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与传销有本质区别[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12:4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险与传销有本质区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险与传销有本质区别》。

第一篇:保险与传销有本质区别

保险与传销有本质区别

2012年11月05日 10:34中国消费者报评论

■本报记者 聂国春

近期,“保险就是传销”一说引起了网民和保险业人士的热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单鹏近日在做客人民网[微博](39.12,0.12,0.31%)时表示,保险传销说极不负责任,当理性认识两者区别。单鹏认为,将保险与传销混同的误解,主要原因在于两者的薪酬和组织体系中,发展“新人”均不同程度上得到“增员”利益,管理架构类似“金字塔”,上级根据下级的业务状况计算报酬。加之,基层营销实践中存在片面强调增员利益、销售推动和培训激励氛围激进、营销队伍引入传销人员、误导销售和理赔难等个别现象,容易让人把保险营销与传销混为一谈。“不过,从法律规范的界定标准看,保险与传销、直销均无干系,应当理性认识两者的本质区别。”单鹏说。

在单鹏看来,保险与传销的区别有以下几点。首先,保险产品是通过精算技术科学定价的产品,体现的是一种金融服务,由中国保监会审批和备案,产品的价格与价值是等价的。其中,用于销售费用的部分仅占产品所有收入的5%左右;而传销产品“高价低质”,入门费多支付给传销人员。其次,寿险公司获利方式与非法传销纯粹靠拉人头收取高额入会费来获利明显不同。再其次,寿险营销制度鼓励“按劳分配”,而非法传销是通过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招揽人员,以拉人头为利益分配导向。最后,保险总公司与派驻各地的省市地区分公司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并不是“上下线”的利益关系。而传销组织整体就是一个大“金字塔”架构,其实质是“上下线”之间的非法利益关系。

对于局部地区的个别代理机构涉嫌利用传销手法违规销售保险产品,引起了工商部门的关注和处罚的现象,单鹏表示,业界对此应高度重视。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强化对寿险营销员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培训,禁止营销员兼职开展非法传销活动,将营销队伍与传销组织、营销与传销行为严格区分开,避免对行业形象和队伍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密切关注保险代理公司和非法组织运用传销的机理和方法,销售经保监会审批和备案的保险产品,或捏造的保险产品。“一旦发现这种苗头和问题,应迅速采取措施,联合公安、工商部门予以查处或取缔。”单鹏说。

第二篇:直销与传销的本质区别

直销与传销的本质区别

(一)直销是企业销售其产品的一种渠道模式

直销是一种无店铺销售方式,是营销渠道的一种,从其产生来看,是营销渠道的一种创新,但是它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其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往往与企业战略、产品选择、市场定位以及相应的宏观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传销不是企业销售产品的渠道模式,而是一种欺诈手段。

从形式上看,传销活动与直销渠道似乎是相同的,其中也涉及到产品,于是会有人会以此作为争辩传销的合法性。从实质上看,直销与传销是截然不同的。直销渠道中如果没有产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渠道就无法持续存在;而传销活动中可以没有具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产品。甚至可以是砖头瓦块、人头或符号,即使如此,传销活动还可以继续下去。

一种商业活动中的产品必须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这一点在辨别直销与传销时非常重要,即一种渠道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必须表现为它能够为企业销售产品服务,为消费者获得产品服务,为整个经济体实现产品的流通服务。如果没有这三层涵义,那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传销恰恰在这三个层面上否定了自己,第一,它不是作为企业销售产品的渠道而出现的,第二,他并没有让消费者获得必要的产品,第三,它对整个社会来讲,也不具备实现产品流通的功能。

(二)直销的成功关键在客户群定位

直销作为一种产品销售渠道模式,其特征在于它强烈的市场指导性。不言而喻,渠道总是引导企业的产品流向顾客,或者说是流向目标市场。作为渠道,任何一种模式都具有明确的市场指导性,但是,不同的渠道模式在市场指导性的强弱上存在这差别,各种形式的零售店如百货店和专业店之间存在着市场指导性的差别,百货店服务的市场对象较为广泛,专业店服务的市场对象较为狭窄。渠道模式上的这种差别在店铺模式与无店铺模式之间是表现得更加明显,即店铺模式是开门迎客,无店铺模式,是上门服务。

直销渠道的市场指向性,来源于企业产品与顾客需要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传销的市场指向性则与此无关。直销总是与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联系在一起,直销需要这种产品,企业提供这种产品,通过直销渠道实现产品向消费者的转移,从整个社会来看,实现了商品的流通这是直销渠道存在的主要目的。传销中的产品,如果有使用价值的话,也不是传销活动的主要目的,传销活动的主要目的与其产品无关,与市场对该产品的需要无关,它可以传人头、传符号,也就无所谓市场的指向性,不成其为一种产品销售的渠道。如果传销也具有市场指向性,那么,无非是说传销寻找的是那些容易被蒙骗的群体,绝不是以的消费需要为线索的目标群体。

(三)直销模式中的价格因素

渠道策略与价格策略是营销企业组合策略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渠道的基本功能是把企业的产品送到顾客手中,价格的基本功能是收回生产经营成本、实现利润,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作为直销模式的成功与否并不直接依赖于产品价格的高低,企业既可以通过低价策略渗透市场,也可以通过高价策略短期内取得回报,重心是把产品送到目标顾客手中,获得顾客的满意,从而实现销售,收回成本与利润。

传销活动则把产品或符号传递中的价格作为主要牟利手段。其价格特点在于,上线的每一次承接都是超额利润的实现,下线的每一次传递都是巨额成本的付出。传销网络的中间环节要想能够盈利,就必须向下线收取高价;当每个环节都以某种倍数扩展开去,利益就会沿着传销网络逆行传递,使上线获得最大利益,而沿着传销网络一环一环地向下延伸,网络的边缘就是大多数无法向下继续扩展,无法收回成本,也无法获取梦中的高额回报的受害者。他们不是以通过产品的获得满足其需要的消费者,这有悖于产品流通渠道的基本特征。

(四)直销是企业的营销战略

直销是企业选择产品流通渠道的决策内容之一,而不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全部。作为营销组合的四个关键要素之一,渠道决策需要与产品决策、价格决策以及促销决策密切配合,构成企业营销活动的基本模式。

直销渠道模式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化妆品与保健品等品种上,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妆品和保健品都采取了这种渠道模式,其结果也是各有千秋。选择直销渠道模式销售产品往往出于这样一种考虑:第一,产品信息与消费知识的重要性;第二,产品战士于消费经验交流的重要性;第三,重复购买的几率与顾客忠诚度的重要性;第四,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渠道模式,直销的经典做法是渠道的唯一性,既直销企业的产品完全通过直销渠道销售,而不通过其他店铺渠道销售。消费者要想获得直销企业独特的产品,就只有通过直销渠道获得。

传销活动所借助的模式是从事传销企业的全部内容,而不是渠道决策的内容。这是因为:第一,传销活动可以不需要产品销售,且往往如此;第二,产品的消费满足更不可能,即使有产品销售,但那决不是催参与传销的主要目的;第三,与产品相关的所有内容,如产品信息和消费知识、产品展示和消费感受都不重要了;第四,忠诚度己任机关系被严重扭曲。通过上述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传销并不是一种渠道模式,锁定的也不是以产品消费为满足的目标群体,也不是企业营销的选择,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欺诈模式。

第三篇:保险营销≠传销(保险观点)

保险营销≠传销(保险观点)社会上有少数人把保险误解为传销。是啊,可以理解,这些年来传销把市场搞乱了。传销仿用保险的经营模式,从事非法活动,把人心都搞乱了。虽然在形式上传销和保险有相似之处,但有本质的区别:传销卖的产品有市场风险,而保险卖的产品永不过时,是为老百姓理财,是为老百姓的平安、健康、幸福。如果保险=传销的话,那岂不是说国家是支持传销的了。如今国务院下设有三个会:一个是银监会,一个是证监会,一个就是保监会。如果保险是传销的话,那么国务院就是传销的最高组织者了。

关于做保险是不是传销,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问,但是解答起来既容易也不容易。我们先看一个例子,我想您就明白了。

任何一个民营企业,都是有创始人的,这个创始人在最开始创业的时候,人员非常的少,大部分创业者都走过既是销售人员又是管理人员的历程,这个与保险业的主任以及即将晋升为主任的营销员十分类似。当创业者的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他逐步将销售职能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甚至高层管理工作,这个角色和保险业的总监、部经理也是十分类似。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看,不就是他一个人逐步增员,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吗?他将优秀的人才招聘进来,彼此合作、不断发展,和保险业增员,寻找合适的保险伙伴不一样吗?但是有人说创业是传销吗?没有!至于你做了业绩,主管有收入,那是应该的。任何一个企业,凡是销售团队,一线销售人员只要做了业绩,其主管、经理不都是获得了公司的绩效奖励吗?这个模式很早就有了,不仅

是保险公司,所有公司都是这样的,只是保险业的绩效考核指标做得比较细致而已,不了解的人有误解,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一线销售人员的业绩,与主管、经理没有关系,那主管和经理无论从技能,还是资源都比一线销售人员强,那就不会培养销售员,而自己去做销售了,那任何企业的销售模式都将难以维系。

国家对保险业是既监管也鼓励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宏观鼓励整个保险业发展,相当于保险业指导方针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保险营销员的相关规定也比较多,有规范性质的;有降低保险营销员所得税的通知,降低了全国200多万保险营销员的税收,当然各个地方保监局对于保险业也有不同的监管规定以及鼓励政策,总体而言,保险业目前发展态势是十分良好的。我想既然你已经感觉到保险的重要性,那就将此重要性转告他人,让他们投保或者和你一起从事这份具有爱心与责任的事业。

保险营销≠传销(保险观点)

日前有媒体报道,我国加入WTO后,内资保险公司为了与外国保险公司竞争,采用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某政协委员对我国人寿保险业采取营销模式提出质疑,认为是老鼠会,是传销。保险营销果然是传销吗?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从市场营销学的观点看,所谓保险营销就是指通过挖掘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设计和开发满足投保人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且通过各种沟通手段使投保人接受这种商品,并从中得到最大满足的过程。保险营销是1992年美

国友邦保险公司进入上海市场带来的新鲜事物,此前我国保险行业一直按照“足不出户”的做法坐等客户上门,当然无论是保险业务规模还是业务质量都有待提高。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推出个人营销的做法后,当年其个人业务占了上海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善于学习的国内保险公司于是纷纷效仿,这一国外保险销售方式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寿保险业的发展。从2001年情况看,我国各家保险公司共实现人身保险保费1424.04亿元,其中通过营销方式销售的个人业务为1109.01亿元,占77.87%,而一直依靠直销方式销售的团体业务保费收入则为315.03亿元,占比为22.13%。

人寿保险为什么要采用营销的方式销售呢?这主要是由于人寿保险商品的特殊属性决定的。人寿保险公司出售的是无形商品,是一种承诺,是“未必兑现的一纸契约”,因此,寿险商品的销售难度远大于一般的有形商品。此外,由于寿险商品的涉及专业知识比较多,在没有专门人员解释的情况下普通客户根本无法理解。因此,寿险商品必须通过营销人员进行销售。

至于传销虽然同样是通过个人介绍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但传销与营销的本质区别在于,在我国,传销已经偏离了本来意义的传销,它销售的是一种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的商品,背离了产品销售的目的,它通过亲戚骗亲戚,朋友骗朋友,无限扩张下线,为一些不法分子谋取暴利。这一商品的本身价值可能只值几十元到几百元,但卖给下线价格却被提高几倍到几十倍。传销极大地危害了社会秩序,已经成为社会公害,政府当然要加以取缔。

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从事寿险营销必须通过参加代理人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并领取由保险公司颁发展业证书方可展业。由于保险营销采取代理

人销售(即通常所说的营销)的方式,根据国外通行的做法,保险公司一般会付给代理人一定佣金作为酬劳,佣金的高低取决于客户选择的保费缴纳方式和保费金额。而并非文中所说“那些想从事保险销售业务,又没有法定资格的人,对他们采用高佣金和现身说法等形式来激励销售”。

保守估计,全国目前有大约50—80万左右营销员在全国城乡从事寿险营销事业,有相当一部分已取得相当的成功,入围百万圆桌会议(世界保险营销杰出人士每年聚会的形式),其中最为突出的深圳的蹇宏。保险营销一方面造就了我国一大批通过自己劳动迅速致富的一个阶层,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一般人员的就业问题,为国家减轻了负担。不可否认,由于保险营销在我国毕竟起步比较晚,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这个庞大的寿险营销队伍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出现如文中所说夸大保险功能,掩盖免责条款内容;采用“杀熟”的做法诱使亲朋投保;售前服务殷勤,售后服务冷淡等。但我们不能够一叶遮目,因保险营销存在的暂时性问题而加以否定。更何况中国保监会正逐步加大对人寿保险营销的监管,严惩保险营销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至于保险营销存在的增员现象,也是与人寿保险业自身特点决定的。有句话说“保险不是人做的,是人才做的”,言外之意就是保险营销是淘汰率很高的行业,既然淘汰率这么高,就必须不断有人补充,更何况目前我国保险事业还处于粗放阶段,保险营销门槛比较底,使得保险公司大量增加新人成为可能。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保险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国内保险公司这种靠人海战术取胜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今后从事保险营销的门槛将逐步加高,届时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员想在保险

营销行业取得成功将成为不可能,大规模、无限制增员将被有选择增员代替。保险营销之所以被不明真相的人士看成传销,依笔者看,可能是与保险营销每天要举行晨会、夕会,举办培训班有关,因为在人们心目中,传销也是采取这些方式的。保险营销举行晨会、夕会,举办培训班目的是对营销员进行教育,提高营销员素质,这正是保险营销区别传销的又一特征。笔者曾怀着好奇参加过一次传销培训班,培训内容完全充斥着个人功利,主持人描绘着虚无的前景,灌输着利己主义,个人欲望在这里无限膨胀,一句话概括就是“整个会场乌烟瘴气”。这怎么能够和保险营销的晨会、夕会和培训相比较呢。一位下岗女士参加保险公司营销员培训后,激动地说“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她至今还孜孜不倦地奔跑在保险营销战线上,个人价值也得到极大体现。

当然,保险公司今后要坚持诚信服务,尽量消除保险营销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负面影响,树立公司品牌,稳健经营,重视投保人真正关心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条件和服务承诺,靠规范的服务赢得顾客,在销售投资型保险时不夸大投资收益,让人们买上放心保险。

第四篇:保险营销与传销的辨析和思考

保险营销与传销的辨析和思考

西南财大保险学院 王皓 发布时间:2010-10-25

一、保险营销涉嫌传销的表现

在美国友邦保险将寿险个人代理制引入中国后,保险代理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个人代理这种保险营销体制使保险市场得到迅速扩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部分个人保险代理人素质不高,不按照规范从事营销活动,使得许多消费者对保险产生了误解,误认为保险营销就是传销。

(一)保险营销中存在产生误解的因素

同为销售行为,保险营销与传销在管理运作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部分消费者也正是注意到这些共同的特征,才会产生保险就是传销的误解。

1.营销组织架构

传销组织管理采用金字塔结构,处在顶端的是传销大线头,他把自己置于金字塔的尖上,后参加者会成为他的下线,每一个下线又会进一步发展下线。所有的参加者按照大线头制定的游戏规则享受业绩提成,而大线头自己可以享受所有人的业绩提成。

保险公司的销售管理结构也呈金字塔形式。一般来说,保险公司的管理结构有四个层级:总公司、省分公司、中心支公司、支公司。总公司与派驻各地的公司之问是行政隶属关系,各分支公司是总公司在各地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在各地开展业务和管理工作。组织管理形式作为一种较为直观的内容,对于不了解情况的普通消费者而言,容易产生误解。

2.营销管理方面

传销人员按照传销组织预先设定的规则获得业绩提成,当传销人员的下线达到一定数量时,会得到一定的职位称号,获得的经济利益也会随之增加。在这样的激励模式下,传销人员不断地拉拢下线,提升自己的职位,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保险营销部门也会设置一些管理者,或称总监、经理、主任、团队负责人等,这些营销管理人员获得的报酬一部分直接来自于所管理的营销员的销售业绩提成。大多数公司的“营销基本法”中将这部分报酬称作“育成津贴”、“辅导津贴”、“经理津贴”等。为了开拓市场,为了扩大保险代理人队伍规模,保险公司还设置了“增员津贴”。这种营销管理方式与传销组织极其相似,普通消费者很容易对保险产生传销误解。

3.销售人员培训

传销组织的培训内容充斥着个人功利,灌输着利己主义,个人欲望在这里无限膨胀,通过描述虚无缥缈的前景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运用各种手段,甚至采取践踏人格尊严的方法进行“魔鬼式训练”,对传销人员进行洗脑。

保险营销行业是一个高淘汰性的行业,销售人员在展业中也会遇到重重困难,经常遭受挫折。于是,在对保险销售人员培训中,鼓舞销售人员的勇气、锻炼销售人员的意志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保险公司培训的晨会、夕会中,也不乏呼喊口号,宣传美景,讲述成功案例的情形。这些令人振奋、充满激情的宣讲也难免有过激、夸张的内容,被人怀疑误解为传销洗脑也是难免的。

4.销售人员行为模式

传销人员销售行为的典型模式就是“杀熟”,即从身边的亲朋好友开始,利用亲情友情不断地进行欺诈、死缠烂打,甚至通过胁迫开展业务。

个人保险代理人在推销保险产品时,大多也是从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开始。部分营销员为了做好销售业绩,利用消费者对复杂的保险产品不熟悉的客观状况,做虚假保证和不实说明。这样,消费者自然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

(二)部分机构以保险营销之名从事非法传销活动

消费者认为保险就是传销,并不完全是主观错误认识所致,客观上也有一些保险机构以保险营销之名从事非法传销活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对保险业的形象造成严重毁誉。据媒体报道,2000年,北方一家寿险公司的县级机构,由于以传销的形式进行增员,被当地工商机关查处;2002年3月,山东政协委员宋传杰建议警惕保险营销“传销化”的提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后,“保险是不是传销”成为了一个热议话题。

北京大润保险经纪公司以销售卡式短期意外险为主要业务。2008年年中,北京保监局接到群众举报,称该公司以传销手段骗取群众钱财。保监会在掌握线索后,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2009年12月31日,吉林省农安县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北京大润保险经纪公司负责人蔡军,犯组织领导传销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10万元;该公司吉林分公司负责人王佳茹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6万元。此案件被称为“保险传销第一案”,涉及全国14个省区,卷入群众3000多人,造成广泛且严重的社会影响。

这样的案件,虽然是个别保险机构所为,但是其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必然会导致社会部分群众对整个保险行业产生怀疑,以至认为保险就是传销。

二、保险营销与传销的比较

1.相关概念的比较

在对保险营销和传销的特征进行比较之前,有必要对市场营销和保险营销方面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只有明确两者在营销概念体系中的定位,才能从本质上区分两者的不同之处。

市场营销是企业、组织或个人通过对人们的需要进行预测、分析,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设计产品,运用各种通道和方法,同顾客进行交流与价值交换,满足顾客需要并实现其目标的过程。营销渠道是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由中间环节联结而成的路径,包括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根据《直销管理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根据《禁止传销条例》第二条,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保险营销是以保险这一特殊商品为客体,以消费者对这一特殊商品的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转嫁风险的需求为中心,运用整体营销或协同营销的手段,将保险商品转移给消费者,以实现保险公司长远经营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保险营销渠道包括:直接营销渠道,即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直接销售保险产品;间接营销渠道,通过代理人、经纪人等中介人间接销售保险产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保险营销渠道也划分为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但此划分与传统市场营销概念中的划分不是一一对应的。保险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是无形商品,其在本质上是一份合同,这与传统市场营销对象的有形商品是不同的。《保险法》第六条规定:保险业务由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险组织经营,其他单位不得经营保险业务。签订保险合同的主体,也是保险产品的销售主体,只能是保险公司等合法经营主体。保险代理人、经纪人等中介入通过建立委托代理关系参与促进保险合同的订立,其本身并不是合同订立者,自然也不是保险产品的销售主体。因而保险营销不管是保险公司业务员直接营销渠道,还是通过中介人的间接营销渠道,对应与传统市场营销概念中,均为直接销售,即直销。

相关概念关系比较,如下图所示。

2.保险营销与传销的区别

保险营销毕竟不是传销。上文提到的两者间的一些相似之处仅仅是相似而已,结合《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规定的若干非法传销行为模式,深入比较分析就会发现,两者存在着根本差别。

(1)营销组织架构方面

保险营销和传销都采用了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但前者是为了方便业务拓展,进行组织管理。金字塔的最底层是业务员,上层则是各级的营销管理部门。后者构建金字塔体系的目标是为了形成业绩提成机制,使处在高层的传销大线头获得高额非法利润,最底层是传销人员,上层仍然是传销人员,最上层是大线头,与保险营销的金字塔结构是不同的。

(2)营销管理方面

保险营销中的营销总监、经理、主任或是团队负责人、推荐人等可以根据所管理或推荐的营销业务员的业绩获得津贴。这种激励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营销组织管理,鼓励培训业务员,促进团队销售。保险营销的各类津贴依据销售业绩进行补贴,最终是以销售激励为目的。传销中上线从下线获得的提成实际上是依据拉拢的下线人数,并不依据实体的销售情况,名为“业绩提成”,实际是“人员提成”,最终目的是为了扩大传销队伍,获得更多非法利益。

(3)业务人员的管理培训方面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成为一名保险代理人,需要通过资格认证。代理人在获得了代理人资格,可以从事保险销售工作后,还有义务接受继续培训。保险营销培训是保险公司日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不仅涉及保险理论、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营销技巧,还包括职业道德、执业规范等,旨在全面提高保险业务员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道德水平。传销人员加入传销组织不需要任何的资格认证,只要按照传销组织规定缴纳所谓的入门费、保证金或是购买一定金额的产品,即可成为一名会员。传销的培训实为洗脑过程,通过虚构不切实际的美景,对人员进行欺诈胁迫,甚至贬低人格、限制人身自由,旨在使传销人员迷信传销机制,进而稳定并扩大传销队伍。

(4)合法性

合法性是保险营销与传销最根本的区别。保险营销、保险代理人展业受《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护,保险营销健康发展是保险行业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的前提。非法传销通过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从事欺诈活动,被称为“老鼠会”。鉴于传销的危害性和欺诈性,国际上多通过立法对传销进行禁止。1998年,我国国务院发出了《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其后国务院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工商总局、公安部等国家机构都发布了打击传销活动的相关文件。2005年,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禁止传销条例》,明确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传销;对传销的定义、表现形式、打击传销的工作机制、措施和程序、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打击传销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进入了一个法治的时代。2009年公布的《刑法修正案(七)》新增了组织领导传销罪: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修正案(七)》增加的组织领导传销罪,进一步加大了打击非法传销活动的力度。

(5)其他方面的不同 保险营销与传销活动在销售产品、利润来源、售后服务、价格制定等方面也存在本质的区别:

三、保险营销被误解为传销的原因

保险营销与传销活动存在根本的不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保险营销员常被当作非法传销人员而被拒之千里之外,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群众方面

对保险有较为全面了解的社会群众毕竟是少数。在非法传销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下,部分社会群众,特别是受到传销迫害尚未走出阴影的消费者,面对走街串巷、登门造访的保险营销员,本能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保险知识的匮乏使部分消费者不能清楚地区分保险营销与非法传销活动,进而造成误解。

(二)保险营销员方面

保险代理人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保险行业形象,甚至阻碍保险业健康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部分保险营销员个人素质不高,不遵守职业道德,不按照执业规范展业,甚至采用非法传销活动常用的杀熟、欺诈、胁迫、纠缠的手段进行销售,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造成了社会群众对保险的误解。

(三)保险公司营销管理方面

一些保险公司采取粗放的经营模式,一味追求业务量,为了占据保险市场,盲目扩大保险代理人队伍,不注意保险营销员的管理与培训,甚至通过各种方式让不具有代理人资格的营销员参与保险营销。不当的增员模式可能使社会群众误解为“老鼠会”的扩张,销售误导也会使消费者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

在营销培训方面,为了鼓舞保险营销员的士气,一些保险培训用尽各种方法,一些方法途径可能已经脱离实际情况,在不当的夸张、愿景设定中,某些偏激的激励方法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种营销鼓励,甚至有洗脑的成分。

在内部控制方面,正是因为公司合规管理的疏忽,才会出现某些机构从事传销活动的情形,损害广大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影响自身形象。

(四)行业监管方面

大润保险经纪公司一案为保险行业监管敲响警钟,监管不严,导致中介机构以保险营销名义从事非法传销活动,产生了广泛且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不仅仅是追究个别中介人法律责任的问题,更是对保险行业社会责任的一次质问。

四、保险营销走出传销认识误区的思考

对保险营销存在传销误解的社会群众不在少数,欲改变这种现状,使保险营销走出传销认识误区,对于维护保险公司良好形象,促进保险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未来保险公司营销管理和保险行业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完善保险公司营销管理,加强公司内部控制

由于保险营销与传销活动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在这些相似的方面虽然两者存在区别,但是界限往往比较模糊,难以界定,特别是在营销培训方面。这就对保险公司的营销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的营销管理不能仅仅注重业务拓展、市场占领,更要关注营销管理的质量,关注公司形象的维护,在营销管理中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规范营销员执业行为,避免不当营销行为(如人海战术、泛滥宣传等),彻底划清与传销活动的界限,避免产生传销误解的行为。

保险营销被误认为传销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群众知识匮乏。公司管理松散,内部控制不严可能会导致某些分支公司、营业部、销售团队等借用保险营销之名从事非法传销活动,最终影响自身信誉形象;在选择合作中介伙伴时,缺乏细致考查,产品管控松散,甚至任由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营销,影响自身形象。

(二)加强行业自律,完善中介监管

大润保险经纪公司一案发生后,保险监管部门也作出强烈回应,甚至采取了提高中介公司准入门槛的刚性措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10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要依法狠抓一批典型案件,从严惩处违法机构和人员,在同查同处原则下加大对保险公司源头的处罚力度。”各地保险监管部门都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监管。在加大打击违法中介业务的同时,需要提高对保险公司这一源头的监管力度,要切实敦促保险公司履行好对保险中介业务和保险中介机构的管控责任,使其成为中介监管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严格管控保险公司来监管好保险中介市场,建立健全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并进一步加强与公检法等机关的协作,提高执法力度和刑事追责力度,严厉打击保险行业各种损害被保险人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以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上海保险》2010年第8期

第五篇: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

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

作者:方永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38

更新时间:2006-11-16

这几年,由于“法轮功”,人们对邪教的危害性有了十分清楚的认识,这与诸多学者们的宣传和研究也是分不开的。但是,冷静地对这几年的邪教宣传和研究做些深入的思考,笔者发现,很多人还是不明白邪教与宗教的本质区别,这典型地表现在发表在学术刊物的文章中的“邪教是从宗教中分离出来的反科学、反社会、反政府的浊流”以及“从本质上说,邪教是宗教的异化”这样的话中。它们明显地反映出作者对宗教与邪教的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因为认为,“邪教是从宗教中分离出来的一股浊流”、“邪教是宗教的异化”,就意味着承认邪教原本就是宗教的一部分,是从宗教中分离出来的。承认邪教是原本就是宗教的一部分,就意味着承认邪教与宗教有共同的本质,至少承认它们是同根同源的。但同时,这些作者却又坚称,“邪教不是宗教”,“宗教不可能是邪教”。这种前后矛盾,是对邪教产生之根源的错误认识的一种反映,结果容易造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混淆邪教与宗教,不利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认识邪教的本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继续深入研究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差别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不是一两篇短文能解决的问题。这里,只是简单地谈谈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尚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区分邪教与宗教的三个简单标准

一般来说,邪教与宗教是比较容易区别的,并不象很多人说得那么玄秘。邪教与宗教的不同,在现象上表现得就十分明显。这些现象是的差别就是区分邪教与宗教非常简单的一些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看它们的教主是否活着。如果教主还活着,则大体上可以判定它是邪教;如果教主已经过世,则可用其他标准进一步判断。为什么要使用这个看似荒谬的标准呢?因为从历史上看,宗教所信奉的教主都是神或者已经成为神灵的人,而邪教所信奉的教主都是正在世上生活的活生生的个人。所以耶稣在世时基督教被犹太教称为邪教,一点也不奇怪。另外,宗教的创立者都不把自己奉为教主,而是把天上的神灵或已经过世的人奉为教主。比如,犹太教把耶和华奉为教主,而基督教把耶稣奉为教主。在此我应补充一点,耶稣在世时并没有把自己的宗教当做异于犹太教的另外一种宗教,而是把自己的宗教当作真正的犹太教。真正把耶稣的宗教称为基督教的,是耶稣的再传弟子,而那时耶稣已经过世,被他的门徒认为是道成肉身的上帝,是上帝之子,是基督;而且,在世间没有一个人可与他相提并论。另外,宗教特别强调教主与信徒之间的差别,这个差别非常之大,乃至没有活着人的可能达到教主的高度。邪教虽然也强调教主与信徒的差别,但是,这个差别虽然很大,教主非常人所能及,可是,还是有活人能达到教主的高度,这就是现任的教主的接班人,未来的教主;不论怎么说,这个未来的教主是一个人,至少在成为教主之前还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也就是说,在宗教里,信徒与神的距离无限大,没有活着的人能够达到教主的高度;而在邪教里,信徒与教主的差距虽然很大,但还是有人在活着时就能达到教主的高度。这是宗教在超越性高于邪教在教主问题上的反映。

第二个标准是看它如何对待人们急功近利之类的非理性心理。人们信仰某种东西,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超越。所谓超越,简单地说,就是突破自己的有限性而走向无限。宗教教人认识自己的有限性,邪教也教人认识自己的有限性。宗教要人认识的有限性与邪教教人认识的有限性内容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可以说,这一点对区分宗教与邪教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重要的是,面对人的有限性,人类产生了很多非理性的心理,从根本上来说,这种非理性心理的根源是对有限性的焦虑。如何突破人的有限而走向无限,如何把对有限性的焦虑转化,这就是超越的问题,它是信仰的根本问题。从现象上讲,邪教与宗教的根本区别就体现在实现超越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人们的非理性心理。在超越问题上,人的非理性心理集中体现在人总是希望尽快超越人的有限性。宗教和邪教都会利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但是,宗教既看到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的对自己传播的有用之处,也看到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对信徒自身的有害。因此,宗教是一方面利用这种心理,让人信它,所以强调信在宗教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又防止这种心理因过度膨胀而伤害人,所以设计各种对治它的方法,教信徒理性地忍耐、在行为中等待。邪教则相反,它把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当作难得的抓住人的机会,并且对这一可乘之机千方百计地利用,直到把人毁灭而后快。所以,我们看到,基督教一方面宣扬“只要信,就可得新生命”,另一方面又要人意识到信仰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只有履行责任的人才有真正的信仰。邪教则利用人们急功近利的心理,要人们多捐献以求早升天,教主从中敛取巨额财富或获得随意的肉体满足或精神满足,而信徒则因此而失去财产、人格和自由;当教主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时,就大开杀戒,诱使或强迫潜在的或现实的对手归天。也就是说,人急功近利的心理是非理性的,宗教既利用这种非理性,又用理性来限制这种非理性,使人不至失去最起码的理智。而邪教则紧紧抓住人们的这种非理性,尽力把人们的非理性推到极点,想尽各种办法防止人们恢复理智。

第三个标准是看它们对现世的态度。一个人对现世的态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其自己的生命的态度;另一个是其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态度。宗教对人的生命的基本态度是尊重,而邪教对生命的基本态度是弃绝;宗教对人世的基本态度是这个世界虽然污浊,但还是此生的唯一活动场所,机会难得,应当珍惜;而邪教对人世的基本态度则是这个世界已经坏到了极点,应当尽快离开它,到另外一个世界里。佛教要人知道人身难得,应珍惜生命,发扬大乘精神,建设人间净土。“法轮功”称自己是真正的佛教,却要人舍弃生命,以求圆满,杀子弑父,却说把他们超度到天国,掐死女童,却说除魔。

这三个标准,很容易把握。而且,说到底,它们可以归结为一个标准,这就是道德。就第一个标准来说,宗教不以活人为教主,是要人谦卑;邪教以活人为教主,要人或者在人面前自高自大狂妄,或者在人面前自卑自贱。就第二个标准而言,宗教要人“行乎中庸”,成为完整的人;邪教则要人狂热、盲信盲行,成为单面的人。就第三个标准来说,宗教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过共同的社会生活;邪教则使人不成其为人,要人弃绝他人、弃绝社会。宗教之所以为宗教,是因为它教人以正;邪教之所以为邪教,是因为它以邪害人。

二、邪教的来源

邪教与宗教有着上面所说的明显不同。但是,从宗教学的观点看,与“邪教”相对的词是“正教”,与“宗教”相对的词是“非宗教”。也就是说,在语义上,“邪教”与“宗教”并不是对立的。这典型地反映在邪教的来源上。认识邪教的来源,有助于对邪教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邪教”,国际社会对它的规范称呼是“Cult”。“Cult”这个词,源出于拉丁语Cultis文中,原意是“礼拜”、“祭仪”,用于指所有沉浸于崇拜、典礼、情感、仪式和态度的组织,也就是所谓“膜拜团体”。人们之所以把这类组织区分出来,是因为这类组织对世俗的东西不大关心,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际,显得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这实际上就是对“Cult”一词的世俗定义。中国之所以把“Cult”一词翻译为“邪教”,是因为它既有类似于宗教形式的形式,但又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甚至与世俗社会激烈对抗,是邪恶的;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称为“邪教”。形式上类似宗教和实质上的邪恶,是邪教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本质规定。

邪教在形式上类似宗教,这说明宗教与邪教在形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从宗教学的角度上看,就是组织形式、礼拜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由于形式只是工具,而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是中性的,形式不能成为区分邪教与宗教的标准。区分邪教与宗教的标准是实质。前面所讲的三个简单标准就是实质标准。而且,邪教形式上类似宗教,并不意味着邪教具有宗教的形式。从中文的字面上看,“邪教”与“宗教”只有一字之差,而且都有一个“教”字。在中文里,什么是“教”呢?《说文解字》曰:“教,上所示,下所效也。会意兼形声字。上施,故从文;下效,故从孝。”所以,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递、教授和示范、强加,另一方面是接受、学习和仿效。就此而言,“邪教”的“教”与“宗教”的“教”是形式上相同的过程。另外,从“教”的表现方式来看,“教”,既有言传,也有身教和意会,除此之外,教唆、引诱、放任,也可称之为教。言传之教,可以是思想宗旨,但还可能是命令;意会之教,可以是思想历程、思考方法,也可以是未说出的或不可见人的意图;身教就更为复杂了。至于教唆、引诱、放任,虽然不是人们通常愿意承认的教,但却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教。从“教”的含义上讲,无论某种“教”是正是邪,它都可能与宗教无关。与“邪教”相对的词是“正教”,而不是“宗教”。也就是说,邪教并不必然在形式上类似宗教。如果说邪教与宗教在形式上还有些共通的地方,那一定是它们都对某些东西顶礼膜拜。这种膜拜,从学理上看,是宗教性,而不是宗教。宗教性在在任何人对他所喜爱的东西的态度上都有所表现,但我们不能说所有这些态度都是宗教。所以,不必总是把邪教与宗教挂钩。有些组织根本就与宗教无关(如科学教)被为邪教,主要是因为它们膜拜某种东西或宣扬并实践某种邪恶的理论而且行为邪恶。这样的邪教的产生,可以说是与宗教没有多大关系的,所以根本不能说它们是宗教的异化。象科学教,我们只能说它是某种“科学理论”(在科学教中,就是心理分析与治疗理论)的异化,而不能说它是宗教的异化。

即使邪教具有宗教的形式或者类似宗教的形式,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类根本的原因。一是某种宗教转为其实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变得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而失去了成为宗教的资格,这时它就徒有宗教的形式,没有宗教的实质。这样的宗教如果不消亡,就极有可能变为邪教。这是邪教的来源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正确地说,有的邪教是异化了的宗教。但若因为有的邪教是宗教堕落而成的,就说“邪教是宗教的异化”,那就不正确了。而且,并不是所有异化了的宗教都是邪教。某种宗教(或者其分支)尽管已经异化,有宗教之名而无宗教之实,如果它并没有变成邪恶的,我们就不能称其为邪教。另外一种原因是某个团体或思想,本来没有宗教的形式,但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获得或借用了宗教的形式。如果这个团体或思想在具有宗教形式之后,没有邪恶的行为或内容,我们也不能称之为邪教。但若它在具有宗教形式的同时又具有邪恶的行为或内容,它就成了名符其实的邪教。

这样,就与宗教有形式上关联的邪教来说,它们也至少有两种来源方式:一是邪恶组织披上宗教的外衣,二是宗教堕落(异化)成邪恶的组织。邪恶组织披上宗教外衣,以宗教的面貌出现,错误不在被借用的那种宗教,因而不能说这种邪教是宗教的异化,只能说这是宗教被人恶意利用的结果。对付这种邪教的方法,就是撕开它的宗教外衣,说明它与那种宗教的本质区别,揭露它的真实面目。如“法轮功”借用佛教的“法轮”概念,要人通过“转法轮”来求圆满。对此,我们的正确方法就是说明在佛教中“法轮”、“转法轮”和“圆满”的真正含义,将之与“法轮功”所说的“法轮”、“转法轮”和“圆满”相对比,这样一来,“法轮功”不是真正的佛教,也就清楚明白地得到说明。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某种宗教之所以被邪恶组织利用,自然本身也就存在一些可为邪恶组织所乘的弱点。一种宗教应当防止自己被邪恶组织利用,这就要求它加强自身约束,努力完善自己。同时,针对这些弱点,政府应当加强对宗教的管理,防止宗教被邪恶组织利用。这三个方面,即介绍真正的宗教是什么,宗教团体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政府强加对宗教管理,构成了防止宗教被邪恶组织利用的三道防线。

此外,我们还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宗教自身存在的弱点,它既可能被邪恶组织利用,也可能自己堕落(异化)为邪恶组织,成为邪教。目的,在对邪教的研究中,大多数人都没有看到这个问题。他们提到邪教时,总是把它与宗教对立起来。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宗教因为代表着传统的价值观、代表着人对终极性/无限性的追求,在人类生活中总是具有正面价值。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宗教理所当然地是指正教。与正教对立的,当然是邪教。于是,在现在的研究中,就有一个不成文的理论假规定,即邪教不是宗教。在这个理论假定背后,还有一个假定,即宗教不可能是邪教。从理论上讲,人间的力量有正义的也有有邪恶的,但不论是正义的力量还是邪恶的力量,都既可能采用人间的形式,也可能采用超人间的形式。人间的力量以超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宗教。由于人是善恶的混合体,在人间,善的力量与恶的力量总是纠缠在一起,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任何宗教中,都既存在善的力量,也存在恶的力量。也就是说,任何宗教都是善恶的混合体。在任何宗教中,我人都发可发现善的东西,也可发现恶的东西。宗教并不是一块纯善的净土。正是由于任何宗教都是善恶的混合体,所以即便是所谓的正教,也可能堕落变质为邪教。也就是说,宗教并不当然地等于正教。同样的道理,邪教也不能简单地因为它是邪恶的,就不可能是宗教。我们不应当担心出现这样的后果,即因为在理论上承认邪教可能是宗教,而导致在实践中打击邪教被认为是在打击宗教。我们既然承认信仰自由,而我们的宗教政策保护的是宗教信仰以及合法的宗教活动,而不是简单地保护宗教。所以,任何合法的宗教组织或团体做了违法的活动,我们不会因为承认它是宗教组织或团体而视而不见,而是加以制止或制裁。正如我们不会因为承认一个杀人犯是一个人而让其不依照法律承担其责任一样。我们打击邪教,决不是因为它不是宗教,而是因为它是邪恶的宗教。所以,在研究邪教时中,我们必须放弃这两个不合理的假定,即邪教不是宗教,宗教不可能是邪教。马克思也说过,宗教是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鸦片是毒品,也是药品。宗教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如果说世界各大宗教反映了宗教的积极面,那么,邪教就反映宗教的消极面。正教是用以治病的精神鸦片,而邪教则是用来害人的精神鸦片、毒品。

此外,把邪教与宗教对立起来,实际上是在变相地采用各种宗教所制定的邪教定义。这种定义的标准是自己的教义。每个自己认为是宗教的团体,都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完满的宗教,而其他的自称是宗教的组织不是低级、落后或堕落的宗教,就是假的、邪恶的宗教。依据这个标准,世界各大宗教的各个教派都有自己的邪教名单。我们认为邪教不是宗教,不过是把各个宗教和教派的邪教名单拿过来,去掉我们承认是正教的那些宗教组织或团体,挑出我们与他们共同认为是邪教的那些宗教组织或团体,再加上在我们看来是邪教的、但这些宗教或宗派未必承认为宗教的那些团体与组织,于是,我们就可以令各大宗教或宗派满意地宣布,邪教不是宗教。必须承认的是,这种办法非常实用,而且可以令各方满意。但从宗教学的立场上看,这实质上还是在判教,而不是在做较为客观的分析。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它可能把本来是无害的某些自认为是宗教的团体或组织当作邪教。

从现实看,有的邪教是从古老的宗教演化而来,或者直接就是古老宗教的延续而来,对之没有做任何大的改变。如印度教的某些教派还在向毗湿奴神献活人祭。这种邪教本身就是宗教,只不过因为它没有根据时代要求在教义、实践、仪式等方面要求调整自己,或者被其领导人为了个人野心或私利以及集团的政治图谋而被引上了邪恶的道路,因此才成为邪教。

总而言之,从来源来看,邪教有三种类型,一是膜拜某种东西或宣扬某种邪恶理论并以邪恶的手段去实现它的组织;二是披上宗教外衣的邪恶组织;三是宗教组织堕落而成的邪恶组织。这表明,邪教可能与宗教有关,甚至可能原本就是宗教。所以,我们所讨论的邪教与宗教的本质区别问题实际上是邪教与正教的本质区别问题。

三、邪教与正教的本质区别

邪教与正教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正一邪。正邪之别的根本就是道德。在这方面,已经有相当多的文献。不必要在这里过多地重复。笔者认为,还有两点值得引起特别的重视。这就是末世论与魔鬼论。

一、末世论。宗教都有自己的末世论,而邪教可能有末世论,也可能没有。如果邪教有末世论,那么,它与正教的末世论也有根本的不同。这就是,正教的末世论总是一种在上、向前的末世论,它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种警示、一种立足于现实才能实现的奋斗目标。因此,它虽然贬抑现实,但却是在肯定现实应有价值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正教的末世论是对现实的一种批评性扬弃。而邪教的末世论则完全否认现实的价值,而且往往宣传一种具体的末日论。所以正教要人们在现世好好生活,为来世更美好的生活做准备;而邪教则要人们在某个具体的时间之前抛弃世上的一切,等待末日到来;或者把一切捐献给教主,以求教主帮助他渡过末日的灾难。

二、魔鬼论。一般宗教中都有魔鬼的存在。魔鬼作为恶的一方与作为善的一方的神争夺信徒的灵魂和肉体,所以在宗教中通常都有驱赶和消灭魔鬼的仪式。但是,这种活动在正教中一般没有太大的位置,而且多被视为下流的活动,不登大雅之堂;只是在将魔鬼内心化、强调心魔的情况下,它们才在高级的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时驱赶和消灭魔鬼的活动已经多是在个人内心进行的事情。而邪教则特别强调魔鬼的地位,并不遗余力地宣传魔鬼,把魔鬼实体化,具体到某一个人或某一些组织或认为所有不是信徒的人都在魔鬼的队伍里,结果驱赶和消灭魔鬼的活动就可能变成针对具体的个人、组织甚至全社会的敌对活动。有的邪教甚至以魔鬼取代主神的地位(如撒旦教),干脆对魔鬼顶礼膜拜,用人祭、性放纵等邪恶活动尽力讨好它。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正教一般不举行驱赶和消灭魔鬼的活动,即使其庸俗神职人员举行这样的活动,收费也是不多的;而邪教则不然,很多邪教经常举行这类活动为主要,收费很高(如科学教),以此敛财。同时,对魔鬼的宣传越多,魔鬼的能力被说得越神奇,就越能突出邪教教主的神奇,这对神化教主、控制信徒,都是非常有用的。

由于邪教开始并没有显露出其真实面目,甚至以好的宗教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所以在邪教露出其真实面目以前,是不容易将它与正常的宗教区分开来的,所以继续深入地研究邪教与一般宗教的本质区别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反对邪教的同时加强对宗教的研究,普及宗教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邪教的产生,并将邪教区分出来,予以有效的打击。

下载保险与传销有本质区别[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险与传销有本质区别[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大全]

    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本质区别,思考方式 郎咸平语录】1、穷人缺什么:表面缺资金,本质缺野心,脑子缺观念,机会缺了解,骨子缺勇气,改变缺行动,事业缺毅力。2、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用自己......

    入党申请书与入党志愿书的本质区别(★)

    很多人可能会想入党申请书与入党志愿书有什么区别,觉得两者的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入党申请书与入党志愿书有着本质区别。入党申请书是由申请人自发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的书面材料,......

    传统课堂与高效课堂的本质区别

    传统课堂与高效课堂的本质区别 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高效课堂的我最初以为无非就是以下简短的六个字,即 “自主型,开放式”,而经过一年的课堂体验,才真正明白课改的真正核心所在。......

    汽车起重机与轮胎起重机的本质区别[精选5篇]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的区别 “汽车吊和轮胎吊有什么区别?”常常有人这么问,有的人回答说:轮胎吊就是有轮胎的吊车,汽车吊就是像汽车的吊车。结果提问的人还是一头雾水,难道汽......

    P2P与庞氏骗局的本质区别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P2P与庞氏骗局的本质区别 最近,对P2P行业的整治消息开始放出,再一次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头条。本轮专项整治的基本政策面分为三档排查:合......

    试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本质区别

    试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本质区别 试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本质区别2007-02-02 21:55:35年以来,我国在实行会计教材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

    房改房与商品房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房改房”与“商品房”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大家都知道,“房改房”(即“房改售房”)与“商品房”是有本质区别的,在性质上来说,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二......

    深度旅游与大众旅游的本质区别[5篇范文]

    深度旅游与大众旅游的本质区别 所谓深度旅游,就是后现代旅游者为了获得身心舒畅愉悦,实现自我放松、自我完善的旅游行为方式。深度旅游的终极目标是让旅游者享受到轻松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