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应理顺的几个关系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应理顺的几个关系
近年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按照“三步走”的建设方针,已经形成了以MI、BI、VI三个手册为基础的整体框架。为将企业文化三大识别系统的成果转化为员工行动和企业行为,最近,集团公司又提出了以MI、BI、VI、三个手册为基础,以视觉展现风采、理念深入人心、行为规范全员为目标,促进企业文化在集团落地生根的第二步目标。根据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更好地促进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应该理顺以下几个关系:
一、理顺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的关系
在新时期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党组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党的建设带动企业文化建设,以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党的建设,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首先,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部署,同管理;同时,在确立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时,要把党的建设目标融入其中,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经营思想,创建具有特色和个性的企业文化。其次,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三,作为企业行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党建工作中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创先争优、创岗建区、全员素质工程、党
支部建设示范点等活动,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第四,发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为企业文化提供保证,为建设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引导到挖掘企业精神上去,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得到升华。
二、理顺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同时,精神文明与企业文化内涵和层次不同。从企业文化的属性上看,一是管理学属性,二是文化学属性。就管理而言,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念和方式,有着深广的建设和发展空间。就文化而言,企业文化是联结思想政治工作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纽带,它运用文化的力量,将企业的追求和要求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中,蕴藏于员工自身,体现在两个文明成果上。因此,在企业文化创建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要找准两者的共同点和结合点,决不能简单地把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等同起来,否则就会浅尝辄止,丢失了企业文化的意义。
三、理顺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严格来说,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文化的运作过程,也是融进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企业文化的根本落脚点,就是促进经营的拓展和经济效益的实现。检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最终要看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成效如何。无论是企业精神的培育,职业道德的弘扬,还是企业形象的塑造,都必须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服从、服务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而促进和推动中心工作的开展。如果企业文化建设无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对改革和发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那就偏离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轨道,就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
四、理顺企业文化建设外显文化和内在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外显文化,二是内在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的人对企业文化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搞各种文体活动,如打球、唱歌、跳舞等;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象设计,也就是CIS战略;也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办图书室、职工食堂;还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提几句口号,挂几幅标语等等。这些说法都不够全面。上述种种只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并不能等同于企业文化。应该明确的是:企业文化不是企业加文化,也不是企业与文化嫁接,更不是企业家与文化人的联谊会。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若把大量精力和重点放在搞文体活动、形象设计等上面,本身就是一种误导。
五、理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
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及欲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严格地讲,当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以后,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而且它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当企业制定了新的战略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配合时,企业的原有文化变革速度非常慢,很难马上对新战略做出反应,这样企业原有的文化就有可能成为实施新战略的阻力,因此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新旧文化的更替和协调是战略实施获得成功的保证。随着对企业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涉及领域的广泛性,许多企业家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但由于对于企业文化认识的片面性,也造成了某些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当成“救命草”和医治企业病状的“灵丹妙药”,这无疑是步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企业文化不是万能的,针对企业的具体问题应适用于不同的解决方案和
处理办法,企业文化只能是作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而不是全部。如果说企业的战略选择或重大决策失误,那企业文化也不可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六、理顺企业文化建设各自为战和齐抓共管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广大员工,更离不开任何一个基层单位、项目和机关工作部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防止出现把企业文化建设单纯看成是党委、工会或者宣传部门的事,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实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配合,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同时,对各部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明确职责,严格考核,奖惩挂钩,使各级领导和各部门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是本职工作的一部分,营造出全员参与,团结一致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落地生根,发挥作用。
第二篇:学生干部应理顺的几个关系
学生干部应理顺的几个关系
李海峰
一、学生干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学生干部也是普通学生,在工作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置身于班级、同学之中,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带头努力学习,带头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带头参加劳动,带头参加班级活动;要树立全心全意位同学服务的思想,热心帮.住同学解决困难;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千万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将自己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在参与班级管理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态度和蔼,以理服人,千万不要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训斥同学,这样会引起同学极大地反感和对立情绪。如果遇到与同学出现较大的矛盾或不服从管理的情况,不要采取强硬态度和手段,避免与同学直接发生冲突,要及时向班主 任老师或有关领导汇报,由老师和有关领导予以解决。有的学生干部把自己当做“特殊学生”,上课迟到了,大大咧咧地进教室,老师不问也不说话,问了就以“学生会有事”作答;有的学生干部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不放在眼里等等,这些都是“心理错位”和“角色错位”的现象,即不利于学生干部的自身健康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学生干部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要抓好班级的工作,学生干部必须要与班级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做到自己不脱离班级、寝室,经常和同学谈心交朋友,热心帮助同学解决困难,要与同学保持和谐、融洽、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
2、处理好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是受学校委派对班级工作实行管理和指导,是班级工作的直接部署者和指挥者。班干部要想做好班级工作,处理好与班主任的关系十分重要,要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做到及时向班主任请示汇报班级工作,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同学们的思想、学习、生活、身体等情况,汇报班级同学的思想苗头,汇报班级发生的问题;当好班主任的助手,及时把班主任的意见、要求向同学进行转达,并抓好贯彻、落实,同时也要及时把同学的意见反馈给班主任;要主动密切同学与班主任的 关系,以获得班级同学对班主任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3、处理好与学生管理部门的关系。
学生管理部门主要指学生科、团委、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专业系部等,这是与班级打交道最多的部门,他们是代表学校进行学生管理,因此,学生干部必须服从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主动与学生管理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要积极主动完成学生管理部门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主动汇报工作,接受检查;要及时将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苗头向学生管理部门汇报;工作中要做到作风扎实,说话诚实,办事务实,工作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管理部门对班级工作的支持、帮助和认可。
4、处理好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任课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班级同学应该与每位任课教师搞好关系,使任课教师能够心情舒畅地给同学上课。要注意协调同学与任课教师的关系,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了解教师对同学的意见、要求,并向同学进行传达、贯彻;同时也要及时将同学们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教学生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反馈;要化解个别同学与任课教师之间的矛盾,保持双方能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下,保质保量地 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
5、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学生干部要做好工作,必须要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一个连学习都搞不好的学生,是没有资格做学生干部的。首先要摆正主次位置,明确学习是第一位的;其次要合理地分配时间,上课时间绝对保证集中精力学习,不把工作的事情带到课堂,工作的事主要放到课余 时间去做,若因工作耽误了学习,则应利用休息时间抓紧补上。
三、学生干部要注意工作方法
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一方面要敢于负责、大胆工作,另一方面要注 意工作方法,如果工作方法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抓两头,带中间。
抓两头就是抓住好的和后进,带动一般的同学。
抓先进,要注意发现班级先进分子,培养他们,依靠他们,宣传 他们的事迹,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
带中间,要带动大多数中间同学共同进步。一般地说中间层是大多数,中间层的表现大多数是安于现状、好逸求闲、情绪波动,对于这部分同学只要“拉一把”就上,“推一把”就下,因此要重视这部分同 学,要把他们带上来。帮后进,不论再好的班级只要是进行排名就一定会出现排名最后的同学,对于后进同学不要歧视他们,要给予关怀,热情帮助,学生干部要主动帮助后进同学进步,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认真分析他们后进的原因,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不断的鼓励,讲清道理,启发他们自觉行动,对于他们的缺点要给予诚恳的批评和 耐心的帮助。
2、运用谈心方式。
谈心是了解同学的思想状况,做好同学思想工作,解决同学中的矛盾,帮助后进同学进步的有效方法,学生干部要科学的运用谈心的方法,经常与同学谈心,谈心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谈心过程中,学生干部一定要以诚相待,谈心交心,努力做好 同学的思想工作,使每个同学进步。
3、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
学生干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公平公正,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千万不要有亲有疏,要公平地处理班级中的事务,真诚和坦率的对待 问题。
4、掌握批评的艺术。
学生干部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在对同学的批评中,要注意态度和方法,尊重同学的人格。对同学中出现的缺点和不足,尽量以个别批评帮助为主,在个别帮助中要实事求是,客观地给予批评和帮助,要诚恳地帮助同学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指出今后努力方向,必要时也可在全班范围内点名批评,但是点名批评后要及时找被批评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深挖根源,明辨道理,尽快改正。
四、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
学生干部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干部要明辨是非,要敢于向不良倾向作斗争,当发现突发事件时,要挺身而出,采取有 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如发现学生打架、生病、外来人员骚扰、生活设施严重损坏等突发事件后,不论是那个专业系部的同学发生问题,外来人员骚扰那位同学,那个专业系部所管得设备发生损坏,学生干部都要主动进行解决,一方面要马上向老师报告,可以报告给值班老师,系部领导、学生管理部门老师、保卫科值班老师、学校总值班,必要时也可打“110”,另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防止事态扩大,比如做思想工作,稳定同学情绪;积极劝阻,化解矛盾;对生病的同学要组织同学送往医 院进行治疗等。
第三篇:应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应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硬动力,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亟待探索和解决的新课题。下面笔者就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坚持三个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坚持发展创新的原则。
3.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二、抓好三项工程
1.抓学习文化建设工程。
2.抓安全文化建设工程。
3.抓管理文化建设工程。
三、构建三个体系
1.组织保证体系。
2.行为规范体系。
3.考核评价体系。
四、做好四项工作
1.切实抓好宣传教育工作。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工作。
3.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4.切实加强文化创新工作。
第四篇:理顺医患关系的几点意见
进一步理顺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新发展
广州市是中国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东省省会,华南地区经济、金融、贸易、文化、科技和交通枢纽,教育中心,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约2200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约19家,二级医疗机构约31家。来广州就医的患者不仅涵盖全省,还包括周边省份和地区,全市平均每天门诊量达10余万人次。
在医疗服务面广量大、重大疾病和疑难复杂疾病就治率高的同时,医患纠纷也始终处于高发状态,给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隐患,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建立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是适合广州实际情况,能够有效化解医患纠纷的新路子。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建立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确立纠纷调解工作新思路
增强维护稳定的责任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是理顺医患关系的前提。医患纠纷涉及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涉及医疗场所稳定和医疗秩序的安定,化解医患纠纷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相关部门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坚持医患纠纷调解组织人民调解的属性,同时要针对医患纠纷的特殊性,在制度设计、组织架构、专业支撑、工作方式、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确保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和纠纷化解能力。
二、创新方式形成纠纷调解新机制
建立调解引导、联调联动、纠纷预防等机制是理顺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医患纠纷发生初期将纠纷引导到调解渠道,是防止纠纷激化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调解联络员队伍、开展针对性宣传、设立人民调解接待站等方式能有效开展调解工作。同时,通过建立人民调解与治安管理联动、人民调解与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的协作、人民调解与法院诉讼衔接、人民调解与法律服务配合等制度,做到“矛盾激化有人管,情绪缓和有人调”,及时消除由医患纠纷激化为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最后,相关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纠纷形式交流工作经验,定期走访医院,始终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能有效增强纠纷预测预警能力。
三、突出理顺重点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
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机制,是理顺医患关系的核心内容。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施行的一种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同时也是一种针对医疗行业诊疗行为的社会评价、约束、制衡机制。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工作,落实保险范围、承保企业和保险方案等具体工作,通过理赔审核、保费调整等手段,从行业外渠道评价、约束、制衡医疗行业及其人员、机构的行为,从而促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缓解医患矛盾,分流纠纷接待和处理工作,改善医院、医生的执业环境,并一定程度上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
医患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事关改革发展大局,是当前维稳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相关部门,是保障医患关系和谐的主力军,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实际的工作改善医患关系,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农村金融改革需要理顺几个关系
农村金融改革需要理顺几个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建立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围绕建立这一体系,提出要重点做好深化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制定农
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工作。《意见》关于农村金融工作几个方面的部署,基本上涵括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体现了这些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还很不成熟。就其各个组成部分看,功能不完善、产权不清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作用相当有限,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完全;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大量撤并机构,商业性支农功能严重萎缩;农村信用社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合作金融的特征,对承担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角色力不从心,合作性金融的支农功能基本空白;邮政储蓄抽走了大量农村资金;政策性农业保险刚刚起步,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非正规金融由于现行法律和政策限制,始终处于“地下”运作,潜藏着很大风险。就农村金融体系的总体来看,分工不明确,运转不协调,监管不到位。正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和制度功能的缺陷,使广大农户和农村其他经济主体贷款相当困难,存贷款之外的其他金融需求更难以得到满足。
在农村金融改革问题上,当前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财政与金融的关系 财政履行公共职能,对于农村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开发推广、贫困农户的扶持等,都属于财政支持范围,如果把本属于财政的职能由金融机构去服务,结果只能是低效的。如对贫困农户的救济应该属于财政支持的范围,而我们经常把它纳入小额信贷的支持对象,简单地把小额信贷作为扶贫的工具,从而忽视了小额信贷机构财务的可持续性。
2、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金融具有共性、具有普遍性规律,但金融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当前,在发展农村金融方面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片面地把城市金融的理念完全照搬到农村,用城市金融来改造农村金融。二是消极地延用传统农村金融的工具、组织形式,认为还是“越老越好”、“越小越好”。农村金融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必须考虑到农村经济结构的特点,但金融供给主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创造需求。当前,要承认金融市场的“二元”事实,但我们发展金融市场的最终目标是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千万要避免由于我们体制和政策的因素,使金融市场“二元”结构更加强化、固化。
3、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的关系 作为弥补金融市场“失灵”,政策性金融是必要的,不仅发展中国家,就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仍存在相当数量的政策性金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政策性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性金融萎缩是一种趋势,政策性金融的商业化运作是一种规律。过去,我们总认为,政策性与商业性必须完全分开,政策性金融必须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实施,现在看来未必如此。对我国而言,最需要注意的是“政策性”与“计划性”的区别,政策性银行并不等于计划性银行。通过财政有限补贴、公开招标、商业银行市场运作,是一种完全基于自愿和市场机制运作的金融模式。我国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不需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更不能由此推出我国不能产生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国,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这一制度条件下农户要规避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着强烈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完全有它的制度和经济基础,并与政策性、商业性金融一起构成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三角”。版权所有
4、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 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具优势及其存在的合理性,两者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但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两者的互补性,努力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易合作。要充分重视民间金融组织的培育,不能把所有的非正规金融组织都正规化,那样就失去了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和特点。
我国现有400多万个自然村,2.3亿小农户。如果按居住地算,2004年有58.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解决好农村金融问题,对整个农村改革和金融改革,从而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通过此轮农村金融改革,要形成一个金融主体多元、金融产品多样、金融服务多层次,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组织相协调,正规金融组织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相补充,政策扶持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各类金融组织有效竞争、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