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用工需求的调研报告(精选)
企业用工调研报告,按照通知要求。9月8日我们实际到企业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现将我县农业产业化企业用工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化企业用工现状
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企业1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近50家,实际用工人数1200人左右。
1、从企业用工需求来看,目前最缺工的企业是几户大的种植企业(旺民长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长白山宇农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等)。他们是种植加工企业,一个是蓝莓种植加工,另外一家是绿色有机大米加工企业,在种植和栽培原材料方面用工需求大。
2、从企业用工环境来看,我县产业化企业用工并不规范,没有实行标准工作时间制,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也很低,现在生产和技术工人月薪1500-2000元,其它员工月薪1100-1500元,并且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较大、劳动条件较差,普遍存在“招工难”问题。
3.从企业用工结构来看,在年龄结构方面,大多数企业愿意招聘25—35岁年龄阶段的人员;文化程度方面,企业对工人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性别方面,主要与需求工种有关,如车工、缝纫工偏向女性,电工、机械工则需要男性等。
二、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县企业用工难(主要包括招工难和留人难),既有劳动力供求失调造成部分企业缺工的客观因素,也有企业劳资关系不和谐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1.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动力供求失调),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其实并非无人可招,而是难招到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工人难招。一是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种植企业在种植及采收作物时用工量急剧增加,并且此时也基本是农忙季节。加工企业招工要求具备一定素质。二是劳动力资源外流现象严重。我县向外劳务输出比较多,大量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流转到国外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很多村屯基本都是老人小孩留守,又以朝族村 1
最严重,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占70%是45岁以上的,而且是没有技能的劳动力。三是每年大中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基本不回安图就业,而本地的职(技)校毕业生60%倾向到外地就业,导致本地年轻、有一定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使我县企业用工供求矛盾愈显突出。
2.劳动环境较差,用工缺乏吸引力。
一是工资待遇偏低。近几年来,我县物价消费总体水平已大幅上升,特别是我县物价消费总体水平与周边县城对比偏高,而我县各个企业工资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按日工作10小时和月工资1000元计算,平均工资每小时不到4元,加上劳动强度大,没有加班工资和节假日,造成企业难以招收工人或留住工人。有一定技能和熟练工人,或者通过在企业实践掌握一定技术的员工,一旦有更好的去处,往往是马上跳槽。工资待遇偏低成为招工难和员工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一方面,有些企业存在短期行为,只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做优做强企业文化内涵的经营观;另一方面,有的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认识到员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资源,没有从根本上做到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导致无法充分发挥(调动)员工积极性。从调研情况看,劳动用工规范、工作环境优、工资及时兑现、福利待遇好、人本意识强的企业不存在“招工难”问题。
3.用工不够和谐,职工权益难以保障。
一是部分企业存在“四无现象”。即无劳动合同、无用工手续、无社会保障、无休息休假,部分企业存在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劳动者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等(问题),使企业从开始能招到人,到最后留不住人。
二是缺乏人性化管理。有的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一味追求高额利润,除了支付基本薪酬外,任意延长劳动时间,没有(甚至不)支付加班工资;有的企业靠压低工价来赚取利润,有的企业靠随意拖欠员工工资的方式来周转资金,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工人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工人离岗或跳槽,对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劳动力宁愿
在家休息也不就业。
三、解决企业用工难的对策建议
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互动,全社会共同努力,劳动、人事、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形成合力,提供政策帮扶。为确保我县企业用工需求,积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用工环境,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关心关爱、部门协调帮助,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本县转移,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发展。为此建议:
1.加强宏观管理,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随着县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外来企业的不断增多,我县经济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各项产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势必迅速增加,若不未雨绸谬,储备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届时企业用工矛盾将进一步显露,成为制约我县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一要立足本地劳动力资源,培植企业储备用工。一方面,劳动部门要深入企业,对我县企业全年用工计划进行调查摸底,并做好全县劳动力资源调查,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潜力,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和本县劳动力档案库;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尽快将更多的普通劳动力转化为技术技能劳动力。人事部门要制定我县(生源)大中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返回我县企业)就业的优惠措施,并将其纳入用人管理计划,防止我县技术人才资源的流失,为经济发展储备丰富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二要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确立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为劳动者提供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职能部门要积极拓展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招聘、代理、测评等功能,加快建立一个集信息收集、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交流协作、职业培训、社会保险于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强化就业跟踪服务,为劳动力的多层次、多渠道合理流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要加强跨县、跨地区劳务联系,科学引进劳动力资源,缓解企业缺工矛盾。要引导企业依法依规用工,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要积极鼓励企业使用本地居民就业,鼓励劳动力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三要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的资金投入。就业是民生之本,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城乡统筹的要求,围绕我县持续做强产业、持续改善民
生的工作目标,政府应加大培训转移,加大对公共就业服务的资金投入。如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给就业困难对象,兑现国家在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的补贴等,资金来源可从失业保险金的节余和财政预算安排的方式来筹集。使之更好用来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推动我县就业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解决企业用工不足问题。
2.改善用工环境,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强化“善待打工者就是善待自己”的理念,增强企业自身的吸引力。一要营造“筑巢引凤”的良好企业环境。家有梧桐树,引来凤凰住,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优美的工作环境是企业规范管理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性化管理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学习培训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是提高企业吸引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经。二要为员工发展搭建良好的舞台。企业要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与技能,提供实现个人专长的机会,在目前技工普遍难寻的情况下,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在职职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提升技能就业,解决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三要适当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对大多数劳动力而言,劳动收益仍是其选择就业的首要因素,只要本地和外地的收入相差不是太大,他们肯定会考虑在本地就业。应适时公开企业经营方针、成本核算、企业效益等,增加工人工资透明度,作为企业主合理地确定和兑现用工待遇应该是明智之举。政府要引导企业按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吸引本地区和外来的劳动力到清流就业。四要构建良好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加深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增进员工对企业的依靠,保持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因此,作为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关爱员工、赏识部下等人性化的管理,要依法用工,对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都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照章办事,努力改善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努力营造奋发向上、争优创先的用工氛围,创造有利于员工发展的企业人文环境;要培育员工“企业兴我也兴”的理念,使员工溶入企业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各项活动中,努力构建良好的劳动环境,激发他们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归宿感、成就感、荣誉感,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
3.保障合法权益,进一步发挥部门职能作用。
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把劳动保障制度落到实处。一要加强对企业用工环境的监管。建立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协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重大情况随时报,常规情况定时报”,建立应急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用工,依法全面履行劳动合同;切实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及时纠正企业强迫性劳动、压低工资、拖欠工资、忽视职工劳动安全等不良行为,要保障落实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工会法》赋予的权利,把他们及时吸收到工会组织中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二要实施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企业职工的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将企业员工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并注意向生产、服务一线人才倾斜,重点解决各类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流动的社会保障关系的转移和接续问题,为企业留人、吸引人营造良好环境。三要切实解决外来工的后顾之忧。进一步跟踪落实政府制定的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企业务工的优惠政策,广开招工渠道,吸引外县富余劳动力来我县就业,以解决企业用工不足问题,教育、公安、计生等部门和乡镇要主动为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服务,解决好其子女入学、户籍管理、计划生育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外来务工人员在清流能放下包袱安心工作,为建设长白山最美、产业最优、旅游最旺、环境最好的生态经济强县添砖加瓦,尽一份力。
第二篇:关于企业用工调研报告
关于“两区”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安全力服务园区企业用工显实效
为支持企业发展,深化对接服务,切实掌握当前“两区”企业用工、招工、缺工情况,帮助企业解决缺工问题。来安县人社局会同“两区”管委会相关人员于2011年5月16日至20日对“两区”规模企业进行深入细致地走访、调研,并诚心诚意地为他们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此次 “两区”用工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及特点
来安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50多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1.2万人,农村劳动力2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8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3.5万人,新增转移0.9万人。我县“两区”现有投产企业125家,企业总用工1.7万人。近两年,随着工业强县的战略的实施,两个省级园区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用工问题一度成了约束企业发展的瓶颈,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一方面是本土劳动力输出量大,许多劳动力远赴他乡面对谋求生活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本县用工匮乏,亟待解决,为确保园区企业有人用,用得好,本地劳动力有业就、有岗位,我县抓调研,建机制,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无缝对接”园区用工需求和劳力供应,让入园项目留得住,劳动力引得回,呆得住,实现政府、企业、劳务者利益的“三赢”。据统计,我县已陆续有2.4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地就近就业,1-6月份,两个园区用工缺口6162人,招聘5632人,9成企业用工有着落,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1-
二、主要做法
(一)一线调研,建立资源“三库”。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而正确的认识、科学的判断则源于对信息和事实的全面了解。为掌握全县劳动力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来安县人社局大兴调研之风,将调研贯穿于服务企业用工的全过程。一方面开展企业用工座谈会,通过与客商和老板的有效沟通,明确用工的趋势和结构,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所急;开展上门调查服务,进入园区逐个企业发放用工调查表,明确用工缺口的数量和类型。另一方面,构建县、乡、村三级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通过县人社会局和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社区)工作站、信息员开展地毯式排查,摸清全县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利用掌握的资料,及时建立“两区企业用工信息库”、“劳动力资源库”、“人才资源库”。为实现动态管理,建立调研长效机制,每个季度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并及时更新,每年开展二次大型用工调查,招聘服务前、后各一次,掌握用工服务的情况和效果,从而及时跟踪服务。
(二)打造平台,畅通信息“引人”。供应和需求在市场的两头,一直以来,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依靠亲带亲、邻帮邻带领到发达城市务工,许多在外打工者每年回来一两次,对家乡的发展和本地用工的需求、待遇所知甚少。我县根据不同劳动力和务工者年龄、技术结构等特征,通过建立不同的宣传平台,实现信息宣传的全覆盖。广大青年和城市务工者文化素质偏高,熟悉网络,他们建立网络宣传服务平台,在县人力资源就业服务网站上常年滚动播出用工的供求信息,让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对于乡村的外出务工人-2-
员,提前谋划,利用春节等民工返乡高潮节假日时期,在县电台和电视台播放专题片,在各个乡镇逢集日发放宣传年画和致广大外出务工者的一封信、举办用工招聘会,宣传来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引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集聚、广大外出务工者回乡就业;畅通供需信息,让劳动者针对性的择业、就业。今年上半年,成功举办用工招聘会13场,提供就业岗位19600个,到会应聘28000人,达成就业意向11000人。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育人”。企业用工除有数量上的绝对需求外,还有结构性的相对需求,企业因缺乏有素质、有技能的工人而用不了工,不少劳务者想回来就业,可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而就不了业。针对这一情况,我县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行动,解决企业人才之忧、劳务者外乡打工孩子、老人留守之苦。与县高级职业中学签定协议,定向培养实用、热门专业人才,并优先安排园区企业就业,不断加大对园区企业的输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和培训机构作用,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对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增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根据园区企业用工需求,聘请高校教师和高级技工授课,同时,为确保培训的效果,组织考试考核,合格者发放证书,并规定,持证者优先上岗,今年以来,共有电焊、电工、会计等2800多个技能性人才走上了就业岗位。
(四)维护权益,规范用工“留人”。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企业员工的高待遇、高收入吸引着广大在外打工者,我县开展在企业和劳动者“双向”宣传,加大对工人权益维护和规范企业用工的行为的力度,劳动者权益有了切实的保-3-
障,让外出务工人员稳住了神,安下了心,留下了人。一方面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加劳动法律知识。通过举办企业用工座谈会的形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劳务培训班的引导和教育,《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劳动法规为企业、员工所熟知,有效地促进企业用工的规范和社会保险待遇的落实。目前,园区企业劳动合同签定率达95%以上,来安县经济开发区企业超群电力、中联能源、扬子木业等一批企业纷纷为员工办理工伤、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保险。另外,他们还着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业园区用工等专项行动,最大限度地保障劳动者权益。
三、解决企业用工的对策建议
解决企业用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互动,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确保企业用工需求,积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环境,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关心关爱、部门协调帮助,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本县转移,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发展。为此建议:
1、加快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建成白领、蓝领、新市民公寓。完善服务设施,为园区就业的员工在吃、住、行、娱、购、医、教等方面提供便捷的服务,把园区建设成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2、引导企业以待遇、感情、事业留住人。促进企业改善职工福利待遇,指导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工条件、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各项社会保险-4-的参保面,规范用工行为,引导企业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
3、注重奖励,解决缺工问题。制定企业用工服务奖励办法,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企业招工,对帮办招工服务中做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
4、加大投入,保障招工顺畅。县财政局要将企业用工服务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经费,新建或扩建县人力资源市场,按照“三有”要求建设好乡镇(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每年从职教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奖励和扶持职业学校发展。设立企业用工服务专项资金,每年列入财政预算。
5、强化宣传,营造用工氛围。大力宣传来安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态势、返乡就业创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成功典型,组织返乡农民工参观开发区和企业,让他们感受“新来城”和“汊河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激发他们在家乡就业创业的热情。宣传规范用工企业、诚实守信企业及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宣传政府在招工帮办服务、改善用工环境方面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广招工帮办中的经验做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企业用工,各部门积极主动为企业用工服务的良好氛围。-5-
第三篇:企业用工调研报告
全区企业用工现状调查报告(1)
春季是求职招聘的黄金季节。为及时了解当前x区企业用工情况,准确判断就业形势,为区委、区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山东化工专业人才市场在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期间,组织开展了x区企业用工现状专题调研活动。此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与走访调查的形式,全区有140家企业参与,问卷涉及企业基本情况(类型、规模、行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用工需求(工种、招聘计划、人员流动情况)、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招工难现象等24项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当前x区企业用工情况总体保持稳定增长,用工规模较去年同期普遍上升,尽管企业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均有上涨,但由于“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劳动者技能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等原因造成的招工难现象普遍存在。同时,调查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企业员工流动性加大、结构性缺工等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与思考。
一、参与调查企业的基本概况
根据统计分析,参与调查的140家企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生产经营状况普遍好于去年,具体表现在:
(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是从企业类型分析,劳动密集型企业41家,技术密集型32家,资本密集企业4家,其他63家;二是从企业规模分析,大型企业14家,中型企业38家,小型企业71家,微型企业17家;三是从企业所属行业分析,制造业65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2家,建筑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各8家,其他47家。(二)企业管理规范,运行良好。
此次参与调查的企业均为山东化工人才网注册会员,且管理规范、能正常进行生产经营,既有重点骨干企业、行业龙头,也有一般性生产经营企业。其中,包括清源集团、鑫泰石化、齐都药业、齐峰新材等9家x区“工业企业20强”企业;兴亚新材、正华助剂、蓝帆医疗、巧媳妇食品等12家x区“创新型成长企业20强”企业;同时,包括隆众信息、讯丰网络、禾丰种业、奥德隆集团、方正房地产、银河高技术、齐鲁乙烯化工等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三)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普遍较好。
根据统计,参与调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普遍较好,“2017生产经营状况较2016年相比”,“好及较好”的企业达到102家,占72.86%,持平的企业29家,占20.7%,只有9家企业有所减少,占6.43%。“预计2018年上半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比去年同期相比”,“好及较好”的企业达到99家,占70.82%,持平的企业37家,占26.43%,只有4家企业有所减少,占2.85%。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对企业用工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当前企业用工情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企业现有从业员工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普遍增加。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75家企业从业员工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占比53.57%;有43家企业与去年相同,占比30.7%;只有22家企业从业员工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减少,但减少幅度普遍少于10%。(二)企业缺工现象普遍存在,销售人员、普工、管理人员、技工、财务人员五个工种缺口最大。
从调查数据分析,目前有126家企业存在缺工现象,达到90%,其中有63家企业存在短期性、临时性缺工,但影响不大;有32家企业存在短期性、临时性缺工,并对生产经营存在一定影响;有31家企业存在长期缺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发展,导致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或无力完成订单生产任务;只有14家企业不存在缺工现象,只占10%。从工种和数量分析,销售人员、普工、管理人员、技工、财务人员五个工种缺口最大,企业分别达到58家、56家、50家、50家、36家。
(三)普工岗位人员流动性大,最不稳定。
140家企业中,普遍存在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的问题,其中有47.8%的企业认为普工岗位人员流动性大,最不稳定,其次是销售和技工岗位,分别达到30%、15%。(四)一季度,企业用工规模稳定增长,计划招聘人数有所增加,但大规模增加招聘人数企业相对较少。
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招聘人数普遍增加。根据统计,有88家企业增加招聘用工人数,占企业总数的62.8%,但增加幅度均控制在30%以内;34家企业与去年相同,只有18家企业减少了招聘用工人数,占企业总数的12.88%。大规模增加招聘规模的企业相对较少,有62家企业招聘计划在10人以内,45家企业招聘计划在11-25人之间,只有6家企业招聘计划达到51-100人,10家企业招聘计划达到101-200人,统计结果中招聘计划达到200人以上的企业未反映出来,但是从实际走访情况来看,我区部分新投产企业或新竣工项目大规模增加了招聘计划,如蓝帆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新建项目即将投产,上半年需要陆续招聘600人以上,其中管理人员100人,技工300人,普工200人,会计人员10人。(五)八成以上企业存在招工难情况,销售、普工、技工、管理人员、技术/产品/设计成为招工难五大重点岗位。
调查中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尽管70%的企业增加了今年春节后招聘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但是82%的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招工难情况。销售、普工、技工、管理人员、技术/产品/设计成为招工难五大重点岗位,据统计,140家企业中,50家企业销售岗位存在招工难现象,其次是普工、技工、管理人员、技术/产品/设计,分别达到45家、38家、29家和19家。
(六)“招工难”原因分析。
从“招工难”现象的原因构成分析,当前“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人才引进困难”是造成企业“招工难”的首要原因。其次,“劳动者技能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岗位需求”,“企业的薪酬待遇和保障缺乏吸引力”也是企业招工难的重要原因和因素。“外出打工劳动力减少”、“自主创业大潮对招工形成影响”、“缺少有效的招聘信息发布途径”也对招工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几点建议
通过本次的调查数据并结合全区就业情况分析,一季度我区企业用工规模稳定增长,企业用工中存在局部性矛盾,这些问题应该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在当前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面对企业用工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工作重点及方向,以便解决好企业用工需求问题,服务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积极引导企业改进和完善用工条件。
一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企业全面提升步伐,创新优化工艺技术、产业链条和管理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水平,提升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普通劳动力的使用;二是适当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满足职工的收入预期。加强企业人文关怀,切实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维护好企业员工的各项社会权益。三是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企业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企业文化内涵,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确保让求职者进得来,留得住。四是积极拓宽人才引进和员工招聘渠道,积极做好企业人力储备工作,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企业用工方面的协调指导作用。
一是抓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的落实,加大对企业人才引进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二是加强对企业规范用工的指导和检查。对企业存在的不规范用工和违法用工现象进行严厉查处,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益。三是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新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从而有效解决结构性用工难题。四是充分发挥山东化工人才专业市场的平台作用,加强信息化建设,多渠道、全方位为求职者和缺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求职招聘者建立便捷高效的交流对接平台;积极为企业招聘人才拓宽渠道提供服务,加强与高校院校的对接,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三)引导求职者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一是积极引导求职者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用工需求,提高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摒弃各种不合理的就业理念,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求职工作,为求职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正确分析各种就业信息,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以达到自己的求职预期。三是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类知识和能力培训,努力学习和掌握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采取先就业再提高的方式,创造机会寻找更加适合个人能力和水平发挥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和水平。x市重点企业用工及经营情况调查报告(2)
为了解x市元至2月份企业生产运行情况,x市统计局向重点监测企业发放问卷85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其中,规上工业企业56家,重点服务业企业11家,限上商贸企业6家。同时x市局成立调研组,深入企业现场进行调查,力求客观、真实反映当前x市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一、调查企业开工复工基本情况
(一)春节期间八成企业正常开工复工。
调查的56家工业企业中,有6家春节期间仍加紧生产,未停工,其他50家工业企业平均停工天数为14天。工业企业春节期间及节后恢复生产情况总体正常。11家重点服务业企业:娱乐类企业,如南浦国际和广电银兴影城春节期间照常营业;住餐类企业春节期间停工情况基本在半天或一天;物流企业停、复工情况存在分化,如x邮政集团春节期间未停工、x金航集货运输贸易公司春节期间停工达20天。6家商贸企业:除中石化春节期间未停工外,剩余5家企业平均停工天数为6天。(二)企业用工基本能满足需要。
工业企业用工缺口不影响生产正常开展。调查结果显示:15家企业不存在用工缺口,占调查企业的26.7%;31家工业企业用工缺口在20%以下,占调查企业的55.4%;10家工业企业用工缺口在20%-50%之间,占调查企业的17.9%。从企业走访情况看,规上工业企业的管理岗位人员稳定性较高,流动性大的主要是一线生产工人,通过春节后及近期企业招聘基本能补齐用工缺口。以金牛管业为例,春节后企业流失了15%左右的一线生产工人,但是用工流失水平与往年基本持平,通过劳动外包及第三方招聘,春节企业复工后,企业仍能正常开展生产。重点服务业企业用工情况良好。调查结果显示:7家重点服务业企业不存在用工缺口,占调查企业的63.6%。4家服务业企业用工缺口仅在20%以下,占调查企业的36.4%。商贸企业用工缺口较小。调查结果显示:有3家企业用工缺口在20%以下,有3家企业不存在用工缺口。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一)企业对行业景气程度预期。
企业对行业景气程度预期平稳,规上工业企业景气程度预期好于重点服务业。本次调查对象是从x市重点监测的企业中抽取,规上工业调查对象覆盖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医药制造业及塑料制品业等多个行业。调查结果显示:16家工业企业认为所处行业景气程度一般,占调查企业的50.0%;有28家工业企业认为所处行业景气,占调查企业的28.6%;12家工业企业认为所处行业不景气,占调查企业的21.4%。总体来看7成工业企业对行业景气程度预期平稳向好。重点服务业调查对象涵盖x市物流、餐饮、教育、娱乐等重点服务业行业。调查结果显示:2家调查企业认为所处行业景气,占调查企业的18.2%;6家服务业企业认为所处行业景气程度一般,占调查企业的54.5%;4家服务业企业认为所处行业不景气,占调查企业的27.3%。总体来看,重点服务业企业对行业景气信心不足。(二)企业承接订单额好于去年。
56家工业企业中,19家企业订单饱满,累计承接订单29004万元;30家企业订单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他7家企业今年虽未新接订单,但仍在生产去年未生产完的尾单。56家企业中有19家企业还有部分意向订单正在接洽中,累计金额达28103万元。此外存在对外出口业务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家企业出口订单增长,占调查企业的17.3%;17家企业订单不变,占调查企业的58.6%;7家企业订单减少,占调查企业的24.1%。(三)企业产品销售较好。
56家工业企业中,13家企业产品销售较旺,占调查企业的23.2%;33家企业产品销售持平,占调查企业的58.9%,5家企业产品滞销,占调查企业的8.9%。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x市工业产品销售情况旺销和平销的企业占比达到80%以上,表明x市工业产品市场需求良好,工业企稳回升的基础较牢。(四)水泥行业库存量减少。
56家工业企业中,有19家企业产品库存较少,占调查企业的33.9%;27家企业产品库存适中,占调查企业的48.2%;5家企业库存较多,占调查企业的8.9%。2017年,省经信委和省环保局联合发文,要求全省水泥行业实行错峰生产,全年停产不得少于90天。从企业调研情况看,水泥行业库存比去年同期下降较多,世纪新峰实施错峰生产后,1-2月的库存量明显少于上年同期。(五)设备生产能力利用正常。
调查结果显示:56家工业企业中,3家企业设备生产能力超负荷,占调查企业总数的5.3%;42家企业设备生产能力利用正常,占调查企业总数的75%;11家设备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9.6%。当前部分企业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省水泥企业开展行业自律,错峰生产;二是少数企业因环保原因,正在进行停产整顿;三是受产能过剩影响,少数矿山、冶金企业压缩生产量。(六)企业经营向好。
规上工业销售情况良好。1-2月,56家工业企业中,有16家销售收入实现增长,占调查企业的28.6%;35家与去年同期持平,占调查企业的62.5%;5家下降,占调查企业的8.9%。重点服务业企业经营情况较好。11家重点服务业企业中,4家企业营业收入上涨,占调查企业的36.4%;6家持平,占调查企业的54.5%;1家下降,占调查企业的9%。下降企业为广电银兴影城,1-2月销售收入下降93.48万元。下降的主要原因为,x市截止目前共开设了4家影院,在市场需求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广电银兴影城周边配套不及新设影院完备,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商贸企业销售额增长较快。1-2月中石化实现销售额11002万元,同比增长27%,实现利润额同比增长24.5%;爱尔康药业实现销售额600万元,同比增长2%,利润额同比增长2%;安泰药业实现销售额1214万元,同比增长8%,利润额同比增长10%。三、企业对政府部门的发展诉求
(一)工业企业前三位的诉求是降税、融资和技改。
工业企业对政府扶持诉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9家企业希望政府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占调查企业的69.6%;38家企业希望政府帮助其解决融资难题,占调查企业的67.8%;29家企业希望政府为企业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占调查企业的51.8%;15家企业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用工问题,占调查企业的26.8%;10家企业希望政府帮助解决企业发展的土地需求问题和对企业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占调查企业的17.9%。(二)降低企业税费是重点服务业企业的最大诉求。
服务业企业希望政府部门对其加大哪些方面扶持的调查结果显示:9家服务业企业希望能降低企业税费,减轻企业负担,占调查企业的81.8%;3家服务业企业希望政府对企业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占调查企业的27.3%;2家服务业企业希望政府部门帮助其解决融资难题和开拓国内外市场,占调查企业的18.2%;1家服务业企业希望政府部门帮助其解决用工问题和土地需求问题,占调查企业的9%。(三)对开展电子商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是商贸企业的最大诉求。
随着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市场需求被分流到互联网,电子商务对x市实体商贸企业冲击较大。目前企业仍是通过增加会员及折扣力度,增设实体连锁店等传统方式来拓宽销售渠道。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家企业通过第三方电商企业代运营,剩余4家企业均未涉足电子商务领域。鉴于研发和运营成本考虑,商贸企业希望政府部门对其开展电子商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四、政策建议
一是做好企业生产要素调度平衡,对资金、用工、土地等问题要及早准备,确保生产要素供应。
围绕“营改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落实税费优惠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把内部挖潜放在首位,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精细化管理方式降低费用。二是落实x市政府出台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惠帮扶政策,运用好财政间歇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
三是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落实x市出台的电子商务发展意见,发挥好x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重点企业集团的集聚效应,为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供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支撑,利用“互联网+”模式给服务业带来创新与发展。x市2021年企业春季用工调查分析报告(3)
为及时掌握我市各类企业用工现状以及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用工服务,缓解用工矛盾,2021年1月,x市人社部门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了2021年企业用工需求抽样调查工作。
一、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分布
按企业规模分,100人以下6538家占81.45%,职工人数21.17万占29.42%;100人以上500以下1274家占15.87%,职工人数24.78万占34.43%;500人以上215家占2.68%,职工人数26.02万占36.15%。
按企业经济类型分,国有集体企业340家占4.24%,职工人数7.7万占10.7%;外资企业(含港澳台)365家占4.55%,职工人数6.66万占9.25%;合资企业245家占3.05%,职工人数4.23万占5.88%;民营企业7077家占88.16%,职工人数53.38万占74.17%。
按企业所属行业分,以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电子电器、石油化工、船舶海工为主的制造业4570家占56.93%,职工人数44.72万占62.14%;建筑业793家占9.88%,职工人数7.64万占10.62%;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主的服务业2434家占30.32%,职工人数17.68万占24.56%;其他行业230家占2.87%,职工人数1.93万占2.68%。
2.员工分布及薪资水平
目前调查企业职工总人数71.97万人,其中非x籍员工21.3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9.67%。全部行业中,减员较多的行业有纺织服装业、电子电气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2020年企业离职总人数12.35万人,其中退休2.26万人,离职率为17.16%。
调查显示,3成企业在2021年的薪资将上升,受调查企业预计2021年新招用员工平均月薪为4009元。薪资上升的企业中,有72.63%来自于制造业,18.16%来自于服务业,其中以机械及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主,该行业新入职平均月薪为4569元。
二、用工需求特点
1.五成企业有招工计划,超半数为补充流失
2021年有招工计划的企业3853家,占企业总数的48%。计划招工12.56万人。有2766家企业认为目前仍处于缺工状态,占比34.46%,用工缺口8.6万人。主要原因有:54.48%的企业用于补充流失,缺口5.14万人占45.81%;40.24%的企业用于新项目投产,缺口5.86万人占52.23%;补充退休人员的需工企业占5.28%,缺口0.22万人占1.96%。
2.民营企业需求量大,各类规模需求较为平衡
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含港澳台)、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招聘人数分别占比4.04%、11.9%、7.74%、76.32%。从企业规模看,100人以下、100-499人、500人以上企业招聘人数分别为3.35万人、4.96万人、4.25万人,分别占比26.68%、39.46%、33.86%。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人数占比差距不大,相对平衡。
3.制造业保持稳定增长,信息技术招聘需求依旧旺盛
从产业用工需求看,一产、二产、三产的占比分别为0.64%、83.74%和15.62%,其中制造业用工需求比上一上升2.2个百分点。从需工行业类型看,制造业中纺织服装、电子电气、化学化工是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分别占产业需工总量的11.61%、10.8%和7.59%。服务行业中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为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业,分别占产业需工总量的26.74%和16.16%。
4.对新员工的学历要求提高,年龄限制进一步放宽
从企业对招聘新员工的文化程度要求看,本科及以上14471人占11.52%;大专23397人占18.63%;高中技校及中专42813人占34.09%;学历无要求44918人占35.76%。与往年相比,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提高,反映出企业对新员工的整体文化水平要求逐步提升。
对新员工年龄要求看,35周岁以下54498人占43.39%;35-45周岁43498人占34.63%;无年龄要求27603人占21.98%。与往年相比,无年龄要求占比提升11.48个百分点。随着用工紧缺、招聘难度加大,企业对用工年龄需求有进一步放宽的趋势。
5.有一定技能的员工仍是香饽饽,普工需求有增无减
调查显示,我市企业对普工需求有增无减。企业对新员工的技能要求中,中、高级工12933人占10.3%,初级工、熟练工34535人占27.5%,无要求78131人占62.2%。我市高速发展的当下,大量基建工程、大项目工程投产,企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技术工人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仍是企业比较青睐的对象,但由于市场上这类群体比较紧俏,部分企业会招收普工再进行培养。
6.对服务企业用工的意见或建议
调查中有38.9%的企业提出服务企业用工的意见建议,其中:建议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提供有效对接的占63.69%,建议组织到劳务基地招聘的占14.94%,建议组织到高校招聘的占11.8%,建议增加招聘会频次的占9.57%。
三、稳岗留工保就业情况
今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做好春节期间企业稳岗留工和疫情防控工作的若干意见》,经过广泛宣传和社会动员,我市重点企业外地员工留通率不断提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行业企业中15%的企业已开展稳岗留工,企业规模越大占比越高。参与该项调查的112家外地员工200人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总员工数60537人,截至2月初有30075名外地员工就地过年,留通率达到49.68%。在“就地过年”的倡导下,企业也积极提供留岗红包、发放防疫物资、组织员工内部活动等支持,给异地过年的员工提供多样化的保障。
为做好2021年“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同时针对企业提出的意见建议,市人社部门积极行动,开展“稳岗留工”系列活动,帮助企业缓解用工矛盾。一是采集就业参保职工中非江苏籍员工的信息,编制发送慰问短信20434条,宣传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并告知春节期间享受线上公共就业服务的渠道;二是走访重点企业,与企业负责人和外地员工代表座谈交流,宣传留工稳岗奖补政策,指导企业通过丰富职工节日娱乐活动、合理安排加班值班提高收入等多种措施留工稳岗;三是与劳务基地密切联系,把企业的缺工信息发给陕西、山西、云南、贵州等劳务基地,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推送,扩大我市企业用工信息的宣传力度,做好年后引进劳动力的用工储备,为点对点送工缓解企业用工缺口打下基础,全力帮助重点企业和有引进需求的企业开工复工有保障。
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解决企业用工短缺问题的调研报告(4)
当前,我区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面临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正在围绕“双招双引”“工业强区”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全力打造x“四区”建设新图景而奋力拼搏。但要支撑实现这一目标,我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条件留住人才。
一、x区企业用工发展的基本现状与特点
随着我区“双招双引”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疫情影响下的“招工难”问题有所缓解,总体用工形势相对平稳。但也有少数企业的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仍然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低端产业和资源环境的消耗上,给企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企业发展与增长模式。目前,我区“两基”产业承载了90%以上的工业企业,共904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44家、市十强企业2家、三十强企业6家。去年,x经济开发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423.2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7.97亿元,增长8.27%;实际利用外资1.07亿元,增长7.32%;进出口总额1.13亿美元,增长20%;税收10.89亿元,增长15.58%,每年新增就业2000多人。
2、要素条件与用工态势。一是平台建设。目前,x现有人才市场1个,镇(街道)劳动就业服务站6个,临时早市3个。二是宣传服务。主动走进大学校园、乡镇集市和社区大院等各类场所,开展企业用工招聘活动,全区每年组织专场招聘会80多场次,进场求职的2万多人,其中,双方能达成在本地企业就业意向的3000人左右;三是用工趋势。从区人社、开发区调查摸底上看,全区预计用工缺口在2100人左右,其中,行政管理人员约为90人、专业技术人员300人和1700人的一线普工。企业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有的企业甚至高达90%,总体流失率仍在50%左右。
3、用工现状与主要特征。通过分析园区企业用工短缺的基本情况,不难发现其共性特征:一是结构性缺工。主要是以本地员工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普工和特殊人才急缺,尤其是技术人员难招,高级技工成为稀有资源;二是行业性缺工。主要集中在硅基、商贸物流、邮政和食品产业片区,如:金龙浩、诚志玻璃、特步和中通快递等十多家重点企业,占全区用工需求总数的50%;三是流动性缺工。一线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本地员工和低学历员工等群体上,流动频率高,离职率攀升;四是周期性缺工。企业用工短缺问题每年都会周期性出现,多发生在年底和春节前后;五是新增性缺工。由于新增企业项目多,投入生产后增加用工更为困难,“后期强劲与现有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加凸显。
二、x区企业用工取得的主要成效与展望
随着我区现有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新建项目不断增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全区用工形势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折射出园区“两基”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步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着企业招用工模式的创新改革。
(一)基本经验。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改进用工方式方法,主动解决“用工难”。在“四送一服”大走访活动中,充分发挥用工政策的磁吸效应,建立企业招用工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相关情况,把握就业动态和企业需求变化,实现用工供给多元化;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强化激励引导,落实招工引智激励政策。积极探索本地企业员工在购房、租房、子女入学、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运用公共政策对企业进行用工引导,完善建立“互联网+人力资源+企业+”用工模式;三是坚持“责任导向”,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增强企业招工稳工能力。通过支持政策引导和产业集聚优势,发挥企业“引、育、用、留”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真正成为解决“用工难”问题的主体力量;四是坚持“目标导向”,建立人力资源市场,提高服务企业用工水平。支持皖北人力资源大市场发展,拓展企业用工招聘渠道。加强评选奖励,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等评比表彰活动;五是坚持便利原则,建立用工供需对接信息化平台,持续推进“一体化”用工服务。逐步完善“用工政策一网通查、用工信息一网共享、用工需求一网匹配、用工服务一网集成”的服务功能,提高企业招用工的便利度;六是发挥主导作用,摸清人力资源底数,持续优化政策支持引导。发挥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第三方的作用,全面落实企业员工在购房、租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从政府、社会、市场、企业四个维度上,为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二)主要体会。
技术技能人才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根基,没有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产业工人,主导产业引领企业发展将会是一句空话。一是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用工方向,优化资源整合。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调控”的原则下,破除制约企业用工的制度性障碍,为推动企业用工提供政策支持和基础性服务保障;二是加强园区基础配套建设,创优“留人”环境。全区先后投入3亿多元,加快园区内外道路、水电、住房、医院、超市、金融、通信等设施完善配套,切实解决小孩上学、就医、出行、生活等实际困难,积极打造半小时用工半径和用工工作生活圈;三是打造技能型人才培养载体,创新“育人”机制。不断探索“引校入企、进厂办校”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搭建硅基产业集聚区与清华、安财三个践习基地,推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集聚区与合工大、安农大等院校成立一个研究院、一个育人管理中心,定向培养园区企业急需的、专业对口的技能人才;四是加强产业工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身份”认同。推动企业建立并实行适宜的工资分配制度,让企业员工的技术价值、技术能力和工作业绩在薪酬层面上体现出来,优化技工评价选拔机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丰富上升渠道,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五是营造良好的“尊工敬才”社会氛围,打破“用人”偏见。加强优秀技术员工事迹和成就的正向宣传和引导,改变“低人一等”的观念,塑造经世致用的工匠精神,营造“纵有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的社会环境。(三)几点启示。
企业在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影响和人口红利消失的今天,“人”是企业最大成本。一是完善用工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引导企业树立“留人比招人更重要”的用工理念,推动企业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用工评价机制;二是要提高企业员工福利待遇。坚持以“企业自身为主、政府政策为辅”的原则,积极推动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和薪资制度的改革完善,千方百计创造和改善条件,增强用工吸引力;三是要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确保企业经营合法有序和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自觉主动地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四是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破除企业各种不合理限制,充分利用“四送一服”活动,帮助企业研究“薪酬留人、感情留人、发展留人”问题,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生活;五是要进一步规范用工秩序。加强企业劳动用工、薪酬支付、权益保障方面的监管,对由于企业自身原因引起的员工权益保障差、员工流失率高的,给予制约或处罚。三、x区企业用工面临的现实困难与问题
当前,在“双招双引”和“工业强区”过程中,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区委区政府相继实施一系列企业招用工政策,为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新的用工形态的改变,这些措施不系统、不全面、不配套的问题开始凸显,已成为困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一)政策环境亟待提升
x区企业规模小、行业传统、附加值低,本身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普工需求就“先天不足”。如果在过度注重中高端人才,而忽略应用型技工、普工的培养,有限的区级财力,恐怕难以支撑企业对用工政策、环境、条件的要求。
1、适用面窄,缺乏影响力。一是重视不到位,缺乏顶层设计。政策配置不周全,门槛过高,用工制度改革所起的作用不大、效果不可持续;二是重点不突出,缺乏政策研究。一些用工政策不完整、碎片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不好执行,落地困难;三是功能不完善,缺乏原生动力。尤其是疫情后的招用工政策急需调整优化,新生代员工很难享受住房、子女就学和医疗等“一体化”服务保障。
2、引导偏差,缺乏系统性。一是制度落实不到位,缺乏共识合力。一些用工政策与日益多变的招用工形势不相适应,没有形成系统的应对措施;二是激励措施不完善,缺乏量化配套。职教园虽坐落在x区,但蚌埠籍学生在本地企业顶岗实习的不多,毕业后能留在本地企业就业的更少;三是市场调节不充分,缺失社会力量。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动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为企业招工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发挥。
3、知晓率低,缺乏透明度。一是落地率不高,缺乏思想引领。一些企业认为“支持企业用工政策”、“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好处不多,一般都被企业“束之高阁”,员工知之甚少;二是执行力不强,缺乏有效指导。一些企业对现有用工政策,仅满足于转发文件、印制手册、宣传单和展板等,没有充分分享政策红利;三是宣传不到位,缺乏认知引导。一些企业政策宣传方法不多,气氛不浓,政策知晓率普遍不高。
4、扶持力弱,缺乏精准度。一是政策失衡,缺乏吸引力。很多配套政策主要面向高层次、高学历、高技术人才,而传统产业中的工人很难享受;二是政策错位,缺乏普惠性。一大“顽症”就是人才少政策多,工人多政策少,一线普通工人和中职院校毕业的专项政策稀缺;三是政策零散,缺乏完整性。以往出台的相关促进招工稳工政策比较零散,无法满足“一企一策”用工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用工环境亟待改善
x区大多数企业是“退市进园”的中小型传统加工型企业,附加值不高,后劲不足,在待遇和环境吸引人、留住人上能力不强。市场需求的“求职难”与“用工荒”并存,结构性用工矛盾更加突出,已成为企业招用工的主要矛盾。
1、认知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因循守旧思想不解放。缺乏“包容、开放、融合”的用工理念,自主招工、稳工留人和用工培养主观努力不够,方法不多;二是企业规管思路转变不彻底。大部分企业已初心不在,习惯性带着旧观念、凭借旧经验解读和判断用工标准,处在“吃饭嫌人多、干活怕人少”的路径自锁状态;三是用工配套统筹规划不完善。由于企业不学法、不懂法,仅满足于“急功近利”的临时用工,形不成与企业发展相协调的人力资源支撑。
2、保障不力,服务员工水平不高。一是企业用工制度,缺乏灵活性。少数企业没有建立一套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市场化用工政策,重生产业绩,轻员工权利,工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企业用工方式,缺乏稳定性。一些淡旺季界线比较分明的企业,为了节约劳动力成本,一般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用工“临时化、无序化”现象严重;三是用工平台建设,缺乏共享性。少数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不适应用工信息化创新平台建设要求,企业之间互相分割,行业之间相对封闭,信息发布、查询匹配服务平台利用率较低。
3、关注度低,企业用工措施不完整。一是思想上,缺进取。认为招用工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在培养、招用、评价、激励和流动等政策落实上不到位,企业招工用工稳工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导致“招不来、留不住”;二是监管上,缺手段。由于企业自身化解劳资纠纷能力弱,当面对“安全”“环保”两个“一票否决”时,所有的力量、资源和精力又都放在应对上,而忽略了企业劳资纠纷的及时解决;三是法治上,缺思维。由于劳动法律法规中对企业拖欠工资行为,缺失必要的处罚条款,也成为企业拖欠工资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4、匹配度低,园区功能不完善。调查显示,园区缺失与企业各层次用工保障统筹规划考虑,承载力和吸引力不强,用工要素集聚比较困难。一是“硬环境”需改善,缺乏前瞻性。主要是园区内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二是“软环境”不理想,缺乏统筹性。教育、住房、医疗、金融、娱乐等配套功能不完善,无法满足企业员工需求;三是“内环境”不优化,缺乏生命力。公共服务跟不上,园区内外没规划图书馆、电影院等休闲场所,也没规划停车、公交线路和站点等公共设施,形不成多层次骨干道路网络,通达性差。
(三)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我区虽是劳动力资源大区,但受限于城市能级、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等原因,缺乏对中高端人才吸引力的要素支撑,难以打破人才、资金、技术“瓶颈”,这是x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
1、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优”。一是严峻的发展形势。随着企业转型升级、双循环政策调整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尤其是去年以来,疫情让企业遭遇沉重打击,一度出现“无人可招、无人可用”的局面;二是同质化的恶性竞争。由于园区企业大多处在产业链中低端,传统型、加工型和服务型企业多,规模小、同质化,盛行“用工互挖”的不良风气;三是吃不透产业发展政策。少数企业盲目转型、违约升级,难以承受环保、安全和市场压力,经营亏本,用工更加困难。
2、企业内部的管理环境“不严”。一是用工管理水平较低。大多数采用或借鉴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用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工作强度、制定产量要求和随意扣发或降低员工工资等,来压缩用工成本;二是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少数企业市场消亡速度过快,即“入企即失业”,企业与员工签好约而履不了约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用工形势评估不准确。由于本地劳动力流出的多,既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也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有的企业处在“有活没活都着急”的不死不活状态。
3、园区企业的人文环境“不佳”。一是信誉度不高。去年,疫情期间,为企业输送返乡人员成一项工作任务,效果也不错,但留不住人,究其原因就在于“承诺不兑现、工资待遇低”,厂规成“家规”,与其在外地工厂相比不光是诚信,企业形象落差也大;二是就业面不宽。一些有技术返乡的,继续为原企业代设分厂,家门口上班工人工资高、不过夜、不加班。特别是“打零工”的兴起,一天管两顿饭、包接送,按天算、工资高,自由又便利,不愿意到园区企业上班;三是出行不方便。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大多数人觉得上班“不远不近”,住也不方便,跑也不安全,风里来雨里去,还是照顾不了家庭。
4、企业发展的留人环境“不好”。一是用工激励机制不健全。有的企业既不重视“发展留人”,也不重视“薪酬留人”,简单的认为招来管用就行了,并没有考虑长远留人的办法;二是分配制度改革不完善。大多数企业对管理层、技工和技师的薪酬标准是明确的,对学历低但技能娴熟的一线员工和知识水平高但相对经验缺乏的大中专毕业生等,缺失相应的工资、福利增长机制;三是用工保障机制不配套。只注重短期效应,没有实现从“用工”到“养人”的转变。
四、x区企业用工模式的实践观察与思考
当今时代,已不再是出口加工的战略机遇期,而是科技创新机遇期,企业发展的主体是人才,缺人和招不来人,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就会失去可持续性,成长进程也会迟滞甚至终止。要引导建立基于岗位价值、技能水平、业绩贡献的薪酬分配机制,创造“尊才敬工”的社会环境。
(一)企业用工模式的演变进程
在用工竞争之下,过去一些以中职生为主的岗位,现在变为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如果只看学历,只盯技工,未必能够形成一个健康的用工环境和人力资源结构,需要在薪资待遇、工作氛围、职业发展等方面用劲和发力。
1、用工观念的变化。随着用工方式、劳动方式、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可以预测的是,建立一种区别于现行的“家族式”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将是必然。一是观念陈旧。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原因,过于“精算”和过于“自由”的情绪化,代表着行业里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和薪资待遇、工作条件相比,加剧了“用工难”问题的形成;二是思想僵化。由于“新职业”的兴起,企业发展需要一个健全的用工体系,不仅需要新手更需要能手,员工培养要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才能走出“临时工好招、熟练工难求”的生存怪圈;三是思维落后。由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企业面临的用工复杂程度远超以往,一些体力劳动、简单重复的工作岗位逐渐被机器人所替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工成本,规避了转型风险,减少了用工数量,加快推动了企业智能化、自动化进程。
2、员工素质的变化。相较而言,70、80后正处于职业生涯的中后期,有技能、有经验,工作稳定,受外界影响小;90、00后则徘徊在择业与就业的“十字路口”,有学历、有知识,追求自身价值,所面对的是选择困难和就业迁就,干一辈子甚至几代人来做的传统行业,对他们来说,不好玩、没意思,简直是“天方夜谭”。“新职业”的生命周期虽短,但来钱快、又不要付出太大的劳动和血汗,吸引力较大。调查显示,全区五个镇在江浙沪等发达地区就业的2万多名年轻人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为23%。无论是“工二代”,还是“农二代”,一方面,就业场所已从工厂或工地转移到“互联网+”;另一方面,行为方式已从过去的“背包客”到现在的“拎电脑”的角色转变,个性化趋势明显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新时代员工的学历水平在不断提升,职业选择更加灵活、自由和多元。
3、用工方式的变化。由于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畸形的加班文化,带来了用工思路的转变。一是用工方法上。过去,一些企业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人多力量大”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现在,多数企业采用“灵活用工”的方式,来减少劳动争议,减轻企业固定的薪资、社保等用人成本压力,有利于合法、灵活的用工环境创造,实现“人不为我所有,而为我所用”降本增效目标;二是用工形态上。传统标准的劳动关系,难以适应智能化时代的企业发展,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岗位匹配效率,用制度改革提高提质增效,平衡企业员工家庭与事业、工作与孩子、住房与医疗之间的关系;三是用工自救上。社会化、市场化用人,已从合同关系变成合作关系,打破企业与打工者的紧密关系,多劳多得,缩减管理运营成本,这种用工自救方式,已成为现代化企业新的发展趋势。
4、职业教育的变化。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适配性差,传统产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幅降低,人员结构老化。过去,比的是知识、思维和信息优势;现在,比的是能力、创新和耐力优势,在大学教育普及的今天,文凭不再是优势,需要技能、特长人才的企业多。由于职业院校与企业标准不匹配,难以形成“老中青产业工人”梯队,知识结构和技术层级的更新换代十分困难。随着“双招双引”力度加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到园区企业务工的劳动力增加不明显,难以满足企业生产需要。调查显示,蚌埠职教园区虽坐落在我区,但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接的是长三角企业的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我区企业急需的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应急管控和智能安防等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相脱节,没有建立统一的的产教融合质量和标准体系,企业运营活力和成长受到很大影响。
(二)企业用工需求的挑战因素
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供给总量减少,部分企业薪酬待遇偏低、吸引力不强,青年人择业观念和就业预期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所带来的企业“招工难、用人荒”现象,不可能在一个短期内得到有效缓解和明显改善。
1、用工思路的转变。随着人口红利从数量型红利向质量型红利过度,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遭遇“招工不易,用人更难”的尴尬。一是价值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企业“留人”是长跑,要发挥长处、弥补短板,效果才能最大化。一些企业没有清醒的认识,在对员工的真心、留人决心和自身发展上,缺乏科学准确的认知;二是落实用工政策水平低。一些家族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很少研究上级政策,更吃不透文件精神,却认为在本地就业消费水平低,工资福利待遇就不能高,无意中降低了员工的劳动保障水平;三是企业用工法治观念淡薄。少数企业法律知识欠缺,厂规变“家规”,随意任性,不合理、不合法,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企业转型的阵痛。随着“双循环”时代的到来,疫情、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新的用工变化。一是企业需求“多元化”。在“两基”产业中,“一增一减”趋势明显,其中,“硅基”产业对技工、技能型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增多;“生物基”产业对化工、医药、生物类技能型人才、专业人才和特殊人才等需求攀升,体力型员工都相对减少;二是用工方式“多样化”。商贸物流产业主要集中在IT、机电和加工类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上,激活了灵活用工和共享用工发展;三是用工趋向“专业化”。新建、在建和扩建的“两重大一危害”企业,一些关键性岗位,必须持证,大专以上文化,达到这一“刚性”招聘要求的应聘人数不足10%,用工风险加大。
3、用工生态的影响。对企业员工来说,最大的驱动力是薪资和福利待遇,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企业间的竞争一定是人的竞争,如果产业工人的不断减少,将意味着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减弱,无疑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一是影响企业转型升级。无论是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还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二是限制企业达产扩能。员工的高流动率,不但增加企业招聘费用和培训开支,还客观上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应从短期招用转向基于发展后劲增强的“待遇留人”;三是引发用工“蝴蝶效应”。企业现有用工绝大多数是本地员工,企业之间的用工争夺相当激烈,为一些拟入驻的企业带来了“用工”担忧。
4、用工短缺的后果。由于开发区大部分是传统的加工型企业,用的都是本地人,基本上采取“自主招工”模式。一是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主要表现在“员工收入增长超过企业营业收入、利益增长”,及招聘新员工的培育上,使企业掉入高成本的陷阱,难以自拔;二是加剧企业员工流动。由于新技术的需求与传统知识体系间存在断层,招聘新人工资大幅度提高,反而刺激了老员工流动率的不断上升,更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三是制约企业健康发展。“用工荒”的长期存在,不光是造成产品质量的稳定,也直接影响经营目标的完成,这与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仍待提高密切相关,已经影响到园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企业用工面临的发展困惑
新生代的求职观念与其父辈相比,不仅注重薪资待遇、劳动环境和企业发展,更注重自身价值、物质和精神生活。企业招用工的“供需关系”,也从“企业选择员工”转为“员工选择企业”,迎来了一个用工大变革的时代。
1、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新生代看企业的角度变了,与薪资相比,不再注重“专业对口”这一概念,并淡化成待遇与舒适的“代名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用工的未来。从微观上看,不少90、00后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也更“挑剔”,大部分不愿进工厂,更不想留在蚌埠工作。据人社部门统计,蚌埠市大中专毕业生为每年12000人左右,其中,职业学校约5000多人,而留在蚌埠就业的不足20%,大多流向长三角城市。主要是刚出校门的新生代热衷于出去见世面、开视野,闯荡几年后,再考虑回家门口企业上班。
2、吃苦耐劳的态度不扎实。新时代年轻人不再满足“挣钱吃饱、娶妻生子”老一辈的生活模式,追求的是舒适的工作环境、自由的生活方式。由于工厂上班时间长,管理严格,操作简单、重复,技术含量不高,工作比较乏味和辛苦。“三高一低(学历高、期望值高、要求高,耐压力低)”现象十分普遍,工作累不干,工作简单也不干,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眼高手低,压力来自自身定位和求职方向。但大部分愿意去服务业工作,如:购物商城、宾馆酒店和娱乐场所,也有自己开网店、快餐店、培训机构等。
3、创业精神的生命力不强。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也意识到将会有“更高质量的工作”供他们选择。一是缺乏创新精神。由于企业管理者大多是从原国有、集体企业中来,企业创造的价值不能对年轻员工产生吸引,不愿在“没活闲着,有活又干不起来”的状态下生存发展;二是缺乏创新活力,一些“家族式”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价值感,年轻人不愿去;三是缺乏创新动力。待遇留人只是物质基础,要让员工有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力,实现自我价值、收获职业的成就感,才是真正的留人之道。
4、以个性化彰显自身价值。薪酬固然重要,但个人上升渠道和发展空间,也影响着工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一是追求社会认可度和存在感。新生代不再拘泥于挣多少钱,是不是白领的“表面光鲜”,更注重的是“可获得什么、多大发展空间、能学会什么”;二是看重工作氛围和成就感。企业要创造让80、90年代主力员工发挥才干的工作氛围,并让他们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收获职业成就感;三是讲究生存质量和发展条件。过去,向往养活自己、专业对口和工作体面,现在,注重“子女上学、医疗保障、生活成本”的现实问题。
五、x区企业用工的路径引导与对策建议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作出的重大决策。要站在更高角度去看企业的“人难招、工难用”问题,围绕蚌埠“三地一区两中心”和x新“四区”建设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用工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主观因素方面的具体建议
“十四五”期间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实现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这一利好政策,将为我区创新高水平用工服务、引领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迎来契机。
1、发挥企业用工主体作用。一是转变思维方式,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用工法律法规,规范用工秩序;二是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化机制灵活用工;三是建立企业智能化的工人技能提升体系,推动企业设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
2、提高企业用工责任意识。一是建立企业员工成长制度机制,培育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员工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机制;三是设立岗位奖励津贴基金,按照技术等级岗位标准,统一打卡发放。
3、优化企业用工文化生态。一是探索建立弹性工作模式,增强企业招工稳工能力;二是探索建立“顺风车”补贴机制,为上下班时间和回家路线相近的职工提供顺风车服务保障;三是建立劳模工匠学堂,优化企业文化娱乐设施配套。
(二)客观条件方面的主要措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企业在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影响和人口红利消失的今天,“人”是最大成本。要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加快企业用工制度改革,推进探索性的机制创新,提升政策效力。
1、加强用工的政治引领。一是建立党政领导联系服务用工制度;二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树立用工主体意识,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三是完善企业员工培训政策体系;四是设立“工匠日”,建立企业荣誉表彰和宣传工作制度。
2、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一是探索校企融合“双元制”用工培养体系;二是建立由人社、园区、大中专院校和企业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建立实习就业的联动工作机制;四是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鼓励毕业生留蚌发展。
3、加快园区的设施配套。一是完善园区内水、路、电、气等基础配套;二是探索园区内外公寓楼、廉租房和公租房规划建设机制;三是开通公交车线路,合理设置园区内公交站点,打造半小时用工半径和员工工作生活圈。
(三)外部环境方面的基本方略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x“工业强区”的信心不变,“双招双引”政策不变,“服务用工”导向不变,“政企一家亲”理念不变。坚持优化服务,把软环境做成硬实力,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企业用工服务生态体系。
1、深化用工制度改革。一是建立政府、企业和求职者三方联动合作机制,明确企业用工的目标和职责;二是落实“支持企业用工政策”14条和“促进就业创业政策”11条政策清单;三是实行工资收入倍增计划,把企业员工工资收入纳入民生工程,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2、优化用工发展环境。一是推动市级层面出台企业员工子女就学、住房、医疗保障、权益保护等方面优惠政策;二是探索构建开放、精准的企业用工服务体系;三是建立企业招工、用工、稳工的监管和奖惩机制;四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市场、劳动中介等机构补贴。
3、提升用工服务质量。一是制定政策营造环境,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二是建立人社、公安、工商、税务、法院等部门组成的企业用工“绿色通道”;三是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薪酬支付、权益保障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四是设立专项资金,提升园区企业工人休闲配套服务水平。
第四篇:企业用工需求分析
企业用工需求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的具体实施表现在企业的用工需求计划,在国家劳动定员标准制约下,假定人力资源素质当量等同,则:
下人力资源总量=上年末人力资源总量 新增设备定员人数 其他新增人数 自然减员人数-技术进步减员-其他减员人数
需求=新增设备定员人数 其他新增人数 自然减员人数-技术进步减员-其他减员人数
为完成这个模型,我们需要以下章节:
章
节
目的概述
人力资源现状
描述上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及培植的效果,各岗位补充情况,素质当量的余缺以及引用标准的变化;
近两年人员配置情况
劳动定员标准差异分析
增加需求诸因素分析
新投运设备分析
描述在同样的劳动定员标准下,为什么需要增加人力资源总量,增加多少?
自然减员分析与猜测
能岗匹配情况分析
其它因素
用工减少诸因素分析
技术进步
描述劳动定员将要减少多少,为什么减少
人员调入分析
其它因素
用工需求汇总
数量
结论:需要补充多少人,素质当量达到什么级别以及从什么途径引进这些人才。质量
引进渠道
一、概述
描述企业当前的人力资源现状,对上需求分析实施的总结和评价。分三个方面描述:
(一)现状:人力资源总量及构成,与劳动定员标准的差距,是否存在超时用工或疲惫工作的违法现象;
(二)近两年人力资源补充情况:各专业岗位补充了多少人,补充后专业岗位人均素质当量的改变或者岗位能级结构的变化;
(三)所引用的劳动定员标准的变化情况,次年劳动用工环境的变化以及对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测算;
二、增加需求诸因素分析
从生产规模扩大、员工队伍自然减员以及人才流失情况描述增加用工的合法性、必要性和数量、质量要求。
(一)新投运设备分析:预见期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的程度和速度,由此引起的劳动定员的增加;生产发展的方向决定了员工队伍综合素质当量的高低,因此,应当描述新增劳动定员(岗位)的综合素质当量;
(二)自然减员分析与猜测:减员分自然减员或非自然减员,前者通常测算预见期内退休人数,后者测算非自然减员人数。非自然减员的不可预见因素很多,测算困难,通常用函数外推测算,或者引入经验系数。
(三)能岗匹配情况分析:岗位能力要求与上该岗位员工实际能力是否匹配,实际上很难量化,常用的指标通常是学历、专业技术资格和技能等级这些已经量化的素质当量指标,至于员工的忠诚度以及对岗位的适合程度等只能做定性分析;
(四)其它因素:其他因素通常包括老板指定要更换或补充的岗位,一些不在自然减员和非自然减员分析范围内的补充需求,以及原来配置体系缺陷等因素。
三、减少需求诸因素分析
影响劳动定员数量的因素包括生产技术的进步、企业生产治理机构的调整或者企业生产方向的调整等。提出劳动定员减少时一定要注重同时提出员工分流或裁员方案。
四、用工需求汇总
这是需求分析的结论,向老板表明,在预见期内企业需要增加(或减少)多少什么样的员工,以及建议的引进途径或裁员方法。
第五篇: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区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和基础。为准确掌握我区当前用工状况及培训需求,分析判断当前就业形势,切实解决单位用人需求问题,确保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芙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年3月在全区重点企业开展了一次用工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区企业用工总体环境
较好,从业人员流动率较低,用工需求总量较大,并呈逐年增长趋势;但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企业用工难问题日益突显,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形势复杂,存在招工、求职“两头难”现象。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重点调查方法,重点调查单位为全区境内第二、第三产业的工商企业(不含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产业活动单位和规模个体户(年营业收入在200万以上的个体户)。共抽取重点调查单位7873家,进行入户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870份。
被调查的**户企业,企业法人单位**家,占总数的78%;产业活动单位—企业法人单位分支机构1245家,占总数的16%;规模个体户**家,占总数的6%。
企业类别比例所涉及的行业有
1、工业;
2、建筑业;
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批发和零售业;
5、住宿和餐饮业;
6、房地产业;
7、金融保险证券业;
8、现代服务业。其中工业有441家,占总数的6%;建筑业220家,占总数的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50家,占总数的4%;批发和零售业有**家,占总数的15%;住宿和餐饮业有393家,占总数的5%;房地产业有302家,占总数的4%;金融保险证券业有270家,占总数的3%;现代服务业有**家,占总数的60%。
行业比例图被调查的**户企业,从业人员共**万人,规模最小的2人,最大的5500,上离职人数2.9万人,从业人员流动率9.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为**人,占总人数的12%;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员为**人,占总数的62.9%。
被调查企业预计**年用工需求4万人,其中现代服务业占67%;批发和零售业占10%。
万人,用工需求率为12%。从**年需招用人员职业(工种)要求来看,用工需求人数集中在一些重点职业(工种),主要为第二产业中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企业,其中现代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需求尤为凸显,分别为23730人和2541人,占全区企业需求的77%。
(二)岗位薪酬在不断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拟定**年新招用员工平均月薪为2758元,其中在3000元以上的占到45.8%,2500-3000元占**%,2000-2500元占7.2%,1500-2000元占26.7%,1500元以下占14.9%。**年较**年月薪有所提升,且出现了很多高薪职位,有48.8%企业在2500元以下,有**%企业在2500元以上。可见,**年很多企业都在积极提高薪酬,招揽各地英才。
(三)企业普遍出现“招工难”
目前急需招聘的企业存在用工缺口的工种主要集中在销售、服务、业务、技术型、普工等相对灵活型就业人员,尤其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而高级技工更是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馍馍。而像管理人员、行政人员、项目经理、文员、IT人员、司机、医护人员等需求量相对较小,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
调查结果显示,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传统服务业企业所需的服务员、普工、技术人员、高级技工、业务员、销售员等行业,求职人员越来越少,招聘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企业甚至一年四季都在招聘服务员、普工、技工等。
三、原因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总量在减少。对于服务员、普工、技工等求职人员,他们主要来自于进城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员。随着市、县、镇、乡各级政府的大力发展经济,不断的招商引资,引进了大量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办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劳动力的就业成本看,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大幅度提高,这主要出于农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求职者生活成本不断上升,这主要出于物价上涨速度过快,增加了求职者在城镇的生活支出。与农村相比,城市的生活成本更高,且城市薪酬待遇不占优势,大量求职人员选择在家就业。
(二)新成长劳动者要求在提高。新求职人群70%以上都是“80后”、“90后”的农村新青年,他们逐渐成为企业用工的主体。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学历和技能上都有一定程度提高,与父辈相比,他们大多有着中专或高中文化,他们普遍对普工和动手类的岗位不感兴趣,求职方向多集中在管理类、文员等劳动强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