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五时期北京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五”时期北京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2002-04-2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进首都信息化是发挥首都人才、技术和信息优势,加快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数字企业”是“数字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北京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加快企业信息化的步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根据“'十五'时期首都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统一部署,特制定“十五”时期北京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优势分析
(一)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工业领域起步较早。70年代,首钢最早利用计算机进行生产控制和管理。80年代北京工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阶段,先后有机械、石化、建材、电子、纺织、制药等行业中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生产和管理实施控制。
“九五”期间,随着首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企业信息化工作又取得了新的长足进步。突出表现在:
一是有相当一批企业已在生产管理、过程控制和决策环节上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信息技术,如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计算机化,以及综合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据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的不完全调查,建立CAD系统的已达到36.85%,建立CAM系统的已达15.67%,建立MIS系统的已达14.08%,建立MRP-Ⅱ系统的已达4.78%,建立内部局域网的企业已达到30.56%,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企业已达27.9%。
二是网络应用日益广泛。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已有84%的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17.27%企业借助互联网参加网上交易活动;11.6%的企业建立了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网上比价、网上订货、网上交易,大大扩展了企业的市场空间。
三是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公司向着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较高层次攀登。联想集团成功地实施了ERP管理,涵盖了财务、管理会计、销售与分销、物料管理、生产计划五大模块和电子商务等。双鹤药业、红星股份、万东医疗、北新建材等企业实行?quot;全面规划、分步实施、财务先行“的具体方针,从财务管理入手,向着现代管理模式迈进。在充分肯定我市企业信息化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部分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紧迫感,特别是对企业信息化带来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准备不足。
2、对实施信息化缺乏总体规划。一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处于离散状态,软件繁杂、体系混乱,形成若干”信息孤岛“,缺乏整体设计。
3、企业基础管理薄弱。相当部分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基础数据不准确、不及时,直接影响信息化应用的成效。
4、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发达国家大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的8-10%,而我市绝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企业信息化人才匮缺,特别是缺乏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5、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各级政府对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认识尚显不足,指导尚不到位,且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为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也不够健全。
(二)我市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有利条件
1、北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我市宽带网等通讯技术、基础设施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城市宽带骨干网络和接入网络基本覆盖全市,电信、广电及各类互联网络的发展为企业信息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全市公用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了较大进展;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首都电子商城的建成,初步解决了电子商务涉及的CA认证,安全配置,支付平台,物流配送,法律环境,协同工作体系等关键环节,为面向国内外的电子商务提供了支撑环境。
3、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成长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装备上的支持。
近年来,北京的电子信息产业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已经成长为北京工业的第一支柱。终端设备、移动通讯、网络设备等产品的制造水平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4、首都的科技优势与软件优势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和智力上的支持。
各类网络信息技术人才云集首都,使北京的软件企业、软件人才和软件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层次的软件可以有效地解决不同类型企业信息化的个性化需求,为企业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
二、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标准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适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坚持以企业为信息化的主体,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市场链为纽带,以企业管理创新和流程再造为核心,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建?quot;数字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使我市企业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二)基本原则
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在制定规划时应注重总体设计,强调系统的集成性和开放性,留有合理的扩展空间,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2、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原则。既要紧跟国际信息化的进程,又要注重从国情出发,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从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确定有限目标,坚持量力而行,不做表面文章,不盲目求新求高,重在应用,讲求实效。
3、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推进企业信息化要坚持点面结合,既要重视对面上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及各项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又要注重典型经验的培育和总结,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实现以点带面。
4、立足创新、与“三改一加强”相结合的原则。要把企业信息化融入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的全过程,与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三)阶段划分
为了便于企业信息化工作目标的制定和推进程度的描述,特将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按以下
初、中、高级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初级信息化阶段
即以单项信息化技术应用为主的阶段。
主要体现在:
(1)初级生产信息化 在产品设计、制造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或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在生产过程自动化中使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或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控制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检测(CAT)技术;
(2)初级管理信息化 在企业信息管理、日常办公或生产计划调度等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初步实现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3)初级经营服务信息化 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站,进行网上信息发布和产品宣传。
2、中级信息化阶段
即以业务流程再造为核心的系统集成阶段。
从信息孤岛向系统集成转变的同时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落后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
(1)中级生产信息化 进入制造集成阶段。制造业加工过程实现计算机数字控制(CNC)和柔性加工制造(FMS);流程工业开始实现主要工艺过程的分布式控制(DCS)和柔性控制(FCS);在CAD、CNC、FMS、DCS、FCS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有更大进展。
(2)中级管理信息化 进入到管理信息集成阶段,基本实现MRP-Ⅱ,ERP主要功能,开始探讨实施供应链管理(SCM)及客户关系管理(CRM)。
(3)中级经营服务信息化 运用网站的互动功能,初步实现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资源规划与整合,建立起企业级数据库、信息资源库,实现信息共享。初步实现计算机辅助决策,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3、高级信息化阶段
即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的协同设计与制造和电子商务阶段。
以价值为核心,对企业结构进行全面优化,向网上协同设计与制造阶段迈进,从以产品为核心转化为以客户为核心的电子商务。
主要体现在:
(1)高度生产信息化 在设计、生产等领域普遍使用CAD/CAM,DCS/FCS,全面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最优智能控制。进行跨地域、跨行业的网上协同设计与制造。
(2)高度管理信息化 在实现ERP的基础上,进入到知识管理阶段。实施企业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全面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
(3)高级经营服务信息化 实行BtoB、BtoC支付型电子商务,将网上订货与企业内部ERP结合;通过网络营销和网上支付,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全程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
(4)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实现价值链的全面优化,建立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实现完全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做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四)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到“十五”末期,全部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初级企业信息化,50%左右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达到中级企业信息化水平,少数有条件的企业初步达到高级企业信息化;在50%左右的中小企业中推广单项信息技术,部分中小型骨干企业达到中级信息化;培育若干在信息化方面取得成功经验的示范企业。
三、保证措施
(一)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组织领导
在市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级企业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具体负责部门及人员,充分履行“制定规划、加强引导、政策支持、创造环境”职能。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实行“一把手”工程,由企业主要领导负全面责任,切实增强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摆上主要工作日程,统一部署,亲自推进。对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要设立CIO(首席信息官)职位。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规划。
在全市企业信息化“十五”规划的指导下,各工业控股公司、各区县都要认真制定本系统、本地区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制定分年度的实施计划,分步推进。各企业要针对自身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找准信息化的突破口,确定推进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要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搬迁调整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三)培育典型,交流推广
精选一批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展较好的典型企业和为企业信息化服务较为成功的软件企业作为示范,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经验交流、方案推介等多种形式,推荐不同类型的典型经验和解决方案,加以宣传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市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四)实施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
根据企业信息化工作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强化各层次的人才培训。一是按照国家经贸委的统一安排,抽调部分企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到一流大学培训;二是对重点骨干企业的一把手进行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三是针对企业在实行信息化专项管理方面的需求,分别组织不同内容的单项培训;四是企业根据信息化推进过程的需要,组织对不同岗位职工的技能培训。通过全员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信息化素质。
(五)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持。
参照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制定和落实我市推动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如对重点示范项目,包括信息化应用和软件开发,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是积极争取国债贴息;二是对纳入技术改造的项目给予贴息或资金注入;三是对列入技术创新的项目予以资金补贴。对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购进的软件和设备,在财务核算、折旧办法和摊销年限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对从事软件开发和企业信息化服务的机构,经软件企业认定和软件产品登记后,可享受软件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等。
(六)加强企业网络安全工作,提高防范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一是从内部管理入手,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树立防范意识,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二是从系统建设入手,通过安全风险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安全产品,建立起安全体系;三是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使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得到有力保障。
(七)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的社会服务体系。
大力培育社会中介 组织和机构的发展,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全方位服务。各类行业协会要根据行业特点,培育企业信息化的典型,并组织交流和推广;IT产业协会要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组织多种解决方案的推介;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用租赁、搭载、外包等形式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育一支有水平、有信誉的,按市场化运作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队伍,当好企业信息化的参谋和助手。
第二篇:北京市“十五”时期首都信息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五”时期首都信息化发展规划
(首都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工作组)
二OO一年四月
序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推动首都信息化是发挥首都人才、技术和信息的资源优势,加快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推进首都经济发展,加速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首都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首都信息化是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国家确立的信息化建设方针、原则和总体规划,立足首都,发挥中央、地方各自的优势,条块结合、联合共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推进首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的时代,信息化是北京面向21世纪和信息社会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是首都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主题。首都信息化的战略口号和奋斗目标是建设“数字北京”。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内涵的首都经济,增强城市竞争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首都信息化的重要定位。
通过“九五”期间的建设,首都信息化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建设成就。“十五”将在“九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推动首都信息化向着更深、更广、更高的方向发展,朝着建设“数字北京”的目标迈进,继续保持首都在全国信息化的领先地位。
一、现状与形势
(一)“九五”的回顾
“九五”期间,是北京市贯彻国家确立的信息化建设二十四字方针,按照信息化六要素积极探索首都信息化发展之路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首都信息化1998-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居全国之首;信息化意识已逐渐树立,信息化工作已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得到空前重视;全面完成了“九五”的各项计划指标。
“九五”期间,首都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城市宽带骨干网络和接入网络基本覆盖全市,电信、广电及各类互联网络的发展为首都信息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全市公用的信息基础设施--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政务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央在京及市属部门的各类数据库相继建成。信息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个人计算机迅速进入家庭,每百户PC机拥有数达到23.5台;家庭电视机平均每户1.5台;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16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439万户,普及率达到50.8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66万户,普及率达到24%;全市因特网用户为308 万,占全市常住人口28%。“九五”信息化的推进,使一批重大信息应用工程实施并完成,推动了政务公开,强化了现代化城市管理功能。“首都之窗”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涵盖人大、政协、市委、市政府的统一的市国家机关网站,面向百姓的信息服务内容受到群众欢迎;全市公用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首都电子商城建成,初步解决了电子商务涉及的CA认证、安全配置、支付平台、物流配送、网络平台、法律环境、协同工作体系等关键环节,为面向国内外的电子商务提供了支撑环境;科教网的开通为全市科技信息交流、科技普及、成果发布、远程教育等创造了良好环境;数字绿化隔离带一期工程完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中的医疗保险子系统已经试运行,北京市民卡已试点发放;银行卡工程已全市联网;市政交通一卡通已启动建设;城八区社区服务网络及呼叫中心已经建成,一批信息化小区已发挥了示范作用。除此以外,信息化软环境支撑体系开始形成,《首都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指南》、《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已公布实施,《北京市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管理办法》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已经成立并开展工作。
“九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首都信息化已在新的起点上起步,为“十五”期间实现“数字北京”的目标,以首都信息化推动首都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预示着信息化将为北京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产生巨大的作用。
虽然北京的信息化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使首都信息化的整体优势难以更好地发挥,主要表现在:北京在信息化总体水平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仅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国内其它的先进省市相比,在投资力度、工作的协调、认识观念等方面尚有差距;目前还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备,重复投资与低水平建设并存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研究和开发投资不够,创新能力不足;智力优势发挥不够充分;信息化软环境的支撑体系尚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和不足使首都信息化的整体优势难以更好地发挥。
(二)面临的基本形势
1.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产业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在工业化尚未完全完成的情况下,即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又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挑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是今后发展的主线。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的临近,特别是《基础电信协议》和《信息技术协议》的生效,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将给我们提出严峻的挑战。民族信息产业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信息化人才的国际和国内争夺战将愈演愈烈。
2.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的城市政府都高度重视信息化,将其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和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市当前面临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信息化更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信息化进程,将首都信息化确立为北京面向21世纪和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3.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为北京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将使中关村科技园区具有核心的竞争能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成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2008年奥运会也将要求北京具备世界一流的信息化水平。
二、指导思想、发展策略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遵循国家确立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围绕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迫切需求,以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信息化软环境为保障,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发展首都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北京率先实现现代化作出贡献。
(二)发展策略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组织推进、统一标准、政策导向等作用,结合市情,对信息化建设全局予以指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面向有效需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联合共建,整合发展。
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委的支持和帮助,发挥各自优势,共建首都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联合开发信息资源。在市属各委、办、局,各区、县和各企业之间提倡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从首都的全局出发,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界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合作、互补互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发挥首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优势。
3.突出重点,服务市民
有所为,有所不为,配合首都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和重大发展机遇,围绕城市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到全局发展的关键问题,切实体现信息化的倍增效益;围绕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要求,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为市民服务的关键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现代信息社会的服务质量。
4.技术创新,跨越发展
首都信息化建设要紧紧跟踪世界信息化潮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避免弯路,积极探索,不断强化科技创新,重点研发城市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5.服务为龙头,客户为中心
信息化建设要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依托,以服务为龙头,客户为中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带动整个信息产业发展。
6.国际合作,走向世界
面向经济全球化,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强和国际跨国信息技术公司的合作,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走向世界,实施全球化战略。
(三)“十五”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构建起数字北京的基本框架。信息化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的领先地位,进入国际一流的信息化城市行列。
2.具体目标
宽带骨干网人口覆盖率在规划市区达到100%,郊区大于90%;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全市总体达到50%以上,中关村科技园区达到70%以上。
有线电视网家庭接通率达到90%以上;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开始向全市播出。
计算机的普及率达到每百户50台;固定电话用户780万,普及率达到 70%;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60万户,普及率达到77%;互联网网民664万人,比例达到60%以上。
国家机关行政管理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成为全国电子商务、金融信息化的中心,90%以上的企业进入电子商务。
建成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
建立信息技术的创新体系和产业孵化体系,形成关键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信息技术的一些重点领域如软件、集成电路、光通讯取得突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强化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第一支柱产业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
将中关村建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信息化科技园区。
建成适应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软环境。
(四)2010年远景目标
根据北京市的“新三步走”战略,到2010年,北京将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并构造起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基本框架。信息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到2010年,建成较为完备和成熟的首都信息化体系;建成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通信网,能满足宽带化、个人化和智能化的通信服务;信息资源得到全社会广泛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充分应用,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技术的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关键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成为首都经济最强大的支柱;信息化软环境支撑体系较为完备和完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享受信息社会的生活质量。
三、主要任务与重大工程
(一)主要任务
1.推进城市网络化进程
信息网络是首都信息化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一切信息系统建立的基础,也是实现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相当规模、结构合理、高速宽带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是“十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1)统一规划,建设覆盖全市的宽带城域网络,其传输能力不小于2.5G,交换能力不小于40G;在以往多主体网通过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实现100M带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首都公用信息平台,统筹协调多主体建设的宽带网络,建设网络交换中心,增加各网络互联的带宽,提高业务量交换的能力。
(2)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建设,将宽带接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将宽带接入网作为普遍服务的基本目标。允许多种类型投资主体的参与和多种技术方案的采用,以形成一种活跃的、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全市总体要达到50%以上,中关村科技园区要达到70%以上。
(3)继续建设和完善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建成扩展到中关村园区和18个区县的平台汇聚节点,形成覆盖全市的网络互联、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促进各种公用、专用网络与首都公用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依托平台,推进首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保社区、科技教育、空间信息系统等工程的建设。
(4)加强电信网络的建设,大力发展移动通信。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大力发展多种类多速率的移动通信业务,积极推动宽带无线上网,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的增值业务。
(5)加强有线电视网的建设。加快全市有线电视网的改造与整合,在网台分设基础上,积极发展新的增值业务。播出并逐步普及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
(6)大力发展互联网,积极研发和引进下一代的网络技术,促进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发展,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加强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强建设北京的互联网国际出口,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出口带宽需求;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使用互联网,将互联网连接到所有的小学、中学。
(7)加强市政府对市政基础通信管线的管理,加快有关网络建设政策法规和相应标准规范的制定。市政府对市政基础通信管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特许经营、普遍服务的建设和经营方针,综合利用地下、地上传输通道空间资源。
(8)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推进频率资源的集约化应用,加大无线电监测、监管技术实施的建设力度,净化电磁环境。
2.深度开发和综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首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十五”期间,将在开发的深度上和利用的综合性上加大投入。
(1)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根据政府管理和决策的职责需求,理顺政府信息收集、交换、共享、分析、处理的体制和机制,保证政府为履行其职责得到必需的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为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服务效率和廉政建设,向社会开放可以并应该公开的信息。
(2)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科教兴国战略,开发科技和教育信息资源;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国土资源和环境资源;结合经济发展市场化、国际化趋势,开发国际信息资源和宣传中华文明、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的信息资源。
开发社会公益性信息资源。建设以首都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的公用信息资源网络。将全市的旅游、娱乐、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等信息源和各个公用信息站点联网运行,并在公共场所建立信息查询的网点,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和发布公共信息,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逐步向家庭信息化、个人信息化过渡,为全社会服务。
(3)加强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企业和消费者信用记录信息库建设,提高信息内容和服务的质量;鼓励各类需求信息的开发,提供商品化的供求产品信息;促进企业建设完善的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的网络化业务环境。
(4)加强城市空间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定城市航空、航天遥感、卫星定位监控制度,生产并及时更新城市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数字北京的时空数据框架,理顺空间信息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体系。
(5)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结合建设重大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和完善一批急需的综合性公用基础数据库并实现网上服务,如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科技、教育、空间基础信息、社会保障、历史文化等数据库。在统一规划下,相关部门协同共建首都公用信息资源服务网,面向全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
(6)重视传统介质存储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数字图书馆工程为突破口,将一大批有价值的文献和音像资料数字化,并建立可联网检索使用的数据库,要推进宣传、文化等领域的信息化,建立、健全宣传、文化信息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库。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历史年鉴、文化知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信息系统。建立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数据库系统,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上宣传、文化活动。
(7)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相结合;与信息服务业、信息内容提供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与经济、科技、教育、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相结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开发和利用机制,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8)对全市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建立一套全市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框架模型。根据政务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信息资源模型的优化,建立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上的合理分工。建设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加强对全市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总体规划,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交换、共享和分发等工作,协调好各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交流;为各类用户提供综合性信息资源服务。
3.推进政务领域信息化
在政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政务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础,争取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务信息化。2002年底前,基本实现面向企业和公众业务上网进行和政府内部办公的电子化及网络化。在此基础上,到2005年,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宽带传输、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从而基本实现政务信息化。
(1)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结合机构改革,以转变职能、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目的,将工作岗位、业务及其工作流程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进行精简优化,使之标准化、规范化。
(2)依托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建立联接各区县、市属各部门的信息网络,加快建设宽带政务网络系统,全面实现北京市政务网的宽带化。
(3)继续建设和完善北京政务的中心网站“首都之窗”。加强内容建设,全面、准确、及时地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交互式业务。到2002年底,本市各机关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行政审批、行政监管和对公众服务等政务工作开始在网上进行。
(4)加快机关内部办公的电子化、网络化。要广泛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减少会议次数。到2002年底,党政机关下发的文件,除向主送单位发送少量供存档的纸质文件外,均通过网络传递或发布;内部办公的文件,均通过网络进行传递。
(5)重点建设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城市管理、社会稳定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市政管理、智能交通、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环境管理和监测等方面的信息系统的建设。
(6)在政府内部的各部门之间要推进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城市的运行监控、灾害报警、应急指挥、领导决策服务系统,将全市各种信息进行网上调度和综合利用,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全面、有力的信息支持。
4.推进国民经济和企业信息化
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信息化。重点是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包括金融、商贸、旅游、教育等)各领域的信息化。建立现代农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将北京建设成全国电子商务的中心、金融信息化中心,推动首都经济的发展。
(1)围绕现代农业工程的建设,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各种信息,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育种、种(养)植、栽培、加工等全过程服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工业化农产品生产。
(2)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各环节运用信息技术与装备,建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建成若干家大中型数字企业。
加快信息基础建设,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充分的外部环境支持。促进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改造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立和完善企业因特网(Internet)/内联网(Intranet)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网络化。在有条件的企业大力开展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推进中小型企业管理信息化。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实现企业采购及营销的电子化、网络化,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建立和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全球化电子商务。
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权威、可靠的政策、法规、经济与技术等信息,更好地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工作。
(3)进一步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支撑环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首都电子商城”的建设,完善CA认证体系、安全配置、支付手段、物流配送、网络平台、法律环境以及协同工作体系等推行电子商务必需的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孵化器等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作用。
建立企业的资信体系和个人消费资信体系。以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记录起步,逐步发展信用评估和咨询业务,鼓励和促进信用消费和信贷消费,提高人民的现代消费意识。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专业银行,在完善和提高内部管理网络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5.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
努力实现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是首都信息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推进社会保障领域信息化。全面推进全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统一管理,建成覆盖北京地区600万医疗保险参保人群数据库,并逐步实现含五保合一、劳动力市场、民政福利等领域为一体的全市社会保障体系信息管理系统。
(2)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建成能够满足不同服务需求的街道及社区呼叫系统,将千家万户对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与能够提供服务的社会资源联系在一起。加快信息化社区的普及建设,为社区建设治安、应急救助、信息服务、物业管理以及家庭智能化系统。
(3)推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在完善科教资源体系和科教数据库的基础上,将首都丰富的科教信息资源进行汇集、整理、综合、处理,以支撑科技创新并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要建设开放式的网络教育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群,所有小学、中学连接互联网,大力开展网上科普、网上教育、远程教育,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
(4)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在首都各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实现联网,建立一批卫生数据库,建立咨询信息服务系统。开展方便群众的网上预约、挂号及远程医疗等业务,建立全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
(5)实施低收入家庭上网援助计划。通过社会捐助、企业参与、专家服务、优惠政策等方式,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帮助,使部分低收入家庭也能接受基本培训并使用到互联网,在网上获得内容丰富的各类信息服务,切实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6.构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信息技术研发
围绕城市信息化所需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孵化体系,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1)在保持北京在主要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居全国前列的同时,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成为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国际化市场交易中心,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服务的出口基地。
(2)跟踪国际技术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应用开发为主导,技术创新、消化吸收、国产化一条龙的方式,实施“产学研”工程,推进孵化器网络体系建设,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3)加强关键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有针对性地重点支持软件、集成电路、光通信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力争在十五期间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4)在开发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同时,采用购买专利产品的方式进行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开发。为了加速产业化的过程,要吸纳社会上的科技成果,组织工程化、产品化、商品化工作;集中攻关、统一(或联合)设计,多点生产,形成规模效益;或采用合资、合作开发的方式生产名牌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拓展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渠道,开拓市场,提高占有率。
(5)建立一批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利用现有的教育、科研资源和国外在京研发机构,重点建设软件产业创新孵化器和大型软件研发机构,营造良好的软件产业创新与创业氛围,努力实现软件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重点建设共性和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研发中心和产业化示范中心,促进共性技术支撑体系的应用。
7.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是实现首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关键,要不断加强信息产业的发展,保持和强化信息产业成为最大支柱产业的地位,成为中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软件和系统集成业、硬件制造业。到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
(1)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基本电信服务业、增值电信服务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广播电视服务业、卫星应用服务业、信息内容提供业等,其发展速度要高于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结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和促进各类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推进传统信息服务业向现代信息服务业转型。积极支持和发展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业,结合重大信息化工程,利用其信息资源,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建立合理的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建立信息资源拥有者、信息内容制作者、网络服务提供者、销售代理者的合理分工。围绕有效需求,重点突破,理顺运行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增加信息供给能力,提高信息产品和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需求,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大力发展软件和系统集成业。以系统软件为基础,以支撑软件为工具,重点发展应用软件,形成从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到应用软件的产业技术链和产品链,提高北京软件产业的整体能力和增值能力。系统软件重点发展中文平台软件、操作系统及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支撑软件重点发展通用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翻译软件、网络与通信软件等。应用软件面向市场有效需求,结合信息化的重点应用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系统集成的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应用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产业与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并为首都信息化提供产品支持。大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体系,建立和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四大体系: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为主的基础电子产品体系;以计算机及外部设备为主的计算机产品体系;以程控交换机、光通信器材及网络产品为主的通信电子产品体系;以数字化的音响、摄录产品、有线电视和广播发射及接收设备为主的数字视听产品体系。充分重视电子信息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发展趋势,最终形成规模、形成产业。
(4)抓好一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鼓励和扶持一批企业进入世界信息产业百强和国内信息产业百强。
8.实现中关村科技园区信息化
中关村科技园区信息化建设,是首都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区科技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吸引一流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支撑环境。园区实施的信息化工程是首都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起到首都信息化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带动整个首都信息化的发展。
园区信息化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成为首都向全国和世界展示信息化水平的窗口。
(二)重大工程
重点实施5类 21个重大工程项目,代称“48216”工程,即:
4项信息网络工程:基础通信管线工程、城域宽带网工程、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工程、政府专网工程。
8项应用工程:电子政务工程、电子商务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科教信息网工程、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社区信息化工程、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工程、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工程。
2项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空间信息工程、信息资源网工程。
1个区域信息化示范工程,即中关村科技园区信息化工程。
6大信息产业基地: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酒仙桥?亦庄电子及通信产品基地、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基地、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产业基地、液晶显示技术产业基地。
1.信息网络类工程
基础通信管线工程:对城市道路规划红线以内通信网络的光(电)缆线所经过的地下管道(包括人井)以及依附于地铁、隧道、城市桥梁等公共设施一次性敷设的通信网络光(电)缆线,由政府主导进行规划与管理,形成合理的布局,实现集约化利用与管理,为各大通信运营商提供公平竞争的基础条件。对基础通信管线实行专营制,获得管线经营专营权的企业不得经营通信增值业务。
城域宽带网工程:鼓励各大通信运营商充分运用各种城市资源,采用最先进的通信技术,构建覆盖北京全市域的宽带城域网,为北京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宽带接入的通信保障。
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工程:首都公用信息平台是建立在信息传送网络和国际标准协议基础上的,是实现信息交换和服务的公用设施,是依托于公用网络平台之上建立的。要在完善建设互联网交换中心,实现各大网络互联的基础上,加快建设CA认证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互联网呼叫中心以及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中心等公用设施的建设。
政府专网工程:依托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建设18个区县的区域公用信息平台,建设联结政府各部门的宽带光纤网络,将市级和区县两级政府部门的网络统一建设和整合,构成完整高速的统一网络平台。
2.应用类工程
电子政务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在政府机关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网络化、电子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大政府上网工作的力度,完善“首都之窗”网站的建设,加快各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建设政府的信息网。
电子商务工程:在继续突破电子商务涉及的认证、安全、支付、物流配送、网络、法律环境、协同工作体系等关键技术环节的基础上,加强全市公用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首都电子商城的建设,并继续建设如企业、消费者资信中心等必备的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电子商务向纵深方向发展。
企业信息化工程: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开发、利用和管理所需的信息资源,建立各种信息系统,实现采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科教信息网工程:实现所有科技、教育单位的宽带网络联结和科教信息资源的共享,为科教部门和单位提供先进的信息平台。重点实现所有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网络宽带互联互通,完成“校校通”工程,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力开展网上科普、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等业务。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建成功能齐全、覆盖北京地区600万参保人群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全面建成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其它保险信息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并逐步扩展到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领域,使之成为一体的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北京市市民卡工程,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识别认证支持,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
社区信息化工程:将建成联接市、区(县)、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全市四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支撑体系,完成全市信息化示范小区工程的建设,普及推广信息化社区,家庭信息化由起步阶段进入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工程:以组织机构身份认证为基础,以建立各类经济实体、经济行为的信誉体系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手段,实现工商、税务、海关、银行等经济监督管理部门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相互配合,建成信息网络监管系统,对经济实体的经济行为进行系统的、连续的、严密的评价,从而规范其经济行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
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工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继续建设公安信息化体系,实现治安管理、安全防范、打击犯罪、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实时化,增强对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和处置能力,改善社会的安全环境,实现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动态管理,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安全需求提供保障。
3.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类工程
空间信息工程:是利用“数字地球”理论,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开发和利用空间信息,建设服务于北京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的信息系统。重点建设北京市空间基础信息管理服务中心,逐步理顺空间基础信息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体系,促进空间信息在各领域的应用。
信息资源网工程:在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发挥信息集成的综合效益,为发挥北京市的城市功能,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信息资源网工程将加大建设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的力度,逐步集中管理北京的重要信息资源,改造和新建一批城市信息数据库,推进城市信息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的标准化、共享、交换和服务。
4.中关村科技园区信息化工程
中关村科技园区将建设一体化网络、三个中心,六项应用工程,以满足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1)一体化网络
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基础通信管线资源,建设 “一体化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覆盖整个园区,它是首都宽带城域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宽带接入普遍进入园区所有楼宇和社区,宽带接入率 70%以上,提供多种业务应用功能,实现各类信息媒体服务,使之成为园区信息化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2)建设三个中心
建设北京网络交换中心,它是首都公用信息平台的重要设施之一,为实现各种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的网络环境、提供协调的管理和路由仲裁,实现各类网络信息的公平交换。
建设超级计算中心。提供高速的可视化网络计算环境,建立网络门户计算的软件构架、提供数据中心和高速网络计算的服务,支持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等大容量的数据处理。
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国际信息技术交流中心。中心将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具有前瞻性信息技术支撑的标志性建筑中,中心具有宽带多媒体网络环境,支持高质量电视会议、视频点播、协同工作、移动办公、高速互联网络、智能化楼宇控制,使之成为一流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学术会展大厦。
(3)实施六项应用工程
实施园区运行监控工程。建立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基础平台、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城市监控运行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网上办公和服务系统。实现园区内各系统信息的共享、园区运行的监管和决策,为公众提供网络办公和服务的园区内新型的电子政务体系。
实施数字图书馆群工程。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工作,实现各种图书、文献和科学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的上网,完成图书馆之间信息的链接、浏览、查询、搜索、借阅以及各种媒体介质的物理交换,形成园区内各单位之间信息、内容和媒体介质统一交流和共享的数字图书馆群体。
实施中关村电子商厦工程。在“首都电子商城”中建设“中关村园区电子商厦”和物流配送调度中心。
实施信息化社区工程。在社区内为住户提供宽带的网络接入,实现数据、电话和有线电视信息内容的逐步融合。建立信息内容制作和服务中心,为社区住户提供多媒体信息的高质量服务。为园区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与教育、休闲与娱乐、购物与服务和居家办公的家庭生活空间。
实施远程高技术教育工程。建立园区内远程高技术教育联合体,建立园区学历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联合共建高技术教育课数据库,面向高技术的普及与学历教育,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首都科技信息系统中远程高技术教育的示范点。
实施网络协同研究平台工程。建立网络协同研究和协同设计的网络环境,提供协同工作的支持工具,建成一批有特色的虚拟实验室,构成园区协同研究平台。开辟国际网上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技术创新门户站点,使之成为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的窗口。
5.信息产业类工程
北京软件产业基地:以中关村国家级软件园为核心,建设软件企业生产集聚区、创新孵化带、软件产品商贸中心、软件产业延伸辐射区等四个功能区,整合全市范围的软件研发资源和企业资源,将基地建设成为全国软件产业创新中心,软件产品开发生产中心,软件人才培训中心,软件企业孵化中心和软件出口创汇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软件基地。到2005年,保持产品开发水平、规范化水平全国第一,拳头产品数量和知名度居全国第一,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数量居全国第一;基地软件产业的产值占全国比例超过30%,自产软件产值占全国比例超过40%,软件出口占全国软件出口的50%。
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通过整合北京地区微电子产业的有效资源,以现有集成电路生产线技术升级、扩产和新建高水平生产线为核心,建成国内研发、设计水平最高,生产能力最强的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和生产基地;
酒仙桥?亦庄电子及通信产品基地:以现代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新型元器件等为龙头产品,形成以酒仙桥和亦庄地区为核心的电子及通信产品基地;
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基地:以中关村为中心,以联想集团、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及清华同方等企业为主体,进一步巩固北京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先地位;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北京的现有优势,利用存量资产,加强数字电视核心技术的研发,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并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抓好过渡期产品,逐步形成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产业基地;
液晶显示技术产业基地:面向国内、国外两个领域,发挥北京现有的技术与产业优势,尽快实现液晶显示技术与产品的本地化,争取使液晶显示产品成为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一大主导产品,占有国内70%的市场份额。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体系的建设
1.加强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加强国家各部委和北京市政府在共建首都信息化的合作和协调,在适当时机将领导小组提升为首都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首都一些重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需要,在领导小组下成立必要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实施。
2.根据需要调整信息化专家顾问组成员,保持专家的咨询作用。充分发挥专家组在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以及重大工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3.加强北京市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组织建设,广泛实行信息化建设的“一把手”责任制。各单位要由一把手亲自挂帅,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对各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负有业务领导和指导的职责。全市建立起支撑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行政体系。
4.在企事业单位,广泛推行信息主管制度。十五期间,建立信息主管制度的企事业单位比率要达到50%以上。
(二)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
1.多方位地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发挥市、区两级财政的优势,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入。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要和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2.继续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益性、基础性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增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产业等方面的投入,加强信息化政策法规、教育培训等的建设。
3.政府计划部门和财政部门将信息化建设投入单独列项,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市科技部门每年在科技投入预算中要单独安排研究资金用于推动信息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4.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力度,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与审批,避免资金分散投入、分散使用、分散管理。加强对全市资金的统筹规划及合理使用,加强项目的前期研究。
5.在信息化项目的投入上,要确定政府投资的重点、范围和投资主体,区分和界定好那些是政府应该投资的,那些是可以市场化运作融资的,凡是可以市场化运作的都要市场化运作。要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等方式,保证项目的公开、透明和有效性。
6.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中,配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纳入其中统一考虑,信息化投入应在项目投入中纳入预算和决算。
7.尽快适应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要求,逐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方向转变。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筹措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个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利用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
8.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资金。争取国家政策性拨款和国际上优惠低息贷款,充分发挥中央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作用,搞好和中央各个部、委的联合共建。
9.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从社会上筹集资金。
(三)强化市场运作机制
1.广泛运用现代国际通行的运作机制,根据国情和市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信息化建设的运作机制上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好的运作机制。利用后发优势,采用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运作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2.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市政府对全市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和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信息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区县、各部门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3.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可以实行专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运作,授权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管理和筹资。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招标、外包、参股等方式交给社会和企业运作,政府支付合理的服务费用。市政府对经营性的信息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招标,中标的企业将授予特许经营权。
4.在委托授权的项目实施中,各级政府部门要以责任书、协议书或合同书的方式将市、区县、各部门及企业各有关方面的责任和利益、权利和义务确定下来,加以落实。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代表市政府和取得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特许经营许可的企业签定责权利明确的协议。
5.加大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运营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各个环节进行规划、标准、安全、资费等各方面的监管。凡是不能够保证服务质量的企业,政府将取消其特许经营权。
6.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的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发展有关的咨询机构、投资机构、工程监理机构、认证机构、社团组织、产业孵化机构等等。通过信息化重大工程的建设,带动和扶持一批中介服务组织的成长。
7.通过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的带动,逐步建立起行业资质管理机制。在全行业推行ISO9000、CMM等先进的标准和管理制度。
(四)加强政策体系建设
研究、制定和执行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各类政策,如人才政策、采购政策、产业政策、分配政策、消费政策、投融资政策、进出口政策等,初步建立信息化的政策体系。
1.制定鼓励、扶持信息化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吸引人才和投资的政策。
2.对从事信息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给予优惠。
3.重点贯彻执行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北京市政府颁布的《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
4.坚持国产化为信息化提供装备,以信息化带动民族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坚持“政府采购”制度和同等优先的采购政策。
5.加强信息化软科学课题研究,提高决策水平。发挥有关的学会、协会、机关、团体的作用,请一批专家、顾问和有专长、有经验的科技人员深入研究首都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模式、体制、机制和法制、安全等各个重要问题。在每项信息化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必须先进行软课题研究。
(五)加强法规体系建设
信息化法制建设是指为促进和推动信息化的发展,对信息化立法、执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法制宣传等法制环境的建设。十五期间要针对信息化的各项内容,初步建立起信息化法制体系。
1.信息化法制建设要为信息化发展保驾护航,近期以信息化立法工作为主,待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出台,再全面启动信息化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法制宣传等工作。
2.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及相关政策研究。在立法工作方面,构建科学、完整的法律体系,坚持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的原则,重点研究《北京市信息化建设条例》、《北京市信息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北京市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和《北京市网络服务业管理办法》以及相关配套的管理办法。
3.加强行政执法和宣传工作。适时建立信息化行政执法队伍,制定信息化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度和执法程序等。加强信息化法制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国家和本市信息化最新法律、法规和规章。
(六)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建设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1.坚持和国际标准技术接轨,关注国际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事实上的工业/行业标准)。
2.宣传贯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采用国家(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已有的成果。
3.围绕首都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制北京的地方性标准规范和标准体系,作为对使用标准不足的补充。加强《首都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指南》和《首都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的宣传、贯彻工作,用地方法规和行政方式加以推行。
4.在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审查,对重要信息技术产品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
5.加强信息化标准化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扩大与兄弟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
6.继续参加国家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测评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北京市的信息化指标体系,并将信息化指标体系纳入统计工作。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关系到国家、城市和广大群众的安全与利益,也是广大群众应用与信赖信息系统的基础。
1.建立首都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制定推行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完善安全基础设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开发信息安全人力资源;研究信息安全目标与策略等。
2.加强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强化北京市信息安全工作小组的职能:负责协调本市各有关部门,统筹规划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的共享,信息安全的管理。
3.完善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及其系统工程实验室、CA认证中心建设,建立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中心、信息系统安全研发机构等基础设施。
4.推行相关的政策法规与标准,加强对于信息安全的产品、服务商资质、信息系统的安全的管理与测评认证。建立健全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岗位、及其培训和考核制度。定期对网络进行信息安全检测。
5.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要进行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在系统验收时必须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测评认证。对于已建的信息系统,要完善信息安全的总体设计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建设,进行系统安全测评认证。在信息系统建设中信息安全的投资应占系统投资的一定比例。
6.在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技术层面,采用多种信息安全技术,强化信息安全措施。抓好重点领域和部门的安全示范工程。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开发我国自主版权的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
7.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识,防范、打击计算机与网络犯罪。
(八)加强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1.大力抓好全民的信息化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好各种信息化宣传媒体;开展多种宣传活动,营造声势;组织生产多种信息化宣传产品;分层次开展信息化宣传活动。
2.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重点列入所有教育领域中,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充满活力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
3.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均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必须成为每一个劳动者的基本技能。
4.发挥高等学校和民办高校等社会办学组织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急需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助学活动。
5.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各行各业人员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化知识培训纳入市、区(县)两级党校、行政管理学院的培训课程。要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计算机考评制度。加强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6.要建立起一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之中的骨干教师队伍。建立以多媒体和校园网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覆盖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教育信息网络和现代化教学环境。
7.逐步建立适应各级各类教育需要、具有时代特色、内容规范实用的教材体系。开办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并提供大量的网上教育资源,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教育需求。
8.要靠政策把首都的人才优势和科技教育优势发挥出来。要系统研究吸引、稳定 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在户籍、福利、待遇、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知识产权和技术入股的有关政策措施。要造成高级信息人才云集的氛围。为吸引海内外优秀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人才创造研究和创业的特殊环境。
结束语
实现首都的信息化,把北京建成为全国的信息中心和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使信息产业成为北京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首都信息化推动首都现代化,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和责任。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实现规划中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将北京建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
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第三篇: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01年4月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根据这一战略要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提高市区现代化水平”。本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五”时期北京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提出推进北京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一、城市化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一)城市化现状
北京是一个既拥有中心城市(市区),又包括广大郊区农村的大都市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北京的城市化稳步推进。1978年底到2000年底,全市常住户籍人口由850万人增加到 110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由467万人增加到760.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54.9%提高到68.7%。1990年到2000年,郊区各类城镇数由77个增加到142个,平均每年增加近6个。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市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由1990年的395.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491平方公里。城市中心区也由旧城区扩展到四环路以内。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功能得到拓展和完善。北京作为首都,以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中心功能为核心,又具备了辐射全国的经济、交通、金融、信息、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功能。城市功能趋向多元化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力与带动力。目前,北京已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正在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迈进。
但是,北京的城市化发展还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郊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虽然明显加快,但仍低于全市城市化水平,而且滞后于郊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雷同、单一,功能不全,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尚不完善;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吸引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指导思想和观念认识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形势;在规划上虽有安排,但规划深度不够;在建设和发展方式上重点不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比较多,发展粗放;在城镇管理上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同时这些障碍也构筑了城乡分割的鸿沟,限制了人口的有序流动,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上述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并着力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十五”时期,北京推进城市化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主要表现在:
1、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城市化步伐加快。“十五”时期,国家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全国城镇化总体部署中,北京被作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重点加以培育。这不仅为我市推进城市化指明了方向,而且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契机,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我市的城市化发展。
2、加快推进城市化,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到21世纪中叶使北京成为当代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十五”时期要加快推进城市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3、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根据北京实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北京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是推进城市化的关键。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完善北京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化步伐,显著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4、加快推进城市化,是提高郊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从郊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出发,必须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推进郊区城市化,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提高郊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推进城市化的原则和目标
“十五”时期,推进北京城市化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部署,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要求,以推进郊区城市化为核心,把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郊区城市化的重点环节,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形成对市区人口和农村人口有双重吸引力的城镇体系,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显著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构建起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一)推进城市化的原则
“十五”时期,推进城市化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继续坚持“两个战略转移”。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市区建设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促
进市区提高现代化水平,远郊区提高城市化水平,使市区和远郊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坚持规划先行。改进规划思想和方法,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城镇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用规划统揽城市化全局。
3、完善和发挥首都功能。在发挥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完善和增强经济、交通、金融、信息、科技和教育等多方面功能。
4、坚持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促进城市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工业化进程,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为城市化奠定经济基础。
5、坚持体制创新。要依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进行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逐步排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6、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化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二)城市化发展目标
“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是:
到2005年,按现行非农业人口统计,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5%,郊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5%。郊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5%左右。郊区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二三产业占郊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重点卫星城初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新城,人口规模要达到10万至30万人左右。力争基本建成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中心镇,常住人口达到2~5万人左右。
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郊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卫星城和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在城市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四级城市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基本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市新格局。
三、推进城市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卫星城建设
“十五”时期,要紧紧抓住推进城市化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快卫星城建设步伐。不断拓展和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各具特色的卫星城经济,使卫星城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增强卫星城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明确卫星城功能
卫星城的发展要为分担市区功能和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根据各自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功能完善,使卫星城既分担市区的相应功能,又承担本地区的综合功能。“十五”期间,要集中力量,选择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通州、昌平、亦庄、黄村、良乡、顺义6个卫星城进行重点开发建设。
通州、昌平、黄村、良乡、顺义卫星城,要进一步增强作为本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功能,注重开发独具特色的功能,并承担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同时成为市区人口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十五”期间,力争在功能开发上取得新的突破。通州卫星城,着重开发物流集散功能,发展成为京东地区商品交易及物资交流集散地。昌平卫星城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开发科技创新功能,发展成为北京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黄村卫星城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教育科研基地。良乡卫星城发展成为仓储物流基地和高教及科研基地。顺义卫星城发展成为现代加工业基地。
亦庄卫星城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门城镇等卫星城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发展成为本地区的综合经济中心和旅游服务基地,促进本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发展各具特色的卫星城经济
卫星城的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与市区的经济联系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力。
“十五”期间,卫星城要立足于自身的功能定位,从自身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出发,注重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的经济中心。要以开发区和工业区为依托,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市区配套的工业,积极吸收市区转移出来的加工业,有条件的还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值高的现代加工业。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依托中心市区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住宅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行业,拓展卫星城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面向居民消费的生活服务业,改善消费环境。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并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对卫星城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按照市区的标准严格保护卫星城环境,确保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同时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提高卫星城的承载能力。
坚持规划先行,大力提高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质量,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落实具体措施和方案,以逐步达到并符合现代化城市标准的要求。
加强联系卫星城与市区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及早完成公路一环、公路二环和京密高速公路建设,规划连接卫星城和市区的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地铁八通线等。加强区域内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建成功能结构合理、设施较为完善、具有较高服务水准的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卫星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卫星城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建设、改造一批自来水厂、变电站、电网;有条件的卫星城推进天然气入户,推广使用天然气;加强集中供热系统建设,发展集中供热。
加快卫星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一批电信光缆和有线电视光缆,建设卫星城与市区的高速信息网,推进卫星城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强邮电局所建设,提高卫星城通邮能力。
加强卫星城环保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加强卫星城生态环境建设,搞好环境绿化美化,完善卫星城绿化体系,加大卫星城城区街道、公园、小区绿化力度,增加公共绿地,建设园林式卫星城。
4、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高质量的生活服务体系,真正使卫星城具备相对独立的较完备的功能,拥有相对优越的人居环境。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市区名学校到卫星城办分校,建设一批在全市有重要影响的高标准示范学校,开展远程教育,为卫星城居民特别是其子女提供就地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和条件。
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卫星城医疗条件。特别要加快急救中心、老年病防治、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满足卫星城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要。
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兴建一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要。
(二)加速推进小城镇建设
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全市城市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十五”时期,要以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带动农村工业化的基地和集聚农村人口的重要场所,促进远郊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十五”时期,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增强特色的原则,重点抓好昌平小汤山镇、顺义后沙峪镇、通州宋庄镇、大兴西红门镇、怀柔杨宋镇等33个中心镇建设,建成一批经济发达、规模适度、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中心镇,带动全市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镇体系。
1、繁荣小城镇经济
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依据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小城镇经济实力。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围绕发挥小城镇功能,兴办各种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和休闲创业。积极开展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鼓励农村新办企业向镇区集中。要抓住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机遇,吸引技术、人才和相关企业向小城镇转移。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在小城镇投资建厂。
2、充实和完善小城镇功能
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道路、能源、给排水、供热、垃圾处理、电信等设施,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居住条件。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的信息化进程。高标准进行小城镇的环保设计与绿化美化设计,大力发展以植树种草为中心的绿色产业,创造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村镇环境。切实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治理,彻底改变村镇环境脏、乱、差现象。
3、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
从小城镇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整体设计,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形象,提高小城镇建设品味和档次,形成风格各异的现代化中心镇。
城镇建设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严格进行规划管理,规范建设程序,强化运用法律手段对规划、设计、施工进行监管。
要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建筑施工的科技含量,确保城镇建设的工程质量。
四、推进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城市化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从全市的角度着眼,需要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加强规划管理
用规划统揽城市化全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重点卫星城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和详细规划编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做好不同级别城镇规划之间的衔接,以及城镇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境等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权威性,用法律手段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快市区产业布局调整和功能完善步伐
充分发挥市区对郊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快市区产业调整和功能改造步伐,带动郊区产业发展与功能完善,推动郊区城市化快速发展。
1、加快市区产业结构调整
“十五”时期,中心城区要建设成为第三产业密集区,主要发展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品流通、邮政电信、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要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为主体,沿公路一环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增长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及为居民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郊区作为市区产业发展的广阔腹地,要抓住市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从各自的资源条件出发,以区县工业园区为依托,将承接市区工业转移,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并围绕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卫星城和小城镇的发展,促进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加快市区功能调整
“十五”时期,市区要立足于不断增强首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基本功能,进一步开拓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服务等功能,加快重点功能区开发建设,促进市区功能调整。将市区部分科技、教育、卫生、物流集散等方面功能向郊区疏散。郊区城镇可以分担起这部分功能,通过发挥城市功能,加快自身城市化进程。
要加快建设北京商务中心区,基本完成金融街沿二环路一侧的开发,建设以王府井和西单为重点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区,建设以前门-大栅栏地区为重点的传统商业文化区等。通过重点功能区建设,使市区特别是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得到优化和升级,同时将其它城市功能延伸或转移到郊区城镇发展,促进郊区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要在户籍管理制度、城镇用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制。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以形成有利于人口有序流动的管理体制为目标,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用不同城镇有区别的准入条件取代”农转非“的计划指标,用积极引导替代控制总量,用核准登记制替代行政审批制。“十五”期间,要适当放宽卫星城和小城镇准入条件,放开农民进入卫星城和小城镇的户籍限制。凡在卫星城和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本市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对具有投资移民性质的人员,在户籍管理上实行相应优惠政策。在承包期内不要求进城农民退还承包地和自留地,以使用权的转包或入股方式从原承包地获取收益,以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2、完善城镇用地制度
加强土地管理,尤其是在城市外延发展过程中,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基本农田。按既有利于保护耕地,又有利于促进城镇合理发展的方针,调整城镇用地结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重点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心镇建设必须与旧镇(村)改造、村庄土地整理同步进行,利用土地置换政策和存量用地调整机制,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职能,逐步实施土地收购和储备制度;推行多种形式的有偿使用,大力推行招标拍卖等供地方式,凡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拍卖。
3、建全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卫星城和小城镇,建立起适应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城农民可参照个体、私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交费管理办法,建立个人帐户的?
4、实行有区别的消费政策
根据市区和卫星城的不同特点,采取有区别的消费政策。在考虑到居民承受能力的情况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适当提高市区的消费水平和公共收费标准。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努力降低卫星城的消费支出水平,使低消费能力和低收入者选择适合于自己消费能力的区域生活,促进市区人口向卫星城流动。
(四)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城镇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改革和完善城镇财税体制,建立起以物业税为主体的城镇建设资金保障体系。规范城镇土地批租,推行公开招标出让,建立和完善城镇土地出让金用途分解机制,适当扩大重点城镇土地出让金留成比例。合理收缩政府投资领域,加大对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推行特许经营权,吸引外资、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股权转让、拍卖经营权等方式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存量,利用回笼资金建设新项目。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实行有偿使用,通过调整价格和收费,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引导公用事业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营型方向转变。鼓励相邻的城镇之间共建、共享基础设施,提高投资效益。鼓励农民个人、本市居民、企事业单位到小城镇购买住房或合作建房。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
(五)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要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更加重视城市的管理,突出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基本形成适应首都要求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在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加大城市管理的力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在建设的同时,执行和完善各项管理法规和标准,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于市政、环卫等公益性较强的行业,要强化政府的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的价格、服务质量、监督控制机制,以确保以公众利益为主的政府目标的实现;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功能,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水平。
第四篇:xxx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2001--2010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起步阶段。根据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xx市提出到2010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是首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xx的现代化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在迈向新世纪之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快,xx工业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十五”时期及未来10年北京工业的发展规划,对首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及xx工业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九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状况
(一)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九五”时期,xx工业紧紧围绕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全面进行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好转。
1.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1996-200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9.9%。随着工业的较快发展,工业经济的规模也逐渐扩大,2000年工业增加值达737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0.0%,是xx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2.产业结构的调整正朝着符合xx经济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
“九五”是xx工业发展与调整并重的一段时期,工业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工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以下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九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13.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8.9%,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5.7%增加到8.6%。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群正在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迅速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xx工业最重要的增长点。
都市型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到1999年底,都市型工业增加值已达117亿元,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增加值的18%。仅食品工业的增加值就达到54.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都市型工业的发展不仅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而且对工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主导行业发生变化,重化工行业地位下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由1995年占工业总产值的10%提高到1999年的26.3%,取代黑色冶金冶炼及压延业而居各行业之首,成为北京工业的龙头行业?quot;八五“时期的一些优势行业的地位则呈下降趋势,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工业总产值1995年占整个工业的14.5%,1999年则下降到7%;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9%下降到1999年的6.7%;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占的比重也有所下降。通过”九五“期间的发展和调整,一批符合xx经济发展要求的行业呈现较快增长,不适应首都经济发展要求的行业,其发展速度趋缓,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3.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整体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九五“期间,全市工业围绕中央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全面进行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国有企业扭亏脱困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整体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列入国家经贸委动态监控目标的400户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亏损面逐月下降,到2000年底降到20%以下;列入国家经贸委静态考核目标的1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亏损企业已有92户扭亏为盈或通过破产兼并销号,扭亏面达80.7%。一批企业面对困境,依靠自身努力,靠改革、改组、改制和加强管理,最终走出了困境。
4.工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快
”九五“期间本市加快了工业布局调整的步伐。一方面加快了工业开发区、试验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加大了城区工业企业搬迁的工作力度。
五年来,xx市开发区、试验区、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已成为xx工业企业的主要发展地,截止到2000年,xx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入区企业817家,总投资223亿元;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入区企业2461家;十个市级工业园区入区企业2249家,总投资275亿元。电子城、建材城等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呈现勃勃发展生机。
以1995年《xx市实施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办法》的发布和实施为标志,全市工业企业搬迁工作进入了搬迁与企业的资产重组相岷稀⒂肫笠档牟方峁沟髡嘟岷稀⒂肴械墓ひ挡季值髡嘟岷衔卣鞯男陆锥巍?000年又公布了《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以及《北京市四环路内工业企业搬迁方案》。五年间共办理转让项目59项,转让占地面积171.8万平方米,协议转让总金额95.6亿元。工业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不仅为工业利用级差地租,盘活资产存量起了重要作用,还对治理城市污染和有效利用能源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加快建筑业的发展、促进金融、贸易、商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及中心城区的繁荣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5.工业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
工业利用外资取得突出成就。到1999年底,全市已有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2692家,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50家在京投资。1999年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785亿元,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7.7%;增加值222.8亿元,占全市独立核算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28.1%上升到1999年的35.1%。三资企业已成为拉动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
工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有所加快。2000年全市工业完成出口产值310.1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的13.6%,比199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二)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小而弱“的特征比较突出,整体竞争力不强
北京工业中不仅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更缺乏小巨人式的小企业群体。在众多的小型企业中,普通小型加工企业仍占主要地位,缺乏”小而强、小而活“的高技术型企业,使得北京的小型企业缺乏活力,困扰着北京工业的发展。”小而弱“的结构若不改变将使北京工业很难承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
2.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行业所占比重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是北京工业中能源及水资源消耗大户,三行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仍占有19%的比重。1999年全市工业用新水补给量7.58亿立方米中,这三个行业所消耗的比重占37%,三行业合计能源消费量1691亿吨标准煤,占全部工业的71.9%。另外,北京工业中还有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和产品,如小水泥、小石灰窑、小冶炼、小电镀、小农药及小化肥等,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工业空间布局仍然与首都的城市功能不相适应
到1999年,四环路内工业企业仍有占地面积2834万平方米,占规划市中心区面积的8.74%,一些污染扰民、能耗高、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等不符合首都特点的工业企业仍然留在规划市中心区,不仅影响城市环境和市政建设,也使得城区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需花大力气进行搬迁调整。
4.部分国有企业机制转换较为缓慢
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也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政府职能转换、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企业历史负担过重、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导致部分国有企业机制转换较为缓慢。
二、”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环境
(一)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北京工业面临改善发展环境和保障条件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摆脱了短缺的局面,全面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商品短缺状况的基本结束及经济发展体制环境的变化,地区间工业发展的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延伸到各地区发展环境和保障条件的竞争。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将使北京的工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2.经济全球化将使北京工业的发展面临国际竞争的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北京市工业面临的竞争局面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北京工业将直接面对国际大公司、大企业竞争。北京工业中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在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由于首都城市功能的限制,北京工业只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这种国际竞争激烈产业直接碰撞的状况,是”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3.资源和环境因素对工业发展的挑战
首都经济要求北京必须发展节约资源、能源、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工业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目前工业中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热力等行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结构中占地多、耗水多、能耗高、”三废“排放量大的行业所占比重仍然较高这一事实与首都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也是”十五“期间工业发展面临的另一项挑战。
(二)工业发展的机遇
1.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为北京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市场和发展机遇
我国的生产能力过剩明显呈低层次状态。一方面许多质量低、与市场需求不符的产品滞销积压,另一方面,部分高技术产品市场畅销,需求加大,特别是一些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的产品仍有较大需求空间。这种状
自主开发并重的转变,形成以技术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提高工业总体竞争能力。
”十五“时期,工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点是实施五项工程:实施”带动“工程,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带动作用;实施”双百“技术改造工程,加大企业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实施”嫁接“工程,建立产学研联合的快速通道,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实施”引进“工程,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工业剑皇凳?quot;换代”工程,大力推进工业技术更新,淘汰落后生产力、工艺及技术。
3.实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将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三次会议的部署,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一是使国有资本从一般加工工业等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二是使国有经济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三是改善工业投资环境,通过投资引导和环境保障等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
4.实施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工业布局
围绕将首都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优先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市级工业园区,加快三、四环路内工业企业搬迁工作的步伐。同时,对全市工业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在控制总量前提下,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使工业在首都这个特定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5.实施“抓大扶小”战略,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继续落实好“抓大”战略,培育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政府在一些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重点扶植大型企业集团,树立北京的品牌形象,使大企业在全市工业产品升级换代的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平等的竞争和发展环境,扶植“小而强、小而活”的新机制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现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十五”时期基本完成集体企业、国有小企业、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结合首都资源特点重点扶植和发展5类中小型企业: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支撑的技术密集型中小型企业;以软件开发为代表的计算机应用服务型中小企业;以生产环保产品及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环保型中小企业;能够广泛吸收就业、为满足现代城市功能服务的都市工业型中小企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的乡镇中小企业。
四、“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重点
(一)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重点发展领域
“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以首都科研实力为依托,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五个产业为重点领域,以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在总体水平、科研开发水平、产品技术水平、企业经营水平等方面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电子信息产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化与信息化更加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渗透,电子信息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quot;十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将以建设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和北方微电子基地为突破口,形成以软件产业和系统集成业为先导、以计算机产业和现代通讯业为支撑、以微电子产业和视听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使北京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电子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预计到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产值达到1360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视听技术、存储技术、通信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域:
微型计算机、服务器、新型计算机外部设备、移动计算设备、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接入网及相关设备、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网络硬件和系统集成、大规模集成电路、液晶器件、数字彩电及发射设备和节目制作系统、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设备、光通信传输设备等。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是北京工业中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以建设”北京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基地“为突破口,重点培育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壮大。预计到2005年工业产值将达150亿元左右。
重点发展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基因治疗技术、新医药设计与筛选技术、制剂技术、新型植物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轻工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
机等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将北京地区建成国家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7)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基地。建设以北大生物城、亦庄药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京西生物医药科技园为支撑的北京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基地,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条件,大力招商引资。重点实施生物芯片、甲肝疫苗、盐酸那曲酮、医用加速器、人血液代用品等产业化工程,将北京建设成国家级产业基地。
(8)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基地。依托北京高校和研究院的科研优势,抓住机遇,在北京率先建立新型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基地,为新型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创造条件。前期的主导产品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电池、手机用微型电池),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将燃料电池发展成一种产业化的新型清洁能源,并向其它领域推广发展。与此同时,根据主导产品的开发进程还将逐步开展催化剂、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国产化及膜电极等基础材料的研究。
(9)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基地。积极配合国家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工程推进计划,紧紧抓住市场需求,结合本地优势,发展北京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在新的起点上,形成北京的产业优啤V氐惴⒄菇谀恐谱鳌⑿藕欧⑸洹⒔邮丈璞傅牟祷垢咔逦仁值缡酉低彻こ滩芳肮刹酚薪峡斓姆⒄埂?br>(10)液晶显示产品产业化基地。依托北京东方电子集团、长城集团等骨干企业,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建设北京液晶显示产品生产基地,在国内领先实现产业优势,率先占领国内市常
(二)重点改造优势传统产业
1.重点升级改造领域
机械、汽车、冶金、石化、建材是工业中五大优势传统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这些行业进行重点改造升级是”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机械行业:要充分利用实施全市工业布局调整的契机,把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生产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坚决外迁或淘汰,抓紧进行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升级。在现有行业结构格局的基础上,逐步向产品轻型化、生产工艺先进化、技术装备精良化、产品高附加值化、生产过程无污染化的方向调整。重点发展印刷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三大主机行业。
汽车行业:通过资产重组,对全市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优化升级改造,以体制整合为发展基础,抓住机遇,积极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培育新的主导车型,形成面向新世纪的新增长点。加大加快对换代越野车等新型汽车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同时开发多功能新型燃料环保汽车。到2005年,汽车工业要摆脱困境,重新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冶金行业:继续按照降低总量、改善品种、增加效益、降低能耗水耗、减少污染的原则进行调整。搬迁部分污染严重的生产工序,”十五“时期将钢的生产规模逐步调减到600万吨以下,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钢材精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石化行业:加强燕山石化与北化集团之间的资产重组及整合,围绕提高综合竞争力开展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改造、治理环境污染和节能降耗工作。要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以乙烯产品为龙头,大幅提高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的比重,大力发展乙烯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精细化学品、工程塑料、合成橡胶等产品,限期淘汰落后的产品及工艺。
建材行业: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产业政策,重点完成建材功能化改造工程,以发展高标号水泥、高档装饰装修材料及新型建材为方向,提高新型建材产品在行业中的比例,完成从传统建材向新型建材的优化升级。并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发展高新技术建筑材料。重点改造区县工艺落后的建材企业,淘汰小水泥、黏土砖瓦、木材初级加工等传统建材生产工艺及产品,继续做好现有水泥、玻璃、木材加工、陶瓷等行业的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工作。
2.重点实施十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
”十五“时期起步实施10项重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北京工业的制造技术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21世纪的现代制造业的框架。
(1)首钢优化改造工程。配合首都环境治理工程,压缩钢铁生产能力,实施区域联合。两年内压缩2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有序迁出钢铁生产中的烧结、炼焦等前工序生产能力,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清洁化生产和钢材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积极发展微电子、机器人等非钢高技术产业。力争用十年时间完成重组改造和产业重心转移。
(2)燕化百万吨级乙烯扩建改造工程。”十五“时期通过技术改造和填平补齐,使燕化集团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对下游产品进一步调整改造,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先进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减少污染、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到”十五“末,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比”九五“末期有较大幅度增长。
(3)新型越野、环保汽车开发改造工程。以全面推进北京第二代轻型越野车(多用途车)为契机,通过优质资产重组和以产品为纽带的协作配套,实现北京汽车工业的整合,在国内保持北京越野车的生产优势。要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加大适合中国市场的新型越野车的投入,加强开发和售后服务,迅速将产品投向市常到”十五“末期达到年产3万辆-+新型越野车产量,逐步替代目前的2020系
列越野车。同时积极开发环保型汽车。
(4)机床数控化改造工程。以机床数控化为目标,结合土地资源置换、优良资产重组,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床数控化技术和产品。力争把北京建成机制灵活、规模适度的高科技型数控机床生产企业汇集地,使北京成为国内最大的数控机床研发和销售基地。
(5)节能环保型家电改造工程。以现有家电生产能力为基础,以节能、环保为目标,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家电产品,开发数字型网络型家电,实现环保型冰箱压缩机全国产销量第一,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和家用小电器具有规模经济效益。?quot;十五”时期,冰箱压缩机企业完成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搬迁改造,实现340万台的生产能力;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使节能低噪音型空调器产量达到60万台、节水低噪声洗衣机达到60万台、环保型冰箱20万台。
(6)包装印刷装备升级改造工程。“十五”时期,以北人集团公司为主体,实施数字化印刷机械升级改造工程,重点开发数字印刷机、一体化热转移印刷机等换代产品,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在全国保持北京的产业优势。
(7)建筑材料功能化改造工程。以市建材集团为核心,立足中高档建材市场,向建材功能化和环保型、节能型发展。重点改造提高中密度纤维板系列产品、高标号水泥及制成品、中高档涂料系列产品、轻钢符合板结构住宅、中高档塑钢门窗和五金件,发展拳头产品和规模经济。加速西三旗、土桥、窦店建材基地的建设,加快建材企业布局调整步伐,在产品工艺升级改造的同时,完成布局调整。
(8)无害化环保设备改造工程。在充分利用现有制造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环保工程的设计和集成能力,带动制造业的成长,加速北京高科技环保产业的发展,把北京建设成全国环保监测和治理设备制造基地?quot;十五“时期围绕发展成套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煤烟气脱硫设备、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成套处理设备、环境检测仪器等类产品,实施北京无害化环保设备改造工程,培育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集团。
(9)精细化工产业化改造工程。依托现有化工产业基础和资源,利用企业搬迁契机,坚持有进有退原则,通过改组、改制和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北京市化工行业从基本原料型向低污染低能耗的精细化工型的转变,从规划市区向郊区、开发区的转变。重点发展高纯试剂、光刻胶、感光材料、彩色荧光粉、黏合剂、催化剂和新型助剂等类产品。”十五“时期是重点调整期间,基本完成精细化工产业化改造工程。
(10)电厂燃料及燃烧系统清洁化改造工程。通过大力引进和发展清洁燃料、加强清洁燃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北京第三热电厂、高井电厂、石景山电厂、珠窝电厂进行改造,实施燃料及燃烧系统清洁化改造工程,实现清洁发电的目标。
(三)扶植发展都市型工业
”十五“时期,北京将积极扶植环保型、低能耗、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都市型工业的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将有针对性地采取放开搞活、工商一体、优质名牌、技术创新、依托大公司等发展战略,以北京现有名牌和一批老字号为重点,以大公司、大企业为依托,走技术创新之路。同时支持多元化投资,鼓励都市型工业同现代化商业的多种形式的结合,使都市型工业在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为城市运营提供配套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食品工业:要立足服务首都、辐射全国、走向世界。不断研制创新产品、引进国外产品,开发新原料,拓宽新门类。根据未来食品工业产品方便化、功能化、绿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方便食品、营养食品、快餐食品和适应不同人群消费的老年食品、婴儿食品、特需食品;要重视发展品牌效应,加强北京特色食品、传统家庭食品和中式快餐的工业化生产改造,要挖掘北京的饮食文化内涵,对于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食品扩大影响、推陈出新。
服装服饰业:积极发挥北京市场的带动作用,建立北京地域品牌效应。依托一批已形成规模的名牌,强化设计和开发功能,紧跟国际服装市场发展趋势,全面提升北京服装服饰业的档次和生产水平。
包装及印刷业:进一步加强全行业的统一规划,要发挥出首都的科技和市场优势,发展设计、印刷、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包装、印刷企业。在保持传统的书刊印刷优势同时,大力发展高档次商业印刷业务,提高北京的包装水平。
家具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培育优质名牌产品,提升家具制造业的设计水平,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使家具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向品牌化、现代化、服务化发展。
工艺美术及旅游用品制造业:结合北京的旅游资源和特点,利用现代制造技术作为支撑,在北京培育具有规模效应的小企业聚集群,重点发展高精尖艺术珍品、精品、实用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形成面向国际、国内、旅游三大市场的生产经营新局面。
五、”十五"时期促进北京工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职能,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保持首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为工业发展创造更加广泛的市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渠道融资、多主体投资的融资体系,加快首都经济的发
展;合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空间,推进消费信贷,进一步刺激和扩大消费需求。
2.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在加强市场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各类有形商品市场,以满足全市各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建设各类要素市场,着重发展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努力为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清除对非国有经济成分在价格、税收、投融资、市场准入、雇用职工等方面的歧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走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其他经济犯罪;推进税费改革,清理整治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清理法规、规章中不适应工业发展要求的各项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为各种市场主体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的统一管理,离退休人员从企业分离,建立社会化服务管理的新型社会保障体制。
(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培育面向市场的企业主体
改变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政府通过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引导企业发展,利用国家和地方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对全市工业进行调控和管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创造公平环境、规范市场行为、落实各项政策方面。
1.理顺现有国有工业系统管理体系。切实取消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认真落实现有工业国有资产授权公司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简化政府管理程序,减少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
2.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走向市常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整顿,发挥其为市场经济活动服务的作用,使其成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单位间的纽带和桥梁。
3.围绕企业制度创新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在管理体制上,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对现有国有企业负责人实行分类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完善企业决策、执行、监督系统。在领导班子建设上,要逐步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拔企业经营者;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合理确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三是强化约束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督。
(三)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利用有限的政府资金,从投资者的角度减轻国有企业的部分负担,使其有条件有能力进行投资多元化改造。政府资金将更多的投向社会保障和工业发展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为国有企业减负提供服务。
1.置换国有企业中的部分土地和设备资源,拿出一定比例置换出的资金用于减轻债务负担,将减负后的企业进行多元投资改造并推向市常
2.合理运用有限的结构调整财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培育一些高新技术、有市场前景或新兴产业的开发项目,嫁接到改制过程中的企业中去。
3.利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支持各类重点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等组成上市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本金;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增资配股和发行社会公众股。组织具备偿债能力、经营效益良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盘活优质资产,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
(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在企业中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采取技术入股、管理入股、技术合作、产学研联合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利用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1.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和开发资金投入,支持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2.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逐步试行认股权、技术入股权及其他技术参与分配的方式,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和鼓励以保证研发、设计和制造等环节的相互适应。
3.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加大风险投资的规模和力度。通过建立中介、投资、担保机构,分散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
4.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技术结合起来。鼓励企业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同时加强自主开发,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五)抓住机遇,创造氛围,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这个难得的机遇,积极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1.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金融支撑体系。培育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制,积极探讨设立开放式的高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逐步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通过建立或联接创业板市场,在资本市场公开上市、股权交易、柜台交易、企业拍卖、企业兼并、企业清算、产业资本置换等方式,建立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和退出渠道。
2.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发
人才和智力资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聚高素质的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吸引本市发展高技术产业所需科技和管理人才;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及在校学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到企业兼职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人才流动实现技术转移;对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试行奖励期权、优先权优惠认股等制度,全面落实人力资本参与分配的政策;吸引留学人员携带先进技术成果和管理方法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为他们在办理企业登记、人员进出境等方面提供便利,继续建设和完善留学人员创业园。
3.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技术、管理等人力要素参与分配的创新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股份期权制度。
全面落实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制度,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创造融资条件。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平等参与政府计划项目的竞标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
4.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及时制定和施行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及行业规范。加快技术创新服务、技术咨询评估、技术经纪等各种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引导它们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服务。
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常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及科教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区域中介服务体系,扩大现有技术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与范围,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建立公平竞争的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引导中介机构向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六)创造良好条件,扶植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1.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采取多种形式,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进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工作;加大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力度,探索和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和风险投资基金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和监管制度,搞好中小企业资信档案,银企联手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其次,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尽快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社会基础和保障。第三,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制度,改变对中小企业多头管理的现象,发挥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
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都市型工业的技术创新。大多数都市型企业属中小型企业,规模孝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因此,政府在引导都市型工业的技术创新方面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完善支持重点都市型工业行业和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融资和担保体系;(2)加快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为都市型工业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管理咨询、市场信息、技术开发、投资指导、人才培训等服务,同时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3)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利用现有技术和设备为都市型工业企业服务,向都市型工业企业转化科技成果。(4)加强都市型工业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通讯、网络等技术手段,提高都市型工业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建立都市型工业电子商务平台,为降低都市型工业企业销售成本创造条件。
3.对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在分析各区、县现有和潜在优势的基础上,都市型工业行业和产品的选择应有所侧重,使各区、县的都市工业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重点产品。
(七)加大工业空间布局调整力度,为企业搬迁创造良好条件
1.积极协调筹措搬迁企业启动资金。探索金融机构等利用土地或其它资产做抵押或质押,通过贷款等方式解决搬迁启动资金。
2.进一步落实工业企业搬迁的各项政策。继续执行《北京市推进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99)京经规划字第200号],推动污染扰民企业搬迁。
3.规范政策行为,支持工业小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搬迁企业入区条件,促进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工业进一步对外开放
1.切实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按照WTO规则的要求,及时调整并完善本市现有外商投资政策法规体系,为外商投资创造稳定、规范、公开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意识,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为企业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将利用外资的重点引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要以引进关键性技术、产品和装备为前提,优先选择有雄厚技术实力的国际大公司同北京优质国有资产合资合作,提高技术增值率。
2.优化工业品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扶持重点行业和出口大户、扩大三资企业出口的同时,积极促进民间出口,积极争取民营科技企业自营进出口权;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机电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出口;在继续开发香港、日本、美国和欧共体四
第五篇:xxx市"十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2001--2012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起步阶段。根据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xx市提出到2012年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是首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xx的现代化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在迈向新世纪之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及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快,xx工业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十五”时期及未来10年北京工业的发展规划,对首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及xx工业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九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状况
(一)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九五”时期,xx工业紧紧围绕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全面进行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好转。
1.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2.产业结构的调整正朝着符合xx经济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
“九五”是xx工业发展与调整并重的一段时期,工业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工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以下特征:
都市型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到1999年底,都市型工业增加值已达117亿元,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增加值的18%。仅食品工业的增加值就达到54.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都市型工业的发展不仅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而且对工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整体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4.工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快
“九五”期间本市加快了工业布局调整的步伐。一方面加快了工业开发区、试验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加大了城区工业企业搬迁的工作力度。
以1995年《xx市实施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办法》的发布和实施为标志,全市工业企业搬迁工作进入了搬迁与企业的资产重组相岷稀⒂肫笠档牟方峁沟髡嘟岷稀⒂肴械墓ひ挡季值髡嘟岷衔卣鞯男陆锥巍?000年又公布了《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以及《北京市四环路内工业企业搬迁方案》。五年间共办理转让项目59项,转让占地面积171.8万平方米,协议转让总金额95.6亿元。工业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不仅为工业利用级差地租,盘活资产存量起了重要作用,还对治理城市污染和有效利用能源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加快建筑业的发展、促进金融、贸易、商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及中心城区的繁荣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5.工业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
工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有所加快。2000年全市工业完成出口产值310.1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的13.6%,比199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二)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小而弱”的特征比较突出,整体竞争力不强
北京工业中不仅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更缺乏小巨人式的小企业群体。在众多的小型企业中,普通小型加工企业仍占主要地位,缺乏“小而强、小而活”的高技术型企业,使得北京的小型企业缺乏活力,困扰着北京工业的发展。“小而弱”的结构若不改变将使北京工业很难承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
2.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行业所占比重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是北京工业中能源及水资源消耗大户,三行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仍占有19%的比重。1999年全市工业用新水补给量7.58亿立方米中,这三个行业所消耗的比重占37%,三行业合计能源消费量1691亿吨标准煤,占全部工业的71.9%。另外,北京工业中还有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和产品,如小水泥、小石灰窑、小冶炼、小电镀、小农药及小化肥等,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工业空间布局仍然与首都的城市功能不相适应
4.部分国有企业机制转换较为缓慢
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也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政府职能转换、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企业历史负担过重、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导致部分国有企业机制转换较为缓慢。
二、“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环境
(一)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北京工业面临改善发展环境和保障条件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摆脱了短缺的局面,全面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商品短缺状况的基本结束及经济发展体制环境的变化,地区间工业发展的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延伸到各地区发展环境和保障条件的竞争。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将使北京的工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2.经济全球化将使北京工业的发展面临国际竞争的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北京市工业面临的竞争局面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北京工业将直接面对国际大公司、大企业竞争。北京工业中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在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由于首都城市功能的限制,北京工业只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这种国际竞争激烈产业直接碰撞的状况,是“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3.资源和环境因素对工业发展的挑战
首都经济要求北京必须发展节约资源、能源、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工业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目前工业中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热力等行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结构中占地多、耗水多、能耗高、“三废”排放量大的行业所占比重仍然较高这一事实与首都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也是“十五”期间工业发展面临的另一项挑战。
(二)工业发展的机遇
1.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为北京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市场和发展机遇
我国的生产能力过剩明显呈低层次状态。一方面许多质量低、与市场需求不符的产品滞销积压,另一方面,部分高技术产品市场畅销,需求加大,特别是一些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的产品仍有较大需求空间。这种状况为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2.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开发为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1999年6月国务院转发《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后,市政府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对中关村科技园区新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将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壮大将对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生强大的辐射和促进作用。
3.加入wto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北京工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中国加入wto后,也为北京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成员国之间消除了贸易壁垒,有利于扩大企业出口;进口关税降低,有利于企业的原材料进口和设备更新;加入wto后外商投资环境将大大改善,法律的透明和国民待遇的实现,为外商来京投资打开了广阔的通道。
三、“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十五”时期,北京工业要继续深入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国家重点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构新的产业群体,实现工业同现代化的首都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十五”时期,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更强、传统产业更优、都市型工业更发达的发展局面;企业改革基本到位,企业结构合理,形成一批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及一大批有特点和优势的中小型企业;加大工业布局调整力度,环京高新技术产业带初步形成。通?quot;十五“和未来十年的发展和调整,全面提高北京工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2.具体发展目标
(2)产业结构调整目标:通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20%的增长速度,2005年增加值达到520亿元左右,占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都市型工业的增长速度预计为15%,2005年增加值将达到26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左右;除高新技术产业及都市型工业外的其他产业的增加值520元左右,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
(3)产业布局调整目标:”十五“末期基本建成国家级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及十个市级工业园区,基本形成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四环路内工业企业生产部分基本实施搬迁改造,到2005年腾出约600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使四环路内工业企业的占地面积从目前的8.74%降低到7%,保留的7%用地中主要发展企业研发和销售业务,以及部分都市型工业。
通过”十五“和到2012年的调整,初步形成层次清晰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
规划市区:重点发展工业营销、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及部分都市型工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北京现代制造业的窗口基地;
市级及区县工业园区:建设成北京现代化工业的主要基地。
(三)发展战略
1.实施结构调整战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抓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良好契机调整工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带动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升级。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极培育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北京工业中新的支柱。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信息化,实施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工程,大力振兴现代制造业。
”十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重点是建设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实施十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点工程。
2.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高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继续创造鼓励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推动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政府向企业的转变,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从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并重的转变,形成以技术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提高工业总体竞争能力。
”十五“时期,工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点是实施五项工程:实施”带动“工程,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带动作用;实施”双百“技术改造工程,加大企业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实施”嫁接“工程,建立产学研联合的快速通道,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实施”引进“工程,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工业剑皇凳?quot;换代”工程,大力推进工业技术更新,淘汰落后生产力、工艺及技术。
3.实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将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三次会议的部署,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一是使国有资本从一般加工工业等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二是使国有经济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三是改善工业投资环境,通过投资引导和环境保障等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
4.实施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工业布局
围绕将首都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优先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市级工业园区,加快三、四环路内工业企业搬迁工作的步伐。同时,对全市工业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在控制总量前提下,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使工业在首都这个特定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5.实施“抓大扶小”战略,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继续落实好“抓大”战略,培育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政府在一些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重点扶植大型企业集团,树立北京的品牌形象,使大企业在全市工业产品升级换代的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平等的竞争和发展环境,扶植“小而强、小而活”的新机制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现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十五”时期基本完成集体企业、国有小企业、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结合首都资源特点重点扶植和发展5类中小型企业: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支撑的技术密集型中小型企业;以软件开发为代表的计算机应用服务型中小企业;以生产环保产品及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环保型中小企业;能够广泛吸收就业、为满足现代城市功能服务的都市工业型中小企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的乡镇中小企业。
四、“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重点
(一)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重点发展领域
“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以首都科研实力为依托,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五个产业为重点领域,以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在总体水平、科研开发水平、产品技术水平、企业经营水平等方面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电子信息产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化与信息化更加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渗透,电子信息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quot;十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将以建设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和北方微电子基地为突破口,形成以软件产业和系统集成业为先导、以计算机产业和现代通讯业为支撑、以微电子产业和视听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使北京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电子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预计到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产值达到1360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视听技术、存储技术、通信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域:
微型计算机、服务器、新型计算机外部设备、移动计算设备、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接入网及相关设备、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网络硬件和系统集成、大规模集成电路、液晶器件、数字彩电及发射设备和节目制作系统、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设备、光通信传输设备等。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是北京工业中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以建设”北京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基地“为突破口,重点培育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壮大。预计到2005年工业产值将达150亿元左右。
重点发展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基因治疗技术、新医药设计与筛选技术、制剂技术、新型植物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轻工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域:
重大疾病治疗新药、生物芯片、中药新品种、新型制剂、天然药物提取、细胞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农作物、动植物生物反应器、胚胎工程等。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光机电一体化是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的基础性产业。北京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主要体现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预计到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240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光电子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精密成型加工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业过程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域:
普及型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液压和气动技术产品、机器人、激光加工设备、先进印刷机械、光学仪器、分散控制系统及智能化仪表、新一代医用治疗诊断仪器、电力电子器件、数码照相机等。
新材料产业:
北京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适应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发展的产品。预计到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75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高纯材料技术、高性能合金技术、稀土材料和应用技术、金属特种加工技术、特种硅酸盐技术、工程塑料技术、复合技术、纳米技术。
重点发展领域:
稀土永磁材料、新型复合材料、非线性晶体、金刚石材料和工具、新型工程塑料、高纯试剂、单晶硅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高温超导线材、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
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北京具有人才、设备制造、工程运营管理的优势,极具发展环保产业的潜力。”十五“期间,北京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将处于产业化起步期。预计到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为50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体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节能技术和工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域:
清洁燃料车及相关产品、燃料电池、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烟气脱硫除尘工艺及成套设备、水煤浆制备及燃烧技术和成套设备、城市污水处理成套工艺设备、太阳能利用系统、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
2.重点实施的十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十五“时期和到2012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体、吸引全社会资源投入的方式,重点推进10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将北京建成全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确保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北京软件产业基地。主要由中关村国家级软件园及中国科学院软件园、清华大学软件园、北大方正软件园、北大青鸟软件园、中软软件园、上地软件园、北工大亦庄软件园等组成,”十五“期间要继续完善软件园区的法律法规环境和配套市政设施,全面落实国务院颁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促进软件产业基地尽快形成规模,巩固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广泛开拓和占据国际软件市场。
(2)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由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集成电路设备材料研制生产中心和集成电路生产基地组成?quot;十五”时期建设5-8条8英寸0.25微米以上水平的生产线;依托有关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通过10年的发展,建立起国内研发设计水平最高、生产能力最强的微电子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之一。
(3)电子及通讯产业基地。依托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等国际著名大企业在北京的合资企业,支持企业在酒仙桥电子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建设北京通信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地域集群优势,保持北京在全国的持续领先地位。
(4)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基地。以中关村为中心,有重点地实施技术跨越战略,选择高性能计算机和笔记型计算机产品设计与生产、网络系统集成和高速数据传输网等核心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将北京建成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研发及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北京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5)纳米材料产业基地。依托中科院、北大、清华等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技术支撑,以西三旗等为重点区域,建设纳米科技园,培育和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化,重点完成纳米磁性材料、纳米金刚石、碳纳米材料及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相关研究及产业化工程,建立北京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带动北京乃至全国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和革命。
(6)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利用北京的存量资源和科技优势,改善光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软、硬环境,重点发展光电子产品、先进制造系统、自控系统、电力电子、医用电子设备、印刷系统、数码照相机等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将北京地区建成国家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7)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基地。建设以北大生物城、亦庄药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京西生物医药科技园为支撑的北京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基地,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条件,大力招商引资。重点实施生物芯片、甲肝疫苗、盐酸那曲酮、医用加速器、人血液代用品等产业化工程,将北京建设成国家级产业基地。
(8)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基地。依托北京高校和研究院的科研优势,抓住机遇,在北京率先建立新型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基地,为新型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创造条件。前期的主导产品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电池、手机用微型电池),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将燃料电池发展成一种产业化的新型清洁能源,并向其它领域推广发展。与此同时,根据主导产品的开发进程还将逐步开展催化剂、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国产化及膜电极等基础材料的研究。
(9)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基地。积极配合国家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工程推进计划,紧紧抓住市场需求,结合本地优势,发展北京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在新的起点上,形成北京的产业优啤v氐惴⒄菇谀恐谱鳌⑿藕欧⑸洹⒔邮丈璞傅牟祷垢咔逦仁值缡酉低彻こ滩芳肮刹酚薪峡斓姆⒄埂?br>
(10)液晶显示产品产业化基地。依托北京东方电子集团、长城集团等骨干企业,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建设北京液晶显示产品生产基地,在国内领先实现产业优势,率先占领国内市场。
(二)重点改造优势传统产业
1.重点升级改造领域
机械、汽车、冶金、石化、建材是工业中五大优势传统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这些行业进行重点改造升级是“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机械行业:要充分利用实施全市工业布局调整的契机,把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生产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坚决外迁或淘汰,抓紧进行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升级。在现有行业结构格局的基础上,逐步向产品轻型化、生产工艺先进化、技术装备精良化、产品高附加值化、生产过程无污染化的方向调整。重点发展印刷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三大主机行业。
汽车行业:通过资产重组,对全市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优化升级改造,以体制整合为发展基础,抓住机遇,积极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培育新的主导车型,形成面向新世纪的新增长点。加大加快对换代越野车等新型汽车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同时开发多功能新型燃料环保汽车。到2005年,汽车工业要摆脱困境,重新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冶金行业:继续按照降低总量、改善品种、增加效益、降低能耗水耗、减少污染的原则进行调整。搬迁部分污染严重的生产工序,“十五”时期将钢的生产规模逐步调减到600万吨以下,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钢材精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石化行业:加强燕山石化与北化集团之间的资产重组及整合,围绕提高综合竞争力开展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改造、治理环境污染和节能降耗工作。要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以乙烯产品为龙头,大幅提高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的比重,大力发展乙烯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精细化学品、工程塑料、合成橡胶等产品,限期淘汰落后的产品及工艺。
建材行业: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产业政策,重点完成建材功能化改造工程,以发展高标号水泥、高档装饰装修材料及新型建材为方向,提高新型建材产品在行业中的比例,完成从传统建材向新型建材的优化升级。并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发展高新技术建筑材料。重点改造区县工艺落后的建材企业,淘汰小水泥、黏土砖瓦、木材初级加工等传统建材生产工艺及产品,继续做好现有水泥、玻璃、木材加工、陶瓷等行业的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工作。
2.重点实施十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
(1)首钢优化改造工程。配合首都环境治理工程,压缩钢铁生产能力,实施区域联合。两年内压缩2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有序迁出钢铁生产中的烧结、炼焦等前工序生产能力,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清洁化生产和钢材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积极发展微电子、机器人等非钢高技术产业。力争用十年时间完成重组改造和产业重心转移。
(2)燕化百万吨级乙烯扩建改造工程。“十五”时期通过技术改造和填平补齐,使燕化集团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对下游产品进一步调整改造,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先进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减少污染、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到“十五”末,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比“九五”末期有较大幅度增长。
(3)新型越野、环保汽车开发改造工程。以全面推进北京第二代轻型越野车(多用途车)为契机,通过优质资产重组和以产品为纽带的协作配套,实现北京汽车工业的整合,在国内保持北京越野车的生产优势。要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加大适合中国市场的新型越野车的投入,加强开发和售后服务,迅速将产品投向市场。到“十五”末期达到年产3万辆-+新型越野车产量,逐步替代目前的2020系列越野车。同时积极开发环保型汽车。
(4)机床数控化改造工程。以机床数控化为目标,结合土地资源置换、优良资产重组,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床数控化技术和产品。力争把北京建成机制灵活、规模适度的高科技型数控机床生产企业汇集地,使北京成为国内最大的数控机床研发和销售基地。
(5)节能环保型家电改造工程。以现有家电生产能力为基础,以节能、环保为目标,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家电产品,开发数字型网络型家电,实现环保型冰箱压缩机全国产销量第一,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和家用小电器具有规模经济效益。?quot;十五“时期,冰箱压缩机企业完成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搬迁改造,实现340万台的生产能力;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使节能低噪音型空调器产量达到60万台、节水低噪声洗衣机达到60万台、环保型冰箱20万台。
(6)包装印刷装备升级改造工程。”十五“时期,以北人集团公司为主体,实施数字化印刷机械升级改造工程,重点开发数字印刷机、一体化热转移印刷机等换代产品,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在全国保持北京的产业优势。
(7)建筑材料功能化改造工程。以市建材集团为核心,立足中高档建材市场,向建材功能化和环保型、节能型发展。重点改造提高中密度纤维板系列产品、高标号水泥及制成品、中高档涂料系列产品、轻钢符合板结构住宅、中高档塑钢门窗和五金件,发展拳头产品和规模经济。加速西三旗、土桥、窦店建材基地的建设,加快建材企业布局调整步伐,在产品工艺升级改造的同时,完成布局调整。
(8)无害化环保设备改造工程。在充分利用现有制造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环保工程的设计和集成能力,带动制造业的成长,加速北京高科技环保产业的发展,把北京建设成全国环保监测和治理设备制造基地?quot;十五”时期围绕发展成套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煤烟气脱硫设备、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成套处理设备、环境检测仪器等类产品,实施北京无害化环保设备改造工程,培育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集团。
(9)精细化工产业化改造工程。依托现有化工产业基础和资源,利用企业搬迁契机,坚持有进有退原则,通过改组、改制和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北京市化工行业从基本原料型向低污染低能耗的精细化工型的转变,从规划市区向郊区、开发区的转变。重点发展高纯试剂、光刻胶、感光材料、彩色荧光粉、黏合剂、催化剂和新型助剂等类产品。“十五”时期是重点调整期间,基本完成精细化工产业化改造工程。
(10)电厂燃料及燃烧系统清洁化改造工程。通过大力引进和发展清洁燃料、加强清洁燃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北京第三热电厂、高井电厂、石景山电厂、珠窝电厂进行改造,实施燃料及燃烧系统清洁化改造工程,实现清洁发电的目标。
(三)扶植发展都市型工业
“十五”时期,北京将积极扶植环保型、低能耗、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都市型工业的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将有针对性地采取放开搞活、工商一体、优质名牌、技术创新、依托大公司等发展战略,以北京现有名牌和一批老字号为重点,以大公司、大企业为依托,走技术创新之路。同时支持多元化投资,鼓励都市型工业同现代化商业的多种形式的结合,使都市型工业在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为城市运营提供配套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食品工业:要立足服务首都、辐射全国、走向世界。不断研制创新产品、引进国外产品,开发新原料,拓宽新门类。根据未来食品工业产品方便化、功能化、绿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方便食品、营养食品、快餐食品和适应不同人群消费的老年食品、婴儿食品、特需食品;要重视发展品牌效应,加强北京特色食品、传统家庭食品和中式快餐的工业化生产改造,要挖掘北京的饮食文化内涵,对于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食品扩大影响、推陈出新。
服装服饰业:积极发挥北京市场的带动作用,建立北京地域品牌效应。依托一批已形成规模的名牌,强化设计和开发功能,紧跟国际服装市场发展趋势,全面提升北京服装服饰业的档次和生产水平。
包装及印刷业:进一步加强全行业的统一规划,要发挥出首都的科技和市场优势,发展设计、印刷、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包装、印刷企业。在保持传统的书刊印刷优势同时,大力发展高档次商业印刷业务,提高北京的包装水平。
家具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培育优质名牌产品,提升家具制造业的设计水平,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使家具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向品牌化、现代化、服务化发展。
工艺美术及旅游用品制造业:结合北京的旅游资源和特点,利用现代制造技术作为支撑,在北京培育具有规模效应的小企业聚集群,重点发展高精尖艺术珍品、精品、实用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形成面向国际、国内、旅游三大市场的生产经营新局面。
五、“十五”时期促进北京工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职能,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保持首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为工业发展创造更加广泛的市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渠道融资、多主体投资的融资体系,加快首都经济的发展;合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空间,推进消费信贷,进一步刺激和扩大消费需求。
2.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在加强市场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各类有形商品市场,以满足全市各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建设各类要素市场,着重发展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努力为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清除对非国有经济成分在价格、税收、投融资、市场准入、雇用职工等方面的歧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走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其他经济犯罪;推进税费改革,清理整治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清理法规、规章中不适应工业发展要求的各项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为各种市场主体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的统一管理,离退休人员从企业分离,建立社会化服务管理的新型社会保障体制。
(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培育面向市场的企业主体
改变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政府通过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引导企业发展,利用国家和地方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对全市工业进行调控和管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创造公平环境、规范市场行为、落实各项政策方面。
1.理顺现有国有工业系统管理体系。切实取消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认真落实现有工业国有资产授权公司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简化政府管理程序,减少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
2.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走向市场。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整顿,发挥其为市场经济活动服务的作用,使其成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单位间的纽带和桥梁。
3.围绕企业制度创新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在管理体制上,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对现有国有企业负责人实行分类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完善企业决策、执行、监督系统。在领导班子建设上,要逐步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拔企业经营者;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合理确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三是强化约束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督。
(三)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利用有限的政府资金,从投资者的角度减轻国有企业的部分负担,使其有条件有能力进行投资多元化改造。政府资金将更多的投向社会保障和工业发展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为国有企业减负提供服务。
1.置换国有企业中的部分土地和设备资源,拿出一定比例置换出的资金用于减轻债务负担,将减负后的企业进行多元投资改造并推向市场。
2.合理运用有限的结构调整财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培育一些高新技术、有市场前景或新兴产业的开发项目,嫁接到改制过程中的企业中去。
3.利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支持各类重点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等组成上市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本金;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增资配股和发行社会公众股。组织具备偿债能力、经营效益良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盘活优质资产,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
(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在企业中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采取技术入股、管理入股、技术合作、产学研联合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利用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1.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和开发资金投入,支持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2.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逐步试行认股权、技术入股权及其他技术参与分配的方式,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和鼓励以保证研发、设计和制造等环节的相互适应。
3.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加大风险投资的规模和力度。通过建立中介、投资、担保机构,分散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
4.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技术结合起来。鼓励企业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同时加强自主开发,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五)抓住机遇,创造氛围,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这个难得的机遇,积极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1.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金融支撑体系。培育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制,积极探讨设立开放式的高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逐步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通过建立或联接创业板市场,在资本市场公开上市、股权交易、柜台交易、企业拍卖、企业兼并、企业清算、产业资本置换等方式,建立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和退出渠道。
2.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发人才和智力资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聚高素质的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吸引本市发展高技术产业所需科技和管理人才;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及在校学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到企业兼职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人才流动实现技术转移;对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试行奖励期权、优先权优惠认股等制度,全面落实人力资本参与分配的政策;吸引留学人员携带先进技术成果和管理方法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为他们在办理企业登记、人员进出境等方面提供便利,继续建设和完善留学人员创业园。
3.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技术、管理等人力要素参与分配的创新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股份期权制度。
全面落实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制度,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创造融资条件。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平等参与政府计划项目的竞标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
4.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及时制定和施行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及行业规范。加快技术创新服务、技术咨询评估、技术经纪等各种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引导它们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服务。
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及科教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区域中介服务体系,扩大现有技术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与范围,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建立公平竞争的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引导中介机构向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六)创造良好条件,扶植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1.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采取多种形式,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进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工作;加大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力度,探索和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和风险投资基金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和监管制度,搞好中小企业资信档案,银企联手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其次,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尽快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社会基础和保障。第三,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制度,改变对中小企业多头管理的现象,发挥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
3.对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在分析各区、县现有和潜在优势的基础上,都市型工业行业和产品的选择应有所侧重,使各区、县的都市工业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重点产品。
(七)加大工业空间布局调整力度,为企业搬迁创造良好条件
1.积极协调筹措搬迁企业启动资金。探索金融机构等利用土地或其它资产做抵押或质押,通过贷款等方式解决搬迁启动资金。
2.进一步落实工业企业搬迁的各项政策。继续执行《北京市推进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99)京经规划字第200号],推动污染扰民企业搬迁。
3.规范政策行为,支持工业小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搬迁企业入区条件,促进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工业进一步对外开放
1.切实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按照wto规则的要求,及时调整并完善本市现有外商投资政策法规体系,为外商投资创造稳定、规范、公开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意识,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为企业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将利用外资的重点引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要以引进关键性技术、产品和装备为前提,优先选择有雄厚技术实力的国际大公司同北京优质国有资产合资合作,提高技术增值率。
2.优化工业品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扶持重点行业和出口大户、扩大三资企业出口的同时,积极促进民间出口,积极争取民营科技企业自营进出口权;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机电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出口;在继续开发香港、日本、美国和欧共体四大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