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浅析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摘要: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对会展、旅游与会展旅游概念的界定,使对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分析会展旅游的特点及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会展;旅游;城市经济;影响
会展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中国会展旅游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国务院[2008]134号文件,要求“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
一、会展、旅游与会展旅游
“会展”,狭义地说是会议和展览的统称。而广义的会展不仅包括会议(Meeting)和展览(Exhibition),还包括奖励旅游(Incentive)和大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广告、交通等行业,是会议、奖励旅游、大型活动和展览的总称(MICE)。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过一年的活动,这些人不会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其根本特点就是旅游者的“异地性”,这与会展及会展旅游极为相似。
“会展旅游”简单的说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国内知名会展专家应丽君(2003)认为会展旅游是由于各种类型的会议、博览、展览等活动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1]。对于会展旅游的定义,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这里采用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
二、会展旅游的特点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在一些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已经引起关注,研究越来越深入,它被认为成为改善旅游业产品结构的一个支点,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动力。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会展旅游渐显繁荣,充满活力与竞争,呈现出以下特点:
1.消费档次高。由于会议人员的费用通常由公司或政府负担,都是因工作带来的旅游,一般不会太计较价格,更重质量,特色、服务等,而且参加会议、展览的人士通常都是有一定地位和职务的人,收入水平高,对产品和服务要求较高。他们与普通旅游者相比,消费档次高,消费能力强,服务要求高。
2.停留时间长。一些会议、展览,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议展览,持续时间长,因此会展旅游者停留时间比普通旅游者要长。根据拉斯维加斯会议及展览协会提供的数字,会议旅游者平均每人在该市停留4.1个晚上,而普通旅游者平均停留仅为3.7个晚上;据香港贸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999年香港普通观光旅游平均停留3.36个晚上,消费4 778港元,而会议旅游和奖励旅游者停留5.1个晚上,消费10 060港元[2]。
3.综合效益大。会展业是高盈利、高收入的行业,据有关专家测算,利润率一般有20%~25%以上。从国际上来看,在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美国纽约及
新加坡、香港等世界著名的展览城,会展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城市繁荣。美国每年举办200多个商业展览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38亿美元。2000年香港举办了60余个展览,240个各类会议,吸引了31万海外参观者,这些人平均在港停留4.8晚,人均消费1.61万港币(不包括参展费用)。
会展旅游的发展还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推进城市市政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如1996年举办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德国政府拨款70亿马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汉诺威成为世界公认的“展览王国”,并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
4.创汇能力强。由于国际性会议和展览吸引的海外客商不仅数量大,而且消费档次高,因此与普通旅游者相比能获得更多的外汇收入。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参展商为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例如即将举办的2010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家达到历史之最,其中有一项就是展示美食的,可以让大家吃到正宗的外国美食。
5.不受季节影响。一般旅游,由于旅游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旅游者的闲暇时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每年的春秋两季,尤其是劳动节、国庆节期间,是中国各大城市的旅游旺季。游客可能会因为天气或其他原因而放弃一次旅行计划。但是会展旅游,尤其是会议旅游,因为他们是在会展或是会议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不会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因此弥补了旅游业的不均衡性,增加了旅游淡季的营业收入,而且还促进了旅馆业等旅游服务行业的稳健发展。会展旅游综合会展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优势而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是会展业优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会展旅游为城市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开发出一个极大的市场。在法国一年举办的700多个国际会议中,巴黎占了400 多个,1998年,巴黎的会展旅游收入就达到了40 亿法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会展之都;2002 年上半年,在浦东召开的各类会议达407 次,游客达734 万人次,使浦东的旅游收入超过15 亿元[3]。这些例子都很好地说明了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会展旅游能为城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城市发展会展行业,一般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昆明市99 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会展期间,参加者近千万人,均告爆满,出入昆明的飞机票、火车票也售罄。大批游客如潮水般涌入,给云南的旅游、餐饮、娱乐、宾馆、交通、通讯等行业带来了滚滚财源,仅前九个月的旅游总收入就达174亿元,同比增长62.45%,旅游外汇收入达2.38亿元,同比增长31.8%[4]。可见会展行业的发展,给会展的举办城市创造了丰厚利润和空前繁荣。
2.会展旅游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会展旅游消费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游方面的消费,而无论是国内数据还是国外数据都已经证明,商务会展游客是不同旅游细分市场中消费支付能力最强的群体。因此他们的消费注入会展举办城市,很大的增加城市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娱乐各个部门的收入,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中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会展经济发展迅猛,现已初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会展经济体系。就上海而言,有40 多个海内外知名国际性会展选择在上海定期举行。上海有四大著名展览场馆,2000 年上海举办了199 场展览会,而APEC 会议更是提升了上海会展业的地位。再看广州,中国最大的广交会每届成交额超过150 亿美元,带来的直接收入是
亿元人民币。有资料称,广州一次大型会展,其投入和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产值之比是1∶10。北京在举办奥运会成功后,发展会展旅游更有优势。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经济的平均拉动系数为1∶9[5]。
3.会展旅游的开展能实现城市产业升级。会展旅游的前提是举办国际性会议和展览,由此而引发的旅游。举办国际性会议或展览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与之匹配,为了迎合需要,必须建造大型的场馆设施,如为了举办2008奥运会,成功的建成了鸟巢,奥运村等基础设施;为了2010年的世博会,上海在浦东建立世博会展中心。这些设施在举办完展览之后,必定会引来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去观光。会展有助于企业了解有关产品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加速技术的传递和流动,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4.会展旅游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会展是最为有效的营销中介。在每个大型会展之前,会展举办方都会利用各种手段大肆宣传,增加其知晓度,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为参展商做了一个宣传,只要在展览期间好好表现,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接触各个行业或市场的众多客户,让他们发现未曾有过的消费品或消费信息,促成大范围、高效率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供给信息与市场需求高密度、低成本,面对面的配置,免去自己花大量成本为自己做宣传。
5.会展旅游的发展能增加社会就业。据统计,在香港每年会展业大约可提供90 000 个就业机会,1996 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10 万个就业机会,获得了145 亿马克的利润及45 亿马克的税收。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计算得知,每增加1 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而在中国,专家预计会展业的带动效应相对弱一些,但无论如何,对于人口密集的中国大城市而言,会展旅游的发展无疑为增加城市就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另外,会展旅游可以与旅游消费券联系起来。发放旅游消费券也是拉动旅游消费的一种方式。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认为,旅游消费券的收入弹性系数为1.88 [6],也就是说,消费者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消费就会增加1.88个百分点,因而“乘数效应”明显。所以可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会展旅游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对其整体规划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就旅游行业而言,会展旅游并非大众产品,但确是旅游行业中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分支;而就旅游产业的功能而言,会展旅游的开展,将最能体现旅游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1]应丽君.关于中国会展旅游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3,(1):10-11.[2]赵春霞.会展旅游管理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7.[3]魏园园.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环境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8,(14).[4]黄远水.旅游资源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87.[5]周爱国.会展营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8.[6]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6
(发布时间:2011-08-25)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客观分析近年来青岛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征以及对全市经济的影响,剖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
1、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市内转移为主。青岛市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大,由于农村劳动力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掌握的技能有限,在青岛市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并且工资待遇较高的工作,加上生活成本较高,使得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向青岛市区周边的即墨、胶南、胶州、平度、莱西等县级市。青岛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五个县级市按现住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为78.4万人,其中市内的47.2万人,占60.2%,市外的31.2万人,占39.8%,市内转移占比超过六成。
2、非农产业成为劳动力转移主战场。资料显示,户口登记地在青岛市内、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38%,商业服务业人员占30.2%,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仅占5.4%。户口登记地在青岛市外、在本市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比更高,为59.5%,商业服务业人员占比为24.5%,两者累计占84%。上述表明,非农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
3、劳动力转移以经济原因驱动为主。青岛市五县级市转移人口中,务工经商占41.2%,随迁家属占15.4%,拆迁搬家占11.9%,这
表明,务工经商的经济型动因是促成劳动力和人口转移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同事,随着用工需求的迅速上升、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的改善以及收入的增加,受此影响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意愿将日益强烈。
4、半数劳动力转移时间在三年以内。由于诸多因素影响,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在参与非农产业活动中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和放弃土地经营活动。他们或是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扶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更有一部分劳动力属于季节性外出。资料显示,青岛市五县级市转移人口中,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半年至一年的占19.5%,一年至二年的占20.1%,二年至三年的占14.6%,三年以内的累计占54.2%。
5、劳动力短缺与农村劳动力剩余并存。在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的同时,还出现了“招工难”问题。“招工难”一方面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沿海地区的薪酬待遇仅在千元左右缺乏吸引力,不少农民工向内地转移就业:另一方面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发展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企业待遇、环境要求更高等,导致其流动性更加频繁,企业员工流失现象严重。但是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客观存在,与我市工业化发展程度不相适应,域城镇化发展要求也有一定差距。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推动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就业和定居促进了我市城镇化的发展。数据显示,我市城镇人口为573.5万
人,城镇化率达65.8%,十年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农村城镇化既包括农业人口项城市转移,资金、信息、产业向城镇聚集,城镇不断发展:同时,又包括城市产业对农业的带动力,农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逐渐融入城市,实现农民城市化和现代化。当前,我市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去农民化”,既减少农民、增加市民。
2、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数据显示,全市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21.7%,第二产业占39.1%,第三产业占39.2%。同时,随着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经济构成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4.7:49.9:45.4调整为
4.9:48:7:46.4.返乡农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发生了职业转换,他们从事的行业五花八门,有养殖、工业、将主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由于有打工的经历,观念有所转变,思想比较接访,视野比较开阔,他们积极、主动地从事经济结构调整,并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产业。
3、促进了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通过劳动力转移,激活了农村经济。2010年县域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五县级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为45.9%和27.2%,同比分别上升0.8和0.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550元,同比增长14.4%。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跨区域流动,使农业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可能。一方面,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一旦有了较为稳定的职业,一部分人就要求将土地转包出去,使得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成为可能。另一方
面,近年来也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现象,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为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军者。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层次偏低。青岛五县级市按现住地转移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择业观点,而缺乏职业素质则直接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大批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只适合从事以体力为主、技能较低的传统工作,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大大增加,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
2、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制度、生育制度都存在明显的二元性,阻碍了农村拉动动力转移就业。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就业和生活等方面都受到歧视,就业渠道较窄,一般只能进入一些以体力劳动为主、规模较小、工作条件差的非正规部门就业。他们大多从事“脏、重、差”简单工作,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行业,使得他们难以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处于就业和收入分配的较低层次。这种经济、人格上的不平等,极大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盲目性。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迟缓,信息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信息平台难以发
挥应有的作用。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一是自发式选择就业: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就业:三是通过亲友介绍就业:四是通过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就业。农村劳动力获取就业信息主要来源同乡、亲戚、朋友,政府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充分,表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转移的无序性和就业的不稳定性。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较高。转移成本包括外出就业的交通费、劳动培训费、职业介绍信息费、房屋租赁费等。为了参与竞争而投入的教育费以及找工作的中介支出,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民而言均是较高的成本。另外,劳动合同、保险制度不健全和一些私营企业的风险道德问题,导致工资兑现、因工致伤的医疗及保障方面的较大风险,使劳动力转移的风险成本增加。
5、小城镇吸纳转移就业能力较弱。数据显示,青岛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十个重点中心镇平均人口规模为5.2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的仅有3个,城镇载体功能和带动作用不强。小城镇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保障跟不上,难以解决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就业问题,从而导致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迅速转移。
统计科
2013年5月30日
第三篇: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影响分析(王坤)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的经济影响分析
王 坤
[摘 要]体育赛事的经济影响是指由于举办体育赛事而给举办地带来的除非市场价值以外的净经济变化。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影响表现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吸引投资和旅游;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人力资本水品;对举办城市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体育赛事 经济影响 基础设施 人力资本
举办体育赛事是提高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所谓体育赛事的经济影响是指由举办体育赛事而给举办地带来的除了非市场价值以外的净经济变化。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举办某一赛事,特别是一些重大体育赛事,势必会有一些新的资金流入该国家或地区,并在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循环,从而对举办地的经济产生影响。
有些学者将体育赛事给举办地带来的经济影响分为3个层级,即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引致影响。其中直接影响是指由赛事给举办地带来的新的资金流入对当地经济产生的第一次影响,这些新的资金主要流入到了宾馆、餐饮、交通、中介服务等服务性的行业和部门;间接影响是指由于以上直接影响的结果而给举办地经济产生的影响,例如宾馆饭店从本地区的供应商购买实物和服务时,这些购买者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额外的经济增长。引致影响是指由体育赛事而引起的本地区居民收入增加后,居民将部分增加的收入又在本地区经济系统中消费,从而对本地区经济产生的影响。体育赛事的间接影响和引致影响通常也被称为二次影响。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地经济的影响。
一、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兴建。因其不仅要有高规格的体育比赛场馆,同时还要有高度发达的交通、通信等配套设施。广州市为举办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投资120亿元人民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珠江大桥、全封闭的环城高速公路、新国际机场等;在环保方面也投资50亿元,使得广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外,2010年广州亚运会,总投资约2200亿元,对城市的市政建设进行了改造,在城市的绿化上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对城市环境和设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善工作,同时加快了一批标志性品牌的建设,提升了“广州美食园”、“岭南酒吧街”等特色旅游资源。
二、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吸引投资和旅游
对一个城市来讲,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完备只是促进城市竞争力的内因,而宣传城市、营销城市,树立良好的城市品牌,是促进城市竞争力的外因。体育赛事影响举办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方面就是宣传城市,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提升城市的形象。体育赛事通过大量媒体报道、直接观看赛事的旅游者的口碑效应、城市的直接广告、不同的赛事,以及组织者或城市政府结合体育赛事进行的一系列城市推介、间接知情者的形象传播等宣传城市。所在国或者所在城市的投资环境会通过体育赛事媒介从正面或侧面展示出来。此外,现代大型的体育场馆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宏伟、新颖别致的体育场馆,成为城市的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和“水立方”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型体育赛事将会极大地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与体育经济关系密切的旅游业、商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行业,对它们有
着明显的拉动和激励作用。举办大赛需要新建大量的场馆、酒店,而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这就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从而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00年悉尼奥运会就创造了10万人次的就业机会。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带动了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也加速了我国西部开发和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动北京商业旅游、金融、保险等达到新的水平,会展、信息服务业也获得较大发展,2008年共实现增加值39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600亿元的增加值。另外,举办体育赛事还能促进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营销方式、服务技术、经营理念等将逐步与国际接轨,服务水平和质量将得到明显提高,信息咨询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行业规模迅速壮大,比重将明显提高。
四、提高人力资本水品
当前,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等特点。根据目前人口增长速度,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也就是说,未来10年,我国只有妥善解决就业,增加人力资本,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可以保障在2020年之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加深时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投资既是项投资,也是“人的发展”的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急切需要经济发展的国家,理清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全民健身的实施无疑是缓解老龄化的重要调节器,而举办大型赛事更是把全民健身这个口号贯彻落实的最好契机,大型赛事所起到的带动作用是任何大力宣传都替代不了的。拥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将成为中国社会未来经济发展的很大筹码。
五、对举办城市的负面影响
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首先是交通拥挤问题。据“广州道路交通状况公众评价调查”显示,35.9%的广州市民对交通不满。其次是物价上涨问题。赛事期间,综合的消费能力大大增强,企业就会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提高相关产品的价格,可是价格的提高在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负担。再次是破坏环境。赛事期间,很多游客观看体育比赛之余,还很有可能到举办城市的旅游景点观光游览。但景区容量是有限的,所以游客的急剧增加会增加景点的负荷,同时也会对城市资源带来严重的威胁。另外在赛事期间,游客会不可避免地制造生活垃圾,城市交通的频繁使用也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和废气,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将造成极大的破坏。最后,体育场馆利用率低,在体育赛事结束后大部分国家都会出现大量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主办城市为大型赛事耗巨资修建的大量体育设施和场馆在赛事结束后很多被闲置甚至废弃,更有甚者还会对部分场馆进行拆除,变卖废旧建筑材料。体育设施的闲置是众多大型国际体育设施赛事后的普遍现象,比赛后遗留下的体育设施大量闲置、维修保养费用昂贵等也是极为需要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霍德利.体育赛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23)
[2]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综合影响框架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1,(1)
[3]李南筑,姚芹.体育赛事评估:评定价值、创造价值[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4)
第四篇: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
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摘要
旅游广告媒体在旅游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成为了旅游产业市场的标志之一。此文章通过查阅与回顾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产品推广及广告媒体的研究与理论,系统地分析了旅游广告媒体的一些特点,以及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所产生的影响,为旅游产品的推广进行媒体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支持。此外,对旅游广告特点系统的分析,是进行旅游广告效果的实验假设与实验验证的基础。
关键词:旅游广告媒体
旅游推广
销售
绪论
在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使得促进了国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旅游产品的生产企业,他们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借助了媒体广告来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吸引许多顾客。旅游产品通过广告的形式来进行宣传与推广,成为了旅游产业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们渐渐将旅游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有许多人会选择出去旅游后,旅游广告也逐渐从一种普通的商品广告中脱颖而出,成为专门的广告分类,因此,针对我国目前旅游市的特点和现状,研究媒体广告在旅游推广中的应用,是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课题。1.1 旅游广告的意义
旅游广告作为旅游企业投资发布为推广旅游产品的一种重要手段。旅游广告主要是指由旅游企业出资,通过各种媒介进行有关旅游产品和旅游信息的有组织有说服力的信息传播。旅游广告主要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一些大家经常观察的到的媒介来推广旅游产品,并且又在这个基础上运用了各种宣传手段,从而使得旅游产品更加热销、热卖,也有效地帮助了旅游企业从中获得了很大的经济利益,也让旅游者们更好的了解到他们想要去旅游的地方。1.1.1 旅游广告的重点内容
旅游广告要求广告制作人宣传的广告一定要有特点并且可以抓住人心,还一定要紧密结合旅游产品的特点和特性,没有特点的广告是不会被人们所注意到的,所以为了要脱颖而出,他们运用了通过有形的视觉效果和宣传人员的解说,以迎合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为目的,有效的把旅游产品推广出去。在形象地表现旅游产品时,该怎麽突出旅游产品中隐藏的无形服务的价值,如何展现旅游产品中的文化渊源和形象的内涵,如何诱发起大家的旅游需求并促进他们最终采取行动,应该成为旅游广告人重点要考虑的内容。旅游广告的主要特点
作为一种分类广告,旅游广告具有一般商业广告的各种特点,如目的性、时效性、形式多样和内容广泛等特点。它频繁的出现在电视,报纸,等一些大众化的传播媒体上,另外,由于旅游产品在生产、销售、推广及消费中的特点,又决定了旅游广告还具有有别于一般商业广告的其他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广告传媒与旅游产品的互动
旅游产品的热销还需依靠广告传媒,这就是需要他们的互动了。“互动”这个词是发生在双方或者是多方人之间的复杂特性。有人指出,互动的核心概念就是“信息的控制”,也就是主动接收信息的人,对信息的控制。还有一种人际互动是指信息的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沟通,也就是他们之间的互动性,人们通过和广告信息的互动可以发现他们参与的程度。之所以需要竞争,是因为实际考察发现第一次提出广告互动性和顾客投入的程度的关系,先提出这一点的地方,来的人会越多,而且顾客在与广告商进行信息交流的要求越高,沟通的也越顺畅,广告的互动性就越强,因为只要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越多越真实,他们选择这边旅游的几率就会越高。
我们在市场营销中学到过,较为复杂和花钱多的决策往往凝结着购买者的反复衡量,而且还包含许多购买决策的参与者。对此说明了,旅游产品是相对下来比较高卷入的产品,而且当前我国旅游的消费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必需品。要去旅游的人在决定要旅游之前,他会反复的收集信息,并且整理起来,进行一个对比比较,还要一个个筛选,最后再做出他们的决定。在他们准备出发去旅行的时候,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因为他们对目的地非常的陌生,会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们会向有经验的人交流,就针对这点,旅游广告就能与之互动,提供充足的讯息使他们能感觉这个地方相对来说他们会很熟悉,帮助他们加深对这个旅游产品的认识,更好的作出决定,享受旅游的过程。2.2 旅游产品决定了广告信息的立体化
旅游产品包括了很多东西,比如各种旅游地点的美丽景色和一些接待旅客所使用的设施,比较重要的还是一些以接待为主体的无形的服务,它涉及到了许多旅游组织者和一些旅游景点接待部门还有很多方面的服务人员。一些旅游产品的总体综合性质,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决定了旅游产品在推广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信度是非常的高,它要求了做广告的人能够提供立体化的信息资源,例如,旅游地的景区、交通管理、所有的餐饮住宿又或者是购物方面等一些接待的信息,它还得必须通过不同形式的信息,向一些旅游者提供信息,例如,旅游的常识、景区的优势特色、还有附带的历史文化、遇到危险时的应变求生能力等相关知识,丰富了一些旅游者或者想去旅游的人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的达到享受旅游,审美旅游的效果。
2.3 旅游所消费的性质能决定广告的个性化
旅游消费是一种体验型的消费,由于旅游者、旅游服务人员还有当地的居住人民他们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一种体验的消费,使之受到情感因素影响比较强。旅游者所表现出的消费行为还有旅游体验,决定了旅游广告具有很强的个性化。旅游市场必须针对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广告所给人带来的感受,采取不同的策略和形式,充分的体现了旅游产品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就是为了吸引爱好不同的旅游者。随着许多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旅游广告也将个性化更加鲜明,广告的制作还有发布也将更加的响个性化发展。2.4 异地旅游体验决定了广告丰富的多面性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所进行的异地观赏和愉悦的体验活动。旅游活动的异地性会影响旅游者的旅游知觉,一些异地所带来的文化、民俗风情、生活习俗、陌生的环境等都会给旅游者带来一定的陌生感、不安全感和好奇又奇怪的感觉。这就要求旅游广告在推广这些旅游产品时,要把这些没有安全感的旅游者的旅游欲望都激发出来,同时也要消除旅游者对异地文化的戒备和排斥,作为广告所要注意的重点。广告必须结合情感的号召和理性的介绍,一方面利用人们喜欢一些美丽又舒适环境的心理,制作出能诱发旅游者旅游欲望的情感广告,另一方面,通过许多相关渠道可以清楚的向旅游者提供很多有用真实的出游相关信息,帮助旅游者消除出行的疑虑和担忧,应对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丰富的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广告宣传,从而更有效地推广旅游产品和旅游的形象。旅游广告在旅游方面推广的分析
根据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活动也渐渐的变多,它也在逐渐的扩大,现在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规格模式,还有一些广告媒体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目前旅游广告对媒体的选择和运用还有它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3.1 电视广告
电视广告是色彩绚丽,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表现产品,具有很广泛的覆盖范围。电视广告是通过运用不同的拍摄手法和广告的创意,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的情节片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更容易被观众们所接受和记忆,是旅游地形象宣传的最佳表现方式。目前,在旅游推广中较多地运用了电视广告的是对旅游目的进行概括性的形象宣传,通过一般片长在一分钟到两分钟左右的电视广告片,从视觉上生动地展现了旅游地的形象和旅游概念。比如在很多地方的电视台所发布的“杭州西湖美景”、“人间天堂,山东烟台”等旅游地的形象广告。当前,关于旅游的专题片、旅游的专题栏目、旅游的电视杂志等是比较流行的电视广告形式。这种广告通过节目主持人或参与者的亲身体验,向观看此节目的观众们展现了旅游地的“食住行游购娱”,形象的将游记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模糊了所谓的串通电视广告劝服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旅游广告的互动效果。现在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的地方电视台,都纷纷推出各种形式的旅游节目或者是电视广告。但是电视广告的保存时间比较差,加上制作、发布费用又特别昂贵,加上一些接受人群目标不明确等因素,旅游企业应慎重考虑,需要结合旅游产品的级别、档次和在市场中的前景考虑广告的制作与投入,以及选择广告媒体的级别等。3.2 互联网广告
1967年,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首次使用了“新媒体”这一种用词,因为这一次的出现,激发了新媒体广告的研究和流行。新媒体主要是指以网络技术、光纤技术为基础开发的具有双向沟通的互联网、图文电视、卫星电视等。互联网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在国际上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新媒体的传播具有两面性、信息立体化、表现形式多样化这几种表现,并且信息传播的无边界性、多方向分散性的特点,是大众传播媒介所没有的优势。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所喜爱的方式,而这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天生具备的优势,恰恰符合了旅游广告传播所需要的特点,因此,互联网肯定会成为旅游广告应用的最佳媒体。1994年美国公司在hotwired上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广告,从而揭开了广告发布的新篇章,网络广告作为一种广告形式正在迅速的发展,遍及到了世界各国。网络广告的双方面沟通,“一对一”交流,用户驱动等性质和特点,使网络广告在形式上发布上都模糊了信息与广告的界限,更进一步地实现了广告商与观看用户的互动,向用户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立体化的、直接的信息,有效地满足了不同观众所提出的一些不同的需求,实现了广告的个性化。网络广告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完全符合了旅游广告信息和旅游市场教育的诸多要求,肯定会成为旅游广告的最佳发布形式。
此外,网络中其实存在着很多各式各样的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一个通过网络以在线的方式提供人们围绕某种兴趣或需求集中进行交流的虚拟空间,具有共同的特点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虚拟社区为旅游广告的发布提供了非常多的梦寐以求的用户资源。网络社区的人们一般都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是相似的需求,信息传播方式与人际传播非常相似,信息交流不存在绝对的权威传播者,它更容易在人们之间形成信赖感,从而大幅度地增加了信息的说服力。虚拟社区所提供的一些共同特征提高了广告的针对性和广告信息对目标的到达程度,使广告商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的及时更加的顺畅,有利于旅游企业建立更加详细的客户资料数据库,了解旅游者的心理,把握市场动向。
总而言之,网络广告的特点是普通的传播媒介所难以相比的,针对旅游和旅游广告的特点,网络将成为旅游企业发布广告宣传的最佳媒体,也是主力,旅游网络广告结合不同形式的旅游介绍、游记等辅助信息,将使旅游广告更加的丰满并且更加立体化。随着网络建设和网络信用平台等相关设施和政策的完善,网络广告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广告媒体,成为旅游推广的最佳选择。
第五篇: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1)、造成环境污染
1.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一是旅游资源开发时,旅游交通的建设若规划不当,如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地随意采石砍树等,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的协调完整性。二是在旅游食宿措施的建设过程中,水、电及其他能源供应的絮乱,费水、废气、垃圾的处理不及时等都可能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
2.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上。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方面。直接污染是指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产生的污染,如旅游者留下的生活污水、粪便以及乱掷垃圾、废瓶、废纸、罐头盒等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间接污染主要还是大气的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到风景区的载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中四处弥漫。这种废气不止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西南与中南地区的酸雨危害面积大,已经使一些地区的树木枯死,环境质量下降。
3.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少旅游地超负荷接待游客,或乱建滥造旅游措施,而使得一些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或独特、协调的自然、人文景观遭受破坏。因游人乱刻乱画,随意触摸文物,随意丢弃废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文物古迹的破坏,更是不胜枚举。如在故宫的宫墙、石板走道、各类门栏上,在泰山的摩崖石刻上,在古老长城的城墙、城楼上,都留有游客不文明的印迹。
4.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的退化。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迎合旅游者猎奇的需要,各旅游区多放弃传统文化的社会、精神意义及艺术含义,随意改变其传统艺术设计形式,使传统文化粗糙、简单地舞台化、商品化。传统民俗、庆典活动等再也不按特定时间、地点、方式进行,而由“旅游需求”随时随地举行,仿佛其存在基础是旅游者需求而非当地的社会生活。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制作转向面对大众市场,机械批量生产,并逐渐走向粗制滥造,失去传统的艺术形象和价值。
5.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者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旅游者消极颓废意识和生活方式,极易使部分旅游区居民失去纯朴的美德,诱发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欲望,从而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旅游供给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和旅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就旅游供给一方而言,旅游作为污染源与工业污染源有共同之处,即以旅游服务设施所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碴)和布局不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为主。
(2)旅游对环境的污染来自两方面,即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旅游需求一方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在旅游者的流动和暂时停留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表现为:大量人口的涌人带来拥挤、混乱;人的破坏性行为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大量人口的践踏使土质变化;大量人口的暂时停留带来趁出以往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人群的集中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从旅游者角度分析旅游污染环境的途径可以看出旅游作为污染源存在着不同于一般污染源的特殊性。
(二)、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总是需要开发自然资源。许多开发活动对环境是具有破坏作用的,而健康有序的旅游活动,可以实现部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的破坏。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的开展(1)、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如合理规划、健康发展的旅游业可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达到减轻污染排放的目的。有的农业地区退耕还林,退木还草,退田还湖,转向发展旅游,一方面使当地农民获得同等或更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保护了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2)、提高目的地环境质量
显然,旅游业的开发基础之一就是拥有优美、高质的环境,任何旅游者都不希望前往个生态环境很糟糕的地方旅游。旅游者内心深处对纯净的空气和水质、优美的环境和生态、绿色的森林和大地的向往客观上督促旅游开发经营者规范其旅游开发方式,提供高环境质量的绿色旅游产品。很多旅游开发项目,如在旅游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养花种草等,都意味着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上升。(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旅游的发展既能改善地方的基础设施,如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道路、通信、用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又可以促进当地休闲娱乐、景区景点、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建设,从而使地方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地方人居环境得以改善。(4)、保护环境、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
良好的环境、独特的自然资源、珍贵的文物古迹,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提高他们的满意程度,许多风景区、野生动物区和历史文化古迹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非常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在目前我国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国家拿出大量的财力进行旅游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旅游接待地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还有很大困难。旅游业收入丰厚,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可以筹措到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又可以投入到旅游环境建设中,从而使风景区环境优化,野生动物区收到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得到维护、恢复和修整。(5)、美化目的地人居生活环境发展旅游业客观上还见推进目的地土地绿化和环境净化,最终达到美化人居环境的功效。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可以促进植树造林、开发园艺项目或设计建设生态化建筑,目的地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也能得到有力的控制。例如南京夫子庙景区,有著名的秦淮河,明清时期的“金陵四十八景”多数都反映了十里秦淮“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历史文化。许多年来秦淮河水质低劣、污染严重、两岸民居破旧,有负盛名。近年来该地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尤其重视自然环境的恢复和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实施污水截流、河道整治、生态护砌、两岸民居改造等工程,谋求秦淮河的绿化、净化和美化,河岸的南京市民重新体验了秦淮碧水带来的美好生活环境。
2、强化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部门、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同时旅游业的良好运行也促进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部门、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各方的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环境是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条件。旅游开发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是目的地民众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在体会到良好的环境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后,目的地民众的环保意识会空前增强。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是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对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环境感到厌倦后对陌生环境的一种向往。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目的地良好的环境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美化环境与提高生活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树立环保意识,注重环境保护。事实上,近年来流行与世界各地的生态旅游使旅游者有了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然环境是美的源泉,是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从而在感受自然、得到审美愉悦过程中,更加珍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约束自己的旅游行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旅游经营部门在规划和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也不断意识到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也会采取种种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在旅游规划中事先就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并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理念逐渐得以树立和贯彻。
(三)针对旅游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提出以下保护对策 1.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1)、治理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对于已遭污染的旅游生态环境,无论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业还是非旅游业的.为了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区域应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适应从根本上治理.如旅游区的污染工厂要坚决搬迁,旅游区禁止发展污染工业等。
(2)、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现有旅游区和开发旅游区,若旅游生态环境的某一部分已遭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美学特征.则应对该地区进行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若旅游区山青水不秀,则应治理水,若水秀山不青,则要治山。在治山时,还要根据山地的环境特征,该种树则种树,该种草则种草,该栽花则栽花,使这些树、草、花能有维护稳定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有据旅游观赏价值。(3)、应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避免旅游生态环境遭旅游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污染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破坏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时,应适度控制旅游生态容量。
(4)、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自然界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突发性破坏,人类目前只能部分预测,不能避免。但对于缓解性的破坏,却可通过一定的措施,减缓其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的异地移植保护、人工植树造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