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保障房退出机制

时间:2019-05-12 12:5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健全保障房退出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健全保障房退出机制》。

第一篇:健全保障房退出机制

国务院:健全保障房退出机制

2011-09-30 16:20

摘要: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要健全退出机制。

国务院规定,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经济状况改善,或通过购置、继承、受赠等方式取得其他住房,不再符合相应的住房保障条件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腾退;逾期不腾退的,应当按市场价格交纳租金。

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通过购置、继承、受赠等方式取得其他住房,不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的,应当退出经济适用住房,或者通过补交土地收益等价款取得完全产权。对拒不服从退出管理的,可以依照规定或合同约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保障房退出机制一直是人们比较关心的话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1〕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的重大举措。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保障性住房管理,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住房保障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住房保障范围、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完善住房保障支持政策,逐步形成可持续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

左右,力争使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基本原则。住房保障工作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满足基本住房需要;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参与;坚持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经济、适用、环保,确保质量安全;坚持分配过程公开透明,分配结果公平公正;坚持规范管理,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二、大力推进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一)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供应,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为主,满足基本居住需要。租金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按照略低于市场租金的原则合理确定。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对于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引导合理住房消费、缓解群众住房困难,实现人才和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人口净流入量大的大中城市要提高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比重。

要加大政府投资建设力度,综合运用土地供应、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和其他机构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多渠道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可以委托企业代建,市县人民政府逐年回购。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采取划拨、出让等方式供应土地,事先要规定建设要求、套型结构等,作为土地供应的前置条件。同时,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可以规划建设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统一管理经营,以实现资金平衡。新建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应当规划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住房,具体配建比例和管理方式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应当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统筹规划,集中建设单元型或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面向用工单位或园区就业人员出租。坚持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积极探索公共租赁住房投资回收机制。各地要及时制定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

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较多、小户型租赁住房房源不足的地区,要加快建设廉租住房,提高实物配租比例。逐步实现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行。

(二)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安排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房价较高的城市,要适当增加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供应。

(三)加快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发挥多方面积极性,改造资金由政府适当补助,住户合理负担。国有林区、垦区和工矿(含煤矿)棚户区改造,企业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棚户区改造要尊重群众意愿,扩大群众参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四)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抓紧编制农村危房改造规划,逐步扩大中央补助地区范围,加大地方政府补助力度。按照统一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加强资金和质量监管。

三、落实各项支持政策

(一)确保用地供应。市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住房保障规划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要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优先安排、单列指标,做到应保尽保。要提前做好项目储备并落实到具体地块,努力挖潜,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要提前确定地块,开展土地征收等前期工作,确保及时供地。储备土地和收回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优先安排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严禁改变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用途,擅自改变用途的,要依法从严处理。

(二)增加政府投入。中央继续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将保障性安居工程放在优先位置,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原则,加大省级政府统筹力度,确保项目资本金足额及时到位。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比例不低于10%。中央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优先安排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公共预算支出安排不足的地区,要提高土地出让收益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安排比重。完不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的城市,一律不得兴建和购置政府办公用房。

(三)规范利用企业债券融资。符合规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可发行企业债券或中期票据,专项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要优先满足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融资需要。承担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的其他企业,也可以在政府核定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额度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项目融资。对发行企业债券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优先办理核准手续。

(四)加大信贷支持。在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向实行公司化运作并符合信贷条件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直接发放贷款。对于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

赁住房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可向经过清理整顿符合条件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发放贷款,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偿付能力不足的,由本级政府统筹安排还款;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向经过清理整顿符合条件且经总行评估认可、自身能够确保偿还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贷款的地级城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发放贷款。其他市县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可在省级政府对还款来源作出统筹安排后,由省级政府指定一家省级融资平台公司按规定统一借款。借款人和当地政府要确保按期还贷,防范金融风险和债务风险。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贷款利率下浮时其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5年。扩大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城市的范围,重点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五)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对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要切实落实现行建设、买卖、经营等环节税收优惠政策,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四、提高规划建设和工程质量水平

(一)优化规划布局和户型设计。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合理安排布局,严格执行抗震设防和建筑节能等强制性标准。保障性住房实行分散配建和集中建设相结合。集中建设保障性住房,应当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等需要,加快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同步配套建设生活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户型设计要坚持户型小、功能齐、配套好、质量高、安全可靠的要求,合理布局,科学利用空间,有效满足各项基本居住功能,鼓励通过公开招标、评比等方式优选户型设计方案。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应当提供简约、环保的基本装修,具备入住条件。

同时,在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中,要贯彻省地、节能、环保的原则,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和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全面推广采用节水型器具,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农村危房改造要重视自然采光和通风,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

(二)落实工程质量责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要严格履行法定的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行为,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严格建筑材料验核制度。项目法人对住房建设质量负永久责任,其他参建单位按照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负相应责任。实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责任终身制。推广在住房建筑上设置质量责任永久性标识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三)强化工程质量监督。保障性安居工程参建各方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把加强质量监管贯穿于建设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加大对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和工程质量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工程项目,要责令整改。

五、建立健全分配和运营监管机制

(一)规范准入审核。市县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住房状况,合理确定保障对象住房困难、家庭收入(财产)的具体标准,定期调整,并向社会公布。完善住房保障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制度。健全住房城乡建设、民政、公安、税务、金融等部门及街道、社区协作配合的家庭住房和经济状况审核机制。保障性住房申请人应当如实申报家庭住房、收入和财产状况,声明同意审核机关调查核实其家庭住房和资产等情况。审核机关调查核实申请人住房、金融资产、车辆等财产的,有关机构应当依法提供便利。严禁以任何形式向不符合住房困难标准的家庭供应保障性住房。切实防范并严厉查处骗租骗购保障性住房、变相福利分房和以权谋私行为。对以虚假资料骗购、骗租保障性住房的,一经查实应立即纠正,并取消其在5年内再次申请购买或租赁保障性住房的资格。建立住房保障诚信档案,完善失信惩戒制度。

(二)严格租售管理。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家庭,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合理的轮候期内安排保障性住房。具体轮候期限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应当按月或季度及时发放,确保当年12月25日前全部发放到位。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租赁合同,应当载明租金、租期以及使用要求。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期限一般为3至5年。租赁合同期满后承租人仍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续租。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购买不满5年的,不得上市交易。经济适用住房配售时,要明确界定政府与购买人的资产份额,并按照政府回购、适当兼顾保障对象合法权益的原则,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出售所得价款的分配比例。限价商品住房的上市交易收益调节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

(三)加强使用管理。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保障性住房和保障对象档案,动态监测住房保障对象家庭人口、住房和经济状况变化情况。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落实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定期检查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对违反规定将保障性住房出售、转借、出租(转租)、闲置、改变用途且拒不整改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收回。对中介机构违规代理出售、出租保障性住房的,应当依法给予处罚。保障性住房的使用人要按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使用住房,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影响房屋质量安全和使用功能。保障性住房小区可以实行住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也可以聘请专业机构提供物业服务。

(四)健全退出机制。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经济状况改善,或通过购置、继承、受赠等方式取得其他住房,不再符合相应的住房保障条件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腾退;逾期不腾退的,应当按市场价格交纳租金。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通过购置、继承、受赠等方式取得其他住房,不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的,应当退出经济适用住房,或者通过补交土地收益等价款取得完全产权。对拒不服从退出管理的,可以依照规定或合同约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六、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一)建立目标责任制。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具体实施,负责落实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资金、土地供应、工程质量监督、保障性住房租售管理和使用监管等。省级人民政府要指导市县人民政府,加强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建设,充实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周密部署,精心落实,注意总结经验,优化审批程序,简化办事手续,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廉洁工程、平安工程、放心工程。

(二)统筹安排年度建设任务。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年度建设任务,不搞“一刀切”。“十二五”时期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目标任务,按需申报,自下而上,编制本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将任务分解到年度。要尽快明确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投资计划、用地计划、资金来源渠道等。市县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划编制年度实施计划,并落实到项目,尽早开展前期工作,以便落实资金和土地,确保建设任务按计划顺利实施。市县人民政府要向社会公布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项目开工和竣工情况,以及项目名称、建设地址、建设方式和建设总套数等。

(三)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工作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考核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等有关部门要建立约谈和问责机制,对项目资金土地不落实、政策措施不到位、建设进度缓慢地区的政府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地区,监察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要视情况对其政府负责人进行问责。要严格规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程序,加强资金监管。对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分配和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国务院办公厅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研究

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研究

一、引言:保障性住房在我国实行了近十年,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其在我国改善居住条件的问题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效果非常显著,但在如何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准入,尤其是退出机制上,很多问题还有待商榷和探讨。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即指在低收入家庭入住保障性住房若干年后,当其不再具备居住保障性住房的条件时,如何才能顺利的实行退出机制,使其退出保障性住房,拥有其自己的房产。

只有完善了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才能够真正把这项民生问题做到位,使“居者有其屋”。

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机制和对其的监督,是完善和顺利实施退出机制的前提条件,而如何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正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二、国外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经验

(一)欧洲大陆(瑞典)的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机制

欧洲大陆的保障性住房我们以瑞典为例。在瑞典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中,主要以住房津贴为主,以帮助低收入家庭能够住进居住空间足够且质量有保证的居所。其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的津贴数额不同,获得最多的是有孩子的单亲家庭。同时政府同时也强调了,瑞典的住房津贴主要是为了帮助低收入家庭渡过经济困难时期,但是并不是希望其成为永久性的福利依赖。所以说,他们所得到的津贴数量与他们的收入成反比,收入越高,获得的津贴越低。当他们的收入到达一定的水平后,福利津贴就自动取消了。

由于瑞典的保障性住房政策主要采取的是津贴形式,因此其退出机制相对比较容易和自由。政府可以每个月对低收入享有津贴福利的家庭进行收入统计,当其家庭收入高于享有津贴的收入水平是便可自动取消其享受的福利,即便该家庭已经增加收入数个月,过去的几个月的津贴无法收回,也可在下个月及时取消津贴。而不会造成保障性住房政策难以退出的严重问题,导致社会的不公平。

(二)新加坡福利住房政策

新加坡于1959年获得自治地位后,住房严重短缺,多数人都无法满足基本的住房条件。平均有近25万人居住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有33万人生活在棚户区,而人口却在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因此,新加坡从60年代起,开始实行福利住房政策。新加坡的福利住房政策主要包括了“五年建屋计划”和“居者有其屋政策”。

在新加坡福利住房政策中,与香港相同,采取的是公屋轮候制度,根据每个家庭不同的情况进行评分,按高低依次给予相应住房,福利住房给予最需要的家庭,居住在廉租房中的家庭必须定期进行申报一遍审查。

在新加坡,违规申请保障房者,将面临5000新元的罚款或6各月的监禁,或者两者兼施。

三、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规定了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情况,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最终使得这退出机制成为一纸空文,并没能真正做到贯彻落实。

(一)无法科学有效的实施退出机制的原因

1、个人收入无法准确核实,低收入者收入状况无法监测

个人或者家庭收入的高低是衡量其是否享有保障性住房权利的根本依据。而在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个人收入衡量体系,除了工资单上所写的数额之外,其他的灰色收入等都无法衡量,因此,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像有些相对的高收入者同样也享有了保障性住房,如果最终无法有效的供应给最需要的低收入家庭,就无法使政府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实现效率最大化。

2、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廉租房退出机制的惩罚措施力度不够。虽然有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政策,但是在退出机制上,并未形成切实有效的法律条文。这也是导致了保障性住房无法形成退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那些已经不符合条件却依然享受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来说,政府缺乏相应的强制手段,就很难执行。

3、没有政府的后续保障措施,购房压力过大

保障性住房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确实是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使得他们能够有一个足够的空间容纳居住,但是,当他们不再符合享受的条件时,按照相应的退出机制就需要自己从房地产市场上独立购置房产,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因此,即便保障性住房的质量上的保障有所欠缺,条件也不十分优越,依然没有人愿意从中搬出来。

(二)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缺失的后果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科学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一旦低收入家庭拥有了经济适用房等,便终身拥有,成为了固定的福利。而我国目前经济适用房投资仅仅占房产总投资的3%,90平米以下的房产,根据国家目标要达到所有房屋的70%以上,目前却仅仅占了30%,远远未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因此可见,我国的保障性住房依然供不应求,同时却又未形成完善的退出机制,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严重失衡,需求仍无法得到满足。因此,缺失了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必然会导致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求结构严重失衡,是其丧失了原有的作用。

(三)解决和完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方法

1、建立科学的收入核查监测体系

对于享有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各地区应建立相关机构部门,定时定期对这些家庭进行收入核查,以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每个低收入家庭享有其应有的优惠政策。同时,督促不再属于保障范围的家庭及时做出调整,购置自己的商品房,以便于政府收回保障性住房,给予其他更需要的家庭。

2、制定相关的保障性住房法律政策,使其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的前提条件。只有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相关执法部门才能够具有相应的权利保证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实施,同时加大监管力度,防止经济适用房等流入中高收入家庭,造成保障性住房资源的浪费。但是在指定了相关法律后同时必须严格做到贯彻落实,需要一定的监督部门进行监督,避免滥用权力。

3、实行诚信申报制度

我们相信,大部分的居民都是诚实守信的,也是理解和支持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意义所在的。因此,国家和地区应该充分相信这些家庭,实施诚信申报制度,就如同个人申报纳税一样,充分发挥居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反而有利于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的顺利实施。

4、充分支持收入改善家庭购置商品房

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购置商品房成为了大部分家庭的一大生活压力。为了鼓励居住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家庭购置自己的商品房,政府可以为其提供部分贷款优惠政策。在此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相关福利住房的政策,为这些家庭提供相对低于市场利率2个到3个百分点的贷款利息,或放宽银行对于这类家庭的贷款条件。以帮助这些家庭渡过困难时期,逐渐适应,踏入商品房的行列。

5、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惩罚措施力度

由于我国现在未形成相应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因此,政府很难回购这类房产。为了完善退出机制,政府应该加大对其的惩罚措施力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各国在提供保障性住房上的路径有所不同,最终导致的退出机制的实施效果不同。我们要做的就是参照不同国家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准入机制以及推出机制来不断完善我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根据我国特色的准入机制来制定出较为合理的退出机制。

进一步说,如何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这不仅仅涉及到其中的准入机制,退出机制也尤为重要,只有完善了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保障性住房其应有的功能和效果,是保障性住房逐渐趋于供需平衡,解决我国当前的一大民生问题。

五、参考文献

[1] 陈杰.城市居民住房解决方案——理论与国际经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侯永亮.关于建设保障性住房计划的浅析.《山西建设》第35卷第9期 2009.年3月

[3] 张祥标.建立廉租住房退出机制 《发展研究》2008年第4期

[4] 尼古拉斯·巴尔(英)著,郑秉文、穆怀中译.福利国家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5] 钟芸.西南大学.我国城镇廉租住房退出机制的探讨.《价值工程》2009年第2期

[6] 胡昊:《新世纪新加坡住房发展的挑战与对策》,载《中国房地产报》,2002年2月1日。

[7] 赵红艳、施琳琳等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瑞典、美国、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借鉴[J].城市开发,2007,(6).[8] 李欣欣.完善保障性住房进出机制促进房源合理配置和流动.镇江新闻网.2009-12-07.http://

陈杰.城市居民住房解决方案——理论与国际经验

本书以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为主线,重点阐述住房保障的原理、路径选择、定量测定、金融支持手段和相关联的住房市场发展与结构调整,涉及住房保障、房价调控、住房市场发展、住房金融、物业税、国外房地产市场演变等多个热点话题。分析政策难点,理清理论盲点,提供解决方案,传递国际经验。其不仅具有前沿的学术性,理论新颖,信息量丰富,很多国际数据为国内第一次所见;而且具有知识的普及性质。侯永亮.关于建设保障性住房计划的浅析.分析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9000亿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对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并针对如何更好的发挥该计划作用提出了相关措施及建议,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张祥标.建立廉租住房退出机制 《发展研究》2008年第4期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规定廉租住房的退出情况,并且针对不同的情况规定了相应的退出操作办法,但由于存在家庭收入难以核实、管理机构未能理顺及相关的管理配套措施不健全等问题,造成目前的廉租住房退出规定成为一纸空文,无法保证廉租住房的动态使用。赵红艳、施琳琳等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瑞典、美国、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借鉴[J] 住房保障制度是社会为“弱势”群体提供满足其基本生活所需住房的若干制度安排,既是社会保障制度在住房领域的延伸,也是住房制度对社会保障的体现,更是建设和谐社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各国住房保障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篇:健全机制

健全机制、强化措施 全力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新旧体制的转轨不断加快,社会利益格局处于大调整、大变化之中,群众生产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的形势变化加大了信访问题的解决难度,特别是新《信访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信访工作引向法制化的轨道,再加上群众的普遍期望值在不断提高,群众的维权意识、群体利益意识不断增强,给做好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处理好信访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发挥好信访部门应有的积极作用,使之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对于树立政府权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信访工作出现的新特点

当前,社会各阶层利益磨擦碰撞增多,社会心理震荡增强,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信访内容上,由反映历史问题向反映现实问题转变。当前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是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土地承包、民间纠纷、村级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都具有广泛的现实性。

二是在信访动机上,由反映单一的经济利益向附加政治利益转变。一些群众上访已不再单单地为了满足经济利益,对政治利益也越来越关注,甚至以此来给政府施加压力,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

三是在信访主体上,由个体向群体转变。由于体制的转变、改革措施的落实以及利益格局的调整都以群体为对象,部分群众受利益驱使,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因此群体上访、集体上访呈上升趋势。

四是在信访重心上,由基层向上级转变。由于群众对基层组织缺乏信任,加之存有“告御状”心理,一有问题总想越过基层上访,且由自发松散状态向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向发展,有的集体上访甚至筹集上访资金、建立联络点、专人遥控指挥等。

五是在信访形式上,由非对抗性向对抗性转变。一些群众上访时,试图通过一些极端、异常行为,促使问题的解决或答应其提出的过高要求,如集体堵塞交通、围堵冲击党政机关或采取静坐、示威等过激行为向政府施压等。

二、当前信访问题成因分析

1.体制转轨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加深加大,新旧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整个社会利益格局在不断调整变化之中,各种社会矛盾大量显现,群众因不同的经济、政治诉求而积极上访,这些是近几年信访总量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

2.群众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断提高

20多年持续不懈的普法教育极大地推进了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法律法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普遍有所增强。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信访量逐年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3.侵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没有得到遏制

有的地方和单位没有把握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出台的改革措施和办法超出客观实际和群众承受力,或者改革措施不配套,政策规定不落实,直接侵犯了群众的利益,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方式简单、作风粗暴。议事不公开、决策不民主,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欺下瞒上,见利忘义,贪污腐化,侵害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导致干群关系紧张,造成群众集体上访。

4.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严重

部分基层干部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法制观念薄弱,不依法行政,不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推诿,作风专横,导致群众不服从或不信任行政、司法机关做出的仲裁和处理,宁愿上访找上级政府解决;有些案件因办案人员受人情关系、业务水平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处事不力、不当、不公引起信访;有些则因案件当事人不懂案件上访程序、受理范围而信访;有些案件本来处理得公平合理,但满足不了当事人的利益需求。有的当事人由于个人主义严重,往往以“我”划圈子,以“利己”定框框,无事生非,纠缠不休。

5.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

信访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领导平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总认为是小事一桩,能拖就拖,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难,一旦出现大规模集体上访事件,便手忙脚乱,对群众拦、堵、卡、截,或者放弃原则乱许愿,给上访群众造成一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印象,既增加了信访工作量,又造成了恶劣影响。

三、破解当前信访难题的措施及对策

1、信访维稳意识要得到增强提高

信访工作是践行群众路线和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利用信访渠道反映问题,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群众参政议政、民主意识的提高。通过信访渠道,人民群众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进行民主监督;同样,各级领导机关也可以通过信访了解群众疾苦,掌握民情民意,及时体察工作失误,吸取群众智慧,使决策更民主、更科学,更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信访渠道还有助于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揭露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推进从严治党和从严治政。信访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成效,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关系到人心向背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2、信访工作机制要得到加强健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机制。信访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的职能工作,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联系的桥梁,是体察民情民意的窗口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又是接受监督的一种方式,反映各方面情况的一面镜子。党政一把手必须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承担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不断健全信访工作班子,认真配备好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既懂政策又懂法律法规的同志具体分管信访,确保整个信访工作机制的健康运行。一旦出现上访问题,尤其是集体事件,不论什么性质,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出现在哪里,必须按照信访工作“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及时、主动、有效地采取措施,认真接待,耐心教育,正确疏导,努力化解,绝不能推卸责任、推诿扯皮,从而导致越级上访。

二是加强协调督查机制。信访督查工作是提高工作时效、工作质量的有力保障,是信访事项处理的关键环节,是防止大量重点和难点信访问题长期积压的重要途径。市联席办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上级交办和各单位自行排查出来的突出信访问题进行逐案督查。对规定时限查结的信访案件,再次强调上报办理情况及处理结果的限期;对查办报告内容不清或处理意见不明确的,责成承办单位重新办理;对查办不及时、不积极的乡镇和部门,督促其认真办理,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以确保全市信访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加强责任追究机制。要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对行政机关违反信访行政条例规定办理信访事项的行为,要加大监督力度,限期予以纠正。对信访问题推诿不办、弄虚作假、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法严肃处理。对因工作失职、激化矛盾,造成群众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或不良影响的,要及时通报,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使信访工作真正成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工作。

3、信访工作措施要得到有力落实

一是完善领导包案制度。领导包案解决信访问题是解决重大、疑难和复杂信访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最直接的办法,同时也加大了领导对信访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为妥善解决信访重点案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完善领导包案制度,要落实“五包”领导责任制,即包掌握情况、包解决困难、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特别是对一些长期积压、很难解决的上访老户问题,领导更需要充分了解案情,提供处理意见,亲自督促落实。

二是加强预警排查。信访问题有一个酝酿、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因此,要建立信访排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预警网络,加强基层信访力量,把信访触角延伸到基层的各个角落,形成多元化的信访格局。做好隐患排查、超前预防工作,注重收集有价值信息,及时、正确把握信访先兆,掌握潜在的信访问题,把握信访工作主动权,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做到早预测、早排查、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滞后工作向超前工作的转变。

三是加大事要解决力度。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上。畅通信访渠道,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维护群众正当、合理和合法的权益是推动“案结事了”、减少信访量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重视解决群众的初信、初访问题,力求一次性办结,防止信转访、小拖大、易拖难。凡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依法按政策抓紧解决,全部合理的全部解决,部分合理的部分解决,争取一次解决到位;凡是应当解决、但客观条件一时不具备而难以解决的问题,主动说明情况,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疏导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使问题早日解决。

四是形成信访工作合力。群体性事件、集体访事件聚集的人往往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参与人员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往往是多种矛盾交织,牵涉多个部门,不是信访部门一家所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合力,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协调联动,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目标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大信访格局,推动群体性事件、集体访事件处理有条不紊开展。

五要加强依法打击。要严格贯彻执行《信访条例》,下大力气教育引导群众依法上访。对一些无理上访甚至胡搅蛮缠的上访人员,要坚决采取措施,不能迁就放任;对个别串访煽动、幕后组织集体上访且造成较大影响的,要严肃处理,触犯法律的要依法查处。凡出现这类问题的,公安部门必须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处理群体性事件,要坚持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按政策办事,把处置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所谓“宽”就是对绝大多数被蛊惑的群众,在对其进行教育的基础上不予追究;对挑起事端的一般组织者、策划者在教育训诫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宽严相济”适当从宽。所谓“严”,就是对极少数别有用心、蓄意制造事端,借群体性事件之机搞打、砸、抢、烧,堵塞交通、围堵机关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严厉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四、信访问题化解中应处理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带着感情工作与不能感情用事的关系。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工作,同时又不能感情用事,是信访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在具体工作中要理解这一辩证关系,不能头脑发热,将原则和政策丢在一边,乱表态,乱许愿;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将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概拒之。要有政策观念,要讲大局,讲政治,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受感情驱使,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按政策和法律办事。

二要处理好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系。上访群众的思想问题都是因实际问题引起的,要解决思想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不解决思想问题,上访群众对很多事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特别是群访,大多数人思想问题解决了,极少数人的思想问题仍未解决,不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没有说服力;只解决实际问题不做思想工作,实际问题解决也会大打折扣。

三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就是要处理好当前群众所反映的问题;长远利益就是处理问题后在社会上要有良好的影响。对群众信访问题上不能“急功近利”,采取突破政策的手段来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新官不管旧事”,对遗留问题不受理;不能借口影响,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推之拒之。

五、群体性信访处理的原则及方法

妥善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时要讲究策略。一是宜疏不宜堵。要顺势引导,寻求上访群众易于接受的突破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从盲目冲动、不计后果的对峙状态中醒悟过来,再做疏导说服工作。二是宜散不宜聚。要尽可能让群众分散,推举代表,听取他们的反映,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宜快不宜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尽可能迅速地答复和解决,不能犹豫不决。四是宜劝不宜激。在群众反映问题时要多做劝阻和解释工作,不能有过激行为,以免使矛盾激化。五是宜见不宜避。群众集体上访不能回避,要同他们面对面地对话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六是宜实不宜虚。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答复要实实在在,客观具体,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七是宜粗不宜细。要抓住主要矛盾,撇开枝节问题,避免纠缠细节,激化矛盾。八是宜缓不宜急。要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做到方法得当,措施步骤稳妥,不急不燥,缓解疏导大部分群众的情绪,争取大多数,孤立极少数。九是宜断不宜拖。当群体性上访事件处于萌发阶段,矛盾尚未激化或者矛盾已经引发即将升级之时,要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快刀斩乱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事态控制在当地,防止久拖不决、遗留尾巴酿成重大事端。十是宜讲道理不宜指责。对上访群众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以理服人,不要指责人,工作方法不能简单粗暴。

第四篇:健全三个机制

健全三个机制,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我镇有非公企业党支部28个,其中单独建立党支部的20个,建立联合党支部的8个。现有非公企业党员166名。近年来,我镇党委认真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以“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发展、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力度,切实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健全“三个机制”,全面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一)健全领导机制,做到“三个确保”。

一是确保领导到位,为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全面推进我镇固本强基工程,我们从建立机构入手,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实施固本强基工程领导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骨干力量成立办公室。各党支部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并实行镇领导干部挂钩包非公企业制度,全体镇领导班子成员和经济发展总公司干部实行联系企业,扎实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从而确保了领导到位。

二是确保认识到位。镇党委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积极推进,通过召开会议、宣传先进典型事例 1

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大家认识到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加快建设富裕花东、构建和谐花东的需要,是加强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

三是确保措施到位。镇党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创新成果的方案,落实了相应的措施。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列入镇组织部门和镇经济发展总公司的考核内容,调动了企业干部的积极性,初步形成党委统一抓、书记带头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组织部门和经济发展总公司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

(二)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内在活力。

我镇建立和实施了固本强基工程目标责任的考核机制,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总公司干部联系企业责任制,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发展企业党员等工作情况列入考核内容,由镇组织办和镇经济发展总公司组织考核,公布结果,与干部报酬挂钩,为企业党员干部在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的绩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目标明确,操作科学,责任意识增强,从而激发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内在活力。我们还运用透明公开的督查考核办法,建立汇报制度,做到一月一汇报、一季一检查、半年一小结、一年一总评。通过组织检查、自检和互评,达到

以考核促工作落实,以督查促工作成效的目的。

(三)健全工作机制,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是做好规划,以规划促进发展。镇党委提出了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总目标、规划部暑和具体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要点。很多企业党员干部都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就是非公企业的规划建设,就是身边摸得着、做得到的具体工作。

二是办好试点,以经验带动创新。为整体推进全镇的创新工作,我们确定广州新新日用制品厂党支部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试点,摸索和积累经验,搞好示范,树立典型,起到以点带面作用。

三是做好帮扶。从去年开始,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一方面想尽办法为困难企业排扰解难,鼓励困难企业增强危中寻机,机中求进的信心和勇气,尽快摆脱危机。如广州新新日用品公司,我们协助他们摆危机,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开发国内市场,在国内知名的大超市,如大润发、华润万家、麦德龙、易初莲花推出本公司的产品,并在省内开发了9家洗衣中心;二是研发新产品,如多功能推车、宠物笼等;三是开展品牌申报,上半年该公司申报省、市著名商标SINCEHOME已获通过。

二、抓好“三个关键环节”,确保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一)抓好培训这个关键环节,提高企业党员干部的素质。

镇党委切实抓好经济发展总公司及企业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教育工作,落实好培训计划,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

一是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抓好《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以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重点抓落实。

二是办好企业干部培训班。组织学习《新劳动法》,提高企业干部执行政策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法律意识和全局意识,掌握新时期企业工作的方式方法。如拓璞电器公司支部,现有党员36人,有支部委员5人,他们经常利用下班后的空余时间组织学习活动。该公司支部委员刘姣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获“我为花东科学发展献良策”征文二等奖,受到表彰和奖励。

(二)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关键环节,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

在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我镇注重抓往制度建设这个环节,把工作要求落到实处。近年来,为加强镇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了镇企干部考核奖励办法。并将廉洁从政、财务管理、土地使用审批、工程招标等规章汇编成政务公开手册,发至各单位,接受群众的监督。此外,在落实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

制同时,我们对党建工作的制度进行全面的疏理,着重抓好发展党员制度、支部工作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和督查考核等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落实,用制度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近三年来,我们在非公企业中吸收新党员18名。

(三)抓好企业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夯实组织基础。一是加强企业班子建设。健全学习制度,坚持民生集中制,树立科学发展观,把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建设成为团结务实、战斗力强、能带领全镇企业不断发展的班子。

二是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正确处理好企业党支部和企业主的关系,对企业主是党员的,根据实际,通过考察等程序,任命为支部书记;企业主不是党员的,则认真做好协调工作,使企业支部在企业中有较重要的位置,使企业主关心企业支部工作。如新京华钢管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利军,原不是党员,由于他积极靠拢党组织,积极参加区、镇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积极创造入党条件,今年7月被吸收为预备党员,使该企业支部增添了新鲜血液。

中共花东镇委员会

2009年8月21日

第五篇:关于健全村级干部保障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

关于健全村级干部保障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

傅光明

内容提要:本文调查分析了村级干部保障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保障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的建议。

今年春节期间,我在家乡麻城市夫子河镇和邻近的武汉市一些村调查,农民过去长期反映的负担重、读书难、看病贵、公共设施缺乏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因而没有反映出更多的新的问题,而村干部却反映了不少切身利益的问题,概括地说,主要是保障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一、村干部保障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的特点

1、村干部职能变化。2006年全国普遍取消农业税后,对农村基层组织职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过去,有人概括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主要是三点:一是要钱,收取税费;二是要粮,完成定购;三是要“命”,搞好计划生育。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市场已经放开,定购取消;农村税费全部取消,要钱的事已经不复存在;计划生育已经规范化法制化,农村生育率大大降低,工作量大大减少。由“取”向“与”即服务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村干部保障机制弱化。村干部的职能由收粮收款转向提供各种服务,硬性任务减少,收入来源少,工资补助纳入财政内容,湖北省还对村级给予了应当补助。据我对一些村调查,一事一议实际上名存实亡,需要通过“一事一议”来筹集资金的,但由于一些农民政治觉悟不高,以种种借口拖交,甚至拒交,“一事一议”制度很难落实。因此村级干部待遇较低。如新屋垸村税改前有7名村干部,9名组干部,另外还的其他人员11人,每年仅村级报酬开支8到10万元,2005年全部人员精简到只有3个人,村支书、村长、秘书,村支书和村长年工资4250元,秘书4050元。合计12550元,占到转移支付16395元的76.5%。实际上,除此之外还有2万元的缺口。村级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欠有20万元的债务。

3、村干部激励机制淡化。歧亭镇张家洲村支书张桂阶,从1973起就在村内任职,当了26年书记。2004年是全市十佳先进支书。现在年纪大了想要退下来,认为村支书退休的待遇不明确后顾之忧难解决。夫子河镇芦柴坳村支书反映干部待遇低,年3000元收入,不少村干部工作几十年,各类荣誉证书一大堆,退休后却全无保障,逢上小病都怕。有的认为“村干部无望头,最多升到村支书”,“工资不多事务多,到老还靠儿养活”。财政保障达不到,社会保障跟不上。导致村干部思想失落,心理失衡,工作得过且过。他们中多数流露出不想继续担任村组干部想法,愿意外出打工养家糊口。

4、村级债务约束环境恶化。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村看,以前形成的沉重债务成为套在现任村干部脖子上一根沉重的锁链,严重制约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使村干部疲于躲债。例如,与麻城市相邻的武汉市新洲区591个村共负债近2亿元,有的村负债几十万元、上百万元。春节临近,村主要干部有家不能回,妻子骂、孩子怨、自己恼。

5、村干部违纪现象泛化。由于村干部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违法乱纪的问题突出,农村党员干部违纪案件上升。2006年底,武汉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农村党员违纪案件303件344人,其中村干部案件253件、287人,分别占总数的83.5%、83.4%。这些违纪案件中,村支部书记、主任和财务会计三类人员成为违纪主体,案发领域主要集中在管钱、管物、土地征用开发等关键部位。一些村干部利用负责管理资金、项目的权力,采取编制假账、伪造发票、虚开发票、虚假单据报销等手段套取资金。一些村干部私设“小金库”,隐瞒集体收入;有的借集体企业改制之机,把集体收入不纳入审计,进行体外循环,改制后据为已有,等等。

二、健全村级干部保障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的建议 保障激励和监督约束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保障激励是动力机制,监督约束是平衡机制。保障激励机制是经济基础,监督约束是上层建筑;保障激励决定了监督约束,而监督约束对保障激励有反作用。在农业税费取消的新形势下,村级干部的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成为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村干部报酬待遇保障的多元化。实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按照人均年5000元逐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适应提高标准。根据所在村的规模、所担任的职务和工作实绩,确定村干部误工补贴,津补贴,绩效奖金标准,从财政转移支付中列支,及时发放。要推行村干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采取“职级加年限加绩效”,县、乡、村和个人各筹一点的办法,逐年为村干部投保,任职一年投保一年,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已退休村干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采取定月补助、一次性发放养老金等方式,给予生活资助,使村干部退有所养。

2、村干部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要完善“公推直选”制度,拓宽选拔任用渠道,解放思想,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从现有的乡镇干部中下派到村任职;从本村致富能人、科技示范户、优秀青年、退伍军人中“选一批”村干部;从外出务工经商优秀人才中“引进一批”村干部;从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派一批”村干部;从有文化、有能力的下岗职工中“聘一批”村干部;面向社会和大中专毕业生公开“招一批”村干部,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

3、优秀村干部由“民”到“官”转化。积极探索村干部进入公务员任职的机制,对优秀村干部还可选调到乡镇机关和镇直部门挂职锻炼,对特别优秀份子还可选拔到公务员队伍中来,激发村干部的工作动力和追求上进的积极性。

4、干部奖励机制的多元化。对优秀基层干部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予表彰和奖励,注意引导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客观公正地官传评价农村基层干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5、村干部监督约束的系列化。把村干部纳入纪检审计监督的范围。完善考核办法,定期考评奖惩。要把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奖金、补贴等结合起来,实行绩效挂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对工作出现重大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村干部,要按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定程序,给予免职或责成本人提出辞职。乡镇纪委要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建立村干部廉政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等制度,定期组织村民代表对村干部进行民主评议。要认真受理群众信访举报,对有违纪苗头倾向的村干部,及时进行诫勉谈话;对有严重违纪问题的村干部,坚决予以查处。建全村级民主公开制度。健全以村级事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决策制度。要积极探索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农村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力量

下载健全保障房退出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健全保障房退出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障房

    宿松县龙门南路经济适用住房分配销售细则 第一条 根据《宿松县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松政【2011】56号)文件精神及规定,制定本分配销售细则。 第二条 申请时间 从2012年6月......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 作者: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9日 03版)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

    外资企业退出机制(合集5篇)

    外资企业退出机制马玲随着我国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而对相关法规及政策所进行的调整,一些不能适应新的变化的外资企业逐渐退出中国。可以说,这是世界产业链的移动与我国产业......

    新三板退出机制

    《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配套制定、修订业务制度的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发布时间:2013-12-30)12. 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的退出机制如何考虑? 答:“有进有退”、“新......

    考核与退出机制

    考核机制 众创空间每半年对在孵创业实体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在孵创业实体,众创空间以书面形式通知孵化对象,并帮助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敦促其整改; 对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在孵......

    退出机制提上议程

    退出机制提上议程 各地高考录取陆续进入尾声,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高专院校遭遇“零投档”。 各地高考录取陆续进入尾声,在已经完成高职高专录取的省份,普遍存在......

    浅谈教师退出机制5篇

    浅谈教师退出机制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质量,成为新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议题。其中,构建一种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让不合格教师从队伍中淘汰出局, 让优秀教师从合格教师......

    国有企业+员工退出机制

    国有企业如何构建员工退出机制 关键词:国有企业+员工退出机制 1. 如何构架国有企业员工退出机制? 2. 国有企业员工退出机制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3. 国有企业员工退出机制研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