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读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
我读《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著戴可景译商务印书馆
记得自己正在参加一个课题是关于农村的,于是便向学长请教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书籍,他推荐了《江村经济》。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觉得不怎么样,后来上刑法课时,刑法老师说是一本经典著作,于是加深了印象。由于忙于准备期考,无法将其在学校看完,庆幸的是昨日将其读完。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跟中国法制史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作业命题思路差不多,今日想来便觉得那份作业不过是马虎了事,心里有点悔意。其次是最近在做我国农村纠纷状况的调查问卷,虽与作者的一个月在江村实地考察不太一样,但是有类似之处,不过自己做的还不太好,需多努力。
《江村经济》是立足于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全书分为十六章,涉及一个小农村的方方面面,写的很具体,也提供了一种中国农村调查研究的模式。尽管这是对中国三十年代的研究,但许多方面值得今天的我学习。
前言讲述这本书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最近觉得能够把书上的用于实践需要我们自己敢于走出来,只有这样才会有所进步,学法学更应如此。
在做任何调查前,最好事先确定好调查区域,这也就是干什么事都要有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行动。调查区域的确定——地理状况——经济背景——村庄——村里的人——选择这个区域的理由。作者认为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内来进行。这是出于实际的考虑。至于其他小标题我认为是让大家更加熟悉调查者的调查区域。至于为什么选这个地区,作者认为这个地方有值得注意和重点研究的地方。首先,该地区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其次,自然资源极佳,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有关土地占有制度在这里也有特殊的细节。再次,这里河网密布,广泛使用水上交通,因而城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作者是吴江人以及其姐姐个人关系,使得调查工作极为便利。
农村中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就是家,一个扩大了的家庭。家在中国的社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人讲究家国天下,道理便在此。家,扩大的家庭——“香火”绵绵——人口控制——父母和子女——教育——婚姻——家中的儿媳妇——表亲婚姻与“小媳妇”。研究一个村落,最重要的是研究这每家每户,才能够彻底了解其问题。在中国乡村都非常重视的一点就是延续香火,在他们眼中重要的是传宗接代。在人口控制方面,也有一些表现。父与孩子,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同。至于教育,在这一方面,孩子主要受家庭教育,至于学校教育与村子的打草这一活动有冲突。村子的教育制度与总的社会情况有些不相适应。在这个村子,不存在求婚的说话,大多是由父母安排并且服从父母的安排。大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意味,作者还介绍了具体的过程。家中的儿媳妇一开始地位不是很高,干重活,但是如果生一个孩子,那么地位有所提升。至于其它附带关系,婆媳纠纷,离婚等做了讲解。作者进一步说了表亲关系以及“小媳妇”。
对于农村人来说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财产以及继承。所有权——家产——财产的传递——继承对婚姻和继嗣的影响——赡养的义务——新的继承法。这个村里对财产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所有者的性质来分的。(1)“无专属的财产”(2)村产(3)扩大的亲属群体的财产(4)家产。物可以分为(1)用作生产资料的物(2)消费品(3)非物质东西 其他的东西作者论述比较详细,我也说不出。
接下来主要阐述作者每章的标题,至于具体的研究思路须阅读作者的原著。苏力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美国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对我们的启发》。他大概是这样说的,阅读著作在美国对学生的要求并非记住全书,而是要求总体上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论题、研究方法、理论预设、论证和结论。这一篇文章第二次读了,给我的感受依旧强烈,我也想把它贯彻到我们的读书报告中。我们阅读的书记忆的也主要是这些,其次就是自己写文章时运用别人的观点亦是如此。
亲属关系的扩展。父系亲属关系的扩展——母系亲属关系扩展——名义上的收养——村庄的亲属关系基础。
户与村。户——邻里——宗教和娱乐团体——村政府——保甲——强加的行政体制。生活。文化对于消费的控制——住房——运输——营养——娱乐——礼仪开支——正常生活的最低开支。
职业分化。农业——基本职业——专门职业——渔业。
劳作日程。计时系统——三种历法——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安排表
农业。农田安排——种稻——科学与巫术——劳动组织。
土地占有。湖泊、河流及道路——农田的所有权——雇农及小土地出租——不在土地所有制——完全所有制——继承与农业。
蚕丝业。变迁过程图解——促进工业变迁的条件——变革的力量及其意图——当地对变革的支持——合作工厂——政府的支持——改革中的困难——对亲属关系的影响。
养羊与贩卖。
贸易。交换方式——内外购销——小贩——零售店——航船,消费者的购买代理人——航船,生产者的销售代理人——其他收集方式——贸易区域和集镇——销售生产。
资金。积蓄与亏空——互助会——航船,信贷代理人——高利贷——信贷合作社。中国的土地问题。
此书还有作者1957年的《重访江村》还有1996年写的《三访江村》以及附录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接下来谈一下该书的大体思路以及该书对我的启示和自我感受。
以前老师叫我们复习时,多看一下书的目录,便于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对于一个人来说,按照传统说法衣食住行很重要,这是对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研究时代这种说法应该还算不远。按照现在的说法,一个人除了生存资料外,还需有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在近代中国,农村地区比较重视生存资料,但现在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对后两种日益重视。中国历来就是一种家国体制,因此一家一户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以一个村为研究点,具体考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扩展,生活)、户与村、农村的支撑——业(土地的占有、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蚕丝业养羊与贩羊)、农村的商业方面(贸易和资金)。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至于具体作者自己怎样想的,那就只有问作者本人了。至于具体怎样考察一个村子,历时多长,需不需要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综合考察,现在自己心里还没有一个底。
“三农问题”一直被党和政府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我认为作者当年考察的那个村毕竟只能反映当时的中国现状,现在中国乡村出现许多变化,但又保持了许多不变。虽然作者重访江村提出了新的看法,但是如今在新的时代,面对不同的国情如东中西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村子之间也有新的变化,因此再次考察也有必要。当然这只是设想和一种感受以及对作者考察的一种仰慕,希望自己也能做一做事。
作为一门法学学子,《江村经济》作为人类学方面的名作,有必要学习的是将其与建设法制农村进行思考。另外一方面就是学法的人必须掌握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多多涉猎人文社科,其会对自己体会法有帮助,这势必也对学法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黎锦
2012年7月12日
写于湖南岳阳新开
第二篇: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而其内容则源自1936年其在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作者通过试验检验的理论总结是这本书的生命源泉。试验让费孝通先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也让他的理论有了支撑,从而更具有说服力,这也成就了他。
在费老先生的书的序言中,老先生特别提到: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他的妻子即是在陪同他考察时不幸遇难的,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使他对妻子难以忘怀,而这也成为他从事研究和成就事业的动力,在他以后的路程中对妻子的不舍和爱陪伴了他一生。
在书的开头,布马林诺夫斯基的序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概括和精要。在序中马对文章内容做了精要概述,他总结道;贯穿此书的两个主题是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在生产的过程。我读过之后发现也确是如此,在整部书中,费老先生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细微处着手,历时两个月对开弦弓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尤其是第十二章《蚕丝业》,它是所有分析中的精华之篇,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了其它关系。费先生从历史角度出发,进行动态分析,而得出科学令人信服的结论。他通过分析当地蚕丝业的发展和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在社会个层面的互相博弈。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出的是国际蚕丝市场的变幻、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贪婪,通过分析这些我们看的清清楚楚。费先生分析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必要的,费老先生甚至描述了改革的全过程,但他同时也也认识到改革中的困难:改革者未能控制价格,直接原因是资金问题。外部和传统力量相互碰撞,使人们看到了改革的前景,但又顾虑重重。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成为他今后几十年特别是他后来重访江村的首要原因。
他还提到农村传统习俗,那些任何在现代人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习俗,在他的研究下显出了其历史存在的合理解释。这也就为我们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比如说生辰八字,通常中国的家庭,在订婚前总会测算男女之间的八字,即年、月、日及时辰。媒人把女方的红贴送到男方家里(男方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男方父母则拿着它去找算命先生。其实算命先生在这里并不起什么实际作用,父母心中早有选择,他们给算命先生一些暗示,操纵着最后的结果。
然而算命先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因为婚姻是包办的,从一些不了解的候选人里,要想选出一个合适的女孩子无异于赌博。每户人家都想找最好的媳妇,这个好,意味着能生育,能干活。算命先生不仅是充当作出决定的一种工具,同时,也被用作把错误的责任推卸给上天意志的一个办法。如果你的婚姻不完美,那么这是命运,这实际上有助于维持夫妻关系。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婚姻制度。费老先生的研究找到了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算命存在的深层原因,这就是:心理安慰。
在书中老先生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的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的。费老先生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是恢复农村企业。暂且不论这个观点对不对,至少这是费老通过具体的调查得出的,而且今天乡镇企业确是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问题任然是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问题任然没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离富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解决农村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调查,作为一个社会学学生,我还有许多事要做。
马林诺夫斯基对费孝通甚为赞赏: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当今一个中国人对西方文明和西方国家的政治有反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本书中未发现这种迹象。事实上,通过我个人同费博士和他的同事的交,我不得不羡慕他们不持民族偏见和民族仇恨——我们欧洲人能从这样一种道德态度上学到的大量东西。这也正是我所推崇的地方,一个学者只有毫无偏见,专心于自己的学术,有着自己的道德原则,遵守学术道德,才能在学术上和社会上赢得大家的尊重。当时正值国民党统治时期,红色革命也愈演愈烈,但费孝通并没有偏袒或惧怕哪一方而是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农村的农民的生活状况,并就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出自己的观点,为解决农村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满足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基本需要。”纯朴而原始的愿望诉说着一个爱国者的赤子之心。他知道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最好的交代就是搞好自己的研究,为寻求新的民族出路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们只有齐心协力,认清目标,展望未来,才不辜负于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这是费老提出的期望,也确是我们所应做的。
第三篇: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
学术的罗曼蒂克——费孝通《江村经济》
武定县国家税务局 华志星
最近一直没多少时间看其他书,直到今天才把这本买了一个多月的《江村经济》看完。
书是去楚雄考驾照时在新知买的。当时每天除了练练车也没什么事干,每天晚上就一个人跑到新知混时间。偶然在商务印书馆部分看到这本书,想起了前不久才去世的费老。
大学时期看苏力的书时,总是能看到很多来自于费孝通的引文,苏力也在很多论文里强调费孝通对他的影响,后来在书城买到费老的《乡土中国》,虽然只是一本很小的册子,读后却有使人茅塞顿开之感,连读三遍而不忍释卷。惊讶于他对中国状况深入的分析和清澈的解释,特别是第一次接触到像“地缘社会”与“血缘社会”这类的名词,对于一个刚离开高中应试教育不久的学生来说,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是让人震撼的,以前只关注自己生活小圈子的人,开始对国家、社会有了整体的观念。
费孝通是真正的学术楷模,他深入研究问题的方式和细致的态度可以让人看到大师是如何养成的。比如这本他的代表作之一《江村经济》。
这是一本写于70年多前的书,它经常被人错误的放在农业书籍这一栏,而事实上,这是本人类学的著作,而且和张五常的《佃农理论》一样,这是一本博士论文集。
然而这本书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论文的苦涩乏味。
70多年前,那个时候共产党已经慢慢崛起,民国仍然在混乱中探索着三民主义,而日本人已占领东三省,并且觊觎着关内。费孝通刚从清华毕业,作为一个人类学专业的硕士,他知道继续研究或许是对他这个苦难的国家最好的交代。
1935年秋天刚毕业的他拿到了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入学通
知书,走之前,他忽然觉得作为人类学家,在出国前进行现场勘察研究是必要的。于是那一整年他决定和她妻子,一个叫王同惠的女人一起去广西大瑶山考察。1935年冬天的雪下的特别大,意外发生了,108天的新婚妻子死了,而他也重伤。
伤的是肉体,但毫无疑问,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对学术的执着,毕竟,这是祭奠亡妻的最好方式。于是多年以后,每当我们翻开他的著作时,第一页上总会写着”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他的感情生活,在25岁时就结束了。
1936年的夏天,他收拾好行装,在出国前的两个月考察了开弦村,也就是江村。
上海到威尼斯的航程让人烦闷,他在船上无所事事之际,写下了他在江村的所见所闻。
26岁的费孝通不知道,这本书将奠定他在学界的地位。而他也将在几十年后因之收到赫胥黎奖。
马林诺夫斯基在评价这本书时说:” 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以复述静止过去。它有意识的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江村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村,费孝通在这本书里,试图通过对农民生活状态、经济状态、家庭关系的详尽描述,来解释西方文化科技与本土文化的交锋与共荣。费孝通自己说说:”《乡土中国》就是我企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而构成一种乡土社会的类型。这就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
任何在现代人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习俗,都有其历史的根源。例如八字,通常中国的家庭,在订婚前总会测算男女之间的八字,即年、月、日及时辰。媒人把女方的红贴送到男方家里(男方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男方父母则拿着它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在这里并不起什么实际作用,父母心中早有选择,他们给算命先生一些暗示,操纵着最后的结果。
然而算命先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因为婚姻是包办的,从一些不了解的候选人里,要想选出一个合适的女孩子无异于赌博。每户人家都想找最好的媳妇,这个好,意味着能生,能干活。算命先生不仅是充当做出决定的一种工具,同时,也被用作把错误的责任推卸给上天意志的一个办法。
如果你的婚姻不完美,那么这是命运,这实际上有助于维持夫妻关系。
再例如费老通过当地蚕丝业的发展与变迁,揭示了资本、文化、技术的互相博弈。一个30年代的小村,所折射的,是国际蚕市场的变幻,技术的推动,村民的欲望,利益集团的动机和手段。
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地中国的政经疑云,当500强在中国遇到本土化难题时,不妨回到费老的观点,换个角度,从制度和文化来理解这些问题。而任何有志于在中国开创事业的年轻人,更有必要了解这些潜在的因素了。从农村到城镇再到城市,人们的居住环境变了,但根本的思维模式仍然有很大的相似处。文化就是这样的奇怪,大部分生活在其中之人都感受不到并且难以叙述,但又不得不顺着它生活,比如我们依然会喜欢男孩、我们会保持父母子女间的亲密感,我们会走亲访友,虽然已经没有了”族”的概念。
费老在序言的这几句话似乎点出了即将到来的那场席卷神舟大地的社会变革:
“对形势或情况的不准确的阐述或分析,不论是出于故意还是无知,对这个群体都是有害的”。
“对社会制度要完成一个成功的改变是更加困难了,当以种制度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时,甚至可能还没有代替它的制度。困难在于社会制度是由人际关系构成的,只有通过一致行动才能改变它,而一致行动不是一下子就组织的起来的”
书的最后,费老给出了预言式的论断:内部冲突和耗费巨大的斗争最后必将终止,一个崭新的中国将出现在这个废墟上。
如他所言,又一轮政权的更替,但核心的问题仍然没有触及。
事实上大部分社科学者的重要作品都在解放前,那时的学术开创的根基反而异常扎实,反观中国现在的学者越来越浮躁,用正在云大读研的弟弟的话,现在的大学教授不是想着弄钱就是想着弄女人,勤于治学的人反而成了少数。
旧中国残酷的现实,反而造就了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才辈出,国家危难的时候总有俊杰挺身而出。
如果把追逐遥不可及的梦想是为浪漫的话,我就一直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比起徘徊在康桥月色下的徐志摩,更加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浪漫,费孝通这样的学者抗争的方式,正像他书里说的那样:“人类学,至少对我来说是对我们过分标准化的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
第四篇: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
老师推荐我们去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觉得似乎和我们这门课没什么关系,后来老师说是这一本经典着作,于是加深了印象。从网上下载了电子版的书来看,粗略看了一下,发现虽然他研究的内容许多都不太明白,但是其中所运用的实地调查方法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江村经济》是立足于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全书分为十六章,其中涉及一个小农村的方方面面,写的很具体,也开创了一种新的(在当时)中国农村调查研究的模式。尽管这是七十多年前的研究了,但其对中国科学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这本书打破了学术研究的常规模式,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将一个村为研究点,具体考察农村的家庭关系、财产与继承、户与村、产业和商业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小农村的真实全貌,折射出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的生产、生活状态,以小见大。作者的研究意图不仅仅是要弄清“开弦弓村”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分配和交易状况,寻找其中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问题,更要表现这个村庄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样在当时中国的许多农村发生着。
我们在研究一些教育问题的时候可不可以也借鉴这种对个案的研究来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现在我们并没有丰富的资金、资源和强有力的人脉支持,对一些宏观问题的研究会很片面,不能真正抓住其中的关键。而且,对于微观问题的研究,如果采用常见的调查研究方式,总免不了流于表面,落了俗套。
教育问题尤其如此。所以,《江村经济》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应当多多运用在我们平常的教育研究中,毕竟将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更多是一个个个体,也只有将个案研究透彻了,才能更好的掌控全局,把握好教育的大方向。
第五篇:学年论文读书笔记--费孝通江村经济
《禄村农田》费孝通商务印书馆1943
《易村手工业》 张之毅商务印书馆
《玉村农业和商业》
《云南三村》费孝通张之毅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费孝通写该书意在了解当时受现代工商业都市影响较浅的内地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从农村社区的角度出发,在社会变迁的角度中又采用了功能论的视角,进而研究如何提高内地农民的经济生活。
禄村没有乡村工业,几乎所有农民靠土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人多地少并发展出发达的雇工自营的农田经营模式。而手工业都发达的是易村,玉村则是手工业和商业都较为发达的。禄村、易村、玉村,农村、手工业、商业,代表着当时内地农村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展示了农村经济不同的发展轨迹。禄村在90年代农民进入了商品市场,初步走上了农、工、商、i运、建、服综合发展的路子,先前占全村收入百分之八十收入的农业,如今已与工商分天下。他们的路子表明,工业下乡必须以农民进城为前提,但是进城并非获取获得城镇户口,而是去把工业从城市拉到农村,农村需要去培养人才,学习技术和管理知识、引进资金,获取市场信息,在充分利用自身的劳力和资源,来走农村工业的道路。禄村的介绍内容:
一自然景观、民族问题的变迁
二30年代末的禄村:职业分化、土地的占有方式、农田经营方式、劳动力问题和从禄村到易村
三 土地改革合作化
《江村经济》费孝通上海人民出版社
该书以土地制度为研究中心,采取以村落为单位的实地观察。
江村由于位置优势以及水运便利,农村社区很多早就脱离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江村的居民有很发达的手工业,并用于贸易,每家经济情况都受到都市工商业的支配。江村是附近都市的附庸,代表的是受现代工商业影响较深的农村社区形式。
处于实际的考虑,限定以村庄为一个小但却具有人们社会生活较完整的切片的社会单位来鞥的进行研究。村庄是一个社区,其特征是农户聚集在一个紧凑的居住区内,与其他相似的单位隔开相当一段距离,由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组织而成,具有特定的名称,并且是一个为人们所公认的事实上的社会单位。虽然研究村庄不能用宏观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外来势力的各种影响,但是我们可以细致的捕捉到外来势力对村庄生活的影响。像这样对一个社会单位进行的研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单位,但是其理论具有假设意义,农村之间具有共性,那么一些角度和思路是可共用的,同时,这些也可以作为其他地方调查的比较材料。
地理环境、交通位置(地理状况)、经济背景,种植哪些作物,有哪些手工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以及所受到的影响。村庄本身的土地、人口及去向、人口限制、年龄分布、外来人口、职业和认可度,阶层分布等、土地利用情况、学校、宗族活动、文化特色以及选择这个地方调查的理由:当地的特色、个人的资源 与熟悉程度、家以及家庭关系、传宗接代的信仰、亲属关系的社会延续、的研究。教育、婚姻、选媳妇的要求。聘礼、财产与继承。资金、贸易家是农村中基本社会群体,它强调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依存,是一个扩大的家
庭,这个群体的成员占有共同的财产们共同的收支预算,并通过劳动分工过着共同的生活,孩子在这样的群体里出生、养育并集成了财务、知识及社会地位。社区的物质条件有限,老的不代谢,新生力量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发挥,农村中的物质基础的扩大极为缓慢,33 生产技术不改变的情况下,土地所需要的劳力总量一般来说是不变的。
费孝通先生指出在面对家庭手工业衰弱,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和放弃手工业中选择其一,而改进产品 不仅是一个技术改进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在组织的问题。而要组织有效果地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就需要同时兼顾到社会制度的功能的细致分析意欲满足的需要、它们运转所需要的其他制度等联合起来。
村政府:村长并不得到直接的报酬,但是由于为了村里的人办事,因此获得一些礼物以及权力上带来的一些特权和荣誉,让他们获得了不少好处。
村中的职业分化上,95 主要是农业、专门职业、无业和渔业,农业的劳作时间安排等 农田的安排地方行政官巫术师的功能农地灌溉用水上,共同财产 在中 国广地地区都可见到农田的分散性134中国年鉴
受城市化、工业化影响比较大的:
蚕丝业的衰落打乱了传统协调的经济活动,农田又不能在扩大,于是出现了妇女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和妇女从农村到城镇的高度流动性,城镇女佣,本来无须下田干活的人也被农业所吸收。
在农田的所有权方面,所有人可分为拥有田底的不在地主,拥有田面的佃户,拥有田面及田底的完全所有者,以及暂时使用田面的承租者以及雇工。土地,相对用之不尽的性质使得人们的生活有了相对的保障,人们对土地拥有强烈的依附感,这种土地的非经济价值使得土地交易复杂化,除了压力十分大的情况下,鲜有将土地当做商品出卖的情况。一般田面所有权都回在村民的手中,而田底所有权这一变化是一位着城镇资本对乡村进行投资,土地的价格随着可供土地投资的资本量以及收租的可靠性波动。大多数地主通过代理人来收租。
蚕丝业的衰落深深地影响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在世界经济的衰退导致生丝价格下跌,江苏女子蚕丝学校在工业变革中起的积极力量,政府以及村庄经济组织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以及村庄经济急需改善、技术落后导致产品不合市场需要并且产量低的多种因素下,改革力量在村庄兴起。村庄领导人成为连接占有新知识群体却不能直接使用知识的蚕丝学校以及需要知识却没有机会获得知识的农民中间的桥梁。村庄领导人由于十分熟悉村民以及当地的需要,因此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实行领导。改革者的行动和目的却不是一致的,改革者的目的是通过技术改革来改进乡村企业,进而引导其他方面的变化,包括阻止城市工业不断吸引农村劳力并使之流失的过程,直到整个系统完全重新组织为止。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技术依旧是掌握在专家手中,并没有真正的普及。并且技术革新只停留在蚕种上,而蚕种的经济价值在生丝生产总价值的所占比例很小。另外在机器的革新、资金的不足以及农民对财务的计算上知识的缺失,使得合作工厂也维持不长久。改革中,改革者未能控制价格水平,即使他们成功的生产了高质量的丝。再者,没有资金的自持,农民大多又都是文盲,对自己的责任没有很好的认识。然后,村庄原料供应有限,不能充分利用现有劳力而导致劳力外流。
可以挣工资,使得传统观念中丈夫不伺候妻子的观念受到冲击,但是工厂的工作使得家中的经济关系得到逐步的改变,挣钱人的地位变化对亲属关系也产生了实质的影响。出去找工作的额大多为女青年,他们在原社区尚未进入一个固定的社会位置,甚至在这个群体里,这种流动已经向传统亲属关系和家庭群体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而反抗破坏社会稳定的力量会变成一股阻碍当前人口流动的力量,但是传统力量会做多少让步使我们所不知道的。
在贸易方面,航船和生产者的销售代理人的灵活销售,以及可以从城镇买来的丰富而新鲜的物品,使得在村庄中的杂货店没有什么大的市场和生存空间。在销售和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供应和需求的有效性是取决于你对市场的俩接,但是这是农民所不具备的,人们不明白米加和蚕丝价格下跌的原因,更不明白市场的新需求,另外,改变职业也是相当难的事情,男性流动很少,说明村里传统生产系统的僵化以及外界对劳动需求不大
有些工业是不适合留在农村的。若无新职业代替就职业,那么劳力的浪费将一位着家庭收入的进一步减少。
从更高的层面上看,村庄基层领导的变强是国家和农民关系变化的最好标志,将国家权力具体化是政策最直接的真正推动者,政策执行的好坏在与干部推行政策的积极程度、江村经济和云南三村的研究大致采取了微观社会学和类型比较研究的方法,在通过解剖不同土地制度类型来提出一系列概括性的理论,各部不同制度类型的农村存在受现代化和城市化影响程度差异上的问题,也就是由一点到多点,由多点到更大的面,由局部接近全体,故较为全面的提供了农村不同形态的概况,同时又提供了比较的视角。两本书都采取了功能分析或系统结构分析的方法,但云南三村更注重理论,并更加偏重于土地制度的研究。在两者上,江村经济更偏重于这个微型社会全型的展示。同时,作者注意到在实地调查时没有理论做导线,做得到的材料是零星的,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应该从土地买卖的制度化背景开始研究,对土地利用,劳动力状况,土地所有权分布,耕作利润,经济态度,继承权和各种各样财富积累进行调查,做整个社区的分析。
在人类学者逐渐关注到要研究社区居民全部生活的重要性,承担了阐释者作用时,他们注意到了田野调查和关于文化差异性的意识
从功能相互关系或关于社会变迁的一般问题,进行了文化分类学的使用,即进行对类型的认知以及把单个社区确定为这些类型的实例。
在书中作者要考察的主题是现代工商业发展过程中农村社区所发生的变迁,并将主题限制在土地制度所发生的变迁上。云南三村中为了研究土地所有权,选定了四种类型的社区,被用来代表不同程度的土地集中状况,在禄村,土地面积小,大量的小土地所有者。易村除了在别的村子有大量的大地主之外,其他的都是小自耕农,村子中无佃农。玉村中有许多的佃农,大土地所有者都住在附近的市镇,江村,主要有租种大石镇上的不在地主的土地的佃农组成了社区,拥有比前者更为发达的租佃关系。
在资本主义原则上组织起来的这种工业,在运输不便市场有限的中国遇到很多挫折,在到达拓展的边界,所获得利润不再投回一家企业内,这些资本将再次流入土地,开始使土地集中在大所有者手中,在工业方面中,劳动阶级只承担了生
产的过程,资本家的功能主要在商业和金融业上发挥着,商业的扩展增加了财富的集中进程,又由于交通和市场的改善,就尖山了资本在投资的限制,农民愿意提供更好的利润来获得资金支持,但最后土地进程以一种更不利于农民的方式持续着。并且在中国,哪里商业发达了 哪里土地租佃关系就随着出现。商业的发展为外国产品入侵提供了准备,外国产品入侵又侵蚀了传统工业,传统工业的消失使得农民的生活来源更无法保障,更加贫穷使得他们失去土地的危险就更大了。
我们的研究的特点在与
首先,时代不同,中国正面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阶段也有所不同,土地制度以及存在的土地问题也不一样,使得研究具有时代的意义,比如在30.40年代土地制度问题主要存在大量的租佃关系,而如今更多的是土地流转问题。作者主要研究农村社区变迁中土地制度变化的问题,而本课题组所研究的主要是土地利用中土地撂荒的问题。
其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根据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将农村分为这样几个类型,进行明确的分类型研究。在角度上,也确定了主要从三个方向并立足农村社区来进行研究
另外,强调农村社区再城市化和工业过程中中社会网络的瓦解和社会资源的流失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
455 工业化是否对农民有利,取决于采取哪种形式的新工业形式,如果他集中于都市地区,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那么只会加剧农村人口的悲惨境地。费提出了实行分散的工业,并在工业组织中提倡合作的原则,以照顾到能力不均的人,这需要政府做好协调管理的职责和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秩序。作者用手工业崩溃和现代工商业势力的侵入来解释江村土地制度的现象。
在社区角度方面,李林赛尔在描述田纳西河的土地问题中,为了一季庄稼,耗尽土地肥力,又受到洪水的累积冲击,使得原来十分肥沃的土地变得十分荒芜。农村的社会腐蚀是费孝通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乡土社会来说,人和土地有着强烈的情感纽带,同时农业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风俗、制度、道德和领导的体系。在城市化和现代化中,一方面,耗费农村巨大资源让孩子得到的高等教育和实际应用之间缺乏一个作为过渡手段的桥梁,使得农村不断丧失人才和金钱。另一方面,回家种田是耻辱以及回报家乡的观念的淡薄再一次减少了农村应有的资源,大量的人口流动过度使用了农村人才和人力资源,这样的资源流失就好像剥削了土地的肥力,很难弥补,一旦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首先冲走的是素质和经济条件好的农村上层和靠农村贫瘠资源无法为生的下级,寄生阶级也不会为农村发展带来动力,于是社会腐蚀的更加厉害,农村在社会腐蚀下将导致贫困、压迫和苦难。
农村由于是高度自给自足的,人口较为分散,因此农业常呈现散居式。但是中国的亲属组织和需要相互保护这两个重要素,造成了中国家庭的集中,成为村庄。
从理论上说,农村和城市应该互为市场,城乡在总体上应当是互补的。但是现实是现代中国城市的兴起和中国农村经济的衰弱是相平行的,费孝通提出了中国当前的国庆是,城乡区域关系中对农民是不利的,因此城乡关系越少对农村愈
好。
生产者分散在各种家庭之间,可能是改造过程的一种障碍,但也是中国传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实。
农村的衰败和农村传统机制的失常,是和外国工业侵入导致的农村手工业脱落有很大关系的。分散的村庄农民,没有组归属和现代科学力量的帮助,地主的权力和影响与外国工业注意的那些东西相比是很脆弱的。城乡关系不互补,而一直处在对抗状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