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融资共赢链条推动非公经济发展
第51期
中共灵台县委组织部2011年5月15日
打造融资共赢链条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灵台县非公企业党工委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灵台县非公企业党工委以开展“兴商富民创新年”活动为载体,针对非公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融资困难、规模较小、发展缓慢的问题,与农业银行灵台县支行签订融资服务合作协议,为非公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开辟“银企合作新干线”,帮助企业融资,促进银企互动,实现银企“双赢”,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联席交流,互通银企融资合作信息。灵台县非公企业党工委充分发挥“红娘”的牵线搭桥作用,组织召开银企
座谈交流、融资合作研讨等会议,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互通银企行业信息,共商融资合作细则。非公企业党工委向农行提供私营企业融资贷款所需的党建工作、登记注册、信用分类、商标使用、合同履约等方面的情况,协助农行办理动产低押、股权质押中的低(质)押登记业务,指导企业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企业向银行介绍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情况,确定并提交短期乃至长期规划实施的重大项目,在双方融资合作领域达成共识;银行向企业介绍融资、贷款等业务办理程序和要求。促使银企双方建立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搭建银企融资合作沟通信息平台。
二是互为促进,推动银企双方合作共赢。按照“合作共建、优势互补、服务经济、携手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银行和企业各自特点,全面开展合作交流,促使两方互助共建。合作企业在农行开设账户,并通过农行办理存款、代发工资、企业年金等金融业务。农行积极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支持和金融服务,协助企业解决投资、理财、现金管理和战略规划定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时向资金链出现问题的企业发放贷款,定期深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
争力。实行银企对接以来,农行共向正宇商品混凝土经销有限公司、鑫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个私营企业发放贷款87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是创先推优,引导企业规范诚信经营。依托企业登记、年检验照、信用分类监管优势,非工企业党工委对企业运行状况、意向性贷款项目和诚信度等方面信息进行综合比较,优先推荐信用度高、融资需求合理的企业,特别是守合同重信用、著名商标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重点企业参与融资合作。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监管指导,注重提高企业诚信度,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管理科学化水平,引导企业规范经营、合法经营、诚信经营。农行对具有融资意向的企业内部管理和贷款项目进行定性评价,向符合双方约定条件的企业提供贷款业务,逐步扩大企业融资范围和数量,拓宽银企融资渠道,增进银企之间的信任感。
四是联谊互动,全方位多领域携手发展。积极在银行和企业中树立“传播分享、共同成长”的理念,除融资贷款外,非公企业党工委积极协调银企双方在党建工作中结对共建,加快非公企业党建步伐,定期联合开展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联谊互动活动,组织开展行业技能比武、金融知识问答等竞
技比赛活动,共同参与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农行定期抽组力量深入企业,将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送上门,组织企业党员职工开展金融、财务知识培训讲座,向企业党员职工提供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推动银企双方在更多领域合作交流,构建和谐合作关系,为非公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报: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办公室、研究室。
第二篇:搭建融资平台推动经济发展
搭建融资平台推动经济发展
8月27日,在管委会三楼大会议室,广西良庆经济开发区的下属单位——以综合开发经营为主的国有独资公司广西庆海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广西金华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金象五区”项目举行签约仪式。
为了进一步发挥庆海公司的融资及基础设施建设职能,盘活公司资产,2009年,广西庆海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金象五区”项目的开发、农民回建小区和小街小巷改造项目的建设工作。经过各方的努力,今日迎来了丰收的硕果——广西庆海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广西金华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金象五区”项目举行隆重的签约仪式。广西金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2007年良庆区政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到广东惠州市考察招商引进的。良庆区政府于2007年9月29日与广西金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前期合作协议书》,根据条款要求,在良庆区注册成立以从事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公司,公司注册资金为人民币800万元。本次合作开发的“金象五区”项目位于南宁市良庆区银海大道与玉洞大道交汇路口西北面,宗地面积为200584.70平方米(300亩),投资总额达13个亿。
此次签约活动,充分展现了广西庆海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区投融资平台的功能作用,即通过市场经济手段,运用多种渠道盘活公司的土地和房产资源,加快筹集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而促进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推动开发区的开发建设。
第三篇:打造民族特色街 推动民族经济发展
打造民族特色街区推动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红桥街道办事处打造“民族特色街区”实施方案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红桥街道为进一步推进辖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从街道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抢抓机遇,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强化措施,改善民生,确保稳定。结合街道辖区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自然优势,着力打造民族特色街区品牌,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整合辖区资源,活跃街道辖区民族特色经济发展,为有力推动街道辖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经济基础。
一、辖区概况
红桥街道办事处位于阿克苏市城区西北角(办公场所位于新华西路11号),美丽的多浪河穿境而过。辖区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街道下辖5个社区,是地区党政军所在地,辖区有党、政、军、学校、企、事业等单位31个,辖区总人口11557户;44014人。其中流动人口10350人,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辖区居民由汉、维、回、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等13个民族组成,其中维吾尔族约占总人口的80%,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自治区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大力开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实践活动,以街道社区党建为龙头,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突破发展瓶颈,认真解决发展难题,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来加强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步伐,实现街道辖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优势资源
阿克苏城区有民族餐饮店140余家,其中红桥街道辖区具有较大规模、档次较高的民族特色餐饮饭店就有129家,约占阿克苏市民族餐饮店的90%。然而,其中近百家就集中在“王三街”,“王三街”曾经是一条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文化厚重的集民族特色餐饮、民族特色小商品、日用品、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民族特色乐器等多种经营的民族特色商业步行街。这里是新疆菜盖面的发源地、有南疆第一盘的大盘鸡店、维吾尔族特色火锅城等等,长久以来,自然形成了民族特色餐饮、娱乐、购物一条街。
四、创建设想
(一)打造“民族特色餐饮一条街”
新疆的羊肉抓饭、涮羊肉、烤全羊、羊肉串等特色饮食享誉全国,驰名海内外,美丽的阿克苏是闪耀在丝绸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阿克苏“王三街”的馕、维吾尔族传统纯手工菜盖面、用木碳练制而成的维吾尔族特色火锅、薄皮包子等在全疆久负盛名,但组织程度较低、经营不规范、竞争无序、品牌意识淡薄、特色不突出、档次不够高,因此红桥街道为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快速发展,拟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力争把自然形成的民族特色餐饮建成“民族特色餐饮一条街”,建成规模,规范化管理,打造民族特色餐饮品牌。
(二)建立“民族特色购物一条街”
王三街是维吾尔族女性购买黄金首饰的首选地方,在这里共有黄金首饰加工店16家,首饰品种琳琅满目;阿曼商贸城、祥龙
商贸城聚集了阿克苏80%的民族特色服装,共聚集了200余家民族服装店;新疆特产干果品种丰富,是各地游客非常喜爱的佳品,更是送亲赠友的首选;这里还汇集了13家民族特色家用电器营销店,维吾尔族青年办理婚事或乔迁新居时都要到这里添置新品。针对以上民族特色产品,建立“民族特色购物一条街”,使疆内外来客既能观光旅游,又能购买到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饰品,将新疆的人文历史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地方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三)建立“新疆民族风味第一火锅”
维吾尔族特色火锅,主要是用木碳炼制而成,用丰富的原料制出了一道美味佳肴,尤其在冬季,吃上一锅维吾尔族火锅,很快驱赶了身上的寒气,各族市民都从不同的地方来到王三街,甚至在街头摆着小桌,品尝民族风味火锅,打造新疆民族风味火锅品牌,让疆内外来客尽情品尝特色美食。
(四)依托社区资源,打造小手工艺品制作经济实体
以社区个体经营户为切入点,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实体,以民族手工艺编织品为主,不但可以解决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生活困难,为社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把社区的零散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之不断壮大,努力构建社区民族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五、主要措施
打造民族特色街要做到科学规划、完善设施、规模适度、生态环保、经济效益好、文化底蕴浓,坚持政策扶持、龙头带动,通过成功打造民族特色街,实现“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的目标。
(一)进一步明确思路。按照突出特色、适度集约的原则,建成特色明显、规模有序、管理规范的民族特色餐饮及观光购物一条街,将菜盖面特色小吃、民族火锅城、民族特色服饰以及地方特产等规划分类、统一管理,进一步统筹发展黄金手饰加工、民族特色服装店、民族特色家电等楼宇经济,不断推动民族经济向特色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科学规划,使“民族特色餐饮及观光旅游一条街”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有诸如“特色小吃一条街”等特色餐饮。阿克苏的餐饮也极具特色,但是却一直不成规模,不仅不利于管理,更无法引起外地游客的注意。因此,为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发展民族经济,要充分考虑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打造民族特色一条街,集观光购物、品尝民族餐饮于一体,对经营民族传统餐饮的企业及个体给予政策扶持,使其健康有序发展,让“民族特色餐饮一条街”成为阿克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进一步做好相关知识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一是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品种研究等,提高服务质量,推进民族特色街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采取人才培训、专业推广、经验交流等形式,对从业培训的目标、措施、任务做出合理安排,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并建立各类人才库,全面掌握从业现状和变化情况,使民族特色产业稳步持续发展。
(四)加强监督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行业指导、市场监督的职能,加强监督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是要严格餐饮业经营主体市场准入条件,强化登记年检
工作,改善餐饮业无序竞争的状况,保证餐饮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二是建立完善、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和与制度相对应的各项考核、奖惩细则,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的新格局。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使行业协会切实担负起规范经营行为、维护行业秩序、促进行业发展、培训行业人才的职责。
六、建设“民族特色街区”的社会经济效益
建设该项目可以使各种资源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构建和谐街区的民心工程,既能打造阿克苏民族特色品牌,又能繁荣本地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可以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中共阿克苏市红桥街道工作委员会
阿克苏市红桥街道办事处
2011年1月14日
第四篇:把握现状打造人才远景 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把握现状打造人才远景 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非公经济领域人才资源和需求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为编制**“十一五”人才规划,全面实施人才强桂战略提供依据,今年3月--7月,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部署,自治区统计局进行了**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抽样调查工作,即国家组织的非公有制人才资源的状况调查和根据**有关部门要求开展的非公有制人才需求情况调查。自治区企业调查队组织实施本次调查是采用基本单位数据库及最新地址码库作为抽样框,随机抽样原则抽取了1288家非公有制企业和1755户个体单位进行问卷和走访调查,调查样本涉及全区14个市的94个县(区、市),涵盖了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18个行业。
一、**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挥本地优势的产业、项目。**抓住这一有利形势努力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非公有制企业,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做为富民强县的关键措施来抓,努力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总量。据统计,2004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达到370.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2.1%,比2000年的45.2%,提高了16.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经济资产总计、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41.0%、45.7%、51.0%,上升到2003年的55.3%、66.1%、60.1%,分别提升了14.3、20.4和9.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已逐步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据统计,到2003年**国有经济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共有224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38万人,年均减少12万多人,与此同时,大量的劳动力涌向了非公经济领域,2003年**其他类型单位(除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从业人员达到432万人,比2000年增加1.7倍。
二、**非公经济领域人才状况呈现的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04年底,全部调查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29288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2]14437人,占11.2%;专业技术人才[3]23127人,占17.9 %;技能人才[4] 31589 人,占24.4%。**非公经济领域人才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1、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截至2004年底,平均每家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近97人,比青海省高出31人。其中联营企业平均每家就业人数达20人;有限责任公司为141人;股份有限公司为186人;私营企业为85人;其他内资企业为32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158人;外商投资企业为195人。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2、高学历人才部分流向非公有制企业。调查显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从业人员数约占全部从业人数的0.3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约占4.7%,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约占12.5%。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比四川高0.5个百分点,比云南高7.7个百分点,比青海高3.9个百分点。
3、专业技术人才成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的重要力量。从调查数据来看,专业技术人才约占全部从业人数的18.4%,比四川高0.5个百分点,比云南高3.4个百分点。79.2%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中专以上文凭,大学以上文凭的占48.5%,在全部专业技术人才中56.9%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专业技术资格。
4、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力量得以加强。从调查的1288家非公有制企业来看,经营管理人才占全部从业人数的10.5%,比四川高1.4个百分点,比云南高2.3个百分
点。平均每家企业具有经营管理人才近10.1人,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占39.23%。同时,经营管理人才的学历呈上升趋势,具有高中以下学历的经营管理人才仅占全部经营管理人才的20.88%,79.12 %的经营管理人才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5、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存在“三多三少”现象。调查数据显示,在企业的从业人员中,一是“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中专以下学历约占企业全部从业人数的82.6 %,大学专科以上的仅占17.4%,大学本科以上的不到5.0 %;二是“有技能的多,但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少”,技能人才约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4.3%,比云南高0.6个百分点,平均每家企业拥有技能人才近23.5人,但在技能人才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27.4%,平均每家企业仅6人。三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技术人才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技术人才少”,表现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本行业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高达55%;金融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本行业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也超过了30%。这些行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所属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都达到了40%以上。而从业人员较为集中的农业,采矿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比重不高,均低于1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都不超过10%。
6、个体经营户的人才观念正在加强,在调查的1755户个体经营户的4849个全部从业人员中属于技能人才的占27.9%,比云南高15.7个百分点;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占14.7%,比云南高5.9个百分点,比青海高7.4个百分点。
三、**非公经济领域人才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古往今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在现代社会里,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除了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外,还要学会如何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然而,据调查,我区非公制企业的人才流动率非常高,人才流动频繁,很多人才不到
一、两年就流向了广东、江浙一带。没有稳定的人才基础是很多非公有制企业长不大的根本原因。人才引进后,未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福利待遇低,承诺不兑现,没有保障感。由于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在管理和生产上存在着差距,人才引进后,只要求人才多干活,多作贡献而不考虑人才在生活上的种种需要,在工资福利、住房问题上不兑现,一些企业在人才引进时,由于自身规模、条件等原因,往往给人才一些诸如高薪水、大住房等承诺,等人才到位后就以种种理由迟迟不兑现或是大大缩水,或是为了减少开支,根本就不为人才缴纳社会保险金等等,使人才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自然萌生去意,最终“黄鹤一去不复返”。
2、人才得不到信任,工作不舒心。首先,很多非公有制企业多为“父子厂”“兄弟公司”,以家族式管理为主,重要的岗位全由经营者的亲属占据,虽然给人才安排了职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处处受到制约,不能充分施展才能,难以让人才产生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其次,许多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历经千辛万苦才使企业创业有成,他们不愿意也不放心把自己奋斗的成果交给别人管理,于是就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求下级按他们的意志行事。显然,经营者这种专制的工作方式只会束缚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
3、对人才重使用,轻培训。很多非公有制企业对于人才都是重使用,轻培养的。据调查,只有少数的非公有制企业能将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一项长期发展计划。按人才生命周期律,从员工上岗开始就必须给予各种学习和培训机会,促使他们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不断得到提高。但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引进人才只是为了使用人才,员工进入企业后往往吃老本,知识得不到更新,能力得不到提高。没有新知识充实自己,在科学技术日
新月异的今天,员工就会面临丧失在社会上竞争的资本,失去对聘用企业的热情,最终选择更好的发展机会,另谋高就。
4、未能较好地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人才大部分属于“新移民”,对当地政策、环境、风土人情都不了解,需要企业去关心、帮助他们,子女读书难、家属就业难、办理户口难成为人才引进的制约因素。此外,非公有制企业大都在偏远地方,人才在工作之余没有购物、娱乐场所,生活环境极不方便。
最近,**开始实施了《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规定中提高了非公有制单位人才待遇,使得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很多方面享受了“国民待遇”,这对抑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大量流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非公经济领域“十一五”对人才需求的预测
根据对1288家**非公有制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调查,他们对在“十一五”期间需要的各类人才约14894人,据此推算,**非公有制企业在今后五年约需要各类人才40万人。对于人才的需求趋势有这样一些特点:
1、在对岗位的需求上,酒店、餐饮类的岗位需求量遥遥领先。其岗位需求量占全部需求人数的18.5%。
2、公关、市场营销类,贸易、销售、业务类,经营管理类,技工类的岗位需求量名列全部35个调查需求岗位的2-5位。其岗位需求量分别占全部需求人数的9.6%、6.4%、5.7%、5.7%。
3、新闻、出版、传媒类,造纸类,印刷、染织类,咨询、顾问类,法律类需求低迷。其岗位需求量分别只占全部需求人数的0.02%、0.05%、0.07%、0.13%、0.22%。
4、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上,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人才走俏。其需求量占全部需求人数的16.1%、12.4%。药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人才分列全部116个调查专业人才的3-5位,其需求量分别占全部需求人数的4.5%、4.0%、4.0%。
5、金属材料工程、国际政治、统计学、图书馆学人才在非公企业中几乎没有需求。
6、在对学历的要求上趋向合理。大学本科学历的占27.2%,大学专科学历的占30.0%,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39.7%,对研究生的需求也占3.1%。
7、对人才的专业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要求较高。对拥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需求量达到52.8%,对技师的需要量达到65.7%。
8、在对人才来源上,非公有经济单位对院校毕业生需求比例高,尤其偏向区内毕业生。在对需求的人才中36.3%来自院校毕业生,区外引进的占22.9%,靠单位自己培养的占10.6%。在来自院校毕业生中84.6%为区内毕业生。
五、**非公经济领域人才建设的对策
当前,**正面临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全面启动等重大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在人才。自2004年2月14日全区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后,自治区党委相继制定了17个人才工作配套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主要任务、采取的措施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规定。目前,我区14个市都能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人才工作实施思路,党政一把手抓人才的格局和社会各级重视人才的局面已经形成,全区已逐步完善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人才5支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创业的大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承载人才的能力水平有限,人才工作压力依然很大,其中人才结构化矛盾与人才流失表现尤为突出,使**的人才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现代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要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才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企业才能兴旺发达。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具体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增强人才意识。人才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财富,非公有制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事业的氛围,对各类人才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言、行、心相一致,真正地信任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激励的机制,才能使企业吸引、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聚集到企业的发展上来,给人才有充分发挥的用武之地,形成自己的人才骨干队伍,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提高福利待遇。企业发展要靠人才,而福利待遇的高低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要留住人才首先就要使人才的福利待遇真正得到保障,要根据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给人才购买养老、工伤、医疗、生育、失业等保险;在工资待遇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人才能体现其真正价值的工资待遇;在家庭方面,企业要关心人才的家庭生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安排人才的家属在本企业合适的岗位上工作,以解决人才家属就业难的问题,使人才有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
3、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人才也在流动中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哪里提供的条件好就流向那里。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居住条件、购物条件以及交通、子女就读、文化娱乐等等,是留住人才不可缺少的生活环境。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努力营造一种适应人才创业的好环境,要为企业提供人才引进、人事代理、职称评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以及人才落户等方面的服务;要建立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各类人才实行重奖;建设一支专业技术人员骨干队伍,选拔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让他们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的待遇;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才子女入学读书问题;要加大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投入,致力改善居住、购物、交通以及文化娱乐等条件,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工作安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为**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4、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在西部地区的竞争力。**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有西部的比较优势,也有东部的比较优势,据统计,2003年**城镇单位制造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有8.4万人,在西部十二个省中仅次于四川和重庆。据调查,2004年**非公经济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比四川高2.1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和四川一样。**的非公经济领域大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靠也只能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提供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源泉,用属于高新技术的管理技术和企业家才能、人力资本等软性高级要素整合起来的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形成西部竞争优势的最容易、最现实的重要而基本的措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技能整体偏低,人才流失严重,这种状况不但不能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接受和改造提升“珠三角”的辐射,吸引和壮大“长三角”民营资金的转移,阻止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且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长缓慢,进而影响了非公经济的发展。
5、将非公有制经济人才纳入整体战略规划。**应把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各类人才纳入建设现代人才都会的整体战略规划,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上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的使用上平等开放,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工作条件上提供服务;把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纳入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突出贡献专家和学科技术带头人的选拔
培养范围;对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和智力引进、技术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予以带动扶持。
第五篇:策底镇三抓推动非公经济发展
华亭县策底镇打造“三个平台”
助推全镇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以来,策底镇统战工作在县委统战部的指导下,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切入点,强化服务意识,着力打造“三个平台”,助推全镇非公经济快速提升、科学发展。
一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向非公经济企业宣传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使企业找准发展方向,正确定位发展目标。应用网络媒体、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第一时间向企业提供最新信息;通过召开非公经济人士座谈会等形式,与非公经济人士共谋发展大计,有力促进了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搭建教育培训平台。引导非公企业苦练内功,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知识讲座等,提升企业负责人知识水平,当好企业培训组织员。今年以来,全镇共举办养殖技术、零售业经营管理等各类培训、讲座共计6次,培训人员300多人次,发放相关知识书籍2000余册。
三是搭建硬件设施平台。今年,策底镇以打造工业服务型小城镇为目标,按照“政府出资搭框架、吸引企业搞开发、地企协作建设施”的思路,计划总投资3740余万元,实施滨河北路建设工程、滨河南路建设工程、山庄路建设工程、汽修市场中路建设工程、策田南路建设工程、农贸市场建设工程、汽修市场建设工程、锦华商贸带开发建设工程的“五路两场一带”和羊圈河、河堤治理工程。完善路网框架,盘活土地资源,不断提升小城镇建设规模和档次,创新小城镇管理模式,推动镇域经济协调发展,当好经济发展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