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涵义及特征概述

时间:2019-05-12 12:1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文化的涵义及特征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文化的涵义及特征概述》。

第一篇:企业文化的涵义及特征概述

1.1 企业文化的涵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国内外企业界的普遍认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企业文化下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通过企业领导者主动倡导、精心培育、灌输而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另一方面,它是一种管理思想。前者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哲学,后者体现一种管理中的制度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1.1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毕业论文参考网收集整理论文)它既克服了所谓“经济人”的假设弊端,也避免了“社会人”的假设片面性,把企业当做一个人格化的活的机体,把管理当做“一种文化和一种价值观及信念的系统”,从而顺应了新技术革命以来企业管理人文化的趋势。它使人们注意到经济行为与文化现象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1.1.2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哲学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管理科学,而是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管理哲学。它回答的不是企业管理中某个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而是企业是什么,企业应该有什么样的基本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等重大问题。

1.1.3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即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

一定的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形成,但它又不同于民族文化,而是一种亚文化,即既带有本民族特点又带有本企业特点的组织文化。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特殊的传统和环境,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具有自己的组织文化。

1.1.4 企业文化是一种“合金文化”

任何企业都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组织文化的形成,不仅要受到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要受到国外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任何先进的企业文化,都是博采东西南北之所长,吸取古今中外之精华的“合金文化” [1]。

1.2 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除了具有一般社会文化的特征外,其主要个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独特性和理性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类型、性质、规模及背景等因素,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文化同样具有本企业的特色,具有独特性。企业文化又不同于一般文化,它是高度理性化的文化,它是企业家和员工在企业的实践中,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后提出的理论,并自觉地把这种理论付诸实施而培养出的一种高水平的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这种理性特征能够帮助企业和员工在生产经营中克服自发性、盲目性,使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始终为一种自觉性所驱使,这是企业文化所以能具有管理功能的根据所在。

1.2.2 应变性和学习性

企业无时无刻不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而对竞争的适应性也就直接决定企业生命力的强弱。企业对竞争的适应不仅通过生产经营的调控来实现,而且通过企业文化的应变能力来实现。企业文化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而重塑价值观,从而重塑适应新形势的企业文化。经济全球化导致竞争的内涵发生变化。竞争中的合作,使饭店必须不断融合多元化。同时知识的积累依赖于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需要学习,应变能力来自学习。这就要求努力营造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将饭店改造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饭店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学习型企业文化是未来企业成功发

展的保证。因为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越强,进步越快,其生存与竞争的能力也越强[2]。

1.2.3 调节性和控制性

企业文化依赖于企业主体而存在,是一种主体性文化。但是它对于企业单个的员工来说,又是外在的,是客体化了的精神文化。它构成特定的文化氛围,一种自觉的集体努力造成的导向性的文化氛围或理想氛围,企业员工会在这种文化氛围下自动地调节自己的心态、行为与之协调、平衡,从而不至于与文化团体发生冲突。这种导向性的文化氛围会使员工最终意识到顺应文化导向的要求,与这种文化氛围认同并不断地把它内化为主体文化,这是在文化团体中扮演恰当角色,取得认可地位并获得自由、自觉行为的前提。企业文化的这个特征充分显示了企业文化作为软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2.4 凝聚性和融和性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能够起到一种凝聚的作用,产生向心力,把企业员工群体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员工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正是推动企业前进的重要动力。它使个人对团体产生信赖感、可靠感,甚至是依赖感和归宿感,使企业员工认识企业的共同目标和利益,齐心协力地工作,使全体员工的行为趋于一致。因此,这种凝聚力作用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企业文化又具有融合性,经济全球化为饭店企业文化的融合铺平了道路,让(毕业论文参考网收集整理论文)身处这个时代的饭店成为跨文化的人类群体组织。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占。饭店如拥有文化上的融合力,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完成双赢或多赢的有效运作[2]。

第二篇:涵义与特征论文

一、语文学习管理的的基本涵义

目前鲜见对语文学习管理的定义,但能够分析出语文学习管理有几个明显的要素:第一是人,这里人的主体是学生;第二是载体,指语文的学习内容;第三是结果,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达到的效果,主要包括语文素养和学习语文的能力;第四是手段,就是指管理。

在语文学习管理的框架中,管理运行的空间在学生之中,也就是在班级之中,以班级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教师作为管理的引导者,发挥恰当的作用,主要还是依靠学生的自主管理完成学习任务。管理过程中运用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约束,其二是导向。约束的目的和成人管理有根本性区别,这里的约束是正向的,是为了激发所有成员达到美好的目标而进行的必要约束。导向主要以激励为主,依靠标准化的制度激励实现管理的严肃性。通过对学生的组织、激励、约束、促进,最终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综上,笔者将语文学习管理定义为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依赖正向约束和激励导向,以学生自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动态策略体系。

二、语文学习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

语文学习管理的前提是建立学习共同体,也就是建立语文学习的共同组织。这个学习共同体的主体是学生,首席是教师。学生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成员,其作用大于老师。

(二)有反馈性的共有规则

语文学习管理有完整的运行规则,这个规则主要包括工作标准、激励体系、约束机制。工作标准不仅指学生的学习标准,也指管理干部的管理标准。激励体系针对全体学习者,是学习管理不可或缺的保障。约束机制不仅包含监督、反馈、调整,还包括对学生的恰当惩戒。

(三)有引导性的管理组织

管理组织是制定、分配、落实、监督、反馈语文学习任务的执行机构。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既是学习者,又是管理者,他们在学习中领先其他同学一步,勤于总结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需要说明的是,语文老师也是学习管理组织的一员。

(四)有发展性的目标指向

从短期来看,语文学习管理就是要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长期来看,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总结语文学习方法,最终提升语文素养和形成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学习管理的目标并不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而是有可操作的参照系统。比如,掌握基本知识就是要掌握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正确书写容易错的汉字,会改病句等等。

(五)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

语文学习管理的主体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通过较为系统的训练和工作改进,学生管理组织应该具备自主设计学习任务的能力、自主安排学习内容的能力、自主执行管理任务的能力、自主调整管理方法的能力、自主评价反馈效果的能力、自主组织语文活动的能力。

第三篇: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一、民生问题的界定

对于“民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具体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果对民生的界定过于模糊或者过于宽泛的话,那么,基于这种界定的民生政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于庞杂、模糊不清的状况。相反,如果对于民生的界定过于狭窄的话,那么,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民生政策也不免会出现不到位、不全面的情形。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同上,第825页)“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同上,第835页)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

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二、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

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

三、民生问题的特征

民生问题尤其是中国中近期的民生问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第一,直接生活消费性。这主要是针对生产投资性的公共投入而言的。民生有个特点,同社会成员基本生存生活状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者,方属民生范围的事情,如社会救济、义务教育、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以及基础性的公共卫生。胡锦涛曾经指出,要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胡锦涛所说的三个“最”字点出了民生问题的直接消费性特征。比如,民生问题应当包括许多公共设施的建设,但同样是公共设施,有基本生活方面的设施和基础建设方面的设施之分。显然,前者侧重于民众直接的生活消费,而后者更多的是侧重生产投资方面的事情。比如农村一些地区打水井、生活电线铺设、乡镇医院建设的投入,城市地区的社区医院、社会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应当算作民生投入,而诸如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机场等大型基础公共设施方面建设中的多数事情,一来对民生的改善较为间接,二来存在着一个赢利的问题,因此不应当算作民生投入。如果不把民生内容予以明确,而将民生内容无止境扩大的话,将一切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的和所有间接的事物都算作民生的话,那么几乎可以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当中所有事情的公共投入。这样一来,便会冲淡民生实际、迫切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改善民生的实际意义,而且会使民生问题成为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国家公共财力必定是力不胜任。比如,2008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当地政府的财政报告提出,2008年广东新增财政的70%用于“民生投入”。但这种说法引起了代表的质疑:“民生投入”究竟包括哪些部分?财政部门的解释是:“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农林水、环保、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城乡社区事务管理应该都属于民生的范围。”代表则认为:“如果这么统计,那么除了公检法、行政机关的支出不包括,其他都包括了。”“如果这么说,政府不管怎么用钱,全都变成了社会公共事业的民生支出了!”人大代表提出,应该在报告中细化“民生”内容,让纳税人一眼能看到自己的钱到底花在哪儿。(吴璇等:《代表追问财政厅啥叫“民生”》,《新快报》2008年1月20日)应当说,这个质疑是有道理的。

第二,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公共设施而言的。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迫切的民生改善问题主要应当是基础性社会保障体系、基础性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基础性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尽管诸如豪华大剧院、豪华体育中心、豪华博物馆、豪华大学城、豪华政务中心、城市豪华广场和豪华马路等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非赢利性的建设,也属于公共设施建设范围内的事情,但是,在国家公共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这样的一些豪华设施同迫切的民生问题并没有多少直接关系,几乎可以说无助于迫切民生的改善,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这一类的豪华公共设施建设花费巨大,必然会挤占改善基础性民生问题的所用资金,而且,由于这一类豪华建设未来的运营成本、维修成本十分昂贵,还需要大量的后续投入,因而还会大量透支未来改善迫切的民生问题的公共资金,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第三,生存保底性。这主要是针对高福利政策和平均主义而言的。改善民生是社会公正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应当将改善民生的目的纳入社会公正的视野。社会公正实际上有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简单来说,社会公正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是要“保底”,二是“不限高”。这样看来,社会公正同时起到了促进社会团结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双重作用。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看,改善民生的主要意义就在于要具体实现社会公正的第一个功能也就是“共享”、“保底”的功能。一个社会如果仅仅限于停留在共享也就是改善民生层面,并且将之视为压倒一切的事情,而忽视社会公正的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即鼓励每一个社会成员自由发展的话,那么,这样的社会必定会程度不同地出现平均主义或者是力不胜任的高福利政策。平均主义既是对机会平等规则的歪曲,也是对按贡献进行分配规则的一种伤害;而过度的福利政策同样带有一定的平均主义成分,尽管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平均主义。中国以及许多发达国家曾经有过的历史教训已经证明,平均主义或者是高福利政策的实施,必然会产生“劫富济贫”的不公正现象,或是造成超出一个国家财政实际负担能力的高福利现象,这就必定会降低社会在生产方面的投入,降低社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最终削弱社会的发展活力。有学者指出,对全社会来说,由于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过大,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会使“国民习惯依赖福利金和政府服务,工作意欲弱化,自力更生精神从而受损。”(黄黎若莲:《“福利国”、“福利多元化”和“福利市场化”探索与反思》,《社会保障制度》2001年第1期)这一切,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降低。

第四,增益不可逆性。这主要是就改善民生的技术操作层面而言的。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只能作“加法”,不能作“减法”,或者说,要注重使用“加法”的方式,要慎用“减法”的方式。就一般常识而言,对于民众来说,如果普遍地增加了一些利益,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对一些已经实施并且已经让民众得到益处的民生政策,发现其中某些方面不尽合理公正而试图予以矫正或取消的话,那么就往往会引发民众的广泛抵触,甚至会引发社会某些不安全现象的出现。其道理很简单:利益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作为人,有个弱点难以全面克服,这就是,社会成员一旦得到某种利益,哪怕是不尽合理公正的利益,就会觉得理所当然,当仁不让。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让他们将不尽合理公正的、已经得到的利益退掉,那么其难度肯定是很大的。这方面,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有着一定的教训。这些国家之所以会出现一些社会骚乱,有时就是由于使民众已经得到某些福利的政策要被改变,因而引发人们对社会的不满。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这一问题更加重要和敏感。一方面,中国在系统地制定民生政策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所以,在制定和实施民生政策时,有时难免会出现某些明显的失误。而一旦出现失误需要矫正相关的民生政策时,就容易招致民众的不满。另一方面,平均主义在中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相对说来,平均主义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容易被唤醒。如今一个比较复杂的情形是,在中国现阶段,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同潜在的某些平均主义因素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出现某些失误并需要矫正的话,那么,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更容易招致民众的广泛不满,而且不满的情绪可能会更加严重一些,由此所引发的社会不安全现象也很有可能会更加严重一些。(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第四篇:秘书的涵义和职业特征

《秘书的涵义和职业特征》教学设计

颍州职业教育中心张洪锋

教学目标:

一、理解掌握秘书的涵义、类别与层次;

二、了解秘书的职业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秘书的涵义、类别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秘书的涵义

1、宫中秘藏之书

秘书最早的意思指物。《二十四史》中的《晋书•荀勖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皇上命令荀勖将从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竹书进行编撰,列在秘书之列。由此可..

知,秘书这个词在古代首先指的是宫禁藏书。

2、辅臣

秘书是指世界许多国家主管政府事务的部长或者常务副部长。

3、行政职位

秘书是一种行政职位。这是我国的一种说法。

4、社会职业

秘书对于全世界范围来看,更加趋向于一种社会职业,一种具有严格素质要求的职业。

国家劳动部(现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8年5月颁布的《秘书职业技能标准》一书上将“秘书”概念定义为:专门从事办公室程序工作,协助领导处理财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服务的人员。

三、秘书的类别和层次

1、秘书的类别

秘书的类别因标准不同而不同,常见的有三个标准:

(1)从服务对象和经济来源分

从服务对象和经济来源分,可分为公务秘书和非公务秘书两类。

(2)从具体的工作内容分

从具体的工作内容分,可以分为文字秘书、机要秘书、通讯秘书、信访秘书、事务秘书、外文秘书、生活秘书等。

(3)从秘书所掌握的技能分

现代社会,又从秘书所具备的技能来分类,分为全能秘书与专业秘书。

2、秘书的层次

按照秘书的职务高低来分,可以分为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秘书处长、秘书科长、秘书股长、秘书科员和秘书办事员七个层次。

按照秘书的职业资格等级来分,《秘书职业技能标准》中将秘书分为高级秘书、中级秘书和初级秘书。

我国党政机关的秘书,按照其承担职责范围的大小和工作任务轻重的不同,在纵向上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高级秘书

高级秘书,是指秘书长、办公厅(室)主任。一般是省、厅两级的秘书人员。虽然他们工作的机关、单位不同(有的是在中央机关单位日常行政工作的负责人),但其职责是 “参与政务,管理事务”,协助首长综合情况、研究政策、掌握机要、推行工作,以及主持日常行政事务工作等。

(2)中级秘书

中级秘书,是指办公厅(室)主任及其下属的秘书处长或秘书科长、秘书股长、文字秘书。一般是处、科两级的秘书人员。他们负责起草文稿、办理公文、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等工作。其工作成效,对领导者的决策有重要作用。

(3)初级秘书

初级秘书,是指在办公厅(室)、秘书处(科)内从事文件收发保管、打字、印校、接待、联络、会务工作和办理其它事务工作的人员。

国外秘书人员,根据各人承担责任的大小和资历等方面条件的不同,也在纵向上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英国,把属于政府文官系统的秘书,分为行政级、执行级、文书级、助理文书级四个层次;日本企业界的秘书,则分为见习秘书、初级秘书、中级秘书、高级秘书四个层次。

三、秘书的职业特征

(一)秘书的职业特征

1、服务的直接性

2、服务的稳定性

3、知识化

4、年轻化

5、女性化

(二)秘书日益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软人才

秘书是“软人才”中的代表之一。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全面理解秘书的含义

2、秘书划分哪些层次

第五篇:小课题研究涵义和特征

如何理解小课研究涵义和特征?

我觉得小课题研究,就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用此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向,采用恰当的方法并积极主动进行实践改进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能够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简单短期有效的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的特征:

(1)研究的范围不在多在于精细,源于教师自身的所需,解决自己真实的教学问题;

(2)研究周期相对较短,小课题研究就是解决了教学中实际和眼前问题和困惑,可以一两周完成,也可一个月左右完成研究,方法相对简单;

(3)研究成果质朴,表达容易,形式多样,如教育随笔、日记;

(4)研究投入较小,可以一人或者小组几个人完成;

(5)研究方法简单便捷,每个教师都可以开展。

下载企业文化的涵义及特征概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文化的涵义及特征概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文化概述

    一 企业文化概述1.企业文化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如,南齐王融 曲水诗 序 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

    企业文化概述

    • 。 一、企业 • 文化概述 •1、企业文化是一切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的总和与道德基础,也是企业人格化的外在体现。企业文化凝聚着企业领导的智慧,体现着企业领导的责任,信念,境......

    浅谈诚信政府的涵义特征及保障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现代社会信用体系......

    企业文化研究概述范文合集

    企业文化研究综述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实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风俗习惯等文化观念的总......

    企业文化的概述

    如何理解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之间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既有统一,也有对立。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道德守则,是一种软性约束,而制度是企业中的法治,是一种硬性......

    阿里巴巴企业文化概述

    阿里巴巴企业文化概述 自阿里巴巴于1999年成立以来,基于阿里巴巴价值观体系的强大的企业文化已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及其子公司的基石。 阿里巴巴集团有六个核心价值观,它们支配他......

    企业文化概述——修改

    冠 豫 财 富 中 心 GUAN YU FORTOUN CENTER 冠豫财富中心企业文化概述 一、 企业形象文化  公司概述: 河南冠豫财富中心—坐落于河南省郑州市紫荆山路60号金城国贸8层0817室......

    日本企业文化特征

    日本企业文化特征 从根本上来说,日本的企业文化源于日本的传统文化。由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又与欧美各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差别,其特点是:农耕社会;儒教文化;集团主义;单一民族;注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