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工作汇报
关于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工作汇报 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文明新风的有效手段,对于我镇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在县文体局及我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星城镇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颁布以来,我们重视和加强了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规范了民间业余社团的成立和他们活动的开展,基本队伍得到了巩固,定期对文化市场进行了摸底,对证照不全的业主及时进行相关整顿,成立了不可移动文物管理领导小组,将送图书、送电影、送文艺下乡活动普及到各村(社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农家书屋的建设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呈现一片繁荣。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作为望城县乃至长沙市经济发展比较靠前的乡镇,星城镇的农村文化体育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与农民精神文化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精神文化食粮供给不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开展活动难等问题较为突
出,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一、我镇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情况
1、我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现状:我镇有农村书屋四处,共有藏书近6万册。建有体育场地34个,分5种类型,其中:羽毛球馆2个、健身房2个、游泳池3个、保龄球房1个、篮球场(含学校)25个、大型绿化广场1个。
2、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近几年来,县政府加大了对全民健身点建设的投入力度,下发了文化物资和体育设施。仅去年一年我镇就在腾飞村、黄田村和东马社区三个村(社区)发放并督促安置了县文体局下发的篮球架等多种体育设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镇现有体育场馆建设的总体水平,与我镇的综合实力并不相称。从数量上来讲,在一个拥有5万余人口的乡镇仅仅有三十多处体育场地是远远不够的。从质量上看,新建场馆比较少,不少设施比较陈旧,利用率不高。从体育项目设置上看也比较单一。虽然在新建的楼盘内有一些综合性场馆,但开发商为维护业主利益,无法做到对全镇人民开放。即便有些社区和学校有一些对外开放的体育设施,但是其中部分场地还属于非标准场地,管理水平也不高。
2、体育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开展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但是我镇文化站缺乏可支配的财力
物力,资金来源窄,既无经济来源,也无固定资产可以盘活。每年在全镇开展的大小活动都要依靠镇政府酌情拨款,体育设施建设需要的大笔资金仅靠镇政府有限的拨款无法真正得到切实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是现有体育场所的管理和维护费用也无法全部落实。
3、充分利用各种体育设施、场地全方位为社会提供服务等方面尚需努力。部分体育设施分布在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内部,如学校内部的体育场馆等,这些设施大多只为本单位人员服务,封闭管理,不对外开放,不能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用。由于多年形成的管理模式和体制,靠一般性宣传很难动员和说服由社会力量举办的体育设施无偿提供社会使用。
三、几点建议意见
1、明确政府职责,加大对已有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政府要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设施所在村(社区)的职责,正确处理好公共体育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关系。依据星城镇项目多,建设任务重的镇情,要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制订出总体布局和建设规划;要留足体育设施用地控制指标,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同时镇政府及各村(社
区)要运用各种形式,采取不同的方式,多途径、大范围、强力度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并成为全镇村(居)民的共识。
2、增加投入力度,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体育建设的投入,同事也要积极探索创新建设、管理的新路子,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投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体育场馆,以有偿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开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夜增长的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保证可持续发展。政府应牵头,引导各村(社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制度,整合现有人员(如,乡镇文化管理人员、村级文体负责人、各设施点的管理人)建立督促管理队伍,并对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特别是在重建地和小区人口密度大,设施负荷大的点要落实专人负责,保护和维持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转。
4、坚持社会共享,提高体育资源使用率。坚持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原则,积极拓宽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办法。各处公共体育设施要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载体,提高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效率。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体制,各相关
职能部门,要在政府和文化站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对已建成开放的体育场馆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积极探索新建体育场馆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不断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
第二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2号)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 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举
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
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第六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 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
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
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 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 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 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 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出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
第三十二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或者有条件维护而
不履行维护义务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国家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由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本条例的原则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 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 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 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 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 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 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出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
第三十二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或者有条件维护而不履行维护义务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国家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由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本条例的原则另行制定管理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 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申论 公共文化体系落实
关键词 : 公共文化体系 图书馆 全民阅读
1、全国政协7月22日在京召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协商会。俞正声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建设,关系到民族精神、国家长治久安和核心竞争力,要精心组织和实施。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伴随整个现代化进程,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设施建设和内容建设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媒体的关系,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改进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
2、在上海,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按需自主选择,预订品种丰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吉林已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500多支农村放映队穿行在乡间村屯。当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中华大地。3、5月18日,这个曾被民间当成“我要发”的聚财“吉日”,其实是颇具文化含金量的“国际博物馆日”。这一节日设立于1977年。近年来,在我国也日益受到重视。今年节日来临之际,许多地方的博物馆齐齐免费开门纳客,年轻人也好奇地在网上寻找探馆攻略,将之作为周末约会的风雅去处;父母们牵着孩子的小手,安静地走进历史,希冀下一代能探骊得珠,传承文化薪火。
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经历过跌宕起伏。7年前,湖北博物馆率先免费开放,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各地博物馆纷纷高挂免费牌。随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博物馆和观展者都在渐次成熟。越来越丰富且分众化的博物馆资源,让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人群有了充分的选择空间,他们走进形形色色的博物馆,怀揣敬畏之心,向大师致礼,对文化鞠躬。博物馆更深层地进入国民日常生活,此其时也。衣食足而知礼仪,当经济发展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大幅度提高文化产品的公益性供给,已得到决策层高度重视;民间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文物收藏的热情,也正喷薄欲出。4、2014年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肯定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这一创意,指出这是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生动践行,希望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
李克强总理信件原文如下: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
来信收悉。获知你们于近日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这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喻示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仍需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阅读能使人常思常新。好读书,读好书,既可提升个人能力、眼界及综合素质,也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使人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砥砺奋发有为的情怀。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希望你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考题预测
一、概括题
概括当前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250字。
【答题思路】
概括题答案全部来源于给定材料,通过审题可以得知概括的目标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就是由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引发的问题,通过阅读技巧在材料当中找出关键词并进行总结归纳既可得出答案。最后要注意答题条理,同类合并异类罗列。
【参考答案】
1、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3、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4、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二、分析题
简要分析加快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300字。
【答题思路】
分析题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既通过材料中的问题多角度的思考分析并作出合理推断。本题分析的要素为建设,要对材料当中的公共文化建设进行逻辑推断,判断公共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并且做出合理推断保证建设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参考答案】
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2、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3、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养,通过公共文化生活的价值观传导和社会行为规范,协调解决群体成员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群体生活的秩序。
4、有利于文化产业和民间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有利于我国文化走出去。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或服务外包
三、对策题
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要求: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措施全面、针对性强、不超过350字。
【答题思路】
本题是一道对策题,首先要界定材料中所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并进行简单概述。其次,所提的对策一定要有针对性,具体可行。还要注意所提的措施与公共文化建设负责人这个身份所附,作答时注意答案写作的条理性。
【参考解析】
1、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2、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3、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4、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四、公文写作
针对当前全民阅读的兴起,某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准备发出一个倡议以响应读书潮,你作为该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请写一封倡议书。要求:态度诚恳,有针对性,字数不超过500字。
【答题思路】
本题要求写一封倡议书,先要了解倡议书的基本格式,称谓、正文、落款要齐全。另外身份是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化。此外,倡议书要有号召力,对应大政方针。
【参考解析】
全民阅读活动倡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至今,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为深入促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特此发出倡议:
一、每一位市民都要行动起来。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坚持阅读,使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我们在读书中积累知识、陶冶性情、提升素质。
二、每一个家庭都要行动起来。家长多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积极向亲人推荐和赠予好书,多与亲人一起品评好书,让家庭成员在读书中分享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享受。
三、每一个单位都要行动起来。各单位各部门、各行各业要结合各自实际,紧紧围绕推进全民阅读,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展阅读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让阅读之风吹遍海阳的每一个角落。
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民族;读书有利,利民、利国、利天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让读书成为我们和家人、同事的好习惯,在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为中国梦复兴梦的实现做出新贡献。
X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某年某月某日 方式构建更透明、更有效率的投入模式,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进而实现双赢。
五、范文评析
关于文化类的文章很多,但是对于读书的文章我们不仅要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而且务必要上升到一定高度,联系时政热点上升到中国梦的层次。
【范文解析】
读书声与强国梦
改编自人民时评
当网络横行全球,当微博华丽登场,阅读与写作的碎片化现象似乎不可避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有人读起书来“不知是他读书还是书读他”,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为什么还要读书?
有数据显示,尽管近年来国民图书阅读率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十几年前的水平。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兴起的原因。但信息的浏览终归无法取代系统的阅读,我们更应该思考,当我们的社会像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时,难道可以让书籍所承载的文明风景落在后面?对于一个数千年诗礼相传、崇文重道的民族来说,今天读书价值面临的忽视,读书生活遭遇的种种困扰,实在令人不安。
一位作家说过: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将会成为植物人。读书,带给人们文化。读书,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可以让一个民族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力量。
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概念。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这个国家才会历久弥新、朝气蓬勃,激发出不可遏抑的创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试想,倘若官员忙于应酬惰于读书,我们只能坐视各处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层出不穷,更无法指望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倘若学生深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欲望与能力,更可能耽于本能冲动而拙于理性表达;倘若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追逐物质、不屑读书的风气,更会与书籍带来的“高贵、力量、优雅和美”绝缘,挡住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开卷与否,兹事体大!
鲁迅先生曾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对读书的困境,我们固然需要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需要更为亲民的图书价格,需要更有营养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
第五篇:关于贯彻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情况汇报
一、贯彻《条例》的基本情况
《条例》自2003年8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我局及时地认真组织全局干部进行了学习。在此基础上,先后两次组织机关科以上干部和场、校负责人进行了集中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使大家对《条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统一认识、明确任务、熟悉内容、便于执行的目的。学习中,我们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2004]8号文件与《条例》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做好实际工作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近十个月来,我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宣传贯彻执行《条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我区体育场馆设施现状
1、我区现有21种类型、242个标准体育场地,其中:体育场4个、体育馆2个、篮球场84个、排球场14个、门球场9个、综合房3个、篮球房3个、体操房1个、羽毛球房1个、乒乓球房3个、跆拳道房1个、健身房215个、棋牌房1个、网球馆5个、壁球馆1个、游泳池6个、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1个、小运动场24个、足球场1个、网球场62个、攀岩场1个。
2、我区现有18种类型、13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其中:室内外游泳池37个、全民健身路径32条、篮球场10个、门球场2个、田径房1个、乒乓球馆2个、健身房4个、台球房1个、沙弧球馆1个、羽毛球场6个、乒乓球场5个、田径场3个、网球场4个、射箭场1个、垒球场1个尔夫球练习场1个。
3、我区现有372个各类体育场地(包括非标准场地)中,大致颁由在:广场3个、公园9个、校园169个、老年活动场所9个、乡(镇)权24个、居住小区(街道)40个、厂矿26个、机关事业单位39个、宾馆饭店10个、其他43个。
4、在全区现有372个各类体育场地(包括非标)中,经济构成情况如下:国有经济277个,占74.46%;集体经济13个,占3.05%;私有经济79个,占21.24%;外资经济3个,占0.80%。
5、我局直接管理的体育场馆设施有田径场1个、标准足球场1个、网球场3片、露天篮球场1个,2300平方米的体育综合训练楼1座、75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1座、攀岩场1个、健身路径32条、独立健身房1座、露天游泳场1个。
三、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情况
区体育局在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方面,本着以人为本、因地的原则,实际我区情况,采取多种渠道和不同方式进行。规划上既充分考虑财力的可能,又强调超前意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设计上尽量满足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在选址、项目设置上,充分体现便民、利民、实用的同时,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和广大群众健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量采取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充分考虑群众的广泛参与性。建设上,始终坚持质量第一。
在XX市XX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32条健身路径的建设中,我们严格遵循上述原则,建成后的体育设施颇为广大群众喜爱,尤其是健身中心,设计方案经多次、反复论证,并请知名建筑专家把脉,项目设置广泛听取和征求不同层面的意见,精心组织施工,高质量、高标准地把健身中心打造成了精品工程,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坚持公共体育设施“二为”方向的情况
区体育局直属体育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全天候、全方位开展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场内制定了详细的对外开放实施办法和体育场地各种职能职责,尽量满足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体育场露天健身场地全年实行免费对大众开放,每年接待来场锻炼群众达50余万人次,健身中心部分项目实行定时免费开放,其他项目优于市场价对大众服务。游泳场暑期对中小学生实行最大限度的优惠服务,前来锻炼者络绎不绝。
区政府也将对体育场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列入了区级财政预算;体育场将各项收入主要用于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区属中小学将体育场地有序地向社区开放,并制定了开放管理措施,实现了部分资源的共享,全区共有35所学校制定了资源开放方案。全区没有因城乡建设拆除公共体育设施和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情况发生。
五、开展对体育场馆设施监督管理的情况
通过几年来的体育市场管理和近年来的场地普查,对全区各体育场地的分布以及设施设备数量和投资情况、占地面积等指标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各体育场地在我局均有详细的登记和备案,做到了资料齐全、建档规范。大部分体育设施管理单位都建立了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尤其是各游泳场馆,均进行了达标备案,严格按要求配备了游泳救护、救生器材和应急预案。全民健身路径也和办事处签订了管理维护协议,切实做到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了锻炼群众的安全。为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监督管理,我们除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外,还定期派出人员到各场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有限的体育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为开展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服务。对已建成的健身路径,在责成街办管理的同时,还深入实地,检查安全隐患,对存在的问题立即通知厂家进行维护。对体育场内设施不断进行完善,对各个体育要素建立了管理制度,并将有关制度印发全区各体育设施管理、使用单位。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我区体育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对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归纳起来,我们感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区体育设施从数量上来讲,远未达到标准。从质量上看,新建场馆比较少,不少设施比较陈旧,利用率不高。从体育项目设置上看,比较单一,综合性场馆少。在建设资金的投入上显得不够,真正从财政上拨出专款进行体育场地设施所占比例偏小。随着我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应得到协调发展。另外,XX区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系政府投资项目,属公益性体育设施,是XX市委、市政府,XX区委、区政府200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心于去年12月底投入试运行,2004年1月8日正式运行以来,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因属于公益性项目,很多方面受到制约,目前的运行已经出现亏损。二是该中心公共部分的物业管理经费未得到落实,据实际需要测算,该中心每年需30万元的物业管理经费,用于公共部分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物管公司管理费及其他日常性开支。如此项经费得不落实,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充分利用各种体育设施、场地全方位为社会提供服务等方面尚需努力。在如何利用学校、厂矿、机关事业单位等的体育设施为大众服务方面,虽然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力度不够,影响面较小,没有形成气候和良好氛围。由于多年形成的管理模式和体制,靠一般性宣传,凭体育行政部门的力量,很难动员和说服由社会力量举办的体育设施无偿提供社会使用。建议由区政府给予干预,促成这一问题的早日解决。
3、对公共体育设施的保护还缺乏一套科学的管理监督制度。对行政区域内体育设施的管理监督作为行政部门的体育局,先后建立了一些制度和规定,但在具体的执行中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体育设施服务管理单位在接受监督和执行制度上自觉性不高,行政部门监督检查,强化管理的力度还需加大。建议以区政府名义制发《XX区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办法》。
由于《条例》颁布实施时间较短,在对《条例》的理解、把握、执行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监督、管理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同时,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区政府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计划,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要根据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2、建议我区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规定标准,规划建设一定人均面积的体育活动场地。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用地指标。
3、建议新建中、小学,应该建设有直跑道的环形跑道、兼有足球场的运动场地,同时还要配备若干个篮球场、排球场、体育活动操场、体育活动室等体育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