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考察纺织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4月18日至23日,在副市长的带领下,我市部分纺织企业负责人一行15人,赴浙江兰溪、江苏湖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对接活动,先后参观考察了中国立马控股集团、浙江佳而美纺织、浙江鑫浪纺织、浙江七星纺织、江苏旷达集团、常州马杭色织布、江苏瓯堡纺织染整等企业,以及湖塘纺织城、湖塘纺织科技发展中心,并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两地在纺织产业发展上的经验做法介绍,与当地企业进行了对接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两地纺织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兰溪市纺织产业发展情况。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是“中国织造名城”。全市现有纺织企业1300家,从业人员5.1万,规模以上企业217家,其中织造企业1150家(含毛巾企业275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6家。织布机1.3万台,其中进口喷汽织机3150台、剑杆织机8000台,织布无梭率达100%;环锭纺35万锭,气流纺6400头;印染生产线7条,后整理线22条,阔幅平网印花生产线7条;年产布10亿米、毛巾6亿条、棉纱10万吨、家纺用品等800万套。,棉纺织工业实现生产总值80亿元,其中织造企业产值达68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84.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9%。纺织工业年上交税收3.2亿元,且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递增,年出口交货值25亿元。
(二)湖塘镇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是闻名遐迩的“纺织之乡”、“全国色织布中心”和“中国织造名镇”,两度获得“中国乡镇之星”殊荣。全镇现有工业企业4660家,其中从事纺织服装生产的企业2800家(其中色织面料生产企业约占半数以上),从业人员10万余人。现有织机4.4万余台,其中喷汽织机3500台,剑杆织机30000台,有梭织机10000台,经编机500台,喷水织机150台,形成了以色织面料、牛仔面料和灯芯绒面料为主、以针织面料和产业用面料为补充的产品结构。培育了“江苏新光”、“浩华纱罗”、“顶呱呱”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全镇纺织企业完成产值136亿元。
二、两地纺织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高起点定位,提升产业档次。兰溪、湖塘地处江浙地区,棉花资源有限,发展纺纱优势不明显。为此,两地都把发展重点定位于织造、印染、家纺等纺织行业下游产业中高端产品上。兰溪市有纺织企业1300家,其中织造企业1150家,占纺织企业总量的88.5%以上;湖塘有纺织企业2800家,其中色织面料企业占半数以上,企业普遍应用“无锭纺纱、无梭织造、无纺成布、无水印染”等先进技术,产品实现了系列化、配套化、个性化、时尚化。产业定位的高起点为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高精尖装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淘汰落后产能,两地政府都出台了对纺织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兰溪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对纺织企业购买无梭织机进行补贴,每购买1台喷汽织机财政补贴1万元,购买20台剑杆织机补贴1万元。同时,对每台织机规定最低纳税额标准,遏制低价无序的恶性竞争,促使企业应用高端设备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湖塘镇提出了“纺织强镇”的发展战略,扶持引导纺织企业投入80多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普通织机已基本被先进的剑杆织机、喷汽织机、经编机及整经机所替代;印染、后整理、服装等行业逐步引进筒子染色机、球茎染色、浆纱机及莫里森、门富士后整理生产线等国际先进设备,使得湖塘纺织产品逐渐与国际高档服装面料接轨。
(三)高质量管理,打造高档次产品。兰溪、湖塘十分注重企业的管理。湖塘镇针对纺织企业制定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网络体系,制定了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所有企业都推行了技师责任制和质量工资制。在湖塘镇江苏旷达集团生产现场,我们看到,生产设备一尘不染,流水线生产井然有序,物品放置规范到位。该企业先后通过了iso/ts16949(版)标准评审、德国dqs公司颁发的质量体系论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在“精益生产、顾客满意、实现零缺陷”的质量方针指导下,致力于原材料到成品品质的把关和提升,实现了高标准的品质管理。
(四)高素质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兰溪、湖塘两地企业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每年都组织纺织企业选送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纺织院校、先进棉纺织企业深造、锻炼,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当地政府还鼓励企业赴上海、北京等人才高地招揽人才,用灵活的机制、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浙江立马、江苏旷达等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大量的人才储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保障。兰溪市到底,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家,省级新产品近20个,省市高新技术产品50多个。同时,企业注重同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横向合作,大力研究开发新型特种纺织原料、织造工艺、染整后处理工艺等,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增。兰溪市共有中国名牌1个,浙江省名牌3个、国家、省、市著名商标9个,江苏湖塘也培育了一大批品牌产品。这些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使两地纺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五)高水平配套,营造优良发展环境。湖塘镇开发建设了武进纺织工业园、城西工业园和湖塘印染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园区内建有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实行统一治污、统一用电、统一供热、统一收费,并在产业聚集区内集中建设标准厂房等。同时,成立了纺织科技发展中心,为湖塘纺织企业提供优良的产品研发、设计、检测平台,实现设施公建、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投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发展。兰溪市在兰溪西郊开辟了面积达1000亩的灵洞工业园,作为发展纺织业的专业基地,政府在产业配套、社会协作、基础设施等方面,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纺织品监测中心、纺织网、纺织协会等服务机构,努力为企业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根据兰溪织造名城建设的规划,“xxx”期间,兰溪纺织产业将以经济开发区为轴心,建成占地13000多亩,入园企业500多家的产业园区。并按照产业集聚和资源共享原则,建立纺织生产研发中心、质量监测中心,以及纺织工业网、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快我市纺织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市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中国棉纺织蜡染名城”,与兰溪、湖塘两地有很强的互补性,其纺织工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我市纺织工业的发展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标准制定产业规划。产业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建议依照国家和省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认真制定适合我市的振兴规划。要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高标准、高质量地制订发展规划,向上游发展良棉种植、精细加工,向下游发展高支纱、服装及服装面料、床上用品及装饰用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到XX年,纱锭达到250万枚,无梭织机达到3000台以上,清梳无卷化率达到60%,无接头纱比例达到70%,无梭布比例达到80%,精梳纱比例达到50%。年生产各类棉纱420万吨,各种布5亿米,各种针织服装1000万件。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利税12亿元。
(二)高投入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增投入,膨胀规模,壮大发展实力;抓延伸,突出主导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培育竞争优势,膨胀产业规模。到XX年,纺织企业累计投入力争达到60亿元,重点技术装备水平达到90%,其中40%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用先进的剑杆织机、喷水织机、喷汽织机、经编机及整经机所替代普通织机;印染、后整理、服装等行业逐步引进筒子染色机、球茎染色、浆纱机及莫里森、门富士后整理生产线等国际先进设备。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产业,重点抓好已与温州服装商会签约的总投资16亿元的山东临清温州服装产业园建设,建成集服装制造、商贸流通、商务洽谈、设计创意、时尚发布、论坛会展、培训交流、度假休闲、生活配套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区,提升临清纺织产业档次。
(三)高强度加强技术改造。当前我市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遭受困难,主要原因还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为此,要把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设备,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升级,加快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产品,做到普通产品规模化、特殊产品订单化;加快发展紧密纺关键专件、高档喷汽和剑杆织机等新型设备,力争到XX年全市细纱机全部完成节能风机的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淘汰“1”字头细纱机、1979年及以前生产的a512、a513系列细纱机、b581、b582型精纺细纱机、bc581、bc582型粗纺细纱机,提升装备水平。同时,严格贯彻执行《关于加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并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行业中各类高能耗、高排放新建项目严把准入关,从源头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杜绝新增落后生产能力。
(四)高起点进行自主创新。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深入贯彻实施品牌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兴市之路,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和集聚,提升综合竞争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激烈竞争。要学习湖塘镇“区域品牌”与企业“名牌产品”共同发展的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区域品牌”以“中国纺织蜡染名城”为品牌标志,作为区域纺织服装企业共享的资源,企业名牌产品以“三和”、“白羊”、“艾诺”为代表,带动更多的优质产品和品牌。引导企业重视科技投入,积极推进科企合作,帮助企业建立科技成果引进渠道、科技合作渠道,鼓励企业加强与各研究所、学校等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重点研发120支以上高支纱、功能性新面料用纱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纱线产品,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赢利能力。企业技术中心每年都要研发2-3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争取做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推广一批。到XX年,争创中国名牌2个以上,省名牌5个以上。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以上,中型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五)高水平建立公共平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加快公共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第二篇:关于考察纺织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4月18日至23日,在副市长的带领下,我市部分纺织企业负责人一行15人,赴浙江兰溪、江苏湖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对接活动,先后参观考察了中国立马控股集团、浙江佳而美纺织、浙江鑫浪纺织、浙江七星纺织、江苏旷达集团、常州马杭色织布、江苏瓯堡纺织染整等企业,以及湖塘纺织城、湖塘纺织科技发展中心,并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两地在纺织产业发展上的经验做法介绍,与当地企业进行了对接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两地纺织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兰溪市纺织产业发展情况。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是“中国织造名城”。全市现有纺织企业1300家,从业人员5.1万,规模以上企业217家,其中织造企业1150家(含毛巾企业275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6家。织布机1.3万台,其中进口喷汽织机3150台、剑杆织机8000台,织布无梭率达100%;环锭纺35万锭,气流纺6400头;印染生产线7条,后整理线22条,阔幅平网印花生产线7条;年产布10亿米、毛巾6亿条、棉纱10万吨、家纺用品等800万套。,棉纺织工业实现生产总值80亿元,其中织造企业产值达68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84.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9%。纺织工业年上交税收3.2亿元,且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递增,年出口交货值25亿元。
(二)湖塘镇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是闻名遐迩的“纺织之乡”、“全国色织布中心”和“中国织造名镇”,两度获得“中国乡镇之星”殊荣。全镇现有工业企业4660家,其中从事纺织服装生产的企业2800家(其中色织面料生产企业约占半数以上),从业人员10万余人。现有织机4.4万余台,其中喷汽织机3500台,剑杆织机30000台,有梭织机10000台,经编机500台,喷水织机150台,形成了以色织面料、牛仔面料和灯芯绒面料为主、以针织面料和产业用面料为补充的产品结构。培育了“江苏新光”、“浩华纱罗”、“顶呱呱”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全镇纺织企业完成产值136亿元。
二、两地纺织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高起点定位,提升产业档次。兰溪、湖塘地处江浙地区,棉花资源有限,发展纺纱优势不明显。为此,两地都把发展重点定位于织造、印染、家纺等纺织行业下游产业中高端产品上。兰溪市有纺织企业1300家,其中织造企业1150家,占纺织企业总量的88.5%以上;湖塘有纺织企业2800家,其中色织面料企业占半数以上,企业普遍应用“无锭纺纱、无梭织造、无纺成布、无水印染”等先进技术,产品实现了系列化、配套化、个性化、时尚化。产业定位的高起点为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高精尖装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淘汰落后产能,两地政府都出台了对纺织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兰溪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对纺织企业购买无梭织机进行补贴,每购买1台喷汽织机财政补贴1万元,购买20台剑杆织机补贴1万元。同时,对每台织机规定最低纳税额标准,遏制低价无序的恶性竞争,促使企业应用高端设备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湖塘镇提出了“纺织强镇”的发展战略,扶持引导纺织企业投入80多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普通织机已基本被先进的剑杆织机、喷汽织机、经编机及整经机所替代;印染、后整理、服装等行业逐步引进筒子染色机、球茎染色、浆纱机及莫里森、门富士后整理生产线等国际先进设备,使得湖塘纺织产品逐渐与国际高档服装面料接轨。
(三)高质量管理,打造高档次产品。兰溪、湖塘十分注重企业的管理。湖塘镇针对纺织企业制定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网络体系,制定了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所有企业都推行了技师责任制和质量工资制。在湖塘镇江苏旷达集团生产现场,我们看到,生产设备一尘不染,流水线生产井然有序,物品放置规范到位。该企业先后通过了iso/ts16949(版)标准评审、德国dqs公司颁发的质量体系论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在“精益生产、顾客满意、实现零缺陷”的质量方针指导下,致力于原材料到成品品质的把关和提升,实现了高标准的品质管理。
(四)高素质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兰溪、湖塘两地企业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每年都组织纺织企业选送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纺织院校、先进棉纺织企业深造、锻炼,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当地政府还鼓励企业赴上海、北京等人才高地招揽人才,用灵活的机制、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浙江立马、江苏旷达等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大量的人才储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保障。兰溪市到底,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家,省级新产品近20个,省市高新技术产品50多个。同时,企业注重同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横向合作,大力研究开
第三篇: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近期,市委政研室对台儿庄区、市中区和山亭区纺织服装产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其中,台儿庄区积极引进美琪服装、青纺联织造、酒店用纺织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联润3万纱锭纺纱项目,新上20万锭精梳纱和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全区现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万米、酒店用纺织品1500吨、成衣100万件的产能。市中区仅税郭镇就有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另有小型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是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山亭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家,2017年全区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利润86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6.2%、5.8%.(二)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紧跟客户需求,积极突破发展瓶颈,陆续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台儿庄区联润新材料公司的高端纤维产能位居全省前5位,2014年位居中国纺织500强企业第14位。海扬王朝牛仔布产能居全市首位,是2014年中国棉纺织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和色织布主营业务收入20强企业。市中区纺纱和织布业以正凯新材料、东方纺织等公司为代表;印染业以宝隆制衣、鸿泰制衣等公司为代表;服装业以海之杰、龙翔针织等公司为代表。上述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过亿元企业3家。山亭区银光精纺、海扬服装、丰泽印染等公司销售收入及纳税额也都达到一定规模。
(三)创新研发日趋活跃。通过与业内知名院所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加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整个产业正加快向技术密集型、高端科技型方向迈进。其中,台儿庄区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参与国家标准化制定2项。市中区加强同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先后邀请其专家教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加盟或开展短期生产指导,宝隆、鸿泰等企业都高薪聘请了南方专家进行技术管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较高端的产品结构,在传统纺织业遭受东南亚、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冲击的形势下,我市纺织企业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四)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随着产业升级、产品创新和品种丰富,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其中,台儿庄区海扬王朝公司生产各类高档特细精梳纱线500余种,全棉、混纺及弹力牛仔布、本色布1000余种,“海扬”牌色织牛仔布和棉本纺布均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市中区拥有纺织服装企业注册商标12件,其中,金田服饰公司“劲仔”品牌荣获全省“十大新星品牌”“山东省著名商标”;华派集团自主研发的“时尚家族”服饰已开设专卖店50余家;海之杰公司针(梭)织中东长袍、世纪公司婴幼儿口水巾、宝源公司婴儿爬爬服等,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劲。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政策,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对纺织服装产业予以精准扶持。台儿庄区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市促进工业创新转型提档升级、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措施的争引,高效使用接续还贷资金。全力支持海扬王朝在新三板上市,协助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引导联润新材料在中小板、新三板挂牌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市中区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把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深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攻坚战,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加快技术、管理、品牌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推动了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通过强基础、培龙头、扩规模等多元化发展举措,竞争优势凸显,发展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受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产业仍在低位运行。纺织服装企业模仿和跟进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问题严重。部分企业处于小作坊状态,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企业产品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受以上原因及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财税贡献还不突出。
(二)自主品牌建设缺失。市中区虽然为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但出口方式主要以贴牌为主,企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自有品牌、自主开发比重较低。山亭区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一直存在短板,多数企业只重视外贸订单,产品出口主要以贴牌加工为主,有竞争力的产品较少,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不够,只是通过引进设备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偏弱。银光精纺制品有限公司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销路一直较为单一,近期受沃尔玛超市订单锐减影响,导致企业2017年产量及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均出现了下降。
(四)要素制约比较明显。银行贷款收紧、附加条件增加以及续贷不及时导致企业运行困难,有的企业为了资金救急选择短贷长投,其中隐藏较大风险。当前市场活跃度较低,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新建重点项目进度缓慢,实现目标压力较大。纺织产业用工缺口较大,如海扬服装有限公司行情虽较好,但由于招工难,导致熟练工缺口100多人,严重影响了订单交付。与此同时,产品研发、高端管理人才不足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下一步发展建议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结合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现对推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升级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搞好产业引导。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及《枣庄市“265”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为出发点,围绕建链、补链、强链,高标准制定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将纺织服装的定位从乡土型、传统型向既拥有自己特色与传统且又精致、时尚、现代的纺织服装产业转变。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业政策,积极做好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和科技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全面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打造纺织服装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孵化中心,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积极搭建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为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供优质服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
(二)突出搞好技术创新。加快科研、商贸、物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政、银、企和中介机构“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地、资金、环境等各方面保障,培育集政、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基地。尊重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以现代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高效、清洁、生态发展。积极加强与枣庄学院、华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将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科技投入、推广应用的主体。
(三)突出搞好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定位,以塑造我市纺织服装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以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以构建品牌营销体系为载体,大力实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与推广机制,实现我市从纺织服装生产大市向品牌强市的转变。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实现从OEM(原产地加工)到ODM(原产地设计生产)再到品牌营销升级,逐步进入市场营销的高利润环节。引导企业与国内大企业集团实施强强联合、战略合作,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突出搞好人才培养。聚焦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需求,坚持服务大局、按需引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支持引进具有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技术革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在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人才、智力的培育和引进,组织部分优秀企业家轮流到高等院校深造、培训,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选择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年轻人,跟随外来专家学习,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深度。做好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评审的推荐工作,组织员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为企业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强企业软实力。
第四篇: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纺织服装产业调研报告 纺织服装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民生产业,也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又是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千亿级产业。近几年来,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态势强劲,成为拉动宿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棉纺、毛纺、化纤纺、丝纺、麻纺、织布、织绸、针织、服装、服饰、家纺、印染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项目的集中度、企业的集聚度、产业的集群度名列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近320户,其中棉纺企业69户,毛纺企业17户,混纺企业30户,丝纺企业39户,服装企业155户。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73亿元、销售收入112.18亿元、税收2.93亿元、利润3.9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14.61%、15.25%、9.11%和8.21%;从业人员6.22万人。各类技术人员3000人,资产总额近300亿元,全市共有棉纺(化纤)150万锭,毛纺8万锭,绢纺3.5万锭,自动缫3.2万绪。
(二)产业门类逐步齐全。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料加工、印染、家纺等企业相继落户,基本上涵盖了产业的所有门类。2009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纱产量14.44万吨,增长25.13%;布4935万米,增长4.22%;印染布10377万米,增长579.57%;生丝4878吨,增长15.55%;蚕丝及其交织品2241万米,增长14.13%;服装5893万件,增长35.13%。
(三)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纺织服装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名牌产品12只,专利28件。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恒力工业园等招商引资企业设备大部分为进口设备,箭鹿集团等本土企业进口设备比例逐步提高。产品档次明显提升,由最初的低支纱、普通面料等发展到高支纱、精纺面料、品牌服装,棉纱的支数最高达到120支,毛纺支数最高达150支,绢纺支数最高达300支。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通过承接南北产业转移,投资45亿元的翔盛粘胶、投资40亿元的恒力工业园、投资16.5亿元的海欣申禾、投资15亿元的晨风服饰二期、分别投资10亿元的阿吉兰集团、波司登服饰等一批龙头型纺织服装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投资亿元以上的三鼎织带、新康辉实业、宝娜斯针织等一大批纺织项目逐步投产达效。同时,以箭鹿集团、泗绢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升了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总额为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52%,位居全市行业出口总额的第一位。出口市场已由单一的亚洲市场扩展到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
(六)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坚实,特别是泗阳县纺织服装产业更为明显。全县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44户,纱锭总规模达150万锭,泗绢集团绢丝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二分之一。初步形成了以华威棉纺、华泰棉纺等为企业为龙头的颇具影响的棉纺产业集群。另外,宿城区的毛纺、宿迁经济开发区的织带基地都具备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宿迁市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中间环节印染及后整理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仍仍以中低档为主,结构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意识差,品牌建设滞后。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没有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和合格的检验人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自主科研开发的能力薄弱,对产品认证、质量管理、著名品牌、著名商标的培育重视不够。
三是大型骨干带动能力较弱。纺织服装企业点多面广,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纺纱企业达10万锭以上的企业廖廖无几,大型服装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四是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劳动力培训不到位。劳动技能培训部门流于形式,员工的技能培训主要落在企业身上,增加了企业成本。
五是作为我市一个千亿级产业,缺乏专门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从事信息搜集,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原料及成品检测、鉴定,生产和经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措施
宿迁市初步确立了“十二五”的产业目标模式,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将形成千亿级规模。为了确保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当前及“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设立发展基金。从市新型工业化资金中切块,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用于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和补贴(贴息),用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奖励和贴息,用于创名牌的奖励,用于引进人才的奖励,用于出口奖励。落实国家对纺织服装业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允许纺织服装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不断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逐年增加对纺织服装业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额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每年包装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确保向上争取资金逐年增长。
(二)实施大企业培育、大项目推进战略。选择部分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着力打造纺织服装“领头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攻坚力度,力争每年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项目落户宿迁,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水平。建立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帮办服务,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步伐。引导和激励龙头企业加快资本经营步伐,制定上市目标,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争取实现上市。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用足用好省产业升级引导资金、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创新水平,提高单位纤维制品的附加值,提高科技对纺织染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带动营销过程、管理方式的改革,推进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支持企业专业化ERP开发应用及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对市场的细分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鼓励纺织服装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对困难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传统的接单经营模式,打造强势品牌,实现服装产品品牌经营;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应在品牌创立、品牌管理与品牌延伸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企业整体规划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应符合品牌战略要求。
(四)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技术服务、产品鉴定、检测、质量控制、品牌建设、产业研发、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专业市场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管理创新服务、进出口服务等方面,加快构筑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纺织服装企业对信息、技术、开发、设计等需要。
(五)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产业发展的协调力度,加强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查,确保产业发展和振兴目标的实现。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矛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劳动力和高层次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大力整合现有技术学校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模式,为企业“定制人才”。
第五篇: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税郭镇党委、政府
税郭镇位于枣庄市东部,总面积69.1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人口4.3万,是省级中心镇,全省经济改革试点镇。
近年来,税郭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强镇富民的突破口,坚持以纺织产业集群建设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政策推动为手段,加快推进纺织产业集群化建设。目前,全镇纺织企业发展到53家,年产平白布1500万米、针织布3.9万吨、漂染布2.8万吨、各种纱线5000吨、加工针织内衣和针织服装9000万件,花色品种达40余个,产品出口日本、美洲、欧洲及东南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年实现销售收入14.8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实现利税1.3亿元,安排社会就业9600多人,形成了集制线、针织、织布、印花、刺绣、漂染、成衣为一体的纺织产业集群。先后被枣庄市委、市政府授予“龙头产业基地建设先进乡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先进乡镇”、“枣庄市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被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授予“山东省产业集群富民兴域十强镇”。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园区建设,在构筑发展平台上实现新进展 不断注重加强对纺织工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在先期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近期又对纺织工业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调整修编,将206国道路南,西南村支部西侧的100亩土地划入纺织工业园整体规划,为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外部空间。同时,还注重加强了对园区硬件设施的完善。累计投资4.2亿元,完成了镇驻地和纺织工业园区内的道路、供电、供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六通一平”,园区建设总面积达6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工业厂房、商业用房和住宅小区15.4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为适应企业规模膨胀、集团发展实际,投资3200万元先后建设了3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9000吨,园区服务和承载能力不断加强,有力的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二、实施龙头带动,在加快集团化进程上实现新突破 一方面,不断注重加大对鲁瑞针织等原有纺织龙头企业的完善配套、监督管理和跟踪服务,积极引导纺织企业抓技改、上项目、扩规模、创品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运营质量和经济效益,拓宽市场,扩大销售。另一方面,加大中小纺织企业的改制力度,通过资产重组、租赁经营、产权买断和股份合作等不同形式,重新组建了10余个规模纺织企业,共计盘活资产4800万元。还有部分企业通过整合资源,腾出空间,加强了同南方大型纺织企业的对接,利用挂靠、联合等形式,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壮大企业
实力。如:去年以来,通过与南方企业的挂靠合作,兴源公司和瑞丽染整公司成功引进了两条高温高压扩幅定型生产线,鸿泰制衣有限公司也成功引进了一条纺织品后勤处理生产线,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目前,通过重点培植和挂靠重组,全镇以鲁瑞针织为代表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21个。在此基础上,积极协调引导龙头企业在人才、市场、技术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帮扶指导,实行生产联姻,做到市场和资源共享,双方受益,共同发展壮大。目前,通过政府协调指导,全镇纺织企业已达成组建纺织集团初步共识,并由镇政府组织,带领企业老板赴宁波巨鹰集团学习先进经验,加快筹备成立税郭纺织集团。
三、广泛招商引资,在扩大产业集群规模上实现新跨越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作为拉动纺织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充分利用纺织产业基础好、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推动产业发展。一是不断优化招商政策。在认真贯彻落实《市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出台了“八减半”等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纺织企业来我镇发展。二是努力拓宽招商渠道。一方面积极参加市政府组织的“中国枣庄针织文化衫交易会”等本地区的专题性经贸洽谈会以及在上海等地开展的针织展销会,通过多种多样的经洽会广泛开展招商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前期与浙江永康、金华等地区打下的合作基础,积极开展定点、定向招商。三
是积极创新招商激励机制。在认真落实镇政府对个人、企业以及部门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基础上,为进一步突出村级招商引资作用,扩大全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的覆盖面,镇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将村级招商引资企业所缴税收的镇级留成部分和村进行平分,以此来提高村级招商引资积极性,促进招商工作的开展。通过广泛招商引资,去年以来全镇又有5家纺织企业落户纺织工业园区,园区内纺织项目总量达到51个,固定资产投资达14.5亿元。招商引资在为纺织企业引来资金、项目、管理、技术、人才的同时,还使纺织企业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纺织企业的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业链越来越紧密,这些均为纺织产业的集群发展提供了厚重的“底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狠抓协调服务,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提高 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思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为纺织产业建设搞好协调服务。一是在用人、用地、供电、供水、土建及信贷相关手续的办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总投资800万元的联丰焦电公司余热集中供热系统已全面运行,对纺织工业园区内鲁瑞、锦绣等8个企业实行了集中供热,实现了企业效益和节能减排的互惠双赢。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计划,每年为企业培训输送职工600余人,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二是积极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市场资讯等信息服务,尤其是在认真总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
基础上,不断加强同企业的沟通,指导企业在宏观上对生产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进行适时调整,降低市场风险。同时,积极同民营局对接,争取扶持资金,帮扶企业发展。三是制定出台扩大出口创汇等奖励政策,完善了电子商务网络,协助企业做好通关、退税等工作,为纺织企业出口打造了“绿色通道”。另外,通过取得“自营进出口权”、与外贸挂靠联营等措施,千方百计开拓国际纺织市场,鼓励企业发展生产,努力扩大出口创汇。
经过积累和集聚,我镇纺织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竞争能力不强,特别是受国家调控政策、用地政策和资金的制约,影响了纺织产业发展。下步,我们将继续把纺织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走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的发展道路,打造强势产业集群,组建税郭纺织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末,全镇纺织企业达到90家,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实现税收2000万元,真正将我镇建设成为江北纺织重镇,实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二○一一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