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20100414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对工作的启发和思考
【摘自】会计师杂志
我国税收政策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中,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在遵守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优惠政策,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缴纳税款的目的,以降低税收成本,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财务决策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四部分,税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财务决策的各个领域,已成为财务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显现出其重要意义。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税务管理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密切相关,税收负担的降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通过事先筹划和安排纳税行为,选择最佳的纳税方案来降低税收负担,才符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1.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降低税收成本,实现纳税人的财务利益最大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活动的多样化,税收成本的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起到延期纳税的作用,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税后利润。但如果企业仅一味追求低税负,一旦企业被查出有偷税、避税行为,会承担相当大的财务风险,不仅要支出税收罚款,还可能会降低企业的信用等级.如果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税务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经营活动和利润分配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不但可以减少纳税人的税收成本,还可以防止纳税人因违反税法而缴纳罚款,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整体税收成本,实现纳税人的财务利益最大化,保证企业在获取最大税收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利益,赢得企业的长期发展。
2.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企业税务管理的前提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熟知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制度,也要熟知现行税法及相关行业的有关政策,因此对普及税法及财经法规知识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税法观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企业通过比较分析税法中的税基与税率的差别,从事享有税收优惠的经营活动或对一些纳税“界点”进行控制,才能促使企业为了减轻其税收负担,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促进资本在不同企业间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如积极从事税法规定的新产品、新
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争取使发生的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数增长达到lO%以上(含10%),以据实列支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并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1、税务管理观念滞后
我国部分企业税务管理观念滞后,不乐于接受新事物,存在怕麻烦的思想,往往仅满足于按时报税纳税,或尽量少缴、晚缴税,并未认识到税收管理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往往并未在进行投资或经营活动前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即无法尽可能在纳税义务发生前减少应税行为的发生。
2、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时仅将最低、最迟纳税作为目标,并未坚持合法性原则,忽视了因其进行税务管理可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使其原本想通过进行税务管理实现的目标不得不通过偷漏税等手段实现,因此无法满足企业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要求。
3、忽视纳税风险控制
由于企业财会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规的把握不到位,且税务管理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企业自身纳税活动往往会因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而产生很大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会由于政策差异或认识偏差受到相关限制或打击,如果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法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税或避税,那么纳税人所进行的税务管理反而会被税务机关处罚,从而加大政策选择的风险、付出较大的代价。
三.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措施和具体方法
1.坚持纳税原则,通过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企业应在财务部下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并配备熟悉税收法规的专业人员进行税务管理工作,要求其准确把握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严格按税法规定办事,自觉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筹划和管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样化,其纳税业务日益复杂,因此需要企业做好纳税前的预测和管理工作,以做出最优的纳税方案,尽量减轻企业税负。
2.主要经营活动环节的税务管理
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千差万别,这要求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制定税务管理方案时,企业必须与其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运用到企业的投资、筹资,生产经营活动和利润分配过
程中。
1)企业投资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国家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税收政策,对某些行业存在相关的税收倾斜,使得企业对投资行业的税收筹划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如对以“三废”物品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内资企业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进行出口业务的企业,实行“免、抵、退”等税收优惠・企业的投资方式不同,享受到的税收待遇也有很大不同,如由于设备投资折旧费可在税前扣除,无形资产摊销费可列支管理费在税前扣除,有助于缩小税基,因此,选择设备和无形资产投资要优于货币资金投资方式。
(2)企业筹资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企业对外筹资一般有股本筹资和负债筹资两种方式,税法规定,企业支付的股息、红利不能计入成本,而支付的利息可以计入成本。因此,虽然两种筹资方式都可以使企业筹集到资金,但由于税收处理的不同,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且会形成不同的筹资成本,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筹资方法,如果企业的息税前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如果增加企业负债,作为成本的利息可以在税前冲减企业利润,从而减少所得税,将会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税收利益,从而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但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到期偿债付息的财务风险反之亦然.
(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在遵循现行税法和财务制度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核算方法。对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费用分摊的会计处理进行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税前扣除项目,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① 销售收入中的税务管理
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税法对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做出了不同规定,如对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依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等。以上规定使得企业可以利用对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选择,达到递延税款的目的。
② 存货计价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管理
由于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材料成本在期末存货与已售产品之间的分配金额就不同,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企业所得税。按税法规定,企业发出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进行核算,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进行选择,使发货成本最大化、账面利润最小化,以达到节税或缓缴税款的目的。
③ 折旧方法选择中的税务管理.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不同的成本,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企业当期的税负轻重。因此,如果企业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应在税法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加速折旧法和适当的折旧年限,通过增加前期折旧额,把税款推迟到后期缴纳,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
④ 期间费用支出中的税务管理
我国税法对利息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公益及救济性捐赠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如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对业务招待费支出、公益及救济性捐赠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也都做出了相应的具体扣除限额的规定。因此,企业在日常支出时尽量避免向金融机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借款。尽量压缩业务招待费的支出预算,同时可将业务招待费转为广告费、佣金、办公费等名目支出,使得业务招待费能够在税法规定的限额内扣除;应通过特定中介机构进行,并针对特定对象及限定捐赠额进行捐赠;将广告费转向其他无限额费用项目支出,而将业务宣传费转为广告费支出,以期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达到节税目的。
(4)利润分配活动中的税务管理
利润分配不仅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和投资者权益,而且还会对企业和投资者的税负产生影响。我国税法规定,企业股东取得现金股利时,要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而取得股票股利不用缴税。一般情况下,股东往往为了避税而要求企业不发或少发现金股利。
3.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时应充分考虑风险因素,通过提高管理层的重视和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税务管理风险意识,根据风险的产生动因,从源头抑制风险,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的税务管理方案应具有相对灵活性,能够根据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正,以及时采取措施回避、分散或转嫁风险,使税务管理活动在动态调整中为企业带来收益。税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和财务管理
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随着税务管理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税务管理活动应受到更多关注,企业应努力把握国家税务制度变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着眼于总体的管理决策之上。结合企业自身具体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税务管理方案,并保证其得到有效执行和实施,才能真正充分研究利用国家税收政策和法规,通过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使企业利润极大化,以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学习】
1、税务管理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少纳税款,一个是递延缴纳税款,从而合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
2、企业的税务管理贯穿企业的各个环节,从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到利润分配都有所涉及,要想熟练、正确的运用各类优惠政策,首先就要求税务管理者对各种税收法规读懂、读透,然后结合公司的业务,在纳税行为发生前,合理的做好筹划,而不能等事情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再进行筹划,可筹划的空间就非常小了;
3、因此,这里同时也提到了一个大财务的观念,财务工作要从事后向事前向转变,需要管
理层明确税务管理岗位的定位,让财务人员积极的参与到各项合同签订等各类业务中,这样才能为公司赢得更多的利益。
4、在了解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要熟悉一些地方性法规;
5、注意各种税收优惠的临界点,例如新产品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达到10%时,可以加计
50%的扣除,如果仅达到9%呢?是否还有筹划的可能呢?这首先就需要对各种临界点建立一定的模型,曾见到某单位,开发费比上年增长9%,就在最后一个月发放工资时,给公司的研发人员提前发放奖金,从而使开发费的增长达到了10%,做到了合理的税收筹划,通过这个筹划,也充分体现了财务人员的价值所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需要在工作中充分总结,思考,及时对各类临界点建立模型,从而事前做好筹划。
6、对一些存在歧义的税收法规,要及时的咨询相关人员,询问清楚,从而避免理解偏差而
受到税务处罚;
7、税法对一些费用的发生,要求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合理的支出,何为相关,何为合理,因
此对一些却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要有充足的论据做支撑,这样才能在进行税务检查时,理由充分,避免被调增税款;
8、税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企业的业务情况,列出公司在不同的业务中的税务控
制节点,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建立关键节点表,从而促进税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9、税务管理进一步细分,可分为基础管理,经营活动筹划管理,税务风险管理,税务知识
学习和提升等环节,将税务管理工作做细致,做到位。
第二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思路分析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思路分析
郭阳
【摘要】目前国内部分企业未能将税务风险控制工作付诸实践,税务风险控制体系并不完善,更多是浮于表面。本文就现阶段企业税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税务;问题成因;对策
近年来因涉税而被媒体曝光的企业越来越多,比如域外的安然企业倒闭,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被兼并以及毕马威国际市场份额缩减;域内的平安、长虹等集团因税务问题而导致其股票大幅波动,国美被查出存在隐瞒收入问题。众多企业因涉税问题而被税务风险所笼罩,加强税务管理以及有效应对税务风险,势在必行。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分析
1.1 外部原因
1)税制不健全。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总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加之营改增的影响,部分企业难以准确把控最新税务政策,以致于企业税务处理等相关事宜受到了影响。目前国内税收方面的法律不多,而且多以规章等方式颁布,税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层次相对较低,而且数量不多,很多企业面对税务风险。
2)税法自身的漏洞与问题。税法制度本身存在着先天的缺陷,漏洞问题以及不完整之处较多,若政策界定相对比较模糊或者法律法规不配套,则会导致企业在理解税法以及实际应用时出现模糊或者问题,进而导致企业税务管理风险增大。
3)行政执法缺乏规范性。税法存在缺陷,相关规定界定不清,税务机关对部分税务事件所具有自由裁量权以及解释权,使得税收执法出现了一定空间,为税收执法风险的产生形成了机会,以致于企业税款出现偏差,其税收风险明显增大。
1.2 内部原因
首先,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差。在当前国内税收政策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市场环境条件下的企业会遭受到各种类型的风险影响。企业税务风险不断增大,税务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重要性日渐凸现出来,税务管理事项始终贯穿于整个企业全过程之中。然而,部分企业税务风险防控工作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模式,甚至为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相关事项由财务部门负责处理,价值缺乏专业人才,因此税务风险对这些企业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次,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未凸显出税务部门的重要地位。部分企业税务部门缺乏独立性,税务管理人员并非专职人员,财务部门与其他组织机构工作对税务工作进行了部分覆盖。二是,税务岗位职能局限,而且职能不全,管理部门与财会部门职能存在混淆以及职责不清等问题。三是,企业税务岗与业务岗人员的沟通交流不到位,难以从源头上真正地识别以及控制风险。
最后,税务监察工作落实不到位。虽然企业设有内部监察部门,但是监察乏力现象依然非常的普遍。比如,每年进行一次的监察工作流于形式,而且各子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会收到总公司财务部税务科的表格,自己填写然后上交即可,风险自查很难发现问题。强化企业税务风险防控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现阶段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加强风险防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建立税务风险防控目标
1)合规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税务风险防控的合规性要求企业在处理税务问题时必须坚持合法合规。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满足税务合法合规要求,就必须准确理解税法规定并进行实时跟踪研究,对最新税法条文进行准确解读。
2)战略性。企业将税务风险控制工作提升到发展战略层面,作为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同时,企业管理层在决策时应当充分考虑税务风险,对税务风险防控经验与实践进行认真总结,构建符合本企业税务风险防控的体系。
3)效率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投入成本应当与其效益保持一致,税务风险的最终归宿就在于企业成本的降低和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合规合法情形下应当充分利用现行税收政策,优化税收筹划,以此来减轻企业税负。
2.2 建立信息沟通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企业税务管理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应当加强思想重视,不能只是单一认为税务风险只是风险管理机构的职责。税务风险形成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之中,税务风险一直伴随企业生产以及管理全过程,而且与企业各机构联系密切。为此,企业应当尽可能地使税务职员能够有效参与到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政策决定。同时,还应当设立长期涉税管理机制的重要工作,并且将税务管理机构作为根本,强化企业各机构在涉税中的配合。实践来看,通过相互配合能够有效转变税务管理部门事后的被动局势,这有利于税务风险防控机制的完善,尽可能规避企业经营活动以及重大涉税的风险。
二是,建立与税务部门联系的长效机制。税收政策关系较广,企业财税部门应当注意学习税务机关的政策说明,并且与税务机关加强联系,从而获悉最新的纳税方法,避免企业因为曲解政策和法规而引发风险问题。
2.3 完善企业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企业财税部门应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汇集和整理相关材料信息,整体判断企业税务业务的合法性以及准确性,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评估制度。具体而言,首先应当成立专业的评估团队,主要负责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与评估。其次,对税务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收集以及优化整理与保存利用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有效性是确保企业税务管理以及风险评估的基础和保障。一般而言,税务信息数据获取的途径有多种,实践中企业可按照规定要求报送申报材料。企业相关税务部门通过加强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来有效获取信息资料,比如海关、证券以及银行和工商、审计等机构,可以有效实现信息资料的共建与共享。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不可忽视风险防范与控制,其中税务风险管理尤为重要。税务风险是成本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消除掉,实践中企业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完善相关机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税务风险管控体系,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剑锋.关于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商论,2017(11):113-114.[2]曹坤.营改增全面实施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讨[J].时代金融,2018(03):161-168.[3]郭慧玲.浅议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J].税务筹划,2018(16):14-16.
第三篇:关于制约税务稽查管理工作的思考
关于制约税务稽查管理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涉税违法行为也在不断翻新,这不仅对税务稽查部门和稽查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目前在稽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进一步解决,稽查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从目前税务案件查处速度和绩效看,稽查现状不容乐观,制约税务稽查工作的因素越来越多,而对稽查工作提出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为此需要我们对各种制约因素进行客观分析,理性对待,寻找有效的对策,才能把握住新形势、新要求下稽查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
一、稽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制约和影响税务稽查的主要因素,有内外两方面,即税务机关自身因素和纳税人方面因素:
(一)税务机关自身因素的影响
1.观念因素。近几年,纳税服务成为现代税收征管的主流发展趋势。《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应当为纳税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纳税服务。国家税务总局也在《纳税服务工作规范》中将纳税服务界定为是税务机关行政行为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和税务机关依法诚信征税的基础性工作。作为一种法定的行政行为,对税务机关而言,纳税服务就不能是可有可无的,也不能变通执行,必须依法履行。但是,强调优化服务并不是淡化严格执法。而事实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因为过分注重纳税服务,而限制了严格执法。譬如,把纳税评估等同于对企业的检查,而受限于内检查次数而放弃了计划中的检查,查前告知企业并允许其在查前或查中的自查自纠。
2.工作因素。即征管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了税务稽查难度。随着收入压力的不断递增、以及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精细化征收管理的推行,基层征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纳税评估的实施,原先由稽查部门在检查时很容易发现的一些浅显的、简单的涉税问题,现绝大部门已在评估环节解决,只有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留待稽查部门去发现、去查处。同时纳税评估也是对纳税人应付税务稽查能力的一次“演习”和“培训”,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稽查对涉税违法行为查深查透的难度。
3.制度因素。即部分制度影响了一些稽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是税务机关内部通过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来加强对稽查执法的监督和制约,要求稽查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进行,否则会被追究执法过错责任,这对环环相扣的稽查工作来说无疑是一种约束和限制,本不该简化的也许就简化了,本该查深查透的,也许就避重就轻了;二是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到位,造成奖惩方面差不多的现状。目前,检查人员要面对工作中的日常检查、大案要案检查、各类协查、信访案件、复查案件、专项检查等,繁重的工作量,加上急事急办的临时性工作,使检查人员一直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而作为稽查管理部门,在满负荷工作状态下,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管理和抓制度建设,造成了在稽查管理中存在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制约了稽查干部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影响了稽查工作质量的提高。
4.素质因素。目前我们的部分稽查干部业务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稽查工作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向高科技、智能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财务资金运作体系、会计体系、质量体系、人力资源、营销网络、信息系统、知识产权等各衡量标准体系
一体化将成为必然,客观上增加了稽查的难度。另外,由于稽查干部学习稽查专业人员较少,基本都是“半路出家”,查账水平还停留在让查什么就查什么的阶段,难以将存在的问题查深查透。同时,部分稽查人员由于业务水平的限制,对税收业务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掌握与理解不够深透,不能灵活运用,查帐中依靠过去的经验和习惯做法,电子查账技能较低,稽查理念陈旧,跳不出“就账查账”的圈子,稽查手段缺乏创新,稽查技巧有待改进。
(二)纳税人方面因素的影响
1.纳税人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稽查执法工作要求更高。随着纳税人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能够保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手段也被越来越多的纳税人采取,这对税务稽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工作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纳税人“盯”住不放。稽查干部出于自我保护或减少麻烦的想法,在稽查执法过程中往往左顾右盼、谨小慎微、顾虑甚多,导致工作上缺乏雷厉风行的锐气,影响了稽查执法的效能。
2.纳税人偷税手段越来越隐密,稽查证据查实难度增大。随着纳税人被评估、被稽查次数的增加,纳税人“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想继续偷税,往往舍弃一些浅显的偷税手法,而注重于采用一些更为隐蔽、更加严谨的偷税手法。手段有:从假发票转至“假业务真发票”偷税,从账内存款偷税转至账外现金偷税,从单个企业偷税转向与关联企业联系偷税、从保留资料痕迹转至毁灭证明记录偷税等。这些偷税新动向、新行为,给稽查部门一查到底、查到证据确凿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3.纳税人反稽查能力日益提高,稽查取证力度不足。证据上不能取得突破,稽查查案就会停滞不前。行政执法证据的要求正逐步向司法证据范畴靠拢,这造成了稽查查案在证据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故意偷税的纳税人,为了逃脱责任追究和法律惩处,有的故意造成会计账簿设置不齐全,或账簿记载混乱,成本结转不规范,甚至账实不符;有的拒不提供纳税资料,“一问三不知”要什么没什么,要么拿几本不能真实反映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的账簿和凭证来应付;更有甚者采用销毁账簿、凭证等毁灭证据的手段应付稽查。虽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第四款规定纳税人“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但在实际操作中,用什么来证明纳税人的账簿混乱和难以查账?如果核定征收,税务稽查的目的及作用如何体现?核定征收参照什么核定?这些疑虑造成核定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对于不能如实说清问题和提供资料的纳税人,虽然《征管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的税务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隐瞒。”但赋予税务机关的询问和调取证据资料的权力有限,仅限于责令限期改正和提供相关账簿,实际操作性不强,取证的难度较大,对稽查执法的帮助有限。
二、加强税务稽查规范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现阶段制约税务稽查的因素越来越多,对稽查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税务稽查部门在观念、手段、方法和思路上都要有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当前稽查工作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稽查队伍建设,增强稽查工作的能动性
一是提高稽查干部的税收法制意识。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树立稽查干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自觉抵御各种不正之风,增强稽查干部的敬业奉献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作为稽查执法人员,要在思想上具备做到:要有一双“慧”眼。即有辨别力,能够明辨是非,识别黑白。保持头脑清醒,准确严格地依法行政;要有一张“黑脸”。即在执法工作中做到大公无私,秉公执法,树立廉政勤政意识,过好物质关、人情关,杜绝腐败问题的发生;要有一颗“英雄”胆。在稽查执法过程中,有时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打击报复等,作为一名税务稽查工作者,要有事业心责任感,有随时与税收不法行为作斗争的准备和勇气,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自觉地为之奋斗。
二是提高稽查干部的政治业务水平。常言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税务稽查也同样,随着涉税违法手段的更加巧妙和隐蔽,原先的稽查手段和技能越来越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向高素质、高技能,高科技化转变。因此,要从提高稽查人员业务素质入手,对稽查人员进行税收业务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相关法律知识等培训,使办案人员具有“经营、财会、法律、信息”等知识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同时既要学习借鉴外部成功的稽查经验,又要积极引进应用新的科技手段如查帐软件、财务分析软件等。加强案件分析和案情沟通,通过定时召开稽查例会、剖析典型案例和交换检查心得,拓宽稽查人员的检查思路,提高稽查人员的检查水平。
三是提高稽查人员的专业化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经济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这种趋势必将促进企业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要求稽查人员必须具备和掌握除税务查账知识外的现代化综合技能,及时了解掌握信息化的前沿知识,及时掌握企业变革、市场变化、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开拓税务稽查工作思路,分析和把握各方面信息,选择稽查办案的有效途径,提高稽查工作效率。
四是提高稽查工作自身建设能力。终身学习是促进稽查工作不断进步的源泉,是提高稽查能力的必经途径。面对知识快速更新的挑战、税收筹划的挑战和偷税手段的挑战,加强学习成为提高稽查队伍整体素质、增强稽查能力的最好选择,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公共管理、风险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创建学习型稽查组织,谋划稽查现代化的着力点。要以人为本,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推进稽查人员专业化培训工作,坚持用发展的、长远的、务实的眼光来培育稽查人才,鼓励稽查人员提高知识层次,通过采取在职学习、专门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委托培养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学习教育和培训投入,全面提高稽查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
(二)转变管理理念,加强稽查执法的过程控制。
稽查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环节,应在以往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突出事前分析、过程控制、环节监督和持续改进,严格程序化和规范化。
一是有效管理稽查内部各项工作。岗位设置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权责划分也必须清晰,要制定相关的制度、程序,在部门中既要分工、又要协作,这样才能减少工作衔接中的矛盾,建立相互制约、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保证整体工作有序运行。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税收执法责任体系和考核制度。进一步落实首查责任制、案件抽复查制度以及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稽查人员的职责、权限、执法规范和违规责任,使稽查执法过程处于严格的监督状态,能够发现执法过程中的违规、过错行为并及时予以纠正,确保稽查执法权的正确行使。
二是充分发挥稽查检查工作管理职能。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合理搭配检查力量,有针对性地确定检查重点。在严格考核的同时,努力为稽查一线服务。定期听取稽查一线人员改进稽查管理的意见,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顺思路,化解矛盾,调动稽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突出稽查工作重点,增强稽查工作的准确性
税务稽查的主要职责是及时、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稽查部门必须合理使用稽查资源,集中力量,坚持以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为重点,加大打击力度,以重点案件突破为契机,提高地税稽查威慑力;同时要增强责任意识,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全面提高税务稽查的准确性,确保无漏案、错案、假案,对外树立良好的地税形象。
(四)加强稽查基础建设,增强稽查工作规范性
一要科学制定稽查工作标准。以深化征管改革为契机,进一步修订稽查岗责体系,整合稽查业务流程,制定工作标准,实现稽查工作的标准化,实行科学化管理。二要加快推进稽查信息化进程,促进稽查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三要认真执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各项工作规程及有关制度规定,加强各环节的协调配合,确保每一件稽查案件都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充分,程序合法。四要充分运用税务检查法定权力。《税收征管法》赋予我们税务部门多项税务检查权,用以保证税务稽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将法律赋予的各种检查权综合运用,取长补短,税务稽查的效能将大大提高,其威慑作用也一定会进一步得到发挥。
(五)完善稽查监督机制,增强稽查工作的透明性
一是切实加强对稽查“四个环节”的监督制约。选案环节,尽可能使用计算机甄选选案;检查环节,实行税务案件抽、复查制度,结果与个人考核挂钩;审理环节,实行初审、复审和集体审理三级审理制度。二是不断拓宽监督制约渠道,建立上下级之间的纵向监督、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监督、稽查部门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并举的监督机制,完善稽查复查制度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有效的稽查监督制约机制。三是努力提高税务稽查信息化水平,将税务稽查的各个环节置于计算机网络的严密监控之下,逐步建立起一套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纵横交错的监督制约体系。
(六)提升稽查服务意识,增强管理与遵从的统一性
作为税收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稽查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税收法律得到良好的遵从,并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作为工作的终极目标。稽查工作的使命所在,就是通过稽查执法整顿规范税收秩序、打击税收违法活动,一方面管住有遵从风险的纳税人,净化税收环境,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更大一方面是更好地保护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广大纳税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全社会的纳税遵从度。要树立纳税服务促进遵从的理念,总局肖捷局长说,稽查执法和纳税服务是提高纳税遵从度的两条腿,二者缺一不可,只强调一方的重要性,忽视另一方都不利于提高纳税遵从度。因此,要强化纳税服务
理念,把思想统一到总局、省局关于抓好纳税服务的总体要求上来,通过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和公正文明执法,为广大守法纳税人提供最好的服务。要改进稽查工作方式,切实提高选案准确率和检查效率,减少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要尽量统一执法尺度,避免对纳税人处理处罚畸轻畸重;要进一步研究改进常规检查和重点税源检查的程序和文书,使税务稽查工作更容易为纳税人所接受,更多的体现和谐、以人为本的治税理念。要进一步规范各类税务检查工作,实行检查工作归口管理,减少多头重复检查;要大力开展国地税联合检查,切实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七)要推进稽查管理创新,构建充满活力体制机制
创新是推进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促进因素。要把握创新的内容,在推进稽查体制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创新稽查方式方法、强化队伍素质方面大胆探索。要认真研究探索符合税收征管发展实际的税务稽查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稽查业务关系,优化稽查资源配置,提高稽查管理效能。要积极实践分级分类稽查方式,注重开展调研式检查,推广运用审计型稽查工作底稿模式,加快推行数字稽查,大力推进信息管税工作,不断强化稽查核心业务能力。要建立和完善税务稽查各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突出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共享、各自执法职能的协助与互补,促进稽查工作流程对接和管理互动,提高稽查管理效率和效益。要在税务稽查实践中推行和运用绩效管理,逐步建立税务稽查工作综合考评体系。总之,要从改进方法、注重实效入手,从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入手,进一步在稽查工作思路、业务管理、手段方法、执法服务等整个管理工作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拓展新境界、新手段,推动稽查工作适应新形势,实现新跨越。
第四篇:04 资产的税务处理
第四节 资产的税务处理
资产的税务处理涉及资产的计价、折旧、摊销等问题。
“计税基础”是一个与“计税成本”相类似的概念。税法强调将历史成本作为企业各项资产的计税基础。
这部分内容较多较杂,重点内容为固定资产折旧规定。
一、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固定资产的概念只强调使用时间,不强调使用价值。
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
下列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
(1)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
(2)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3)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4)已足额提取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5)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
(6)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7)其他不得计算折旧扣除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
(1)企业应当自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
(2)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3)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
年折旧率=(1-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年限:
(1)房屋、建筑物,为20年
(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3)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4)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5)电子设备,为3年
二、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
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1.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10年;
2.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3年。
三、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
1.下列无形资产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
(1)自行开发的支出已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无形资产。
(2)自创商誉。
(3)与经营活动无关的无形资产。
(4)其他不得计算摊销费用扣除的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的摊销
(1)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
(2)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3)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4)外购商誉的支出,在企业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准予扣除。
四、长期待摊费用的税务处理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发生的应在一个以上或几个进行摊销的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摊销的,准予扣除。
1.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2.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3.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
4.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
注意:固定资产的修理却同不等同于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固定资产的修理支出可以发生当期直接扣除。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则要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企业所得税法所指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
(1)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下。
(2)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
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五、存货的税务处理
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不能使用后进先出法。
六、投资资产的税务处理
(一)投资资产的成本
1.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购买价款
2.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相关税费
(二)投资资产成本的扣除方法
企业对外投资期间,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投资资产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予扣除。
七、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差异的处理
1.企业不能提供完整、准确的收入及成本、费用凭证,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2.清算所得
企业依法清算时,以其清算终了后的清算所得为应纳税所得额,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所谓清算所得,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余额。
[归纳分析]投资企业取得被投资企业清算所得的税务处理。
投资方从清算企业分得的剩余资产,“两步减除”:
投资方从被清算企业分得的剩余资产-相当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属于投资方应分得的部分(属于来自境内居民企业的股息、红利免税)-投资成本(收回投资成本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余额(余额>0,属于投资资产转让所得;余额<0,属于投资资产转让损失)
3.在申报纳税时,税法与会计制度、准则之间出现差异,要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五篇:加强企业基层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企业基层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基层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各项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新经济条件下竟争日趋激烈,高新技术的引进,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生产工艺正在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生产设备也正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切实有效地抓好基层班组建设也就成为了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因此,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建设有企业自身特点的先进班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管理科学化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基层班组管理工作做几点探讨。
一、人性化管理是加强班组管理的首要前提
管理的人性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依照人性来管理班组,就是要以“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取代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始终坚持员工与班组的和谐发展,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帮助人、培养人,不断激发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班组的凝聚力、向心力,最终创造出高效优质的产品,培育出优质服务的班组文化。
1.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
生产现场的操作工、维修工是班组的核心组成成员,必须充分肯定他们在班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经验和劳动,相信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好本职工作,其次还要及时听取和采纳他们的合理意见及建议,在强化岗位职责的同时,尽可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工作权限,有效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主人翁意识。
2.注重员工潜能的开发
注重员工潜能的开发,是提升个人和班组核心创造力、竞争力的源泉。班组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合理调配使用本班组资源,必须综合考虑班组职工的技术等级、实际操作水平、文化、年龄、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合理地搭配和调剂班组结构,将员工进行最优组合,以求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通过把员工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使他们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最终使其在班组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同时还要搭建班组成员个人成长平台,制定出针对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鼓励和支持员工学习与业务技能有关的知识,提高整个班组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3.营造和谐沟通的班组氛围
除班组正式的、制度化的交流途径之外,班组的管理者还要积极引导,鼓励自发的、非正式的交流沟通渠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谈心、“头脑风暴式”的讨论都必将减少班组成员之间的误解和隔阂,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增强班组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想方设法增强班组的凝聚力,让班组每位员工都意识到其实彼此都隶属于班组这个同一团队,班组中人人都是平等的,唯有群策群力地完成了最终共同的目标并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后,才可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4.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
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竞争机制,不断创新班组考核模式。通过灵活的绩效考核办法,采用技能加点、建议加点、创新加点等多种小组竞赛方式,使班组内部成员之间、各工段之间认识到谁挣点越多,得到的激励就越多,反之挣的点少,得到的就更少,而对于违反规定的还要扣分,从而在整个班组内部形成了一种新的竞争机制,极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班组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班组管理模式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质量化管理是加强班组管理的重要基础
生产车间的每一项操作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问题,班组质量管理应成为班组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注重引导,提高质量参与意识
通过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学习“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真正理解“我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本工序的质量,而且又会影响下一道乃至影响整个操作工序质量而威胁整个作业项目的安全”,为形成从“向我要质量”转变为“我要质量”的良好作业意识奠定基础。
2.加强合作,树立质量监控意识
除了意识定位外,日常生产中对工序状态进行分析、判断、监控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作业过程、每个作业项目、每个作业动作、每句作业用语,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工序内容,通过对作业过程的剖析,对生产运行过程中异常情况处理机制的完善,使每个操作人员都能了解自己完成各工序的质量水平高低,进而找到作业关键点,班组长也能全面、理性地了解每个职工不同的特点,根据各关键点的轻重缓急“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攻关,从而显著提高安全监控力度,最终达到提高并巩固执行作业标准的可靠率。
3.开展交流,激发质量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员工共同质量改进计划,班组成员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议,针对日常生产过程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搭建一个员工之间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其次,要通过持续开展QC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关心质量、参与质量管理、自觉自主地解决身边存问题的自觉性与热情。在巩固、转化QC成果的同时,还要认真整理成果材料积极参加厂内外交流,尽量安排更多的小组参加成果发布会,使之开拓质量改进的思路,共享取得成果的喜悦,在与质量专家和优秀团队进行交流、探讨中,进一步激发广大员工的荣誉感和进取心。
三、标准化管理是加强班组管理的必要手段
通过以标准化原理为手段,制订符合标准化要求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最终形成班组管理标准化的领导体系和管理手段,从而实现企业班组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秩序化,提高班组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实现班组管理的最终目标。
1.加强班组管理的组织领导,实现班组管理体制层次的标准化
基层班组管理工作的综合性、群众性、经常性,决定了它是企业中党、政、工、团的一项共同任务。因此,要充分发挥行政的领导作用,党组织的保证作用,工会的纽带作用和共青团的促进作用,积极完善班组建设体制,建立健全班组管理的组织领导原则和工作制度,即“行政负责、工会协助、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厂部统一规划、车间具体领导、班组自我管理”。进一步明确班组管理工作责任,强化各级组织和各个方面对班组管理工作的综合指导和支持,形成符合标准化要求的领导体制和管理层次。
2.夯实班组基础管理工作,实现班组管理制度的标准化
为强化班组基础管理,必需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录,认真做好日常生产状况、生产工艺监控记录,为班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切实减轻班组负担。同时应把各个班组建设的工作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设置,保证班组与班组之间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的对称。
3.广泛开展民主管理活动,实现班组管理民主的标准化
班组民主管理是企业民主管理的基础,也是班组长依靠全体成员搞好班组工作的重要形式。在班组标准化管理工作中,要对班组民主管理的内容、方式等从组织上落实,从制度上保证。一方面通过每天早会、每周班会、每月例会等组织形式,鼓励班组职工参与班组的生产、决策及管理。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和改进和完善职工意见反馈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班组每一名成员都能畅所欲言,直抒胸臆。
四、信息化管理是加强班组管理的有力保障
现如今,那种只知道两眼紧盯机器,技术单一的工人,仅仅停留在手工和经验的工作方式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需要职工能运用科技、信息、知识对企业面临的复杂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创造性的解决企业面临的动态性复杂问题。因此,积极开展班组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下班组管理需要,保障班组管理体制合理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的重要工具。
班组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色:
1.班组管理过程的即时性
由于采用MIS、ERP等系统的强大功能,完善了数据源头采集,辅之于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图像,并通过计算机的网上流转和快速反应,使得信息化班组能够准确及时地核算生产消耗,监控生产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车间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日清日结,达到了班组管理的即时性。
2.班组管理结构的虚拟性
通过在班组内部建立一个内聚性结构,进行计算机网络紧密编织。在班组管理的某些层面实现一定程度的虚拟运作,增加了班组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3.班组管理系统的共享性
通过计算机共享系统,使班组有一定的生产安排和控制主动权,使普通班组成员也能够执行某些需要其它工种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一个工人小组也能够处理异常复杂的过程,使班组管理工作更具连惯性,从而避免了工作失误。
王立雄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