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人物传记阅读题的复习与解题对策(大全)
高考人物传记阅读题的复习与解题对策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它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传记文学是传记和文学结合的一种文体,是用文学形式写成的传记,它是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传记的分类:(1)自传:自己给自己写的传记,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也为了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一般篇幅较短,如《老舍自传》,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篇幅较长,如《富兰克林自传》。(2)小传:小传是较简略地记述他人生平的传记,篇幅较短,小传可以写出传主的一生经历,也可以只写几件典型事例,概括其一生,如《启功传奇》。(3)评传:这一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的生平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评传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著名人物,如《孔子评传》。(4)画传:以图片与文字结合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如《梅兰芳画传》。其他传记作品还有如大传:指那些记述全面、篇幅很长的传记,如《马克思传》,这类传记不仅再现了传主的一生,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传主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回忆录: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回忆录也是传记的一种,如《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大多数传记以第三人称叙写,自传以第一人称叙写。
3.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二)《考试说明》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要求
(1)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③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2)鉴赏评价D
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②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对于考试说明的具体阐释
1.一段或一篇传记的重要内容包括:①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能力。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2.“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传记,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3.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的分析。分析作品运用修辞手法首先要辨明其修辞格,其次根据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作用。另外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段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表现为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这要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4.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①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要掌握正确的赏评标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全责备、主观臆断。
第二篇:高考人物传记复习对策
高考人物传记复习对策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传记文学是传记和文学结合的一种
文体,是用文学形式写成的传记,它是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传记的分类:(1)自传:自己给自己写的传记,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也为了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一般篇幅较短,如《老舍自传》,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篇幅较长,如《富兰克林自传》。(2)小传:小传是较简略地记述他人生平的传记,篇幅较短,小传可以写出传主的一生经历,也可以只写几件典型事例,概括其一生,如《启功传奇》。(3)评传:这一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的生平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评传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著名人物,如《孔子评传》。(4)画传:以图片与文字结合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如《梅兰芳画传》。其他传记作品还有如大传:指那些记述全面、篇幅很长的传记,如《马克思传》,这类传记不仅再现了传主的一生,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传主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回忆录: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回忆录也是传记的一种,如《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大多数传记以第三人称叙写,自传以第一人称叙写。
2.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二)《考试说明》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要求
(1)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③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2)鉴赏评价D 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②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对于考试说明的具体阐释
1.一段或一篇传记的重要内容包括:①传主及其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
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能力。应试阅读又要求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在总体把握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
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
2.“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传记,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
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3.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的分析。分析作品运用修辞手法首先要辨明其修辞格,其次根据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作用。另外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段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表现为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这要在了解这些
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4.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
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①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
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要掌握正确的赏评标准和思维方法。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鉴赏评价文
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同时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全责备、主观臆断。
二.高考对接
一、(2007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
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
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
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
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
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用类文本——传记的读读,涉及筛选信息、分析主要的表现手法等多个考点,能力层级为C级、D级。A项“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表述有误,根据原文中“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
游杂记》的”一句可知;
C项“《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表述有误,原文说“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重点是称赞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而没有《中
学生》“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这层意思,【答案】AC
2.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第一问结合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儿女们“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也和父亲热烈讨论”和“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分别概括出①②点,根据叶圣陶的问话内容及儿女们的表现可以分别概括出③④两点。
第二问应该根据第一段叶圣陶的问话来分析、提炼、概括,如“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问话主要涉及了作文的用词、句式等方面,考查的是关于作文的表达形式的;“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
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问话主要涉及的是作文的思想内容方面。
【答案】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
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
第二问: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3.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等考点,能力层级为C级、D级。第一问根据原文第二、三段内容,结合“亲似手足、鼓动、帮助”等关键词语概括出来。
第二问根据文中叶圣陶的散文《与佩弦》中的内容,抓住“兴趣之所至、随意之极致、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无所不领会,如见其肺肝然”等关键词句,就可以概括出
来了。
【答案】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4.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
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等探究能力,能
力层级为F级。“孺子牛”比喻心甘情愿为他人服务的人,文中主要有三个方面
体现了叶圣陶“孺子牛”的襟怀:对儿女的教育、和作者及读者的关系、一位年轻编辑的回忆。从这三个
方面概括出答案即可。
【答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分析: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第三篇:人物传记题
2011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古代人物传记 【单元解读】 一. 高考目标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单元复习
本单元编选了三篇古代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和范晔的《张衡传》》。这三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能令后人景仰、追慕。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约略反映出中国古代传记的大致面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记文学的丰富多彩。
《史记》开创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直接写人物的就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是“世家”和“列传”。“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是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史记》的文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世家”和“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它原是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合传,选作课文时,只节录了廉、蔺两人的主要事迹。课文以歌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不畏强暴等优良品质为主,以表彰廉颇勇于改过、英勇善战为辅。蔺相如的胸怀广阔、才干卓绝,廉颇的心地正直坦荡、勇于改过,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在艺术上,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几个著名的故事将两人的事迹串联起来,从而揭示人物性格。这篇课文也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直入选的传统经典篇目,有助于学生了解《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同时也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期间230年的历史。唐代刘知几评价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就文学成就而言,《汉书》总体上不如《史记》,但其中的某些篇章完全可以和《史记》中的优秀之作媲美,《苏武传》就是其中的出类拔萃之作。作者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笔端饱含赞佩推崇之情,调动了许多艺术手段,使苏武的形象璀璨夺目,跃然纸上。“苏武牧羊”也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苏武传》过去也曾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这次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考虑重新选入此篇。
范晔是很有才华的史学家。他的《后汉书》简明而周详,叙述中间杂以议论,颇富文采。他自己曾说:“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而《张衡传》的传主张衡是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还是当时有名的画家,郭沫若曾评价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张衡传》过去也曾入选过高中语文教科书或课外读本,这次入选,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当不无裨益。
本单元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落实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在本套教科书中,文言文占全部选文的45%左右。《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它们可以说是典范的文言文,其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常见的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在文言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李贺小传》代表着唐代文人书面语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点。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言语感都会起着很切实的作用。
三、高考备考
新课标对传记是这样要求的:“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要做到能“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情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考查方式 :
1.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如对重要词语、句子和内容的理解、作品风格的分析、人物形象评价、感情的体验和感悟等等。
2.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二是运用传记知识分析作品。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阅读方法: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下五点: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1、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2、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4、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培养自己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能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我们还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
1.《廉颇蔺相如列传》
缪公mù 避匿 nì 缪贤 miào 汤镬huò 虽驽nú 肉袒tǎn 盆缶fǒu 案图àn 可予不fǒu 渑池 miǎn 诈佯yáng 列观guàn 皆靡mǐ 传舍zhuàn 甚倨 jù 不怿yì 衣褐yìhè 睨柱nì 2.《苏武传》
当dàng 旄máo节 厚赂 lù 昆hūn邪yé王 厩jiù 窥kuī观 置币遗wèi单于 浞zhuó野侯 没mò胡中 阏yān氏zhī 徙xī 使牧羝dī 更gēng嫁 3.《张衡传》
连辟bì公府 篆zhuàn 蟾chán蜍chú 帷wéi幄wò 谶chèn 阉yān 诡guǐ对 骸haí骨 虚妄wàng
二、词语
1.《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布衣之交: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2.《苏武传》
恐前语发:恐怕以前的谈话泄露。发,揭露,暴露。屈节辱命: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穷厄:穷困;困顿,不亨通。3.不慕当世:不趋附当时的权贵。诡对:不用实话回答。
合契若神:(彼此)符合,(灵验)如神。
三、文学常识
1.《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注疏《汉书》者主要有唐朝的颜师古(注)、清朝的王先谦(补注)。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史学家意学诚曾在《文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桃之宗焉。”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风汉”、史班或班马并称,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
《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东汉刘珍等奉命官修的《东观汉记》、三国时吴国人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袁山松的《后汉书》,还有薛莹的《后汉记》,张莹的《后汉南记》、张璠的《后汉记》、袁宏的《后汉记》等。
四、名句名篇 1.《廉颇蔺相如列传》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2.《苏武传》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3.《张衡传》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五、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1、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欢”,欢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六、一词多义
负:① 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②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使:①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⑤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
引: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援引,引用)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牵,拉)③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调转)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徒: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①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以: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而,连词)④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⑤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固: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决,坚持,执意)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
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本来)
⑤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易守难攻。)观:① 观太学(观摩学习)② 大王见臣列观(殿堂)③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④ 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⑤ 启窗而观(看)
征:① 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 咸怪其无征(证明)③ 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④ 岁征民间(征收)
因:① 因人京师(连词,表顺承关系,于是,接着)②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介词,由,从)③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通过)
④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介词,趁、乘机)⑤ 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就、因此,连词,表示顺承)⑥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介词,通过、经由)以: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在… …的时候)②匈奴以为神(把)
③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因为)④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用)⑤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城予赵(凭)乃:① 十年乃成(才)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却)③遂乃研核阴阳(就)④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辟:① 连辟公府不就(征召)②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③ 唇吻拿辟仁开,打开)④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开辟,开设)⑤ 辟邪说(排除,驳斥)⑥ 疆土之新辟者(开垦)
制:① 其牙机巧制(制作,构造)②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③ 吴起… …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④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七、古今异义
1、拜为上卿(被授予官职)
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4、请指示王(指给… … 看)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亲人,包括父母和内外亲属)
6、于是相如前进击(上前进献)
7、布衣之交(平民)
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指秦王的嫔妃)(指近臣和侍从)
9、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10、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11、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痛恨)
12、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13、我丈人行也。(老人,长辈)
14、欲因此时降武。(趁这时)
15、独有女弟二人(妹妹。今一般不连用。)
16、且陛下春秋高(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18、稍迁至移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1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财物)
2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正当、适逢)
21、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亲近的侍臣)
22、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地征召)
23、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2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
2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不应召)
2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官吏初到任)
2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不应荐)
八、词类活用
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3、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
4、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6、完璧归赵(完:使动用法,使… …完整)
7、秦王恐其破璧(破:使动用法,使… … 破碎)
8、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 … 承担)
9、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 … 回去)
10、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 … 为羞耻)
1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 …为先;后:以… … 为后)
1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1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容词作动词,宽待)
14、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壮,认为… … 壮。)
15、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弩:名词作状语,用弩弓)
16、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生得:被活捉)
17、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乐。
18、欲因此时降武(降:使… …投降)
19、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使动用法,使… …滋润肥美)20、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 …相斗)
21、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 …投降)
22、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形容词作动词,折磨)
23、天雨雪(雨:名词作动词,下)
24、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
25、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执,拄)
26、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结网;檠:用檠矫正)
27、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作动词,抬,扛)
28、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奇:认为… …奇)
29、宦官惧其毁已,皆目共之。(目:递眼色)
九、特殊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宾语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判断句)
4、我为赵将。(“为”,是,判断句)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于”,被,被动句)
6、设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被动句)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判断句)
10、大王见臣(于)列观。(省略介词“于”)
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
1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
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
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
15、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以何复加”)
16、信义安所见乎? [宾语前置,(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17、缎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18、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被,被动句)
1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
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您还为谁(守节)呢?)
2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
22、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省略介词“于”)
【精题精练】
1.(201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B 解析:宠:以……为宠,把……作为宠信。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答案:B 解析:②是一个比喻;④是编修《元史》,文采好;⑤劝说梁王归顺的话。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答案】D 【解析】他先是晓谕梁王,迅速归顺,不然朝廷的征讨很快到来,又对梁王说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1、【答案】
(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1)注意“会”“遗”“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2010•全国卷Ⅱ)
三、(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 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 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11.把(选择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译文: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译文: 答案:
8、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等到”,故选A。
9、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说康保裔筛选精兵出征,②说身边人劝康保裔逃跑,⑥是说张凝、李重贵作战的情形。故选D。
10、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在康保裔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率领军队策应他,没有与他共同抗敌。故选D。
11、(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几个重点词语: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故译为: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几个重点词语:议,建议;上,上奏;状,情形;吾曹,我们;面目,脸面。故译为: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 3.(2010•北京卷)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价值,价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 居:聚积,搜集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D.终不复言 复:回答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C.D.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躲起来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10.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取材于苏轼《仁说》)
6、D
7、D
8、A
9、B
10、(10分)略
11、(5分)
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也/幸也。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4.(2010•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1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2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注] ① 媐(xī):嬉戏。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 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11.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兵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叔伯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答案:
9、【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卒,通“猝”,仓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在原文中理解。【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易错提醒】C项意义在翻译上有略微不同,但属于同一义项。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1、【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②④是说权贵人。⑥是申甫死后。【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侧面表现,如果不看清题干,容易误选。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12、【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3、【参考答案】(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试题分析】(1)注意 “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提醒】“故”原来的,过去的。“见”表被动。“于是”在这时。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5.(2010•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注]①间关:辗转。②逋负:拖欠税赋。(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 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 第:住宅 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一组是()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 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A.B.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道不候报,出官癝米赈之
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所得周给。亲族哀钱三万遗之 C.D.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道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候,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子厚前时少年,用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行予时也。(取材于韩愈《柳予厚墓志铭》)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3分)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4分)答案:
8、【答案】:D质:典当、抵押或译为:把……抵押给,是名词活用动词。
9、【答案】:B(A对亲之孝使两川者所为;C都是对亲友仗义疏财乐于相助;D亲族对查道的资助不偷取他人佳枣)
10、【答案】:C(“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有错,应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古代“犯人”一般是“囚”字,“犯”并非是“犯人”,而是“冒犯”,有成语“有犯不较”作证,加上前边有“道性淳厚”,说明其非常厚道。此处属望文生义,话说回来,如果C项正确,那么查道就是没有原则的昏官了,这与整个文段内容有矛盾,聪明的学生应该会想到这个问题,这正说明了此题有极高的区分度)
11、(1)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行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2)【参考译文】:(查道)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
6.(2010•陕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 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分)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B.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7.(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未及属稿 属: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3分)①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2分)译: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4分)译: 答案:
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误区警示: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D项正确
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①③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⑤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所以选择B项。②③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⑥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②③⑥的选项可以排除。
误区警示:本题的误区在于一是考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二是对选择标准不明确,没有扣住“美好德行”来选,或是张冠李戴把⑥当成周维城的事迹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时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对原文理解不透彻,并且不能找出解题的敏感信息点。答案;A
5、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其做传的意思;“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第(2)题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的翻译。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是动词资助;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误区警示:本题的答题误区在于对重点字词错译、漏译;再就是翻译的辞不达意做不到文从句顺。
参考答案:(1)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
(2)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8.(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谓守今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chīxì):葛布的统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 B.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款:款待 C.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总:统领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试题解析】D项的“款”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不常见的多义词,而且在高考常见的120个实词中也没有这个词(包括家、年、总在120实词中均没有)。命题者可能是想考学生的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词语的意思,考有些学生好犯以今律古的毛病。“款”的意项有“诚恳、器物上刻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经费、敲打、至、留、缓慢”等义项,本题考查 “款”的本义“诚心、真诚、诚恳”义。由于语境不难,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
5、【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全部”),明确筛选的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惠民业绩”。然后推敲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其中②是其“巡境内,观得失”的调研活动,与“惠民”无关。③句式说为官者的要求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评,属于“惠民语言”不属于“惠民业绩” ⑤是说他“清素”的性格。
6、【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试题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A项中“教自己”,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的典籍。
7、【试题答案】
(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2)、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试题解析】(1)、关键字:“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
(2)、关键字:“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3)、关键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参考译文】
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钟爱。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贺兰祥十七岁时,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不就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锐。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儒。又攻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很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
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清廉。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
大统十六年,拜仁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灌溉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祥与晋公护师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密切,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祥就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又乘胜攻取他们的洮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洮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白姓后,才整顿大军班师。朝廷进封他为国公。保定二年贺兰祥去世,中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9.(2010•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l2题。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D.公愀然日: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A.
B.
C. 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A、薄,迫近,引申为进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薄”的确有鄙薄、轻视的意思,但判断实词是否使用正确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答案:C代之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D助词,都可译为“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在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这题一般多考查“相同”,今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
11、答案:A(B、第一句是说王德用勇挑重担C、第二句是说王德用谦逊的美德D、人们对王德用放的态度;士大夫对王德用的态度。显然不切题。)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句一句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符合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要求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形成对应关系。
12、答案:B.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10.(2010•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乳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早,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囤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约:“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汗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而 ③良淳劝富人出栗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7、(1)答案: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答案: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1.(2010•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尠有屈焉 屈:屈辱。B. 鸠率僧旅 鸠:聚合。C. 将加大辟 大辟:死刑。D. 遗其珍物 遗:赠送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唯《易》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 拂衣而出 倚歇而和质 C.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 D.复还焉蜀 且贰焉楚也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 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17.A
解析:屈:屈服。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8. B 解析: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19.D
解析:“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与原文“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不合。
20.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12(2010•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少而所与亲旧(2)终身不造其门(3)素号难治(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3分)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17.(1)交往(2)到(3)一向(4)调任 18.C 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13.(10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尹赏字子心,钜鹿杨氏人也。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举茂材、粟邑令。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徙为频阳令,坐残贼免。后以御史举为郑令。
永始、元延间,上怠于政,贵戚骄恣,红阳长仲兄弟交通轻侠,臧匿亡命。而北地大豪浩商等报怨,杀义渠长妻子六人,往来长安中。丞相、御史遣掾求逐党与,诏书召捕,久之乃得。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赏以三辅高第选守长安令,得一切便宜从事。赏至,修治长安狱,穿地方深各数丈,致令辟[注]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为“虎穴”。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扞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赏一朝会长安吏,车数百两,分行收捕,皆劾以为通行饮食群盗。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数日壹发视,皆相枕藉死,便舆出,瘗寺门桓东。楬著其姓名,百日后,乃令死者家各自发取其尸。亲属号哭,道路皆歔欷。长安中歌之曰:“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赏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皆贳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奸恶,甚于凡吏。赏视事数月,盗贼止,郡国亡命散走,各归其处,不敢窥长安。
江湖中多盗贼,以赏为江夏太守,捕格江贼及所诛吏民甚多,坐残贼免。南山群盗起,以赏为右辅都尉,迁执金吾,督大奸猾。三辅吏民甚畏之。
数年卒官。疾病且死,戒其诸子曰:“丈夫为吏,正坐残贼免,追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赏四子皆至郡守,长子立为京兆尹,皆尚威严,有治办名。(选自《汉书•酷吏传》)[注]令辟:砖块。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中奸猾浸多 浸:逐渐。B.悉籍记多 籍:凭借。C.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 内:里面。D.赏所置其魁宿 置:放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项“籍”的意思是“造册登记”;C、“内”,通“纳”,是……进入;D、置,处置。故选A。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郡更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久之乃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 不出,火且尽 答案:B
解析: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项前一个是副词,才;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故选B。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赏是钜鹿杨氏人,经过考核合格而担任了楼烦长,后来又担任过几个县的县令,曾经因为对罪犯残忍暴虐而被免官。
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C、南山一带盗贼蜂起,尹赏又被起用为右辅都尉,后来调任执金吾,督察非常奸诈狡猾的人,三辅官吏民众特别害怕他。
D、尹赏在病危时用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告诫儿子们,儿子们听从父亲的话,他们为官崇尚威严,赢了善于治理的名声。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全部投入„虎穴‟处死”错误,是尹赏亲自查看,见到十个就选一个,满一百个就投入“虎穴“处死。
11.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4分)译文:
(2)一坐软弱 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6分)译文:
答案:(1)(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2)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注意几个词语:薄暮:靠近傍晚;横道:横躺在路上;枹鼓,名词作动词;注意省略。(2)注意几个词语:一:一旦;坐:因为;胜:胜任;废弃:被弃置不用;甚于:比……还重要;然,这样。故译为:
(1)(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2)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14.(09•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
(1)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介词)。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者,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
【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再据题干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解了。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思路分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15.(09•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
第四篇:2013高考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阅读复习学案
★2013高考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阅读复习学案 设计:徐民东
一、知识储备
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
2.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倾注了作者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此外,还具有概括性和通俗性。3.传记分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布衣总统”孙中山》。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4)从创作方法分: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二、重要考点
1.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2.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辨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3.对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能正确认识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各种关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4.对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作出自己的评论;
三、传记作品常见设题方式。
1.传记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 2.传主具有哪些品质特征?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4.传记语言有何特色或传记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5.你怎样评价传主?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6.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传主的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
1.人物?(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事迹?(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叙事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3.作者态度?(是褒,还是贬?作者是怎样评价的?)4.写作或语言特点?
五、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六、解题原则
总原则:答案在原文中。基本原则:(1)“还原”原则: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4)“点面结合”的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七、传记常见题型
(看分答题、分点答题、力求全面)题型
(一):筛选整合信息要点
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
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②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③文中的概括句;④文中的过渡句。
选择题: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①意项增加或减少;②表述对象变化;③角度转换;④语境转换;⑤正面和反面转换;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⑥不成因果。问答题:找准位置,认真理解,抓住特点,分点概括。
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题型
(二):鉴赏分析形象
要明确传记的第一主角是传主。任何伟大的人物或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为了塑造传主形象而存在的。
方法:一是抓住主要事件,高度提炼。二是联系社会背景。把握传主形象特点(性格、精神品质等): ①抓评议性、概括性的关键词句
②抓传主在事件(主要事件)中的表现与细节描写,分析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起到什么作用等。
③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
分析传主特点时,还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此外,作者意图也会影响我们对传主特点的判断。作者会通过材料取舍,通过评议概括等方面的词句向读者传递其意图。题型
(三):理解分析句子含义
重要句子:主旨句、文眼句、总起句、概括句、过渡句、总结句、哲理句、含义深刻的语句等。分析时注意句子所在的文段、前后文。分析可能包括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表里两层(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具体方法有: 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一是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二是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 1.位于文章的开头
①点明主旨,领起下文。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④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2.位于文章的中间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衬托作用。③渲染,烘托气氛。④点明主旨。3.位于文章末尾
①总结上文。②呼应上文。③卒章显志。三是从分析表达的感情入手 题型
(四):体会评价选材剪裁
方法:这方面主要从传主的优越品质出发。看材料和中心、人物、主题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详写:读者陌生;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略写:读者熟悉;不符合主题。题型
(五):领会把握结构安排
段 落
作用或效果 开头段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中间段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结尾段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首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3)从效果上来看:①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中间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1)符合作用题统一的思路,但是在结构上主要就是承上启下(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末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1)内容:①表层:写了什么(可能会涉及结尾段的段意,或者结尾段中某一句话或景物的内涵)
②深层主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有可能是暗示主题),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结构:卒章显志、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3)效果: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真实可信;手法的效果
(4)备用术语: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等。题型
(六):分析运用表现手法
(人称、顺序、描写、修辞、表达,有首尾呼应、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1.人称:
① 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面对面直接进行感情交流。③ 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作用:
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3.表达方式
【记叙顺序作用】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楚。倒叙:
①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
②强调作用,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放到开头强调了传主的什么。(与传主精神、品质等的关系)
③表达作者对传主怎样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关系)④深化了主旨。(与主旨的关系)
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3.插叙:
内容上:①(如果是引述的他人的话,或是传主自己的话、书信等)突出了传记的真实性,使文章内容更充实。②深化了文章主题。
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④(如果是引述他人的话等就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了传主的什么。
⑤(如果插叙的语段拿传主和其他人对化)通过比,衬托出了传主的什么。结构上:⑥避免了结构的平铺直叙,使行文起伏多变,使结构更紧凑集中。⑦对什么做了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采分点与插叙、倒叙同)题型
(七):标题作用
① 解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② 线索的作用(小说、散文适用)
③ 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传记、小说、散文)
④ 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了读者(与读者的关系)⑤ 表现了传主的什么精神或品质(与传主的关系)
⑥ 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与主题和情感的关系)⑦ 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⑧ 修辞上:双关、反复、比喻、拟人、对比、引用 题型
(八):认识探究问题
1.解答探究题的原则:有文本意识、“小论文”表述意识、条理意识。(1)有明确的观点,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
(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论证要分点列出依据。
(3)联系社会现实适当展开,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4)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5)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2.探究题的答题格式
第一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第二步:联系文本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并且联系生活。
第三步: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3.探究题的考查方向:
(1)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方法:将传主的品质放入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的表达。(2)对文本的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特色: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
方法:联系文章谈为何营造此种特色?它的好处、效果或不足以及你的建设性意见。(3)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方法:从传主印象入手,找出传主的人生观,指出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有何积极意义?
第五篇: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人物传记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
(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对清华的挚爱。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清华基金”。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用到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上。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5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法”。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当局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有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
正是凭借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在那非常的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摘编自张昌华《梅贻琦:清华的名片》)相关链接:
①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百度百科)②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梅贻琦语)③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罗家伦离职后,清华校长几次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请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面对清华现状,梅贻琦虽然推辞,但心里高兴,所以还是欣然上任。
B.梅贻琦为人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提出的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只是用“吾从众”来予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
C.梅贻琦在清华大力推行当时国民政府反对的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势的认识和“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
D.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有人多次劝他将这笔钱用到台湾搞建设,他都以委婉的口气予以拒绝。
E.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只因他担任清华校长时间最长,还因为凭借他的品质和精神,使清华在非常时期保存了元气,并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2.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贻琦先生挚爱清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硬人”张奚若 王小民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张奚若是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这位连蒋介石都敢骂的大学者,为中国的自由和民主引领了时代风骚。
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这个个性在于他能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批判社会的不正常。80年前,张奚若曾被徐志摩称为“一位有名的炮手”。徐志摩非常欣赏张奚若的个性,他认为“奚若这位先生„„是个‘硬’人。他是一块岩石,还是一块长满着苍苔的(岩石)”。“他的身体是硬的”,我想,徐志摩是真正领教过张奚若的,他的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张奚若之所以被称为“硬人”,多半在于他有真才实学。辛亥革命前夕,张奚若到上海求学,并很快投身革命,结识了于右任、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奔走于上海、武汉、北京、西安和日本东京等地,为购买军火、发动起义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辛亥革命后,张奚若看到革命党人的短处,于是,他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起初,张奚若想学土木工程,但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上他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所以还是选择了政治学专业。这一去就是十二个年头,他不仅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还去德国科隆大学进修,并考察了欧洲各国民主制度的由来和发展,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道路。等到他回到祖国,发觉国内的政治与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完全不同。就凭这一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张奚若“硬”得有理。
1929年,张奚若受聘至清华大学任教,教授西方政治思想。在西南联大时期,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在当时,有人把大学里的政治系谑称为“升官系”,经济系则被标为“发财系”,因此,时任政治学系主任的张奚若执意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系,以区别人们印象中的政治系。在当时,报考政治学系的人很多,张奚若对此颇不满。一次迎新会上,张奚若向新生大泼冷水:“如果你们来政治学系的目的是想做官,那你找错了地方。国民政府不大喜欢西南联大的政治学系。如果你来此的目的是想当一个学者,我可以老实告诉诸位,四年时间培养不出一个学者来。”不但对新生如此,对毕业班的学生,他照样浇冷水。当年就读于西南联大的何兆武这样回忆道,有一次他提到冯友兰的《新理学》,说:“现在有人讲‘新理学’,我看了看,也没有什么‘新’。”他没有点冯先生的名字,我们当然都知道说的是冯友兰,因为1941年《新理学》在教育部得了一等奖。其实课上扯扯闲话挺好,你可以从他的自由发挥里知道他真正的想法,这是书本里学不来的。
张奚若不但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能坚持己见的民主人士。也许是所学的和所教授的专业都是政治学,他特别关心时局动态,对国内的民主政治和百姓民生问题,动不动就要痛骂政府。张奚若的出现,让国民政府多了一面镜子,但这是一面高贵的镜子。1946年初,就在政协开幕前夕,张奚若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做了一次大为轰动的讲演,听众达六七千人,他在正式讲演前大声说:“假如我有机会看到蒋先生,我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这是客气话。说得不客气点,便是请他滚蛋!”张奚若的举动,有时候让很多高层人物都感到难堪。抗战期间,他以无党派知名人士身份被聘为国民参政员。有一次国民参政会开会,他当着蒋介石的面发言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蒋介石感到难堪,就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此不再出席参政会。等到下一次参政会开会,政府并没有忘记他,给他寄来开会路费和通知,张奚若当即回电一封:“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张奚若懂得政治最多,但他始终与党派保持着距离。民国时期,张奚若虽入过党,但骨子里却是一个无党派人士。在民国时期,按照规定,大学系主任以上的领导,一律要加入国民党,张奚若对此也是置若罔闻,拒不入党。抗战胜利后,全国要举行政治协商会议,罗隆基、闻一多等要提名他为无党派代表,国民党不同意,说他是国民党员。张奚若听说,便在《大公报》等报纸上刊登声明:“近有人在外造谣,误称本人为国民党员,实为对本人一大侮辱,兹特郑重声明,本人不属于任何党派。”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做人的典范。
(节选自《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中称张奚若为“硬人”,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张奚若的个性特征,也亦褒亦贬地表达了作者的评价。
B.张奚若选择政治学专业,其原因就在于他在辛亥革命后看到了革命党人的短处,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
C.在西南联大时期,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他执意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系,并对新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大浇冷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身正气的品格。
D.张奚若直言不讳,在西南联大发表演讲时,敢于对国民党猛烈抨击,这让很多高层人物都感到难堪。对此,蒋介石就曾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
E.文章的结尾说“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做人的典范”,表达了对张奚若的赞颂,同时希望这个社会能出现更多像张奚若这样的人。
6.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徐志摩对张奚若评价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传记在选材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说“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你如何看待张奚若的“个性”?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5分)苏宗胜:花若简淡而隽永 徐新芳
花鸟画家苏宗胜钟情于藤花,临摹过上百遍吴昌硕的紫藤花,在创作中,他不仅画紫藤,还画银藤、白藤。看他画中的藤花,让人想起明代散文家刘侗在《吏部古藤》中所写:“方夏而花,贯珠络璎,每一鬣一串,下垂碧叶阴中,端端向人。蕊则豆花,色则茄花,紫光一庭中,穆穆闲闲,藤不追琢而体裁,花若简淡而隽永。”
每年春暖花开时,苏宗胜就忙着四处采风。“南方、北方不一样,南方紫藤花开的时候是有叶子的。北方的是没有叶子的,这与气温有关。南方的紫藤上面长有一些绿色的苔点。北方的紫藤,比如山东曲阜孔府里有几棵老的紫藤,树皮是光滑的,凑近去摸一摸,有种结实的感觉。”
除了去山中看花,苏宗胜对身边的花花草草,也会长久注目。“小区里面有一棵花开了,我肯定在看,当看到刚要开的花苞,或者是小蜜蜂飞来,或者是风吹来花轻轻摆动,眼睛就会发亮,很兴奋,就是要找这种感觉。”
苏宗胜如此喜欢花,或许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相关,一方面家境很好,另一方面,家中的十一个堂兄弟姐妹中有九个都是女孩。“从小就和姐姐妹妹在一块,就喜欢美的东西,对情感的重视、细微的感悟更多一点。”而能走上绘画之路,苏宗胜回想起来,能记起幼时在母亲怀中看到她剪窗花时掉落的碎屑。年龄稍大一些,买年画的任务都是他来完成,他记得那时很喜欢水墨写意画,长大了才知,很多年画都是大画家画的,有一幅《风雪夜归人》即出自黄胄笔下。
“文革”时期,到处都张贴大字报,正是此时,苏宗胜与毛笔结缘,“毛笔一接触宣纸那种‘沙沙’的声音,会让人产生一种灵感,一种冲动,一种激情,一种兴奋”。后来追随齐辛民老师学工笔花鸟画。1989年,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苏宗胜看到枝条相互缠绕的老藤,心中颇为震撼,便开始画紫藤。之后,他的作品参加市里的展览,获奖的正是紫藤作品。
但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苏宗胜总觉得难以突破,加之年轻气盛,追名之心就很重,“就想画得更好,成为一个名家,成为像齐白石那样的画家”。这让他的作品有些“躁”。后来无意中他看到别人画的白藤,有所感悟,开始创作白藤、银藤。
几年前,苏宗胜像往常一样去九华山写生,在寺庙中遇见一位师父,便和朋友一起皈依。每日持诵《金刚经》让他心静了下来,也感悟到许多。“比如,齐白石讲‘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跟《金刚经》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相通的。”
此前苏宗胜努力去追求突破、追求自我风格,多少有些刻意,自皈依佛教,“心就自然地清净、平和,找到那种本源的东西,我开始喜欢清淡、清雅,找一个清静的环境,画画变得无所求而有所求,所求是希望给人们一种清静的感觉。我每年有三四次到九华山看法师,算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个花鸟画家应该找到一种清净的东西。”
除了藤花,苏宗胜开始喜欢画荷花、莲花,表达禅心清韵,这很容易理解,佛教以为莲花清净无染。“最近这几年画了好多好多的荷花,追求这种形式美,也追求它们那种仙气,亭亭玉立,没有污染。要画好画,画得既有传统又有自己的风格面貌,还要不停地追求。” 在苏宗胜的画中,花鸟与山水的结合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潘天寿先生就是把花鸟和山水相结合,我最早是看到他的《画语录》之后开始画的。在他之前,宋代马远就把山水和花鸟结合得挺好。潘天寿先生画得好,格调高,只可惜‘文革’十年没有画画。如果‘文革’期间他要是继续再画的话,他的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是我们后人难以企及的极致。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有一个好处是把花鸟置身于大自然中,让它回归自然,山水的大场景能把花鸟的那种委婉、唯美、婉约衬托出来。但是山水的衬托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在构图方面,花鸟、山水不能硬搬到一块。”
无论是藤花、荷花,苏宗胜将自己的情致、心性融入其中,而这些花的品性也在他心中留存。“藤萝的生命力很强,千年的藤都有,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感觉。如果在密林里面,它的藤条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阳光,这是我所喜欢的。”
春夏时节,苏宗胜多奔走各地寻花,等花落了,他便开始重新创作,让这些花在纸上重新绽放,在山水之中,永不凋谢。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引用明代散文家刘侗在《吏部古藤》中的一段话,意在表明花鸟画家苏宗胜在创作中不仅画紫藤,还画银藤、白藤。
B.每年春暖花开时,苏宗胜就忙着四处采风,他除了去山中看花,对身边的花花草草,也会长久注目,这对他获取绘画创作灵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C.苏宗胜年轻气盛,追名之心很重,作品画风总是显得有些“躁”,难以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更不要说有所突破。
D.此前苏宗胜努力去追求突破,追求自我风格,多少有些刻意的成分,自皈依佛教,他便开始喜欢画荷花、莲花,以表达禅心清韵。
E.苏宗胜一向追求花鸟与山水的统一,他认为,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有一个好处是把花鸟置身于大自然中,让它回归自然,山水的大场景能把花鸟的那种委婉、唯美、婉约衬托出来。
10.苏宗胜走上画紫藤的艺术道路,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文章,概括本文材料运用的特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苏宗胜在绘画方面取得突破的尝试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5分)李安:在电影里自说话,在自己眼中看巴别塔 风尚志
一、“变质”的李安?
欧洲三大电影节一向是华语导演扬名的地方。今年的四位华人导演李安、蔡明亮、杜琪峰与娄烨入围竞赛片。之前他们都曾有作品入围戛纳,而华语电影更占据竞赛片的五分之一,希望不可谓不大,颇有些“聚而歼之”的意思。
而这枚金棕榈对李安来说,是唯一没有摘得的奖项。迄今为止,李安已经凭借《卧虎藏龙》《断臂山》等影片两次获得奥斯卡奖、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只差一枚金棕榈,李安就完成了对世界上全部最重要的A类国际电影节的包围战。但是现在的李安,已不是再为奖项劳神的导演,他也不会把砝码压在“伍德斯托克”上。
业内基本认为,2004年美国导演Michael Moore执导的《华氏911》在戛纳获奖标志着戛纳影展转向政治题材影片。去年戛纳还请来热衷于政治的Sean Penn担任评审团主席。近年来,戛纳对“变得商业化和好莱坞化的李安”渐生嫌隙,戛纳主席Gilles Jacob身边头号人物、拥有选片生杀大权的Terry Linfair甚至公开表示不喜欢“变质”的李安。
二、李安并不打算迎合戛纳
这次参加戛纳电影节,前有Pedro Almodovar、Lars Von Trier围追,后有Alain Resnais等大师阻截。还有人指出李安没有经历过那个伍德斯托克狂飙的年代,只能隔岸观花;更有批评家认为李安根本不懂摇滚音乐。《制造伍德斯托克》在这样的重重迷雾中成功突围提名成为今年戛纳最大的惊喜。
抛开电影节,全世界影迷对这部电影无不翘首以待。大家期望《制造伍德斯托克》和它的第一版电影海报一样炫目,希望看到那个疯狂的嬉皮士年代和这场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毒品、性、摇滚乐等主题。在戛纳电影节开张前,《制造伍德斯托克》终于曝光预告片,李安也顺势站出来为自己的新作说上两句。
然而,他并不打算迎合戛纳,也不打算迎合观众。李安这样解说他的新作:“电影将更多地以家庭关系为重心,以及这个人物的个人历程——作为1969年仍然没有出柜的同性恋,而这些因缘巧合促成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并且让他在其中寻找到了自我。”这一次,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家庭关系才是李安在电影中关注的焦点。
李安一贯是这样,说他想说的,不管全世界要求他说什么。“我是看字幕片长大的,那太不公平。现在该轮到美国人读字幕了。外面世界有那么多可供选择的东西,太多文化交流只是单向的。如果这部电影能突破象牙塔走近群众,我将非常满足。”这是当年李安对《卧虎藏龙》入围最佳影片而不是最佳外语片的解释。
“如果说我关怀人文,其实就是关心我自己,而我只是把我自己想要说的表达出来而已,不需要宣传到一个道德的高度,非要戴一个光环其实会显得很做作。我也从来不会去想什么风格,因为风格是没有风格的人才会操心的事情。关心自己就是关心观众,于此会找到知音。”由此说来,观众应该早已经习惯李安导演。他彬彬有礼的性格、谦谦君子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掷地有声的心。
三、内心的中国情结
2008年8月18日美国东部时间早上8时是个黄道吉日,在纽约城外约3小时车程的宁静居住小区里,李安领着他的御用编剧James Schamus,以及男女主角Demetri Martin、Mamie Gummer(Meryl Streep之女)等一群金发碧眼的洋鬼子按照中国传统祭拜天地。仪式之后,在响锣声中,《制造伍德斯托克》正式开机。当天正是39年前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行的最后一天。即便是这样一个跟中国文化差之千里的题材,李安也用自己的方式揉入了他内心中的中国情结。
“我的电影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和中国人的养生态度。人性特别近这是别国文化里很难找到的,所以也可以说我们是在贩卖国粹。”在中国导演还在集体贩卖“中国丑”的年代,李安就已经深刻地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伦理与思想。在李安看来,这种中华文明是非常先进的,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在电影表达里是比武打还重要的中华瑰宝。出生、生长在台湾的李安没有经历过剧烈的文化断层,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加上后来在西方求学生活,李安的思想融汇中西文化,贯通在电影里就是用“地球人”的眼睛看东西方故事:不偏颇、不固执,充满了高于地域文明和性别划分的普世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也是一种高级的沟通,超越种族、国界、宗教,是一座新千年的巴别塔。所以,李安不论用哪种语言拍哪国的故事大家都看得明白,并且津津乐道。巴别塔上的语言是全人类共通的。
(选自《现代快报》)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卧虎藏龙》《断臂山》等影片成功摘取了奥斯卡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完成了对世界上全部最重要的A类国际电影节的包围战。
B.戛纳电影节主席Gilles Jacob身边头号人物、拥有选片生杀大权的Terry Linfair公开表示不喜欢“变质”的李安,因为他“变得商业化和好莱坞化”。
C.《制造伍德斯托克》反映了那个疯狂的嬉皮士年代和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毒品、性、摇滚乐的内容,全世界影迷对这部炫目的电影无不翘首以待。
D.“关心自己就是关心观众,于此会找到知音”,当年对《卧虎藏龙》入围最佳影片时李安掷地有声地说道,彬彬有礼的性格下隐藏着的却是一颗坚韧的心。
E.当天正是39年前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行的最后一天,《制造伍德斯托克》正式开机;这样一个跟中国文化差之千里的题材,导演李安也要用自己的方式揉入中国的元素。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李安导演的《制造伍德斯托克》这部电影的特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说“他并不打算迎合戛纳,也不打算迎合观众”,联系文章,说说李安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导演李安说“我的电影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和中国人的养生态度”,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CE。A项,“欣然上任”说法不正确;B项,强加因果,“吾从众”表现的主要是梅贻琦的民主作风;D项,“搞建设”说法不当。
2.解析:有关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散见于文章中,作答时,要通过梳理文段,概括出内容要点。
答案:①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②培养人才需审时度势,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③学生教育,既重学问又重做人。④主张学术独立、兼容并包、自由教育。
3.解析: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充满了对清华的热爱,他用尽心力为清华服务,将“清华基金”用在“刀刃”上,危难关头,设法保护师生。
答案:①在清华危难之时,他出任清华校长,并诚恳表示,用尽心力为清华服务,为清华谋发展。②他非常珍惜“清华基金”,希望将这笔钱用在科学研究上;对账目管理认真。③他爱学校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遇害,他安排后事,揭露特务罪行,并想方设法保护老师和学生。
4.解析:这篇传记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梅贻琦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的特点,前者主要表现在工作、为人和同师生的交往上,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对当局的态度上。
答案:梅贻琦的圆融谦逊表现在:①工作上,作风民主,虚怀若谷,博采众议;②为人儒雅,说话和气、委婉;③在保护师生时,机智灵活,方法得当,头脑冷静。
梅贻琦的刚毅果敢表现在:①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②坚持“只唯实,不唯上”,使通才教育在清华得以实施;③对当局暗杀民主人士的罪行,敢于揭露,拒绝当局解聘吴晗的要求。
5.解析:选CE。A项,“也亦褒亦贬地表达了„„”,从文中看,作者并没有“贬”的意思;B项,张奚若选择政治学专业的原因文中还提供了因“对数学不感兴趣”而打消学土木工程的念头的材料;D项,蒋介石打断张奚若的发言并不是在西南联大演讲的场合。
6.解析:这篇传记作者在第二段总写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时,引用了徐志摩对他的评价,这无形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答时,还要注意到从结构方面来进行分析。
答案:①内容上,总说张奚若“硬”的个性特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借用徐志摩的敬佩之语,表达了作者对张奚若的高度评价,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③结构上,引领下文,为详细叙写张奚若特立独行的个性做铺垫。
7.解析:这篇传记材料内容翔实,作者善于选取典型、可信的材料来突出张奚若的个性。文中用笔朴实,语言精简,非常符合传记的特点。
答案:①从选材看,作者主要选取能表现其“硬”的材料,突出其品质;文中多处引用他人的回忆性质的文字或熟悉他的人的话。②文笔纯朴。文章用纯朴的语言来陈述与传主张奚若相关的事件,使叙述客观、可信。③语言简洁。文章用简约的语言,记叙了张奚若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语言简洁明快。8.解析:作答探究题时应做到:细读题目了解指向,答题紧扣文本主旨,观点表达合乎逻辑,答案表述精当鲜明。作答时,要先对张奚若的“个性”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分析,然后结合现实指出坚持个性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①他是位很有个性的学者,能够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批判社会。②他具有真才实学,在政治上他一身正气,直言不讳。他的出现,让政府、让国人多了一面镜子。③他的品行是硬的,他的意志也是硬的。④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名和利而舍弃了独立的人格,希望我们这个社会有更多有个性的人存在,这样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才有希望。
9.解析:选BE。A项,对作者引用的意图理解有误,从引文看,作者意在点明苏宗胜的绘画风格“花若简淡而隽永”,也是为了扣住文章的标题。C项,曲解了文意,文中说“但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苏宗胜总觉得难以突破,加之年轻气盛,追名之心就很重”,“这让他的作品有些‘躁’”。D项,强加因果。
10.解析:答案区间在四、五两段,文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宗胜一步步走上绘画紫藤道路的原因,对其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与生活环境相关。从小同众多的姐妹在一起,使他养成了爱美和爱花的习惯,对情感的重视、细微的感悟也更多了一点。②幼年看母亲剪窗花和年龄稍大一些买年画的经历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③“文革”期间与毛笔结缘和跟随齐辛民老师学工笔花鸟画为其奠定了基础。④在西双版纳密林与枝条相互缠绕的老藤不期而遇,让其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促使其走上画紫藤的道路。
11.解析:材料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和作者的整体构思密不可分。一般来说,运用材料包含选取、组合和材料自身的特点三方面,作答时,要从这三点出发,结合文本,作出具体的分析。
答案:①从选取的角度看,作者选用最能体现苏宗胜作画追求的材料,突出其执着的特点。②从组材看,文章按照苏宗胜画风逐渐形成的过程组织材料。③从材料特点看,文中多处引用苏宗胜回忆性质的文字或其他文献中的材料。
12. 解析:组织答案时要着眼于文章,既要挖掘体现在苏宗胜身上的优秀品质,又要能看出他性格方面在某个人生阶段的不足之处。正是从这些经验和教训中,才能找出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示。组织答案时要学会分条作答。
答案:①要淡泊名利,追求一种平和的心态。苏宗胜年轻气盛,把名利看得很重,越想成为像齐白石那样的大家,作品越显得“躁”,这就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画风。②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苏宗胜之所以不能很快地在绘画中寻得突破,还与他起初没有深入地体会作画境界有很大的关系。对事物的认识要不断深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所收获。③在困境中要充满希望。面对绘画中难以突破的困难,苏宗胜没有萎靡不振,也没有丧失信心,而是勇敢地站起来,走出去,去寻找心中的希望和梦想。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也是如此,只要心中有不灭的信念之火,我们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止。④遭遇挫折与困境要积极行动起来。苏宗胜面对困扰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断地去寻找机缘,最终通过参佛而获得心灵的宁静,为其画境的突破找到关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也不能故步自封,而要主动出击,寻找突破口,最终解决问题。
13.解析:选BE。A项,“完成了对世界„„包围战”有误,文中说“只差一枚金棕榈”;C项,“全世界影迷对这部炫目的电影无不翘首以待”不够准确,原文表述为“大家期望《制造伍德斯托克》和它的第一版电影海报一样炫目”;D项,“关心自己就是关心观众,于此会找到知音”说是李安在《卧虎藏龙》入围最佳影片时的讲话在文中无依据。
14.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内容要点,共分几部分,分别写了哪几个方面的事,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应的答题区间,分别分析概括。
答案:①这部电影部分反映出疯狂的嬉皮士年代和这场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毒品、性、摇滚乐等主题。②关注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家庭关系。③在这部电影里揉入了导演内心中的中国情结。
15.解析:解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并联系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综合考虑。先要答出戛纳电影节的导演们和观众的看法,再找出李安的做法。
答案:①电影节关注的是伍德斯托克狂飙年代和摇滚乐,观众更多地把目光停留在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毒品、性、摇滚乐等主题。②李安突破了这个束缚,将电影的主题定位在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家庭关系上。③他关怀人文,关注自我,不追求风格,从观众中寻找知音。
16. 解析:回答时应在联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李安电影艺术的追求时,要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角度出发。
答案:(示例1)没有强烈的民族性就无权谈世界性。弘扬我们中国的电影文化艺术,离不了自己民族的东西。如果没有能够代表自己民族的特色的东西,在国际性的大环境中肯定一败涂地。“表达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和中国人的养生态度”,正是李安电影艺术的追求。
(示例2)做事和做人一样要有傲气。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求生存求发展,民族自尊很重要。没有做人的自尊,就不会有自信。人活着的支柱是什么?就是自信。自信靠什么支撑?就是靠自己的傲气支撑。要敢于在文化艺术中表现自己民族的东西,要敢于把这种自豪感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