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加强,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体育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现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规划汇报如下:
一、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以全民健身月、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重点开展了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等五大人群体育活动,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配置了完备的国民体质测试仪器,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学校体育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其中省级2所,嘉兴市级2所,海宁市级5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目前我市有单项体育协会11个,分别是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类协会、桥牌协会、举重健美操协会、射击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木兰拳协会、网球协会、残疾人体协等。协会工作正常、活动经常、管理规范。同时我市还活跃着一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队伍,我市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名,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各体育项目等级裁判员787名,其中国家级裁判员7名,一级裁判员56名。单项体育协会举办 “篮协杯”、“乒协杯”、“足协杯”、“棋童杯” 竞赛已形成制度。
近年来我市每年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2次,省和嘉兴市体育竞赛活动都在5次以上,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20次以上,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0%以上,市直机关、规划建设、国税等系统先后举办了行业系统运动会,郭店等镇举办了农民运动会,2004年举办了海宁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工作始终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的业训工作方针,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形成了以市少体校为重点,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全面落实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省、市训练布局运动员人数为275名,现在训运动员人数为350人左右,开设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6个重点训练项目,乒乓球、篮球、足球、棋类4个社会布点训练项目,现有专职教练员10人,其中高级教练2人,一级教练6人,二级教练2人,兼职教练20余人。2004年市少体校开展了省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并被浙江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近两年我市为省体工大队、省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28名,嘉兴市少体校13名。2004年我市运动员赵莹莹、吴逸婧、陈超、张斯洛等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4枚;浙江省金牌42枚,银牌53枚,铜牌39枚,嘉兴市金牌94枚。去年赵莹莹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南京站比赛中,以4、40米的成绩获撑杆跳高第一名,破亚洲青年纪录,达奥运会A标,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三)体育设施
近年来我市以体育中心、全民健身苑(点)、室外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室等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注重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工程,体育馆已竣工投入使用,异地新建了市少体校举重训练房、学生公寓;实施全民健身苑(点)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健身苑点93个,其中健身苑14个,健身点79个,镇、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了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571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9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81个,体育场地面积为462758平方米,人均0.72平方米(截止2003年底)。2004年新建健身苑7个,健身点41个,篮球场44个,健身房8个,乒乓室93个,台球室8个均向社会开放。
二、存在不足方面:
1、体育组织网络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海宁市体育总会尚未建立,必须落实编制,配备人员、经费,以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各镇、街道应建立文化体育站或体育指导站,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体育事业经费。
2、场地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看,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省、嘉兴市的人均数,我市现有公共体育设施人均0.057平方米,上级体育部门要求达到人均1.2平方米差距甚远,市属公共体育设施少且陈旧,71%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各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率低,社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滞后,公共体育设施满足不了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市属体育场馆设施满足不了市少体校的体育训练条件。
3、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我市群众体育活动广泛,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市少体校省、海宁市批准布点项目人数为275人,现业余训练项目布点人数到位,但业余训练经费到位率为73%,随着国家、省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以体育强县、体育强镇、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都急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予以扶持。
4、全民体育意识淡薄,全民健身意识不强,全民健身覆盖面还不够广,全民健身存在“两头热、中间冷”,即:少年儿童、老年人参与活动多,中年人忙于工作参与活动少;农村受环境条件、思想观念等影响,活动面不宽,参与面不广,农村体育工作还有有待于突破。
三、下一步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加快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完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以全民健身,全民参与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多层次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培养、选拔、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着眼点,完善体育训练体制,强化体育训练和管理措施,加快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促进整个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镇、村为重点,城市体育以街道、社区为重点,广泛开展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到201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5%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全市中小学《学生体质健身标准》施行面达到100%,达标率90%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和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达到每千人1名,体育协会达到15个以上,有50%的镇跨入浙江省体育强镇镇行列,有5至10个社区跨入浙江省体育先进社区行列,有1至2个社区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市成为浙江省体育强市。“十一五”期间举办好海宁市第十二、十三届运动会。
2、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竞技体育以输送人才、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以市少体校为主体,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体育训练格局,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训练,使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达到省布局人数要求,在训人数保持在400人左右,田径、举重、游泳、射击等重点项目要继续保持嘉兴市的领先地位,在浙江省占有一席之地,力争在嘉兴市第六届运动会和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继续开展省级、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力争达到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标准。
3、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体育设施建设以满足群众健身、体育消费、体育竞赛和符合我市中等城市发展要求为目标。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和乡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市体育中心建设,建好体育场、射击馆、游泳馆;进一步完善市少体校训练基础设施,全面改造现水月亭路老体育场,切实改善训练条件,以达到国家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要求;加强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重点在街道(社区)、镇(村)建好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和设施。到2010年力争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三)对策和措施
1、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体育意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加大宣传力度,从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积极倡导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兴建体育场地设施、构建多元化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网络,建好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搞好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营造一个政府管理体育、社会支持体育、群众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
2、积极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按照亲民、便民、利民原则和政府主导、社会兴办的原则,深入实施我市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举办好海宁市第十二、十三届运动会,掀起阶段性全民健身热潮。以镇、社区、学校为重点,努力构建涵盖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宣传教育竞赛活动和体质监测等内容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工、青、妇、体育协会等群团组织优势,组织实施好青少年、职工、农民、妇女、老年人等人群的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质监测工作,以开展体育强县、强镇、先进社区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促进群众活动的广泛开展,以此带动各项体育工作制度的落实,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自觉性,不断扩大体育人口。
3、加强体教结合,加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要以2008我国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大体教结合力度,拓宽训练渠道,继续完善以市少体校为主体,训练项目定点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巩固原有优势项目,拓展新的优势项目,注重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强化训练和管理措施,积极向国家、省、市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力争在2006、2010年省、市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以创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改善市少体校训练条件,加强少体校的全面建设,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申报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奠定基础。
4、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不断完善体育组织网络
全面贯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实事的大事来抓,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坚持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原则,积极拓宽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办法。市属公共体育设施要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载体,提高设施利用率,探索新建体育场馆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不断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要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加强体育总会、行业体协、老年体协、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体育指导站等基层组织,注重镇、街道、村(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等骨干队伍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夯实群众体育工作基础,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swx91518)
第二篇: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wenmi.net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加强,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体育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现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规划汇报如下:
一、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群众体育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以全民健身月、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重点开展了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等五大人群体育活动,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配置了完备的国民体质测试仪器,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学校体育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其中省级2所,嘉兴市级2所,海宁市级5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目前我市有单项体育协会11个,分别是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类协会、桥牌协会、举重健美操协会、射击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木兰拳协会、网球协会、残疾人体协等。协会工作正常、活动经常、管理规范。同时我市还活跃着一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队伍,我市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名,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各体育项目等级裁判员787名,其中国家级裁判员7名,一级裁判员56名。单项体育协会举办 “篮协杯”、“乒协杯”、“足协杯”、“棋童杯” 竞赛已形成制度。近年来我市每年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2次,省和嘉兴市体育竞赛活动都在5次以上,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20次以上,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0%以上,市直机关、规划建设、国税等系统先后举办了行业系统运动会,郭店等镇举办了农民运动会,2004年举办了海宁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
(二)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工作始终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的业训工作方针,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形成了以市少体校为重点,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全面落实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省、市训练布局运动员人数为275名,现在训运动员人数为350人左右,开设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6个重点训练项目,乒乓球、篮球、足球、棋类4个社会布点训练项目,现有专职教练员10人,其中高级教练2人,一级教练6人,二级教练2人,兼职教练20余人。2004年市少体校开展了省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并被浙江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近两年我市为省体工大队、省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28名,嘉兴市少体校13名。2004年我市运动员赵莹莹、吴逸婧、陈超、张斯洛等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4枚;浙江省金牌42枚,银牌53枚,铜牌39枚,嘉兴市金牌94枚。去年赵莹莹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南京站比赛中,以4、40米的成绩获撑杆跳高第一名,破亚洲青年纪录,达奥运会A标,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三)体育设施近年来我市以体育中心、全民健身苑(点)、室外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室等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注重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工程,体育馆已竣工投入使用,异地新建了市少体校举重训练房、学生公寓;实施全民健身苑(点)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健身苑点93个,其中健身苑14个,健身点79个,镇、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了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571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9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81个,体育场地面积为462758平方米,人均0.72平方米(截止2003年底)。2004年新建健身苑7个,健身点41个,篮球场44个,健身房8个,乒乓室93个,台球室8个均向社会开放。
二、存在不足方面:
1、体育组织网络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海宁市体育总会尚未建立,必须落实编制,配备人员、经费,以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各镇、街道应建立文化体育站或体育指导站,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体育事业经费。
2、场地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看,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省、嘉兴市的人均数,我市现有公共体育设施人均0.057平方米,上级体育部门要求达到人均1.2平方米差距甚远,市属公共体育设施少且陈旧,71%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各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率低,社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滞后,公共体育设施满足不了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市属体育场馆设施满wenmi.net足不了市少体校的体育训练条件。&nb
开展,以此带动各项体育工作制度的落实,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自觉性,不断扩大体育人口。
3、加强体教结合,加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以2008我国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大体教结合力度,拓宽训练渠道,继续完善以市少体校为主体,训练项目定点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巩固原有优势项目,拓展新的优势项目,注重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强化训练和管理措施,积极向国家、省、市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力争在2006、2010年省、市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以创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改善市少体校训练条件,加强少体校的全面建设,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申报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奠定基础。
4、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不断完善体育组织网络全面贯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实事的大事来抓,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坚持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原则,积极拓宽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办法。市属公共体育设施要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载体,提高设施利用率,探索新建体育场馆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不断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要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加强体育总会、行业体协、老年体协、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体育指导站等基层组织,注重镇、街道、村(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等骨干队伍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夯实群众体育工作基础,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加强,竞技体育
水平稳步提高,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体育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现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规划汇报如下:
一、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以全民健身月、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重点开展了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等五大人群体育活动,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配置了完备的国民体质测试仪器,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学校体育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其中省级2所,嘉兴市级2所,海宁市级5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目前我市有单项体育协会11个,分别是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类协会、桥牌协会、举重健美操协会、射击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木兰拳协会、网球协会、残疾人体协等。协会工作正常、活动经常、管理规范。同时我市还活跃着一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队伍,我市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名,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各体育项目等级裁判员787名,其中国家级裁判员7名,一级裁判员56名。单项体育协会举办“篮协杯”、“乒协杯”、“足协杯”、“棋童杯”竞赛已形成制度。
近年来我市每年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2次,省和嘉兴市体育竞赛活动都在5次以上,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20次以上,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0以上,市直机关、规划建设、国税等系统先后举办了行业系统运动会,郭店等镇举办了农民运动会,2004年举办了海宁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工作始终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的业训工作方针,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形成了以市少体校为重点,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全面落实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省、市训练布局运动员人数为275名,现在训运动员人数为350人左右,开设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6个重点训练项目,乒乓球、篮球、足球、棋类4个社会布点训练项目,现有专职教练员10人,其中高级教练2人,一级教练6人,二级教练2人,兼职教练20余人。2004年市少体校开展了省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并被浙江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近两年我市为省体工大队、省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28名,嘉兴市少体校13名。2004年我市运动员赵莹莹、吴逸婧、陈超、张斯洛等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4枚;浙江省金牌42枚,银牌53枚,铜牌39枚,嘉兴市金牌94枚。去年赵莹莹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南京站比赛中,以4、40米的成绩获撑杆跳高第一名,破亚洲青年纪录,达奥运会A标,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三)体育设施
近年来我市以体育中心、全民健身苑(点)、室外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室等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注重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工程,体育馆已竣工投入使用,异地新建了市少体校举重训练房、学生公寓;实施全民健身苑(点)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健身苑点93个,其中健身苑14个,健身点79个,镇、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了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571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9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81个,体育场地面积为462758平方米,人均0.72平方米(截止2003年底)。2004年新建健身苑7个,健身点41个,篮球场44个,健身房8个,乒乓室93个,台球室8个均向社会开放。
二、存在不足方面:
1、体育组织网络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海宁市体育总会尚未建立,必须落实编制,配备人员、经费,以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各镇、街道应建立文化体育站或体育指导站,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体育事业经费。
2、场地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有待于进一步
第四篇:关于加快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调研报告
社区体育是青少年开展社会参与、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国务院早在2007就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状况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各个层面都对学校体育越来越重视,然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而言,社区和学校对开展青少年活动同样重要,两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因此,情况不容乐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家长的高度重视和揪心。目前,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则显得“裹足不前”。一方面,青少年庞大的体育锻炼需求得不到社区的充分重视和回应,比如上段地区的北滨路沿线“夜跑”已成为青年时尚,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却难以解决;另一方面,社区体育的主体也常常不是青少年,比如太极拳、健身操、广场舞的绝对主力是大爷、大妈,青年因为时间、场地等限制很少参与。
二、存在问题和分析
(一)社会认识跟不上时代发展和青少年需求。首先,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文化水平决定了对于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从目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上看,广大基层群众往往把主要消费放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宁可就医,也不愿健身,更多的人根本没把体育当做消费,以致体育消费占城乡居民消费的比例还很少。其次,青少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在社区体育既有的工作体系中未得到充分重视。据了解,政府所提供的社区健身设施存在“两多、两少”的情况,即适合老年人和儿童的健身器材多,“三大球”球场、网球场等适合青年运动的场地设施少;户内设施多,户外设施少。第三,社区体育是一种集休闲娱乐、增强体质、培养品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教育手段,其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同。第四,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党政部门还是舆论媒体,对青少年社区体育在组织动员青少年方面能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不深。
(二)管理模式跟不上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体育大多还是维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即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安排时间、场馆及实施内容,管理效率不高。此外,社区中没有设立相应的社区体育部门,缺少具体的体育管理组织和执行机构。因此,体育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开展。
(三)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硬件条件有待优化。一方面,社区体育设施投入不足。社区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在质量、数量以及配置方面都存在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居民整体健身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运动设施向社区开放不足,无法有效弥补场地不够的困境。
(四)推进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软件因素有待完善。社区青少年体育专业教育和专职人员不足。社区青少年团与社会组织发育严重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思路。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有些社区单位认为,社区体育只是体育领域的分内事,与社区发展无关;有些则把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完全看成学校的任务,忽略了社区的作用。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思路。在区和街、镇层面,要积极出台鼓励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对青少年群体的社区体育需求有所回应。在社区层面,要推动建立社区体育联席会议等类似制度,将学校、驻区单位、党政机关、“两新”组织等充分纳入,重点发挥制度在牵头发动、信息沟通、整合资源、反映民意等方面的作用,保障青少年体育在社区生根发芽。
(二)合理规划社区体育硬件设施。随着我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数量、结构都在持续变化,这就要求社区体育资源的分配使用也必须进行合理规划。一方面是科学兴建,因地制宜地选址、建设和运作。规划过程既要由政府统筹,也要充分听取广大居民意见,将选择权、使用权、监督权真正交给群众。另一方面,要注重现有资源科学整合,学校、体育场馆等场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社区居民开放。各级政府应当对开放的设施配以一定的经费保障,用于场地开放过程中的必要的维护、人员等费用。
(三)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其在构建青少年体育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开办社区体育俱乐部既能将青少年的体育需求?c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较好结合,也能通过良性运作吸引来自市场、政府和社会的资源,是一条广受认同的社区体育发展之路,也是构建青少年体育网络的关键。要大力规范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登记注册和日常管理,定期组织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技能培训。要充分顺应市场规律,引进符合青少年及其家庭需求的体育项目,通过收取必要的费用保证项目持续开展,在文化氛围营造上,应通过开展汇报演出、社区比赛、公益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青少年及其家庭参与社区体育的热情。
(四)大力培养社区体育人才。要依靠社区体育指导员机制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按照人口比配备社区专职或兼职的体育指导员。要广泛吸纳社区专职或兼职的体育指导员。要广泛吸纳社区中的体育志愿力量,比如,愿意资助比赛的企事业单位、乐于为社区运动服务的志愿者等,对社区体育人力资源进行有力补充。
(五)关注青年中新兴的运动健身模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娱乐化、社交化、公益化”的运动健身模式渐渐成为青年潮流,运动类的APP在青年体育爱好者中十分普及。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关注这一青年体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满足青年的需求。
(六)满足社会弱势青少年的体育需求。针对身体残疾、心智障碍等特殊青少年群体开发符合其身心特点的运动项目,通过体育运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治疗。为更多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让他们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也开展必要的社会交际,构建自身完整的社会网络。
第五篇:加快追赶跨越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思考
当前,我市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追赶跨越”主题,紧紧抓住国家“增投资、扩内需、保增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为我市体育中心暨综合馆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成功举
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极大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事实证明,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展示,是国民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加活跃、更加积极、更加全面的综合作用。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市落后的体育场馆设施,与我市不断发展的体育事业、与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市体育中心暨综合馆,早日改变我市体育设施基础薄弱的局面,满足竞技体育训练和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启动市体育中心暨综合馆建设,是着眼我市竞技体育长远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体育设施基础薄弱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在训项目少、竞争面窄、夺金点不多。在2006年省十一运会上,我市金牌总数排在第11位,其中赛场金牌数仅有12枚,排在第15位,安庆市竞技体育跌落至历时最低点。
自改革开放至今30年来,大型场、馆、池建设几乎是空白,只有建成于1999年的体育馆、一座2007年重新改建的体育场和一座80米室外游泳池。而省内其它各市体育场馆建设已呈火热之势,合肥、铜陵、芜湖、马鞍山、淮南、蚌埠、阜阳等市,在原有体育设施基础上,建成或正在兴建造价达数亿乃至十几亿元的第二代体育中心,黄山、池州、六安、巢湖、宣城、滁州、宿州等市体育中心也正在规划建设中,我市体育基础设施条件在省内已处在严重滞后的状态。
2007年,市体育局围绕市追赶跨越的目标,提出了在2010年的省十二运会上实现金牌和总分“双七”的目标,并增加训练项目,调整训练布局,扩大训练规模,新开设了古典跤、跆拳道、射击、体操等竞技项目。截止目前为至,训练项目已由上届的5个增加到18个,在训运动员已达1100名。2007年8月,我市投资500多万元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始建于1918年的体育场进行了改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田径训练的环境,但大多数项目训练场地零散,训练条件简陋,“游击式”的训练模式难以保证训练上规模、上水平,而且承接全省综合性比赛和部分国际、全国单项比赛的设施条件还远远不具备。体育训练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市体育长远发展的“瓶颈”,我局积极做好体育场馆建设的前期工作,从2007年开始,邀请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市政协委员,分别考察了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等省内兄弟市的体育设施,并提出了我市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方案。
二、启动市体育中心暨综合馆,是丰富我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彰显我市人文内涵的需要
安庆是历来受世人瞩目的文化之邦,三张“城市名片”使广大市民倍感荣耀。近年来我市围绕“千亿安庆、活力安庆、和谐安庆和文化强市”的目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显著的变化,今年又提出城镇化规模扩大1.5个百分点的城市建设目标,“双百”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增速,安庆充满生机、蓄势待发。
但受老城区改造难度大、公共财政投入有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体育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处在全省十分落后的位次,群众体育健身和业余体育训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很少,现有体育设施十分简陋,体育社团没有办公场所,一些群众体育活动只能靠租用和借用场地,无法进行规范化建设和开展上规模的活动。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难以满足我市群众体育的日益发展的体育需求,严重地影响了我市做为人口大市、文化强市在全省的形象和城市品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展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活跃、全面的作用,并且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民生不断发展、文化日渐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重要力量。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广大群众享受着“国运兴、体育兴”所带来的健康和欢乐。体育服务业发展能量将持续释放,体育消费热点不断扩散,全
民健身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据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结果,将我国居民喜爱的余暇活动分为15类,体育活动排在前5位(占5%)。因此,在城市建设发展上,必须结合我市实际,启动市体育中心暨综合馆建设,通过提供较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不仅仅让安庆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也是完善我市综合服务
功能,提高文化品位,创造宜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安庆的影响力。
三、启动市体育中心暨综合馆建设,是服务我市经济发展,推动我市追赶跨越的需要
我市当前经济首要任务是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影响,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全力保增长。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保增长”不是相互排斥、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补余缺的关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谈到城市建设上说:“城市建设可以搭建一个扩大就业、吸引人才、吸引投资的平台,为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优化我市投资氛围,提升发展承载力,为广大投资者提供舒心、放心、安心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企业竞争力,迎接大规模产业转移在我市“软着陆”,变得迫切重要。并且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来扩大安庆的影响和知名度,带动休闲度假旅游等事业的发展,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增加对安庆市经济的贡献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在其它省市都有例可循,北京举办奥运会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要把“弘扬奥运精神、强健民族体魄”与我市“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追赶跨越”主题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做好市体育中心暨综合馆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开工建设,为改善我市体育场馆基础设施条件而不懈努力,以我市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