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居住区规划原理试卷A答案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试卷A
3.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是指设施服务范围的空间或时间距离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国际标准组织(ISO)制定的居住环境室外允许噪声标准为_B__
A 30-40分贝B 35-45分贝C 35-40分贝D 40-55分贝哪一个不属于住宅区绿地的三大功能_A__
A 美观功能B 使用功能C 生态功能D 景观功能
5居住区内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但坡长不能超过()米。B
A.8.0%;50B.8.0%;20C.3.0%;20D.3.0%;50
三、简答题(8分*5=40分)
1.住宅的群体组合中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哪几个?并且要写出每种形式的优缺点。
1、行列式: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楼按照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布置。特点:构图强烈,规律性强,线形布局有利于服务设施的高效分布,有利于采用高能效的交通模式。缺点:形式单调,识别性差,易产生穿越交通,产生视线干扰和阴影遮蔽的问题。
2、周边式:住宅沿街坊道路周边布置,有单周边和双周边两种布置形式。特点:容易形成较好的街景,内部安静,具有内向集中的空间,有利于邻里交往,节约用地。缺点:对地形的适应性差
3、点群式:围绕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或水面有规律或自由的布置,形成丰富的群体空间。特点:日照、通风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缺点: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较大,视线干扰大,识别性较差。
4、院落式:将住宅单元围合成封闭的或版封闭的院落空间。特点:便于邻里交往和布置老年与儿童活动场地,提高容积率。缺点:转角部分易产生阴影。
5、混合式:指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或院落式,其中二种或数种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特点:空间丰富,适应性广,组成空间多变的住宅组群。
6、自由式:在群体布置时,形成似围非围的相互流动的院落空间效果,在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段因地就势,适于采用自由式的布置形式。住宅区的路网布局规划的特点
1)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
3)因地制宜,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
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5)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方便、系统、丰富和整体的住宅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
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住宅区工程管线综合的原则
1)各类管线布置应整体规划,近远结合,并预留今后可能建设的工程管线的管位
2)各类管线应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走向应沿道路或平行主体建筑布置,并力求短捷,减少交叉。
3)各类管线应满足相互间水平、竖向间距和各自的埋深要求。
4)当综合布置地下管线发生矛盾时,因采取避让原则。
第二篇:居住区规划原理by Zhuxi
住区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是城乡居住生活的物质空间形住及环境的总称域范围不同划分住区类型市土地使用范围内,一般可只设置1城市住区按城乡区(在城主要为社区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2般主要为某一个或几个厂矿企业或(一科研基地的职工及家属而建设的,居住对象较为单一齐全围的居住用地)3乡村居住(,主要位于农村范公共设施应较为住区,旧住区)建设条件不同分新建层、多层、中高层、高层住区或各住宅层数不同划分低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影响因素理的服务半径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住区的规模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的服务半径指放1000m)大步行距离,一般为响。城市干道之间要有合理的间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800—距,以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快速和畅通,一般应在间600~1000m之响。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理体现相适应,街道办事处管理一(居住区的规划与居民行政管般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3-5万人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5素也有一定影响自然地形条件和城市的规模等因100hm)(人口5万,50-所划分的三种不同尺度规模尺度的美国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中住区住区布局形式:住宅单体、邻里、都市聚落构和式住区结构:围绕占主导地位要素组织1向心式住区住区结居2围韵律、均衡3轴线式住区结构:约式住区结构4片块式住区结构5集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30000~50000分界线所围的、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与文化人合,配人件口较规完模善生活所需的公告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人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指口规模套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10000~15000人,配有一所需的公告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的聚集地隔,人口规模居住组团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1000~3000指被小区道路分人,配居住生活聚居地模或与住宅规模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总称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公共活动中心配套公建相对集中心等区级道路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线)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底位置的控制线建筑小品建筑物基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务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安全、卫生、科学合理的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居住区规划的任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满足特定居住对象的需要。观(经济、舒适、美择、确定用地的位置、范围)居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1选建范围(包括改考虑居住区用地的适当选择,满足)①在城乡地域尺度的范围内城市功能布局、就业岗位和公共设施配置的总体要求。应考虑多样的居住类型及对居住地点选择的要求②住区用地适宜性分析的空地和待改造地区、拟开发地区a对建成区和计划开发的居住区进行用地适宜性分析,适宜性因素包括可达性、避免灾害、与公共服务和城镇设施的临近程度、延伸这些服务的成本、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可服务空间等加新的居住邻里的适应性b现有居住区进行调整以及增定的公共中心位置、城镇设施、交c规划拟通系统。开放空间系统的有效延伸和环境保护等d基础设施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2确定住的功能构成住区的合适要素,确定a 针对特定将要采用的针对性的设计原则据基地特征,公共中心系统,交通b根系统、城镇设施系统和开放空间系统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住区规划的功能和目标,研究适宜的邻里关系类型的空间组合、家庭类型、支撑性服务设施的现状与问题。以及与交通系统、商业及就业中心、开放空间等之间的关系能、目标要求和采用的特定原则,c 根据功提出该住区规划的概念模式和初步方案,并进一步比较修改和深化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用地的大小服务设备的空间需求,测算初步方a评估未来住宅和相应(或户数)和3案中各类居住单元的容量,将空间需求分配到初步方案所拟定的未来各类居住单元中口所需的住宅数量、住宅的桃树和b估算未来居住人类型组合,估算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家庭人口比例,并根据家庭类型对住宅进行分类类型、层数比例、数量以及布置方4拟定居住建筑式设备的生产性建筑5拟定公共服务设施(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的内容,规模、包括允许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6拟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辆和停泊方式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7拟定绿地,活动,休方式划方案8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9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必要的公共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10对不同阶段方案进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要求——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居住区的组成要素1物质要素自然要素指地形、地址、水文、气象、植物等;人工要素指各类建筑物以及工程设施等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2精神要素——习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主要是居住建筑,其次是公共建住区的组成内容1建筑工程:筑、生长性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和小品建筑等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包括2室外工程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线以及挡土:道路工:包括墙、护坡等地住区的用地组成住宅用的内的用地住宅建筑基地占其四周合理间距等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的总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R01表示;公建绿地与民服务和使用的格雷公共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及其所属长远、绿地和配件停车场等,路用地R02表示;道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组团指住区范围内的各级道路,路及费公建配件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共绿地R03表示;公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享的集中绿地,包括住去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RO4表示其它用地(E):规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区的规划结构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是根据住区的功能要居住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演变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合体—居住小区邻里单位—扩大街坊—居住综构的主要因素影响居住区规划结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而功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能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居民在居住区内的活动规律和特点是决定因素频繁的活动、经常必须的活动(日常生活最民日常生活活动应尽量接近居民,)居小学生上学不应跨越城市干道,与公交车站不大于区内500米,因此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系,城市规模,自然地形的特点和现状条件等也对其影响构的基本形式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住区规划结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可以保证居民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组织。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上限,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2以居住组团为确的小区用地范围,住区直接由若:不划分明干住宅组团组成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3以住宅组团和居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组成●居住区规划设计2~3个住宅组团划设计的对象是居民,因此必须坚理念:住区规持”以人为本”、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整体性52经济性居住区设计基本原则3科学性1性地方性与时代性4生态性的规划布置7领域性与社会性6超前性与灵活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1住宅群体的组合8健康性住宅①住点·行列式布局·周边式布局·混合式布局·自由式布局②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③住宅群奏·比例和尺度·色彩·绿化·道路·建筑体的空间组合·对比·韵律和节小品式、外接式、半插入式、院落式公2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嵌入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使用性质分类幼儿园,小学,中学 1教育——托儿所,公共服务设施的—医院,诊所,卫生站2医疗卫生———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游3文化体育泳池,体育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商业服务——食品、菜场、服装、4棉服、鞋帽、家具、五金、交电金融邮电——银行、储蓄所、邮电5局、邮政所、证券交易税务——居住委员会、派出所、物业6社区服管理等社区生活服务设施用——公共厕所、变电所、消防7市政公站、垃圾站、水泵房、煤气调压站8事处等行政管类机构行政管理——商业管理、街道办务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居民对公共服或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1居民每日必要的非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2居民按盈利非盈利性分类的规划布置方式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公共服务设施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2应设在段,并要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3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4各级服务中心宜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方式一规划布置的方式住般以居住人口规模大小分级布置第一级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1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场、小吃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内容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3第三级(居住组团级)只要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居民日常必须的,(二三级统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公共服务设施课分为二级,也可不分居住区级)文化类服务设施的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布置,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走向等1沿街线状综合考虑。在交通过于繁忙的城市交通干线上一般不宜布置。沿城市主干道或居住区主要干道布置时,交通量不大,可两侧布置,交通量较小是可沿一侧布置。道路走向也影响建筑的布置。道路交叉口时,以注意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组织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应根据各类2独服务设施的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建筑群体沿街立面要求,内部空间的组合,合理组织人流、货流线路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吸取前两3沿街和成片种方式的优点。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建设规模、特别市用地的紧张程度及现状条件等综合考虑布置方式居住区商业类服务设施的2疗服务中心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1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社区医和交通较方便的地段医院宜布置在比较安静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居住小区级公(学生掌握中小学规划布置要求一般小学服务半径(特别是小学生))①保证半径生1000m②学生上学500m能就近上学,中学服务区、尝试交通干道、市中心等人多)不应穿越铁路干线、厂矿生产(特别是小学车杂的地段③应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④避免对居民干扰,与住宅保持一定距离的规划布置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民委员会的规模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会、老年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一般包括居委括图书馆生站、小商店等)、车辆存放处、服务站卫(包置1托儿所的规划布独地段上。总平面上要保证活动室:应设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和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朝向商店的规划布置务半径端:一般设在路口,服2小3(100~150m),使用方便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其他设施:结合建筑功能布置居住区级道路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等级: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第一级,居住于20m城市支路。红线宽不宜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小于区9m内部的交通联系。路面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宽6-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级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支路,10m第三系,建筑控制线宽10m8~10米(第四级,不采暖小路,宅间小路,通向单元门前8m),车道3~5m采暖的基本要求2.5~3m住区道路规划设计本住区服务,住区内道路系统应根①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②街道走向要便于居民上下班,尽150m量减少芳香交通。住宅与最近的公告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③充分结合地形,结合自然分水线500m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于与河流平行或垂直布置,减小桥梁和涵洞的投资。丘陵地区减少土石方的工程量④在旧城进行旧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⑤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于1.5m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3m⑥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不小于入口间距不宜超过4m*4m的消防通道。人行出150m时,应设长度超过80m,当建筑物行通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度不宜大于小于度为单车道时,每个12m*12m120m的回车场地⑦车道宽,并应在尽端设不设车辆互让处⑧道路宽度应考虑工150m左右应程管线的合理敷设⑨道路的线性、断面等应与整个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⑩考虑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交通组织布置,有足够的室内空间存放1自行车存车设施的规划住区内静态庭小汽车停放设施规划布置,集中2家与分散相结合。集中停放比分散停放更节约用地,但是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可与公共建筑中心及场地、绿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①停车率不小于过10%③停车场、库服务半径不宜
10%②地面停车率不宜超大于要的发展空间住区绿地规划布置150m④停车处、库布置有必区绿地的功能住净化空气功能:1改善小气候2尘3遮阳4隔声5防风、防地、满足健身需要,美化居住环境6杀菌、防病7提供户外活动场住区绿地组成与标准地,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组成:1公共绿地。米(最小宽80m,面积400校、幼托、医院、门诊所、锅炉房)2公建附属绿地,住区内的学平等堤内的绿化住宅四旁绿地3宅旁和庭院绿地,各种道路的行道树池等绿地4街道绿地,住区内住宅组团人均不少于住小区人均不少于(1平米0.5平米标准132居米含小区、组团)人均不少于居住区1.530%4平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旧区改造不低于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区的功能组织和居民对绿地的使用125%根据居住居住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规划系统,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想协调2行绿化,以节约用地。对建设用地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中原有的绿化、湖河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要求3应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程,不应追求名贵的花草树木,应4居住区绿化是面广量大的工以价廉、易管、易长为原则,绿化可以草地为主,树径不宜过小,宜在段可少量种植一些形态优美、具有10cm以上,在居住区的重要地色、香和地方特色的花木或大树,使整个而居住区的绿化环境能保持四季常青的特色布置㎡㎡左 右1公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共绿地居住:小居住区公园区游园(0.5h(1h公用设施附属绿地)、小块公共绿地2公共建筑或地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作为调4街道绿地●用地平衡表作用3宅旁和庭院绿①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②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③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指标决定于积定额((㎡/ 4个因素1住宅居住面住宅用地数㎡/人)3住宅建筑密度人)2住宅居住面积密度(%)4平均层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建筑面积毛密度公顷居住区用地上的各类建筑的建也成容积率,是每筑面积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值表示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地总面积建筑密度居住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净密度住宅建筑用地面积的比率住宅建筑基地总面积与住宅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绿地率居住区居住区用地面的的比率
第三篇:居住区规划原理
一、居住区发展历程简介
1、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基本组织形式: 唐代以前:封闭的里坊制 北宋仁宗末年以后为街巷制 元代出现大街---胡同结构形制
(一)里坊制
里坊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在西汉至唐代年间是发展的鼎盛时期。里坊制特点:
由经纬道所划分的地盘为“里”的地域范围,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四周围为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封闭的里坊制体现了“官民不相参”和便于
管理的指导思想。
(二)街巷制:北宋中叶以后,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封闭式的单一居住性的里坊制已不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逐渐撤去围墙,演变为街巷制。
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三)大街---胡同
元朝时期,已发展为大街----胡同,原来的巷改为胡同,形成了大街—胡同---四合院
三级组织结构。胡同内的院落式住宅并联建造。
2、近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
(一)传统的大街---里弄的规划结构街---弄---里三级组成,街是城市行车干道,街两侧的分支就是里弄,一般情况下不通机动车,弄两侧的分支是里,一般为死胡同。
(二)、邻里单位
1929年,美国人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 中国在50年代初居住区建设受到此理论影响。
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
a.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b.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c.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d.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e.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f.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三)、人车分流
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在1933年美国建筑师斯泰恩设计的雷德朋居住区中实施。被称为雷德朋体系。
在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道路与汽车道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以采用局部立交的工程措施。
(四)居住区—居住街坊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万人-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街坊:城市中由街道包围的、面积比居住小区小的、供生活居住使用的地段。居住街坊的规划布置,以满足街坊内居民生活居住的基本要求为原则。街坊内除居住建筑外还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商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成人和儿童游憩、运动的场地和绿地。居住建筑在街坊内的布置方式主要有周边式、行列式、混合式等形式,街坊面积一般为2~10公顷。中国在50•
年代初期,城市的新建居住区采用过居住街坊的布置形式。50年代后期起,较多地采用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因为居住小区的规模比较大,比较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居民生活要求,在规划布局上也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五)居住区---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万人-1.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基本特征:
1.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与自然界线(如城市道路、绿地、水面、沟渠、铁路或其他专用地界等)划分,用地的界限明确,地块完整,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分割。
2.规模: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的上限。
3.小区内设置小学、托幼、会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4.道路自成系统,避免将城市干道上的机动车交通引入到居住小区内。
5.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
(六)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综合居住区
扩大小区:在城市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
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综合体。
综合居住区:将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
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优点:生活与工作方便,减少交通,节约时间,城市建筑空间形态丰富多样
(七)、社区理论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四个条件: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社区与小区的共同点:
都存在相对独立的区域 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与小区的不同点:
社区是从人的价值、物质关系确定的,小区从人口、用地规模数量决定
价值取向不同
(八)住区
住区是对所有现代居住组织形式的统称。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单元、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等各种居住组织形式统称为住区。(九)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1993年召开了新城市主义协会(Congress for New Urbanism,简称CNU)的第一次会议。1996年CNU第四次大会通过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潮在美国已趋成熟。
《新城市主义宪章》强调社区的紧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各种城市功能和居住类型、居住人群的混合;适合步行的环境和尺度;以及清晰中心和边界的邻里结构。突出道路的步行化和社区的功能多样化。介绍两个核心的方法论体系:
一、以区域城市理论(宏观)为基础的TOD体系(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 开发),提倡建立区域性的公共交通体系为结构,引导城市和郊区沿大型公共交通的路线进行集约式发展,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使城市和郊区经过发展逐渐融合成为有多个核心的网络。
二、社区开发的TND体系(中观)(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住区开发),提倡学习美国传统的城镇形态和结构,主张相对密集的开发,混合的功能和多元化的住宅形式,创造街道、广场及社区活动场所等有意义的空间并加强步行可达性,设计原则:
1、具有容纳商业、文化或行政活动的邻里中心
2、到达工作或购物地点的距离在5分钟行程内
3、小尺度的街区划分,街道以网格状布置从而提供多种选择的交通路线,减轻交通压力
4、以巷道辅助街道使其尺度减小,人行道带来开放性和步行性
5、建筑物容纳多种功能,他们的高度和退界受到限制使街道得以保持统一性
6、在显著位置安排市政建筑或社区公共建筑
7、在尽可能近的距离内安排多种住宅形态,使不同收入的人能彼此产生联系
8、与大型公共交通有直接联系
9、推动社区氛围和公众的责任感
二、现代居住区规划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三、居住区规划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数量、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出入口位置、停车数量和方式
6、拟定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的布置
7、拟定有关的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四、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
1、生态化: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处理人和环境的良好关系,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废水、垃圾等达到节能、节地、节
材环保等
2、老年化: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养老问题突出,如何解决?
3、智能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网络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发展。
4、人文化:居住区规划给与居民更多的人文关怀,如在住宅设计中引入庭院概念等
5、功能多样化
6、开放性
一、居住区的组成
(一)居住区的组成要素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物质要素: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
人工要素:各类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
精神要素: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居民心理等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
(二)居住区各类用地组成居住用地和其他用地 居住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和道路用地组成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的总称.(包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又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其他用地:指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河流等不可建设用地等
二、居住区规模
居住区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决定规模大小的因素有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公共设施包括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公建
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800---1000m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400---500m 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150---200m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城市干道间距在600---1000m之间,干道间用地为36—100h㎡左右。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管理人口一般为3---5万人 4.住宅层数对居住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影响
高层建筑、多层建筑等 综合以上分析:居住区规模一般为人口:3—5万人用地:50—100h㎡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户 1万-1.6万3千-5千300—1000 人口3万—5万 1万—1.5万1000-3000
三、居住区类型
按性质分:新建居住区和改建居住区 按位置分:市内居住区、近郊居住区和远郊居住区
按住宅层数分:高层居住区(10层以上)、中高层居住区(7-9层)、多层居住区(4-6层)、低层居住区(1-3层)和混合居住区 按性质分:单一居住区和综合居住区
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居住区---居住小区
五、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1.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基本要求⑴使用要求
⑵卫生要求
日照、通风、噪声和空气污染等 ⑶安全要求
防火、防震(位置选择、疏散场地、道路交通疏散、建筑防震设计等)、防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等)⑷经济要求 ⑸美观要求
地方特色,追求个性等
六、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态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和节点,从此角度居住区规划布局可以概括以下主要形式:
一、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二、轴线式布局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三、向心式布局
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的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四、围和式布局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五、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
六、隐喻式布局
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了“意在象外”的境界升华。
在实际方案中往往同时采用几种布局方式
一、住宅类型选择
1.适合地区特点(气候、地形等)2.适应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⑴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⑵年龄老龄化
⑶家庭人口的流动化(两代居、核心家庭等)
3.利于节地、节能、节材
4.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四新: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新结构。5.利于规划布置:结合地形、周围环境等 6.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
二、住宅合理间距
1.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2.住宅侧面间距 多层:6m 高层与其他:13.0
三、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1.行列式
特点:通风、日照好,但单调、呆板
2、周边式
特点:封闭、防风、防噪音等,但部分住宅朝向差 3.混合布置:
特点:行列和周边的结合,有特色等 4.自由布置:
特点:结合地形,灵活等
四、住宅群体规划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争取日照,防止西晒日照:点式建筑放南边等
西晒:利用绿化、设置阳台和遮阳板等
2.提高通风能力和防风能力
利用道路、建筑布置、绿化和水面等 3.防治噪声规划
合理布局、利用绿化、利用地形、利用人工障壁等
4.注意节约用地
建筑单体和群体规划布置两个方面 建筑单体
⑴提高住宅层数 ⑵采用北向退台式住宅
⑶适当加大住宅进深12m左右 群体规划方面:
⑴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底层功能:对居民干扰不大的 ⑵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 ①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公共服务设施
■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 ■采用『型、E型等 ③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④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 ⑶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一、公共服务设施分类与内容
1.按性质分: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
2.按使用频率分:经常使用项目、非经常使用项目
3.按盈利和非盈利分类
二、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 计算指标:
1.千人指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2.千户指标:每千户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网点的建筑面积
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应按照居民的使用频率进行分级并和居住人口规模相呼应,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区规划结构相适应。2.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区级 :800---1000m小区级:400--500m组团级:150---200m
3.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 4.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方便居民使用
5.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特征和居住区的规划分级结构类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如医院,安静、交通
方便地段等
6.在便于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或组合体
四、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几何中心 ■沿主要道路 ■沿主要出入口 ■分散在道路四周 2.中、小学规划布置
■服务半径:小学≤500m,中学≤1000m ■建筑层数:小学 2—3层,中学3—5层 ■位置:中心、一角、一侧、规模大时可设两所3.幼儿园、托儿所规划布置联合设置为好,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地段。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层数:1—2层为主,在用地紧张地段可考虑三层位置:位于组团之间、位于组团内、位于小区中心
一、道路类型、分级和功能 1.道路类型
车行道: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主体,担负着居住区与外界及居住区内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联系。
步行道:步行道往往与居住区各级绿地系统结合,起着联系各类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休闲功能 2.道路分级
居住区道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m,道路断面多采用一块板形式,人行道宽2—4m.居住小区道路: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
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组团级道路:组团内的主要道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通向各户或各住宅单元入口的道路,宽度不宜小于2.5m.3、道路的功能
⑴居住区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
⑵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
⑶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的货运车辆通行
⑷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⑸道路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 ⑹道路空间也是通风换气的主要通道,同时还担任救护、消防、搬运家具等车辆的通行
二、道路规划设计原则与技术性规定 1.道路规划设计原则:道路便捷、安全、适中
⑴根据居住区(小区)地形、气候、规模、规划结构、周边道路交通条件、居民出行方式等因素,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
⑵小区道路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便捷 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⑶道路布置要分级,有利于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⑷在地震烈度不低于6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⑸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⑹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⑺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2.道路规划设计的技术性规定
⑴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x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低层加设人行通道。
⑵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
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宽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2.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米,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x12m回车场地;
(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
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 车的坡道;
(7)在多雪严寒的同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
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8)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
小距离,应符合右表
⑼转弯半径:道路转弯或交叉处的平曲线半径的大小
道路名称转弯半径 区级道路和区级以上道路相交 10-15m 区级道路和小区级道路相交 9-10m
小区级道路和区级以下道路相交6m 小区级道路与城市干道相交 10-15m
三、道路系统基本形式
1、人车分行
由车行和步行二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
2、人车混行
适合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运用。
3、人车共存
在道路上,人和车是共存的,不是对立的,强调人性化的环境设计。道路设施采用多弯线型、缩小车行宽度、设置路障、运用各种交通管制等手段。
4、人车部分分行
有时人车共存,有时人车分行
四、停车设施规划
1、停车方式:地上、地下和半地下
2、停车位置:楼旁、楼下一层、中心绿地下和操场地下、小区入口处、组团入口处、车库楼等
3、停车率与地面停车率
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规定不宜超过10%。
一、公共绿地基本功能与布局1:基本功能
居住区公共绿地一般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绿地、组团绿地和街头小块绿地等
居住区公园一般有安静游憩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服务管理区
小区绿地:有安静游憩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等
组团绿地:安静游憩区、儿童活动区等
2、规划布局
一般有三种基本形式: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二、公共绿地指标及有关技术要求
1、公共绿地指标:组团不少于0.5㎡/ 人,小区不少于1.0㎡/ 人,居住区不少于1.5㎡/ 人。
2、居住区公园一般不小于1.0h㎡,小区绿地不小于4000㎡,组团不小于400㎡。
3、居住区各公共绿地的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
同时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
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
5、院落式组团绿地界限规定
一、用地平衡表
对各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控制
二、各项用地界限划分的技术性规定
1、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
居住区以道路为界限时,如属城市干道或公路,则以道路红线为界,如属居住区干道时,以道路中心线为界;与其他用地相邻,以用地边界线为界;同天然障碍物或人工障碍物为邻时,以障碍物边线为界。
2、底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栋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和公建用地;底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
专用场院或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
3、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各占该栋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
4、道路用地范围确定
城市道路一般不计入居住区的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作为居住区用地界限时,以道路红线的一半计算;小区道路和住宅组团道路按道路路面宽度计算,包括人行便道;公共停车场、回车场以设计的占地面积计入道路用地,宅前宅后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界限外的人行道和车行道按道路用地计算,属于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的道路不计入道路用地。
5、公共绿地范围的确定
公共绿地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组团绿地,不包括住宅日照间距内的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
6、宅间绿地: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角1.5m,对其他围墙、院墙算到墙角。
三、技术经济指标:
1、居住户数
2、居住人口
3、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公建建筑面积
4、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
5、人口毛(净)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6、住宅建筑套毛(净)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7、住宅建筑面积毛(净)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8、居住区建筑面积毛密度(容积率):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总面积
9、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0、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1、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12、总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13、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包括其他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要点:
一、道路系统:考虑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周围环境、居民出行方式、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等
(一)道路系统规划布置要求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各种交通运输要求、利于居住区的规划布置、利于工程设施布置
2、满足安全与防卫要求:行人、行车安全/抗震防灾
3、满足经济与节约要求:合理选择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 适应地形布置要求/ 利用现有线路设施
(二)道路系统的规划布置
1、道路网布置基本形式
2、人车流组织:人车混行/ 人车分流/人车共存
3、道路分级: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
4、静态交通布置:停车设施、广场、回车场、交通岛等
(三)几项有关技术要求
1、出入口
⑴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一般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⑵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小于150m ⑶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大于80m
⑷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50m时,应设不小于4m x4m的消防车通道
⑸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⑹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角不小于75°
2、尽端式道路
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在尽端应设不小于 12mx12m的回车场地
3、道路纵坡i(%)、最大纵坡坡长L(m)机动车道0.2≤i≤8.0L≤200非机动车0.2≤i≤3.0L≤50步行道0.2≤i≤8.04、公交站: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市郊或近郊居住区,应为居住区设置专用公交线路,公交站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
二、公建系统
1、规划要求:方便使用/利于形成社区中心/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 利于经营管理/ 适应社会发展
2、规划布置
⑴社区活动中心:商业集中于交通方便、人流集中地段/ 文体与公共绿地结合/商业与文体结合,要考虑经营管理
⑵教育设施:中小学环境安静、交通安全的独立地段/ 托幼方便家长接送的地段 ⑶医疗卫生设施:安静、卫生、交通方便 ⑷基层商业服务设施:分散设于组团、邻里
院落内或主要出入口附近,便于居民购物 ⑸市政公用设施:变电所、煤气调压站处于负荷中心;环卫设施要袋装化,垃圾收集站便于清运
三、绿化系统
1、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突出系统设计
2、与居住建筑和公建融合3、反应地方特色:植物配置、空间布置、建筑小品等
四、空间环境
1、协调中创造特色
2、整体中突出中心
3、连续中沟通交往
4、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⑴满足有关规范要求:日照、通风、朝向、防火、防灾等
⑵适应环境、防护疏导:地形、通风、防风、噪音、防灾等 ⑶提高绿化率
⑷加大科技含量:太阳能、风能、利用再生能源等
第四篇: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管理的核心是(D)A.决策 B.领导 C.激励 D.处理好人际关系
2.霍桑实验的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B)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3.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A)A.科学管理理论 B 行政组织理论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理论
4.直线型组织结构一般只适用于(B)
A.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 B.没有必要按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 C.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中型组织 D.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大型组织
5.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指的是(D)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与环境 C.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D.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6.专业化管理程度高,但部门之间协调性比较差,并存在多头领导现象.这是哪类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B)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E.矩阵制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权变理论是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来的.(×)2.需求层次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理论。(√)3.决策最终选择的一般只是满意方案,而不是最优方案。(√)4.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管理幅度应该适当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5.冲突对组织都是有害的,冲突管理就是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冲突.(×)6.管理的效益原理认为:管理工作都应该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大的收益.(√)7.最小后悔值决策方法中的后悔值就是机会损失值.(√)8.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公平感觉取决于其每次的投入与报酬之间是否对等.(×)9.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更加倾向于坦率的和直接的交流方式(×)10.“胡萝卜加大棒”是泰勒制的管理信条。(√)
三、多选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AD)A.自然属性 B.艺术性 C.科学性 D.社会属性 E.实践性
2.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ABEF)A.计划 B.组织 C.指挥 D.协调 E.领导 F.控制
3.管理的主要技能包括(ACD)A.人际 B.诊断 C.概念 D.技术
4.电子会议决策方法的主要优点有(ACD)A.诚实 B.先进 C.匿名 D.高效 5.目标管理的特点包括有(ACD)A.以目标我中心 B.严格监督 C.自我参与 D自我控制
6.控制工作的基本工作内容包括(ABC)A.确定控制标准 B.衡量工作绩效 C.纠正工作偏差
四、简答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现简述如下:(1)、战略管理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人本管理的思想得到极大的丰富的发展;(3)、组织的变更具革命性;
(4)、管理信息化成为企业和社会普遍追求的目标;(5)、知识管理将成为新时代管理的焦点。
2、如何理解人本原理?如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答: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来进行的。人是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现代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因此,一切管理工作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这就是现管理的人本原理。
人是管理的中心,人是管理的目的,民主管理是实现“以人为中心”管理的最佳途径,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形式出现的,具体做法为:先民主,再集中。(1)创造条件让职工通过正常的渠道,对本单位的管理活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参加组织决策;
(2)让员工参加管理工作;
(3)职工监督管理机构和按理说者。它可以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与被管理工作者的积极参与结合起来。坚持人本原理是做好现代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实行人本管理原理时,应坚持能级原则、动力原则和行为原则。
第五篇: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现代管理学派不包括(A)。
A.科学管理学派
B.决策理论学派
C.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D.管理程序学派 2.(C)是按计划对象划分的计划类型?
A.战略计划
B.管理计划
C.项目计划
D.作业计划
3.事业部制结构的最高管理当局可以不保持(D)方面的决策权?
A.事业发展的决策部
B.有关资金分配的决策权C.人事安排权
D.日常行政事务
4.如果最低层有16人,当管理跨度为4时,需要(B)个管理层次? A.1
B.2
C.3
D.4 5.(D)不是按照控制源进行的控制类型的划分?
A.正式组织控制
B.群体控制
C.自我控制
D.预算控制
6.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报酬与劳动之比,与他人的报酬与劳动之比是相等的,这时就会有较大的激励作用,这种理论称为(C)。
A.双因素理论
B.效用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
7.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当下属的成熟度处于不成熟阶段应采取的领导方式是(A)。
A.低关系高工作
B.命令式
C.参与式
D.低工作低关系 8.如果你是公司的总经理,发现公司存在许多小团体时,你的态度是(D)。A.立即宣布这些小团体为非法,予以取缔
B.深入调查,找出小团体的领导人,向他们提出警告,不要再搞小团体
C.只要小团体的存在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可以对其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D.正视小团体的客观存在性,允许乃至鼓励其存在,对其行为加以积极引导 9.下列关于“有效的管理冲突”叙述,不正确的是(B)。
A.对工作中的协调问题不断的进行修正,努力避免因日常琐事产生冲突 B.采取回避和平息的策略,尽量避免冲突的产生
C.为了得到好的策略和解决方法,管理者应维持团体间的建设性冲突,以迫使管理者面对过去一直忽略的问题,并导致革新
D.管理者应密切注意激励措施引起的“输赢”冲突。在很多情形下,组织的激励制度诱使组织成员之间发生冲突 10.(C)不是亚洲四小龙的企业管理特色?
A.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B.日本式决策
C.家族式
D.重视培养人才
二.判断并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只有企业才需要管理。
2.1916年《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法约尔管理理论代表作。正确。1916年《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法约尔管理理论代表作。3.所谓控制就是严密监督。
4.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错误。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这句话不可以反过来理解。5亚洲四小龙的决策方式是美式决策。正确。亚洲四小龙的决策方式是美式决策。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权威接受论:组织需要权威,但不仅取决于合理合法(韦伯观点)不单取决于职位,重要的是取决于下属的遵从与接受。
2.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3.管理跨度和管理层级:管理跨度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下级的数目。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职位等级的数目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管理学的特征有哪些?
综合性、科学与艺术性、不精确性、系统性、软科学、二重性 2.目标管理的过程。
目标的设置:高阶层领导者预定目标(但这个目标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确定下级的目标、上下级达成书面协议,建立目标体系,绘制出目标图 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 总结和评估 3.事业部结构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
优点:更侧重于结果,使企业最高层摆脱了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决策规划企业的战略问题;既有较高的稳定性,又有较高的适应性;各事业部之间可以相互竞争,提高效率;为企业储备了高级管理人才。
缺点:增加了管理层次,活动和资源出现重复配置,使管理人员和管理费用大大增加;对事业部管理人员要求较高;各事业部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支援困难,成为“独立王国”。
4.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5.解决冲突的办法有哪些?
调解法、互助法、裁决法、改组法、支配法、拖延法。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论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主要内容:工作定额;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标准化;差别计件付酬制;计划与执行分开原理;例外原理。评价:两重性。主要贡献:科学方法。局限性:把
工人看做“经济人”,局限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层次)。
2.结合管理实际,论述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0分)
李氏进出口公司的李先生是一家服装生产公司的创立者和执行总裁。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五年内使之从一家一个人经营的小企业发展成一家拥有50名员工,年生产额为300万美元的公司。
尽管企业的规模和赢利水平都发生了变化,但李先生的管理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他埋头于企业的日常事务中,总是犹豫不决是否由其下属人员完成某些重要的任务。当他到国外进行采购而不在公司的时候,公司就会停步不前。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最了解本公司的人,自己有知识和技能制定有关企业利益的所有决策。
李先生制定企业的所有计划,组织各项活动,招募员工,指挥员工的活动,解决员工遇到的问题,解决与人事有关的问题。他知道他的全部雇员的名字,他的办公室是随时向员工开放的。
企业成长期间,李先生已经不能抽出时间去制定新的策略来应付所发生的变化。员工发现当他们碰到非常重要的难题时,很难找到李先生。企业中员工的士气达到了最低点。
随着问题增多,压力增大,李先生正在考虑卖掉公司。他感觉公司给自己带来了很大麻烦,使他丧失了健康和心灵的平静。问题:
(1)你如何评价李先生的处境?
(2)在李先生卖掉公司之前,你会给他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答:(1)李先生的管理精力有限。
(2)在他卖掉公司以前,可以建议他授权,将一部分权力下放,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也使他本人从繁忙的工作状态中出来,集中精力处理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