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家的成长
作家的成长
每个作家在他(她)登上文坛之前,总有私淑的前辈作家,用他们的作品,援引这些新来的人叩关而入。这种私淑的作家也许会成为这位新作家终身的圭臬,但新作家也可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改宗他人。这些私淑或圭臬,不过是新作家在写习作时的一种规范,决不是新作家所可抄袭的范本。如果他(她)是后者,将会一事无成,如属前者则他总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天。在创作中,可以有模仿,可以有借鉴,但当作家逐渐成熟时,他便须在他日积月累的耕耘生活中,形成一己的风格。如果只将前人的作品改头换面,据为己有,那他即使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名字上也要蒙上耻辱,而且问心有愧,精神上得不到安宁。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编者,最近举行了一次笔谈,参加的有十六位年纪在三四十岁左右的作家,各自道了自己在文学艺徒生涯中所崇敬的先辈作家和他们创作之源,这里
最近出版《焚烧的屋宇》(Burning House)短篇小说集的安·佩蒂(AnnBeattie)写道:我不想给人以自命不凡的印象,但我在文学院读书时(康涅狄格大学研究院)已开始创作生涯,当时心目中的现代作家似乎只有萨缪尔·白克特一人,当然也经常阅读菲兹吉拉德和海明威的作品。到了六十年代末,我才开始阅读一些更称得上是当代的小说,颇倾心于厄普代克;虽然有人把我的作品和他比拟,但至今我仍赶不上他的自然和流畅的风格。当我在《老爷》杂志发表小说时,我又倾倒于解·威廉姆斯和雷蒙·卡弗,从他们那儿获得一些启发——一个作家不妨在世俗事务中发掘平凡生活的幽默而作种种遐想。只要你能写出不平凡的性格,你也能赢得不平凡的读者。但是这一切都有个过程,记得我在文学院当助教同时进行创作时,我深深吮吸法国纪德的《窄门》,福克纳的《庇护所》,H.s.汤森的《拉斯维加斯的惊恐与闲散》,阿瑟·勃莱梅的《凶手日记》以及海明威的《尼克·亚当斯故事集》。爱丽丝·华克尔(Alice Walker)刚出版了一本写女黑人和她们在南方家庭生活的《紫绛》(The Co1or Purple)。她说,我自幼深受祖祖辈辈在南方富于掌故的语言影响,但我只写下自己的创作。我既沉浸于新旧约书的神人诗篇中,又饥不择食狼吞虎咽现代浪漫主义作品:《格列佛游记》、《简·爱》、《俄狄浦斯情结》、《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大都是童时的生日礼品。
稍长入阿特兰大的斯贝尔学院,开始读沙俄小说,特别是托尔斯泰的伦理小说(《战争与和平》除外),欣赏其是非分明的叙述方法;托翁的《艺术论》在大学二年级时,我即奉为创作手册,至今随身携带,百读不厌。其后读托玛斯·哈代的小说以对照自己的生活背景,可同时又读与己无关的司汤达的宗教小说。在我成长为诗人、政治活动家和主妇之际,鲍勃·狄龙和陶丽丝·莱辛的思想教育对我影响极深。进行创作时,则受到日本的俳句诗歌及女作家法兰纳·奥康诺的感召。但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B.B.金,甚至为争取黑人权利而牺牲的马尔康姆·艾克斯都给了我心灵上的鼓舞和激情。
《严冬故事》(Winter’s Tale)的作者马克·海泼林(Mark Helprin)写道:当我在哈佛大学读文科时,我无意中触怒了但丁课的教授,因为我建议用意大利原文来欣赏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为达到这一愿望,我整整化了一年时间,每周必学八十小时意大利语,通过阅读背诵和翻译有关的评论,终于闯过了语言关而掌握了欣赏这传世之作的必要工具。
这一发奋非同小可!我似乎接触到但丁内心所感受的时代压力对诗人的冲击;为了追求无上和无私的完美艺术,他用崇敬上帝的虔诚和执迷到残酷程度的探索,深入炼狱寻求真理。但丁终于创造了一种既具爆炸力,又能催人入眠的诗的语言,对所有能欣赏他的激情和理解他的痛苦的读者,发出彩虹般的光芒和令人情不自禁的情感。为了达此境界,不通过意大利原文的阅读,又何以能获得这位人世中最伟大、最深湛、最为感人而最最美丽的文艺作品的精华呢!对我来说,除此一途别无他路。
写《最后偿付》(Final Payments)和《女人队里》(The Company ofWomen)的曼丽。戈尔顿(Mary Gordon)说:我十九岁起便读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沃尔芙的小说《达拉威夫人》,当时只想找一位女作家来陪衬爱德华·阿尔比的戏剧。可是一接触她的散文,使我大为吃惊和兴奋,其实那时她正准备当诗人,多少有些轻视散文在文学中的地位。过了六年之后,我才
鼓起勇气在小说创作方面初试身手,而且把沃尔芙作为我论文的题目;一面编写卡片,一面学习她的风格。
她说,英国女作家中还有两位对她印象很深:伊利莎白·波温在散文方面教导她为了突出一个形象,不惜使用冗长繁复的句子。从玛格里特·德瑞勃尔的作品中,她又学到了当代讥讽和实事求是的道德观念。有了这些榜样,她就比较有把握写下她认为非写不可的思想感情。
黑人作家詹姆斯·阿伦,麦克弗森(James Alan McPherson)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咫尺之地》(Elbow Room),他的自白是:我开始分辨是非,从事创作正是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正是人人都须在思想意识上表明态度之际。一如美国的所有黑人那样,刚从一个种族歧视十分严重的世界里一下子转入不再隔离的环境中。一切都在动荡不定,很难令人区分过去的价值观念和面对的现实观念究竟应孰去孰留?一九七○年我和另一黑人作家拉甫·艾立森结识,他正受到黑人民族主义者的围攻。当时他为了维护所谓的“美国文化存在论”,也即是说美国有她固有的文化。尽管连白人都不敢承认或信奉这一思想,他却敢于提倡。黑人既然以他们独特的历史价值在斗争中作出特殊贡献,他们在美国便是可敬的英雄;任何自作主张的隔离,特别是出于某种假设的分歧,是完全错误的。他就从这一立场出发,因此使自己置身于无法应付的地位,无论在个人生活和文化事业中都处于困境。可是我对他这个始终如一的坚定立场十分钦佩。他忠告过我,“千万别主动采取种族隔离的立场”(别把自己隔离在外)。当时我正需要一位良师益友来鼓励我这样做。美国真是个瞬息万变的国家,到七十年代末期,几乎人人都变成黑人民族主义分子。包括作家在内,无论谁只要和他们所属的团体持不同观点,就会被指责为疯子。但也有人鼓励人们不干违心之事或听从违心之言。我作为一名作家,也永远忘不了只有在暴风雨中获得锻炼后,才能分清是非的教训;我已学会辨别风向和听风声了。
《酿酒坊里的女人》(The Women of Brewster Place)格鲁莉娅·南洛(Gloria Nay1or)是位黑人女作家。她说,六十年代我在中学求学时,开始啃英国文学史,特别热中于勃朗蒂姊妹那些充满激情的作品,琪恩·奥斯丁的讽刺小说和狄更斯的为社会鸣不平的故事,我简直是狼吞虎咽来不及看。
但我一向以文学欣赏者自居,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参加作家的行列。我进布罗克林大学后就选读创作系,这才接触到女作家杜尼·摩里逊的作品。她的小说《最蓝最蓝的眸子》,使我改变了终身。以前我一直挣扎着想当个诗人,不愿从事小说创作,一面又试图获得正规的高等教育,完全与文学创作无关;作为一个女黑人和作家,本是一无希望的。可是读完了这部小说,我发现了文学创作的新路子:把诗和散文浑成一体,既能满足作者的自我探索,又能表达我的现实生活和对世界的展望。尤其使我钦佩的是这位女作家的文艺修养,这是我奋斗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
女作家苏姗娜·莫尔(Susanna Moore)以《旧日情人》(My
o1dSweetheart)一书成名,她作了下面的自白:成年之前许多禁书不准孩子们念,我偏爱偷看,看了又似懂非懂。稍长就深为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所吸引。其后沉溺于亨利·詹姆斯的《卡萨麦西马公主》,和伊迪丝·华顿的《暗礁》以及哈代的《还乡》等。
我在欣赏佑·托玛斯的《西班牙内战》中发现自己过去读书是生吞活咽,不注意内含的细节,例如自自然然地待人仁慈体贴,自发的见义勇为等等品德。现在年事渐长,逐渐懂得禁书的内容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些本来是为孩子写的,如《亚历山大四重奏》,这些年来我重温童时读的成人书觉得很合适,但对动摇妥协的性格仍然有反感。
史蒂芬·阿尔脱(Stephen Alter)是《被疏忽的人们》(NeglectedLives)的作者。他说,我在中学时就开始写短篇小说,多半模拟海明威的风格,至今我仍把他视为一位伟大的作家,期望能学会他生动的对话和简洁的描绘;可另一方面又想摆脱他的影响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进大学以后,最使我感受深的莫过于吉特·里德和保尔·霍根这两位教我写作的威斯莱央大学的教授;前者擅长科幻小说,后者以历史小说闻名。在他们的辅导下,我慢慢掌握了专业写作的技巧——最基本是坚持天天习作,对于重要的章节和语句,不怕反复重写,精雕细琢,直到满意为止。
英国作家如毛姆和格林都为我所爱,但不及美国作家之对我影响强烈。我对薇拉·凯漱和福克纳的作品,真是百读不厌;女作家凯漱以明快见长,而福克纳则用简略困惑的手法来吸引读者;可我还只能做到崇拜他们有余而
学之远未到手。
大卫·勃拉德莱(David Bradley)是位黑人作家,以小说《却尼斯维尔案件》(The Chaneysville Incident)见称,是个科幻小说迷。他写道:每逢有人问我关于创作的影响问题,我总愧无以答,因为幼小时除了科幻小说外,无缘接触经典作家如狄更斯,马克·吐温或海明威。我生于一九五○年,正是美国对苏联卫星上天望尘莫及的年代,孩子们谁都热中于科幻故事,我也不例外。我的借书证上除了科幻还是科幻,引起图书馆员不得不告诫我的母亲,必须注意我的阅读兴趣,防止走入迷途。这也无法纠正我的科幻迷。直到进入大学,我才产生了爱读其他作品的欲望。我学会了欣赏文学大师们的作品——莎士比亚,狄更斯,马克·吐温,福克纳和很多和我的专业创作有关的作家们。同时我也不忘优秀的科幻作家如罗勃特·海莱因,他在天外世界历险中不忘人间的现实和人类幸福的前景。
爱丽丝·霍夫曼(Alice Hoffman)是位写童话故事的女作家,则说,直到今天,我写的故事还喜欢开门见山“从前有个„„”。我的创作生涯永远徘徊于森林仙子,会说话的动物,永远睡不醒的女人和现实生活之间。随着年华增长,我才逐渐理解了写作事业对我真正的召唤是什么。十几岁开始我就编故事,我把自己的写作分为两类——幻想和现实,但两者又似乎分不开。读了加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一书,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作家完全可以把日常生活的内容写到想入非非的世界里去。等我进了加州大学,同学们互传的热门书名单,我也视为珍宝。其中有陶丽丝·莱辛,琪恩·拉埃,玛格里特·德瑞勃尔,格雷丝·佩莱,玛琪·泼尔赛和安妮·泰勒,多是女作家,她们对友谊,家庭,成问题的恋爱,欲望和信念问题各有千秋,可又十分细腻真实。在她们的鼓舞下,我才找到了我创作第一部小说的勇气,写了《财富》和《白马》等。
参加笔谈的作家不尽于上面几位,还有弗雷德列克·巴塞尔姆(Fredrick Barthelme),凯塞琳·谢奈(Kathleen Sehne),丹尼士·琼森(Danis Johnson),玛里琳·罗宾森(Marilynne Robinson),曼丽·罗必森(Mary Robison)和解·肯脱(Jay Cantor)等。
这些中青年作家现在不过三、四十岁,涉足文学生活已近二三十年。他
们刚好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长时美国正在越战后,国内各种思潮混乱,影响于他们的创作,使他们必须在不断探索中,重新树立他们的社会价值观念。这批中青年作家在文学上并没有为任何流派所左右,反而求教于经典作品之中。等他们成熟了,便都独树一帜;照他们的自述,也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经典作品是兼收并蓄的,而决不跟随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之后人云亦云。美国文学之回归到现实主义传统,可以说是由他们开始的,也许他们开创了又一代的文风,至少这是个可喜的,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事实。同时,他们的自白,对于我国有志于创作的年轻一代,也未始无可借鉴的地方,颇值得一读,而加以思考。
国际文坛漫步
仲子
第二篇:作家的成长经历:故事的魔力
作家的成长经历:故事的魔力
作者/翟英琴
我出生在冀中平原一个名叫李干户的村庄。洁白的云、湛蓝的天、广袤的黄土地,还有家乡质朴、憨厚的人给了我醇厚的滋养。最重要的是,我很小就被故事的魔力所吸引。
有一天,父亲下班带回来一个叫做收音机的东西。收音机像磁铁,我就像铁钉一样,被它牢牢地吸引住了!但是,白天的节目被母亲包揽,她和周围邻居家的婶子大妈们,坐在我家的大槐树下,一边纳鞋底儿,一边听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我只能在一旁“蹭听”。
傍晚时分,曹灿叔叔主持的“小喇叭”节目,成了我的“主听”。“滴滴答,滴滴答,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每当从收音机传来这个声音,我会断然不许弟弟妹妹发出任何声音,包括父母,他们说话声音大了,我也会毫不留情地制止。《哪吒闹海》、《木偶奇遇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等一些优秀的少儿故事,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了我的脑海。
故事的来源还有一种重要渠道,就是图画书。我记得父亲第一次给我买的是《小猴子吃瓜果》和《小鸟比美丽》。这两本图画书做工精美,色彩亮丽,寓意深刻,让我终生受益。
上学后,我开始和同学传借小人儿书看。父亲见我如此喜欢,时不时给我买些回来。有的同学看过的书不要了,也送给我。慢慢地,我家的小人儿书多起来,足有三大纸箱。它们成了我疯跑玩耍之后的精神食粮。看完小人儿书,觉得还没过瘾,晚上睡觉前,我就缠着母亲讲故事。母亲讲的多为民间传说或是神话类的故事,像《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柳毅传书》、《白蛇传》等。那时,我就想,我要是七仙女就好了,既可以在天上飞来飞去,又可以到人间游览玩耍,多么快活啊!
各种各样精彩的故事,丰富了我的想象力,也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知道世界是广大的,也是充满奇趣的。同时,一颗小小的文学的种子悄悄地播进了我的心田,时刻准备萌动,寻找机会发芽。
小学时第一次写作文,我的习作就被当做范文在全班朗读。上初中的时候,我偶然发现一份语文报纸上有个版面是专门刊登学生习作的,于是我偷偷抄下报纸的地址,将自己的一篇作文好好润色一番,用省下的饭菜钱买来邮票和信封,一封带着我的梦想的信从邮局出发了。(范文网 www.xiexiebang.com)很长时间过去了,在我快忘记这件事情的时候,编辑部寄来了样报和12元稿费。这个消息在我们班级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大学时代的我,如鱼得水,尽情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阅览室、图书馆里经常可以看到我的身影。一些报纸刊物经常刊登我的文章。由于文学创作成绩斐然,我获得了所在大学的“文学作品与论文创作单项奖”。
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坚持文学创作,我愿意为这方土地种出更多芬芳的花朵!
第三篇:作家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
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
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
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
会名誉理事等职。《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
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
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
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
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另有同名影视演员。
小仓山房集》,《子不语》,《随园诗话》,《祭妹文》,冯骥才,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
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
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
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
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画外话丛书 冯骥才卷》 《逆
光的风景》 《摸书》
苏轼(1037
年
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
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
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
开创了湖州画派。《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 《念
奴娇·赤壁怀古》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
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
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
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
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
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
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
馆。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
《家》、《春》《秋》
方志敏,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
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
**,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
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
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
志敏式”根据地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
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
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一生力主抗金,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初入淮河四绝句》、《舟过扬子桥远望》、《过扬子江》等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丹麦作家,诗人,因为他的童话故事而世界闻名。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为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电影,舞台剧,芭蕾舞剧以及电影动画的制作。
峻青,(1922——1991),原名孙俊卿,当代作家。山东
省海阳市人。1922年3月生。幼年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1
3岁便去工厂当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写
出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后担任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工作。
解放后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从1954年起写了一系列优秀短篇小
学,如《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等。本文选自散文集《秋
色赋》,节选了原文开头、中间和结尾几个描写海滨仲夏夜景
色的片段.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
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
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
隐居鹿门山。
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摩诘文集》
萧红中国常见名。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有同名者。
第四篇:作家简介
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野草》,回忆性《朝花夕拾》《阿Q正传》等。
巴金
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主要作品有:《家》《春》《秋》《雾》《雨》《电》《萌芽》《寒夜》《随想录》《海的梦》《灭亡》《憩园》《复仇》《电椅》《还魂草》《猪与鸡》等。
冰心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超人》《寄小读者》《往事》《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桔灯》《只拣儿童多处行》《冬儿姑娘》等。
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有:《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省乐山客家人,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著述颇丰,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
主要作品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
夏洛特·勃朗特
英国小说家,生于贫苦的牧师家庭,曾在寄宿学校学习,后任教师和家庭教师。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和《教师》,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维克多·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笑面人》发表于1869年 小说有着和巴黎圣母院一样的美丑对比。《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 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家庭幸福》《哥萨克》等。
杨红樱
生于1962年5月12日,四川成都人。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8岁开始当小学老师,把自己的作品当作书本上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直到后来,学生才知道是杨红
樱老师写的。于是学生们强烈建议出书,于是19岁开始童话创作。她做过7年小学老师,做过7年儿童读物编辑,现为《青年作家》杂志社副编审。
主要作品有:《女生日记》《男生日记》《五·三班的坏小子》《漂亮老师与坏小子》《假小子戴安》《瞧,这群俏丫头》《瞧,这帮坏小子》《非常爸爸》《非常妈妈》《非常老师》《非常男生》《非常女生》《非常小男生和小女生》《非常事件》《贪玩老爸》《轰隆隆老师》 《笨女孩安琪儿》《小英雄和芭蕾公主》 等。
伍美珍
被称为”阳光姐姐“。现为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安徽大学儿童文学创研中心主任。她曾是”阳光姐姐热线“主持人,专为小读者排忧解难。自2000年起,她在内地和港台三地共出版了70余部少儿题材的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曾获文化部”蒲公英少儿读物奖“及新闻出版总署”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主要作品有:《臭袜子赢比赛》《秘密心情便利贴》《袋鼠斗圆规》《咖啡味的七七班》《拥抱幸福的小熊》《假如给猪一对翅膀》《兄妹学期故事留言板》《单翼天使不孤单》《外号像颗怪味豆》《做好学生有点累》《我的同桌是班长》《青蛙王子副班长》《永远的超级四班》《老天会爱笨小孩》《巧
克力味的暑假》《我们班的狗仔队》《**班的追星族》《没有秘密长不大》《生命流泪的样子》《青蛙军团爱地球》《穿越天空的心灵》《猪仔头温暖之旅》《我来自孤独星球》等。
第五篇:自由作家
《自由作家日记》
刚刚在网上看了一部电影,名字是《街头日记》,又名《自由作家日记》。看完片子后,觉得《自由作家日记》更加符合故事的感情。
一群在种族歧视和帮派纵横的地区生活的孩子们,被生活压迫的无所适从。他们就读于曾经只有白人就读的一级中学,可想而知,学校因为混班制而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也因此成为了帮派战火的常发地。一天格老师来到学校接管了这个班,她觉得这些孩子不应该受到歧视,应该得到公平的待遇,但现实是残酷的,于是她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孩子们。其中一个重要的引线就是他送给孩子们一人一个本子,希望他们能写下每天的想法,什么都可以。从孩子们写的东西里,她觉得自己一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后来因为孩子们要升到三年级而她只能教一二年级,他们要分开了,所以格老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日记编成一本书-----《自由作家日记》。不过,学校董事会最终还是让她和孩子们走完了高中。
就是这样一个为了做好老师这一份工作而去兼任内衣销售员和酒店服务生的女人,让一群所谓的社会垃圾、罪犯、下等人走进了大学校门,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动力、希望。信任、坚持、关爱。这就是我在个老师身上看到的。也许这也是我们这些不存在这些问题的人们所需要的吧。
《自由作家日记》-改变人生的日记
这是10月23日就看的一部片子,10月24日就开始写看后感,可是因为忙都腾不出时间真正写完它。直到,今天才将后面的几段写完.....2007-10-24自由作家-The freedom writer,改变人生的日记
这段时间工作突然的繁重起来,也给自己找足了不写日记的借口。除了工作之外,我的业余生活除了看电影和听音乐外,就是睡觉了。还是如以前般,我依然抵触欧美的音乐,一直都对韩国的音乐情有独鈡。人都是一个很恋旧的动物,看了最近的韩国歌曲,发现不如从前,抑或是我落伍了。像张佑赫等的舞曲,神话组合的经典老歌,以及实力派的SG-Wannerbe的抒情歌曲。不过,最近也听了一两首好听的歌,如俄罗斯歌手vitas的opera,日本歌手中孝介的hana《花》的歌曲,很是好听。所以,音乐真的是无国界的。
现在宿舍装了数字顶盒,虽然可供选择的频道增多,但是值的一看的精品电视和电影却为数不多。不过,昨天,还是看到了一部好片-中文名叫《自由作家》,英文名—The freedom writer。因为个人的喜好,我一直都不是很喜爱看欧美片,看的为数不多的,也只是像《阿甘正传》类的奥斯卡得奖片。虽然之前也一直知道美国的种族歧视严重,但是因为我是一个很抵制看类似,战争、暴力、阴谋等展示社会阴暗面的片子,所以这方面的片子也是涉猎的很少。可能潜意识里,我是希望这个社会还是明亮一点,温馨一点好。但是这个初看关于美国种族冲突的片子,还是吸引了我。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只是一群高一学生和老师。
片子大致讲述的年轻的女教师艾恩.格鲁维尔(希拉里.斯旺克饰演)来到威尔逊学校任教。她所任教的班级是由来自不同种族、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年轻人组成的,其中有非洲裔、拉丁裔、亚裔美国人、少年犯、帮派成员以及来自社会底层的穷困学生。他们生活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只是迫于美国的教育体系,来学校混过18岁之前的时光而已。他们这群人各自为派,井水不犯河水,彼此之间除了冷漠和相互憎恨外,对于学习没有半点兴趣可言。作为学校方,因为有色人种和这些所谓的“社会渣子’进入学校,给他们也带来了莫大的恐慌。学校的读书阅览室里有大量的好书,可是却不对他们这样的人开放,因为他们认为这群学生根本看不懂这些书籍,而且因为自身素质低下也不会好好的对待这些书本。连白人教导员也认为,如若学生来到她的班级接受教育,但是不及格的话,这只是因为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好好准备,这是他们自身的原因,与学校和老师本人无关。
很显然,这是一个从本片开端,就在一种紧张冲突的氛围下展开。也就出现了:艾恩讲课的时候,学生们各自嘻嘻吵闹,纪律混乱;也出现了在上课的中途,因为校园暴力冲突,校园里乱作一团。艾恩也曾试图和学生拉好关系,可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一天,艾恩没收了一幅针对非洲和美国种族讽刺黑人的漫画,这副画让艾恩联想到了二战时,德国纳粹对待犹太人的情形,被激怒的艾恩和学生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正是这次争执,艾恩才意识到了学生的真正想法和状态。虽然,面对社会大环境,我们不能做任何改变,可是每个人却是可以选择自己要过的生活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艾恩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这些学生。她给学生派发日记本,希望学生们能用日记本记录他们自己的故事,她也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度,只有在他们自己愿意的基础上,艾恩才可以看这些日记。在看这些日记的过程中,艾恩开始走进这些学生真正的生活,了解到在他们身边所发生的事。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说到底都是孤独的,所以都有倾诉的意愿。学生们开始在自己的日记本中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经历。电影中如同放记录片一样,在学生的旁白声中,一幕一幕重现„。我对于学生的名字已经记不清了,只好用甲乙丙丁来代替。甲:是一个黑人学生。他所有生活的开始只是源于他十几岁的时候,好朋友搞到了一把手枪,高兴的说从此以后再没有人可以欺负他们了,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枪走火,好朋友死了。还没有从好朋友的死亡中脱离出来的他被带到了警察局,他和犯事的人关在一起,那些人漫骂、诅咒,而他却在恐惧和害怕中渡过了这个他一生都不能忘记的黑夜。此后,他天天和社会上的混混在一起,不思进取。最终,绝望的母亲放弃了对他的劝导。乙:乙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她在日记中写到。所有的人都知道她的美丽,可是从来没有人知道,当掀开她的衣服,她的身上全是被虐待后留下的伤疤。因为对社会无望,对自己无望,她开始放纵自己,因为没有人是关心她的好与坏的。丙:丙是随父母偷渡来美国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她和父母姐妹们都生活在难民营中,从一开始她就开始遭受身边人的蔑视,她的父母们在这个国家卑微的生活着,也希望她也能保持现状就好。她很愤怒,可是她却没有办法。丁:丁是艾恩班上最沉默寡言的一个女孩,她的日记中描述了她生活在一个暴力的社会中。小时,一个男人就经常的欧打她的母亲,她想反抗,可是最终的结果是她也挨了打。她和弟弟没有固定的家,每次总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有时还得流落街头,她希望能改变这样的生活,可是连吃饭和住都存在问题的她,实在茫然和不知所措„„.有倾诉的地方,就有倾听的一方。在读这些日记的过程当中,艾恩被深深的震撼了。为了让学生们有所改变,她给学生介绍了胡德的音乐、介绍犹太人的文化、介绍《安妮·弗兰克日记》(The Diary of Anne Frank),用这些简单的工具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让他们有机会去体验那些生活在他们种族之外的人正经历着怎样的偏见和斗争。也带学生去参观纪念馆,让他们了解过去的人们在经历苦难时,如何成长。也带他们听那些从二战中存活下来的幸存者讲述过去的日子。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之下,学生们也在逐渐的作出改变,他们变得开始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生活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富有希望的生活总是能挤进几缕阳光。例如:甲重新回到家里,寻求母亲的原谅开始新的生活„.在得知将安妮(《安妮.弗兰克日记》中的主人宫)藏在阁楼中的女士还在人世,学生们都愿意见见本人。为了筹集往来的费用,学生们组织了游园会和开办舞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见到了自己心中的英雄。当学生将这种想法告诉那位女士的时候,那位女士却对学生们说了句:“我并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虽然安妮最终还是被杀害了,但是我们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的人,只要努力过就不会感到后悔。你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自由作家》观后感
贵州省黎平县尚重小学吴仟生ID:00021587
电影《自由作家》主要内容:是一个把自己的爱和青春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的白人女教师和她的孩子们的感人故事。这是一段发生在种族歧视严重和社会阶层等级观念强烈,充满暴力的复杂社会大背景下的震撼心灵的改变。
女老师爱琳从事的第一份教育工作,是在美国威尔逊学校一个糟糕透顶的班级里任教。这里有着给老师们带来噩梦的学生:他们虚度光阴,消磨时辰,把学校当成18岁之前的游乐场;更混乱的是,学生们来自社会里的不同种族和各类底层阶级,分帮结派互相斗殴。爱琳想方设法让仇恨远离孩子们的心,消解他们之间的敌意,可是,作为一名白人老师,孩子们对她树起了重重心墙,爱琳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
但是她最终还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引导这群孩子走向了光明。她用自己的爱、耐心和执着来感染他们,用书本来激励他们,用日记的方式让他们记录自己的生活,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认识到世界,认识到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爱。当影片最后孩子们不再认为自己是个屡屡失败者的时候,到最后他们能够留在学校继续读高中三四年级的时候,到他们愿意学习,愿意把班级当作自己人生的第二个家的时候,我的心灵受到了很深的触动。是爱琳的努力,是爱琳对这帮孩子的爱和付出,触碰到了他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强大起来,获得涅磐重生。
爱琳做的是一项极为崇高的事业。而她也为她的事业付出了代价。爱琳选择了自己的事业,选择了她的孩子们。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大的牺牲!同时,爱琳的理想,也受到了教育体制的冲击。203教室的孩子,是一群被教育体制抛弃的孩子。学校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个学习知识通过奋斗实现梦想的地方。而在爱琳的努力下,203教室变成了他们的天堂,变成了他们转变腾飞的地方,变成了一个他们可以自由而有希望地活着的圣洁土地。
最深的感触就是这群学生的改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作家,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一本奇特的书。毫无疑问,爱琳是一个好老师。看了这部影片,内心触动很大。我们每一个老师,是否也能有这份爱心、耐心和执着,这份信念和力量,去感化,去影响我们面对的孩子们?也许他们不会像影片中的孩子们经历那样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残酷的威胁生命的环境,但是现在的孩子在成长中肯定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一个有责任心,引导他们改变的老师,怎样获得孩子们的尊重和信任,怎样担负起祖国的未来?我想,这该是看完这部影片后我们该深深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我深信,一个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孩子一生的转折点,或影响孩子的一生!