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企业税源监控管理的国际借鉴(更新)(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12:0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大企业税源监控管理的国际借鉴(更新)(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大企业税源监控管理的国际借鉴(更新)(范文模版)》。

第一篇:关于大企业税源监控管理的国际借鉴(更新)(范文模版)

关于大企业税源监控管理的国际借鉴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化、跨国化和经济发展全球化,风险管理理论与客户理论被引入税收领域,许多国家按照纳税人的不同规模进行分类管理、重组税务机构和业务流程,确立了新型税收征管模式,以最大限度地规避税收流失风险。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2008年我国国家税务总局机构改革也组建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研究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设置和分类化、专业化管理的运作情况,对于指导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开展与推进、加强我国大企业税源监控,充分发挥和挖掘大企业对税源的支配性贡献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税务机关在税源监控和管理方面的一些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国外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设置

目前,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在国家税务局下设大企业管理局,专门负责管理大企业的税收事宜。大企业管理局再按税种、行业﹑区域下设管理机构,负责各税种、行业、区域范围内的税收征管,并与大企业管理局形成垂直领导的关系。根据各国不同国情和政治体制,大企业管理机构也有所不同,从组织机构看,单一的中央机构型往往被国土面积较小、大企业数量不多的国家所采用,带分支机构的中央机构型则被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土面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从职能定位看,有全功能型机构,将纳税咨询和辅导、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税务审计和强制执行等所有纳税服务和执法功能都集中一起,由大企业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如美国、新西兰和西班牙等,也有单一功能型和部分功能型。

以美国为例,2000年,美国国内收入局(IRS)专门成立了大中企业税收管理局(LMSR),其机构设置模式为全功能的带分支机构的中央机构型组织,下设国际税收、信息中心、法律咨询等9个处和5个派出分局。分局按照主要行业设置,分别派驻在各行业在全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行业工作量过大的,除分局所在地外,还可以在本行业比较集中的其他城市设立办事处。这就将组织变为纳税人为中心的直线扁平型,即LMSR实现对纳税人的直接和全面服务,包括咨询﹑审计﹑征收﹑上

诉等,通过机构改革,使得该国税收征管机构从纯粹的区域性组织机构转变为与企业类型相对应的专业性组织机构,确立了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并针对大企业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

(二)税收信息化实现征管高效率并提供完整的税源信息

作为信息技术的发源地和最为强大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起就已经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税收征管网络。在1998年,税务部门更是制定了一个信息化建设15年规划,目标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包括是个核心信息管理子系统的高效公平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建立了由国家计算机中心和分布在全国的10个数据处理中心组成的税务管理系统。该系统负责纳税人申报表的处理,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以及纳税资料的收集处理、税收审计筛选、票据判读鉴定、税收咨询服务等工作。

由于信息化程度高,大企业税源监控系统也相当发达,能多方面地获取纳税人的信息。在日常税源控管中,美国利用高新科技手段组成了一支1.8万余名具有很高权威的税务专家和数据库专业顾问为管理中心的团队,同时也得到包括银行、社保局、人口普查局等部门的协助,获得庞大的信息资料来源,而且根据法律规定,任何类型的公司、企事业单位都有义务按照规定向税务当局提供资料。任何交易、收入和支出,税务局都可以收集到资料,纳税人的股息、红利、利息、佣金、特许权使用费、工薪、津贴、代扣税额等等税务局也有记录,几乎无所不包。不同来源的信息,能使税务局据以相互比对印证,也使纳税人不敢轻易造假。

另外,美国的税收评估体系相当的发达,纳税人所有的申报材料都要经过电脑系统自动进行审核比较,有90%以上的税案是通过电脑评估筛选出来的,且选案有效率高。在审核比较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计算错误或不同来源的信息结果不一致,如纳税人申报的利息收入与银行报给税务局的数额有差别,雇员申报的工资收入与雇主申报的不一样,电脑就会做出反应。税务局会书面通知纳税人改正,或作为稽查对象予以审核。此外,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数据库技术开发征管软件。

(三)重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加强公司税收风险内控和优化税收服务是西方国家加强大企业管理的两大趋势。从国外实施的税收风险管理经验来看,税收风险管理不仅可以使税源管理更有

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税源管理的公平性,有利于保证税收的安全、稳定,降低税收征管成本。

在英国,大企业需要根据风险评估模板的设计内容来进行税务风险评估。低风险纳税人的主要特征包括:较低的税务争议指数,未来税务策略的高透明度,遵从法定纳税义务,低风险的税收筹划策略,具备确保将来税收遵从的体系程序,具备进行申报前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意愿和能力。英国税务局通常会与低风险纳税人建立一种开诚布公的关系,纳税人对其税务策略及遇到的税务问题会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相应的,高风险纳税人会面对更多的日常税务风险控制复核,更多的税务调查,更深层面的对企业业务体系流程的检查等。

荷兰税务局通过建立税务内部控制的方式,实现对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监管。监管的具体形式和密集程度由企业税务内部控制机制的可靠性及运行效率决定。不同类型的企业根据各自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税务内部控制体系。税务机关以此为依据,对企业内控设计、内控运行效果进行评估测试,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对被评估的企业是否实行高强度的监管。

二、国外大企业税源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借鉴的前提

在学习借鉴国外大企业税源监控和税收管理经验时,尤其应当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学习各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成果,更要关注和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前提是什么,对于我国是否具备了这方面的社会经济基础,如果一味追求和国际接轨而忽略了客观条件,无视事物发展规律,一味追求大而全,快而省,盲目照搬照抄,突飞冒进,缺乏事前的充分论证,势必贻害他人,贻害社会,势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势必给我们的税收管理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比如,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的部门信息交换和行业信息采集机制怎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的采集不到,采集到的我们又不需要,信息往往也零零散散,缺乏系统性,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涉税指标。于是乎,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建立涉税信息数据库制度﹑建立预警分析指标库等等,可是,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西方发达国家这么做的基础是什么?比如,以美国为例,联邦税制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绝大部分纳税人为个人纳税义务人,因而税收非常分散,纳税人的收入和财产来源极其复杂,其计算机系统采用统一的代码对纳税人进行登记,税务登记代码和社会保障

号码一致,如果没有税务代码就不能在银行开户,就无法享受社会保险,交易合同没有纳税代码也无效。在美国,没有纳税代码是寸步难行的。由于代码的通用性,税务部门很容易与其它部门交换信息,使得税务登记的信息来源非常丰富,如来自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执照发放部门的信息等等。通过这些信息和档案,税务当局就基本上掌握了全国税源的大致状况。如果企业由于有偷逃税的不良记录,将很难到银行筹措贷款,也很难得到客户信任,企业经营将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个人有偷逃税的不良记录,求职将遇到困难。除此之外,美国有众多的行业协会,税务机关和这些行业协会之间有着定期的信息交流机制;税源监控以比较成熟的信用经济为基础,通过信用数据征集体系,税务部门可以快速取得任何一个纳税人的真实资信状况和税收信息。所有这些,都为美国的税源监控带来充分的信息支持,而这些,我们具备吗?因此,我们应当实行统一税务编码制度,通过立法明确其法律地位,并在经济活动领域对其加以广泛的应用;建立社会信用系统,为税源监控提供良好的环境;健全与其他社会机构包括政府机关﹑社会中介﹑行业协会等的信息沟通互换机制。

(二)机构设置上要为税源监管提供合理的组织保证

我国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设置改革明确了分类管理的方向,主动与国际税收管理的趋势接轨,但仍有不足与问题。一方面,功能定位为有限型,包含了管理的全部和稽查的(税务审计)的部分,征收职能未列其中,无法实现统管专管:另一方面,这次改革是在维系现有税收征管模式(即按管征查功能和地区设置税务机构)及税收管理体制(国地税两套)的前提下进行的机构改革,采用的是带分支机构的中央机构型的组织架构,也就决定了大企业管理机构从上到下四级两个系列的林立设置,必然带来机构重叠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学习英美等国,压缩级次,组织机能尽量扁平化,在西部垄断性﹑资源性大企业集中的地市设立大企业管理机构,在一些大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如部分大城市和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试行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在省市两级国税局设分支机构(分局、处),大企业集中的县(县级市)可以设立大企业部门。全国范围内的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跨国集团公司等应当纳入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管理司直接管辖的范围;其他大企业分别由省、市级大企业管理分支机构实施直接管辖,待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提高其管辖的级次。此外,应允许各地结合实际,灵活

变通。

(三)建立大企业涉税数据库,开发大企业税源管理平台

1﹑加强基础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分析对于加强税源监控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数据积累,就谈不上什么数据的应用,进而影响税源监控的不力。为此,既要积累税务系统内部数据,也要建立与其他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的良好的外部信息交换系统,实现信息资源采集的社会化,在发达国家的税源监控信息化建设中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严密的信息监控基础之上,有的国家不仅实现了税务系统各部门之间的纵向联网,而且还实现了与全国主要行政机构的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网,信息网交流快捷,共享程度较高,不同来源的信息,能使税务局据以相互比对印证,使税务机关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掌握到纳税人的经营信息,改变税务机关面临的与管理对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为更好地监控纳税人、管理纳税人提供了数据信息。

2﹑开发大企业税源管理和分析平台,将信息化建设重点转移到税源监控分析上来。

大企业目前普遍使用财务软件,财务核算高度集中和规范统一,数据质量也很高。但是,国税系统征管软件在税源分析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如:综合征管软件只能记录日常征管业务操作,无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的功能;没有登记总、分、子公司、关联企业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无法对关联企业进行监控;企业的财务数据无法读取,企业的海量信息无法充分运用等。

开发税源管理平台,应实现以下主要功能:建立大企业组织机构、关联企业的基础资料库;建立大企业的申报资料库,从而实现汇总申报数据与其所属单位申报数据的比对,具有与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建立外部信息资料库,如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股市、媒体采集的有关信息等;建立大企业的分析预警指标库。

(四)以内控测评为依托深入开展大企业风险管理,构建税务风险防火墙 通过调研发现,大企业主观上往往没有偷漏税的意愿,税务风险通常不来自于做假账或者简单的账面差错,而更多的是由于企业管理层缺乏基本的纳税风险防范意识,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因此,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大企业的遵从愿望和内控要求,实施风险导向的税收管理,将管理重心适当前移,变事后控制为事前﹑事中控制,变发现性控制为预防性控制。设立风险管理机构和岗位,进行

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向企业提出税务风险管理建议,引导企业积极进行自我纠正,防范税务违法行为,避免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害,将税务风险防患于未然。主要可以侧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内控测试时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到内控的战略层面,看财务处理、纳税申报、重要决策的涉税规划、对税收筹划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税收风险内控的管理要与财政部门、证券管理部门、企业集团母公司等对企业的风险内控要求相衔接,形成合力。对公司治理结构好、内控机制全、涉税信息披露实、税企沟通畅的大企业,税企双方可签订遵从协议,实现税企互信。

二是要细化业务流程的涉税控制,发现并识别税务风险控制节点。业务流程控制是整个内控风险管理中最重要也最能体现控制活动的,包括但不限于:采购控制,成本费用控制,销售及收入控制,合同控制,重大决策和交易控制,关联交易控制,纳税申报控制等。我们要做的是把企业每个流程所涉及到的业务尽可能的细化,并与税收法规相比对,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可以说,把握了这些细化的风险点,就抓住了企业税务风险的命门,此外,不仅要关注业务流程中可能发生错弊的控制点,还要查明企业控制点的设计是否恰当和充分。

从长远看,加强大企业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趋势,通过引导企业建立全方位的税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以参与企业制度建设的方式提前介入企业纳税管理环节,企业将从根本上解决税务风险问题,从而降低纳税遵从成本,降低税务机关对大企业税源监控的成本,实现管理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篇:税源企业监控管理的思考

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是组织税收收入的“牛鼻子”。在当前税收收入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发挥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作用,促进税收收入的平稳较快增长,已经成为各级税务机关的共识,但在各级税务机关也存在重点税源监控管理质量有高有低、重点税源监控管理效果有优有劣等现状。如何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如何有效发挥重点税源监控管

理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形势下一个迫切需要面对并要解决的课题。江苏省扬州邗江区国税局着力运用新理论,打造新机制,采用新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研究了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措施,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实现了提质增效,重点税源企业2008年实现税收93439万元,比2007年增加23602万元,增长33.8%;重点税源企业2008年税收收入占全区国税收入的比重达到71.55%,比2007年增加1.05个百分点;重点税源企业2008年增值税税负达到2.87%,比2007年增加0.33个百分点。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也促进了税收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全区国税收入13.06亿元,增长33.16%;促进了征管质量明显提高,2008年全区国税宏观税负达到5.73%,比2007年增加0.85个百分点;促进了征纳关系进一步和谐,2008年政府和纳税人对国税机关满意率达到97%,比2007年增加2个百分点;促进了整体工作的争先进位,2008年被扬州市国税局评为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列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第一名。

一、着力运用新理论,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中,该局充分吸收并且成功导入了一些现代管理理论,成为科学管理重点税源企业的理论指导。一是导入联动管理理论,着眼税源管理部门,解决各个部门各自为战、孤军奋战的问题,实行分析、监控、评估、稽查各部门各环节联动管理,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整体合力。二是导入风险管理理论,着眼重点税源企业,积极开展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纳税遵从水平。三是导入差别化管理理论,着眼重点税源管理的主要方面,明确各个层级的管理内容,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的分析监控水平。四是导入层级化管理理论,着眼重点税源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实行分级管理,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五是导入过程控制理论,着眼重点税源管理的重点过程,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节点的衔接,切实提高重点税源企业全过程管理水平。

二、着力打造新机制,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构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依靠科学的理论指导,该局在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上创新了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成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良好的工作平台。

一是打造联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4+1”税源联动管理机制,明确了以计划统计部门牵头开展的税收分析为龙头,计划统计部门参与的税源监控为抓手、纳税评估为重点、税务稽查为促进,监督考核为保障。

二是打造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明确了以计划统计部门牵头开展的税收风险分析排序为基础,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并且明确了“在目前风险管理的起步阶段,风险管理机制和‘4+1’税源联动管理机制并行,积极探索风险管理的”阶段性目标。

三是打造差别化管理机制。建立了差异化管理制度,明确了计划统计部门为区局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主体和二股为分局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主体以及管理员为责任区重点税源分析监控主体的差异化管理内容。

四是打造层级管理机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了区局、分局、责任区的重点税源企业,特别是将总局、省局、市局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作为重中之重。

五是打造专业化管理机制。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在城区所在分局专门设立一个股,把重点税源企业分为工业类重点税源企业和商业类重点税源企业2个责任区,明确专门的税收管理员,实行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

三、着力采用新方法,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选择了实在的路径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托新机制形成的工作平台,该局在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中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成为基层重点税源企业管理实实在在的路径。

一是采用数量质量双重指标法扩容重点税源范围。根据总局、省局、市局重点税源的“企业上年销售额逾2亿元或增值税、所得税超过300万元”的标准,将72户市局级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作为区局级重点税源企业。在此基础上,将上年增值税入库超过80万元以上、政府关注和拥有集团关联关系标准的企业列入区局级重点税源企业管理范畴,将上年增值税入库在30-80万元标准之内的企业作为分局级重点税源企业,将上年增值税入库在5-30万元标准之内的企业作为责任区级重点税源企业。同时,将投资额在一千万元以上的新增税源企业、连续三个月税负异常企业、连续三年亏损但连续增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列入分局级重点税源企业。目前,重点税源企业数量达1536户,占全部企业的21.98%;重点税源企业2008年销售305亿元,占全部企业销售的72.62%;重点税源企业2008年税源总量93439万元,占全部税源的71.55%。

二是推行一线工作法调查重点税源情况。为了解全区税收总体走势,把握重点税源企业变化趋势,对上年入库税金(不含利息税及车购税)300万元以上、或年销售2亿元以

上的所有企业推行“一线工作法”开展重点税源调查,由管理员深入企业一线和企业财务人员“面对面”,调查企业预计销售、出口销售、拟购进设备、销项税金、进项税金、优惠政策、利润、应征增值税、应征所得税等指标;由分局负责人和管理员、企业负责人“面对面”,调查核实指标;由区局领导、计划统计部门和分局负责人、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抽调部分企业,调查分析各项指标的预计情况及原因,切实减少了预计的偏差度,提高了税源调查质量。

三是实行层级差异化分析重点税源趋势。按照“统一、减负、明责、增效”的原则,对区局、分局和责任区三级税收分析工作的项目、内容、方法、时限、报告、档案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根据机构设置和岗位分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归口整合,实现了三级税收分析在分析主体、分析项目、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完成时限、分析报告质量要求、分析档案资料要求等7个方面的差异化管理,在该局上下形成了实施层级差异化管理强化税收分析工作的合力。分析主体差异化,更加突出明确责任;分析项目差异化,更加突出明晰职责;分析内容差异化,更加突出减轻负担,区局税收分析的内容侧重全区宏观经济税收的综合分析,相关分析内容直接指到分局(乡镇);分局税收分析的内容侧重分局所辖区域中观经济税收的特色分析,相关内容直接指到责任区;责任区税收分析的内容主要是企业重大生产经营决策变化情况、产业政策变化情况、税收政策变化情况、产品工艺流程变化情况、市场变化情况等因素及其对税收收入影响的个案分析,相关内容直接指到重点税源企业;分析方法差异化,更加突出简便实用;完成时限差异化,更加突出时间价值,根据月度、季度和报告的价值取向,分别对三个层级的完成时限作了差异化设置,从时间上保证各个层级税收分析的有用性;分析报告质量要求差异化,更加突出实用明了;分析档案资料要求差异化,更加突出统一规范。2008年下半年实行该办法后,重点税源分析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分析发现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25户,重点税源企业税负异常的56户,对重点税源企业纳税评估70户,对重点税源企业稽查7户,共计补交税款、罚款及滞纳金502万元。

四是试行动态预警法监控重点税源指标。认真试运行重点税源预警分析软件,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号,去年8月份,根据该软件显示,该局43户企业中正常企业21户,异常企业22户,根据其风险系统显示,列入黄色预警企业7户、列入橙色预警企业8户、列入风险程度最大的红色预警企业7户。异常企业22户中增值税税负率显示为红色预警的企业7户,占异常企业的31.82%;利润率显示为红色预警企业17户,占异常企业的77.27%;销售收入差异率为红色预警的企业16户,占异常企业的72.73%;销售收入比对异常企业1户,占异常企业的4.55%。该局从这四项异常指标中发现,异常企业中利润率指标为红色预警的是出现异常企业的主要原因。对此,通过税源联动管理办公室研究后,分别采取了税收分析、日常检查、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等风险应对措施。4户企业因生产经营情况发生了客观改变,预警信号得到排除;15户企业存在滞后销售等问题,经评估、稽查共补缴税款320万元。

五是采用工作小组法调研重点税源状况。2008年,根据服务性调研“寓管理于服务”的宗旨,专门抽调了3名业务骨干成立了服务性调研工作小组,根据一户式资料和江苏征管信息系统以及决策监控系统,详细了解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认真分析税收缴纳情况、税负、销售收入、销售利润、投入产出等主要指标的变动情况以及可能找出的重点、疑点和风险点,通过案头分析发现疑点61处,在此基础上,先后20多次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组织召开座谈会12户次。一方面排除疑点,确定问题;另一方面宣传政策、落实政策、积极建言献策,也得到了重点税源企业的欢迎和好评。通过对21户重点税源企业的服务性调研,增加税收收入250万元,调增外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580万元,发现征管存在的问题16个,提出加强征管的措施19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152万元,税法宣传和税收政策解读21次,提出合理化建议27条,移送评估1户。

六是采用联审联核法维护重点税源数据。2008年把提高总局、省局、市局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数据质量作为突破口,采用“税企联核、上下联审”的方法,由责任区管理员代表国税机关和重点税源企业财务人员在事前进行联合核对,保证重点税源企业直接报送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和纳税情况等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求管理员不得擅自对数据进行人为调控和改动,尽力保持数据来源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由分局和区局计划统计部门监控人员共同对企业填报的数据进行联合审查,一方面及时与ctais2.0系统中同期企业申报情况进行逐户核对,另一方面,通过tras软件进行逻辑性、合理性等审核,确保数据准确性。同时对重点税源企业相关指标进行分类、汇总和分析、评价,形成简要文字分析一并报送有关领导,使其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全区重点税源情况,从而保证重点税源企业数据上报及时性、准确性得到落实。通过联审联核,重点税源企业数据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差错率明显减少。

七是采用讲评法会诊重点税源管理质量。2008年下半年开始,借鉴兄弟县市局的做法,在全局开展税源管理讲评活动。管理分局管理员对某个具体的税源管理内容进行“讲”,管理分局负有税源管理职能的人员对该管理员的“讲”进行互评,计统、征管、税政、稽查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联合方阵,对该管理员的“讲”集中进行点评,对管理分局的税源管理质量进行会诊。目前来看,各个管理分局税源管理讲评的对象主要是重点税源企业和重点税源行业,税源管理讲评实质上就是对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的讲评。到目前为止,全局对5户重点税源企业管理进行了讲评,对 2个重点税源行业管理进行了讲评,讲评中发现了6个问题,推动了重点税源管理质量的提高。

八是采用高层沟通法通报重点税源情况。在重点税源管理上,还利用每季度区财税办公会的机会,及时和区政府、区人大财经委、区政协财经委主要负责人及时沟通汇报重点税源企业情况。该局努力克服条块基础信息不匹配的困难,自觉“走出去”,向统计局、经济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地方经济管理部门学习了解情况,把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行业和企业等有关基础信息“请进来”,积极调整税收分析的视角,把握地方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主动对接产业立区的发展战略,做好产业经济税收分析,不仅一如既往地开展第二产业的税收分析,而且更加注重第三产业的税收分析;主动对接工业第一的方略,做好工业经济税收分析,在一如既往地开展工业经济面上税收分析的基础上,去年三季度首次应用地方口径开展了汽车船舶及零部件、机械制造、旅游日化等3个重点骨干行业和服装服饰纺织、新能源、医药及医疗器械等3个传统特色行业的经济税收分析;主动对接优化产业布局和推进板块经济双手齐抓的重要措施,做好板块经济税收分析,去年三季度应用地方经济板块口径,首次开展了全区6个板块经济税收分析和各镇(街道)税收分析;主动对接地方党委政府对宏观经济税收政策调整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密切关注,适时开展经济税收政策分析,去年,开展了出口退税率调整、两税合并、民政福利企业税收政策调整、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整对地方经济和税收影响的分析,同时,也结合地方经济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和建议;主动对接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开展新增税源和潜在税源的分析。去年开展了2005年—2008年投资逾千万元的新增税源分析和近3年已办理税务登记未实现税收的潜在税源分析。

第三篇: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岗位职责

A岗

1、在处长和分管副处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负责贯彻执行总局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办法,制定全系统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实施办法,建立微观税收分析指标体系,研究开展系统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税收资料调查工作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3、负责拟订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工作目标、工作计划;

4、负责全系统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5、负责开展重点税源监管企业数据常规分析,编制分析报表;

6、负责撰写重点税源专题分析报告,开展微观税收指标分析,发布行业税负预警标准;

7、负责组织开展全系统重点税源调查工作,制定税源调查方案,确定数据采集和填报方法,汇总分析数据,起草税源调查情况报告、总结;

8、负责协助做好全系统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9、负责完成处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B岗

税收综合分析或其他岗位人员不在岗时,负责其各项工作。

第四篇:谈谈税源监控

全省国税系统税源建设课题研讨论文

也 谈 税 源 监 控

无非

税源监控是税务机关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与分布的综合性工作。如果税源监控不力,则申报核税、帐证管理和稽查审计等都将失去依据,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税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使作为税收征收管理基础的税源监控显得尤其重要。

一、目前税源失控的几种表现

(一)漏征漏管个体工商户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表明,当前漏征漏管现象的存在不是个别地区的问题,而是实行集中征收后产生的一个普遍且难以根除的问题。今年7月份以来,某某市国税局在工商部门及城区政府的配合下,组织了100多人次对市区建筑装饰材料市场、水果批发市场、海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以及大型集贸市场进行税务登记专项检查,在检查的7548户纳税户中,就有900多户有税务登记违章行为,查出漏征漏管户460户。补税罚款6万余元。另外,据某某市工商局提供的资料反映,今年5—7月,该局共办理工商登记2254户,其中应办理国税税务登记的纳税人为1834户,但截止8月25日,仅有1306户前来办理税务登记证,办证率为71%。

(二)商业一般纳税人税收流失严重。

今年7至9月,按省局部署,某某市国税局对全市使用防伪税控系统的商贸企业265户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帐证、帐实结合的方法,查出61户企业存在多种偷逃税行为:购进货物未付完款即抵扣进项税,利用预收帐款、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科目隐瞒收入,私设金库进行帐外经营,将购进货物或自产、加工产品用于非应税项目,发生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转出等。共查补税款728.94万元,滞纳金214.31万元、罚款232.47万元。

(三)部分小规模纳税人尤其是私营企业借帐证混乱偷逃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规模越来越大,国家从私营企业取得的税收也不断增加,但私营企业会计工作仍相当薄弱,随意性比较大,增加了税务机关查帐征收的难度。有的税务机关图省事,对应建帐核实征收的企业干脆实行定额征收。由此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四)工业企业利用灵活的经营手段转移、逃避税收。目前,在某某市的一些工业企业,特别是一些大集团公司纷纷采取所谓“直销”、“联营”、“专卖”、“总代理”等经营方式,使经营该企业产品的商业企业以近于甚至低于进货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然后由厂家将利润另外以各种方式返还给商业企业,造成利润转移,逃避增值税或导致增值税在行业间、地区间发生非正常的转移,使局部地区增值税税负降低。

(五)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逃避税收。在当今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以及产品价格日渐降低的情况下,微机正逐渐走进办公场所和普通家庭,从而使电子商务从无到有,到日益兴隆。据报载,我国今年电子商务交易可达8亿元,2002年预计可达100亿元。这一商业活动的“交易场所”是企业在互联网上开设的网站,顾客只要将钱存到商家指定的帐号即可,商家通过邮寄,或者通过设在顾客所在地的经销点或货仓直接为顾客送货上门。这使税务机关面临难以认定企业常设机构、难以认定销售性质、难以有效开展税务稽查等问题。这样,电子商务越兴旺,税收流失将越严重。

二、造成税源失控的几个因素

(一)新征管模式的缺陷,使税务机关管理难以到位。1996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征管模式突出了申报、服务、征收、稽查等特点,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办税效率。但它却忽视了税收基础的管理。尽管近年来我们采取增加检查次数、征管查部门互通信息、推行代征代管等办法努力堵漏补缺,但由于这些办法基本属于治标性质,虽一时奏效,却无法从根本上遏制部分纳税人,尤其是个体经营户通过频繁变更名称、地址等手段恶意偷逃税款的行为。

(二)理想的税收政策与现实征管方式及手段的冲突。目前的增值税政策是只要一般纳税人企业购进货物,取得进项,就可以申请抵扣税额。一些私营企业利用税务机关人力少,难以进行库存商品清点核对的弱点,进货时均索取专用发票抵扣税额,销售时如果对方是个体消费者,往往不开票不入帐。城市中大商场、超市,经营品种成千上万,要准确核查其存货几乎不可能,故这类公司也存在极大的税收隐患。而部分有“兼营”和“混合销售”行为的纳税人,为尽可能减少税收负担,故意混淆征税范围,人为地将税款在增值税和营业税之间非法流动,达到少缴税目的。此外,由于收购发票由买方自己开票,税务机关缺乏有效的监控约束,故部分从事农副产品、废旧物资收购的企业虚开发票现象也比较普遍,使原本毛利率及税负率较高的所谓“高征低扣”企业,其税负率却明显偏低。

(三)一般纳税人企业变动大,税收管理不到位。例如,目前某某市国税局管辖一般纳税人企业3224户,今年1—9月,新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96户。另外,对一些未按规定或不符合要求的一般纳税人也予取消资格,1—9月共取消369户。在一般纳税人企业变动频繁,商业活动日趋复杂多样、经营手段更趋灵活多变的时候,税务机关却面临着这样的两难:一是人事改革,人员精减,征查力量不足,而且素质参差不齐;二是对一般纳税人认定过程、认定后缺乏一套规范严密的管理办法。力量不足,使税务机关容易出现“抓大放小”现象,侧重于大、中税源企业的征收检查,忽视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管理。加上有的稽查、稽核人员业务不精,检查浮光掠影,致使一些涉税问题未能及时发现,一些涉税违章问题悬而不决,积重难返。而管理措施不规范严密,导致了一些租赁场地经营的商业企业在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经营一段时间之后,如无生机或为了逃避税收,往往趁机连货带票征、ic卡及设备席卷一空,造成税款流失。

(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率降低。近几年来,国民经济虽稳定增长,但由于消费市场相对饱和,商业领域已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企业利率普遍偏低。故多数纳税人采取薄利多销、降价处理等手段促销,毛利率极低。一些由于经营不善,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出现亏损经营的企业这时往往打税收主意。如一些商业企业随意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转换“身份”,在税负上避高就低:假如由于税收政策或者税务机关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定额偏低,使实际税负偏低,则一些精明的一般纳税人在利益驱动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由向小规模转变;如果由于政策或者税务机关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严格,“双定”到位,使小规模纳税人税负高于同类经营的一般纳税人,则一些小规模纳税人将努力按一般纳税人的标准去经营,千方百计争取一般纳税人资格,寻求避税、逃税港。

三、解决税源失控的几个方法

(一)提高对税源监控重要性的认识。税收管理实践反复证明,税收管理的基础只能是税源监控。离开了税源监控这一“地面基础”,税收管理中的各种“上层建筑”也将站不稳脚。现行税收征管模式把税收管理的基础定为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这是不足取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纳税申报的方式将不断地朝多样化发展,而纳税人申报表上的数字是否可靠将取决于我们做多少有效的征前工作,也即取决于税收征管基础的坚实程度。如果我们在这一问题上不能给予充分的认识和肯定,那么大量繁杂的征后堵漏工作将使我们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二)完善“三员”管理制度,使之更加行之有效。

1、建立和完善驻厂员、联络员制度。目前我省国税系统真正派驻企业,与企业员工一起上下班的干部仍属个别,更多的是联络员。由于税务机关与企业之间没有法定的一套规章制度,明确驻厂员的权责,使这“两员”难以有效开展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一些驻厂员、联络员综合素质较低,在企业经营方式、手段走向多、广、深、新的情况下,也显得力不从心。笔者建议如果要从此“两员”入手管住重点税源企业,那么首先应该考虑选派综合素质突出的干部担任这一角色,并且与企业有关领导一起协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在现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为“两员”争取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知情权”。

2、建立起专职调研和清理个体私营“双漏”的职能部门。在一些税源较充裕的城市中,个体私营税收往往被看作“零散”税源,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如果真正把它们管住管好,难保它就是一块“肥缺”。特别是在专业市场不断形成,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一个专业市场的潜在税收也许能敌一个欠发达县份的全部税收收入。笔者建议在一些商业区或大型专业市场内建立起这样一个税收职能部门,这一部门的税务人员,也就是“片管员”。他们不负责税收的征收,而主要对管片内的业户进行税源的调查摸底、税负的精确测算,应纳税额的准确核定和及时调整,并落实管户联系责任制,经常对业户进行查访,对群众举报的偷逃税行为进行快速有力的查处。

“片管员”除负责日常的调查稽核,还应该对纳税人税务登记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辅导,建立起对纳税人在登记前后的教育性走访制度和长期对纳税登记的复核追查制度,并将有关信息进行整理、修正、立档和输入微机,做到户户建档、全面监控、新办注销跟踪到底。同时,充分利用新征管法创造的有利条件,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制度,定期将管户情况与工商局有关部门进行核对。通过信息分析比较,对无证经营户进行及时有效的查处。

通过实施这样“人管人”措施,相信即使管片内业户频繁变换,税务机关也能对管户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管住易动易失的税源。

3、要建立健全税务干部岗位责任制,将规范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一是要配合机构改革,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定岗位、定人员。做到以职定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促进科学规范管理。二是严格考核,奖惩兑现。要尽量做到按规范管理,按制度运行,按程序操作,按章程办事;职能简化、工作量化、考核细化、奖惩硬化。

(三)利用信息化网络对税源信息进行有效监管。

在技术日趋成熟的条件下,可以考虑以推广电话、电子申报为标志的进一步的集中征收。而从税收信息化进程中节省下来的人力,可以专心从事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充实完善和分析管理,对征管对象建立起以销售额、进、销项税额、增值额及税负率等各项指标为对象的调查、统计、分析系统,为征管稽查部门提供实用信息。另外,通过机内信息进行税源分析预测,对各类纳税户进行全面评估,从而随时掌握税源的变化,及时为上级部门提供征管中新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为了保证源头信息的真实可靠,还必须加强对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财会的管理。建议:(1)申请办理私营企业的纳税人,必须设置持《会计证》的财会人员,如实记帐。税务机关要对弄虚作假企业的业主及财会人员一并进行行政及经济处罚,使此两者均不敢在帐上作文章。(2)对不愿单设会计人员的企业,责成其选择税务代理。无代理者不予办理营业执照及税务登记。(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通过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活动,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计量、检验、凭证等基础工作。同时,强化外部监督。一是强调会计报表须通过注册会计师查证,对其规范性和真实性做出评价,方可作为工商、税务部门对企业报表合法性的鉴别依据;二是将私营企业列入税务稽查重点,至少做到每年一查。

(四)加强发票使用的管理。笔者认为应该从奖罚两方面对发票进行持久性的强化管理。奖是对举报发票违章者进行奖励。同时长期举办发票抽奖活动,激发广大消费者索取发票的热情,从而促使厂商领购开具发票。某某市国税局两年来坚持每月开展发票抽奖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在发票发售量逐年大幅增加的同时,个体、商业税收也直线上升。今年1至9月,该局共组织商业税收入库49195万元,同比增加8003万元,增长19.43%。扣除经济增长因素,通过加强发票管理,进而掌握多的营销信息,也成为税收增长的来源。另一方面要严罚,对违反发票使用规定者,严惩不贷。今年1—9月份,某某市国税局对群众举报销售不开发票的有90多起税务违法案件进行严肃查处,查补税款、罚款、滞纳金达百万元之多。通过“罚”,有效扭转了商家以种种借口拒开发票的不良现象。

第五篇: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国际借鉴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国际借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源状况和管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征管工作发展。所以税收征管改革势在必行,改革要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一、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税收征管体制与税源专业化管理不相适应

1、税源专业化管理最终目标是促进纳税遵从,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目前以促进税法遵从作为税收征管根本目标的理念尚未形成共识,“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一直是税务机关考核的硬指标,只要收入任务完成就可以“一俊遮百丑”。把完成收入任务指标作为征管主要目标的观念依然较为突出。

2、征管方式、组织机构不适应专业化、信息化要求。目前分区域、多层级,属地管理、就地纳税和分税种的职能导向型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需要,存在着各部门自行多头设置调查审批事项、多头要求基层和纳税人填报报表、多头下达评估和检查任务等现象,职能交叉,效率不高。

3、机关实体化、扁平化运作还未形成。县以上税务局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很少直接从事税源管理,基层分局的税 1 源管理依然停留在税收管理员属地划片管户的方式上,不适应专业化管理需要。

4、对大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标准不统一,各地设置不同标准。如何界定大企业标准问题,各地对大企业的认定标准有所不同,不利于分级分类专业化管理。

(二)税收征管资源与税源专业化管理不相适应

1、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基层管户多、人手少、干部年龄老化,压力大,日常事务性工作负荷重,几乎覆盖了对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项,量多繁杂,重点税源与一般税源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区分不大,轻重难分、往往造成“丢了西瓜,撒了芝麻”,加之要完成各种临时性工作,使税收管理员疲于应付、力不从心,导致难以对管区内较大企业或重点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不能全面了解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分析不透,不能深入企业,只能“蜻蜓点水式”的简单了解掌握情况

2、税收管理员管户形式和内容不完全统一,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功能不突出,面临“横管不到边,纵管不到底”的现状,税收管理员管户针对性不强,不能准确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管理状况,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掌握分析不透,了解不深不全,重点不突出,由此造成了重点企业不能重点管理的被动局面。

3、税收管理员获取涉税信息渠道单一,税收情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日益凸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频繁,经济活动及涉税信息的国际化与税收管辖权局限于一国境内的矛盾不断加剧,跨国经济交往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纳税人国外经济活动以及境外收入、成本费用情况信息的不对称。

二、国外税源专业化管理主要做法(一)税务机构设置与管理模式相匹配

1、美国税务机构精简灵活。在美国,与联邦制相适应,税务机构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联邦税务机构即国内收入局(以下简称IRS),具有层级少、扁平化的特点,工作任务都与税收事务密切相关,很少安排大量人力、物力用于上下级内部管理或承担过多的社会活动,人力资源主要用于纳税服务和税务审计。在征集税收之外,IRS意识到应更好地理解不同纳税人的需求和遵从风险。在组织结构重组上,改变以往按地区和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做法,围绕纳税人类型、遵从风险建立组织结构。IRS设立了4个主要执行部门,其中工薪和个人投资管理局负责仅有工薪收入和简单投资收益的纳税人的税收管理;小型和自雇企业主管理局负责自营事业、出租房地产等个人纳税人和资产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小企业的税收管理;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局负责总资产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和国际税收纳税人的税收管理;免税机构和政府组织管理局负责非营利性的免税组织和州与地方政府机构的税务管理,以及员工的退休计划和基金等报税业务。

2、美国税收管理模式比较规范。美国的税收管理模式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前提,以纳税评估(税务审计)为核心。据IRS前人力资源部主管詹姆斯〃奥莫莱介绍,IRS目前税收征收率高达87%,税收成本率约为0.5%,人均征税约1000万美元。美国税收管理模式的重要基础是对涉税信息的掌握能力。而澳大利亚的大企业及国际税务局把精力集中到为纳税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处理审计、转让定价和资本弱化等问题上。税务人员的层次从整体上来说比其他部门要高,一般具有各种知识背景,如会计、律师、经济师、统计人员、金融分析师和商业分析人员,还雇佣一些专业人士,如具有金融管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经验的人员。

(二)纳税服务与税收执法并重。

1、美国“以服务为治税宗旨”。美国是最早提出纳税服务概念的国家。在美国有句名言“人的一生唯有死亡和纳税这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可见美国居民的主动纳税意识很强。因此,美国提倡“以服务为治税宗旨”的理念,做好服务是美国税务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制度方面,1998年通过《联邦税务局重构与改革法》法案后,美国联邦税务局的使命被定义为“通过帮助纳税人理解和履行纳税义务,通过公正执行税法,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纳税服务”,纳税服务成为美国税收管理工作的重点。

2、澳大利亚“让纳税人遵从更容易”。澳大利亚的纳税服务强调“以人为本”的纳税服务理念,以“让纳税人遵从更容易”为目标,在税收制度的制定上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切 身利益,在实际办税过程中切实为纳税人着想、有针对性地提供纳税服务,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3、开展个性化服务。澳大利亚的纳税服务也不是单纯的为服务而服务,其目标是根据企业不同的税法遵从度进行划分:一方面,减少对纳税遵从度高的纳税人的管理关注度,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另一方面,强化对纳税遵从度低的纳税人的关注,提高税收技术分析和风险识别能力。

(三)税收情报交换多部门协作,共同协税护税

1、税源监控多部门协作机制形成了法治化。许多国家都对行政协助和行政委托所涉及的若干事宜作出了明确、可操作的规定。

2、多部门联合税源监控。如美国规定,联邦、州政府各部门、联邦各级法院每年都应向税务部门提供包括货币收付报告、国外银行账户、犯罪活动情况、车辆登记、不动产转让、遗嘱文件、租赁权证等各种信息,商店应义务代收零售商品的消费税,邮政部门则对以邮递方式进行的纳税申报进行协助。

3、部门协作采用信息共享与代征税款方式。避免了由于税务机关获取的信息不完全而导致过高的税收征管成本和过低的税收征收率,以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三、对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建议

(一)在税源管理对象上实行科学分类,多元化管理

1、突出大企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坚持对税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在实现对中小企业集群化管理,个体工 商户社会化管理的基础上,把大企业、重点税源企业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提高管理层级,上收客户服务、风险分析识别、风险应对等核心职能,整合优势资源,发挥各层级的比较优势,实现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集约化管理、个性化服务,促进合作与遵从。

2、实施中小纳税人集群化管理。把握中小企业税收征管规律性,把税收风险管理的一般要求和中小企业税收征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实施批量管理。以行业管理为突破口,通过数据筛选、典型分析、数据采集、指标及管理点归纳等措施,建立起行业征管模型,达到规范行业管理、提升征管效能、遏制征管风险的目标。

3、实施特殊事项项目化管理。重点对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重点风险环节进行项目化管理,通过数据筛选、应对策略确定、应对任务的分配等形成项目化管理报告,从而从点上扫除税收风险。

4、零散税收社会化管理。针对零散税收分布面广、数量多、规模小、税额少的特点,对零散税收实行社会化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税功能,从而节约征管资源。

(二)在纳税服务方面,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1、规范纳税服务标准。建立和完善以纳税人满意度等为内容的纳税服务指标体系,完善服务管理机制、服务公开机制、服务责任机制和政策服务机制、办税服务机制、咨询服务机制和信息服务机制;规范服务的内容、标准和方式,保证纳税人涉税信息欲取则能取,形成环节少、效率高的程序性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3、推进现代服务方式,开展多元化服务,完善个性化服务机制。一方面建立以网上办税为主体,上门办税、电话办税、短信办税、邮寄办税等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办税体系;另一方面对重点税源企业开展个性化服务,把重点税源企业作为高端客户对待,并为其提供量体裁衣式的税收服务,使企业在服务中得到感化、得到教育、从而提高税收遵从,进而控制风险。尝试建立大企业的客户协调员制度,选择业务精、思想好、能力强的干部作为大企业的客户协调员,进行一对一贴近式服务,帮企业开展“健康体检”,帮助企业发现履行纳税义务方面的缺陷,增加企业自查自纠机会。

4、建立开放的绩效评估体系。制定出包括战略服务目标、服务计划、持续性服务措施和与绩效管理有关的追责与激励机制等可测度指标规范,把绩效建设与优化纳税服务结合起来,及时准确衡量服务质量,检验服务实施效果,给纳税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人力资源潜能

1、将管理员划分为专业化管理和基础管理两大类,扬长避短,合理分派任务,实现工作效能最大化。将各种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干部都能人尽其才,消除苦乐不均现象,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结构”,实现管理员之间的相互制约。

2、整合资源,组建专业型应对团队。针对风险等级高、业务程度复杂、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事项,抽选分析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税务干部,组建专业化风 7 险应对团队,发挥人才互补性。专业化团队专门从事纳税评估、税务审计等。

(四)构建与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税收情报管理机制

1、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税收情报交换操作规范。建立由各级政府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开辟与各涉税部门的沟通联系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2、突出情报驱动下的信息管税。推动和实现税务部门单一管税向社会综合治税的转变,组建情报管理机构,重视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工作规划、基础数据的质量管理、第三方情报的获取,结合税种的特点,深化技术工具应用,大力强化数据信息情报的整合分析应用,为实施风险管理提供靶向标。

3、落实税收情报采集项目化。成立“税收数据信息情报”采集团队,突出工业用电量、固定资产抵扣、运费抵扣、对外支付等信息,加大同供电、地税、商务、金融、外管、行业协会等部门的数据信息情报交换工作。通过召开国税供电大企业税收信息情报采集联席会议、开展外资企业联合审核、国税金融对外支付信息比对等方式,既畅通了企业信息采集传递渠道,同时也有效增强国税部门与第三方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了信息情报采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实效化。

下载关于大企业税源监控管理的国际借鉴(更新)(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大企业税源监控管理的国际借鉴(更新)(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点税源动态管理监控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管理水平,实现税源管理精细化,提高重点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根据省市局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局征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

    楼宇经济税源监控管理系统

    楼宇经济税源监控管理系统一、系统简介 楼宇经济税源监控管理系统,是坚持“经济决定税源,管理增加税收”的治税理念,依托信息化加强税收管理的有效手段。该系统通过显示直观的......

    浅谈如何加强重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5篇)

    浅谈如何加强重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 ------------------日期:2007-02-23 作者:许强 姜琴 来源:秭归县国税局办公室 【选择字号:大 中 小】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税源管理......

    加强税源监控的几点建议

    加强税源监控的几点建议 一是充分认识税源管理的重要性。新征管模式下的税源管理,是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下,税务部门依靠自身并借助社会力量对税源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实施有效监......

    浅谈加强税源监控的有效途径[精选合集]

    浅谈加强税源监控的有效途径 摘 要:税源监控是税收管理的核心,贯穿于地方税收管理的全过程,也是地方税务机关征管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税源监控就是指税务机关尽可能利用各种......

    对强化税源监控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强化税源监控管理的几点思考一、强化税源监控管理的现实意义税源监控管理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对纳税人纳税情况,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对......

    外来施工企业税源管理初探

    加强外来施工企业税源管理初探 日期:2010-08-25 作者:杨培元、刘征益 来源:点军区国税局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加强外来施工企业税源管理初探 点军区国税局 杨培元 刘征益......

    浅谈如何加强税源管理

    浅谈如何加强税源管理税源是税收的基础,对我们基层税务机关而言,税源的基础就是我们每天与之打交道的千千万万的纳税人。 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实施税收征管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