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观后感

时间:2019-05-12 12:4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查令十字街84号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查令十字街84号观后感》。

第一篇:查令十字街84号观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观后感

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之间的书缘情缘。它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它,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当我看见位于伦敦查林十字街84号装满古朴书橱的古董书店时,禁不住一阵激动。这是一家二手书店,名叫马克书店。书店的日常管理人是法兰克·杜尔,一位优雅博学的英国绅士,他经常奔波在英国各地的豪宅,去收购那些旧书用来出售。他尽力满足各种顾客的需要,因为他明白作为一个爱书人对书本的重视和珍爱。书店把广告做到了美国的书评杂志上,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纽约的女作家海伦·汉芙看到。她正为寻找几本英国作家的书发愁,于是从1949年10月5日开始,她和马克书店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鸿雁友情,直到1969年法兰克去世后的几个月,在书店即将拆迁时她才有机会来到伦敦这家书店。二十年因书结识的友情清淡如水却弥足珍贵,汉芙的热情坦诚和法兰克的含蓄隽永跃然纸上,相映成趣。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美国女作家海伦·汉芙亲身经历改编的,当她把二十年里和马克书店所有的来往信件以及她在伦敦一个月的游记寄给美国《读者文摘》发表后,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电影也在1987年的时候获得了当年英国电影学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

这部电影取胜的当还是这种清新隽永的感情。影片再现了战后伦敦古朴的建筑风格,在音乐和色彩上增加了浓厚的怀旧氛围。尽管连男女主角直接交流的机会都没有,可是场景的衔接和时代背景的展示充分弥补了故事情节的单薄,让人欣赏的时候不禁为之沉醉。我甚至开始爱上电影中的伦敦,正如海伦说的想去伦敦寻找英国文学中的伦敦一样,我喜欢英国文学,可是我接触到的只是汉化的伦敦,真希望自己有机会可以体验纯正的英语文学,就像朗读中国文言文时的感觉一样,美妙而又神奇。阅读是一种神圣体验,而对语言的解读感受更是一种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购买尚未读过的书有违我的原则,就像买没有试穿过的衣服”,这是海伦的藏书宣言。我想我赞成她的观点,不过却已经没有机会在图书馆里看书了。我喜欢图书馆的阅读感受,静静的,安逸的,空气中只有这种陈腐浓郁的纸香,耳边只有别人轻翻书本的沙沙声,在空旷的大堂里那是一种美妙的音乐,而你的心神总会在这个时刻贯通作者的神思。阅读是一场智慧的交流,作者在字里行间藏进谜语般的哲思,而阅读者更像是一个解字谜的体验者,抽茧剥丝的沉醉会感受到与先知对话的享受。面对着书房如山的书籍,这部电影让我汗颜不已。书本只为爱它的人存在着价值,这和人一样。你说自己爱它却只把它束之高阁,就像你说爱一个人却让她的心沾满灰尘一样罪过。所以,爱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体验,否则汗牛充栋等同与一无所有。我想我该感谢海伦,她教会了我要爱人般地爱书。别只想着去买它,如果你不看它就让它存在着该存在的地方。

在浮躁如摇滚的时代,这种感情是无法想象的,纯粹的精神感念和浪漫,似乎只能在那些早已发黄的书中看到,即使搬上舞台,观看者也不过是一群衣冠楚楚的中年人,对着舞台上的真挚情感发出阵阵叹息,而后走出演出大厅,重新投入快节奏的生活,把刚才的感动忘却。这个时代,感动也成了一种消遣和放松。不知道汉芙和德尔的故事是个悲剧还是喜剧,他们得到了自己的真情,失去了20年的光阴,汉芙甚至到死都没有去找一个人嫁了,尽管她有这个权利。从现在的角度看来,汉芙真的很不值,我也觉得不值,幻想中的生活是那么美好,可是时间的变化会把一切都打碎。德尔的死亡给他们的故事划上了一个句号。汉芙尽量把她和德尔的故事写出来,展现给世人,我想她不是为了钱,她不过是想保住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查令十字街84号。

第二篇:查令十字街84号观后感

云中谁寄锦书来,相知何必曾相识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平时看的书少,《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书名,还真的就是在电影《不二情书》那听来的,只是没想到原本电影情节里的东西,却鲜活地出现在自己面前。这还要感谢领导,给我一个直面优秀文字的机会,对我这样一个凡俗的人来讲,想来即便没读,摆在那儿也是一件美物。而事实上,这是一本值得拥有的好书,也希望通过它,能再度燃起我们阅读的热情。下面就同大家分享一些本人粗浅的读后感。

首先,在读这本书之前,一定是抛开现下的各种琐碎,腾空脑袋,并且给自己争取一个安静的环境,否则是没有办法认真地翻下10页。因为故事的表面是单调的,内容无非是索书、道谢、问候以及对见面的设想和期待。外国文学作品本就难啃,而书中的女主角还让故事任性地跨越了国界。好吧,请原谅,这是作者,也是故事的女主角戒不掉的癖好或者说是追求,好比我们这些吃货总是会垂涎一顿美食一般,值得同情和理解,怎么说爱书总是比爱吃更高、更难。

下面就随我一起穿越故事的现象看本质。

沉下心来读完全书,包括别册,也是机会难得,难得享受这被文字包围的温润而流畅,难得内心自由而宁静。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美好的书。二十年的流光,是由往复于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这家小书店的来往信函交织而成,当然这家书店就是在查令十字街84号——住纽约的女剧作家海莲嗜书买书,任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寻书寄书,原本是再乏味不过的商业往来,但很快,书籍击败了商业,人的情感、心思乃至于咫尺天涯的友谊开始自由流窜,漫溢开来。对,就是书,让这个故事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时空里开出了花,披上了流光溢彩。

五十年代初期的英国物资匮乏,生活基本实行配给制,海莲慷慨而用心地寄给了远在异国的弗兰克和他店里的朋友们各种生活必需品,当然,在今天富余的社会环境下,也许显得微不足道,那我们姑且称它为“礼轻情意重“吧,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很难让一个生活本就举步维艰的人,仍想方设法去温暖他人的,她的善举打动了很多人。我不知道为什么,似乎那时候的人们更愿意付出,也更容易被打动,友好的关系在字里行间里一览无余。至于到底谁付出的多,谁付出的少,没有谁会去权衡和追究,本性使然,这是不是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彼此需要更多温暖的相知和相助。

海莲这个译名真好,她就像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平凡甚至有点落魄的人生遮盖不住她智慧而富有洞察力的双眼,这已经与她的外貌无关。她强大的内心,淘气、率真、善良,这些足以让她美到不可芳物。即便在处理自己的拮据和病痛时,她都可以肆无忌惮地调侃,并一笑置之。一个被文学滋养的女子,她总是让平凡的生活充满期待,同她在一起的人无一不被她所感染和牵引,包括弗兰克和他店里的其他人,这是一种向上、向前的力量。

而弗兰克的拘谨绅士也跃然纸上,在同海莲长久的书信往来中,他唯有在对她的称呼上有所改变,免去了敬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但不变的是周到的服务和对海莲一度的尊重。尊重海莲,尊重这份情谊,也尊重了自己的家人,甚至他妻子都参与到了与海莲的书信中来。弗兰克的内涵,不偏爱、懂节制让这段有如架在时空两头的友情在历经岁月的打磨后,固若金汤,熠熠生辉,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海莲和弗兰克又是志趣相投的。信笺、书籍、礼物像秋天的风夹着泥土的芬芳,不期而至,让他们收获了很多惊喜。这种书信往来的记忆是温暖的。就像译者陈建铭先生所讲的“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境况和情绪。”握在掌心的信笺,看着熟悉的字体,一个个散发出淡淡的温暖的探询。我可以想象海莲或是弗兰克时常会借着闲暇时光去翻看这些书信,一遍遍的翻看,一暮暮的回忆,一次次的期盼。我想,大概也只有记录下的文字才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吧。

二十年的光阴平淡地看不出一丝痕迹,直到最后两封信,弗兰克的死讯,让细水长流的故事嘎然而止,甚至海莲都没有如愿地见上弗兰克一面,就这样结束了。

到这里,故事显然是黯淡的,黯淡于这是一场伤逝的奇遇,于海莲,于你我。但我对海莲最终无缘见到弗兰克倒并不遗憾。生命中所需的已经彼此给予和得到,见与不见已不重要。那些由长久岁月串联的记忆已经被好好珍藏。借海莲一封信里的一段话,“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万事万物持续流变,珍爱的东西尤其不能长久地留存,如朝霞,如春花,如情谊。但是你可以买它,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正是因为弗兰克的早逝让海莲决心把这场奇遇写成书,和那些弗兰克和朋友送的礼物一样,这一切便不容易再失去一次了,甚至自此比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坚强抵御时间冲刷的力量,书籍,的确是人类所成功拥有最好的记忆留存方式,记忆从此可置放于我们的身体之外,不随我们的肉体朽坏。

故事没有结束,他们至始至终都是彼此心灵的驿站,寄存着彼此的信仰,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份笃定的理想存在,才让他们可以更加坚定地走好现实脚下的路,“云中谁寄锦书来,相知何必曾相识”带上初衷,继续前进。

第三篇:《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网上得知《查令十字街84号》是2016年十本最畅销书之一,有幸从阿彬那借来读之。它让我度过了两个“青春洋溢”的下午,非常感谢阿彬。

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里面,大多数文字朴实无华,其中记录了美国纽约女剧作家海莲与英国伦敦的一家旧书店之间的书缘与情缘。它被译成数十种文字传播,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它,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成为全球爱书人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里,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互相取暖。

一切开始于穷困的海莲对古旧版书的喜爱以及她囊中的羞涩。由于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海莲便按《书评周刊》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思与恩波书店写了封信,求购旧版图书。很快,回信和书都寄到了。在书店员工弗兰克的努力下,海莲家里是“架上罗列多善本,箧中广纳皆美卷”。双方的信任由此搭成,温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很快使远隔重洋的两个人从陌生人变成知己。彼此之间的友谊、情感或许还有心思,也随一桩桩原本单纯的买卖自由流窜漫溢开来。

五十年代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实行配给制。海莲给书店员工寄来火腿、鸡蛋、香肠、丝袜等,作为回报,弗兰克在英国各地奔波,为海莲觅书。日子一天天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就这样持续了20年,直到1968年12月22号弗兰克去世的那一天。弗兰克永远地走了,他与海莲的书信戛然而止。一切似乎已经结束,却又好像重新开始。

海莲接到弗兰克离世的噩耗时,迅速赶到查令十字街84号,当她走进即将被拆迁的也是她魂牵梦萦的书店时,距离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时间已整整过去20年。她就像怀春20年之久才得已见到梦中情人,手足无措地想告诉书店的主人:“我来了,弗兰克,我终于来了”。她信守了承诺,可店里只有冷风拂过挂满泪珠的面颊。究竟是什么让纽约这位单身女子千里迢迢为了伦敦小衔上一个破败的小书店如此伤心?是书缘,还是情缘?她到底想了却一个什么样的心愿?

我们可以想像,20年从未见面,却一直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奔波,彼此的模样也一直只能出现在对方的想象中,没有丝毫金钱与权利的污染,只因为他们都爱书,我想书中一定有他们无法抹去的青涩记忆吧。

初读此书,感觉最多的是海莲爱书的激情。回翻此书,却能触摸到书中流淌出来的美好情感。透二十年的往来书信,除了索书、找书、寄书、寄物品、表达谢意,我找不到一个“爱”字,但细心品读,还是能通过称呼的变化和不失优雅的调侃感受到一些情感的羁绊。由于距离,更由于弗兰克是一位拘谨的中规中矩的有家室的英国绅士,我更愿意把这种羁绊理解为高尚的友谊或者精神之恋。原来,看似平淡真实的书信,如你不去细细琢磨,根本品不出书外的味道。你听,海莲在1969年4月11号的信中写道:“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经在数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思先生也不在人间了,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英国玄学诗人、散文家多恩有一句话“全体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去,这并非有一章被从书中撕去,而是被翻译成另一种更好的语言。”可以套用一下,当爱情以另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她也并非被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了另一种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叫责任,叫蕴藉,叫沉思,还有一位,叫怀恋。

应该说,这也是一本哀悼伤逝的书——纪念心灵在20年书籍时光中的一场奇遇。万事万物都在持续流变,珍爱的人或物都不可能永恒,如朝霞,如春花,如爱情,海莲通过这本书信集把这场奇遇写成书,一定是为了让这场奇遇有更加坚强的抵御时间冲刷的力量,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也不会因奇遇的消失而消失。

云中谁寄锦书来,相知何必曾相见,用此话来表达这些书信所蕴含的海莲与弗兰克之间的感情是再合适不过了。从一开始,我就期待两个主人公能见面,可读到最后,弗兰克却永远地走了,心中满是遗憾与伤感。

这,是一段书缘,也是一段情缘,我为之动容。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东西也许只有通过文学作品来演绎,我猜想,这也许就是海莲为什么把这些书信结集成书的根本原因——她想在书缘和情缘之间牵上一根红丝线,使二者成为永恒。

从此书的最后一封弗兰克女儿希拉写给海莲的信,我们可以愉快地猜出,由于有了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之间还会“缘”来“缘”去。书缘,情缘,不了之缘,有缘真好„„

第四篇:《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

刚刚看完了《查令十字街84号》,趁热打铁写下读中和读后的想法和感想。因为太了解自己的德行,如果告诉自己“好晚了快睡觉吧,明天起来再写”,那我明天一定不会再写,即使写也可能不会像及时写下来一样让自己读起来比较舒服。

我们重新来说这本书,在看这本书之前,我隐约中貌似听到过好几次这本书,但真正让我去买来看,是在看完《不二情书》之后。这部电影我不做评价,但是这部电影让我认为,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在纽约的作家因为偶然,和一位英国书店店员相互通信,从而成为了笔友。多年的通信中,两人能够放下防备,向“陌生人”倾诉烦恼和人生的感慨,并一起寻找答案的故事。当然,这两人深深地爱着对方,二十几年的相互通信却不见面,简直是伟大的柏拉图。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爱情小说的人,虽然我不追求爱情,但我追求美。所以我看完电影对书的潜意识描述后,深深地被迷住了,本来写信就是一件很有韵味的事。我记得我第一次写信收信,就是和老杨一起给当时远在天津卫的Higholy写信,一封信有六七页。她也会回信,并且在我们的信上用红笔“朱批”上自己的吐槽。一封信总是好几天的事情拼凑起来的。那时候拿到牛皮纸信封的感觉真的太奇妙了。

但是看书的时候,我发现我真的是图样图森破。

实际上,这本书六成的内容都是极其平淡的内容。海莲写信给弗兰克告诉他她想要什么书,弗兰克写信告诉她是否有以及书的保存情况以及价格。另外两成是海莲得知当时英国物资紧张并给书店的店员们邮过去了鸡蛋和罐头,以及店员们的感谢。最后两成是店员们和弗拉克的家人、邻居给海莲的通信,表示感谢和欢迎她来英国。读了书,我才知道,这些书信里,并没有提及爱情。才知道,海莲一直想要去英国,但是总因为工作而无法去。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一直以为她和弗兰克是因为认为精神上的交流与陪伴更重要于真实生活中的接触,才选择二十多年通信却不见面的。所以,我读完之后,不能否认我的失望。

但是(ALWAYS),我不能否认的是,这些书信本身的存在意义是充满感情的。虽然这些书信内容对我来说够不到我的沸点,可是还是有几个十分触动的地方。比如海莲因为听说英国物资短缺,从而一直坚持给弗兰克和书店的店员邮食品,因此与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在海莲写给弗兰克的信中,曾经提到过数次自己对新书的厌恶(弗兰克工作的书店卖二手书)。她认为旧书读起来更加让人感到由内而外的愉悦,并且假如书上留有上一任主人的笔记,那就更好了。我不能更赞同,读一本旧书,就好像读的东西不仅仅是纸张上的铅字,更是与书上一任主人跨越时空的接触——我们可能因为同一段话陷入沉思,因为同一段话变得兴高采烈或者黯然神伤。所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读书能使人摆脱心灵的孤独。

虽然这本书没有我想象的那样使人激动,但这些书信所代表的超越载体的意义,才是这本书真正的宝贵之处。至于这本书里是否是爱情,个人认为不是,但是又难以用友情去定义。所以只能见仁见智了。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2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出现了一本被誉为读书人的《圣经》的一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在我未看书的内容时,脑海里就想着查令十字街84号这家书店究竟是个什么模样,世界上真的会有人和从未谋面的人通信二十年?这听起来很奇妙。

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才发现人的情感、心思还有情谊真的会漂洋过海漫溢在世界每个角落。海莲·汉芙在文艺周刊刊登的广告上发现了一家经营绝版图书的书店,并在1949年10月5日寄出了第一封跨越时光的信,这便是这场书缘的开始。当我们深入读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封封的信承载着海莲·汉芙与弗兰克·德尔等人的深厚情感,更加体现了海莲·汉芙的善良,性格率真,弗兰克·德尔的绅士风范与兢兢业业。

当汉芙知道战后的英国经济困难,物资缺乏的时,她慷慨大方地寄给了弗兰克·德尔等人一些肉类、鸡蛋等食品,甚至还有昂贵的长统丝袜。要知道,那时的汉芙自己的生活并不宽裕,但她依旧毫不吝啬,这不就是她的善良嘛,甚至让书店的员工将她视为自己的亲人,纷纷和她通信。同时,当爱书的她发现弗兰克·德尔寄给她的书质量不行时,也会生气,并指出他们的错误,这不是她率真性格的体现嘛。另外,正人君子的弗兰克·德尔也渐渐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汉芙,且一直兢兢业业为她寻觅好书。一封封信将每个人的所有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至始至终,汉芙与弗兰克·德尔都没见面。弗兰克·德尔成了汉芙的“弗兰克先生”,而汉芙也从“敬爱的汉芙”成了“亲爱的汉芙”,无形之中,俩人的情感都表现了出来,以致让弗兰克·德尔的妻子诺拉嫉妒。

长达二十年的通信,汉芙心系英格兰,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可每次都因缺乏资金而止步。当收到最后一封信时,得知弗兰克·德尔去世的消息,她整夜未眠。当所有泪水流尽之后,再多的悲恸也无济于事,她只能将二十年来与弗兰克·德尔的所有通信整理出来……这是她对弗兰克·德尔的精神之爱啊!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信任、坦诚,这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像汉芙那样,对他人善良、坦诚,爱护书籍,多看书,也要像弗兰克·德尔那样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件事。也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走在查令十字街上,亲眼看一看这个演绎着二十年时光奇遇的书店。

最后,“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这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让人鼻子酸酸的。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3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位美国女作家与一家英国古旧书店以经理德尔先生为主的店员们二十年间购书寄书的八九十封往来书信的信函集。信函每封不过数百及千字,笔墨或端雅或谐趣,谈文说事,嘘寒问暖,记账邮物,二十载不谋一面的岁月留痕薄薄纸笺,海阔天空地弥漫着书香与温暖的人间情味。掩卷莞尔,读之,如对故交老邻,道旁小坐,两三碟小菜,浊酒一壶,晏晏趣说从前,欣聆旧怀。

翻开这本小书,是在一个会上。因为会议惯常的枯燥,照例携了闲书来赶瞌睡。书的序文和附录竟有四篇三十几面之多,很超乎了我的想像。才看了几段序文中的书信摘录,不时会心一笑,心已生爱悦。这书也够调皮,见我喜爱,玩变脸的功夫,眨眼换了一副模样儿,变作一道喷香美食要诱我一口吞了它!我才不是大圣的二师弟那副德行,会上这个当!一行不漏地,我先把“序”、作者的“译序”,还有附录的两篇解读当作佐食小碟填了牙缝。会上读书多有干扰,至此再忍心合上书页,美味要留在静时全心以对,才不负美意呀。

昨日,久雨初晴,风和日暖。睡前卧读,拨亮了灯,双目炯炯,一口一口咂食美味。淡淡古书味道,郁郁人间情谊,溪水般叮咚跳跃心间。只为这家异国的书店找到了她想要的书,当海莲·汉芙小姐从她的英国籍邻居那里听说战后的英国,物资匮乏到每个月每个人只能配给到一个鸡蛋时,她心疼了。

从圣诞节开始海莲·汉芙小姐给被她称之为“我的书店”的店员们源源不断寄送食品包裹礼物数年,直至时局好转。人和人之间,如此纯粹!我的眼里,就连信函的购书账目中频频出现在字里行间的“美元”和“英镑”,亦去浊存清扮成了两个小书童的样儿,跟着那一册册可爱的老版旧书,前趋后缀地一天天衣襟袖角都浸染了纸墨的香芬。

德尔先生是书店的经理,回复海莲·汉芙小姐书信最多。隔空鸿雁传书二十年,因为异性,人与人之间便有了一段细微别著的情意,被解读为另一种爱情未免也牵强了些,其实还是友谊的底,和塞西莉那几个店员一样,不过彼此更多一份知心、体贴与坚持。如此而已。

我很喜欢这样的两个人。在人生的长河里汇入这样一段荡漾着书页古香的清流,非幸事美事还可为何事!她人在纽约,心属英国文学,买书、读书、写书;他人在伦敦,就职古旧书店,售书、寻书、寄书。她善良坦率豪爽仗义,他温厚雅正恪尽职守。他们因书结缘,在这片缘分的天空下,他们的朋友、亲人、同事、邻居都走上了“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这个舞台,寒来暑往,雁来雁去,这些可爱的人纷纷执笔,写出了一幕美好的友谊剧目。也许,她和他,比友情又多一点点,也仅只一点点吧,不然二十年的岁月,无论如何旅资匮乏这样的理由也是挡不住情人的脚步的。当青丝渐成白发,她在他辞世的两年后终于机缘来临,推开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门,人已亡,店已空。

这夜入梦,我竟拾到其中一封信函,怕失去,急取了相机来拍照存念。而后的梦中又至某书坊,购得一册印刷精致的老版小人书《苏武牧羊》,喜不自胜。想起被舅父拿走的一册书法帖子,想要再觅一个,翻找许久,却不可得。那梦里也怪,难道米芾不是书法家了,他的书全给印成了画集。苏东坡的字也很好,老板极力推荐着。眼前字,心底情,先父习字法宗米氏,看书帖无非一点儿念想,但为此故,就还是要米老先生的字最关我情。

廿载书缘一梦中。醒来的清晨,在枕边又取了这本小书夹住鼻子嗅上一嗅,啊,竟然闻到一股小时候新学期老师发来课本的'味道!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4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书信中传达了美国作家海莲·汉芙和英国伦敦马克斯和科恩书店的主人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与情缘。

书中收录了汉芙与科恩书店二十多年间往来的所有信件,一封封的信件就像架起了一座彼此沟通桥梁。这是爱书之人的相互交流,汉芙爱书,视书如珍宝,她喜欢读旧书,在得知科恩书店藏有许多古书之后,性情率真,热爱古书的汉芙毫不犹豫地将书单和钱以及信一同寄出,寄到了大洋彼岸的科恩书店。而德尔也是很尽心尽力地为汉芙找书。一段神奇的书缘之旅就此开始了。因为汉芙对书的热爱,因为汉芙对他人的信任,因为德尔的真诚和诚实。

《查令十字街84号》被称为“读书人的圣经”。书中体现读书之人对书的热爱和尊敬,体现了汉芙别样的读书态度,绝不将书束之高阁。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读书人的关注,人们纷纷传阅收藏。以至于查令十字街84号在多年以后成了伦敦的一个景点,一个读书人的朝圣之地。

而在我看来,这二十年长期不断的通信,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书商与买书人之间的交易,爱书之人的相互对话,也是一段情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汉芙从一开始就把书款放入信中一起寄出,不采用汇款方式,她也从来没有质疑过德尔帮她算的账。而德尔的行为,尽显英国的绅士之风,不仅尽力为汉芙找书,诚实地算账,就连跃于信纸上的文字,也是那么地彬彬有礼。

汉芙的善良,同样也是深深打动了包括德尔在内的科恩书店的每一个员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汉芙给科恩书店寄去了许多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尽管她自己过得并不如意。通过跨越海洋的信件与包裹,他们彼此问候,相互温暖。这是情缘,由书而起,不只是书缘,比爱情更大,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怀。

这本书一出版便在英国风行,曾被英国大肆宣扬成是英国文学的复兴。其实这种说法不说是错,但未免过于生硬,这本书信集只是爱书惜书之人的相互交流,相互取暖。《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带有温度的书信集,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同时,也唤起了到时人们对书籍,对文学的关注。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相关文章:

1.《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2.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3.查令十字街84号300字作文

4.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500字

5.《查令十字街84号》观后感

6.《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3篇

7.查理十字街84号读后感

8.查一查春天的古诗

9.十字街口成语解释

第五篇:《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这本书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怎能不读。海莲·汉芙在纽约,以写作维持生计,“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地点既是英国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他们书信往来二十年,由开始的书籍邮寄升级为彼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貌似还有更加升华的隐喻情感。

他们之间的信件里提到了众多书籍,都是书志学中的收藏版,除了《傲慢与偏见》,其他书籍,我竟然从未听说过,收藏版这个领域,值得研究,好生神秘啊。那个时期的快递行业在纽约和伦敦之间很是发达嘛,竟然还可以邮寄鸡蛋!

以书信的形式联络情感,这个周期太过于缓慢了,二十年间,以至于海莲和德尔从未谋面。但我觉得他们真正没有见面的缘由是主观性的,他们彼此的情感绝不仅仅停留在信件的内容上,如此漫长的时间,这习惯早已注入到了生命之中,彼此不可或缺,可见面又能如何呢?海莲是终身未嫁,但德尔是有妇之夫,还是保持现状吧,大家还是好朋友!德尔死后,他的女儿希拉也给海莲写过信,但信件的往来随着德尔的离开终止了。海莲之后踏上了查令十字街,也仅此睹物思人罢了。

现代生活中,信件的存在形式大多限定在明信片上,游历山水之余,给要好的朋友邮寄些挂念,证明到此一游。假设海莲和德尔用微信聊天,估计早就引起家庭矛盾了,或者是婚外恋。写信看来确实有写信的益处。

【《查令十字街84号》精选读后感】相关文章:

1.《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2.《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3.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读后感

4.查令十字街84号300字作文

5.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500字

6.《查令十字街84号》观后感

7.《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3篇

8.《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范文

9.夏令营作文「精选」

下载查令十字街84号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查令十字街84号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精选合集)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创作的书信体小说,收录了海莲·汉芙向英国一家位于查令街84号的旧书店买书的过程中,和店员弗兰克之间的通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查令十字街84号读书笔记

    一份独特的友谊 ——记《查令十字街84号》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t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在这本书橘红色的双面扉页上有一张......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这本书是羊小佳佳在研究生毕业之际送给我的,当时并不知道具体是关于什么的,只听说是一些书信。到工作单位报到后的这几天不是很忙,就偷闲读完了它。这本书......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刚刚看完了《查令十字街84号》,趁热打铁写下读中和读后的想法和感想。因为太了解自己的德行,如果告诉自己“好晚了快睡觉吧,明天起来再写”,那我明天一定不会再写,即使写也可能不......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最终5篇)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范文1聂鲁达在信里如此写到:“用写信的方式告别,免得我们相互对着流泪。”却不知,有多少见字如面的信笺,在斑斑泪痕里面目全非。写信在这个即时通讯工......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5篇可选)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欢......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五篇范文]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范文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3篇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一)文:Carisa得益于《不二情书》这部电影,这本书在亚马逊的推荐书单里一直名列前茅,不巧,我偏偏又是个经不住劝说、喜欢凑热闹、随大流的人,非常好奇这本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