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未来表面技术有限公司宣传方案
安徽未来表面技术有限公司宣传方案
1、在由国资委主管的企业管理杂志上发布一期中国企业管理榜名单。
2、企业管理杂志社发布中国企业管理榜表彰文件。
3、在附件的网络媒体中,企业可自主选择10家媒体详细报道。
4、由国资委主管的企业管理杂志为企业颁发证书和奖牌。
第二篇:安徽一天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常宗宝安徽一天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安徽一天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坐落在科教文化古城安徽省合肥市,地处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一家专注于持续提升用户电能质量的高新技术企业。自2005年成立以来,公司快速发展,从成立时的几十人发展到2011年的800多人,其中技术研发人员比例超过三分之一。一天电气为全国的3000多个大型企业及项目提供产品与服务,参与了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天津地铁、青海油田、三江航天、中核集团、土耳其BIGA电厂、印尼比通MNS工程等众多国内外重点项目的建设。
在用电安全防护领域,一天电气创造了一系列如“抑流”、“瞬悬复”、“聚优”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引领了过电压防护技术的发展。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STG大能容组合式过电压保护器、EAT一特六柱全相双安全保护装置等系列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已成为过电压防护领域的标杆产品。
在电能质量提升领域,一天电气自主研发了OSZQ系列电能质量智能调控装置,YTQ系列自动无功补偿装置,并可针对客户复杂工况及不同需求,为用户提供安全、节能、完善的提升用电质量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还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开发OSSINE系列电力有源滤波装置(APF)、OSAQ系列静止同步补偿装置(STATCOM)等高端电力电子技术产品用以改善用户电能质量。
该公司主要产品有金属氧化物避雷、EAT一特六柱全相双安全保护装置相
地、相间过电压独立保护、静止同步无功补偿装置等,现选取该公司的特色专利产品略作简介。
EAT 一特六柱全相双安全保护装置相地、相间过电压独立保护
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构成的性能优良的新型过电压保护装置,可以有效限制
大气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能够对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气设备,特别是高压旋转电机等弱绝缘类设备的相间、相地及匝间绝缘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采用大能容氧化锌阀片,六柱式无间隙结构,满足各种复杂工况及高海拔、重污秽地区的过电压保护要求。
产品特点:
1、无中性点六柱设计
采用大能容氧化锌阀片,六柱式结构,没有了“四星型”结构中中性点带来的各种问题,各单元独立工作,完成相-地、相-间的过电压保护,满足各种复杂工况下过电压保护要求。
2、无间隙结构设计。徒波响应特性好,无截波,对保护设备无不良影响;响应速度快,无放电时延,响应速度为纳秒量级;动作稳定,没有间隙的固有缺陷,不存在间隙放电电压受内外环境影响的问题,耐污秽,并可广泛应用于高海拔地区;结构简单,可靠,工艺性好,易于实现在线监测及预防性试验保证产品的运行可靠性。
第三篇:最新表面处理技术概述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来源
最新表面处理技术概述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来源 1 前言
新型表面功能覆层技术,包括低温化学表面涂层技术及超深埠鲰面改性技术,它运用物理、化学或物漓蜡学等技术手段来改变“材料及其制件表面成份和组织结构”,其特点是保持基体材料固有的特征,又赋予表面化所要求的各种性能,从而顺应各种技术和服役环境对材料的特别要求,因而它是制造和材料学科最为活跃的技术领域,又是涉及表面处理与涂层技术的交叉学科。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以极少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制备出基体材料难以甚至无法获得的性能优异的表面薄层,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它是一种优质高效的表面改性与涂层技术。
优质、高效的表面改性与涂层技术其范围广阔:如热化学表面技术;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物漓蜡学气相沉积技术;高能等离体表面涂层技术;金刚石薄膜涂层;多元多层复和涂层技术;表面改性及涂层性能猜测及剪裁技术;性能测试与寿命评估等等。新型低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引入等离子体增强技术,使其温度降至600度以下,获得硬质耐磨涂层新工艺,所生产的高强度、高性能的涂层工艺,在高速、重负荷、难加工领域中有其特别的作用。超深埠鲰面改性技术可应用于绝大多数热处理件和表面处理件,可替代高频淬火,碳氮共渗,离子渗氮等工艺,得到更深的渗层,更高的耐磨性,产品寿命剧增,可产生突破性的功能变化。现状及海内外发展趋势
随着基础工业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对优质、高效表面改性及涂层技术的需求向纵深延伸,国内外在该领域与相关学科相互促进的局势下,在诸如“热化学表面改性”、“高能等离子体表面涂层”、“金刚石薄膜涂层技术”以及“表面改性与涂层工艺模仿和性能预测”等方面都有着突破的进展。
2.1 热化学表面改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近年来重视对可控气氛弱件和真空弱件下的渗碳,碳氮共渗等技术的研究,并已实现工业化。而在我国应用很少,相关的技术研究工作亦不够。可控气氛渗碳和真空渗碳技术是显著缩短生产周期,节能、省时,同时可提高工件质量,不氧化、不脱碳,保证零件表面耐腐蚀和抗疲惫性,并减少热处理后机加工余量及清理工时。
目前国际上碳势控制和监测,渗层布型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实际生产,并用计算机进行在线动态控制。
2.2 PVD、CVD、PCVD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各种气相沉积是当前世界上闻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竞袜开展的具有挑战的性的研究课题。日前该技术在信息、计算机、半导体、光学仪器等产业及电子元器件、光电子器件、太阳能
电池、传感器件等制造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机械工业中,制作硬质耐磨镀层、耐腐蚀镀层、热障镀层及固体润滑镀层等方面也有较多的研究和应用,其中TiNi等镀膜刀具的普及已引起切削领域中的一场革命,金刚石薄膜、立方氮化硼薄膜的研究也非常火热,并已向实用化方面推进。
在不同PVD、CVD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和复和很多新的工艺和设备,如IBAD、PCVD与空心阴极多弧复和离子镀膜装置、离子注入与油溅射镀或蒸镀的复和装置、等离子体浸没式离子注装置等不断将该类技术推向新的高度。
与国外的发展相比,我国在上述方面虽研究较多,但水平有较大差异,在实用化方面差距更大。
2.3 高能等离子体表面涂层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该技术是增加表面物漓蜡学反应,获取非凡性能覆盖层。其核心是更有效地增强和控制阴极电弧等离子体的产生和作用,美国、日本、德国大力发展该技术。等离子体增强电化学表面改性技术,是目前国际上较活跃的开发研究领域,对于铝、钛等材料,通过等离子体调光放电手段,增强电化学处理效果,在金属表面上生成致密氧化铝和其它氧化物陶瓷膜层,可使基体具有极高性能表面,是先进制造工艺的前沿技术,在机加工用刀具和模具行业也有很了的应用前景ⅲ
2.4 金刚石薄膜涂层技术
金刚石具有极好的物理性能,在外形复杂的刀具、模具、钻头等工件表面沉积上一层很薄的金刚石薄膜,可提高工件的使用性能,并满意一些特殊条件的需求。近年来,由于金刚石薄膜的优异性能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日本、美国、西欧均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开发了多种金刚石涂层工艺技术,已在国内外掀起金刚石涂层研究的热潮。尤其是在提高金刚石涂层和基体结和强度,大面积快速沉积金刚石涂层技术,产业化生产涂层金刚石薄膜设备系统等要害技术方面国外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瑞滇馊国已推出金刚石金属切削工具供给市场,而我国该技术还没有达到实用水平,急待开发并实现产业化。
2.5 多元多层复和涂层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单一的表面涂层不能满缀鲰面工程设计中苛刻的工况条件,任何表面处理均有其不同的优缺点,因为利用不同涂层材料的性能长处,在基体表面形成多元多层复和涂层(含万分渐贬饽梯度层)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外已开展单层涂层厚度为纳米级,层数在l00层以上的多元多层复和涂层技术的研究,所制备的涂层具有较高的耐腐性、韧性和强度,和基体的结和强度也好,表面粗糙度低,这对直精高速工削机械加工十人有利。国外已列入主要发展方面,予计在纳米级精细涂层材料研究和应用领域会有新的突破。因为复和涂层技术具有抗磨损、抗高温氧化腐蚀、隔热等功能,能扩大涂层制品使用范围,延长使用寿命,是一项在下一世纪会得到迅速发展的技术。我国目前已开始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解决。
2.6 表面改性与涂层工艺模拟和性能预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表面改性与涂层技术作为表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到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根据应用的要求反过来又促进表面功能覆层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根据使用要求,对材料表面进行设计、对表面性能参数进行剪裁,使之符和特定要求,并进一步实现对表面覆盖层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和预测等,已成为该领域重要研究方向。国外已对CVD、PVD以及其它表面改性方式开展计算机模拟研究,针对CVD过程进行模拟,采用宏观和微观多层次模型,对工艺和涂层各种性能和基体的结和力进行模拟和预测;对渗碳,渗氮工件渗层性能应力等进行计算机模拟等等,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优化工艺过程。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刚处地超步阶段。“十五”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3.1 目标
根据国内外表面功能覆层技术的发展,结和机械工业材需求与现状,为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一批先进适用的表面功能覆层关键技术。
3.2 主要研究内容
(1)新型低温气相沉积技术及装备研究
研制新型磁控溅射、离子镀膜、PCVD设备及其复和装备,并实现工艺过程的自动控制。加强成膜、膜基结和机理的研究,降餐制膜温度,优化反应过程及工艺参数,和成各种耐磨、抗蚀的新优质镀层。重点解决国家安全及支柱产业急需解决的表面工程技术难题,力挣形成创新性科技成果,促进通用机械、阀门、冷作模具、高温模具等行业材技术进步。
(2)纳米级多无多层复和涂层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
跟踪国际先进水平,研究50层以上纳米级复和涂层技术及材料,包括纳米级多层多元复和涂层材料重组、结构、厚度、层数的综和设计,以及涂层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及制备工艺技术研究。
(3)表面涂层工艺及质量的数值模拟及优化控制的研究与开发
着重对热化学表面改性过程以及PVD和CVD沉积技术进行工艺模拟及优化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和算法,开发出相应汁算机软件系统来指导和分析表面改性和涂层工艺过程的设计,并预测表面性能和服役寿命。
(4)金刚石薄膜涂层技术
开展大面积、快速、高质量金刚石薄膜涂层工艺技术及涂层刀具产业化技术研究,以涂层质量好,均匀一致性能稳定可靠为研究重点,提高金刚石涂层沉积速率,完成相应设备的设计、制造,同时开发金刚石薄膜涂层刀片、硬质和金钻头等刀具,使寿命提高10倍,并用于汽车踩工业。
第四篇:材料表面技术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分子材料改性》;课程论文;题目:纳米粒子增韧聚氯乙烯研究新进展;姓名:周凯;学院: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班级:高材121班;学号:201254575128;任课教师:兰平;教务处制;2014年12月30日;纳米粒子增韧聚氯乙烯研究新进展;摘要;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是开发新型材料的一个;一.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分子材料改性》 课程论文
题 目: 纳米粒子增韧聚氯乙烯研究新进展 姓 名: 周 凯
学 院: 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 专 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班 级: 高材121 班 学 号: 201254575128 任课教师: 兰平教 务 处 制 2014年12月30日
纳米粒子增韧聚氯乙烯研究新进展 摘 要
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是开发新型材料的一个重要趋势, 而将纳米粒子作为填料来填充改性聚合物, 是获得高强高韧复合材料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近年来纳米增韧PVC 的制备方法, 增韧机理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说明。关键词: 聚氯乙烯 纳米材料 增韧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聚氯乙烯作为第二大通用塑料, 具有阻燃、耐腐蚀、绝缘、耐磨损等优良的综合性能和价格低廉、原材料来源广泛的优点, 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建材和其他部门。但是, 聚氯乙烯在加工应用中, 尤其在用作结构材料时也暴露出了抗冲击强度低、热稳定性差等缺点。纳米技术的发展及纳米材料所表现出的优异性能, 给人们以重大的启示。人们开始探索将纳米材料引入PVC 增韧改性研究中, 并发现增韧改性后的PVC 树脂具有优异的韧性, 刚度及强度得到显著改善, 而且热稳定性、尺寸稳定性、耐老化性等也有较大提高, 纳米复合材料已经成为PVC增韧改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几年来纳米复合材料在PVC 增韧改性方面的研究现状 和发展趋势[1]。
二. 纳米CaCO3 增韧PVC 碳酸钙是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广泛使用的无机填料。在橡胶、塑料制品中添加碳酸钙等无机填料, 可提高制品的耐热性、耐磨性、尺寸稳定性及刚度等,并降低制品成本, 成为一种功能性补强增韧填充材料, 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1 纳米CaCO3 增韧对PVC 力学性能的影响
魏刚等[ 2] 研究指出, 用CPE 包覆后纳米CaCO3填充PVC 的冲击强度均要比未包覆处理填充体系的略低, 而拉伸强度则相反。特别是在包覆小份量CaCO3(2 份)时, 所得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甚至比PVC/ CPE(8 份)基体的低12%, 而拉伸强度则出现最大值, 比基体的高8.9% 左右, 如图2-1 所示。
熊传溪、王涛等[3] 研究发现两种粒径的纳米晶PVC 均能起到显著的增韧和增强作用, 且粒径小的纳米晶PVC 作用更明显, 而且偶联剂用量对试样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2.2 纳米CaCO3对CPE/ACR共混增韧PVC力学性能的影响
如图2-2所示,为CPE/ACR共混物对PVC冲击强度的影响。从图2-2中可以看出当CPE/ACR/PVC为10/2/100时,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明显优于单一CPE或单一ACR对PVC的增韧效果。这是由于10mpr的CPE在PBC基体相中可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可以吸收部分冲击能量而赋予共混体系一定的冲击强度,而在此基础上再添加2phr ACR后,由于核壳ACR在PVC 基体相以及CPE网络中呈颗粒状分布,它们诱发基体产生大量的剪切带和银纹而
图2-1 两种填充方法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图2-2 CPE/ACR共混物对PVC冲击性能的影响
使材料的冲击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较之单一增加CPE的用量有更好的改性效果,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韧作用[9]。
图2-3 PVC/CPE/改性纳米碳酸钙复合材料的SEM照片
古菊、贾德民等发现改性纳米碳酸钙与CPE互配,可以对PVC实现良好的协同增韧增强的效果,改性纳米碳酸钙的加入不仅有效地提高PVC/CPE体系的韧性和强度,还可提高材料的耐热性能及可加工性能。刚性的改性纳米碳酸钙与弹性体氯化聚乙烯之间表现出良好的协同增韧效果。所制得的PVC/CPE/R-CaCO3复合
材料避免了常规的弹性体增韧聚氯乙烯所带来的强度、刚度下降,耐热性能降低、加工性能变差的弊端[4][5]。
2.3纳米碳酸钙填充型粉末丁苯橡胶增韧改性聚氯乙烯
张周达、陈雪梅将冲击试样的断面喷金,在S4800型冷场电子显微镜发射 电子显微镜(SEM)上观察断口的形貌及CaCO3/SBR粒子在PVC基体中的分布时
[6]CO3/SBR量比为15:100时,随着CaCO3/SBR改性剂中纳米碳酸钙含量的提高,PVC冲击强度先升后降,当纳米碳酸钙质量分数为70%击强度达到最大。说明在复合改性剂制备过程中,纳米碳酸钙和丁苯胶乳存在一个最佳配比,在此配比下 的增韧效果较好。苏新清认为,复合改性剂中纳米碳酸钙和丁苯橡胶形成的50nm米碳酸钙粒子包藏于丁苯橡胶颗粒的结构内。据此可知,当复合改性剂中纳米碳酸钙和丁苯橡胶的的质量比为7:3苯橡胶相刚好对纳米碳酸钙粒子进行有效包覆,实现橡胶弹性体和纳米粒子的协同增韧[7]。
2.4聚丙烯酸酯/纳米碳酸钙复合增韧PVC 的研究
马治军,杨景辉[8]备了复合增韧改性剂聚丙烯酸酯/纳米CaCO3(PA-C),并将其用于硬质聚氯乙烯(PVC)中,(观察表1)加复合改性剂PA-C后,其缺口冲击强度大幅度提高,并且添加10份达到最大值88.64kJ /m2,较添加未改性纳米CaCO3的PVC 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提高了7 倍多。弯曲模量随PA-C 添加量的增加明显增大,拉伸强度仅稍微降低,说明PA-C 能较好分散在PVC 基体材料中,既起到较好的增韧效果,又起到一定的补强作用。这是由于PMMA 与PVC 溶解度参数相同,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容性。纳米CaCO3表面包覆有一定含量的PMMA,有效地改善了PVC 基体与纳米CaCO3之间的相容性,而且聚丙烯酸酯聚合物中含有一定量的柔性单体聚丙烯酸丁酯,其在CaCO3粒子与基体间形成过渡层,利于能量吸收,而纳米CaCO3为刚性粒子,其添加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刚性和硬度。
三. 炭黑填充增韧PVC 导电炭黑是一种永久性抗静电剂, 添加后材料不会因水洗、磨损等原因在长期使用中丧失抗静电性能。炭黑还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高的表面能, 能吸收润滑剂, 与PVC 界面结合良好。炭黑的填充还能使PVC的熔体粘度大大提高。
陈克正、张言波等[10]研究了纳米导电纤维(nano-F)和华光炭黑(HG-CB)填充硬质PVC 复合材料的电性能以及温度对复合材料体积电阻率的影响及伏安特性, 发现随填料用量的增加, 材料的电阻率逐渐降低。当nano-F、HG-CB的填充量分别达到20、10 份时, 电阻率急剧下降。这说明此时导电填料在PVC 基体中已基本形成导电网络, 填充量继续增加电阻率下降不大。nano-F 填充PVC 复合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高分子表面材料改性论文38等内容。
材料特性曲线均呈直线性,即其伏安特性为欧姆性,而;四.SiO2增韧改性PVC;为了改善PVC糊的流变性能及存放性能,陈兴明等采;SiO2的PVC糊,其切力变稀性能可持久地保持,;其切力变稀性能不能持久保持;4.1纳米粒子复合ACR改性聚氯乙烯;王锐兰、王锐刚等[12]采用纳米SiO2粒子作为;液聚合,用此种聚丙烯酸酯复合物和PVC树脂共混,;PVC的改性剂,材料特性曲线均呈直线性, 即其伏安特性为欧姆性, 而HG-CB填充PVC 复合材料特性曲线偏离欧姆性。
四. SiO2 增韧改性PVC 为了改善PVC 糊的流变性能及存放性能, 陈兴明等 采用纳米级SiO2 填充到PVC糊中, 当其用量达到一定值(12份)时可以赋予PVC 糊以明显的切力变稀性能, 而普通超细SiO2 则不能给予PVC 糊以明显切力变稀性能。填充纳米级
SiO2 的PVC 糊, 其切力变稀性能可持久地保持, 而填充普通超细SiO2的PVC 糊, 其切力变稀性能不能持久保持。[11] 4.1 纳米粒子复合ACR 改性聚氯乙烯
王锐兰、王锐刚等[12]采用纳米SiO2 粒子作为种子进行聚丙烯酸酯的原位乳
液聚合, 用此种聚丙烯酸酯复合物和PVC 树脂共混, 结果用偶联剂MAPS预包覆纳米SiO2 再进行原位聚合的ACR, 如表2 所示, 当SiO2 含量为10%时的ACR 作
PVC 的改性剂,有最高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即破碎率最低), 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4.2 纳米SiO2包覆HMPC接枝共聚
宇海银[13] 等研究发现, SiO2 经SDS 预处理后包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MPC), 并接枝PMMA, 随着SiO2 /HPMC-PMMA、TiO2/HPMC-PMMA、ZnO/HPMC-PMMA 含量的增加, 冲击强度随之提高。当复合粒子含量分别为10%、10%、20% 左右时, 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61、62、68kJ/ m2。这比纯PVC 的冲击强度 52kJ/ m2 分别提高了19.2、25、31%。
4.3 纳米SiO2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田满红、郭少云[14] 通过超声波、振磨等方法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处理, 以促进纳米粒子在基体中的均匀分散, 大幅度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当纳米SiO2 的添加量为3% 时, 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 其拉伸强度、冲击强度
和杨氏模量均有较大的提高。振磨处理时间对纳米粒子改善复合材料性能也有影响。处理6h 时改善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效果最好。
4.4聚氨酯弹性体/纳米二氧化硅协同改性聚氯乙烯及其力学性能
王士财、张晓东[15]等用聚氨酯(PU)弹性体/纳米SiO2 复合材料协同改性聚
氯乙烯(PVC), 用反应挤出一步法成型工艺制备了PU 弹性体/纳米SiO2 /PVC 复合材料, 对挤出速率和温度进行了考察, 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制备该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螺杆转速为40~ 50 r/m in、挤出机均化段温度为180~ 190 ℃;用分散于液化二异氰酸酯中的纳米SiO2 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优于用分散于聚醚二元醇中的纳米SiO2;PU 弹性体
和纳米SiO2 能协同增韧PVC, 两者质量比为5/1时增韧改性的效果最佳。当PU 弹性体/纳米SiO2 /PVC(质量比)为5/1/20时, 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 2冲击强度达到45.6 kJ/m, 拉伸强度为50.3MPa。五.纳米黏土填充增韧PVC PVC/纳米黏土复合材料只需少量的纳米黏土即可使PVC的韧性、强度和刚度显著改善。因PVC分子链的运动受到限制,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提高,复合材料在二维或三维上均有较好的增韧和增强效果,不同层状黏土可以赋予材料不同的功能。
Mahmood等[16]通过熔融混合制备了有机黏土增强PV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稀(ABS)基体,并研究了纳米黏土对PVC/ABS的形态、流变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纳米黏土,使PVC/ABS共混物的增韧效果显著增加。当纳米黏土的加入量为5%时,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此外,添加顺序对黏土在PVC/ABS/黏土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分散也有显著影响,通过选择最佳的添加顺序来控制纳米黏土在共混物中的分布。
[17]Shimpi等用常规的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配共混制备PVC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有机物表面改性的蒙脱土(OMMT)对PVC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从图5-1可以看出,冲击强度随着OMMT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OMMT的质量分数为12%时,PVC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最高为4.4KJ/m2,如果OMMT的含量大于12%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则会下降。
图5-1 PVC纳米复合材料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
Li等[17]采用震动磨的固态剪切混合技术制备了PVC/高岭土纳米复合材料。经该技术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较传统方法制备复合材料的显著提高。PVC和高岭土经震动磨处理后加工制备的复合材料中,PVC和片条状高岭土互相穿插,高岭土在PVC基体中形成均一的分散,对PVC基体起到了较好的增强增韧效果。
Hemmati等[18]用2种方法制备出了有机纳米黏土增强PVC/ABS基体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纳米黏土对PVC/ABS的形态、流变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一种方法为先将PVC和ABS在170℃熔融混合5min,再将黏土加入共混物中混合7min;另一种方法是先将ABS和黏土在170℃熔融混合5min,再将PVC加入共混物中混合7min。研究发现,当混入黏土的质量分数为5%时,两种方法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悬臂梁冲击强度均达到最大值,且第二种方法制备出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悬臂梁冲击强度(65J/m)及断裂伸长率大于第一种方法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45J/m)。
六.“核-壳”纳米粒子对PVC的增韧
将聚酯增塑剂分子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固定在无机粒子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的粒子,将这种粒子与PVC复合,一方面可限制增塑剂的迁移,另一方面可提高无机粒子的分散性,可同时实现增塑、增强、增韧和提高耐热性的目的。目前用“核-壳”纳米粒子来提高脆性聚合物的韧性和冲击性能已备受重视。
Chen等[20]通过乳液聚合在交联苯乙烯-共丁二烯核上接枝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丁酯(PBA)合成了一种新颖的“核-壳”改性剂(MOD),并对其增韧PV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OD对PVC悬臂梁冲击强度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其中MOD中丙烯酸丁酯的含量对PVC/MOD的韧性增强时一个重要的因素;PVC/MOD的悬臂梁冲击强度随着MOD中丙烯酸丁酯的含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MOD中丙烯酸丁酯的含量为40%时,PVC/MOD的悬臂梁冲击强度达到最大为1200J/m。
Yin等[21]首先对埃洛石?高岭土和二氧化硅纳米填料进行表面改性,再嫁接上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合成了“核-壳”纳米粒子增塑剂,并将其混入PVC中制备了出高强度和韧性的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相比于未改性的纳米填料,用改性的纳米填料制备的PVC/“核-壳”纳米粒子的强度和韧性都有显著提高?当“核-壳”纳米粒子的含量均为5%时,用未改性的埃洛石?高岭土和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嫁接PBA得到的“核-壳”纳米粒子改性PVC制备的PVC/“核-壳”纳米粒子的断裂伸长率分别为5%?5%和7%;改性后的PVC/“核-壳”纳米粒子的断裂伸长率分别为90%?7%和120%? 七.其他无机纳米粒子对PVC的增韧
硅灰石具有吸湿性小、热稳定性好、表面不易划伤等优点,用其填充聚合物,具有快速分散性和低的黏度,在提高冲击、拉伸和挠曲强度等方面都优于其他无 机填料,不足之处是多数硅灰石粉在加工温度下颜色易变灰,从而影响材料的透明度。
杨中文等[22]将硅灰石经硬脂酸稀土改性后,用于填充PVC-U 给水管材,并对管材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性硅灰石可以提高管材的落锤冲击强度及拉伸强度,当粒径在3μm 左右的硅灰石,质量份数为25份时,落锤冲击强度达到1%?同时还使管材的维卡软化温度提高到92.4 ℃,纵向回缩率降低至1.03%,且硅灰 石粒径越小提高越显著? 程博等[23]利用超声作用制备纳米石墨微片(nano-Gs),并采用混酸对其进行表面活化,最后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PVC/nano-Gs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SEM 对nano-Gs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nano-Gs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no-Gs含量升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及缺口冲击强度均先升高后降低,nano-Gs质量分数为1%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及缺口冲击强度均达到最大值,相比纯PVC分别升高约14%和38%? 凹凸棒土是一种以含水富镁硅酸盐为主的黏土矿,具有特殊纤维状晶体型态的层链状过渡结构?但是凹凸棒土与树脂基体的结合并不好,当材料受到外力时表现出脱黏现象?所以要将纳米凹凸棒土进行改性,改性后的纳米凹凸棒土填充到PVC基体中,能显著改善其力学性能? 郑祥等[24]用钛酸酯偶联剂对凹凸棒土进行表面改性,并研究了经表面处理和未经表面处理的凹凸棒土对PVC/AB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用SEM 观察了PVC/ABS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微观形貌和凹凸棒土的分散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经表面处理的凹凸棒土添加到PVC/ABS复合材料中缺口冲击强度要好于未改性的,添加10份经表面处理的凹凸棒土可以使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提高到
215.48kJ/m;未经表面处理的凹凸棒土在添加15份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
最高14.31kJ/m2?分析认为,当添加量逐渐增大时,凹凸棒土在PVC/ABS复合材料中的团聚现象严重,此时凹凸棒土在材料中就是明显的缺陷,对材料已没有了增韧作用? 图7-1 凹凸棒土含量对PVC/ABS复合材料缺口冲击强度的影响 八.结语
通过本次的研究调查发现国内纳米粒子填助剂发展已日新月异,例如2011年陈建军等提出纳米高岭土的固相剪切碾磨制备及对PVC的增强增韧,许海燕等提出MWNT-g-PBA的制备及对PVC的改性,等等研究的推陈出新也使得国内高分子行业呈现生机盎然的形式。国内专家对纳米粒子(最为广泛的是CaCO3)对PVC 的弹性体增韧改性机理、有机刚性粒子增韧机理、无机刚性栗子增韧机理、纤维
状填料增韧机理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结果。
纳米粒子增韧改性PVC,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而且产生量子效应和表面效应等特点,将纳米材料引入到PVC增韧改性研究中,发现改性后的PVC树脂同时具有优异的韧性、加工流动性、尺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纳米粒子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纳米粒子增韧PVC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热点。其增韧机理是纳米粒子的存在产生了应力集中效应,引发周围树脂产生微开裂,吸收一定的变形功;纳米粒子在树脂中还可以起到阻止、钝化裂纹的作用,最终阻止裂纹不致发展为破坏性开裂;由于纳米粒子与基体树脂接触面积大,材料受冲击时会产生更多的微开裂而吸收更多的冲击能。
纳米粒子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在塑料的高性能化改性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纳米粒子增韧改性PVC具有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纳米原料价格昂贵等致命缺陷?所以发展价格低廉的新型纳米增韧增强剂,寻找更适用?更科学的纳米材料,以获得更好的增韧效果并最终实现工业化生产,是纳米粒子增韧改性PVC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努力目标?此外,对于PVC纳米复合材料,还应深入研究其制备方法,探索更加完善的纳米粒子表面改性技术,进一步增加粒子与PVC在纳米尺度上的相容性,并深入研究PVC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加强理论研究上的深度,使这一新材料能够真正发挥其潜能? 个人认为,纳米材料发展至今,已经步入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PVC目前热门的材料改性起到的作用也仍然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目前开发工业化比较多的例如CPE、ACR、EVA等这些高分子助剂然后添加纳米粒子的方法使得共混的效果更加好,对增强和增韧也更有利,这些共混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是未改性PVC的数倍之多,由此我个人觉得在PVC与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共混呈现不相容性时,添加CPE/ACR弹性体(做增溶剂)等方法提高PVC与其他高分子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从而增加界面黏附强度,对于今后的更多PVC复合材料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琼方,张教强,国际英.纳米粒子增韧聚氯乙烯研究新进展[J].玻璃钢/复 合材料,2005,(1).[2] 魏刚,黄锐,宋波等.CPE 包覆纳米CaCO3 对PVC/ 纳米CaCO3复合材料结
构与性能的影响[J].中国塑料,2003,17(4):35-38.[3] 熊传溪,王涛, 董丽杰等.纳米晶PVC 在PVC/ CaCO3 复合材料中的作用[J]中国塑料, 2003, 17(7):15-19.[4] 余剑英,.纳米CaCO_3对CPE/ACR共混增韧PVC力学性能的影响[J].高分
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1).[5] 贾德民,罗远芳,张欣钊,程镕时,.复合改性纳米碳酸钙/CPE对PVC的协 同增韧增强[J].塑料工业,2006,(S1).[6] 达,陈雪梅,.纳米碳酸钙填充型粉末丁苯橡胶增韧改性聚氯乙烯[J].机 械工程材料,2012,(5).[7] 高光涛,张勇,.改性纳米碳酸钙增韧PVC研究[J].塑料工业,2008,(1).[8] 马治军,杨景辉,吴秋芳,.聚丙烯酸酯/纳米碳酸钙复合增韧PVC的研究 [J].塑料工业,2011,(3).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高分子表面材料改性论文38等内容。
第五篇:表面技术
涂层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黄亚博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随着我国航天技术快速发展和对先进海洋工程装备的需求日益强烈,关键部件材料的表面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单从提高材料自身性能的角度来满足对高性能的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涂层技术是表面工程技术中提高材料表面性能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够在不破坏材料自身性能的前提下,对材料表面性能进行强化,使材料或部件表面具备耐磨、耐蚀、抗氧化、耐热、绝缘、密封和隔热等性能中的一种或几种。因此,涂层技术已成为实现航天、海洋工程装备材料最终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航天、海洋工程装备中涉及到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展望了涂层技术将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关键部件;涂层;表面性能 前言
腐蚀与防护,一直是航空领域中倍受关注的课题。据工业发达国家统计,每年因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 亿元[ 1 ];美国空军1992年用于腐蚀的维修费用高达7.18 亿美元。采用各种表面防护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腐蚀现象的发生和扩展,减轻腐蚀造成的损失。表面技术是表面处理、表面涂层及表面改性的总称。表面技术是应用物理、化学和机械加工来改变材料表面的形态、化学成分、组织结构等使材料本身具有某些特殊性能[ 2 ]。表面涂层是改变表面性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涂料一次施涂所得到的固态连续膜,是为了防护,绝缘,装饰等目的,涂布于金属,织物,塑料等基体上的塑料薄层。涂料可以为气态、液态、固态,通常根据需要喷涂的基质决定涂料的种类和状态。涂层在材料或工件上所占质量及体积比例虽然很小,但对其提高材料性能、延长零件工作性能的作用却十分显著[ 3 ]。涂层技术的意义
国外文献报道,有75%以上的航空发动机零件加有金属或陶瓷涂层以改进其性能和可靠性[ 4 ]。在当代先进应用技术如微电子、光学、航空航天领域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同时大多数涂层往往工作环境恶劣,承受着各种复杂的载荷,因此如何延长涂层的工作寿命、高相关性能始终是涂层制备工艺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仅仅通过提高材料表面的耐磨耐蚀性,也能大大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从而就有了涂层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涂层技术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应用, 对工业科技发展具有了重大的影响和推动意义[ 5 ]:
(1)涂层技术不仅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能够满足不同服役条件下产品的外观。能够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力。
(2)涂层技术是一种节约成本、减少消耗的手段。采用有效涂层保护手段,至少可减少腐蚀损失15%,减少磨损损失33%左右[ 6 ]。
(3)涂层技术在制备新型材料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通过表面原位合成技术,能在低成本基础上在工件表面制备出性能优良的新型合金材料涂层,很好满足了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对高性能零部件表面的需求[ 7]。涂层技术的分类及应用
依据涂层的主要功用不同,涂层可分为封严涂层、耐磨涂层、抗腐蚀涂层、抗氧化涂层、热障涂层、钛合金阻燃涂层等几种类型[ 8]。3.1 封严涂层
封严涂层一般涂层于转子轴、鼓简、轴承、转动叶片叶尖、压气机和涡轮各级之间的封严装置表面[ 9 ],以控制间隙、减少泄露损失。封严涂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磨耗涂层,另一类是主动磨削涂层。3.1.1 可磨耗涂层
可磨耗涂层,即为喷涂在与转动件相配合的静子环带上的允许磨耗的软涂层,要求具有良好的润滑性、执冲蚀性、热稳定性。涂层材料一般利用Al,Cr,Ni等金属或合金、金属间合物的良好抗氧化性和热绝缘性材料作耐高温基体,辅以石墨、氮化硼、硅藻土等磨损性好的材料作润滑剂。3.1.2 主动磨削涂层
主动磨削涂层是喷涂在高速旋转的转子封严算齿(如涡轮叶片的叶冠算齿)上的硬度较高的涂层,它磨削与其对应的密封环上的可磨耗涂层,但本身尽量不受磨损。因此除了硬度高外,还要具有与基体结合强度高、隔热性能好的特性。3.2 耐磨涂层
磨损是航空然气祸轮发动机比较常见且危害较大的故障,按其形式可分为磨粒磨损、冲蚀磨损和微动磨损等几种类型[ 10 ]。磨粒磨损主要发生在转子轴及其轴承等承受较大机械负荷有相对运动的部件,通常靠改善润滑来降低磨损程度;而冲蚀磨损和微动磨损常发生在没有润滑或不能润滑的机件,应用耐磨涂层可有效减轻磨损。按其主要功能不同,耐磨涂层又可分为耐冲蚀磨损涂层和耐微动磨损涂层[ 11 ]。3.2.1 耐冲蚀磨损涂层
冲蚀磨损主要发生在气流通道,是含有固体粒子的气流高速冲刷叶片造成的。大气中含有各种粉尘,对于经常执行低空飞行任务的直升机,冲蚀磨损是其涡轴发动机压气机失效的主要形式[ 12 ]。涡轮叶片、涡轮机匣也会发生冲蚀磨损。冲蚀磨损使叶型受到破坏,致使发动机功率下降,并且冲蚀点还会成为疲劳源,造成叶片裂纹甚至断裂,导致危害性故降发生。在受冲击的机件表面喷涂高密度、高硬度的合金或金属间化合物材料涂层,可增加机件表面的硬度,增强耐冲蚀性能。3.2.2 耐微动磨损涂层
微动磨损产生在有一定正压作用、工作中有徽小位移往复运动,两个接触表面,也称振动磨损[ 13 ]。互相配合或互相接触的两个机件,在振动或交互应力的作用下都可能发生微动磨损。由于航空始气润轮发动机要求重轻,采用柔性结构多,加之温度变化大,并大量使用铝、镁、钛合金和镍基合金,微动磨损尤为严重[ 14 ]。压气机叶片的减振凸台阻尼面和涡轮叶片叶冠阻尼面等是微动磨损多发部位。微动磨损的主要危害是所造成的表面损伤不断发展,会加快诸如疲劳磨损等其他形式的故障产生,导致机件失效。根据微动磨损部位不同的工作条件和材料,喷涂各种耐微动磨损涂层,可有效降低微动磨损程度,延长机件的使用寿命。3.3 抗氧化防腐蚀涂层
抗氧化防腐蚀涂层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高温、高压、高速和高腐蚀性的燃气对发动机热部件金属表面的冲蚀作用,从而减少金属部件产生氧化、热腐蚀、合金元素贫化和热疲劳等破坏。已经应用的抗氧化防腐蚀涂层,主要有铝化合物(如NiAl、CoAl或FeAl)涂层MCrAlY(M=Ni,Fe或Co等)合金涂层以及高温陶瓷涂层[ 15 ]。目前正在研究的增加抗氧化防热腐蚀性能的方法有:①采用既有扩散铝化物又有包覆MCrAlY的化学改性工艺;②添加增加抗氧化防热腐蚀性能和提高与基体结合力的有关元素,如Hf、Ta和Re等。3.4 热障涂层
热障涂层对气路的热量有良好的隔断作用,而且还具有明显改善部件抗热疲劳和抗氧化性。普遍应用于涡轮叶片、导向叶片、燃烧室和加力燃烧室简体。一般以多层结构形式与底层组合使用,底层起抗氧化和与基体粘接的作用,表层是隔热层。热障涂层工艺目前主要采用等离子喷涂、溅射沉积和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典型的一种热障涂层是在抗氧化MCrAIY底层上施加Y203稳定化的Zr02隔热涂层形成的复合涂层。美国某实验室研究表明,该热障涂层的隔热效果可达189 ℃,这将为更有效地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效率和使用寿命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16 ]。
3.5 高温耐磨涂层
航空发动机是在高负荷和不同振动频率下工作的,而且还受到高温、高压、高速、强腐蚀和带有碎片气流产生的强烈冲刷,产生各种形式的磨损。磨损一度成为发动机零件损坏的主要原因。采用耐磨涂层保护后,报废率大大降低,可见,合理地选用耐磨涂层,改善发动机零件的耐磨性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应用的高温耐磨涂层主要有WC涂层、Cr3C2涂层、TiC涂层、Ni-Cr-B-Si合金涂层、镍包铝涂层和氧化物涂层(如Al2O3、ZrO2、Cr203和TiO2等)以及各种复合涂层[ 17 ]。一般采用等离子喷涂、爆炸喷涂和超音速喷涂等工艺制取涂层。总之,高温涂层已经成为现代航空涡轮发动机制造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在不断发展新型更耐热的合金材料和更有效的冷却技术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温防护涂层是更有实效的新技术。目前人们正对具有梯度成分和多层结构的新型高温涂层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这样的涂层可以在更高的温度和较陡的温度梯度下工作,获得较好的隔热效果和抗剥落能力。3.6 钛合金阻燃涂层
由于钦合金具有密度小、耐热性及抗腐蚀性好、机械强度较高等优点,先进的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已普遍采用钛合金作为压气机机匣、转子盘、转子叶片、静子叶片和风扇叶片等部件的材料,以减轻发动机的重量,提高推重比。但普通钛合金对持续然烧敏感,在高温、高压或剧烈冲击下易起火燃烧,严重危害着飞行安全。用其它材料代替杖合金。如采用合金钢压气机静子机匣、用镍合金做高压压气机的转子材料,虽有效解决钛合金燃烧问题,但是却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发动机重量,降低了发动机性能。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材料完全取代钛合金在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上的应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钛合金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航空材料。为了保证钛合金的使用安全性,国外的航空材料学家一直致力于钛合金阻燃烧涂层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钛合金阻染涂层目前主要用于钛合金材料制成的压气机转子叶片和机匣内环[ 18 ]。应用于转子叶片的阻燃涂层要具有较高的硬度、良好的抗腐蚀性和抗热蠕变疲劳性能,且涂层表面应有很高的光沽度,以减少对气流的叶片附面层阻力。用于机匣内环的涂层,应同时具有封严涂层的功能,以提高压气机效率。钛合金阻燃涂层一般采用PVD法,CVD法以及常规的电被方法。钛合金机匣的阻燃涂层一般用VPS法和爆炸喷涂等热喷涂工艺制备[ 19 ]。涂层技术的发展方向
工业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涂层技术的发展,同时,涂层技术的发展也必须适应工业科技的发展。现代涂层技术要在未来的工业中体现出巨大的作用,必须从以下方面做出深入研究和改进:
(1)深化涂层理论的改善和测量仪器的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摩擦磨损的机理,研究涂层在摩擦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在线监测技术,实时监控进行在线监测,形成相关严密的覆层失效评估体系。
(2)研究开发新型涂层材料。涂层材料是制备优良涂层的物质基础,不断开发优良的耐磨耐腐蚀以及不同环境需求的优质涂层材料是保证表面工程强大生命力的基础,开发在表面工程技术加工过程中自形成新材料的功能涂层能够更加显示出表面工程的优越性。
(3)开发多功能涂层。随着工业的发展,许多行业需要特殊涂层,如防滑涂层、隐身涂层、吸热涂层、隔热涂层、导电涂层、催化涂层等,采用激光、高能电子束、离子束等现代先进表面技术的联合应用,制备特殊结构,特殊要求的功能涂层,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4)实现涂层工程的清洁生产。表面工程基本来说是属于节能环保型工程,但某些技术任然存在污染问题,比如涂装、电镀热处理等。研究从设计、制造到运行全过程的无污染的、节约型的、再生的涂层技术工程,也是涂层技术工程一个基本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徐滨士,马世宁,刘世参等.表面工程的应用和再制造工程[J].材料保护,2000,33(1):1-4.[2] 朱子新,杜则裕,徐滨士等.表面工程技术在航空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24(4):65-69.[3] 武洪臣,高巍.航空发动机涂层技术及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13,(9):80-83.[4] 巩水利,高巍,王玉岱等.高能束流加工技术的发展动态[J].航空制造技术,2014,(19):66-69.[5] 张建,杨军,朱浪涛等.超音速等离子喷涂Cr2O3陶瓷涂层的微观组织及其耐磨性能[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35(2):4-9.[6] Anonymous.Vacuum Science;New vacuum science study results reported from H.Tahara et al[J].Technology &;Business Journal,2008.[7] 李霞,杨效田.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及发展[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5,(5):202-204.[8] 徐向阳,左铁镛,刘世参,徐滨士.航空涡轮发动机叶片的表面失效及涂层防护技术[J].航空工程与维修,2000,06:21-23.[9] 倪维良,邵旭东,郁飞等.镁合金防腐表面处理与涂层技术研究进展[J].涂料工业,2012,42(7):75-79.[10] 周永强,李午申,冯灵芝等.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焊接技术,2001,30(4):5-7.[11] 刘耀中.表面工程技术在轴承上的应用[J].金属热处理,2005,30(z1):45-48 [12] 马颖,任峻,李元东.冲蚀磨损研究的进展[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5,01:21-25.[13] 梁文萍,缪强,张平则等.先进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4):72-75.[14] 姜银方.现代表面工程技术[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1.[15] 霍武军,孙护国.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涂层技术[J].航空科学技术,2001,03:34-36.[16] 孙勇汉,张斌,陈礼顺.航空发动机涂层技术研究及进展[J].航空制造技术,2013,09:84-87.[17] 倪维良,邵旭东,郁飞等.镁合金防腐表面处理与涂层技术研究进展[J].涂料工业,2012,07:75-79.[18] Yuandong Peng,Lulu Chen.Research Progress on Insulation Coating Technology for Soft Magnetic Composites[J].Recent Patents on Materials Science,2015,83.[19] 张乐,于月光,任先京,等.钛合金基体上阻燃涂层的研究进展[J].钛工业进展,2008,0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