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控制(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12:4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控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控制》。

第一篇:传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控制

传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控制

传销——利用诈骗手段高额敛取钱财的犯罪行为,已经成为了世人唾弃的欺骗行为。其发展方式多变,诈欺手段高明,敛收的钱财数额巨大,在国内外的法律中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它主要利用受害者想一夜暴富、一举成功的心理高额榨取受害者。传销在进行活动时采取上课的方式对受害者进行洗脑,对其灌输通过传销可以发财的思想,宣讲内容大多是一些不需要成本的发财的机会,让受害者乖乖的掏出自己的钱财交给高管人员,再让受害者进一步洗脑,让其利用自己人脉关系发展自己的下线,一步一步的将受害者教唆成为一个骗子。却不能得到丝毫的利润,想着去发展自己的下线,想着去坑蒙骗取自己身边朋友亲人的钱财投入传销组织高管的腰包。导致了很多受害者丧失了自己的钱财,更严重的还有受害者妻离子散,家庭破碎,还有受害者因为不能遭受打击而走向轻生的道路。这是社会的毒瘤,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错误。

最初是由一个叫威廉·派屈克兴起的,其主要的方式为拉人头,以欺骗的手段来骗取钱财。现在的传销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通过发展人员销售商品,打着商品的幌子,发展下线,购进一批廉价的劣质商品谎称是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天价商品,卖高价,获得高额的回报;

二、通过发展人员再发展人员,索性不卖商品,直接利用受害者想要暴富的心理,发展下线,收取最基层的高额入门费;

三、利用互联网连接一个网络进行高额诈骗;传销手段还有很多,层出不穷,复杂多变,其主管人员疯狂的敛财行为和贪婪的心理让人感到无比的痛恨。国家曾经出台了禁止传销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了直销,严重打击传销,但是社会上种种的传销网络却依然猖獗,仍然有很多人还要以身试法,还有更多的人上当受骗,由传销引发的系列悲剧还在上演。

受害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一些想要成功的但目前又无所作为的人,想要通过走捷径来谋取成功。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传销人员就恰好钻了空子,谋取受害者的钱财。有的受害者本身就没有什么钱,交了高额的入门费用后就没有钱财了,走向一条贫困但是仍对传销组织抱有很大希望的生活。

因此,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打击传销,解除传销这个社会毒瘤必须做到:

一、加强社会公众的道德文化建设,只有道德上去了,社会上就没有人来进行传销活动了;

二、要改变社会公众意识,树立成功不能走捷径,一夜暴富决不会发生的理念;

三、国家法制机构应该加大对传销的打击力度,严防死守,坚决打击传销活动,对进行传销活动的人员加大刑法处置;

四、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关注度,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民众生活幸福度。如果做到以上的几点的话,传销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干扰我们生活,同时我们自己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崇高的理想,对自己对社会要抱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二篇:关于安全的作文:社会问题引发的思考

关于安全的作文:社会问题引发的思考

漠不关心社会问题的人,就跟遇到海难时救生艇的某些人一样,艇的一端有个洞,他们坐在艇的另一端,看着那端的人在竭力舀水以免沉没,其中一个人说:“谢天谢地,幸好那个破洞不在我们这边。”

其实,坐在同一条船上的人,只要船的一端进了水,那么整条船都会沉没,无论坐在哪一边的人都不能幸免于难,所以,对于社会问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帮助正在受难的一方,一定不能袖手旁观,因为古语有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否则,后果将是与受难的一方一起遭受灭顶之灾。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冷漠与愚蠢。其实,这个关键时刻,帮助别人就等于拯救自己。这种幸灾乐祸的现象,反衬出一个更深刻的道理:人不能为了一时的安全而庆幸,要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并防微杜渐。我由此还想到当今社会问题中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发生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故之后,政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也许他们是不担心自己的处境,但如果有一天,他们的亲戚好友遭到问题食物的迫害时,他们会有何感想呢?

面对社会问题,我们应该顾全大局,要知道,一时的安全和庆幸,换来的可能就是灭绝性的灾难。为了迎接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有忧患意识,尽最大的努力杜绝可能发生的危险。

第三篇:留守儿童教育缺失下引发的社会问题初探

留守儿童教育缺失下引发的社会问题初探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了跨领域的人口迁徙,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找出留守儿童教育缺失下引发的社会问题,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学习问题

1.学习目的出现困境

(1)学习目的不明确: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不明确,即他们只知道要学习却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也有很多孩子表示是父母让自己学自己就学了,没有考虑那么多。这个问题的存在很大部分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对孩子学习目的和人生目标的指导,更多的时候只能要求他们要好好学习,造成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学习目的偏差:相对于不知为什么学习的孩子而言,这些留守儿童都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父母因自身长期在外,缺乏对孩子的照顾,心理产生亏欠感,因此极力在物质上弥补,所以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好好读书,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将获取物质奖励作为学习的目的;还存在一部分儿童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挣钱学习、有的为了混文凭学习。这些目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孩子好好读书,但无法激起他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2.学习态度不端正

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较端正,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无所谓甚至是厌恶的情绪,不把学习当回事,甚至有学生不愿意去学校上课,存在厌学的心理。对于不喜欢学习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年龄偏小的儿童理由多为老师很凶,作业太多等,而年龄偏大的一些学生解释为反正成绩也不好,没心情学了,或者是老师对于留守儿童过于忽视和冷漠使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也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抱有无所谓态度。

3.学习监督不力

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因此,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家校联合效果更好。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联系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代理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方式、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对于调查中绝大多数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情况,监督效果就更差。隔代代理监护人往往年龄太大,身体虚弱,没有精力管理孩子的学习,而且现阶段大多数隔代代理监护人是文盲,没有文化知识,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监督和指导。因此,他们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学习方面的事有学校管,自己可以不管或想管也力不从心,因此也就产生了留守儿童学习上监督不力的问题。

4.学习环境较差

父母外出务工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有很大影响。总体来看,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还是较差的。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时间减少,自己要洗衣服、做饭、干农活等甚至还要帮忙照顾爷爷奶奶,这占去了他们不少时间。有的留守儿童由于代理监护人监护不力,加之自控能力差,在课余时间里,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参加各种不良活动,而耽误学习。如今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盛行,更是对这些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不少孩子沉迷其中而荒废学习。

5.学习成绩偏低

总的来说,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处在班级的后面位置。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代理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时留守儿童因想念父母等原因也无法专心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整体看来,父母在家的孩子成绩比留守儿童相对更好也更稳定。

(二)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 在中小学违纪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他们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等。

2.存在厌学情绪,自卑心理较为普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占很大部分;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张同学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每个月父母给他的零花钱是20元。这些零花钱,他除了买零食,就是上网玩游戏,为了上网他经常缺课,现在就连爷爷奶奶无法管教。

3.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留守孩子难以将心里的事情向父母诉说;同时留守儿童与代理监护人之间存在着代沟,思想上不易产生共鸣;他们较少的与外界人群进行沟通等等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的状况;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严重阻碍学校及家庭的教育,学习成绩上也很难提升。

4.仇恨心理萌生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很少关怀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及情绪状况;少数几次回家探亲也只是训斥孩子,这使孩子产生对父母的仇恨心理,如此一来,对于留守儿童家庭的现在和未来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家住南林村六组,在南林中学读八年级徐梦婷表示她痛恨不关心自己的爸爸。徐梦婷的父母自她5岁那年一直在外工作,现在在浙江,很少回来看她。母亲每半年回来一次,而父亲几乎没有回来过。父母打电话回来询问家里的情况,多数时候都在她上学的时间,她很少接到。有心事想和父母说,但祖父母在身边和父母不好讲,祖父母不在身边时,电话被锁在房里,她又打不了。她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学校放假,她和哥哥一起去父母那里住。一天父亲生气了,赶她和哥哥走,把她和哥哥的东西扔出去,说不要他们了。而且父亲常年在外,几乎见不到面,而即使父亲回家来,也是不关心她,同桌吃饭也不和她说话。现在问她是否期望父亲回来,她说:“爸爸回不回来,无所谓!”接着又说:“父亲也不理我,他说他不要我了!” 父亲的冷漠让她失去了对家庭的热情,而且,留守儿童可能会把父母的冷漠发泄到身边人,包括照顾他们起居生活的在家老人,这又进一步伤害本来已经脆弱的家庭。

(三)安全问题

1.留守儿童易受到歧视和欺负 一般孩子都存在依赖父母的心理,而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少了依靠往往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在留守儿童仅仅依靠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照顾,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在同龄人中,留守儿童经常被欺负,而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又不会跟家里说,如此同伴更加肆无忌惮地欺负他们,长久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湄港村七组初二学生程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姑姑介绍,他父母长期在浙江省台州市打工,他自身性格比较内向,所以初中的同学会欺负他。程相的同学甚至直接伸手到他口袋里掏钱,他也不敢反抗。程相寝室的洗漱用品被其他同学“借”走,甚至一“借”不还。另外学校较差的住宿条件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这些客观因素都间接的影响着程相的学习和心理。不仅同龄人会欺负留守儿童,有些成人也会欺负这样的留守家庭。因为多数留守家庭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力量较弱,不免会受到一些社会青年和流氓之类的欺负。

2.安全隐患潜伏

(1)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留守儿童与同伴外出玩耍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预防安全教育和监督更容易发生溺水等意外事故。问卷反映达到142个留守儿童喜欢外出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而我们对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的问卷中,发现31%的家长会偶尔关心孩子课余时间的活动,高达70%的代理监护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督意识薄弱。留守儿童与朋友出外玩耍的高比例与家长对孩子课余活动的关心程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凸显了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除了家长的原因,农村特有的环境也会造成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发生。农村没有诸如城市宽阔的柏油大路、购物中心、少年宫等完备的基础设施供孩子课余时间活动,更多的只是青山、河流、田地等。因此农村儿童往往穿山越岭玩耍,夏天会在河道里游泳。没有家长必要的安全教育和照看,留守儿童比其他同龄人更容易发生意外。

此外,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多为山区,有些地方存在土质疏松等现象,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洪水等危险,对于缺乏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而言,在上下学途中以及在出外玩耍中遭遇危险的可能性要大大增大。

(2)安全监管受到阻碍:撤乡并镇、集中办学,使农村儿童存在上学偏远的困难。路程远,孩子上学至少要半个小时甚至更多。路上的交通情况、天气状况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而且路程的遥远和自控力差更让学生有机会逃学去玩耍。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他们年纪大而有心无力,管不到孩子在学校和上下学的情况。在南林桥镇青垱村,鲁建平每天要走差不多一个小时到港路中学上学,路程遥远。采访中,他妈妈介绍,鲁建平每天早上出去,和同伴一路玩过去,有时候还会逃课去上网,家长完全监督不到。而学校也无法照顾到学生不在校时的安全,因此就形成了学校和家庭互相指望而事实上安全监督完全空缺的局面,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安全也存在很大的隐忧。

(四)思想道德问题

1.留守儿童思想容易追求极端。

因为特殊的家庭环境,这会使留守儿童产生两种极端的思想。生活的贫困、缺乏父母的最直接的关心会使他们努力通过其他方面来证明自己,例如他们会努力学习,希望成绩能够比其他同学都好;或者,生活的贫困,父母长期在外,会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走向另一种极端,应付学习,性格内向,对周围不闻不问。前面一种态度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能促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争取未来幸福的生活。后面一种态度是孩子的消极表现,处理不好还会导致留守儿童结识不良朋友、染上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道德意识薄弱,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

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道德意识养成时期,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大部分留守儿童已形成基本的道德意识,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仍有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在道德行为方面的严格要求和部分代理监护人的娇惯和放纵,往往怕苦怕累、贪图安逸,这使得艰苦锻炼、积极向上的品性得不到发展,在品行方面难以克服一些恶习:吸烟、偷摸、赌博、打架、迷恋网吧和游戏等,他们行为上的过错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久而久之会出现厌学、弃学心理,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较差。

由于现实的各种原因特别是缺少父母的亲情和引导, 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往往比较淡漠,导致在此意识指导下的道德行为存在不足,部分留守儿童的不良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爱撒谎、骂人;乱花钱、不知道勤俭节约;喜欢打架惹事;不知道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做出有违道德和法纪的事情。

4.传统道德缺失,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扭曲。

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孩子而对孩子产生负疚感,因此希望对孩子进行物质补偿,对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总是尽力满足。这对某些留守儿童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导向,以为“金钱至上”“钱可以弥补一切”。同时孩子的零花钱增多,使用金钱的自由度也提高,容易造成孩子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人生观,养成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丢失,客观上也使得部分留守儿童迷恋网吧游戏,导致荒废学习。

第四篇: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引发的社会问题

曾薇1090101034社工二班

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引发的社会问题

摘要:流动人口是一种广义迁居人口,利用四普资料抽样数据和1995年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本文研究我国人口流动分类和原因,流入流出地的分布,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婚姻状态、文化、职业分布等,以及人口的流动对社会造成的问题。

关键词:人口流动,社会问题,流入和流出。

流动人口是指往来无定,行踪无影、川流不息的。我国的流动人口,特指人们为了追求一种新的价值观,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和工作环境,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一种以流往城市或城镇为主要流动地,以寻找工作机会或改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准”迁移活动,和迁移不一样的是,他们是不改变户籍的“人户分离”人口。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比人口迁移更为普遍和经常,流动的人口不能称为移民。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在考察中国的流动人口问题时,我认为,还必须注意近几年来日益显现的一些新变化:

1.流动人口的数量规模持续扩大。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来自乡村的流动人口估计在1.4亿人到1.6亿人之间,其中异地流动的劳动力在1.2亿人以上;城市流动人口(不转城市户口的市民异地就业或生活)无统计数据,但估计至少占城市人口的5%以上约2000—3000万人左右。上述合计约1.8亿人左右,即全国有近15%的人口处于流动状态。不仅如此,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还在持续扩大。

2.流动人口的结构日益复杂化。过去的流动人口基本上是农村人口,现在扩展到城市人口;过去流动的基本上是劳动力,现在扩展到未成年人及未就业人口和退休人员;过去基本上是个体流动,现在举家流动(未成年子女)的现象在增加;过去流动人口主要是壮年劳动力,现在主要是青年人,尤其是农村青少年正在成为中国流动人口中的主体。

3.流动人口的流向走向多元化。过去是单向的农村流向城市,现在则扩展到城市之间的互动及城市向乡村的流动,是双向或者多向的流动。

4.流动人口的追求不断向上攀升。过去的人口流动一般基于务工创收,以单纯的经济利益为目标,现在的流动人口在继续追求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开始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及要求平等享受当地人的权益;过去乡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不以成为城市人为目标,现在的流动人口则开始要求平等地融入当地社会。

5.流动人口维权意识在逐渐觉醒。由于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的权益受损现象严重,其自身的维权意识也在急剧增强,通过罢工、上访、诉讼乃至极端的方式来寻求维权的案例在增长;同时,流动人口关注的也不再仅仅是经济权益,还包括社会保障权益与政治权益。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权益受损的现象,已经引起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也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来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如政府强势介入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强化劳动监察,推进工伤保险等制度,探索农民工养老、医疗保险等制度,这些做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已有政策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流动人口问题,仍然无法保证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享受各种平等的权利,这是中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流动人口权益受损的现象及其正在发生的新变化,要求国家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视角和基于公平、正义、共享的原则来寻求新的、系统的解决方案。

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如下:

第一,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流动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15—45岁之间,占流动人口80%以上。

第二,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上为主。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超过一半,远远高于流出地农村人口初中文化构成比重。第三,流动人口以非举家流动为主。流动人口平均带动能力为1.11人,流动过程中的带动能力还比较小。

第四,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为主。流动人口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90%以上,其中有接近45%的流动人口月收入在500元以下。

第五,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较差。流动人口的主要居住方式为集体宿舍、自租房和与家人租房为主。

其中流动原因可分为工作调动、分配工作、务工经商、学习培训、投亲靠友、退休退职、随迁家属、婚姻迁入和其他。其中,流动的原因可以分为经济型迁移和非经济型迁移。经济型流动(包括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务工经商)在劳动力年龄流动人口中表现更加明显。从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来看,劳动年龄人口的流动原因为“务工经商”占33.41%,婚姻迁入占26.67%;1990年的四普数据中,流动原因为“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到56.62%,“婚姻迁入”的比例下降到12.86%;五普数据中,约有近六成的劳动力年龄流动人口以务工经商为主要流动目的,这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

在我国,人口流动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形式:

一.从地域来看。表现为地域间的从农村到城镇,内陆到沿海,从北向南,从西向东。人口流出的优点是:1.减轻劳动力对生产资料和环境的压力,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2.将新的思想观念输入到农村,促进农业生产和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人口流入的优点是1.增加劳动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2.增加产业竞争性,激活当地的生产和科研,提高企业产品和科研的质量。人口流出的缺点是:1.地域性人才流失,会使流出地域、流出单位受到影响:2.人才流失,讲部分专业技术带出本土,造成资源流失。人口流入的缺点是:1.劳动力过剩,增加城市就业压力;2.增加环境压力,住房紧张;3.给治安带来很多不安定因素,加大一些政策实施的难度。

二.从产业流动来看。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的势态。其优点是产业间、行业间、职业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才为死板、凝滞的企业和社会经济注入活力,形成了由市场对劳动力和人才进行重新配置的格局。这有利于劳动力自身发展和进步。缺点是

造成高层次劳动力人口缺失,由生产性行业转向非生产性行业,由专业性职业转向管理、商业、服务性职业工作流动,形成了“宁从商、从政,也不从教、从工、从事科研”的现象。

三.从流动人口的性别看。地域性流动中,男性是主流;从职业和行业看,女性

多于男性;从流动人口年龄看来,男多在15~34岁,女多在15~24岁。其中,该流动形式的优点是大量的年轻力量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劳动力得到满足,使得城市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进程。缺点是青壮年男性女性的流入,使得空巢家庭、留守儿童的产生,造成了农村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不足,对农村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中国流动人口是一个结构日益复杂的庞大群体,解决其社会保障问题也有很大难度。因为牵制因素太多,流动人口结构也很复杂,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地纳入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加以解决,也不可能单独为流动人口设计一种特别的制度安排。综合考虑,相关政府对于解决人口问题的设想如下:

一..遵循公平、共享、统筹、渐进原则。一方面,公平、共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这一制度发挥其解决社会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缓和乃至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独特功能的基石,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必须真正体现出这一价值取向。

二.分层分类的制度设计思路。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庞大,还在不断壮大之中,不仅如此,流动人口结构的复杂化及其内部的不断分化,在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走向全国统一或者明确由国家层级来负责建设时,政府就必须面对结构复杂且还在分化之中的流动人口群体考虑多元化的制度安排,即分层分类设计相应的社会保障方案。

三.明确责任分担并强化政府与雇主责任。责任分担是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的基础。由于流动人口结构复杂且仍在分化之中,责任分担的具体化也需要分层分类加以考虑,城市化的流动人口与季节性的乡村流动人口应当分别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并按照当地居民的责任分担机制来划分责任,对于归属尚不明确的流动人口群体,则应当强化政府与雇主的责任。

四..明确分段计算养老保险权益。对流动人口而言,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权益是养老保险权益,虽然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是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但现实表明,由地区统筹走向全国统一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权益不能指望在地区分割统筹的条件下能够得到保障,也不能消极等待全国制度统一时再加考虑。

五.要在现实国情的条件下解决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客观上还需要有相关的配套改革与政策措施。

综上所述: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它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劳动收益差距的表现,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劳动力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现实体现。面对这种波澜壮阔的大规模、大范围的人口流动,我们应本着客观的,务实的态度,按照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努力做好疏导与引导工作,改革我国现存的与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制定严格的人口流动管理与劳动者权益保障条例与法规,有步骤、有计划、有规定的流动调整。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第四版),第五章,第十一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2.人民日报20010329

3.胡焕庸,《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4.《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第五篇:社会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特征:

1、从其存在状态来看,它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2、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上看,它具有局部性和整体性统一的特征

3、从其产生过程来看他是事实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4、从环境的影响来看它具有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统一。

趋势:

1、从常规点源污染向点源与面源相结合的符合污染转换。

2、由单纯的工业污染向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并存过渡

3、新的污染源不断出现

4、长距离跨界污染日趋严重

5、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和扩大

危害:

1、经济损失巨大

2、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3、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影响

4、影响社会的稳定

5、损害了中国的环境形象。

产生的社会原因:

1、超大个规模的人口压力是影响中国环境问题的一个长时期因素

2、以能源消耗和生态破坏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环境问题的结构性因素

3、已经极为中心的发展趋势,是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政治基础

4、消费主义是环境问题家家具的推动剂

5、环境观念的缺失是环境恶化的心理基础

6、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是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不断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2、绿色经营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3、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和实现零污染

4、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

(二)重视运用市场机制,以此作为环境法规政策的有利补充

1、征收环境税

2、征收环境费

3、补贴

4、押金制度

(三)加强环境管理机构建设,强化执法力度

1、加强环境管理,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

2、对违法行为制定惩罚标准

(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1、鼓励民众的参与

2、中视传媒的作用

3、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4、重视环保教育

2.腐败的概念:个人或团体为谋取个人的、家庭的或团体的私利而滥用公众所赋予的权力的现象。分类:

1、政府权腐败和代理权腐败征服权腐败:与政府官员相关的违规行为。代理权腐败:与被赋予共有资源所有权的国有企业代理人的道德风险相关的违规行为。

2、腐败的三阶段、三层次一阶段是开始阶段,范围较小,危害不大;二阶段扩散与繁衍阶段;三是自我毁灭阶段。三层次是个人腐败、整体腐败、制度性腐败。

中国腐败的特点:腐败渗透到各个领域;腐败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腐败引人关注;集体腐败盛行;腐败的规模不断扩大;腐败的潜伏期更长。

中国腐败的形式:两搞、桂冠现象、59现象、26现象、陷阱现象、串案现象、窝案现象、卖官现象、傍大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

腐败的严重后果

1、腐败可以形成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2、导致社会规范的混乱

3、严重影响市场秩序

4、腐败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危机

5、腐败严重影响了收入分配的格局

6、腐败导致腐败的恶性循环 腐败成因的社会学研究:

(一)腐败的社会学视角 1亚文化;2理性选择视角

(二)中国腐败问题的社会学判断1权利引发腐败2现代化引发腐败价值标准的现代化导致许多行为呗认定为腐败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财富和权力来源引发了腐败现代化通过他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变革来加剧腐败抑制腐败的政策《一》减少腐败机会1.改革政府机构,缩小政府规模2.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1保证国家权力之间的制衡2鼓励群众监督3舆论监督4审计监督)

3、建立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二》严惩腐败行为

1、要改进独立反腐败机构的运作方式1》反腐败要有独立的运作机构2》机构运作的方式要合理

2、要推动社会公众反腐败的支持 3.犯罪的测评:实际犯罪率现行犯罪率隐形犯罪率

趋势:

1、侵财性犯罪发案率上升

2、犯罪的组织化程度加强

3、流动人口犯罪增多

4、暴力犯罪影响恶劣

5、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

4.收入差距的含义:就是平时说的贫富差距,财产差距,其评价指标有:收入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收入十等分法④绝对收入法

收入差距的表现:马太效应、倒U曲线假说原因:

1、市场经济本身会扩大初始收入差距

2、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也扩大了收入差距

3、嫉妒性偏好函数对其影响。风险表现:

1、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3、危机执政地位

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1、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总是低于经济增长

2、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处在倒U曲线的上升期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呈上升趋势

4、较高的地区收入差距与较低的个人收入差距并存

收入差距问题的成因:

1、地域差异造成2、收入分配政策

3、体制改革不完善

4、权力寻租

5、收入调解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解决收入差距的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二)切实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1、严惩偷税漏税

2、应当尽快选择开征社会保险税、遗产税、赠与税

3、对权力和慈善捐款的个人要予以税收优惠。

(三)调整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四)继续向落后地区实施政策倾斜,鼓励多规模发展

(五)广开就业渠道,通过就业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5.贫困的含义:个人或家庭因缺乏必要的资源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它的主体可以是个人、家庭、群体、民族或国家。类型: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测定方法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恩格尔系数法

3、市场菜篮子法相对贫困测量方法

1、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

2、基尼系数法

3、五等分法、4、收入比例法

(二)侠义广义贫困

(三)制度性、区域性、阶层性贫困

(四)客观贫困与主管贫困

(五)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

贫困的治理:理念与政策创新

(一)理念与实践

1、关于责任的理念

2、关于救助的理念

3、关于贫困之力主体的理念

4、贫困治理的目标与性质

5、贫困治理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6、重视国际合作

(二)贫困治理的政策与制度建设

1、重视社会保障建设

2、社会抚持建设

5.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的表现: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

2、农民的负担比较沉重

3、农村贫困人口多,返贫现象存在4、农业生产维持在简单再生产状态,农业失去在发展的活力。

5、农民文化素质低,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6、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增多

7、农村城镇化速度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三农问题成因

1、“人地”关系

2、工业化倾斜战略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3、城乡二元体制加剧了三农问题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1应该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坚持农业保障自主

2、提高农业生产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保护农业自然与生态环境,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社会的 基础

4、为国内外的消费者提供环保绿色食品,同时建立技术保障和法律保护机制。

5、努力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口问题: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口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发展的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6.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

(一)人口数量问题特点

1、人口过多

2、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关系长期并存影响:

1、人口过多导致资源供给紧张

2、人口过快增长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3、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加大了社会发展的压力

4、人口规模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二)人口质量问题人口质量问题特点:

1、身体素质问题突出

2、文化素质低,高学历人才缺

3、人口现代化和社会化程度低。人口质量问题的影响:

1、人口总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人的素质低创新能力差。

7.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绝对数实际

2、发展速度快

3、未富先老

4、农村超过城镇

5、高龄化趋势明显影响:

1、人口总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人的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差。8.出生性别比:指某一时期内每一百名初生婴儿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现: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影响:

1、造成婚配压力,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2、引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加重人口老龄化程度

3、挤压女性就业,妨碍妇女地位的提高

4、削弱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

9.失业的类型

1、根据失业的表现形式分为现行事业和隐性失业

2、按失业的性质分为摩擦性事业、周期性事业、结构性事业 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失业的正负面效应 失业的正面效应

1、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2、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有利于企业实行科学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5、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失业的负效应:

1、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影响社会的稳定

3、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失业的社会危害:失业导致贫困加剧和贫富差距拉大;是也导致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对政府的冲击

10.政策的特点:规范性、强制性、统一性、普遍性、明确性、灵活性社会政策的特征: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目标的多重性;利益的相关性 社会政策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1、保障和实现人的生存权及其他人权

2、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

3、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二)规范功能

1、引导功能

2、协调功能

3、预测功能

4、评价功能

5、控制功能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的主体,社会政策的客体,社会政策的内容。社会政策制定过程:

(一)制定(二)实施(三)遵守

(四)监督

(五)评价

(六)调整与终结

11.社会问题的概念:广义:与社会相关的问题。

侠义:

1、影响社会成员或部门成员的共同生活

2、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失调现象。

社会问题的本质:公共麻烦。社会问题的内容:

(一)结构性社会问题:主要不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而是某些政策制度因素或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引起的是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或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障碍,关系失调造成的(二)变迁性社会问题: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伴生现象

(三)越轨性社会问题:超越违背了法规或规范,主要是有个人行为偏差引起的。

(五)病态性社会问题: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那些极其丑恶的社会现象。

(六)心理性社会问题:由于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心理负荷加重和心理震荡或由于个人遭受挫折、创伤、身心患病无法调适。

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增多的原因——社会转型 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社会敏感集团的和有识之士的呼唤;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解决社会问题;社会权利集团的认可和支持。

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的区别: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性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涉及的范围不同;推动因素不同;

社会问题的特征:1.普遍性:①绝对性:社会问题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相同的社会问题。②客观性 ③复杂性 2.特殊性.只由于时代的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和阶段及的不同、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性质认定会产生不痛的认识、态度、处理方法。

下载传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控制(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控制(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1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社会问题具有客观意义,社会问题的客观......

    关于社会问题

    关于社会问题“房价持续走高造成的人民居无定所”的小论文[世华财讯]北京市房协副秘书长陈志解读京15条细则,其中包括外地人购房须提供五年纳税证明,限购以认房为标准,开发商定......

    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对策建议(五篇材料)

    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 社会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强,建设领域投资项目减少,拉动经济增长效应减弱,发展态势明显减缓,拖......

    基层反映广场舞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回避

    基层反映广场舞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回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体育健身需求日益高涨。广场舞、大合唱、乐器演奏等群众性娱乐活动风靡全国,成为大街......

    社会问题分析

    社会问题期末作业 题目:社会腐败问题分析年级:11级汉语授课班专业:社会学学号:20111106025姓名:马小龙社会腐败问题分析 ——以刘志军案为参考 人物简介: 刘志军(1953.01—),男,汉族,湖......

    中国当代社会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在200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在当今社会,这......

    农村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社会问题的四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问......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主要问题:人民生活福利,社会公正,贫富问题等和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官员腐败。 在如今的社会中,官员腐败算是中国最大的矛盾,人民对政府的期望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