形成了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的宏观机制,二者整合起来,成为推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坚持投融资体制创新。一方面千方百计激活民间资金,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采取政府出资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成立济源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并逐年扩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和贷款担保的范围额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成立以来,累计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担保资金1200余万元,成为银行投资的减压器和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四是坚持招商体制创新。为鼓励外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卡通优惠政策,依据外来投资额和外来企业纳税情况,分别为企业发放金卡、银卡,企业家除享受市民待遇外,在子女入学、就医、车辆通行、证照办理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牢固树立了亲商、安商、富商的政府服务理念,营造了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环境。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先后3次组织有关乡镇、局委及企业厂长(经理)到长三角、珠三角及大连、青岛等地落地招商,招商方式的创新也极大地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成功率。3.坚持结构创新,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在产业结构上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发展铅电车、煤焦化等一体化经营,形成具有济源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重,突出抓好水处理剂、生物杀虫剂、纳米材料等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二是在组织结构上创新,坚持靠量的扩张做大,靠质的提高做强。市政府确定了一批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企业,通过政策、科技、项目扶持,使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壮大。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规模企业聚集,实现低成本扩张的目标。三是在布局结构上创新,培育区域特色经济。以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特色行业为基础,形成以产业集中和以大项目为支撑的各类特色园区。目前,城东南的科技工业区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纳米材料中试基地、北京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入驻,城北沿孔山一线已有恒通化工有限公司、太行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和项目入驻,基本上形成了孔山沿线的十里工业经济长廊。4.坚持管理创新,为企业发展搞好服务一是坚持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建设为民亲商的服务型政府。我市从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入手,削减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降低收费标准,实行一门受理、规范审批、限时办结制度。二是坚持服务体制创新。为适应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市积极开展培训和咨询服务,并聘请全国乡镇企业培训中心主任顾品教授到柿槟村和万洋冶炼(集团)公司等强村强企业把脉会诊,讲解有关企业管理和创新的知识。同时我市还积极联系民间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多种服务,积极主动引导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协调好生产、销售,抑制企业无序竞争,努力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方法、手段、方式,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2005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济源的快速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工业经济的发展,而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投入、靠项目,济源的经济发展最终要看工业项目的发展。有项目才有投入,才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才有发展后劲。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上,今年一是要抓好44个重点项目的建设,做好这些项目的规划、征地、拆迁等工作,确保项目早动工、早投产、早见效。二是要抓好招商引资项目,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项目工作的重头戏,力争在引进大项目、外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上有新的突破。三是要抓好工业区项目,充分利用市政府出台的工业区在税收分成等方面的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和引导各乡镇、办事处积极向园区引进项目,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的重阵地、招商引资的新高地。四是要抓好民间投资项目,采取政策激励、产业引导方式,激发民间投资意愿,引导我市丰富的民间资金以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发展项目,千方百计扩大民间资本投入总量。
(二)以强化现场管理为载体,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重点是加强对限上非公有制企业的现场管理,通过对企业生产现场进行专项集中整治,狠抓现场管理和清洁生产,使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现场管理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通过出台现场管理活动方案和召开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加强现场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动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加强生产现场管理,建立文明、清洁的生产环境和良好的生产秩序,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合理高效运转,促进生产现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秩序化。济钢、豫源化电、万洋冶炼三家企业年底要通过省有关部门组织的清洁生产审核;太行水泥、天坛山水泥、矿宝水泥的粉尘排放量要控制在市有关部门规定的范围内;济钢、金马焦化、恒通化工、耐火炉业等十家企业的厂容厂貌和生产现场要有明显改观。
(三)坚持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产品链条,发展关联产业,积极培育铅-电-车、煤-焦-化一体化经营,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块状经济群,创出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占有市场份额较大的生产基地。在今年召开的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大力实施抓十强,促十佳,带百小战略,促进不同规模的优势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抓十强。即从重点企业中选择十家现有基础好、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作为全市工业的龙头大力培植,到2005年年底,形成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30亿元,3家企业超5亿元,3家企业分别超4亿元、3亿元、2亿元的格局;促十佳。即选择十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促其高速发展;带百小。即带动100家左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体制保证。加快对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对新上项目,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机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永续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最大限度,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进一步激励全市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优惠政策,对投资超亿元的项目,实行奖励制度,并帮助解决新建项目的进出道路问题。为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工业结构调整,市政府还决定每年财政列支500万元贴息和奖励资金,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的工业项目建设,通过奖励,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良好氛围,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五)加强融资服务。通过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创建政、银、企合作的平台;推动信用担保中心的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扩大财政资金投放力度和贷款担保的范围额度;积极争取省政府专项扶持发展资金,支持重点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为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济源市政府还决定每年列支300万元用于补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资本金,切实打破中小企业流资缺乏的瓶颈。
(六)推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技术创新、融资担保、教育培训、信息服务、专家咨询、产权交易等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服务的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和各类中介组织,加强对中介服务组织的协调、指导和监督,促其规范运作;发展与全国著名科技、管理咨询中介机构的战略联合,广泛收集整理省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有关信息,搭建服务单位与中小企业的信息桥梁。
(七)强化组织领导,促进城乡工业经济协调发展。鉴于我市农业人口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农民增收慢的现状,尤其要加大对乡镇非公有制工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各乡镇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抢抓机遇,加快项目建设,确保按计划投产,发挥效益。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全力以赴为投资者服务,及时处理征地、拆迁、赔偿、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问题,重奖在项目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让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篇: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济源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局的直接指导下,济源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精神,以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为突破口,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2004年工作回顾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共实现生产总值98.1亿元,占全部工业生产总值的65.9%,同比增长47.9%,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5.7个百分点;实现税收8.1亿元,占全部工业税收的92.5 %,同比增长110.3%,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37.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8.6万人,占全市工业就业人口的28.8 %,同比增长10 %,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2 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48.6亿元,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62.7 %,同比增长104.4%,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1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值的88.7 %,同比增长126.1 %,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70.3个百分点。
(二)主要特点 1.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济源市委、市政府通过自2003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强力实施的项目带动战略,达到了促进工业企业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推动优势企业快速扩张,膨胀经济总量的目的,同时也为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4年,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实施固定资产投入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09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3770 万元,同比增长49.8 %。预计项目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608743万元,新增利税91047万元。2.产业特色日趋明显。目前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已初步形成了钢铁、铅锌、化工、能源(煤电、煤焦)、农副产品加工和新兴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群。新兴产业群涌现出了水刺无纺布、清源水处理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传统产业如机械加工、矿用电器、水泥建材等继续保持了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3.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两年,全市有30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开发各类新产品90余种,其中获国家专利产品84项,高新技术产品39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家,涌现了如纳米材料、生物杀虫剂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4.非公有制企业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据统计,全市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非公有制企业已达到78家,并培育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造就了济源钢铁公司、恒通化工有限公司、万洋冶炼(集团)公司等一批企业规模大、产品质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非公有制企业。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坚持观念创新,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一是确立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乡镇经济发展战略。我市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的方针确立较早,市属工业发展较快,但乡镇经济如何发展一直没有很好定位,乡镇企业发展相对缓慢。为促进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去年以来,我市在聘请国内经济学资深人士,对乡镇区域经济进行战略研讨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乡镇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化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督导,要求乡镇主要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业发展上。这一发展战略的确立,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突出了重点,明确了努力方向,有效地把各乡镇、办事处的工作重心引导到了工业发展上来,各乡镇、办事处也纷纷把项目建设作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后续财源、扩大就业、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来抓,对推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精神,为非公有制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偏见、歧视和限制,做到一视同仁,我市对民营企业家做到了在政治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如选举优秀民营企业家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外来投资的民营企业家进行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等。特别是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以后,济源市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市长段喜中、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薛兴国、副市长李军星多次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要求各乡镇、办事处进行认真的安排布署。元月21日,市委、市政府在济源市篮球城召开了有5000人参加的2004总结表彰大会,会上对2004目标管理、工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河南济源钢铁有限公司、豫港焦化有限公司、河南豫源化电有限公司、济源市太行水泥有限公司、济源市金利冶炼有限公司、济源市万洋冶炼有限公司等六家非公有制企业获得了工业项目投资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河南济钢、豫港焦化、豫源化电分别获得了一辆帕萨特轿车的奖励,太行水泥、金利冶炼、万洋冶炼等企业分别被奖励普桑轿车一辆。河南济源钢铁有限公司、豫港焦化有限公司、济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恒通化工有限公司等4家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对地方财政年贡献超过1000万元,获得了特别贡献奖,并分别获得了5万元的现金奖励,其他一些中小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市委、市政府也根据他们对全市财政的贡献大小分别给予了奖励。三是
第三篇: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济源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局的直接指导下,济源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民营企业表彰大会精神,以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为突破口,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2004年工作回顾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共实现生产总值98.1亿元,占全部工业生产总值的65.9%,同比增长47.9%,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5.7个百分点;实现税收8.1亿元,占全部工业税收的92.5%,同比增长110.3%,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37.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8.6万人,占全市工业就业人口的28.8%,同比增长10%,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48.6亿元,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62.7%,同比增长104.4%,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1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值的88.7%,同比增长126.1%,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70.3个百分点。
(二)主要特点
1.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济源市委、市政府通过自2003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强力实施的项目带动战略,达到了促进工业企业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推动优势企业快速扩张,膨胀经济总量的目的,同时也为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4年,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实施固定资产投入在2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09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3770万元,同比增长49.8%。预计项目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608743万元,新增利税91047万元。
2.产业特色日趋明显。目前我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已初步形成了钢铁、铅锌、化工、能源(煤电、煤焦)、农副产品加工和新兴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群。新兴产业群涌现出了水刺无纺布、清源水处理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传统产业如机械加工、矿用电器、水泥建材等继续保持了稳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3.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两年,全市有30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开发各类新产品90余种,其中获国家专利产品84项,高新技术产品39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家,涌现了如纳米材料、生物杀虫剂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4.非公有制企业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据统计,全市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非公有制企业已达到78家,并培育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造就了济源钢铁公司、恒通化工有限公司、万洋冶炼(集团)公司等一批企业规模大、产品质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非公有制企业。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坚持观念创新,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一是确立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乡镇经济发展战略。我市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的方针确立较早,市属工业发展较快,但乡镇经济如何发展一直没有很好定位,乡镇企业发展相对缓慢。为促进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去年以来,我市在聘请国内经济学资深人士,对乡镇区域经济进行战略研讨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乡镇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化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督导,要求乡镇主要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业发展上。这一发展战略的确立,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突出了重点,明确了努力方向,有效地把各乡镇、办事处的工作重心引导到了工业发展上来,各乡镇、办事处也纷纷把项目建设作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后续财源、扩大就业、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来抓,对推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
第四篇: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我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切实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专项基金使用效益,激发中小企业创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增强中小企业竞争能力,促进我县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健康、稳定发展。第二条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三党发[20xx]19号文件)的规定,每年县财政安排100万元,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第三条专金资金的安排,应符合国家和本县的产业政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在规定的范围内、安全和高效使用。第四条专项资金的安排、拨付、使用和管理,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第五条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向和范围:主要用于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支持的企业,以及培育科技型和成长型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创业辅导、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贷款贴息和项目前期经费补助。具体从六个方面予以资金支持。
(一)符合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建设要求,项目技术达到本地先进水平;
(二)企业经营机制比较完善,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合法经营,依法纳税,信誉良好;
(三)项目生产符合国家有关质量、安全、卫生、环保标准,产品适销对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生产经营比较正常,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本地经济增长、就业和农民增收具有一定拉动作用;
(五)创新型、节能型、环保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
(六)就业人员稳定增加,职工工资正常发放,有利于促进财政、城镇居民及农民增收。第二章支持方式第六条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奖励等方式安排使用。项目单位可选择其中一种支持方式,不得同时申请多种专项资金支持方式。每个项目支持一般不超过两年。(一)贷款贴息。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每个项目的贴息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贴息额度根据项目贷款额度及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确定,一般不超过贷款利息总额的30%,最多不超过15万元。(二)无偿资助。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0%;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实际发生额的30%。以上每个项目的资助额度最多不超过15万元。(三)奖励。奖励支持的项目:公益性、示范性强且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项目。奖励金额最多不超过5万元。第七条扶持资金不得重复获得,对通过其它渠道当年已获得国家和省、州无偿资金支持的项目,且资金额度超过15万元的,本专项基金将不再支持;资金额度不足本办法规定扶持的,予以补足。第三章项目资金的申请第八条申请专项基金的对象:(一)行业纳税大户、骨干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二)县委、县政府确定建设支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第九条申请专项资金的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三)经济效益良好;(四)企业信用或纳税信用良好。(五)专项基金支持的项目为当年的项目。第十条申请专项基金的企业或非公有制经济应同时提供下列资料:(一)法人执照副本及章程(复印件);(二)生产经营情况或业务开展情况;(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当年和上一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复印件)。(四)上年和当年缴税单。(五)属于技术改造范围的要提供自有资金证明和当年及上年固定资产投入收据,银行借据合同及缴息单;属于技术创新支持范围的要提供技术创新的相关材料及证书、相关缴税单等资料。(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申请书。第十一条项目资金的申请、审核及审批
(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受理项目资金的申请工作,并对申请企业的资格条件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对成长型中小企业中的名牌、专利产品、诚信企业、上市公司、培训、担保等事项,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认定、备案。
第五篇: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情况的汇报
(2008年9月1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人大副主任带领市中小企业局、市工商联、市银行等部门负责人一行8人,前来我县调研非公有制经济,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着重从四个方面就清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提高了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理清发展思路,使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在振兴经济、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促进农村产业化、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等方面发挥了日益巨大的作用,成为富有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县现有个体工商户1357多户,从业人员2809多人,私营企业81户,从业人员1946多人,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达到1.84万元,占工商经济总量的33.5 %,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占财政收入的34.6%。尤其是最近三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其中2005年,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工业总 产值7984万元,实现税金329万元,个体工商户完成商品零售总额7680.4万元;2006年,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9285万元,实现税金706万元,增长114.6%,个体工商户完成商品零售总额10535万元;2007年,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75万元,增长18.2%;实现税金824万元,增长16.7%,个体工商户完成商品零售总额11365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七个特点: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持续增加。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完成、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培育壮大和支柱产业的逐步提升,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创造了条件。近三年,我县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相继催生,全县“10强50户”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达55户,占企业总数的比重91.6%。经济所有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清水工商贸经济的重要力量。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日益宽广。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涉及城乡工商贸、种养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等各个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比较迅速地进入了种植业、养殖业、商贸业、加工业、矿产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食品业等领域,而且积极参与到房地产开发业、保险业、旅游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等新的行业和领域,也有一些非公有制资本已经开始投资于社会事业领域。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态势良好。近三年,全县新发展非公 有制企业12户,新增投资3.2亿元,新增产值8000多万元;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00多户,新增零售总额3685万元,非公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增长势头良好。如鑫烨化工在3年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总产值增长3倍,上缴税金增长5倍,参与新城区开发的汇安、广大等房地产开发企业10余户,完成投资3亿多元,新增商品房28万多平方米。
四是较大规模的非公企业相继出现。轩辕纸业、鑫烨化工、天水伟业、康健牛业、银河淀粉、天赐实业、鑫昌热力、甘草水泥、昊峰集团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成为拉动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开发建设的中山华庭、西江小区、西苑小区、步行街、西关商贸城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和轩辕广场、体育场、城区主干道等建设项目逐步完成,正在改变着我县的小而弱的经济格局和城区面貌,为实施“工业强县”和“商贸活县”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是园区经济特色初步呈现。全县上邽、东关、小泉、新城四大工业园区和温泉旅游开发小区以及红堡科技养殖示范区、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区等各类园区的建设和完善,整合了县域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培育了产业集群,形成群体规模效应,搭建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平台,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各类园区争相发展的格局。
六是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休经济和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拉动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房地产的开发带动了小城 镇建设,激活了商贸流通业;种养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深化;一批工业项目的兴办,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也接收和吸纳了一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七是经济社会效益不断增加。非公有制经济由小到大,依靠诚信快速发展,不少经营者有知识、能吃苦、善经营、守法纪,他们在创办企业中不但积累了雄厚的资金,而且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县非公有制企业投入光彩事业的资金达28.7万元。
二、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们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广泛宣传,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氛围。为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社会上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偏见和疑惑,全县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优惠政策工作重点,宣传报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推荐成绩突出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省、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高了非公有制经营者的社会地位。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形成了全县上下对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共识,营造了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加强调研,理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思路。为了进一步理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赴浙江、安徽、山东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多次召开非公有制经济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开展调查研究和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县情、突出特色,确立了“以商足工、以工补农、农工商综合发展的路子”,为发展非公经济指明了方向。
(三)放宽发展政策,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投资环境。一是加强了投资环境的改善,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讨论制定了《清水县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草案)》、出台了《清水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意见》、实行“四放宽、五鼓励”的政策,放宽非公经济发展准入门槛,清除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障碍,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加快发展,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强财税上的扶持。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县税务部门对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实行企业所得税减免,县财政部门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对业绩较为突出的非公企业进行奖励;并计划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三是项目建设上重点倾斜。2007年,共申报非公有制经济项目7项,争取项目资金43万元,扶持非公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新产品开发。
(四)完善基础条件,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平台。至2008年8月底,全县已建成城乡各类市场19处,占地面积360亩,建筑面积13.26万平方米,总投入达1.28亿元,容纳个体工商户1200多户,并加快了上邽、新城、小泉、东关四大工业园区和温泉旅游开发小区建设,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1.2%,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加快结构调整,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路子。在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中,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大胆引进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全县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改组、重组、改造和转让,有24户国有集体企业通过受让方式臵换了产权和机制转换,彻底转变为民营企业。
(六)转变政府职能,强化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引导。一是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精简申批事项,改进申批方式,规范申批行为,加强申批监督,推行“一条龙”服务和限时服务制度,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严格实行目标责任管理,鉴定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工作措施,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强了市场秩序的整顿,每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依法打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偷税逃税等违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和经营者的利益。四是整合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职能,在2005年机构改革中撤并了原清水县非公有制经济管理局,组建成立了清水县中小企业发展局,克服了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弊端,有效加 强了对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统一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和良好环境的营造,得益于改革抓企业、发展抓项目的正确决策和精心指导,得益于工商联、招商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的积极努力和扎实工作。但是由于我县地方工业弱小,资源相对不足,在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管理粗放、经营理念相对落后。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大多是在个体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上仍未摆脱小商小贩小作坊的小农经济意识。表现在思维不活跃,视野不开阔,管理凭经验,经营重眼前。大多数私营业主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知之甚微。一些企业沿用家庭式的管理模式,从体制和技术、市场方面制约了企业的更大发展;有的企业按自身能力完全可以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但仍有依靠政府扶持的计划经济思维定势。
二是资本不足,制约企业长足发展。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发展资金主要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而项目支持、社会融资和第二方投资份额很小。一些私营企业主在兴办实体的起始就已经财力用尽,而用于发展的周围资金,包括技改资金往往十分紧缺,不仅制约着企业扩大再生产,而且很难抵御市场风险。
三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介入农业产业化的份额偏少,特别是农产品加工、营销方面缺 乏一批龙头企业,没有培育出高品位的中介民营组织。
四是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政府已出台了一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有些没有落到实处。个别职能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责不明确,服务不到位。没有能够为其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引导、监测统计缺少科学性。行业协会和商会不健全,影响了行业的公平竞争和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是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中科技含量不高,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力度不大,研发投入普遍不足,技术力量极为薄弱,品牌建设重视不够,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高,产品竞争能力不强。
六是企业文化亟待发展。目前全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势头良好。但行业、企业文化扭转不浓。具体表现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薄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文化活动不丰富,特别是宣传意识不够高,一些企业不仅在外界无人知晓,而且在县域也没有知名度。
四、今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打算和措施
在“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县委、县政府将紧密结合我县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委的意见,按照“统一规划、政府扶持、放开产权、政策引导、强化服务”的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商贸活县”战略,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展发展空间,发挥政策导向,优化发展环境,加 强财税支持,改善融资环境,开发人力资源,建设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加强扶持引导。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深刻理解党和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法规政策,放手放权,让一切有能力的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放心发展,努力营造公众创业干事的浓厚氛围。要结合我县实际,调整充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协调领导机构,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实施意见》,尽快制定出台实放方案,整合优惠政策,明确落实主体,扶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招商力度。凡是国家法律没有明确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个体私营等非公有资本都可进入,特别是要支持非公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市政建设、社会事业、劳务组织、中介机构等领域。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充分利用外部资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工业体系。要逐步创造条件,吸引有相当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和参股的形式参与电信、电力、邮政和金融等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造。
三是探索发展模式,培育龙头企业。我县目前正在构建的园区发展模式,构筑了产业集聚、企业集聚、项目集聚的平台。为此,要以农业园区、养殖园区、工业园区、旅游开发小区和各类市场为载体,完善机构,加强管理,抓紧配套设施建设,并积极 吸引科技含量高、产品关联度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大企业入园运行,走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集成创新的效益型路子。要积极发挥天水农校的优势,创造农科教结合的发展模式,力争在牛头河中游地区打造杨陵式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要精心培植,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充分开发我县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以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推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延长农副产品的产业链,带动并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
四是改善融资环境,增强发展能力。要教育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能力。引导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参与社会融资。协调金融单位通过完善与清水经济基础发展形势相适应的信用评估、担保抵押等程序,为非公有制经济注入发展资金。要尽快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项目建设、产业开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产业建设、人力培训等方面给予贴息和补助。财政、计划、扶贫部门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项目方面要进一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兴办的种养产业、社会公益事业、高新技术及技改项目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五是开发人力资源,建设服务体系。要教育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领办、创办非公有制企业。要整合社会服务资源,积极建设 创业辅导、岗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体系,努力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健全、服务完善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体系。要帮助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内的行业,积极建设自律性强、纽带牢固、善于交流和合作的协会商会。
六是强化政府监管,优化发展环境。要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根据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切实转变部门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协调服务,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办事程序,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率。特别是中小企业局、工商联、商务局、工商局等相关单位要调查研究,合理设臵和划分职权,明确责任。要认真研究,尽快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制度,业务主管部门及工商、统计、税务部门要加强监测分析,及时准确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态。要牢固树立亲商助商的理念,真心诚意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干事创业。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努力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信誉高、形象好的企业形象,为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