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及备考
高考作文分析
分析研究山东五年高考题,探寻已经考过是作文试题的特点及规律,力求能为2013年的备考提供一点借鉴。
一、我们对山东省五年高考试题进行全方位分析
2008年,话题作文“春来草自清”出自一首阐释佛教教义的诗歌《乐道歌》,为唐朝天宝年间诗人明瓒和尚所做,其末句是“兀然无事做,出来草自青”。在流传过程中意义有所改变,现在多为:顺应自然,服从本性,反对人为,反对主观、强求、勉强做事。
该话题的核心是春与草的关系,要把握这一关系,就不仅要明了其本意,还要明了象征义:春是外部客观的事物,包括环境、条件、时机、机遇、自然法则、客观规律,也可以是国家、民族、人民、政党等社会力量;草则是主题,是我、我们等具有能动性的事物。春与草的关系就是客观的事物对主题发生重要的影响,而主体又具有自身强烈的内在要求,彼此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是再主题的强烈要求下的,即草青是生命欲望的释放。
话题中“自”也很关键,“自”就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与“来”相呼应。俗话说:“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船到桥头自然直”“切勿揠苗助长”等都是符合题意的,坚持信念和理想,相信“春来草自青”这一信念,保持乐观,积极地等待时机,积蓄力量创造条件等。
由于话题的特殊性,考生很难用记叙性文章来阐释话题,所以议论文的文章较多,在议论文的文章中,多数考生在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材料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显得牵强。笔者以为,这不怪学生,因为在基础教育时期,我们总是灌输积极进取、天天向上的思想,倡导积极的价值取向,这种“春来草自青”的“等”“顺”思想不合时宜,用来支撑这类观点的材料不多,考生没话说,有话又说不好,这是命题的愿意。
体裁适合于议论文,内容在于阐释主客体关系,探讨作为主体的生命个体,在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下的生活态度,处世哲学。
2009年
2005年山东省高考试题分析报告强烈要求“变脸”的情况下,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采用材料的形式,紧接着2007、2008年连续两年采用话题作文。2009年的“见证”这样的命题作文,标志着山东高考作文题终于完成了由话题作文向新命题作文的国度07、08年全国各地卷纷纷向新命题作文过渡,山东显得有点保守,直到09年,才跟全国绝大多数试卷在作文命题理念上同步了。
2009年作文题有如下特点
1、考生审题难度相对降低。
2、考生有话可说。
3、政治倾向性明显。
4、时代性、开放性、普遍性
从体裁上更容易些成记叙文。
2010年
2010年全国18套试题中材料作文10道,命题作文7道,话题作文1道。山东属于材料作文。
纵向对比下,08年话题,09年标题,10年材料,年年有变化。
材料作文,其材料可以是漫画,比如2010年全国卷1,可以是人物故事,比如2010年辽宁卷,可以是诗歌,比如2010年安徽卷,可以是名人名言,比如山东卷。就是说,材料作文中的材料种类广泛,不受限制。其中就名人名言而言,可以是单则的,可以是复合的。所谓复合的,也就是两则以上的。这两则以上的名言,可以是相互补充的,也可以是针锋相对的。
本年度作文个别考生由于对托尔斯泰名言理解不到位,结果审题出现了偏差。有的将文章主旨确定为“福兮祸之所伏”,有的确定为“我处在阴影中我快乐”有的确定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坎坷的”,等等。
考生可以把这句名言作文一个论点,写成一篇论叙文。也可以把这句话作为一个主旨写一篇文学类文章去表现他。既要看到光明,又要看到阴影。也就是说,要全面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骄傲自满,沾沾自喜。要看到阴影,更要看到光明,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希望,拥有信心,赢得最后的成功和辉煌。也可以从“光明和阴影构成人性的复杂”这一角度入题。去探讨,人生由成功和失败构成,人生由顺境和逆境构成,人生由幸福和挫折构成,人生由圆满残缺构成,人生由荣光与耻辱构成,人生由公平与自私构成,人生由善良与邪恶构成等等。
从文体看,适合于写议论文。
2011年
“这世界需要你”
审题难度不大,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符合“给学生发挥创作的空间”的新课标要求。
“你”是一种对话、称呼,指单个的人,也可指群体。,也可以指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比如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一种思想体系。“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等很多领域。
2012年
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题。是孙中山以此来激励和鼓舞革命志士而作。12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后的第一年,又是十八大召开之年,命题人以此为题,颇有深意。
命题又一次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性。这也是山东高考备考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
该命题审题难度不大,材料既有所指向,又比较开阔,进行联想感悟的空间较大、教宽,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而一切感悟和联想都要求基于材料,当然这既可以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含义和中心含义,也可以着眼于材料的局部含义,无论怎样,感悟和联想都必须有“材料的影子”,都必须是材料的必有之义和应有之义,材料是作文的由头和触发点。
材料共有三句话,经过对材料的切分和句意关系的把握,其中心含义是“心不死”、其中含有三个要素:第一要有担当,就是对国家、民族、人类和世界有所承担有所贡献;或者对自我的投入和担当。二是坚持、执著,其隐含着在所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最终达成目标。也包含着对理想和志向的奋力拼搏精神。三是坚信未来,取得成功。
体裁明显偏向于议论文。
二、针对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试着做如下推测
1.从体裁上看
08年的“春来草自青”偏议论性,09年“见证”尤其所给的材料“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非常明显地将学生的审题思路引向了记叙性文体。10年的“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探讨了光与阴影的辩证关系,无论从哪一角度理解,都容易走向对悲喜、得失、顺逆等的辩证性探讨上,偏议论性,11年《这世界需要你》则明显偏记叙,12年引用孙中山的一段话,那么铿锵,那么有社会道义,想写成记叙文还是很困难的,明显是偏议论。由此规律可否推测13年为记叙性呢?
2.从写作形式看,08年为材料,09年是命题,10年是材料,11年是命题,12年是材料那么13年作文是否应该是命题呢?
从出题所涉及到的思想内涵,08年为顺应自然规律,09年见证历史社会,10年辩证对待人生11年为个人和社会关系,12年是对民族的担当精神,也属于社会性。至此探讨了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3.高考备考的思想方面,可以用两句话进行概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其实纵观高考命题,还有一类的主题便是人的思想道德层面的探讨,比如诚信、善良、包容等,备考重点应该适当偏下这一角度也就是“厚德载物”这一方面。
三、备考误区
1. 没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积累和实际演练的关系。
给学生阅读课,但阅读课明显属于自由放羊式,没有明确的目的,阅读课看什么样的文章,如何看去看一篇文章,如何从阅读课中积累到有益于作文、有益于语文的东西,这些都是平时阅读课中缺乏的。
与之相反便是重视训练的数量,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质量。学生写作的本源还是来自生活,来自积累,很多的学生仅仅靠一点点母语基础在苦苦支撑自己的作文写作,表现在作文过程中无话可说,无思想深度,展不开逻辑论证,文章写作幼稚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本也就在于学生根本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从词素到句子到段落到人生感悟到价值观、道德观到客观规律等等都是一片空白,又如何期待学生能够写出佳作呢?而这些东西又必须来自平时的阅读和课堂教学,老师中只关注教学任务的落实,不关注学生大语文思维大语文观的培养,可能会取得短期的效应,但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2、作文训练盲目性、随意性。
要在练上狠下工夫,得法、科学地练,应该列好详细计划,分门别类地把各种类型的作文都训练到位,应该每周最少有一节课来专门用来训练写作,因为能力是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实际演练上特别需要强化作文规则意识,尤其是完整的审题意识。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过于否认作文材料对作文写作的限制,甚至从一些所谓优秀高考作文得到一些经验,认为并不需要过多局限于材料。我们分析10年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12年孙中山的那段话,不难看出,其对立意的要求还是必须忠实于原材料。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的。高考作文具有选拔性,它必须设定某些限制,以保证选拔的客观公正,同样出于选拔性,它又必须坚持某种程度上的开放,让考生尽显才华,个性张扬。何处限定,何处开放,是每个考生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3、是重视规范而又不敢创新。高考作文不仅需要考生循规蹈矩,而且也需要考生活起来,要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创新往往不是冒险,不是不保险,而恰恰是最保险的做法。试想一下谁愿意看到太古板而没有一点灵气没有一点创新意识的文章。老师要设法让学生在写作时自始至终,时时刻刻要遵守规则,更要鼓励学生学会创新,敢于创新,敢于形式上创新,也敢于内容上创新。
4、是重视作文的语言而忽视思维训练。学生写作中片面追求词藻文句的花哨而实质内容贫乏空洞,一些表述或比喻看似生动活泼,实则毫无道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没有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我们在作文备考中,在平时的学生作文评改中过分看中学生的语言,过多地强调重视语言训练,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的强化和锻炼。思维,被恩格斯誉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把思维这一瓶颈问题突破才是最明智的方法,才是让学生终生受益无穷的方法。如果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没有确实提高,那么一切都等于零。所以必须在作文备考中持之以恒地结合具体的例子强化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思辩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严密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具体方法有引导学生多写议论性散文;让学生学会同题多做(一个题目多种构思);训练学生养成列提纲的良好习惯,重视思路训练;设计一些脑筋急转弯和智力性的题目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冒险写新异文体的文章(如采用、日记、书信、调查报告、新闻等形式)等。
四、备考需要注意的问题
1.作文卷面要规范美观
阅卷老师时间紧任务重,短时间内扫描不到文章的主要信息,考生作文分数就很难高上去,要知道,作文阅卷老师总共18个小组,不到260人,考虑到三评甚至四评的因素,意味着每人在9天时间里要评阅6000份左右的作文。大家可以计算这个工作量,批卷工作是从8点到下午1点,除掉一些时间比如吃饭,短暂的休息,估计也就是6个多小时,这样的话,一个小时的批卷数量是100份左右,也就是半分钟一份。在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下,大家完全可以想象卷面的重要性。所以,写字潦草,写字小,写字不好辨认,写字密的同学,老师想要看懂你的作文可能30秒是根本做不到的。你想得高分简直是妄想。
2.作文素材要恰切新颖,可信度高。
阅卷中多数考生的素材主要集中在司马迁、李白、杜甫、张丽莉、吴菊萍、吴斌、史铁生、刘伟等少数人身上,极易给阅卷老师造成审美疲劳,从而影响得分。建议指导学生将审题中所想到的与写作材料有关的人或事在草稿纸上罗列一下,一是避免遗忘,二是从中辨认筛选出最恰切新颖的素材。
阅卷中还发现有的考生屡犯常识性地级错误。一些事件、名人名言等常常张冠李戴,说明考生基本功太差,或孤陋寡闻,或张冠李戴。这些都容易造成对阅卷老师的情感损伤,导致作文失分。
其实备考中我们接触到很多的素材,比如课文素材,比如做过的古文阅读,比如阅读课中看到的一些优秀素材。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素材积累的习惯,并同时深入研究所积累的素材里包含的思想内涵,以求需要的时候能够恰切地运用。
3.文章结构要使人一目了然、应试作文最忌首、腹、尾三段结构。要把中间部分多分几个自然段,能够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高考作文分成五六段就可以了,再多了就容易使阅卷老师眼花缭乱。另外,要把每一段的首句、尾句写好。每一段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则“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得精神。这里的写好,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字要写好不涂抹,而是写成提摄全段大意的中心句,三是和前后段形成逻辑呼应。
4.文体要清楚。
问题概念是学生不足的地方,很多学生根本搞不清楚基本的文体。必须让学生明确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议论文中的论据叙述太长,其故事性便有可能导致文章走向记叙。对论据的转述缺乏目的性,论据并不能很好地为论证服务,显得只是在客观讲一个故事,这也很容易使文章偏向记叙。同时论据使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样既缺少典型性,不具有说服力,也容易走入记叙文。
记叙性文章中,开头用大段的抒情或议论句子,去极力地剖析自己的立意,迟迟不能进入到文章具体内容写作,动辄几百字的段落也使得文章记叙部分内容单薄感情不足,或使文章偏向议论文。
同时,有些同学处理不好抒情和记叙的关系,往往在文章最后用大量篇幅进行议论抒情,也使得记叙分量不足。文体奇怪。
还有一类便是全篇对某一历史人物的故事进行叙述,只在最后加有限篇幅的议论,使得文章文体不清。
5.写作要与日常学习结合起来,要有文采意识。
作文并不是生活的实录,不是日记。我们同学的作文,只是口语的再现,根本不去积极使用学过的写作技巧。其实在我们的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拼音、错别字、标点、病句,等等知识,都可以跟我们的作文练习起来。从词素到语法到修辞到文章结构布局,这些都是写作的基本,而我们同学作文过程中根本不顾及这些,还是用自己一直在用的常用语写作,很难在作文中觅得新词。写作过程更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根本不会去使用比如过渡、比如铺垫、比如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等写作技巧,根本不会去推敲自己的语言,不会去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跟不用说主动使用修辞。学生讲语文学习的其他知识跟写作一点也联系不起来,写作只是随意性行文,也是导致写作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写作是一种创作,是一种艺术加工过程。这就必须让他们子在写作过程中有目的使用写作技巧,有意识锤炼语言,让他们知道自己写的是一篇艺术品,作文必须要有技术含量,也就是我们的作文必须要有亮点,而不是随随便便,爱怎么写就怎么写,那样是不会得分的。
6、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百态。
“双赢的智慧”到“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到“春来草自青”到“见证”到“光影”到孙中山的话,涉及到社会秩序、与人合作、留住记忆、留住历史,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见证历史时代人物变迁到辩证看待人生,到敢于担当民族重任。连续的高考题,都透出出对社会、自然、人生百态的关注。
关在笼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写不出高内涵的文章的,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上的幼稚化,就是跟学习过程中对社会对人生漠不关心导致的。更何况学生极少的阅读量,也使得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思维和知识储备。这是我们的写作的瓶颈。
语文,要实现突破,学生的视野必须开阔,学生的思维必须活跃,学生的知识储备必须具备,而这些都不上循规蹈矩的语文课能给学生的。
五、注意研究备考思想内涵
一道较好的高考作文命题,其检测功能,除了检测考生的知识因素,诸如章法技巧、语言表达外,理所当然地要或隐或显地反映国家选才用才的标准以及对于未来人才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检测考生对时代的感应能力,体现出一定的德育导向性。
“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包含了各种品质对人对社会的、自我道德修养等等。“自强不息”则偏于为个人为民族的意志力、奋斗精神。
2.命题思想指向: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共分八大类型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近三年全国17次出现“哲理思辨”类作文题就可见一斑。
从整体上来看,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
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成长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天津卷“人之常情”、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
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从思想内容的指向看,主要有8种类型:
(1)“哲理思辨”类。近三年全国17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6年江苏卷的《人与路》、2007年四川卷的《一步与一生》、2008年湖南卷的“读唐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体会”等。
(2)“俗语格言”类。近三年全国9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2008年天津卷的《人之常情》等。
(3)“生活情景”类。近三年全国8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6年安徽卷的“以‘读’为话题”、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等。
(4)“人与自然”类。近三年全国5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8年高考江西卷的新材料作文,要求“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显然是从生态平衡方面设题的;又如全国卷二关于“海龟老鹰人”的新材料作文,中心非常明确:好心的游客对幼龟的帮助看似善举,实则违背了自然之道,给我们的正面启示则是,务必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地进行调查研究。
(5)“社会热点”类。近三年全国5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7年湖北卷的“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2008年四川卷的“以‘坚强’为话题”等。
(6)“价值观念”类。近三年全国4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6年天津卷的《愿景》、2008年辽宁卷的“青少年价值观调查”等。
(7)“文化现象”类。近三年全国3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2008年山东卷的“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等。
(8)“道德美德”类。近三年全国2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7年全国卷二的“‘感恩’‘帮助’材料”、2008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
总之,作文是所有语文知识储备的综合运用,作文不上孤立的行为,学生要学以致用,要用综合使用意识。同时作文也是技巧性极高的行为,学生必须有意识使用技巧进行写作。而技巧的获得必须来自平时的有心模仿、训练。同时,作文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检测,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自然的有效途径,学生必须加强这方面积累。作文分值之高,决定了我们必须全力为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油。
第二篇:年高考作文特辑10(山东)
中国作文特辑:2007年山东卷
【高考真题】
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且文体特征要鲜明。
【文题诠释】
初看山东卷作文题,感觉就一个字:平。可待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会发现这是一道十分不错的作文题。
有新意。200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是给了当代诗人雷抒雁的一首诗,要求读后自选文体、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这是一道好评如潮的新材料作文。按说,2007年原地踏步巩固一下去年的成果,也未尝不可。一些人也曾这么预测。但命题人没有固步自封,而是走出了新材料作文的圈子,这不是出新又是什么?
一般话题作文,在所给话题之前,都提供一段文字材料。这段文字材料是帮助考生理解所给话题的。如此看来,这段文字材料就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可到头来,一些考生读来读去,却是读偏了读跑了题,真是既浪费了时间,又误了事情。今年山东的作文题直接把这段材料给删去了,考生只要认真理解所给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即可。和一般话题作文不同,这也是其出新的地方。
要求中明确提出“文体特征要鲜明”。这是高考多少年来第一次用文字的形式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文体可以自选,但应该是写什么像什么,绝对不能写出一些四不像的文章。命题人的观点可谓旗帜鲜明。相信这一要求的提出,对于匡正现在考生文体意识淡薄的思想,是有深远意义的。
高分佳作1:记忆之树常青
山东一考生
记忆,穿越岁月风尘而历久弥新;记忆,趟过历史长河而亘古不变。时间所带走的,只是表盘上的分分秒秒,而长存于人类心中的记忆,就像那久经风霜的常青之树,永不老去。
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屈子,因不堪忍受国破之痛而自沉江中,其心扶持社稷,其志光照千秋。两千多年来,后人一直在追忆缅怀他。端午粽、龙舟赛,延续千古。凯尔泰斯,一位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生活的犹太人,他忘不了倒在毒气中的同胞,忘不了皮鞭抽来而引发的惨绝人寰的尖叫。他拿起笔,把当年的经历撰写成回忆录,并由此摘得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无论光明还是黑暗,只要是人类的记忆,都必将以其真实面目载入史册,万代不腐,并将成为明鉴,指引后人少走过去的弯路,生活得更美好。
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1985年,身患癌症的邓稼先被人扶上天安门城 1
楼,他望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长安街,感慨地问:“二十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二十年转瞬即逝,历史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会。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事迹逐渐被揭秘而为人所知。他无私奉献勇于攻关的精神更是长久激励后人,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崇敬。为人民作过贡献的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在我们记忆深处,孔子那目光如炬的眼神,鲁迅“荷戟独彷徨”的背影,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以及千百万革命者甘洒热血的英勇,已经筑起一座座永远的丰碑。记忆历久变鲜明,光辉长照后人心。
时间的长河还在日夜东流,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就是河中的一朵朵浪花。我们不断变换身姿,留下不同的记忆。不论喜悦惊怖,还是辛酸苦楚,都已成为永久的记忆。我们从记忆中拾取逝去的年华,从记忆中获取有用的光亮,照亮前进的路。
记忆之树,扎根于时间沃土,愈久愈茂,常青不老。
【名师点评】 主体部分为二、三两段。第二段谈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中国古代的,一个外国当代的,可以说全面、典型;第三段谈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重点举了邓稼先的例子,之后用排比举例法举孔子、鲁迅、谭嗣同的例子,行文不呆板,论据很充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总起来看,两段为递进关系,作者引导我们围绕“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作了较深层次的思考。
首段运用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切入话题,中间内容充实且有深度,结尾部分则在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点题,照应开头。一句话,本文做到了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精彩亮丽,中间充实丰富,结尾响亮有力,如此,又怎能不得高分呢?
【亮点透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始终紧紧扣着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来行文,让人读后,感觉材料丰富,中心明确。
作者在文中用了许多材料,比如屈原、凯尔泰斯、邓稼先,再如孔子、鲁迅、谭嗣同,古今中外都有,可以说是材料丰富。
第二段谈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第三段谈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表明作者的思考没有停留在就话题论话题上,而是围绕话题走得更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辞格,可以说是文采斐然。
【现场评分】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5分
高分佳作2:天堂里有电话吗?
山东一考生
2004年10月2日,爷爷走了。
不顾他的妻子、儿女,及他最疼爱的孙子。
还记得那只大大的布满老茧的手牵我在田野放风筝,还记得那布满皱纹与胡茬的脸在我脸上蹭痒,还记得那为了摘我爱吃的酸枣扎在手上的根根木刺,还记得„„
我和爷爷的感情真的很好。每年暑假,我都迫不及待地如飞鸟回巢般“飞”回到爷爷身旁,山间小溪,农家大集,老家的每一处都曾有过我们爷俩的身影。十几年的光阴如白
驹过隙,那点点记忆,却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在我脑中连成完整画面。那是1994年夏,我坐着爷爷的大梁自行车来到镇上赶集,看着集上那琳琅满目的玩具、漂亮的头花,我迫不及待地就要跳,不知情的爷爷却仍骑车前行,结果我的脚在此时被卷进车轮,车子顿时停下。爷爷一看,平日镇定的他竟无措起来。他慌张地叫喊他人来帮忙,众人却也无能为力。此时,却见爷爷疯了一般使劲掰车辐,一根又一根,爷爷的手已被勒出血印,丝丝血渗出来。终于,空隙可以将我的腿拿出来,爷爷却不顾手上的伤,抱起我便往医院跑。此时的我年纪还小,却也深深地感受到爷爷对我浓浓的爱。
1996年,爷爷的母亲病逝。爷爷没哭,但我分明看到他的身体在颤抖。晚上,我听到爷爷起身,坐在书桌前,拿着老奶奶的照片。月光下,颗颗晶莹的泪珠沿着他脸上布满的皱纹扩散开来,竟不落下。他端坐着,身上披着一层银色的月光,在静谧的夜里,形成一尊完美的雕像。终于,爷爷将照片抱在怀里,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最后,忍不住哭出声。此刻,我看到了爷爷为人子的一面,看到了他至孝的一面。
时间飞逝。2004年,爷爷也走完了他的一生。
记忆在时间的轨道上穿梭,我努力搜寻爷爷的每一个画面。他生气时的“吹胡子瞪眼”,他笑时露出的颗颗大金牙,他教鹦鹉说话时专注的神情,他走路时日渐驼背的身影„„天堂里有电话吗?如果有,请告诉我号码,我要告诉爷爷:“时间会弥补我心灵的创伤,却永远不会使记忆风化!爷爷,我永远爱你!”
【名师点评】 感情真挚。相信你读了也会这么说。对爷爷的一片深情都浸透在所写的文字里。待读到结尾,眼睛竟有些发潮。在感情上都被征服了,阅卷老师又怎能不给打高分?从技巧方面来说,重点写爷爷对自己的爱、对老奶奶的爱,其他的则用排比手法抓住特征铺排出来。其次,结尾一句“天堂里有电话吗”,自然引出自己对爷爷的心里话:“时间会弥补我心灵的创伤,却永远不会使记忆风化!爷爷,我永远爱你!”再次艺术扣题。
【亮点透析】 把自己对爷爷的感情都浸透在文字里,让人读了眼睛发潮。这源于作者与爷爷的深情,源于作者写前恰到好处地对感情的酝酿。
孙子对爷爷爱得深爱得切,这种人间至爱,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不掺任何功利目的的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我们的世界才会变成人间天堂。
本文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手法的两次运用,使得爷爷的形象丰满鲜活。
人间有电话,作者由此想到天堂,想到如果天堂有电话,自己就会告诉爷爷:“时间会弥补我心灵的创伤,却永远不会使记忆风化!爷爷,我永远爱你!”想象奇巧。
【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58分
高分佳作3: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山东一考生
有人说,时间是治愈伤痛的最好药物。因为时间抹平了伤痛的沟渠,风干了伤痛的记忆。可我想说,历史上那壮怀激烈的一幕幕永远不会被时间风化,因为那承载着五千年来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楚大夫屈原沉吟泽畔,若有所思。怀王外欺张仪,内惑郑袖,蒙蔽视听,听信谗言。国将不国,坚贞的屈原心急如焚,怎奈回天无力,于是怀着一腔忠诚投进了汨罗江。流水高山心自知,屈大夫那一腔爱国之情至今让我们唏嘘扼腕,感慨万千。
庄周著书立说,鼓瑟而歌,他愿做一条曳于泥潭的鱼,他愿在江边守着自己心灵的月亮树。他狂放、坦荡,不拘于时,独自坚守着自己精神家园。
或许,庄子的处世行为我们无法参悟,但那面对挫折坦荡的心地、豁达的胸襟,却让我们深深折服。
还记得那个身陷囹圄仍著书不辍的司马迁吗?他遭受的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但却咽下了所有的血与泪。在那个名节高于生命的年代,他痛苦煎熬的内心独白谁又会理解呢?可就是这个孱弱的文人,怀揣着心中的梦,书写下了名垂青史的《史记》。
也许,他的行为不被人理解,甚至为人所唾弃,那呕心沥血的《史记》,却是最好的心路写照。
漫溯历史的长河,我们不会忘记北海牧羊十九载的苏武,不会忘记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辛弃疾,更不会忘记在赤壁独自长吟的苏轼:他们是中国文人的铁的脊梁,他们传递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历史上那些顽强不屈的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抗争不会被淡忘,那些前赴后继的英雄们不会被忘却,那些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更不会被浩烟的历史所湮没。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那关于爱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记忆会常驻我们心间。它们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它们教会我们奋斗,教会我们坚强,教会我们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名师点评】 时间能够使记忆风化。比如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这也是一般人的观点。对此作者并不回避。如此,也就能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在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后,作者意思一转,切入了正题,让人不禁为之一震:作者迎合读者的意图原来在此啊!
接下来,先叙述,再议论。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基础上的升华。依次谈了屈原、庄子、司马迁,之后用排比法铺排,则谈到了苏武、辛弃疾、苏轼,作到了详略结合。
最后一段明确了记忆的内容,这就是爱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记忆,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记忆常留心间的意义。
可以说,本文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议论到位,切入巧妙,收束有力。
【亮点透析】 文章从头至尾紧紧围绕“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来组织材料、结构文章,符合题意。
作为一篇散文,作者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材料虽多,但都贯穿着话题这一条红线。本文谈到了中国古代的屈原、庄子、司马迁、苏武、辛弃疾、苏轼,如果不是平日对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有深刻的把握,又怎么能够信手拈来?这么多材料的运用,让我们读后感觉内容十分充实。
材料的运用总体上把握着详略得当的原则。详,则在叙述材料后,紧接着议论升华;略,则用排比手法洋洋洒洒地铺排。
【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6分
第三篇:2015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及例文
2015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5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来源于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的林清玄的文章《无风絮自飞》。)材料所叙述的内容改自林清玄原文中自己的一个生活经历,林先生从这段经历中得到了两个启示:一是一个人要的只是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只要结出果实,一切纠缠就自然没有了;二是顺应自然,因果是必然的,我们只要做好我们的努力照顾即可。
“考生在审读材料时可以抓住关键句‘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从而得出上面两个立意角度。”但单纯看这则材料,考生可能更多地会用多角度分析的方法来审读立意。比如从父亲的角度,可以肯定父亲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否定父亲的实用主义;从儿子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儿子的探究精神,也可以建议儿子向生活学习等等。这则材料作文可写的角度非常宽泛,考生可以通过开放式思维进行个性化写作。
无风絮自飞
林清玄
在我们家乡有一句话,叫“菜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无法分辨的。
因此,像兄弟分家产的时候,夫妻离婚的时候,有许多细节部分是无法处理的,老一辈的人就会说:“菜瓜藤与肉豆须,分不清呀!”还有,当一个人有很多亲戚朋友,社会关系异常复杂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一句。以及一个人在过程中纠缠不清,甚至看不清结局之际,也可以用这一句来形容。
住在都市的人很难理解到这九个字的奥妙,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看到丝瓜与肉豆藤须缠绵的样子。乡下人谈到人事难以理清的真实情境,一提到这句话都会不禁莞尔,因为丝瓜与肉豆在乡间是最平凡的植物,几乎家家都有种植。我幼年时代,院子的棚架下就种了许多丝瓜和肉豆,看到它们纠结错综,常常会令我惊异,真的是肉眼难辨,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到现代人复杂难以理清的人际关系,确实像这两种植物藤蔓的纠缠,想找到丝瓜与肉豆的根与果是不难的,但要在生长的过程分辨就非常困难了。
有一次我发了笨心,想要彻底地分辨两者的不同,却把丝瓜和肉豆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见了觉得很好笑,就对我说:“即使你能分辨这两株植物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要在它们的根部浇水施肥,好好的照顾让它们长大,等到丝瓜和肉豆长出来,摘下来吃就好了。丝瓜和肉豆都是种来食用的,不是种来分辨的呀!”
父亲的话给我很好的启示,在人生一切关系的对应上也是如此,一个人只要站稳脚跟,努力地向上生长,有时不免和别人纠缠,又有什么要紧呢?不忘失自己的立场与尊严,最后就会结出果实来,当果实结成的时刻,一切的纠缠就不重要了。
另外一个启示就是自然,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依循这自然的发展,常常回头看看自己的脚跟,才是生命成长正常的态度。种什么样的因会结出什么样的果,是必然的,丝瓜虽与肉豆无法分辨,但丝瓜是丝瓜,肉豆是肉豆,这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丝瓜长出好的丝瓜,让肉豆结出肥硕的肉豆!
丝瓜是依自然之序而生长结果,红花是这样红的,绿叶也是这样绿的,没有人能断绝自然而超越地活在世界,此所以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花与絮的飞落不必因为风雨,而是它已进入了生命的时序。
日本的道元禅师到中国习禅归国后,许多人问他学到了什么,他说:“我已真正领悟到眼睛是横着长,鼻子是竖着长的道理,所以我空着手回来。”
听到的人无不大笑,但是立刻他们的笑声都冻结了,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人知道为何鼻子直着长而眼睛横着长,这使我们知道,禅心就是自然之心,没有经过人生庄严的历练,是无法领会其中真谛的呀!
种豆与种瓜
常言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如何种呢?豆田种豆、瓜田种瓜,还是间作、套种?父亲似乎更聪明些,反正豆和瓜都是要进肚子的,管它怎么种呢,只要有得吃就好。那儿子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功夫不会白费,把豆子和瓜分开种,最后的产量可能更高,收获更大。
按正常规律,水到了,渠就成了。比如平时认真学习,高考就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如果平时不努力,那好成绩就是空中楼阁。可是平时努力学习,最终就会有好的结果吗?考上大学的那些人,全是平时最努力的人吗?有没有平时很努力,结果却考不上的呢?现实告诉我们:有。不仅有,而且很多。为什么呢?
答案是:结果取决于个人努力和客观条件两个因素。
有些人天生脑子好,他们背诵一篇课文只要十分钟,而其他同学却需要半小时。这就是天赋。所谓天赋就是不靠个人努力而天然拥有的东西。比如有人是富二代,生下来就可以坐豪车去上学;有人是穷二代,考上博士了还要供养双亲;有人还羡慕这样的穷二代,因为他有父母,而自己却是孤儿。
我们回过头来还说豆和瓜,如果种在贫瘠的土壤里,不断浇水、施肥还不一定结果实;如果种在肥沃的土壤里,不用任何照料就能长得很好——种子决定不了土地。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庄子主张人要随遇而安,随性而为,“泛若不系之舟”。豆子和瓜藤如果长在一起那就长在一起,如果不长在一起那就不长在一起,随顺自然就好。从这一点上看,爸爸似乎是道家的传人。
可真的不需要努力吗?庄子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吗?不然。他也学习,而且成绩很好,还出了书,书的名字叫《庄子》,里面的《逍遥游》《齐物论》等都是传世名篇,如果不努力,恐怕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可以自我超越。超越的方法就是两个字:努力。人关心的,也应该是努力;至于结果,好坏都坦然接受。舜在家耕田时,好像人生就是如此,用孟子的话说“若固有之”,他后来贵为天子,心态仍与耕田一样。耕田就要做个好农夫,治理国家就要做个好天子,做任何事情都努力做好,这是舜的成功之处,也是伟大之处。
还回到种豆种瓜上,如果让我给父子断官司,我会偏向儿子,因为儿子关注努力。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应该做的事情上,而不是结果上,也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求知的价值
中国乡间有谚语说:“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为什么分不清呢?就因为大多数人懒得 去分辨清楚。其实,丝瓜藤和肉豆须无论多么酷似,毕竟是有区别的。只要仔细分辨,一定会分清。孩子要分辨出藤与须来,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应该得到父亲的鼓励和支持。
“分清”其实反映了人们对未知的渴求与探索。法布尔要“分清”每一个昆虫的翅膀,才探究到昆虫界的无穷奥妙;一生做出8000多项发明、对人类生活有重大改变的爱迪生,在学校里被认为愚不可教,但其母亲发现他好奇心强,善于“分清”,就决定自己教育孩子,鼓励他的求知兴趣和爱好。爱迪生靠着母亲的帮助和引导,凭借自己顽强的自学和探索,最终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杰出功臣。
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就是鱼,求知就是渔。丝瓜和肉豆就是鱼,分清藤须就是渔。对求知欲的培养与尊重远远胜过知识的直接传授。仅仅有现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有旺盛的求知欲,驱使自己不断创新,探索未知的世界,获取更多的知识。
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病,已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课堂填鸭式教学、排山倒海的作业,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了接受的工具,变成了考试的机器。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索的原创精神,缺乏分清丝瓜藤和肉豆须的自由环境,唯一在乎、注重的,是对标准答案的“执迷不”悟。最近的复旦大学抄袭门事件,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也为我们的教育豁开了一扇改革之门。复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如果连自己的宣传片和校训都抄来抄去,求知与创新的泉源是不是严重枯竭了呢?!
求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怀着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膜拜,对理想的憧憬,对未知的好奇,勇于探索,大胆求证,我们才能阔步向前,我们的人生才能更有爱、更有趣、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如果不善于发现问题,探究“藤与须”的区别,只是机械地坐等丝瓜和肉豆的成熟,我们永远还是“分不清”,我们的学习与事业都会停滞不前。
风物长宜放眼量
孩子为分辨丝瓜藤与肉豆须的不同,把自家庭院里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孩子天真好奇,他们只看到眼前的纠结错综而忽视了最终的果实。人生也是如此。有多少人只纠缠于过程中的细节,而忽视结果的意义。我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胸有全局,才能明确辨别过程中的抉择,校正细节中的误差,超脱当下的纠缠。
过度注视过程中的细节,只会使自己迷失于局部的枝叶而无法看到整体的风景。盲人摸象,都以为摸到了整只大象,结果他们只摸到了局部而已。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纠结于眼眉前的纠缠而忽视了宏大的格局。项羽垓下一战,虽四面楚歌,但尚有江东可以依据,他选择意气用事,而忽视了江东父老的期待。相比之下,勾践卧薪尝胆,虽尝尽耻辱却始终不忘复国大任。
如果项羽选择江东卷土重来,如果勾践不堪污辱而自裁,那历史可能就要重新改写了。有时候,人生的成败得失不在眼前的纠缠中,而在能把眼光放长远的担当里。苏轼一生屡经磨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换作一般人,可能无法熬过那样的艰难困苦。而苏轼却从动荡的经历中磨砺出旷达的心胸与吞吐古今的文化自信,虽经磨难,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他看到了遥远的结果,因而摆脱了过程中的困苦与羁绊,为后世垂范。
如果苏轼被眼前的困境纠缠,他可能会萎靡消沉,一事无成,也可能会向权贵卖节求乞,垂尾摇怜,获得当世富贵。如果这样假设能够成立,中华文明的面目可能就要被重新描画了。但是传统文明令人值得自豪的地方,就在于每至困境危局,必有卓绝之士如苏轼者挺身而出,焕发自身的魅力,从而斯文不绝,薪火相传。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 每一幅壮丽的人生画卷,需要用不平凡的画笔去绘就。每一部恢宏的史诗华章,需要用不平凡的音符去抒写。沉迷于眼前的物欲,足以蒙蔽探寻的眼光,停歇前行的步伐。
风物长宜放眼量。也许,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父亲,拥有更长远的眼光。也只能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人生的意义,看到天行有常,看到在宇宙的秩序里自然祥和的生机。
第四篇:07年山07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
.......07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
2007年山东卷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该命题要理解两个关键词:记忆,风化。
“记忆”可以是生命个体的记忆,也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甚至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风化”,其实就是对过往的遗忘,对历史的无视,对经验的麻木。概括地说,就是“时间使记忆风化”。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什么样的记忆才不会被时间风化?肯定是那些在人生路上烙下深刻印记的经历,或者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刻骨铭心的事件。它们影响人生的走向,影响历史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从具体写作看,本作文写作角度可大可小。小者写一己之情感,发一时之感慨,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大者可写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经历,思考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可写人生的光荣,可写历史的耻辱,总之,强调的是记忆的重要性,是尊重历史的重要性。
2007年高考作文在延续近几年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稳中有变”的总体趋势下,强调了变化。
一是审题的难度有所降低。今年山东卷作文题采用了学生常见的话题形式,只要是在话题范围内,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写作角度、题材,自主确定文体。其次,避开了往年常用的“材料加话题”形式,免去各种铺垫,直接引出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明确的观点,因而审题难度相对较小。
此次作文题审题难度的降低,意味着作文试题考查的重心将更多地转向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是立意选材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07年山东卷作文题的最大特点在于立意选材相对自由,既体现了适度的限制,又为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展示个性的空间。07年山东卷作文题可供选择的文体很多:平时善于积累材料,擅长理性思维的考生可选择议论文,将丰富的事例用概括的语言写出来,会使文章显得思路开阔,洋洋洒洒;擅长形象思维、生活经历丰富、人生感悟深刻的考生可选择记叙文,只要情真意切,也会受到青睐„„
三是强调了“文体特征鲜明”。山东卷作文题把“文体特征鲜明”明确写入要求当中,不管是选择哪一种文体,必须是写什么像什么,不可以写成“四不像”。这对于平时在写作训练中不愿意受文体约束,自以为是,信笔挥洒的考生,不能不说是敲响了警钟。
07年山东卷作文题,比较恰当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围绕“表达与交流”提出的六项要求。既可以考查学生在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方面的基本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个性体现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展示。
08山东高考作文题分析
08年山东高考作文题为《春来草自青》,作文要求是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从形式上看,承袭了07年“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的路子,仍然以一句话作为话题,没有材料和导语限制。这个题目,从行文上看,抒情、议论、记叙都很容易下笔;从内容上看,切近社会热点,又以佛家诗句设置障碍,有效防治了抄袭和套作。
该命题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第一点:把握“春来”和“草自青”两者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春天的到来,才使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小草吐绿变青。小草经过严寒的冬天,受到过摧残、伤害,经历过磨难,可能面目全非,但是,春天一到,芳草碧天涯。
第二点:找到适当的本体。因为该命题是比喻式的,纯写春天和小草,文章会太浅,没有什么新意,缺乏深刻性。在选材上,可以根据“春天”和“小草”的因果关系,找到适当的能反映两者因果关系的本体,就能够写出较好的文章。
从具体写作看,本作文角度可大可小,小者写自己的感慨,可抒情、议论、叙事;大者可写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变化,思考那些引起重大历史变化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总之,强调好两者的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从表达方式看,整个题目运用了暗喻的修辞,那么找出这个比喻的本体就是解题关键。“春来”可以理解是“草青”的条件、大环境、原因,“草青”是“春来”的表现、结果。“自”,是“自然,不需要干涉”的意思,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很清楚了:必须围绕“春来”“草青”二者的关系来做文章,同时不能够忽视“自”的含义是“自动,有生命,要求上进”,不能片面理解成“啥都不需要做了”。
综上,以下立意应该视为切合题意:
一、从做事情的角度,功到自然成。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奢求不切合实际的名利。成功向来是没有声息的,当你沉浸在苦苦追求中,将需要达成的条件做好时,蓦然回首,实至名归。这立意,是从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来考查的,结合现今社会追名逐利的风气。学生对社会上的炒作、海选、出书热这个门那个门的乱七八糟的事情有没有冷静的思考。
二、从管理者的角度,事物的成长有必须达到的一些条件,需要我们来营造。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对对象局部的干涉。当然我们时刻不要忘记,你这个局部一定是要有发展欲望的,不能是“死人”一个。
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和谐社会需要形成一个爱心氛围。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树立高不可及的英雄形象,而对英雄背后的实质缺乏必要的探究,对公众缺乏必要的引导,很难成功。
当然,该题也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从审题立意方面来看,这个高考作文命题对于立意的限定,往往让
不少对人生社会缺乏深入感受与思考的考生的思维归于同类:“功到自然成”,或者“付出会有回报”,造成作文的中心思想的泛泛而语,缺乏新颖深刻的东西。第二,对于话题作文,看起来宽松,实际上考场作文在立意与文字上都有不成文的要求:扣紧话题来写。不少考生肯定缺乏周密的考虑。,以为只要根据这个话题里的因果或者条件关系来立意,符合要求就可以了。
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虽然不同,其中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必须严格扣紧命题题目的关键词或者话题作文里的关键词。因为改变了这些关键词,就等于改变了作文题目或者话题,那就叫做偏题或者走题了。这篇话题必须扣紧“春”字与“草”字,留心从这两个词语的比喻意思展开写。如果完全抛开这两个关键词语,凭空开始泛泛地阐述道理,那就有脱离话题的严重后果了。
总之,今年山东的这个作文命题,看起来容易,但对于考生来说,写好了极为困难。立意的缺乏深刻性,往往导致高分作文极少;而话题作文本身扣紧话题的要求,必然导致相当多的学生这次考场作文脱离话题造成零分或者低分。
09考纲分析(作文)
关于写作,考纲从总体上增加了“表达应用E”。明确了写作的考试能力层级。
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如在“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开始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词藻的不良文风。
另外,今年除诗歌外,其余文体和所有作文题型都在考试范围内,字数不少于800字。作文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007年山东卷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在延续近几年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稳中有变”的总体趋势下,强调了变化。一是审题的难度有所降低。作文题采用了学生常见的话题形式,只要是在话题范围内,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写作角度、题材,自主确定文体。其次,避开了往年常用的“材料加话题”形式,免去各种铺垫,直接引出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明确的观点,因而审题难度相对较小。
此次作文题审题难度的降低,意味着作文试题考查的重心将更多地转向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是立意选材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07年山东卷作文题的最大特点在于立意选材相对自由,既体现了适度的限制,又为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展示个性的空间。
三是强调了“文体特征鲜明”。山东卷作文题把“文体特征鲜明”明确写入要求当中,不管是选择哪一种文体,必须是写什么像什么,不可以写成“四不像”。这对于平时在写作训练中不愿意受文体约束,自以为是,信笔挥洒的考生,不能不说是敲响了警钟。
08年山东高考作文题为《春来草自青》,作文要求是以“春来草自青”为
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从形式上看,承袭了07年“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的路子,仍然以一句话作为话题,没有材料和导语限制。这个题目,从行文上看,抒情、议论、记叙都很容易下笔;从内容上看,切近社会热点,又以佛家诗句设置障碍,有效防治了抄袭和套作。但这个作文命题,看起来容易,对于考生来说,写好了极为困难。立意的缺乏深刻性,往往导致高分作文极少;而话题作文本身扣紧话题的要求,必然导致相当多的学生这次考场作文脱离话题造成零分或者低分。
07、08年的山东高考作文都是以一句话为话题,没有材料和导语限制。2008年全国一共18套试题,只有4套试题采用话题作文的方式,所以我省话题作文的考查形式有可能改变创新,可能会出现命题作文或者新材料作文的形式。
从我省语文作文的考试及评卷结果看,那些贴近生活、关注民生,能够在作文中表现出真情实感的,都将获得阅卷教师的认可,这可能算是2009年高考语文考试中,考生最应该关注的一个具有导向性的重点内容。
第五篇:山东高考作文
山东高考作文1
引一曲高山流水,登高眺远,望大江东去浑浊的江水拍打着生命的浪石,溅出滚烫的热泪,而此身尚存,则此心不死,落日孤鸾,褪下了华美的外衣,唯有不断攀登,才能到达生命的顶峰!!!
这是一次登山之旅,山路险峻,登山者是一群年轻人,山路上有绚烂的缤纷野花,登山者有些眩晕,他们流连于这里的美好,嗅着迷人的芬芳,驻下了脚步。
钟声起了!刺破拂晓的宁静,更振奋了攀登者的心,这一刻,斗志昂扬的人群里迸发出生命的力量,克服困难,猛力向前,不向艰难退缩,将汗水踏在脚下,渗进泥土里,散发出坚持的芳香,这恢弘的气势令整座高山为之汗颜!
若说血与泪通向成功所必须承受的,那么攀登者路上的荆棘更是完美的充当起了垫脚石的角色,尽管他会让你很痛,然而痛过之后是感激,少年不知长河万里天,却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轻易的放弃了当初坚持的。
仰于高山之巅,享受这一片刻的安逸,渺瀚的天空上是如血的夕阳,访如涅槃的凤凰,在欲火中重生,必须要经受撕心的痛,而克服这种疼痛的唯一方法,就是克服重重困难,超越灵魂本身。
仰于高山之巅,铭血泪之史,奠成功之石,以迅雷之势勇猛的刺破苍穹,划出赞与歌的悲壮,在嗜血的芬芳中通过艰难险阻,步于青云壮志,为生命燃起夺目的明灯,照亮前行的路,奋发向上,不及掩耳地颂这人生之诗。
人生是一段无止境的旅程,如飓风起于青萍之末,需要经历千百种困难,并为之坚持,泅渡成功这条河流,蜿蜒成生命的高度,劳步身遂先事,担当己任,在人生之路上奋力向前!
向上吧!人生路!在渺渺长空中吟唱旷世奇歌,为自己的生命奏响辉煌的交响乐,吟盛世长箫,天际征鸿,百鸟成行忽擎起,挥起连波的旗帜,不负艰辛,才能在人生的秀野里踏青。
向上吧!人生路盛世的节拍已奏起,只能你去谱写人生赞曲,弃软弱,倡刚强,做新社会的弄潮儿,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舞坚强之躯,敢于攀登,擎起火红的花朵,向上吧!人生路!
山东高考作文2
漠漠轻寒的霜晨、光焰万丈的正午、残照如血的黄昏、星辉斑斓的冷夜,总有你,陪伴着我。
——题记
在旅行的行囊中,有所需的物品,而人生的行囊中,又有些什么呢?
晨
在微冷的晨雾中,第一次睁开双眼,打量这陌生的世界;在清脆的鸟鸣中,第一次抬头眺望远方的路。在行囊中装下清晨的雾,含苞的花,婉转的鸟鸣。在第一缕
阳光的照耀下,背起行囊,走向远方。
午
在阳光炙烤的沙滩上,留下我深深的脚印,在他人非议的话语中,走过我坚持的身影,在干渴与饥饿的斗争中,滑过我拼搏的汗水,在行囊中装下热烈的阳光,隐
忍的痛,以及浸满汗水的坚持。在漫无尽头的磨难中,紧了紧行囊,迈开了脚步。
昏
迟暮,残照如血,天地一片血色,似末日之降临。抬头望向已被血色所侵蚀大半的天空,正在做着徒劳而无益的挣扎。我轻轻地走过,划出一条长长的影子。血红
铺满了街道,人们目光惊恐,丝毫没有注意到我这条坚持孤傲的身影。在行囊中装下一抹血红夕照。一条形单影只的孤影,一颗恒久不变的赤子之心。望向前方混
沌一片的未来,放慢了脚步。
夜
纯黑,星月无辉,世界笼上黑纱,如恶魔之临世。夜中的森林,寂静无声,草木也都漆黑一片,萤火虫躲在隐秘之地。有的,只是一簇跳跃的火苗,旁边坐着的影
以及他的行囊。抬头望天,突然发现一粒渺小的星光,在黑幕般的夜空中无比显眼。紧接着又有一颗星探出了小小的脑袋,慌慌张张的四处张望。一颗又一颗星被
点亮,给原本毫无生机的夜平添了一丝生动。在行囊中装下一簇跳跃的火焰,一片亮丽的星辉,一道孤傲中前行的信念。星辉斑斓的夜空下,放下行囊,闭上双眼,等待着第二天的晨。行囊,我的挚友。呜呼,如白驹之过隙兮,似韶华之流觞。
——后记
山东高考作文3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真诚的祷告;那梦想是这样真实,又这样遥远,由于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
学鸠的现实是“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溪流的现实是在石缝间浅吟低唱着“靡靡之音”;老马的现实是“眼前飘过一阵鞭影,我只低头瞧着脚下”。它们早已身陷于现实的泥潭而不可以自拔,麻木的心灵早已放弃了拥有梦想遥望天边的权利。于是梦想的翅膀飘然远去,现实的枷锁架在脖项。
收回遐想的思绪,我才发现梦想就是天边的星辰,永不熄灭地照亮匆匆的生活;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踏实而厚重地记录行路的足迹。人,既不可以活于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湎于现实的喧嚣中。在生活的道路中,应是左侧种植梦想,右侧种植真实,随时采撷,收获期望。
寻着古人的来路,我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梦想。收回目光,我听到了鲁迅先生仰望星空的感叹:“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先生“用笔救国”的梦想,他即使对现实失望,但没绝望,彷徨中的呐喊唤起了国人的奋起和努力。
追溯着世界的旅途,我看到了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梦想,他用广阔的胸怀迎接波澜壮阔的波涛,用梦想书写着生命的厚重与责任。纵使行程中的他遭到土著人的屠戮,现实的残酷却没将他的梦想抹杀削弱。后人沿着他梦想的轨迹,走向世界。收回目光,我看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丑陋而顽固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着这位“追梦者”,但他的梦想凝集了所有黑人的正义和力量,现实,终于因他的执著而跪拜在这一伟大民族战士的脚下。我又看到了徐本禹朴实无华的笑容,他没像我们的同学一样追求花前月下香车宝马,更没因现实的残缺而逃遁,而是倾我们的梦想于偏远支教之中。他们,都是日常坚强的追梦者!
寻着古往今来的道路,我探头仰望天边的星空。梦想与现实交轨在人的生命中,让大家用胸怀天地的壮志凌云拥抱梦想,用虚怀若谷的情怀书写日常生活华美的篇章吧!
山东高考作文4
所谓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现代新型社会的基石。但近年来,不少人把它遗忘了,甚至丢弃了,结果许多人的心灵被污染了,行为中的欺骗隐瞒多了,社会上的假冒伪劣泛滥了。身为一名小学,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从小呼唤诚信,寻找诚信,携起手来在身边共同种植和培育起诚信的森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美德。讲诚信既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还是连接友谊的五彩纽带。任何一个守信用的人都将得到他人的
尊重。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代,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长大,要成才,首先就应该努力做到守时,守信。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为可信、可靠,讲信用的人,在祖国的大地上筑就诚信的森林。
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像某些伟人那样做到最好,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可以用自己的笔尖抒写、歌颂他们的光荣事迹。在湖南就有这样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赞颂的人,他就是湖南省委书记郑培民。他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也很对:“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在郑培民书记那许许多多值得赞颂的事迹中,有一段往事令湖南百姓永生难忘。那是7月24日,洪水肆虐下的湖南常得市安乡县即将发生大溃堤,18万人的生命和财产都危在旦夕,而郑书记却不顾个人安危连夜在雨中指挥抗洪洪水终于遏止住了,可他却病倒了!20xx年3月11日,年仅59的郑培民在赴北京工作期间突然去世,一个人民的好干部,党的好儿子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我想,一个讲诚信的人,在人前人后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称赞、尊重、亲近和信任,顺境时会有人交,逆境中会有人扶。相反,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慢慢变得孤立无援。
在有的人眼中诚信犹如钻石般纯洁、美好,而在有的人眼中诚信则被视为垃圾,我真心地希望大家都能成为第一类人,都能拥有钻石般纯洁的诚信,在心中筑起一片诚信的森林。
山东高考作文5
你知道是什么让你在人生中留下了灿烂的`辉煌吗?
你知道是什么让你获得朋友的信任与尊重吗?
你知道是什么让人与人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吗?
是诚信,是可贵的诚信!
无论你遇到什么人,没人会在乎你和别人相处得多好或你曾经为别人做了些什么,每个人都只在乎你是否是一个诚实的、值得信赖的人。你所遇到的每个人都希望你们谈话时,他是你心中唯一的对象,无论你一天内要和多少人相处,对他们来说都不重要,他只在乎你和他在一起时,你不要欺骗他,那么我们朋友之间的友谊才会长存。
正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诚信是万丈高楼傲立苍穹的根茎,是大海航船劈波斩浪的罗盘。诚信是无价的
人与人的交往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成功都应该信守承诺,珍视这合作的机会,以诚实取信于人,诚实是守信的垫脚石。所谓:“可信任,可信赖,信得过!”这是用来高度赞扬那些讲信用的人的。
交往必须讲信用,包括企业、商业,这是最起码应当遵守的生活准则。你虞我诈,互相失去信任,就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没有诚信的人不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
俄国作家班台莱耶写过一篇《诺言》的小说,讲的是一个八岁的小孩遵守命令,一直守着岗位,天黑了,公园要关门了,仍不肯离开的故事,初看觉得好笑,细想,一个孩子那么信守自己的诺言,很了不起,为了确保事情的完成,处事双方往往可以经过商讨达成协议,一旦一方违约,则将赔偿,但人们在共事时,想信所托之事会如期实现,同时,你也寻找他人最好的一面,寻找那些在这世上表现杰出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倾听他们的言语,从而尽量多与他们沟通学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各种名利,物欲的诱惑,如果大家都能正确对待,忠于职守,尤其要在无人的时候,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我们就不必再担心有假冒的产品,不再需要提防被别人欺骗。
诚信是打开心中那扇门上的钥匙,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诚信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远船中的一个指标,把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航船引导他们回岸,它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盏照明灯,诱导每个人走出“黑暗的道路”。
山东高考作文6
诚实是金,黄金有价,诚信无价,诚信比黄金更贵重,诚信作为高尚的品格,可以为人们带来财富,但诚信本身并不是黄金。
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曾告诉我们:做人要“慎独”。意思是说,君子即使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会严格地自我反省,做到心中坦坦荡荡,行动光明正大。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而严正的朋友”王充说过:“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生活中,一件不吃偷来的石榴的事让我想起一次夏天的中午,我正巧去过别人家的果园前,突然有人大喊起来:“枇杷、枇杷,黄澄澄的枇杷!”我转过头一看,一大帮孩子,正围在枇杷树前。你一言,我一语,似乎在议论什么。我走近一听,原来是在议论怎么把枇杷摘下。一个稍大的同学就先动手,我叫了一声:“别摘,不能偷别人家的东西。”他还不听,我叫他下来,耐心地对他说:“你怎么能摘别人家的水果呢?人家的果子少了,心里肯定很难过,如果是你呢,你会怎么想?你知不知道‘诚实’,诚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说谎,不虚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一个诚实的人,就要说老实话,为人老实,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只有为人诚实,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你懂吗?”当时,他红着脸赶紧逃了。
有一次,我考试考了97分,卷子一发下来发现有一道题目错了,老师批对了。我本来不想对老师说。但一晚上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第二天,我鼓起勇气去向老师说:“老师,你把我的题目批对了,这本来是错的。应该减一分。”罗老师语重心长的说:“你们学习也很刻苦,学的这么苦,考试应该使你高兴高兴。有些人考50几分就没办法了,你说是吗?”我点点头,让老师帮我改了,就跑回教室了。
其实世界上有许多诚实,有用诚实校正成长的脚步,用诚信守护良知的天空……“诚信”这只是两个简简单单的字,但近年来,不少人把它遗忘了,甚至丢弃了。结果是,许多人的心灵被污染了。行为中的欺骗隐瞒多了,社会上的假冒伪劣泛滥了。为此我们倡导并和千千万万善良正直的人们一起,呼唤诚信,寻找诚信,在我们身边共同种植培育起诚信的森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山东高考作文7
如果世间万物的品格都有自身所对应的气息,那么诚信一定如同百花盛开一般沁人心脾。
中华民族历来便以诚信作为优良的传统美德,诚信之人,往往拥有人格的魅力。曾记否,曾子杀猪,商鞅变法?杀猪事小,可若没有小事也应讲诚信的品质,曾子,还会是那个纵横诸子百家的曾子吗?若没有商鞅“移木者赏百金”的诚信许诺,变法还能成功?秦国还能一统天下吗?
诚信就是百花园中最美丽的那朵鲜花,是群星阵中最闪亮的那颗明星,是热带雨林中最挺拔的那棵参天大树。拥有诚信,便是拥有了最美好的品格,拥有诚信,便会拥有玫瑰一般沁人心脾的芬芳。
兵戈频仍的三国有两位举世无双的武将:吕布和关羽。两位英雄武功盖世,威震四海。可是千百年来,人们都是推崇关羽,唾弃吕布,原因何在?关羽义重如山,信字当头,即使追随刘备,曹操已是头号敌人,也不忘当年之约放曹操生路。至于吕布,反复无常言而无信,有人骂他是“三姓家奴”,有人讽刺他为谁效力谁就得死,相比关羽诚信的光辉,吕布的渺小只能用暗淡无光来形容了。
还记得,晋文公退避三舍,才有了大败敌军的胜果;还记得李白与友人相约出游,友人路途暴病而亡,李白为友人守丧,甚至老虎来了也毫不退缩。哪怕死亡也不忘记友人与自己的约定,哪怕友人已逝也不忘带着友人的骨灰完成剩余的旅途。诚信本身并不困难,难的是面对失败的风险,仍有坚守“退避三舍”之约的勇气,难的是面对死亡威胁仍有勇气完成友人生前与自己的约定。诚信就是这样,坚守诚信,便会拥有幽兰般沁人的香气,这香气终将千古流芳。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有时诚信似乎很傻,很没有意义,因为诚信往往会伴随自身利益的失去。可是,让我们想想,也许下一个因丧失诚信而受害的人,就会是你和你身边的人。或许违约失信可以获得一些的蝇头小利,可是当花失去香味时,再美丽的花朵也难逃凋亡的命运。诚信正是如此,它是人格之花的那沁人芬芳的来源,拥有诚信,人格便有了自己的灵魂。
诚信就是这样,香气迷人,沁人心脾,坚守诚信,便是在坚守世间最美的品质。
愿诚信之花永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