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举生态文明旗帜 建设美丽富庶新伊春
11月10日下午,十八大代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爱文在十八大黑龙江代表团分组讨论胡锦涛所作的报告中发言时表示,要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扬生态文明旗帜,把伊春的事情办得更好。
王爱文说,胡锦涛的报告亮点多,新提法多,集中了全党的智慧,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纲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十八大报告,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更加丰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描述,十八大把它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在报告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且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总依据、总目标、总部署。报告中还提出我们全党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所取得的巨大的成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套成熟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这种自信,还来源于我们党创新的勇气和改革的精神。报告通篇都体现着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创新方面,有社会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模式的创新;而改革更是贯穿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通过学习报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王爱文说,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使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更加完善、更加严谨。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做的科学界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王爱文说,从黑龙江的实际情况和伊春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几年,我们的发展和稳定,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也在自觉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思想。十八大报告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这是报告中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而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中央做出生态建设制度化的安排,将为林业发展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王爱文说,伊春林区1948年开发建设,是新中国开发最早的重点国有林区。开发得早,贡献得大,问题暴露出来得早,也最早陷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面对困境,伊春林区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较早就开始实施经济转型,保护生态,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伊春林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生态恢复速度最快的五年,森林覆被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长1600万立方米,双增长的目标正在不断扩大。同时也是林区转型发展最快的五年,实现了由“独木支撑”向“多业并举”、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的快速转变。
王爱文最后说,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好十八大报告精神,要做的事情很多。当前,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更加自觉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生态文明大旗,在国家政策的支持、指导下,把伊春的事情办得更好,把伊春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庶。
第二篇: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讨论
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推动友谊医院快速
发展之我所闻所见所想
几年间,大连跟随中国改革的步伐快速前行,在城市建设、对外贸易、资金引进、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大型石化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船舶制造基地”及“建设北方沿海中心城市和国际名城”的目标与城市定位,加大道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跻身全国前十,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递增,对外出口合作增加,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度的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最佳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在不断完善的城市改革发展中,大连在我们身边渐渐的长大了、变美了。
几年来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战略定位密不可分,与600万大连市民的努力和辛勤耕耘分不开。今后大连的发展一定要立足根本,不好高骛远,利用好大连的沿海资源进一步提升航运、物流和旅游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在做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保护好大连的青山绿水和清新的空气,一手抓建设,一手护环境,多开发生态项目、绿色环保项目,加大对污染严重的企业治理和优化整合,打造大连自己的品牌。营造具有大连特色的文化氛围,增加大连的城市品质和内涵建设,多突出特点、特色。经济发展最根本是要惠及百姓,要增加对市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和内容,提高市民
第三篇:建设美丽富庶新淮安而努力奋斗
奋战十二五 全面达小康 为建设美丽富庶新淮安而努力奋斗
一、凝心聚力负重奋进,过去五年淮安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回首“十一五”,刘永忠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强力推进“五大建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积累了在复杂困难局面中推进科学发展的新经验。刘永忠从
坚持在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中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坚持在借港出海、扩大开放中集聚资源,发展后劲持续提升;坚持在拓展空间、完善功能中提升品位,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坚持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中凝聚合力,社会建设全面进步;坚持在解放思想、创先争优中提振士气,创造活力有效激发等五个方面,对过去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回顾。
二、立足新的发展起点,确保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展望“十二五”,刘永忠指出,这是一个大有作为、加速赶超的机遇期,是一个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期,是一个扩量提质、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我们一定要把形势分析透,把问题看清楚,把困难估计足,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攻坚意识,牢牢把握跨越发展主动权,奋发进取,乘势而上,全力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市委集中全市智慧勾画了淮安“十二五”发展蓝图,在《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奋战十二五,全面达小康,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指数同步提升”的总体要求,同时把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炼为四句话: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这个主题,紧紧围绕“扩量提质、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在具体工作中全力做到“四个坚持”、“四个重在”。
一是坚持突出主题,重在为民。“十二五”期间,必须始终围绕主题,咬定发展不放松,坚持好中求快、做大做强,迅速提升综合实力,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把发展为民、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特别注重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满意度。二是坚持围绕主线,重在提升。必须把扩量提质、转型升级“两手抓”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认真实施开放、科技、人才“三靠”策略,努力实现速度提升与层次提升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以特取胜,重在创新。必须依靠创新精神、创新作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培育特色,构筑优势。形成一批全国有亮点、全省有位置的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淮安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走出一条以特取胜跨越发展之路。四是坚持全面发展,重在统筹。必须更加注重在统筹中突出重点、在兼顾中把握平衡、在协调中促进发展。统筹抓好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抓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全力抓好明年各项工作,以“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刘永忠在报告中提出,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是在新起点上推动新跨越的起步之年。做好明年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和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继续推进“五大建设”,坚定不移地按照“四个坚持”、“四个重在”的要求,抓项目扩总量、调结构促转型、重统筹惠民生、创特色争进位,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为“十二五”时期又好又快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抓项目扩总量,就是坚持以项目为纲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壮大经济规模,始终保持经济高位运行、跨越赶超态势,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总收入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进出口增长25%以
上;
调结构促转型,就是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投入结构、城乡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城市化率达47%,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14%,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2%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45%;
重统筹惠民生,就是切实解决发展中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五个统筹”的发展水平,30个以上乡镇创成全国生态乡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创特色争进位,就是紧盯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最大限度发挥各种资源优势,打造城市独特魅力和核心竞争力,确保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全省前列、县(区)域经济发展在全省排名进位。
就做好明年工作,刘永忠强调,一要突出主攻新型工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新转变。坚持“工业强市”首要战略,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创新改造驱动等六大工程,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对全市发展的支撑力。以扩大增量带动工业结构优化,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以强化节能减排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以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全面提升。
二要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着力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效。
三要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实现城市功能品位新提升。围绕承办第十八届省运会和创建全国生态市,着力打造现代化城市中心区,确保全年完成城建投入560亿元以上。突出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着力优化城市布局。突出完善设施与创新管理,切实增强城市功能。突出生态建设与文化保
护,大力提升城市品位。突出县城与小城镇建设,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四要提高资源集聚质量和水平,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开放促发展、促创新、促调整。千方百计引进更多大项目,打造多层次开放大平台,加快构筑立体式开放大通道。
五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新期待。着力推进社会保障普惠化,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法制化。
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凝聚推动淮安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实现明年乃至“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此,刘永忠强调,要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创造力、执行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淮安科学跨越发展的现实优势。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造就科学发展的骨干力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筑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夯实科学发展的群众基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四篇:高举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高举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当中央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一、小康目标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概念,把小康作为奋斗目标。
第五篇:建设美丽中国 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恰逢其时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制度是重要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根本目的。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思想一经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必将产生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美丽中国 有你有我你欣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浑,我喜欢“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婉约。的确,每个人眼中的美丽中国都有不同的版本。
几天来,人们关注美丽中国的概念,也在探讨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的路径。有人说政府要多增加环境治理的投入,有人说必须靠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人说需要更好的制度建设,这些都很在理,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行为方式对美丽中国的贡献。其实,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上着力,同样需要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任何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碧水、蓝天、清新的空气、洁净安全的食物、宜居的生活环境,美丽中国的这些元素,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
“美丽中国”寓意几多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毋庸讳言,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我们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舒适环境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用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目标,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才会引起如此强烈而广泛的共鸣,开启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
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展望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更加依靠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突出制度保障,更加重视全民参与。一个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文化传统,又对现代工业文明有着深刻省思的民族,将在现代化之路上激发出强大的生态文明力量。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到发展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详细]生态文明将开辟人民福祉新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乃至其战略地位提升,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进一步科学的结果。一段时期,各地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快速做大了社会财富蛋糕,也显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表现在生态层面,就是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愈发趋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愈显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党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超强应对能力,也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将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号角既已吹响,行动至关重要。人们期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断总结过去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采取更加果敢和有力的措施,同时在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不要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贯穿到执政理念和实践中。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我们党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确认识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清醒认识发展阶段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高度重视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源资源约束强化。人多地少、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保障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相当部分的城市达不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今年春天中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较大面积、较长时间、较高污染雾霾天气。东北部分城市秋季也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再次凸显了我国大气污染形势的严峻性。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退化草原面积比较大,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四是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总体上存在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偏少等问题,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五是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减排任务繁重艰巨。六是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群众和社会反响比较大。
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有着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和过程,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与我们思想认识和工作不够到位、体制不够健全有关。有的地方在发展中片面追求速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相关法律、政策和考核体系还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经过较长时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欧洲的莱茵河重见清澈,英国伦敦摘掉“雾都”帽子,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治理,都经历了数十年时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我国底子不厚、财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一时难以改变,因此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坚定信心,也不能急于求成,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积极稳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