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作文之我见(xiexiebang推荐)
有效作文之我见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便仓小学费华凤
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小学语文的入选课文无论从内容看,还是从语言看,都有了质的飞跃,给了学生崭新的示范,可是很多学生还是怕写作文,常常为此苦恼。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的苦于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长期困扰学生的问题,必须从积累材料和训练表达这两方面入手。
一、积累材料。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小学生积累材料,主要就是 扩大阅读面,注重知识积累。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厚积而博发。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好书。除了教师推荐好书、规定读书数量、安排读书时间、组织读书汇报、进行摘抄写读书笔记等这些常用的方法外。还可
以采用一些新颖的、体现学生主动性与参与性的训练方法。
1、生生之间好书推介。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最喜爱的好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值得阅读的原因,以及部分精彩语句的摘录,编写在卡片上,最后标上推荐人的姓名,还可以画上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卡片制做好后,挂在教室的图书角或板报一角,供同学们参阅、交流。“好书推介卡”人人制做,定期更换,不断为同学提供好书信息。学期末由学生自己评选出“最佳推介奖”和“优秀推介奖”。这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制做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以及鉴赏、选择好书的能力,推动了读书活动的开展,体现出作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2、结合课文内容,多方面搜集信息,制做“知识卡”。
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路、语文等方面的积累。”可见材料的积累,功夫在平时,靠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百科知识卡”就体现了这样的结合。很多学生在对课文学习后并不满足于课文中有限的知识提供,他们的头脑中还有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得不到解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刊杂志、网络……搜集获取相关信息来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为作文做积累的准备。比如,学生在学完《太阳》一课后,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太阳的知识,在阅览室、图书馆中或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把感兴趣的问题,如太阳黑子的活动、太阳能的利用、太阳对人类不利的方面等摘写在卡片上,并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人类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科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后标明信息来源、制卡人姓名,还可以粘贴图片,绘画插图以配
合知识内容,图文并茂。“百科知识卡”可布置在教室的知识角,随课文的进程而更换。它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新天地。学期末把同学们制做的知识卡分类,串绳成册,加上封面,命名为“小百科知识全书”。全班同学都是作者,编者。“全书”既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最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评选“精彩之页”和“最佳制卡人”。
这些活动把阅读、收集、摘抄、写作、绘画等多方面结合在一起,大大开扩了学生的视野,日积月累,为作文做好语言和素材的准备,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作文训练的多样化和综合性,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
二、训练表达。
1、上好口语作文课。
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基础,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教学应当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即使是高年级,口头表达仍是一个重要训练点。说、写不应分家,由说到写,说说写写,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许多教师在作文课经常安排先说后写的训练步骤。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借鉴别人的长处,并从中受到启发。而口头
表达中暴露的问题通过师生及时点评,大家可以共同吸取教训,避免同类问题在作文中重复出现。事实证明,口头作文的训练是必要的、有效的。然而从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中挤出时间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也难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表达,既不能满足说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听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另辟蹊径,抓住时机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
1、两分钟演讲。从每天的语文课中或从早读、晨检的时间内挤出几分钟,给学生“两分钟”演讲的机会,每天安排1-2人,轮流进行。两分钟演讲没有内容限制,要求不超时,表达完整,用词准确,语句连贯,有一个中心意思,最好能摆明自己的观点或讲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表现欲和自尊心都很强,他们绝不会让一个毫无准备、语无伦次的自己展示在大家面前,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演讲做充分的准备,尽管那只有短短的两分钟。能力强的孩子事先会在头脑中确定内容、组织语言,然后练说
一、两遍;能力差一些的也许会先做笔头的准备,拟定演讲稿,然后反复练说。无论哪一种准备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而后一种学生更是自觉地把说与写结合在一起,因为他们喜欢这种新颖、简短、没有任何负担的训练形式,他们期待演讲中老师欣赏的目光与同学们热情的掌声。
2、即兴作文的安排。
口头作文的训练时机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也可以在“计划外”产生。好的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巧妙安排学生口头作文的训练。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有感而发,他们会不轻意地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更有激情的一面,甚至脱口而出几句绝妙精彩的词句。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引
导学生即兴作文,开拓写作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创造力。例如:每年谷雨节,家乡会有观花的盛况出现,这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观察、讲述、练写。由于抓住了最佳训练时机,学生们情动而辞发,争相发言,语言生动、富有个性。这样的训练既引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使之更加敏捷、灵活。
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把作文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以训练;在作文教学中,不必死守教师指导、评改的传统形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修改与评判的活动中;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都是进行作文训练的好方法。总之,作文教学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完成作文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如果教师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帮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学生将自觉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作文教学就真正达到了目的。
第二篇:作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作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几乎每个教师每天都在教学,可以说是教得都非常认真,也非常辛苦。但有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要么不清楚,要么是不满意,要么是事与愿违,因而出现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新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但在我们周围,就存在着个别学校平时语文老师不写作文、期中期末考试不考作文的异常现象。究其原因,有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有与生俱来的惰性问题,有久教生厌的疲倦感问题,有工作负担重,忙不过来的问题,更有引导和管理的问题。不少老师对作文教学感到十分茫然,不是不愿意教好,而是不知怎么教。
“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以“生”为本,重新审视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把作文教学放到有效教学的理论框架内展开研究,才能找到作文教学成功的答案。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彻底改变错误的观念,如何让学生的写作步入正常的轨道。下面我想结合本人从教以来的一些实践和体会,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兴趣――老师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所以,学生只有真正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乐于作文,也才能有所得益。现代中学生好奇、好胜,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发展欲,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帮助其提高写作兴趣,克服写作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当他们苦尽甘来心情愉悦时,对作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方法固然很多,以下我以两点为例:
1.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有效的体验生活。
为了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言可发。比如劳动、参观、游玩、采访、演讲、家庭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动腿,当学生们在一起充满激情的感受生活时,生活肯定也会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灵感。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掀起波澜,那么写作的兴趣和冲动将自然而然地滋生于学生的内心。
2.以成果为基石,让学生激发自信的火花。
可以建立习作交流平台――网上博客,随时上传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在教室建立“美文驿站”,公布“榜上有名”的学生,张贴他们的优秀作文;利用自习课交流优秀作文等等。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作文的成功,又便于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另外,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争取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二.习惯――法宝
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踏上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从作文比赛获奖同学的写作经验中,我们总结出下面五条良好的写作习惯,供同学们参考。
1.“坚持练笔”的习惯。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让学生专设一个本子,题名“与经典同行”,再在扉页上写上“把握瞬间的心灵颤动,用感觉的天线呼吸、吐纳,入微入微再入微,瞬间的顿悟会凝结为永恒的人生箴言”,坚持动笔,既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2.“成文于胸”的习惯。郑板桥画竹,总是先到竹园里仔细观察,等到“胸有成竹”了,然后到书房一挥而就。作文同样如此,一定要通篇构思,并且用提纲的形式把构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来。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动笔前也是有提纲,不过有的把提纲藏在肚子里,名曰“腹稿”罢了。
3.“认真修改”的习惯。古今写作大师都很重视文章的修改。左思呕心沥血,10年写成《三都赋》,使洛阳为之纸贵。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过多次修改,涉及内容变动达上千处,包括典故、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部分描写的删除、外语原文及音译等等。吕叔湘说:“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曾经修改他们的作品三遍五遍乃至十几遍才定稿。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是写好文章的金玉良言,也是所有文章高手的经验。如果没有这个习惯,要写好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4.“不说假话”的习惯。凡是好文章,一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任何一点虚假都骗不过读者的眼睛。如果同学们初学写作就染上无病呻吟的绝症,作文的前途几乎就没有好起来的希望了。
5.“文面整洁”的习惯。文面是作文的门面。一篇作文倘若能做到文面整洁规范,它就能先入为主地给阅卷教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能心情舒畅地评阅试卷。所谓文面整洁规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卷面整洁,书写清楚。书写清楚是指字体端正、不潦草。这是作文的一项基本要求,有赖于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二是行款规范,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作文的行款格式,应包括文章的标题、正文,若是书信体还应包括落款(署名、日期),这些都要规范地书写。
现在的青年学生一般很注意自己的仪表,这是无可非议的。文面整洁和书写规范就是作文的仪表,自然是非讲究不可的。
三.积累――粮仓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里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平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素材积累簿”,在扉页上写上“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将本子合理地分为几个部分,如“经典素材”、“成语长廊”、“妙语放送”、“焦点访谈”等等,具体的积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帐,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另外,我们的作文素材还可以从电视、电影、网络中的新闻中来,积累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记者是如何随时随地认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还要学生学会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分析,通过观察,有所发现的方法。为以学生自己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为主的素材积累打下基础。
四.序列――桥梁
近来,笔者深入实际,对七到九年级作文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了许多带共性的问题,从而使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共6个学期,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48次作文,而每次作文教学的训练重点内容、方法、目标是什么?都没有明确的指向,往往是无目的训练的多,重复训练的多,学生抄袭的多。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
初中作文教学与训练共有48次,分解到3个学年6个学期来完成,每次训练都应该有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写作技能。如果能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48次训练,就能掌握48个写作的基本方法,再加上学生自己的积累,其写作水平就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因而,学校必须组织各年级教研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系统的初中作文训练序列,形成48个训练重点。训练序列一旦形成,就能使每次作文训练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明显的梯度,学生每次上作文课都能学到新的内容,有了新的收获,写起作文来也就有了新鲜感。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无目标的重复的教学与训练。
五.反馈――保障
农民种地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指导学生作文也应该是“十分能力,三分导,四分写,三分评”,有效地评讲作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评讲必须及时。讲评是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讲究其时效性,学生作文后一般3-4天、最多一周左右就必须反馈评讲,不能久拖不评,拖久了就会模糊学生对训练重点的印象,冲淡学生写作兴趣,进而阻碍学生急切获取新的写作知识的欲望。
2.评讲准备必须充分。在批改作文时,不管是背批还是面批,教者都应该在笔记上作比较详实的记录,为作文评讲积累丰厚的原始材料。准备作文讲评课时要注意:评讲的目标必须明确,评讲的方法必须不断创新,评讲的程序必须清楚。
3.评讲要多加肯定。肯定是对学生的写作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激励评价的一种诱导方法。学生的作文,口头表达也好,书面表达也好,在评改时,当面评改也好,书面评改也好,都要尽量找到它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使学生能过教师的一个甜蜜的微笑,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段舒心的评语,看到自己写作的曙光,写作的前程,写作的希望。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是培养初中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每个管理者与执教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切实引进作文有效教学的清清泉水,那写作园地里一定会开满芳香的奇葩。
程灿,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第三篇:有效沟通之我见
关于有效沟通之我见
通过关于余世维的《有效沟通》系列演讲视频的学习,有以下几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总要面对各种各样与人交流沟通的情况,一个完整的沟通环节是:我们沟通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针对已产生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就涉及到沟通的有效性。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讲话技巧,更新知识储备,同时尊重对方认真倾听对方的诉求,假如没有充分了解对方的想法时,可以多反问一下,不要不懂装懂,最后导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于开展工作非常不利。没有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概括来讲,就是一个问题经过沟通解决掉了或者良性进展,这就达到了有效沟通;反之,就是非有效沟通。
其次,沟通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障碍:
1、个人障碍,包括双方之间的地位差异,信息来源的可信度,认知的偏差,过去经验以及情绪的影响等,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沟通的过程和结果导向。对此,我个人认为我们要自信(但不能不懂装懂,盲目自信),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摒弃陈旧错误观念和经验,不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这几点在有效沟通中极其重要。
2、组织障碍,包括信息泛滥,时间压力,组织氛围,信息过滤及缺乏反馈。这个部分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例如领导安排了一项紧急重要的任务需要你及时跟踪反馈,由于个人的性格因素、心理素质和认知偏差,未及时向领导反馈工作进展情况,导致公司受损甚至产生很恶劣的影响。这个代价不是个人所能承受的,可见,及时向领导汇报反馈工作进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最后,关于有效沟通,这是一个终生学习的事情,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沟通的关键是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认真了解对方的想法,多思考,多问对方问题,多反馈信息认知,最终是双方协商解决问题。
第四篇:有效教学之我见[范文模版]
有效教学之我见
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它将是我们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认为:
1.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中心说”和“生成性课堂”观念的影响下。预设教学目标的做法受到了质疑。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肯定了教学目标设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有效教学的要素之一。加里鲍里奇在论述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时,其中之一就谈到了“任务导向”,即定制教学目标。因此,不是要不要设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是怎样设立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2.有效课堂教学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方法种类很多,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适用的有效范围,它的选择受制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等,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但是一定不能违背适切性的原则。
3.有效课堂教学应处于最佳的投入状态
课堂中学生的投入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投入;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指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与实际掌握的程度;深层参与学习的效果优于表层参与。
目前,研究者普遍将是否引发了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以及学生学习的实效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国内的学者有实验研究揭示: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做到:(1)引发学习者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2)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3)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4.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良好的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的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它包括预防性的管理与应对性的管理。
5.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
“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45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就班级授课制而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讲授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仍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学环节。
6.有效课堂教学应满足好课的基本条件
所谓好课就是有效教学的课。叶澜教授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的课是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生成许多新的东西。“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应该包括:第一,有效教学是充满生命意识的教学。第二,有效教学是经济的教学,即教学要有效益。教学的效益是通过时间、投入、收益等指标来体现的,“多快好省”是根本的原则。第三,有效教学是充满教师智慧的教学。
强化有效教学,就会“逼”着教师们提高自身素质,尽快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强化自己的有效意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持续不断地追问自己:“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
有 效 教 学 之 我 见
——中心发言材料
数 学 组
房
坤
平
第五篇:有效教学之我见
有效教学之我见
————读《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设计》心得体会
邵岗中心学校 张多秀
通过这次的校本研训,对我而言,无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有很深的体会,总结一下教学方面,主要还是立足基础、寻求创新,保证学生能有效学习,毕竟学生接受知识的层面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认知。下面,我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认真而充分地备课,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和生成,才会有精彩课堂的呈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得需要,因此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好课已成为当务 之急。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意味着把新的教学里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而创新”备课呢?
一.有效地处理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电荷知识的内在联系等,其中了解教材结构,教学目的和要是教材处理的核心。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由温故到知新的启动点。此外,一本教材的各单元之间的知识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处理教材时合理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终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具有横向联系或互逆关系。这样,便于使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避免了前学后忘,便于教师讲授时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的体现在课堂,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教师在备课重要精心设计最佳教学过程,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要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的兴趣。
2.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和练习。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由浅入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就应该精选练习,使学生所做的练习针对性强,效率高,而不是题海战。
3.板书设计。目前由于多媒体的应用,有许多教师忽略了板书的应用。这是不合理的。适当合理的板书可以加强讲授效果,突出教学目的和重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课堂小结。通过简明扼要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强化记忆和理解。
5.学法设计。在新课标理念下学法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对学生进行学法训练。
三.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引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3.适当有效地运用教学用具,如图片,多媒体等,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一遍功夫一遍巧”,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创新备课”,定能在教学中迸出智慧的火花,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8.找到适合的学习场所。
9.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
10.学会整理。整理房间、整理书桌、整理资料。整理可以节省许多找东西的时间。不爱整理的人,就不爱学习。
11、找到一天中状态最好的学习时间。
12、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制定。有效记忆方法——记忆法放电影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总是苦恼,明明才刚学过的东西,就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今天就来传授一招特殊的记忆法——放电影记忆法。
在每天在临睡前,躺在床上将一天中老师讲课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顾一遍。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加深记忆。回忆当时讲课的场景,就像看电影一样,通过情景演绎,归纳出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做好二次的巩固。如果碰到有疑问不明白的地方,赶紧从身边拿出纸和笔,将问题记录下来,留着第二天问老师。彻底把问题给解决。
每天都要进行这样的放电影记忆,每次时间不会很长,半个小时之类就可以把一天所学的知识给过一遍。
长期积累,我们对于知识的巩固要牢靠很多,学习自然更上一层楼。
如何进行识字教学
——读《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学习心得
邵岗中心校
周勇贤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识字教学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弄不好就会显得十分单调和枯燥,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就难以体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识字的质量呢?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识字的质量。
第一、鼓励自主识字
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识字。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课文出现的生字新词进行预习,包括弄清读音、记清字形、了解字(词)义,能将字词回归于课本中把课文读通顺。
第二步,课堂检测。布置的任务要有检测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在讲授新课之前进行听写,要注意的是,听写的字词是学生容易掌握的或在以前的课文中出现的但没要求写的。另外一部分易错字、难字应在教授课文时随文强调字形和字义。
第三步,课后巩固。要让学生对课前、课堂中的识字得以巩固,就需要课后的强化。当然这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布置回家的听写
注,这就冲淡了人们对阅读理解问题研究的兴趣。
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阅读理解策略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许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整个阅读理解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主要受三个因素的直接影响。一是读者的认知能力,二是读者的语言知识,三是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依据对这三个因素的理解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创立了不相一致的阅读理解的模式。这些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三类:(1)以高夫为代表的自下而上模式。这一模式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阅读过程。(2)以古德曼为代表的自上而下模式。这一模式认为,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通常是利用语言知识和有关经验的作用,对课文进行加工的,即阅读的起点是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印在纸上的文章。(3)以鲁墨哈特为代表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一模式吸取了前两者的合理之处,不再偏颇文章提供的信息或学习者已有的经验,而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成功的阅读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以上可视为西方国家对阅读理解研究的一个轮廓。同样,在国内,从70年代中期以来,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文的阅读理解策略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如在中文认知中的大脑偏化问题、中文的语言转录问题、字优与词优效果以及中文句子和课文的阅读理解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其中,句子和课文的阅读理解策略的研究更有代表性。
除刘英茂分别以成人为被试和以儿童为被试研究了他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特点、儿童对句子理解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建(1984)研究了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对汉语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的理解以外,更须一提的是,缪小春等人(1984)研究了词序和词义在汉语语句理解中的作用。实验用6个名词和3个动词组成各类型的句子,让被试听完一句话后,用玩具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结果发现:(1)中国人在理解汉语的简单句时,既依据词序,又依据词义,不过词义的作用相对地大于词序的作用;(2)总的来说,词序和词义对各年龄阶段的人理解句子意义都有作用,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但5-7岁儿童在对某些类型句子的理解时,词序的作用相对较大些,而对成人来说则词义的作用要大些。
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要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理解效果,就必须使其掌握适当的阅读方式和应用适宜的阅读理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