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认识
我对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认识
仅个人理解而言,要做好管理工作需要做到:依“法”治企,以“德”纳人,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现就我的粗浅认识简要阐析如下:
一、管理者应具备的六大能力:
1、沟通能力。为了了解组织内部员工互动的状况,倾听职员心声,一个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中又以“善于倾听”最为重要。惟有如此,才不至于让下属离心离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设性的提议与需求,而管理者也可借由下属的认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鸣,得知自己的沟通技巧是否成功。
2、协调能力。管理者应该要能敏锐地觉察部属的情绪,并且建立疏通、宣泄的管道,切勿等到对立加深、矛盾扩大后,才急于着手处理与排解。此外,管理者对于情节严重的冲突,或者可能会扩大对立面的矛盾事件,更要果决地加以排解。即使在状况不明、是非不清的时候,也应即时采取降温、冷却的手段,并且在了解情况后,立刻以妥善、有效的策略化解冲突。只要把握消除矛盾的先发权和主动权,任何形式的对立都能迎刃而解。
3、规划与统整能力。管理者的规划能力,并非着眼于短期的策略规划,而是长期计划的制定。换言之,卓越的管理者必须深谋远虑、有远见,不能目光如豆,只看得见现在而看不到未来,而且要适时让员工了解公司的远景,才不会让员工迷失方向。特别是进行决策规划时,更要能妥善运用统整能力,有效地利用部属的智慧与既有的资源,避免人力浪费。
4、决策与执行能力。在民主时代,虽然有许多事情以集体决策为宜,但是管理者仍经常须独立决策,包括分派工作、人力协调、化解员工纷争等等,这都往往考验着管理者的决断能力。
5、培训能力。管理者必然渴望拥有一个实力坚强的工作团队,因此,培养优秀人才,也就成为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6、统驭能力。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领袖不会去建立一个企业,但是他会建立一个组织来建立企业。”根据这种说法,当一个管理者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能力建立团队,才能进一步建构企业。但无论管理者的角色再怎么复杂多变,赢得员工的信任都是首要的条件。
二、企业综合管理的主要职能范畴:
1、行政后勤:主要涉及企业日常行政管理事务和后勤保障服务。具体包括:劳动纪律、办公秩序、文件处理、档案管理、车辆及资产管理、运行监控、业绩考评、后勤保障、支撑服务等事项。
2、人力资源:包括企业组织建设、人力资源体系构建、所需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训优化、干部员工的考评任免、薪酬福利体系的健全实施等。
3、参谋助手:主要是对上级主管领导负责,根据收集掌握的内外各方面信息资源,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建设,积极主动为上级领导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参考意见。并协助领导推进落实具体事务,在工作及生活上主动为其分忧解难。
4、协调支撑:综合管理肩负着上传下达、迎外安内的职责,需要涉足企业上下内外各方面关系的协调沟通,是企业组织运行的纽带和桥梁,应密切关注并积极主动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为企业的有序顺畅运行起好衔接支撑作用。
5、文化宣传:作为企业的综合窗口部门,综合管理还应主动抓好整个企业的文化体系建设和对外形象包装宣传。包括有关文案的策划拟定、报刊的编辑制作、品牌形象的整合推广、文娱活动的组织实施等。
三、做好企业综合管理的主要方法:
1、依“法”治企:一是应根据本企业所属行业特性及经营管理需要,全面系统地熟悉了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如公司法、经济法、合同法、物权法、劳动法等等),并用好用活用够法律政策,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围绕企业管理运行、经营发展需求,逐步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运行规章体系,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保证企业管理有章可循、流程规范、运行有序、赏罚分明。从而推进企业运行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不断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2、以“德”纳人:一是在逐步完善规范企业制度建设、提升执行力的同时,还需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构建“以人为本、团结向上、诚信关爱、和谐稳健”的企业道德文化氛围。以此树立良好形象、稳定员工队伍、广纳优秀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二是作为企业综合管理主管人员,更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日常工作中应虚怀若谷、低调务实,注重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和言行举止规范,以诚服人、以德纳人,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推进企业健康和谐、稳定高效的运行发展。
四、综合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思路:
1、首先应主动积极加强与各级领导同事的沟通交流,尽快熟悉了解企业各方面情况,争取领导同仁的接纳认可,真正融入到新的团队;
2、在熟悉企业情况、逐步融入团队的过程中,用心感受公司氛围、体验企业文化,贯彻执行原有的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做好现实工作。并通过发现公司及本部门的优劣利弊,思考改进完善的措施办法;
3、继承和发扬企业原有的优良传统及先进做法,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不足和将来发展需要,渐进式地修订完善、系统构建一些新的符合企业实际的规章制度及运行机制,力求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承上启下,团结协作,务实低调,扎实工作。紧密团结和依靠公司各级、各部门领导同事,主动沟通、善意交流、征求意见、建言献策,征得领导同事对本人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有效推动工作的开展;
5、立足本职,关注全局,做好服务,促进发展。站在企业全局发展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做好个人及部门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配合协助其他部门/领导做好相关工作,发挥良好的服务支撑作用,积极推进企业整体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
这学期以来,通过对ERP的学习,我对它已经有了系统的了解。ERP实施成功的标志是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以下是我在实施模拟ERP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第一、与企业“一把手”达成共识ERP项目的开始
ERP不是终点,是一条起跑线。企业实施ERP是整个管理变革的开始。当企业需要重新组织和整合自己的资源时,就必将面临着变革,那么领导这场变革的只能是企业“一把手”,只有他与项目组达成共识,ERP项目才能开始。
第二、明确项目实施目标
ERP项目的实施目标是要基于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ERP项目实施组通过对企业的优势与不足、影响企业发展的瓶颈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与期望,制定项目的总目标、分目标与分阶段目标。
第三、金子塔式的实施团队
要想成功实施ERP,必须有一批精通ERP管理思想、掌握软件技术,同时又
有中国环境下组织实施ERP项目经验的实施顾问队伍,实施ERP项目要依靠整个团队。
第四、明确的需求分析,可行的实施方案
企业并不一定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了如指掌,需要咨询顾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耐心听取基层操作人员的疑惑、困难和要求,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项目的实施才容易成功。
第五、企业规章制度的更新与落实
在实施ERP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对企业以往的制度做合理的调整和修改,使它能够对项目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除了由计算机技术人员对硬件网络设施的维护外,各个部门操作人员的数据及时更新尤为重要。
第六、决战—基础数据准备
在整个目标被确定以后,有一个环节非常重要,即基础数据的准备。前期的基础数据准备是保证系统正确运行的关键。很多企业实施其它的系统往往在这个环节停滞不前,最终导致失败。同样我们要把这个环节看得很重要,并称之为决战。
制造型企业的数据不仅复杂,而且在开始阶段会非常不规范。这些数据包括:客户数据、供应商数据、物料数据、产品结构、工序及工艺等静态数据,还包括库存、客户订单,发货,交货、发票,应收,应付等每时每刻会变化的动态数据。
以上若干点,是我对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机械电子工程系
08级电信一班
李艳
08101080138
第二篇:我对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认识
对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认识
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我国企业更是如此,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企业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创新推动本企业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观念、战略、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可见,企业必须适时进行管理创新,并通过管理创新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已成为我国企业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举措。创新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创新。
(1)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的创新在整个创新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管理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以解放思想和观念更新为先导的。
在我国,要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管理创新能力,必须有先进的观念创新机制作保证。观念创新不光是几个领导人的观念创新,而是整个企业以至于每个员工的观念创新。
要进行管理观念创新,首先要对企业现状和内外竞争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在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差距,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急迫性,这样才能激起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大胆否定自我不断突破。
其次,解决观念创新问题最关键的一个词是“主动”,主动收集创意。必须承认,这是个苦力活儿,但是哪有闭着眼睛就能获得的创新呢?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去收集关键知识方面,并通过关键知识的分享激发员工各方面的创新想法。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新及分享文化的形成,这种做法仍然可以帮助企业在管理创新上获得更多的机会。
(2)战略管理创新
战略创新是企业根据其内外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性谋划方
面做出的新的思考和实践。现在世界各地有效的管理者无不认识到战略创新对于提高组织绩效的作用。企业管理层必须意识到当前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要素上进行重新整合,对关系着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以有的决策及决策过程进行全面整合,旨在增强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决策等,使之更加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概括来讲,战略创新的要点如下:企业是容纳有价值的资源和能力的容器,这些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并且通过特定的企业运营模式来相互平衡;高回报来自于对公认的假设进行挑战,而不是采纳和其他对手差不多的策略;从客户的不满、厌倦和感受中寻找灵感;根本性的战略上的创新比在单纯运营效率上的改善有价值的多;战略要面向未来的市场环境。
(3)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是对企业组织的流程、结构、内部管理制度和规范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重组或变革。组织创新的实质是建立一个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适应环境持续变化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系统,该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充满效率,能敏锐地感觉到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进行自我变革和调整。
我国企业要加强组织的柔性,建立跨职能部门的机动团队。这是因为在柔性组织结构下,其专业化、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比较低,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跨职能工作能力,从而更易于发动和实施组织创新。
富足的组织资源是实现组织创新的重要基础。组织资源充裕,使管理部门有能力开发创新成果,推行整体性组织创新。建立多向的组织沟通有利于克服组织创新的潜在障碍。例如,委员会、项目任务小组及其他组织机构等,都有利于促进部门间交流,达成共识,采用组织创新的解决方案。创新型组织通常具有独特的组织文化,例如,鼓励试验,赞赏失败,注重奖励等。如: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它是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它能不断反思,不断否定自己,这就是组织创新的成果。
(4)管理模式创新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模式有两种:一是以改进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适应模式,一种是以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创新模式。发达国家常
采用市场创造模式,而我国企业还处于市场适应模式这一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应围绕如何在适应市场的基础上,向市场创造的模式迈进。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a.产品创新模式。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可以取得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技成果;或设计出新结构、新规格、新样式的产品,或具有独特技艺或配方的老字号产品。这些都可以使我国企业的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以独特的优势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b.服务创新模式。所谓服务创新是一切能增加产品附加值来便利消费者的新举措,如服务项目的增加,服务态度的改善、服务设施的改进、及服务方式的推陈出新等。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高档化。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方面应该不断创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附加利益,以创造企业经营特色,创造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5)管理方法与手段创新
管理方法是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直接涉及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企业要重视和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来加强管理,把建设企业的长期实践中所创造的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与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结合起来,逐渐扬弃并改进以前的管理方法,从市场预测、成本分析、库存物流、产品销售等过程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
管理手段创新主要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程度。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依法治企,以德纳人”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必备策略。
(1)依“法”治企:一是应根据本企业所属行业特性及经营管理需要,全面系统地熟悉了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如公司法、经济法、合同法、物权法、劳动法等等),并用好用活用够法律政策,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围绕企业管理运行、经营发展需求,逐步建立健全企业管理
运行规章体系,构建符合公司实际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保证企业管理有章可循、流程规范、运行有序、赏罚分明。从而推进企业运行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不断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2)以“德”纳人:一是在逐步完善规范企业制度建设、提升执行力的同时,还需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构建“以人为本、团结向上、诚信关爱、和谐稳健”的企业道德文化氛围。以此树立良好形象、稳定员工队伍、广纳优秀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二是作为企业综合管理主管人员,更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日常工作中应虚怀若谷、低调务实,注重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和言行举止规范,以诚服人、以德纳人,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推进企业健康和谐、稳定高效的运行发展。
要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及其变化。
(1)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生存在环境中,必须对环境开放,与外部经济社会环境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又必然被经济社会环境所制约,因此企业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达到其管理目的,不仅要掌握员工的价值观、组织其所拥有的资源等内部环境因素,而且要了解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和竞争等外部环境因素,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今天的企业而言,其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空前的,对企业管理的冲击也是空前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管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内范围来讲,我国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并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企业面临的所有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规模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日益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的层次性已明显地表现出来;环境意识、生命意识、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进步发展途径、经营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使得环境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范围而言,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竞争对手跨越国界,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壁垒在不断削减,市场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伴随着信息革命的冲击,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企业管理转向知识和无形的资产,知识成为决胜的法宝,人力资产的管理无比重要。面对这一变化,企业管理者如何转变思维方
式,学会竞争与合作,创造双赢或多赢的市场竞争格局,以适应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是企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2)企业是存在于经济社会这个复杂而又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以便生存下去。达尔文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大的、最强的,而是变化最快的企业。
对当前来说,企业应选择以下应对之策: 首先,要制定面向世界的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其次,企业管理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这是系统思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要求的。
总而言之,要做好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我们应该借鉴优秀企业的做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本企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处变不惊,游刃有余。
第三篇:我对做好管理工作的认识
我对做好企业管理工作的认识
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的,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产生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简单而言,管理者是组织中那些指挥别人活动的人。换句话说,管理者是组织中有下级的那些人。管理者的工作绩效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组织的兴衰成败。而根据管理者的层次不同,又有高层,中层,基层管理人员之分,他们所处的地位,职能也不尽相同。
作为一个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他的主要工作的内容是整个企业的战略策略方面,但他的工作性质和内容都不外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几个方面,而要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我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首先,一个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具备三个方面的技能:技术职能,人际职能和概念技能,但最重要的是人际及概念技能,以便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趋势下,更好的把握企业的未来。实施计划职能是管理活动的起点,为了能使集体活动卓有成效,企业的管理者必需首先明确所追求的目标,明确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案来实现这些目标,而此时,一个管理者就应该提出一个清晰的战略管理方案,指明企业发展的总方向,对企业的向何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做一个总规划,它是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并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前提。而作为一个企业,其核心组成部分便是企业的职工,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做好企业的职位设计,部门划分,职员的权位设置,权利权限,只有把组织的规章制度做完整,全面,才能让整个企业在日后的合作中井然有序,团结共进。而对职员的管理,以及管理者与下层职员的关系在企业的发展中更起着微妙的作用!
一、对“人”的管理
人才是公司存在与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不论公司处于何种阶段,起步、上升、稳定、衰落和繁荣,对人的管理都是不容忽视的。员工的协力同心可以使濒临崩溃的公司起死回生,员工的矛盾与涣散也可以使一个蒸蒸日上的公司毁于一旦。所以,管理“人”是公司一个永恒的话题,是管理者最应该重视的事情之一。
1、要管理好人,首先应该尊重人
一个企业,当然有不同的分工,有老板,有部属,有上司,也有普通员工,有做上层管理工作的,也有做简单劳动的,他们之间有各式各样的不同,但是他们对于公司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因为某某职位的劳动力价格低而看不起做这种工作的人,也不能因为某项工作的内容比较简单而不尊重从事这一工作的员工。尊重是相互的,下属对上司,员工对老板应当有足够的尊重,上司对下属、老板对员工也应该有足够的尊重。如果只要求前者,而不要求后者,则往往前者只能流于表面现象,而如果后者首先能够做到,则前者便顺理成章了。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也就应该相互尊重,这仿佛是自然而然的事,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平等是不容易为所有人认同的,所以对工作的真正尊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培养出来的,但没有平等与尊重,员工不能在心理上达到平衡,对于企业来说就不是一件好事。
2、我认为尊重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尊重人对精神方面的需求。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钱不再是人们选择工作的唯一标准,人们更注重职位对个人事业发展的帮助、人际关系是否轻松易处、个人受重视的程度等等因素。我们不能将尊重仅仅理解为礼貌,而应将其理解为对人的由衷的理解与关怀。
3、企业管理应明确管理人员的分工与职责。
管理是一种权力与义务的结合,所以在管理中,没有权力和权力范围不清都是不可能搞好的。如果一个人被安排去做管理工作却又不给他以一定的权力,这种工作是谁都不愿意去做的,也是很难做好的,也就是说,管理层的职位一定要划分清楚,各个职位应该负责事务的范围也相应应该划分清楚。并且这种划分应该在员工中得到确认,以便员工积极配合管理人员的工作,不会造成员工有问题不知道应该去找谁的局面。同时,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员工的工作时也才名正言顺,否则管理人员在检查员工工作的时候甚至被认为是“指手划脚”、“多管闲事”。
研究表明,主管人员即使做好了计划,组织和控制的工作,也只能把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力的60%表现出来,而剩余的40%需要通过领导来完成。领导是管理的一种职能,主要表现为对人的管理,管理者要有效的进行领导,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有关人,人的行为,人的动机等方面的知识,管理者需要了解的是那些因素对人们形成了激励,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说,伟大的领导者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既需要超群的力量,又需要非凡的想象力。尽管领导需要技术,但领导却远远不是有技术就行。就某种意义来说,管理好比写散文,领导好比写诗。在很大程度上,领袖办事必然是靠符号,形象,以及成为历史动力的,能启发觉悟的思想。人们可以被道理说服,但要用感情感化。领袖必须既能说服人,又能感动人。管理者考虑的是今天和明天,领袖必须考虑后天。经理代表一个过程,领袖代表历史的方向。因此一个没有管理对象的管理者就不称之为管理者,但是一个领袖即使失去了权力,也能对其追随者发号时令。这就是说管理是领导,但领导不单单是管理,要做好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既是方法管理,又是艺术的管理。
一、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实践中总结的诀窍和技巧,表现为富有创造力的各种领导方法。管理者只有具备灵活运用各种领导理论和原则的能力和技巧,才能率领和引导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顺利实现预定的目标。
企业的管理者要有效,协调的实现组织的目标,要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要把个人的目标和整个企业的目标相结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帮组企业蒸蒸日上。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总结的12条工作方法就是对领导艺术的一个很好的概括。这12条是:
1、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
2、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
3、互通情报;
4、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同或反对;
5、学会“弹钢琴”;
6、要“抓紧”;
7、胸中要同志一道工作;
11、力戒骄傲;
12、划清两种界限。„„
二、领导知道修养
领导者要做好领导工作,完成自己的职责,就应具备一定的素养。主要包括:
1、懂得领导者应具备的知识。
2、移情,指的是将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体察别人的感情,意见与价值观念的能力。
3、客观性。力求不带个人情感的去观察与巡查事情的起因。要克服仓促判断,愤怒,责怪以及感情用事的倾向,克制与冷静的分析是有素质的表现。
4、自知之明。一个号的领导者有自知之明,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
德鲁克提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领导者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训练,培养五方面的习惯。包括:善用时间、重视成果、用人之长、集中精力以及有效决策。科维在其《高校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指出,人生经历的发展轨迹大致经历由依赖到独立,再由独立而互相依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个人的成功要先于人际关系的成功,七个习惯分别为;发挥能动、确立目标、掌握重点、利己利人、设身处地、集思广益、均衡发展。
三、领导团队
作为一个企业,说小就是一个团队,而企业里的各个部门,就是一个大的团队内包含的小团队,它是执行相互依存的任务以完成相同使命的群体,一个企业要管理好企业的员工,也就是要经营好一个个小团队,团队的目标清晰,分工明确,团队内的成员关系和睦,积极向上,那么整个企业便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组织。所以团队的建设也是领导的技能之一。
组织中的各个成员都有各自的职责,成员的能力决定着企业能否快速发展的能力,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动力来自知识,这要求企业在选拔人员时挑选最合适的人加入团队,除了根据职位的性质来要求人员外,也要考核应聘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企业注入新的有活力,有思想的血液!
一个高效的团队是具有清晰的目标、过硬的技能、相互的信任、一致的承诺、良好的沟通、高谈判技能、恰当的领导。一个团队的凝聚力不仅仅需要每个成员的相互理解,更需要一个聪明的领导者协调!
要做好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是们一辈子都学不完的知识,在当前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企业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创新推动本企业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观念、战略、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可见,企业必须适时进行管理创新,并通过管理创新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已成为企业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举措。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而这些更要管理者在实践中摸索!
第四篇:如何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如何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档案管理承载着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信息整理及传递的任务,具有很浓的科学色彩和政治色彩,是企业日常运行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及石油产业的迅速发展,石油企业需要更高效、更系统、更先进的档案管理工作推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发展。当前的石油企业需要结合石油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档案管理现状、明确石油产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及能力培训,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优化档案利用工作,全面提升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企业 档案管理 信息技术 办公自动化
任何企业组织的运行和发展都离不开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和推动,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适应企业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趋势,还要具备良好的前瞻性与可拓展性。石油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企业,在发展生产技术与生产规模的同时,应对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工作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和适当的工作调整,深入分析了企业档案管理现状、明确石油产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及能力培训,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优化档案利用工作,全面提升和规范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一、深入分析石油企业档案管理现状
石油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企业,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积极调整和完善了企业内部的日常管理工作,2007年4月起,我公司实现办公OA自动化,2010年8月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内实现档案整理电子化,OA系统内生成的收发文件定期传送到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内,进入系统内进行整理归档工作。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自动化和现代化,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通常采用简单的纸、笔、电话办公,过分依赖人工,工作效率低下、劳动强度过大,严重制约公司发展。
石油企业认识到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和工作思想的弊端,及时引进计算
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发展人机结合的办公模式,建立高效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规范了档案管理工作流程。
二、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问题剖析
在分析和改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企业档案管理人才队伍问题
人员素质建设和能力培训没有紧跟企业产品销售工作发展做出调整,档案管理工作在引进和发展现代化办公设备与办公技术的同时,未能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特点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能实现工作人员与办公技术、办公设备的无缝配合及与现代化办公网络的良好融合,大大降低了公司人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配合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体办公效益的提升。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问题
企业内部信息处理网络虽已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文件和资料传送过程缺乏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不足的根源是企业未能建立高效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档案管理工作没有良好的技术与系统支持,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难以提升;另外,一些企业虽然认识到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系统建设与完善工作未能紧跟档案管理工作实际作出调整,致使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效率难以提升。
(三)档案管理评估体系不健全
档案管理的评估工作是过程性与阶段性总结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很多企业没有根据自身档案管理工作特点与工作流程制定相应的管理评估体系,致使对档案管理工作状况欠缺了解与准确分析,难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调整与优化方案,制约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优化与发展。
三、企业档案管理优化措施
针对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应在发展生产技术与生产规模的同时,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及能力培训,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优化档案利用工作,全面提升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一)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与能力培训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依赖人工规划和完成,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引进和发展现代化办公设备与办公技术的同时,需要工作人员与办公技术、办公设备的无缝配合及与现代化办公网络的良好融合。换言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并未被现代化的技术及设备完全取代,反而更强调工作人员与技术设备的配合度。
1、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与能力养成石油企业应对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估,根据工作人员的素养及能力状况,安排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接受系统的素质建设及能力培训教育。引导全体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学习和熟悉公司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技术及管理工作,如石油产品营销、产品特征、运行管理、行政管理、会计档案、人事资料等等。公司设有档案管理部门,由分管领导主抓档案管理工作,并安排各部门管理人员作为小组指导人员,根据企业内部档案管理人员学习进度及小组培训人员所擅长的业务类型安排和规划实际培训工作。同时,引导全体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与公司主体业务相关联的法律、合同及其他相关领域广泛涉猎,拓宽知识面,全面提升文化与业务工作素养。另外,通过实践锻炼、相互交流指导等途径增强了教育和培训效果。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指导
公司安排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人为档案管理工作主管,档案管理部门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指导工作,并安排各部门管理人员作为小组指导人员,统计分析企业内部档案管理人员学习进度及小组培训人员所擅长的业务类型,在了解不同小组人员的业务处理能力和规范程度的基础上,在上级公司的组织与安排下,对相关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统一的教育和培训,并邀请省档案局专业讲师进行业务讲授。同时,定期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素质与能力评比,并通过专门的研讨会议解决和探讨办公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瓶颈,帮助工作人员有目标、有方向地开展和改进档案管理工作。
(二)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
1、企业档案搜集整理信息化
石油企业在分析和整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应调整传统的档
案搜集整理模式,档案信息资源由传统运行模式向采集自动化、存储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和服务人性化过渡,逐步建立和完善档案搜集整理工作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环境下的文书档案搜集与整理工作主要通过长期工作建立起的数据库完成文件档案相关处理工作,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内实现档案整理电子化,OA系统内生成的收发文件定期传送到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内,进入系统内进行整理归档工作,实现高效、精准的档案信息交流传送。
2、企业档案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完善
我公司在档案管理工作的调整与完善过程中,积极引入上级公司开发的档案信息系统,根据公司自身档案管理特点及企业档案检索目录著录要求、借鉴其他公司相关业务的档案检索目录建立经验,建立并完善了真正适用于本公司日常运行的档案检索目录,通过信息系统的利用实现档案信息高效传输交流,以及信息的永久保存。
(三)优化档案利用与评估工作
1、优化档案利用工作
加强公司档案利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根据档案管理技术设备及信息系统工作运行特点,不断调整与完善公司内部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密机制。
建立并完善了真正适用于本公司日常运行的档案检索目录,通过信息系统的利用实现档案信息高效传输交流,最大限度发掘公司内部档案的信息与资源价值,为公司及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优化档案管理评估工作
切实制定并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归档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借阅利用制度》、《档案安全应急处理预案》、《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档案分类及保管期限表》、《OA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办法(试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等制度,严格依照这些管理和评价制度完成对档案管理的评价工作,并提出可行性强、方向明确的工作建议。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及石油产业的迅速发展,石油企业需要更高效、更系统、更先进的档案管理工作推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发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不仅要适应企业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趋势,还要具备良好的前瞻性与可拓展性。石油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企业,在发展生产技术与生产规模的同时,对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工作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和适当的工作调整,公司的档案管理改革经验表明,新时期的石油企业需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及能力培训,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优化档案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发掘档案资料的信息与资源价值,推动公司及行业走向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强.基于核心信息资源管理理念的企业档案管理——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例[J].档案学研究,2009,(1):37-39.[2] 赵翠红.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档案管理的挑战和出路[J].学理论,2009,(30):177-178.[3] 张琦.企业档案管理发展的信息化之路[J].现代商业,2010,(12):57,56.[4] 白淑琴.论信息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1,(20):487.[5] 张建华.企业档案管理中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2011,(26):175-175.[6] 苍永灵,韩梅,鹿雨等.谈化工企业档案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37(22):98-99.
第五篇: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
现代安全理论认为:安全的本质含义应包括对存在于人们生产或生活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的预测、预知、评价、限制、控制、消除等六个方面,没有预防和控制危险能力的安全是盲目的安全。安全管理是以安全为目,进行有关决策、计划、协调和控制等方面活动。是利用管理活动,将事故预防、事故应急与保险补偿三种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保障安全的目的。企业安全管理应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占主导地位,依据我国安全生产法及安全生产实践工作总结,安全管理工作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规范全体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共同遵守且应达到的标准规程或行动准则。作为企业的员工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是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安全生产责任制不 规范或混乱,企业负责人缺乏管理意识,不利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影响企业整体安全状态水平。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大体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安全生产责任不清,没有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也必然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没有履行审批手续,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最基本和核心的管理制度,涉及到全员贯彻落实的问题,如果没有履行正常的审批程序,是缺乏权威性的,很难得到全员的认可,也就失去了约束力,不可能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3)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不完整、不全面、不严密,会在某些岗位或环节上出现漏洞,将会落实或执行不到位,该做的没有做或者不知道应该去做。
(4)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措施,就有“落而不实”的问题存在,将会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局面的形成,从而影响系统安全。例如没有奖惩制度,就没有激励和约束机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也就成为摆设了。
(5)如果员工不能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能做好自身岗位工作,虽然问题反映在个别员工身上,但根源在于企业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缺乏考核或者考核不严。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对系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的。现场规章制度
现场规章制度是企业对生产设备运行和检修做出的具体技术、规则、程序等方面的要求,是规范工作行为的准则。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要符合现场实际情况,使生产现场有章可循。规章制度应不定期组织修订或修编。安全监督管理机构
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是企业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设机构,其作用是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组织企业内部各种安全检查活动,负责日常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等,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织保证。企业应按规定设置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及配备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安全培训教育
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是企业的法定责任和必须具备的生产经营条件。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企业中对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的是各类从业人员。从业人员能否能否安全、熟练地操作生产经营工具,能否得到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切实保障,能否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安全水平。国家在《企业安全培训规定》中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明确了培训内容、学时及培训资格等。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
企业组织安全检查的目的是能够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于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与条件、人员行为、管理等方面潜在的事故隐患。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是前提,消除事故隐患是目的,而
对生产安全隐患发现到消除得全过程管理是有效的手段和保障。安全资金投入及有效实施
安全生产投入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要保证企业达到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实现安全生产,就要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的投入。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发挥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的作用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履行的法定责任。反事故措施制定与落实
各项反事故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充分体现在生产过程中坚持 “预防为主”的现代安全理念,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各类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对企业安全生产有着重大影响。安全警示标志
在有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及时提醒从业人员注意危险,防止从业人员发生事故,这是一项在生产过程中,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法律规定在危险性较大的生产经营场所,必须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对于安全警示的设置,国家有严格的规定,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企业在设置标志时,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定。9 重大危险源管理
企业应按规定对符合国家重大危险源监管范围的场所、设备、设施进行申报、登记建档、备案,对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不力,影响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的质量,甚至可能疏于监控管理,而导致事故发生。企业按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检测、评估,掌握重大危险源变化规律及风险大小,采取具体、可行、合理的安全对策措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及演练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和演练是在发生事故的状态下,使人们处于一种有序的事故处理状态,以最快速度控制事态的发展,尽最大可能减少事故损失的一种措施。如果企业未按规定制定预案或预案内容不能满足应急救援需要的话,就会影响事故状态下的抢救、恢复和终止事故,甚至可能扩大事故后果。“三同时”管理
“三同时”是指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事前保障措施,也是企业应履行的法定责任。事故调查统计处理及信息报送
企业应制定符合国家、行业相关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信息报送实施细则》,目的是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吸取事故教训,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有效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否则,就无法规范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难以吸取事故教训和避免事故重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