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的利与弊
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的利与弊
摘 要 从文化、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内涵入手,分析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指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该辨证对待道家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道家文化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1.1 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同时,文化还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及人们运用文字、一般知识的能力。
由于文化是因人而生,因人而进步,因民族认识和习惯的不同而各异,是从深层次、从精神和意识方面反映着人类(以民族而区分)乃至个体的人的差异性,从而表现出气质和风格。而企业是个体的人的企业组织,是基于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将既有资源(包括人力)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组织。既然企业是人群组织,是将既定的发展目标与个体的人统一起来的组织。自然而然地,企业这个人文群体理应具备一定的“气质”和“风格”。这种气质和风格与个人相比,是经过碰撞、激荡、磨合、调谐和优化过的,是代表集体个性的,它并不是由个人意识来主导,而是需要用个人言行和意识来传递和表达这种集体的、组织的个性和风格,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
1.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物质环境和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由企业所创建的商品经济文化和市场竞争文化、市场观点和竞争观点,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策略、艺术等。
对于企业文化的内涵,美国学者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包含五个方面: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其中,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有着制约、决定性的作用;价值观则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信念和追求,是企业领导和职工据以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属于塑造企业文化过程中的艺术范畴。从这些方面来说,企业文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融合作用和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实践证明,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参与和整合,在企业中这就体现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有效和稀缺的资源,对企业的管理作用是在企业产生时就产生了。它最初只是从属于企业管理,并且随企业管理而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只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才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讨论的对象,并成为一门科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文化在西方得到迅猛发展。从企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看,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导向。
1.3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就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让系统产生最大效能,即在扩大业务和利润率的同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从系统的各个环节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纵观世界目前的状况,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所以说企业管理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是自己价值观、信念、工具和语言的一种文化。而企业管理的应用则涉及到世界各地区各行业的工、农、商等企业。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软件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着相当的重要性。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企业在市场经济里生存,就必须考虑企业的运动,而研究企业兴衰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可以用道家思想来解读和研究,并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道家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有借鉴意义。但是,道家中的某些思想对企业管理也存在负面影响。
2.1 正面影响
2.1.1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主旋律。道家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支配世界万物的根本规律,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道常
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了事物的因果性——“必先有为而后无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不乱为。实际上,经济环境的营造是最该“有所为”的。它对道家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对道家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
这样,无为而治的管理实际上构成了这样一个闭合圈:由无为到无不为再到无为模式。其中,无为而治的起点是用人,正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用人则是组织队伍,人不仅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做好用人工作,也就是把工作措施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即“君不善将兵,但善将将”。在此过程中,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素质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能将劣势防于未然,将优势大为发扬,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最后管理者通过考核评价施以控制,扶正纠偏,审视最初的规划及运行过程,从而开始新的循环。
2.1.2 “顺其”
“顺其自然”即“道法自然”,它可以理解为“道性自然”,其原则是老子从万物中总结出来的体现“道”的精神,它是人们行为的依据,是人们要遵循的养生原则,反映了老子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诫人们做事的道理,要求人们在养生活动中要顺其自然,也就是指人们做任何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老子认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顺应自然,才能让万物自由自在地发展,发挥各自的特点,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的人的本性是一种与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内驱力能量类似于“水”的特性,可依附一切而又无所不在、无处不至。在企业管理中,每个职工都有各自的特长和短处,领导者可对其加以引导,让其充分流动,顺应其自然本性。通过领导者的正确引导,按照不同职工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扬长避短,才能够激发每一位职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发挥其特长,使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1.3 “理身理国”
自先秦以来,道家和道教各派就有相当丰富的“理(治)身理(治)国”思
想。“理(治)身理(治)国”观是以“身国同道”原则为基本内涵的,其意义犹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老子的“身国同道”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他力图将自然之天道当作个体(身)安身立命及社会制度(国)建构之基础。在老子看来,常道是道之体,体现道的虚无和因应变化于无为的本然状态(“道法自然”);可道之道是道之用,是道的“可为之、可执之”的非常状态。“身国相拟”,在确立治身理国的本体依据和实践原则的同时,老子亦将身国比拟为功能相似的系统:“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身国关系论而言,国本质上是身(个体生命)的外在化和社会化的表现。二者都是或处于常态或处于异化状态下的生命共同体。贵身、爱身喻示了合乎自然的生命形态的张扬,以此对生命的至爱推及于天下,天下自然呈现出清明、净化的政治生态。故“理国”的实质是对“理身”的模拟,“理(治)身理(治)国”观充分体现了道家和道教各派对个体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的深度的人文关注。道家的理(治)身理(治)国观所包含的“身国同道”、“身国相拟”原则,后为道教所发展。东汉《太平经》从元气说出发,主张理(治)身(重命养躯和养性)重在养中和之气,理(治)身的法则可以作为治理国家的宝器,将养生学及内丹学之修炼法则作为政治领域的管理法度,把这些思想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有助于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建设,对于建立中国式的现代企业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2.2 负面影响
2.2.1 “小国寡民”
“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观就是老子的理想王国。在这近乎原始的封闭的社会里,人们回归自然,虽然清贫简陋,却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可见,这只是一幅建立在寡欲、节欲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空想图景。如果把这作为现实政策付诸实施于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就很难避免限制和压抑人民的经济欲望,到头来只能是不利于商品经济的良性循环,限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2.2 “黜奢崇俭,否定消费”
老子主张“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观,提倡俭朴反对浮华,要求“见
素抱朴”。在老子看来,俭朴的生活符合自然法则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尽管俭朴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但从消费的观点来看,消费作为商品经济循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限制了商品的消费,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商品经济的恶性循环,从而限制企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2.3 “知足常乐,安于现状”
老子认为满足人消费的标准不在于物品的多少,而在于内心的知足与否,若欲壑难填,那是莫大的祸患,而知足则体现了道的精神。他所强调的知足是以“实其腹”,即获取有限的生活必需品,以维持人自身的生存为主要内容。这种观点要求以心理上的不欲和观念上的知足来抑制人们自发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尽管知足常乐不乏生活的哲理,它对于人的身心和谐,对于调节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的矛盾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既有有利的影响,又有不利的影响,有利的影响可以促进商品经济的良性循环,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向前发展;反之,不利的影响只会使商品经济倒退,阻碍企业和社会的向前发展。毕竟,道教产生于我国的封建社会,具有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类,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是缺乏效率的,这也是与西方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的不同之处。掌握了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既有利于创建现代企业文化,同时对建立中国式的现代企业管理也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篇:浅谈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浅谈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摘要: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软件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将几千年的道家文化运用到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利于企业进行全面管理,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浅谈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得出了将道家文化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关键词:道家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影响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一、道家文化概述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同时,文化还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及人们运用文字、一般知识的能力。
道家文化是通过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容纳哲学内涵,效法自然寻求人间繁荣的,道家文化是有利于每一个个体的自我觉醒、成长,而不利于既得利益群体维护自身利益的。道家文化以利于每一个个体的利益为出发点,而非以利于群体利益为出发点。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道是什么?道相对于天、地、人以及其它万物而言,老子认为它具有“先天地生”、“为天下母”、“万物之奥”、“似万物之宗”的诸多形而上的本体特征。核心在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着道的规律。道的规律就是前面所说的“道法自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主观意志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就是“无为而治”。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避免有为妄作。
二、现代企业管理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物质环境和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由企业所创建的商品经济文化和市场竞争文化、市场观点和竞争观点,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策略、艺术等。企业文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实践证明,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参与和整合,在企业中这就体现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有效和稀缺的资源,对企业的管理作用是在企业产生时就产生了。
(二)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就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让系统产生最大效能,即在扩大业务和利润率的同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从系统的各个环节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所以说企业管理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是自己价值观、信念、工具和语言的一种文化,而企业管理的应用则涉及到世界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软件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着相当的重要性。
三、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企业在市场经济里生存,就必须考虑企业的运动,而研究企业兴衰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可以用道家思想来解读和研究,并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道家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有借鉴的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无为”与“无不为”是有机统一的。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家思想中的人的本性是一种与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内驱力能量类似于水的特征,可依附一切而又无所不在,无处不至,在企业管理中,每个职工都有各自的特长和短处,领导者可对其加以引导,让其充分流动,顺应其自然本性,通过领导者的正确引导,按照不同职工的夜店进行分工合作,扬长避短,才能够激发每一位职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发挥其特长,使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在企业中,要使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一致,使个人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使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发展挂钩。因此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从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则尽量聘用行事作风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一致的员工,这样才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激情,发挥员工的潜能,尽量发挥员工的长处,使得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总结
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从个人利益出发,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发展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激发每位员工的潜能,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起来,使得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可见,将道家文化的精髓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第三篇:“和”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和”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要:“和”的思想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基于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企业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它强调要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身修养,并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提高员工凝聚力,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和”、文化、企业管理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乏精粹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和”的思想,已成为一种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当代企业管理工作。本文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入手,探寻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文化的内涵
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和”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最早出现在《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将彼此不同的两个事物互称为“他”,所谓“以他平他”就是用与此事物不同的彼事物与此事物取得平衡协调,这样才能“生物”,才有生机,才能发展。所谓“以同裨同”就是将同一事物、因素、成分的简单重复、相加,这当然会导致“尽乃弃矣”,即千篇一律的悲剧。只有将金、木、水、火、土等各种有差异的事物相互融合,才能产生千姿百态的新事物。由此可见,“和”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性以及矛盾多样性的统一。《管子》中也对和合概念进行过表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把民众的和合作为民众道德的直接体现,认为学习和合,就是学习道德,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产生“莫之能伤”,即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伤害的巨大力量。“和”思想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那里得到最好的解读与完善。《论语·学而》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意思是,礼的作用,当以和谐为上。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就以它为最高准则。孔子在这里主张的“和”是和谐、和合的意思。他们把“和合”这一思想作为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他们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无论是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他们所倡导的为政之道,还是他们所极力推崇的礼仪制度,都反①
②①②③ 方尔加,儒家思想演讲录,百家讲坛:2009年6月9日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③ 刘宗志,《论语解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映出儒家学者对“和”思想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可以说,“和”思想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精神。分而论之,“和”,主要是指异质因素、事物的共处。这方面儒家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也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这里所讲的“和”是指矛盾双方经统一而达成的和谐,“同”是指否定矛盾的存在。就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讲究协调,但承认差异,并不随波逐流。“和而不同”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并在不同事物的和合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具体说来“和”的结果是新质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此外,儒家从家庭亲情中引申并阐发人生的智慧:“仁者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告诉我们: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处事要谨慎并且讲求诚信,广泛地热爱周围的人。亲情之爱孕育着对他人的爱心,爱人之心就是爱亲之心的外延与扩张。一个人一旦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爱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仁者爱人”是构建“和合”社会的道德原则,它带领着我们进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人际关系之中。“忠恕之道”有两种表述: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讲究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并以自身的言行去影响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合法与正当权益,准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不应“逾矩”或推脱责任;即使无法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仁爱”、“忠孝”进一步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并构成“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的行为“五常”。其中除了上述的“仁”之外,“义”,是立世的根本,所谓“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义高于生命”;“信”是人与人关系中最至高无上的,孔子认为在国家管理的三件大事中,“足兵”、“足食”都可以去掉,唯有“信”不能去掉,“民无信而不立”。至于“礼”就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以这样的纲常为人与人的行为准则,才能达到“家天下”的“和合”境地。
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哲学思想,在沟通中表现为化解人际间的矛盾,铲除隔阂,使人与人之间保持一个和谐的状态,以至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境界。“和为贵”这三字表意通俗,内涵深刻蕴涵着深邃的哲理和高超的人生智慧。具体而言,“和”在协调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它的低层次作用,是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缓和紧张局面。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讼”是④
⑤④⑤ 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于丹,《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2006
人际关系矛盾的激化,“无讼”是孔子的理想,目的是化解矛盾,缓和冲突,使人世间没有讼事与争端,这是“和”的表现和追求。“和”的高层次作用,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彼此的信任、理解和沟通,同心同德,协作共赢。这是一种互为目的、互相新生的关系,是“人和”的最高境界表现。“和为贵”作为人际沟通的基本准则,倡导的是一种团结的精神,合作的精神,是一种和谐的人生观、价值观、整体观、大局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人为善,并宣扬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每一人必须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一种和顺的态度,用一种和理的方法,达到一种和睦的境界。人人须以这种态度为贵,以这种方法为贵,以这种境界为贵。唯有和,才能为自身创造一个更适应于发展的空间,才能更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古语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家是社会的最小组织,也唯有家和,社会这个大家庭才能和。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下,社会成员保持愉快的心情并在这种心情指导下,开展为社会服务的事业。
“和”是处理事物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和”文化。这种“和”文化是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底蕴。⑥
二、“和”文化构筑的现代企业管理文化
(一)“和”文化对企业中个体修养的影响
儒家提倡的修身养道的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其中三个方法重要,也很有效:
方法一:自我忏悔、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当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和隔阂时,在批评别人之前,首先要自我批评。当主观与客观发生矛盾时,不许指责客观,永远指责主观。
方法二:知行合一。要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既要注重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应注重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和体会出来的学问,即学问必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同自身为人处世相结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学问。
方法三: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待任何事情,都要以伟大的精神,全力以赴。由此可见,儒家“和合”思想对个体精神的关注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价值的。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对自己的思想、学识、能力,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作用等等要有情形的认识,这样才能获得自控能力,提出恰当的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遇到矛盾,能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矛盾就容易化解,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企业员工要成才,就要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认真踏实,而不是好高骛远,一步登天。
(二)“和”文化对企业中人际沟通的影响
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来看,在儒家“和”的思想海洋中,“仁者爱人”是“和”的道德原则,“忠恕之道”是“和”的具体途径,“和而不同”是“和”的存在形态,三者⑥ 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基于“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企业家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机器人”,而是有情感、有智慧的“社会人”。企业家要善于把管理主体和管理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满足企业员工的期望,并把这种期望变成具体的目标,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企业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上下同欲者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大团队的管理,运用适当的激励措施,使管理者在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要让他人得到提升,这样的团队才能在对内合作与对外竞争中发挥最大效益。
首先,要能够协调公司各部门和人员的组织关系,做到部门与部门、人员与人员之间和谐统一,对于高层管理者可以偏重于道德约束,对于基层人员可以偏重于行为。其次,人力资源工作也是一个决策性的服务工作,它的职责是为企业挖掘优秀员工,不仅要知人善用,了解每一位员工的特点,将其用在最合适的岗位,更要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团结敬业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要不但是最好的聆听者和艺术的沟通者,还是严谨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工作者要比其他员工有更强的自律和自省意识,用更加严格和苛刻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既不能脱离员工,以管理阶层自居,也不可以成为员工的附庸,无原则地附和与迁就。此外,人力资源工作者手中掌握着公司的诸多内部信息,公司的重大决定也是先于实施前知道。因此,还一定要严守公司秘密,不可随便传播公司未公布的任何信息。
(三)“和”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方尔加教授曾经说: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管理,管理的重心在于管人,管人的精髓在于管心,管心的精髓在于共同认可的文化。文化是企业发展之魂,儒家文化是管心的文化,儒家文化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文化。
被誉为“经营管理之父”的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14条原则,是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之灵魂核心。但通览“14条”不难发现,管理原则作为管理目的载体,往往是缺乏底气的一厢愿望而已。究其因,正如法约尔在“14条”后所留的注解所言,“这些原则不是刻板不变的,也不应盲目地到处套用。关键问题在于‘原则是灵活的’,‘在于懂得如何使用’,‘因为管理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法约尔对于管理原则的正确理解,他甚至自我感觉,管理原则之于管理活动本身、管理最终目的而言是乏力的,他甚至隐约感触到:只有智慧、经验、判断和尺度才是把握管理的命门。而这种“智慧、经验、判断和尺度”的问题,正是管理学所缺失的企业文化理论之灵魂核心。
方尔加教授曾经着重提出现代企业要重视无形的文化资产,他认为,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打造文化,“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儒家更注重无形。现在有的企业也在搞企业文化,但不见成效,失误就在于只注重有形。⑦⑦ 方尔加教授讲儒家文化,价值中国网:2008年9月:
“文化场”是人的“潜意识”,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个人的社会群体的“潜意识”;这种群体的“潜意识”就会形成一种地域性的风气、气氛和氛围;很多人和群体的大道理都明白清楚的很,但是由于“文化场”作用,就会让这个群体中的人感觉如果不那样做就感觉不对,这种氛围就是“文化场”的作用。
打造企业文化,也是对于无形“文化场”的营造和思想渗透,企业家要注意对员工的“潜意识”的影响。领导通过文化通过思想去影响各级员工和下级领导干部,让他们在思想领会后,再去解决一线的实际问题。只有把企业文化发展到较健康成熟的时期,物质和制度才能渗透精神,企业管理才会和谐高效。
企业文化理论主张,管理活动是一个目的的过程行为,而维系这一“目的过程”完美演绎的是核心价值观,而且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既是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目的最终得以实现的原动力。
三、“和”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和,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辩证法。儒家之和,不是盲目附和,不是不分是非的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
这方面的典范是日本,日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但日本企业家深谙刚柔相济的道理。他们在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关心体贴员工的生活。如记住员工的生日,关心他们的婚丧嫁娶,促进他们成长和人格完善。这种抚慰不仅针对员工本人,有时还惠及员工的家属,使家属也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此外,日本大企业普遍实行内部福利制,让员工享受尽可能多的福利和服务,使其感受到企业家庭所给予的温情和照顾。
“和”的思想,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天人调谐”,即人与大自然要圆融无间,共生共荣;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和睦相处,乐群贵和。相互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合群济众,即鼓励个人的追求与创造,要提倡把个人的目标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表现在经济活动上,则强调和气生财,买卖双方要相互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以互惠互利为目的,互不欺诈、谋取双赢。生意中一时达不成协议,也不要伤了和气,“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句话,“和”的思想,是发展之道,处世之道,也是经商发财之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思想,愈来愈显出它高超的智慧光芒。如2002年,济南玫德铸造公司遭到美国两家公司的倾销起诉,提出要征收倾销税,税率高达34.8%—148.3%。公司董事长孔祥存一方面组织人员精心准备,积极应诉,一方面又思考破解贸易壁垒之策,通过分析,他认识到“商战中,敌人和朋友都是暂时的,只有企业利益是长久的”,意识到“聪明的商人应该善于化敌为友”。经过努力,在企业取得胜诉的基础上,孔祥存向美国同行发出了不计前嫌,相互合作,谋求双赢的信息。由于双方有利益共同点,遂签署了相互撤诉、各类产品生产合作的协议书。采取这一措施,不但使玫德铸造
公司打破了美国同行的贸易保护措施,有了向世界顶级同行学习的机会,而且每年有几亿元的国外订单接踵而来。虽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该公司仍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创利税
4.55亿元,其中利润3.05亿元。
这充分说明,儒家“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思想在现代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必将更加放射出东方思想的光辉。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独立主体,必然要与其他企业发生横向关系,而儒家的“和谐”与“乐群贵和”的思想,有利于协调各行业、各部门、各企业、各环节的关系,有利于协调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关系,有利于统筹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而劳企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将能够保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⑧
四、“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英国企业家皮京顿说:“在一个企业中如何创造合作亲善的关系,这便是管理者的最大责任。”
(一)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即通过协调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和谐管理状态。“和”是组织管理的最佳境界。“以和处之,则情相合;以礼待之,则分相安”。“以和处”、“以礼待”就是说,儒家要求管理者在与人交往中不但要以诚信待人,而且行为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它要求管理者把“和”的思想纳入到管理当中去,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平和、宽容、顺从、团结、信赖等特征。大家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在组织结构中,“人和”解决得好,就能提高生产力,减少人力资源浪费;解决不好,人际关系复杂,甚至钩心斗角,相互拆台,必然事倍功半。和谐的气氛能够引导员工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并且有效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的产生,减少人际摩擦和组织内耗,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仁慈领导的思想根源,在于儒家文化的“仁”。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宗教中都有相似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仁慈领导从“仁”字出发,对下属个人的福祉做个别的、长久而全面的关心,可以换来下属的感恩图报,无疑有利于上下级和谐氛围的营造。而“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又正是工作满意感的决定变量,工作场所的人际和谐对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工作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作为高水准生产率的必要条件,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曾对“和谐的上下级关系”给予高度评价:“在雇主和工人之间应该经常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他们以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时,他们就能共同使剩余额猛增,以致工人工资就有大大增加的充分余地,制造商的利润也会大大增加”。
(二)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⑧ MBA工商管理案例800
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世故的国家,应该更加注重人治,是一种理情兼顾的精神。如果一个企业只把员工当做被管理者来看待,而不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来处理各级员工之间的关系,该企业就容易出现人的异化。上下级发生冲突时,如果管理者以高风亮节使下属心悦诚服,下属就会自觉将自身行为纳入管理者所期望的轨道,从而与上司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1、儒家的“和”是有原则的“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这里的“和”指协调、和谐,而“同”是指真正有德行的人是善于与人和睦相处、协调各种关系的,但并不是意味着盲目附和、盲目苟同。管理者在履行其职责时,难免要对一些人的违规行为进行批评指正,其所做决策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期望,这样就会在组织中产生矛盾。此时,管理者应坚持维护制度的权威,实施符合大局的决策,要做好协调工作,让更多的组织成员全面了解管理者行为的依据和目的,同时对利益受损者要做好其思想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和认同。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及时消除,实现组织的协调运行。
2、儒家主张以“和”为主,以竞争为辅的原则
在和与争的关系上,儒家认为和是目的,竞争是手段,争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取得“和”,竞争并不排斥人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内部的人和是绝对没有竞争优势的。对外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内部的人和。再有,“和为贵”不仅适用于组织内部沟通,同时也适应于组织与组织的沟通,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沟通。当代竞争也要求“和”,要合作竞争,在竞争中,相互学习,争取双赢,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通过和谐竞争,为社会创造价值。儒家之“和”表现在组织管理活动中,一是用来协调管理者与普通人的关系,达到二者的团结;二是用来协调管理者与管理者的关系,取得二者之间的和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和文化是发展的文化,它承继着中国古代文明,又影响着未来的发展;它来自于古代先哲的思想,又吸收了现代文明的成果;它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在服务现代经济中接受新的检验,并从中丰富发展自己,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和文化是和谐的文化。在中西文明对撞中,它与西方文明和谐共存,对当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杨伯峻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1980(1)
[2]伍玉林,赵金楼,李健.“和合”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9(1)
[3]顾纪忠.“和为贵”的沟通理念与现代管理[J].南通大学学报:2008(3)
[4]郭晓薇.儒家文化中的领导方式与上下级人际和谐[J].行政发展:2007(12)
[5]彼得·德鲁克.有成效的管理者[M].许是样译.械工业出版社:2005(1)
[6]魏英敏.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M].昆仑出版社
第四篇:传统家族文化对现代家族企业管理的影响
刍议传统家族文化对现代家族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要:家族企业根源于传统社会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及社会结构。本文分析了传统家族文化在我国家族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对现代家族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对传统家族文化进行改造,“排除其弊端,弘扬其精粹”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家族文化;家族企业;管理;影响
一、家族文化与家族企业
家族文化主要指调整家族成员和家族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宗族观念等的总和。中国家族文化从形成发展到今天,其特征总的说来可以概括为:明显的宗族性;凝聚性;礼俗性;自我封闭性。
一般认为,以一个或几个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作为企业的核心,直接控制其所有权或经营权的企业组织,就可以称为“家族企业”。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家族基础上的社会,家族文化已深深地积淀于整个社会关系之中,成为影响和形成中国人价值观的要素所以,企业经营在这种环境下,自然深受家族文化的影响而家族企业的特点更决定了其管理理念必将秉承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家族企业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换言之,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构成了家族企业管理的文化根基。
二、传统家族文化对现在家族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1、产权高度明晰化。家族内部的产权高度明晰化从家族成员与资产关系上看,无论是家庭独资经营,还是承包、租赁经营,都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进行的。家族企业成员向心力强,凝聚性高,彼此有互助精神他们具有一种天然的命运相关的共识,容易团结一致,产生较大的亲和向心力再者,家庭成员都比较忠贞,他在其家族企业就职后,则他的个人期望和家族压力等使他难以脱离该企业。
2、简化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手足情深、家族事业等类似观念在家族企业形成过程中作为非正式约束为其特定的制度安排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动力激励机制的直接性作为家族企业,其经营者常常是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企业的经营效益好坏直接影响到经营者也即所有者的切身利益,这也就充分表现了产权内在激励机制的实现。
3、经营观念与目标政策的一致性由于中国人非常讲究家族的“延续性”,所以企业主的创业精神和经营方针都要求其子女继承和发扬光大因此,家族企业的接棒人较为注重企业过去的信誉与展示的招牌,其所作所为希望再塑企业的美好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家族企业比较有社会责任,不会贪图小利而破坏家族企业的传统信誉。有利于企业良好信誉的建立与保持。
4、领导效率好,管理成本低。由于家族企业大部分都是以血缘裙带关系的成员组建起来的共同体,因而,便于集中领导,实行一元化管理不仅如此,而且还表现为由血缘和亲情关系使得管理费用低,由此可大大节省管理成本。
三、传统家族文化对现在家族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家族企业过了创业期,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就会凸现出来。中国注重家庭的传统文化具有两个显著特征:排他性,即排斥家族以外的人或组织;专断性,即行事具有较强的长者意识和专断作风。这一者都是不利于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
1、排他性将家族企业置于封闭保守的境地,使企业不愿引进先进的文化和管理理念,没有与开放社会和开放市场保持协调一致的企业文化,人为地阻碍了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严重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企业内部,排他性意味着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一方而是阻挠优秀职业经理人和社会专才的引入,使企业内的委托代理链条拉不长,严重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而是山血缘关系及家族关系决定的员工与决策者之间的亲疏远近,决定了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报酬,严重地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其能力的发挥。
2、专断性则体现在企业领导者的家长作风和个人主义泛滥。企业领导者一是容易盲目自信,凭经验决策,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方法;一是独断专行,压制不同意见,妒贤嫉能,压制了企业接班人的创新意识;二是对职业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防范心理,对实行分权制管理感到恐惧。领导者在创业时期形成的权威和对企业长期保持绝对控制,家族企业的管理文化要求员工盲目相信领导者个人,明显忽视了员工的创造性和价值,再加上领导者自身能力的局限,极大地降低了决策的质量。
四、扬弃传统家族文化,推动家族企业发展创新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对传统家族文化进行文造,排除其弊端,弘扬其精粹,实现传统家族文化在见代企业管理中的扬弃,演变和创新出适应现代企业高度发展要求的新的形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淡化家族色彩,实现治理机制创新。家族企业必须淡化家族色彩,实现治理机制创新:建立并完善企业的董事会制度;实行职业经理制度,面向社会招聘经营者,逐步实现两权分离;完善家族制企业的监督机制。
2、突破“特殊主义”人际关系模式,实现用人制度创新。改变其封闭的任人惟亲的用人模式,创立一套开放合理的用人机制:努力提高企业内部家族成员的素质,把握好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位置和作用;重视外部人才的引进实行人本主义管理,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企业环境。
3、将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塑造特色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竞争实质上
是文化的竞争。家族制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应对传统的家族文化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淡化家族色彩,塑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构筑企业竞争力的内核。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身从传统型企业家向创新型企业家转变。
参考文献:
[1] 汪晓梦.传统家族文化与我国家族企业管理.乡镇经济[ J],2005(1)
[2] 王毅杰,童星.家族企业、家族文化、社会信任[J].学海,2002,(3).
[3] 卢现祥.论华人企业的家族式管理[J].华东圣济管理,2000(1).[4] 李翔宇.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管理[硕士论文].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2001
[5] 吉青.儒家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及其现代价值.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vol 4(1)
[6] 张华.家族式企业及其特征分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Vol.22
[7] 田祖海,毛朝阳.传统文化与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vol 16:(5)
第五篇:浅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500字)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却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我们说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我们说道家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它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比如老子认为天地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即使是面对残酷的现实,道家也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道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简言之,道家则是“出世”的思想。他们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毕竟社会需要入世的,也需要出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