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科技伦理)

时间:2019-05-12 12:4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科技伦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科技伦理)》。

第一篇: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科技伦理)

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

工程伦理智慧趣谈(周三9,10节)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伦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正是通过对近年来出现的学术造假事件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的有效途径,提升中国高校对科技伦理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伦理道德,学术造假,大学生,道德教育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不少人把科学技术比喻为双刃剑和“潘多拉魔盒”,科技在给人类创造财富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战争工具、环境污染和生存条件的恶化。大学生作为未来文明、科技的创造者,这就提出来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以弘扬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1事件简介

近年来,国外国内出现了很多起学术造假事件,在整个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不良影响。而这些只是被查出来的一部分,或许只是冰山之一角。2009年5月,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2009年6月,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2009年8月,武汉理工大学64岁的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候选人周祖德及其学生谢鸣一篇抄袭论文收录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第一版论文集中,后被查出抄袭后,会议又推出“正式版”,删除了该文。2009年9月,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夏纪梅伙同副主任王哲等人,在申报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本科)时,张冠李戴,大肆造假。此事被郭颐顿副教授在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上揭露,轰动一时。夏纪梅因此得了“夏骗骗”的外号。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赖文教授和吴丽丽副教授联名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由此可见,中国当前学术环境的恶劣,并且在日益加剧。

2原因分析

当今大学生中,小到平时课业,课程小论文,大到毕业论文等,抄袭之风盛

行,似乎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某些博士、硕士为了毕业,进行论文抄袭、剽窃、胡乱编造数据,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一般的观点认为,科学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量化考核”,即以学术论文在何种刊物发表或者发表了多少篇(部)作为职称评定和职务升迁的考核标准,而不以学术含金量作为衡量指标。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大老校长章开沅教授在不久前的一次讲座中指出,现在教师评职称、本科生保送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都必须公开发表多少篇论文。这种量化的评审制度和评价标准是导致学术造假的根源之一。这样一来,在老师们中间,就会出现为了评定职称便进行论文重复发表,“一稿多投”的现象。学生们中间,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捏造实验数据,或者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去网站上,下载、抄袭他人论文。

二、学术机构、期刊单位、造假者单位对科学造假行为的纵容和包庇,也成为科学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伦理学研究的权威学者甘绍平曾经这样总结道:“学者基于本身利益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考量,一般不愿揭发造假事件,不愿意少一个朋友多一堵墙。发了假稿的刊物也不愿自我揭丑纠错,怕影响自己的声誉。造假者单位更是以治病救人为出发点和着眼点,不愿对肇事者严厉惩处。受害人不揭、当事刊物不理、责任单位不管等多种因素的„完美组合‟,自然就造成造假成本极低的局面。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以和为贵”,同事之间、朋友之间、或者熟人,即使发现了有科学造假的行为也不愿意去进行深究,这便为大家的造假行为提供了温床。

三、科学造假与社会的风气有关。当一个社会歪风邪气盛行,官员腐败,政府无所作为,“办事送礼”、“看病送红包”、各种负面新闻盛行,民众素质低下,这也会为科学造假提供外在条件。

四,与个人素质高低有关。如果一个人科学素质高,自我控制能力强,能够禁得起外界的诱惑,那么他便不会进行科学造假。这是一个人的品质问题,是一个人的操守的体现,更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可触碰的底线。要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被社会的歪风邪气所影响,那么必将掉进深渊,名声扫地,无可救赎,被同行所鄙视,被后世所唾弃。

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

科技伦理观的建构有助大学生了解科学的社会逻辑,具备公正地看待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提高认识、鉴别各种科学文化思想的能力,加深了解科技学习与

研究、创造与发明的伦理制约,并将之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进步和人类身心健康紧密结合起来。高校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培养学生伦理精神的教育目标,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内容里,结合与专业技术应用进行相关的科技道德教学,学习科学家优秀道德品质,有助于学生调整只注重技术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社会文化价值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伦理道德的视角看待科技活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真与善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突出科技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规范意识和社会伦理责任,加强学术科研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将伦理认知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社会观。

3.1优化德育环境,实现课堂内外伦理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当今我国传统社会正向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急速迁徙,互联网和数字通信工具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渠道普及,新旧、中西思想交锋、交流,传统与现代对峙、博弈。大学生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多元价值的巨大冲击,道德观与价值观随之发生着嬗变。大学生自身理性和道德水平的制约大学生认识水平有限,道德理性不足,文化选择能力薄弱,批判鉴别能力不强,思想意识不够成熟,自我教育能力低下。面对网络和社会上诸多不良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道德文化等极易产生迷惘,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科学功利主义,也导致在发展和应用科技上只偏重物质性、经济性的当前功利和“短期行为”,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忽视人的伦理责任。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和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学术研究的氛围,重建学术规范,重申科技伦理底线,大力宣传科技史上著名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批评在日常学习、学术活动和科技活动中不道德的行为,充分认识不良科技道德和科研作风的严重危害。以大学生生产实践、社会调查、学科专业教育,将伦理认知与道德实践结合。

3.2将科技伦理教育纳入思想道德课程体系

将生命伦理、生态环境伦理、信息网络伦理、科研学术伦理等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高校思想道德课程内容体系。传统的道德伦理教育重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以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还没有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新伦理关系”及科学技术的道德规范。对青年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可以增强他们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感和能力,适度开发环境资源,树立科学的消费伦理观念。理工科高校还可以通过自然辩证法等课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道德素质,使这些课程成为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

精神的主阵地。

科技实践活动和身边典型示范效应为载体,寓伦理教育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科研实践这一途径难以替代的功能和实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可以得到最直接的教育。开展专题讲座、名人讲座着力营造浓厚的科技伦理氛围,强化榜样形象的熏陶作用。

3.3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环境

要净化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环境,首先就要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学术研究的氛围,重建学术规范,重申科技伦理底线,大力宜传古今中外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为科学真理而不惜牺牲、无私奉献、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认识不良科技道德和科研作风的严重危害,要求全社会坚决抵制唯利是图等各种不良行为。其次,要建章立制,以有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制约人们在科技创新、学术研究和科技活动中的违规行为。要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使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创新环境中健康成长。

3.4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传媒的舆论监督和社会教育系统作用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以有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制约人们在科技创新、学术研究和科技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倡导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将道德教育、道德自律与社会舆论、法律约束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加强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意。大学生科技伦理道德危机状况,更加突显了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德育的全新课题。建立大学生科技伦理危机有效防御机制,加强大学生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伦理责任感,推动大学生的思维创新,促进大学生科技伦理意识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唐捷.论我国学术造假的成因及杜绝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11期

[2] 徐小龙.基于经济理性的学术造假治理探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年2期

[3] 王学川.现代科技伦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4] 陆瑾.大学生科技伦理教育的途径浅析.上海大学,2004.4

第二篇:科技伦理和责任分析

近日读了几篇文章[1][2][3],发现“科技伦理”成了热门话题,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科学家(可能还包括工程师)的责任问题。但是细读这些文章,又感到“责任”或“伦理责任”的说法还很模糊,容易流于“伟大的空话”。本文就是想弄弄清楚,面临“责任”,科学家或工程师到底该怎么办,或者说“责任”到底应该如何被履行。

一、“科技伦理”的清晰化

“科技伦理”的说法是模糊不清的,似乎包括了从科学到技术的所有方面,眉毛胡子一把抓,但实际上各个不同方面的伦理考虑是完全不同的。对此方舟子有一个非常清楚的界定,即“科学无禁区,研究有纪律,应用有禁忌”。其中的“研究有纪律”是对科学家而言的,例如不得伪造数据、不得抄袭剽窃和人体实验的知情同意原则等,属于科学家的职业道德。而“应用有禁忌”则主要是应用者(医生、工程师等)的职业道德,例如医生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工程师不得违反设计规范等。关于这些职业道德,通常没有什么意见分歧,而且当事人(科学家、工程师)总是比哲学家或伦理学家要清楚。限于知识结构,伦理学家或哲学家不可能对工程设计规范或是运行安全规程提出比工程师更高明的意见;只有工程师才知道自己的设计出现什么错误要承担刑事责任。

真正的分歧出在“科学无禁区”,即科学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是否存在伦理学问题,科学家(乃至科学)对于科学的“后果”是否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怎样承担责任。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需要对“责任”这个概念本身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不同等级的责任

我们听说过“责任重于泰山”的说法,但实际上责任是“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的。例如我们常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如果“天下”真的“亡”了,我们也不可能揪出任何一个或全体“匹夫”来承担任何责任。所以“匹夫”之“责”就是个轻如鸿毛的虚责任或软责任。责任的轻重可以用承担责任的方法来区分,我们可以大致把责任由轻到重加以排列:道义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后几种责任规定比较清楚,通常也没有什么分歧,如果有分歧也可以在法理学的专业范围里讨论。道义责任相当于伦理责任,其承担责任的方法仅仅是对责任者评价的改变;具体来说,就是在历史书里对这个人给以较低的道德评价,或者在日如常生活中说“这个人很差劲”;仅此而已,既不解职,又不罚款,也不坐牢。但是指责某人很差劲也不能乱说,承担责任是有条件的。

三、承担责任的条件

从哲学上讲,责任观念和因果性联系在一起。“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他能预见后果。”[3]这里提到的是责任的两个主要条件: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还应该补充的一点是经济学角度的考虑。对于“正义”有一个经济学的定义:“责任归属于能够以最小成本避免损失的一方”。我们通常所说的“责、权、利的统一”就包括了这几个条件,“权”包括了获得信息和发布命令的权力,保证了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而“利”则可以导向责任归属的最小成本化。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责任”也不例外,我们只能减少成本,却不能消除成本。

四、责任的转让、限制和免除

照相馆丢失或损坏了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老照片或是艰难的科学考察所获得的胶卷,该如何赔偿,这是曾经让法院头疼的实际案例。如果根据民法通则赔偿全部损失,照相馆可能吃不消,这是照相馆所无法承担的风险责任。适当的解决方案应该是设立“保价”冲印,客户如果认为照片价值连城,可以缴纳与之相当的保险费,这样一旦出险,照相馆也有能力承担赔偿责任。实际上保险公司、期货市场就是这种风险责任转让的例子。

有限责任公司是市场经济中的一大发明,其中的精彩之处就是责任可以被限制。在一些商业实例中责任可以被限制甚至免除,即合同中的免责条款,通常是针对战争、地震等“不可抗力”,因为这些因素对于签约者而言是不可预见且不可控制的。

手机的“三包”服务是不可被免除的责任,因为产品质量是在生产过程中可预见、可控制的,而且只能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但是如果把手机掉到水里,当然不属于生产方的责任而是用户责任,因为这对生产者不可控而对用户是可控的。

第一次看到微软的程序合同时印象最深的是“使用本软件所引起的一切后果本公司概不负责”。这个合同写在包装盒的外面,意思是如果不承认合同条款可以不买这个软件。这个免责条款的理由在于:第一,根据软件不完全性定理,没有一个软件是没有错误的;第二,软件开发者无法完全预见用户如何使用软件。这种“免责”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股评家侃侃而谈时电视屏幕下面的一行字“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也是一个免责条款,表示如果按照股评家的话去操作,赔了钱只能自认晦气,股评家不负任何责任。

五、责任、伦理和反科学

弄清了伦理责任的前提条件,我们就能明白,科学家可以学习比尔·盖茨的方法,在发表的论文前面附加一个声明:使用(包括恶用、滥用)本文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文作者概不负责。设定这样的免责条款具有充分的理由:首先,科学是可错的,科学的理论不是真理;其次,科学知识的应用方法和后果都是不可预见的,例如法拉第对于“电有什么用?”的回答是“一个婴儿有什么用?”如果法拉第在今天复活,电的用法之多肯定让他跌破眼镜;第三,科学的成果一旦出现就属于全人类(科学的公益性),成果的生产者(科学家)对这些成果如何使用完全没有控制能力;第四,由于以上原因,让科学家承担科学成果被滥用的责任是成本最高的。所以科学论文前面实际上都没有免责声明,因为免责是理所当然的“缺省配置”。由此可知,谈论“科学伦理”都是无意义的废话。

在上述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详细分析一下余谋昌教授的这篇文章了。

“科学伦理最早提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后,许多人认识到科学用于战争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科学与道德并不是分离的。”这句话有个明显的“跳跃”,“科学用于战争”不是科学家或科学所能左右的,这是政治家的决策,关乎政治伦理问题,与“科学伦理”无关。因此时至今日,人们并没有为此谴责爱因斯坦,甚至对于美国是否应该扔这两颗原子弹也还没有定论。更进一步说,“科学用于战争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虽然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但这一说法却没有得到历史事实的支持。最近看到一些数字:太平天国(主要是冷兵器)时期,战争死亡人数占总人口40%,以当时人口算死亡人数是1.6亿,这个数字惊人,但中国历史上战乱之后人口减半的统计并不稀奇;抗日战争(热兵器)时期,中国死亡人数估计为0.2-0.3亿,约占当时总人口的5-7%;1945年至今的核时代,全世界未发生过大规模全面战争,50多年局部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也远远少于中国八年抗战的死亡人数。微观的看,印巴为克什米尔问题曾发生过两次战争,但在双方都有了核武器之后,紧张局势却没有引起战争。实际数字告诉我们的是“科学用于战争实际上给人类减少了灾难”。

“因为科学可能被滥用,如果一种伟大的力量被滥用则会对人类带来危害,因此从那时起就提出了科学伦理的问题。”这个“因此”也不合乎逻辑,科学家对于“滥用”既没有预见力,也没有控制力,所以无法对此负责,也就不存在什么“科学伦理”的问题。科学的对象是未知世界,科学家也不是算命先生。发明青霉素的科学家不可能预见或控制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发明DDT的科学家也不可能预见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发明汽车的人也预见不了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会超过战争死亡人数。但是,所有这些滥用的危害都只有科学才能发现和证实,这是科学的常规工作,没有特别的“伦理”。

“美国的一些科学家曾提出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科学技术虽然非常发达,但这些发达的科技并没有给穷人带来利益。美国的物理学家戴森认为,科学是富人的玩具,它只对富人有利,因此对社会上贫富分化的加剧,科学家也负有一定的责任。”这种说法毫无根据。贫富分化的加剧是政治经济学问题,不是科学问题,与“科学伦理”没有关系,科学家对此也无法负任何责任。至于“发达的科技并没有给穷人带来利益”更是不符合事实,全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总不会是少数富人的利益所能影响的数字。

“20世纪科学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但科学的伟大成就并没有为世界带来安宁与和平,也没有给绝大多数人民带来福利,战争的威胁与其他各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科学价值观方面的错位。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包括高科技用于战争,还有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这些表明对科学技术的评价不应只是对人的利益,它的评价还应有环境评价等,这样道德问题就更显得突出了。”这又是一个明目张胆的歪曲事实和颠倒黑白的责任归属,余教授似乎成了一个认为“科学应该解决一切问题”的“超级科学主义者”。科学追求可靠的知识,但从未承诺“为世界带来安宁与和平”,世界上如果有“安宁学”或者“和平学”也要归到余教授所属的“社会科学院”来研究,所以如果“战争的威胁与其他各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价值观方面的错位”,那也是社会科学价值观方面的错位,而不是自然科学价值观有什么“错位”。科学技术如果真的不但“没有给绝大多数人民带来福利”而且“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科学早就被人们扔到垃圾堆里去了,何劳余教授在这里谈什么“科技伦理”。80年代所发生实际情况的并不是“科学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只是后现代主义等反科学势力越来越猖獗,制造的谣言越来越多而已。“高科技用于战争”实际上大大缩短了战争的持续时间,减少了无辜平民殃及池鱼的伤亡和痛苦。精确打击与地毯式轰炸相比,更利于追究战术责任。试想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一事,如果发生在地毯式轰炸时代,我们只能认为是误炸,但在精确打击时代,就有理由追究责任,要求赔偿。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早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就广泛存在,正是科学(而不是伦理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也只有科学才能发现、证实和治理这些“危害”。正如人类自古就有癌症,现代医学只是建立了精确概念代替原来的模糊印象,并不是现代医学造成了癌症。而一些“伪伦理学者”提出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评价”,只是对环境科学的破坏,是真正应该警惕的“价值观方面的错位”。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所谓“科学伦理”存在的理由,无不建立在谣言的基础之上,“科学伦理”只是宗教反科学势力为了掩盖其原教旨主义的本来面目而使用的一块遮羞布。在近年来的“反克隆人闹剧”中,这些“反科学伪伦理学者”充分生动地表演了他们的各种反科学伎俩,不外乎造谣惑众颠倒是非,把不可能发生的“危害”说成是“可能”的,拿极毒教教义来冒充“人类伦理”。正是这些“伪伦理学者”为了反科学不惜践踏“不许造谣”这样一个“学术伦理”的“底线”。

六、科学的价值观和伦理学的改造

“过去没有科技伦理这个词,一直以来,科学同伦理按现代哲学是二元分离的,事实与价值,科学与道德是分离的,这是很多学者认同的一个定论。”,“科学伦理产生后的一段时间里,科学哲学对这一问题并没有重视,因此科学伦理的研究没有很大进展。”这是对历史的歪曲。“科学伦理”没有进展,不是因为“没有重视”,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伪学术泡沫,所以将来也不可能有什么“很大进展”。

曹南燕教授对于科学的“价值中立”有一个历史的考察:

不同时期的“中性论”有不同的形式和目的,其中有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它反映了科学发展一定阶段由于专业分工过细,专业化程度高而造成的注重局部、忽视整体的局限性(把科学活动和科学的社会后果截然分开);反映了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与人类的其它活动(例如艺术、宗教等)的区别(建立在经验事实和逻辑基础之上的科学确实有其客观性的一面,但经验事实也不可避免地渗透着价值观念);也反映人们对自然界基本图景的理解(近代机械论世界观把精神世界彻底和物质世界分离开来,与第二性质相联系的价值的根源不在上帝或自然界而是工业和人的功利,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界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还反映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对自主发展的要求(为保证科学活动的正常运行,科学系统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正是由于这后一点,有人称“中性论”是一种面具、一种盾,甚至是一种剑。例如,17世纪,羽毛未丰的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以向保皇党保证保持价值中立,不插手神学、形而上学、政治和伦理的事务,作为不受检查而自由发表文章和通信的权利的交换条件。而在20世纪,在科学日趋强大甚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时,“中性论”又被用作反对“科学政治化”、“科学道德化”(李森科事件、纳粹对犹太科学家的摧残)的武器。[3]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的“价值中立”虽然有其哲学背景,但实际上更重要的却是科学与神学、政治之间妥协而成的一个“停战协定”或“互不侵犯条约”。近年来神学家觉得受到后现代主义等一些流派的支持,羽翼日渐丰满,有能力向科学开战了。在欧美等极毒教信徒占多数的国家,他们的主张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已经可以煽动群众抵制转基因食品,或是把禁止克隆人立法提到日程上来。但是科学无国界,宗教势力有能力破坏科学,却没有能力封杀科学;宗教势力可以在他们的信徒占多数的国家立法禁止克隆人,但不可能以相同的理由在全球立法;只要有一个国家不禁止克隆人,结果必然是哪个国家该领域的科技高于其他禁止的国家,并且会以事实证明克隆人的无害,结果最终是后进的国家不得不放弃禁止政策急起直追。基于这一事实,神学家们不得不将其神学教义化装成“科学伦理”,冒充普适性理论,让一些“伪伦理学者”四处贩卖。不过在一个两千年来习惯于“不语怪力乱神”的文化背景下,这些装神弄鬼的勾当可以在媒体的协助下一时吹起个大泡沫,却终归会被戳破,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科学有自己鲜明的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许胡说,即不许造谣惑众也不许装神弄鬼。任何一个严肃的科学刊物都不会刊登没有事实根据或基于宗教教义的论文。对于那些冒充“科学伦理”的“伪伦理学”,只有戳穿它的谎言,揭露其“伦理”外衣下的神学真面目,指出其反科学、反人类的实际危害,让它的骗局大白于天下。科学的发展与成功显示了科学价值观的优越性,用科学的价值观来改造伦理学,切断伦理学与神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伦理学不信上帝而改信经济学,是伦理学逐步发展成一门像样的学问的唯一出路。既然“伦理学”自己撕毁“停战协定”,就别怪科学越俎代庖。

[1]余谋昌,《科技伦理——联系科学和价值》,科学时报

[2]雷毅,《科学也要关注伦理问题》,科技日报2000年12月15日

[3]曹南燕,《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哲学研究》2000年第1期

第三篇:《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学案

《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六)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科技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2、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3、科技进步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影响

4、科技伦理产生的必要性

5、科技伦理的作用

6、信守生命伦理原则的必要性

7、生命伦理原则的具体内容

【知识梳理】

一、科技进步:锋利的双刃剑

(一)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科技发展引发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2.科技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热切期待中的冷静思考

.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中产生的问题(表现)

2、出现问题的原因

(1)

(2)

(三)科技伦理的凸现、科技进步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影响

(1)

(2)

2.科技进步对伦理观念的冲击

(1)发展科技的目的不同,就会提出不同的伦理原则

(2)运用科技成果的态度不同,会寻求不同伦理原则的支撑

(3)如何把握科技发展方向和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同伦理观念密切相关

3.科技伦理产生的必要性

4.科技伦理的作用

二、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

(一)生命科学的新贡献

、器官移植

2、试管婴儿

3、克隆技术

4、基因工程

(二)生命科技面临的伦理难题

.器官移植是否合理

2.试管婴儿、代孕母亲的出现引起人伦关系的混乱

3.转基因物种对环境的危害及基因武器对人类的威胁

(三)为了人类的未来:信守生命伦理的原则

.信守生命伦理原则的必要性

2.生命伦理原则的具体内容

(1)

(2)

(3)

(4)

【课内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1】有关机构调查显示:我国75.5%的公众认为科技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利大于弊:72.2%的公众对科技解决更多的问题抱有很大的期望。我国公众认为优先发展科学技术领域依次为:“农业与食品技术”、“人口健康与环境保护”和“国防科学技术”。

请你谈谈对上述调查结果的认识

【合作探究2】“试管婴儿”在为无数不孕不育夫妇带来圆梦希望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一个直接的问题是“奶奶级”妈妈的出现对家庭结构合乎伦理提出挑战,其次,“试管婴儿”安全性还有待验证,因为“试管婴儿”形成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促排卵药物。法律方面,43岁以上的高龄女性要做“试管婴儿”,则必须借助他人的卵子,而目前法律规定“卵子不能买卖”。“试管婴儿”使用的不是丈夫的精子,将来孩子存在一个生物学父亲和养父的法律问题与伦理问题。

运用伦理学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课堂有效训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有人认为科技活动可以无限制的发展和利用。

2、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世界包括基因制药的生物技术药物的销售额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成果,更令人鼓舞,已培育出大批抗虫、抗病、抗逆等性状的农作物。由于它们比非转基因品种增产20%左右,因此转基因技术已成为人类解决饥饿的不可缺少的技术。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转基因生物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各国都指定了符合本国利益的法律法规,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性。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对待转基因技术?

【课后拓展学案】

.可以想像,如果镭落在恶人的手中,它就会变成非常危险的东西。这里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知晓了大自然的奥秘是否有益于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是裨益呢,还是它将有害于人类。诺贝尔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烈性炸药可以使人们创造奇迹,然而它在那些把人民推向战争的罪魁们的手中就成了可怕的破坏手段。我是信仰诺贝尔的人们当中的一个,我相信,人类从新的发现中获得的将是更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危害。

----居里夫人

你认同居里夫人的观点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我国专家强调,目前换脸手术虽然操作技术可行,但术后排斥反应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难以解决,还将遭遇一系列伦理、法律难题。何况有多少中国人有能力为换脸支付60万元甚至更多的人民币?换脸对表情要求的精确度十分高,容不得丝毫差错,哪怕是一根末端神经的缺失或出错,微笑可能就会变成*笑。换脸是万不得已的下下策。另外,医学伦理审查委员划出了一条标准:移植手术必须要出于救命的需要。显然,内脏移植被纳入了“救命”之列;可是毁容并没有威胁生命,全脸移植成了并非非做不可的治疗。而一项社会调查表明:64%的受访者认为患者需要治疗,应该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而18%的人则出于社会安全的考虑,对“换脸”手术的实施表示反对,另有18%的人担心风险太大,不支持也不反对。

想想看,换脸成功者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什么难题?

专题四

第一、二框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1】

(1)科技发展是锋利的双刃剑。科技既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在运用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隐患和挑战。但科技对生活和工作的积极影响是主流。

(2)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断的丰富着人们的物质欲求和精神世界,涵养着人们的科学精神。

(3)科技伦理要求科技的发展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人们对科技的期待和对科学发展领域的认识体现了上述观点。

【合作探究2】

(1)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满足了无数不孕不育夫妇的生育愿望,满足了人们生儿育女的需要,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2)试管婴儿等生命科技的发展也使人类面临着诸多伦理难题。这使维持原有的人伦关系模式,如确定婴儿身份、避免近亲繁殖、巩固婚姻关系等,都会面临难题。如果不能正确应对,就有可能导致传统人伦关系的崩溃,危害社会的稳定。

(3)面对生命科技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尊重人的生命的原则、公正原则、自主原则、安全原则。

【课堂有效训练】、(1)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科技成果的运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是科学发现与产业革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生了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②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③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生活和世界更加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促进科技发展是合理的。

科技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①可能带来水体和空气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与草原的生态破坏;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涉及人自身的尊严、健康、遗传等伦理问题。②各种现代工具和设备的运用,稍有不慎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③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在这个意义上,无限制的科学研究及运用,是不可取的。

(3)科技的发展与运用,必须遵循科技伦理原则,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待科技的作用,我们应坚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要分清利弊,又要把握主次,不可全盘否定或肯定。

2、我们应该理性地全面地看待转基因技术。

(1)转基因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伟大成就。将转基因技术用于育种繁殖,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新物种,这对于满足多种生活需求,拯救濒危动植物具有重要作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生物依靠自然遗传生长的局面,使生物的遗传生长按照人的意愿进行。

(2)要正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技术可能对生态平衡和食物安全造成潜在的影响,对人体的危害也有待实践的检验,会引发许多伦理难题。因此,要在研究和应用中趋利弊害,谨慎行事;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3)要增强科技工作者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平,在研究中信守必要的原则,如尊重人的生命原则、公正原则、自主原则和安全原则。转基因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进人的生命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课后拓展学案】

.赞同。科技是把双刃剑。但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决不是与伦理道德无关的问题。科技是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还是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不在科技自身,关键在人,在于人们发展科技的目的和运用科技的态度。只要人们致力于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使科技运用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科技就会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2、脸是人的身份证,换脸等于换人。换脸成功者自己要面临身份证更换、公安执法可能遇到的麻烦等法律难题,也要面临社会关系的混乱的难题以及带来的压力,像如何处理和确认与原来社会交往圈里的人的关系,其他人怎么接受新的自己的问题,如何得到捐脸者家属的认同并在以后的生活里顾及他们的感情和心理感受的问题等等,这都需要一个心理适应期以克服其心理障碍。

第四篇: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全文

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全文

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面临的科技伦理挑战日益增多,但科技伦理治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领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已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完善科技伦理体系,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有效防控科技伦理风险,不断推动科技向善、造福人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就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伦理体系,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机制,坚持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相结合,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伦理制度,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努力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为增进人类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治理要求

——伦理先行。加强源头治理,注重预防,将科技伦理要求贯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促进科技活动与科技伦理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实现负责任的创新。

——依法依规。坚持依法依规开展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加快推进科技伦

理治理法律制度建设。

——敏捷治理。加强科技伦理风险预警与跟踪研判,及时动态调整治理方式和伦理规范,快速、灵活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伦理挑战。

——立足国情。立足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社会文化特点,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伦理体系。

——开放合作。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加强对外交流,建立多方协同合作机制,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积极推进全球科技伦理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明确科技伦理原则

(一)增进人类福祉。

科技活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尊重生命权利。

科技活动应最大限度避免对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精神和心理健康造成伤害或潜在威胁,尊重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保障科技活动参与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使用实验动物应符合“减少、替代、优化”等要求。

(三)坚持公平公正。

科技活动应尊重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公平、公正、包容地对待不同社会群体,防止歧视和偏见。

(四)合理控制风险。

科技活动应客观评估和审慎对待不确定性和技术应用的风险,力求规避、防范可能引发的风险,防止科技成果误用、滥用,避免危及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

(五)保持公开透明。

科技活动应鼓励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合理参与,建立涉及重大、敏感伦理问题的科技活动披露机制。公布科技活动相关信息时应提高透明度,做到客观真实。

三、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

(一)完善政府科技伦理管理体制。

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统筹协调推进全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科技部承担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秘书处日常工作,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科技伦理规范制定、审查监管、宣传教育等相关工作。各地方、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和隶属关系具体负责本地方、本系统科技伦理治理工作。

(二)压实创新主体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单位要履行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科技伦理日常管理,主动研判、及时化解本单位科技活动中存在的伦理风险;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本单位的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并为其独立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从事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科技活动的单位,研究内容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应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

(三)发挥科技类社会团体的作用。

推动设立中国科技伦理学会,健全科技伦理治理社会组织体系,强化学术研究支撑。相关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类社会团体要组织动员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科技伦理治理,促进行业自律,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的合作,开展科技伦理知识宣传普及,提高社会公众科技伦理意识。

(四)引导科技人员自觉遵守科技伦理要求。

科技人员要主动学习科技伦理知识,增强科技伦理意识,自觉践行科技伦理原则,坚守科技伦理底线,发现违背科技伦理要求的行为,要主动报告、坚决抵制。科技项目(课题)

负责人要严格按照科技伦理审查批准的范围开展研究,加强对团队成员和项目(课题)研究实施全过程的伦理管理,发布、传播和应用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问题的研究成果应当遵守有关规定、严谨审慎。

四、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制度保障

(一)制定完善科技伦理规范和标准。

制定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的科技伦理规范、指南等,完善科技伦理相关标准,明确科技伦理要求,引导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合规开展科技活动。

(二)建立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制度。

明晰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职责,完善科技伦理审查、风险处置、违规处理等规则流程。建立健全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设立标准、运行机制、登记制度、监管制度等,探索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认证机制。

(三)提高科技伦理治理法治化水平。

推动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性立法中对科技伦理监管、违规查处等治理工作作出明确规定,在其他相关立法中落实科技伦理要求。“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伦理立法研究,及时推动将重要的科技伦理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对法律已有明确规定的,要坚持严格执法、违法必究。

(四)加强科技伦理理论研究。

支持相关机构、智库、社会团体、科技人员等开展科技伦理理论探索,加强对科技创新中伦理问题的前瞻研究,积极推动、参与国际科技伦理重大议题研讨和规则制定。

五、强化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

(一)严格科技伦理审查。

开展科技活动应进行科技伦理风险评估或审查。涉及人、实验动物的科技活动,应当按规定由本单位科技伦理(审查)

委员会审查批准,不具备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条件的单位,应委托其他单位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开展审查。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要坚持科学、独立、公正、透明原则,开展对科技活动的科技伦理审查、监督与指导,切实把好科技伦理关。探索建立专业性、区域性科技伦理审查中心。逐步建立科技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机制。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状态下的科技伦理应急审查机制,完善应急审查的程序、规则等,做到快速响应。

(二)加强科技伦理监管。

各地方、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细化完善本地方、本系统科技伦理监管框架和制度规范,加强对各单位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和科技伦理高风险科技活动的监督管理,建立科技伦理高风险科技活动伦理审查结果专家复核机制,组织开展对重大科技伦理案件的调查处理,并利用典型案例加强警示教育。从事科技活动的单位要建立健全科技活动全流程科技伦理监管机制和审查质量控制、监督评价机制,加强对科技伦理高风险科技活动的动态跟踪、风险评估和伦理事件应急处置。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研究制定科技伦理高风险科技活动清单。开展科技伦理高风险科技活动应按规定进行登记。

财政资金设立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应加强科技伦理监管,监管全面覆盖指南编制、审批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监督评估等各个环节。

加强对国际合作研究活动的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国际合作研究活动应符合合作各方所在国家的科技伦理管理要求,并通过合作各方所在国家的科技伦理审查。对存在科技伦理高风险的国际合作研究活动,由地方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科技伦理审查结果开展复核。

(三)监测预警科技伦理风险。

相关部门要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团体、企业等完善科技伦理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跟踪新兴科技发展前沿动态,对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加强研判、提出对策。

(四)严肃查处科技伦理违法违规行为。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是科技伦理违规行为单位内部调查处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制定完善本单位调查处理相关规定,及时主动调查科技伦理违规行为,对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对单位及其负责人涉嫌科技伦理违规行为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调查处理。各地方、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和隶属关系,加强对本地方、本系统科技伦理违规行为调查处理的指导和监督。

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开展科技活动不得危害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不得侵害人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人格尊严,不得侵犯科技活动参与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资助违背科技伦理要求的科技活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资助机构或责任人所在单位要区分不同情况,依法依规对科技伦理违规行为责任人给予责令改正,停止相关科技活动,追回资助资金,撤销获得的奖励、荣誉,取消相关从业资格,禁止一定期限内承担或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等处理。科技伦理违规行为责任人属于公职人员的依法依规给予处分,属于党员的依规依纪给予党纪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予以惩处。

六、深入开展科技伦理教育和宣传

(一)重视科技伦理教育。

将科技伦理教育作为相关专业学科本专科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励高等学校开设科技伦理教育相关课程,教育青

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意识,遵守科技伦理要求。完善科技伦理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伦理人才队伍。

(二)推动科技伦理培训机制化。

将科技伦理培训纳入科技人员入职培训、承担科研任务、学术交流研讨等活动,引导科技人员自觉遵守科技伦理要求,开展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行业主管部门、各地方和相关单位应定期对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成员开展培训,增强其履职能力,提升科技伦理审查质量和效率。

(三)抓好科技伦理宣传。

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技伦理宣传,推动公众提升科技伦理意识,理性对待科技伦理问题。鼓励科技人员就科技创新中的伦理问题与公众交流。对存在公众认知差异、可能带来科技伦理挑战的科技活动,相关单位及科技人员等应加强科学普及,引导公众科学对待。新闻媒体应自觉提高科技伦理素养,科学、客观、准确地报道科技伦理问题,同时要避免把科技伦理问题泛化。鼓励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等搭建科技伦理宣传交流平台,传播科技伦理知识。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伦理治理,细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科技伦理体系,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各项部署,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分工,加强协作,扎实推进实施,有效防范科技伦理风险。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地方要定期向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报告履行科技伦理监管职责工作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五篇: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教学案

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教学案

政治选修6教学案

§4.2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

Ⅰ、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①了解现代生命科技的新贡献。

②了解现代生命科技的伦理难题

③明确在生命科技的研究和实践中应信守的伦理原则。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Ⅱ、重点:现代生命科技的伦理难题

生命科技的研究和实践中应信守的伦理原则

Ⅲ、知识预览

一、生命科技的新贡献、2、3、二、生命科技面临的伦理难题

、难题之一:

2、难题之二:

3、难题之三:

三、信守生命伦理的原则、2、3、4、Ⅳ、走进生活

、“换脸”的尴尬

换脸在我国引起热议和追捧。我国专家强调,目前换脸手术虽然操作技术可行,但术后排斥反应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难以解决,还将遭遇一系列伦理、法律难题。何况有多少中国人有能力为换脸支付60万元甚至更多的人民币?换脸对表情要求的精确度十分高,容不得丝毫差错,哪怕是一根末端神经的缺失或出错,微笑可能就会变成*笑。换脸是万不得已的下下策。另外,医学伦理审查委员划出了一条标准:移植手术必须要出于救命的需要。显然,内脏移植被纳入了“救命”之列;可是毁容并没有威胁生命,全脸移植成了并非非做不可的治疗。而一项社会调查表明:64%的受访者认为患者需要治疗,应该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而18%的人则出于社会安全的考虑,对“换脸”手术的实施表示反对,另有18%的人担心风险太大,不支持也不反对。

(1).

你认为换脸和救命一样必要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想想看,换脸成功者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什么难题?

2、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观止。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世界包括基因制药的生物技术药物的销售额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转基因植物的研究成果,更令人鼓舞,已培育出大批抗虫、抗病、抗逆等性状的农作物。由于它们比非转基因品种增产20%左右,因此转基因技术已成为人类解决饥饿的不可缺少的技术。

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转基因生物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各国都指定了符合本国利益的法律法规,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性。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对待转基因技术?

§4.2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

(1).一样有必要。脸是人的最重要的生理特征,脸面更是人社会角色的主要特征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社会符号。脸面的有无、好坏,影响一个人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处于绝望中的毁容患者比一般公众更有权利来回答这一置疑。(若回答没必要,请从换脸手术费用的昂贵、手术存在的高风险和术后可能存在的不良后果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换脸术可能遭受的伦理、法律难题等角度回答)

(2).脸是人的身份证,换脸等于换人。换脸成功者自己要面临身份证更换、公安执法可能遇到的麻烦等法律难题,也要面临社会关系的混乱的难题以及带来的压力,像如何处理和确认与原来社会交往圈里的人的关系,其他人怎么接受新的自己的问题,如何得到捐脸者家属的认同并在以后的生活里顾及他们的感情和心理感受的问题等等,这都需要一个心理适应期以克服其心理障碍。

2解析:此题以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的事实,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辩证的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材料是从积极和不利两个方面来介绍的,因此分析时,也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明。

答案:我们应该理性地全面地看待转基因技术。

(1)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以转基因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在医药和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转基因技术使生命的遗传生长规律按照人的意愿进行,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伟大成就。

(2)要正视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切实认识到个别有害转基因生物的危害,在研究应用中要趋利弊害。

(3)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4)要增强科学家的法制意识,提高科学家的道德水平,在研究中要信守必要的安全原则,转基因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增进让生命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知识,关注当代科技的重大成就,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下载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科技伦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科技伦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技伦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精选五篇)

    科技伦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摘要:和谐社会的动力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谐社会的构建也需要生产力的推动。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合理使用科......

    伦理 名词解释

    1. 伦理即调整人伦关系的原理,原则和规范 2.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科学。 3. 生命伦理学:也称生物伦理学,是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实践中的道......

    科学伦理

    科学这项古老而年轻的事业,自从它诞生的日子,便注定要无法脱离孕育它的母胎——人类心灵持久的冲突——向未知世界奋勇进发的探索欲和归向鲜活心灵敏感的责任感之矛盾。 科学......

    伦理试题答案

    伦理试题(2) 姓名: 专业: 1、 伦理委员会应由多学科背景的人员组成,包括哪些,按照《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规定,至少包括几人? 答:伦理委员会应由多学科背景的人员组成,......

    幼儿教师伦理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都已经各自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工作的同时,时代也在快速发展着, 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很庆幸有了这次国培培训,不仅可以......

    工程伦理

    河北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一、内容要求 (一)题目 题目应是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一般控制在25字以内。 (二)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应将毕业设计(论文)要......

    社会工作伦理

    社会工作伦理 一、社会工作伦理:是一整套指导从事该专业的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的行为规范。它包括实际工作步骤的一般规则与标准,规定了社会工作者“应......

    2013年度伦理工作总结

    伦理委员会工作总结 伦理委员会的工作始终遵循着“公正、尊重人格、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的原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维护了受试者的健康利益,提高了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