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学实录与反思
策略与方法
(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实录与反思
实验小学尹秀霞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策略与方法
(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目标:
1.从回顾研究长方体体积、圆面积和圆柱体积的步骤和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通过对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全面地整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回顾研究长方体体积、圆面积和圆柱体积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饮料箱的体积是多少?
生:饮料箱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求饮料箱的表面积要用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谁能列出算式?
生:(7×3+7×2+2×3)×2
师:求饮料箱的体积要用到什么?
生: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师:我们先不急于解答问题,一起来回顾一下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引导学生回顾学习长方体体积
1、现实问题转化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研究长方体的体积时,我们是从解决“求饮料箱的体积”入手。求饮料箱的体积,也就是怎样求什么?
生:长方体体积。
师:饮料箱的体积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把它转化成了数学问题,求“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联想已有知识经验
师:计量体积要用什么单位?
生:体积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那些?
生: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师: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寻找方法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体积单位是什么?生:立方分米
师: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些体积单位?
生:切一切
师:怎样切?
生:因为它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分米,所以切成若干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
师:我们把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要摆成长7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一排摆几个?摆几排?摆几层?
生:一行摆7个,摆3排,摆3层。
师:接着看大屏幕:(展示摆的过程)数一数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它有42体积单位,它的体积是42。
4、归纳结论
师:你认为长、宽、高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生:长方体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生:长方体体积=长X宽X高。
师: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
生:V=a×b×hV=abh
5、解决问题、解释应用
师:接着看大屏幕:现在我们来解决:“怎样求饮料箱的体积?”
生:7×3×2=42(立方分米)
答:它的体积是42立方分米。
6、产生新问题
师:根据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能解答吗?我们这里就不一一解答了。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看大屏幕:先想一想,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同学们说的方法?列出算式。
三、小组讨论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总结研究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回顾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那些过程?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回报,教师课件展示,并板书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板书: 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知识经验——寻找方法——归纳结论——解决问题、解释应用——产生新问题。
四、回顾研究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体现同样的研究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小组讨论、各组交流,我们了解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的过程,是不是也经历了同样的步骤?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我们在学习圆面积时的情境图,小组讨论一下圆面积公式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推导过程?
(采用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的方法,完成整个过程)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把同学们交流的过程总结以下。师:同学们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看大屏幕:老师这里有一个新问题,先想一下这一问题用到了我们学过的那些知识?怎样列了出算式?
生:用到了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环的面积。
生:涂色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环的面积。生:算式是8×8-(3.14×4×4-3.14×2×2)
五、回顾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次经历同样的研究过程。
师:我们刚刚学完了圆柱,圆柱体积计算方法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简单的根据情境图总结以下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根据圆柱体积公式我们也可以解决很多新的问题,我们不再举例。
六、拓展应用
师:想一想:以前研究的那些问题,还用到了这一步骤和方法。
生:三角形,平形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七、回顾整理,谈收获。
师:在这节课中,你认为自己表现的怎么样?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回顾长方体体积、圆面积和圆柱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那就是: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知识经验——寻找方法——归纳结论——解决问题、解释应用——产生新问题。学以致用,希望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的运用这一步骤和方法,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现实问题——数学问题——联想已有知识经验——寻找方法——归纳结论——解决问题、解释应用——产生新问题。
【教学反思】
《策略与方法
(三)》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回顾整理及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课。通过预设教学起点,使回顾整理的过程更具实效,更具针对性。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交流回顾方式,一方面,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知识整理的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过程。再顺理成章的引出研究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本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小组讨论,各组交流,全员参与,热情高涨。应当说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本节课比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课堂中的闪光点没有及时的抓住。在总结步骤和方法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应让学生讨论得出,我感觉自己参与过多。
第二篇:篮球教学步骤与方法
篮球教学步骤与方法
以体前交向换手运球突破为例:
一. 掌握技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
1. 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表象和完整的动作概念。
(1)做出完整规范的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动作。
(2)慢动作示范一次并讲解动作要领及动作方法,使学生清楚动作要领。
(3)简单条件下练习:原地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使学生体验并提高变向的手法。
(4)慢速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使手脚协调配合,使学生初步体会体前变向换
手运球突破技术动作。
(5)由慢到快的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使学生改进和掌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
破的技术动作。
2. 掌握技术动作,形成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
(1)由简单条件过度到稍微复杂条件下的练习:加立柱,有障碍的练习,使学生体验变
向时机和熟悉动作,加立柱的连续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练习,更好的掌握连续变向的技术和变向时机。
(2)稍复杂条件过度到复杂条件下的练习:消极防守练习,体验对抗运球变向突破的时
机和动作要领,积极防守练习,掌握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二. 掌握组合技术,学会初步运用
1. 掌握动作组合之间的衔接:学习与急停跳投、传球、上篮等动作的衔接,慢速练习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然后逐渐加快完成动作的速度。
2. 提高完成组合动作技术的质量
在能够连惯的完成组合技术的基础上,在各种条件下配以积极的防守进行练习,进一步掌握组合技术的节奏、速度与动作的准确性。
3. 掌握假动作,提高运用技术的应变能力
掌握假动作的组合来迷惑对手,使其重心移动,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运用技术的应变运用能力。
三. 在攻守对抗情况下,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
1. 在规定的攻守条件下,如在多人防守、紧逼、连续堵截等条件下反复练习,掌握运用运球突破技术的时机,做出及时、准确的动作。
2. 在消极攻守对抗情况下练习,让队员学会观察判断,选择运用时机,提高运用能力。
3. 在积极攻守对抗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运用主变与应变动作,果断、合理、准确的运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动作,提高实际应变运用能力。
第三篇:篮球教学步骤与方法
篮球教学步骤与方法
以体前交向换手运球突破为例:
一. 掌握技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
1. 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表象和完整的动作概念。(1)做出完整规范的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动作。
(2)慢动作示范一次并讲解动作要领及动作方法,使学生清楚动作要领。
(3)简单条件下练习:原地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使学生体验并提高变向的手法。(4)慢速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使手脚协调配合,使学生初步体会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技术动作。
(5)由慢到快的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使学生改进和掌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的技术动作。
2. 掌握技术动作,形成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
(1)由简单条件过度到稍微复杂条件下的练习:加立柱,有障碍的练习,使学生体验变向时机和熟悉动作,加立柱的连续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练习,更好的掌握连续变向的技术和变向时机。
(2)稍复杂条件过度到复杂条件下的练习:消极防守练习,体验对抗运球变向突破的时机和动作要领,积极防守练习,掌握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二. 掌握组合技术,学会初步运用
1. 掌握动作组合之间的衔接:学习与急停跳投、传球、上篮等动作的衔接,慢速练习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然后逐渐加快完成动作的速度。2. 提高完成组合动作技术的质量
在能够连惯的完成组合技术的基础上,在各种条件下配以积极的防守进行练习,进一步掌握组合技术的节奏、速度与动作的准确性。3. 掌握假动作,提高运用技术的应变能力
掌握假动作的组合来迷惑对手,使其重心移动,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运用技术的应变运用能力。
三. 在攻守对抗情况下,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
1. 在规定的攻守条件下,如在多人防守、紧逼、连续堵截等条件下反复练习,掌握运用运球突破技术的时机,做出及时、准确的动作。
2. 在消极攻守对抗情况下练习,让队员学会观察判断,选择运用时机,提高运用能力。3. 在积极攻守对抗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运用主变与应变动作,果断、合理、准确的运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动作,提高实际应变运用能力。
第四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理解】
本课内容是第四单元表内除法
(二)中的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和“表内乘法
(二)”中的解决问题相对应。这个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已由离散量扩展到连续量,由实物个数扩展到了取自于量的数量,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来解决。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知道了什么?”环节,重在理解价签的含义,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有效的信息解决问题。在“怎样解答?”环节,强调对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并根据除法的意义选择除法计算解决问题。“解答正确吗?”环节,重在渗透检验的方法——把计算的结果当作已知信息,把总钱数当作未知信息,选用乘法来检验除法。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情简介】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6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1.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讨论法 【教学准备】有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明明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
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1个。汽车的价钱被遮住了。要帮助明明求出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小组交流汇报: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钱)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
视指导。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如何列式计算呢? 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2.独立思考,验证结果。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3.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辆数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他小组成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错误的相互改正,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谁发现的问题多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练习九”第2题。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解决第1、2小题分别需要哪些信息,应该如何解答。再在小组内探讨根据所知道的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九”第6题。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分小组讨论,看能知道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呢?说一说,算一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56(元)=56(元)
36÷9=4(个)【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创设了帮助明明买玩具的情境贯穿整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学会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解题方法的表述。
培养学生有根据地思考,有条理地说明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学生汇报解题方法时,我根据学生的汇报,展开详细的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你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什么信息?怎样解答,为什么用除法?并且通过思路图进一步理顺学生思路,引导对解题方法进行表述。数学知识林林总总,由此而演绎的数学问题更像汪洋大海,而蕴含在内的方法是有限的,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据理说法”,才会让他们掌握方法,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回顾与反思。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积极倡导和训练学生在解题后进行有效的解题评价和反思。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出示反思提纲:分析解答时你是怎么想的?是题目中哪句话引起了你的思考?‚你列出了什么算式?每一步求出来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对解答过程进行反思,初步判断结果的正确性,检验解题过程是否合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解答过程检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策
略的多样性。
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引而不替”,只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进而独立解决。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真切体验,在感受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语言还要进一步精炼。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干脆、规范、严谨。数学老师的语言,更应该是千锤百炼,一句不多,一句不少。
2、让学生说多一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说理的时候,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疙疙瘩瘩的时候,我总是怕他说不出或者说不好,于是还没有等他说完就总是急着去帮他完善他的语言,其实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把机会留给他们,也就多等几秒钟的时间。
第五篇: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倍数问题
——画线段图解决倍数问题
一.教学内容: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关于倍数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线段图找到数学信息及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2.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关于倍数的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倍”的实质就是“几个几”。
2.能正确判断关于倍数的两个数学信息有乘或除的联系。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重点:
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关于倍数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难点:
1.能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关于倍数的数学问题。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五.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具准备:直尺、铅笔、作业纸。
六.教学过程:
(一)一条线段激活乘除法的意义
1、师: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线段图
师:什么是线段图?
生:用线段表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师:(表扬语)你的声音真洪亮。
师:从线段图中你能收集到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吗?
生:从线段图中我收集到了两个数学信息,信息1每组有10人,信息2有4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师:(表扬语)你今天表现的真不错,回答问题很完整。
师:怎样列式解答?
生:我观察整条线段发现,它有4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同样多,都表示10人,相当于4个十,所以我得出了算式4×10=40(人)师:(表扬语)说的真好!谁能和她一样再说一说。
2、师:接着观察线段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谁来
说?
生:信息1有100人,信息2平均站成5排。数学问题每排站多少人? 师:说的真清楚,如果声音再洪亮点,就更好了。师:怎样列式解答?
生:我观察整条线段发现,整条线段表示100人,它有5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同样多,相当
把100平均分成5份,所以我得出了算式100÷5=20(人)。师:你的思路真清楚。
(二)、两条线段激活乘除法意义3、4、师:刚才的两个题都没难倒大家,注意观察,老师要增加难度了。两条线段中,你还能收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吗?
生:能……
师:怎样列式解答?
……
师:我们接着观察……
(三)比较、判断发现有倍的两个数学信息不一定有乘的联系
师:刚才的题同学们解决的真快,老师想难为难为你们。看大屏幕,这两个题有一个相同的数学信息,梨是苹果的3倍,但是为什么一题用乘而一题却用除呢?
生:……
师:在有关倍数的问题中,我们之所以能清楚的判断出用乘还是用除,是因为我们借助了一个数学朋友,一起喊出它的名字。
生:线段图。
(四)画线段图解决倍数问题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担心,我们班的同学观察线段是没问题的。可是平时我们遇到的题目并没有直接给我们线段图,该怎么办呢?
生:自己画
师:自己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你们可以吗? 师:拿出答题卡完成答题卡上的第一题。
1、红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倍,黄花有多少朵。
2、鸡有36只,是鸭的2倍,鸭有多少只?
3、苹果有8个,梨是苹果的3倍,梨和苹果一共有几个? 生:自己动手完成答题纸上的题目。
师:如果你写完了,把你的画法得出算式的方法小声的说给自己听,如果同桌两人都写完的,相互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待会儿,请小老师上台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展示自己的题目,并讲解自己的画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协助并及时表扬。)
(五)小结
师:同学们特别会学习,就算有不明白,通过同学的帮助也学会了,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3个8线段图倍数(3倍)÷把24平均分成3份
八、教后反思
本节课紧扣着研究点“分析关于倍数的数学信息之间的本质联系,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来进行教学。首先通过学生对已有的旧知识即对乘除法意义的复习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铺垫,很好的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为后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开了个好头。接着呈现有关倍数问题的线段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个环节的设计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两个线段图,出现了相同的倍数,为什么一题用乘法解决一题用除法解决?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到了高潮,我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通过直观的板书设计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说明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学生的说是很重要的,让学生不断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乘的联系、能提的数学问题是什么,这是这节课能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
由于刚踏入工作岗位,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此次数学教学课堂竞赛表现的尤为突出:一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能力差,导致本来可以讲完的内容没有讲解完;二是教学语言不够简洁、精确,表现在废话多、不断重复学生的话等方面;三是课堂上表现的太过拘谨,毫无激情;四是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不够透彻,导致浅入浅出效率不高;五是太过注重教,其实应该侧重学生的学;六是没有很好的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对于掌握的好的学生没有给他们机会多说多练。总之,自己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会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