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12:4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

主题: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时间:2011-1-2

5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了解传统文化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三)如何开发利用及保护传统文化

二.调查资料:

来源于百度网,Google网,中国传统文化网,旅游运营网

三.调查结果:

(一)了解传统文化

1.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或者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优势

(1)中国文化是一种积极理性的文化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2)强烈的道德色彩

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政治宗教设施,无一不是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

(3)顽强的再生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最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赞叹的,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顽强再生能力。

(4)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

“中和”思想突出强调了两个侧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确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组合、对立统一。

这种思想方法在古代中国社会曾经促使中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身协调、天人协调和人我协调,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3.传统文化现面临的问题

张祥龙在《中国传统文化危机》一文中提到:自新文化运动、“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他以儒家文化为例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

(2)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自中国倾全力以西方意义上的工业化为强国之术之后,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3)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其次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更上加速了传统文化的衰落(这并非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没有做到“趋时更新”,饱受冲击;在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引入了竞争机制,传统文化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力下降,受到了更大冲击,衰败的速度加快。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得到传承和延续,是这个社会成员的社会道德观念自觉认同的结果,而决不是以强制性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因此,只有正确地对待传统道德文化,才能正确地对待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需要我们继承传统的文化,因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国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中国的智慧礼仪文化受到了世界各族人民的赞扬好评.继承传统,还要发扬传统,就是好的方面加大弘扬,进一步突出,比如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就要广泛推广,这是中国文化的精义,这是中国儒家的精华,也是现代社会同样应该具有的美德.同时也要适当的抛弃一部分不好的方面.传统文化要想对现代文化具有正确地导向性,就必须坚持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它既可以坚持反对“全盘西化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又可以坚持反对过了时的所谓的保守的复古的意识现象的发生。

改革必足于本国实际,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力,国势利导,努力寻找传统和现实的结合点,扬长避短,超利避害,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否则就会无原则地,失去理性地否认“自我”,陷入迷茫之中,最终背离社会主义大方向。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高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

(三)如何开发利用及保护传统文化

1,大体方法

我们要保护及利用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采用市场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投入。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

.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

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2.具体方法

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相结合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元素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经历史沉淀,不可回避地显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向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向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室内空间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室内设计中应用频繁。例如中庸的思想: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向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向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室内空间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传统文化利用于商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丰富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生动的现代商业精神文化因子,不乏士大夫精神向现代企业家精神转化的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足以成功地造就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完全可以和西方相媲美的企业家精神。我们通过对当代企业家生存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塑造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企业家的修养中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而要做好企业家自身的修养和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学习是第一位的。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要实现社会精神由士大夫精神到企业家精神的转型。应该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企业家精神,从而打造出时代的企业家伦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应该说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相联系的。首先是那种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那种被本民族几千年来所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其中,最核心的是儒家倡导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态;因此,当代中国的企业家精神,首先应该具备历史传承下来的士大夫精神中的优秀因子,从而转化为“修身、兴企、报国、富天下”的崭新时代伦理,并由此构建

出今天这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从根本上实现从士大夫精神到企业家精神的社会精神转型。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群体经营人材,优秀企业家群体的高素质有多方面的要求,但基本的一条应具有德性和功利完美结合的人格属性。企业、商业经营当然需要有效益、出产值,实现经营上的功利目标,同时,企业、商业经营以及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还须遵循“生财有道”原则,达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全面、持久发展,这又要求优秀企业家群体具有德性的人格。德性和功利的完善结合,在儒商这里是通过“义利合一”的经营价值观念加以实现的,这对现代经营者来讲,同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只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商业经营的“义利合一”观念充实了新的内容。

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是人际交往,又是经济流通,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更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接待地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说,中国土地面积大,因而形成了南北各异的春节文化。与此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春节活动、内容都不一样,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旅游业应该依靠当地的特色民俗,推出民俗游,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大有益处。

刘德谦认为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传承,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发展民俗旅游,不仅仅要发扬民俗节日,更要根据各地的条件、区位予以考虑。有些地方民俗成分多,有些地方民俗元素比较少,因此要因地制宜。老百姓是民俗的载体,没有老百姓的传承,民俗必然没有生气,此外物质载体也非常重要,建筑、村落等对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如果有很好的区位、附近或者不远处有很大的客源地或者方便进入的目的地,民俗旅游就有机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对当地的民俗、传统的民风和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应该尽力保护,因为一旦外来冲击过大,涵化现象严重,容易造成原有民俗民风的变迁,从而丧失文化个性。

例如春秋淹城遗址以春秋文化为内涵,实现文化与环境有机融合,在有效保护遗址资源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淹城旅游资源,合理进行旅游布局和项目建设,理顺各功能区间的关系,引导和促进淹城旅游区的快速和持续发展。提出了“内虚外实,在建设发展中保护淹城遗址”的规划思路。就是要对淹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科学、合理地统筹策划,把遗址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其真实性、完整性与观赏性获得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保护淹城遗址的同时,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谋求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

第二篇:关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09机电1W张彩琴09324107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特别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

【关键字】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继承与发展

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能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特别是农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农轻商,过分仰仗仕官阶层,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商业文化,缺乏产权意识和诚信意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摈弃的。因此,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投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采用市场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要在全社会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在开发时必须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开发。要使传统文化顺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

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不过,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保守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守。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创造性地使之转为现代型,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并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绵延。

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看。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当然,由于各方面具体条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这只是作用大小的问题,而不是有无的问题。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任何一个国家,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当代西方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热,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因此,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相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世界史上是有这种教训的,其实,西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好的东西,也有糟粕,不可“拣进篮里都是菜“,如”拜金主义“之类,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并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先进文化是以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标志的。因此,学习与引进外国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决不是全盘,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面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由于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关键在于人们用何种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继承性弘扬

中国文化在16世纪以前,一直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16世纪以后,虽然落后了,但是近代以来能够急起直追,奋发图强,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努力前进的积极精神。对于这些能够推动文化前进的积极精神,如自强不息、勤劳苦干的人生态度,兼容并蓄、吸收融合的文化胸襟,追求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执著精神,重视群体、热爱祖国的集体主义观念,尊老爱幼、博施济众、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等等,都必须继承,并发扬光大,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二)融合性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具有民族特征、可以作为世界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的遗产,例如,中国传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建筑、服饰、饮食、器物制造工艺,等等。对于这部分文化遗产,我们要在保持民族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其他文化的合理成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融会贯通,创造出仍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新成果。另外,对于中国传统思想中那些在当代仍然有应用价值的思想,如传统的美学思想、军事辩证法思想、管理思想等,也可以采用吸收、融合、创新的途径,使其达到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

(三)剔除性转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些遗产具有合理的内核,但同时却包裹着因受旧的制度、过时的生产生活方式、狭隘的眼界等限制而形成的错误或过时的观念。对于这一类文化遗产,我们要从中剔除掉错误、陈旧的成分,保留其合理的内核,并加进新的时代内容,将其改造成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文化成果。

我们需要从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传统伦理范畴中,剔除宗法、封建性的糟粕,保留人道主义的精华,并加进现代社会伦理要求的内容,使其能很好地为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服务。

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长处。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一些辩证思维的模式,如《易经》模式、阴阳五行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在体现了辩证思维特征的同时,却夹杂着神秘性、随意性、模糊性、意向性等非科学的成分。我们要保留传统辩证思维中合理的内核,剔除其非科学的成分,并吸收现代思维科学技术的成果,使中国的辩证思维在方法上、工具上达到现代科学的高度和水平。

(四)矫正性纠偏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自然经济、专制政治的环境中形成的,它在总体上适应这样的社会条件,而不适应今天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分析传统文化中形成的观念,我们会发现,传统观念对许多重大关系问题的处理,实际上是主次颠倒或轻重倒置的。对于这些重大失误和偏向,我们要毫不迁就地加以矫正,以保证中华文化前进的正确方向。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要纠正由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视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轻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偏向,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和“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同时保持传统文化的优点,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蔼相处,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共处。

在认识论方面,要纠正传统思维方式中重综合轻分析、重历史的方法轻逻辑的方法、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和以形象思维代替逻辑思维等偏向,使思维尽可能清晰、明确和严密,从而提升全民族的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3期

第三篇:关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

参加者:颜子珍

主题:文化之复燃

时间:2010-1-27

地点:江苏常州

现将此时间活动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现状:

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保护显得非常困难,中国的发展必须融入国际社会,融入国际社会便会受到国际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以至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和冷落。大部分年轻人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化了解不多,有的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组成方面不甚了解。从对社区青少年寒假期间活动的调查,以及网络问卷题为“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很多青少年寒假期间的主要活动内容,是以完成课外练习以及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为主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上课外补习甚至都比阅读古籍和了解传统文化来的契合实际。目前的大部分年轻人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中如京剧等经典文化的认识主要持不感兴趣的态度。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是以了解较少居多。同时,大部分人表示平时也并没有阅读古籍的习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甚至偶尔的翻阅也成了奢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绝大部分的受调查者认为很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

资料:

“活体保存、活化保存”,是《非常有戏》诞生的始音。华阴老腔充满激情的吼唱、昆曲十番《牡丹亭》古韵盎然的吹奏、肘股子《梁山伯与祝英台》婉转殷切的演绎、海南临高木偶的谐趣横生„„在连续六期的《非常有戏·寻根之旅》中,古中国歌声和舞姿的丰富多彩和长久魅力真切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追溯往昔的回首是必须的。问题是,谁会以一种文化自觉来承担这样一种责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王文章说:“在这一点上,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动承担使命、承担起一个主流媒体的责任,是难能可贵的。《非常有戏·寻根之旅》将那些不为广大群众,甚至是不为一般专业人士所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节目宣传的主要内容,而不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这的确是很大的冒险,但这也充分体现了它的文化自觉。”

《非常有戏》开播至今,整个节目涉及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及自然遗产数近200种,包括非文化遗产近70种。其中,除京剧、越剧、昆曲、评话、苏剧等为人熟知的遗产种类外,白居、眉户、素鼓、文场、肘股子、哩哩美等纵使专家

也未必涉猎的表演类文化遗产,孟昶祭奠、女吊、祝福等民俗类遗产,云锦制造工艺、金华戏曲剪纸、闻喜面塑、徽州三雕等手工艺类,康熙临高木偶、金代墓葬砖雕、徽州民居、陈寿故里等物质文化遗产尽皆囊括其中。

剧作家罗怀臻认为,《非常有戏·寻根之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患融于轻松的娱乐形式之中,现代理念和平等姿态呈现传统艺术的内在活力进而激起当代人的心理共鸣。“说起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就会故作高深,让人不可亲近,而《非常有戏》试图告诉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和我们所有人的情感是心心相通的,和现代人的生命体验是互动共鸣的,我们不会因为地域的隔膜、时间的久远而产生陌生感,因为它就是我们生命中埋藏的记忆,所以我们将它称为‘重新种植记忆’。” 正文:

09年的春晚,当很多观众满目期待赵本山的小品时,电视机里出现一个新形象,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传苏格兰长裙的男人形象,此人说话阴阳怪气,做事扭扭捏捏,很多人对此颇感兴趣,因此也对那个“苏格兰男人”产生了兴趣。然而于我,才看了两眼,就差点让我把年夜饭都吐出来。我赶忙关了。后来通过网络我知道这个“苏格兰男人”名叫小沈阳,是当红笑星,赵本山的徒弟,更是本次联欢晚会的金子招牌,而且网上追捧他的人也不在少数。我感到非常疑惑,什么时候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如此重大的转移,一个如此低俗男扮女装的人也在春晚上登台亮相?难道仅为了取悦所谓观众要将眼光放低?

几个月后在网上浏览时又看到小沈阳被评为劳模的新闻,但不久又爆出消息,说小沈阳在某地表演吃饭不给钱,还大吵大骂,多次以放弃演出来要挟主办方。使得主办方十分生气,消息一传出,网上的声音更是对授予小沈阳劳动模范的相关单位产生质疑,如此一个扭曲文化、在大众面前倡导低俗文化之风,连吃饭都上演“不差钱”的人,怎么有资格成为劳模?而且在某期武林风上,我再次目睹了“长裙飘飘”小沈阳的风采,不对,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某个崇拜者,穿着一身小沈阳装扮在武术竞技频道登台亮相,最终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此人被对手打得好无还手之力,最后躺在擂台上像面粉袋子一样滚来滚去。

无独有偶,模仿和小沈阳的粉丝绝不只他一个。在某城市的信息平台上,我看到一条新闻:某餐馆服务员小张是小沈阳的忠实粉丝,在客人点菜时由于模仿小沈阳激怒了对方,险些遭到毒打。由此可见,小沈阳倡导的文化之风已经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新型文化的登场并不是坏事,它带来的是焕然一新的中国现代。然而,有时它的来临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它代表着民众对传统文化开始失去兴趣,转而去追捧一些快餐文化,这必然导致整个国民的精神世界变得浮躁虚无。早在几年前,日韩非主流文化传入我国时就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一段时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穿着打扮另类的非主流人士,网上也不知不觉中充斥了难以辨别的非主流字体和。而且使用这种火星文的人还振振有词:这是对个性的追求,这是时尚的象征。国家对文字的规定显然不能约束这些“非主流”文字的泛滥,一个个扭曲怪异的文字让我看到了非主流人士扭捏作态的模样,同时也反应出他们内心的空虚。

在文字上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是在对自己以及他人身体以及精神上的损害却足以说明这种新型文化的弊端。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有些自认所谓非主流人士不仅在耳朵鼻翼上要打上十几个耳洞,在身体上还要打上几个,一谁打得多为荣,这种对自己身体的伤害造成的后果以及带来的同龄人及后辈的恐慌正是所谓非主流新型文化引起的。是什么在导致传统文化在堕落,又是什么滋生了腐朽的,所谓的“新”文化。这是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位专家说自己曾在课堂上被学生抢白:“与其花时间读没用的唐诗宋词,不如背英语上计算机,‘更适应社会的需要’”他感叹:“博大隽永的古典文化的确难被功利地实用,但正如老子所言‘无用即大用’其对青年一代文化的积累、性情的熏陶、人格的培养,乃至整个民族精神都异常重要。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之所以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根源也在于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超凡的感染力。作为新时代的发展中的大国,随着日益增强的国家影响力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让世界清晰地认识一个真实的、发展的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于中国来说开发利用传统文化发展自身以及对传统的文化加以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提到传统文化,大多数人很自然想到中国的古典文学或是传统道德观念之类的,涉及传统的基本方面。那么首先应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历史对于我们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国家为出台保护传统文化的措施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青少年辨别能力的缺陷以及家长在文化领域正确引导的缺失。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其文化竟然不敌才进入短短十几年的外国文化,谁又是这幕后黑手?聒噪的选秀节目充斥着屏幕,为电视台带来巨大的受益,其他电视台争相模仿。而传统的国学文化节目收视率低得可怜,百家讲坛甚至在有一段时间位列央视收视率之末,到了差点停播的命运。

我认为人们的眼光还是不够长远。传统文化的积淀对丰富整个国民精神,加强道德礼仪修养教育方面有着不可评估的作用。我们不可否认所谓的新文化有一定的娱乐价值,但使这种文化成为当今民众视听的主流必然会导致整个文明被外来文化逐渐侵蚀、同化。同时,缺乏社会责任感、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媒体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在国民心中的认同度上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之所以在近年来被外来文化抢占了先机是由于有关部门疏忽了对传统文化的正确引导。经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少年不喜欢传统文化,四书五经,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太枯燥,因此如何使这些传统文化焕发新魅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让下一代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

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现行的社会制度和人文氛围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

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在开发时要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要在全社会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在此,我有几点建议:

1、要在全社会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青年人甚至更小年龄群体做起。

将传统文化深入校园,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以及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对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2、采取有效措施,对民间艺人加以保护,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民间

艺人一直是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3、建立有效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在高科技

方面,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方方面的知识产权涵盖在其中,不要再等到别人抢注的时候我们才去着急。

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投入。

艺术设计学院

10广告

颜子珍

第四篇: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

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的大国,其文化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西方文化的对内传播,传统文化是否已经时过境迁?自古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把拯救民族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支柱的希望,寄托于“回归传统文化”。近几年来,呼唤尊重国学的浪潮在中国知识界一浪高过一浪。不过,大多数民众并不钟情国学。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位姓年的青年教师说,继承国学精华,就是读千古美文。现在,年龄很大的人或许是出于怀旧,在读古文;年龄很小的小学生也读古文了,但他们一是不可能理解里面的思想,二是不经常读;而最具活力的中青年人则没有多少人读古文。他们对博大的中华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许多人出现精神迷茫不足为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个宏观的大问题,与个体的命运联系得不太紧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对追求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学者指出,文化和精神复兴不是简单重启传统、照搬教条,而是在尊重国学的前提下,在传统文化中融入公开、透明、规则、法治、民主、正义、人权、共富、科学、人文等现代文明的精髓。而这些,绝不是仅靠知识分子的力量就能做成的,更重要的是民众的参与。

一、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在北京三所高校:北大、清华和人大的本科学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主题是: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受调查者,100人,文、理、工科各占约1/3。在问卷中,有几组题目是考察人们对传统的认知程度的。当被问到“对于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情况时,有79%的人答“偶尔翻阅”,13%的人答“敬而远之”,表示“深恶痛绝”者有2%,只有6%的人说“爱不释手”。而对于四大文学名著,答“都看过”的有27%,“多次看过”的15%,而只“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却高达48%。另有两组题目,是考察对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喜爱、了解程度的。结果,有42%的人表示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可以去看看”,与表示“不感兴趣”的一样多(42%),还有4%的人表示“非常讨厌”,只有11%的人“非常喜欢”。而对于书法、国画、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等)的掌握程度,“学过点皮毛”(48%)和“一点不懂”(33%)的占了绝大多数,只有14%的人“大致掌握一些”,“精通”者仅5%。这和2004年北京几家研究单位对北京青年与传统文化的调查所

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不高。“当代的大学生对传统经典的阅读不够,传统节日的功能也日渐微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说,“电子游戏、网络小说、流行文化等后现代文化剥夺了学生太多的阅读时间。”

二、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产生,如流失严重、后继乏人、投入不足、资金紧缺、人才匮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缺乏保护意识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形势十分严峻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四)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五)宣传力度还不够大

三、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目的及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第二个衰落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更上加速了传统文化的衰落(这并非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没有做到“趋时更新”,饱受冲击;在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引入了竞争机制,传统文化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力下降,受到了更大冲击,衰败的速度加快。

只有将传统文化重视起来才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振兴价值,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各民族的宝贵财富。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

四、怎样开发利用及保护传统文化

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实行依法保护,利用现代手

段将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社会各界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连接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明确责任,着力解决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1、文化保护与传承,立法先行。如何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步纳入法治化管理保护的轨道,这是当前十分紧迫的工作任务。二是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保护办法,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决定和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做好传承工作。民间艺人一直是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立文化传承人(继承单位)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艺人命名,帮助扶持、保护等形式,做好对传承人的激励机制。解除传统单一保守的传承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培养民间艺术后备队伍,使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做到后继有人,永不失传。

(三)加大资金投入

要把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需经费继续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多渠道募集资金,抢救保护,传承和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整体保护,以保存历史记忆,加以传承和弘扬。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和培养后备人才

实施“人才战略”,一是要积极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文化工作,热心投身于文化工作,并有爱岗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理论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重视文化传承人队伍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性保护;三是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和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水平;四是建议教育部门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五、总结

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定程度上给予科学合理的发掘、传承与开发,不仅能够增强乡土凝聚力,促进区域文化发展,也能提高地区知名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放眼当前的“文化开发热潮”,不少地方只是将传统文化当作一种符号和手段,借“文化”之名,行“生财”之实,甚至将传统文化当成摇钱树,期望在短期之内大获经济或政绩上的收益。在这样的心态下,传统文化开发出现了不少短期行为和失序现象。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对传统文化多一份敬畏、珍惜之心,对区域文化怀一腔豁达之爱,对文化推动经济的能效有一种客观理性的估量。幻想一祭起文化的大旗,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等就能迅速打开局面,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要摆正心态,反对浮躁,戒除功利思想和跟风心理,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五篇: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

-------湖湘文化之梅山文化

我来自益阳安化县梅城镇,在我们那所流传的是我们的本地文化即梅山文化。那么何为梅山文化呢?我将围绕这个问题来介绍一种深厚而古老的文化,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使这种文化给人以深思启迪与共鸣。

梅山文化,是至今仍集中保存于湖南中部、西南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目前学术界对这一界说似乎已基本认同。

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梅山文化所指的梅山的地理概况。梅山位于湘中、资水中游,面积约10000平方公量。境内山峦重叠,溪谷纵横。资水以北属雪峰山脉延伸地带,资水以南属衡山册脉,千米以上的山峰100多座,九龙池山海拔1622米,为今益阳市境内最高峰。资水流境内约240公里,支流众多。古梅山是一个森森茂盛、气候湿润,但交通阴塞的山地。据1993年《安化县志》称;远在太古,安化境域是一片海洋,距今1.4亿年左右,陆地隆地,县内海水全部退出,距今约6000万年,县境内的山脉水系最后形成。梅山文化产生的地区是古梅山,包括今之安化、新化两县、冷水江市及涟源市、新邵部分地区;梅山文化的时间概念约是公元500年到公元1072年;梅山文化产生的条件是古梅山史前期至北宋,这一段历史的特殊性和梅山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梅山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古梅山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政治经济形式以及古梅山人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其中安化县是我的家乡,所以在这里我要特别介绍一下梅山文化中的安化和新化两地。安化县和新化县都地处湖南省中部,属湘中地区,安化县的思游乡是蚩尤的故里,原地名叫蚩尤,由于当地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将“蚩尤”改为了“思游”, 因蚩尤是与炎帝、黄帝同时代,曾与黄帝争夺领地的原始部落首领,也是中华民族在梅山及周边地区人民的始祖之一,蚩尤这个地名是古代安化山民为了纪念蚩尤而命名的,那里还保存了一尊蚩尤石雕像。古代梅山的梅王叫扶汉阳,是安化人民为了崇拜的民族英雄,在安化还有一尊扶汉阳的巨幅石雕像,这就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既然提到了梅王扶汉阳,我就来讲一讲这个我们那很有名的历史传奇人物。扶汉阳(?~977),原籍汉阳,五代时因避“罪”投梅山右甲首领顿汉凌,旋任“梅山恫蛮”左甲首领。为打破朝廷的禁铜和征伐,扶汉阳、顿汉凌多次率梅山人民袭击潭州(治所在今长沙市)、邵州(治所在今邵阳市)。后唐天成四年(929),楚王马殷遣江华指挥使王仝统兵进攻梅山。扶、顿率瑶人迎战于司徒岭(在今高明乡与宁乡县交界处),诱敌至“九关十八锁”峡谷(今高明乡阴二村),击毙王仝,获全胜。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太祖皇帝,扶汉阳桀傲不驯,不肯归顺。在扶汉阳心里,一如司马迁所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什么要向北宋王朝俯首称臣?遂与势力强大的北宋王朝分庭抗礼。一山不容二虎,扶汉阳成了北宋王朝的眼中钉肉中刺,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太宗皇帝赵光义命将领翟守末、田绍斌率兵讨伐,扶汉阳与宋军转战梅山。扶汉阳率众仓促应战,兵败身亡,葬于飞霜崖(在今高明乡阴二村)。后人怀念,尊为扶王,其墓称扶王墓,并在各地建立扶王庙以祀,有几处山峰亦改称扶王山。古梅山之域,在梅王扶汉阳率领下勤耕劳作,繁荣昌盛。唐僖宗光启二年(886),梅山峒蛮断邵州道,不与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朝廷收复梅山,置安化县。据史料统计,自宋到清,安化通过科举考中进士以上14人,举人117人。其中著名人物有: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罗绕典、著名书法家黄自元等。

梅山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表达思想的文化方式,或称为文化载体。

宗教信仰梅山人信奉原始宗教“梅山教”,它具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他们信奉的男神是梅山张五郎。张五郎,又叫开山五郎,是梅山祖师。相传他是狩猎能手,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令兵。人们将其雕像敬奉于神龛上,逢年过节,进山巡猎,抗击外敌之前,必先祭祀一番,此习历千年不变。梅山人信奉的女神则有众多,流传较为广泛的是白氏仙娘、梅婆蒂主和梅山猎神梅嫦。这三位梅山女神不曾受封建伦理约束,原始性极强,展示了人的本性。

民风习俗独特的民族风情,是梅山文化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梅山地区分为上峒、中峒、下峒三个部分,不同的地区其生产习俗也略有不同,文化载体梅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巫文化,该地域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尤其是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和民间艺术等,可谓是中华文化遗产大观园里的朵朵鲜花。

梅山峒民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宗教教义都用歌谣表现。梅山歌谣,组合起来,就是梅山人历史的再现和写照。在记事传经方面,他们有峒事歌、族歌、节气歌、樵歌、秧歌等,这些歌或直传史事,或细唱传文,或详述经历,或明教事理。如史诗《酒歌》有3000多行,内容包括天文地理、部族迁徙、人伦教育、民情风俗等,是一部综合学科价值极高的史诗。梅山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立足生活,想象丰富,意境奇特。同时,音节匀称,顿数整齐,具有音乐之美。小孩从懂事起就由父母或兄弟姐妹教唱,以代代相传。这些诗歌和《炎帝传说》、《神农传说》、《孟姜女传说》等诸多传说一道都是中华民间文化宝库中的颗颗明珠。

总的来说,梅山文化是湖南省独特的地域文化,已有900年历史,是湖湘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其它地域文化一道,构筑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梅山文化所蕴藏的大量古老历史、民族、图腾、宗教、民俗、地理、艺术、文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和典籍文献,对于了解和研究湖南境内及长沙流域的古代史、古文化和楚越文化的流存,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意义。

相信通过我对梅山文化以上的基本介绍,了解我的家乡文化应该有了基本的认识。文法系法律0931班 彭星宇

下载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盘水市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报告[合集5篇]

    六盘水市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综合调研组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境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民族文化资源面临......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

    关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 实践的主题:了解城市中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方法,发现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中仍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解决办法。......

    关于丹阳市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丹阳市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研报告 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的大国,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保护传统文化

    保护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步伐的加快,“经济文化”逐渐深入人心,似乎社会上的一切都能和经济扯上关系,人们重利益轻文化的观念越来越严重,导致我们中华民族一些优......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因此需要把......

    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

    图书馆古籍保护及其开发利用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文明古国,并且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大量的古代书籍得以较好的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底蕴。古代文献......

    浅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

    浅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一个大部分被水覆盖的星球面临着水资源危机,这似乎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然而在地球上,这的确是事实。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早已成为公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