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3:0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加强,竞技体育

水平稳步提高,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体育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现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规划汇报如下:

一、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以全民健身月、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重点开展了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等五大人群体育活动,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配置了完备的国民体质测试仪器,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学校体育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其中省级2所,嘉兴市级2所,海宁市级5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目前我市有单项体育协会11个,分别是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类协会、桥牌协会、举重健美操协会、射击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木兰拳协会、网球协会、残疾人体协等。协会工作正常、活动经常、管理规范。同时我市还活跃着一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队伍,我市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名,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各体育项目等级裁判员787名,其中国家级裁判员7名,一级裁判员56名。单项体育协会举办“篮协杯”、“乒协杯”、“足协杯”、“棋童杯”竞赛已形成制度。

近年来我市每年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2次,省和嘉兴市体育竞赛活动都在5次以上,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20次以上,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0以上,市直机关、规划建设、国税等系统先后举办了行业系统运动会,郭店等镇举办了农民运动会,2004年举办了海宁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工作始终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的业训工作方针,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形成了以市少体校为重点,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全面落实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省、市训练布局运动员人数为275名,现在训运动员人数为350人左右,开设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6个重点训练项目,乒乓球、篮球、足球、棋类4个社会布点训练项目,现有专职教练员10人,其中高级教练2人,一级教练6人,二级教练2人,兼职教练20余人。2004年市少体校开展了省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并被浙江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近两年我市为省体工大队、省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28名,嘉兴市少体校13名。2004年我市运动员赵莹莹、吴逸婧、陈超、张斯洛等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4枚;浙江省金牌42枚,银牌53枚,铜牌39枚,嘉兴市金牌94枚。去年赵莹莹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南京站比赛中,以4、40米的成绩获撑杆跳高第一名,破亚洲青年纪录,达奥运会A标,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三)体育设施

近年来我市以体育中心、全民健身苑(点)、室外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室等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注重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工程,体育馆已竣工投入使用,异地新建了市少体校举重训练房、学生公寓;实施全民健身苑(点)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健身苑点93个,其中健身苑14个,健身点79个,镇、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了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571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9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81个,体育场地面积为462758平方米,人均0.72平方米(截止2003年底)。2004年新建健身苑7个,健身点41个,篮球场44个,健身房8个,乒乓室93个,台球室8个均向社会开放。

二、存在不足方面:

1、体育组织网络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海宁市体育总会尚未建立,必须落实编制,配备人员、经费,以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各镇、街道应建立文化体育站或体育指导站,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体育事业经费。

2、场地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有待于进一步

第二篇: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wenmi.net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加强,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体育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现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规划汇报如下:

一、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群众体育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以全民健身月、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重点开展了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等五大人群体育活动,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配置了完备的国民体质测试仪器,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学校体育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其中省级2所,嘉兴市级2所,海宁市级5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目前我市有单项体育协会11个,分别是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类协会、桥牌协会、举重健美操协会、射击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木兰拳协会、网球协会、残疾人体协等。协会工作正常、活动经常、管理规范。同时我市还活跃着一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队伍,我市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名,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各体育项目等级裁判员787名,其中国家级裁判员7名,一级裁判员56名。单项体育协会举办 “篮协杯”、“乒协杯”、“足协杯”、“棋童杯” 竞赛已形成制度。近年来我市每年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2次,省和嘉兴市体育竞赛活动都在5次以上,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20次以上,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0%以上,市直机关、规划建设、国税等系统先后举办了行业系统运动会,郭店等镇举办了农民运动会,2004年举办了海宁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

(二)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工作始终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的业训工作方针,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形成了以市少体校为重点,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全面落实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省、市训练布局运动员人数为275名,现在训运动员人数为350人左右,开设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6个重点训练项目,乒乓球、篮球、足球、棋类4个社会布点训练项目,现有专职教练员10人,其中高级教练2人,一级教练6人,二级教练2人,兼职教练20余人。2004年市少体校开展了省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并被浙江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近两年我市为省体工大队、省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28名,嘉兴市少体校13名。2004年我市运动员赵莹莹、吴逸婧、陈超、张斯洛等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4枚;浙江省金牌42枚,银牌53枚,铜牌39枚,嘉兴市金牌94枚。去年赵莹莹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南京站比赛中,以4、40米的成绩获撑杆跳高第一名,破亚洲青年纪录,达奥运会A标,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三)体育设施近年来我市以体育中心、全民健身苑(点)、室外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室等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注重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工程,体育馆已竣工投入使用,异地新建了市少体校举重训练房、学生公寓;实施全民健身苑(点)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健身苑点93个,其中健身苑14个,健身点79个,镇、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了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571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9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81个,体育场地面积为462758平方米,人均0.72平方米(截止2003年底)。2004年新建健身苑7个,健身点41个,篮球场44个,健身房8个,乒乓室93个,台球室8个均向社会开放。

二、存在不足方面:

1、体育组织网络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海宁市体育总会尚未建立,必须落实编制,配备人员、经费,以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各镇、街道应建立文化体育站或体育指导站,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体育事业经费。

2、场地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看,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省、嘉兴市的人均数,我市现有公共体育设施人均0.057平方米,上级体育部门要求达到人均1.2平方米差距甚远,市属公共体育设施少且陈旧,71%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各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率低,社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滞后,公共体育设施满足不了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市属体育场馆设施满wenmi.net足不了市少体校的体育训练条件。&nb

开展,以此带动各项体育工作制度的落实,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自觉性,不断扩大体育人口。

3、加强体教结合,加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以2008我国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大体教结合力度,拓宽训练渠道,继续完善以市少体校为主体,训练项目定点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巩固原有优势项目,拓展新的优势项目,注重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强化训练和管理措施,积极向国家、省、市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力争在2006、2010年省、市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以创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改善市少体校训练条件,加强少体校的全面建设,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申报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奠定基础。

4、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不断完善体育组织网络全面贯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实事的大事来抓,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坚持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原则,积极拓宽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办法。市属公共体育设施要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载体,提高设施利用率,探索新建体育场馆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不断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要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加强体育总会、行业体协、老年体协、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体育指导站等基层组织,注重镇、街道、村(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等骨干队伍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夯实群众体育工作基础,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加强,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体育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现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规划汇报如下:

一、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以全民健身月、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重点开展了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等五大人群体育活动,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配置了完备的国民体质测试仪器,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学校体育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其中省级2所,嘉兴市级2所,海宁市级5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目前我市有单项体育协会11个,分别是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类协会、桥牌协会、举重健美操协会、射击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木兰拳协会、网球协会、残疾人体协等。协会工作正常、活动经常、管理规范。同时我市还活跃着一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队伍,我市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名,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各体育项目等级裁判员787名,其中国家级裁判员7名,一级裁判员56名。单项体育协会举办 “篮协杯”、“乒协杯”、“足协杯”、“棋童杯” 竞赛已形成制度。

近年来我市每年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2次,省和嘉兴市体育竞赛活动都在5次以上,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20次以上,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0%以上,市直机关、规划建设、国税等系统先后举办了行业系统运动会,郭店等镇举办了农民运动会,2004年举办了海宁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

(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工作始终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的业训工作方针,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形成了以市少体校为重点,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全面落实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省、市训练布局运动员人数为275名,现在训运动员人数为350人左右,开设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6个重点训练项目,乒乓球、篮球、足球、棋类4个社会布点训练项目,现有专职教练员10人,其中高级教练2人,一级教练6人,二级教练2人,兼职教练20余人。2004年市少体校开展了省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并被浙江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近两年我市为省体工大队、省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28名,嘉兴市少体校13名。2004年我市运动员赵莹莹、吴逸婧、陈超、张斯洛等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4枚;浙江省金牌42枚,银牌53枚,铜牌39枚,嘉兴市金牌94枚。去年赵莹莹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南京站比赛中,以4、40米的成绩获撑杆跳高第一名,破亚洲青年纪录,达奥运会A标,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三)体育设施

近年来我市以体育中心、全民健身苑(点)、室外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室等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注重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工程,体育馆已竣工投入使用,异地新建了市少体校举重训练房、学生公寓;实施全民健身苑(点)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健身苑点93个,其中健身苑14个,健身点79个,镇、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了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571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9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81个,体育场地面积为462758平方米,人均0.72平方米(截止2003年底)。2004年新建健身苑7个,健身点41个,篮球场44个,健身房8个,乒乓室93个,台球室8个均向社会开放。

二、存在不足方面:

1、体育组织网络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海宁市体育总会尚未建立,必须落实编制,配备人员、经费,以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各镇、街道应建立文化体育站或体育指导站,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体育事业经费。

2、场地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看,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省、嘉兴市的人均数,我市现有公共体育设施人均0.057平方米,上级体育部门要求达到人均1.2平方米差距甚远,市属公共体育设施少且陈旧,71%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各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率低,社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滞后,公共体育设施满足不了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市属体育场馆设施满足不了市少体校的体育训练条件。

3、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我市群众体育活动广泛,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市少体校省、海宁市批准布点项目人数为275人,现业余训练项目布点人数到位,但业余训练经费到位率为73%,随着国家、省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以体育强县、体育强镇、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加快,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都急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予以扶持。

4、全民体育意识淡薄,全民健身意识不强,全民健身覆盖面还不够广,全民健身存在“两头热、中间冷”,即:少年儿童、老年人参与活动多,中年人忙于工作参与活动少;农村受环境条件、思想观念等影响,活动面不宽,参与面不广,农村体育工作还有有待于突破。

三、下一步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加快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完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以全民健身,全民参与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多层次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培养、选拔、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着眼点,完善体育训练体制,强化体育训练和管理措施,加快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促进整个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镇、村为重点,城市体育以街道、社区为重点,广泛开展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到201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5%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全市中小学《学生体质健身标准》施行面达到100%,达标率90%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和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达到每千人1名,体育协会达到15个以上,有50%的镇跨入浙江省体育强镇镇行列,有5至10个社区跨入浙江省体育先进社区行列,有1至2个社区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市成为浙江省体育强市。“十一五”期间举办好海宁市第十二、十三届运动会。

2、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竞技体育以输送人才、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以市少体校为主体,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体育训练格局,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训练,使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达到省布局人数要求,在训人数保持在400人左右,田径、举重、游泳、射击等重点项目要继续保持嘉兴市的领先地位,在浙江省占有一席之地,力争在嘉兴市第六届运动会和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继续开展省级、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力争达到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标准。

3、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体育设施建设以满足群众健身、体育消费、体育竞赛和符合我市中等城市发展要求为目标。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和乡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市体育中心建设,建好体育场、射击馆、游泳馆;进一步完善市少体校训练基础设施,全面改造现水月亭路老体育场,切实改善训练条件,以达到国家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要求;加强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重点在街道(社区)、镇(村)建好群众身边的健身场所和设施。到2010年力争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三)对策和措施

1、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体育意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加大宣传力度,从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积极倡导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兴建体育场地设施、构建多元化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网络,建好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搞好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营造一个政府管理体育、社会支持体育、群众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

2、积极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按照亲民、便民、利民原则和政府主导、社会兴办的原则,深入实施我市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举办好海宁市第十二、十三届运动会,掀起阶段性全民健身热潮。以镇、社区、学校为重点,努力构建涵盖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宣传教育竞赛活动和体质监测等内容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工、青、妇、体育协会等群团组织优势,组织实施好青少年、职工、农民、妇女、老年人等人群的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质监测工作,以开展体育强县、强镇、先进社区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促进群众活动的广泛开展,以此带动各项体育工作制度的落实,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自觉性,不断扩大体育人口。

3、加强体教结合,加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要以2008我国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大体教结合力度,拓宽训练渠道,继续完善以市少体校为主体,训练项目定点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巩固原有优势项目,拓展新的优势项目,注重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强化训练和管理措施,积极向国家、省、市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力争在2006、2010年省、市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以创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改善市少体校训练条件,加强少体校的全面建设,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申报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奠定基础。

4、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不断完善体育组织网络

全面贯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实事的大事来抓,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坚持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原则,积极拓宽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办法。市属公共体育设施要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载体,提高设施利用率,探索新建体育场馆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不断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要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加强体育总会、行业体协、老年体协、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体育指导站等基层组织,注重镇、街道、村(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等骨干队伍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夯实群众体育工作基础,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swx91518)

第四篇:关于加快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调研报告

社区体育是青少年开展社会参与、培养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国务院早在2007就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状况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各个层面都对学校体育越来越重视,然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而言,社区和学校对开展青少年活动同样重要,两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因此,情况不容乐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家长的高度重视和揪心。目前,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则显得“裹足不前”。一方面,青少年庞大的体育锻炼需求得不到社区的充分重视和回应,比如上段地区的北滨路沿线“夜跑”已成为青年时尚,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却难以解决;另一方面,社区体育的主体也常常不是青少年,比如太极拳、健身操、广场舞的绝对主力是大爷、大妈,青年因为时间、场地等限制很少参与。

二、存在问题和分析

(一)社会认识跟不上时代发展和青少年需求。首先,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文化水平决定了对于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从目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上看,广大基层群众往往把主要消费放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宁可就医,也不愿健身,更多的人根本没把体育当做消费,以致体育消费占城乡居民消费的比例还很少。其次,青少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在社区体育既有的工作体系中未得到充分重视。据了解,政府所提供的社区健身设施存在“两多、两少”的情况,即适合老年人和儿童的健身器材多,“三大球”球场、网球场等适合青年运动的场地设施少;户内设施多,户外设施少。第三,社区体育是一种集休闲娱乐、增强体质、培养品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教育手段,其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同。第四,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党政部门还是舆论媒体,对青少年社区体育在组织动员青少年方面能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不深。

(二)管理模式跟不上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体育大多还是维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即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安排时间、场馆及实施内容,管理效率不高。此外,社区中没有设立相应的社区体育部门,缺少具体的体育管理组织和执行机构。因此,体育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开展。

(三)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硬件条件有待优化。一方面,社区体育设施投入不足。社区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在质量、数量以及配置方面都存在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居民整体健身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运动设施向社区开放不足,无法有效弥补场地不够的困境。

(四)推进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软件因素有待完善。社区青少年体育专业教育和专职人员不足。社区青少年团与社会组织发育严重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思路。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有些社区单位认为,社区体育只是体育领域的分内事,与社区发展无关;有些则把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完全看成学校的任务,忽略了社区的作用。我们认为,必须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思路。在区和街、镇层面,要积极出台鼓励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对青少年群体的社区体育需求有所回应。在社区层面,要推动建立社区体育联席会议等类似制度,将学校、驻区单位、党政机关、“两新”组织等充分纳入,重点发挥制度在牵头发动、信息沟通、整合资源、反映民意等方面的作用,保障青少年体育在社区生根发芽。

(二)合理规划社区体育硬件设施。随着我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数量、结构都在持续变化,这就要求社区体育资源的分配使用也必须进行合理规划。一方面是科学兴建,因地制宜地选址、建设和运作。规划过程既要由政府统筹,也要充分听取广大居民意见,将选择权、使用权、监督权真正交给群众。另一方面,要注重现有资源科学整合,学校、体育场馆等场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社区居民开放。各级政府应当对开放的设施配以一定的经费保障,用于场地开放过程中的必要的维护、人员等费用。

(三)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其在构建青少年体育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开办社区体育俱乐部既能将青少年的体育需求?c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较好结合,也能通过良性运作吸引来自市场、政府和社会的资源,是一条广受认同的社区体育发展之路,也是构建青少年体育网络的关键。要大力规范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登记注册和日常管理,定期组织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技能培训。要充分顺应市场规律,引进符合青少年及其家庭需求的体育项目,通过收取必要的费用保证项目持续开展,在文化氛围营造上,应通过开展汇报演出、社区比赛、公益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青少年及其家庭参与社区体育的热情。

(四)大力培养社区体育人才。要依靠社区体育指导员机制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按照人口比配备社区专职或兼职的体育指导员。要广泛吸纳社区专职或兼职的体育指导员。要广泛吸纳社区中的体育志愿力量,比如,愿意资助比赛的企事业单位、乐于为社区运动服务的志愿者等,对社区体育人力资源进行有力补充。

(五)关注青年中新兴的运动健身模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娱乐化、社交化、公益化”的运动健身模式渐渐成为青年潮流,运动类的APP在青年体育爱好者中十分普及。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关注这一青年体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满足青年的需求。

(六)满足社会弱势青少年的体育需求。针对身体残疾、心智障碍等特殊青少年群体开发符合其身心特点的运动项目,通过体育运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治疗。为更多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让他们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也开展必要的社会交际,构建自身完整的社会网络。

第五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 3 篇)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 文化市场 ? 论文摘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这是成都市委、市府提出的未来重点工作之一。在现今国际国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多样性需求,而且它对地方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有着巨大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促进成都文化产业在已有的基础上,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呢对此本文将作一些个人探讨。

? 2004 年成都提出“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基本态势,不仅成都市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了全市 GDP 在全省的比重;而且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然而,与成都这样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与国内一些已经形成特色和品牌的城市相比,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尚需大力、快速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并使之成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 1.体制制约和机制不够灵活的制约。由于成都的文化市场开放度不高,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国有垄断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成都文化企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差。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也没有完全市场化,由市场决定并选择文化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的机制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全市文化管理部门仍然存在条块分割、划分过细和交叉行政、政事、政企、官力、不分,文化及相关产业主体不明确、“执法机构”职能单一、缺乏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政府管理组织和方法等方面也有与当前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的情况。

? 2.文化生产布局结构的不合理。由于文化资源的长期按计划分配,没有建立由市场决定并选择文化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的机制,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没有走向市场化,这就造成了文化生产布局结构的不合理,形成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重复建设的局面。

? 3.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品牌文化产品稀缺。成都可以打造文化品牌的资源很多,除了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金沙古蜀文化、大熊猫文化三大文化产业品牌外,还有三国文化、诗歌文化、道教文化、民族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水文化、以及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等等。但是在创新方面还做得不够,而创新对每个文化企业来说又是命运攸关的问题,因为没有创新的企业必然没有活力。成都平原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文化张力还远远没有在成都的文化产品中表现出来。

? 4.民间资本的投入太少。由于管理文化的传统思维和对风险的考量,成都市文化产业项目,无论是市级、区(市)县级,乃至乡镇级众多文化产业项目,大多是政府文化建设的内容,对成都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建设以及作用的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在获得政府的文化建设投资项目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 促进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在考虑成都现实供需关系、借鉴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和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激活需求,加大供给,拓展市场上下工夫。从世界文化产业的成果,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结合成都市这几年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笔者认为成都市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不断创新机制 ? 文化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一种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实质则是要为新兴产业发展创

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成都市文化产业要船陕发展,无疑应首先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清除,并建立起各项配套的政策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真正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只有建立起了有序的管理体制,创造好了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运行宏观环境,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成都市虽然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初步建立起了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自律发展的机制,但要促进成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还必须加大和深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在一些场合还含混不清,政府管理会有意无意的介入其中,干扰了企业的工作,企业很难依法,以市场和效益来决定。因此,进一步调整理顺两个关系,是成都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理顺关系的同时,健全各种配套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事情。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应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研究引导消费和鼓励投资的政策措施,从供需两方面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做好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多方面的政策配套,使之在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文化投资,壮大文化市场。有了成规模的市场,成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就有了保证。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文化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在确立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目标下,切实转换机制、创新体制。成都市在转换机制上做了许多工作,通过文化资源整合、单位重组,基本完成了成都市文化单位的转制。但目前看,转制后的企业效益不显著,产品不丰富,且社会影响力不够、文化产业的吸引力不强,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对市场的了解不足、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够,创新还不够,还没有激活创造力,必须加大机制的创新力度。

?(二)促进文化龙头企业的形成带动文化产业链发展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离不开有竞争力的企业的支撑。因此,加快发展有实力的成都文化企业,是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强大的文化产业企业,不仅具有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带动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达。我们从挤身世界500 强的文化企业,不难看出,它们涉及行业广泛,如迪斯尼从影视、音乐到公园、玩具,具有很强的文化资源整合能力、创造力,能以市场的需求,提供文化产品,从而拥有巨大的世界文化市场占有率,赚得丰厚的利润。它们的活力能将众多的行业联系到一起,形成网状式的产业链,带动一片产业发展,而不仅仅是一条产业链发展。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的特性,即它的创意性所决定的。由于文化产业是具有创意性的产业活动,它的每项创意都可能形成一条产业链,比如迪斯尼公司的“米老鼠”创意,就形成影视、书刊、玩具等多条产业链,而这些产业链又都交织一起,共同缘自于“米老鼠”的创意。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企业,使之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失为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

?(三)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大胆引进民间资本民营企业 ?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成都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拓宽资金来源和渠道。从统计的数据和公布的报告看,成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创作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国有文化企业是成都文化市场的绝对主体,民营和私营文化企业弱小、稀少,与此同时,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待提高,民间资本的引进有待政策和机制,这就造成了成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资金限制,这与成都这样的大型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所应该具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差异甚大。成都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探索融资渠道,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在这一过程中,需着力探究和解决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和民间资本的引进两个问题。解决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通畅,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企业改革经验,应努力加大文化产业大型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在制度、机制健全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提升国有文化集团的融资能力。对于民间

资本引入文化产业的问题,应在保证弘扬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开放民间资本的投入,放松对民间资本经营文化的过多限制和干涉。让民间资本能在坚持正确文化方向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口味、不同爱好、不同欣赏水平的需要。

?(四)扶持优势北产业发展创造品牌文化产品 ? 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必须因势利导,顺势发展优势文化产业行业。根据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分类,文化产业被分类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层,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表明,包括三层全部的众多的成都文化产业行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成都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的差异性极大,而成都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可齐步同行,而必须采取扶持优势文化产业首先加快发展,进而带动相关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发展战略。那么,哪些行业可称为优势行业,而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呢?笔者认为,成都文化产业优势行业的确立,一是要看它的历史业绩;二是要看它的潜力;三是要看它与成都文化产业战略发展定位的关系。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旅游观光、文物博物、会展广告、电子娱乐等行业,在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中坚实突起,显示出了独特的行业竞争力,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几年的统计中,这些行业的增加值之和,都超过了成都市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是成都市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应着力发展的优势行业。

?(五)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开拓世界文化市场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既要注重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即文化企业的改制、发展、产品、品牌等问题,也要注意需求方,即文化消费、文化市场等问题。只有两相平衡,才能助推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两相接洽,才能使成都文化产业发展越做越强。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必须有广阔的市场支撑,有了广阔的市场,就有了文化产产业发展的动力。但从现实的数据和实情看,成都文化消费处于低档次、较单一的状况。这一状况,不仅影响市民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广泛的文化行业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何在?我们认为,一是要通过城乡整合,开发农村文化消费;二是要走出国门,开拓世界市场。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有所助益。

?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 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 二、问题成因分析 ?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 7 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争力。

?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

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3

文化是一种特殊资源,是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文化产业兼具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以及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力量,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点。文化产业对于区域经济来说,是形成特色区域经济的精神内容,是提升地区经济活力,保持生命力的推手。当前,在国家制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升级为文化战略,并积极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截至目前,内蒙古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前,但是与之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内蒙古的经济增速曾连续 7 年居全国之首,但其中文化产业只占 GDP 的 1.05%,远远低于全国 2.8%的平均水平,形成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文化底蕴挖掘得不够深入、认识滞后、发展观念落后、文化消费市场不活跃、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文化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文化人才比较匮乏等因素是严重制约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由经济发展驱动文化转型、经济优势转变为文化优势,势必需要转变思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机制与瓶颈,创新文化产业的路径与模式。

? 一、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 ? 文化产业本身是一个内容产业,创新是源头,人才是关键。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必须贯彻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市场主体,研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链的关系。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 李长春同志曾明确指出,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文化事业是以公益性、服务性为主,文化事业的积极发展离不开效率提高与职能转变。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以文化事业为基础,并为文化事业的长期建设提供经济动力。它们共同服务于保持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内蒙古地区经济要想保持发展的持续力,需要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并进。一方面要分清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另一方面要认清文化产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将公益性发展与利益性驱动协同并进,将二者相互促进与融合不仅能有效增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持续力更是考验地方政府行政智慧与效能重要指标。内蒙古的文化发展需要制定文化发展规划,一方面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中注重民众的主观诉求,另一方面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中注重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利益点,将二者在利益驱动的机制中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望,实现有效对接与共同发展,这样才可能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共同前景与良好的发展基础。例如,内蒙古自 2006 年始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初见端倪,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挂牌成立、自治区图书发行业进行改革、内蒙古电影集团与出版集团成立,这在提振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方面给予了前期基础,后期的工作规划要体现与文化事业的对接,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与原动力。

?(二)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链的关系 ?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成产环节到消费环节其链条中能够驱动的相关产业众多。因此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是提振地方经济的有效方式。通过产品的制造与加工、流通与消费,以文化发展促进生产进步与经贸繁荣是发展中的亮点。例如,文化产业可以与旅游业相结合,以旅游展现文化、以文化包装旅游,展现旅游发展的文化之路与文化发展向旅游业渗透的新文化发展之路。此外,文化产业发展还可以与会展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剧、数字媒体等产业相促进,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内蒙古的文化产业走上一条创新之路。

? 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找到制约的瓶颈 ?(一)文化体制瓶颈 ?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尤为重要和紧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的制约性显现。传统文化体制是以事业性为主体的,在这种机制下,文化资源被国有文化单位所掌握,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只能有所取舍,体现不了文化发展的全面性与民众对文化发展的诉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对文化发展的层次提高,而传统机制又不能在文化发展上提供新路径,因此产生了民众文化饥渴与国家文化创新力弱的局面,当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来讲,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后劲、实现跨越是当务之急。地区经济的发展依赖国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结合地区文化特色,深入开展有特点、有实践性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并逐步推进。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在增强地区文化发展创新力的同时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以此提升地区文化特色与影响力,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在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发展的同时体现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管理体制瓶颈 ? 真正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地方政府要创新发展思维,以市场为先导、积极培育充满市场活力的微观主体。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主体,传统管理体制下管办一家、政府与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职责不分,不能激发主体的活力,因此说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主体方面完成培育,也才能促使其向市场转型,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整合有效资源进行重组,发挥其优势为文化的繁荣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市场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转变管理观念,放开管理路径,重塑管理思路是目前地方政府在管理上的着眼点,积极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文化产业保持强大的后劲,逐步实现突破性发展。否则,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 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健康发展的路径 ?(一)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需要建立健全相应政策支撑系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扶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做出了《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连同《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内蒙古文化产业 2009-2013 发展规划》等,这一系列政策和重要文件,为引导和扶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体系要体现宏观的方向的把握和微观专业的指引,既要注重总体又注意细节。

?(二)要建立起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的程中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理注重宏观指导向服务思维转变的路径。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发展工作机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宏观政策指导、打造地域文化产业特色、扶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培育创新的市场氛围、吸引非公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产业实现健康发展的硬件。以自治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财政实力的迅速增强为基础,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规模大的、功能全的、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文化产业是具有实质意义的。例如通过会展中心、文化城、产业园区等工程的建立,打造一批内蒙古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四)要开拓文化创意产业 ? 文化创意产业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将现代高端的制造业与现代化文化相结合,形成现代生产与时尚消费的新主流。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上拓宽了视野、调整了方向、掌握了重点,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方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必须要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新主流,以创意促进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在科学发展、可持续进步的思想指导下,自觉地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做更加整体性的考虑,探索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五)要加强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 将地方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推动文化资本投资浪潮的形成。推动自治区文化产业格局成型,推动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观念更新与积极探索。可依托部分具有相关服务经验的金融机构,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金融创新平台,对文化产业金融产品开展集成创新。

? 四、结论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高尚的品格,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整合内蒙古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我区优势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不仅是建设文化大区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草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

下载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杨家圪坮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 ”活动的调研报告日期:2012年4月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奋力开创杨家圪坮镇跨越崛起新局面。也为了全面......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的......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它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还以技术含量高、......

    加快追赶跨越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思考

    当前,我市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追赶跨越”主题,紧紧抓住国家“增投资、扩内需、保增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大力加强基础设......

    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报告模仿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青少年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核心和基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2014年全国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

    如皋市体育事业发展

    如皋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如皋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如皋的重要时......

    体育事业发展工作思路

    **年,全省体育系统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根本任务,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努力完成十二届全运会参赛任务,大力推进基......

    有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合集)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迚农业结极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戓略丼措。为从总体上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