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不是做出来的
企业文化不是做出来的贯通于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由“做”组成的词,比如说做情——上次我结婚你挂了500元的礼,这次你嫁女我就挂600的礼;做书——而不是“著书”,把图书像小孩过家家做泥菩萨一样,七拼八凑地做出来„„总给人做作、做秀的感觉。在英语的语境里,做(make),Make love,make a show„„同样给人矫揉造作的印象。笔者以为,企业文化可不是做出来的。
可是,曾几何时,一些企业却以为企业文化是“做”出来的。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在轰轰烈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又听说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竞争的一个有效的管理手段,于是私心里也想给自己的企业做一个企业文化。于是,他们或者把那些牛皮满天下、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的大师请来,或者自己依样画葫芦、照着别人的一套自己也做一套。
这两种“做”法同样是错误的。
第一种,外请智囊。我常常怀疑,企业文化是请外人能做得出来的吗?外人对你这个企业一无所知,这样做出来的企业文化,是你自己的企业文化吗?或者即使外来的咨询师,在为你的企业“量身定做”企业文化之前,也照例搞一回调查、摸底,请问这样的调查会有多大的真实性、多深的深度、多可信的第一人称感呢?这样做出来的企业文化,我以为肯定会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的。姑且打个比方,企业文化如同我们从一个家庭进入另一个家庭时感受到的气氛、基调,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你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但是你一时半会儿又难以道明其不同在哪儿、为什么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叫你为某个家庭做“家庭”文化,你能够做出来吗?如果你能够做出来,我以为你所做的,只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你做的不是这个家庭的文化,不适合于这个家庭;第二种,你是按照你的理解、你的理想,从别处克隆过来的。请外人给企业进行做企业文化,我以为会有同样的弊端。
第二种,企业没钱外请,就自己依样画葫芦来一个。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企业文化,岂是随便就可以临摹出来的?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企业文化就是这样的琴声,临摹者画了个手指,没有得到企业文化的“琴声”;画了个琴弦,同样也得不到企业文化的神韵。
为什么是错误的呢?
这就要从企业文化是什么说起了。具体的概念,我不想说了,别人炒得太多,已经使人麻木。那些文绉绉的长句,看了使人头昏眼花,还不如从自己的感受里直接说几句大俗话。
笔者以为,企业文化是内在的、灵魂的事儿,不是外挂的配件。“这里的文化,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处世为人的哲学;不是俱乐部,而是参加俱乐部的动机,不是社交活动,而是社交方式;不是运动会的奖牌,而是奖牌折射出来的荣誉观;不是新闻,而是对新闻的评论;不是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而是对工作环境的感情;不是企业管理活动,而是造成那种管理方式的原因„„总之,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它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也就是说,知识、利润、人际关系、俱乐部活动、奖杯、新闻、工作环境、经营管理活动等外在形态,并不就是企业文化本身,企业文化是超越于这一切背后的态度、心理、哲学、动机、方式、观念、感情等。前者是形,后者才是神。有形无神不叫企业文化,有神无形则是不可能的,形神兼备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相对于现在对企业文化作肤浅理解的风气而言,笔者甚至想矫枉过正,强调企业文化先是内在的,然后才是外在的。事实上,这个道理也很容易理解,鲁迅说: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从水管理流出的是水,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的“内在”,就必然相应地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的“外在”。反过来却说不通了,不可能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的“外在”,就必然相应地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的“内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矫揉造作的企业文化,太多了。现实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大流弊,就在于此。
既然企业文化首先是内在的,那么,企业文化是如何“发表”为外在的呢?这就是笔者的第二个观点:企业文化是由内向外辐射的。按社会学鼻祖韦伯的说法,“内含的价值观往往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冲突表现出来”,所以企业文化的外在又表现为“行为方式”,包括个人做事的习惯和企业做事的风格。
表现为外象,但并不就等于外象。具象与本质,虽然只有一墙之隔,有时候却一别天壤、大相径庭。重视外在而忽略内涵、得其末而失其本,其结果必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越走越离谱儿。前面所的两种做法,错误所在,就在这里。
那么,为什么重视外在而忽略内涵的做法就错了呢?我们难道不能做做花拳绣腿来蒙哄外人吗?肯定不能。任何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就在于希望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传播功能等,来达到对企业进行文化管理、提高效率的目的。“做有文化的企业”这种提法曾经在企业界沸沸扬扬,我以为很好,反映了企业对于提升管理水平的需求。
企业文化怎么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呢?内在的企业文化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呢?这里就有必要简单引入笔者的第三个观点——企业文化渗透论。笔者以为,企业文化,主要指价值观、核心理念、企业精神等内在的范畴,如同盐溶于水,如同气荡于胸,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点点滴滴,渗透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方方面面,时时刻刻,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制度,一项规定,一种机制,一种氛围,无处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如同空气中的氧气、盐水中的盐分,四处渗透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过程中。渗透,是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途径。企业文化是通过渗透才产生力量的。企业文化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它就对员工管理发挥了作用;渗透到生产流程中,它就对产品发挥了作用;渗透到战略规划中,它就对企业战略发挥了作用;渗透到车间管理中,它就对现场管理发挥了作用;渗透到绩效考核中,它就对员工绩效发挥了作用;渗透到质量控制中,它就对产品质量发挥了作用„„企业文化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全程的。生产经营中的任何一道环节,不可能没有企业文化的影子。企业文化就是躲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种神秘力量。企业文化的渗透路线,可能沿着行政线路上下激荡,也可能沿着民间舆论左右伸展;可能在精神的鼓励下奋然前行,也可能和利益、和责任、和权力结伴而行„„
企业文化的渗透为什么具有正面的建设力呢?原则上说,企业文化的渗透,正面负面的力都可能会有,但我们基于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来考虑,当然是希望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促进力了。这里需要引进相关论者的一个观点——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绩效文化。笔者对这个观点深为赞同。为什么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绩效文化?这当然是出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赢利目的之考虑。而企业文化的绩效文化表现为三种:点绩效、线绩效和面绩效三个层次。
点绩效:指的是个人绩效,员工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就在于通过自我激励与开发,提升绩效能力,持续地取得高绩效,并据此取得合理的回报。员工的行为、技能与态度固然重要,但永远是手段,是过程,绩效才是真正的目的。比如说IBM与此相联系的基本价值观是“力争取胜”,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一次作对”。郭士纳认为:“所有IBM的员工都有必要认识到,做生意是一个具有竞争性的活动,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没有其他的选择。在新IBM中,那些缺乏竞争热情的人将找不到他们的适合位置。”
线绩效:指的是流程的效率及流程中团队或部门的效率。如今,企业的商业模型已由产品或技术导向逐步转向客户导向,所以线绩效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能够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快速服务;第二个表现则在企业内部,表现为以团队的形式运作,使得团队绩效和部门绩效最大化。比如IBM与此相联系的是“快速行动”和“团队精神”两项基本价值观。“这是一个有关速度和磨练的事业。我们不能再执迷不悟做一个完美主义者了,因为完美主义会使我们错失市场良机,在新IBM,成功的人士都是动手做事的人——而且是快速而有效的做事的人。”
面绩效:指的是企业的整体绩效,但其衡量指标不是盈利水平或销售额,而是以绩效为基础的企业生存能力,是持续的为客户所认可的绩效创造能力。
内在的企业文化经由渗透而发挥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绩效,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通过这些分析可知,前面两种“做法”,显然无法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是错误的。
既然第一种方式是错误的,那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还能不能够借助外脑呢?难道我们只能自己做而不能请人参谋了吗?这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方式问题,笔者也在思考、探索最佳的方式。
一方面,我们看到,沸沸扬扬的外请方式,虽然被那些咨询公司吹上了天,但我以为都是不太成功的。走到市场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什么“团结,开拓,进取,创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何以然者?一半原因就在于这些咨询公司会将自己毫无创意、脱离实际的方案,一次又一次推销给一家又一家企业,哪管你合适不合适、有用没有用(另一半原因可能是某些花不起钱请咨询公司的企业,自己仿造而出来的劣质品)。这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企业文化,我以为恰恰是企业无文化的证明,不但没有给企业带来经营管理的进步,反而恶劣了企业的文化风气,我以为这就是企业不能完全相信咨询公司、将企业文化建设交给它做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又发现,虽然企业对自己的情况了如指掌,但却常常在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上也犯迷惑,知识和信息明显不足,一叶障目、坐井观天的现象非常普遍。最令人感到头痛的,可能不是企业的知识不够,而是企业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各种牵制力量或机制,让你要做哪怕一件小小的事情,都要头破血流。也就是说,企业的现实是多种力量、多种阻碍因素综合平衡而造成的,宿命一般地,只能是这样,而不能有什么改变,要改变,难于上青天。企业的这种弊端决定了,企业在进行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时,常常要请外来的咨询公司。
一方面,我们质疑咨询公司做的企业文化根本上就不适合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却又离不开咨询公司,现实就是这样的一种悖论格局。怎么办呢?有没有更加高明的办法呢?能不能取外脑之长补己之短、进行优势互补呢?
笔者曾在咨询公司呆过,也在实业公司干过,就笔者的亲身感受而言,外脑与企业,各有优劣。外脑长于知识、信息和塑造企业文化的流程方法,而缺乏对企业实际情况的切身感受;企业长于对自身情况的切身体验,毕竟“知道病状的莫过于病人自己”,但却缺乏知识和技能。笔者以为,最好的方式是内外结合:咨询公司提供知识、提供信息,提供塑造企业文化的通用模式,企业自己亲自来做,认认真真去做。就像游泳教练教我们游泳一般,游泳教练教我们原则、方法、技巧,我们自己在水中摸索、实践,一天天练习,一天天进步。
既然第二种方式是错误的,那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就不能依样画葫芦了吗?
笔者以为,不管采用那种方式来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最后一定要到位。什么是到位呢?到位就是到达企业文化的内在层面。也许按照企业文化权威沙因的企业文化4层次理论——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更有助于指导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当然,这些层次之间,并非截然独立的,而是相互过渡、相互衔接、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参考企业文化的渗透说、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绩效文化的理论,或许更好。
总之,自己“做”企业文化,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外在的标语、口号、LOGO、CI,或者行为规范、制度大全,并不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隐藏在这些东西背后的关键的东西。企业文化建设,也就不是向外面公布自己的一套CI,向内部灌输自己的一些制度,而是将贯穿于这些东西背后的东西——文化,真正地与内部员工和外部相关者进行互动式的沟通,直到两者之间心口如
一、言行一致、内外和谐、良性互动。打个比方,企业文化建设就如同练气功,你必须气充丹田,然后通过任、督二脉流贯全身,才构成力量,才能到达处处挨打却一处也不受伤的境界。如果你仅仅在丹田部位画一个“刀枪不入”的符号,或者自欺欺人地树立一个“刀枪不入”的愚昧观念,如同当年的黄巾军一般,最后八国联军一来,打哪儿哪儿受伤,最后一颗子弹打来,一命呜呼。还可以以人为喻,企业文化就好比一个人由内而外折射出来的风格、气质。请外人做出来的企业文化,就好比一个人身上穿的衣服。如果衣服做得好,和主人非常相称,那还好,至少可以反映主人的某一方面的个性特点;如果做得不好,那就不但不能为主人掩丑扬美,反而还糟蹋了主人的形象。说到底,衣服终究是衣服,不是内在的文化,衣服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已,要真正做好企业文化,还得从内部用功夫。
第二篇:年终财务决算是怎么做出来的
年终决算是怎么做出来的
年终决算调账目的:一是清楚结余类型和金额;二是总收入和总支出相等,具体为经济分类支出明细表中的资金来源平衡和功能分类支出明细表中的会计科目平衡。
一、会计平台基础操作
每月数据录入(001)——审核(999)——记账(001)——12个月都记账后——“报表”操作——“打开报表”(4个表:资产负债表,收入明细表,功能分类支出明细表(科目分类),经济分类支出明细表(差旅费、招待费等)——数据——计算
二、报表调整和分析
A、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中的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同银行对账单和出纳处现金核对,保证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正确性。利用公式历年结余+本期总收入—本期总支出=期末结余。确定期末结余总数,分解组成类别。
B、收入明细表:调整并保证收入明细表中的各项科目(基本和专项科目),同市局、县财政下拨数要一致。
C、功能分类支出明细表:
利用公式本年支出—(本年其他收入+本年拨入经费+历年结余),以支出为标准,标出正负差额值。
理论讲解:“-”表示少支出,即可理解为结余;“+”表示多支出,即要调账;可见“-”是少支出,要使“-”为“+”就要做经费支出,同时对“+”表示多支出,就用“-”进行等额冲抵,最终平衡。
会计分录为:借方:经费支出:X元(标“-”的该科目),借方:经费支出-X元(标“+”的该科目);
实际操作:收入明细表,功能分类支出明细表进行核对,以支出为标准,标出正负差额值。记忆:标红部分:一旦标明A会计科目金额为+X元,就作贷方:A科目经费支出-X元(理解为对多支出的金额进行冲销,直白一点记忆+X元金额,需要在会计科目中表现为经费支出贷方反映,借方-X进行冲销),一旦标明B会计科目金额为-X元,就作借方:B科目经费支出+X元(理解为B科目做经费支出,直白一点记忆-X元金额,需要在会计科目中表现为经费支出借方X进行冲销)。
C1 调账时的难点:关于年终决算时,超支和少支的情况处理
1、超支,在收入小于支出时,多支出了一点点钱,报表不平衡,可以用暂存款进行冲销。
原来的数据是2138348.59元,-9961元(直接从账单中拿出,2011年入账),-0.32元,用暂存款冲销多支出0.32元,导致暂存款和经费支出减少。分录:借:暂存款——局0.32,贷:经费支出——杂项0.32,调账时,用等价分录即为借: 暂存款——局0.32,借:经费支出——杂项-0.32.也可以理解成超支金额用暂存款拿钱出来平衡,导致暂存款减少,作借方为正,同时进行调账处理。借方为负,-0.32元在借方做经费支出。利用收入支出明细表(“平台——辅助——专项查询功能”)查询出比0.32元大的“专项工作-资金来源-会计科目——科目名称”数值来,调整值小于或者是等于查询值。例如:2010年12月25号凭证。
2、少支,在收入大于支出时,把多余的钱往暂存款中转移用于虚列支出。暂存款内比:把多余的钱往暂存款中转移用于虚列支出,经费支出和暂存款均增加。借:经费支出,贷,暂存款。表现形式为经费支出和暂存款均增加。借:经费支出,贷,暂存款。
C2调账时的重点:利用科目和专项的查询,调整到市局拨款中预算科目收支一致。平台中点击“辅助”——“项目”——“收支明细表”
收入科目:
40702(其他收入项目收入)、40701(其他收入基本收入)、40102(拨入经费项目收入)、40101(拨入经费基本收入)
支出科目:
50102(项目支出)、50101(基本支出)。
备注:40702对应50102是查询其他收入中的项目支出情况,40102对应50102是查询拨入经费收入中的项目支出情况
项目类别:02(预算科目)或03(专项工作)
项目编号:具体到某一科目和专项(如果不选择该项,是对整体科目和专项进行查询)。
用“预算科目的查询”多用于功能分类支出明细表中对科目调整。用“专项工作的查询”多用于科目和科目之间的调整。D、经济分类支出明细表:
在2010年支出合计同功能分类支出明细表中的总支出进行核对,数据无误后,对其进行分解:
1、财政预算安排支出;
2、其他资金安排。利用公式财政预算安排支出=历年财政结余款+2010年财政收入—2010年12月31日财政结余同报表中“财政预算安排支出”进行核对,有误,进行“资金来源”的调账处理。调账格式是:借方:经费支出——财政预算安排
—X元;借方:经费支出——其他收入
X元。(该调账格式是财政预算安排多支出,其他收入少支出)
三、手提电脑中程序
在论坛中下载参数后——装入——任务——“2009年部门决算表”——“作为当前任务”——录入——数据录入
2010部门决算报表软件(久其通用数据管理平台)——任务——作为当年任务——数据录入——传送(数据转入和数据传出)
四、年结程序 明确会计分录:
1、借方:拨入经费(理解为:拨入经费减少);
贷方:结余(理解为结余增加,记贷方,为负债部类科目)。
2、借方:结余
贷方:经费支出(经费支出为资产部类科目,减少,记贷方)
年结程序具体: 第一步: 财务会计——总账——期末处理——结转凭证定义——弹出窗口点“增加”——弹出窗口在摘要处写“年末结转”
例如:转出科目:40101(拨入经费基本支出)
转入科目:30301(基本结余)
在“转入科目按实际余额方向”划勾。
——点保存——弹出窗口“增加”——弹出窗口在摘要处写“年末结转”
转出科目:40102(拨入经费项目支出)转入科目:30302(项目结余)
在“转入科目按实际余额方向”划勾。
同理:
1、转出科目:拨入经费的基本支出 对应 转入科目:基本结余
2、转出科目:拨入经费的项目支出 对应 转入科目:项目结余
3、转出科目:其他收入的基本支出 对应 转入科目:基本结余
4、转出科目:其他收入的项目支出 对应 转入科目:项目结余
5、转出科目:经费支出的基本支出 对应 转入科目:基本结余
6、转出科目:经费支出的项目支出 对应 转入科目:项目结余 第二步:
结转凭证生成——一个一个地点“生成”。第三步:
账表中的“科目余额表”同年终结算表核对,一一核对现金,银行存款等,重点是“拨入经费”,“其他收入”,“经费支出”没有数据就可以了。
第四步:
期末处理——月末结转——显示“关闭” 第五步:
期末处理——年末结转 第六步:
期末处理——会计期间维护,打开“2010年1月——2010年12月账。
打完收工,欢迎明年又来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第三篇:好的活动策划是如何做出来的
好的活动策划是如何做出来的一场好的活动策划对于企业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在这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形势下,将越来越倚重营销主导型和混合型活动策划,这个领域也将成为国内各大媒体未来的战场。活动策划它的类别有很多,如果要办一场大型的活动策划需要做好一切准备,更要对活动策划(http:///)的一些特点有所了解。
活动策划类别:营销主导型活动策划
指其活动以盈利销售为主、品牌宣传为辅而展开的主题策划。
主要特点是活动本身就是一块“磁场”,具有足够吸引客户热情和消费者眼球的魅力。传播主导型活动策划
品牌宣传普及为目的:
指以品牌宣传为主、盈利销售为辅的策划。
娱乐政治色彩为目的:
指受人的文件指示或人为安排而进行的策划。混合型活动策划
兼备了以上两个类型的特点,既做营销又搞传播,属于“鱼和熊掌兼得”型
活动策划特点
活动策划具有大众传播性
能够够激发品牌在群众中的美誉度,能够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引起公众的注意
活动策划具有深层阐释功能
能够把企业要传达的目标信息传播得更准确、详尽。
活动策划具备公关职能
能最大限度地树立起品牌形象,让消费者不仅从产品中获得使用价值,还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喜悦。
活动策划的经济性优势
成本远远小于广告费用,又能够很快取得效果,同时更直接地接触到消费者,及时获得市场反馈。
活动策划具有延时性
一个好的活动策划可以进行二次传播。
一场大型活动策划需要做好的准备
1、目标
明确定位公司活动的目的,确保每一场公司活动都有自己的使命
2、预算
3、参与者
明确目标参与者。
4、交通
要考虑到任何可能的交通问题,确保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
5、主题
创立活动主题。主题的选择必须和目标相关联,更重要的是要令人过目难忘。
6、时间
设定活动的时间范围。
7、场地
对活动场地进行现场查看,包括停车情况、餐饮设施以及其他的功能。询问两个近期使用过该场馆的公司名称,问问他们的使用感受。
8、请柬
请柬要富有创意,这是为活动营造兴奋点的第一次机会。请柬必须和活动的主题相关,确保
请柬中包括敬请回复的日期,并指定专门人员对回复情况进行追踪。
9、细节
任何细节都不能因其细微而被忽视。比如,对于活动所提供的食物、娱乐节目、音乐、舞蹈和小品等等,这些要征询参考意见。
10、记录
对活动进行拍照录像,以供日后参考。(除特殊情况)
还有更多请到优众营销:http:///cehua/
第四篇:尊师重教必须是做出来的
尊师重教必须是做出来的
小学、中学、大学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讲,动静比老师还大,这且不算,还有打扑克的、打手机、打游戏,吃零食的,制止都制止不住;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坐着回答老师的提问,连屁股都不肯抬一下;为什么一些学生敢在网站上用一些野蛮、粗暴的帖子攻击辱骂老师,奇谈怪论、下流语言、人身攻击老师和学校,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伤害了教师自尊,更给中国教育形象抹了黑;为什么社会有针对老师而流传的顺口溜“上告教委整死你;得罪校长治死你;笨蛋学生气死你;野蛮家长打死你;不涨工资穷死你;竞聘上岗玩死你;职称评定熬死你;考试排名压死你;教育改革累死你;假期培训忙死你;光辉职业哄死你;一生操劳病死你;公务员待遇想死你。”出现这一系列严重问题根源在于政府、社会、家庭没有真正的尊师重教的意识和行动。待到“教师节”来临之际表面说一说宣传宣传而已。很让人不可思议,感到某种悲凉和凄楚。没有尊师重教的环境只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抱负、有纪律的新一代吗?一个连自己的老师都不尊重的学生,怎么可能是一个文明的学生吗?一个在学校读书时都不文明的学生,将来又怎么会成为一个文明公民和“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
一、我国的优秀文化传不继承,尊师重教是空话 尊师重道是我国古代很重要的一个项目。对此说得最透彻的无过于荀子《大略篇》的几句话:“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贵师而重传,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传。贱师而轻传,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所谓“尊师”,并不仅是对于老师个人表示敬意与慰劳,更重要的是对于老师所传授的“道”表示重视。“道”是什么?“道”就是我国文化的传统,包括学术道德的全部。所以,“尊师重道”四个字总是连起来说。因为“重道”,所以才“尊师”。从前的老师教授的内容,以做人为主,讲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种学问是与儒家的世界观相一致的。要进行做人的教育,老师就不能不修身,为学生做出表率,所以,从前的老师大都品格高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说的就是师道。因此,尊师,重道,在内涵上是高度一致的。
我国古代有一套学生尊师的礼则。学生入学,先要行拜师礼。清代的拜师礼仪是,在学堂的正中摆好桌子,学生拿着“贽”(见面礼)在学堂外等待,老师出来召见,学生进去献贽于桌上,先向先师孔子牌位跪拜,然后向老师行跪拜礼,老师站立以揖礼相答。以后每天早晨入学堂,晚上出学堂见到老师,都要对老师作揖行礼。堂上先生提问,必须站立起来回答。向老师请教也要起立,老师讲解,要垂手恭听,命坐,再坐下。这种起立,恭听的礼节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国古代,老师在社会中有相当高的地位。古人所列举的应该受到特别尊崇的对象是“天地君亲师”,老师占有一席。民间“俗以天地君亲师五者合祀,比户皆然”。儒家经典《白虎通义》特别强调: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老师被列入与君、父共同受特殊尊敬的行列。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子,更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即使是天下至尊的皇帝,对他也要顶礼膜拜。为了推行尊师重道的宗旨,朝廷对各阶层的教育都有规定。首先是皇家。唐代规定,太子的老师授业时,太子必须出殿门迎接,先行拜师礼,老师答拜。每进一门,先让老师进,太子后随。入殿后,老师坐下,太子才能落座。这种礼节,成为唐代的定制。到清代,朝廷规定国子监的学生初见国子师时,老师在堂中等候,学生进来后,对老师行三揖礼,老师站立受礼,然后老师位于西边,学生在东,面向老师,听老师训诫。训诫完毕,学生行三揖礼退出。而在民间还有众多私塾,这些私塾中师生之间的礼节,朝廷也都作出了规定。当然古代的这种尊师行为固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其中不无封建糟粕,但它所体现并流传下来的尊师敬长精神,则是值得今天继承和提倡的。
已故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十分尊师。“徐特立”就是毛泽东的老师。后来,他参加了革命,参加了共产党,在革命队伍中得以锻炼成长,当了主席。但他永不忘师恩,在徐特立先生六十岁生日时,毛泽东主席给徐特立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主席多么尊敬老师啊!毛泽东主席也是尊师的典范。连伟人都这样尊师,由此可见尊师是优良传统,是一种美德。连伟人都这样尊师,我们有理由不尊师吗?
尊师重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尊师重教是一种美德,尊师重教是一种优良传统,我们要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尊师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果某学生尊师,老师就会喜欢他,就会把更多的时间给他,甚至把老师所有的知识倾囊传授给他。有很多名人都是由于尊师,所以得到了许多知识,终而成为名人。相反,有的学生不尊师,让老师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从而冷落他,甚至不愿教他,对他爱理不理的,这样的学生总是一无所成,什么也学不到,空手而归,而后就痛苦地生活,平庸而去,给自己留下的是终身的遗憾。由此可知,尊师重教可让人获益。
二、政府社会家长不重视,尊师重教是空话
尊师重教的责任来自于政府。我们的各级政府虽然也非常的重视教育,每年用于教育的开支是比较大的,大学,中学,小学都在修建大量的教育设施,修建崭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但是我们教育硬件设施搞好了,教师的素质没有提高,用于提高教师素质的花费却不多,用于改善教师侍遇的钱却不多。特别是政府的所作所为造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行政化和教师“官本位化”,“万般皆下品,惟有当官大”的确己成今天的事实,教师的待遇、荣誉、职称,甚至教师教课的权利全都在官员手中。教师的重教爱徒的本性,“师道尊严”从物质待遇上、名誉上、工作上、心理上甚至人格上,全方位地根除、半吊子市场化的拜金主义的侵蚀,社会的尊师重道的风气普遍下降。然而重建教师心灵深处的职业自豪自信,重建社会心理的尊师重教,谈何容易!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教育的作用首先被考虑的就是对GDP的贡献。能出口创汇吗?能解决就业问题吗?能成为纳税大户吗?能成为政绩工程吗?能成为城市品牌吗?如果能,都是间接的。更间接的是,国家对教育不是重点投入。这仅有的一点钱,表面上是用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偏重高校„„真正的尊师重教,不是给予小恩小惠,而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并给以相应地位。所以,尊师重教首先就从最底层的教师开始。最底层的教师你都如此尊敬他们对待他们,更何况其他人?若对待最底层教师的态度不尊敬,做法还近乎让人心寒,又何谈什么尊师重教何谈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而在其他先进国家,教师的待遇都相当不错。这种待遇,无论地区无论贵贱。如美国中小学的教师,属于社会的中产阶级,处于中等偏上的社会地位,有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像,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从清政府那里获得了数量相当大的赔款,当日本的大臣向明治天皇提意,把这些赔款的大部用来改善国民的生活和扩充军费时,明治天皇的决定是将赔款全部用于教育事业。日本的强大与它尊师重教的做法是分不开的。等到全社会都真正形成了尊师重教的风尚的时候,我相信那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候。
尊师重教的责任来自于社会。老师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在素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伦理的代代传承及教师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中的崇高地位,约束着每一个个体师者,因为一旦他们变成“害群之马”,就将不仅不见容于自己身处的这个“共同体”,也将遭到全社会唾弃。在今天,社会风气败坏而影响到了教育界,今天教师拼命“扒分”的不少,钻营官场的也不少,今天得过且过“混事”的很多,重职称重名誉而轻实干轻学问的很多。重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社会中的师道尊严,重建曾经遭到摧毁的“教师的精神共同体”,使每一个教师在内心深处以自己的“教师身份”而无比自豪,同时使全社会发自内心而非抱着实用主义态度地对教师怀有崇高的敬意。我们老师的劳动是最辛苦的,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有的教师抱病坚持工作,从未请一天假,没耽误学生一节课;有的教师,顾不得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把愧疚深深地埋在心底;有的教职工经常早来晚走,加班加点,不计报酬;有的教职工默默为别人分担劳务,不讲半句怨言;不少老师为了为备好一节课、出好一套题研究到晚上十二点多;很多老师牺牲了休息时间,找学生谈心,为学生纠差补偏;有的老师为了弄清一个问题,查阅了十几本资料也不嫌麻烦;有的老师为生病的学生跑前跑后,自己两天未能吃上一顿热乎饭。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人说:“老师是铺路石,奉献自己,成就他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生命不息,教书不止;他们对人类唯有贡献,毫无索取,最后呢?也只是“蜡炬成灰泪始干”。
尊师重教的教育来自于父母。老师要教导学生孝顺父母,家长应提醒孩子尊重老师。一个不尊重老师的人,很难做到孝顺父母;相反,一个不知孝顺父母的学生,也很难懂得尊重老师。从前的小孩上学,父亲带着孩子去拜老师,父亲在前面给孩子做出榜样,先拜孔子像,然后请老师坐在孔子像旁边,父子一块儿拜老师,都是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小孩子看到父亲对老师行如此大礼,对老师的教诲就不敢不听;老师受到学生和家长如此的重拜,教学就不敢不严。一个能能够感念老师恩情的学生,将来也一定会报答父母的。请学生家长明白,即将到来的“教师节”目的就是尊师重教,旨在彰显教师的价值,晰明教师的需求,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为教师的专业与精神成长创造条件。师生之间的平等的充满了关爱的关系使孩子对于老师既尊重又信任甚至崇拜,事实上这也正是教育的条件,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因。而不是什么吸金纳礼,更不是莺歌燕舞,觥筹相庆。所以,教师节期间,家长对于教师更应该是祝贺而不是嘱托,更不应该借口教师节送礼要挟老师压力老师。教师节送礼不是好的社会现象,于学校于家长于孩子于国家都不是什么好事。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但是教师即不是神也不是圣!教师需要生存,教师需要吃饭、需要穿衣、需要住房!教师还需要养家,还需要自我发展。天下没有免费晚餐,这对于教师和学校同样适用。学样即不是银行,也不是印钞厂!诸位有没有想过学校的经费该从何而来吗?现实是学校举步维艰,教师难以生存!难道优质教育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造就吗?没有了学校和教师,国人所要的教育又何从谈起呢?因此,尊师重教不能限于空谈,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和吸引大量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也并不是人为制造一些不平等的东西,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给另一部分人谋福利。这种做法,无异于助长了不正之风,也对尊师重教毫无意义和作用。归根结底,还是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让他们能心有所属,积极的投身到教师队伍中,自愿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却不是在某种简单的利诱下,或迫于现实压力,才不得不去做教师。
三、让尊师重教深入人心,变成全民行为
现代社会是知识社会,人才社会。要知识,要人才,就要办教育,要办教育当然要教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靠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当然要靠教育和教师。尊师重教应该是从内心的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支持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的生活侍遇和政治地位。?
尊敬重教,请将“教师节”的“尊师”精神贯穿在每一天,千万不能只持续一天,只是一个口号,在嘴边说说,教师节的时候宣传一下,更不能形式大于内容,尊敬老师,就请将教师节的心态放诸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除了与生俱有的家园之外,学校可以说是我们的另一个成长园地,因为我们除节假日之外,更多的时间都将在校园度过,这样的大家庭很珍贵,因为它是不属于个人的,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营造,共同关注爱护的大家园,我们从这里成长,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这群学子,也将会从这里飞向希望的蓝天,飞向自己理想的彼岸。因此,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去呵护把我们推向人生成功彼岸的学校,更应该以一种求知感恩的面貌和心态去尊爱为我们人生导航的老师们,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唯有学校,是迈向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课堂,是开发心灵,促进知识升华的第一步伐。老师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花草树木需要花匠的栽培,鲜花不经蜂蜜、彩蝶传授花粉不能长出果实,一个人的思想灵魂本是一张白纸,全凭教师一笔一划为学生勾勒。老师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人非生而知之者,塾能无惑?孰能无师?历史可以证明,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假如没有了老师,时代的车轮还能否轰轰前进?
我们要呼吁、要行动,让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能够深入人心,变成全民行为。只有大力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加强师德教育,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只有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术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努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引领社会风尚,才能真正掀起一股尊师、爱师、敬师、谢师的全民风潮。
第五篇:好员工是用心做出来的
员工,是否做的很优秀,虽然与他(她)所从业单位的文化﹑管理﹑规程﹑氛围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个人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往往在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岗位上,员工之间,就会有很大的差别,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主动性﹑细节上以及效果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别,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利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她)们今后的发展空间和方向。我常常在公司里讲:“好员工是用心去做事的,‘把员工做好’就好比把盖楼的地基打牢,这是人生的起航!”下面就用三个事例谈谈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的区别,以供参考。
第一个例子:
我常去一家健身中心锻炼,每次去先到前台用健身卡换衣柜的钥匙,(男浴室内有左右各五排柜子,中间是通道,编号是从1号~110号,每排11个柜子)我常常换衣服时会遇到,洗浴的人不期而遇,挤在了一起,而整个浴室却只有8--9个人。原来前台的服务员发牌子是从1~110号顺着发,大家都挤到了一排,结果原本空空荡荡的换衣间,却人为的让大家变的非常拥挤。因长凳的面积有限,放了换下的衣服,就没有坐着穿衣服的地方,连通行都有很大的困难,偶尔还会有相互碰撞的人产生了不快和争吵。大家虽给前台提了多次意见,但此现象还是会经常发生。可有时候我却发现:洗浴的人比较多,换衣服的人却能合理的分布,从1~10号各安排3~4个人,而且每隔一个柜子安排一个人,大家换衣,休息互不影响﹑相互聊天﹑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我专门去前台看了一下,原来是两位用心,细致的服务员在相互商量着发放衣柜的钥匙。看看,员工不同,效果截然相反!
第二个例子:
我请客或朋友聚会,经常去一家价廉可口的饭馆,因为和他们熟了,去之前打个电话就根据人数的多少,留不同大小的包间,也就是说常常会有不同的服务员来接待我们,该店有一道菜做的很有特点,叫葱姜鱼片,是带汤的、味道特别鲜美,所以我们已经点了好多次,在不同的包间,点过葱姜鱼片后,就看出了服务员之间的差距。热情周到,责任心强的服务员,鱼片送来后,主动用小汤碗给每人盛一份,过一会又会给大家盛一次,以至盛完,而且不停地给客人倒茶,添酒,始终没有离开;而意识差的服务员,注意力只放在给客人推荐价格高的菜品上(每个包间的销售额有考核),鱼上来后盛一次,就再不见人了,倒水﹑添酒客人只能自己动手,点主食时还要出去找她,因为大家聊天喝酒,没人顾及再去分盛鱼片,临走时发现有一半鱼片剩下没吃,心里很不舒服,由于服务员的不用心,给客人带来了损失(有时候打包是不方便,不合适宜的),也损坏了餐厅的形象!
第三个例子:
我们公司做了许多年的外贸业务,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在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前几天,我通过业务部经理分别给两个员工布置了两个产品的市场调查工作,要求他们三天之内给我答复,可刚过两天,一名员就工拿着五六页详细的报告递交给我,我仔细的看了看,很详细,有例表对比数据﹑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他个人的看法,我非常满意,而另一位员工到了第四天才把一页纸的文字“报告”送来,我一看全是空话(只是应付而已),没有任何的用处!我从事了十几年的管理工作,深感同一个公司的员工,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责任心、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上,有着极大的差别。我给用心的员工布置一件事,他们总是高效,准确,完整的完成,而有些员工不是说忘记了、就是说出种种的困难和理由、或者是拖拖拉拉;用心的员工犯一次错误或出现一次失误,只要你指出来,讲清道理,他(她)决不会犯第二次,而有些员工,同样的错误他(她)能犯许多次;用心的员工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条不紊﹑能抓住工作的重点;有些员工糊里糊涂,工作没有计划,又不善于总结,整日忙的蓬头垢面,却抓不住重点,效果不佳;用心的员工工作主动性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主动汇报,甚至主动查找存在的问题,而有些员工见到问题或麻木呆滞﹑躲躲闪闪或视若无睹......。
我们决大部分人从学校毕业后,都是要从基层干起,人生的路能否走好,能否在今后有更大的发展,做好员工,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是至关重要的。你今后想做一个优秀的客货船长,你就必须先从好船员做起;你想做一个优秀的财务总监,你就必须从好会计员或出纳做起;你想做一个优秀的销售总监,你就必须从好的销售员做起。你想做将军,就必须从好士兵做起;你想做苍天大树,就得从好树苗做起!
我们通常把员工分为三类,即:普通员工﹑优秀员工和职业化员工。普通员工,就是有较好的执行力,能遵守从业单位的规章制度,能完成本职工作,品德较好。优秀员工,是有很强的执行力,积极向上,常常能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及领导交办的工作,热爱从业单位和本职工作,把工作首先看成是给自己干,是给自己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机会和途径,团结同事,顾全大局。职业化员工,是能把从业单位看做自己的家,自己就是主人翁,能自发的,主动的去为从业单位查找﹑思考﹑解决问题,有开拓精神和改革意识,有极强的亲和力和协作意识,认真﹑敬业﹑勤奋﹑大度﹑奉献,是领导的得力助手,有着较好的道德与修养,是管理层的后备力量。
如果您是一名员工,希望你努力去争做优秀员工和职业化的员工,为你今后炫丽多彩的人生,打下坚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