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报告模仿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青少年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核心和基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2014年全国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体育特别是青少年体育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提出了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规划;同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又涉及到诸多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问题,进一步指明了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2015年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郭建军司长和北京体育大学杨桦书记担任主编,完成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表明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本报告基于2015年中国体育事业统计数据,并结合青少年工作会议和《意见》以及《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进行系统分析如下。
1.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现状
作为运动训练的实践者和运动成绩的缔造者,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三维金字塔(培养数量维、培养质量维、培养方式维)结构特点,分析反映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是建立在广大青少年群体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竞技体育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基础上;后备人才运动技术、后备人才梯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健全人格塑造,这三者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缺一不可的质量要素;而培养单位由体育系统扩展到包括体育系统、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家庭系统四线并举的多种培养形式培养和输送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1.1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政策法规建设
法规制度建设是引领、促进、指导和规范事业发展的准则和依据。针对青少年体育领域制度滞后且空白较多的情况,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把法规制度建设作为核心工作加以强化。
2014年初青少司组织成立了专家组,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召开研讨会、赴上海、湖南、四川、广东进行实地调研等形式,获取基层一线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并在12底召开的全国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座谈会上征求了意见。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指导意见对明确了我国青少年训练的指导思想、训练原则、任务目标、方法措施、改革保障、提高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时1年半的时间,编制完成的《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填补了长期以来大多项目没有后备人才发展规划的空白,为今后十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规划了蓝图,做到抓后备人才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新的要求下,结合当期形势需要,突出核心指标,兼顾体制外资源,合理划分类别,强化日常建设管理内容,以评促建的目的,修订出台了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
1.2 体育后备人才数量现状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储备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的人力保障。
根据2015年体育事业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共有各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390904人,与2014年的351448人同比增长11.23%。其中,2015年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业余体校)培养的体育后备人才数量为293615人,同比2014年的256707增长14.38%;2015年体育运动学校后备人才数量为78775人,同比2014年增长4.43%;2015年体育中学后备人才数量为11292,同比2014年的10947增长3.15%;2015年竞技体校后备人才数量为4488,同比2014年的4945人下滑9.24%;而2015年单项运动学校后备人才数量为2673,同比2014年的3602人下滑25.79%。参见图1 2015年体育后备人才分机构单位分布状况,表1 2014年、2015年不同单位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分布对比状况(单位:人)
1.3体育后备人才区域现状
受区域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2015年我国东部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共计149096人,占后备人才总数量的38.14%,同比2014年45.07%的比列减少了6.93%;2015年中部地区共有各类体育后备人才134696人,占后备人才总数量的34.46%,同比2014年比列提高了6.56%;西部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共计107112,占后备人才总量的27.40%,同比2014年27.03%比列变化不大。参见表2 2014年、2015年我国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区域分布状况(单位:人)2014、2015年各省后备人才储备数量对比折线图中显示,与2014年各省份后备人才数量相比,2015年中部分省份后备人才数有所增加,其中上海、广东、四川、宁夏下滑尤为明显,除内蒙古地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增幅明显,其他地区幅度不大。参见图2 2.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现状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和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青少年体育组织是引导青少年体育开展的社会实体,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和完善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不仅是增强青少年体制水平,同时也是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
2.1 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政策法规建设与管理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组织作用的主线,深化建设传统校和俱乐部两项组织建设工作,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管理为重点,从“组织、活动、场地”方面入手,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
(一)组织建设方面,为进一步推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发展,做好传统校的顶层设计,谋划新时期的建设发展,起草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形成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长期规划(2015-2020)》初稿,明确了新周期传统校、俱乐部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活动开展方面,积极构建以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协同教育和其他社会力量打造以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为龙头的阳光体育系列活动;继续推动以校园足球为代表的项目在校园的推广普及工作。协同教育部编制了《关于加快发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召开了全国校园足球电视电话会议,正式启动了校园足球布局城市高中、大学联赛;
(三)场地建设方面,研制了《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资助管理暂行办法》初稿,规范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建设和管理;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器材设施标准缺失、标准化工作严重滞后、政府采购无标可依、企业生产没有明确目标等现象问题,形成了《青少年体育器材设施标准体系》,制定器材生产标准,并以足球项目的器材设施为突破口,形成《笼式运动设施通用要求》标准草案。
2.2青少年体育组织数量现状
随着职业体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以及足球、篮球、网球等高水平国际国内比赛的举办,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主动投入到体育产业中。其中,以市场为主导、以民营、私企为主体投资的青少年俱乐部、学校、培训班等大量涌现,为广大青少年体育健身提供服务。
2015年体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数量稳步增长。2015年我国共有各类青少年体育组织20771个,较2014年17844同比增长了16.40%。其中,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746个,占体育组织总数的61.36%;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228个,占体育组织总数34.80%,两者共占据体育组织总数的96.16%,而青少年户外体育运动营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数量相对较少,分别占体育组织总数的1.36%和2.48%。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管理为重点。参见图3
2.3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隶属情况
根据不同的需要及战略要求,不同级别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组织发挥不同的作用。2015年中国体育事业数据显示,2015年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数量仍以省级为主。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地市级数量有所增加。表明青少年户外体育项目以省级管理为核心,参与门槛较低,青少年较为方便的可以参与其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国家级为主,表明国家层面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重视,但当前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上“倒金字塔”结构没有得到遏止,与2013年相比反而更加突出;地市级中心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占主要地位,表明开展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上地市级更为直接、方便。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3.1 “阳光系列”活动
由于青少年体育活动举办主体日益多元化,组织形式愈加多样,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加上青少年体质现状引起全社会关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已形成广泛共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青少年体育发展。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通过协同教育和其他社会力量整合以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为龙头的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包括科学健身校园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户外营地夏(冬)令营、资助项目中心的夏(冬)令营等活动,创新内容和形式,以打造“夏令营、冬令营、特色活动”三大品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推动省市和各项目协会联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青少司会同教育部和总局相关项目管理中心在暑期和“十一”假期举办了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5个项目的联赛,共有111支体育传统校队伍、共计1541名中学生参加,其中篮球、排球、田径、武术4个项目的比赛成绩首次纳入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序列。进一步规范了赛事组织,提高办赛质量,并推动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开展本省(区、市)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选拔赛,并选派优胜队参加全国传统校联赛,以此带动各省市级体育传统校比赛活动的广泛开展。
3.2 校园足球运动
根据青少司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校园足球活动已经覆盖了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国131个布局城市,其中国家级布局城市49个,省级布局城市82个,国家级试点县3个,省级校园足球开展省份11个。开展校园足球联赛的学校达到5084所,注册人数19万余人,足球人口270万余人。正式启动了校园足球布局城市高中、大学联赛。全年共完成比赛10万余场,同时在20个城市开展青少年精英训练营试点。
4.结论
结论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总量同比上年有所增加,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是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离不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与推动。2015年我国共有体育后备人才总量390904人,同比2014年增长11.23%;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和体育运动学校作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机构,在培养的后备人才总数中所占比列较大,是其培养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其专业性不强的特点定将极大制约后备人才向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转化。结论二:体育后备人才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后备人才数量差异较大。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产物,受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区域间发展存在差异。2015年中部地区体育后备人才增长基数大,有着超越东部地区的势头;东部地区比列下降,西部地区后备人才储备有所提高。
结论三: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平稳推进,青少年参与体育渠道日趋丰富、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是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2015年,青少年体育组织总量同比有所增加;青少年通过各种渠道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俱乐部等参与体育运动机会增多;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各种体育组织结构较为合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参与需求。但青少年体育组织、俱乐部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同性质体育组织的运营管理、法律监督以及与依托单位工作的矛盾冲突等等。
5.青少年体育主要建议
5.1完善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建设,规范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
完善的法规制度是整个社会价值判断体系的屏障,是青少年体育监管体系的硬性约束条件。落实法规制度建设工作,是对青少年体育事业安全、有效发展的保障。
针对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训练和运动员保障等问题制定的《规划》(《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意见》以及涉及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而起草形成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长期规划》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长期规划(2015—2020)》、《关于加快发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密切关系到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任务十分重大,贯彻落实当前的政策法规工作,要求各级部门高度重视,“一把手”要抓工作,系统研究、提出落实方案,要对任务进行分解,拟定实施时间表,监管部门建立检查机制,定期追踪、检查各中心情况,及时通报各中心的经验、问题、难点,同时建立相应的、具体可行的评估体系。狠抓工作,不做形象工程,切实让每一项政策落到实处,达到最终目的。
5.2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管理建设,优化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质量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体育服务。规范、标准、运营情况良好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既能提供优质的俱乐部服务质量,保护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又能以其良好的形象提高公益捐款能力、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增加社会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支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需加强以下两方面:一是俱乐部管理部门对俱乐部管理工作需规范,加强工商行政机关对俱乐部的登记管理,不人为设卡,不要怕乱,只要符合社团和民政注册条件的就应批准;严格控制俱乐部数量,以点带面,实现规模效应以有利于其融资,并加强俱乐部融资的监管力度使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组织融资有章可循;遵循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则,办不好就淘汰。二是俱乐部内部管理工作需规范,俱乐部要积极稳妥地改善内部治理结构,采用民主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方法,保证公开化和透明化的资金运作,树立良好形象,从而提高获取公益捐赠的能力;不断通过宣传组织的宗旨来唤醒人们的认同意识,使俱乐部的发展得到更多的关注,亦可通过传统的广告、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刺激更多的群体来“消费”俱乐部的服务,从而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以增加社会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支持。在强调搭建多元化体育组织建设之时,校外体育活动中心、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不可或缺,应加强对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投入建设,构建以青少年俱乐部和传统项目体育学校为主,校外体育活动中心,户外体育活动营地为辅的社会体育组织,为青少年提供良好公共体育服务。
5.3加大青少年体育活动宣传,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扩大青少年初级训练基础。俱乐部建设、奥运项目青少年训练营、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调整传统校的布局结构,整合体育教育资源,完善传统校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建立以三 大球、田 径、游泳、武术等项目为主的,校、市、省、国家四级传统校联赛,完善传统校各类人员培训体系,建立传统校动态评估检查体系,逐步建立传统校长效激励机制,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输送渠道。
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2014 年起草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规划》计划到 2020 年创建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12000 所,积极推动省区市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俱乐部行业协会,引导和支持地方政府对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的资助和扶持,改变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的“倒金字塔”结构状况,初步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普及与提高融通、体教有机结合的俱乐部发展体系。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从业人员培训和竞赛交流活动,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定期评估工作。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将联合北京体育大学发布全国第一部《青少年体育蓝皮书》,全面展现中国青少年体育年度发展情况。继续开展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同时将调查范围扩大至全国近100 所城市。
抓好新形势下的青少年足球工作。在全国重点建立一批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积极协助教育部门组织管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建立和完善 U 系列青少年联赛体系,打通教育、体育部门的竞赛体系,与校园足球联赛合理衔接;培训和支持退役足球运动员、足球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有足球专长的社会人士担任中小学足球教师或教练,补充校园足球师资力量。
第二篇:关于加快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调研报告
社区体育是青少年开展社会参与、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国务院早在2007就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状况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各个层面都对学校体育越来越重视,然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而言,社区和学校对开展青少年活动同样重要,两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因此,情况不容乐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家长的高度重视和揪心。目前,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则显得“裹足不前”。一方面,青少年庞大的体育锻炼需求得不到社区的充分重视和回应,比如上段地区的北滨路沿线“夜跑”已成为青年时尚,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却难以解决;另一方面,社区体育的主体也常常不是青少年,比如太极拳、健身操、广场舞的绝对主力是大爷、大妈,青年因为时间、场地等限制很少参与。
二、存在问题和分析
(一)社会认识跟不上时代发展和青少年需求。首先,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文化水平决定了对于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从目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上看,广大基层群众往往把主要消费放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宁可就医,也不愿健身,更多的人根本没把体育当做消费,以致体育消费占城乡居民消费的比例还很少。其次,青少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在社区体育既有的工作体系中未得到充分重视。据了解,政府所提供的社区健身设施存在“两多、两少”的情况,即适合老年人和儿童的健身器材多,“三大球”球场、网球场等适合青年运动的场地设施少;户内设施多,户外设施少。第三,社区体育是一种集休闲娱乐、增强体质、培养品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教育手段,其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同。第四,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党政部门还是舆论媒体,对青少年社区体育在组织动员青少年方面能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不深。
(二)管理模式跟不上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体育大多还是维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即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安排时间、场馆及实施内容,管理效率不高。此外,社区中没有设立相应的社区体育部门,缺少具体的体育管理组织和执行机构。因此,体育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开展。
(三)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硬件条件有待优化。一方面,社区体育设施投入不足。社区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在质量、数量以及配置方面都存在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居民整体健身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运动设施向社区开放不足,无法有效弥补场地不够的困境。
(四)推进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软件因素有待完善。社区青少年体育专业教育和专职人员不足。社区青少年团与社会组织发育严重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思路。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有些社区单位认为,社区体育只是体育领域的分内事,与社区发展无关;有些则把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完全看成学校的任务,忽略了社区的作用。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思路。在区和街、镇层面,要积极出台鼓励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对青少年群体的社区体育需求有所回应。在社区层面,要推动建立社区体育联席会议等类似制度,将学校、驻区单位、党政机关、“两新”组织等充分纳入,重点发挥制度在牵头发动、信息沟通、整合资源、反映民意等方面的作用,保障青少年体育在社区生根发芽。
(二)合理规划社区体育硬件设施。随着我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数量、结构都在持续变化,这就要求社区体育资源的分配使用也必须进行合理规划。一方面是科学兴建,因地制宜地选址、建设和运作。规划过程既要由政府统筹,也要充分听取广大居民意见,将选择权、使用权、监督权真正交给群众。另一方面,要注重现有资源科学整合,学校、体育场馆等场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社区居民开放。各级政府应当对开放的设施配以一定的经费保障,用于场地开放过程中的必要的维护、人员等费用。
(三)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其在构建青少年体育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开办社区体育俱乐部既能将青少年的体育需求?c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较好结合,也能通过良性运作吸引来自市场、政府和社会的资源,是一条广受认同的社区体育发展之路,也是构建青少年体育网络的关键。要大力规范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登记注册和日常管理,定期组织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技能培训。要充分顺应市场规律,引进符合青少年及其家庭需求的体育项目,通过收取必要的费用保证项目持续开展,在文化氛围营造上,应通过开展汇报演出、社区比赛、公益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青少年及其家庭参与社区体育的热情。
(四)大力培养社区体育人才。要依靠社区体育指导员机制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按照人口比配备社区专职或兼职的体育指导员。要广泛吸纳社区专职或兼职的体育指导员。要广泛吸纳社区中的体育志愿力量,比如,愿意资助比赛的企事业单位、乐于为社区运动服务的志愿者等,对社区体育人力资源进行有力补充。
(五)关注青年中新兴的运动健身模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娱乐化、社交化、公益化”的运动健身模式渐渐成为青年潮流,运动类的APP在青年体育爱好者中十分普及。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关注这一青年体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满足青年的需求。
(六)满足社会弱势青少年的体育需求。针对身体残疾、心智障碍等特殊青少年群体开发符合其身心特点的运动项目,通过体育运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治疗。为更多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让他们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也开展必要的社会交际,构建自身完整的社会网络。
第三篇:如皋市体育事业发展
如皋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如皋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如皋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如皋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为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如皋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实现“两个率先”、促进“三个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如皋体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如皋体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目标任务。“十一五”以来,如皋体育事业与如皋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一样实现了跨越与腾飞,累获省级、国家级体育方面奖励36项,6次在全省体育工作会议上作介绍,如皋市被命名为"江苏省体育强市",20个镇全部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体育强镇”,市、镇两级体育工作均迈进全国、全省先进行列。
㈠竞技体育人才辈出
近五年,如皋先后培养出了亚洲女飞人秦旺平、全国山地自行车王王静静、世界青年标枪冠军薛娟等优秀运动员;全国十运会上,我市体育健儿勇夺“四金一银”,夺金实绩超过了一半以上的省级代表队;省十六运上,我市有80多个健儿参赛,获金牌19.7枚,436.25总分,夺金实绩超过了一些大市代表队,获大会颁发的人才输送贡献奖、金牌奖和总分奖;28届残奥会上我市运动员陈山勇与队友一道勇夺盲人足球银牌;2006年,我市少体校被江苏省体育局命名为“江苏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田径训练基地”,2009年,我市少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2009-2012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0年8月,我市少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国家田径单项(2009-2012)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㈡群众体育各具特色
建立健全了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全市建立了17个专业体育协会。大力开展地方群体活动。全面建立了市、镇两级届度运动会制度;创新建立了如皋群体工作“一、三、五”模式;大力推进镇、村广场集体舞,城乡群众体育十分活跃。踊跃承办国际、国内体育大赛。连年承办中外篮球赛;三次承办了全国乒超联赛;十六次承办了江苏省重大体育竞赛;2008年承办了“中国首届小康村篮球赛开幕式暨华东地区小康村篮球赛”;2009年承办了全国第十一届老将田径运动会;2010年承办了“中国.如皋公路自行车大赛”;多次被江苏省体育局表彰为"最佳赛区";2006年因办赛工作成绩突出,如皋市委、市政府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市体育局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 ;2009年因承办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成绩突出,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专门向江苏省体育局和如皋市人民政府发来感谢信。积极组队参加市以上群体竞赛。每年都组织参加多项国际、国内业余体育竞赛,在中老年田径运动、武术、健身健美等项目上获大量奖牌;连续12次参加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累获奖牌152枚,奖牌数全国县级第一;两次代表江苏组队参加全国亿万老年人健身展示大会,分别获优秀奖和一等奖;2009年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老年文体调演,四个节目获三个金奖、一个银奖;2010年参加全国中老年春节联欢晚会,两个节目均获金奖,两个获奖节目均在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和一些地方卫视全过程播放;2010年10月8日我市将组织老年文体队赴韩国参加国际比赛,进一步向世界展示长寿如皋、体育如皋之风彩。近三年,如皋市连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㈢体育设施超常推进
镇、村、农村集中居住点体育设施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200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有体育健身工程,被省体育局表彰为“江苏省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局专门向如皋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2007年,率先在全省实现镇镇有文体中心和体育健身广场,江苏省体育局又一次专门向如皋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2008年率先在全省建成农村集中居住点健身工程,市体育局被南通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全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在主城区新建了体育场、羽毛球馆和乒乓球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如皋被命名为“江苏省体育强市”。2010年,在农村率先将儿童健身工程向村居延伸,新建了20个村级儿童游乐场所,实现了健身设施向不同人群的覆盖;在主城区开工建设了占地350亩、投资5.5亿元的市奥林匹克公园,体育设施对全民健身的保障水平快速攀升。
㈣体彩事业快速发展
近五年,如皋体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体育彩票销售站点由2006年的18个,发展到2009年的146个,数量达到原来的8倍;销售额由2005年的580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预计8000万元,达5年前销售的13.8倍;2009年如皋市体育彩票销售增幅居全省第一,被表彰为“江苏省体育彩票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以来,如皋体彩销量稳居苏中第一。
㈤体育科研成果丰富
高度重视体育健身技能的研究、创新与推广。市武协主席周志成几十年如一日,不断从事武术健身研究与培训工作,自编了《健身万步行运动》和《》,在市内免费向健身爱好者发放,向全国公开发行,并深入如皋高等师范学院、如皋中学、如师附小等市内重点学校为师生免费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市武协副主席杨嵩春从如皋长寿老人健身需求出发,自编了《八式养生太极拳》,由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由于其养生健身的针对性较强,得到广大健身人员的欢迎,其组队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比赛,获大量金牌。通背缠拳第十代传人康小亮潜心研究传统武艺并注重发扬光大,先后出版了《秘传通背缠拳》和《》为通背缠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市少体育校、体育场教练认真研究体育人才培养规律,数十篇论文被上级采用,2009年市体育局被南通市体育局表彰为“科研论文组织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江苏省十七届运动会科技大会上,如皋选送、获奖论文数居全省县级之首。在如皋电视台、如皋动态开辟了《体育如皋》专栏,每天如皋人民都能从电视、报刊上了解到体育信息、接受媒体健身指导与培训。
㈥体育地位不断提升
因工作成绩突出,市体育局局长2008年被如皋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市级机关十佳公仆”,2009年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开拓创新公务员标兵”;2010年市级机构改革,如皋市体育局由原来的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体育部门的地位进一步强化。近些年,如皋体育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各级领导关心、社会各界支持和体育系统一班人科学谋划、勇于创新、敢于争先、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推进工作中,我们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一)抓住机遇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前提
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机遇(见后面专题)在机遇面前,我们注重抓住不放、充分利用,因而始终牢牢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二)高点定位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关键
我市体育工作近些年取得的成绩,关键得益于高点定位。全局同志按照要求,用高点定位激励自己,用高点定位鞭策自己,促进了工作跨越发展。全市体育工作与全市沿江大开发形势一样,实现了一年大变、二年突变、三年巨变。
(三)争取支持是打开工作局面的保证
我局近些年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重要原因在于体育工作得到了各级、各方面的支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领导关心、社会各界帮助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主要工作都被列入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推进工作中,主动请市农工办、市文化局、市教育局、市级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老干部局等单位参与;日常注重走向基层、接近群众,解决老百姓需要体育部门解决的问题,并争取他们的支持。各方面的关心、帮助与支持推动了全市体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勇于创新是打开工作局面的手段
要取得比别人更好的业绩,必须有勇于创新的思路和手段。近些年,全市体育工作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发展,一定程度上在于我们坚持了开拓创新,主体工作不是等上面布置了再做,而是主动谋划、超前实施。通过行政推动、社团推动、能人推动三位一体的群众体育工作组织体系,实现了体育工作的借力发展;通过镇、村、集中居住点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三个“一刀截”,提高了设施对活动的保障程度;通过群众体育活动“一、三、五”模式的建立,促进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通过以少体校为重点、以体育传统校为基础、以校办运动队为补充的体育人才培养新格局的打造,实现了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机构、扩站点、广宣传系列措施的实施,促进了体彩销售额的快速攀升,实现了由销售“凹"地和销售高地的转变。思路、方式、手段的不断创新,有效化解了工作中的矛盾与困难,促进了体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真抓实干是打开工作局面的根本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没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把事情落到实处,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近些年体育局一班人克服人少、事多、费用紧的困难,从头抓紧认真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各个击破扎实做好每一件事情,包干负责努力做好每一个人的事情,踏踏实实将各项工作做到了位。
“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体育人才培养、输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体育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问题,大型体育场所与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着八个方面的机遇:
一是党中央推进的创先争优活动,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二是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确定了方向。三是《中共如皋市委如皋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保障。四是全市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平台。五是人民群众旺盛的健身需求,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氛围。六是我市近几年推进的市、镇、村、集中居住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条件。七是“十一五”期间,如皋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的经验,为“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是在市委、市政府“转型升级调结构,奋力跨江争八强”的感召下,体育系统全体同志团结一致、不讲条件、负重实干、勇于争先的精神,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十二五”发展阶级定位
从如皋体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中所处的地位及江苏体育所处的历史阶段考虑,“十二五”期间,是如皋体育从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阶段,“十二五”期末,如皋市将实现体育现代化。
四、“十二五”发展目标
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体育设施建设档次明显提升,体育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体育社团组织体系明显健全。到2015年,全市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
主要指标:
——群众体育。城乡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达100%,学校体育场地节假日向公众开放率达80%以上,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点10个以上,国民体质测定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每年进行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2%;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人以上,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率达100%。——竞技体育。保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品牌,创建四星级业余体校,建设1所以上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以上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以上南通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所以上县级三星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市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总人数达500人以上,每年重点跟踪培养20名以上优秀体育苗子,每年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2名以上高水平后备人才;参赛人数、参赛成绩、对国家贡献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力争5人以上参加第十二届全运会,夺取5枚以上奖牌。
——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左右;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增加值的1.5%以上;2011年实现体彩销售1亿元,后年递增20%以上。
——体育竞赛。每年承办全省以上赛事6次以上,发展1项次以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传统品牌赛事,市、镇两级综合性运动会覆盖率达100%;三级以上裁判员数量达到1500人以上,其中国家一级以上裁判员达50人、国家二级裁判员达300人,满足承办省市比赛对裁判员的需求。
——体育设施。人均拥有体育设施面积2.5平方米以上,市级拥有承办大型赛事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中心,镇、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更高水平的全覆盖。
——体育社团。全市建立专业体育社团30个以上,民非体育俱乐部30个以上,全市体育社团注册会员达3万人以上。
——体育信息。重点建设业余训练、体育竞赛、场馆设施、全民健身等数据库;电子政务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有力推进,实现办公自动化。
五、“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体育法律、法规,积极实施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科学发展、体育设施突破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社团创新发展五大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先争优、锐意进取,全面开启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为增强人民体质、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六、“十二五”发展主要举措及保障措施
㈠主要举措
1、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从如皋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着力发挥全市体育专业体育协会及民非健身俱乐部,文化、教育、农办、妇联、团委、总工会、机关工委,镇党委、政府及其相关办公室、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各界热心体育事业的知名人士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健身齐抓共管的态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性,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
建立全民健身活动平台。市、镇(区)两级全面建立届度全民运动会制度。市级全运会每四年一次。镇(区)全运会从各镇(区)实际出发,最多不超过四年举办一次。全面实施如皋市全民健身活动“一、三、五”工程:市、镇两级每年都要在六月份举办一次全民健身月活动;每年都要由村(居)组队,利用村级健身工程举办300场次以上的体育竞赛;全市各部门、各镇(区)、各学校、各定报企业、各专业协会,在积极组织开展内部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上,每年都要组队参加或承办全市性的体育竞赛一次以上。每月举办一次以上全市性单项体育竞赛。全国全民健身日、南通市体育日、重大节假日,市、镇两级均组织开展系列体育法律、政策宣传,健身知识与技能培训和具有时期、地方、行业特色的体育竞赛活动。
打造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巩固“江苏省田径之乡”成果,放大“江苏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田径)训练基地”效应,精心运作国家高水平人才基地,跟踪骨干运动员的成长,壮大老年长跑队伍,提高全民健步行普及度,将田径打造成如皋体育品牌。从镇(区)、部门、企业、协会、村(居)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实际出发,努力打造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品牌。积极发展普及度较高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体活动,使其成为中青年健身活动的亮点;大力推进太极拳、打莲湘、放风筝、健身舞、门球等项目,使之成为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亮点;努力挖掘镇(区)、村(居)地方传统特色,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色的健身品牌;提高体育专业协会和健身俱乐部的组织水平,形成亮点与特色,扩大其影响,巩固与提升其在全省、全国的位次。以活动育特色,以特色促普及,以普及促提高。
加强对外健身活动交流。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提高长寿如皋、体育如皋知名度,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上水平。鼓励市级机关、专业协会及镇(区)组织承办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等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团体来如比赛与展示,组队参加相应的国际、国内专项群众体育竞赛。努力放大市篮球、乒乓球等协会承办国际、国内大赛和市老年人体协、市武术协会等体协组队参加国际、国内,长跑、健身舞等比赛的效应,促进本市承办与参赛工作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新建的大型体育设施,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的体育竞赛,打造如皋品牌赛事,达到满观众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目的。提高科学健身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积极开展对各类人群的体质测试,科学指导群众健身。努力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作用,将其培养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队,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协调队,指导人们正确开展健身活动的服务队。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正常开展健身知识培训;设立如皋健身知识大讲堂,定期邀请国内知名健身专家和本地影响力较大的健身骨干免费为如皋人民举办健身知识讲座,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扎实推进体育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活动。倡导“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倡导全民做到:每人每天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倡导家庭做到:每个家庭拥有一件以上体育健身器材,每个季度全家进行二次以上户外体育活动,每个家庭有一份(册)以上体育健身报刊图书。倡导社区做到:每个居住点提供一处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每年组织二次社区范围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倡导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每个学生掌握两项健身技能,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
2、全面提高业余训练水平
完善业余训练体系。以开展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为基础,建立健全县级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传统项目学校、校办运动队训练网络。提高业余训练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拓宽后体育备人才培养渠道。
科学布局训练项目。在业训项目确定上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保持优势。市级要将短跑、短跨、投掷、举重、篮球作为重点项目,要将国家基地和市(南通)队县办的投掷、短跨项目作为重中之重。每个镇、每个学校选择一个项目作为重点训练项目。
加强业训基础工作。按照《教学训练大纲》和优秀运动员成才规律,进一步完善选才制度和办法。按项目和年龄分门类建立县级体育后备人才库,对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科学训练、跟踪培养,提高成才率。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系统训练。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扩大教练员选择面,努力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为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师资保证。
走好体教结合之路。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下发<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认真落实体育部门组织体育训练、教育部门开展文化教育的职责。充分发挥体育、教育部门的优势,为业余训练提供必要的条件。重点办好市级少体校,实行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食宿。加大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政策导向力度,完善学生进入少体校学习的优惠政策,对少体校转出、升学学生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对业余训练成绩显著、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和相关学校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3、不断提升场馆设施档次
合理布局公共体育设施。把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按照国家关于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和建设规范的规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并尽可能考虑场馆的多功能使用。市级在2011年前要建成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羽毛馆在内的市奥林匹克公园,并交使用,将之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一流的集体育、会展、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县级重大活动场所;精心运作好全民健身中心,将之打造成江苏县级一流的综全性全民健身中心。镇级要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文体中心和体育健身广场档次,保持全省动态先进。村级要与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建设更高标准的村级体育健身工程,同时配套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健身工程,保障群众健身需求。新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按规定配套建设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应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有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市、镇、村三级分别根据体育健身工程管理职责,制定与完善公共体育健身工程管理经营制度,建立专兼职管护经营队伍,落实管护经营责任,确保全市公共体育健身工程“个个功能齐全、时时环境整洁、天天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适时、适度向社会开放,努力促进公共体育资源全社会共享。
依法保护公共体育设施。严格执行《体育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体育设施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报上级政府批准。经批准拆除公共体育设施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法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应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并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严格执行《体育健身器材捐赠协议》,受赠单位不得随意处置体育部门捐赠的器材和设施,对擅自减少健身功能或擅自处置上级捐赠体育器材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拓宽体育经营领域。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建立如皋市体育产业集团,积极开发体育无形资产,把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竞赛、体育消费和体育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体育的综合效应。充分利用体育行业的优势和体育场馆设施,大力发展健康娱乐、竞技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彩票、体育用品等产业。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体育、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品牌。
加强体育市场管理。严格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积极引导群众体育消费,大力培育体育市场,支持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体育经营活动,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发展体育彩票事业。合理布点、注重形象、加强管理、加快发展,确保销售总量江北第一,“十二五”期间销售额确保7亿元,力争10亿元。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按规定实行专项预算、专款专用,确保体彩公益金全部用于体育事业为主的公益事业。
5、加强体育社团建设
按照体育社团民间化、实体化、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国际化要求,进一步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总会以及各体育社团的关系,增强体育社团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各体育社团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单项运动协会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健全协会的自律机制,促进协会健康发展;鼓励在体育协会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增强协会的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依法成立民间体育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投资兴办符合条件的职业、半职业和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建立健全体育社团的工作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促进社团合法、规范、高效运作。
㈡、保障措施
1、争取领导,将体育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努力争取党委、政府对体育工作的关心,将体育工作列入市、镇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一体布置、检查与落实;将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基本建设的内容;将体育事业发展的必要经费列入财下政预算项目。实现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并进,力争速度有所超前。
2、加强协作,努力形成对体育事业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与机关工委、文广新局、教育局、总工会、团市委、老干部局、公安局、建设局及各部门、各单位的联系,努力争取各单位对体育工作的支持,借助相关部门之力量,将各项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3、积极引导,提高全民对体育事业的参与度。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宣传推介体育事业,推动全民健身,使重视健身、支持健身、参与健身成为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
4、苦练内功,增强体育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丰富“健身向导,强体后盾”如皋体育优秀服务品牌内涵,加强体育系统内部全体人员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保持全员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势头,继续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高效推进工作。
5、严格考评,营造全市体育工作争先恐后的氛围。按照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分别强化对镇(区)体育工作,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健身指导站和指导员,体彩销售站点和销售员以及少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教练的实绩的过程控制,建立与完善相应绩效考评制度,并根据贡献大小予以奖励和补助,努力形成工作上争先巩后的氛围,确保全市“十二五”目标任务完成和超额完成。
第四篇:体育事业发展工作思路
**年,全省体育系统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根本任务,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努力完成十二届全运会参赛任务,大力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南京办好亚青会和青奥会,为江苏“两个率先”作出新贡献。
(一)全力抓好十二届全运会备战参赛工作。一是咬定目标任务不放松
。紧紧围绕“争四保五”这一中心任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层层分解落实指标,做到队队有指标、人人有目标。加强参赛备战工作管理和分类指导,按照十二届全运会备战参赛工作整体计划部署,制定冬训、预赛、决赛分阶段工作方案,提高备战工作组织水平。加大金牌攻关力度,以提高组织程度和联合攻关效能为重点,强力推进训科医管一体化,做好对重点项目、重点人员的科研医疗和体能康复保障工作。二是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不松懈。始终坚持赛风赛纪“高压线”和反兴奋剂“零容忍”,严格遵守运动会各项规定,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获得精神文明代表团荣誉,展现江苏体育的良好形象。三是推动转型升级不停步。认真贯彻全省竞技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提高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优化结构等问题,改革管理体制、竞赛制度、训练方式,尽快出台《竞技体育优化项目结构工作方案》、《省市联办省优秀运动队实施意见》,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省校联办省优秀运动队实施意见》、《加强篮排足球项目工作意见》。扎实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
(二)加快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整体设计我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标准、责任主体和实施步聚,使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标准化、科学化。一是以大力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为抓手,构建面向城市社区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新城区体育设施建设和老城区体育设施改造配套,主动融入城乡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健身步道建设,加强体育公园广场长廊、全民健身户外营地以及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确保今年70%的城市社区完成建设任务。加强各类体育组织或机构建设,经常开展有组织的健身活动或竞赛并形成制度。增强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进行国民体质测试,建成并开通电子地图,为群众提供体育场馆设施查询、健身咨询等服务。二是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更新换代、提档升级为抓手,努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根据“城镇化”发展要求,对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深入调研、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加强乡镇一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拓展健身活动功能和体育服务内容,确保公共体育设施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在充分听取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村级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向较大自然村和集中居住区延伸。积极推进镇、村两级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加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确保每个行政村或晨晚练健身点有1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万名体育教师培训工程要扩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比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送培训下乡。三是大力加强基层体育社团组织发展。大力发展个人和团体会员,积极发展协会所属健身俱乐部。加强体育社团建设和管理,发挥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实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切实做好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免费培训、发放服装和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工作,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四是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格局。省市县争取建立分管领导挂帅的多部门分工合作机制,推动各类人群体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加强基层老年人体育设施、健身组织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健身活动。统筹安排好全年节假日体育活动,形成以晨晚练健身点为基础,以贯穿全年的节假日体育活动为平台,以各类体育社团为主体,充分展示体育在促进民生幸福、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地位和形象。办好全民健身网,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三)以深化体教融合为发展方向扎实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一是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消除公办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规划和经费“两纳入”死角,抓紧研究出台“名校办名队”相关政策,促进更多业余体校文化教育向教育部门转移,做好运动学校学生升学“直通车”招生工作。促成有条件学校体育场馆和省属基地对学生开放。继续推进万名体育教师培训工程,办好全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与省教育厅共同推进高中联赛试点,提高中学生足篮排球、田径等项目普及度。二是切实加强业余训练阵地建设。加强三级业余体校和青少年奥林匹克俱乐部规范管理,促进创建标准与常规管理深度融合。研究出台“教练员进校园”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加快改进业余训练教练员
轮训模式,坚持集中培训与分项培训相结合,并向县市区业余体校教练和省级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延伸。三是扎实推动业余训练开展。认真研究十八届省运会竞赛规程总则,特别是参赛资格等改革措施,进一步调整业余训练项目布局。坚持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强化后备人才培养输送。高度重视省级竞赛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营造和谐的业训环境。
(四)努力提高体育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着眼于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工作全局,立足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和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坚持整体谋划、重点培育,努力把体育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切实加强体育产业布局谋划和结构调整。重点扶助体育健身市场发展,鼓励以各类体育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竞赛表演市场发展。推动“三带两圈”产业空间布局,制定分片推进实施计划,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科技、传媒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制定体育产业集聚区(或功能区)指导意见,继续创评一批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并择优推荐国家级基地,有条件的市县都要打造体育产业集聚区。二是切实做好体育产业扶持引导。落实好我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实施意见》的相关政策,省级引导资金投入以健身服务业、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改革为重点,同时出台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项目绩效评估办法,跟踪了解项目执行、资金使用和实施效果等情况,力争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应。进一步推进体育场馆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体为本和公益属性,引入先进管理方式,整合优质资源,采取委托、连锁等多种经营方式,盘活现有本体产业这笔最大资产。三是体育彩票工作稳中求进。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发行销售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体育彩票品牌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积极筹备虚拟足球、手机在线即开新玩法,争取早日先行先试,加强培训工作,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体育彩票持续健康发展,为体育和公益事业提供更大支持。
(五)扎实做好亚青会竞赛组织和青奥会竞赛筹备工作。一是全力做好亚青会竞赛组织和青奥会竞赛筹备工作。一方面加快体育场馆维修改造,确保按时保质完工。亚青会场馆核心团队在组建完成的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编制好场馆团队运行方案。另一方面加强竞赛组织工作,抓紧编制第二版单元竞赛训练日程,确定各项目亚青会技术官员,做好竞赛注册报名和竞赛器材采购等工作,精心组织好比赛,确保亚青会竞赛顺畅、精准、安全、精彩。二是扎实推进十八届省运会筹备工作。抓紧成立省运会筹备工作协调组织机构,进一步明确省有关部门及省体育局部门职责分工和工作推进重要时间节点,加强与承办地的联系沟通和业务指导。三是实施“竞赛品牌工程”。从追求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重点打造水平高、影响大、效益好的品牌赛事,组织好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赛事。
(六)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体育强市强县创建工作力度,督促具备创建条件的市县主动查找薄弱环节,弥补缺项不足,争取2013年再创建一批体育强市强县。二是继续推进市县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督促尚未建成“两个中心”和“新四个一工程”的市县,早日开工建设,已经立项或开工的,争取按时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创造性地做好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导第一、第二批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试点单位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实施意见逐条推进。省局有关部门加大典型宣传推广力度,并制定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四是联合统计部门运用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加强体育产业、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质健康测试、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基础数据统计,摸清“家底”,科学决策。
第五篇:沙雅县体育事业发展情况【2011-7-6】定稿
沙雅县体育工作情况
近年来,沙雅县体育工作在县委、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围绕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和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全县各族群众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场地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体育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一、县情简介
沙雅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渭干河绿洲平原南端,北依天山,南拥大漠,县域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123.71万亩,宜林宜牧地483.8万亩,沙漠占全县总面积的80%。辖6乡4镇3个国营农牧场1个管委会、161个行政村和12个社区。总人口24.9万人,由维、汉、回等22个民族构成。
沙雅县是龟兹故地之一,是丝绸古道上的重镇,不仅物产资源丰富,风光旖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和自治区粮食生产基地县,石油勘探开发的主战场,“世界胡杨森林公园、塔里木河人文画卷”低碳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境内拥有国内第一个亿吨级整装沙漠油田,年产能保持在260万吨以上,全县已建成年供气3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长输管线。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由西向东流经县域227公里。塔里木河沙雅大桥,总长2348米,堪称新疆第一长桥,塔里木河两岸风光无限,景色宜人,魔鬼林、太阳岛、月亮湾、塔河外滩等原生态自然景区以及浩瀚神秘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独具魅力。世界上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天然原始生态胡杨林198.79万亩,已获基尼斯
认证,并入选了《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全县拥有湿地385万亩、天然草场150万亩、红柳135万亩,野生中草药近300种,其中野生甘草40万亩、野生罗布麻35万亩。享有中国胡杨、棉花、马鹿、红枣、卡拉库尔羊、红柳、罗布麻七大特产之乡的美誉。同时,艾吉乃姆古墓群、通古斯巴什故城、汉人渠、艾格买里央塔克协海尔故城、玉什喀特故城等35个文化遗址及文化遗产实物500余件,彰显着这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龟兹文化、多浪文化、胡杨文化、绿洲生态文化及沙漠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了这里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体育设施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健全
(一)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沙雅县加大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继投入1728万元修建集绿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中心绿地广场、安装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投入35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2450平方米的县老干、老年活动中心,设有活动室、健身房、门球场等老年活动阵地;投入1000万元修建占地面积30682平方米的沙雅县人民体育场,并向群众免费开放各活动场所,丰富了他们的体育文化生活。截至目前,沙雅县城镇各类体育场地256处。其中,各中学篮球场28个、排球场25个、足球场10个、田径场10个,小学篮球场52个、排球场61个、足球场8个、田径场3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篮球场21个、门球场3个、乒乓球室12个,健身路径12条;体育系统管理范围内的公共体育设施有灯光篮球场2个、灯光排球场2个、400百米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1个(内含标准足球场1个),能容纳3856个座位的综合性训练、比赛等活动场地。各乡镇有室、内外体育场地194处,均配备简单活动设施。其中篮排球场101个,乒乓球和台球室92个。
(二)沙雅县业余体校在职人员4名,其中聘用1名;全县中、小学校体育教师108名;各乡(镇)兼职体育工作者16名。群众的晨晚练点增多,据统计,现有晨晚练点7处。
(三)成立了沙雅县体育总会,下设3个协会,协会会员200人。如“篮球协会”、“围棋协会”、“信鸽协会”,各协会充分发挥了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县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群众体育活动广泛,竞技体育稳步推进
近年来,沙雅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坚持将群众体育运动作为提高全民体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项重要工作,把体育工作纳入全县总体规划,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不断推进体育工作健康稳步发展,为促进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契机,在全县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群体活动,形成了崇尚健身,科学健身的环境和风气。累计开展县级群众体育活动21次,各乡镇体育活动762场次,参加人数10.7万人次,观众人数60.7万人次。
一是以开展“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节”活动为龙头,以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为目标。主要开展了“贺新春 颂辉煌”系列体育活动、“民族团结杯”千童棋类表演赛、青少年运动会、农牧民运动会、中老年人运动会、庆“三八”健身操、“五一”、“十一”篮球、门球、乒乓球、棋类赛等系列体育赛事,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自觉性,不断推动全民健身运动。2011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8项赛事训练;
举办了沙雅县历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青少年足球赛;举办迎了“五〃一”职工排球、篮球等系列群众文体活动,庆“七〃一”塔里木杯国际象棋比赛、阿克苏地区围棋邀请赛;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培养工作,指导乡(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8场(次)。
二是以“农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为平台,利用各乡镇巴扎天和农闲时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切里西、叼羊赛马、摔跤、斗鸡、斗狗等活动。红旗镇、托依堡镇、塔里木乡均获自治区级“全民健身周优秀组织单位”。沙雅镇、托依堡镇、红旗镇分别获得“自治区体育先进乡镇”荣誉称号。2011年上半年,开展“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活动360余场(次)。
三是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群体赛事。2008年,参加全国柔力球比赛获第二名。同年参加自治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地区选拔赛,在摔跤项目中我县获团体第二名,获个人第一名的2名运动员代表阿克苏地区参加了自治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09年,参加地区残疾人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六名;2010年,参加地区第二届农牧民运动会获国际象棋团体第一名、篮球第二名、拔河第三名、押加第三名、摔跤第三名。2011年上半年,组织中学、小学组2个青少年足球队参加了地区、自治区青少年足球联赛。
(二)沙雅县先后承办3届地区青少年篮球、排球、足球、摔跤等项目的竞赛。每年坚持参加地区举办的各类体育比赛。
1、在参加地区青少年五项赛事中,2008年我县获古典式、自由式摔跤团体第三名;足球比赛团体第二名;2009年获古典式摔跤第二名,足球比赛第二名,排球比赛第三名;2010年获自由式摔跤第四名,足球比赛第三名,篮球比赛第
二名,地区从沙雅县抽调11名摔跤运动员参加集训,备战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
2、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围棋文化,培养围棋人才,沙雅县从基础教育抓起,在3所幼儿园,7所小学开设了围棋、国际象棋课程,专门从新疆棋院聘请了新疆优秀少儿围棋教师驻地任教。自2008年开始,成功举办中国西部6省围棋邀请赛,来自宁夏、青海、内蒙古等40多棋手进行了比赛;“沙雅杯”新疆首届少儿围棋邀请赛,来自全疆各地54名选手参加了比赛。先后邀请了“棋圣聂卫平”、中国棋院围棋部主任、著名国手九段张文东,国手九段刘小光与教练员和选手们进行了多面打表演。2011年上半年,申报并获得“中国围棋之乡”的荣誉。
3、输送优秀体育人才。近年来,沙雅县连续向地区、自治区体育运动队输送了17名足球、摔跤、篮球、排球等项目运动员,其中篮球和足球4名运动员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全国少年篮球和足球比赛。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体育事业人才队伍建设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一是人才队伍结构老化、学历低;二是缺乏专业性体育人才,体育队伍建设力量薄弱。仅有工作人员开展体育工作严重制约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培训力度不足,队伍整体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二)城乡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对体育文化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由于县财政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限,供群众娱乐健身的体育中心、游泳池、体育馆还没有,体育训练器材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因而严重制约着我县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和
竞技项目的开展。
(三)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一是由于县财力有限,体育事业经费增幅小,用于各项目训练补贴、器材购置、各类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比赛及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开展,仅有的一点体育活动经费,难以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二是建成的公共体育设施缺乏维护经费支撑。公共体育设施设备要正常运转,每年必须投入一定的维护费用,而目前仅仅靠县财政拨款难以维持,这种状况很难保证设施设备的良好运转。
五、今后打算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充实专业教练员队伍,争取为业余体校增编;加大培训力度,完善体育组织网络。进一步加强体育总会、行业体协、老年体协、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完善文体站等基层组织,注重镇、街道、村(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等骨干队伍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夯实群众体育工作基础,为申报“围棋之乡”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大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力度。
1、按照“二场(田径场、篮、排球场)、二馆(体育馆、健身馆)、一池(标准游泳池)”标准,建设沙雅县体育中心。到2015年完成体育馆、健身馆、游泳池建设,并具备承办自治区单项比赛的能力。
2、到2015年,力争全县体育设施达到自治区体育先进县标准,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功能,各乡镇、村建成标准篮球场和体育活动室,社区建成室内和室外体育活动场地。
(三)进一步加大体育事业经费投入。
注重实效,加大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我们在加强舆论宣传的同时,规划建设一些大众化、简便、实用性强的锻炼场所,结合实际情况,添置一些必要的体育健身器材。在社区、街道、广场、乡镇、村增设一些健身器材。结合节假日,开展富有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全民健身活动和竞赛项目。
沙雅县体育工作虽然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但离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将继续坚持抓好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多层次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培养、选拔、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着眼点,加快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促进我县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一一年七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