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试题答案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010年考试题评分标准 试题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20分,共5小题,每小题4分)
1、自我表露:指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把自我的真实情况自愿地告诉给别人的行为。
2、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
3、农业传播受众的选择行为:
4、内向沟通
1、概念:信息在个体内传播。
2、特点:①指导个人思想、行为和经历的显示;②不断的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③自我通过沟通的过程。
3、过程:⑴获得刺激(内部刺激和公开或隐蔽的外部刺激);⑵感受;⑶通过感受产生认知。
5、传播: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试题
二、简答题(本题共30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
1、农业传播与农业推广的区别和联系。
2、农业技术传播模式的理论内涵。
3、农业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4、传播与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系是什么?
5、参与式研究、推广和培训的沟通意义是什么。
试题
三、论述题(本题共30分,共3小题,每小题10分)
1、如何理解农业传播的多样性特征。
2、论述如何提高有效倾听的能力?
3、如何理解“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
试题
四、论文写作(本题共20分)
课程论文要求立论正确,材料翔实,分析透彻,逻辑性强,语言流畅。课程论文必须包含两项内容,一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即理论部分;二是它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即实践部分。不能离开本课程的主旨另写论文。
第二篇:《数字传播技术应用》复习思考题
《数字传播技术应用》复习思考题
1.结合实际,简要分析数字技术(如3D技术、电子报纸、电子阅读器)与网络技术(如
RSS、Widget、SNS、博客、微博客等)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2.从信息的采集、合成与发布模式等几方面预测在媒体融合时代多媒体报道的发展。
3.信息接收终端及技术的发展将对未来的互联网及传媒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三网融合4.结合实例从选题、内容策划、信息采集、表现方式等方面说明如何进行多媒体新闻的策
划。
《独到》
集中民智分工协作,交叉交流,集中讨论,分头采集,统一制作。
5.试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多媒体新闻中每一种信息手段(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互动
等)的作用。
腾讯《至少还有你》
6.结合自己的作业说明Flash新闻报道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在信息采集和制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
信息的采集:一:技术发展,信息的爆炸加速,人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信息的采集过程转变为信息的选择核实过程。人们不乏信息,但缺乏专业的真实的非商业公关的信息。这恐怕是未来多媒体报道记者的一种发展方向。从各个角度选取并核实信息,再融合成多媒体形式。这是记者。二,公民记者的崛起。公民记者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
信息的合成:信息的合成是建立在技术之上的。未来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合成环节会被逐步压缩,新闻工作者和普通民众更多考虑的只是信息的诞生过程或者采集,而把合成交给电脑。
发布:流媒体时代,用户不必等待把全部文件下载完毕,就可以读到该文件,这种传放同步的特征在未来将日益明显。受众甚至可以更为主动,把“触角”延伸到信息的采集过程,就如去年美国击毙本拉登时,奥巴马其实是一个媒体融合时代的先驱,他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的跟踪了整个“拉登被击毙”新闻的采集合成和发布。这种发布和合成的过程被日益压缩,而将新闻传播更多的转移到新闻的采集过程,是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三:三屏融合。三屏融合,就是指电视、电脑、手机三块屏幕融合为一。由于“三屏”分别对应着有线电视网、宽带网和电信网,因此三网融合后,必然带来终端设备的三屏合一。用户在不远的将来,可以通过一个终端屏幕将电视、电脑和手机的功能融合为一,既可以观看电视节目,也可以登陆互联网,还可以进行可视通话。用户的使用习惯将迫使终端设备商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目前主打三屏合一功能为卖点的产品包括电子书、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例如,继苹果宣布推出引领一代潮流的平板电脑iPad、抢占三屏融合先机之后,惠普、微软、诺基亚等都宣布着手研发三屏融合产品,国内厂商联想、万事通等也发布了类似产品。除了终端设备的功能合一,三屏融合还为内容提供商和平台运营商带来契机。当电视、电脑和手机还只能分别在不同的屏幕上展现时,各种内容间存在着格式的鸿沟,无法实现互通与共享,而当政策推动鸿沟
愈合之后,必然要求内容供应商提供可以共通的内容格式。
六:Flash整合的多媒体新闻报道单元是网络中特有的新闻报道形式。它利用Flash技术,将各种形式的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现阶段美国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中,Flash新闻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多媒体新闻形式。不同网站所做的探索,揭示了Flash在整合信息、完成多媒体报道方面所蕴含的种种可能性。
目前,Flash整合的多媒体报道单元主要适应于以下对象:
1.以图片为主的整合性报道
在网络中,图片的整合有多种形式,其中,利用Flash整合图片的做法越来越普遍。这主要包括,同主题的图片整合、同类图片整合(如体育新闻图片)、同时间段的图片整合(如一周图片、最佳图片)等。
2.重大题材的跟进报道
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需要一定的气势,这种气势不仅体现为报道的数量与频率,也表现为报道手段的丰富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Flash新闻。通过这一手段,可以形象而简洁地描绘新闻的主要线索与轮廓,展示典型人物、典型场景、典型时刻,给受众带来另一种观察事物的视角与感受。
3.需要深入挖掘的老题材
不少新闻题材已经不新鲜,也被报道过很多次,但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再次报道,需要对相关事件进行回顾,如一些重要事件、重大活动的纪念日,等等。这时,利用Flash形式,可以用新的视角、新的素材组合方式来重新诠释人们熟悉的题材。
4.互动性要求高的题材
与其他形式的新闻不同,互动性在Flash新闻中实现较为方便,方式灵活,效果也直接。一些新闻题材需要受众参与才能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它们也就成为Flash新闻的另一块阵地。
网络时代的多媒体新闻报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信息源,它不再局限于文字与图片的结合这一种形式,而简洁明快、视觉冲击力强的多媒体,无论是在电视新闻还是网络新闻中更受到民众的关注和青睐。然而多媒体新闻需要一种有效的手段整合,或者说需要一个包装盒,Flash就是这样一种包装工具,它可将各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构成连续影像的效果即幻灯片,并可使用菜单形式组成一个可以连续播放的网络信息单元,因此,比起单纯的视频影片的表现方式更为灵活,并且具有更多的交互性。①多媒体新闻报道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传媒形式,收到了较好的视觉效果。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网络电视台(简称CNTV),在当天15时许就播发了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并进行24小时无间断直播。特别是在图片新闻报道中,充分地运用电影与电视化的思维与手段,进行图像画面景别的处理,将静态画面的节奏演绎得栩栩如生。郑州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也在第一时间制作出《生死不离》这一反映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震救灾的多媒体新闻专题报道。此报道运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和Flash技术制作成幻灯片,该幻灯片分成6个片断,每个片断之间的组织是利用菜单,可以独立点播,也可以连续播放。特别是在“领导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和“郑州大学医疗救援队”两个片断中运用了声音效果的配合、静态图像的处理。
画面的节奏与景别的处理。用图片的形式报道新闻,可以让民众更直观地了解当时发生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加整体美感和可信度。多媒体新闻同其他新闻一样需要节奏的控制,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要求报道者要有很强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统筹能力和把握受众心理变化的能力。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可以使不同景别的图片组合,也可将一幅图片推拉出不同的场景,这样不但能活跃视觉效果,也能给受众带来更多的观察角度,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例如CNTV对“5·12”大地震的报道,采用的是从卫星拍摄到的汶川地区三维立体地图,以汶川为中心点,用中速为3秒的时间将图片由远及近地推出进行放大,这一局部采用放大再现的手法,使镜头好像被拉近,由整个三维图的远景将汶川从崇山峻岭当中拉入视觉的眼帘,静止为2秒后在汶川县的位置上制作出不断放射出的环形动画加以覆盖。此画面长度的设计决定了图片新闻的整体节奏,它迅速地告诉全体国人,中国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大地震,而且地震的震中是在汶川这样一个信息,顿时汶川成为全世界最关注之地,使全球目光迅速地凝聚在这里。这样一个短暂的远景到近景的景别处理便交代了本报道的紧迫节奏,此处理方法是为了让受众顺利地接收不同景别的信息。文字的运用在这里是很有节制的,由于过长的文字会改变整个幻灯的节奏,使原来一气呵成的报道变得拖沓,所以在这一段落,创作者充分利用图片与动画的各自特长,并摆正了图片与动画的位置与序次,让图片与动画相得益彰。整个幻灯片节奏分明,情节交代简洁而又清晰,并且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使之最好地满足了信息传达、情绪渲染等目的。
图片与同期声的配合。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单一的具有新闻性、形象性、时效性的图片远远无法满足受众的要求。同期声作为新闻节目事实的一部分,不仅能加大说服力度,更能客观地表现事件本身,比单纯的画面、解说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目前,随着网络新闻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在Flash新闻中,声音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同期声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制作多媒体新闻事实过程、揭示新闻人物心理方面,要尽可能地考虑运用同期声,这样,可以发挥新闻宣传的优势,并能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使其更具可信性。如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整理“5·12”大地震中,多媒体新闻专题报道《生死不离》充分地运用了声音的力量与静态图片的配合,除了加入背景音乐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原始声响,如直升飞机超低空飞行时产生的刺耳声音、电视记者的解说声、现场的混乱人声、目击者惊恐的诉说等。在“领导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的片断中,更加注重应用同期声:地震当晚8点温家宝总理立即飞往灾区,慰问幸存者,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悲伤,当他老人家双手抱拳上举的现场照由远及近地推出,在图片停留的同时,把总理在现场的讲话加入进去:“同胞们,在灾害面前,全国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这个同期声的加入使图片更富感染力,特别是总理在前面用的称谓是“同胞们”,这是我们如此熟悉的三个字,在灾难面前再一次从总理口中说出时,其分量和内涵已非简单的文字所能概括。虽然整个幻灯片是静态画面的组合,但同期声的配合,不但对图像信息进行了补充,强化了网络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更增强了网络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权威性。所以在制作新闻时,不但要有更准确、更生动的文字和图片,还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和同期声,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它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以求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引导受众正确理解图像信息的真正含义。
静态图像的处理。多媒体新闻报道中图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图片的选择与使用不但体现着网络新闻报道的风格,同时也醒目地传递出采编的策划能力、审美趣味和人文关怀的深度及其快速反应的能力。特别是对民众感兴趣的新闻,要有意识地反复强化该内容画面来提高其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使用Flash制作幻灯片时,对图片的修饰和镜头的切换应具有类似视频的效果。汶川地震灾情发生后,由于灾区天气情况始终恶劣,通往汶川的公路两边都是崇山峻岭,要打通到汶川的公路线非常困难。但是在峡谷、在天空,到处可以看到人民子弟兵以及救援队伍,他们不惧艰险从天而降、越岭而来、驱车而至,直入灾区。重大灾情时刻,郑州大学医疗队员随河南省卫生厅的赈灾救援队乘飞机到达四川地震前线。专题报道《生死不离》的“郑州大学医疗救援队”片段中,充分地利用了现场发回的图片素材,将载有军人和医疗队员的直升机、峡谷中抬担架的战士等图片在连续播放中进行了效果处理。由于得到的都是瞬间静止的图片,飞机动感表现得不是十分显著,经过Photoshop软件将其进行效果的修饰后,使得图片出现滞后的长影,以显示直升机从上而下的运动效果,与整体氛围非常吻合。并在创作中运用了Flash转场的手法,将有关战士、医疗队员接送灾民、伤员上飞机的主题画面相隔2秒衔接,其效果形成一个连贯的动画,使救援信息更丰厚翔实,人物更生动,加之飞机的效果声的运用,从视觉与听觉的表现方式上更好地交代了当时抢救灾民的紧急、迫切环境与气氛。所以在Flash幻灯片中,对于静止图像间的关系要利用电影化的思维,去考虑每一个画面的长度、画面转换与展示的方式,将本来静态而独立的图片按照一定的意图连接起来,形成“蒙太奇”效果,可以大大提高图片的表现力与说服力,使图片之间的联系得到深入的挖掘,也能更好地发挥静态画面所具有的潜能。
目前视频新闻在网络中的传输还受到带宽等条件的限制,而Flash幻灯片作为网络多媒体报道的一种样式,它的地位在日益上升,已经承担起了整合多媒体报道的重任。虽然使用的画面大多是静态图像,但与视频相比,它在采集上更方便,而且一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更善于传达瞬间的效果,在目前的带宽下,也更易于传输。所以我们应该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多媒体手段的整合,独辟蹊径,把多媒体新闻报道做得更好。
专题:腾讯评论“至少还有你” 2011收尾作
罗永浩维权;彭宇案件,碰瓷,陈贤妹;打假,秦晖,方舟子;电影,郝杰;不作为,陆群;邱永峥,战区记者;网友渴望评论;
音乐:雷诺儿,轻音乐,唯美,动人
背景:发黄的胶片
图片呈现;胶片式
文字:简略
互动:音乐的开闭
第三篇:农业传播与沟通作业
《农业传播与沟通》作业
第一次
1.试析信息的特点。
答:1)差异性2)传递性3)相关性4)时效性5)可转换性.2.试析认知的具体特性。
答:1)选择性2)相对性3)结构性4)指定性5)防卫性6)平衡性.3.试析传播与沟通过程的基本要素。
答:1)传者2)受传者3)讯息4)渠道5)反馈6)障碍(阻碍因子)7)关系8)环境.4.试析受传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答:1)社会关系的影响2)受传者与媒体:媒体内容的选择;内容的效果与感受;来自媒体的压力或约束;媒体在受传者心目中的形象。3)受传者本身的影响:受传者的自我形象;受传者的个性结构;作为受众成员的受传者;受传者的社会环境。4)受传者与传者:受传者在传者心目中的形象;传者在受传者心目中的形象;来自受传者的自发性反馈。
5.试析传播与沟通的障碍。
答:传者的沟通障碍:1)缺乏知识2)故意装扮3)自以为是
受传者的沟通障碍:1)对传者的迷信2)不善于倾听3)多疑4)偏见固执5)文化间距。
6.试析克服传播与沟通障碍的途径。
答:1)自信2)坦诚3)尊重别人4)注意倾听5)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6)清晰简明的语言7)适当的非言语技能8)不要强加于人9)谦虚待人10)向别人学习。
7.试析大众传播的特征。
答:1)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通过媒介开展的传播活动3)少数人向多数人的传播活动4)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5)社会性很强影响广泛的传播活动6)具有商品和文化双重属性的传播活动7)具有制度化的社会传播活动。
8.试析广播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答:优越性:1)传播信息迅速、及时,具有广泛性、普及性;
2)可传递的信息种类多;
3)独特的音响效应,具亲近感、生动性和现场感;
4)对受众来说,内容编排及收听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突出;
5)广告价格相对较低。
局限性:1)信息流失快;
2)威望程度较低;
3)对听众的调查统计困难。
9.试析电视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答:优越性:1)信息量大,速度快;
2)能够迅速、及时、真实、亲切地反映现实生活; 3)表现形式多样化、形象化。声色俱全,神情兼备; 4)受众广泛性,尤其对小群体影响大; 5)电视广告形象化,具真实感。
局限性:1)报道缺乏记录性、深度性,看时缺乏选择性;
2)制作节目时,表现的空间范围有限。
10.试析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关系和沟通效果之间的关系。
答:从沟通的本来意义上说,人与人的沟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特征。没有人与人的沟通,一切事业和成功都不可能。人与人(如甲和乙)的沟通行为形成人际沟通关系;人际沟通关系之间的联系形成人际沟通网络;人际沟通网络之间的联系形成社会信息网络;社会信息网络的有序化形成社会信息系统。
显然,沟通效果受到人际沟通关系的影响,而人际沟通关系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人与人的沟通关系不等于人际关系,但人际关系决定着人与人的沟通关系。同时,人与人的沟通关系对人际关系有影响。
将人际沟通效果看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的反应而不是某个人对信息的机械性的传送或接收的过程,会有助于人们对沟通过程的认识,即在沟通中,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操纵,而是双方彼此的相互影响。
11.试析人际沟通环境的内容。
答:人际沟通环境是指在沟通活动中所涉及的一些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因素,这些因素对沟通起着相当大的制约和补充作用。人际沟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
12.试析人际沟通过程中反馈的类型。
答:1)提问性反馈2)理解性反馈3)讨论性反馈4)回避性反馈5)肯定性反馈6)批评性反馈7)建设性的反馈。
13.试析反馈的给予和接受。
答:给予:1)富有换位思考的反馈
2)针对对方的需求的反馈
3)具体而明确的反馈
4)富有建设性的反馈
5)富有自信的反馈
6)对事不对人的反馈
7)谨慎而富有分析的反馈
8)及时而富有理解的反馈
接受:1)耐心倾听,不打断别人的反馈
2)避免盲目自卫
3)表明态度
14.试析小群体的问题解决程序。
答:1)明确问题2)确定题目3)分析数据4)制定标准5)提出解决方案6)选择最佳方案7)实施解决方案8)评价实施结果。15.试析小群体沟通的一般特征。
答:1)共同的目标2)不同的功能角色3)多样的领导方式4)共同目标基础上的凝聚力。
16.试析组织沟通的一般管理功能。
答:1)计划和组织2)指导和激励3)监测和控制4)培训5)评价和变革。
17.试析学习型组织的修炼。
答: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共同愿景4)团队学习5)系统思考。
第二次
18.试析非言语沟通的特点。
答:非言语沟通的特点表现在普遍性、民族性、社会性、审美性、规范性和情境性6个方面。
19.试析非言语沟通的作用。
答:1)重复或加深印象2)替代言语3)辅助言语4)调整或控制言语
20.试析非言语沟通类型。
答:
一、无声非言语沟通
1)目光语:注视时间、注视部位、注视方式; 2)
体态语:手势、面部表情、体态、人体触摸;
3)装饰语:服装、服饰、美容、饰物;
4)时空环境:时间、空间距离、座位安排、室内装饰、颜色和音乐;
二、有声非言语沟通
1)辅助性言语沟通:音质、音调、音量、音色; 2)类语言沟通:咳嗽、叹息、哭笑、掌声、呻吟。
21.试析倾听的五步阶梯过程。
答:倾听过程可以比喻为一个梯子上的5个步阶梯,这5个层次分别是:注意、察觉、解释、评价、反应。
22.试析不良倾听习惯。
答:1)知难而退2)伪装注意3)分散注意力4)随意打断别人5)一言不发6)提前预想内容结果。
23.试析积极倾听的技巧。
答:1)先听后讲2)专注3)站在对方立场4)鼓励:启发、等待、提问5)总结
24.试析成功演讲的要素。
答:1)自信2)面向听众3)标准站立4)目光接触听众5)手势协助6)表述清晰7)语言的运用得体。
25.试析成功演讲的注意点。答:1)不要眼睛盯着笔记。
2)永远不要照着读,除非是引用别人的话。
3)演讲不是表演。
4)经常停顿:沉默可能对你显得时间很长,但对听众没有那么长。5)幽默
6)演讲要充满热情:如果你没有热情,听众凭什么要有热情。
7)演讲要简短、明了。
8)使用“灯塔式”目光接触法:目光扫过听众,在每个人身上停留2-3秒。
9)大声讲话,让最后一排人都听得到。如果后面的人坐得太远,开始前让他们靠前坐。
10)不断变化语速、音量,用手势、音调和音量强调你的重点。
11)结束演讲时,总结主要论点,感谢听众。
26.试析创新扩散的个体采纳过程。
答:个体决策者的采纳过程一般要经历5个阶段,即认识、兴趣、试用、评价和采用。
27.试析创新扩散策略的缺陷。
答:1)沟通效果偏见2)技术偏见3)单向信息流偏见4)进步农民偏见。
28.试析进步农民策略盛行的原因。
答:1)农民多,推广人员少;
2)目标群体同质性的认识基础;
3)进步农民对推广服务感兴趣,接受相关新技术的信息快; 4)进步农民与推广人员利益相关,水平相近,容易沟通;
5)进步农民的要求如果得不到帮助,会抱怨,会有能力影响推广人员的工作; 6)进步农民有经济实力承担风险;
7)进步农民的资源丰富,实现目标速度快,效率高,容易实现领导的政绩。
29.试析参与式发展的内涵。
答:目前,“参与式发展”被广泛地理解为在影响人民生活状况的发展过程中或发展项目计划的有关决策过程中的发展主体积极的、全面的介入的一种发展方式。参与式发展可以理解为模式多元化、主体地方化、方式民主化和目标需求化。
30.试析发展启动型沟通与发展支持性沟通的特征差异。
答:1)结构上:发展启动型是自上而下,领导者权力第一;发展支持型是援助者与受益者间的平行水平的知识分享。
2)模式上:发展启动型是依靠外援指导社会变革的支配型策略(外源型);发展支持型是依靠当地资源优势,寻求满足基本需求的持续性参与式发展策略(内源型)。
3)层级上:发展启动型是国际和国内;发展支持型是社区。
4)媒介上:发展启动型是大媒介(电视、广播、报纸);发展支持型是小媒介(录像、电影、传统媒介)小组和人际沟通。
5)效果上:发展启动型是创造受益者对外源思想观念和创新的接受气氛;发展支持型是创造援助者与受益者间相互理解的气氛。
第四篇:农业传播与沟通试题
农业传播与沟通复习题纲
本科为开卷考试 以下题纲仅供答题时参考 切勿与本题纲完全一致 否则不得分
1.比较网络新闻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的异同点。
(1)网络新闻媒体比传统新闻媒体更具开放性
(2)网络新闻媒体采取“文责自负” 传统新闻媒体实行“编辑 审查 终审”三级负
责制
(3)网络新闻媒体更加全面真实,传统新闻媒体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多
2.试以“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为例,阐述如何运用群体规范、意见领袖、个体自觉和参与式发展等理论来在某一地区开展技术推广工作。
(1)保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
(2)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3)实用生活垃圾,污水沉淀污泥充当肥料
(4)选择优秀示范户
(5)使个体自觉加入
(6)形成群体规范和价值取向
3.试谈谈“对牛弹琴”的成因,试分析其对农业传播工作的启示。
(1)表示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2)在农业传播中存在沟通障碍
(3)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方法进行传播工作
4.在农村发展实践中,如何提高人际沟通的技能水平。
(1)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2)人际关系之不受损害
(3)将解决问题作为过沟通的首要目的5.在现代农业推广中如何应用网络技术。
(1)建立国民经济电子化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2)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改善技术,建立当地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网络
(3)增强基层推广站的科技和经济实力
(4)建立多媒体农业知识库,让农民通俗易懂
(5)通过网络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
(6)开展网络技术培训
第五篇:《农业推广学》试题答案
《农业推广学》
1.试分析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与解决途径。
答: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除了人们公认的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经费太少、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制周期和成果发挥效用的滞后性太长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问题
首先,由于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
其次,在课题的审批环节上缺乏严密的技术经济论证程序,在课题的鉴定验收环节流于形式而失去对课题真正评价的实际意义。
再者,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并没有到达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和中试、示范推广转化阶段。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偏于产中研究,产前、产后配套研究缺乏。
(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面临困境
首先,推广队伍建设滞后,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低。
其次,推广经费不足,服务方式单一。
(三)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
第一,农民经济实力有限,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存在现实障碍。第二,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差。
第三,农户的经营规模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的采用。
(四)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其解决途径是
(一)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
(二)加快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a.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农业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第一,合理调整农业推广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
第二,加快农业推广队伍的人才建设,稳定现有的推广人员。
第三,持续不断、有计划地对推广人员组织在职教育和培训,促进其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其业务水平。
第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比机制,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制度,提高从事推广-1-
工作人员的资格标准;同时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并视其工作业绩进行相应的奖惩。
b.加大推广经费投入,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三)采用多种方式刺激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
一方面,除了实施政策倾斜,想方设法改善农业贸易条件,增加农业比较利益,以提高农民使用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和改善农民采纳农业科技新成果的能力和条件。
(四)协调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者之间的关系,创建“三农”互利合作新模式。
2.试述当前我国农民的异质性对农业推广的影响。
答:(1)我国农村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农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异质性,这主要表现为:农村中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小农与采用落后生产技术的小农并存,进一步而言,我国农民在资源禀赋、利益目标以及各自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2)当前我国农民的异质性对农业推广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科研及其推广的力度加大,新的生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但是这些技术成果真正为农民所使用的却为数不多。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受到土地经营规模的约束,即土地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使农业生产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安全和风险最小化为目标。然而,农业生产的国际经验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农业生产的收益与规模成正比,土地规模越大,可能的利润也就越多。我国农民目前的小规模生产增加了技术投入的相对成本,进而使个别农民难以有动力进行技术更新。最终造成我国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强度减弱,农业技术大规模推广难度增大。另外,大多数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而采用新技术有风险,在没有见到技术应用的实际收益 之前,农户对应用新技术往往采取“观望”态度,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大。
3.试述晏阳初的业绩及其对当代农学专业大学生的启示。
答:(1)晏阳初的业绩: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
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见乡村建设),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2)对当代农学专业大学生的启示
在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农技推广时,农学专业大学生要学习晏阳初的教育态
度:“欲化农民”,“先农民化”,深入到农民中、农村中去,学习农民的长处,传播先进的农业科技;学习晏阳初的实干精神,教育要为农民和农村服务,还必须了解广大农民和农村的实际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学习晏阳初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要因地制宜,敢于打破常规,采取好的方式方法。
在毕业择业时,首先,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毕业后下基层能充分展示才华,照样能够实现人生价值;其次,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再者,到基层去是有志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基层的艰苦条件可以磨练和锻炼人。
4.试述美国农业推广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答:(1)美国农业推广的特点
a.教育
在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是被当作校外教育体系来看待的,其业务内容是为所有的人们提供非正规的校外教育。美国农业推广工作的教育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农业推广工作是由教育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负责进行的;以教育的方法而不是以其他方法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b.合作
如果说教育是美国农业推广活动的本质特征的话,那么,合作就是美国农业推广组织的本质特征。合作原则既是规范联邦农业推广机构与各洲农业推广站之的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美国农业推广体系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灵魂和核心。c.计划
美国的农业推广工作是以计划(Program)为核心而展开的。县有县的推广计划,洲有洲的推广计划,农业部则有全国性的农业推广计划。与一般所讲计划不同的是,美国的农业推广计划是围绕着某些具体问题而制定的,不强调时间的长
短。
d.覆盖面广和大量使用志愿人员
覆盖面广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农业推广工作的领域广;其二是农业推广服务对象广。仅就大的方而而言,就有农业、自然资源、家庭生活、社区和农村地区开发、4一H青年发展等。这种广泛的领域划分,几乎包括了美国农村生活的所有方面。
由于美国农业推广工作的覆盖面极广,而专职的农业推广人员又比较少,因
此,大量使用兼职人员和志愿人员就成为唯一的选择。这些志愿人员都是作为推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的。
(2)对我国的启示
①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技推广顺利而有效推进;
②加快农技推广体制改革;
③进一步拓宽推广领域和丰富服务内容;
④增加推广经费,改善推广手段;
⑤改革农业教育,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素质;
⑥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5.美国先锋公司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于2006年通过我国国家审定,2012年成为我国种植面积第二大品种。试用农业推广学的相关原理对这一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答:先玉335属于密植型品种,其成功推广的原因:
第一,品种特性适应了当前生产水平的发展。
玉米的品种水平不仅是育种技术水平的体现,也是一个时期生产力水平的体现。研究表明,当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较低时,群体的容量要相对小些,即以较大的土壤面积来保证个体发育从而实现单株的生产能力。而当其水肥条件能充分 满足个体发育需要时,则需通过加大群体容量来提高产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玉米生产也证明了这一点。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已有显著提高。化肥投入量的增加,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秸秆还
田(残茬)量增加,以及其他先进技术的推广使土地对密度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因此,增加单位面积株数成为目前诸多增产措施中的首选。增加密度不仅需要良
好的土壤和水肥等栽培条件,更重要的是品种耍具有良好的耐密性和适应性。而这些耐密植品种正是具备了这些优点。除了产量较高以外,耐密植品种对适宜密度范围的较大弹性,广泛的适应性和更加简约的种植技术也促进了这些品种的大面积推广。
同时,过去由种植密植品种产生的一些具体问题,如人工播种、间苗、中耕除草、收获成本增加和田间作业等的不便,造成了农民不愿意接受耐密植型品种。但今天,随着播种、除草、灭虫、施肥等田间管理的机械化,及免间苗精最播种技术的普及,农民困惑的问题都不复存在,特别是高产地区和玉米主产区农民。随着收获机械化的到来,自然也就更乐于接受耐密植品种,对耐密植品种的推广将更加有利。
第二,栽培技术配套是品种成功推广的关键。
首先是对密植概念的强化。针对农民长期形成的稀植习惯,在推广这些品种时,首先冠以“密植型品种”的概念。使农民清楚地认识到种这些品种不能再按以往的密度种植,这样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密度不够的问题。
其次是对密度的准确定位,通过合理密植使品种的产量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第三,粮食市场的引导刺激了优质品种的推广。
目前推广的耐密植品种都属于中熟或中晚熟品种,其品质普遍好于晚熟品种。大家知道,在过去玉米销售中水分高低一个价,品质好坏一个价。而稀植晚熟品种的“水玉米”产量高,水当粮食卖,因此农民没有必要选择优质低水分品种。粮食市场放开以后开始以质论价,甚至对高水玉米压价收购,特别是饲料企业和养殖户对品质的挑剔使农民不得不转向优质品种。此外,由于早熟品种新粮上市早,前期销售价格高,也刺激了熟期较短品种的推广。
第四,普及科技知识和有效的宣传措施加快了耐密植品种的推广。
科技知识的普及使农民的观念开始转变,一些农民对玉米产量的认识已经不再只看棒子大小、按堆说话,而开始学会用称说话。因此,农民逐渐放弃一些高秆、大穗、高水分,中看不中用的品种进而转向种植一些中高秆、中大穗的高产耐密植品种。
在推广措施上,企业加大了品种的宣传力度,通过散发大量技术资料、发放试种的种子、种植展示或示范田、组织农民参观、技术咨询、现场指导等措施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粮食市场优质优价的引导作用,强化了农民的品质意识和价值市场观念。同时政府引导和行业部门的大力宣传,对耐密品种的推广起到了一 定的促进作用。
第五,高质量的种子是品种推广的保证。
高质量的种子也是品种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品种纯度高,遗传稳定性好、田间生长整齐等优点使品种的丰产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种子净度好、籽粒整齐、发芽率高、发芽势强,容易达到苗齐苗全苗壮,为高产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