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的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2 12:1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浸润的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浸润的名词解释》。

第一篇:文化浸润的名词解释

文化浸润的名词解释

如果您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较深,我给您推荐一种游法——思古游。历史上,天山南北散布着36个古国。沧海桑田,大漠的风尘,早把这些古国打磨成了一座座废墟。散文家余秋余说过:“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米兰、楼兰、高昌、交河……看到那一个个衰败的烽燧,不由得你不想起张骞出使西域的马车,想起投笔从戎的班超,想起细君公主与乌孙昆莫联姻的帐篷,想起滚滚红尘中的驼队和商旅……废墟对您心灵撞击所产生的美感,是任何文字也表达不出来的。

企业文化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长期的企业管理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们在6个月的时间里,集中对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写成了《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该书在1981年7月出版后,就成为最畅销的管理学著作。后又被评为本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10本管理学专著之一,成为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它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即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技术、非经济的因素,导致了这些决策的产生、企业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员工们的行为举止、衣着爱好、生活习惯。在两个其他条件都相差无几的企业中,由于其文化的强弱,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就完全不同

第二篇:让法治文化浸润心田

让法治文化浸润心田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

法治文化不仅有“法治”理念内容所容纳的范围,也具备了“文化”所独具魅力的传承性。法治文化具有渗透性、感染性和趣味性,是开展普法教育最有效的形式。它通过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公民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法制教育,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受教育受感染,使广大公民入心入脑地接收法制教育。

成就扫描:

青海法治文化建设回眸

随着“六五”普法的启动和推进,青海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立体宣传载体和模式,为法制宣传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法治文化建设的“阵地化”“项目化”和“有形化”,使法制宣传教育做到报纸有文、电视有像、电台有声、手机有信、生活有景观,有效增强了法制宣传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扩大了法治文化的受众面。

发挥法治文化导向作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法治氛围。近年来,全省各地区的法治文化活动的蓬勃兴起,繁华街头的法制宣传广告牌,城镇法治宣传一条街,法制书画摄影展览等进入人们的视线;乡村法治文化大院,农牧民法制宣传中心户等大量涌现;各类媒体、电子显示屏、车载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法制橱窗、法制动漫等一系列法治公益广告和法制文化活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并且融入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

发挥主流媒体宣传作用,利用电视等传播法律知识。近年来,省司法厅不断加强媒体法制宣传,连续数年在电视、广播、报刊上开辟法制宣传专栏,如青海电视台的《法治经纬》、青海广播电台的《生活与法》、青海法制报的《法律七进在行动》等法制宣传专栏,成为群众接受法制教育,获得法治信息的最快方式。

发挥法治广场互动作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最近几年,全省司法行政机关利用重要节日、体育文化活动、送法下乡活动,重要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和纪念等活动,通过举办法律咨询、赠送普法教材、法律知识有奖竞答、法制图片展览、法治文艺演出、放映普法电影电视等形式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使群众感受到直观的法治教育。“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期间开展的集中法制宣传活动,成为普法的盛会、法律的节日,产生了品牌效应。发挥法制书刊辅导作用,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效果。法制宣传资料是传播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最直观的方式之一。过去几年,省司法厅以及各地区、各部门针对不同对象印发了各类法治类书籍,以此引导不同重点对象的法治教育。“五五”普法期间,全省发行《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读本》三万多册,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做到了人手一册。省司法厅先后编印《农牧民以案学法读本》、《涉灾法律事务问答》、《远离传销 勤劳致富》、《法律进宗教活动场所资料选编》、《维护社会稳定法律知识读本》、《珍惜生命 远离酒驾》《农村民事案例漫画图解》《青少年安全知识手册》等十多种汉藏文字普法教材八十多万册向基层赠送。目前全省四千多个村(牧委会、社区)、三千多所中小学和一千五百多所寺院设立了法律图书角。“在全省部署开展了两轮普法教材和法制宣传员进入农牧民家庭的法制宣传教育”双进户“活动,动员机关、单位、企业向定点扶贫的地区赠送普法教材并组织宣讲,两轮活动中,有二十多万册普法教材向基层赠送,两万多名法制宣传员进村入户宣讲了法律知识。

发挥法制文艺的引导作用,提高法制宣传渗透能力。近年来,省司法厅组织“新路艺术团”在全省开展法制文艺演出,与西宁歌舞团联合组织举办法制文艺专场演出。近三年来,全省组织了十多场大型的以普法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演出;省司法厅联合湟中县司法局编印了《青海民间曲艺法制演唱集》4万册向广大群众赠送,西宁、海南、海西、海东等地区专门部署开展法制文艺演出活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举办了“柴达木之夏”专场法制文艺演出;化隆回族自治县组织演出治理“枪患”专场法制文艺节目;西宁市社区组建了义务法制文艺宣传队;互助土族自治县“二月二”五峰寺花儿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桃花节、乐都县“六月六”曲坛花儿会、平安县“广场消夏文化月”、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中广泛开展法制文艺宣传活动;海南藏族自治州开展了法制文艺作品征集活动;湟中、湟源等县组织民间法制曲艺演唱团进行巡回演出。全省各地区在重要节日和相关法律颁布实施纪念日大型法制宣传中都有法制文艺演出活动同时开展。同时,省司法厅组织开展法制文学创造活动,其中法制电视连续剧《不了情》,法制文学作品《非法人生》等文学影视作品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六五”普法启动之年,省司法厅拍摄的十八集青海方言普法宣传系列情景剧《法律与我们同行》,在播放中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谋划“六五”: 法治文化扎根于群众之中

法制宣传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法治文化的魅力?省依法治省办专职副主任徐建锁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法治文化建设需要普法教育做基础。法治文化可以将知识寓于文化思想传播中,从而把法律知识转化成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能够变知识的灌输为精神的崇尚,是法治思想深深扎根于公民的心里,成为自觉的行动和生活习惯。

他认为,法治文化建设要发扬光大,就必须扎根于群众之中,形成雄厚的群众基础。我们青海少数民族群众基本上全民信教。因此,法制宣传与当地民俗习惯相融合,将法治文化、宗教文化、大众文化相融合,提高法治文化的受众和影响力。同时,加强法治理论和法治文艺创作,营造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围。在法治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理论,更好地指导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加强法治文化的培育,鼓励引导支持法治文艺创作,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发挥执法机关和专业文化团体、业余文艺团体、各级文化馆(站)作用,贴近法治实践、贴近群众文化生活,以丰富生动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不断提升公民的法制文化修养,从而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围。

会场内外:

让法治文化浸润心田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法治文化,其目的就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引导广大群众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共同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省政协委员石乐生对法治文化的认识颇有自己的理解。

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怎样加强青海法治文化建设,他开出了“五味方子”:其一,法治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法治文化融入到当地百姓通俗、形象的文化活动中,深入宣传法制教育;其二,法治文化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其三,法治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实效性;其四,法治文化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发挥各自的优势条件,构建法治文化传播体系,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打造法治文化示范点,如法治公园、法治一条街等等。其五,培养专兼职宣传队伍,同时在经费上给予保障。

群众喜欢什么样的法治文化?对此,西宁市城西区基层司法行政部门从事了多年法治宣传教育的王女士深有体会。她说,十八集青海方言普法宣传系列情景剧《法律与我们同行》,一集演绎一个法律故事;《农村民事案例漫画图解》,一组形象生动的漫画,解释一条法规„„这种宣传方式很受辖区居民的青睐。某媒体编辑说,多年前编辑的小小说《非法人生》,到现在记忆犹新:青海某贫困县一山村俩兄弟,为讨生活,先是改装车辆,后来在人贩子手中“买媳妇”„„一系列违法的事串起来,弟兄俩的整个人生都是非法的。他希望多看到这样的本地原创法治文学作品。

普法的功能和目的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而是法治理念的渗透和法治文化的深入,更重要的在于法律信仰的建立。法治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入人心,浸润心田。(

第三篇:英国文化 名词解释

1.The Kiwi

It is the name of one of the native birds in New Zealand.It is flightless.In colloquial English the Kiwi,capitalized,is also used to refer to a New Zealander.2.The Open Polytechnic in New Zealand

It is the larges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in New Zealand.Most of its students study part-time.It offers more than 700 courses in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Multimedia learning is one of its characteristics.3.The Bill of Rights in the USA

It consists of the first 10 amendments which were added to the Constitution in 1791.It guarantees freedom and individual rights such as freedom of speech,the right to assemble in public places,the right to own weapons and so on.4.“The Wizard of Menlo Park”

It refers to Thomas Alva Edison.He was the most famous of all American inventors.Among his many important inventions are electric lamp,phonograph,motion pictures and so on.As he was so clever and talented and his workplace were located in Menlo Park,New Jersey,he earned the title.5.Martin Luther King Jr.A black Baptist minister,he was the leader of the 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 during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of the 1960s.In 1963,King delivered his famous “I Have a Dream”speech.As a civil rights leader,King worked not only to e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poverty,but also to raise the self image of the black.Due to his strong belief in non-violent peaceful protest,King was awarded the Nobel Peace-Prize in 1964.He was assassinated in the city of Memphis in April 1968.6.The Strategy of Preemption in the USA

President Bush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preemption.By preemption,when it determined that a country which is repressive and hostile to the US has acquired or produce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or has the potential to have such weapons,the US should use force to remove this threat to US security and should not wait till the danger becomes imminent or until the US is attacked.This has come to be known as the Bush doctrine.7.Early Jazz Music

It appeared in the southern New Orleans at the end of the 19 century.It was a blend of folk music,work chants,spirituals,marches,and European classical music.Instruments are used as a trumpet,a trombone,and percussion instruments like the drum,banjo,and guitars.Jazz developed into the 1920’s with two different styles,namely,the Chicago style jazz and the New York style.8.The Canadian Identity

It refers to something which is distinctively Canadian,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ries,and the very reason for making Canada so special.For example,two official languages of English and French can be considered as part of the Canadian identity.9.The Canadian Mosaic

Canada is a nation of immigrants.When it is described as a mosaic,it means that the immigrant groups do not have to throw off their old customs,languages and traditions.This resembles a mosaic of different cultures which overlap but do not overwhelm each other.10.The Inuit

The Inuit used to be called the Eskimo who lives in far north of the arctic climate by hunting.Today,some of these people still live this way;while others make a living through selling carvings and handicrafts.th

第四篇: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第四节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还有类书和丛书。、经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书籍,包括儒家经典和历代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最早的经书包括《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和《春秋》六种。汉代失《乐经》,加《孝经》和《论语》,合称为七经;唐代扩大为九经(即把礼经分为周礼、仪礼和礼记)和十二经(即把解释《春秋》的三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加为经书),后又增加《尔雅》,宋代增加《孟子》合为十三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书经是我国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包括虞夏商周的文诰号令;易经是占卜用书;《周礼》是一部谈论政治制度的书;《仪礼》记录了周代贵族的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春秋三传是对我国第一部编制史《春秋》所作的阐释;《尔雅》是一部古代训诂资料汇编。、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正史,是指纪传体史书。最早的是《史记》,以人物为本位,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东汉班固作《汉书》,将正史格局定为纪、表、志、传四体。、编年体通史的代表作是《资治通鉴》;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史书叫“政书”;断代的典章制度史称为“会要”。、诸子是指先秦到汉初各学派的著作。包括儒、道、墨、阴阳、法、名、杂、法、书等。、道家的主要经典是《老子》、《庄子》。、法家的代表作:《商君书》的基本思想是主张法治、实行农战,加强集权,以求富强。《慎子》、《韩非子》。

10、兵家著作有《孙子》、《孙膑兵法》和《吴子》。

11、《管子》包含了道、名、法等家的思想。《吕氏春秋》以儒、道思想为主。

12、汉魏六朝诸子的代表作有《新语》、《淮南子》《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盐铁论》

(询以治乱的一场争论》《法言》《论衡》《申鉴》《潜夫论》,抱朴子》等。

13、集部是诗文词等书的总称。《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其中别集是指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总集是指汇录多人作品的集子。

14、《楚辞》是西汉齐向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在民间歌谣基础上创造而成的诗歌作品以及模仿它们的作品汇编成的书。

15、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集是梁萧统的《文选》,收录了先秦至梁的各体诗文。

16、类书是中国古代典籍中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工具书,它将群书中的各种资料以类相从,供检索之用。最早的类书是三国魏文帝编的《皇览》;明代以前,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册府元龟》;明代类书规模最大的是《永乐大典》;清代规模最大的是《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的一种。

17、丛书是将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提一总名,以利学者系统览阅。清代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丛书中的代表作。、中国古代丛书林林总总,最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成的大型从书(B)A《古今图书集成》 B《四库全书》 C《二十四史》、诗经分为(ACE)三大类。A 风 B乐 C雅 D礼 E颂、汉魏六朝诸子的代表作有(ACDF)A 《新语》 B《文馆词林》 C《法言》 D《论衡》E《玉台新咏》 F《淮南子》、2001年江苏自考卷:至今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是(D)A永乐大典 B《古今图书集成》

C 《康熙字典》 D《四库全书》(这道题出得无根无据,书上没有,可见偏度之大。)5、2001年江苏自考卷:《周礼》又名周官,是一部(D)A记录周代贵族礼制的书 B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C占卜书 D谈论政治制度的书、2001年江苏卷:汉代六经中的《乐经》不存在,增加了(B)合为七经。A 论语孟子 B孝经论语 C孟子老子 D老子庄子、2002年江苏卷: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孙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战国时法学家商鞅及其后学著作的合编是〈商君书〉。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这一章是重点,大小题目均可以出,而且出题点较多,要细看备考要点。

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世界公认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西汉成帝河平元年的记载。最早记载哈雷慧星的是公元前613 年,记于《春秋》(有星孛入于北斗)。、对现代天文学贡献最大的,要数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最早记录新星是公元前134 年。、中国对日月食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中国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经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即浑仪。宋代天文学家苏颂设计的水运仪象台,沈括改综合型为分工型,元代郭守敬于1276年制成的简化的浑仪-简仪。、早在五六千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开始把天体黄道、赤道附近的恒性分为28个星区,每个星区各取一星为主,称为二十八宿。、战国天文学家石申著《天文》8 卷记录了121 颗恒星的赤道座标位置,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

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最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15、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 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16、三是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话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通过考古发掘和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五帝传说并不完全是后人的向壁虚构,它映现着某种历史真实。

17、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2.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18、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

19、西域: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20、察举制: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21、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混战中的诸王招引匈奴乌桓、鲜卑贵族助战,大河南北从此成为匈奴鲜卑人的世界。晋永嘉二年(308 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311 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22、三省六部制: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并非必要,但在黄帝心目中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23、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曾有过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即“一条鞭法”。那是中唐两税法的继续,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24、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在清朝进而变为“摊丁入亩”-“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赋税制改革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明清特别是清朝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是受惠于康熙雍正年间的改制的。但不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都不过是两税法的延续,其立意不过是在国家税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增加朝廷收入,其政治观念的内涵仍未摆脱重农主义范畴

25、乾嘉学派:明朝的灭亡,告诉人们不能只是空谈性理,还应该博学以致用,所以考据之学渐渐兴旺起来,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的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这样的工作在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之为乾嘉学派。

第五篇:清明(下):文化浸润的心灵

清明:文化浸润的心灵

记者 邢宇皓 王斯敏 李韵 刊发时间:2010-04-06 05:24:20 光明日报

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发轫于悠远历史深处的清明文化,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对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

千百年来,清明文

化的表达方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淀、更新与升华,它的精神信念,也被一代代中国人铭记、传承、光大。今天,清明文化依然是我们精神生活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而当代中国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正在赋予清明节更多的思想意蕴与现代活力。

【英雄不死:中华民族的公祭】

清明祭祖,首祭炎黄。炎帝神农氏被公认为中华农耕文明创始人,与黄帝轩辕氏并称中华民族两大始祖。

炎帝神农氏广受海内外华人世界尊崇,唐代以后,祭祀炎帝为制度化的国家盛典,而民间祭祀活动则已绵延2000多年。4月4日,有海内外数千华人参加的“庚寅年清明社会各界祭祀炎帝陵大典”在湖南省炎陵县隆重举行。大典首次增加了乐舞告祭,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知名人士、学者和游客参加。

黄帝轩辕氏更受华人祭奠,尊为人文始祖。汉代以来,历代王朝多有公祭黄帝的传统。唐代起被列为国家祭典,元、明、清三朝日繁。改革开放以后,清明公祭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谒陵祭祖。4月5日上午,庚寅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前隆重举行,1万多名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汇聚一起,祭拜轩辕黄帝。

传统的乐舞告祭仪式中,乐声悠悠,清香袅袅,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向先祖神灵默默祈祷,深切缅怀炎黄始祖之功德,共同感怀中华人文之承续,冀望全球华人及至人类同胞“百卉争荣,万象更新”。

冯骥才 文化学者、中国文联副主席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身份、是标志,更是根基,是内核。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包含了文化传统。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添加新的元素来充实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人们已经自觉地为传统文化添加了很多新的内涵。文化要有金字塔,其根基在于民族传统文化,它包含着每一个普通百姓共同的生活愿望、高尚的社会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和道德传统。今天,我们正在用一些新的载体和形式来把这些文化继承下来。

与祭奠先祖同样庄严的,还有人们对英烈的缅怀。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奋勇献身的英烈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与日月同辉。

北京,天安门广场。灿烂的阳光下,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熠熠生辉。清明节前夕,来自北京六十七万少先队员中的佼佼者,开始了在纪念碑下“首都少年先锋岗”的值守。能陪伴在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身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上的荣耀。在孩子们的目光陪伴下,来自全国各地为人民英雄献花致敬的人们络绎不绝。

河南,兰考焦裕禄烈士陵园。“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40多年过去了,焦裕禄生前说过的话依然回响在人们的耳畔。每年清明节,总有上万人到这里为这位“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献花扫墓,政府公务员也会在这里举行公祭仪式,重温执政为民的誓言。

安徽,凤阳小岗村。轻轻地献朵花,思念的热泪夺眶而出;深深地鞠一躬,拂去墓碑上的轻尘„„清明节期间,村委第一书记沈浩的墓前不知出现过多少次这样感人的场景。仅4月2日上午,从上海、河南、江苏、安徽等地赶来祭奠沈浩的干部群众就达2000余人。小学生们一字一句读着人们为沈浩写下的碑文,素不相识的民众慕名而来,为沈浩献上花圈、整理挽联„„

海地时间4月3日,由一朵朵白色菊花编织成的花圈静静地安放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克里斯托福酒店的震后废墟上,这里曾是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的总部所在地。赴海地维和的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列队在这里举行祭奠活动,缅怀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8位中国维和英烈,寄托哀思。

在全中国,清明时节,为亲人祭扫的同时,人们也没有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广大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祭奠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公安英烈。

各地烈士纪念陵园,那无数不曾留下姓名的祭奠者撷来的鲜花,胜过世上最华丽的赞美语言„„

刘晓峰 历史学者、清华大学副教授:

我们在古老的文物上经常能看到“万古流芳”的字样,今天,我们在纪念碑上为人民英雄镌刻下“永垂不朽”。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逝者最高的评价是“永垂不朽”、“万世流芳”?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重人伦的历史,是带有价值判断的历史,而且这种价值判断是世代留存、影响久远的。在清明节这个特殊日子里的祭奠,更凸现出了这种价值判断。这种“慎终追远”的价值取向,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这也正是清明节在民众心中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这样的价值观,从来不曾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天幕中陨落。

向云驹 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清明节的祭奠最初是从对有血脉关系的先祖、亲人开始的,其后推及乡里先贤、历史名人。今天,那些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人——哪怕他们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也同样得到人们的祭奠,这反映出中国社会和人们观念在不断发展进步。正如历史上一直发生的那样,今天这个时代也在不断赋予清明节新的内容,使它更适应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但无论清明节祭奠的形式、内容、对象怎样变化,其核心精神总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人对文化精神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

【网祭:别样的心灵洗礼】

点击中国文明网“网上祭先烈”纪念馆,“不忘烈士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华魂”的字样赫然在目。截至4月5日下午,全国各地的网友已写下了超过10万条深情留言,纪念那些从来不曾远去的英烈。“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上小学时,每逢清明必到烈士陵园扫墓。今天我通过网络与大家一起缅怀烈士,虽然形式不一样,但却传递着同样的心声: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报效国家。我在这里向英勇的烈士们敬礼、致敬!”江苏省姜堰市娄庄中心小学的周正亚小朋友在留言中这样写道。

对故去亲人的追思,也在网络上涌动。“清明,去祭奠了我养育了21年的儿子黄舸。在天堂的儿子,你还好吗?爸爸老了,看到许多网友在此处留言,关心着黄舸,心存感激„„”在长沙殡葬网上,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黄舸的父亲留下感言。在中华网网上纪念馆,很多网友为自己的亲人建起了纪念馆,献上“鲜花”,写下书信,寄托一片浓情。

清明节期间,数十个专门祭扫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门户网站和地方网站也纷纷开辟专区„„网上祭扫渐成风气。

李汉秋 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主任:

清明时节对逝者的祭奠,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精神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网上墓园”。人们可以在这种虚拟的墓园里设置祖先和已逝亲人的墓地,清明时可以进行网上祭扫,也可以在网上的“烈士陵园”专页中献花、留歌、点烛、留文,表达怀念和敬慕。网上纪念,可以跨越时空,让被纪念者的生命故事永远流传,让他们的精神融入永恒;让纪念者与被纪念者的精神交流和对话,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自由进行。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方兴未艾,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着清明文化的表达方式。

贺学君 民俗学者、国家非遗保护委员会委员:

铭记祖辈、感恩先烈,这是清明文化的核心,而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都只是外在的手段。网上祭扫,是现代人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网上祭扫所体现出的纯粹精神表达相反,在现实情境中,有些人正在把清明节的仪式异化,比如办冥婚、烧真钞、铺张丧葬等。说到底,这是他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大力提倡文明祭扫。

胡胜 文化学者、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伴随清明祭扫而带来的种种陋习,自古以来,有识者便颇有微词。比如在坟前焚烧纸钱车马,既铺张浪费,也不会真的对逝者有什么裨益,而且满眼满身尽是飞灰,春光亦为之减色。近年来,有些人在清明扫墓的时候,忽视了其中的文化内蕴,反而一味沿袭陋习,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其实,就像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中所写道的:“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网上祭扫也是清明节期间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但需要补充一点的是,除祭扫之外,清明节还有很多有趣的户外活动,比如荡秋千、游春踏青等,同样与中国历史、文学、宗教等传统文化相关,具有深远的人文意蕴。

叶涛 文化学者、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

我注意到,有个别的祭扫网站,仅是把清明文化与殡葬联系在了一起,显示出其对清明文化的片面理解。祭祀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慎终追远”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元素,但必须全面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死亡这个人类个体必然的结局,如果仅仅考虑到了“慎终”——“殡”和“葬”的过程,而忽视了“追远”——通过一定的祭奠形式,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缅怀之情,达到激励后代奋发向上的终极目的——无疑是把我们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消解。

【省思:以文化沐浴心灵】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对公众而言,无论是祭扫还是踏青,都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保障。清明文化也由此得到了更多百姓的关注。

清明,是一个与历史和未来做精神交流的日子,也是一个体会爱与被爱的日子;这是一个感悟自然大化和谐流转的日子,更是一个让心灵享受文化沐浴的日子。然而,要让所有人都能体会清明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这一节日文化构建的参与者和传承者,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冯骥才 文化学者

将“清明”、“端午”、“中秋”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不是一件小事。让全民享受节日文化,足以证明我们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传统节日是生活的高潮,集中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活理想和终极审美观、价值观。传统节日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是从国家层面为文化的传承创造了一个时间平台。

节日与假日是不同的。清明节有别于普通的休息日,是因为它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记忆。“过节”,“过”的就是这些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就清明节而言,人们的表达方式会不断发展变化,但其中包含的两大主题是不会变的——怀念亲人、亲近自然。

今天,由于不少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与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疏离的时间太久,有些陌生了。节日的主人是人民,全民才是节日遗产的传承人。我们有责任多做一些工作,引导人们尊重传统、在节日中享受传统文化。

节日是我们共同的情感生活、心灵生活。节日文化的熏陶必须从孩子开始,要让节日文化浸润到孩子童年的记忆中。这是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清明节,大人应该让孩子知道它的内涵、它的节日符号和其中饱含的情感。社会上也可开展各种公益活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文化的种子。

贺学君 民俗学者:

“节日”和普通休息日的区别何在?至少有三点:首先,有个人与集体的区别。休息日是提供给个体的休息娱乐时间,保障的是个体的休息权;节日则带有一个民族集体的节日特征、文化符号、文化要素,表达的是共同的民族情感。其次,有体验与非体验的区别。过节,是一个投入、感受、体验节日文化的过程。此外,它们之间还有神圣性和非神圣性的区别。

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为什么?不是他们不想过自己的节日,而是对这些节日背后的内涵不了解。另一方面,传统节日也需要弘扬和创新。有学者说过,“传统是在现代不断获得意义的活着的过去”,我深表赞同。我们在传承清明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为其增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内容、新形式。但,这种改变必须是符合其核心价值的,是从文化之根上生长出来的创新。

陈旭霞 社会学者、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

在青年一代中激活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清明文化不断注入鲜活的现代元素,首先需要在“感恩”这一文化内涵上多做开掘。在清明节,通过祭天、祭祖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让清明扫墓这个古老的传统风俗,成为今天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

组织寻春、探春、赏春、游春活动,也能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唐诗宋词元曲中有大量的春歌春曲,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各种诗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诗意,延续中国文化“诗脉”,张扬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同样,清明文化强调“天人和谐”,我们可以组织荡秋千、拔河、放风筝、挖野菜、体验乡村田园风光等户外休闲健身的民俗活动,营造清明文化的节日气氛。

(本版图片由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下载文化浸润的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浸润的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浸润学校 责任融入心灵

    文化浸润学校责任融入心灵 ——重庆市青木关中学在“京津沪渝四城区德育研讨会”上的交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几天来,我们分享了兄弟区同仁在德育工作方面非常成......

    文化管理专业名词解释

    文化管理专业名词解释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根据表现的时空性质,艺术有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综合艺术。艺术风格艺术家或艺术作品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

    名词解释:核安全文化

    名词解释:核安全文化 一、 “核安全文化”的定义 在《核安全文化》(INSAG-4)中,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专家组(INSAG)对“核安全文化”给出的定义为:核安全文化是存......

    英美文化部分名词解释

    The Cold War (冷战) By the end of WWⅡ,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had not suffered as much as other allied countries, because the stron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A......

    浅谈文化浸润下的幼儿园管理(大全五篇)

    浅谈文化浸润下的幼儿园管理现代幼儿园管理中,园所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管理的灵魂。一所幼儿园就是一部历史,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园所文化生活,记载和延续着园所的教育传......

    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

    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 汉字作为一种语素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系统,世界上使用寿命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汉字不仅是人们用以书面交流的工具和符号,更是......

    让生命在文化浸润中飞扬

    “让生命在文化浸润中飞扬” ——文学活动设计方案 为活跃校园文学气氛,丰富校园文学生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校园文学特色建设水平,发展学生的文学特长,激发学生文学创作兴趣,促......

    中国社会与文化(英语)名词解释

    (SAR):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was established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olving Hong Kong and Macao issu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one country , two s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